椭圆与双曲线的对偶性质总结

时间:2024.4.14

椭圆与双曲线的对偶性质总结

椭   圆

1.         点P处的切线PT平分△PF1F2在点P处的外角.

2.         PT平分△PF1F2在点P处的外角,则焦点在直线PT上的射影H点的轨迹是以长轴为直径的圆,除去长轴的两个端点.

3.         以焦点弦PQ为直径的圆必与对应准线相离.

4.         以焦点半径PF1为直径的圆必与以长轴为直径的圆内切.

5.         若在椭圆上,则过的椭圆的切线方程是.

6.         若在椭圆外 ,则过Po作椭圆的两条切线切点为P1、P2,则切点弦P1P2的直线方程是.

7.         椭圆 (a>b>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 2,点P为椭圆上任意一点,则椭圆的焦点角形的面积为.

8.         椭圆(a>b>0)的焦半径公式:

,( , ).

9.         设过椭圆焦点F作直线与椭圆相交 P、Q两点,A为椭圆长轴上一个顶点,连结AP 和AQ分别交相应于焦点F的椭圆准线于M、N两点,则MF⊥NF.

10.     过椭圆一个焦点F的直线与椭圆交于两点P、Q, A1、A2为椭圆长轴上的顶点,A1P和A2Q交于点M,A2P和A1Q交于点N,则MF⊥NF.

11.     AB是椭圆的不平行于对称轴的弦,M为AB的中点,则,     即

12.     若在椭圆内,则被Po所平分的中点弦的方程是.

13.     若在椭圆内,则过Po的弦中点的轨迹方程是.

双曲线

1.         点P处的切线PT平分△PF1F2在点P处的内角.

2.         PT平分△PF1F2在点P处的内角,则焦点在直线PT上的射影H点的轨迹是以长轴为直径的圆,除去长轴的两个端点.

3.         以焦点弦PQ为直径的圆必与对应准线相交.

4.         以焦点半径PF1为直径的圆必与以实轴为直径的圆相切.(内切:P在右支;外切:P在左支)

5.         若在双曲线(a>0,b>0)上,则过的双曲线的切线方程是.

6.         若在双曲线(a>0,b>0)外 ,则过Po作双曲线的两条切线切点为P1、P2,则切点弦P1P2的直线方程是.

7.         双曲线(a>0,b>o)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 2,点P为双曲线上任意一点,则双曲线的焦点角形的面积为.

8.         双曲线(a>0,b>o)的焦半径公式:( ,

在右支上时,,.

在左支上时,,

9.         设过双曲线焦点F作直线与双曲线相交 P、Q两点,A为双曲线长轴上一个顶点,连结AP 和AQ分别交相应于焦点F的双曲线准线于M、N两点,则MF⊥NF.

10.     过双曲线一个焦点F的直线与双曲线交于两点P、Q, A1、A2为双曲线实轴上的顶点,A1P和A2Q交于点M,A2P和A1Q交于点N,则MF⊥NF.

11.     AB是双曲线(a>0,b>0)的不平行于对称轴的弦,M为AB的中点,则,即

12.     若在双曲线(a>0,b>0)内,则被Po所平分的中点弦的方程是.

13.     若在双曲线(a>0,b>0)内,则过Po的弦中点的轨迹方程是.

椭圆与双曲线的经典结论

椭   圆

1.         椭圆(a>b>o)的两个顶点为,,与y轴平行的直线交椭圆于P1P2时A1P1与A2P2交点的轨迹方程是.

2.         过椭圆 (a>0, b>0)上任一点任意作两条倾斜角互补的直线交椭圆于B,C两点,则直线BC有定向且(常数).

3.         若P为椭圆(a>b>0)上异于长轴端点的任一点,F1, F 2是焦点, , ,则.

4.         设椭圆(a>b>0)的两个焦点为F1、F2,P(异于长轴端点)为椭圆上任意一点,在△PF1F2中,记, ,,则有.

5.         若椭圆(a>b>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左准线为L,则当0<e≤时,可在椭圆上求一点P,使得PF1是P到对应准线距离d与PF2的比例中项.

