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生态学复习总结

时间:2024.4.30

微生物生态学复习总结

一、 名词解释

未培养微生物、可培养微生物、微生物生态学、平板菌落计数法(CFU)、最大或然值法(MPN)、COD、BOD、TN、TP、活性污泥、生物转盘法、膜生物反应器、生物强化技术、水体富营养化、水华/赤潮、蓝藻水华、湖泛、生物被摸、群感效应(QS)、多聚体菌细胞附属物、共生、内共生、表共生、基因水平转移、转导、转化、接合、整合子、泛基因组、生物放大(生物富集作用)、生物处理、生物修复(生物整治)

1. 未培养微生物:生理、生态功能未知,没有相应培养技术,或者生理、生态功能已知,具有培养技术,但尚未获得培养的一类微生物。

2. 平板菌落计数法(CFU):将样品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系列稀释,取合适的稀释度,以涂布法接种于平板上,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后,直接统计平平板上的菌落数,再根据相应公式计算。

3. 可培养微生物:可重复的在受控的条件下以一个确定的方式生长。

4.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微生物之间及其与其周围

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功能的学科。

5. 最大或然值法(MPN):将样品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系列稀释,取3种或5种不同的稀释度接种于培养基中,培养一定时间后,根据各稀释度的生长管数以统计学的方法计算出样品中所含微生物的量。

6. COD:1L污水中所含有机物再用强氧化剂将它氧化后,所消耗氧的毫克数。

7. BOD:在1L污水中所含的一部分容易氧化的有机物,当微生物对其氧化分解时,所消耗的水中溶氧毫克数。

8. TN:样品中所含全部氮素量。

9. TP:样品中所含全部磷素量。

10. 活性污泥:一种由活细菌、原生动物及其他微生物群聚集在一起组成的凝絮团,具有很强的吸附、分解有机物和毒素的能力。

11. 生物转盘法:

12. 膜生物反应器:将膜分离技术和生物反应器的生物降解作用集于一体的生物化学反应系统。它以超滤或微滤膜业件替代传统活性污泥法中的沉淀池实现泥水分离。

13. 生物强化技术:在生物处理系统中,通过投加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营养物或基质类似物,达到提高废水处理效果的手段和方法。

14. 水体富营养化: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15. 水华/赤潮:由于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叫水华,在海中叫赤潮。

16. 蓝藻水华:由于蓝藻的过度生长和繁殖导致水体颜色变蓝或者变绿的现象。

17. 湖泛:湖泊水体中富含大量有机物,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大量消耗氧气,出现厌氧分解,微生物在还原条件下,促进许多“黑臭”物质的形成,进而影响水质和湖泊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8. 生物被摸:由胞外多聚基质包被的高度组织化、系统化的微生物膜性集合体。细菌间有信息交流来控制群体行为,胞内信号分子控制生

物膜的形成和发育,有发育周期。

19. 群感效应(QS):细菌通过分泌胞外小分子信号从而控制其群体行为的现象。

20. 多聚体菌细胞附属物:由一种或几种结构蛋白及其附属蛋白组成的细菌表面结构。它们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主要参与菌体与载体或寄主表面的吸附以及菌细胞间的粘附。

21. 共生: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帮助,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帮助。

22. 内共生:细菌或古菌等存在于鞭毛虫细胞内

23. 表共生:细菌或古菌等附着于鞭毛虫细胞的表面。

24. 基因水平转移:是指在差异生物个体之间,或单个细胞内部细胞器之间所进行的遗传物质的交流。基因水平转移是微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质粒是基因水平转移的重要载体

25. Pan-genome 泛基因组:在分子生物学中泛基因组是描述一个物种的所有基因序列的总和。它包括:双链的所有基因组核、非必须的基因组、特殊的单链的独一无二的基因

26. 生物放大:是指在食物链中不同层次的生物

可以逐级浓缩有机污染物的作用,而使得在级别越高的生物中其浓度越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生物富集作用。这样的有机污染物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 难以生物降解,(2) 亲脂性。

27. 生物处理:利用处理系统中的生物,主要是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以及各种特性来处理各种废弃物的过程,主要针对各种污染源和小范围的环境污染。

28. 生物整治(生物修复):利用处理系统中的生物,主要是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减少污染现场污染物的浓度或使其无害化的过程,特点是可以对大面积的环境污染进行治理。

二、 重点问题

第一讲概论

1. 微生物元基因组的原理

2. 微生物分离培养的方法。(微生物高通量培养技术)

3. 微生物生态学十原则:

(1) 作用:催化;

(2) 数量:每种植物至少有15种微生物;

(3) 微生物催化作用于数量有关;

(4) 微生物功能在微观上,但可以在宏观上看

出来;

(5) 代谢多样性,它几乎能参与地球上所有的

反应,微生物代谢远远超过动植物;

(6) 微生物有营养、捕食者及对环境变化的耐

受决定种群的数量级地位;

