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类总结

时间:2024.5.13

银行校园招聘考试金融部分基础知识讲义和总结

第一部分:国际货币与国际金融

一、不同货币 制度下汇率是如何决定的?

在金本位制下,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是由两国本位币的含金量之比,即铸币平价决定的。在纸币流通条件下,两国货币间的比价,是由两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的供求状况来决定的。

二、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影响各国汇率变动的深层因素有哪些?

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外汇供求状况对汇率变动的影响只是表面的,汇率变动还有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

1.国际收支。国际收支逆差,对外债务增加,对外汇需求增加,外汇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降。国际收支顺差,对外债权增加,对本币需求增加,外汇汇率下降。

2.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纸币贬值,引起国际收支亏损,造成本币汇率下降。

3.变动。

4.

5.中央银行的干预。

6.

1.

2.

3.短期内出口商品的价格没有竞争力,国际收支顺差。这属于货币性失衡。

4

当国际收支失衡时,可以采用以下的一些方法进行调节:

1.商品调节。采取对出口商品给予补贴用优惠利率刺激出口等奖出限入的措施来改善国际收支逆差。

2实施金融政策。以调节利率或汇率的办法来平衡国际收支。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就利用提高再贴现率或使货币贬值来刺激出口,当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则降低再贴现率或使货币升值以增加进口。

3.实施财政政策。即以扩大和缩小财政开支或调节税率的办法来进行国际收支调节的政策措施。一般是采取增税减支来扭转国际收支逆差,采取减税增支来调节国际收支顺差。

4.利用国际贷款。利用国际贷款来及时灵活地融通资金是最普遍使用的措施。

5.直接管制。国家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干预国际收支,包括外汇管制和外贸管制。 1

第二部分:货币供求及其均衡

一、如何理解货币需求的概念?

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入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

数量。在理解货币需求概念时我们还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货币需求是一个存量的概念。它考察的是在特定时点和空间范围内社会各部门在其拥有

的全部资产中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量或份额;

2.货币需求是一种能力与愿望的统一。只有同时满足两个基本条件才能形成货币需求:一

是有能力获得或持有货币,二是必须愿意以货币形式保有其资产;

3.现实中的货币需求包括对现金和存款货币的需求;

4.货币需求的职能范畴包括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 需求。

二、如何掌握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金币流通。在此条件下,马克思进行如下论证:

1)所以商品是带着

价格进入流通的;

2)

3)商品与货币交换后,从而一定

这一论证用公式表示就是:

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要量=商品价格总额 /

M = PQ / V

反映了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这一基本原

理。

A.商品价格水平会随货

B.

C.仅反映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需要量。

动机和投机动机。

交易动机是人们 为了日常交易的方便而在手头保留一部分货币。因交易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与收入同方向变动。

谨慎动机也叫预防动机,是人们需要保留一部分货币以备未曾预料的支付。 因谨慎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也与收入同方向变动。

投机动机是指由于未来利息率的不确定,人们为避免资本损失或增加资本收益,及时调

整资产结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投机性货币需求同利率的高低呈反方向变化,是利率的递减函数。

由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一般用于商品或劳务交易,称为交易性货币需

求,用L1表示,是收入Y的递增函数,即 L1=L1(Y);

投机性货币需求L2则与利率有关,是利率的递减函数,即 L2=L2(i);

2

货币总需求L由交易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构成,即L=L1(Y)+L2(i) 表明对货币的总需求是由收入和利率两个因素决定的。

四、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收入:收入与货币需求总量呈同方向变动。

在经济货币化的过程中,货币需求有增加的趋势。

2)价格:价格和货币需求尤其是交易性货币需求之间是同方向变动的关系。

3)利率:利率变动与货币需求量之间的关系是 反方向的。

4)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总需求是反向变动的关系,并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二者之间的变化存在固定的比率。

5)金融资产的收益率:更多的影响货币需求的结构

6)企业与个人对利率与价格的预期

需求呈反方向变化。

7)财政收支状况

收大于支有结余,对货币需求减少

支大于收有赤字,对货币需求增加。

8)其他因素:信用的发展状况,国家的政治形势对货币需求的影响等。

五、货币供给的层次划分

在各国对货币供给的层次划分中,

M0 (现钞)

M1 ()0M2 ():由M

M0现金

M1 =M0 +活期存款

M2 = M1++定期存款+其他存款

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和高能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及商业银行存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的总和。

货币乘数又叫货币供给的扩张倍数,它反映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之间的数量关系。即m = M / B

基础货币是货币供给扩张的决定因素,也是货币供给中的外生变量;而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则包含在货币乘数的影响因素之中。

七、基础货币的变化受那些因素的影响?

作为银行体系内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基础货币数量大小对货币供应总量有决定性的影响。

基础货币可以由中央银行对其进行有效控制,通过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就能考察影响3

基础货币变动的因素:

金融类总结

基础货币的增减变化,通常取决于四个因素:

1.国外净资产。由外汇、黄金占款和中央银行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净资产构成。

如果追求稳定汇率目标,通过外汇买卖投放基础货币受外汇市场供求状况的影响,具有

金融类总结

2.3. 1.2.3.4.

利率与货币供给量之间存在同方向变化的关系;同货币需求 之间是反方向变化的关系,当货币供给与货币 需求相等时,即达到了货币均衡,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为均衡点,此点决定了均衡利率和均衡货币量。

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是经常变化的,如果S——S1,供大于求,利率下降,利率与货

币需求反方向变动,货币需求上升,D——D1,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重新实现均衡。

第三部分:通货膨胀及其治理

一、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

造成通货膨胀的最直接原因就是货币供应量过多。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是4

货币流通规律的要求。一旦违背了这一经济规律,过多发行货币,就会导致货币贬值,物价水平持续上涨,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则主要有需求拉上、成本推动、结构因素以及供给不足、预期不当、体制制约等。

需求拉上。这是指经济运行中社会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激增,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即定价格水平下商品和劳务等方面的供给,从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上涨,形成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这是指由于生产成本上升引起的物价持续上涨的现象。成本提高的原因主要是工会力量要求提高工资和垄断行业和垄断大公司为追求垄断利润而制定的垄断价格。所以有把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分为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和利润推进性通货膨胀。

结构因素。除了总量因素之外,即便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平衡状态时,由于经济结构方面的问题,也会使物价水平持续上涨,导致通货膨胀。者,世界通货膨胀从小国的开放经济部门传递到不开放经济部门,从而导致全面通货膨胀。型。在二元经济中资本短缺、市场化程度低、要发展经

要是需求拉上性的,但是成本推进、因是多种因素混合的。

1.

首先,行。由于物价上涨的不平衡造成各生产部门和企业利润分配的不平衡使经妨碍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同时,市场价格信号紊乱,通货膨胀使生产性投资减少,不利于生产的长期稳定发展。社会储蓄减少,从而缩减了社会投资、制约生产的发展。

2.通货膨胀对 流通的影响

使正常的流通受阻。通货膨胀会鼓励企业大量囤积商品,潜在的货币购买力就会转化为实

3.通货膨胀对分配的影响。

通货膨胀改变了原有的收入分配的比例和原有的财富占有比例。依靠固定收入的人群在整体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例变小了。以货币形式持有财富的人也受到损害。通货膨胀哈影响到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环节。通货膨胀通过“强制储蓄效应”把居民、企业持有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发行货币的政府部门。货币供应总量增加使社会总名义收入增加,社会实际总收入不会增加。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消费支出倾向,必然回引起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变化。

4.通货膨胀对消费的影响

通货膨胀使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这意味这居民消费水平的下降,物价上涨的不平衡性和市场上囤积居奇和投机活动的盛行使一般消费着受到的损失更大。

三、如何治理通货膨胀?