6.         P为椭圆(a>b>0)上任一点,F1,F2为二焦点,A为椭圆内一定点,则,当且仅当三点共线时,等号成立.

7.         椭圆与直线有公共点的充要条件是.

8.         已知椭圆(a>b>0),O为坐标原点,P、Q为椭圆上两动点,且.(1);(2)|OP|2+|OQ|2的最大值为;(3)的最小值是.

9.         过椭圆(a>b>0)的右焦点F作直线交该椭圆右支于M,N两点,弦MN的垂直平分线交x轴于P,则.

10.     已知椭圆( a>b>0)  ,A、B、是椭圆上的两点,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与x轴相交于点, 则.

11.     设P点是椭圆( a>b>0)上异于长轴端点的任一点,F1、F2为其焦点记,则(1).(2) .

12.     设A、B是椭圆( a>b>0)的长轴两端点,P是椭圆上的一点,, ,,c、e分别是椭圆的半焦距离心率,则有(1).(2) .(3) .

13.     已知椭圆( a>b>0)的右准线与x轴相交于点,过椭圆右焦点的直线与椭圆相交于A、B两点,点在右准线上,且轴,则直线AC经过线段EF 的中点.

14.     过椭圆焦半径的端点作椭圆的切线,与以长轴为直径的圆相交,则相应交点与相应焦点的连线必与切线垂直.

15.     过椭圆焦半径的端点作椭圆的切线交相应准线于一点,则该点与焦点的连线必与焦半径互相垂直.

16.  椭圆焦三角形中,内点到一焦点的距离与以该焦点为端点的焦半径之比为常数e(离心率). 

(注:在椭圆焦三角形中,非焦顶点的内、外角平分线与长轴交点分别称为内、外点.)

17.  椭圆焦三角形中,内心将内点与非焦顶点连线段分成定比e.

18.  椭圆焦三角形中,半焦距必为内、外点到椭圆中心的比例中项.

双曲线

1.         双曲线(a>0,b>0)的两个顶点为,,与y轴平行的直线交双曲线于P1P2时A1P1与A2P2交点的轨迹方程是.

2.         过双曲线(a>0,b>o)上任一点任意作两条倾斜角互补的直线交双曲线于B,C两点,则直线BC有定向且(常数).

3.         若P为双曲线(a>0,b>0)右(或左)支上除顶点外的任一点,F1, F 2是焦点, , ,则(或).

4.         设双曲线(a>0,b>0)的两个焦点为F1、F2,P(异于长轴端点)为双曲线上任意一点,在△PF1F2中,记, ,,则有.

5.         若双曲线(a>0,b>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左准线为L,则当1<e≤时,可在双曲线上求一点P,使得PF1是P到对应准线距离d与PF2的比例中项.

6.         P为双曲线(a>0,b>0)上任一点,F1,F2为二焦点,A为双曲线内一定点,则,当且仅当三点共线且在y轴同侧时,等号成立.

7.         双曲线(a>0,b>0)与直线有公共点的充要条件是.

8.         已知双曲线(b>a >0),O为坐标原点,P、Q为双曲线上两动点,且.

(1);(2)|OP|2+|OQ|2的最小值为;(3)的最小值是.

9.         过双曲线(a>0,b>0)的右焦点F作直线交该双曲线的右支于M,N两点,弦MN的垂直平分线交x轴于P,则.

10.     已知双曲线(a>0,b>0),A、B是双曲线上的两点,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与x轴相交于点, 则.

11.     设P点是双曲线(a>0,b>0)上异于实轴端点的任一点,F1、F2为其焦点记,则(1).(2) .

12.     设A、B是双曲线(a>0,b>0)的长轴两端点,P是双曲线上的一点,, ,,c、e分别是双曲线的半焦距离心率,则有(1).

(2) .(3) .

13.     已知双曲线(a>0,b>0)的右准线与x轴相交于点,过双曲线右焦点的直线与双曲线相交于A、B两点,点在右准线上,且轴,则直线AC经过线段EF 的中点.

14.     过双曲线焦半径的端点作双曲线的切线,与以长轴为直径的圆相交,则相应交点与相应焦点的连线必与切线垂直.