(7) 微生物易变化;

(8) 一种必须元素可以决定生境中的微生物;

(9) 营养(有限营养)可以限制微生物生长;

(10) 微生物之间的竞争。

第二讲

第三讲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1. 微生物的传统培养方法。

一般流程:样品采集→富集培养→分离纯化→分类鉴定→特性与功能的研究

2. 分子生物学的方法

基本原理:根据生物所独具的特征分子,对生物的特征分子的定性与定量分析,从而分析该类群微生物在生态环境中的数量与功能的研究方法。

(1) 核酸分子杂交

原理:根据核酸的解链和复性原则及碱基配对原 则,利用两条不同来源的多核苷酸之间的互补性 而使它们形成杂体双链。

探针技术:利用标记分子对其它分子的识别而实 现对后者进行检测的一种术。

菌落原位杂交、斑点杂交、Southern印迹杂交、 Northern印迹杂交、荧光原位杂交(FISH)

(2) PCR扩增技术

注意事项:a、样品采集要有代表性,总DNA提取要完全。b、引物设计要合适,要有代表性。C、对PCR扩增条件优化,要是目的基因得到完全均衡的扩增,从模板浓度、退火温度、循环次数着手。d、PCR产物分析:构建基因文库→进行多态性分析→选择有代表性的克隆进行序列测定→构建系统进化树。

(3)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原理:使用一对特异性引物PCR扩增微生物自然群体的16S rRNA基因,产生长度相同但序列有异的DNA片段的混合物,然后用DGGE分离产物混合物。在一定温度下,在同一变性剂浓度下,

序列不同的产物其部分解链程度也不同, 而产

物解链程度又直接影响其电泳迁移率,结果不同的产物在凝胶上就可以分离。

(4) QC-PCR

原理: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一定已知量的竞争性模板作为内标,与未知浓度的目标模板一起进行PCR扩增,通过二者产物的比值反映初始目标模板浓度。

(5) 高通量测序技术

第四讲污水处理微生态系统

1. 污水处理的基本原理

发挥各种微生物群落的代谢特征,以去除污水中的各种污染物。通过各种反应器与工艺,来维持高的细胞浓度,调节系统的微生物种群结构,提高微生物的代谢活性。

第一阶段:水解酸化阶段。有机物在水解酸化菌的作用下转化为H2,CO2,乙 酸和其他有机酸以及新细胞。部分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溶于水的小分子有机物。

第二阶段:有机酸的进一步降解阶段。第一阶段产生的有机酸被产氢产乙酸菌利用,转化为甲酸,H2/CO2和乙酸。

第三阶段:产甲烷阶段。H2/CO2和甲酸、乙酸被产甲烷菌

利用而转化为CH4、CO2和H2O。

第四阶段:同型产乙酸菌阶段。该同型产乙酸菌将H2/CO2转化为乙酸而被产甲烷菌所利用。

2. 脱氮处理

3. 除磷处理

聚磷菌独特的代谢活动完成了磷从液态(污水)到固态(污泥)的转化。

4. 污水处理的基本类型

(1) 悬浮细胞污水处理系统

(2) 生物膜污水处理系统

(3) 活性污泥处理系统

5. 活性污泥法中最主要的因素

在活性污泥法中的重要一点是污泥的沉降性能,严重影响处理效果。如果活性污泥沉降性能差,将导致活性污泥膨胀,主要是由于丝状细菌和真菌的过分繁殖引起的,虽然活性污泥的膨胀机理尚不完全清楚,但通常是在高的C:N、C:P比及低溶氧条件下容易产生活性污泥膨胀。

第五讲湖泊富营养化与湖泊微生物生态学

1. 水华蓝藻的种类

(1)单细胞,不固氮:微囊藻、束球藻

(2)丝状,无异形胞,多不固氮:鞘丝藻、颤藻、浮

游蓝丝藻

(3)丝状,有异形胞,固氮:项圈藻、水华束丝藻、节球藻

2. 蓝藻水华的危害

(1) 微囊藻异常繁殖,产生大量微囊藻毒素和异味

物质(甲硫醇、甲硫醚)。藻毒素进入水体,影响地下水,危害人类健康。直接食用藻类导致中毒,危害食品安全。水体腥臭,功能尚失。空气质量下降。

(2) 蓝藻增殖后导致微食物网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碳循环和上传的效率增加。

(3) 蓝藻增殖滋生一些病原菌。

(4) 蓝藻水华导致碳转化途径变化,如促进甲烷形

成,产生温室效应。

(5) 蓝藻水华导致水生植物、鱼类的结构发生变化。

甲壳动物生长发生变化,小型浮游动物占据优势。

(6) 微囊藻增殖促进水体中有机聚集体形成,磷细

菌活跃,促进活性磷形成。

(7) 水体透明度下降。

3. 防治对策

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建立有效的预测和预警机制,有效

的灾害应急处理技术。

第六讲微生物群感效应与生物膜形成

1. 微生物为什么形成生物被摸?

