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浙江哲学选择题知识点汇总梳理

时间:2024.4.20

(一)哲学

1)

2) 3) 4) 1)

2) 3)

4)

5)

1) 2) 3)

4)

5)

6) 7) 1)

2)

3)

4)

5) 1)

2) 哲学是智慧之学。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智慧和思想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哲学起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 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从而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人们对于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是哲学。 哲学是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哲学问题的两个方面。 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就形成了方法论。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实践中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思维科学知识。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不是综合,不一定正确】,是最一般的、最本质的、最普遍的规律。 具体科学【个性】是哲学【共性】的基础【共性源于个性】,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不能轻视哲学,应批判地看待,但不能说“全盘批判”】。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错误的。 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不是辩证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注意词语对应】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划分唯心主义或唯物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或不可知论】。

3)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的和无法

回避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无法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

4)

5)

6)

1)

2)

3) 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政策说明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要以马克思唯物主义为自己的思想】 好【坏】的思维正确【错误】认识存在说明: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以物质【存在】为主,还是以意识【思维】为主说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质,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心,人,理,意】:意识是本质,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的表现形式:【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正确】,世界的本原就是气、火、水、土

等具体的物质形态【物生万物,不科学的世界观】。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批判了宗教唯心主义【有了科学依据,进步、优点】,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特性也就是物质的特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的认识】,英雄人物和意见支配世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

4) 唯心主义的表现形式:【主观唯心主义】世界是由人的主观精神【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创造的、决定的。

【客观唯心主义】世界是由客观精神【神灵、绝对精神、上帝、理念、老天】创造的、决定的。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唯物论】

1)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基本要求,

也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要求。

3)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

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1) 2) 3)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存在,可知论】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区别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是抽象的、一般的。 1

4) 5)

1)

2)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都是物质的。 从生产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其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从存在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

4)

1)

2) 从发展看,人类社会有客观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因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所以世界是物质的。 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心动、没有物质的运动是主观唯心论。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飞矢不动】;

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不可知论,物方生方死】。

3) 4) 5)

6)

1)

2)

3)

4)

5)

6)

7)

8)

9)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客观的、内在的、确定的、重复性】联系。 发现、理论研究是规律,看到的现象不是规律。 树欲静而风不止体现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包括价值规律、遗传规律、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 意识产生的前提:生物的反应形式。【意识不等于本能活动】 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 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不是大脑】,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动物的心理要通过劳动和社会交往才能产生意识。 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就不能产生。 意识是对客观实在的正确或歪曲反映。 动物的活动是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本能活动不等于意识】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可知论】。

10) 意识是间接作用于客观实在。

11) 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质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1)

2)

3)

4)

5)

6)

1)

2)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 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能动作用。 意识的力量促进物质的产生。 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识论】

1)

2) 实践是人们【非动物】改造客观世界【非主观】的物质性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实践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投资】,

变革社会的实践【社会改革、管理审判】,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唯一来源,不是唯一途径】【途径有两个,参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首次发现?现象】,认识的内容是客观事物,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认识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促进了技术发展,利用新的认识工具,个人认识能力的突破】,认识

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

4)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检验应用的过程中,由成功失败的事例到成功解决问题】。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为?实践而认识?,以?为目的,成功解决问题,运用于生产生活】,

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 2) 3)

4)

真理【不等于规律】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形式上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反复性的原因: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主体来看,认识受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受主观条件的限制。 2

从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5) 认识无限性的原因: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是无限变化的。认识的主体——人是世代延续的。

认识的基础——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1) 2)

3)

4)

5) 6)

7) 8)

9) 消费、完善制度规则不是实践。 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对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践的手段是利用工具设备。 实践活动的过程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意识指导人实践说明意识的能动性体现了实践的能动性。 狼孩没有意识不能实践。 实践受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单个人的实践可以存在,盲目的实践可以存在。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母亲】,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知识是生活的灯塔,南方谈话】。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坚持实践观【按图索骥】。

10) 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结合起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11) 认识正确【歪曲】反映客观对象是真理【谬误】。

12) 每个时代的人的认识和发展是有限的。 (四)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和发展观

1) 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总特征】,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

2)

1)

2)

3) 4)

5)

6) 7) 8)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并非任意两个事物都有必然联系,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事物的联系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形成,之后便独立与人的意识之外。 联系不能创造,只能建立。 人的主观活动形成的错误联系不能改变事物固有的联系。 事物的联系有:直接联系【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和间接联系【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唇亡齿寒】,