15.     过双曲线焦半径的端点作双曲线的切线交相应准线于一点,则该点与焦点的连线必与焦半径互相垂直.

16.  双曲线焦三角形中,外点到一焦点的距离与以该焦点为端点的焦半径之比为常数e(离心率).

(注:在双曲线焦三角形中,非焦顶点的内、外角平分线与长轴交点分别称为内、外点).

17.  双曲线焦三角形中,其焦点所对的旁心将外点与非焦顶点连线段分成定比e.

双曲线焦三角形中,半焦距必为内、外点到双曲线中心的比例中项


第二篇:解圆锥曲线问题常用方法+椭圆与双曲线的经典结论+椭圆与双曲线的对偶性质总结


解圆锥曲线问题常用方法+椭圆与双曲线的经典结论+椭圆与双曲线的对偶性质总结

解圆锥曲线问题常用以下方法

    1、定义法

(1)椭圆有两种定义。第一定义中,r1+r2=2a。第二定义中,r1=ed1   r2=ed2

    (2)双曲线有两种定义。第一定义中,,当r1>r2时,注意r2的最小值为c-a:第二定义中,r1=ed1,r2=ed2,尤其应注意第二定义的应用,常常将  半径与“点到准线距离”互相转化。

    (3)抛物线只有一种定义,而此定义的作用较椭圆、双曲线更大,很多抛物线问题用定义解决更直接简明。

2、韦达定理法

    因直线的方程是一次的,圆锥曲线的方程是二次的,故直线与圆锥曲线的问题常转化为方程组关系问题,最终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问题,故用韦达定理及判别式是解决圆锥曲线问题的重点方法之一,尤其是弦中点问题,弦长问题,可用韦达定理直接解决,但应注意不要忽视判别式的作用。

    3、解析几何的运算中,常设一些量而并不解解出这些量,利用这些量过渡使问题得以解决,这种方法称为“设而不求法”。设而不求法对于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而产生的弦中点问题,常用“点差法”,即设弦的两个端点A(x1,y1),B(x2,y2),弦AB中点为M(x0,y0),将点A、B坐标代入圆锥曲线方程,作差后,产生弦中点与弦斜率的关系,这是一种常见的“设而不求”法,具体有:

    (1)与直线相交于A、B,设弦AB中点为M(x0,y0),则有

    (2)与直线l相交于A、B,设弦AB中点为M(x0,y0)则有

(3)y2=2px(p>0)与直线l相交于A、B设弦AB中点为M(x0,y0),则有2y0k=2p,即y0k=p.

【典型例题】

例1、(1)抛物线C:y2­=4x上一点P到点A(3,4)与到准线的距离和最小,则点 P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_

 (2)抛物线C: y2­=4x上一点Q到点B(4,1)与到焦点F的距离和最小,则点Q的坐标为            

分析:(1)A在抛物线外,如图,连PF,则,因而易发现,当A、P、F三点共线时,距离和最小。

(2)B在抛物线内,如图,作QR⊥l交于R,则当B、Q、R三点共线时,距离和最小。

解:(1)(2,

连PF,当A、P、F三点共线时,最小,此时AF的方程为 即 y=2(x-1),代入y2=4x得P(2,2),(注:另一交点为(),它为直线AF与抛物线的另一交点,舍去)

(2)(

过Q作QR⊥l交于R,当B、Q、R三点共线时,最小,此时Q点的纵坐标为1,代入y2=4x得x=,∴Q()

点评:这是利用定义将“点点距离”与“点线距离”互相转化的一个典型例题,请仔细体会。

例2F是椭圆的右焦点,A(1,1)为椭圆内一定点,P为椭圆上一动点。

(1)的最小值为               

(2)的最小值为               

分析:PF为椭圆的一个焦半径,常需将另一焦半径或准线作出来考虑问题。

解:(1)4- 

    设另一焦点为,则(-1,0)连A,P

   

