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综合性学习

时间:2024.5.4

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

成长足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回忆小学阶段美好的时光,写写难忘的老师或同学,难忘的校园,难忘的一节课或是难忘的一次活动。

(2)和同学畅谈自己成长的故事,共同寻找班级“成长的足迹”,并制作成班级纪念册。

2、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阅读、交流、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回小学生活的美好时光,再说一说,写一写,做一做中感受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对母校、对老师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对母校、对老师的热爱和感激之情,学会感恩。

重难点、关键:

1、围绕“难忘”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组织、策划能力。

课时划分:六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活动主题,制订和交流活动计划。

教具准备

- 152 -

收集班级及本人照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发兴趣。

二、读题,了解活动内容。

1、学生自由读题目,了解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

2、指名反馈,教师小结。

第六单元 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

教材分析

当我们开始这一次综合性学习的时候,学生已经在小学学习了六年,并且即将离开小学,开始新的学习生活。六年来,学生从天真烂漫的幼儿成长为身心健壮的少年,这既是孩子自己努力的结果,也浸透着学校、老师的心血。这六年中,发生过多少令人激动、喜悦、忧愁和伤心的事;这六年,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开始起步而永远难忘的岁月。在即将毕业的时候,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把师生情、同学情以及对母校的感激之情表达出来,并且永久珍藏,成为美好的回忆,是师生共同的需求。这次综合性学习就是充分运用多种语文形式,让学生回忆美好的小学生活,互相激励,继续前进。

“难忘小学生活”分成“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两大板块。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引导学生开展活动。“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可以激起对六年小学生活的回忆,激发对老师、同学和学校的感情,同时在写讲演稿、给母校老师写信、临别赠言等方面得到借鉴和启发。开展活动的材料不止于此,学生可以自己去搜集,教师也可以再提供一些。在五六年级,学生已开展过三次这种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综合性学习,也具备了一些综合性学习的基础。教学中要充分 - 153 -

体现综合性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的特征,抓好策划、活动、交流、评价等几个环节,使这次综合性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真正成为学生难忘的回忆。

综合性学习要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主。“成长足迹”板块可以以制作“班级纪念册”为中心开展活动。为了制作好“班级纪念册”,可以做以下几件事:(1)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2)回忆和说说自己成长的故事,共同寻找班级“成长的足迹”。(3)搜集个人和集体“成长的足迹”,写写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人和事。最后制作成班级纪念册。“依依惜别”板块可以有选择地开展下面的活动:(1)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2)为母校做点事,留作纪念。(3)举行一次毕业联欢会,在联欢会上回忆成长经历,表达惜别之情,互相赠言。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0~14课时,一般一星期完成一个板块。开始时可以用1课时制订和交流活动计划,结束时用1~2课时展示、交流学习收获。为了便于开展活动,可以适当调整课时,把几节语文课连在一起,有一些活动,如,搜集个人和集体成长的资料、为母校做有纪念意义的事、为准备毕业联欢会排练文艺节目,需要利用课外的时间。

教学内容

1.通过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怀念,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感情。

2.回顾个人和集体的成长经历,懂得成长需要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学校的关怀、老师的教导和同学的帮助。

3.用多种形式表达对老师和同学、对母校依依不舍的感情,并立下美好的志向。

- 154 -

4.会写临别赠言、简单的倡议书、建议书和演讲稿。(选做)

5.能在教师的帮助下,与同学一起组织策划联欢活动。(选做) 教学时间: 10--14课时,一般一星期完成一个板块

第一板块

成长足迹

教学目标

1、通过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怀念,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感情。

2、回顾个人和集体的成长经历,懂得成长需要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学校的关怀、老师的教导和同学的帮助。

3、用多种形式表达对老师和同学、对母校依依不舍的感情,并立下美好的志向。

4、会写临别赠言、简单的倡议书、建议书和演讲稿。

5、能在教师的帮助下,与同学一起组织策划联欢活动。

6、写活动总结。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表达自己对母校、老师、同学的依依惜别之情。 难点:制作班级纪念册。

课前准备:

1、搜集个人和集体成长的资料、为母校做有纪念意义的事、为准备毕业。

2、联欢会排练文艺节目。

课时安排:7课时

- 155 -

第一课时:制定计划

教学目标

1.制订活动计划, 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2.知道“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两个版块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教学重难点

制订活动计划,完善活动计划。

教学步骤

一、阅读单元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1、导语:同学们,当我们开始这一次综合性学习的时候,你们已经在小学学习了六年,并且即将离开小学,开始新的学习生活。六年来,你们从天真烂漫的幼儿成长为身心健壮的少年,这既是你们自己努力的结果,其中也浸透着学校、老师的心血。这六年中,发生过多少令人激动、喜悦、忧愁和伤心的事;这六年,是你们在人生道路上开始起步而永远难忘的岁月。在即将毕业的时候,让我们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把师生情、同学情以及对母校的感激之情表达出来,并且永久珍藏,成为美好的回忆吧。

2、学生读导语和活动建议。

二、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1、引语:在进行综合性学习之前,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制定活动计划。有了好的活动计划,就为活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制定综合性学习活动计划时有哪些要求?

2、学生汇报制定活动计划的要求。

教师相机强调:

(1)自由组成小组

- 156 -

(2)讨论活动内容

(3)制订活动计划

(4)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

(5)活动结束后要展示活动成果)

3、教师提示: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本中特向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请大家一同走进课本P123和135页。

4、学生自由读 “活动建议”。

[要求:从活动建议中知道一些什么?哪些建议要特别注意?]

5、 学生谈论哪些活动有可行性,还可以补充什么活动。

三、讨论交流,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

2、师生共同评议。

(教师相机引导,提示注意计划的完整、合理、科学以及活动形式尽量不重复)

3、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四、明确建议,突出活动重点

1、学生汇报活动内容

教师相机提示:围绕“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可以有选择地开展哪些活动,如何开展活动。

2、师进行总结这次综合性学习开展的活动有:

“成长足迹” 要做的是:

(1)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

(2)回忆和说说自己成长的故事,共同寻找班级“成长的足迹”。 - 157 -

(3)搜集个人和集体“成长的足迹”,写写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人和事。最后制作成班级纪念册。

“依依惜别”板块可以有选择地开展下面的活动:

(1)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

(2)为母校做点事,留作纪念。

(3)举行一次毕业联欢会,在联欢会上回忆成长经历,表达惜别之情,互相赠言。

(4)出一期“再见吧,母校”的黑板报。

(5)开展“我为母校捐本书”活动。

五、作业设计:预习新课

教法学法 教师引导、点拨法。自学、交流、深入理解。

精讲精练 根据版块活动内容制定活动计划。

板书设计

难忘小学生活

“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

(回顾珍藏) (行动回报)