(1) 可以让整个群体附着并停留在营养较为充足的

环境中,利于群体的壮大;

(2) 增强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能力。

2. 生物被摸的发育周期及影响因子。

可逆吸附→不可逆吸附→生物形成初期→生物成熟期→种子散播期

EPS:多糖、eDNA、蛋白质

多聚体菌细胞附属物:鞭毛、菌毛、纤毛

信号分子:胞内(cyclic-di-GMP)、胞外(QS)

3. Cyclic-di-GMP调控生物被膜的机制。

(1)通过调控生物膜形成相关的多糖或蛋白的转录与合成来影响生物膜的形成;

(2)直接参与基因的转录;

(3)通过GGDEF和EAL蛋白在菌体内的定位聚集影响生物被膜形成和撒播。

4. QS信号分子的种类及机理

1) G-菌的QS信号分子 -------常见:高丝氨酸内酯。

-------其他:CAI-1;PQS;LuxS。

2) G+菌的QS信号分子:Nisin(是抗菌肽,同时也是QS信号分子。通过NisK/NisR来起调控作用)

3) 古细菌QS信号分子:类似于G-菌。

QS是细胞与细胞间的通信:

1) Intraspecies (同种细菌间的信息交流)

AHL 是G- 细菌主要的种内信号分子

2) Interspecies(不同种细菌间的信息交流) Vibrio AI-2 已在的55种细菌中发现(包括G- 和G+在内),是被共认的种间信号分子。AI-2 的种间信号功能已在肠道细菌群及口腔微生物中得到证实。

○1种间的信息交流有时是单方向的;

○2种间的信息交流不一定是互惠互利的;

○3细菌可以与其它微生物间的交流。

5. 控制生物膜的手段

(1) 抑制菌细胞与载体表面的吸附;

(2) 机械方式清除生物被膜;

(3) 杀死生物被膜内的细菌。离子螯合剂,表面活

性剂;

(4) 分解已形成的生物被膜。营养,氧浓度,QS,

生物被膜内细胞大量死亡,D-氨基酸。

(5) 通过干扰QS系统从而控制生物被膜(quorum

quenching, 群体猝灭)。化学合成的QS类似物,

天然QS抑制剂。

第七讲海洋微生物生态系统

1.海洋微生物的培养特性

(1)难以分离培养

(2)附着性和集结性

(3)生长缓慢

(4)特殊的培养要求

(5)存在活的不可培养状态(viable-but-nonculturable,VBNC)

2.海洋微生物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

(1)海洋微生物细胞形态的多变性

(2)生理生化反应的多变性

(3)不易传代和保存

(4)难以分类鉴定

3.扩增性rDNA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态性分析(Amplified Ribosomal DNA Restriction Analysis,ARDRA):将16S rDNA-PCR技术与RFLP技术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技术;即采用识别4个碱基的限制性内切酶对克隆

获得的16S rDNA进行酶切,通过电泳分析酶切后的片段长度多态性。

4.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erma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T-RFLP):利用一定的标记引物对样品中DNA进行特异扩增,然后进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检测末端限制性片段的多态性。

5.rDNA间隔区分析(rDNA internal spacer analysis,RISA):利用16S rDNA 3’保守区和23S rDNA 5’保守区设计引物,PCR扩增环境样品中的16S-23 rDNA间隔区,通过分析该扩增片段的核苷酸序列或比较其差异,进行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6.DAPI染色和AO染色

? DAPI:4‘,6-二脒基-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是一种能够与DNA强力结合的荧光染料。它结合到双链DNA小沟的AT碱基对处,一个DAPI分子可以占据三个碱基对的位置。结合到双链DNA上DAPI分子的荧光强度提高大约20倍,常用与荧光显微镜观测。DAPI也可以和RNA结合,但产生的荧光强度只有与DNA结合的荧光强度的1/5。 ? AO: 3,6-(二甲胺基)吖啶盐酸盐(Acridine Orange),是一种荧光色素,该染料具有膜通透性,能透过细胞膜,使核DNA和RNA染色。它与细胞中DNA和RNA结合量存在差别,可发出不同颜色的荧光,与DNA结合

量少发绿色荧光,与RNA结合量多发桔黄色或桔红色荧光。因此,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吖啶橙可透过正常细胞膜,使细胞核呈绿色或黄绿色均匀荧光。

7.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将荧光标记的具有属种(或类群)特异性的寡核苷酸探针与经固定的环境样品中的DNA或RNA进行杂交,并通过扫描共聚焦显微镜(scanning confocal laser microscopy,SCLM)检测杂交信号。该技术广泛应用于环境中特定微生物的种群鉴定、种群数量分析及特异微生物跟踪检测。

8.元基因组/宏基因组 (Metagenome):某一特定环境中全部微生物遗传物质的总和(总DNA)

