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力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4.27

静力学

第一章 静力学基础

1、掌握平衡、刚体、力的概念以及等效力系和平衡力系,静力学公理。

2、掌握柔性体约束、光滑接触面约束、光滑铰链约束、固定端约束和球铰链的性质。

3、熟练掌握如何计算力的投影和平面力对点的矩,掌握空间力对点的矩和力对轴之矩的计算方法,以及力对轴的矩与对该轴上任一点的矩之间的关系。

4、对简单的物体系统,熟练掌握取分离体并画出受力图。

第二章 力系的简化

1、掌握力偶和力偶矩矢的概念以及力偶的性质。

2、掌握汇交力系、平行力系、力偶系的简化方法和简化结果。

3、熟练掌握如何计算主矢和主矩;掌握力的平移定理和空间一般力系和平面力系的简化方法和简化结果。

4、掌握合力投影定理和合力矩定理。

5、掌握计算平行力系中心的方法以及利用分割法和负面积法计算物体重心。

第三章 力系的平衡条件

1、了解运用空间力系(包括空间汇交力系、空间平行力系和空间力偶系)的平衡条件求解单个物体和简单物体系的平衡问题。

2、熟练掌握平面力系(包括平面汇交力系、平面平行力系和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条件及其平面力系平衡方程的各种形式;熟练掌握利用平面力系平衡条件求解单个物体和物体系的平衡问题。

3、了解静定和静不定问题的概念。

4、掌握平面静定桁架计算内力的节点法和截面法,掌握判断零力杆的方法。

第四章 摩擦

1、 掌握运用平衡条件求解平面物体系的考虑滑动摩擦的平衡问题。

2、 了解极限摩擦定律、滑动摩擦系数、摩擦角、自锁现象、摩阻的概念。

运动学

第五章 点的运动

1、掌握描述点的运动的矢量法、直角坐标法和弧坐标法,能求点的运动方程。

2、熟练掌握如何计算点的速度、加速度及其有关问题。

第六章 刚体的基本运动

1、掌握刚体平动和定轴转动的特征;掌握刚体定轴转动的转动方程、角速度和角加速度;掌握定轴转动刚体角速度矢量和角加速度矢量的概念以及刚体内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的矢积表达式。

2、熟练掌握如何计算定轴转动刚体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刚体内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第七章 点的复合运动

1、掌握运动合成和分解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理解哥氏加速度的原理。

3、熟练掌握点的速度合成定理和牵连运动为平动时的加速度合成定理的应用。

4、掌握牵连运动为定轴转动时加速度合成定理和应用。

第八章 刚体的平面运动

1、理解平面运动的特征、刚体平面运动的简化以及平面运动方程。

2、掌握用合成运动的方法分析平面运动。

3、熟练掌握计算平面图形内各点的速度的方法(基点法、速度投影法、瞬心法)及其计算加速度的方法(基点法)。

动力学

第十一章 动量定理和动量矩定理

1、熟练掌握如何计算刚体的动量、动量矩和力的冲量。

2、掌握质点和质点系对固定点的动量矩定理、刚体定轴转动微分方程、相对于质心的动量矩定理、刚体平面运动微分方程、质点系的动量定理、质心运动定理、动量和动量矩守恒条件、质心运动守恒条件。

3、掌握利用相关定理求解质点和刚体的动力学有关问题。

第十二章 动能定理

1、熟练掌握如何计算刚体的动能(平动、定轴转动和平面运动刚体的动能)、势能和力系的功(重力、弹性力的功、力偶的功)。

2、掌握动力学普遍定理及相应的守恒定理,能选择和综合应用这些定理求解刚体动力学问题。 第十三章 达朗伯原理

1、掌握计算惯性力的方法。

2、熟练掌握刚体平动以及对称刚体作定轴转动和平面运动时惯性力系的简化结果。

3、熟练掌握利用达朗伯原理求解动力学问题。

第十四章 虚位移原理

1、理解约束方程及其分类、自由度、广义坐标等基本概念。

2、熟练掌握应用虚位移原理简单物体系的平衡问题。

3、理解广义力的概念和广义坐标形式的虚位移原理

第十五章 拉格朗日方程

1、了解动力学普遍方程和

2、理解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并学会初步应用。

第十六章 碰撞

1、理解碰撞的概念,基本假设和分析的原理,了解碰撞时的动力学普遍定理。

2、了解分析简单碰撞问题的方法。

参考书目:《理论力学》,机械工业出版社,王月梅著


第二篇:执业医师考试重点知识点总结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知识点总结

执考450分系列考点总结-症状与体征

1.发热的原因通常分为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以前者多见;发热的临床分度;发热的临床经过分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高热期和体温下降期;热型分六型,各型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不同疾病发热伴随不同症状。

2.咳嗽原因以呼吸道疾病为多见,其次是心血管疾病;咳嗽的性质、时间与节律、音色对临床诊断的意义;痰的性状和量对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意义。注意根据咳嗽的伴随症状鉴别有关疾病。

3.如何鉴别咯血与呕血;引起咯血的病因,以呼吸系统、心血管疾病为常见;咯血量<100 ml为小量,100~500 ml为中等量,>500 ml为大量,注意根据咯血的伴随症状对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4.发绀是由于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绝对含量增多所致,发绀三型:中心性、周围性和混合型发绀的特点及常见病因。异常血红蛋白所致发绀特点及病因。注意发绀伴随症状对鉴别诊断的价值。

5.注意呼吸频率、深度变化的临床意义。掌握呼吸节律变化的临床意义。

6.语颤增强见于肺组织炎性实变、肺内巨大空洞接近胸壁;减弱或消失见于肺泡含气过多、气道阻塞、大量胸腔积液或积气、胸膜高度增厚粘连、胸壁水肿或皮下气肿。

7.正常肺的清音区范围内出现浊音、实音、过清音或鼓音称为异常叩诊音,其临床意义。

8.正常呼吸音(肺泡呼吸音、支气管呼吸音、支气管肺泡呼吸音)的听诊特点。注意异常肺泡呼吸音的种类及其临床意义。

9.啰音分干、湿啰音,均是呼吸音以外的附加音;湿啰音分大、中、小水泡音,注意其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干啰音分高调、低调干啰音,注意干啰音分布及临床意义。

10.有胸膜摩擦音就有胸膜炎,但应区别性质,掌握胸膜摩擦音的听诊特点。

11.注意胸痛的病因。根据胸痛的发病年龄、部位、性质及影响因素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注意胸痛伴随症状对鉴别诊断的意义。

12.呼吸困难原因有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中毒、血液病、神经精神因素,其中以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较为常见。掌握肺源性呼吸困难的三种类型的临床特点及常见病因。心源性呼吸困难的特点,阵发性呼吸困难和临床表现及病因。注意中毒性呼吸困难的特点。掌握神经精神性呼吸困难的特点及病因。呼吸困难的伴随症状对病因诊断的重要价值。

13.全身性水肿、局部性水肿的常见病因,心源性、肾源性水肿的特点及鉴别要点。注意其他原因所致水肿的临床特点。水肿患者病史、体征、化验室检查对病因诊断的重要价值。

14.颈静脉怒张的常见原因、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15.心前区震颤是器质性心血管病的特征性体征,有震颤一定有杂音,有杂音不一定有震颤,其常见原因、产生机制、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16.注意正常心界,心界叩诊以左界为重要,掌握心界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注意二 1

尖瓣型心脏和主动脉瓣型心脏。

17.正常心音有四个,通常听到S1、S2,S3在儿童和青少年可以听到,S4一般听不到;第一、第二心音的区别。

18.注意第二心音分裂的种类、听诊要点及临床意义。

19.额外心音分收缩期和舒张期两类,掌握其常见原因、产生机制、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

20.心脏杂音听诊的部位、时期、性质、传导、强度、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杂音强度的影响因素、分级及临床意义。体位、呼吸、运动对杂音的影响。功能性杂音和器质性杂音的鉴别要点。二尖瓣区收缩期杂音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注意以功能性、相对性杂音多见。各瓣膜及收缩期杂音的临床特点,注意主动脉瓣收缩期杂音以器质性多见。掌握二尖瓣舒张

期杂音的特点,器质性和相对性杂音的鉴别要点。二尖瓣区、主动脉瓣区杂音多为器质性的。连续性杂音见于动脉导管未闭、动静脉瘘等。

21.心包摩擦音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

22.注意周围血管征产生原因、机制、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脉压增大产生周围血管征。

23.恶心、呕吐常见原因,胃、肠源性多见,其次是中枢性的;注意呕吐的时间,与进食的关系,呕吐物的性质;呕吐的伴随症状对临床鉴别诊断的重要意义。

24.急慢性腹痛的原因,引起腹痛的三种机制:内脏性腹痛、躯体性腹痛、牵涉痛;注意急性腹痛的常见病因,其中最常见病因为急腹症。慢性腹痛的常见病因及特点。腹痛部位、性质、程度、诱因发作时间与体位关系以及伴随症状对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25.急、慢性腹泻的常见病因。腹泻的病程、腹泻的次数、粪便性质、腹泻与腹痛的关系、伴随症状对鉴别诊断意义重大。

26.呕血的常见病因,其中以消化疾病最常见,其次是血液病。上消化道短时间内出血达250~300 ml,可引起呕血,出血量达全身血量的30%~50%,可引起急性周围循环衰竭。根据病史、伴随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对呕血原因进行分析;食管静脉曲张破裂与非食管静脉曲张的区别,出血量与活动性判断。

27.便血的常见原因,消化道疾病最常见,其次是血液病。颜色可呈鲜红、暗红或黑色,颜色与出血部位、量多少、速度快慢有关。注意区别上、下消化道出血。根据便血的伴随症状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28.蜘蛛痣的常见部位、特点,其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

29.胆红素与黄疸的关系。掌握胆红素来源、运输、摄取、结合和排泄。按病因分类,黄疸分为溶血性、肝细胞性、胆汁淤积性、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的发生机制和7个特征。肝细胞性黄疸的发生机制和6个特点。胆汁淤积性黄疸的发生机制和6个特点。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的发生机制。结合上述内容黄疸的鉴别诊断要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30.腹水的常见病因。腹水的最常见病因为肝硬化,腹水量超过1 000 ml可发现移动性浊音。腹水的检查方法与步骤。注意腹水应与其他原因所致腹部膨隆鉴别。要依据病史、伴随症状、体征、超声及实验室检查对引起腹水的常见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31.肝肿大的概念和常见病因,注意病毒性肝炎是肝肿大最常见的病因。肝肿大的诊断由所患疾病判断,实验室检查有重要价值,鉴别诊断需依据病史、体征、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主要依靠超声、CT及肝穿等检查。

32.淋巴结是免疫器官,正常大小为0.2~0.5 cm,感染、肿瘤、变态反应、结缔 2

组织病等可以增大。掌握淋巴结肿大的原因。注意浅表淋巴结的触诊方法与顺序,肿大淋巴结的触诊内容,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33.紫癜的概念,常见病因有血管因素、血小板因素及凝血机制障碍。紫癜的临床特点,与充血性皮疹的鉴别,根据伴随症状、体征进行鉴别诊断。

34.脾大原因,掌握正常人脾浊音界范围。脾大的测量方法,脾大分度及其判定标准。

35.正常成人24小时尿量1 000~2 000 ml,多尿>2 500 ml,分肾源性和非肾源性、少尿<400 ml、无尿<100 ml,分肾前性、肾性及肾后性;夜尿增多指夜间尿量超过白天或夜间尿量持续超过750 ml,多为肾浓缩功能减退及提示肾脏疾病的慢性进展。

36.尿路刺激症包括尿频、尿急、尿痛及尿不尽的感觉,为膀胱颈和膀胱三角区受刺激所致,主要原因为尿路感染。

37.意识障碍最常见的原因为颅脑疾病,还见于各种原因;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有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由意识障碍伴随症状可判定所患疾病。

38.头痛最常见的原因为颅脑病变,其次是全身疾病,还有神经性的;头痛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病情况、头痛部位、头痛程度和性质等方面改变;注意头痛伴随症状及临床意义。

执考450分系列考点总结-呼吸系统疾病

已经精简的不能再精简了,掌握以下考点,通关无忧!--编者按

慢性支气管炎和阻塞性肺气肿

1.慢性支气管炎常见致病细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甲型链球菌和奈色球菌;常见致病病毒为鼻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

2.此病现称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功能检查为诊断金标准。

3.掌握其诊断标准,并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癌、尘肺相鉴别。

4.慢支、肺气肿并发症有自发性气胸、肺部急性感染、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5.治疗以控制感染,改善通气功能为首要。

6.预防首先是戒烟。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肺动脉高压形成是肺心病形成的主要原因。

2.临床表现分肺心功能代偿期和失代偿期。

3.肺心病并发症是肺性脑病、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上消化道出血、休克。

4.辅助检查有X射线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注意右室流出量)、动脉血气分析。

5.诊断:根据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

6.鉴别诊断:与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原发性心脏病。

7.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治疗原则:积极控制感染,通畅呼吸道和改善呼吸功能,纠 3

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控制呼吸和心力衰竭,即强心、利尿、抗感染。

支气管哮喘

1.支气管哮喘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或发作性胸闷、咳嗽,严重时可有强迫坐位或端坐呼吸,发绀或咳大量白色泡沫痰,发作时两肺满布哮鸣音,呼气相明显,实验室检查:X线、肺功能、血气分析。症状不典型者需作支气管舒张试验,激发试验。

2.与心源性哮喘、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癌及变态反应性肺浸润相鉴别。

3.治疗分两个原则五种用药。

支气管扩张

1.支气管扩张的主要症状:慢性咳嗽,大量咳痰。

2.体征:湿啰音,杵状指。

3.诊断:目前高分辨CT。

4.鉴别诊断:慢性支气管炎、肺脓肿、肺结核、先天性肺囊肿、弥漫性细支气管炎。

5.治疗:保持呼吸道引流通畅,控制感染,手术治疗。

呼吸衰竭

1.呼吸衰竭分型主要按血气分析结果。

2.慢性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是缺氧和CO2潴留,掌握缺氧与CO2潴留对重要脏器的影响。临床主要表现:呼吸困难、发绀、精神神经症状,血液循环系统症状、消化和泌尿系统症状为主;据血气分析,确定是否存在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治疗着眼于原发病和改善通气,氧疗在治疗呼吸衰竭中很关键,注意不同呼衰吸氧浓度不同。

3.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原因为严重休克,严重创伤,严重感染,其诊断标准要明确,治疗分氧疗、呼气末正压通气。