当P是A的延长线与椭圆的交点时, 取得最小值为4-

(2)3   

作出右准线l,作PH⊥l交于H,因a2=4,b2=3,c2=1, a=2,c=1,e=

当A、P、H三点共线时,其和最小,最小值为

例3动圆M与圆C1:(x+1)2+y2=36内切,与圆C2:(x-1)2+y2=4外切,求圆心M的轨迹方程。

分析:作图时,要注意相切时的“图形特征”:两个圆心与切点这三点共线(如图中的A、M、C共线,B、D、M共线)。列式的主要途径是动圆的“半径等于半径”(如图中的)。

解:如图,

   (*)

∴点M的轨迹为椭圆,2a=8,a=4,c=1,b2=15轨迹方程为

点评:得到方程(*)后,应直接利用椭圆的定义写出方程,而无需再用距离公式列式求解,即列出,再移项,平方,…相当于将椭圆标准方程推导了一遍,较繁琐!

例4△ABC中,B(-5,0),C(5,0),且sinC-sinB=sinA,求点A的轨迹方程。

分析:由于sinA、sinB、sinC的关系为一次齐次式,两边乘以2R(R为外接圆半径),可转化为边长的关系。

解:sinC-sinB=sinA   2RsinC-2RsinB=·2RsinA

    (*)

∴点A的轨迹为双曲线的右支(去掉顶点)

∵2a=6,2c=10

∴a=3, c=5, b=4

所求轨迹方程为 (x>3)

点评:要注意利用定义直接解题,这里由(*)式直接用定义说明了轨迹(双曲线右支)

例5定长为3的线段AB的两个端点在y=x2上移动,AB中点为M,求点M到x轴的最短距离。

分析:(1)可直接利用抛物线设点,如设A(x1,x12),B(x2,X22),又设AB中点为M(x0y0)用弦长公式及中点公式得出y0关于x0的函数表达式,再用函数思想求出最短距离。

(2)M到x轴的距离是一种“点线距离”,可先考虑M到准线的距离,想到用定义法。

解法一:设A(x1,x12),B(x2,x22),AB中点M(x0,y0)

由①得(x1-x2)2[1+(x1+x2)2]=9

即[(x1+x2)2-4x1x2]·[1+(x1+x2)2]=9  ④

由②、③得2x1x2=(2x0)2-2y0=4x02-2y0

代入④得 [(2x0)2-(8x02-4y0)]·[1+(2x0)2]=9

    ≥ 

当4x02+1=3  即 时,此时

法二:如图,

, 即

, 当AB经过焦点F时取得最小值。

∴M到x轴的最短距离为

点评:解法一是列出方程组,利用整体消元思想消x1,x2,从而形成y0关于x0的函数,这是一种“设而不求”的方法。而解法二充分利用了抛物线的定义,巧妙地将中点M到x轴的距离转化为它到准线的距离,再利用梯形的中位线,转化为A、B到准线的距离和,结合定义与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当三角形“压扁”时,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属性,简捷地求解出结果的,但此解法中有缺点,即没有验证AB是否能经过焦点F,而且点M的坐标也不能直接得出。

例6已知椭圆过其左焦点且斜率为1的直线与椭圆及准线从左到右依次变于A、B、C、D、设f(m)=,(1)求f(m),(2)求f(m)的最值。

分析:此题初看很复杂,对f(m)的结构不知如何运算,因A、B来源于“不同系统”,A在准线上,B在椭圆上,同样C在椭圆上,D在准线上,可见直接求解较繁,将这些线段“投影”到x轴上,立即可得防

     

     

此时问题已明朗化,只需用韦达定理即可。

解:(1)椭圆中,a2=m,b2=m-1,c2=1,左焦点F1(-1,0)

则BC:y=x+1,代入椭圆方程即(m-1)x2+my2-m(m-1)=0

得(m-1)x2+m(x+1)2-m2+m=0

∴(2m-1)x2+2mx+2m-m2=0

设B(x1,y1),C(x2,y2),则x­1+x2=-

(2)

∴当m=5时,

  当m=2时,

点评:此题因最终需求,而BC斜率已知为1,故可也用“点差法”设BC中点为M(x0,y0),通过将B、C坐标代入作差,得,将y0=x0+1,k=1代入得,∴,可见

当然,解本题的关键在于对的认识,通过线段在x轴的“投影”发现是解此题的要点。

同步练习

1、已知:F1,F2是双曲线的左、右焦点,过F1作直线交双曲线左支于点A、B,若,△ABF2的周长为(     )