元基因组学/宏基因组学 (Metagenomics):利用现代基因组技术直接研究自然状态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 而不需要经过分离、培养单一种类的微生物

第八讲白蚁肠道微生物生态学

1.白蚁肠道微生物的共生机理

(1) H2 consumption: 螺旋体和甲烷菌

(2) 固氮(nifH基因的多样性)和提供氮源: 螺旋体,

梭状芽孢杆菌等

(3) 纤维素发酵: 乳酸细菌等

(4) 纤维素降解: 纤维素降解菌

(5) 营养作用(提供乙酸)

第九讲生物冶金的微生物生态系统

第十讲微生物的耐药性及生态效应

1. 细菌耐药机制

(1) 产生一种能药物失去活性的酶。如抗青霉素的菌株可

产生β-内酰胺酶,从而使抗生素的核心结构中的内酰胺键断裂而丧失活性。

(2) 把药物作用的靶位加以修饰和改变。如抗链霉素的菌

株可以通过突变使30s核糖体亚单位的p10蛋白组改变,从而使链霉素不再与这种变更的30s亚单位结合。

(3) 形成“救护途径”,即通过被药物阻断的代谢途径发

生变异,而变成仍能合成原来产物的新途径。

(4) 通过改变孔蛋白,或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药物不能透

过细胞膜或细胞壁。

(5) 通过主动外排泵把药物泵出细胞。

第十一讲有机污染环境微生物修复


第二篇:园林生态学复习总结


园林生态学

绪论

1.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园林:即城市开放空间,城市中完全或基本没有人工建筑物覆盖的地面或水体。

3. 生态园林:根据生态学原理,把自然生态系统的改造,转化为人工的并高于自然的新型园林生态系统。

(是现代化园林的必然方向)

4. 园林生态学:研究城市居民、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

5. 生态城市: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6. 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第一章

一、城市环境 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

1. 城市环境: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总和。

2. 城市环境的组成

※ 自然环境、人工环境 或 ※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

3. 城市环境特征

①高度人工化

②具有空间特征

③有一定的城市轮廓、具有地域城市特征

④城市环境存在污染现象

二、城市环境容量

1.环境容量:某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载量。

环境容量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

①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

②环境设施对污染物的处理能力

2.环境污染:当污染物进入环境中的量超过环境容量时,环境就会恶化,对人体健康、动、植物正常生长、生产发育产生危害的现象。

环境污染的决定性因素:

①环境的自净能力

②人工环保设施的处理能力

③污染物的种类及浓度

3.城市环境容量:环境对城市规模以及人类活动提出的限度。

城市环境容量的影响因素:

③ 城市自然环境因素 城市物质因素 经济技术因素

4. 城市环境容量的几种类型:

① 大气环境因素

② 水环境因素

③ 土壤环境因素

5. 生态因子:在构成环境的各个因素中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素。

6. 生态因子的分类(根据性质):

① 气候因子:光、温、空气、湿度等;

⑤ 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肥力、土壤生物等; 地形因子:是间接因子,本身对植物没有影响。坡度、坡向、海拔高度、经纬度等; 生物因子:植物与动物、微生物和其他植物之间的各种生态关系。 人为因子:主要指人类对环境植物资源的利用、改造和破坏过程中给植物带来的有利的或有害

的影响。

7.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③ 综合作用:生态环境有许多生态因子组合起来的综合体,对植物起综合的生态作用。 非等特性:对植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一个或多个因子起决定性作用。 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每个因子都具其重要性,不可替代。但某个因子数量不足时,可有另一

个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⑤ 阶段性: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对分析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及分布的原因

很重要。

8. 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原理

① 最小因子定律(德·李比希):植物生长不是受需要量大的因子的影响,而是受那些需要量小的

因子的影响。

② 耐受性定律(美·谢尔福德):生物不仅受生态因子的最低量的限制,而且也受生态因子的最高

量限制。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因子的耐受范围。

限制因子:诸多生态因子中,使植物生长发育受到限制、甚至死亡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第二章

1.

2. 光与园林植物 光合有效辐射:被植物色素吸收具有生理活性的波段。 城市光照的特点

② 直接辐射少,反射光多 城市中太阳辐射分布不均匀

3.

4.

5.

6.