肺 炎

1.细菌感染是肺炎的主要病因,社区获得性肺炎主要致病菌为肺炎球菌,医院获得性肺炎以革兰阴性杆菌比例高。

2.肺炎球菌肺炎由肺炎链球菌引起,肺段或肺叶呈急性炎症性实变,临床上出现寒战、高热、咳嗽、咯痰、胸痛等症状和肺实变体征,治疗主要是抗生素的应用。

3.葡萄球菌肺炎由金葡萄或表皮葡萄球感染引起的肺部急性化脓性炎症,发病前常有呼吸道感染史,年老体弱的慢性病患者住院期间易发生。

4.克雷白杆菌肺炎典型病例咳出由血液和黏液混合的砖红色胶冻状痰,痰培养分离到克雷白杆菌或血培养阳性可确立诊断。

5.肺炎支原体肺炎有低热、咽痛、阵发性干咳,而肺部体征不明显,起病两周后2/3病人冷凝等试验(+),首选大环内脂类抗生素。

肺脓肿

4

1.按感染途径分为三种:吸入性肺脓肿、原发性肺脓肿、血源性肺脓肿。

2.急性肺脓肿多数有感染病灶,有诱因(醉酒、呕吐、麻醉等),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和呼吸道症状。体征:病变较大,可有叩诊浊音、呼吸音减弱或湿啰音,根据细菌培养应用抗生素。

肺结核

1.肺结核分五个类型。

2.原发性肺结核儿童常见、浸润性肺结核成人常见。

3.胸部X线检查是早期发现肺结核的主要方法,痰中找到结核杆菌是确诊肺结核的主要方法,说明具有传染性。

4.注意肺结核的并发症、预防。

5.治疗原则:早期、联用、规律、全程使用敏感化疗药物。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1.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概念和病因。

2.如何防止发生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3.急性肾衰分类:分为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三种。

4.少尿期主要死亡原因为高钾血症。其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的特点是什么。

5.多尿期主要死亡原因为低钾血症和感染。

6.注意ARF少尿期和多尿期的治疗重点。

7.如何处理高钾血症。

8.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病因。

9.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诊断依据。

10.应激性溃疡的病因和治疗原则。

胸腔积液

1.胸腔积液的症状、体征与积液性质、积液量多少有关。

2.年龄、病史、症状及治疗经过对诊断有参考价值。

3.胸腔穿刺抽出胸液进行检查,对明确胸液性质和病因诊断均非常重要。结核性胸膜炎的治疗根据病人全身结核中毒症状的轻重而定,在足量应用抗结核药物的基础上,全身症状严重者,可应用泼尼松25~30 mg/d分3次口服,待体温恢复正常,全身中毒症状减轻,胸腔减少时逐渐减量,以至停用。一般疗程4~6周。

脓 胸

慢性脓胸最理想的术式是胸膜纤维板剥除术。

肺 癌

1.鳞癌是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小细胞肺癌的预后最差。淋巴转移是肺癌最常见 5

的转移途径。

2.咯痰带血丝是肺癌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3.肺癌诊断最主要的方法是X线检查,多数病例能获得较正确的诊断。支气管镜检查对中心型肺癌做出病理诊断有重要意义。经胸壁穿刺法检查对周围型肺癌常能得到定性诊断。

胸部损伤

1.肋骨骨折最易发生在长而固定的第4~7肋。高于第4肋或低于第6肋的肋骨骨折应警惕胸腹腔重要脏器损伤的存在。

2.反常呼吸运动是多根多处肋骨骨折诊断的重要依据。

3.肋骨骨折的治疗原则是止痛、固定、防止并发症。多根多处肋骨骨折除控制胸壁软化外,在病情危重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辅助呼吸是至关重要的。

4.开放性气胸的急救处理应立即用敷料封闭创口,变开放性气胸为闭合性气胸,然后穿刺减压。标准处理为胸腔闭式引流术。气胸引流位置一般在伤侧锁骨中线第2肋间。

5.张力性气胸的急救处理:锁骨中线第2肋间插入粗针头排气减压。

6.血胸来源于肺组织、肋间血管、胸廓内动脉和心脏大血管。进行性血胸需剖胸探查止血。

执考450分系列考点总结-心血管系统疾病

心力衰竭

1.根据患者自觉活动能力,心功能分为四级,根据客观辅助检查来评估心脏病变的严重程度,分为A、B、C、D四级;心衰的基本病因是原发性心肌损害和心脏负荷过重,感染、心律失常、血容量增加、劳累或激动、治疗不当及原有心脏病加重或并发他病均可诱发心衰;左心衰为肺循环淤血,右心衰为体循环淤血;心衰病人要区分收缩性和舒张性心衰;心室重构在心脏病患者发生心衰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2.慢性心力衰竭中左心衰三个主要表现:呼吸困难、咳嗽和咯血、肺底水泡音,心源性哮喘是左心衰呼吸困难最严重的表现,注意其与支气管哮喘的区别。若患者咳粉红色泡沫痰,则可判断为心源性哮喘。右心衰三个主要表现:颈静脉怒张、肝大、水肿;右心衰竭引起的水肿、腹水应与肾性水肿、心包疾病如缩窄性心包炎、肝硬化和内分泌疾病相鉴别。治疗心衰重要措施包括去除或限制基本病因,消除诱因;增加心排血量减轻心脏负荷。ACEI剂及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及方法:不可逆心衰患者唯一的方法是心脏移植。

3.急性心力衰竭多指左心衰,表现为端坐呼吸、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双肺 6

干啰音。急救措施:半卧位、腿下垂、吸氧、利尿等,有呼吸系统疾病时禁用吗啡。

心律失常

1.窦性心律失常中注意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2.房早一般无需治疗;快速房颤可用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和钙离子拮抗剂,慢性房颤分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三类;阵发性室上速终止方法可用刺激迷走神经法,根治最好方法为射频消融。

3.终止室速首选利多卡因,维拉帕米可治疗特发性室速;提早出现宽大畸形QRS波是室性早搏的主要表现,治疗药物用普罗帕酮、美西律和胺碘酮的。

4.房室传导阻滞分三度,Ⅰ度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大于0.20 s,Ⅰ和Ⅱ度无特殊治疗,Ⅲ度心率过慢者可予阿托品,症状明显者可安装起搏器。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一定是心搏骤停,心搏骤停不全是心脏性猝死,心脏性猝死多数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所致,电除颤是复律有效的手段,掌握猝死急救ABC。

高血压

1.高血压诊断标准:血压≥140/90 mmHg,高血压分三级,降压药分六类,注意降压药物的选择,降压目标140/90 mmHg以下。

2.注意恶性高血压的临床特点。

3.高血压脑病是血压升高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抽搐、昏迷,病理上以肾小动脉纤维样坏死为突出特点。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中,以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为重要。

2.缺血性心脏病包括冠状动脉器质性和功能性改变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3.冠脉血流不足,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而产生心绞痛,胸痛性质常为压迫性或紧缩性,持续时间3~5分钟,含硝酸甘油可缓解,心绞痛分为四级。心电图是诊断心绞痛的常用方法,但其诊断要依靠病史及其他辅助检查,需与心神经官能症、急性心肌梗死等相鉴别。

4.不稳定型心绞痛是除稳定型、劳累型心绞痛以外的所有心绞痛,其处理包括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

5.急性心肌梗死主要发病机制是动脉粥样斑块破溃,血栓形成或冠脉持续痉挛使之完全闭塞,最重要的症状是疼痛,还可出现胃肠道症状、心律失常、心衰和休克,体征多发心率增快奔马律及乳头肌功能不全;有Q波心肌梗死特征性改变是ST段抬高弓背向上,与T波融合形成单向曲线和病理性Q波;无Q波心肌梗死是ST段普遍压低;心肌酶学中CK-

MB和LDH1特异性最高;心肌梗死诊断三要素;疼痛、心电图和酶学改变,注意与心绞痛、急腹症、急性肺动脉栓塞和主动脉夹层瘤相鉴别;急性心梗并发乳头肌功能不全最常见,长期ST段不回落要注意并发室壁瘤。

7

6.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措施包括监护和一般治疗;解除症状常用罂粟碱、吗啡和哌替啶;溶栓成功判定指标;急诊冠脉成形术室目前最积极有效的方法;消除室性心律失常多用利多卡因;治疗心衰慎用洋地黄类药物而主张用β受体阻滞剂和ACEI制剂。

7.急性心肌梗死所致泵衰竭的Killip分级,Ⅰ级尚无明显心力衰竭;Ⅱ级有左心衰竭;Ⅲ级有急性肺水肿;Ⅳ级心原性休克等血流动力学改变。

心脏瓣膜病

1.二尖瓣狭窄的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咯血和声音嘶哑;重要体征是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开瓣音;X线为左房增大,心电图示二尖瓣型P波,超声心动是诊断二尖瓣狭窄最有价值的检查;该病最多见并发症是房颤,其次为急性肺水肿、血栓栓塞、右心衰、感染性心内膜炎和肺部感染;治疗中主要注意并发症的处理,介入和手术是治疗二尖瓣狭窄的有效方法,人工瓣膜置换术是最佳方法。

2.二尖瓣关闭不全病因分急性和慢性两大类,临床表现不甚典型,体征有左心室增大,心尖搏动向左下移动,最重要的是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超声心动是二尖瓣关闭不全有意义的检查;并发症有心衰和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功能代偿期无需治疗,换瓣手术为最佳治疗。

3.主动脉瓣狭窄的病因很多,但以风心病、先心病和老年退行性变多见,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心绞痛和晕厥;重要体征为收缩期喷射样杂音,常伴震颤;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和判定狭窄程度的重要方法;并发症有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感染性心内膜炎、体循环栓塞、心力衰竭和胃肠道出血;内科治疗仅限于并发症和对症治疗,介入手术治疗是有效方法。

4.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病因以风湿性心脏病居首位,最重要体征为舒张期叹气样杂音,其次脉压增大,出现周围血管征;超声心动为之提供可靠征象;并发症以感染性心内膜炎和室性心律失常常见;人工瓣膜置换术是有效治疗方法。

感染性心内膜炎

1.感染性心内膜炎常见致病微生物,急性者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亚急性者主要为草绿色链球菌;该病基础心脏病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室缺、动脉导管未闭和法洛四联症。

2.亚急性心内膜炎的发病与血流动力学因素、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暂时性菌血症和细菌感染性赘生物相关;临床症状为发热,体征为心脏杂音、贫血、脾大和周围体征(淤点、指甲下线状出血、Roth斑、Osler结节、Janeway损害)。

3.并发症见于心脏、动脉栓塞、细菌性动脉瘤、转移性脓肿、神经系统、肾脏。

4.血培养是诊断心内膜炎的最重要方法,但阳性率很低,超声心动图检查对心内膜炎诊断有重要意义,注意诊断标准。

5.治疗原则:早期用药,剂量大、疗程长、静脉给药。

6.临床注意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预防。

心肌疾病

1.注意心肌病的定义和分类,心肌病中以扩张型多见,其次为肥厚型。

2.扩张型心肌病临床表现包括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栓塞;X线心影明显增大,心胸比大于50%,肺淤血;超声心动表现为“一大、二薄、三弱、四小”,具 8

备上述条件即可诊断;鉴别诊断当与感染性心内膜炎、缺血性心肌病及某些心脏瓣膜病相鉴别;本病无特殊治疗,只是对症和对并发症的治疗,接受心脏移植的病人在增多。

3.肥厚型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头晕、胸痛和心脏收缩期杂音,肥厚型心肌病心脏杂音随某些药物应用而发生变化,如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取下蹲位杂音减轻,相反,如含服硝酸甘油或体力运动,杂音增强;超声心动图检查为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对临床或心电图表现类似冠心病者,如患者较年轻,诊断冠心病依据不充分又不能用其他心脏病来解释,则应想到本病的可能,结合辅助检查及阳性家族史更有助于诊断,当与高心病、冠心病、先心病及主动脉瓣狭窄等相鉴别;选择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治疗。

4.心肌炎中最常见的是病毒性心肌炎,其组织学特征为心肌细胞的融解,间质水肿,炎细胞浸润等;约半数患者于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前驱症状,即“感冒”样症状或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然后出现心悸、胸痛、呼吸困难、浮肿甚至Adams-Stokes综合征,体征有与发热不平行的心动过速,各种心律失常,可听到第三心音或杂音及心力衰竭体征,重症可出现心源性休克。总之,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作出诊断。

心包疾病

1.急性心包炎的病因有风湿热、结核、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肿瘤及心肌梗死等。

2.纤维蛋白性心包炎主要表现为胸痛,心包摩擦音;渗出性心包炎主要表现为心界扩大,心脏压塞征象。

3.心脏压塞表现有颈静脉怒张,血压下降,奇脉,大量心包渗液征;处理分心包穿刺及对症治疗。

4.心包穿刺术指征是心脏压塞和未能明确病因的渗液性心包炎;注意事项:严格掌握适应证;术前需进行心脏超声检查,确定液平面大小和部位;抽液量第一次不宜超过200 ml,以后增到每次300~500 ml;术中、术后均应密切观察呼吸、血压、脉搏的变化。

休克

1.休克、有效循环血量的概念。

2.休克的病理变化主要为微循环收缩期,微循环扩张期,微循环衰竭期。

3.休克的特点是有效循环血量锐减,有效循环血量依赖于血容量、心搏出量及周围血管张力三个因素。

4.休克的一般监测:①精神状态;②肢体温度、色泽;③血压;④脉搏;⑤尿量。

5.尿量是观察休克变化简便而有效的指标,成人尿量要求>30 ml/h,儿童>20 ml/h。

6.休克的特殊监测指标:①中心静脉压;②肺动脉楔压;③心排出量和心脏指数;④动脉血气分析;⑤动脉血乳酸值;⑥DIC实验室指标。

7.中心静脉压(CVP)测定,以了解右心房及胸腔内上下腔静脉的压力,正常为0.49~0.98 kPa。CVP<0.49 kPa(5 cmH2O),血压下降,提示血容量不足。CVP>1.47 kPa(15 cmH2O),而血压低,提示心功能不全。

8.休克病人体位:平卧位或上身、下肢各适当抬高20°左右。

9.休克病人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必须补足血容量,尽量不用血管收缩剂。

10.注意血管收缩剂和血管扩张剂的特点。

9

11.低血容量性休克包括失血性休克和损伤性休克,皆因血容量锐减所致。

12.感染性休克的常见病因和治疗原则。

13.激素在感染性休克和其他较严重的休克中的作用。

食管、胃、十二指肠疾病

1.食管下括约肌、膈肌脚、膈食管韧带、食管与胃之间的锐角等结构构成食管抗反流屏障,其结构功能异常可导致胃食管反流。以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状态最主要。

2.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症状为胸骨后烧灼感、反酸和胸痛。

3.内镜检查是诊断反流性食管炎最准确的方法。有反流症状,内镜检查有反流性食管炎可确诊胃食管反流病,但无反流性食管炎不能排除。对有典型症状而内镜检查阴性者,可用质子泵抑制剂做试验性治疗,如疗效明显,一般可考虑诊断。

