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4.5

第二单元 自然界中的水

第一节  水分子的运动

1、 水由固态变为液态,在有液态变为气态,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

2、 水升高温度时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水的温度降低,水分子失去能量,运动减慢,分子之间到的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变为液态。

3、 分子的基本性质:

分子很小,看不见,摸不着。

分子不断运动,获得能量运动加快。

分子之间有间隔,三态变化分子之间间隔发生变化

4、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物质由哪种微粒构成哪种微粒就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5、 水的天然循环:水的天然循环通过三态变化实现,太阳为水的循环提供里能量,植物的蒸腾作用,土壤的渗透作用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水的天然循环,即实现了水的净化,有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布。

6、 水的人工净化:水的人工净化主要包括:沉降、吸附、过滤、蒸馏、灭菌等方法(沉降过程中加入明矾,明矾是一种净水剂,溶于水可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而沉降。

7、 混合物 纯净物

混合物:有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纯净物:有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8、 物质的提纯方法:

过滤: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分开

蒸发:把溶于液体的固体和固体分开

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

第二节  水的分解与合成

一、水的分解

1、 条件:通直流电,在水中加少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可增强导电性。

2、 现象:两积极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阴阳两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2:1

3、 验证两极产生的气体:①用燃着的木条接触阴极产生的气体,气体燃烧火焰呈蓝色,说明是氢气;②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触阳极产生的气体,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4、 化学反应:2H2O 2H2↑+O2

5、 结论:①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②化学变化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化学变化的实质)

6、 实验中注意的问题:

①氧气在水中溶解性比氢气大,氧气氧化性很强,有时会和电极发生反应,因此开始时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会大于2:1.②为增强水的导电性,电解水时向水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和氢氧化钠。

7、分解反应:有一种物质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它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一变多)

8、水的合成:

㈠氢气燃烧:2H2+O22H2O(氢气具有可燃性)

①现象: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

②点燃氢气前验纯 方法:用一小试管,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就说明氢气不纯,如果声音很小,就说明氢气较纯。(凡是可燃性气体与氧气接触,加热或点燃都有可能发生爆炸)

㈡氢气作为燃料的三大优点:来源广;放热量多;无污染

9、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在分)

①有些原子可以直接构成分子,有些原子可直接构成物质, 有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②有原子构成的物质

10、化合反应: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产一种物质的反应。(多变一)

 

11、氢气的性质: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㈠、α粒子轰击金箔

1、现象: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方向,少数改变方向,极少数α粒子被方向弹回。

2、原因:大多数α粒子通过原子内部空间的空隙,不改变运动方向;少数α粒子碰到原子核方向改变甚至方向弹回。

3、原子的结构

4、原子呈电中性:原因是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和海外电子带的负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

5、原子中的数量关系:①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②一个质子的质量=一个中子的质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的质量忽略不计)

③电子的多少决定原子的体积,电子越多体积越大。

6、注意:①不同原子,原子核内质子数一定不同。

②同种原子,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

③所有原子核内一定含有质子,但不一定含有中子。

④质子数决定原子的种类。

㈡、原子中的电子

1、在原子中电子的能量不同, 能量高离核较远,能量低里核较近。把电子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运动称为电子的分成排布。

2、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含义:

3、原子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决定,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发生改变的只是核外电子

①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带正电荷形成阳离子。

②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等于4个,易得电子,带负电荷,形成阴离子。

③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8个电子(氦原子最外层2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极不易失也不易得。

4、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失电子形成阳离子,得电子形成阴离子。带电的原子团也叫离子(如:SO42-  CO32-  OH-  NH4+  NO3-等)

5、原子和离子的关系(原子核不变,质子和中子不变,相对原子质量不变,只是电子发生变化)

㈢、相对原子质量:

1、 定义:以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 6的碳原子(碳12原子)的质量的1/12(约1.66×10-27千克)作标准,其它原子质量跟它的比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质量(单位“1”通常不写)

2、

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

①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②  相对原子质量是个比值,单位“1”

③  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质量近似相等,都约为一个电子质量的1836倍,电子的质量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④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 中子数

⑤  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质量成正比:

第一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一、溶解过程:溶质分子均匀的分散到溶液分子中间的过程。

1、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溶质可以是气体、液态、固体。

3、 溶剂: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一种溶液中溶剂只有一种,一般为液态。

4、 溶液的基本性质(特征):