③ 光污染的类型 人造白昼污染 白亮污染 彩光污染 光补偿点:在一定条件下,当光合产物恰好抵偿呼吸作用时,此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光饱和点: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达到一定程度时,光合作用不再增加时的光照强度。 根据园林植物对光的适应性可分为: 阳性植物:喜光、在弱光条件下生长发育不良。 阴性植物:具有较强的耐阴能力,不能忍受强光照射。 耐阴性植物:处于以上两者之间,在充足光照条件下生长最好,但少受阴蔽时亦不受影响。

7.植物的光周期现象:植物生长发育对日照长度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8.根据植物开花所需要的光照长度分类

①长日照植物

②短日照植物

③中日照植物

④日中性植物:对光照不敏感的植物

9. 园林植物对光照适应性的意义

① 从栽培上要求实现园林植物的高产优质,必须提供充足的光照,保证在光补偿点之上。

在园林植物的选择和配置时应根据不同地方光强的差异来选配植物。 要使植物提早开花可以使用适当补光或遮光的方法来保证花卉的终年供应。

第三章 温度与园林植物

1.温度的变化规律

①在空间上的变化:温度随纬度、海拔高度的增高而降低。北半球南坡温度高,南半球北坡温度高。 ②在时间上的变化

2.热岛效应: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

3. 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

①城市下垫面的反射率比郊区小;

②城市下垫面比热容、导热率比郊区大;

③城市二氧化碳和污染物含量高,形成覆盖层,减少了城市热量散失;

⑤ 城市中各种人类活动产生的超过太阳辐射的热量; 城市中建筑物密集不利于散热;

4.温度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

①促进生化反应酶

②二氧化碳和氧气在植物细胞内的溶解度

③蒸腾作用

④根系在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能力

5.植物生长发育过程

①种子阶段

②营养生长阶段

③生殖生长阶段

④ 衰老死亡阶段

6.极端低温对植物的伤害

①寒害 ②冻害 ③霜害 ④冻举 ⑤冻裂 ⑥生理性干旱(冻旱)

7.

8.

9.

② 高温对植物的危害 皮烧(日灼伤):树木受强烈的太阳辐射,温度升高特别是温度的快速变化而引起形成层和树皮组织的局部死亡。 根茎灼伤:当土壤表面温度增高到一定程度时,灼伤幼苗柔弱的茎造成伤害。 积温:植物整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个发育阶段,高于一定温度以上的昼夜温度的总和。 园林植物对温度的调节作用 平衡植物的热量 降温作用

ⅰ.阻挡太阳热辐射

ⅱ.通过蒸腾作用消耗大量热量

iii.植物覆盖地表能够降温

第四章 水与园林植物

1.城市水环境的特点

① 水污染严重,水质恶化;

主要水体污染的类型:

ⅰ.水体富营养化:指水体中氮磷钾等植物营养物质过多,致使水中浮游生物过度繁殖。

ⅱ.有毒物质的污染

iii.热污染

⑤ 城市水资源短缺 城市降雨量高 城市径流量增加 城市的空气湿度低、与物多

2.园林植物对水分的调节作用

增加空气的湿度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 净化水体

第五章 大气与园林植物

1.大气污染物的种类

①硫氧化物

②氮氧化物

③碳氢化物

④碳氧化物

2.大气污染对园林植物的危害

①损害园林植物的生理代谢作用,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死亡。 ②大气污染的症状首先表现在叶片

3.园林植物的抗性(三级抗性标准)

①抗性弱 ②抗性中等 ③抗性强

4.园林植物的环境监测作用

①指示植物法(对有害气体敏感)

②植物调查法

③地衣、苔藓监测法

5.用植物来监测环境污染具有的特点

①能早期发现大气污染。

②能够反应几种污染物的综合作用强度。

③依据不同污染物可以形成不同的危害症状,初步检测污染物的种类。 ④多年生的植物可以研究某个地区的污染史。

6.园林植物的净化作用

①降尘

②吸收有害气体

③减少细菌

④减弱噪声

⑤增加空气负离子

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⑦吸收放射性物质

第六章

1.

2.

3.

① 土壤与园林植物 萎蔫系数:植物因缺水而萎蔫,此时土壤的含水量。 土壤有效含水量:土壤田间持水量与萎蔫系数之差。 土壤的PH 土壤在PH6~7的微酸性条件下,养分的有效性最高。

4.

5.

6.

7.

8. PH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矿物质盐的溶解度,从而影响养分的吸收。 PH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从而影响养分的有效性和植物的生长。 土壤的矿质营养 有些元素仅为某些植物类群所必需eg.豆科(Go)、藜科(Na)、蕨类(Al)、硅藻(Si) 土壤对养分的吸收有选择性吸收和富集能力。 当土壤的养分严重不足时,植物会出现受害症状,可以判断营养元素的缺乏。 土壤有机质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并影响植物的生长。 土壤污染物的种类:物理污染物、化学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 土壤污染发生类型: 水质污染型 大气污染型 固体废弃物污染型 生产型污染 综合污染型 土壤污染治理措施 排土与客土改良 使用化学改良剂 生物改良 生物修复技术(生物改良):即栽种对重金属元素有较强富集能力的植物,使土壤中的重金属转移

到植物体内,然后对植物进行集中处理。

9.

10.

11.

