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试卷答案(考试总结小条打印)

时间:2024.4.20

一、名词解释:

1、 分析教育哲学:在教育哲学研究中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对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一

些“概念”、“命题”、“口号”和“假设”进行分析,澄清它们的各种用法,从而使教育实践免于思想混乱的毒害。英国教育哲学研究在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末,主要属于分析教育哲学的范畴。

2、 教育本体:

3、 国家教育权:国家教育权,是指一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教育机构对教育的控制

权。它在内容上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教育方针的确定权、教育行政管理权和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权。

4、 福柯:

5、 民主教育:民主教育是这样一种政治教育,它向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一代传播民主理

想,培养他们健全的民主意识和态度,帮助他们掌握合理的民主知识结构,引导他们在民主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民主生活能力,并树立某种程度的民主信念,以最终促使他们成为合格的民主公民。

6、 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简称“决定论”。即以自然过程的作用来解释社会

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从而归结于地理环境决定政治体制。这一论点曾广泛流行于社会学、哲学、地理学、历史学的研究中。

7、 价值理性:价值理性也称实质理性,即“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行为—伦理的、美

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 。也就是说,人们只赋予选定的行为以“绝对价值”,而不管它们是为了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者出于责任感、荣誉和忠诚等方面的目的。因此,所谓的“价值理性”,是行为人注重行为本身所能代表的价值,即是否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忠诚、荣誉等,甚至不计较手段和后果,而不是看重所选择行为的结果。它所关注的是从某些具有实质的、特定的价值理念的角度来看行为的合理性。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是价值理性最突出的代表。

8、 弱势群体:又称弱势社群,指的是社会中的弱者群体,在财富、社会地位上处于不

利地位或者无权、无势、无人脉关系、无投票权的人,在社会被卷标化及歧视的社群,例如被称为性工作者、失业和下岗工人、上访民众、农民与农民工、部分妇女老人儿童、更新人士、残障伤残儿、同性恋和双性恋者、爱滋病患者等。

二、简答题:

1、试分析存在先于本质。

2、简述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知识概念的区别。

3、如何理解教学的双边性。

答: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双边的互动,其价值在于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态度上、认知方式上和行为习惯上的障碍,激发、激励、维持和更新他们的学习行为,从而更有效的实现教学的意向。

4、如何理解“客观真理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

答:。(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依存、相互包含。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的条件、程度、范围内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因而具有相对性;但它又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在它的限度内不可能被推翻,因而具有绝对性。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份,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2)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辩证转化。真理是一个过程,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形而上学真理观割裂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而否认相对性,从而否认真理的发

展。教条主义就是绝对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而否认绝对性,从而否认客观真理的存在。实用主义就是相对主义的一个典型代表。

5、巴腾说:“全纳教育不是目的,而是达到全纳社会的手段。”简述之。

6、简述教育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

答: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关于价值的内涵,我国哲学界有关系说、实体说、属性或功能说、主体需要说、意义说、观念说等.[1]实际研究中,诸多学者在价值的分类上主要以"人"为中心区分、理解内在与外在价值,认为内在价值即事物对人的价值,外在价值即事物对社会的价值.笔者不赞成这种观点,因为这不利于充分揭示内在与外在价值的内涵.对事物内外价值的理解应以事物自身在实际关系中是否处于主动或被动而定,应以其自身作为参照点来区分内外价值.内在价值是指事物作为主体对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它是事物具有的对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是事物自我保存、自我更新能力的具体体现,把内在价值视为事物对人的价值是对内在价值内涵的误解;外在价值是一种事物作为客体对他事物的影响与作用,是事物对人和社会的意义,把外在价值理解为社会价值,缩小了外在价值的内涵.

7、简述墨子“兼爱思想”的基本观点。

答:①墨子主张“交相利” ,以利益交换为基础

②墨子强调无差别的、平等的爱

墨家的"兼爱"思想,它要求人们平等互爱,也互相援助,突出了互利互助的精神;如鉴借墨家的"尚贤"思想,这"贤"主要是指有道德、有学识的人才,这一道德价值取向,对于激励人们加强自我修身、力争成为贤者有积极作用;如鉴借墨家的"节俭"思想,墨家的这一"节俭"思想于今而言,依然具有针对性,更值得我们提倡.墨子的基本思想是“兼爱”。所谓“兼爱”,即是说人与人应该平等相爱,不能有人、己、亲、疏的区别。墨子认为,当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非攻》是《兼爱》思想的反证和延伸,是《兼爱》的姊妹篇。

三、论述题:

1、教育哲学是对教育思想的前提反思,结合自己的相关知识加以分析。

答:教育哲学的反思性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教育哲学的研究不是价值中立的研究,也不追求价值的中立,而是把研究者自身和研究问题所涉及的一些人的价值立场作为研究活动的一个重要条件,对外部教育问题的分析始终伴随着对这一内部重要条件的分析。二十指教育哲学的知识不是一种描述性,操作性知识,而是一种体现着研究者价值立场的反思性知识。

2、“我们已经知道,知识、德行与虔信的种子是天生在我们身上的,但是实际的知识、德行与虔信却没有这样给我们。这是应该从祈祷、从教育、从行动中取得的。……实际上,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

(1)为什么说人只有接受恰当的教育才成为人?

(2)什么是恰当的教育?

(3)人接受教育就是为了自己教育自己对不对?

(4)人应该接受怎样的教育才能成为人?

3、知识是什么?隔壁阿婶说:“知识,就是我送我儿子去大学念书,以后赚钱孝敬我啦!”你认为阿婶这种观点,把知识当成什么?你要怎么跟阿婶解释“知识”?阿财说:“我 相信算命,而且我相信算命是真的,算命告诉我明天不可以出门,所以‘明天不可以出门’当然是知识!”你对阿财这种观点,又有何评价?如果阿婶和阿财的说法不是“真正的知识””请问为什么?究竟要有什么样的条件,一项说法才算是“知识”?


第二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总结及考试重点试题打印整理版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xx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 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⑧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3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教学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 (3)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4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顷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43、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44、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6、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心理学

5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52、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53、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5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的基本特性: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5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58、需要的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5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60、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6l、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6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6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6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6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6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6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69、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70、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71、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72、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7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74、思维的种类:(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75、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76、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77、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

78、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79、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亢又称心向。

80、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

81、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8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面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83、想象的种类:(”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2)在有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

84、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广阔性与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逻辑性。(4)灵活性和敏捷性。(5)创造性。

85、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况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86、记忆的分类:(”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87、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88、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89、联想的种类与规律:接近性联想(空间、时间上的接近)、相似性联想(性质上相似)、对比律(性质上、特点上形成对比)、因果律(因果关系)。

90、良好的记忆品质有: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识,是提取的应用特性)。

91、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92、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

93、高原现象:在操作技能练习到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停顿现象。

94、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知识、技能达到迁移程度,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95、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 96、超常儿童: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儿童:智商在70以下。 97、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性

的需要相联系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恐惧;情绪按强度的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与应激。

98、克服内外困难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

99、意志行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 100、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刑·应:强、不均衡型为胆汁质;强均衡灵活型为多血质;强、均衡、不灵活型为粘液质;弱型为抑郁质。 101、性格是一个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形成得早,表现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现在后。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 10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其它标准还有: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标准、“未来新人类”标准。

103、心理咨询:精神分析法——弗洛依德;行为矫正法——华生;人本主义y:f法——罗杰斯;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

104、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自然、适度。 三、新课程知识

1、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酝酿准备阶段(19xx年——20xx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 (2)试点实验阶段(20xx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xx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20xx年与20xx年全面展开)。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

(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

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 (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 (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

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

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

(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0%一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7、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 (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 (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8、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9、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10、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 11、新课程在管理政策上:

(1)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学校)。

(2)开辟“自*F而上”的课程管理渠道。提倡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为辅助的课程管理方式。

(3)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

12、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13、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15、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6、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7、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18、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19、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20、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l、教学活动设计要求:

(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有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与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

22、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主流的,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行为主义作为基础的。 23、研究性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24、研究性学习:问题为载体、探究为核心、综合为特征。 问答题:

1、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2)精深的专业知识。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遗忘的规律与特点有哪些?