5

由于通货膨胀对于经济的正常发展有相当的不利影响,所以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平抑通货膨胀。主要的治理措施有:

1.控制货币供应量。

由于通货膨胀作为纸币流通条件下的一种货币现象,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所以各国在治理通货膨胀时所采取的一个重要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减轻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

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个关键。这主要通过实施正确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就是通过紧缩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谋求预算平衡、减少财政赤字来实现。在货币 政策方面,主要是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想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其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控制固定资产投资

3.增加商品有效 供给,调整经济结构。

治理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增加有效商品供给,主要的手段有降低成本,减少生产。

4.其他政策。

第四部分: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

一、金融市场的分类

证券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

1个人。

2交易,金融工具最初又称信用工具,它是证明债权债务关系金融工具是法律契约,交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受法律保护。金融工具一般具有广泛的社会可接受性,随时可以流通转让。依金融工具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可分为原生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

3、金融工具的价格。

4、金融交易的组织方式。主要有三种方式:—是有固定场所的有组织、有制度、集中进行交易的方式,如交易所方式;二是在各金融机构柜台上买卖双方进行面议的、分散交易的方式,如柜台交易方式;三是电讯交易方式,即没有固定场所,交易双方也不直接接触,主要借助电讯手段来完成交易的方式。

三、金融市场的地位与功能

金融市场的地位。在整个市场体系中,一般可分为产品市场(如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旅游服务市场等)和为这些产品提供生产条件的要素市场(如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6

资金市场等)。在整个市场体系中,金融市场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联系其他市场的纽带。金融市场的发展对整个市场体系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制约作用;市场体系中其他各市场的发展则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金融市场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有效动员和筹集资金。 2、合理配置和引导资金。 3、灵活调度和转化资金。

4、分散风险,降低交易成本。 5、实施宏观调控。

四、金融工具的基本特征及价格确定

金融工具是在信用活动中产生的、能够证明债权债务关系并据以进行货币资金交易的法律凭证。既然是法律的凭证,一证在手,权利和义务便具有法律约束力。

金融工具—般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即:

1、期限性,指金融工具都规定有固定的偿还期限。

2

3、风险性,指购买金融工具可能遭受一定程度的损失。4、收益性,即购买金融工具可以带来一定的收益。

价格指新发行的金融工具在发售时的实际价格。金融工具的发行价格可分为两类:

1价发行三种主要方式。

2中介机构的承销价格或中标价格;不同的价格各有其不同的决定与影响因素。

本化,它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有价证券的收益;二是当

=/

=/(1+市场利率*到期期限)

等等,都会对证券行市发生影响。虽然上述公式只是基本公式,但如果完全偏离这一公式,错误就不可避免。

征兆。

二是对经济周期的波动,证券行市总要以极端的姿态作出反映。危机到来,证券行市就一落千丈;经济复苏,证券行市又大幅攀升。

由此可见,证券行市对加剧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六、股票价格指数的编制及其重要意义

股票价格指数是反映股票行市变动的价格平均数。由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原因,股价处于经常变动之中。为了能够综合反映这些变化,世界各大金融市场都要编制股票价格指数,将一定时点上众多的股票价格用综合指标表现出来。

股价指数的编制与商品物价指数的编制方法墓本相同,即先选定若干有代表性的股票作样本,再选某一合适的年份作基期,并以基期的样本股价为100,然后用报告期样本股票7

的价格与基期价格作比较,就形成报告期股价指数。

股价指数作为一个综合性指标,可以反映整个股市价格总水平的变化及其程度。它不仅是显示政治、经济、社会及其各种因素变化状况的“晴雨表”,也是政府、企业、个人观察、分析、研究市场动态,进行金融决策和从事金融活动的重要参考数据。

第五部分:货币市场

一、货币市场的特点、功能与作用

在金融市场的分类中,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分类法非常重要,货币市场或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国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的重要参数。

货币市场通常是指期限在一年以内的短期金融市场。它有三个显著特点:

1、交易期限短。多在3—6个月之间,最多不超过一年。

2、交易的目的是解决短期资金周转的需要。

3、交易工具具有较强的货币性。

货币市场的功能与作用主要体现在:

1、调剂资金余缺。补充短期融资需要。2、为各种信用形式的发展创造条件。

3、为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提供条件和场所。二、同业拆借市场

该市场特性是最活跃、交易量最大。由于它可以影响

又称通知放款市场,主要是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如证券商)银行借款。

加的趋势。

三、票据市场及其重要性

在货币市场中,票据市场十分重要,这是因为:

1、票据市场是货币市场中参与者最多的市场。就票据的购买者或投资者而论,就有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非金融企业、众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其他基金组织以及个人。

2、企业是货币市场最重要的资金需求者。

3、工商企业大部分的流动资金需求除由商业银行发放短期贷款加以满足外,主要依靠商业票据市场。

4、西方发达国家的许多大公司甚至发行无商品交易相对应的融资票据来筹集短期资金。

5、商业银行的贴现业务也离不开商业票据市场。中央银行也要在票据市场上进行再贴现政策的操作。

四、国库券市场的含义与特征

8

国库券市场又称短期政府债券市场,它是货币市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国库券市场的发行量和交易量都非常巨大,在满足政府短期资金周转的需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市场风险小。由于它是由政府发行,因而被称为零风险的金边债券,这同私人部门发行的货币市场工具不可同日而语。

2、流动性强。它的高组织性、高效率和充分竞争性非其他短期金融工具所能比拟,迅速变现能力强化了这—特征。

3、税收优惠。即它的免税特征,这一特征有利于增强国库券的吸引力。

五、回购协议市场及其交易特点

回购协议市场是指通过回购协议进行短期资金融通交易的场所,市场活动由回购与逆回购组成。这里的回购协议是指资金融入方在出售证券的同时和证券购买者签订的、在—定期限内按原定价格或约定价格购回所卖证券的协议。回购协议是一种质押贷款协议。在此大家应该把握两个要点:

一是虽然回购交易是以签订协议的形式进行交易的,但协议的标的物却是有价证券;

回购协议市场的交易特点:

12保障。

3

4

要包括:天津、武汉、大连等各场。

体现货币当局政策意图的作用难以发挥,国债回购市场有效地弥补了这—不足,可以有效调节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第六部分:资本市场

一、资本市场及其特点

资本市场是指以期限1年以上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长期性资金交易的市场,又称长期资金市场。广义的资本市场包括两大部分:一是银行中长期存贷款市场,另一个是有价证券市场,包括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狭义的资本市场专指发行和流通股票、债券、基金等证券的市场,统称证券市场。

同货币市场相比,资本市场具有以下特点:

1、交易期限较长。少则—年,长则数十年。

2、交易目的主要为解决长期资本需求。

3、资金借贷量大。

4、市场交易工具特殊。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和投机性。

9

二、资本市场的功能

1、资本市场是筹集资金的重要渠道。

2、资本市场是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场所。

3、资本市场有利于企业重组。

4、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

三、证券发行人和证券投资人的证券选择

对于证券发行人来说,首先要确定发行股票还是发行债券,其次是选择发行何种股票或者何种债券。发行人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

