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Ewwqgn_1《中药学》总结5

时间:2024.4.27

、|

!_

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

《中药学》总结5

《中药学》总结到此为止,总体上还是以记忆为主,只有把中药的功效记清,才可能灵活应用。

对于中药的学习,其实是应该和《方剂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等以后把方剂学习掌握,再反过来学习中药,会发现很多的中药题(几乎所有的中药配伍题)是根据方剂而来。比如:治疗湿痰,半夏常和陈皮配伍,就出自二陈汤;治疗梅核气,常用半夏配厚朴,就出自半夏厚朴汤;治心下痞满之证,半夏配伍黄连、瓜蒌,就是出自小陷胸汤。

把各科的基础打好(感觉很难),然后再融会贯通(变得简单),最后灵活应用(豁然开朗),结果就是顺利通过考试(妥了)!

我所用的是中医执业医师的教材,考助理的朋友们请自行删减即可。

一、温化寒痰药

1.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的要药。尤善治寒痰、湿痰,常与陈皮相须为用。

为止呕的要药。可治各种原因的呕吐,尤对痰饮或胃寒呕吐用之为宜。

善治心下痞满之证,常配伍黄连、瓜蒌。

治梅核气,常配伍厚朴、苏叶等。

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法半夏长于燥湿且温性较弱;半夏曲则有化痰消食之功;竹沥半夏能清化热痰主治热痰、风痰之证。

反乌头。其性温燥,阴亏燥咳、血证、热痰应慎用。

2.天南星:燥湿化痰,祛风解痉;外用消肿止痛。

3.禹白附:祛风痰,止痉,止痛,解毒散结。

煎服,3-5 g;研末服,0.5-1g,宜炮制后用。

4.白芥子:温肺化痰,利气,散结消肿。

本品辛温走散,耗气伤阴,久咳肺虚及阴虚火旺者忌用;消化道溃疡、出血者及皮肤过敏者忌用。用量不宜过大。对皮肤黏膜有刺激,易致发泡。

5.旋覆花:降气行水化痰,降逆止呕。

因本品有绒毛,易刺激咽喉作痒而致呛咳呕吐,故须布包入煎。

6.白前:降气化痰。

二、清化热痰药

1.川贝母: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

为治疗热痰及燥痰咳嗽之常用药物。

2.浙贝母:清热化痰,散结消痈。

长于清肺,为治疗肺热咳嗽之常用药物。

3.瓜蒌: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

善于清肺润燥,常用治肺热咳嗽或痰热咳嗽。

本品甘寒而滑,脾虚便溏者及寒痰、湿痰证忌用。反乌头。

4.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凉血止血。

5.天竺黄:清热化痰,清心定惊。

6.前胡:降气祛痰,疏散风热。

7.桔梗:宣肺,祛痰,利咽,排脓。

其性平,故咳嗽无论属寒、属热,有痰、无痰均可应用。

本品性善上行,能宣肺利咽开音。常配牛蒡子、甘草等。

为治疗肺痈之常药。

8.海藻: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9.昆布: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10.黄药子:化痰散结消瘿,清热解毒。

11.海蛤壳:清肺化痰,软坚散结。

三、止咳平喘药

1.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为治咳喘的要药。

本品有小毒。

2.紫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3.百部:润肺止咳,杀虫灭虱。

功专润肺止咳,无论外感内伤咳嗽,暴咳及久嗽均可用之。

4.紫菀:润肺化痰止咳。

凡咳嗽之证,无论外感、内伤,病程长短,寒热虚实,皆可应用。

5.款冬花:润肺下气,止咳化痰。

为治嗽要药,常与紫菀相须为用。然紫菀长于化痰,款冬花则长于止咳。

6.枇杷叶:清肺止咳,降逆止呕。

7.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8.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9.白果:敛肺化痰定喘,止带缩尿。