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只要溶剂不蒸发,外界条件不改变,溶剂和溶质就不会分离。

均一、稳定的原因:分散到水中分子和离子直径小于1纳米,均匀分散到水中,跟水分子一起不停运动。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5、 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定

固体、液态与气体之间形成溶液中一般把液体当作溶剂,固体和气体当作溶质。

当两种液体形成溶液时,习惯上把量多的当作溶剂,量少的为溶质,只要溶液中有水时,无论水的量多少,水总是溶剂。

③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如:氯化钠的水溶液,简称氯化钠溶液。

6、 电离:溶于水或熔化状态下能够产生自由离子的过程叫做电离。

7、 乳化作用:洗洁精、洗衣粉等含表面活性的物质可以使食用油等物质以细小液滴均匀分散到水中,形成乳浊液,这种现象称为乳化作用,油和洗洁精并没有形成溶液。

二、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1、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的比值叫溶质的质量分数。

 

2、

公式:溶质的质量=                        ╳100%

3、 注意问题:

溶液的质量是指全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溶液的质量,不包括未溶解的质量。

一定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溶液是均一稳定的。

注意判断溶液中的溶质,特别是能与水反应的物质,溶质是与水反应的生成物。

4、 几个相应公式:

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5、 配制溶液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主要仪器: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钥匙、滴管。

主要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第二篇: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复习提要

1. 验证氧气的含量实验步骤是什么?

① 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 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③ 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2. 验证氧气的含量实验的现象是什么?

①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 放热;③ 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总体积的1/5。

3. 实验结论是什么?

答: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4.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5. 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物质最好选用红磷或白磷.原因是磷与氧气反应的产物为五氧化二磷.关键五氧化二磷为一种白色固体.溶于水或聚集与容器内壁上.而其他物质如硫磺燃烧的产物为二氧化硫气体.虽然消耗了氧气,可是也生成了另外一种气体,压强变化不明显.

6. 对反应物生成物反应装置有什么要求?

反应物:要过量;只能与氧气反应,要为易燃物

生成物:不能生成气体

反应装置:气密性要良好

7、过此实验得出氮气有哪些性质?

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可燃物燃烧;无色的气体;难溶于水。

8、炭,蜡烛,硫磺在空气里氧气里燃烧的现象

空气中:

木炭:持续红热发出红光

蜡烛:黄色光亮火焰

磺: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氧气中:

木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蜡烛:火焰明亮,发出白光瓶壁有水雾,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硫磺:有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9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会产生什么现象

铁在氧气中燃烧时,会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1

10、什么把铁丝表面的铁锈或油漆用纱布打磨掉?

因为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不能和O2反应,不能燃烧,所以铁丝在燃烧前要用砂纸打磨表面的铁锈,使反应进行顺利。油漆也能阻止铁与氧气顺利反应。

11为什么把铁丝绕成螺旋状?

绕成螺旋状可以增大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铁丝更容易被点燃 12为什么在铁丝末端系一根火柴?

为了引燃铁丝

13为什么要将铁丝等可燃物要缓慢伸入集气瓶中?

使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

1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中预先铺一层细沙或加入少量的水? 防止融化后的铁直接落到集气瓶底部 容易使集气瓶炸裂

15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未看到火星四射的现象,分析原因。

(1).铁丝生锈了或表面有油漆

(2).瓶中氧气含量不高

(3).火柴没有燃尽就放入瓶中

16、什么硫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中加入少量的水?

吸收产生的SO2,防止污染空气和引起中毒

17、么磷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中加入少量的水?

(1)、防止磷燃烧放出热量使集气瓶破裂

(2)、吸收产生的P2O5,防止污染

18、验室用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时发现试管炸裂了,分析原因。

(1)试管外壁有水珠(2)加热时接触到焰心(3)试管口未向下倾斜(4)试管质量不好

(5)加热前没有预热(6)加热后不能骤冷(7)用排水集气法时,先停止加热,然后再将导管从水中拿出。(8)生成气体时,导气管不通

19、基本概念

(1)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N2 O2 CO2 P2O5等。

(2)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蔗糖水等(里面的成分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

(3)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N2 O2 S P等。

(4)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如CO2 KClO3 SO2 等。

(5)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中,其中一种元素的氧元素的化合物。如CO2 SO2等。