1、适用范围。凡有预期收益的经济单位都能发行债券,但股票只有股份制企业才能发行。

2、资金使用性质。发行债券所筹措的资金是借入性资金,到期必须偿还;发行股票所筹资金则可以长期使用,无须归还。

3认购人提供相对较高的收益。

4提供了按期索取本息的权利。

5长短都要还本。

6行的难易程度也各不相同。

1、安全性。

2

3长期债券的收

4

1、开设股东账户和资金账户。 2、委托买卖。

3、竞价成交。 4

司自身状况同市场之间关系的研究。

1、宏观经济周期性运行与证券市场。证券价格的变动大体上与经济周期相一致。一般是:经济繁荣,证券价格上涨;经济衰退,证券价格下跌。

2、宏观经济政策与证券市场。货币政策的调整会直接、迅速地影响证券市场。财政政策的调整对证券市场具有持久但较为缓慢的影响。汇率政策的调整从结构上影响证券市场价格。汇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汇率上升,本币贬值,本国产品的竞争力增强,出口型企业将受益,此类公司的证券价格就会上扬。

3、企业生命周期与证券行市。—个产业经历的由产生到成长再到衰落的发展演变过程称为产业的生命周期。初创期的产业,如信息网络业、生物制药业等的风险较大,因而其证券价格的大幅波动不可避免;处于成长期的产业由于利润快速成长,因而其证券价格也呈现10

快速上扬之势;处于成熟期的产业是蓝筹股的集中地,其证券价格一般呈现稳步攀升之势,大涨和大跌的可能性都不大,颇具长线持筹的价值。

4、企业自身状况与证券行市。主要是对公司进行背景分析、会计数据分析和财务状况分析。公司基本背景分析主要包括公司获利能力分析和公司竞争地位分析。会计数据分析的目的是评估一个企业的会计记录是否真实地反映了其所代表的经济活动。财务分析的目的是从财务数据的角度评估上市公司在何种程度上执行了既定战略,是否达到了既定目标。公司财务分析的基本工具有两种:比率分析和现金流量分析。

六、证券投资技术分析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是指对市场未来的价格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研究活动。它是建立在三大假设理沦基础之上的:

1、市场行为包括一切信息。

2、证券价格沿趋势波动并在一定时期保持趋势。

3、历史会有重复,或有惊人的相似。

目前市场流行的技术分析方法有:

1、技术指标法。 2、切线法。 3K

6、循环周期理论。

第七部分:国际收支及其均衡

一、国际收支的概念与内涵

((

统计报表。

1

3 4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大致如下:

1、经常项目

务项目在经常项目中所占比重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收入包括职工的报酬和投资收益两类交易。经常转移项目是按照复式簿记原理建立的平衡项目。值得注意的是,经常转移既包括官方的援助、捐赠和战争赔款等,也包括私人的侨汇、赠予等以及对国际组织的认缴款等。除资本转移以外的所有转移都属于经常转移。

2、资本与金融项目

该项目反映的是资产所有权在国际间的流动,它包括资本项目和金融项目两大类,前者包括资本转移和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交易。其中,资本转移主要涉及固定资产所有权的变更以及债权债务的减免,后者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

3、储备资产

近年来,我国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出现的双顺差,使我国积累了大量的储备资11

产。储备资产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所拥有的可随时用来干预外汇市场,支付国际收支差额的资产。

4、误差与遗漏

由于各个项目的统汁数据来源不一,例如进出口的数据主要来自海关,而相应的进出口收入与支出的数据则主要来自银行;有的数据甚至需要进行估算,所以,国际收支平衡表各个项目的借方余额与贷方余额经常是不相等的,其差额就作为净误差与遗漏。

三、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1、经济增长状况。包括周期性不平衡和收人性不平衡。

2、经济结构性原因,包括产业结构性失衡和要素结构性失衡。

3、货币性要素。即由于一国的物价水平、利率、汇率的变化导致的国际收支失衡。

4、偶然性因素的变动。如货币对内价值的降低、反倾销调查的影响等。

5、外汇投机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四、国际收支失衡的经济影响

国际收支失衡的经济影响可分为国际收支逆差对经济的影响和国际收支顺差对经济的影响两个方面。

国际收支逆差对经济的影响:

1

2经济紧缩。

3

4

1、引致短期资本流入的大量增加。

2

3

4

1税率的提高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收益和个人的可支配收入,收入的减少必然导致本国居民商品和劳务支

2增强本国产品的竞争力,从扩大出口和减少进口两个角度纠正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逆差。再者,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将促进—国国内利率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吸引资本流入,改善国际收支的资本和金融账户。

3、信用政策调节。如果经常项目逆差,可以有针对性地直接向出口商提供优惠贷款,鼓励其扩大出口;中央银行也可以通过提高进口保证金比例,抑制进口。另外,还可以通过向外商提供配套贷款吸引投资,通过资本和金融项目的顺差来平衡经常项目的逆差。信用政策的运用还可以通过影响利率水平的变化,进而对投资、价格等变量产生影响,并作用于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

4、外贸政策调节。比较典型的做法是通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实施贸易的管制。前者主要是通过提高关税来抑制进口,刺激对本国进口替代品的需求。后者则一方面运用配额、进口许可证等措施限制进口,另一方面运用出口补贴等措施鼓励本国商品的出口,从进出口12

两方面双向调节国际收支失衡。

六、国际储备及其作用

国际储备是一同货币当局可用于干预外汇市场,平衡国际收支逆差的资产,,主要包括黄金储备、外汇储备、普通提款权和特别提款权。

国际储备的作用主要是:

1、—国发生国际收支困难时起缓冲作用。如果是短期暂时性的国际收支困难,—国政府可以通过国际储备融资予以解决,而不必采取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财政货币政策来调节,因为后者付出的调整代价较大。

2、用于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本币汇率。当本币汇率在外汇市场上由于非正常投机炒作而大幅波动时,一国政府可动用外汇储备加以干预;—方面,出售外汇储备购入本国货币可以阻止本币汇率大幅贬值;另—方面,购入外汇储备而抛出本国货币可防止本币过度升值。

3估机构在评估各国借款资信和国家信用风险时,一国持有的国际储备数量,是其国家信用的充分体现,可以作为该国政府对外借款的保证。

七、外债及其管理

进行外债管理,即规范外债举借行为,外债管理一般包括如下内容:

1用效率,同时也要考虑一国对外债的承受能力。

2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贷款、债务债券发行、国际融资租赁、出口重点放在合理安排短期债务和中25%。三是国际融资

3上能不能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使用不当往往会产生金融危机。

国际结算的工具主要有:

1

2、单据。包括商业单据、官方单据、运输单据、保险单据等。

国际结算的主要方式:

1、汇兑。可划分为电汇、信汇和票汇三种方式。

2、托收。可分为光票托收与跟单托收。

3、信用证。 4、旅行支票。 5、银行保函与备用信用证。

第八部分:金融机构

一、金融机构的功能

1、提供支付结算服务。 2、融通资金。

3、降低交易成本并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

13

4、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 5、风险转移与管理。

二、金融机构经营的特殊性

金融机构是特殊的企业,同一般企业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经营对象与经营内容不同。金融机构的经营对象是货币与资本;经营内容是货币收付、信贷往来等各种金融业务。

2、经营关系与经营原则不同。一般经济单位的经营对象是普通商品和劳务,主要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活动;金融机构则经营货币资金这种特殊商品,主要从事货币的收付与借贷。一般经济单位与客户之间是商品或劳务的买卖关系;而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主要是货币资金的借贷或投资的关系。一般经济单位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金融机构在经营中则必须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原则。

3程,集中表现为商品是否产销对路。资不抵债而宣布破产。单个企业破产造成的损失对整体经济的影响较小,冲击力不大,一般属小范围、个体性质。用风险、挤兑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构自身的影响。 三、国家金融机构体系的一般构成

