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教案

时间:2024.4.20

地球的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得出并记住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通过观察讨论理解昼夜更替的原因;通过观察讨论知道地轴倾斜的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初步学会运用地球仪和太阳模型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说明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运用地球公转轨道仪演示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3.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初步了解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

利用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启发式等教学方法,是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对地球运动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周期,公转的轨道。

教学难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哪条纬线?

(2)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穿过地心的轴叫什么?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前几节课,我们从静态角度认识了地球。事实上,地球如同宇宙中的所有物质一样,一刻不停地运动着。你知道地球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观察和讨论,从动态角度去认识地球。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

首先向同学们介绍每组桌前放置的地球仪和有支座的小红球。

地球仪底座上有一运动开关。地球仪的外面有一个黑白两色玻璃罩,白色的代表昼半球,是向着太阳的;黑色的代表夜半球,是背着太阳的。比地球仪要小得多的小红球代表太阳,当然实际中的太阳要比地球大得多。

观察讨论一:

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

2.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假定它是静止的,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和背着太阳的一面各有什么现象?而地球自转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学生观察、讨论。

【教师指导】使每个同学都亲自动手,学会操作、演示、使用,并得出结论。

【教师小结】(边演示)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一天。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球自转时,地球表面转到向着太阳的一面就是白昼,转到背着太阳的一面就是黑夜,由此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日复一日,日有昼夜更替,这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年复一年,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你能说出这又是什么原因吗?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和四季变化

现在我继续向同学们介绍你们桌前的仪器——地球公转轨道仪。它由地球仪、公转轨道、小红球代表的太阳三部分组成。刚才我们已经介绍过一些,请同学们再看地球仪的底座上和公转轨道仪上都分别对应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的名称,地球仪上白色玻璃罩的中心有一个红点代表太阳直射点。

观察讨论二:

1.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一样吗?公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公转的轨道是什么形状?

2.地球公转时,地轴是直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倾斜方向有无变化?地轴沿北极方向指向哪颗星学生演示、观察、讨论。

【教师小结】(边演示)地球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为一年,公转轨道形状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无论是自转或公转,地轴总是倾斜的,且方向不变,永远指向北极星那么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过程中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我们一起探讨。

观察讨论三: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

2.太阳直射点是如何在南北半球之间移动的?

请同学们根据上述要求认真观察和讨论,并完成下表的填写。

学生演示、观察、讨论并填表。

【教师指导】

教师分别请四位同学各完成一个节气的填表内容。

请一位同学到投影仪前用红笔画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路线,并回答教师提问。

【提问】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是哪条纬线?那么最南界线呢?一年中太阳直射一次的纬线是哪两条纬线?那么直射两次的地区呢?

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并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5之间有规律地移动,所以称这两条纬线为回归线。23.5N纬线叫北回归线,南纬23.5S纬线叫南回归线,它们是太阳直射点能够到达的最北和最南界线,一年得到一次直射,而它们之间的地区一年可以得到两次直射。得到太阳直射,地面获热就多。

教师讲解同时,演示自制的计算机软件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请同学们注意,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例如暑假后,白天是越来越长了还是越来越短了呢?

观察讨论四: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时,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状况。

2.夏至、冬至日时,极昼(只有白昼)、极夜(只有黑夜)现象出现的地区。 请同学们根据要求观察讨论并完成下表。

学生演示、观察、讨论并填表。

【教师指导】

【小结并说明】赤道地区终年昼夜平分,春分、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此外,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昼;冬至日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夜。南北纬66.5是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界线,所以称为极圈。66.5N纬线称为北极圈,66.5S纬线称为南极圈。

刚才,同学们动手演示,观察的都是立体模型,在投影图上如何反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呢?