本品有毒,不宜多用,小儿尤当注意。过食白果可致中毒,出现腹痛、吐泻、发热、紫绀以及昏迷、抽搐,严重者可致呼吸麻痹而死亡。咳嗽痰稠不利者慎用。

四、重镇安神药

1.朱砂:清心镇惊,安神解毒。

最适合心火亢盛之心神不宁。

用治癫痫卒昏抽搐,每与磁石同用。

内服,只宜入丸、散或研末冲服,每次0.1~0.5g;不宜入汤剂。

本品有毒,内服不可过量或持续服用,以防汞中毒。忌火煅,火煅则析出水银,有剧毒。

2.磁石: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定喘。

3.龙骨: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4.琥珀:镇惊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

研末冲服,或入丸、散,每次1.5——3g.外用适量。不入煎剂,忌火煅。

五、养心安神药

1.酸枣仁:养心益肝,安神,敛汗。

2.柏子仁:养心安神,润肠通便。

便溏及多痰者慎用。

3.合欢皮:解郁安神,活血消肿。

4.远志: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散痈肿。

凡实热或痰火内盛者,以及有胃溃疡及胃炎者慎用。

六、平抑肝阳药

1.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为凉肝、镇肝之要药。

煎服,3~15g,应打碎先煎。平肝、清肝宜生用,外用点眼宜煅用、水飞。

2.珍珠母:平肝潜阳,安神,定惊明目,外用燥湿收敛。

3.牡蛎: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

有收敛制酸作用,可治胃痛泛酸。

4.代赭石: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

为重镇降逆要药。尤善降上逆之胃气而具有止呕、止呃、止噫之效。治胃气上逆之证,常与旋覆花等配伍。

因含微量砷,故不宜长期服用。

5.刺蒺藜:平肝疏肝,祛风明目。

6.罗布麻:平抑肝阳,清热,利尿。

七、息风止痉药

1.羚羊角: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为治疗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要药,尤宜于热极生风,可与钩藤等配伍。

2.牛黄:化痰开窍,凉肝息风,清热解毒。

入丸、散剂,每次0.15~0.35g.

3.珍珠:安神定惊,明目消翳,解毒生肌。

4.钩藤:清热平肝,息风定惊。

本品有轻清疏泄之性,能清热透邪,可用于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及斑疹透发不畅之证。有凉肝止惊之功,可治小儿惊痫、夜啼。

入煎剂宜后下。

5.天麻: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本品味甘质润,药性和平。故可用治各种病因之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不论寒热虚实,皆可配伍应用。

为治眩晕、头痛之要药。治风痰上扰的头晕目眩,如半夏白术天麻汤。

6.地龙: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

7.全蝎: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8.蜈蚣: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9.僵蚕:祛风定惊,化痰散结。

八、开窍药

1.麝香: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催生下胎。

为醒神回苏之要药,无论寒闭、热闭,用之皆效。常配伍牛黄、冰片,组成凉开之剂,如安宫牛黄丸、至宝丹;配伍苏合香,组成温开之剂,如苏合香丸。

入丸、散,每次0.03-0.1g.外用适量。不宜入煎剂:

2.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入丸散,每次0.15~0.3g.外用适量,研粉点敷患处:不宜入煎剂。