证券交易与发行、资金管理等一种或多种业务,这类金融机构主要有:商业银行或存款机构、初期主要是以特定类业务为主。近二十年又出现了全能化与多样化发展的趋势。有实力的商商业银行在各国经济与金融发展中仍是位居重要地位的金融机构之一。

根据政策要求从事各种政策性金融活动的金融机构。世界各国都根据各自发展需要建立了相应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我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是政策性专业银行,如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

四、国际金融机构

国际金融机构是指由广义的国际金融机构体系包括政府间国际金融机构、跨国银行、多问银行集团等。狭义的国际金融机构体系主要指各国政府或联合国建立的网际金融机构组织,主要由全球性和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组成。多国共同建立的金融机构的总称。

国际金融机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渐建立的。19xx年7月,44个同盟同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召开国际金融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产生的国际货币制度因此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根据会议协议条款成立了网际货币基金组织,此后又建立起一系列新的国际性金融14

机构。

网际金融机构主要有两大类:全球性金融机构和区域性金融机构。前者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国际开发协会、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和网际清算银行。后者主要有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泛美开发银行和欧洲中央银行。

五、金融机构的发展趋势

1、在业务上不断创新,正在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2、兼并重组成为现代金融机构进行整合的一个有效手段。

3、金融机构的组织形式不断创新。

4、金融机构的创造性更强、风险性更大、技术含量更高。

5、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频繁创新。

六、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构成比较复杂,以及金融业的特殊性,使金融制度、就中国的金融机构体系而论,应该包括祖国大陆金融机构体系、香港特别行政区金融机构体系、澳门特别行政区金融机构体系和中国台湾金融机构体系。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实行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

第九部分:银行类金融机构

1、是同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2

34义原则组建的新式股份制银行。后者是现代银行的主流类型。

二、银行经营的特殊性

作为金融机构,并以某种方式运用资金的企业。它具有一般企业的共同特征,同时,作为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它和一般企业相比,又有其特殊的利益和特殊的风险。

银行经营具有特殊利益。银行的特殊利益大致可以概括为两点:

一是从行业特点得到好处,即不需要投入很多的自有资本即可进行经营活动,并可获取可观的收益;

二是从国家干预以及与国家政权的密切关系中得到的好处。

银行经营也存在特殊风险。作为经营货币信用的特殊企业,银行与客户之间是一种以借贷为核心的信用关系,相互之间不象一般的商品买卖关系那样表现为等价交换,而是表现为以信用为基础,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即银行以存款方式向公众负债、以贷款方式为企业融通资金,银行经营活动的这种特殊性,在激烈的竞争中会产生特殊风险:

一是信用风险。即借款人不能或不愿意按期偿还贷款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15

二是经营风险。当银行资产与负债的安排在总量上或期限结构上出现失衡时,会直接造成银行的经营风险。

三是公信力风险。银行能吸收不同期限和不同数量的资金,是基于公众对银行的信任,一旦失去公众的信任,马上就会挤兑存款,当银行无法应对众多存款人的挤兑时,破产便在所难免。

四是竞争风险。在电子科技已广泛应用于银行业务研发之中的今天,信息传播速度日益加快,银行业在提供的产品中所包含的经营、管理、价格以及其他因素方面都将面临更为广泛的竞争。

三、银行类金融机构的种类

1、中央银行。是在商业银行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它是一国最高的货币金融管理机构,其特点可概括为“发行的银行”、“国家的银行”、“银行的银行”。

2出活期存款,增加货币供应量,所以通常被称为“存款货币银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商业银行行为的调控和管理。

3行。投4产,构之中。

1、总分行制。 3 4、连锁银行制。

各个金融机构从事的业务具有或信

包括各种期限的存贷款业务,还能经营证券业务、保险、业务、信托业务等,早期的银行都是全能型的。全能型商业银行业务领域更加广阔,通过为客户提供全面多样化的业务,减少贷款风险,同时银行通过各项业

商业银行究竟采用何种模式是由—国金融体制决定的。自20世纪70年代后,特别是近10年来,随着金融业竞争U趋激烈,商业银行在狭窄的业务范围内利润率不断降低,越来越难以抗衡其它金融机构的挑战,为此商业银行不得不突破原有的业务活动范围,增加业务种类,在长期信贷领域和投资领域开展业务,其经营不断趋向全能化和综合化;同时,许多国家金融管理当局也逐步放宽了对商业银行业务分工的限制,在—定的程度上促进了这种全能化和综合化的趋势。

六、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构成来看,主要有负债、资产业务;不进入资产负债表的还有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是银行吸收资金形成其资金来源的业务,包括存款负债、其他负债、16

白有资本。存款负债是指商业银行吸收的各种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它是银行资金来源中的最主要部分。其他负债是指商业银行的各种借入款,属于主动型负债。从严格意义上讲,银行资本应属净值,不应算在负债之内,之所以将其列入负债方,只是为了表明它与各种负债共同构成了银行的资金来源,所以不要因此而将银行的债权与所有权相混淆。

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即银行运用资金的业务,主要有现金资产、信贷资产和投资三大类。现金资产包括库存现金、存放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存放在同业的存款以及托收中现金。信贷资产是指银行发放的各种贷款,属于银行传统的资产业务。商业银行的投资是指商业银行购买有价证券的活动,这既是商业银行为了获取收益的需要,也是分散化经营、降低风险、减少资本损失和增加资产流动性的要求。

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业务以外开展的一些提供服务、旨在收取手续费的业务。这类业务通常与资产负债业务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一方面它产生于资产负债业务,另一方面,具有扩大资产负债山业务规模的目的和作用。承业务等。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分。表外业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各种担保性业务、承诺性业务((期货、期权、互换合约)三个主要类别。 七、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原则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简称“三性”原则。 如果没有安全性,流动性—般而言,而盈利性

市场风险、国家政策风险和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风险识别、风险衡量和风险控制。

目前常用的风险管理方法有:信贷矩阵系统、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法、全

政策性银行是指由政府投资建立,按照国家宏观政策要求在限定的业务领域从事信贷融资业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其业务经营目标是帮助政府发展经济,促进宏观经济正常运行。政策性银行在业务经营活动中通常表现出以下特点:

1、不以盈利为业务经营目标。

2、资金运用有特定的领域和对象。

3、不以吸收存款为主要资金来源。

4、不没立分支机构。

一国是否设立政策性银行取决于经济制度和经济与金融发展水平。

我国目前的政策性银行主要有: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

十、信用合作机构及其作用

17

信用合作机构是由个人集资联合组成的以互助为主要宗旨的合作金融组织,又称信用合作社。作为群众性信用合作组织,信用合作社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合作社成员交纳的股金、公积金和吸收的存款。

信用合作社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增强个体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能力。

2、降低个体经济获取金融服务的交易成本。

信用合作社又可分为城市信用合作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

第十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

一、保险公司在现代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在现代经济中,保险公司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它是以收取保费并承担风险补偿责任,拥有专业化风险管理技术的金融组织机构。

一是提供有形的经济补偿;

二是提供无形的、精神上的安全保障;

三是强化投保人的风险意识。

1险公司将众多个体投保人的风险集中,并给承担的风险和损失。

2

3节()

它汇集众多分散资金,通过多元化的投

1足等方面的问题,并直接影响投资效果。而基金管理公司是由专家经营的,基金经理人员学有专长,在投资领域有富经验。

2而投资者自身无法实现有效的投资组合和风险分散,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可以集中巨额资金投资于多种品种,能够较充分分散投资风险,同时投资基金对资金的运作还能够获得规模经济效益,降低单位资金交易成本。