第二课时:阅读《难忘的启蒙》《老师领进门》 教学目标:

1.反馈自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情况。

- 158 -

2.了解《难忘的启蒙》《老师领进门》两篇阅读材料主要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体会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展示“阅读材料”。

教学步骤

一、出示阅读内容导入

1、我看到了这么一首诗歌:

人们把老师比作红烛,照亮别人而把自己燃烧。

人们把老师比作园丁,培育桃李开遍天涯海角。

教师是太阳底下崇高的事业。

老师给了我们理想的阳光和智慧的阳光。

老师引导我们走上洒满阳光的人生之路。

老师期望我们成为新世纪的太阳。

老师的话儿像春雨滋润我的心。

老师用知识的雨露浇灌我们成长。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

永远记住你的情;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

永远记住您的话。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

- 159 -

永远记住您的爱;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

永远是您的一朵花。

2 、从这两首诗歌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谈。

二、学习《难忘的启蒙》

1、童年的生活是难忘的。童年的启蒙老师更使人难忘,他们更能永远留在每个人的记忆之中。因为是他们打开了我们知识的大门;在我们童稚的心灵播下美好的种子;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使我们能健康地成长。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回忆启蒙老师的文章——《难忘的启蒙》。(什么叫启蒙?)(教你基础知识)

2、“我”的启蒙老师为什么难忘呢?他在文中写下了哪几件令他难忘的事情呢?

学生交流后,归纳板书:抗日讲演 、老师对“我”的两次批评 、抵制日语课。

3、体会“从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小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某些道理”这句话,在课文中“宽”指的是什么,“严”指的是什么,老师为什么对作文、写字那样严格,而对日语课却那么宽容,从而进一步感悟到老师们的爱国精神和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

4、默读课文思考,作者的启蒙老师是个怎样的人?出示课件:

(热爱自己的祖国,严格要求学生,写作要实事求是,学习要认真。)。

5、总结课文中心思想。

文章回忆了抗日讲演比赛、老师对“我”的两次批评、对日语课的抵制等三件事,表现了启蒙老师强烈的爱国精神和严谨的教学作风,表达了作者 - 160 -

对启蒙老师的崇敬、感激和怀念。 【《难忘的启蒙》是一篇回忆启蒙老师的文章。作者沙健孙。文章重点回忆了抗日讲演比赛、老师对“我”的两次批评、对日语课的抵制等三件事,表现了启蒙老师强烈的爱国精神和严谨的教学作风,表达了作者对启蒙老师的崇敬、感激和怀念。课文是按照“我”对启蒙老师的感激和怀念对启蒙老师的回忆启蒙老师对“我”的影响这样的顺序写的,其中回忆部分的三件事是全文的重点。

阅读这一课,先要了解“启蒙”的意思,在此基础上理解“我”的启蒙老师使“我”受到了哪些启蒙教育?如,热爱自己的祖国,严格要求学生,写作要实事求是,学习要认真。要让学生体会“从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小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某些道理”这句话,明白在课文中“宽”指的是什么,“严”指的是什么,老师为什么对作文、写字那样严格,而对日语课却那么宽容,从而进一步感悟到老师们的爱国精神和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

三、学习《老师领进门》

1、默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田老师教一首小诗,他以诗为内容,编了一段故事,娓娓动听的讲述,有如春雨点点入地,在作者心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3、你对文末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这句话怎样理解?

(作者用格言式的语句,说明了教育对人的巨大影响,感谢老师对自己的启蒙教育。)

- 161 -

4、能说说你的启蒙老师吗? 【《老师领进门》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作品。这是一篇回忆录,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启蒙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从小受到文学感染,在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表达作者尊敬老师,热爱老师,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阅读时要体会文章通过哪些具体事例的叙述,表达出对田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文章重点写了田老师教一首小诗,他以诗为内容,编了一段故事,娓娓动听的讲述,让孩子“听得入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地,在作者心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让我们深深感到,启蒙老师对人一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文末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用格言式的语句,说明了教育对人的巨大影响,感谢老师对自己的启蒙教育。文章用深情的回忆、具体的事例说明田老师“很有口才,文笔也好”,一个优秀老师的形象跃然纸上。叙述生动,行文简洁,是本文的特色。】

四、学习《新来的王老师》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讨论思考你佩服这位老师吗?为什么?

3、你是否也遇到过这样的老师?回忆老师帮助、鼓励你进步的点滴往事。学生交流。

【《新来的王老师》是一篇小说。写了一位新上任的王老师在第一节语文课上提问“差生”蔡林,引起哄堂大笑,放学后王老师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鼓励蔡林好好学习的事。蔡林的想法很有代表性:他认为自己是“差生”,“没人提问我的”,“大家这么认为。我,我自己也承认。”所谓的“差生”首先是失去了自信心。针对蔡林的这种心态,王老师对症下药,送给蔡 - 162 -

林一份“差生档案”。其实这个“差生档案”是一个个名人小时候的“缺点”,他们的成就今天已经人所共知,他们是用自己的努力克服了自身的不足。这份“差生档案”激发了蔡林的信心,我们相信他在王老师的教育下一定会有大的进步。很多学生虽然没有像蔡林那样被判为“差生”,但六年的学习和生活中也有不顺利的时候,所以这篇文章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回忆老师帮助、鼓励自己进步的点滴往事。】

五、比较三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1、同样是回忆老师的文章,表现的重点是不一样的:有的是赞扬老师满腔的爱国热情和严谨的教学风格(《难忘的启蒙》);有的是回忆老师的才华横溢和对学生的循循善诱(《老师领进门》);有的是难忘当年老师独特的教育方法(《新来的王老师》.

2 、都写了具体事例,有的写一件事,有的写多件事。

六、作业设计:

以《我的启蒙老师》或《难忘小学生活》为题写一篇习作。

教法学法 教师引导、点拨法。自学、交流、深入理解。

精讲精练 理解材料的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板书设计

难忘的启蒙

组织演讲 —— 爱国

启蒙老师 老师的批评(两次) —— 正直 诚实 勤勉 难忘

对日语课的宽容 —— 爱国

老师领进门

- 163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插柳之恩,终身难忘。——师恩难忘

第三课时:阅读学习4-5 教学目标:

1.反馈自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情况。

2.了解《忘不了的笑声》《作文上的红双圈》两篇阅读材料主要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体会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展示“阅读材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启蒙老师的教诲使我们终身难忘,然而六年来小学同学富有个性的特点相信也深深印在每个同学的脑海中,让我们一同走进《忘不了的笑声》。

二、新授

1、自由朗读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总结。

出示课件:文章围绕“小队的同学都爱笑,各人的笑声不一样”,写出了小队同学别具一格的笑声

3、 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说说自己班上同学的笑声特点。

- 164 -

5、学习《作文上的红双圈》

(1)自读课文,提出学习方法。

(2)按照学生的提示学习。

预设: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写作顺序,体会感情,提出不懂之处等。

出示课件:

黄蓓佳的文学之路是从98个“红双圈”开始的。有一次学校开展征文比赛,黄蓓佳的一篇《补考》写了5000字,后来这篇文章被放在橱窗里,那时老师改作文时习惯把好的句子用红双圈圈起来,黄蓓佳很孩子气地隔着玻璃一个个地数老师圈的红双圈,发现一共是98个,正是这98个红双圈成为她写作的起点。

(3)从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你想到了什么?