3.苏合香:开窍醒神,辟秽,止痛。

入丸、散,0.3~1g.外用适量。不入煎剂。

4.石菖蒲:开窍醒神,化湿和胃,宁神益志。

治疗痰蒙清窍,神志昏迷。因痰湿者,可配伍天南星;因痰热者可与郁金配伍。

治疗噤口痢。

九、补气药

1.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增智。

本品为拯危救脱的要药。适用于因大汗、大泻、大失血,或大病、久病所致元气虚极欲脱,脉微欲绝的危重证候。

为补肺的要药,也为补脾要药。

反藜芦。畏五灵脂。恶皂荚。服药后不宜吃萝卜或喝茶,以免影响药效。热证、实证忌用。

2.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热生津。

主治气阴两伤证。

3.党参:补脾肺气,补血,生津。

补气力弱,但能养血,可用于血虚证等。

4.太子参:补气健脾,生津润肺。

其性略偏寒凉,属补气药中的清补之品。

5.黄芪: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

为补中益气的要药。中气下陷,久泻脱肛,内脏下垂,常配人参、升麻、柴胡等。 表虚自汗常与白术、防风同用。

6.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尿,止汗,安胎。

为补气健脾要药。被前人誉之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

治疗脾虚胎动不安。

炒用可增强补气健脾止泻作用。燥湿利水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焦用。

7.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

8.白扁豆:补脾和中,化湿。

9.甘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主治心气不足,脉结代,心动悸。

主治脘腹、四肢挛急疼痛,常配伍白芍。

本品长于解毒。治疗咽喉肿痛可配伍桔梗。

生用性微寒,可清热解毒;蜜炙药性微温,并可增强补益心脾之气和润肺止咳作用。 不宜与京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

本品有助湿壅气之弊,湿盛胀满、水肿者不宜用。大剂量久服可致水钠潴留,引起浮肿。

10.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11.蜂蜜:补中,润燥,止痛,解毒。

十、补阳药

1.鹿茸: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为温肾壮阳,补督脉,益精血的要药。

1~2g,研末吞服;或入丸、散。服用本品宜从小量开始,缓缓增加,不可骤用大量,以免阳升风动、头晕目赤,或伤阴动血。凡发热者均当忌服。

2.紫河车:补肾益精,养血益气。

3.淫羊藿:补肾壮阳,祛风除湿。

4.巴戟天:补肾助阳,祛风除湿。

5.仙茅:温肾壮阳,祛寒除湿。

6.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可安胎、降压,故肾虚腰酸、胎动不安、习惯堕胎及高血压肝肾不足或肝阳上亢者,尤为常用。

7.续断: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止血安胎,疗伤续折。

8.肉苁蓉:补肾助阳,润肠通便。

9.补骨脂:补肾助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

10.益智仁:暖肾固精缩尿,温脾开胃摄唾。

11.菟丝子: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

本品辛甘平,平补阴阳之品。

治疗肾虚胎动不安。

12.沙苑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

13.蛤蚧:补肺益肾,纳气平喘,助阳益精。

14.冬虫夏草:补肾益肺,止血化痰。

十一、补血药

1.当归: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

为补血之圣药。

为妇科补血调经要药。

一般生用,为加强活血则酒炒用。

通常补血用当归身,活血用当归尾,和血(补血活血)用全当归。

2.熟地黄:补血养阴,填精益髓。

为补血之要药。

为补肾阴之要药。

本品性质黏腻,较生地黄更甚,有碍消化,凡气滞痰多、脘腹胀痛、食少便溏者忌服。重用久服宜与陈皮、砂仁等同用,以免黏腻碍胃。

3.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治血虚肝郁胁肋疼痛、肝脾失和的脘腹挛急疼痛、血虚四肢拘挛作痛,如芍药甘草汤。 本品敛阴,有止汗之功,配桂枝同用,可调和营卫,如桂枝汤。