3、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经营的过程同时也是基金资金在上市公司之间配置过程。基金的投资—般倾向于那些运作规范、资产质量高、赢利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好的公司。有利于资源配置和市场的优胜劣汰。

4、有利于监督上市公司的运作。基金投资作为机构投资者持股量一般都较大,能够以大股东身份参加股东大会,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如对上市公司的某些作发表评论,向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等提出建议报告等,促使上市公司的运作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范,适应市场竞争的新变化并努力提高运作效率。

三、证券公司及其主要业务

18

证券公司是为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买卖证券提供服务的投资机构,其主要业务是:

1、证券承销。 2、经纪业务。 3、自营业务。 4、企业兼并与收购业务。

5、咨询业务。 6、开发业务。

7、其他业务。包括证券的登记、代保管、过户、签证,代理证券还本付息或支付股利等。

四、其他金融机构

1、信托机构,即从事信托业务、充当受托人的法人机构。信托机构的主要职能是财产事务管理,即接受客户委托,代客户管理、经营、处置财产,可概括为“受人之托、为人管业、代人理财”。

2、融资租赁机构,是指专门为承租人提供资金融通的租赁公司,该类金融机构的有序发展对宏观和微观经济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3、财务公司,是指由大型企业集团内部成员单位出资组建并为各成员单位提供金融服

4政府在银行出现危机时设立,不以赢利为目的。主要运作是通过审慎地收购资产,有效地管理资产,妥善地处置不良资产来进行。

5

6

第十一部分: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市场

包括资本流人和资就目前而言,呈现出以下特征:

1

其二, 2

其一,结构急速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国际资本主要流入到发展中国家。80年代90年代以来,国际资金又大量流入机地区撤出。从以上:国际资本具有更加明显的逐利特性,而且变化无常。

其二,证券化趋势。以证券方式流动的国际资本逐步超过了以债权方式流动的国际资本,其主要原因是证券融资可以从根本上克服银行融资流动性差的缺点。

其三,多元化发展态势。除了传统的资本流动方式如银行贷款、商业信用、股票筹资、债券筹资等等以外,期权、期货、调期、互换等创新性金融工具日益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方式。

3、机构投资者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体。具体表现在:

其一,在许多工业化国家,机构投资者早巳超过个人投资者而成为市场主体。

其二.机构投资者凭借其专家理财、组合投资、规模及信息优势而受到机构及个人的普遍欢迎。它们掌握的金融资产数量也急剧上升。

19

二、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原因

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动力来自于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并进—步要求在风险最低的前提下获得尽可能多的超额利润这一资本的本质要求。具体表现为:

1、经济原因

其一,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资本供给与资本需求。发达国家不断积累过剩资本;发展中国家则国际收支失衡;即使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状况良好,也往往存在“储蓄一投资”缺口。 其二,市场上客观存在着巨大的投机性国际资本需求。

2、金融原因

其一,是由于国际范围内存在着巨额的金融资产,需要通过国际资本流动实现保值和增殖的目的。

其二,是由于各个金融市场的收益率和风险状况存在巨大差别,国际资本通过在不同的金融市场上流动有利于实现收益和风险的最佳组合。

3、制度原因

其一,70年代以来,各国兴起了放松外汇、资本管制乃至于金融管制的浪潮,这一浪潮迄今方兴未艾。

4、技术及其他因素

连为一体,使得国际资本可以24成,国际资本流动的便利度和速度都大为加快。

促进了这些同家经济的发展;此外,

1 使网际支付能力在各国之间

24小时不问断地进行交易,使世界金融市场连为一体。

再次,虽然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通货膨胀率高低各不相同,税率各异,当某国国内金融市反之则流出,从而各国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变动趋势逐渐变得一致。

2、放大效应

主要是指资金在国际间流动时往往可通过特定机制对一国乃至全球经济发挥远远超过其实力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杠杆效应和羊群效应。杠杆效应是指一定数量的国际资本可以控制的名义数额远远超过其自身的金融交易,绝大多数衍生工具的交易都具有杠杆效应,借助衍生工具,可以对衍生市场上的价格进而对一国与全球经济发挥影响。羊群效应是指交易者的心理预期往往决定其交易行为,因而在投机气氛比较浓厚或市场不确定性比较大的短期国际资金流动中,人们并不是根据自己的真实意见做出决策,而是揣摩别人的心理进行交易。即“一人带头,大家跟风”的羊群效应;羊群效应的发现给那些机构投资者利用网际资金流动提供了便利,他们故意将某一有利于自己的信息广为宣传,有意识地诱发市场恐慌情绪与20

从众心理,来实现有限资金无法达到的效果。

3、冲击效应

(1)对经济主权的冲击。国际资本的流动使许多同家结成了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共同体)以及经济同盟,这些经济一体化组织要求成员国让渡部分主权以成立具有超国家权力的共同管理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当事国的国家主权。

(2)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短期内外资的大量流入或流出将引起该国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失衡,造成利率和金融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进而影响到该国的经济运行。

(3)对汇率的冲击。资本的进出改变了外汇资金的供求均衡,必然引起外汇汇率的波动,资本大量流入,本币升值;资本大量流出,外币升值,该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恶化。使一国微观经济主体(例如企业)的行为乃至于宏观经济变量都受到巨大影响。如东南亚金融危机。

四、国际金融市场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和交易活动与国内金融市场并无本质差异,其作用也有所不同。

1

2需要到国外去寻找新的筹资渠道;又常常遇到本国缺乏足够适宜的投资渠道的情况,国际金融市成为可以在全球

3因此,

4独立存在。

5资风险、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掉期交易、金融期货交易、金融期权交易、金融互换交易、可以为不同国家的市场参与者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据以规避、控制金融风险。

五、国际外汇市场的交易活动

1、即期外汇交易。 2、远期外汇交易。 3、调期外汇交易。 4、套汇。

六、国际外汇市场价格的影响因素

1、国际收支状况。 2、经济增长。 3、因内利率及通货膨胀率的高低。

4、一国的货币政策。 5、人们对外汇市场的预期。

七、国际金融市场的分类

大体分为国际货币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

国际货币市场可分为:

1、银行短期信贷市场。 2、短期证券市场。 3、离岸金融市场。

21

国际资本市场可分为:

1、国际中长期信贷市场。 2、国际证券市场。包括国际债券市场和国际股票市场。 第十二部分:金融全球化

一、金融全球化及其主要表现

金融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放松金融管制、开放金融业务、放开资本项目管制,使资本在全球各地区、各国家的金融市场自由流动,最终形成全球统一的金融市场、统一货币体系的趋势。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高级阶段,是贸易一体化和生产一体化的必然结果。金融全球化主要表现在:

1、金融机构全球化。包括本国金融机构的准出和外国金融机构的准入两个方面。表现突出的是发展中国家逐步放宽了对外资金融机构的限制,鼓励本国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国际业

2营各种业务;开放国际银团贷款,允许国外银行发行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等。

3融市场的交易主体和交易工具日趋全球化。同等等;

4

二、金融全球化的作用与影响

同经济全球化一样,效应。

1

2提高效率;增强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和金融 3

1金融寻租和经济泡沫,剥离了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血肉联系反而成为产生金融风险的原因。

2率提高时,紧缩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就会下降。

3、加快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增加了国际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三、金融全球化对不同国家的影响

金融全球化对不同国家的影响是不同的。

1、对发达国家的影响。发达国家是金融国际化的主要受益者。发达国家拥有充裕的资金和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在国际金融业的竞争中拥有绝对的优势;但在宏观管理的难度、税收、培养起许多竞争。对于等方面有不利影响。