(4)文章标的中心是什么?

三、作业设计

1、收集描写笑的词语书上的和课外的歌5个。

2、自习观察本班的同学写写他们的特点或用“难忘——”来回忆小学生活,

为下面活动作准备。

板书设计:

忘不了的笑声

难忘 笑声不一样 快乐小队

( 总 分 总)

作文上的红双圈

- 165 -

征文——展出——发表——成为作家——感谢

教法学法 教师引导、点拨法。自学、交流、深入理解。

精讲精练 理解材料的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第四课时写作:难忘的回忆(小学生活)

活动目标

回忆小学生活的点点滴滴,增进同学情,师生谊。

主持人:学生代表

准备阶段

1、学生收集六年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人和事或者自己成长的故事写下或者口头准备好。

2、实物准备:照片、奖状等。

3、主持人准备好台词。

活动过程

一、习作指导

1、谈话导入

六年了我们聆听着老师的教诲,与同学一起学习、劳动、游戏。今天就让我们的思绪尽情驰骋,从记忆中搜寻最让你心动的情景,唐我们一起分享那一个个印象最深的老师、同学,一件件难以忘怀的事吧。

2、拓展

翻开自己的日记、习作再次进行整理,注意真情实感。

二、学生开始写作。

三、作业设计

- 166 -

准备自己成长的故事

四、学生主持过程(要求每个学生能上台演讲)

五、老师总结

1、师生共同评选活动中的优秀学生发奖品。

2、老师总结。

六、作业设计:预习新课

教法学法 教师引导、点拨法。自主、交流。

精讲精练 收集六年中印象最深的人和事或者自己成长的故事写下

第五课时:活动课

活动目标

和同学们一起畅谈自己的成长故事,共同寻找班级成长的足迹。 活动准备: 1、主持人.2、学生继续收集资料

活动过程

一、导语

成长的过程中,有鲜花,也有荆棘;有欢笑,也有眼泪。但无论酸甜苦辣,都将成为珍贵的回忆。今天就让我们重温那过去的岁月,唤起美好的回忆吧。下面老师将活动交给中队长,让他来给我们主持。

二、学生主持活动

三、师生共同总结评出此次活动度的积极分子

四、作业

准备好资料制作班级卡

教法学法 教师引导、点拨法。自学、交流。

- 167 -

精讲精练 畅谈成长故事

第六课时:“班级纪念册”启动阶段

教学目标

1、通过制作“班级纪念册”,培养学生热爱母校、珍惜同学情谊的思想感情,培育团队精神。

2、以生活为本位,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选取作文材料;开拓思路,使他们体会到: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写出不同的作文。

3、说写结合,完成两篇作文:

(1)介绍照片中的“我”;

(2)为同学的照片写一份说明(照片中的“他”)。

4、活动准备:选好照片

教学安排

1、导语。

你们即将离开生活了多年的母校,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必定有些依依不舍。为了给母校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建议你们每人挑选一张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生活照片,汇集成一本“班级纪念册”送给母校。你们同意吗?但是,光有照片还不够,建议你们各自为自己的照片写一点说明,附在其中,好不好?

2、范例及讲评。

你为什么带这张照片来?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它能说明什么?先想一想,谁愿意说说?

讲评重点:有无具体内容,是否介绍清楚。

3、练习。

- 168 -

(1)独立思考:这张照片是在什么情况下拍的?其中有什么故事?

(2)小组交流,练习口述。

4、大组交流。

请各小组推荐:哪位同学说得较好?

讲评:进一步启发思维,介绍各自的特点。

5、当堂习作。

限定时间,快速习作。

6、相互修改。

找一个朋友,征询意见,自行修改。

7、小结。

板书设计

“班级纪念册”启动阶段

围绕一个意思要有具体内容特点介绍清楚

教法学法 教师引导、点拨法。自学、交流。

精讲精练 班级纪念册启动,围绕一个意思要有具体内容特点介绍清楚。

第七课时:选制作班级纪念册具体学生

活动目标

1、认识制作“班级纪念册”的意义

2、讨论“班级纪念册”的内容和形式。

活动准备

准备纪念册资料

活动过程:

- 169 -

一、导入

六年的小学生活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难忘的。让每一个学生都把那些珍贵的回忆留住,那不仅是对过去日子的美好回忆,也将是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激励。许多年后,当一个个同学长大成才,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的时候,班级纪念册将永远连接着小学老师和同学的情谊。

二、讨论活动卡内容

1、分小组讨论

2、集中每小组的建议

预设:

卡上的内容如,“师恩难忘”“同学情深”“个性特点”“集体荣誉”“运动场上”“艺术天地”“美好祝愿(离别赠言)”“依依惜别”。班级纪念册是为了留下美好回忆,所以形式可以多样。可以是书刊式的纸制班级纪念册,也可以是网页式的多媒体班级纪念册。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班级纪念册,都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努力做到图文并茂,有的还可以用实物。教师要鼓励有创意地制作“班级纪念册”。

三、选取活动卡的制作负责人

1、学生提名美编、资料收集人、文字编辑、审稿人等

2、每个学生要做的:上交一张照片写上自己的特点(简明扼要)

3、有特色的照片要配上说明和故事。

四、作业 预习新课

教法学法 教师引导、点拨法。自学、交流。

精讲精练 制作有创意的班级纪念册。

- 170 -

第二块 依依惜别:告别逝去的日子

教学目标

1.阅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体会用多种形式进一步表达对老师和同学、对母校依依不舍的感情,放眼明天,树立并交流自己美好的志向。

2.会写临别赠言、简单的倡议书、建议书和演讲稿,进一步表达自己临别时对母校和老师的感情。

3.在教师帮助下,与同学一起策划并组织一次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联欢活动,自我策划举行一场朴实而隆重的毕业典礼。

中心活动

写临别赠言、给学校写一份建议书,举办一次毕业联欢活动(可和毕业典礼合起来进行,成为毕业典礼的一部分)。

教学重难点

1. 写好倡议书和建议书。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组织、和策划能力。

课时划分: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活动建议”,了解活动内容。

2.阅读“阅读材料”中给《老师和一封信》《同学录》《毕业赠言》。 教学用具:搜集相关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阅读“活动”,了解活动内容。

- 171 -

1.老师:以成长 足迹为主题的综合活动,把我们带进了美好的回忆,回忆总是要过去的,明天 我们就要分离了,此时此刻,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天达 依依惜别 之情呢?