(1)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舆容易遗忘。

(2)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 (3)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4)消退说认为不经复习强化的内容,逐渐完全遗忘;干扰说认为主要由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引起遗忘。

(5)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4、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1)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明确教学的目的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 (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5、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6、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 7、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具体方法各是什么?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8、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是什么?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9、简述马斯洛的人格理论?(1)自我实现。(2)需要层次理论: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自尊需要⑤自 我实现的需要。

10、依据有关的学习动机理论,提出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些具体措施。

(1)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5)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11、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1)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2)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3)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

12、教学过程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1)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2)直视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13、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1)教学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3)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

(4)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 14、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 (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 (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

(3)在练习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适应培养阶段的要求,正确使用语言;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15、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 (2)培养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的能力;

(4)促进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16、注意有哪些品质特征?它可以分为哪几类?

注意的品质特征有: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注意可分为: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17、良好的记忆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1)记忆的敏捷性。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 (2)记忆的持久性。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

(3)记忆的准确性。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 (4)记忆的准备性。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 18.怎样帮助学生

1)考试焦虑是考试时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如果面临重要的考试,而学习者又不是十分有把握,往往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和担忧。

(2)考试焦虑有一个最佳值,处于这个值时,考试效果最好,过低或过高,都会使学习受到抑制,最常见的问题是过度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的矫正可通过以下方法。 ①自信训练。让学生正确认识考试的重要性,摆正考试的位置,不要把考试看成是至高无上的东西。 ②进行放松训练或系统聪敏等,放松训练有意念放松法和肌肉放松法。 ③考试焦虑还可用想像系统脱敏法降低。 19、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20、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结构?

(1)必须具备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学,与家庭、社会配合等方面;

(2)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并善于结合姿态、表情、手势,使语言更具表现力;

(3)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表现在善于组织和管理班集体,对学生和班级日常工作良好地组织管理方面;

(4)具备自我调控能力,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教师能及时分析调整,使工作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21、论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

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 ①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找出学生思想品德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 ②善于创造条件使积极因素健康成长,并逐步使这一因素成为学生思想因素中的主导力量;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启发他们自我教育,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22.如何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来培养学习需要? (1)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 (2)由于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3)掌握评分的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 (4)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23.什么是注意?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对象的指向性与集中性。 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 ①要培养学生广泛而稳定的兴趣; ②要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培养“闹中求静”的本领; ③要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 ④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培养良好注意品质。 24.影响印象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1)自然特征:包括社会刻板现象和晕轮效应

(2)社会特征:人们能说明其在正式社会结构中明确位置的信息,确定其社会角色,然后再从他的社会角色来预言其行为,确定其对于我们的意义,确定我们行为的适当性。

(3)心理特征:我们是依据具有社会评价意义的人际关系特征和智力特征来对别人进行归类,并据此为自己的行为进行明确的方向。

25.请阐述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发展特点,并谈谈如何对青少年进行人际交往教育? 青少年的人际关系的发展: ①朋友关系在青少年生活中非常重要; ②在情感、行为、观点上与父母逐渐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也弱化了; ③在师生关系方面,他们开始评价教师的好坏,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教师。 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的教育: ①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互相接纳,社会交换,维护自尊,情境控制。 ②人际关系的建立:第一印象,主动交往,移情理解。

20xx年河南特岗教师教育学试题 1、教育学是研究( )的一门科学。(教育现象及其规律) 2、教育现象包括( )和( )(教育社会现象、认识现象) 3、教育的方针政策是( )的体现。(人们主观意志) 4、教育规律是( )的高度概括,但它不等于教育规律,甚至有些教育经验不一定符合规律。(教育经验) 5、我国的(《 》)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传说是战国末年的( )所作,比西方古罗马昆体良(《 》)还早300年。(《学记》、乐正克、《论演说家的教育》) 6、1632年,著名的( )国教育家( )出版了(《》),它是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7、广义教育包括( )、( )、( )。(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8、狭义教育既是( )有时可以作为( )的同义语使用。(学校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即是( )、( )、( )。(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 10、古代社会教育包括( )和( )。学校始建于( )社会,古代教育的内容是( )、( )、( )、( )、( )、( )。欧洲奴隶社会出现过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和( )。欧洲封建社会的两种教育体系是( )和();教会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 )、( )、( );四学( )、()、( )、( )。骑士教育培养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 )、( )、( )、( )。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奴隶社会、礼、乐、射、御、书、数;斯巴达、雅典;骑士、教会;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11.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遗传、环境、教育) 12. 教育目的规定了把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__,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__。(质量规格标准、总的要求)

13. 教育目的既是教育目的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工作的__。(归宿) 14. 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__和___;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___,__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基础、可能;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5.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是由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决定的,教育目的就是要促使人的本性、本能的高度发展,成为健全发展的人,其代表人物是___、等人。(卢梭、洛克)

16.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要求来确定,教育目的除社会需要以外无其它目的,其代表人物有___和__。(赫尔巴特、涂尔干)

17.马克思主义认为确立教育目的应根据___和__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社会需要、人的自身发展)

18.体育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人本主组织形式是___、___、___、___、___。(田径、体操、球类、游泳、军事体育;体育课、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 19.美育的任务是__、___、___。(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20.美育的途径是___、___、___。(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通过曰常生活实施美育。

21. 智育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__,培养__,发展学生的___。(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技巧、智力)

22. 普通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它承担着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和__的双重任务。(为社会输送劳动后备军)

23.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什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4.广义的教育制度即__,是指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__和___。(国民教育制度、教育设施、有关规章制度)

25. 狭义的教育制度即__,简称学制。__是整个教育制度的核心。(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

26.建立学制的依据是___、__、___、___。(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状况;政治经济制度;的身心发展规律;民族传统和文化传统) 27. 中国第一个现代学制颁布于___年,称为__。(19xx年,壬寅学制) 28.中国实行的第一现代学制是__年,张之洞、荣庆、张伯熙三人重新修订的__。体现了“中学为体,__”的精神是。(19xx年、癸卯学制、西学为用)

29. 19xx年,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__学制,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止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壬子癸丑学制)

30. 19xx年,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颁布了___学制,又称__或新学制。这个学制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壬戌学制、“六三三制”) 31. 新中国的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___年。(19xx年)