2、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影响。有利的方面是: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比较充裕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促进经济迅速发展,即发挥后发优势;促生一批新兴的国际金融中心,从而改变了单纯依赖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局面;壮大了发展中国家在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中的力量,有利 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不利的方面:一旦经常项目连续出现赤字或国内经济出现问题,国22

际资本匆匆撤离,严重冲击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发展;其次,发达国家转移夕阳产业和过时技术,影响了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3、对欠发达国家的影响。欠发达国家由于经济落后,对国际资本缺乏吸引力,使这些国家金融市场国际化的步伐远远落后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有被边缘化的倾向。尽管金融全球化带来了部分资金,但许多现代经济部门却被外资牢牢控制,容易变成发达国家的组装工厂,金融国际化正在逐步加大欠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甚至新兴巾场国家的贫富差距。

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金融业的经济效应和挑战

总体说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对我国金融业来说,将通过五种效应发挥有利于我国金融发展的积极作用。

1、扩充效应。客观上增加了我国金融业的供给主体,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范围。

2、示范效应。即充分展示国际金融领域的先进技术、经营管理经验,为我国金融业务运作起示范作用。

3机构创造性的作用。

4 5融秩序。

从宏观层面看,主要有:

1

2

3

1缺乏创新。

2

3

第十三部分:中央银行

1、银行券的发行问题。()

2、票据交换和清算问题。(统一票据交换和清算的需要)

3、最后贷款人间题。(稳定金融的需要)

4、金融监管问题。(稳定经济的需要)

二、中央银行的类型

1、单—中央银行制。

3、跨国中央银行制。

三、中央银行的职能 2、复合中央银行制。 4准中央银行制。

中央银行作为—国最高的货币金融管理机构,在金融体系,扣居于主导地位。中央银行的性质决定了它的主要职能包括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国家的银行。

1、发行的银行。中央银行由国家以法律形式授予货币的发行权,因此也承担起对调节23

货币供应量、稳定币值的重要责任。独占货币发行权是其最先具有的职能,也是其区别于普通商业银行的根本标志。货币发行权一经国家法律形式授予,中央银行即对保证货币流通的正常与稳定负有责任。

2、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集中保管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并对它们发放贷款,充当最后贷款者;作为全国票据的清算中心,并对所有金融机构负有监督和管理的责任。我国自中国银监会成立以后,由于职能分拆,这一部分职能事实上已划归银监会负责,中国人民银行则主要负责与货币政策紧密相关的那—部分监管,具体做法还有待在实践中摸索。

3、国家的银行。中央银行是国家货币政策的执行者和干预经济的工具,,代表国家执行金融政策,代为管理国家财政收支以及为国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主要表现为代理国库,代理发行政府债券,为政府筹集资金,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国际金融活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四、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中央银行正是通过自身的业务操作来调节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和社会货币总量。

中央银行的负债项目包括:

1、流通中货币。

作为发行的银行,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通过再贴现、成为流通中货币,成为中央银行对公众的负债。

2、各项存款。

政府通常会赋作为银行的银行,中央

3

1

2、各种证券。主要指中央银行的证券买卖。中央银行持有的证券一般都是信用等级比较高的政府证券。而是通过证券买卖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

3、黄金和外汇储备。

黄金和外汇储备是稳定币值的重要手段,也是国际间支付的重要储备。中央银行承担为国家管理黄金和外汇储备的责任,也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资金运用。

4、其他资产

主要包括待收款项和固定资产。

由于中央银行的资产和负债是它在一定时点上所拥有的债权和债务,那么按照复式记账的会计原理编制的资产负债表中,中央银行资产负债各项目之间存在这样的恒等关系

资产=负债+资本项目 负债=资产—资本项目 资本项目=资产—负债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来进行宏观金融调控。

五、中央银行的清算业务

中央银行的清算业务是指中央银行作为一国支付清算体系管理者和参与者,通过一定的24

方式、途径,使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顺利清偿,资金转移顺利完成并维持支付系统的平稳运行,进而保持经济与金融的稳定。

第十四部分:货币需求

一、货币需求的含义

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人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量。在理解货币需求概念时我们还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货币需求是一个存量的概念。它考察的是在特定时点和空间范围内社会各部门在其拥有的全部资产中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量或份额。

2、货币需求是一种能力与愿望的统一。只有同时满足两个基本条件才能形成货币需求:一是有能力获得或持有货币;二是必须愿意以货币形式保有其资产。

3、现实中的货币需求包括对现金和存款货币的需求。

4藏手段职能的货币需求。

二、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金币流通。在此条件下,马克思进行如下论证:

1着价格进入流通的。

2

3

= M=PQ/V

在一定时期内,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要量主要取决于商品价格总额和

1

2、直接运用本公式测算实际生活中的货币需求还存在很多困难。

3

()

即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

交易动机是人们为了日常交易的方便而在手头保留一部分货币。因交易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与收入同方向变动。

谨慎动机也叫预防动机,是人们需要保留一部分货币以备未曾预料的支付。因谨慎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也与收入同方向变动。

投机动机是指由于未来利息率的不确定,人们为避免资本损失或增加资本收益,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投机性货币需求问利率的高低呈反方向变化,是利率的递减函数。

由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一般用于商品或劳务交易,称为交易性货币需求,用Ll表示,是收入Y的递增函数,即L1=L1(Y);

25

投机性货币需求L2则与利率有关,是利率的递减函数,即L2=L2(i)

货币总需求L由交易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构成,即L=L1(Y) + L2(i)

表明对货币的总需求是由收入和利率两个因素决定的。

四、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宏观因素

1、收入:收入与货币需求总量呈同方向变动。在经济货币化的过程中,货币需求有增加的趋势。

2、价格:价格和货币需求尤其是交易性货币需求之间是同方向变动的关系。

3、利率:利率变动与货币需求量之间的关系是反方向的。

4、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总需求是反向变动的关系,并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二者之间的变化存在固定的比率。

5、金融资产的收益率:更多的影响货币需求的结构。

6的预期同货币需求呈反方向变化。

7、其他因素:信用的发展状况,金融机构技术手段的先进和服务质量的优劣,国家的政治形势对货币需求的影响等。

第十五部分:货币与货币流通

?

货币的存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已习以为常。但货币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对此,马克思曾引用当时美国议员格来斯顿的话说:而受愚弄的人多。 交换起源说;西方国一些法学家甚至错误地认为货币是法律的产物,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但却无一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采用 价值形式经历了从“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这么一个历史沿革。从这一发展过程应该 看出:

再次,货币是交换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矛盾发展的结果。

二、货币形式的演进及其发展趋势

货币自身的发展主要有两条源流:一条是货币形式的演变;一条是货币职能的发展。 从货币的形式上看,主要是基于对币材的考察。所谓币材,即充当货币的材料或物品。迄今为止,大致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几个阶段。从总的趋势看,货币形式随着商品生产流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而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形式发展演变。这一演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一般价值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后,有一个漫长的实物货币形式占主导的时期。贝壳、谷帛、牲畜等,都充当过货币。

实物货币之所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退出货币历史舞台,根本原因在于实物货币具26

有难以消除的缺陷。它们或体积笨重、不便携带;或质地不匀、难以分割;或容易腐烂、不易储存;或大小不一,难于比较。随着商品交换和贸易的发展,大宗交易成为日益普遍的经济现象时,实物货币被金属货币所替代也就成为必然。

2、实物货币向金属货币转化。金属冶炼技术的出现与发展自然是金属货币广泛使用的物质和技术前提。金属货币所具有的价值稳定、易于分割、便于储藏等优点,确非实物货币所能比拟。