4.药物适用于轻、中症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手术适用于症状重、有严重食管炎的患者。

5.急性胃炎的常见病因为感染、药物、乙醇、应激等,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起急性胃炎。

6.急诊胃镜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腐蚀性胃炎急性期,禁忌行胃镜检查。

7.HP感染为慢性胃炎的最主要的病因。掌握HP的致病机制。

8.CSG腺体基本持完整状态。CAG腺体破坏、减少甚至消失。中度以上不典型增生被认为是癌前病变。

9.A型胃炎、B型胃炎的临床区别,A型胃炎可出现明显的厌食和体重减轻,可伴有贫血。

10.临床常用快速尿素酶试验、血清HP抗体测定等方法检测HP。

11.胃镜下浅表性胃炎以红为主。胃镜下萎缩性胃窦炎以白为主。慢性胃炎的确诊主要靠胃镜检查和胃黏膜活检。临床上病因复杂诊断治疗时应综合分析、综合治疗。

12.可应用三联疗法清除HP。

13.消化性溃疡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溃疡是指缺损超过黏膜肌层者。黏膜缺损因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称为消化性溃疡。

14.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空泡毒素(VacA)蛋白和细胞毒素相关基因(CagA)蛋白是HP毒力的主要标志。HP引起消化性溃疡的机制有HP感染致胃黏膜屏蔽功能削弱的假说和六因素假说。

15.消化性溃疡发生机制中,在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作用中以壁细胞数增多,壁细胞对泌酸刺激物敏感性增加及对酸分泌的抑制减弱为主要因素。壁细胞有三种受体,即乙酰胆碱受体、组胺和H2受体及促胃液素(胃泌素)受体。

16.在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中认为是遗传因素的表现可能主要是由于HP感染在家庭内的传播所致,而非遗传因素,但遗传因素的作用不能就此否定。

17.吸烟可通过引起黏膜中PGE减少、壁细胞增生、胃酸分泌过多、降低幽门括约肌的张力、抑制胰腺分泌HCO-3等作用参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

18.消化性溃疡特点:(1)慢性过程;(2)周期性发作;(3)节律性上腹痛。DU和GU的疼痛规律可用于鉴别诊断。幽门管溃疡易并发幽门梗阻、出血和穿孔,内科治疗效果差。球后溃疡疼痛和放散痛更为严重持续,易出血,内科治疗效果差,X线易漏诊。

19.出血是消化性溃疡常见并发症。出血前常有上膜疼痛加重表现。

20.消化性溃疡病人清晨空腹插胃管抽液量>200 ml,应考虑幽门梗阻。 10

21.GU癌变率估计在1%以下。

22.胃液分析已不做常规应用,BAO>15 mmol/h、MAO>60 mmol/h、BAO/MA比值>60%提示有促胃液素瘤。

23.胃镜检查可确诊消化性溃疡。PU典型胃镜所见。

24.典型的X线检查可观察消化性溃疡直接、间接征象。间接征象只提示但不能确诊有溃疡。胃良性溃疡与恶性溃疡的鉴别。

25.对HP相关性溃疡的共识:不论溃疡初发或复发、活动或静止、有无并发症史均应抗HP治疗。

26.降低胃酸的药种的种类。H2RA经肝代谢,通过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分泌来排出体外,有严重肝、肾功能不足者应适当减量。老年人肾清除率下降,故宜酌减用量。PPI能抑制24h酸分泌的90%,对基础胃酸和刺激后的胃酸分泌均有作用,是目前抑酸作用最强的药物。枸橼酸铋钾有使大便发黑的副作用。DU疗程为4~6周,GU为6~8周。

27.消化性溃疡手术治疗的适应证。

28.食管分颈、胸、腹三部分。胸部又分上、中、下三段。上段自胸廓上口至气管分叉平面,中段为气管分叉平面至贲门的上一半,下一半为胸下段(包括食管腹段)。

29.临床期食管癌典型症状为进行性吞咽困难。

30.胃血循环丰富,沿胃大弯有胃大弯动脉弓(由胃网膜左、右动脉构成)。沿胃小弯有胃小弯动脉弓(由胃左、右动脉构成)。

31.十二指肠全段是C行,环抱胰头。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空肠起始部的标志是Treitz韧带。

32.应熟记胃、十二指肠溃疡外科治疗适应证。

33.胃大部切除术术式有毕Ⅰ式和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

34.胃迷走神经切除术包括三类:迷走神经干切断、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及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除。

35.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部位多在十二指肠球前壁和胃小弯,有腹膜炎体征,腹肌紧张呈板样强直。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X线检查可见膈下游离气体。腹穿抽出黄色混浊液体。

36.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大出血部位多位于十二指肠球后壁和胃小弯侧后壁。主要症状是大量呕血或黑便。瘢痕性幽门梗阻突出的症状是顽固性、大量呕吐隔餐或隔夜食物,可致低钾低氯性碱中毒。

37.胃溃疡疼痛节律改变,无原因上腹不适、消瘦、贫血应警惕胃癌可能,应酌情进行三项关键检查:X线钡餐、胃镜、胃癌细胞学检查,以提高诊断率。

肝脏疾病

1.肝硬化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在我国,病毒性肝是肝硬化的主要病因;在西方国家,酒精性肝硬化更常见。

2.肝硬化的病理分为小结节性肝硬化、大结节性肝硬化、大小结节混合性肝硬化。

3.代偿期症状较轻,缺乏特异性,多呈间歇性,乏力、食欲减退出现较早,且较突出。失代偿期的临床表现有肝功能减退的临床表现,门脉高压症的临床表现。侧支循环的建立和开放的临床意义。腹水形成的机制及相关因素。

4.并发症常是导致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功能性肾衰竭的特征及参与形成的因素。自发性腹膜炎时腹水检查的改变。门脉高压症时超声及X线的特征性表现。

11

5.肝功能试验的意义。

6.肝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若见到假小叶形成可诊断为肝硬化。

7.肝硬化腹水时利尿剂主张排钾与保钾利尿剂联合应用,利尿速度不宜过猛。严格掌握腹腔穿放液的适应证。自发性腹膜炎抗生素宜联合应用,用药时间不宜少于2周。

8.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有氨中毒学说;胺、硫醇和短链脂肪酸的协同毒性作用学说;假神经递质学说;GABA/BZ学说;氨基酸代谢不平衡学说。

9.肝性脑病时血氨增高的常见原因有摄入过多、低钾性碱中毒、低血容量及缺氧、感染、低血糖、药物等;机体清除血氨的主要途径有合成尿素、合成谷氨酸和谷氨酰胺、肾排泄、肺部呼出。

10.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前驱期、昏迷前期、昏睡期、昏迷期)。及时发现前驱期病人对治疗及转归十分重要。

11.肝性脑病的治疗是综合治疗,不能偏颇,消除诱因对治疗非常重要。要注意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情况。熟悉降氨药物的选择。

12.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肝癌的分型、分期。肿瘤标记物的临床意义。

13.掌握AFP诊断肝癌的标准。

胰腺炎

1.掌握急性胰腺炎的病因。胰腺自身消化的病变过程。胰腺炎腹痛特点,常发生于饮酒或暴饮暴食后,弯腰体位可减轻。血淀粉酶起病后8 h开始升高,48~72 h下降,持续3~5 d;尿淀粉酶升高的时间。

2.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特殊体征。血钙如低于1.75 mmol/L为预后不良征兆。

3.急性胰腺炎的鉴别诊断。

4.抑制或减少胰液分泌的药物。抑制胰酶活性的药物。

5.慢性胰腺炎病因,我国以胆道疾病的长期存在为主,西方国家以嗜酒为主。

6.慢性胰腺炎查体的特点为腹部压痛轻,与腹痛程度不相称。

7.慢性胰腺炎的影像学改变,特征为可见钙化斑。

腹腔结核

1.肠结核在回盲部引起结核病变的可能有关因素。肠结核的病理类型。

2.腹泻是溃疡型肠结核的主要临床表现。增生型肠结核多以便秘为主要表现。

3.肠结核的患者粪便检查找结核杆菌时只有痰菌阴性者,粪便阳性才有意义。

4.肠结核X线的特征性表现。

5.肠结核手术治疗的适应证。

6.结核性腹膜炎的病理特点。

7.腹壁柔韧感是结核性腹膜炎查体的特点,但不可仅凭腹壁柔韧感来诊断结核性腹膜炎。腹水的化验特点。

8.结核性腹膜炎手术治疗的适应证。

肠道疾病

1.Crohn病受累肠段的病变呈节段性分布,肠壁肉芽肿性炎症但无干酪样坏死。瘘管形成是Crohn病的临床特征之一。

2.Crohn病的X线特征性表现,结肠镜表现。

12

3.溃疡性结肠炎倒灌性回肠炎的定义。

4.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改变。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溃疡性结肠炎分型的标准。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镜的特征性病变。溃疡性结肠炎与Crohn病的鉴别。

5.溃疡性结肠炎的并发症。

6.经肠菌分解后产生的5-氨基水杨酸是氨基水杨酸制剂的有效成分。溃疡性结肠炎手术指征。

7.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8.慢性腹泻的概念。慢性腹泻的发病机制有渗透性腹泻、渗出性腹泻、分泌性腹泻、运动功能异常性腹泻。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

1.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病因。

2.出血量和临床表现的关系。出血量的估计,活动性出血的判断。

3.紧急输血指征。止血药物的用法用量,血管加压素的不良反应。三腔双囊管持续压迫不能超过24小时。非曲张静脉所致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止血措施。

腹外疝

1.应牢记腹股沟管的走行及两个口、四个壁。

2.腹壁有先天性或后天性薄弱或缺损,这些是腹外疝的发病基础,腹腔内压力增高是重要的诱因。

3.疝修补术是治疗腹股沟疝最常用的方法。巴西尼法、麦克凡法主要加强腹股沟管后壁,佛格逊法是加强腹股沟管前壁。

4.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均应紧急手术。手术中应正确判断疝内容物活力。

5.股疝经股环、股管向股部卵圆窝突出,极易发生嵌顿和绞窄。确诊后应及时手术。最常用的术式为McVay修补法。

腹部损伤

1.实质性脏器损伤主要表现是腹腔出血,腹痛,腹膜刺激征较轻。空腔脏器损伤主要表现为急性腹膜炎,胃肠道穿孔时可有气腹征。

2.对诊断有帮助的检查包括:实验室血尿常规化验;B型超声、腹平片、选择性血管造影。诊断性腹穿和腹腔灌流术诊断阳性率可达90%。

3.观察期间不随意搬动病人,禁食,禁用镇痛剂。给予输液、抗生素及营养支持。

4.肝、脾破裂均可出现腹腔内出血征象,但肝破裂后腹膜炎症状较脾破裂明显,且可能出现呕血和黑便。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

1.男性腹膜腔是密闭的,女性腹膜腔与体外相通。壁层腹膜对各种刺激敏感,定位准确;脏层腹膜定位差,且易引起心率、血压改变。

2.继发性腹膜炎最为常见的致病菌多为大肠杆菌、厌氧菌、变形杆菌等混合感染。 13

原发性腹膜炎少见,儿童好发,主要致病菌为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双球菌。

3.腹痛是最主要的症状,恶心、呕吐是最早出现的常见症状。

4.腹膜刺激征为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

5.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胃肠道穿孔时可见膈下游离气体。腹腔穿刺可提供有价值的诊断资料。

6.保守治疗取半卧位(无休克者);禁食、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应用抗生素;严密观察病情,观察期间禁用镇痛药,禁止灌肠。

7.X线片示膈肌升高,B超及CT显示膈下脓肿即可诊断。

8.盆腔脓肿全身症状轻,局部症状重,有里急后重感,便次增多;直肠指检直肠前壁饱满,有波动感。B超有助诊断。

肠疾病

1.肠梗阻的概念: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称为肠梗阻。按发病原因分为机械性、动力性及血运性肠梗阻三大类。

2.急性完全性肠梗阻,肠管膨胀变薄,易致血运障碍,甚至绞窄、穿孔、腹膜炎;慢性肠梗阻肠壁可代偿性肥厚。

3.肠梗阻全身病理生理变化为:大量体液丢失致缺水、休克和代谢性酸碱平衡紊乱;感染中毒及呼吸循环功能衰竭。

4.各型肠梗阻的共同临床表现为痛、吐、胀、闭及相应的腹部体征。立位腹部X线透视或平片可见液气面,则可确立诊断。

5.肠梗阻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各种绞窄性肠梗阻;肿瘤和先天性畸形引起的肠梗阻;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6.结肠癌早期症状为排便习惯改变及黏液血便出现。

7.诊断结肠癌较有意义的检查为X线气钡灌肠、纤维结肠镜活检。

阑尾炎

1.阑尾动脉为回结肠动脉的终末分支,当血运障碍时,易致阑尾坏死。

2.急性阑尾炎是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

3.梗阻是阑尾炎的主要病因。因阑尾是与盲肠相通的弯曲盲管,管腔狭小,蠕动慢。

4.急性阑尾炎典型的症状是转移性右下腹痛。

5.急性阑尾炎典型的体征是右下腹有一固定的压痛点。

6.注意阑尾炎的鉴别诊断。

7.急性阑尾炎一经诊断应立即手术。如脓液较多,应放置引流。

8.特殊类型阑尾炎症状不典型,诊断应慎重仔细,一经确诊应积极手术治疗。

9.对慢性阑尾炎诊断有帮助的检查为X线钡剂灌肠检查及B超检查。

直肠肛管疾病

1.牢记齿状线的意义。

2.肛管直肠环是括约肛管的重要结构,如手术不慎完全切除,可引起大便失禁。

3.直肠肛管周围间隙与肛周脓肿的发生和治疗有关,应理解记忆。

14

4.直肠指诊常用体位:胸膝位、截石位、左侧卧位、蹲位和弯腰前倾位。

5.肛裂典型临床表现为疼痛、便秘和出血。

6.无痛性、间歇性便后出鲜血是内痔或混合痔早期常见症状;血栓性外痔或内痔痔块脱出时可有剧烈疼痛。

7.排便习惯改变,黏液血便应警惕有无直肠癌。直肠指检是重要的检查方法,大便潜血检查是发现早期直肠癌的有效措施。

8.根据癌肿距肛门距离、大小确定具体术式。

肝脏疾病

1.肝脓肿致病菌常为厌氧菌与需氧菌混合感染,在细菌培养结果未报告前,可据此选用抗生素。

2.具有慢性肝炎、肝硬化病史,出现持续性肝区痛、肝肿大应警惕原发性肝癌,应做AFP、B超、CT检查有助于肝癌诊断。

3.AFP对原发性肝癌诊断有相对专一性。选择性动脉造影是对小肝癌定性、定位诊断最好的检查方法。B超经济、方便,是常用的非侵入性检查。

门静脉高压症

1.门-腔静脉之间存在四个交通支,最重要的为胃底、食管下段交通支。

2.门静脉高压症的主要并发症为脾大、脾功能亢进、交通支扩张、腹水。

胆道疾病

1.胆道分为肝内和肝外两部分。肝外胆道包括肝外左右肝管、肝总管、胆囊、胆囊管和胆总管。

2.胆囊三角有重要临床意义,胆囊动脉走行其中。

3.胆总管与主胰管在十二指肠壁内汇合形成共同通道,然后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此解剖关系很重要。