32. 19xx年9月19日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确定了“___”的方针和“___”、“____”的具体原则。(两条腿走路、三个结合、六个并举) 33.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__。(主体) 34. 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在__、___、___三个方面。(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 35.学生年龄特征是指青少年学生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不同年龄阶段所形式的一般的__、__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典型的、本质的)

36.教师的根本任务是__。具体任务包括___、___、___。(教书育人、搞好教学、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关心学生的身体和生活) 37. 教师的劳动特点是__、___、___、__。(复杂性、创造性;连续性、广延性;长期性、间接性;主体性、示范性;)

38.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__,在教育过程中起___作用。(领导者、主导作用) 39. 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___,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起___作用。(传递者、承前启后的桥梁)

40. 教师的素养包括___、___、___。(思想品德修养、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41. 教学是___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42.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施教育目的的___。教学是学校工作的__,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___,全面安排。(基本途径、中心环节、教学为主)

43. 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学校的教育任务,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的__。(指导性文件)

44. 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___。__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教学大纲、教科书)

45.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和___,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文化科基础知识和___,发展学生的___,形式科学世界观及培养__。教学过程是一种__。(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基本技能、智力和体力、道德品质的过程、特殊的认识过程)

46.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问题,__和___曾有过长期争论。主张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知识的传授则是无关紧要的学派是____。主张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于传授对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认识能力则无须特别训练的学派是__。(形式教育论者、实质教育论者、形式教育论者、实质教育论) 47. 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统一,反映了教学的__规律。(教育性) 48. 教学原则是教学必须遵循的___。(基本要求) 49. 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体系是___和____。(启发式、注入式)

50.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___。它是由17世纪捷克教育家__提出来的。中国在__年,

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__中开始采用班级授课。(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1862年、京师同文馆)

51. 课的类型分为__和___。(单一课、综合课)

52.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先后顺序和时间分配,它包括__、___、___、___、___几部分。(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53. 教学的辅助形式有___、___、___。(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现场教学) 5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___、___、___、___、___。(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55.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教育目的明确、内容正确、结构合理、方法恰当、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态度从容自如) 56.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的方式有__、和__。(平时考查、考试)

57. 考试一般有___、___和__三种(学期考试、学年考试、毕业考试)

58.学业成绩评定的方法一般有__、__。等级记分法又可分为两类,一类为__,另一类为__等。(百分制记分法、等级记分法、文字等级记分法、数字等级记分法)

59.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__的活动,它一般包括__、___、___三个方面。(品德、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 60. 道德和品德不同。道德是__,品德是__。(社会现象、个体现象)

61.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__,把一定社会的品德转化为___的过程。德育过程区别__的过程。(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受教育者品德、学生思想品德形成)

62. 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是__。(教育者提出的德育 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的矛盾) 63. 德育过程的四个要素包括教育者___、___、__。(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64.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___、__、___、___的培养和提高过程。(知、情、意、行)

65.德育原则是学校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___。德育原则来源于实践,是德育实践经验的__。我国孔子曾提出过循循善诱、___原则,英国洛克提出___,法国的卢梭提出___,德国赫尔巴特提出__,美国的杜威提出__的原则。(基本要求、总结和概括、因材施教、环境教育的原则、自然后果原则、爱的原则、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社会化活动)

66.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陶冶教育、指导自我教育、品德评价)

67.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___、___、___的教育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68. 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___、___、___。(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

69. 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是___、___、___。(自愿、灵活、实践) 70. 三结合教育指的是___、___、___。(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71.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___、___、___,是学校领导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是联系各科任课教师、学生集体的__,也是沟通学校与__及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__、___。(组织者、指导者、教育者、纽带、家庭、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72.了解和研究学生常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考核法、观察法、测量法、问卷法、谈话法、实验法、调查法、访问法、书面材料分析法)

73.班主任的工作方法有___、___|___、___、___。(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级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全面了解统一各方面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山东教师招考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试题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 学校教育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 一定的社会要求 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 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包括_家庭教育_ 、_社会教育_ 和 _学校教育_。

《孟子》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这里的庠、序、学、校是 学校名称。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产生与19xx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和19xx年的《奏定学堂章程 》。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产生于 1902 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和 1904 年的《奏定学堂章程》。 19xx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 壬寅学制 。19xx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 癸卯学制 。 中国古代学校的“六艺”教育包括 “礼”“乐”“射”“御”“书”“数” 。 中国古代的“礼”、“乐”、“射”、“御”、“书”、“数”统称为 六艺 。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简称 四书 。 先秦时期,以 墨翟 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

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著作 《政治学》 中。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 亚里士多德 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 教育学是一门以 教育现象 为研究对象,探索 教育规律 的科学。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 《大教学论》 。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 夸美纽斯 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大教学论》 。 法国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卢梭 ,其代表作是《爱弥尔》。 法国启蒙主义 教育的代表人物是卢梭,其代表作是《爱弥尔》。 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 洛克 。

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 洛克 。

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 赫尔巴特 ,其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 。

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

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我们称为儿童中心主义 。

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在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问题上提出了与前人完全相反的观点,我们将他的观点称为儿童中心主义。

19xx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了《教育学》的教育家是 凯洛夫 。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的布鲁纳提出的课程结构理论,和前苏联的 赞可夫 的教学发展思想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的布鲁纳提出的 课程结构 理论,和前苏联的赞可夫的教育发展思想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 法律形式 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免费学校教育。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2.1)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科学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学校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10 ------------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称为是个体身心发展。(3.1)

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 过程中实现的。

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外铄论的一个典型的代表。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曾经说过,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 本质的特征。 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于形成的时期。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 上的特点。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

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胎儿的发育大部分是由基因制约的,这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就是成熟 。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外部条件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 。

所谓 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个性亦称人格 ,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立性。 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培养目标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 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 ,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 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 相对而言的。

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 、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 的教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和创造美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 劳动观点和习惯 的教育。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 ,是一种精神状态。 .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的社会属性 的人。(5.1) 中学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

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动力,是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 之间的矛盾运动。

.没有活动,没有个体与 环境 的相互作用,也就没有个体的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与环境对个体自发的、零碎的、偶然的影响相比,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的主导作用。 从法制角度讲,学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着独立的法律地位。 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 社会权利 。

身心健康权包括保护未成年学生的生命健康 、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等内容。 人格尊严权是指学生享有受他人尊重 ,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 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我国一系列法律都对此进行了规定。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 ,教师是专业人员。

我国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 要求,有别于其他专业人员学习同样学科的要求。

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要有 教育专业 素养。 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教师要具有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愿意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信念。

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语言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工具,是传播知识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

教师的研究能力是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是对未知事物探索性的、发现性的心智、情感主动投入的过程。

教师的 人格特征 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师生关系 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 授受关系 。 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 民主平等 的关系。

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 的关系。 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 相互促进 的关系。

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同样重要。课程论侧重研究教什么,教学论侧重研究“如何教”。(6.1) 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 。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和教科书。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 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是依据 课程任务 来划分的。 所谓国家课程,是由 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编制和审定的课程。 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 特色课 的形式出现。 课程是随 社会的发展 而演变的。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 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和 对学科的研究 。 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有强制性 、普遍性和基础性三个基本特征。 中小学的教学科目设置,基本以 科学的分类 为依据。