(6)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A+B ==AB

2

(7)分解反应:由一中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AB ===A +B

(8)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缓慢氧化也是氧化反应)

(9)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又叫触媒)[应讲某种物质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如不能讲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而应讲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10)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20空气的成分:

N2 :78% O2:21% 稀有气体:0.94% CO2:0.03% 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1.、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2、氮气的用途:P24

3、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P25

4、空气的污染:(空气质量日报、预报)

(1) 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等)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2) 污染物:主要是粉尘和气体。如:SO2 CO 氮的氧化物等。

(3)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21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是常见的氧化剂。

(1)能支持燃烧: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

(2)氧气与一些物质的反应:(硫 铝箔碳 铁丝 磷 )

22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2)、反应的原理:

(1)过氧化氢 -----------水+氧气

(2)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

(3)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3)、收集方法:

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

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3

4)、操作步骤: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撤: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熄灭酒精灯。

5)、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6)、验满方法: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7)、注意事项:

(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固体药品加热时),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2)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气体。

(3)试管内的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4)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

(5)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的部位加热;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6)用排水法集气时,集气瓶充满水后倒放入水槽中(瓶口要在水面下),导管伸到瓶口处即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集气瓶正放,导管口要接近集气瓶底部。

(7)用排水法集气时,应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证明已满。

(8)停止反应时,应先把撤导管,后移酒精灯(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入试管,导致使馆破裂)

(9)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要正放,瓶口处要盖上玻璃片。

(10)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小团棉花。

23、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然后蒸发。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态氮。属于物理变化。

24.实验室制取氧气三种方法那种最好?优点是?

过氧化氢制氧气最好;优点是:①操作简单,易于控制化学反应速率;② 4

节约燃料;③易于回收二氧化锰;④不会对空气造成污染;⑤价格低。

25、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分为两部分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1)发生装置的选择由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决定。两种类型(图52-1):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固体和液体反应制取气体发生装置的改进(图52-2):

(2)收集装置的选择 由气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体的密度和气体的溶解性,是否与氧气反应,是否与水反应决定。常见以下收集方法(图52-3): 5

也可以用下列装置收集气体(图52-4):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A、B装置可以用于排空气法收集气体,C装置用于排水法收集气体。 a.若用如图A装置来收集氧气,氧气应从b端进;当气体从a端通入时,能收集到的气体可以是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如H2 。

b.若用如图B装置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应从b 端进。

c.如图C装置用作排水集气装置:应先在瓶中注满水,气体从a端进水从b端出。

此法可测气体的体积,还需添加一个量筒。(图C的b端和图D的c端连接)

26、实验室制取气体反应原理要全盘考虑:

(1)利用所选原料要能够制得需要的气体;

(2)原料一般要廉价易得;

(3)一般要求反应条件适宜且易于操作,便于控制;

(4)不能太快或太慢,便于收集与进行实验;

(5)生成的气体尽量纯净;

(6)操作简便可行,防毒防污染。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6

更多相关推荐: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第一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指的是物理变化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定性第二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蜡烛石蜡不溶于水石蜡密度小于水蜡烛燃烧时的火焰...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课题112理变化。3、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过程中常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但出现上述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必须根据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来判断。45化。6色…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梳理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2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物理变化1定义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2特征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3形式破碎扩散蒸发凝固熔化升华吸...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知识点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形状状态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3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过程中常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2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得出了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重要结论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3门捷列夫发现了...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梳理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2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物理变化1定义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2特征物质的形态形状状态发生了变化3形式破碎扩散蒸发凝固熔...

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一二章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2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至第七单元知识点总结-填空

第一单元考点一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分子本身化学变化分子的与原子的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依据是1常见的典型化学变化1可燃物的燃烧2金属的锈蚀和冶炼3食品的腐蚀与变质4光合作用和动植物的呼吸等2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1化学是有关物质变化的学问是利用实验的方法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原因和规律继而根据这些规2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3如何知道物质...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知识点小结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是一门从分子原子的层次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了解2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物理变化1定义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2特征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

九年级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练习1下列生活现象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牛奶变酸B香水挥发C光合作用D糯米酿酒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验满氧气B倾倒液体C读取液体体积D点燃酒精灯3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B...

九年级化学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总结 人教新课标版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核心利用化学原...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