4.B超检查为胆道疾病首选方法。

5.X线腹平片可发现部分结石和胆囊钙化。

6.PTC可了解胆管病变部位。PTCD可作为减轻黄疸的方法。

7.ERCP除可了解十二指肠乳头情况,还可用于治疗如乳头切开、胆管内取石等。

8.胆囊结石约半数病人无明显症状。典型的表现是阵发性右上腹绞痛向右肩部放散,即胆绞痛。

9.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结石的首选方法。

10.肝外胆管结石合并梗阻感染后可出现Chacot三联征,即腹痛、高热、黄疸。

11.急性胆囊炎表现为右上腹绞痛向右肩放射,墨菲征阳性。

12.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考虑有胆囊穿孔、腹膜炎,老年人病情较重者应急诊手术。

13.AOSC典型临床表现为:Reynolds五联征,即在腹痛、发热、黄疸的基础上出现休克和精神症状。治疗原则为急诊手术解除胆道梗阻。

14.胆道蛔虫症典型表现为阵发性剑突下钻顶样疼痛,缓解时宛如正常人。

15.胆管癌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梗阻性黄疸。

15

胰腺疾病

1.腹痛是胰腺炎的主要症状,根据病理分型不同,腹膜刺激征有轻重之分,重症病人可有腰部、脐周蓝色斑改变。

2.血、尿淀粉酶测定对诊断急性胰腺炎有重要意义。腹穿液淀粉酶测定,如明显升高具有诊断意义。

3.胰腺炎局部并发症包括胰腺坏死、胰腺脓肿和假性胰腺囊肿。

4.诊断胰岛素瘤的重要依据是Whipple三联征。

执考450分系列考点总结-泌尿系统疾病

尿液检查

1.熟练掌握肾小球性血尿与非肾小球性血尿的鉴别。

2.熟练掌蛋白尿的概念。掌握各类蛋白尿的特点。

3.熟练掌握管型的分类。

肾小球疾病

1.熟悉肾小球疾病发病机制,包括免疫、炎症及非免疫机制。熟练掌握临床分型。熟练掌握病理分型。

2.熟练掌握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熟悉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依据。熟练掌握急性肾小球肾炎的鉴别诊断。

3.熟练掌握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标准。熟练掌握其鉴别诊断有助于病例分析题的解答。

4.掌握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掌握慢性肾小球肾炎和原发性高血肾损害的鉴别诊断要点。

5.掌握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熟练掌握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与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的鉴别。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原则。并发症的防治。

6.IgA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肾活检。

尿路感染

1.注意急性肾盂肾炎的鉴别诊断。熟悉急性肾盂肾炎的治疗。

2.掌握慢性肾盂肾炎的诊断标准。

3.熟悉急性膀胱炎初诊时的用药方案。复诊时注意鉴别诊断。

4.熟悉无症状细菌尿的概念。

肾功能不全

16

1.急性肾衰竭的概念。急性肾衰竭少尿期临床表现可出现全身多系统症状。急性肾衰竭少尿期常伴有高钾血症、酸中毒。急性肾衰竭多尿期血肌酐、尿素氮仍可升高,可伴有脱水等并发症。

2.诊断急性肾衰竭后应鉴别其病因:肾前性、肾实质性或肾后性。病史和查体结果有助于病因诊断。掌握尿常规及尿液诊断指标检查(比重、尿渗透浓度/血渗透浓度、尿钠等)结果的意义及对于病因判断的价值。

3.对急性肾衰竭少尿期应注意针对基础病因治疗。熟悉急性肾衰竭少尿期的营养疗法。掌握高钾血症的处理方法。熟悉酸中毒、心力衰竭的治疗。少尿期时选择抗生素应注意细菌耐药、肾功能及透析的影响。掌握透析疗法的适应证。熟悉多尿期和恢复期的治疗。对易感人群应注意预防该病的出现。

4.熟练掌握慢性肾衰竭肾功能的分期,其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熟悉引起肾功能恶化的诱因。高钾血症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肾性骨病的病因及类型。熟悉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及神经系统并发症。精神症状常出现在较严重的病例。熟悉慢性肾衰竭透析治疗的指征。

泌尿系统损伤

1.肾损伤病理分类:肾挫伤、肾部分裂伤、肾全层裂伤、肾蒂损伤。

2.肾损伤主要症状有休克、血尿、疼痛、腰腹部肿块、发热。

3.肾损伤治疗:绝对卧床休息2~4周,密切观察,定时测量血压、脉搏。注意腰、腹部肿块范围有无增大,尿液颜色的深浅。应用广谱抗生素,使用止痛镇静剂和止血药物。休克无改善、血尿加重、腰腹部包块增大者应行探查术。

4.骑跨伤是前尿道损伤的主要原因。

5.尿道球部损伤病理类型、挫伤、裂伤和完全断裂。

6.球部损伤表现:尿道出血、疼痛、排尿困难、阴囊肿胀尿外渗。

7.后尿道损伤的主要原因是骨盆骨折。

8.后尿道损伤表现:休克、下腹部疼痛、排尿困难、尿道滴血、尿外渗及血肿。

泌尿、男生殖系统结核

1.结核的主要病理改变为溃疡、干酪样坏死、纤维化。

2.最早临床表现是尿频,随病情进展出现尿急、尿痛、血尿、脓尿。

3.尿中找到结核杆菌对诊断肾结核有决定意义。

4.肾结核时泌尿系统造影改变:虫蚀样破坏、空洞形成、狭窄、甚至不显影。

5.肾结核一线药物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链霉素。

6.膀胱扩大术的前提是结核已治愈、尿道无狭窄。

泌尿系统梗阻

1.梗阻的基本病理改变是梗阻以上尿路扩张,肾实质受压变薄、萎缩。

2.治疗原则是解除梗阻,尽量保护肾功能。

3.尿频是前列腺增生的早期症状,进行性排尿困难是主要症状。

4.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手术途径:①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②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 17

切除术;③耻骨后前列腺切除术;④经会阴前列腺切除术。

5.急性尿潴留的治疗原则:解除病因,恢复排尿。导尿是急性尿潴留时最常用的方法。

尿石症

1.形成结石的主要因素:形成结石的盐类呈超饱和状态,抑制晶体形成物质不足,核基质的存在。

2.上尿路结石以草酸钙多见,下尿路结石以磷酸盐常见。

3.结石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为梗阻、感染、黏膜损害。

4.肾、输尿管结石主要表现:与活动有关的疼痛和血尿。

5.小于0.6 cm结石,光滑、无尿路梗阻无感染、纯尿酸及胱氨酸结石,可保守治疗。

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

1.肾癌从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除透明细胞外,还有颗粒细胞和梭形细胞。多数为混合性,梭形细胞为主的肿瘤恶性度大。

2.肾癌常见症状为血尿、肿块和疼痛。血尿、肿块、疼痛都出现时已是晚期症状。

3.肾癌根治术范围:肾、脂肪囊、肾周筋膜、肾门及血管旁淋巴结。

4.间歇性、无痛性肉眼血尿是肾盂肿瘤的特点。

5.肾盂肿瘤手术切除肾及全长输尿管,包括输尿管开口部位的膀胱壁。

6.间歇性、无痛性、肉眼全程血尿是膀胱肿瘤特点。

7.膀胱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是诊断膀胱肿瘤的可靠方法。

8.经直肠前列腺多点穿刺活检是诊断前列腺癌的可靠方法。

9.睾丸肿瘤主要表现为睾丸无痛性肿大、质硬、表面光滑有沉重感。

泌尿、男生殖系统先天性畸形及其他疾病

1.隐睾睾丸引降固定术应在2岁内完成。

2.尿道下裂的治疗原则是矫正阴茎下曲、尿道成形。

执考450分系列考点总结-血液系统疾病

贫 血

1.贫血的诊断标准:以血红蛋白为标准,成年男性低于120g/L,成年女性低于110 g/L为贫血。贫血的细胞形态学分类。血细胞比容的测定、网织红细胞计数、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意义。输血的指征。

2.铁缺乏的概念。铁的来源:主要是衰老的红细胞破坏后释放的铁,每天只需从 18

食物中摄取1~1.5 mg的铁。

3.缺铁性贫血的病因:需铁量增加而摄入不足、铁的吸收障碍、慢性失血等。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的最常见原因。缺铁性贫血应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慢性病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鉴别。补充铁剂的目的是使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及补充贮存铁。

4.再生障碍性贫血分为急性再障和慢性再障。再障发病与造血干细胞内在缺陷、异常免疫反应损伤造血干细胞、微环境支持功能缺陷有关。

5.重型再障及慢性再障的临床特点。再障的骨髓象特点。重型再障的血象诊断标准:网织红细胞<0.01,绝对值<1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及血小板<20×109/L。骨髓移植主要用于重型再障。

6.溶血性贫血临床上按发病机制分为红细胞内异常和红细胞外异常。急性溶血的临床表现。贫血、黄疸、肝脾肿大是慢性溶贫的三大特征。红细胞破坏过多的实验室证据是血清游离胆红素增高、血红蛋白血症、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和含铁血黄素尿。

7.温抗体型AIHA按其病因可分为原因不明(特发性)及继发性两种。温抗体型AIHA治疗原则:病因治疗;糖皮质激素;脾切除;免疫抑制剂。溶血性贫血脾切除的指征。

白血病

1.急性白血病FAB分型可分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两大类。急性白血病临床表现为贫血、发热、出血、组织器官浸润。

2.熟悉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临床特点。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最容易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浸润,尤其在儿童。

3.掌握急性白血病的血象、骨髓象特点。细胞化学染色在分型中的意义。

4.联合化疗的目的是尽快达到完全缓解。

5.骨髓移植的适应证:成人急淋、高危型儿童急淋、急非淋(M3除外)、在第一次完全缓解期内、年龄<50岁。可选择异基因骨髓移植或自体干细胞移植。

6.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的临床特点。Ph染色体及分子生物学标记在慢粒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微小病变的监测方面有重要意义。

7.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病程分为三期: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的鉴别要点。

8.异基因骨髓移植是目前最有希望根治慢粒的手段。

9.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分为五个类型:难治性贫血、环形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转变型及慢性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分型特点。

淋巴瘤

1.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组织病理上分为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

2.霍奇金病四个病理类型的临床特点。

3.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是淋巴瘤的特征性表现。

4.淋巴瘤的临床分期对分组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测病人的预后关系密切。淋巴瘤的治疗原则。淋巴瘤常用化疗方案。

19

出血性疾病

1.因止血机制异常而引起,以自发性出血和血管损伤后出血不止为特征的疾病称为出血性疾病。血小板异常是最常见的出血病因。

2.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应遵循据病史、体检→提出简单的筛查实验→对出血病因初步归类→选择特殊实验确诊的步骤。熟悉出血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出血性疾病实验室检查的临床意义。

3.过敏性紫癜的常见病因。过敏性紫癜的临床分型。过敏性紫癜腹型注意与外科急腹症鉴别。消除致病因素是最根本的治疗。

4.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与免疫因素密切相关。急性型和慢性型的鉴别。糖皮质激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作用机制。脾切除的适应证。

5.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定义。DIC的病因为感染、恶性肿瘤、病理产科、手术及创伤等。DIC的临床表现为出血、休克、栓塞、溶血。DIC的诊断标准。肝素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肝素过量可用鱼精蛋白中和。

血细胞数量的改变

1.中性粒细胞减少和缺乏的诊断标准。

2.中性粒细胞增多的病因。反应性中性粒细胞增多以急性感染或炎症多见。

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病因。

4.红细胞增多的诊断标准:成年男性RBC>6.0×1012/L,Hb>170g/L;成年女性RBC>5.5×1012/L,Hb>160g/L。临床上分为相对增多和绝对增多。

5.原发型血小板增多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

输血

1.输血适应证:①急性大出血;②慢性贫血;③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④凝血异常;⑤严重感染或低蛋白血症。

2.输血目前多采用成分输血。

3.成分输血的优点:①制品容量小;②使用相对安全;③减少输血相关传染病的发生;④便于保存;⑤综合利用,节约血液资源。

4.红细胞悬液是最常用的红细胞制品。

5.输血并发症:①非溶血性发热反应;②溶血性输血反应;③过敏反应;④细菌污染反应;⑤容量超负荷。

6.大量输入库存血引起凝血异常的主要原因。

7.与输血相关传染病有:①病毒,如HIV、肝炎病毒等;②细菌;③原虫;④螺旋体。

执考450分系列考点总结-内分泌系统疾病

20

内分泌及代谢疾病概述

1.内分泌的概念。内分泌系统的概念。内分泌器官的功能:①下丘脑;②垂体。肾上腺和性腺的功能。内分泌组织:①胰岛;②肾脏;③胃肠道内分泌细胞;④前列腺素。

2.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功能状态:①功能减退。②功能亢进。

3.完整的内分泌疾病诊断包括:①功能诊断。②病理诊断。③病因诊断。

4.动态功能试验:①兴奋试验。②抑制试验。定位诊断方法。

5.内分泌代谢疾病的治疗原则:①病因治疗。②免疫治疗。③对症治疗。

下丘脑-垂体病

1.垂体腺瘤的分类。

2.垂体腺瘤的临床表现:①腺瘤分泌激素过多的表现。②CH分泌过多的表现。③巨人症的表现。④肢端肥大症的表现。

3.TSH分泌过多的表现。垂体周围组织结构受压迫的表现。

4.垂体瘤的治疗:①手术治疗。②放射治疗。③药物治疗。

5.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病因。临床表现:①功能减退。②压迫表现。肿瘤压迫的表现。腺垂体功能减退症危象。诊断依据。病因学检查方法。

6.治疗原则:①靶腺激素替代治疗。②病因的治疗。③危象的治疗。

7.中枢性尿崩症的病因。①下丘脑-垂体区的占位性或浸润性病变。②头外伤。③医源性。④特发性及家族性。临床表现为多尿、烦渴和多饮。

8.临床诊断要点:①禁水-加压试验的意义。②肾性还是中枢性尿崩症鉴别方法。治疗方法:①激素替代治疗。②非激素类抗利尿药物。

甲状腺疾病

1.甲亢的病因与分类。

2.甲亢的临床表现:①高代谢症候群。②精神、神经系统。③心血管系统。④消化系统。⑤肌肉骨骼系统。⑥生殖系统。⑦内分泌系统。⑧造血系统。甲亢的体征:①血管杂音。②震颤。③眼征。