教学计划中的课时分配包括学科的总时数,每门学科各学年的授课时数和周课时等。

教学大纲又称 学科课程标准 ,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大纲一般是由说明和 本文 两部分构成的。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 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教科书是 教学大纲 的具体化。

课程实施是指把 课程计划 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教学单元 通常是指某门课程的教材内容中的一个比较完整的部分。

课是教学单元的组成部分,所要解决的是课堂教学活动如何安排 的问题。 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是课程实施的最后一项任务或环节。

课程评价 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 目标评价模式 是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 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端提出了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

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7.1)

教学任务受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所传授的基础知识,是指形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

所谓智力,一般指人们的认识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体力主要指身体的正常发育与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能力。 学生的创造才能主要指他们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和掌握未知晓的知识的能力。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 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基本准则。 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它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

谈话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 谈话法可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实验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的严谨的学习态度。 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8.1) 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_基本组成部分_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作业是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各种类型练习。 辅导是_帮助和指导_学生学习的活动。 试题类型可分为供答型和选答型两大类。

供答型试题可分为简答式试题和_陈述式试题两种。 简答式试题的最简便形式是填空题。

选答型试题可以分为是非题、多项选择题和组配式试题三种。 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 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自测和_自评_的能力。

个别教学制最显著的优点在于教师能__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_。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_京师同文馆_。

为了解决班级上课不易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弊病,19世纪末20世纪初,_根组教学_在一些国家开始出现。

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和_道尔顿制_。

教学策略的基础特征是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

结构化策略在教材的排列方面可分为直线式、_分支平行_、螺旋式和综合式等。 教学策略的类型可分为内容型、_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型四种。 形式型策略就是以_教学组织形式_为中心的策略。 方法型策略是以教学方法和_技术_为中心的策略。

综合型策略是直接从_教学目标、任务出发、综合展开的策略。 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9.1)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和_社会德育_等形式。

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 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

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_心理健康教育_。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学习辅导、_生活辅导_和择业指导三个方面。 德育过程是_个体社会化_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通常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_德育内容_和德育方法四个要素构成的。

德育过程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_学生已有品德水平_之间矛盾。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总和 德育方法包括了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处分分为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

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等。

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 所谓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 班级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10.1)

19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了导生制,这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班级管理的主要管理手段有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

实施班级民主管理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班级全程管理,二是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

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

目标管理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班主任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权威的、放任的、民主的、 三种。 在当前班级管理实践中,有两种领导方式运用得比较多,一是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二是“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

教育学重点知识归纳

1. 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 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3. 1632——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育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普及初等教育+班级授课。

4. 1806——赫尔巴特——继承了康德的教育学讲座——《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 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5. 1861——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家—斯宾塞—《教育论》—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 6.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说

《民本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社会——从做中学—— 有有经验主义色彩。

7. 西方教育学——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杜威(现代教育学)

8. 19xx年——美国心理学家——卢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认知目标——情 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9. 1963——美——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教育过程》——结构主义教育思想。 10. 教育起源——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11. 教育的社会职能——将人从一个生物实体的人的转化为一个社会实体的人。

12. 教育的深化——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它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 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生长。

13.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它动物界是没有的。

14. 教育本质: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15.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三者是相互联系的,教育者 是主导性因素。

16. 奴隶社会的教育特征——学在宫府——主要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17. 唐学制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等级性特征——六学二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 律学,书学,算学——崇文馆,弘文馆。

18. 欧洲中世纪教会教育的内容——七艺(文学,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19. 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 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 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 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20. 影响人发展的四个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 21.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因素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因素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2. 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23. 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大会对青年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原因: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们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25. 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讲个体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6. 如何使教育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3)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27.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28.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阶段 (2)教育是一种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29. 教育的生产性原理——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科学知识再生产 和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生产效率和增加社会财富起到重要的作用。 30. 教育优先于经济发展(相对的,有前提的)

31. 教育的前瞻性:教育的发展所以要超前于竞技的发展,是因为教育的周期性长十年树 木百年树人,未中经济建设需要人才,必须提前培养;在现代化的生产中,知识是生产 体系的心脏和大脑,没有科学的知识,就不能从事生产和发展生产,而科学人才的培养, 基础是教育,因而经济要起飞,教育须先行。 32.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b决定着受教育者的权利;

c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伟大影响作用: a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b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c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33.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34. 教育独立性的三种表现形式: (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35. 义务教育——即以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 的国民教育。

36.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37. 教育目的结构,也就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 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 其中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的结构核心部分。

38.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 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39. 个人本位论者主张:

(1)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

(2)教育的目的再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 会价值。

40.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的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社会化,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41.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历史过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也为这种历史过程所制约。

(1)从社会历史的总的进程来看,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是密切联系的互为条件,互为 因果的,因此总的来说,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至的,而不是截然对立。 (2)个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盾的这种矛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还很尖锐。 (3)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与社会才能达到高度统一,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 才能完全一致。

42. 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建设者”;(2)需要全面发展;(3) 具有独立个性。

43. 教育的目的是不变的,但其价值取向由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44. 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不是义务教育)。

45.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

德育:德育是引导学生领悟无产阶级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 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教育。

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 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46. 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 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7. 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1)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2)学制的建立又受社会制度的制约,方应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3)学制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4)学制的建立,还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5)学制的建立,还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48.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a层次增多b短期大学迅速发展c开放性的招生政策和严格的选拔考试相结合,不拘一格培养人才d加强大学与新兴工业的联系和建立起多多种形式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 (5)终身教育受到普遍的重视。

49. 终身教育;指人的一生应该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永远和接受教育联系在一起。 50. 19xx年——壬寅学制——未实施

19xx年——葵卯学制——中国实行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 19xx年——壬戌学制——六三三制

51. 中等教育——双重任务为国家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 52. 课程——是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53. 狭义的课程=学科。广义的课程包括学科。

54. 学科课程论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有关科学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组成不同学

科,分科进行教学。

活动课程论——美,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他们反对分科教学,以活动为中心组 织教学,强调以游戏,活动作业,手工,烹调,缝纫,表演,实验为教学内容。 55. 学校的任务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实用的知识才能。 56. 我国课程的编订的原则:

(1)符合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2)适合各级各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3)适合教学的认识规律;

(4)要有统一性,相对的完整性和一定的灵活性。

57. 教育计划——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

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58.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大纲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59.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三者是准层襄括又是相互联系的,三者都是课程的 具体表现形式。

60. 教科书——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 61. 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1)在内容上要做到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的统一;

(2)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3)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利于学生的学习。

62.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通过教学,学生在教 师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 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63.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其中,学既包括学生在教师的直接教授 下学习,也包括学生为配合教师上课而进行的预习,复习与独立作业等自学活动,而教 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自主的学习。 64. 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得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65.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原则,教育质量就能提高。 66. 教学的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为文化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67. 德——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由教师在课堂 内围绕书本知识而进行。

美——杜威——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儿童在户外围绕活 动而进行。

68. 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实验——“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尽可能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69. 美——布鲁纳的教学过程论。

70. 苏联——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71. 我国当前教学过程性质的认识: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72. 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 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73. 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组织进行教学过程具有普通的指导意义:

(1)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2)注意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要割裂

