《中级经济法》第一章知识点大总结

时间:2024.5.15

《中级经济法》第一章知识点大总结

第一章经济法总论

第一点 经济法体系(P2~3)

经济法体系包括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两部分 宏观调控法包括三个部门法:财税调控法、金融调控法和计划调控法; 市场规制法包括三个部门法: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保护法。 银行、证券、保险、能源等领域的监管法律规范,也都属于市场规制法。 第二点 经济法的主要渊源(P4~5)

(一)宪法——最重要渊源

(二)法律——也是经济法的重要渊源

(三)行政法规——特点是数量多,是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依法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四)部门规章——特点是内容专业、程序灵活,国务院所属的各部、委、行、署等是部门规章的制定主体。

(五)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依据本地具体情况,依法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第三点 政府不仅是行政法的主体,它同样可以成为民法主体、诉讼法主体等,当然,也可以宏观调控主体或市场规制主体的身份成为经济法上的主体。(P7)

第四点 根据经济法调整领域的不同,还可以将经济法主体分为宏观调控法主体和市场规制法主体。 宏观调控法主体分为调控主体和受控主体;市场规制法主体可分为规制主体和受制主体。(P7)

第五点 经济法主体的行为同样属于法律行为,法律行为并非都是合法行为。(P10) 第六点 对策行为,是市场主体所从事的具有经济法意义的博弈行为,分为横向对策行为和纵向对策行为。(P12)

横向对策行为,是市场主体在相互之间的市场竞争中所从事的各类行为,这些行为如果是公平竞争行为和正当竞争行为,则经济法同样予以保护;如果这些行为是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及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则在经济法上将得到否定的评价,并可能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纵向对策行为,是市场主体针对国家的调制行为所实施的博弈行为,既包括对国家调制行为的遵从、合作行为(如依法纳税),也包括对国家调制行为的规避、不合作行为(如逃税、避税)。前者一般会得到经济法上的肯定评价,而后者则可能会受到经济法的制裁。

第七点 调制行为:(P12~13)

(1)调制行为是国家单方的法律行为,不需要在形式上与接收调控和规制的经济法主体达成合意。从市场主体的角度来看,市场主体的横向对策行为发生于多个市场主体之间因而当然可以是非单方的行为;

(2)调制行为往往被看做是抽象行为;而对策行为则一般属于具体行为,市场主体的对策往往是针对特定对象分别作出的;

(3)调制行为也是要式行为;而市场主体的对策行为则主要关系到自身的利益,因而传统的法律往往并不作特别的形式要求,但在经济法上,则可能会涉及一些特别的形式上的要求。 第八点 法律评价的重心,是对行为的合法性作出判断。无论是调制行为还是对策行为,都牵涉到合法性的问题,这既涉及形式上的合法性,也涉及实质上的合法性。(P16)

第九点 市场主体虽然享有市场对策权,但对于那些具有法律约束力、强制执行力的调制行为,则应当接受,而不能从事违法的博弈活动。(P22)

如税率、计税依据的确定方法等。

第十点 经济法主体的权利义务具有“不对等性”。(P23)(不均衡性、倾斜性) 第十一点 经济法责任的独立性与特殊性(P26~27)

(一)经济法责任的独立性 经济法主体的法律责任并不是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简单相加,而是有其独立性。

(二)经济法责任的特殊性 1、责任承担上的双重性:具体承担的法律责任,可能由“本法责任”和“他法责任”构成。 2、责任承担上的非单一性 3、经济法责任的经济性 第十二点 经济法责任的具体类型

(1)按承责主体的不同:调控和规制主体的责任以及接受调控和规制的主体的责任

(2)追究责任的目的:赔偿性责任和惩罚性责任

(3)责任的性质:经济性责任和非经济性责任

第十三点 经济法主体可能承担的赔偿性责任,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国家赔偿、一类是超额赔偿。国家赔偿的主体是国家,超额赔偿的主体是市场主体。

第十四点 经济法上的惩罚性责任,不仅体现为罚款,还体现为信用减等、资格减免等惩罚性措施。如资格罚、能力罚、声望罚等。

(文章来源:103网校)


第二篇: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学案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出生率—死亡率

2、根本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三低模式的特点、时期、原因

死亡率下降的原因: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增加、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医疗卫生事业进步、发展中国家二战后取得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快速发展

4、中国的人口增长模式: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原因:社会经济因素;制度因素;计划生育因素(主要)

5、人口增长过快:问题:对环境(环境恶化)、资源(资源枯竭)、社会(就业困难、粮食不足、社会不稳定等)带来不利影响,阻碍经济发展

解决措施:控制人口增长,发展教育(计划生育)

6、人口增长过慢(老龄化—使现代型人口死亡率略有上升)

问题:劳动力不足,兵源不足;社会负担过重;老年人生活困难,生活孤单等

措施:鼓励生育,接纳外来人口;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等

7、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

发达国家主要为现代型,欧洲、北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其中欧洲自然增长率最低,有些国家零增长甚至负增长(意大利、德国、俄罗斯、匈牙利)

发展中国家主要为过渡型,非洲、拉美、亚洲、除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大洋洲,其中非洲自然增长率最高,拉美其次。某些发展中国家呈现代型(古巴、韩国、新加坡、中国)

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学案

1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最适宜人口数量

2、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首要)——正相关 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 地区开放程度——正相关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负相关

3、人口容量的特点:临界性:人口数量与合理人口容量相当

相对性:人口容量随时间、地点变化而变化

警戒性:人口数量要低于人口容量

第三节人口迁移

1、人口变动==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

2、人口迁移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居住地变更:居住地发生变化,在两地及以上有多套住房的不算