2.学生自由读“活动建议”。

3.指名反馈,老师归纳。

(1)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

(2)为母校做点事,留做纪念,也可以写倡议书或建议书。

(3)策划并举行一次毕业联欢会。

二、阅读《同学录》

1.教师:《同学录》,相信我们班的同学第人都有一本了吧,拿出来看看,上面都有什么 呢?2

2.老师小结:《同学录》上有同学报道经方式,有老师的温馨祝福,还有同学给你的赠言,更有我们美好的回忆,请同学们翻开 课本一起读一读〈同学录〉。

3.学生自由地读一读,读中体会 情感。

4.指名反馈:哪些语句你不太理解?

5.引导学生讨论下列诗句的意思。

“从此,课堂上的座位被重新编排??成为纪念邮票。、”

“思念和日子??门窗和熟悉的面容”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这首诗歌。

7.小结:《同学录》是一首短短的诗。同学录,是种在校园里永远的记忆,是留在岁月中忘不掉的纯真。这首诗也是一个情味浓浓的倡议,通过诵读可以让学生了解同学录的作用,也来做一个自己班级的同学录。 - 172 -

三、阅读〈毕业赠言〉

1.学生自由读一读。

2.指名反馈:这是谁给谁的毕业赠言呢?

3.集体一起读一读。

4.老师:你们读出了学生对老师的一份什么感情?读出了同学间的一份什么情谊?

5.有感情地朗读赠言。

6.小结:《毕业赠言》中选登了两组赠言,一组是学生写给老师的;一组是老师给学生的。学生临近毕业,有许多话要对同学、老师、母校说,“毕业赠言”为他们提供了一次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机会,一个展示个性、展现才情的平台。虽然毕业赠言人人都能写,但是由于其特殊的纪念意义,毕业赠言应尽量写得精练、形象、富有时代感、饱含感情,能给人以启迪,情真意切,能根据同学和老师的特点写。写好的赠言可以在班内进行交流,评一评谁写的赠言最有个性,谁写的赠言最风趣,谁写的赠言最幽默,谁写的赠言最有文采。要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用比较生动、得体而简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祝愿。

四、阅读〈给老师的一封信〉

1.老师:写信是表达情感的一种好方式,现在我闪就去读毕业于上海市虹口区第三小学的翁钦露同学写给她的老师顾家璋的一封信,作者写这封信的时候已经在华东师范大学读书了。

2.自由读,思考:信中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指名反馈:

4.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 173 -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反馈的语句。

7.小结:《给老师的一封信》是上海市虹口区第三小学学生翁钦露写给她的老师顾家璋的一封信。作者写这封信的时候已经在华东师范大学读书。在信中,她记下了顾老师曾经给予自己的种种关爱和教诲,赞美了老师的奉献精神。给老师写信,对学生来说也不是陌生的事,阅读时着重要体会作者把叙述、描绘、想象结合在一起,用优美抒情的语句,用对具体事例的回忆,表达对老师真挚的感谢之情。

五、课堂小结

老师小结:同学们,〈毕业赠言〉包含了学生对老师的赞扬和爱戴之情,〈给老师的一封信〉赞扬了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一篇篇包含深情的文章,让我闪感受到了浓浓的师生情谊是用爱筑成的,这样的情谊,我们怎能难舍难分呢?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同学录〉〈毕业赠言〉〈给老师的一封信〉

2.背诵〈同学录〉。

教法学法 教师引导、点拨法。自主、交流。

精讲精练 学习阅读材料的中写作方法。

板书设计

- 174 -

第二课时

活动一 朋友:真情祝福送给你

教学目标: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

教学重难点:写毕业赠言,表达出真挚情谊

教具准备:搜集毕业赠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导入。

1.〈起〉 全班有感情的朗读〈毕业赠言〉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自古多情伤离别。你看: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虽说“无语凝噎”,但人们在送别的路上,总是说了又说。人们说——(生接力,说送别诗句。)

〈承〉

1.古人说得多好。不但表达了自己的怀念之情,更给朋友以鼓励,如今,我们也将离别,我们也来给自己的同学、朋友写写赠言,好吗?

2.教师:通过上节课的阅读,我们知道〈毕业赠言〉可以是学生给老师的,也可以是同学给同学的,今天 ,我们就给老师和同学写写临别赠言。

3.独立思考写给老师和同学的赠言。

4.集体反馈,并评议。

三、动手写一写,

1.想想看,你最想送给谁?在提笔之前,你想到了什么?你又想对他(她)说什么?

2.想一想,如何说得更好,就像诗一样?

3.赠言欣赏,揣摩写法。

- 175 -

xxx:愿你是航船,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愿你是水晶,永远保持一颗纯洁善良的心;愿你是雄鹰,经得起生活中狂风暴雨的考验。

XXX:六年来,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你友善,你宽宏,你睿智,忘不了课堂上你精彩的发言,忘不了赛场上你矫健的身姿,忘不了“六一”联欢会上你动听的歌喉。离别之际,给你最美好的祝愿,相信走进中学的你,更加优秀。——XXX

XXX:我们曾是并肩生长的两棵小树,我们曾是重唱的两个声部,我们曾是一张课桌上的一对学友。当我们挥手告别时,请带上我最美好的祝福——×××

四、交流欣赏,互相借鉴。

1.通过赏析,你发现好的赠言是怎样的?

提炼特点:内容可以写回忆、激励、感动、忧伤、祝福与感言;写作方法:排比、引用、比喻、对比、夸张。

提示:应用恰当的表达方法可以使文章锦上添花,表达我们真切的情感。

2.六年,我们一起走过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在这六年中,我们哭过笑过,我们吵过闹过。而这些,在我们即将分别之际,却让人珍藏与回忆。让我们敞开心扉,把你珍藏的友谊化作一首诗、一句活话、一片情,作为赠言送给你的朋友!

3.赏析与赠送。

〈转〉

1.其实,除了送给同窗好友,我们还可以写一些文字,送给谁?