3、金属货币向纸质信用货币形式转化。信用货币产生于金属货币流通时期。早期的商业票据、纸币、银行券都是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最初可以兑现为金属货币,逐渐过渡到部分兑现和不能兑现。信用货币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政府滥发而多次发生通货膨胀,在破坏兑现性的同时也促进了信用货币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到了20世纪三十年代,世界各国纷纷放弃金属货币制度,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遂独占了货币历史舞台。

4新的产物,是以电子和通讯技术飞速发展为基础的,从而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货币发展的未来。

三、关于货币的职能

货币在现实生活中主要发挥两大功能:货币发挥交换媒介的功能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进行:

理解货币的功能时需要注意:

首先,货币的功

5个: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

它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随着商品经济和 货币发挥交换媒介的功能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进行:交换手段、计价单位和支付手段。

此外,同学们还应注意,要时刻牢记运用发展的观念,掌握货币功能的特点与作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作用主要是便利商品交换,支付手段的特点是没有商品或劳务与之作相向运动,用于偿还债务或单方面支付等。正因为货币具有重要的功能,所以货币在经济社会活动中具有重大的作用:首先,货币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特殊力量。其次,货币在整体经济社会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对经济发展、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 收支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当然这种作用可以是正负两方面的,如果违背货币流通的客观规律就可能产生消极作用,如可能加大供求失衡,形成债务链条或危机,造成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等。

五、为什么要划分货币供给层次

首先,现实经济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货币,需要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使货币供给的计量有科学的口径。

其次,处于不同层次的货币,货币性不同。

27

再次,由于不同层次的货币供给形成机制不同,特性不同,调控方式也不同,因此,划分货币供给层次,有利于有效地管理和调控货币供应量。

最后,尽管各国划分货币层次要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进行,内容也多有差异,但各国划分货币层次的依据却是共同的,这就是金融资产的流动性。

第十六部分:货币制度

一、货币制度的形成

货币制度是指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简称币制。货币制度形成于国家干预货币流通以后。目的是为了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使之能够正常发挥各种职能与作用。

较为完善的货币制度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而逐步形成的。

二、货币制度的内容

货币制度的内容包括六个主要方面:

1

2。

3、规定主币与辅币。

4货币发行权在中央银行。

5

6

货币流通的组织与调节

16

20世纪

1 2

3、现实经济中的货币均通过金融活动投入流通。

4、

五、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

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或惯例。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汇率制度的安排和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

迄今为止,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和牙买加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与崩溃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具体表现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有其特殊背景;该体系也曾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在制度安排中存在着诸多缺陷,从而最终导致其走向崩溃。

正是为了克服这种缺陷,才建立了现行国际货币制度——牙买加体系。其主要内容是:国际储备多元化、汇率安排多样化、多渠道调节国际收支。牙买加体系在现实世界经济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缺陷。

28

六、区域性货币制度及其作用

现存的区域性货币制度主要有西非货币联盟制度、中非货币联盟制度、东加勒比货币联盟制度、欧洲货币制度等。

区域性货币制度按照“最适度货币区理论”建立起来,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采用区域性货币制度对于协调与稳定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汇率机制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

现存的区域性货币制度仍然存在一定缺陷有待克服,区域性货币制度的前景尚难定论。 第十七部分:国际交往中的货币与汇率

一、外汇的概念与构成

外汇是指以外国货币表示的,可用于国际间清算的支付手段。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1)外国货币:包括钞票、铸币等;

(2)

(3)外币支付凭证:包括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等;

(4)普遍接受性和可偿性。

二、汇率及其决定

汇率又称汇价或外汇行市,

在金本位制度下,铸币平价是决定汇率的基础。在黄金输送点之间上下波动。

各国参照过去金币含金量规定纸币的法定含金量,汇率主要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各国普遍采用浮动汇率制度,因此,当前凡影响外汇供长状况、中央银行的干预、市场预期等,其中任一因素的变动都能引起汇率的变动。

随着金融的发展,决定和影响汇率的因素变得日益复杂,例如货币分析法认为导致货币市场失衡的各种因素,金融资产说则认为金融资产的供求对汇率有决定性影响;我国学者提出的换汇成本说主要把考虑贸易品的价格对比作为决定汇率及其变动的因素,我国一直依据出口换汇成本作为确定人民币汇率水平的重要依据。

三、汇率的作用与影响

汇率作为重要的杠杆性经济变量,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从汇率的贬值与升值两个角度来考察汇率对国际贸易及进出口的影响; 二是通过人们对汇率变动的预期影响资本流动;

三是本币汇率的贬值有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导致国内物价水平的上升。

四是汇率的变动通过影响资产的收益率对金融资产的选择产生影响。

29

除此之外,对汇率的作用还可以有一些表述,例如,由于上述的作用,汇率还对产出和就业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这也是近来国外一些舆论,例如美国试图对人民币施加升值压力的理由。因为他们认为,人民币汇率的坚挺不利于美国出口增长,从而给美国的生产和就业造成了困难。事实上,这个理由并不充分,因为一国的生产和就业主要还是由国内因素起主导作用,汇率的作用是有限度的,并且还与这个国家的贸易依存度大小有关。

汇率能否发挥上述作用,并不是五条件的。一般来说,要受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的制约,弹性越大,汇率的作用也越大;同时,还要受各国的经济体制特别是汇率制度、市场条件和运行机制是否健全、对外开放程度有多大、财政货币政策的配合 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汇率最终发挥了何种作用不一定与理论分析完全一致。

四、如何看待人民币汇率问题

人民币汇率因美国等国不断施压而备受世人关注,必须正确理解和看待人民币汇率决定的历史背景与条件约束。

人民币汇率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出口换汇成本。

19xx年以后至目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基本制度框架:银行结售汇制度与银行周转头寸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区间管理。

考虑人民币汇率决定的特殊国情及其变化,的。人民币汇率一直保持了稳定,199710 第十八部分:信用的演进

剩余产品、贫富差别和私有制的出现是信用产生的基础和条件。它是商品生产与交换和货币流通发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

从史料记载看,信用在历史上长期以实物信用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都是私有制条件下的社会分工和大量剩余产品的出现。从逻辑上说,私有财产的出现是借贷关系存在的前提条件,劳动者才能占有劳动产品;只有剩余产品的出现,才

从信用的发展看,一是信用方式从实物借贷逐渐向货币借贷转化;、二是信用活动的领域由单纯的消费领域过渡到社会再生产领域,再过渡到宏观经济领域。

二、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高利贷信用

首先,要把握高利贷信用的历史根源与基础。高利贷虽然存在于多种社会形态,但这些社会的共同特征是小生产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物质生产力水平低下和民智尚未开启是现实存在。这是以残酷剥削为特点的高利贷信用存在的基础与根源。

其次,对高利贷的历史作用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高利贷资本来源于商人、宗教机构和官吏,资本运用于生活性消费,因而与社会生产没有太直接的联系。高利贷虽然具有资本的剥削方式,却无资本的生产方式,其落后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高利贷的历史作用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导致生产力发展缓慢。强忍高利盘剥的小生产者在恶劣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维系简单再生产已属不易。二是高利贷却在客观上形成资本主义的前提条件。残酷剥削导致30

了资本原始积累加速完成和无产阶级的大量涌现,为资本主义这一相对高级的生产方式创造 了条件。

再次,应正确认识新兴资产阶级反对高利贷的斗争。这些斗争对社会文明的发展有十分积极的影响。

总之,在对待高利贷的问题上我们应该牢记:小生产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的存在是高利贷信用赖以存在的基础,而社会化大生产方式则是高利贷的掘墓人。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银行制度发达的地方,高利贷便无立足之地;而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高利贷仍有活动空间。