A、4a          B、4a+m          C、4a+2m          D、4a-m

    2、若点P到点F(4,0)的距离比它到直线x+5=0的距离小1,则P点的轨迹方程是

                                                                    (     )

A、y2=-16x     B、y2=-32x        C、y2=16x         D、y2=32x

3、已知△ABC的三边AB、BC、AC的长依次成等差数列,且,点B、C的坐标分别为(-1,0),(1,0),则顶点A的轨迹方程是(     )

A、                  B、 

C、            D、

4、过原点的椭圆的一个焦点为F(1,0),其长轴长为4,则椭圆中心的轨迹方程是

                                                                (     )

A、     B、

C、     D、

5、已知双曲线上一点M的横坐标为4,则点M到左焦点的距离是    

6、抛物线y=2x2截一组斜率为2的平行直线,所得弦中点的轨迹方程是         

7、已知抛物线y2=2x的弦AB所在直线过定点p(-2,0),则弦AB中点的轨迹方程是

                      

8、过双曲线x2-y2=4的焦点且平行于虚轴的弦长为            

9、直线y=kx+1与双曲线x2-y2=1的交点个数只有一个,则k=                  

10、设点P是椭圆上的动点,F1,F2是椭圆的两个焦点,求sin∠F1PF2的最大值。

11、已知椭圆的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左焦点到坐标原点、右焦点、右准线的距离依次成等差数列,若直线l与此椭圆相交于A、B两点,且AB中点M为(-2,1),,求直线l的方程和椭圆方程。

12、已知直线l和双曲线及其渐近线的交点从左到右依次为A、B、C、D。求证:

参考答案

    1、C

选C

2、C

点P到F与到x+4=0等距离,P点轨迹为抛物线 p=8开口向右,则方程为y2=16x,选C

3、D

,且

∵点A的轨迹为椭圆在y轴右方的部分、又A、B、C三点不共线,即y≠0,故选D。

4、A

设中心为(x,y),则另一焦点为(2x-1,2y),则原点到两焦点距离和为4得,∴ 

①又c<a,∴

∴(x-1)2+y2<4 ②,由①,②得x≠-1,选A

5、

左准线为x=-,M到左准线距离为 则M到左焦点的距离为

6、

设弦为AB,A(x1,y1),B(x2,y2)AB中点为(x,y),则y1=2x12,y2=2x22,y1-y2=2(x12-x22)

  ∴2=2·2x,

代入y=2x2,轨迹方程是(y>)

7、y2=x+2(x>2)

设A(x1,y1),B(x2,y2),AB中点M(x,y),则

,∴,即y2=x+2

又弦中点在已知抛物线内P,即y2<2x,即x+2<2x,∴x>2

8、4

,令代入方程得8-y2=4

∴y2=4,y=±2,弦长为4

9、

y=kx+1代入x2-y2=1得x2-(kx+1)2-1=0

∴(1-k2)x2-2kx-2=0

得4k2+8(1-k2)=0,k=

②1-k2=0得k=±1

10、解:a2=25,b2=9,c2=16

设F 1、F 2为左、右焦点,则F 1(-4,0)F 2(4,0)

    ①2-②得2r1r­2(1+cosθ)=4b2

    ∴1+cosθ=  ∵r1+r2,  ∴r1r2的最大值为a2

∴1+cosθ的最小值为,即1+cosθ

cosθ则当时,sinθ取值得最大值1,

即sin∠F1PF2的最大值为1。

11、设椭圆方程为

由题意:C、2C、成等差数列,

∴a2=2(a2-b22DDFFF2+2222222大案要案  000),∴a2=2b2

椭圆方程为,设A(x1,y1),B(x2,y2)

①-②得

2222222

 ∴k=1

直线AB方程为y-1=x+2即y=x+3, 代入椭圆方程即x2+2y2-2b2=0得x2+2(x+3)2-2b2=0

∴3x2+12x+18-2b2=0, 

解得b2=12,  ∴椭圆方程为,直线l方程为x-y+3=0

12、证明:设A(x1,y1),D(x2,y2),AD中点为M(x0,y0)直线l的斜率为k,则

        ①-②得  ③

     

④-⑤得 ⑥

由③、⑥知M、均在直线上,而M、又在直线l上 ,

若l过原点,则B、C重合于原点,命题成立

若l与x轴垂直,则由对称性知命题成立

若l不过原点且与x轴不垂直,则M与重合

椭圆与双曲线的对偶性质总结

椭   圆

1.         点P处的切线PT平分△PF1F2在点P处的外角.