2.自主选择,通过赠言或书信的形式,赠给老师、校长。(指导略) - 176 -

3.离别之际,老师也写了一篇送给我们全体同学的毕业赠言。在这个特殊的时刻,送给大家。师诵。

〈合〉

在这个特殊时刻,我们用自己的心,给同学、老师送了临别最想说的话,送上了我们美好的祝愿。愿友谊地久天长。让我们交换自己的纪念册,把自己想说的话,更多的祝愿,送给更多的人!(交换纪念册,互赠留言)

五、集体交流

1.因人而宜。赠言要避免千篇一律,要根据同学的个性、兴趣、爱好、志向、特长、属相以至长相的不同而创作出“这一个”。

赠给意志坚强的朋友: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你乃大丈夫也。”

赠给真诚的朋友:如,“我们的情谊如大海,拥有天下最真诚的友谊,在茫茫的人际间拥有无尽的广阔和宽容。”

赠给悲观的同学:如,“生活有时虽不像你所想的那样美好,但是也不会像你所想的如此糟糕,愿你笑对人生,一路走好!”

赠给惰性较强的同学:如,“不要学花儿只把春天等待,要学燕子衔着春天飞来。”

赠给心胸狭窄的同学:如,“宽容是豁达的人生态度,是和谐的人生色彩,让宽容永远亮丽我们心灵的蓝天。”

赠给缺乏自信的同学:如,“有花自有香,不必大风扬,你的潜能等着你去开发。”

赠给不善言谈的同学:如,“沉默但不可沉没,沉默是金,但有时也会变成废铜。”

- 177 -

赠给意志脆弱的同学:如,“废铁之所以能成为有用的钢,是因为它经得起痛苦的磨炼。”

赠给属马的同学:如,“愿你成为一匹永不停息的千里马,奔向理想的草原。”

赠给班级上的“丑小鸭”:如,“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相逢又告别,归帆又离岸,既是往日欢乐的终结,又是未来幸福的开端。”

六、课堂小结:

老师小结:同学们,老师感受到了,你们笔下的每一个字第一句话都表达着对老师的爱戴,赞美和留恋以及对同学的依依惜别之情。

七、布置作业

把给老师或同学的赠言抄写到书签上,送给老师或同学。

教法学法 教师引导、点拨法。自主、交流。

精讲精练 毕业赠言表达出真情实感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活动二 母校:愿你越来越美好

教学目标

- 178 -

引导学生为母校做点事留作纪念,指导学生写倡议书和建议书。 教学重难点

写建议书和倡议书,注意格式

教学用具

搜集相关的材料,制作〈同学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六年来,我们在母校的怀抱里快乐地成长,我们在同学录里留下了纪念,我们在班给纪念册里留下了纪念,如今我们就要离开我们的母校了在离开之前,我们还可以为母校做些什么事呢?

二、小组同自由交流。

三、指名说一说

讨论,制订实施计划。赠(见表3)

根据讨论的结果,分头完成。教师适当指导。

栽下一棵纪念树。

整理一次学校校园环境。

给学校提一条合理的建议

赠送一份纪念品给学校。

给学弟学妹们赠送一批书籍。

??

四、指导写〈倡议书〉和〈建议书〉

- 179 -

1.老师导读:为母校做点事的方式很多,可以为母校种棵树,可以以班级的为单位送一幅画给母校,可以为学校再搞一次卫生,还可以写一写〈倡议书〉〈建议书〉。

2.指导写〈倡议书〉

倡议书的写作格式和一般书信相似,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五部分组成。

1)标题。多数情况下直接用“倡议书”三个安作标题,也可以在“倡议书”三个字前面概括倡议的内容。

2)称呼。可根据受倡议 选用适当的称谓。如“同学们”“妇女们”等,也有的倡议书不另起行写受倡议对象,而是正文中指明。

3)正文。正文是的倡议书的重要部分,主要写倡议的背景,倡议的对象,目的、内容、意义、和要求。

4)结尾。表示倡议者的决心、希望以及建议。

5)落款。写倡议者的名称或姓名,发倡议的年、月、日。

建议书的写作格式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几部分构成。

1)标题一般在第一行中间写上“建议书”字样,有的建议书还写上所建议的内容,如“关于暑期中小学补课的建议书”。

2)称呼。建议书称呼要求注明受文单位的名称称呼或个人的姓名,要在标题下隔两行顶格写,后加冒号。

3)正文。建议书正文由三部分构成。

4)结尾。结尾一般表示敬意或祝愿的话。同一般书信相同。

5)落款。落款要署上提建议的单位或个人的称呼姓名,并署上成文日期。 - 180 -

6)《给校长的建议》是一位六年级毕业生写给校长的信,侧重于提出建议。信中针对学校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重新开放图书室的建议。不但提出了自己的设想,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办法,言辞恳切,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向母校表达了热爱之情。以这封建议书为范例,可以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发现学校存在的不足,学习本文的写法,向校长写一封建议书。

五、学生动笔写〈倡议书〉〈建议书〉。

六、指名读一读〈倡议书〉和〈建议书〉。

七、布置作业。将〈倡议书>和〈建议书〉打印出来,贴在读书墙上。 教法学法 教师引导、点拨法。自主、交流。

精讲精练 〈建议书〉与〈倡议书〉格式正确

第四课时

活动三 前行:相约在明天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策划并举行一次毕业晚会。

教学用具: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你们观看过哪些晚会,都有哪些节目?

2.老师导读:同学们,毕业典礼意味着小学的真正结束,这是极有意义也是最值得回味的一刻,我们也搞一场毕业晚会。可以以班级形式进行,也可以以年级形式。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联欢会,事先都要进行周密的安排,怎样组织一场联欢会呢?

二、交流,选定联欢会的内容。

- 181 -

1.老师:你们喜欢什么节目呢?

2.老师小结:节目的形式很多,小品、歌舞、话剧等都可以,关键是节目的题材要新颖,内容要健康,形式要式样。

3.毕业典礼以年级组为单位、班级之间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可以举行一次预备会,讨论融毕业典礼和毕业联欢为一体的庆祝活动的具体细节。

4.小组讨论,指定节目单。

三、讨论,讨论毕业典礼流程。制定联欢会方案。

1.引导学生讨论,联欢会的方案包括哪些部分?

2.指名反馈。(活动时间,目的,地点,准备,流程)

3.老师:活动的准备要做些什么?选好主题,定节目,编排节目,撰写主持人台词,布置会场,购买晚会 需要的东西,编排节目单,写活动方案等。

4引导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分工。

5.公布分工的结果。

四、阅读〈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1.老师导读:同学们,我们这 是毕业 联欢晚会,所以在活动中经常 要安排一些毕业 典礼讲话,可以主领导代表讲话,可以请学生代表讲话。该怎么写毕业 典礼的演讲稿呢,我们先去读一读“阅读材料”中的〈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2.学生自由 地读一读、、。

3.指名 反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做了讲话?