教师在投影仪前边转动投影片,边请同学回答一些提问。

【教师说明】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附近,全球昼夜长短相当,南北半球获热相当,这时为北半球的春季;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昼长夜短,获得热量多,这时正是北半球的夏季;9月23日前后,太阳又直射赤道附近,全球昼夜平分,南北半球获热相当,此时是北半球的秋季;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昼短夜长,获得热量少,因此这时正是北半球的冬季。而南半球情况与北半球相反,故季节正好相反。当太阳直射点又回到赤道时,地球就已绕太阳公转了一周,地球就是这样不停地公转,四季变化,循环往复。

北半球的人们通常将3、4、5月作为春季,6、7、8月作为夏季,9、10、11月作为秋季,12月及次年1、2月作为冬季。由于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中纬度地区,终年既无阳光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所以四季变化最为明显。

板书设计 :


第二篇:中图版地球的运动教案


                  课    题: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标解读:结合相关示意图分析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等。

教材分析:本节是继前两节学习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后,学习的内容从宇宙转移到地球,并且主要研究地球这颗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

­­地球的运动,主要讲解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形式及其意义。地球运动部分是很难学的一部分知识,之所以难学是因为学生难以建立空间概念。化解这一难点的关键是尽量用地球仪演示,或者画立体图,还有就是电脑动画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想象地球运动的情况及产生的地理意义。在学习了两种基本形式以后,继续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对于地球产生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讲述,一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二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在新教材以及教参中,有大量的图片资料以及活动方式的建议,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本部分知识的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区分恒星日和太阳日,掌握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2)、学生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

2.方法和过程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说明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关注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2)、学生结合相关示意图概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

 (3)、学生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3、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教学方法:本节内容抽象,重难点较多,且无法直观地感知到地球的运动,必须通过一些地理现象和借助其他天体的视运动来分析推理。在学习活动中,对知识、逻辑思维、空间想象、探究能力的要求高,学生学习起来是有一定的困难的。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与联想能力,将静态与动态、时间与空间要素有机结合,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演示法、图解法、画图法,演示加强学生的认识。这样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突破难点。

教学流程示意图:(第1课时)

   

教学过程:见下页表格形式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1.地球自转定义:

2.地球的自转方向

侧视:自西向东

俯视:北极俯视--逆时针

       南极俯视--顺时针

3.地球的自转周期

太阳日:连续两次看到太阳的时间间隔 24小时

恒星日:连续两次看到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 23小时56分4秒

      太阳日-恒星日=3分56秒

4.地球的自转速度

角速度:相同。均为15°/小时(除南北极点外)

线速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赤道最大,两极最小为0,

南北纬60°约为赤道的一半 

三、地球公转

公转定义:

公转轨道:   

更多相关推荐: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20xx-9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白铜钢面对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新课程改革已经开始实施在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课程的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地球的自转教后反思付百泉我校新课程教学改革已经开始实施在学校全面推进导学堂清的教学模式下就地球的自转一课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与反思地球的自转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内容比较抽象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篇一地球的运动gt教学反思关于地球的运动这一内容的鉴于学生还没有学习物理对运动的相对性以及相对静止还不会所以我采用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从现象上去感受地球自转因此我的多媒体课件上用了视...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本节内容用了四至五个课时才基本讲完具体课时安排是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第二课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第三课时地球自转与时差第四五课时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更替与四季地球运动是地...

《地球的运动(一)》教学反思

地球的运动一教学反思这节课是关于地球的运动自转这一内容的鉴于高一新生的地理基础较差所以我采用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从现象上去感受地球自转因此我的多媒体课件上用了很多视频和图片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本...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初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该节内容是在了解地球运动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学习地球运动现象的规律性及其成因可见该部分内容无论是对学...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20xx20xx学年度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罗妥中心校龚寒优本节课是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强重难点内容很多同时还涉及到了很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由于初一学生...

《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教案2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2知道五带的界线及各自的特点能力目标1能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2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门源县第三中学贺萍课题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学目标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其中季节变化又是难点课时安排23个课时教学方...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和教学反思

14地球的内部圈层教案和教学反思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并写出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2掌握并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二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锻炼归纳整理...

地球运动一节的教材分析

案例分析地球的运动一节教材分析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课本1320页一课程标准中对于本节的要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标准讲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活动建议是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反思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反思反思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gt教学反思每一届的高一在地理学习的第一章就是一个最大的难点虽然教材发生了变化但这一部分的难点没有变化有关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意义对学生的空间立体知识要求高首先学生要...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