(3)每个阶段的功能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74. 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必然联系: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 a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b学校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c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

a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发展; b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 c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视能力的发展的发展的片面性 (3)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必然联系: a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

b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提高; c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生知识; (4)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的必然联系:

a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

b按照教学需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5)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的必然联系:

a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b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 c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见。

75.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 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 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1)依据——反映学生的认识规律。

(2)基本要求:A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手段;B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C重视 运用语言直观。

76.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 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依据——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

(2)基本要求:A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B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能力;C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D发扬教学民主。 (3)孔子——《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77. 循序渐进—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知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 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1)依据——首先是被科学知识本身的严密系统性决定的,其次是由于学生认识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深化的过程。

(2)基本要求:A.按照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B.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C.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3)《学记》“学不蹋等”“不陵节儿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78.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 持在记性中,能根据要求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1)依据——巩固掌握知识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顺利进行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熟练地运用知识的条件。

(2)基本要求:A.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B.重视组织各种复习;C.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 识中积极巩固。

79.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 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基本要求:A.了解学生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B.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80.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施地进行有差 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1)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各有其特点,由其在智力才能方面,更有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擅长,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扬长避短,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上各种有用的和杰出的人才。 (2)要求:A.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B.采取有效的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 到充分的发展。

81. 教学方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实践和理论的发展而发展的。 82.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主要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

(2)教学过程规律和教学原则;

(3)本学科的具体内容及教学法特点;

(4)学生的可接受水平, 包括生理,心里和认知感;

(5)教师本身的条件,包括业务水平,实际经验,个性特点。F学校与地方可能提供的条件,包括社会条件,自然环境,物质设备等;

(6)教学的时限,包括规定的课时与可利用的时间; (7)预计可能取得的真实效果。 83. 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统一

考虑。万能的方法是没有的,只依赖于一二种方法进行教学无疑是有缺陷的常言道“教 学有法,但无定法”,每个教师都应该当恰当地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表现自 己的教学艺术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84. 讲授法——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又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 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巩固知识的方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得知识的方法。

研究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85. 问题—发现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独立研究来发现、获取知 识的教学。

86. 程序教学—是一种使用程序教材并以个人自学形式进行的教学。

87.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

结构。

88. 班级上课制——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于知识成度编成固定

的班集,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学生集体上课。

89. 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成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90. 班级上课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91. 为什么班级上课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A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的质量; B以课为单位教学比较科学; C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种知识; D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92. 课的类型和结构:

根据教学任务(传授新知识课、巩固知识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检查知识课)。 根据主要的教学方法(讲授课、演讲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新授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或复习,提出新课的目的,内容要点与学习要求,讲授新课,小结,布置作业。

技能课:组织教学,提出培养技能技巧的目的要求,教师讲解原理,范例或作示范操作,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练习,小结,布置作业。

复习课:组织教学,提出复习目的与要求,引导学生复习,小结,布置作业。 综合课: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提出教学目的并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作业、参观、讲座、辅导。 93.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94. 备好课必须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

95. 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明确教学目的、保证教学的科学型和思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组织好教学活动、布置好课外作业。 96.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 97. 现代教育评价有显著的特点?

它是以促进学生发展和达到教育和教学目标为中心的评价,不仅重视测量学生的知识, 而且重视测量学生的智能与品德;不仅重视总结性评价,而且重视形成性评价;不仅由 评价者作评价,而且注意自我的评价作用;不仅用于评价学生的学习,而且用于评价课 程教师教学和教育的各个方面。

98. 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能力的 发展。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及时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总评,也称总结性评价。

99. 相对性评价是是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 绝对性评价用目标参照性测验会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

100. 教学评价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指导性原则、计划性原则。 101. 教学目标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优劣的唯一质量标志。

102. 电化教学,就其本质来说,它是属于现代教学论范畴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103. 电化教学—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学 信息,以实现教学的优化。

104. 电化教学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增进教学改革、扩大教学规模、促进教学改革。 105. 教育学上的德育则是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它的范围广,包括培养学生一定 的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 106. 德育的功能:

(1)培养学生的品德,制约他们的发展方向。 (2)决定学校教育的性质。 (3)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107. 德育的过程?

(1)德育的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性的道德活动过程; (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 (4)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能力的过程。

108. 毛泽东早年《体育之研究》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是 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本而寓道德之舍也。”

109. 教师劳动的特点:强列的示范性、独特的创造性、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110. 教师价值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明显的隐含性。

111.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合理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充分发挥学校人、财、物、 时诸因素的最佳功能,以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活动。

112. 学校管理体制:是指学校内部各种管理关系的体系和制度,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 校领导的体系和制度,规定学校由谁决策和组织实施;二是学校组织机构的体系和制 度,规定学校设置什么机构各机构的职责、权范围及相互关系等。 113. 古代学校教育与现代学校教育的区别:

基本与生产劳动脱离的;学习教育为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学校成为了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教学的组织形式是采用个别教学;学校与社会生活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被困于狭小的天地,所以古代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封闭的教育。――现代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发生着密切联系,越来越紧密结合;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大为增加;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是培养政治上所需的人才,而且还担负着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而是逐步走上大众化,具有民主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渐普及,成人教育日趋发展;班级授课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被广泛地采用;学校教育不再受围墙的限制,走向多种形式办学,并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逐渐成为一个系统。 114. 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

(1)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综合化; (2)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3)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个别差异。

115. 智力活动;主要指为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而进行的观察,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心理因素

活动。 非智力活动:主要指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 理因素的活动。

116. 教育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即指导教师的教又指导学生的学, 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渐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因材施教

原则)

1 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 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3 1632年 捷克教育家 夸美纽斯

<<大教育论>> 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普及初等教育+班级授课。 4 1806年 赫尔巴特 继承了康德的教育学讲座

<<普通教育学>> 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5. 1861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家 斯宾塞 <<教育论>> 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

6.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美国 杜威 实用主义教育学说

民本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社会,从作品中学有经验主义色彩。 7. 西方教育学

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 杜威(现代教育学) 8. 19xx年 美国心理学家

卢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9. 19xx年 美国 教育心理学家 布鲁纳 <<教育过程>>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 10. 教育起源

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11. 教育的社会职能:将人从一个生物实体的人的转化为一个社会实体的人。 12教育的深化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生长。

13.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它动物界是没有的。

14.教育本质: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15.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三者是相互联系的,教育者是主导性因素。

31 .教育的前瞻性:教育的发展所以要超前于竞技的发展,是因为教育的周期性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未来经济建设需要人才,必须提前培养;在现代化的生产中,知识是生产体系的心脏和大脑,没有科学的知识,就不能从事生产和发展生产,而科学人才的培养,基础是教育,因而经济要起飞,教育须先行。

3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②决定着受教育者的权利;③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内容。

B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伟大影响作用。①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②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③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3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34.教育独立性的三种表现形式:A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B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C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35.义务教育,即以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36.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37.教育目的结构,也就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两部分组成:①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②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其中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的结构核心部分。

38.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39.个人本位论者主张:A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B教育的目的再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40.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的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社会化,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41.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历史过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也为这种历史过程所制约。(1)从社会历史的总的进程来看,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是密切联系的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因此总的来说,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而不是截然对立。(2)个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盾的,这种矛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还很尖锐。(3)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与社会才能达到高度统一,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才能完全一致。