3.诊断与鉴别诊断依据。甲亢的治疗方法及适应证。

4.常用的抗甲状腺药物、抗甲状腺药物的适应证。抗甲状腺药物的主要毒性反应为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及皮疹。浸润性突眼的治疗方法。核素131I治疗。甲亢性心脏病表现。周期性麻痹。甲状腺危象诊治。

5.甲状腺功能减退重要知识点:病因有四种。临床表现。成年型甲减的表现。呆小病、幼年型甲减表现。诊断依据。治疗原则:①对症。②激素替代。黏液水肿性昏迷的治疗。

肾上腺疾病

1.库欣综合征的病因。库欣综合征的全身各系统表现。

2.诊断依据:①临床表现。②糖皮质激素分泌异常。病因诊断。治疗的目的是纠 21

正高皮质醇血症,去除病因。①手术;②垂体放疗。③药物治疗。

3.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重要知识点:高血压、低血钾。诊断依据:①症状。②醛固酮水平增高。影像学检查的意义。根治方法为手术切除。药物治疗的特点及副作用。

4.肾上腺危象的表现。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综合治疗:①基础治疗。②病因治疗。③肾上腺危象的治疗。

5.高血压是嗜铬细胞瘤的特征性表现。血压增高的特点。儿茶酚胺过多的全身表现。儿茶酚胺与代谢产物(VMA)的临床意义。诊断性药理试验:①兴奋试验。②抑制试验。

6.手术是唯一根治嗜铬细胞瘤的治疗。手术前治疗的重要性。掌握各种药物的使用:α-阻滞剂、哌唑嗪、酚妥拉明、硝普钠。

糖尿病与低血糖

1.糖尿病主要分两型,典型表现为三多一少。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提出新的诊断和分类的建议。

2.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妊娠期糖尿病的特点。糖尿病的各种临床表现特点。19xx年7月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提出新的诊断标准。

3.常见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①诱因;②临床表现;③治疗。急性并发症的抢救措施。

4.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肾病分为五期。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

5.综合治疗原则。口服降血糖药物种类、适应证、禁忌证。胰岛素治疗的适应证。各种胰岛素制剂的作用。胰岛素的不良反应。

6.低血糖症重要知识点:常见病因,临床表现。及时治疗是关键。

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

1.细胞外液中主要阳离子是Na+,阴离子是Cl-、HCO3-和蛋白质。细胞内液主要阳离子是K+和Mg2+,主要的阴离子是HPO42-和蛋白质。

2.血液中HCO3-和H2CO3是最重要的缓冲对。

3.生理情况下每日需水量2 000~2 500 ml,需氯化钠4~5 g,需氯化钾3~4 g。

4.等渗性缺水的主要病因和诊断要点。

5.等渗性脱水:失水=失钠,因急性体液丢失,主要丢失细胞外液。

6.低渗性脱水:失水<失钠,因慢性失液,只补液体未补钠,细胞外脱水重。

7.高渗性脱水:失水>失钠,因水摄入不足或水分排除过多,细胞内液脱水严重。

8.低钾血症最早出现肌无力,心电图变化特征是T波低平或倒置,ST段下降,QT间期延长或有U波。

9.反常性酸性尿。

10.补钾时应注意:尿量>40 ml/h,浓度<0.3%,滴数80滴/min,补给量<6~8g/24 h。

11.高钾血症心电图特征:T波高尖,QT间期延长,QRS波群增宽,PR间期延长。

12.高钾血症的治疗。

13.代谢性酸中毒出现呼吸加深、加快的症状,呼出气体有酮味。尿液pH值<7.35、HCO3-下降。

22

14.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常用5%碳酸氢钠溶液,补液量(ml)=[27-病人CO2CP值(mmol/L)]×体重(kg)×0.3。

15.代谢性碱中毒病人呼吸浅而慢,可伴有低钾血症和低钙血症表现。

16.补液量=生理需要量+已经丧失量+继续损失量。生理需要量:水2 000~2 500 ml,氯化钠4~5 g,氯化钾3~6 g。

执考450分系列考点总结-传染病

传染病概论

1.感染与传染病的概念。

2.感染过程的5种表现有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和潜伏感染。

3.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3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4.传染病的4种基本特征:有病原体、传染性、有流行病特征、有感染后免疫。

5.法定传染病分为三类35种。

病毒感染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1.乙型肝炎三抗原抗体系统的临床意义。

2.HBV DNA聚合酶位于HBV核心部分,是直接反映HBV复制能力的指标,是HBV感染最直接、最特异和灵敏的指标。

3.HCV RNA在血清中的检出,表明血液中有HCV存在,是有传染性的直接证据。

4.粪口途径传播见于甲型和戊型肝炎,体液传播是HBV、HDV、HCV的主要传播途径。

5.急性肝炎可分为三期: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

6.慢性肝炎仅见于乙、丙、丁3型肝炎。

7.黄疸型肝炎需要与溶血性黄疸和肝外阻塞性黄疸鉴别。

8.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及重型肝炎肝性脑病的防治。

第二节 流行性出血热

1.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体主要是黑线姬鼠和褐家鼠。

2.休克、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

3.典型病例的五期经过,包括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发热期的临床表现。

4.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原则是“三早一就”。

第三节 艾滋病

1.病原体是人免疫缺陷病毒HIV,主要感染CD4+T淋巴细胞。

2.传播途径主要是体液传播,其中性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3.CD4+T淋巴细胞受损伤的方式及表现。

23

4.艾滋病的临床经过分四期及各期主要表现。

5.下列六项临床表现应考虑艾滋病的可能:体重下降10%以上;慢性咳嗽或腹泻1个月以上;发热1个月以上;全身淋巴结肿大;反复出现带状疱疹或慢性播散性疱疹;口腔念珠菌感染。

6.HIV-1抗体阳性标准为ELISA法连续2次阳性,经免疫印迹法证实。

第四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1.乙型脑炎病毒属虫媒病毒B组。

2.猪是主要传染源,三带喙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

3.乙型脑炎典型的临床经过(三期)及临床类型。

4.病原学早期诊断为特异性抗体IgM阳性。

5.治疗要把好三关即高热、惊厥、呼吸衰竭。

细菌感染

第一节 伤 寒

1.明确伤寒流行病学特点。

2.伤寒发病第三周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溃疡易引起肠出血、肠穿孔。

3.典型伤寒的四期临床表现及主要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

4.伤寒杆菌培养的临床意义。

5.伤寒杆菌抗原抗体系统及诊断意义。

6.伤寒治疗首选药物为喹诺酮类药物。

第二节 细菌性痢疾

1.痢疾杆菌属肠杆菌志贺菌属,包括: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

2.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主要传播途径是经消化道。

3.菌痢的基本病变特点是在结肠,急性期是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慢性期则有肠黏膜水肿及肠壁增厚。

4.普通型菌痢及中毒型菌痢的临床表现。

5.中毒型菌痢分为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

6.急性普通型菌痢需要与急性阿米巴病和细菌性胃肠型食物中毒鉴别。

7.中毒型菌痢的休克型需要与爆发型流脑鉴别,而脑型需要与乙脑鉴别。

8.治疗原则:抗感染(喹诺酮类药物),补液,抗休克,对症,加强支持。

第三节 霍乱

1.霍乱的病原体是霍乱弧菌。

2.病人和带菌者是霍乱弧菌的主要传染源。

3.霍乱的发病机制主要是霍乱毒素的作用,主要病理变化是严重腹泻造成的严重脱水。

24

4.霍乱典型病例的临床表现分为3期:吐泻期,脱水虚脱期,恢复期。

5.霍乱的诊断包括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及粪培养阳性或血清抗体效价4倍以上升高。

6.霍乱的治疗原则:按肠道传染病隔离,补液并纠正电解质紊乱,对症支持治疗。

第四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脑膜炎双球菌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致病菌,主要经呼吸道传播。

2.脑膜炎双球菌可造成败血症,细菌侵袭皮肤血管内皮细胞,迅速繁殖并释放内毒素,引起局部出血、坏死、细胞浸润及栓塞,是造成皮肤黏膜淤点的原因。

3.普通型流脑的临床表现:前驱期,败血症期,脑膜炎期和恢复期。

4.脑脊液检查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方法。

5.治疗主要是抗菌治疗,多采用青霉素治疗,氯霉素容易通过血脑屏障,头孢霉素适用于不适合应用青霉素和氯霉素的病人。

第五节 感染性休克

1.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微循环障碍学说,包括缺血缺氧期,淤血缺氧期和微循环衰竭期。

2.注意休克早期临床表现的识别。

3.抗休克治疗原则: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护重要器官功能,早期应用肝素打断休克的恶性循环。

钩端螺旋体病

1.病原体主要为钩端螺旋体,我国雨水洪水型主要是拨摩那群,稻田型主要由黄疸出血群引起。

2.传染源主要由猪和野鼠。通过皮肤黏膜接触传染。

3.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分为流感伤寒型、黄疸出血型、肺出血型、肾衰竭型和脑膜脑炎型。

4.实验室检查:常用副凝试验。

5.治疗首选青霉素;首剂青霉素后,部分病人出现赫氏反应,主张首剂青霉素以小剂量为宜。庆大霉素、四环素也有较好疗效。

原虫感染

第一节 肠阿米巴病

1.病原体为溶组织阿米巴,大滋养体是组织致病型滋养体,小滋养体是肠腔共栖型滋养体,包囊是溶组织阿米巴的感染型。

2.侵入肠黏膜的大滋养体引起口小底大的溃疡,溃疡间肠黏膜正常是阿米巴病特征性的肠道病理改变。

3.普通型肠阿米巴病的临床表现为缓慢起病,腹痛、腹泻,有腥臭味的果酱样黏 25

液血便;主要并发症有肝脓肿、肠出血、肠穿孔及结肠肉芽肿。

4.治疗首选甲硝唑或替硝唑。

第二节 疟疾

1.病原学:感染人疟原虫有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型疟原虫四种。

2.疟原虫在人体内发育过程,疟原虫子孢子,在肝内发育为裂殖体,裂殖体从肝内释放出大量裂殖子进入血循环引起典型临床发作,一部分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形成周期性发作。

3.疟疾的流行病学:疟疾患者和带疟原虫者是传染源,按蚊叮咬是主要传播途径,夏秋季多发。

4.典型间日疟的临床表现:突发寒战、高热、大汗,伴有全身酸痛、乏力,持续2~6小时后进入间歇期。

5.治疗:氯喹、甲氟喹、青蒿素衍生物等,能迅速杀灭红细胞内裂殖体,控制临床症状发作;伯氨喹能杀灭肝内红细胞前期的子孢子,为主要用于控制复发并可防止传播的药物;乙胺嘧啶能杀灭各型裂殖体,可用于预防性用药。

蠕虫感染

第一节 日本血吸虫病

【考点纵览】

1.病原体是日本血吸虫,人是终宿主,钉螺是唯一的中间宿主。

2.传染源为病人和保虫宿主(猪、牛、羊、狗等家畜及鼠)。

3.传播途径:粪便入水,虫卵孵化出毛蚴,毛蚴在钉螺体内发育成尾蚴,人接触疫水后,尾蚴穿过皮肤黏膜进入体内感染。

4.临床分为急性、慢性、晚期血吸虫病和肺、脑异位损害。

5.治疗:吡喹酮为广谱、高效、低毒,口服方便的药物。

第二节 囊虫病

1.猪肉绦虫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

2.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脑囊虫病,皮下及肌肉囊虫病,眼囊虫病。

3.病原治疗:首选阿苯达唑(丙硫咪唑、肠虫清),吡喹酮;对症治疗。

执考450分系列考点总结-神经精神病

神经病学

神经病学概论

1.上运动神经元发自大脑中央前回运动区的锥体细胞,其轴突形成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皮质脊髓束在延髓锥体处大部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皮质脊髓侧束,在各 26

个平面上终止于脊髓前角;而皮质脑干束在各个脑神经运动核平面上交叉至对侧,终止于各个脑神经运动核。需注意的是除面神经核的下部及舌下神经核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支配外,其余的脑干运动神经核均受双侧支质脑干束支配。

2.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特点:瘫痪肌肉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出现病理反射,瘫痪肌肉无萎缩,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正常,无失神经支配电位。

3.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分为皮质型(单瘫)、内囊型(三偏征)、脑干型(交叉瘫)和脊髓型(截瘫或四肢瘫)。

4.下运动神经元包括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

5.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特点:瘫痪肌肉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瘫痪肌肉有萎缩,无病理反射,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异常和失神经支配电位。

6.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定位诊断:脊髓前角细胞,引起弛缓瘫痪,其分布呈节段性,而无感觉障碍;前根,其分布也呈节段性,不伴感觉障碍;神经丛,其损害多为单肢的运动、感觉以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周围神经,瘫痪及感觉障碍的分布与每个周围神经分布的支配关系一样。

7.锥体外系主要组成部分为基底节,又称纹状体系统,包括尾状核、壳核及苍白球,其主要功能是维持肌张力、身体姿势和协调运动。

8.小脑病变最常见的症状是共济失调与平衡障碍两大类症状。急性小脑损害表现为肌张力减低,构音障碍,意向性震颤。

9.感觉系统的解剖生理:痛温觉的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根节内,止于后角并交换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经脊髓前联合交叉至对侧侧索,组成脊髓丘脑侧束,上行到丘脑的腹后外侧核(第三级神经元),终止于中央后回的感觉区;触觉的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根节内,止于后角并交换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经脊髓前联合交叉至对侧,组成脊髓丘脑前束,上行到丘脑的腹后外侧核(第三级神经元),终止于大脑顶叶皮质的感觉区;深感觉的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根节内,中枢突进入脊髓后索组成薄束和楔束,终止于薄束核和楔束核,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纤维交叉至对侧组成内侧丘系,终止于丘脑的腹后外侧核,通过第三级神经元发出纤维到达大脑皮质的中央后回。

10.感觉障碍的临床表现分为抑制性症状(感觉缺失和感觉减退)和刺激性症状。刺激性症状包括感觉倒错、感觉过敏、感觉过度、感觉异常和疼痛。

11.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末梢型、周围神经型、节段型、传导束型、交叉型、偏身型和单肢型。

12.视神经:视神经发源于视网膜的神经节细胞层,视网膜鼻侧半的神经纤维经视交叉后与对侧眼球视网膜颞侧半的纤维结合,形成视束,到达外侧膝状体,换元后发出纤维形成视放射,终止于枕叶视皮质中枢。