4.老师:你们从作者叙述的这三件事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182 -

5.老师小结:是呀,以情感人,激发共鸣是演讲稿的基本特点,同学们在写毕业典礼讲话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6.小结:《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是一篇激情昂扬的演讲稿。文中回忆了六年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三件往事──上小学的第一天、三年级时的运动会和六年级的家长会,表达了对母校的留恋,对老师的感激,以及对同学的依依不舍。以情感人,激发共鸣是演讲稿的基本特点。学生可以以此为范本,学写演讲稿。

五、学生根据分工,准备联欢会

六、开展毕业 联欢会。

七、布置作业

教法学法 教师引导、点拨法。自主、交流。

精讲精练 了解联欢会的流程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 183 -

古诗词背诵

教学目标

1.体会诗词的感情.

2.理解诗词的意思.

3.能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诗词的感情.

2. 能背诵并默写古诗.

课时分配:5课时

第一课时

<七步诗><鸟鸣涧>

教学目标

1.体会诗词的感情.

2.理解诗词的意思.

3.能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诗词的感情.

2. 能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首诗《七步诗》

1.时代背景

历史描述,情境导入:三国时期,曹操的大儿子曹丕和三儿子曹植都有政治野心,都想争做曹操的继承人,曹丕文武双全,但曹操更加偏爱文采 - 184 -

风流、才高八斗的三儿子曹植。然而,历史并没有眷顾这位负有天才美称的曹植,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曹丕最终取得了胜利,后来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而曹植,究竟面临着什么样的命运?过去曹操对他格外的恩宠,还有他出众的才华,却给他,惹来一场杀身之祸,和后半生被软禁的无尽的苦难??

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很有才华。曹操去世后,曹植的哥哥曹丕即位,很嫉恨曹植。相传有一次,曹丕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就将其处死。曹植真的自七步之内作成了这首诗。 2、单字解释

尝:尝试。

持:用来。

羹(gēng):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漉(lù):过滤。

菽(sh&shy;&shy;ū):豆。这句的意思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釜:锅。

燃:燃烧。

本:原本,本来。

煎:煎熬。

相煎:指互相残害全诗,表达了曹植对曹丕的不满。

泣:小声哭泣。

何:何必。

3、诗意:

- 185 -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成糊状食物。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它说:我们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豆秸在锅下燃烧着,豆子正在锅里哭泣。本来我们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为什么要这样紧紧逼迫呢? 4、表达的思想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人曹植的名篇。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感情。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不满与厌恶。

二、学习古诗《鸟鸣涧》

1、题目意思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本诗亦然.即是鸟在涧中鸣,也有说“鸟鸣涧”是地名,在王维朋友的家附近。

《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这首五言小诗主要描绘深山幽谷夜晚寂静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心情。《鸟鸣涧》中,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2、单字意思

鸟鸣涧:地名,在王维朋友的家附近。

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 186 -

空:空寂、空空荡荡。

月出:月亮出来。

时:时而;偶尔。

鸣:啼叫;鸣啼。

惊:惊动。

3、诗意:

在这个寂无人声的地方,芬芳的桂花轻轻飘落在地上。静静的夜晚,使这山林更加空寂、安静。月亮升起,惊动了正在树丛里睡觉的山鸟,它们清脆的叫声不时地在空旷的山涧中回荡。

4、品析

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动衬静,寓静于动。“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二句写出了一种静谧恬美的意境:寂静的山谷中,人迹罕至,只有春桂在无声地飘落;夜半更深,万籁俱寂,似空无一物。而"人闲"二字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更突出了人与自然的融合!接下诗人又写出了更有诗意的一幕:“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由于山中太幽静了,因此,当一轮明月突然升起,皎洁银辉洒向这夜幕笼罩的空谷时,竟然惊动了山中的鸟儿,于是在幽谷溪边鸣叫起来。这叫声似乎一时打破了山中的宁静,但它又让人感到空旷的山中更加幽静沉寂。这首诗写得形象逼真,生动自然,情趣无限。诗中虽然写的花落、月出、鸟鸣,但是“这些动的景物,即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可见还是后来居上。

三、课堂小结

教法学法 教师引导、点拨法。自学、交流、深入理解。

- 187 -

精讲精练 理解诗意及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芙蓉楼送辛渐》《江畔独步寻花》

教学目标

1.体会诗词的感情.

2.理解诗词的意思.

3.能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诗词的感情.

2. 能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首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1.单字解释

①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的西北角。辛渐:王昌龄的朋友。这首诗是王昌龄在芙蓉楼送别辛渐去洛阳时所作。

②“寒雨”二句的意思是说:昨夜下了一场秋雨,水涨江满;天亮时送你回洛阳,远望你将行经的楚地,使我感到孤独。寒雨:秋雨。连江:满江。夜入吴:夜晚秋雨入镇江。镇江属吴地,故说“夜入吴”。平明:天刚亮。客:指辛渐。楚山:指辛渐将行经的楚地。

- 188 -

③“洛阳”二句的意思是说:如果洛阳的亲友向你问起我的情况,你就告诉他们:我的心就象盛在玉壶的冰那样洁白透明。

2. 译诗

昨夜,秋雨绵绵洒向吴地江天, 今晨,我在芙蓉楼送客面对孤独的楚山。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询问我的近况,请告诉他们我依然冰心一片,装在洁白的玉壶中。

3.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二句中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既写出了友人的去向,又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心情。三、四句,写的是自己,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一定要问到诗人的情况,所以诗人送别辛渐时特别嘱托他:“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现在的情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象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构思新颖,委屈、怨恨之情含而不露。

“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诗眼,但历来人们都认为“玉壶”与“冰心”一样,都指人的品德美好,这不符合实际。“玉壶”具有多义性,它可以指洒壶、月亮、灯、滴漏等。把“玉壶”解释为酒壶,既是推杯换盏时的谐谑,也极符合王昌龄当时的心态。全诗音调谐美,诗风沉郁,又采用问答形式,别开生面。《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这是一首送别诗。(是作者在芙蓉楼送辛渐。)首句从昨夜秋雨写 - 189 -

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二句中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既写出了友人的去向,又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心情。三、四句,写的是自己,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一定要问到诗人的情况,所以诗人送别辛渐时特别嘱托他:“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现在的情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像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构思新颖,委屈、怨恨之情含而不露。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1、注词释义

独步:独自散步。

黄四娘:“娘”或“娘子”是唐代惯用的对妇女的美称。

蹊:小路。

留连:因喜欢而不愿离去。

自在:自由自在。

恰恰:唐代人的口语,正好。

2、古诗今译

3、赏析

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压垂了枝条。嬉戏流连的彩蝶不停寺飞舞,自在娇媚的黄莺啼鸣恰恰。

名句赏析——“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小路上花团锦簇,花下的枝条被压得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它们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从这里,我们嗅到了浓郁的花香。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鸣的黄莺,它们活泼自在 - 190 -

的神态,能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诗人用“时时”、“恰恰”这种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跃然纸上。

教法学法 教师引导、点拨法。自学、交流、深入理解。

精讲精练 理解诗意及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石灰吟》《竹石》

教学目标

1.体会诗词的感情.