42.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A培养劳动者或社会建设者B需要全面发展C具有独立个性 43.教育的目的是不变的,但其价值取向由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44 .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不是义务教育)

45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

德育——是引导学生领悟无产阶级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46、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7、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A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B学制的建立又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应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C学制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D学制的建立,还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E学制的建立,还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A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B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C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D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a层次增多;b短期大学迅速发展;c开放性的招生政策和严格的选拔考试相结合,不拘一格培养人才;d加强大学与新兴工业的联系和建立起多多种形式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

E终身教育受到普遍的重视。

49、终身教育:指人的一生应该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永远和接受教育联系在一起。 50、19xx年-壬寅学制-颁布后未实施

19xx年-葵卯学制-中国实行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 19xx年-壬戌学制-六三三制

51、中等教育——双重任务为国家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 52 课程——是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53、狭义的课程=学科。广义的课程包括学科。

54、学科课程论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有关科学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组成不同学科,分科进行教学。

活动课程论 美国 实用主义教育家

杜威等他们反对分科教学,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强调以游戏、活动作业、手工、烹调、缝纫、表演、实验为教学内容。

55、学校的任务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正确)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实用的知识才能。 56、我国课程的编订的原则?A符合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B适合各级各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C适合教学的认识规律D要有统一性,相对的完整性和一定的灵活性。

57、教育计划——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58、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大纲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59 教科书——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

60、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三者是准层襄括又是相互联系的,三者都是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

61、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A在内容上要做到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的统一。B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C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利于学生的学习。

62、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63、“教是为了不教”?

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其中,学既包括学生在教师的直接教授下学习,也包括学生为配合教师上课而进行的预习,复习与独立作业等自学活动,而教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自主的学习。 64、教学的意义?A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得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B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65、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原则,教育质量就能提高(正确) 66、教学的任务?A引导学生掌握科学为文化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B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C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67、德国-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由教师在课堂内围绕书本知识而进行。

美国-杜威-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儿童在户外围绕活动而进行。 68、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实验-“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尽可能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69、美国-布鲁纳的教学过程论。

70 、苏联-巴班斯基—教学过程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71、我国当前教学过程性质的认识?

A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B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A.引起求知欲 B.感知教材 C.理解教材 D.巩固知识 E.运用知识 F.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组织进行教学过程具有普通的指导意义。

A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B.注意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要割裂 C.每个阶段的功能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必然联系?

A.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a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b学校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c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B.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a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发展b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c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视能力的发展的发展的片面性

C.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必然联系a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b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提高c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生知识

D.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的必然联系a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b按照教学需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E.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的必然联系a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b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c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见.

75、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依据-反映学生的认识规律。

基本要求:A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手段B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C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76、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

基本要求:A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B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C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D发扬教学民主。 (辩)引孔子<<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条件论原则

77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知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依据-首先是被科学知识本身的严密系统性决定的,其次是由于学生认识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深化的过程。

基本要求:A按照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B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C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判)<<学记>>“学不蹋等”“不陵节儿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78、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性中,能根据要求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依据-巩固掌握知识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顺利进行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熟练地运用知识的条件。

基本要求:A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B重视组织各种复习C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79、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基本要求:A了解学生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B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80、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方式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各有其特点,由其在智力才能方面,更有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擅长,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扬长避短,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上各种有用的和杰出的人才。 要求:A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B采取有效的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81、教学方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实践和理论的发展而发展的。

82、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主要依据?

A教学目的和任务。B教学过程规律和教学原则。C本学科的具体内容及教学法特点。D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包括生理,心里和认知感。E教师本身的条件,包括业务水平,实际经验,个性特点。F学校与地方可能提供的条件,包括社会条件,自然环境,物质设备等。G教学的时限,包括规定的课时与可利用的时间。H预计可能取得的真实效果。

83、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统一考虑。万能的方法是没有的,只依赖于一二种方法进行教学无疑是有缺陷的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法定”,每个教师都应该当恰当地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表现自己的教学艺术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84、讲授法-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又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巩固知识的方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得知识的方法。

研究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85、问题-发现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独立研究来发现、获取知识的教学。

86、程序教学-是一种使用程序教材并以个人自学形式进行的教学。

87、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88、班级上课制-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于知识成度编成固定的班集,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学生集体上课。

89、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成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90 、班级上课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91、班级上课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为什么?

A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的质量。B以课为单位教学比较科学。C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种知识。D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的类型和结构?

根据教学任务(传授新知识课、巩固知识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检查知识课) 根据主要的教学方法(讲授课、演讲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新授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或复习,提出新课的目的,内容要点与学习要求,讲授新课,小结,布置作业。技能课:组织教学,提出培养技能技巧的目的要求,教师讲解原理,范例或作示范操作,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练习,小结,布置作业。复习课::组织教学,提出复习目的与要求,引导学生复习,小结,布置作业。综合课: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提出教学目的并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作业、参观、讲座、辅导。 93、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94、 备好课必须做好三方面的工作:A钻研教材B了解学生C考虑教法. 95、 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A明确教学目的

B保证教学的科学型和思想性 C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D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 E组织好教学活动 F布置好课外作业

96、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 97、现代教育评价有显著的特点?

它是以促进学生发展和达到教育和教学目标为中心的评价,不仅重视测量学生的知识,而且重视测量学生的智能与品德;不仅重视总结性评价,而且重视形成性评价;不仅由评价者作评价,而且注意自我的评价作用;不仅用于评价学生的学习,而且用于评价课程教师教学和教育的各个方面。

98、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能力的发展。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及时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总评,也称总结性评价。

99、想对性评价是是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绝对性评价用目标参照性测验会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

100、教学评价的原则?A客观性原则B发展性原则C指导性原则D计划性原则。 101 、教学目标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优劣的唯一质量标志。

102、电化教学,就其本质来说,它是属于现代教学论范畴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103、电化教学-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学信息,以实现教学的优化。

104、电化教学的作用?A提高教学质量B增进教学改革C扩大教学规模D促进教学改革。 105、教育学上的德育,则是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它的范围广,包括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

106、德育的功能?A培养学生的品德,制约他们的发展方向。B决定学校教育的性质。C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107、.德育的过程?A德育的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性的道德活动过程。B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C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D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能力的过程。

108、毛泽东早年《体育之研究》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本而寓道德之舍也。”

109、教师劳动的特点?A强列的示范性B独特的创造性C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110、 教师价值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明显的隐含性。

111、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合理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充分发挥学校人、财、物、时诸因素的最佳功能,以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活动。

112、学校管理体制:是指学校内部各种管理关系的体系和制度,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领导的体系和制度,规定学校由谁决策和组织实施;二是学校组织机构的体系和制度,规定学校设置什么机构各机构的职责、权范围及相互关系等。 113、古代学校教育与现代学校教育的区别:

古代教育基本与生产劳动脱离的;学习教育为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学校成为了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教学的组织形式是采用个别教学;学校与社会生活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被困于狭小的天地,所以古代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封闭的教育。

现代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发生着密切联系,越来越紧密结合;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大为增加;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是培养政治上所需的人才,而且还担负着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而是逐步走上大众化,具有民主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渐普及,成人教育日趋发展;班级授课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被广泛地采用;学校教育不再受围墙的限制,走向多种形式办学,并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逐渐成为一个系统。