2.         PT平分△PF1F2在点P处的外角,则焦点在直线PT上的射影H点的轨迹是以长轴为直径的圆,除去长轴的两个端点.

3.         以焦点弦PQ为直径的圆必与对应准线相离.

4.         以焦点半径PF1为直径的圆必与以长轴为直径的圆内切.

5.         若在椭圆上,则过的椭圆的切线方程是.

6.         若在椭圆外 ,则过Po作椭圆的两条切线切点为P1、P2,则切点弦P1P2的直线方程是.

7.         椭圆 (a>b>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 2,点P为椭圆上任意一点,则椭圆的焦点角形的面积为.

8.         椭圆(a>b>0)的焦半径公式:

,( , ).

9.         设过椭圆焦点F作直线与椭圆相交 P、Q两点,A为椭圆长轴上一个顶点,连结AP 和AQ分别交相应于焦点F的椭圆准线于M、N两点,则MF⊥NF.

10.     过椭圆一个焦点F的直线与椭圆交于两点P、Q, A1、A2为椭圆长轴上的顶点,A1P和A2Q交于点M,A2P和A1Q交于点N,则MF⊥NF.

11.     AB是椭圆的不平行于对称轴的弦,M为AB的中点,则

12.     若在椭圆内,则被Po所平分的中点弦的方程是.

13.     若在椭圆内,则过Po的弦中点的轨迹方程是.

双曲线

1.         点P处的切线PT平分△PF1F2在点P处的内角.

2.         PT平分△PF1F2在点P处的内角,则焦点在直线PT上的射影H点的轨迹是以长轴为直径的圆,除去长轴的两个端点.

3.         以焦点弦PQ为直径的圆必与对应准线相交.

4.         以焦点半径PF1为直径的圆必与以实轴为直径的圆相切.(内切:P在右支;外切:P在左支)

5.         若在双曲线(a>0,b>0)上,则过的双曲线的切线方程是.

6.         若在双曲线(a>0,b>0)外 ,则过Po作双曲线的两条切线切点为P1、P2,则切点弦P1P2的直线方程是.

7.         双曲线(a>0,b>o)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 2,点P为双曲线上任意一点,则双曲线的焦点角形的面积为.

8.         双曲线(a>0,b>o)的焦半径公式:( ,

在右支上时,,.

在左支上时,,

9.         设过双曲线焦点F作直线与双曲线相交 P、Q两点,A为双曲线长轴上一个顶点,连结AP 和AQ分别交相应于焦点F的双曲线准线于M、N两点,则MF⊥NF.

10.     过双曲线一个焦点F的直线与双曲线交于两点P、Q, A1、A2为双曲线实轴上的顶点,A1P和A2Q交于点M,A2P和A1Q交于点N,则MF⊥NF.

11.     AB是双曲线(a>0,b>0)的不平行于对称轴的弦,M为AB的中点,则,即

12.     若在双曲线(a>0,b>0)内,则被Po所平分的中点弦的方程是.

13.     若在双曲线(a>0,b>0)内,则过Po的弦中点的轨迹方程是.

椭圆与双曲线的经典结论

椭   圆

1.         椭圆(a>b>o)的两个顶点为,,与y轴平行的直线交椭圆于P1P2时A1P1与A2P2交点的轨迹方程是.

2.         过椭圆 (a>0, b>0)上任一点任意作两条倾斜角互补的直线交椭圆于B,C两点,则直线BC有定向且(常数).

3.         若P为椭圆(a>b>0)上异于长轴端点的任一点,F1, F 2是焦点, , ,则.