盐碱土堆园林植物的危害 引起生理干旱 伤害植物组织 引起植物代谢紊乱 影响植物的正常营养 在高浓度盐类作用下,植物气孔不能关闭,因此容易干旱枯萎 园林植物对盐碱土的适应 聚盐植物:能从土壤当中吸收大量可溶性盐类,并把这些盐类聚集在体内而不受伤害。 泌盐植物:吸进体内的盐分,通过茎、叶表面分泌将过多的盐分排出体外。 不透盐植物:根系对盐分吸收很小。 土壤改良 水利措施:淋洗和排除土壤中的盐分。 农业措施:种植水稻,大部分盐类可以被洗去。 生物措施:通过绿肥改良,植物造林降低地下水位,抑制盐分的上升。

第七章

园林生态学复习总结

1. 存活曲线 Ⅰ.凸形,在生理寿命之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 Ⅱ.对角线形,各个年龄阶段死亡率相等。 Ⅲ.凹形,幼年死亡率高,成年后死亡率低。 2. 种群生长类型 ①指数增长型(J型)马尔蒂斯人口爆炸理论

园林生态学复习总结

②逻辑斯谛型(S型)

前提假设:

ⅰ.种群增长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称环境容量,记作K。

ⅱ.随着种群密度上升,种群增长率逐渐按比例降低,即每增加一个个体的影响是1/k。 条件: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空间无限制、食物无限制)其增长率不随种群本身的密度而变化。

园林生态学复习总结

特征:

ⅰ.开始期,由于种群个体数目少,密度增长缓慢。

ⅱ.加速期,随着个体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

iii.转折期,当种群密度达到饱和密度一半,即N=1/2时,密度增长最快。

ⅳ.减速期,个体数目超过k/2以后,密度增加逐渐变慢。

ⅴ.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不再增加,也称平衡期。

意义:

ⅰ.在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中,逻辑斯谛方程是确定最适产量和最大持续产量。

ⅱ.方程中引入了两个参数(k、r),成为生态对斥理论的重要概念。

3.

① 生态对策 r-对策:r-对策采用高出生率和扩散力,一有机会就侵入新的生境,并通过提高r值迅速增值。采用

r-对策的生物称r-对策者。

特点:出生率高,个体小,寿命短,缺乏保护后代的机制,竞争力较弱。

进化方向:提高扩散和增殖能力。

② k-对策:提高竞争能力来适应环境,采用k-对策的生物称k-对策者。

特点:出生率低,个体大,寿命长,具有完善的保护后代机制。

进化方向:提高竞争能力方向。

x为

③ 两边投注对策:当环境影响幼龄个体的生存时,种群的对策倾向于使生殖能力减弱,产生的后代较少,

寿命较长,生殖能力提高。

4.

5.

6.

7.

8.

② 种内关系:存在于同种生物种群内部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密度效应(邻接效应):密度增加导致相邻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自疏现象:种类内部的密度过大造成某些植株死亡的现象。本质:竞争。 化感作用:植物个体向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它植物间接或直接的影响。 种间关系:生活于同一个生境中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种间竞争 种间互助与共生:

ⅰ.偏利互生

ⅱ.互利共生

9.

园林生态学复习总结

10.生态位及其理论

⑥ 生态位:在自然生态系统一个群落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其相关种群的功能关系。 一般认为生态位重叠是竞争的必要条件,但重叠并不一定会导致竞争。只有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生态位重叠才会导致竞争。 生态位理论的要点

ⅰ.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如果有两个生态位相同的物种,其一最终会灭亡。

园林生态学复习总结

协同进化

ⅱ.由于各个种群中有各自的生态位,种群间能避免直接竞争,从而保证群落的稳定。

iii.有多个种群组成的生物群落要比单一种群更能有效利用,维持长期稳定的生产率,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前提:种群间生态位不重叠。

第八章

1.

2.

3.

⑦ 植物群落结构 群落:在一定的空间内生活在一起的各种生物的集合体。 植物群落:在一定的地段上群居在一起的各种植物群落所构成的有规律的集合体。 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具有一定的种群组成。 群落件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 群落能够产生群落环境,并且对其居住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具有一定的外貌和结构。 具有动态特征(任何一个群落都在运动) 具有特定分布范围。 群落具有边界特征。(边界反映了环境条件的变化梯度,梯度越大边界越明显)

4.种群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

①优势种:群落中数量比较大,其主导地位的。

②亚优势种:数量次于优势种。

③伴生中:与优势种相伴而生。

④偶见或罕见钟: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物种。

5.种的个体数量指标

①七级制多度等级

Soc 极多

Cop3 数量很多

Cop2 数量多

Cop1 数量尚多

Sp 数量不多而分散

Sol 数量很少而稀疏

Un 个别或单株

②盖度与显著度

盖度: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的百分数。

显著度: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占样地的百分数。

③频度 ④高度/长度 ⑤重量 ⑥体积

6.综合数量特征(了解)