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时势造英雄】,因果联系【无风不起浪】,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本质联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和非本质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9) 1) 时间、地点、条件等不同,联系就不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滴水不能行舟,独木不能成林。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

离群则悲。【部分离不开整体】。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整体对部分的影响】。一着不慎,全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关键部分对整体的影响】。木桶理论,最短木板。【关键部分对整体的影响】。

2)

3) 4) 5)

6)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但整体和部分与系统和要素并不完全一样。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倾向。 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的。 当部分以有序、优化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以无序、欠佳的结构构成整体时,小于和】 (五)矛盾分析法和辩证否定观

1)

2) 3)

4)

5) 6) 7)

1)

2) 外力对事物的否定不属于辨证的否定。 自我否定不是全盘【完全】否定,辨证否定还包含对积极、合理的因素的肯定。 两种错误倾向:肯定一切【事物没有发展,或发展受阻】,否定一切【事物失去联系,无法发展】。 自我否定是旧事物否定内部过时的消极的因素,吸收、保留、改造积极因素,成为新事物的过程,是为了自身更好地发展。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发展的根本途径。 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与旧事物存在普遍联系。 辩证否定的途径:矛盾双方的斗争【自我否定】,量变与质变【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否定】。 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共同哲学依据:辨证否定观。 唯物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3

3)

4)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坚决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六)历史唯物主义

1) 2)

3)

4) 5)

1)

2)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观是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社会存在】和精神生活【社会意识】。 精神以物质财富为基础,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强调重视社会意识作用体现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其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与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3) 4) 5)

6) 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矛盾的主次方面,其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是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思想【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文学艺术、哲学等意识形态。

政治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其中国家政权是核心。

7) 8)

1)

2) 3) 4) 5)

6)

7) 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解决矛盾而实现的。 阶级社会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社会发展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重新解读和构建传统文化【错】——调整和改革【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实践是创造社会历史的源泉,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历史的性质。 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精神财富的来源,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物质条件,劳动群众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 人民群众决定社会变革的方向。 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意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1)

2)

3) 4) 5)

6)

7)

8) 9)

有影响的原理先定性,后加意义。【原理 + 方法论 + ??是正确的价值观、认识、意识,有??的影响、有利于??】

先找对象【人,物质,运动,静止,规律,意识,实践,认识,真理,联系,整体,部分,系统,发展,量变,质变,矛盾】,弄清对象关系,即定性。

【??之间存在规律、联系、矛盾,??和??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 原理 + 方法论】

【??和??是整体与部分、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的关系 + 影响、意义、危害】。 意义、危害、影响和方法论可以结合材料来写。【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我们要??来解决??问题】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一般的共性】是一事物对主体【人】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价值是一种关系,物的属性和人的需要是构成价值的两个方面。 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生的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方面,是社会价值【基础】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创造社会价值【贡献】:个人用劳动创造【物质、精神】财富,对社会作出了贡献,满足他人。 享受自我价值【索取】:得到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荣誉称号】,满足自我。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4


第二篇:高中政治必背哲学知识点归纳(主观题)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38条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

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组成部分。学习时应把握以下范畴:物质、运动、静止、规律、意识、认识、实践、真理、联系、发展、矛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民群众、价值及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 一、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8、唯物辩证法19、认识论3)(共30条原理)

1、〖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共8条原理)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四、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3、〖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2、〖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求是),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

2、〖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3、〖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反对〗: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

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六、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简而言之,即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三个重要范畴:联系、发展、矛盾。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由矛盾决定,所以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6条原理)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反对〗: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七、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2、〖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3、〖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

八、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反对〗:反对否定事物的联系,或主观臆造联系,把本来不存在的联系强加给事物。

2、〖方法论〗: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反对〗: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

第二部分:唯物辩证法(联系6、发展4、矛盾7 + 创新2)(共19条原理)

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3、〖反对〗:反对切忌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形而上学孤立的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为转移。(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2、〖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三、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3、〖反对〗:反对以一种联系概括事物之间多种多样的不同联系,否认联系的多样性。 四、联系的条件性原理

1、〖原理内容〗:事物之间都是有条件地联系着的,无条件的联系是不存在的。任何具体的联系都依赖于一定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因素之间的联系的性质、方式也要发生变化。

2、〖方法论〗: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3、〖注意〗: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但整体和部分与系统和要素并不是完全一样的。 Ⅱ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4条原理)

2、〖方法论〗: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联系的条件性。

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3、〖反对〗:反对忽视联系的条件性,认为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是错误的。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