2.理解诗词的意思.

3.能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诗词的感情.

2. 能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 191 -

一、学习第一首古诗《石灰吟》

1、 单字注释

吟:吟颂,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轻易:似乎很平常的事情,

浑:全,

清白:指石灰雪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2、诗意

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3、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 - 192 -

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二、学习第二首诗《竹石》

1.解说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还表达了自己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这首诗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这是一首是在竹石图上的题画诗,作者咏的是竹石,但已不是对自然界竹石的一般描写,而是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作者以物喻人,实写竹子,赞颂的却是人。诗人屹立的青山,坚硬的岩石为背景而基础,说竹子“咬定青山”,“立根破岩”,“千磨万击”。“坚劲”则正是这个历经风吹雨打的竹子和竹子所象征的人的真实写照。因此,可以说,诗歌通过歌咏竹石,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强者的光辉形象。全诗清新流畅,感情真挚,语言虽然通俗但意义深刻而意味深长。

2.作者背景

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韧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 193 -

3.单字解释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原本。

破岩:破裂的岩石。

磨:折磨,挫折。

击:打击。

坚劲:坚韧、刚劲。

任:任凭。

尔:你们。

4.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韧挺拔,无论你刮的是什么风。

5.名句赏析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 。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姿态,从来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 - 194 -

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教法学法 教师引导、点拨法。自学、交流、深入理解。

精讲精练 理解诗意及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第四课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已亥杂诗》

教学目标

1.体会诗词的感情.

2.理解诗词的意思.

3.能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诗词的感情.

2. 能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首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195 -

1、 题解,背景介绍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前一年冬,唐军在洛阳附近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等地。广德元年正月,叛军首领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杀,延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至此平息。在战乱中漂泊受难、饱经沧桑,正流离于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惊喜欲狂,心中激荡,难以自抑,狂喜之余,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

2、注释

闻:听说。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收:收复。

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涕泪:流泪;流涕。

却看:回过头来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忧愁。

漫卷:胡乱卷起。指高兴得不能读书了。

喜欲狂:高兴的要发狂。

纵酒:尽情的喝酒。

青春:明丽的春天的景色。作者想象春季还乡,途中有宜人(妻子),和景色相伴。

- 196 -

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长江三峡之一)。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初闻:刚刚听说。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收:收复。

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763年被官军收复。 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涕泪:指因欢喜而泪下。

却看:再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丝的忧伤

漫卷:胡乱地卷起。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白日:白天。

放歌:放声高歌。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天的景物。作者想象春季还乡,旅途有宜人景色相伴。 即从:立即从某地到某地。

穿:穿越。

- 197 -

便下:顺流而,是“一??就??”的意思。

3、译文

在剑外忽然听说,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时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回头再看看妻子儿女,忧愁哪里还在。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我立即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阳,随即又奔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忽然听说唐朝的军队收复了蓟北,刚听到这消息时我的眼泪湿透了衣裳。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忧伤?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白日里我要喝着酒放声歌唱,春天美好的景物伴随我回家。立即就要从巴峡穿过巫峡,穿过襄阳,回到洛阳。

4、赏析

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 当这一天终于盼来时,他竟激动得悲喜交加,喜极而哭。前四句由“忽传”到“初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把惊喜的心情描绘得生龙活现。后四句通过想象,尽力描写“喜欲狂”时的激动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饮,而且恨不 得乘着大好春光马上回到家乡,这从他一口气列出的四个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 已沿着这一路线飞走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则表达了因祖国由战乱到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已亥杂诗》

1、写作背景

道光十九年(1831年)岁次已亥,龚自珍辞官返乡,又去北上迎接妻儿,在南北往来途中,感于清朝朝庭压抑、束缚人才的情况,作诗315首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 198 -

2、注释

九州:中国。

己亥:道光十九年(1839)。这年作者四十八岁,因不满于清朝官场的黑暗,辞官去京返杭。后因接眷属又往返一次。这一年往返京杭道中,共作七绝三百一十五首,统名《己亥杂诗》。这里选录的一首,原列第一百二十五首。作者自注:“过镇江,见赛玉皇及风神、雷神者,祷祠无数,道士乞撰青词。”

万马齐喑:语出苏轼《三马图赞序》:“振鬣(马鬃)长鸣,万马皆喑。”喑:哑。

抖擞:奋举,振作精神。

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恃(shì):依靠。

喑(yīn):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究:终究、毕竟。 天公:造物主。重:重新。抖擞:振作精神。

降:降生。

3、译文

只有风雪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4、赏析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 - 199 -

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诗人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而且认为这种变革越大越好,大得该像惊天动地的春雷一样。他又认为实行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热情地呼唤:天公啊!请你抖擞精神,把各式各样的人才都赐给我们吧。这首诗描写了当时社会政治死气沉沉的状况,表达了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

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堪,危,, 龚自珍《己亥杂诗》多用象征印喻,想象丰富、奇特,运用意象手法创景抒情。

教法学法 教师引导、点拨法。自学、交流、深入理解。

精讲精练 理解诗意及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 200 -

第五课时

《浣溪沙》《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教学目标

1.体会诗词的感情.

2.理解诗词的意思.

3.能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诗词的感情.

2. 能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首古诗

1、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本次选自《东坡乐府》

2、注释

① 元丰五年(1082)三月谪居黄州期间作。《东坡志林》卷一载:“(余)因往(沙湖)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

- 201 -

聋,遂往求疗。??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蕲水,今湖北浠水县,在黄州东。兰溪,出箬

竹山,溪两侧多生兰草,故名。

② 萧萧,同潇潇,雨声。子规,杜鹃的别名。

③ 休将,不要。白发,指老年。

1.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镇。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2.浸,泡在水中

3.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沙路润无泥"。

4.潇潇,形容雨声。潇潇暮雨,白居易《寄殷协律诗》自注:"江南吴二娘曲词云,'潇潇暮雨郎不归'。 5.子规,布谷鸟。

6.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7.此句当为写实。但"门前"云云,亦有出处。《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一行传》,谓天台山国济寺有一老僧会布算,他说:"门前水当却西流,弟子亦至。"一行进去请业,"而门前水果却西流"。

8.白发,老年

3、译文

到蕲水清泉寺去游玩,清泉寺临近兰溪,溪水向西流。山脚下兰草的嫩芽泡进了小溪水中, 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 傍晚细雨中布谷鸟阵阵啼。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 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

4、 鉴赏

- 202 -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上阕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却以萧萧暮雨中,杜鹃哀怨的啼声作结。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下阕却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先著《词洁》卷一谓:"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自不凡。" 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上阕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却以潇潇暮雨中,布谷鸟哀怨的啼声作结。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