4.阿胶:补血,滋阴,润肺,止血。

为血肉有情之品,甘平质润,为补血的要药,尤善治出血而致血虚者。

为止血要药。对出血而兼见阴虚、血虚证者,尤为适宜。

入汤剂宜烊化冲服;止血宜蒲黄炒,润肺宜蛤粉炒。

5.何首乌:制首乌补益精血,固肾乌须;生首乌解毒,截疟,润肠通便。

6.龙眼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十二、补阴药

1.北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2.南沙参:养阴清肺,清胃生津,补气,化痰。

3.百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4.麦冬:养阴生津,润肺清心。

凡心肺胃三经阴伤有火之证,皆可用之,作用部位偏上。

5.天冬:养阴润燥,清肺生津。

甘苦大寒,归肺肾经,长于滋肾阴而降虚火,作用部位偏下。

6.石斛:益胃生津,滋阴清热。

本品味甘能敛邪,故温热病不宜早用。甘凉助湿,故湿温尚未化燥者忌服。脾胃虚寒者忌服。

7.玉竹:养阴润燥,生津止渴。

8.黄精: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

9.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10.墨旱莲:滋补肝肾,凉血止血。

11.女贞子:滋补肝肾,乌须明目。

12.龟甲: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

本品还能止血。还可用于阴虚血热,冲任不固之崩漏、月经过多。

13.鳖甲: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

十三、固表止汗药

1.麻黄根:固表止汗。

2.浮小麦:固表止汗,益气,除热。

十四、敛肺涩肠药

1.五味子: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本品酸能收敛,性温而润,上能敛肺气,下能滋肾阴,为治疗久咳虚喘之要药。

2.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安蛔止痛,生津止渴。

炒炭后,能固冲止漏,可用于崩漏不止,便血;外敷能消疮毒,并治胬肉外突、头疮等。

3.五倍子:敛肺降火,止咳止汗,涩肠止泻,固精止遗,收敛止血,收湿敛疮。

4.诃子:涩肠止泻,敛肺止咳,利咽开音。

涩肠止泻宜煨用,敛肺清热、利咽开音宜生用。

5.肉豆蔻:涩肠止泻,温中行气。

内服须煨熟去油用。湿热泻痢者忌用。

6.赤石脂:涩肠止泻,收敛止血,敛疮生肌。

十五、固精缩尿止带药

1.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酸微温质润,其性温而不燥、补而不峻,既能补肾益精,又能温肾助阳,为平补阴阳之要药。 为防止元气虚脱之要药。

2.桑螵蛸:固精缩尿,补肾助阳。

为治疗肾虚不固之遗精滑精、遗尿尿频、白浊之良药。

3.金樱子:固精缩尿止带,涩肠止泻。

4.海螵蛸:固精止带,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收湿敛疮。

5.莲子:固精止带,补脾止泻,益肾养心。

6.芡实:益肾固精,健脾止泻,除湿止带。

7.椿皮:清热燥湿,收敛止带,止泻,止血。

十六、攻毒杀虫止痒药

1.雄黄:解毒,杀虫,祛痰截疟。

外用适量,研末敷,香油调搽或烟熏。内服0.05-0.1g,入丸、散用。

内服宜慎,不可久服。外用不宜大面积涂擦及长期持续使用:孕妇禁用。切忌火煅,烧煅后有剧毒。

2.硫黄:外用解毒杀虫疗疮,内服补火助阳通便。

3.白矾:外用解毒杀虫,燥湿止痒;内服止血,止泻,化痰。

4.蛇床子:杀虫止痒,燥湿,温肾壮阳。

5.蟾酥:解毒,止痛,开窍醒神。

内服0.015~0.03g,研细,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

本品有毒,内服慎勿过量。外用不可入目。孕妇忌用。

6.蜂房:攻毒杀虫,祛风止痛。

十七、拔毒化腐生肌药

1.升药:拔毒,去腐

2.砒石:外用攻毒杀虫,蚀疮去腐;内服劫痰平喘,截疟。

外用适量,研末撒敷,宜作复方散剂或入膏药、药捻用。内服一次0.002~0.004g,入丸、散。

本品有剧毒,内服宜慎;外用也应注意,以防局部吸收中毒。孕妇忌服。不可作酒剂服用。忌火煅。

3.炉甘石:解毒明目退翳,收湿止痒敛疮。

4.硼砂:外用清热解毒,内服清肺化痰。

外用适量。研极细末干撒或调敷患处;或化水含漱。内服,l.5~3g,入丸、散用。


第二篇:《中药学》总结1


中药学总结1

常年开展医师资格、执业药师、卫生资格、继续医学教育辅导。24小时报名咨询热线:010-82311666

《中药学》总结1

以仅是我个人心得,仅供大家参考!

学习中医,肯定是以大量的记忆为基础的!比如学习中药,记住中药的功效是重中之重,尤其是与众不同的功效,这就是考点!