114、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综合化。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个别差异。

115、智力活动:主要指为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而进行的观察,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心理因

素活动。

非智力活动:主要指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的活动。 116、教育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即指导教师的教又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渐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名词解释

1、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育人科学。 2、教育: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3、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意识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包括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一切有目的的社会生活影响的总和。

4、狭义的教育:是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需要,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5、基础教育:又称国民基础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是对国民实施的基本普通文化教育,也是为继续升学和就业打好基础的教育。

6、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完善和全面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出发点和根本目的的教育。

7、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8、人的社会化:指通过教育活动使人的发展符合社会的要求,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 9、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发展。其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上适当超前,其二是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上适当超前。

10、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一方面随社会的演变而发展变化,另一方面教育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每一时代的教育与先前时代的教育有历史继承关系,与同时代不同社会的教育有相互交流和借鉴的关系;二是指教育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不平衡性。

11、人(儿童)的发展:是指一个人(儿童)从出生到成熟随年龄增长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发生的不断发展完善的变化过程。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包括智力和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

12、年龄特征:年龄特征是指人(儿童)在身心发展的一定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13、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14、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是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15、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是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 16、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同时也包括思想道德、审美情趣、个性品质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

17、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指为促使人的身心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8、德育:德育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

19、智育: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育。 20、体育: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的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体质和运动能力,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

21、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22、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23、智力因素:是指在人们的智慧活动中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

24、非智力因素:是指在人们的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

25、学制: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组织系统,它具体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和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

26、教学: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学校教育活动。

27、知识: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28、技能: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并达到熟练化程度的行为方式。技能包括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29、课程:课程是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安排的总和,它包括教学科目和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的课外活动。

30、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而制定的关于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31、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某门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每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和检查教学质量的标准。 32、教科书:也叫课本,是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法的要求,系统而简明地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33、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是长期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34、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工作方式和手段,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方法。

35、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36、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教育的方法。讲授法又可以分为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不同的方式。

37、班级授课制:也叫课堂教学。是将年龄和知识水平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人数固定的班级,由教师按课表分科轮流上课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38、课的类型:简称课型,是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有单一课和综合课。 39、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40、教学模式:是指在某种教学理论指导下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过程的结构和程序

41、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又要引导他们进行实际锻炼,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际行动、提高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人。

42、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教育任务,自觉实现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

43、陶冶教育法:又称情感陶冶法,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和利用各种情感和环境因素,让受教育者受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的教育方法。

44、五爱教育:是指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45、教育合力:是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在方向上统一要求,时空上密切衔接,作用上形成互补,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

46、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它是学校进行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

47、班集体心理气氛: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在认识、情感、意志特征等方面的综合表现。班级共同心理气氛的提高与发展,对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有重要作用。

48、班风:就是班级比较稳定而持久的作风,是道德面貌、行为态度的集中表现。

49、教育评价: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依照科学的方法程序,对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及其参与者进行价值判断,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50、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为在培养人的诸多问题上的观念、观点、理论及其体系,是教育工作实践的指导思想。 51、教育机智:是指教师灵活机敏、随机应变地处理各种偶发事件的能力,以及善于因势利导、当机立断的智慧和胆识。

52、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的职业劳动中正确处理各方面关系所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53、师生关系:是指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它包括教育关系、道德关系和心理关系。

54、教育创新:是指教育工作者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55、素质:《教育大词典》解释为:“公民或某种专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关于素质的分类,最权威的是中央文件中分为四类,即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

56、教育的国家化: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之中,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体制,用法律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民教育制度,这样一种趋势被称为教育的国家化。

57、学校事故:指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中发生的,由于学校、教师的疏忽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而导致的师生人身伤害事故。

58、法律救济:是指依据法律对权利冲突予以解决,使其受损害的权益得到补救。 59、教育测验:是对知识水平、情意状态、运动技能等等的数量化测定。

60、常模参照测验:是指以学生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为参照的测验。选拔性考试一般是典型的常模参照测验,如高考。

61、标准参照测验:也叫目标参照测验。是指以预先设定的目标或标准为参照的测验。水平考试一般是典型的标准参照测验,如毕业考试、各种证书考试。

62、信度:又称可信度,指测验结果的前后一致程度,表示测验分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63、效度:也称测验的有效性,是指一项测验达到预先设定的测验目的的程度。 64、区分度:又叫试题的鉴别力,是指测验能否拉开分数距离的指标。

65、教育美育:就是利用“教育美”进行的美育,即通过建立审美化的教育活动而实现的存在于全部教育过程之中的一种大美育

名词解释

1.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入眼的亮度感觉总是滞后于实际亮度的特性称为视觉惰性。人眼2.的主观亮度感觉呈指数规律变化

3.心理趋合:是指利用人们的想像力去填充实际在画面中并没有见到的空间。

4.教育传播媒体是传递以教育教学为目的的。载有教育教学信息的物体,是连接教育者与学习者双方的中介物,是人们用来传递和取得教育教学信息的工具。

5.在多媒体教学中,通常将用于执行教学任务的多媒体软件称为多媒体课件

6.专家系统将某一领域的专家知识、经验加以总结,形成规则,存入计算机中建立知识库,并采用合适的控制策略,按输入的原始数据进行推理、演绎,从而作出判断和决策。

7.基于因特网的资源型学习模式,它是指学生主要利用因特网信息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其特点是:

8.现代远程教育是师生凭借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手段所进行的非面对面的教育 9.微格教学按照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以现代视听技术为手段,对学生和教师进行模拟教学训练。 10.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过程为目的,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11.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进行的价值判断,它为促进学生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 问答题

一.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评价内容

过多倚重学科知识尤其是课本上的知识,忽略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评价标准

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价值; 评价方法

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过多依赖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评价主体

被评价者多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互动的评价模式; 评价重心

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难以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二.网络教学的实施时应注意几点: 1。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

2。网络教学的支持服务系统设计 3。辅导教师作用的发挥 4。交互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三、“经验之塔” 的基本观点(对教学的启示)

? “塔”中最底层的经验,是最直接最具体的经验,越住上升,则越趋于抽象。 ? 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 ? 教育不能只满足于获得一些具体经验,而必须向抽象化发展,使具体经验普遍化,

最后形成概念。但若把具体经验看得过重,则是很危险的。 ? 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育、教学工具,可以使得教育更为具体、直观,从而去获得

更好的抽象。 ? 位于经验之塔中层的视听教具,比用言语、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较具体的和易

于理解的经验,它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

四、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

2.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即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和对旧知识的重组。

3.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不同人看到事物 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

五、网络课程及注意问题:1.网络课程是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核心,是远程教学与远程学习最基本的资源。

2.所谓网络课程,是指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

3.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第一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它们通常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来表现;第二是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它主要由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多媒体课件及其他教学资源以及网络教学活动等构成。 六、比较目录型检索工具、搜索引擎、多元搜索引擎

目录型检索工具:是由信息管理专业人员在广泛搜集网络资源,并进行加工整理的基础上,按照某种主题分类体系编制的一种可供检索的等级结构式目录。目录型检索工具主要优点是所收录的网络资源经过专业人员的选择和组织,可以保证质量,从而提高了检索的准确性。但是由于人工收集整理信息,因此得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难以跟上网络信息的迅速发展,所涉及信息的范围有限,其数据库的规模也相对较小。