①优势度: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与作用。

优势度=重量×盖度×多度=相对盖度+相对多度

②重要值=(相对多度+相对显著度+相对频度)÷3

③综合优势比=(密度+盖度+频度+高度+重量)五项中任意3、4项的平均值。

7. 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① 遗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生境的丧失和破碎化 8.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⑤ 外来物种的引入,导致生态入侵 土壤、水、大气污染 全球气候变暖 林业农业工业化

9. 群落稳定性的标准

※ 扰动一个群落系统时所施加的扰动强度,所需外力越大,表明群落越稳定。 群落从平衡状态的位置上被扰动后产生波动的幅度越小,群落越稳定。 群落变动后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所需时间越短越稳定。 多样性可以加大稳定性,多样是稳定性的一个重要特征。

10.生活型:不同植物对综合生境条件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应的植物类型。

11.生活型谱:各类生活型在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植物群落所占的百分比。

12.陆生植物的生活型

①高位芽植物

②地上芽植物

③地面芽植物

④隐芽植物

⑤一年生植物

※ 高位芽植物能够反应当地的气候特征,凡是高位芽占优势的群落,其所在地区在植物生长季

节中体现出温热多湿。而地面芽占优势地区,反映了该地区具有严寒的冬季。

13.层片:把植物群落中相同生活型和相似生态要求的植物种的组合。

14.层片的特征:

①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生活类型。

②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有一个小环境,不同层片小环境相互作用结果构成了环境群落。

③每一个层片群落中都占据着一定的小环境,不同层片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

15.群落的结构

①垂直结构:群落中各种植物在高度上的分层。(成层的决定因素:环境条件;环境越优越,垂直结构越复杂。)

②水平结构:群落的水平格局。

※形成镶嵌性的原因:

ⅰ.物种的扩散性分布

ⅱ.环境异质性

iii.种间的相互作用

16.岛屿效应

①岛屿理论:认为物种的数目与面积之间有一定关系,当物种的迁入率和灭绝率相等时,岛屿物种数目趋向于动态平衡。

②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原则

ⅰ.大面积的保护区供养物种多,小面积的保护区供养物种少。

ⅱ.若干个小保护区会出现更多的边缘效应,因此小保护区比大保护区好。

iii.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取决于:

a.

b.

c.

d. 如果每个小保护区物种相同,应建设大保护区。 小保护区可以防止传播疾病。 小保护区可以提高空间的抑制性,有利于生物的多样性。 大型动植物需要大保护区。

17.干扰:群落经受各种随机变化的事件。

18.中度干扰假说

①中度的干扰可以为先锋植物提供生存空间。

②干扰间期长短会影响植物的演替,适度的干扰可以使群落维持多样性。

③适度的干扰允许更多的物种入侵和定居。

第九章 植物群落的动态

1.演替:在一定地段上,一个生物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取代,朝着另一个方向连续变化的过程。

2.群落演替成因

①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步和动物的活动性先决条件决定。

②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③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④外界环境条件变化。

⑤人类活动。

3.群落演替类型

①按演替起事条件划分:

原生演替:在原生裸地上发生的演替过程。

次生演替:在次生裸地上发生的演替过程。

②按基质性质划分

水生演替

裸地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听水植物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森林群落阶段

旱生演替

地衣植物原生―苔藓植物原生-草本植物原生-灌木植物原生-乔木植物原生

③按主导成因分类

内因演替、自发演替

④按演替方向划分

进展演替、逆行演替、循环演替

⑤按演替的延续时间划分

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快速演替

⑥按群落代谢特征划分

自养性演替、异养性演替

4.顶级群落:演替最终形成的稳定群落。

特征:

③ 它是一个在系统内外、生物与非生物之间达到稳定的系统。 它的结构与物种的组成相对稳定。 他的年产量与群落输出达到平衡,没有生产量的净积累。

5.植被:地面上生长着的植物总称。

6.乡土植物:原产于本地或通过长期的引种栽培繁殖,已证明适应本地气候和环境、生长良好的植物。 特点:实用性强、易存活、体现当地文化

7.规划植物:原不见于本地而是从外地(国)传入(入侵)的植物。

8.★城市植物的恢复与重建★

①生态学原则

⑴以群落为基本单位的原则

⑵地带性原则

⑶生态演替原则

⑷以潜在植被理论为指导的原则

⑸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

⑹景观多样性原则

⑺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

②城市植被恢复重建的方法(宫胁法)

理论基础:演替理论、顶级群落

步骤与方法:

⑴潜在植被类型调查

⑵优势种的选择和群落的重建

⑶养护阶段

第十章 群落的类型与分布

1.地球上主要植被类型

⑴热带雨林⑵红树林⑶季雨林、稀疏乔木林、多刺疏林⑷常绿阔叶林⑸硬叶林⑹落叶阔叶林⑺针叶林⑻草原⑼稀树草干原⑽沼泽⑾水生草本⑿荒漠

2.城市伴人植物的生态种类

①常见于缝隙的种类

②废地及行道树坑的先锋植物

③出现于裸地演替后期的植物

3.影响陆地植物分布的因素

经度、纬度、海拔高度

4. 城市绿地分类

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

第十一章 生态系统

1.