13.视神经损害不同部位临床表现不同。

14.动眼神经麻痹:上睑下垂,外斜视,复视,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眼球运动受限。

15.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额纹变浅或消失、眼裂变大、口角偏向健侧,皱额、闭眼、鼓腮、示齿不能。

16.常见深反射有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反射、膝反射、踝反射;常见浅反射有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肛门反射。

17.腰穿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周围神经病

第一节 面神经炎

27

1.面神经炎的临床表现: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眼裂不闭合,试闭眼时出现Bell现象,病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吹口哨时漏气。

2.面神经炎的治疗方法:急性期用糖皮质激素减轻神经水肿,如确系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口服无环鸟苷;维生素B族药物及理疗康复也起一定作用。

第二节 三叉神经痛

1.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三叉神经分布区的短暂的、反复的、发作性剧痛,持续数秒至2分钟,突发突止,病情逐渐加重,缓解期可数天至数年不等;而查体无阳性体征。

2.三叉神经痛需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牙痛、鼻窦炎、颞颌关节病鉴别。

3.三叉神经痛的治疗药物有:卡马西平为首选,苯妥英钠、氯硝安定也有一定疗效;射频消融术选择性破坏三叉神经的痛觉纤维,简便、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对老年患者不宜接受手术者尤为适宜。

第三节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1.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是以周围神经和神经根的脱髓鞘及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的炎性反应为病理特点的自身免疫病;其发病机制一般认为属迟发性超敏性自身免疫病。

2.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半数以上病前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史,表现为四肢对称性无力伴感觉障碍;脑神经以双侧面神经麻痹常见,可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典型的脑脊液改变是蛋白质含量增高而细胞数正常,称为蛋白-细胞分离现象;运动神经传导速度逐渐减慢,潜伏期延长,动作电位幅度下降。

3.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需与急性脊髓灰质炎、重症肌无力、周期性瘫痪鉴别。

4.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呼吸肌麻痹的处理包括对症支持和对病因治疗两方面,激素的应用尚有争议;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应用呼吸机指征时要及早应用呼吸机。

脊髓病变

第一节 脊髓压迫症

1.脊髓压迫症是由于椎管内占位性病变而产生脊髓受压的一大组疾病,病变呈进行性发展,最后导致程度不同的脊髓横贯性损害和椎管阻塞;脊柱、脊膜、脊髓和神经根病变均可引起脊髓压迫症。

2.急性脊髓压迫症多数表现为脊髓横贯性损伤,常伴有脊髓休克;慢性脊髓压迫症的症状是进行性的,通常分为刺激期、脊髓部分受压期和脊髓完全横贯性损害期,可表现为神经根症状、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反射异常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注意鉴别髓外压迫和髓内压迫。

第二节 脊髓炎

1.急性脊髓炎是脊髓白质脱髓鞘或坏死所致的急性脊髓横贯性损害,导致双下肢或四肢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28

2.急性脊髓炎的临床表现:起病急,先有背痛、腹痛或腰部的束带感,常出现下肢瘫,肌张力低,腱反射消失,同时伴传导束型感觉障碍,4周以后进入恢复期。

3.急性期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主,维生素B族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恢复期加强肢体锻炼,促进肌力恢复。

脑血管疾病

第一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颈内动脉系统、椎动脉系统一过性供血不足,导致供血区的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数分钟至1小时,不超过24小时即完全恢复。

2.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常见症状:对侧单肢无力、轻瘫,眼动脉交叉瘫和Horner征交叉瘫为特征性表现。

3.椎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常见症状:眩晕、平衡失调;跌倒发作、短暂性全面遗忘症和双眼视力障碍为特征性表现。

4.治疗的目的是消除病因、减少及预防发作。

第二节 脑血栓形成

1.脑血栓形成的常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常伴有高血压。

2.临床类型可分为完全性卒中、进展性卒中和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

3.大脑中动脉系统主干闭塞表现为三偏症状、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失语或体象障碍。

4.椎基底动脉系统主干闭塞表现为脑干广泛梗死,出现脑神经、小脑、锥体束症状,常因病情危重而死亡。基底动脉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5.急性期治疗:早期溶栓、抗凝、脑保护治疗、降纤治疗及支持对症治疗。

第三节 脑栓塞

1.脑栓塞的病因分三类:心源性、非心源性和来源不明。

2.临床表现:急骤起病,一般意识清楚,有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脑CT可与脑出血鉴别。

3.治疗基本同脑血栓形成。

第四节 脑出血

1.常见病因以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最常见。

2.基底节区出血临床表现:壳核出血表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丘脑出血除可出现壳核出血的临床表现外,上下肢瘫痪均等,可有特征性的眼征。

3.小脑出血时意识障碍程度较轻,可有眩晕、呕吐、头疼和平衡障碍。

4.急性期的治疗原则是保持安静,防止继续出血,积极抗脑水肿,降颅内压,调整血压及防治并发症。

帕金森病

29

1.帕金森病是一种以黑质纹状体为主的中枢变性疾病,以运动减少、肌张力增强、震颤和体位不稳为主要症状。

2.临床表现:起病隐袭,缓慢发展,逐渐加剧,主要症状有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运动迟缓等。

3.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

癫 痫

1.癫痫是由于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一组反复发作的短暂的大脑功能失调的慢性疾病。

2.按癫痫发作的表现形式分为三型,即部分性发作、全面性发作、不能分类的痫样发作。部分性发作分为单纯部分性发作和复杂部分性发作;全面性发作分为强直-阵挛发作和失神发作,前者以意识丧失和全身抽搐为特征分为强直期、阵挛期和惊厥后期;后者发作和终止突然,一般不会跌倒;癫痫持续状态是指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或连续多次发作,发作间期意识或神经功能未恢复至通常水平,是神经内科急症。

3.诊断原则:首先要确定是否为癫痫,明确癫痫的发作类型,判断癫痫的病因。

4.对症治疗:依据发作类型选择药物,部分性发作可选用丙戊酸钠、氯硝安定;全身性发作。首选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药物剂量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初用单药,也可联合。

5.癫痫持续状态的治疗。

偏头痛

1.典型偏头痛分为四期:前驱期、先兆期、头痛期、头痛后期。

2.无先兆的偏头痛又称普通型偏头痛,前驱期不明显,先兆期可表现为短暂的视物模糊,头痛多呈搏动性,发病时为一侧,也可波及对侧。

3.诊断要点:长期反复的发作史,多为单侧跳痛,伴恶心、呕吐、畏光、畏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均无异常,试用麦角胺制剂有效。

神经-肌肉接头与肌肉疾病

第一节 重症肌无力

1.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特征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易于疲劳,不累及平滑肌,通常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

2.治疗原则:提高神经-肌肉接头处传导的兴奋性,主要是胆碱脂酶抑制剂新斯的明。

第二节 周期性麻痹

1.周期性麻痹是以反复发作的突发的骨骼肌弛缓瘫痪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发病时大多伴有血清钾含量的改变。按血清钾含量的水平分为:低钾型、高钾型和正常血钾型周期性瘫痪。

2.治疗主要是补钾。

颅内压增高

30

1.注意颅内压增高的病因。

2.头痛是由于颅内压增高使脑膜血管和神经受刺激与牵扯所致。

3.呕吐是由于迷走神经中枢及神经受激惹引起。

4.视神经乳头水肿是由于颅内压增高,传导至硬脑膜与视神经管相邻之处,使视神经受压,眼底静脉回流受阻所致。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典型表现,称之为颅内压增高的“三主征”。

5.注意避免促使颅内压增高的因素。特别注意呼吸道通畅。

6.降低颅内压增高的最有效易行的方法:使用脱水剂或利尿剂,首选20%甘露醇250 ml快速滴注。

7.注意腰椎穿刺的禁忌证和适应证。

8.及时解除病因,是治疗颅内压增高的根本。

脑 疝

1.形成脑疝的根本条件是:颅内各分腔压力不均衡。

2.小脑幕切迹疝致一侧瞳孔散大的原因是同侧动眼神经受压。

3.注意小脑幕切迹疝与枕骨大孔疝的鉴别:小脑幕切迹疝意识障碍发生较早,而枕骨大孔疝早期发生呼吸骤停。

4.抢救枕骨大孔疝(脑室系统扩大者)最有效的急救措施是:快速颅内钻孔穿刺脑室额角,行脑脊液外引流术。

颅脑损伤

1.婴幼儿巨大帽状腱膜下血肿,可引起休克。

2.当头皮裂伤较浅,未伤及帽状腱膜时,裂口不易张开,血管断端难以退缩止血,出血反而较多。

3.线性骨折后易继发硬膜外血肿。

4.注意凹陷性骨折手术指征。

5.由于颅底骨折通过颅底的孔道(鼻腔、耳)与外界相通,是内开放性颅脑损伤,不属于闭合性颅脑损伤。

6.颅底骨折的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注意鼻漏时混合血液与单纯鼻出血的鉴别。

7.颅底骨折通过X线摄片通常不能发现骨折线。

8.注意耳漏和鼻漏不能堵塞。

9.弥漫性轴索损伤CT可见皮髓质交界处、胼胝体等靠近中线区域有多个点状出血灶。

10.外伤性颅内血肿形成后,其严重性在于引起颅内压增高而导致脑疝。

11.急性硬膜外血肿的典型临床表现为有中间清醒期,当再度进入昏迷时最根本的治疗措施是立即清除血肿。

12.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诊断:①多见于中老年;②不明显的外伤史;③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④有精神症状;⑤有肢体偏瘫和尿失禁;⑥最确切的诊断为CT和MRI检查。

13.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治疗:钻孔冲洗引流术。

14.急性硬脑膜外血肿: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的局限性梭形高密度区,局部常有 31

颅骨骨折合并发生。

15.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并发于脑挫裂伤):CT表现为额极、颞极和额叶的眶面,新月形高密度占位。

颅内和椎管内血管性疾病

1.注意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适应证。

2.蛛网膜下腔出血在CT可表现为脑沟、脑池或外侧裂中有高密度影。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确诊的手段是:脑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精神病学

精神病学概论

1.精神障碍和精神病的概念。精神病最典型的是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重型躁狂症和抑郁症,是精神障碍的一部分。

2.精神障碍的病因:遗传是最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相对明确的病因,人格障碍和应激也起一定的作用。

3.认知障碍包括错觉和非幻觉性知觉障碍。

4.幻觉是一种虚幻的知觉体验,在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官时的知觉体验。

5.妄想是一种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临床上常见的妄想有以下几种:被害妄想、关系妄想、被控制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罪恶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思维被洞悉妄想等。

6.常见的情感障碍有情感高涨、情感低落、焦虑、情感脆弱、情感淡漠。

7.意志障碍包括意志增强和意志减退。

8.行为障碍有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木僵、缄默症、违拗症、刻板动作、模仿动作。

9.智能是对既往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运用,用以解决新问题、形成新概念的能力,可表现为理解力、计算力、分析能力等。智能障碍分为精神发育迟滞及痴呆两大类型。

10.临床精神发育迟滞分为4个等级:轻度精神发育迟滞、中度精神发育迟滞、重度精神发育迟滞和极重度精神发育迟滞。

11.自知力又称领悟力或内省力,是指患者对自己精神疾病认识的判断能力。临床上将有无自知力以及自知力恢复的程度作为判断病情轻重和病情好转程度的重要指标。

12.常见的精神疾病综合征有幻觉、妄想综合征,急性脑综合征,慢性脑综合怔,抑郁综合征及脑衰弱综合征。

13.病史采集的原则应尽量客观、全面和准确。

14.精神检查主要通过与患者交谈和观察来检查患者精神活动是否异常。

15.精神科诊断的基本步骤:病史采集、躯体检查、精神状况检查、实验室检查、对精神症状的分析。

16.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

脑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1.脑器质性综合征有急性脑损伤综合征、慢性脑损伤综合征。

32

2.阿尔茨海默病其病缓慢,以痴呆为主要表现,是老年期痴呆中最常见的类型,其常见精神症状有人格改变、记忆障碍、智能障碍、精神病症状及伴随的神经系统症状。

3.脑血管疾病常见的精神症状包括许多方面,其中以血管性痴呆危害性最大。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1.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的共同特点: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严重程度及其转归等情况与所患躯体疾病的病程变化相一致,有昼轻夜重的特点,有相应躯体疾病的症状、体征及检查发现,包括急性脑损伤综合征、慢性脑损伤综合征。

2.基本处理原则:治疗原发病,对精神症状的治疗及护理。

3.糖尿病常见的精神症状。

4.甲亢所致的精神障碍临床表现是在高代谢症状群的基础上出现精神症状,可出现躁狂综合征的表现或精神分裂症。

5.甲减所致的精神障碍表现为抑郁、感情淡漠、幻觉、智能障碍及黏液水肿性昏迷。

精神活性物质精神障碍

【考点纵览】

1.精神活性物质是指能够影响人类心境、情绪、行为,改变意识状态,并有致依赖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

2.依赖是指带有强制性的渴求、追求、与不间断的使用某种药物,以取得特定的心理效应,并借以避免断药时的戒断综合征这样的一种精神状态。包括精神依赖和躯体依赖。

3.耐受性指药物使用者必须增加使用剂量方能获得所需效果的一种状态。

4.戒断状态指停止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后出现的特殊心理症候群,一般表现为与所使用物质的药理作用相反的症状。

5.鸦片类药物依赖的主要临床表现:情绪障碍、记忆力下降、意志减退、睡眠障碍和个性改变。

6.药物依赖的治疗原则:脱毒治疗、对症治疗、康复治疗。

7.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包括急性酒精中毒和慢性酒精中毒。

8.急性酒精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单纯性醉酒和病理性醉酒,后者可导致严重的伤人事件,且事后不能回忆。

9.慢性酒精中毒的临床表现包括戒酒综合征和精神障碍。

10.单纯戒断症状的处理:临床上用地西泮来缓解戒断症状,首次剂量要足。

11.酒精性震颤谵妄的处理:镇静、控制精神症状、支持、加强护理。

精神分裂症

1.精神分裂症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障碍。

2.精神分裂症的诊断要点:符合描述性的定义,症状标准,严重程度标准,精神障碍的病期至少持续1个月,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等情况后。

3.抗精神病的药物又称神经阻滞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镇静和抗M胆碱的作用,也有镇吐和降温作用;用药原则:从小量开始,维持量为治疗量的1/4~2/3,疗程要 33

足。

4.第二代抗精神病的药物除能够拮抗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受体外,同时具有拮抗中枢5-羟色胺受体,因此,其主要特点是能够有效控制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

情感性精神障碍

1.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有主要症状和伴随症状,主要症状是兴趣下降或缺乏,三无症状(无望、无助、无价值),三自症状(自责、自罪、自杀);伴随症状有认识障碍、精神运动性抑制、焦虑症状、躯体症状、睡眠障碍及生物学方面的改变。

