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知识点总结(二)(浙教版七年级上)

时间:2024.5.15

第二章:观察生物

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

1、蜗牛的相关知识:蜗牛是腹足纲的软体动物,整个身体分为:壳(具保护作用)、足(在腹部)、触角(两对上长下短)、眼(在长触角顶端)、口(内有齿舌)。

蜗牛具有触觉(触角部位最灵敏)、嗅觉、视觉,但无听觉;食物主要为植物的根、叶和叶芽,因此对农作物的危害较大,所以是农业的害虫。

2、生物与非生物:最大的区别是有无生命。

3、动物与植物

(1)动物和植物都属于生物两者最大的区别是:营养方式不同。

动物:由于细胞中无叶绿体,自身不能制造养料,要摄取食物来获得营养。

植物:细胞内有叶绿体,能利用阳光、水、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2)动物与植物的对比:

(3)植物是整个生物界的基础,是动物生存的基础,而动物可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

4、观察生物的方法:先观察外表、再观察内部、然后观察一些变化。

第二节:常见的动物

1、  对物体进行分类操作的一般步骤:

(1)明确分类的对象。(2)确定分类的依据。(3)得出分类的结果。

分类的依据一般是分类对象间的区别;而事物间的区别往往较多,所以依据不同,同一分类对象的分类结果也会不同。

2、  动物的分类:按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3、  脊椎动物

4、无脊椎动物

5、无脊椎动物中节肢动物分为四类:昆虫类、蜘形类、甲壳类、多足类。

节肢动物中昆虫类的种类和数量是生物界中最多的,昆虫类的特点: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和二对翅,身体、触角和足都分节,体表长有坚硬的外骨骼。

6、学会利用生物分类的:逐级分类框架检索图来给生物分类。

第三节:常见的植物

1、林耐的生物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分类的等级越高,同类生物的差别越大;分类等级越低,同类生物的共同点越多。

2、植物分类

 

3、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合称种子植物,两者的区别是:被子植物的胚珠外有子房壁,发育成种子后外有果皮包被。

4、注意书本上的各类型代表植物图片。

5、探究: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

体会探究的四个主要步骤: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和证据。

科学探究实验设计应体现的三点:控制变量法、设置对照组、消除偶然现象

第四节:细胞

1、细胞学说创立的历史:

 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首先利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木栓的细胞壁结构,提出了“细胞”这个名词。

1831年英国科学家布郎发现了植物细胞内的细胞核。

德国诗人歌德提出了“原型”说,另一位德国科学家提出了“原液”说。

19世纪4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在总结前有经验基础上,共同提出了“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的得出历时200多年,是许多伟大科学家的共同努力的结晶。

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细胞的结构:

(1)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保护和控制细胞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细胞内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

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与繁殖后代有关)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保护和控制细胞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细胞内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

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与繁殖后代有关)

细胞壁(具保护和支持作用,主要成分为纤维素)

液泡(内含细胞液)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内有叶绿素)

3、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4、一个完整的生物体是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的结果;

细胞分裂的结果是导致细胞数目增多,分裂时最重要的事件是细胞核内出现染色体,并平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分裂是相对独立的过程。

细胞分化导致出现不同形态功能的细胞,进而形成了各种组织。细胞生长使得子细胞体积不断增大。分化和生长是同时进行的。

第五节: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

1、  单细胞生物

(1)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一般生活在水里。如衣藻、草履虫、变形虫等。

(2)衣藻(单细胞植物)与洋葱表皮细胞(多细胞植物)的对比

(3)衣藻(单细胞植物)与草履虫(单细胞动物)的对比

2、细菌和真菌(两者合称微生物)

(1)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按形态分为三种:球菌、杆菌、螺旋菌,靠分裂生殖。

(2)真菌:属于真核生物,主要有三类:酵母菌、霉菌、食用菌。常见的食物菌有:香菇、蘑菇、木耳、金针菇、银耳、灵芝。

3、细菌、真菌、植物细胞的对比

4、  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原核生物(细菌);