4.         设椭圆(a>b>0)的两个焦点为F1、F2,P(异于长轴端点)为椭圆上任意一点,在△PF1F2中,记, ,,则有.

5.         若椭圆(a>b>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左准线为L,则当0<e≤时,可在椭圆上求一点P,使得PF1是P到对应准线距离d与PF2的比例中项.

6.         P为椭圆(a>b>0)上任一点,F1,F2为二焦点,A为椭圆内一定点,则,当且仅当三点共线时,等号成立.

7.         椭圆与直线有公共点的充要条件是.

8.         已知椭圆(a>b>0),O为坐标原点,P、Q为椭圆上两动点,且.(1);(2)|OP|2+|OQ|2的最大值为;(3)的最小值是.

9.         过椭圆(a>b>0)的右焦点F作直线交该椭圆右支于M,N两点,弦MN的垂直平分线交x轴于P,则.

10.     已知椭圆( a>b>0)  ,A、B、是椭圆上的两点,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与x轴相交于点, 则.

11.     设P点是椭圆( a>b>0)上异于长轴端点的任一点,F1、F2为其焦点记,则(1).(2) .

12.     设A、B是椭圆( a>b>0)的长轴两端点,P是椭圆上的一点,, ,,c、e分别是椭圆的半焦距离心率,则有(1).(2) .(3) .

13.     已知椭圆( a>b>0)的右准线与x轴相交于点,过椭圆右焦点的直线与椭圆相交于A、B两点,点在右准线上,且轴,则直线AC经过线段EF 的中点.

14.     过椭圆焦半径的端点作椭圆的切线,与以长轴为直径的圆相交,则相应交点与相应焦点的连线必与切线垂直.

15.     过椭圆焦半径的端点作椭圆的切线交相应准线于一点,则该点与焦点的连线必与焦半径互相垂直.

16.  椭圆焦三角形中,内点到一焦点的距离与以该焦点为端点的焦半径之比为常数e(离心率). 

(注:在椭圆焦三角形中,非焦顶点的内、外角平分线与长轴交点分别称为内、外点.)

17.  椭圆焦三角形中,内心将内点与非焦顶点连线段分成定比e.

18.  椭圆焦三角形中,半焦距必为内、外点到椭圆中心的比例中项.

双曲线

1.         双曲线(a>0,b>0)的两个顶点为,,与y轴平行的直线交双曲线于P1P2时A1P1与A2P2交点的轨迹方程是.

2.         过双曲线(a>0,b>o)上任一点任意作两条倾斜角互补的直线交双曲线于B,C两点,则直线BC有定向且(常数).

3.         若P为双曲线(a>0,b>0)右(或左)支上除顶点外的任一点,F1, F 2是焦点, , ,则(或).

4.         设双曲线(a>0,b>0)的两个焦点为F1、F2,P(异于长轴端点)为双曲线上任意一点,在△PF1F2中,记, ,,则有.

5.         若双曲线(a>0,b>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左准线为L,则当1<e≤时,可在双曲线上求一点P,使得PF1是P到对应准线距离d与PF2的比例中项.

6.         P为双曲线(a>0,b>0)上任一点,F1,F2为二焦点,A为双曲线内一定点,则,当且仅当三点共线且在y轴同侧时,等号成立.

7.         双曲线(a>0,b>0)与直线有公共点的充要条件是.

8.         已知双曲线(b>a >0),O为坐标原点,P、Q为双曲线上两动点,且.

(1);(2)|OP|2+|OQ|2的最小值为;(3)的最小值是.

9.         过双曲线(a>0,b>0)的右焦点F作直线交该双曲线的右支于M,N两点,弦MN的垂直平分线交x轴于P,则.

10.     已知双曲线(a>0,b>0),A、B是双曲线上的两点,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与x轴相交于点, 则.

11.     设P点是双曲线(a>0,b>0)上异于实轴端点的任一点,F1、F2为其焦点记,则(1).(2) .

12.     设A、B是双曲线(a>0,b>0)的长轴两端点,P是双曲线上的一点,, ,,c、e分别是双曲线的半焦距离心率,则有(1).

(2) .(3) .