时间尺度:长时间的居住地变化,一般一年以上,短时间的不算

距离:一般为跨越行政区

3、人口迁移的分类: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不同: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国内迁移包括:乡村→乡村 城市→城市

乡村→城市(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的主要类型) 城市→乡村(逆城市化)

4、推拉理论:推力(排斥力):促使人迁出的力(消极)

拉力(吸引力):促使人迁入的力(积极)

理解那些力属于推力,哪些力属于拉力

5、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

利:缓解人地矛盾,加强与外界联系,带动经济发展

弊: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

利:提供廉价劳动力,优化就业结构;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有利于文化交流,促进文化扩散 弊:带来环境压力,导致环境恶化;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社会治安差等)

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气候、地形、土壤、自然灾害、环境等)

例:美国老年人退休后,从东北部向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迁移——气候

由于生态环境条件恶化而引起的移民,称为环境移民

(2)经济(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自发性移民

迁移目的:改善物质生活条件,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等

例:美国年轻人从东北部工业区向西部和南部迁移——新资源开发,新兴工业区的发展

俄罗斯从西部的欧洲部分向西伯利亚迁移

德国从北部的传统工业区向南部新兴工业区迁移

日本向北部的北海道和南部的北九州迁移

(3)政治因素:政策(如改革开放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等)、战争

(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

在分析人口迁移时,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例美国人口迁移(气候、经济、政治)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西部和南部气候温暖,阳光充足,环境优美,地价低

经济:新资源开发,新兴工业区的发展,就业机会多

政治因素:政策对西部和南部的倾斜

8、国际人口迁移

(1)19世纪以前

①特点: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②流向:旧大陆(欧、亚、非)迁向新大陆(美洲、大洋洲)

③影响因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发展与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殖民主义者招工开发东南亚和美洲

3

(2)二战以后

①特点: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②流向:欧洲由人口迁出区变为人口迁入区;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迁出地区,大量人口流向美国、加拿大和西欧。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也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工人。 ③影响因素:

经济因素:世界各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

9、我国的人口迁移:

80年代以前:原因:行政调动为主(政策),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方向:从东部向中部以及从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方向迁移

80年代以来:特点:自发性迁移比重迅速上升(经济)

方向:中部向东部迁移,西南、西北向中部和东部迁移

目的:务工、经商

原因: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政策允许农民进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城乡之间

巨大的收入差距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1、婚俗:初婚年龄:发展中国家早婚——提高出生率

发达国家晚婚——降低出生率

婚姻稳定程度:西方国家,婚姻关系不稳定,离婚率高——出生率低

2、宗教:为了扩大势力,世界主要宗教一般不反对人口增殖

例:信仰天主教的拉美国家,出生率较高

3、中国文化与人口: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

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提高了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

4

更多相关推荐:
中级会计师考试《中级经济法》知识点总结

20xx年中级会计师考试《中级经济法》知识点总结1、股份预先核准公司名称保留期6个月。2、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元。3、公司名称、法定代表人、经营范围,自变更决议作出30日。4、变…

20xx年《中级经济法》知识点总结

一、董事长产生方式的总结1、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副董事长的产生办法由公司章程规定。2、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和副董事长由董事会“选举”产生。3、国有独资公司的董事长和副董事长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指定”。4、中…

20xx年中级会计师考试《中级经济法》知识点总结

20xx年中级会计师考试《中级经济法》知识点总结1、股份预先核准公司名称保留期6个月。2、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元。3、公司名称、法定代表人、经营范围,自变更决议作出30日。4、变…

经济学之经济法知识点总结

经济法知识点总结一.定义1.经济法:调整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经济实体在国民经济生产、分配、流通、交换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管理、协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统称。2.代理:一方以他方的名义在他方授权范围内与第三人…

经济法重点知识总结

经济法重点知识总结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知识一经济法的形式经济法在我国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但是经济法不是一部法律而使由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范组成的经济法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司法解释国际条...

大学经济法知识点总结(包括考点)

第一章经济法绪论第一节经济法简介一西方国家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经济法作为一门法学学科何时产生西方国家经济法最早产生于德国经济法在资本主义国家作为法律体系中独立的法律部门出现在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为什...

经济法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

1、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我国经济法调整对象包括:①国家经济管理关系。经济管理关系即纵向经济关系。这里主要指国家通过国家机关及其授权组织对企业、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的经济管理关系。②经营协调关系,即专指经济法所调整的那…

20xx年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知识点汇总

20xx年经济法基础考试大纲第一章基本要求一掌握法和法律法的本质与特征二掌握法律关系的要素三掌握仲裁与民事诉讼四掌握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五熟悉法律事实法律责任六了解法的形式与分类法律部门与法律体系七了解经济法的调...

经济法基础知识点汇总

经济法基础知识点汇总经济法基础考试大纲第一章总论基本要求一掌握法和法律法的本质与特征二掌握法律关系的要素三掌握仲裁与民事诉讼四掌握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五熟悉法律事实法律责任六了解法的形式与分类法律部门与法律体系七...

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总论一考情分析本章内容在考试中多以常规客观题形式考核分值1015分题型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合计二本章变动20xx3题3分4题8分2题2分9题13分20xx2题2分5题10分1题1分8题13分20xx4题4分...

中级经济法知识点时间数字对比汇总

中级经济法知识点时间数字对比汇总一一致1对合伙协议的订立修改补充都必须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2合伙人向合伙人以外的人转让其在合伙企业中的全部或部分财产份额时须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3合伙人以其在合伙企业的财产份额出...

经济法期末复习知识点整理

经济法期末复习知识点整理名词解释1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市场失灵是指由于一定的因素是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呈现出低效率运行的一种非理想状态3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不正...

经济法知识点总结(2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