三、现代信用活动的特征

1、信用关系业已成为现代经济中最普遍、最基本的经济关系,具体体现在:现代经济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具有扩张性质的经济,这个经济体需要借助负债去扩大生产规模、更新设 经济中,信用货币是整个货币群体中最基本的形式。

2、在现代经济、信用活动中,风险与收益是相匹配的。

3

4

四、现代信用的作用与影响

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从现代信用在经济中的积极作用看,

信用机构和信用管理体系等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各个方信用体系就难以产生高效率;与此同时,对失信者予以惩罚,信

第十九部分:信用形式

一、商业信用的特点与作用

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其典型形态是赊销,主要工具是商业票据。

商业信用的特点主要是:

1、以商品买卖为基础。

2、信用关系双方都是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换句话说,是企业间的直接信用。

3、商业信用直接受实际商品供求状况的影响。

商业信用的作用与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有利于润滑生产流通。 2、加速了商品价值的实现过程和资本周转。

3、商业信用的作用受自身在规模、方向和期限上局限性的影响。

二、银行信用的特点及其与商业信用的关系

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是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银行信用有以下显著特点:

31

1、银行信用是一种以银行为信用中介的间接信用。

2、由于银行信用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因而无对象的局限性。 3、银行信用贷放的是社会资本,因而没有规模局限性。 4、银行信用在期限上相对灵活,可长可短。 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广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

2、银行信用的出现使商业信用进一步得到发展。

3、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是和平共处而非相互取代的关系。

三、政府信用及其主要形式

政府信用是指以政府为一方的借贷活动,即政府作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的信用。政府信用是一种古老的信用形式。现代经济活动中的政府信用主要表现在政府作为债务人而形成的负债。

政府信用主要有内债和外债两种形式。发行国库券、发行专项债

四、消费信用的作用与形式

增加消费者总效应等方面。

五、国际信用及其主要形式

国际信用的主要形式有:出口信贷、政府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

第二十部分:利息与利息率

它是与信用关系紧密联系的范畴,也

在揭示利息本质过、“节欲论”、“时差利息说”、“流动性偏好说”等学说。离经济关系本身,而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得出了利息就其本质而言,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表现形式,是利润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息来源于国民收入或社会财富的增值部分,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关系。

二、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及其作用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利息通常被人们当作衡量收益的标尺,从而利息就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

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后,其作用是导致了收益的资本化,即任何与信用活动有关的货币金额或者资金,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来倒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额,换句话说,都可以视同为资本。

收益资本化是商品经济中的固有规律,只要利息成为收益的一般形态,这个规律就起作用。

三、区分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经济意义

32

利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贷出资本额之间的比率,也是衡量利息量的尺度。利率其实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多种多样的利率类别。如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公定利率和市场利率;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基准利率和差别利率;一般利率和优惠利率;还有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大家知道,在信用活动中,债权人不仅要承担债务人到期无法偿还本金的风险,还要承担因通货膨胀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的风险。将利率划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正是为了使借贷双方有效规避后一种风险,保证信用活动正常运行。实际利率是指物价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率;名义利率则是包含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在当今世界的现实经济生活中,物价一成不变极为少见,物价不断上涨似乎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因此,区分并认真计算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对几乎每一个经济部门都有重要意义与实际作用。

通常情况下,实际利率对经济发生实质性影响,但人们能够操作的多是名义利率。自从人们发现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以后,一般情况下,名义利率扣除通货膨胀率即为实际利率。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变化并非同步的。由于人们对价格变化的预期往往滞后于通货膨胀率的变化,所以,相对于通货膨胀率的变化来说,这就需要

对实际利率的计算通常会出现三种情况:

1

2

3

1 2

4 5、政策性因素。

通常被称为利率的风险结构。这里的

因此债券本息的偿付能力不同,违约风险低的债券利率也低,违约风险高的债券的利率也高。如政府债券的违约风险低,因而利率也低。

差,根本原因是二者的税收待遇不同。一般来说,地方政府债券的利息可以免缴所得税,而投资于中央政府债券相对于投资地方政府债券就可能会遭受税收风险。

六、利率的作用

利率是少数几个既能在宏观经济领域发挥作用,又能在微观经济活动中充当杠杆的经济调控工具。

在宏观经济中,利率一方面能够调节社会资本供给;另一方面还可以调节投资;并进而调节社会总供求。

在微观经济活动中,能够促进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能够影响家庭或个人的储蓄行为和金融资产选择。

但就总体而言,利率要充分发挥其在经济中的作用,需要一定的环境与条件。

33

更多相关推荐:
金融总结

1、货币制度: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该国的货币体系和货币流通结构以及组织形式,简称“币制”。2、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确定货币币材;确定货币单位;各种通货的铸造、发行及流通;信用货币及低币的发行与流通;确定国…

金融总结

第三章金融市场1.金融市场的特性:1.交易对象具有特殊性.2.交易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同一性.3.交易价格具有一致性.4.交易活动具有中介性.5.交易双方地位具有可变性。2.衡量金融市场“有效性”的标准:1、市场…

金融总结

第一章1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2货币制度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3无限法偿:不论支付数额有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4有限法偿:指在一次支付中,若超过…

金融总结

开门见山的说,我觉得现在学习金融学就是为了以后更好的跟钱打交道。一切的经济活动都是以货币为支撑点的,也可以说一切的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更多的货币。所以本书的第一章就介绍了货币,也知道了货币并不仅仅只是钱,货币本…

金融总结

第一章全部金融的根基是货币,没有货币,金融也不存在。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银行券:它是随着资本主义银行的发展而首先在欧洲出现于流通中的一种用纸印制的货币。国家纸币:是指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纸制的…

金融总结

锐意改革、持续创新,走独特性科技金融发展道路无锡新区科技金融控股集团(原新区创投集团)是无锡高新区直属的两大新型国企集团之一,20xx年x月挂牌成立,由无锡新区创新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无锡高新技术风险投资股份…

公司金融总结

公司金融活动的核心是通过投资、融资和资产管理等金融决策创造价值公司财务目标:1,单一财务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2多元财务目标:保持竞争力、拥有核心技术等2,管理者行为的控制:管理者的目标:自身利益最大化?投资组合…

金融实务总结

1简述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关系1银行信用弥补了商业信用的缺陷两者是讲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战略伙伴关系2分2有银行信用支持商业信用授信方可以解除后顾之怃2分3从银行信用看商业信用票据化后有利于银行进行风险管理2简述...

国际金融管理总结

一名词解释5个1Transactionexposure交易风险Thedegreetowhichthevalue5ExplainhowtheexistenceandcrisisoftheEuromayaffect...

金融总结

金融总结感谢精算班的同学把考点整理出来里面有些内容需要对着书详细看一下另外还有三道题暂时没有搞定一单选1哪些是外生变量内生变量P2382汇率决定理论不同时期主要说了什么含义P71国际借贷说国际收支说是金本位制度...

金融学内容总结

金融学导论与课程介绍一什么是金融金融的定义引入黄达教授认为金融所涵盖的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金融指与物价有紧密联系的货币供给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系短期资金拆借市场证券市场保险系统以及通常以国际金融概括的这诸...

《金融学》黄达 知识点总结

1什么是货币政策其基本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政策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的基本特征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利率汇率等宏观经济总量1宏观政策通过货币供给调节...

金融总结(4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