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真核生物(真菌、植物、动物)。

5、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组成的细胞群称组织。

6、植物组织

7、动物组织

8、皮肤的结构:表皮、真皮(有血管)和皮下组织三层。

9、微生物滋生的条件:水分、空气、温度。

10、食物的贮藏方法:干藏法、冷藏法、加热法、真空保存法。

第六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2、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3、人体的八大系统

4、注意消化系统和食物消化的过程图。

5、显微技术与科学的发展:光学显微镜(实验室用)、电子显微镜。

第七节: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破坏的主要原因:栖息地的破坏、掠夺性的开发、外来物种入侵。

(3)保护生物多样性,一定要保护生物生存的环境,所以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的重要措施。

(4)我国的珍稀动植物。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银杉、水杉、秃杉、人参、珙桐(鸽子树)、桫椤、金花茶、望天树

中国动物国宝:大熊猫、朱鹮、扬子鳄、黔金丝猴、白鳍豚、褐马鸡、中华鲟。

3、实验:沙蝎藏匿沙下的原因。

显微镜的使用

1、显微镜使用的主要步骤

(1)取镜: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

(2)安放:置于体前略偏左。

(3)对光:转动转换器,使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集光器,左眼观察目镜,选取适宜的光圈和反光镜(光线强:小光圈、平面镜;光线弱:大光圈、凹面镜。),至出现一个明亮的圆形视野,对光完成。

(4)调焦:先粗后细,先低后高。

(5)观察:左眼观察,右眼睁开,便于记录。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和物镜倍数的乘积。

3、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双倒”的,所以要想把视野中看到的像移到视野中央,只要向看到的方向移动即可。

4、注意两个实验: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和观察(要染色)

口腔上皮细胞装片制作(滴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

5、  放大镜:主要构造凸透镜,观察到的是物体正立、放大的像。(注意使用方法)


第二篇:科学知识点总结(四)(浙教版七年级上)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一、熔化与凝固

1、物质从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从 需要放出热量。

2、根据固体熔化时的特点,把固体分为两类:、。两者最大的区别是: ,即有无熔点。

3 非晶体举例:松香、塑料、橡胶、玻璃、蜂蜡……。

4、晶体熔化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 ;非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 ;

5、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6、熔点是晶体固液两态的分界温度:当物质的温度大于熔点时为态,当物质的温度等于熔点时为 态,当物质的温度小于熔点时为 态。

7、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图像:

8、记住几种晶体的熔点:冰、海波。

二、汽化与液化

1、物质从态的过程叫液化(也称),物质从态的过程叫汽化。 需要吸收热量, 需要放出热量。

2、汽化的两种方式:。

3

科学知识点总结四浙教版七年级上

4

5、液体沸腾的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

科学知识点总结四浙教版七年级上

、。液体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 。

6、沸点是液体液体表面气压有关,气压越大沸点越 ,所以同一液体的沸点在不同情况下也是不同的。

7、记住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酒精的沸点。

8、液化的两种方法:

9、液体蒸发可降温,气体液化可供热。试举例说明:

三、升华与凝华

1、物质从态直接变为态的过程叫升华,物

质从 态直接变为 态的过程叫凝华。 需

要吸收热量, 需要放出热量。

2、完成物态变化过程图:

3、自然现象中水的物态变化:

云: 、雨: 、雾:

露: 、雪: 、霜:

冰雹: 。请说出除云雨外的现象发生的季节:

4、请描述云雨形成的过程:

四、物质的构成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注意:物质并不是全由分子构成)

2、分子的基本性质有:(1)分子体积和质量都极小。(用光学显微镜不能看到分子)

(2)分子之间有空隙。(注意:证明有空隙的实验)

(3)分子之间有吸引力和排斥力。(举例证明)