五、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②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①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②相互影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2、〖方法论〗: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反对〗:注意既要反对只考虑整体利益,忽视局部利益的做法;又要反对只重视局部、部分利益而置整体利益于不顾,把整体和部分割裂开来的反对。 六、系统和要素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3、〖反对〗:反对忽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否认内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作用。 三、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或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2、〖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把内外因结合起来。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第一位原因,而事物的外部原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二、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原因)

3、〖反对〗:我们应反对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静止观点(反对形而上学用静止地观点看问题);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

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即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2、〖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3、〖反对〗:既要反对把事物看成是一帆风顺的盲目乐观主义;又要反对看不到光明前途的悲观失望思想。

四、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状态)【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矛盾的客观性是指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要求我们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还要坚持一分为二,两分法。

3、〖反对〗:反对回避、否认和掩盖矛盾,遇见矛盾绕着走的做法,又要反对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一点论,绝对化,片面化)。 三、矛盾的特殊性原理【重点掌握】

2、〖方法论〗:(1)我们在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简而言之,即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促成质的飞跃;坚持适度原则)

3、〖反对〗:反对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盲目乱干;反对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时优柔寡断,畏缩不前。

2、〖方法论〗: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

Ⅲ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7条原理) 一、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即对立统一。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始终不可分割的。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

2、〖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即既要看看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的关系;既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又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既要看到矛盾的这一方,又要看到矛盾的另一方;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变。)

3、〖反对〗:反对片面看问题(一点论),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3、〖反对〗:反对对具体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反对把理论当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两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2、〖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补充:这一原理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坚持这一原理有助

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有助于学会“解剖麻雀、抓好典型,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科学的工作方法。)

3、〖反对〗: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Ⅳ创新(2条原理)

3、〖反对〗:注意既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忽视矛盾的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又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万事万物的联系 五、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办事情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

3、〖反对〗:反对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

3、〖反对〗:既要反对办事情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又要反对只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单打一”

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六、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

2、〖方法论〗: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3、〖反对〗:反对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甚至颠倒主次,混淆事物性质的反对 七、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辨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处于支配作用,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反对〗: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思想僵化、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观念和行为。 第三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实践观和真理观)(共3条原理) 一、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否定观。

2、〖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一、辩证的否定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不符合事实本质规律的错误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即既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认识;又要把已有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3、〖反对〗: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反对把人们的思想观点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反对不以认识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反对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认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二、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3、价值观1、人生观4)(共8条原理)

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贯穿到人类社会历史领域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以往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主义一统天下。马克思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除剩余价值理论之外的又一大发现,是哲学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 第一部分历史观(3条原理)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方法论〗: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3、〖反对〗:反对机械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 二、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1、〖原理内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2、〖方法论〗: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矛盾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法,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方法论〗:(1)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2)树立群众观点和

群众路线是我们的基本思想和根本方法。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倾向和作风。(或: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众的关系,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为人民群众服务;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时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反对〗:反对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2、〖方法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即既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同时又要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3、〖反对〗:在日常生活中,反对超脱社会,企图孤立于社会的个人英雄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社会条件、社会环境而无所作为的观念和做法。 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要求

第二部分价值观、人生观(5条原理)

1、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客观依据)

一、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表现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导向作用。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方法论〗:要求我们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3、〖反对〗:反对忽视价值观修养的错误思想。 二、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一方面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社会价值);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自我价值)。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2、〖方法论〗:要求我们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3、〖反对〗:反对割裂二者关系,片面强调其中某一方面的错误。 三、个人与社会相统一原理

1、〖原理内容〗: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主观标准)

五、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

(1)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

(2)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

是拥有幸福生活的根本途径。 2、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1)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2)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风险

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1)实现人生价值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2)要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3)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更多相关推荐: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与归纳整理(知识主干)

《生活与哲学》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生活处处有哲学: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③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2、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关…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考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1.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2)人的意…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生活处处有哲学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3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2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生活智慧与哲学精神1哲学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1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哲学的智慧...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1

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原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

高二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二政治哲学16课为12单元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一四大关系1哲学来源于生活2生活需要哲学生活与哲学的关系1哲学的作用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的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与实践正确对待社会...

高二政治哲学生活知识点归纳[1]

3eud教育网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哲学生活知识点归纳1生活处处有哲学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3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2...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知识体系总结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知识体系总结 新人教版必修4,内容附图。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生活中处处有哲学哲学的来源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哲学的作用1哲学是指导人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基本观点归纳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基本观点归纳利川二中牟方利唯物论一基本原理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一原理要求一方面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哲学常识高考考点整理(4)人生观(历史唯物主义

考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口因素但主要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即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的内容很多如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科...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3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