13.     已知双曲线(a>0,b>0)的右准线与x轴相交于点,过双曲线右焦点的直线与双曲线相交于A、B两点,点在右准线上,且轴,则直线AC经过线段EF 的中点.

14.     过双曲线焦半径的端点作双曲线的切线,与以长轴为直径的圆相交,则相应交点与相应焦点的连线必与切线垂直.

15.     过双曲线焦半径的端点作双曲线的切线交相应准线于一点,则该点与焦点的连线必与焦半径互相垂直.

16.  双曲线焦三角形中,外点到一焦点的距离与以该焦点为端点的焦半径之比为常数e(离心率).

(注:在双曲线焦三角形中,非焦顶点的内、外角平分线与长轴交点分别称为内、外点).

17.  双曲线焦三角形中,其焦点所对的旁心将外点与非焦顶点连线段分成定比e.

18.  双曲线焦三角形中,半焦距必为内、外点到双曲线中心的比例中项.

更多相关推荐:
双结对活动总结

经济委员会“双结对”活动总结按照旗委要求,自开展“双结对”活动以来,我委与小城子工作部六合村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先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一、基本情况主要领导到小城子村上党课2次,举办培训班2次,开展调研走访活动…

XX镇“双结对”工作总结

XX镇“双结对”工作总结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保持共 产 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建立和完善保持共 产 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农村和谐社…

“双结对、双促进” ——机关一支部创先争优经验总结

“双结对、双促进”——机关一支部创先争优经验总结20xx年以来,机关一支部在精心借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精心设计活动主题,以“双结对、双促进”作为抓好开创先争优活动的切入点,在支部…

20xx年嘉善县气象局“双结对、创文明”工作总结

嘉善县气象局“双结对、创文明”工作总结自20xx年x月以来,我县根据省、市统一部署,广泛开展了第二轮“双结对、创文明”活动,全县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及城乡文明共建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我局也紧密围绕县文明办《关于深…

双千结对共建文明工作总结

“双千结对,共建文明”活动工作总结近几年来,在市、县文明办的关心指导下,我司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文明办关于深入开展城乡帮扶共建活动的指示精神,积极响应温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双千结对,共建文明”的号召,扎实推进省…

中星党支部结对帮扶工作总结

结对帮扶情暖群众-----党员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工作小结中星小学党支部20xx.3中星小学党支部按照区委办《关于印发越秀区万名党员与困难群众结对开展“服务群众、温暖民心”行动方案的通知》和《关于印发关于组织开展…

双亲学生结对帮扶总结

20xx春双亲帮扶工作总结刘清霞随着外出务工人数的与日俱增我校学生中单亲无双亲学生所占的比例比较大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面对这种状况学校出台了单亲无双亲学生工作制度要求每个教师至少帮扶一名学生今年我帮...

双结对实施方案

科右前旗人民法院开展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城乡党员结对帮扶活动实施方案为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的要求支持农村牧区实现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创新与发展积极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双向受益共同提高和...

双万结对帮扶活动调查报告

双万结对帮扶活动调查报告双万结对帮扶活动gt调查报告为扎实推进全镇农村扶贫工作根据仫佬族自治县开展39万名党员干部进村入屯帮万户39活动实施方案罗办发20xx20号精神本人深入帮扶联系户掌握帮扶其家庭基本情况与...

骨干教师双向交流结对帮扶工作总结

骨干教师双向交流结对帮扶工作总结文锦学校为了积极响应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大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帮扶的力度的号召,我校与鸳鸯小学进行帮扶双向交流,我校是帮助学校。在工作中我们坚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原则…

若羌县第三小学20xx-20xx学年“双语”教师结对子活动总结

若羌县第三小学20xx-20xx学年“双语”教师结对子活动总结本学年在工作中我校全体“双语”教师本着“共同学习,一起进步”的理念,不断提升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

“双百结对、共建文明”活动情况

金东区水务局开展双百结对共建文明活动事迹市文明办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金东区水务局认真贯彻双百结对共建文明活动相关精神自20xx年以来与东孝街道下王社区结成共建文明对子开展了内容丰富的结对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共建...

双结对总结(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