2.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以情绪低落为基本症状,有下列症状中的至少4项:对日常生活的兴趣下降,精力减退伴明显的疲乏感,精神运动性迟滞,自责或出现罪恶妄想,思维困难,反复出现死亡的念头,失眠,食欲不振,性欲明显减退。病程至少持续2周。

3.抑郁症需与以下疾病鉴别:精神分裂症、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和药物性疾病鉴别。

4.抑郁症的治疗:三环类抗抑郁药,5-羟色胺重吸收抑制剂(SSRI),苯二氮?类药物。

神经症及癔症

1.癔症又称歇斯底里,系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或自我暗示等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的一组症状。

2.癔症转换性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有运动障碍、躯体感觉障碍及癔症性抽搐发作;其诊断要点是多数癔症患者有明显的人格障碍,发病前有明显的诱因,临床检查无器质性疾病的证据;治疗主要是对症,心理暗示或物理治疗。

3.惊恐障碍又称急性焦虑发作,是焦虑症状以急性发作的形式表现出来,表现为焦虑症状重,持续时间短,有极度的惊恐,难以自控,伴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治疗药物有抗焦虑药物和抗抑郁药物,支持性治疗和行为治疗也有重要作用。

4.广泛性焦虑又称为慢性焦虑状态,是焦虑症状长时间存在的情况。

5.强迫症是以强迫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神经症,强迫症状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症的诊断要点:符合神经症的一般特点,至少一项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患者对强迫症感到苦恼并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6.强迫症的治疗原则:药物治疗有三环类抗抑郁药、5-羟色胺重吸收抑制剂(SSRI),苯二氮革类药物;心理和行为治疗也起一定的作用。

7.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持续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其诊断要点:以躯体症状为主,但相应的医学检查无证据,患者对躯体症状过分担心,并反复就医,患者的社会功能受到一定影响,病程至少持续3个月,排除其他疾病。治疗原则:无特效药物,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选择抗抑郁药、焦虑药或情绪稳定剂,辅以心理治疗和对症治疗。

8.神经衰弱临床表现:易兴奋和易疲劳,情绪方面的问题,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紧张性头痛等。

9.神经衰弱的诊断:符合神经症的定义,有下列症状中的至少3项:衰弱症状、情绪症状、兴奋症状、肌肉紧张性头痛和睡眠障碍。神经衰弱是一个非特异的综合征, 34

许多精神疾病、躯体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都可以出现这些症状,须注意鉴别。

心理生理障碍

1.心身疾病是指那些发病和心理因素明显相关的,特别是和情绪因素密切相关的,主要累及到自主神经所支配的器官和组织的,并导致这些器官和组织产生结构改变的一组疾病。

2.失眠症是一种持续相当时间的睡眠的质和量令人不满意的状况。药物治疗主要是苯二氮?类药物。

3.夜惊多见于儿童,表现为睡眠的突然中断,发生在夜间睡眠的前半夜,患者可起床,并下床进行一些毫无目的的活动,次日醒后不能回忆;梦魇是指睡眠中所发生的惊恐发作,一般出现在后半夜,发生于快动眼睡眠阶段。

执考450分系列考点总结-运动系统疾病

骨折概论

1.骨折的特有体征为畸形、异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具有其中之一者即可诊断为骨折。

2.X线片对骨折的类型、移位情况、指导复位及复位成功与否有重要价值。

3.四肢长骨干骨折应拍包括骨折邻近一个关节在内的正侧位片;手(指)掌骨和跖(趾)骨应拍正位及斜位片。

4.脂肪栓塞综合征发生于成人长骨干骨折,临床表现为肺、脑栓塞的表现,出现致烦躁不安、嗜睡、呼吸功能不全、发绀、胸部拍片有广泛性肺实变,严重者可死亡。

5.不同部位骨折最可能伤及的主要血管、神经。

6.骨筋膜室综合征是肢体骨折创伤的严重并发症,是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等组织,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征候群。因缺血的时间、程度的不同可导致:①濒临缺血性肌挛缩;②缺血性肌挛缩;③坏疽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7.骨折的早期并发症有休克、主要血管损伤、周围神经损伤、脊髓损伤、内脏器官损伤、脂肪栓塞综合征及骨筋膜室综合征等。

8.骨折的晚期并发症有坠积性肺炎、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感染、损伤性骨化、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缺血性骨坏死及缺血性肌挛缩等。

9.记住骨折急救的目的。

10.骨折急救的具体措施,包括抢救休克、包扎创口、妥善固定、迅速转运。

11.骨折急救固定的目的是:①避免在搬运过程中骨折端对周围组织的进一步损伤;②减少骨折端的活动,减轻病人的疼痛;③便于运送。

35

12.骨折的治疗原则是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

13.骨折的愈合可分为血肿机化演进期、原始骨痂形成期和骨痂改造塑形期。

14.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有: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软组织损伤程度,骨折端有无软组织嵌入或感染因素,年龄、健康状况、治疗的正确与否等。

上肢骨折

1.锁骨骨折什么情况下考虑手术治疗,或锁骨骨折后需行手术内固定的指征有哪些。

2.肱骨外科颈骨折分为无移位骨折、外展型骨折、内收型骨折及粉碎性骨折4型。

3.肱骨干中下1/3骨折为什么容易造成桡神经损伤。

4.肱骨干骨折的手术指征有哪些。

5.肱骨髁上骨的好发于儿童,多由间接暴力造成,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多见。

6.肱骨髁上骨折容易损伤哪些血管,表现如何。

7.肱骨髁上骨折可造成哪些神经损伤,有哪些表现。

8.桡骨下端骨折多见于成年及老年人,主要分为伸直型骨折(Colles)及屈曲型骨折(Smith)。

9.典型的伸直型(Colles)桡骨远端骨折为什么会出现“餐叉”状及“枪刺刀”状畸形。

手外伤及断肢(指)再植

1.手外伤时手部创口检查需要了解哪些情况。

2.手外伤的处理原则是:①早期彻底清创;②正确处理深部组织损伤;③早期闭合创口;④正确的术后处理。要求熟悉各项原则的具体内容。

3.断肢的种类有:切割性断肢、碾压性断肢和撕裂性断肢。

4.断肢再植的预后与其类型密切相关,切割性断肢修复成功率高,碾压性断肢修复成功率也不低,而撕裂性断肢再植成功与功能恢复较差。

5.断肢急救的内容主要是止血、包扎、保存断肢及迅速运送等,掌握断肢急救的注意事项。

6.掌握在常温下一般再植时限。原则:越早越好。一般常温以6~8小时为限。

下肢骨折

1.股骨颈骨折有哪几类。

2.股骨颈骨折的临床表现主要是中老年人有摔伤史,伤后伤肢呈短缩、外旋畸形,患髋压痛,患肢轴向叩痛(+),Bryant三角底边短缩,股骨大转子顶端在Nelaton线上。

3.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法分为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

4.掌握手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指征。熟悉手术治疗的主要方法。

5.股骨干骨折的手术指征及目前采用的手术方法。

6.胫骨中下1/3交界处由于血液循环差,骨折时易发生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7.胫腓骨骨折时有两种情况可造成肢体的缺血,一是胫骨上1/3骨折造成动脉分叉处血管受压或损伤,使远端缺血;二是胫骨中1/3骨折,如软组织挤压重,淤血可 36

关闭在小腿的骨筋膜室内,造成骨筋膜室综合征。两者均可造成严重后果,应予重视。

脊柱和骨盆骨折

1.不同类型的影像学检查对观察脊柱脊髓损伤有何意义。

2.掌握脊髓损伤重度的分类及脊髓震荡、脊髓受压、脊髓挫伤与出血、脊髓断裂及马尾神经损伤。

3.脊柱骨折病人的急救搬运注意事项有哪些。保持脊柱平直,沿脊柱纵轴滚动或平抬平放。

4.脊柱骨折的治疗原则及手术指征有哪些。

5.骨盆骨折的体征有哪些。骨盆骨折的常见并发症有腹膜后血肿、尿道或膀胱损伤、直肠及盆腔脏器损伤、神经损伤。

关节脱位

1.肩关节脱位的临床表现为:方肩畸形,弹性固定,关节盂空虚。特有体征为Dugas征(+)。

2.肩关节前脱位的复位方法有Hippocrates法(足蹬法)、Kocher法(旋转法)、Stimson法(悬垂法)。

3.按尺桡骨近端移位的方向,肘关节脱位分为:后脱位、前脱位、外侧方脱位及内侧方脱位,以后脱位最常见。

4.肘关节脱位的表现为:肘关节畸形、弹性固定、肘后空虚、肘后三角关系失常。

5.桡骨头半脱位的好发年龄为5岁以下的小儿,发生机制为未发育好的桡骨头,在前臂被提拉时滑移;复位时薄弱的环状韧带的上半部卡压在肱桡关节内。临床表现及诊断为:有上肢被牵拉史,小儿因肘部疼痛不肯活动患肢或不肯用该手取物,桡骨小头处压痛。

6.髋关节脱位按股骨头脱位后的方向可分为前脱位、后脱位和中心脱位。各型髋关节脱位的表现为:后脱位——患肢缩短,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畸形,前脱位——髋关节呈屈曲、外展、外旋畸形;中心脱位——患肢缩短,髋部疼痛、休克等。

7.髋关节后脱位并坐骨神经损伤时除患肢缩短、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外,屈膝及小腿和足全部肌肉瘫痪,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足部感觉丧失。

8.髋关节后脱位的复位方法有:Allis(提拉法)、Bigelow法(旋转法)和Stimson法(悬垂法)。

运动系统慢性疾病

1.熟悉肩周炎的临床特点。

2.熟悉肱骨外上髁炎的特点、疼痛部位及检查方法(Mills征)。

3.熟悉狭窄性腱鞘炎的特点,诊断及治疗原则。

4.掌握狭窄性腱鞘炎的治疗方法,此病是运动系统慢性损伤中手术治疗疗效确切的疾病之一。

5.Perthes病病理上分为缺血期、血供重建期、愈合期及畸形残存期。

6.Perthes病的治疗目的是保持一个理想的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环境,预防股骨头变形。

37

7.Perthes病的治疗原则有哪些。

8.髌骨软骨软化症的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有哪些。

9.膝关节骨关节炎晚期出现畸形或持续性疼痛,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行胫骨上端高位截骨术;若膝关节软骨破坏严重,可行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手术。

10.强直性脊柱炎与类风湿关节炎区别在于前者属结缔组织的血清阴性反应疾病。

11.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坐骨神经痛的原因有哪些。

12.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有腰痛、坐骨神经痛、肢体麻木、肌肉瘫痪及马尾综合征等。

1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体征有:突出水平棘突旁的压痛及放射痛:腰椎侧突及腰活动受限;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神经系统异常(感觉、运动和腱反射的改变)。

14.掌握L3-4、L4-5及L5~S1间盘突出时L4、L5及S1神经根受压时的感觉、运动及腱反射改变。

15.腰椎间盘突出症影像学检查应包括腰椎X线片、CT(CTM)、MRI及脊髓造影等。

16.掌握造成腰腿痛疾病与腰椎间盘突出症鉴别的要点。

17.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的目的及适应证有哪些。

18.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目的是通过手术切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解除神经压迫。适应证:①已确诊的腰间盘突出症患者,经系统保守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的;②出现马尾神经综合征者应急诊手术;③单根神经麻痹;④突出伴椎管狭窄或滑脱。

19.颈椎病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椎动脉型及混合型。

20.熟悉各型颈椎病的特点,尤其是神经根型和脊髓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五大症状是:眩晕、头痛、视物障碍、猝倒及其他运动、感觉和精神障碍。

骨与关节感染

1.化脓性骨髓炎经哪三个途径感染。

2.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最常见致病菌是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

3.叙述儿童长骨干骺端易患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原因。

4.掌握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临床表现特点。

5.有哪些表现可考虑为急性骨髓炎。

6.局部分层穿刺对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有确诊价值。

7.为什么不能以X线片作为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早期诊断指标。

8.抗生素治疗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可出现哪四种结果。

9.手术治疗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目的是:①引流脓肿;②减少毒血症;③阻止急性骨髓炎转变为慢性骨髓炎。手术方法有钻孔引流和开窗减压两种。

10.化脓性关节炎的诊断依靠关节穿刺和关节液检查。

11.化脓性关节炎的治疗包括:①早期足量全身使用抗生素;②关节腔内注射抗生素;③关节腔灌洗;④关节切开引流;⑤功能锻炼等。

12.慢性骨髓炎的形成原因:①急性感染未能及时治疗或未能彻底控制;②低毒性细菌感染,发病即表现为慢性骨髓炎。

13.慢性骨髓炎的皮肤、软组织、骨骼表现及X线片的特点有哪些。

14.慢性骨髓炎的治疗原则及手术指征。

15.掌握脊柱结核的临床表现。

16.脊柱结核的X线表现为:①椎体骨质破坏;②椎间隙变窄;③椎旁脓肿影。

17.掌握脊柱结核的手术指征。

38

18.髋关节结核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19.髋关节结核的影像学检查,可见骨质疏松及关节囊肿胀、关节间隙变窄、边缘性骨破坏、空洞及死骨等。

骨肿瘤

1.良性骨肿瘤的特点:肿块、少有疼痛、生长缓慢、少见病理性骨折。影像学:肿瘤边界清楚、整齐,少见骨膜反应。实验室多无变化。不转移。

2.恶性骨肿瘤的特点:肿块生长迅速,常伴有局部皮温升高,静脉怒张;疼痛剧烈,夜间病重;病理性骨折常见;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X线肿瘤界限不清;多为溶骨性改变,可有不同表现的骨膜反应,可有远处转移。

3.骨嗜酸肉芽肿是较少有骨膜反应的良性病损之一,放疗有效。

4.纤维异样增殖症的X线表现有哪些。

5.掌握骨巨细胞瘤的分级、临床表现和X线特征。

6.掌握骨肉瘤的临床表现和X线特征。

骨性关节炎

掌握骨性关节炎的症状。注意体格检查的阳性体征。掌握影像学检查。注意鉴别诊断。

执考450分系列考点总结-其他疾病

风湿性疾病概论

注意风湿性疾病的分类。抗核抗体的检测应掌握。注意ANCA和抗磷脂抗体的检查。

系统性红斑狼疮

掌握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皮肤与黏膜病变。SLE可影响多脏器,应注意各脏器的表现。掌握自身抗体检查的意义。掌握诊断标准。掌握糖皮质激素的使用。