2. 生态系统: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共同栖居着所有生物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

3.生态系统的结构

空间结构、时间结构、营养结构

4.生态系统的功能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5.完整生态系统的基本条件

①生态系统是可观整体有时空概念

②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

③生态系统中生物是主体

④生态系统各个成分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统一的有机体。

6. 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①生态系统是动态功能系统

②生态系统具有一定区域特征

③生态系统是开放的自持系统 生产者 ②消费者 ③分解者 ④非生物环境

④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功能

7.生态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

※ 能量在食物网/食物链中传递一般不超过5级,多数为3、4级。

8.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之间化学物质的交换。

9.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内化学物质的交换。

10.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平衡之中。

11.判断生态平衡的方法

①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是协调的;

②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两者平衡;

③生态平衡的负熵是不断增加的过程;

第十五章 城市生态规划

1.城市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

①城市自然生境破碎化;

②城市面积越来越大而生态的植被面积越来越小,土壤污染盐碱化;

③城市的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干岛效应、大气受到严重污染;

④城市用水短缺与水污染;

⑤城市人口密集和绿地的缺乏;

2.城市绿地系统指标

①人均绿地面积 ②建成的绿地率 ③建成的绿地覆盖率 ④人均绿地面积 ⑤城市中心区绿地率 ⑥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率

3.城市绿地可分为5大类,13个中类,11个小类。

4.城市绿地系统种树规划

①以乡土树种为主体,积极引进外来树种;

②掌握立地条件,坚持适地种树;

③主导性树种营造特色,多样性树种体现完美;

④符合群落要求,视线多类型分配;

5.种树规划方法

①现有树种调查;

②确定骨干书中;

③编制绿化树种名录;

④制定树种比例;

⑤确定主要人工群落书中配置模式;

6.城市景观规划基本原则

①以人为本的原则;

②保持和提高城市景观异质性的原则;

③保持城市景观特色的原则;

④景观整体协调的原则;

⑤生态可持续性原则;

更多相关推荐:
微生物学总结

绪论1微生物的定义是一切肉眼看不清楚或者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2微生物的类群非细胞病毒原核生物细菌真核生物酵母菌3为什么说微生物是一把双刃剑利医药抗生素的大规模生产和推广利用工程菌产生多肽类生化药物环境污染的治...

微生物课程总结报告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总结报告这个学期我们开始学习医学微生物学这一门学科。了解过微生物学的人都知道,微生物学其实是和我们的生活最密切相关的科学,微生物的种类远远的超过了动物和植物种类的总和,它们不仅分布于我们周围的生…

微生物培训总结一

微生物培训总结一20xx年12月1920日我去杭州参加了关于微生物检验的继续培训这次培训主要讲了微生物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微生物的一些相关专业基础知识药品微生物检验作为一门应用微生物技术是对药品研制生产销售和使用过...

微生物学总结

1脂多糖能阻拦溶酶菌青霉素去污剂若干染料等进入细胞因其的存在G更能抵抗毒物和抗生素的毒害其结构靠Ca离子维持2抗酸细菌一种特殊的G细菌被酸性染料负染后不能被盐酸乙醇脱色故称抗酸细菌细胞壁含大量分枝菌酸构造类似G...

微生物培训总结—孙丽娟

培训总结20xx年8月1号2号是个普通的周末厂里领导请来专家林老师为我们培训有关微生物方面的知识在新药典正式启用之前帮我们做一些建议性指导培训分为两天第一天主要讲微生物的一些概念认识药品中引起微生物污染的途径药...

微生物总结

微生物学总结By生科20xxBioEdinfox绪论一名词解释微生物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们都是一些个体微小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二简答论述1为什么微生物一直不被人类所了解因为它们个体过于微小群体...

微生物学课程总结

微生物学课程总结名词1微生物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2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

微生物学总结

微生物学总结

微生物总结

微生物学总结By生科20xxBioEdinfox绪论一名词解释微生物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们都是一些个体微小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二简答论述1为什么微生物一直不被人类所了解因为它们个体过于微小群体...

微生物总结

小个体微小简结构简单低进化地位低原核类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蓝细菌真核类真菌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非细胞类病毒类病毒朊病毒五界系统魏塔克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病毒界19xx年加上我...

微生物总结

微生物学总结By生科20xxBioEdinfox绪论一名词解释微生物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们都是一些个体微小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二简答论述1为什么微生物一直不被人类所了解因为它们个体过于微小群体...

微生物的生态学习心得

微生物的生态学习心得生物工程052班王正明微生物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微生物群体与其周围生物及非生物环境条件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研究微生物的生态规律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一部分本章内容简介一...

微生物学习总结(3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