下阕却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 - 203 -

经典故。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先著《词洁》卷一谓:"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自不凡。"

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谓:"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1、译文

水好像是眼波横流,山好像是眉峰攒聚。要问远行的人去什么地方?有山有水景致很美的地方。

才送春天归去了,又要送君(鲍浩然)回去了。要是到江南赶上春天,千万要把春天留住。

2、注释

之:到,往。

浙东:宋代置浙江东路,管辖绍兴以及婺、温、台、明、处、衢六州,即今浙江省钱塘江以东地域。

“水是”句:古人常以秋水喻美人之眼,这里反用。眼波:比喻目光似流动的水波。

“山是”句:《西京杂记》载卓文君容貌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后人遂喻美人之眉为远山,这里反用。

盈盈:美好的样子。

3、译文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碧绿的江水,像美人横转的眼波;重叠的青山,像美人聚拢的眉峰。

- 204 -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真想问问那些在路上行走的人儿要到那个方向?应该是像你一样,急着要去好山好水的地方吧!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唉!才送走了春,如今又要送你回家乡。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朋友,回乡时,若还赶得上江南迷人的春色,千万住下来过过美好的日子,可别急着走呵

4、《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的思想感情:

①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②对游人的祝福之情③对春光的喜爱珍惜之情

5、解析:

①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

②想像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是一首送别词。上片开头“水是”“山是”两句,含意丰富,启人遐想。词人把明澈的流水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美丽可爱。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对鲍浩然心事的设想:波光漾动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脉脉传情;青黛的山峦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满怀愁怨,眉头都蹙起来了。词人通过这一设想写出了鲍浩然“之浙东”的心切。与此相应,上片结句“眉眼盈盈处”也可以有两层理解:一是鲍浩然是去山水秀丽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一是他是去与“眉眼盈盈”的心上人相会。下片抒发词人的情怀。“才始送春归”,点明这里春刚逝去,说明词人心中满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心情就更痛苦了。最后两句是词人王观对鲍浩然的 - 205 -

祝愿:希望他生活在“春”里。这个“春”既指鲜花如锦的春天的季节,也喻指他与心上人生活在一起。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王观送别的情意。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北宋词人王观创作的词,(上片写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达了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

这是一首送别词。上片着重写人。以眼波和眉峰比喻水和山。“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即写江南水的秀美,同时又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的脉脉含情,语带双关,扣得天衣无缝。可看出伎俩的高超。 下片着重写季节。而这季节又同归家者的心情配合得恰好。暮春时节春归人也归。结尾两句中的“春”,不仅是指季节方面,不要辜负大好春光,一定同它同住,而且又是指人事方面的。所谓人事方面的“春”,便是与家人的团聚,是家庭生活中的“春”。语带双关,聪明俏皮。

这首词,轻松活跃,比喻巧妙,耐人寻味,几句俏皮话,新而不俗,雅而不谑。

6、作者简介

王观(公元1035-1100年) ,字通叟,出生在如皋集贤里(今冒家巷)一个书香门弟。他少负盛名,邻里称奇。公元1051年,与堂弟王觌到京师求学于胡瑗门下。公元1057年,他进士及第,初任单州团练推官,不久改任秘书省校书郎。公元1073年,他因进《扬州赋》,受到神宗帝的赏识,赐“绯衣银章”,跻身于文武百官之列;接着提拔他任大理寺丞,掌管刑狱。后因《清平乐》一词,家王观委婉劝喻神宗帝不要沉湎于歌舞,见罪于帝母宣仁太后,被贬为江都知县。从此自号“逐客”,游历名山大川,笔耕不辍,逝 - 206 -

于任所。著作有《诗文集》50卷,《天鬻子》、《冠柳集》、《维扬芍药谱》各1卷。王观在宋代坛的璀璨群星中,是引人注目的一颗,与高邮秦观齐名。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王观词作中有代表性的一首。全文是:“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往。”前人吟咏别绪离愁的诗文多矣,大多离不开寓情于景,借物抒情,而王观则独辟蹊径,以拟人伎俩,将惜春伤别的心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堪称词林之上乘。

教法学法 教师引导、点拨法。自学、交流、深入理解。

精讲精练 理解诗意及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 207 -

更多相关推荐:
活动总结六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

轻叩诗歌的大门综合性学习活动总结这个单元我们小组开展了关于轻叩诗歌的大门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们了解了诗歌的历史与发展还广泛的阅读了各种诗歌不仅拓展了知识面还深深的体会到了祖国诗歌的博大精深我们小组通过...

总结六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

诗歌活动总结在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在这个单元里,我学到了许多诗和关于诗的知识,知道了现代诗与古代诗有格式上的区别和表达上的区别。在这个单元结束之际,老师要求我们做一张有关于诗歌的小报,四个…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活动总结》(杨春香)

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深圳市龙华新区万安学校教案表

六年级综合性学习

教学内容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第一板块成长足迹1教学目标1通过浏览活动材料明确本次活动的内容2通过交流合作探究初步制定活动计划3通过整体把握本次活动两大板块之间的联系锻炼学生分析能力策划能力教学重点通过交流合作...

习作六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总结

习作六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总结一活动目标交流汇报个人或小组的活动总结总结综合性学习的收获不足和建议二活动准备带上自己活动过程中随时记下的点滴收获和体会以及活动前拟订的活动计划三活动时间一课时四活动过程一...

六年级综合实践科总结

20xx—20xx学年度第二学期六年级综合实践科教学工作总结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本学期六年级综合实践活…

六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

六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汇报展示活动广东佛山南海狮山镇桃园小学朱瑞仪活动目标1通过这个汇报展示活动让学生复习关于古诗的知识交流学习方法和心得体会2让学生在展示活动中提高自信心和欣赏美的能力激发持续学习...

鲁教版六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资料

六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资料综合性学习这就是我一在进入初中的第一节班会上为了让同学们认识你请用100字左右进行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王旭阳今年13岁我平时喜欢看书打乒乓球下象棋我最擅长打乒乓球了小学时曾获得过学校乒乓球...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组综合性学习教案

第六组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主备人袁金桃一单元教材分析难忘小学生活分成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两大板块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引导学生开展活动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可以激起对六年小学生活的...

海珠区 六年级 上册 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诗歌故事反复推敲铁住磨成针成道制作人何颂贤方正炜陆靖文姚承志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组综合性学习教案

第六组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一单元教材分析难忘小学生活分成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两大板块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引导学生开展活动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可以激起对六年小学生活的回忆激发对老...

六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1

六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汇报展示活动佛山市三水区芦苞实验小学蔡雪玲活动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汇报活动让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交流学习的收获2复习诗歌知识培养学生尝试写诗的能力叩响诗歌的大门能力目标1让学生在展...

六年级综合性学习总结(3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