围手术期处理

1.手术分为择期手术、限期手术和急症手术。

2.手术前12小时禁食,4~6小时禁水,禁烟1~2周。

3.结肠手术前3天进全流食,口服缓泻剂和肠道抗生素,手术前晚清洁灌肠。

4.高血压病人,将血压降到略高于正常血压的程度。

5.急性心肌梗死病人,6个月内不施行择期手术。心力衰竭病人,最好在心力衰竭控制3~4周后再施行手术。

6.血糖稳定于轻度升高状态(5.6~11.2 mmoL/L)、尿糖(+~++)。

7.术后重点观察生命体征、伤口敷料及引流管情况。

8.切口分类:Ⅰ表示清洁切口;Ⅱ表示可能污染切口;Ⅲ表示污染切口。 39

9.手术切口疼痛当日最明显,1~2天后逐渐减轻。

10.呕吐常因麻醉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所致。

11.尿潴留多由于麻醉后排尿反射未恢复,肛管、直肠等盆底手术,以及病人不习惯在床上排尿所致。导尿时1次排尿不大于1 000 ml。

12.术后3~6天的发热,要警惕感染的可能。

13.术后出血多发生在术后、1~2天内。

14.术后发热的原因可能是感染,如尿路、切口、肺部或腹腔感染。

15.切口裂开常发生于术后1周左右,与老年人体弱、营养不良、切口感染及术后腹内压突然增加有关。

16.术前控制呼吸道感染,戒烟2周,术后鼓励病人咳痰。

外科病人的营养代谢

1.正常成人一般每日约需能量7 535 kJ(1 800kcal)。

2.创伤后或严重感染时BEE(基础能量消耗)可增加20%~40%,大面积烧伤时BEE增加50%~100%,一般的择期手术增加10%左右。

3. 外科营养包括经胃肠道和胃肠外两种。

4.肠外营养的适应证。

5.肠外营养的并发症可分为技术性、代谢性和感染性三类。

6.肠内营养的适应证。

外科感染

1.外科感染的概念。

2.局部症状: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是化脓性感染的典型症状。

3.波动感是诊断浅部脓肿的主要依据。

4.疖是一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致病菌大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

5.面部,特别是上唇和鼻部周围的疖,处理不当可引起颅内感染。

6.多个疖同时或反复发生称为疖病,常见于糖尿病病人与营养不良的小儿。

7.痈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多个疖融合而成。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唇痈禁忌手术。

8.急性蜂窝织炎是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的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致病菌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也可为厌氧性细菌。

9.急性蜂窝织炎如不能控制扩散者和位于口底颌下者,要及时做多处切开引流。对有捻发音的蜂窝织炎也应早做切开。

10.丹毒是β-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黏膜细小伤口侵入而引起的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好发于下肢和面部。

11.脓肿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可由远处感染灶经血流转移形成。

12.注意脓毒败血症、败血症和脓血症的概念、特点和治疗原则。

13.真菌性败血症常见致病菌是白色念珠菌,往往发生在原有细菌感染经广谱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

14.破伤风是由革兰阳性厌氧性芽胞杆菌产生的外毒素而引起的毒血症。

15.破伤风典型的肌肉强烈收缩,初为咬肌,以后依次为面肌、颈项肌、背腹肌、 40

四肢肌群、膈肌、肋间肌。

16.破伤风病人神志始终清楚。

17.应用类毒素注射,以获得自动免疫。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属于被动免疫。

18.注射青霉素可以抑制破伤风杆菌及防止感染。

19.破伤风防治并发症的最主要措施是确保呼吸道通畅。抽搐难以控制时应尽早气管切开。

20.伤口分泌物涂片,发现大量革兰阳性粗大杆菌;白细胞计数很少;X线检查伤口肌群间有气体是诊断气性坏疽的三项重要依据。

创伤和战伤

1.急救措施包括通气、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

2.必须优先抢救的急症:心跳骤停、窒息、大出血、开放性和张力性气胸、休克、腹部内脏脱出等。

3.软组织挫伤处理:早期局部冷敷,减少组织内出血;中后期温敷和理疗,以利炎症消退、疼痛缓解和肿胀消退。

4.开放性伤口可分为3类:清洁伤口、污染伤口和感染伤口。

5.清创术尽可能在创伤后6~8小时内实施。

6.缝合分为一期缝合、二期缝合和延期缝合。

烧 伤

1.注意:Ⅰ度烧伤不算面积。

2.Ⅰ度烧伤:仅伤及表皮,局部呈现红肿,故又称红斑性烧伤。无水疱。

3.Ⅱ度烧伤:深达真皮,局部出现水疱,故又称水疱性烧伤。深Ⅱ度者伤及真皮深层,尚残留皮肤附件。因变质的表层组织稍厚,水疱较小或较扁等,感觉稍迟钝。

4.Ⅲ度烧伤:伤及皮肤全层,甚至可深达皮下、肌肉、骨骼等。皮肤坏死,脱水后可形成焦痂,故又称焦痂性烧伤。

5.面积可用顺口溜方式记忆:3、3、3、5、6、7,7、13、13、1,5、7、13、21。小儿头颈部面积为9+(12-年龄),双下肢面积为46-(12-年龄)。

6.小面积烧伤指成人Ⅱ度烧伤面积小于15%,小儿小于10%,或Ⅲ度烧伤面积小于5%。

7.大面积烧伤病人通常要经历休克期、感染期和修复期。

8.电烧伤皮肤损伤分为“入口”和“出口”损伤,两者都为Ⅲ度烧伤。

9.电烧伤可发生电休克,呼吸心跳骤停。

肿 瘤

1.肿瘤的概念。

2.恶性肿瘤来自上皮组织者称为“癌”;来源于间叶组织者称为“肉瘤”。胚胎性肿瘤称为母细胞瘤。

3.从生物学行为上显示良性与恶性之间的类型,称交界性或临界性肿瘤。

4.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包括癌前期、原位癌及浸润癌3个阶段。

5.恶性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不同,其恶性程度亦不一,可分为高分化、中分化与 41

低分化(或未分化)3类,或称Ⅰ、Ⅱ、Ⅲ级。

6.恶性肿瘤早期虽无明显的特异的全身症状,但也可出现贫血、低热、消瘦、乏力等。

7.儿童肿瘤多为胚胎性肿瘤或白血病;青少年肿瘤多为肉瘤。癌多发生于中年以上。

8.肿瘤分期:T是指原发肿瘤(tumor)、N为淋巴结(node)、M为远处转移(metastasis)。

9.恶性肿瘤治疗原则: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10.注意化疗常用药物及常见的毒性反应。

11.注意各类肿瘤对放疗的敏感性。

颈部疾病

1.正常体检时甲状腺摸不到,做吞咽动作时甲状腺可随之上下移动,借此可鉴别颈部肿块是否与甲状腺有关。

2.甲状腺血供丰富,主要有甲状腺上、下动脉及甲状腺上、中、下静脉。

3.喉返神经、喉上神经与甲状腺的解剖关系很密切,喉返神经走行在甲状腺背面,气管、食管间沟内;喉上神经外支与甲状腺上动脉同行。

4.甲状腺是内分泌器官,主要有合成、储存和分泌甲状腺素的功能。

5.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素调节体内钙、磷代谢。

6.环境缺碘是引起单纯性甲状腺肿的主要原因。

7.应牢记单纯性甲状腺肿的手术指征。

8.甲亢的外科分类主要有原发性甲亢、继发性甲亢和高功能腺瘤。

9.BMR=(脉率+脉压)-111。BMR正常为±10%,轻度甲亢为+20%~+30%,中度甲亢为+30%~+60%,+60%以上为重度甲亢。

10.甲亢手术指标:情绪稳定,睡眠好转,体重增加,脉率<90次/min,BMR<+20%,甲状腺腺体变硬缩小。

11.口服复方碘化钾溶液:每日3次,每次3~5滴开始,每日每次增加1滴,至每次15滴时维持到手术日。碘剂的作用在于抑制蛋白水解酶,以减少甲状腺球蛋白的分解。

12.呼吸困难和窒息是最危急的并发症,原因有切口内血肿压迫、喉头水肿、气管塌陷、痰液阻塞、双侧喉返神经损伤等。

13.单侧喉返神经损伤出现声音嘶哑,双侧损伤出现失音,喉上神经内支损伤出现误咽,外支损伤出现声调降低。

14.甲状旁腺损伤出现手足抽搐。

15.儿童、年轻男性单发结节应警惕恶性可能。

16.放射性核素扫描是检查甲状腺形态的常用方法,按放射性密度分为热结节、温结节、凉结节、冷结节。

乳房疾病

1.乳房视诊应注意观察是否对称、有无局限性隆起、“酒窝征”、“橘皮样”改变及乳头、乳晕区糜烂等病变。

42

2.乳房扪诊顺序为乳房外上→外下→内下→内上→中央区,最后检查腋窝。

3.钼靶X线摄影及干板静电摄影常用于普查;B超是较常用的肿瘤定位检查方法;肿块切除病理检查是确定肿块性质最可靠的方法。

4.急性乳腺炎多见于初产妇,产后3~4周的哺乳期妇女。病因主要有乳汁淤积及细菌侵入。

5.乳腺囊性增生病四大主要症状:周期性乳房胀痛,肿块,病程长、发展慢,可伴有乳头溢液。

6.乳癌早期表现为无痛性乳房内肿块;进展期可出现“酒窝征”、“橘皮样”改变及乳头内陷等改变。

7.乳癌的手术范围总的趋势是逐渐缩小,根据不同病情可选用标准乳癌根治术、扩大根治术、改良根治术、姑息性全乳切除术及保留乳房的乳癌根治术。

8.乳癌化疗指征:浸润型乳癌伴腋淋巴结转移者。

中 毒

1.中毒的病因分为职业性中毒和生活性中毒,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有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及黏膜。

2.注意中毒的特殊临床表现:腐蚀性毒物引起皮肤黏膜的灼伤,阿托品及酒精中毒引起皮肤潮红,CO及氰化物中毒,口唇黏膜呈樱桃红色;阿托品中毒使瞳孔散大,吗啡、氯丙嗪、有机磷中毒引起瞳孔缩小;氰化物中毒有苦杏仁味,有机磷中毒有蒜味。

3.腐蚀性强酸中毒治疗要点:避免洗胃,可用中和剂如镁、氢氧化铝凝胶,或牛奶、蛋清口服,输液、止痛抗休克,防止食管狭窄。

4.氰化物中毒治疗要点,脱离毒物,立即吸人亚硝酸异戊酯,吸氧,3%亚硝酸钠10 ml静脉注射,随后用25%硫代硫酸钠50 ml极慢静注。

5.治疗原则:终止与毒物接触,清除体内毒物,解毒剂的应用,对症治疗。

6.一般认为6小时以内洗胃有效。

7.特效解毒药的应用:有机磷中毒用氯磷定,铅中毒用依地酸二钠钙,砷、汞中毒用二巯基丙磺酸钠,亚硝酸盐中毒用美蓝,氟乙酸钠中毒用乙酰胺,吗啡类麻醉药中毒用纳络酮,安眠药中毒时用中枢神经兴奋药。

8.CO中毒的机制是CO与血红蛋白结合成COHb,其不能携带氧造成组织缺氧,临床上分为三度。

9.血液COHb测定法有加碱法和分光镜检查法。

10.神经精神后遗症表现为精神意识障碍,锥体系、锥体外系损害,大脑皮质局灶性功能障碍和周围神经炎。

11.治疗原则是,迅速脱离现场,氧疗,防治脑水肿,促进脑代谢,防治并发症和后遗症。

12.有机磷农药中毒机制:有机磷进入人体与胆碱酯酶结合形成磷酰化乙酰胆碱,后者失去水解乙酰胆碱的能力,使体内乙酰胆碱大量堆积而中毒。

13.依据胆碱酯酶活力把有机磷农药中毒分为三度:轻度胆碱酯酶活力70%~50%,中度胆碱酯酶活力50%~30%,重度胆碱酯酶活力低于30%。

14.阿托品化的指征是:瞳孔较前扩大,颜面潮红,腺体分泌减少,心率加快,意识障碍减轻。

43

更多相关推荐:
理论力学重点总结

绪论1学习理论力学的目的在于掌握机械运动的客观规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为生产建设服务2学习本课程的任务一方面是运用力学基本知识直接解决工程技术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是为学习一系列的后继课程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如材料力...

理论力学课程总结

理论力学课程总结一用一条你认为的主线来贯穿总结本课程的学习内容理论力学是一门研究物体机械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对理论力学有了初步大体的认识笔者试图通过运动这条主线对课程进行梳理与总结1首先要强调的...

理论力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理论力学》考试知识点静力学第一章静力学基础1、掌握平衡、刚体、力的概念以及等效力系和平衡力系,静力学公理。2、掌握柔性体约束、光滑接触面约束、光滑铰链约束、固定端约束和球铰链的性质。3、熟练掌握如何计算力的投…

理论力学复习总结(知识点)

第一篇静力学第1章静力学公理与物体的受力分析11静力学公理公理1二力平衡公理作用于刚体上的两个力使刚体保持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是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于同一直线上FF工程上常遇到只受两个力作用而平衡的构...

理论力学运动学知识点总结

运动学重要知识点一、刚体的简单运动知识点总结1.刚体运动的最简单形式为平行移动和绕定轴转动。2.刚体平行移动。·刚体内任一直线段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与它的最初位置平行,此种运动称为刚体平行移动,或平移。·刚体作平…

理论力学,知识总结

理论力学静力学知识总结班级机混六班学号120xx240467姓名汪博涛静力学知识结构网附表一

关于理论力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理论力学考试知识点静力学第一章静力学基础1掌握平衡刚体力的概念以及等效力系和平衡力系静力学公理2掌握柔性体约束光滑接触面约束光滑铰链约束固定端约束和球铰链的性质3熟练掌握如何计算力的投影和平面力对点的矩掌握空间...

力学知识点汇总【经典,全面版】

12345

理论力学老师课堂期末总结

理论力学老师课堂期末总结鄙人一小学渣全神贯注投机取巧整理如下P11公理1二力平衡定理欲使作用于刚体上的二力平衡其必要与充分条件是该二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于同一直线上P12公理3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作用于物体...

北京理工大学理论力学考研知识点

理硕教育专注于北理工考研辅导本资料由理硕教育整理理硕教育是全国唯一专注于北理工考研辅导的学校相对于其它机构理硕教育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丰富的理工内部资料资源与人力资源确保每个学员都受益匪浅确保理硕教育的学员初试通过...

理论力学(动力学)总结

9质点动力学91动力学的基本定律牛顿定律1第一定律惯性定律2第二定律力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定律3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92质点的运动微分方程1矢量形式2直角坐标形式3自然形式质点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1已知质点的...

09年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力学

09年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力学解决力学问题的三种手段1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结合2能量的观点尤其是动能定理本资料来源于贵州学习网高考频道高考物理3动量守恒定律这三类解决有关动力学问题的手段将高中物理的绝大部分知识点...

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