搜索引擎:使用自动索引软件来发现、收集并标引网页、建立数据库。以网页形式提供给用户一个检索界面,供用户输入检索关键词、词组或短语等检索项。其工作原理是:信息采集、储存,加工、输出。

多元搜索引擎也称集成式搜索引擎,它是多个搜索引擎集成在一起,向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检索界面,且将一个检索提问同时发送给多个搜索引擎同时检索多个数据库,再经过聚合、去除重复部分并输出检索结果。 优点是:可以同时获得多个独立搜索引擎的结果 缺点是:在信息来源和技术方面存在一些限制,搜索结果并不理想,未受到用户广泛认可。 七、电子邮件发送过程:

(1)、客户机A给出发送邮件的指令后,邮件被 传送到发信人所在的邮件服务器A中。 (2)、邮件服务器A把邮件拆成一个个数据包,通过 因特网逐个站点传递至收信人所在的邮件服务器B中

(3)、由客户机B到邮件服务器B中取信。 选择与填空

1.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积极反应原则、小 步 子原则、及时强化原则、自定步调原则、低错误率原则。

2.人耳的非线性效应:遮蔽效应、鸡尾酒会效应、颤音效应、哈斯效应 人耳的声音定位机理:双耳效应、耳廓效应

3.戴尔的经验之塔: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抽象的经验

4.拉斯威尔“五W”传播模式 :Who ?(谁?) Say what ? ( 说了什么? )In which channel ? ( 从什么途径? )To whom ? ( 对谁? )With what Effect ? ( 取得什么效果? )” 这就是著名的 “ 五 W 模式 ” 。

5.教育传播要素:教育者、教育信息、受教育者、媒体和通道、传播环境 教育传播基本原理:共同经验、抽象层次、重复作用、信息来源 6.短时记忆一次只能记住7±2个组块

7.CDD(电荷耦合器)是数码相机的核心、 8.录音机是根据“电磁转换”原理制造的

9.根据视频信号的高频调制方式不同,目前世界上由NTSC、PAL、SECAM三种制式 10.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是一种新的教育技术,被认为是人类教育史上继文字出现、学校创立、活字印刷之后的第四次革命。

11. 计算机辅助教育,简称CBE、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CAI、计算机管理教学,简称CMI、计算机辅助测验,简称CBT、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简称CSCL、虚拟现实,简称VR、虚拟现实建模语言,简称VRM ,建立在3D多媒体共享虚拟世界的标准上

12.多媒体课件开发步骤:环境分析、教学设计、脚本设计、软件编写、评价与修改 13.Premiere是一个基于非线性编辑的视频编辑软件

14.基于页面 、基于流程线 、基于时间线 15.概念图的理论基础: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 16. 虚拟现实特征:交互性、沉浸性、想象性 17. ICAI系统的优点:因材施教

18.TCP/Ip的名称来源于两个重要的协议: TCP(传输控制协议)、Ip (Internet协议) 19.IP地址格式:每个IP地址占用四个字节(32位),用四组十进制数表示,每组数字取值范围0-255,组与组之间用圆点“.”作为分隔符。例如:211.84.112.1 20.域名地址的一般格式是:主机名.组织机构名.网络名.最高层域名

21.ERIC美国教育资源信息中心,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网上教育资源数据库 22.FTP是文件传输协议的缩写。

23.WebQuest由简介、任务、资源、过程、评价和结论共6个模块组成,

24.远程教育经历了由19世纪中叶兴起的函授教育、20世纪初兴起的广播电视教育,直到20世纪末期出现的现代远程教育等三个发展阶段。

25. 最早提出教学设计构想的先驱是——美。杜威、桑代克

26.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1、前期分析2、教学目标的阐明3、教学策略的制定4、方案编写5、成果评价

27.前期分析:学习背景分析、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需要分析

28.布卢姆的目标分类理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等组成。比较成熟的是认知领域

29.海格教学目标ABCD要素:对象、行为、条件、标准

30.诺曼·格朗伦于19xx年提出总体目标——具体行为的方法。将学生内部认知过程和外部行为结合起来的课堂教学目标的编写方法,

31.影响教学媒体选择的最重要因素,学习任务和学习者

32.教学评价的功能:1.诊断功能、2.反馈功能、3.激励功能、4.教学功能

33.教学评价技术:定量评价技术-测验、统计分析、定性评价技术-观察、调查、测验、成长档案袋

34.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 2.认知主义 3.构建主义 35.人眼对波长为555nm的绿光的灵敏度最高

36.教育传播媒体分为:传统教育传播媒体、现代教育传播媒体(投影视觉、听觉、视听、综合操作)

更多相关推荐:
20xx-20xx学年第二学期小海子镇中心小学教育教学总结

小海子镇中心小学(20xx/20xx)年度第二学期教育教学工作总结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学期初学校制定的《小海子镇中心小学工作计划》、《小海子镇中心小学发展规化方案》为指导,切实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发展动态…

小学教育教学总结

第一学期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光阴荏苒,岁月如歌,转眼间一个学期又匆匆而过。本学期,我们在中心校的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怀下,在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课程改革,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

小学学校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部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校教学工作总结一学期来,我们踏踏实实抓好每一个细节,勤勤恳恳做实每一件事情。总体上看,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通过扎实细致的工作,顺利完成了本学期教育教学的各项目标任务。…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教育教学工作总结一个学期的工作结束了,这个学期的工作是繁忙的、充实的、也是充满希望的。做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回顾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心中有无限感慨。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总结:一、认真钻研教材,努力体现教育新理念…

20xx年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20xx年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总结范文引导语为您整理了20xx年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帮助您提供很多想法转眼新的一学期就将结束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我们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邓小平理论和ampldquoxxxxam...

小学学校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校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深钻党的十八大大精神,坚持以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开展教育科研、教改实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扎扎实实地做好教学各项工…

小学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回眸十年------教育教学工作心得体会很惭愧,我是一个很浅薄的人,也远没有出色表现,所以今天算是的厚着脸皮来了,把自己工作学习中的一些收获体会和大家分享,并接受大家的指点。不经意之间,时间飞逝,当猛然回头才发…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李林梅一学期教学工作即将结束了在这繁忙而充实的一学期中我感触较多现将本期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得失作一个反思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高效课堂教学的新思路...

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总结

回龙中心小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工作总结本年度学校信息化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关于学校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有关精神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益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课堂教学实效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入开展切实提高...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工作总结为了能从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也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在此特对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做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回顾总结与说明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小学生对待学习往往偏重于兴趣兴...

二年级第一学期教研组工作总结

二年级教研组工作总结20xx20xx年度第一学期教师我们二年级组是一个和谐融洽团结向上的集体每位老师在这个集体中工作心情愉快气氛融洽年级组就像我们的家一学期来我们组在学校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全组教师齐心协力同舟共...

砚池河镇中心小学环保教育工作计划和总结.doc

环保教育工作计划单位砚池河镇中心小学时间20xx03砚池河镇中心小学环保教育工作计划环境教育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社会造福后代富民强国的重要工作学校要高度重视环境教育和环保工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

小学教育教学总结(4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