(4)分子在不停的运动,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3、由于分子的运动而使物质从一处进入另一处的现象叫:气态物质都能发生该现象,只不过快慢不同, 最快 最慢。

4、物质状态变化的微观解释:

(1)对于同一物质的不同状态,只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的 发生了变化。

(2)一般物质不同状态时微粒之间的空隙关系:固 液 气。

(3)汽化、升华都是一种扩散现象。

五、物质的溶解性(物理性质)

1、 溶解是一种扩散现象,它的结果是形成溶液,溶液的特点是均一性和稳定性。物质的

溶解能力称为溶解性。

2、

3、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固态物质:温度、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

(2)气态物质:温度、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气压。

4、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同。 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量是有限的。

5、有些物质溶解时会放热,例:有些物质溶解时会吸热,例:

6、影响固体溶解速度的主要因素:温度的高低、颗粒的大小、是否搅拌、溶质溶剂的量。

六、物质的酸碱性

1、酸性物质:酸、其他酸性物质。碱性物质:碱、其他碱性物质。

科学知识点总结四浙教版七年级上

2、强酸、强碱都具有

3、物质酸碱性的测定:

(1)判断物质酸碱性的最简单方法是使用 。

记忆口诀:溶液酸中碱,石蕊红紫蓝。

(2)物质酸碱性强弱程度称酸碱度,测定酸碱度的最简便方法是使用 。

(3)溶液的酸碱度用 表示,它的范围为 。酸性越强 ,碱性越强 。

(4)酒精、水、食盐水、蔗糖水为中性物质。洗涤剂、治疗胃酸过多的药品具碱性。醋、果酱、汽水、可乐、水果等具酸性。

七、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1、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

3、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可以不发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必定发生物理变化。

4、物理性质:。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溶解性、吸水性、密度……。

5、化学性质:。如可燃性、酸性、碱性、毒性、腐蚀性、氧化性、还原性……。

注意:判断性质要从它对应的变化着手。

更多相关推荐:
七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牛津上海版科学考点大全七年级第一学期八身边的溶液1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形成溶液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2判断溶液的酸碱性最简单的方法是利用酸碱指示剂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紫色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3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初一科学知识点总结

初一科学上册期末知识点复习提纲及答案第一章科学入门1科学就是研究各种现象并寻找它们答案的学问如大家熟悉的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发明了蒸气机等可以这样说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2学习科学的方法和目标多观察...

20xx新版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很全)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1科学的重要性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和谐发展科学技术2学习科学的方法是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探究实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是实验3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上)

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一章科学入门一科学在我们身边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观察实验思考...

新版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要点1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在学习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23借助各种仪器的目的4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5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前要注意...

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复习第一章1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皮肤有触觉痛觉冷热觉等感觉功能2手指的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热敏感神经较多测试温度3嗅觉的形成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每章知识点总结

1浙教版科学七下第一章知识要点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温度觉或冷热觉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4气味通过鼻...

初一科学知识点总结

初一科学上册期末知识点复习提纲及答案第一章科学入门1科学就是研究各种现象并寻找它们答案的学问如大家熟悉的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发明了蒸气机等可以这样说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2学习科学的方法和目标多观察...

新华师大版七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填空1

新华师大版七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班级姓名第一章水1海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海洋中平均每1000克海水中含有盐类物质克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2地球上的水按其状态分为水水和水水按存在空间分为水水水和水3陆地水占...

七年级下科学知识总结

七年级下科学方老师供新课标浙脚版七年级下科学复习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皮肤有触觉冷热痛觉等感觉功能蛋糕的香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神经末梢将香味传到大脑的嗅觉中枢从而形成了嗅觉舌的表面布满许多小凸点内藏味蕾味...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整式的运算一单项式单项式的次数只含有数字与字母的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二多项式1多项式多项式...

20xx年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最新人教版】

20xx年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一知识网络结构相交线相交线垂线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定义线平行平行线及其判定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平行线的判定...

七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2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