比如羌活、白芷、藁本,皆有止头痛之功,但分别善治太阳、阳明和巅顶头痛。

比如具有升阳之功的药物有:柴胡、升麻、葛根;但柴胡善疏肝解郁,升麻还可清热解毒,葛根善解肌生津、还可止泻,善治颈项强痛。

比如解表药中具有止血作用的,就是荆芥。

比如既可以解表,又可以除烦的,就是淡豆豉。

因为紫苏有解表散寒、行气宽中的功效,所以风寒表证而兼气滞胸闷的患者首选紫苏。 ??

把中药的功效记住,是应对各种中药考题的前提,是轻松顺利通过《中药学》的关键!

只有把中药功效已经牢记了,才谈的到灵活应用,否则其他一切皆无从谈起!

当然,背诵是必需的,也是需要下苦功的!

《中药学》总论:

1. 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主要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2. 四气,又称四性(寒、热、温、凉),是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

3. 五味不仅仅是药物味道的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4. 五味的作用:①辛:能行、能散、能润。②甘: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③酸:收敛固涩、生津。④苦:泄热、燥湿、坚阴。⑤咸:软坚散结、泻下通便。⑥淡:渗湿、利小便。⑦涩:收敛固涩。

5. “升降浮沉”指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的作用趋向。

6.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①四气五味;②质地轻重;③炮制;④配伍。

7. 归经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的或特殊的治疗作用。如朱砂、远志能治疗心悸失眠,说明它们归心经;桔梗、杏仁能治疗胸闷、咳喘,说明它们归肺经;白芍、钩藤能治疗胁痛抽搐,说明它们

中药学总结1

常年开展医师资格、执业药师、卫生资格、继续医学教育辅导。24小时报名咨询热线:010-82311666

归肝经。

8. 确定归经学说的理论基础是脏腑经络理论。

9. 中药的“七情”配伍(尤其是所举得例子,必须牢记!):

①单行——单用一味药物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如独参汤。

②相须——是两种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疗效。如麻黄配桂枝,能增强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作用;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

③相使——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如黄芪补气利水,茯苓利水健脾,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疗效。大黄泻火通便,芒硝润燥通便,可增强大黄峻下热结,排除燥屎的作用。

④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

⑤相杀——一种药物能够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从不同角度而言的两种提法。

⑥相恶——是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如人参恶莱菔子,即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⑦相反 ——是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或副作用。如甘草反甘遂、贝母反乌头等。

10.相须、相使能提高药效(增效);

相畏、相杀可以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减毒);

相恶是药物拮抗作用,抵消或削弱其中一种药物的功效,应尽量避免使用;

相反是药物相互作用,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属于用药禁忌。

11. 十八反:①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②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③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12. 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13. 十九畏与“七情”配伍中的“相畏”意义不同, 十九畏是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为药物配伍禁忌,相畏是减弱或消除毒副作用,是应当运用的药物配伍。

14. 妊娠用药禁忌:

中药学总结1

常年开展医师资格、执业药师、卫生资格、继续医学教育辅导。24小时报名咨询热线:010-82311666

①禁用药物——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子、大戟、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斑蝥、雄黄、砒霜等。

②慎用药物——通经去瘀、行气破滞及辛热滑利之品,如桃仁、红花、牛膝、大黄、枳实、附子、肉桂、干姜、木通、冬葵子、瞿麦等。

15.中药剂量主要是指每味药的成人一日用量。其次指方剂中每味药物之间的比较分量,也称相对剂量。

16. 一般中药常用内服剂量为5~l0g;部分常用量较大,剂量为15~30g;新鲜药物常用量为30~60g.

17. 一般来讲,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煎煮,时间宜短,煮沸后煎3~5分钟即可;补养药需用文火慢煎,时间宜长,煮沸后再续煎30~60分钟。

18. 先煎、后下、包煎、另煎、溶化、泡服、冲服、煎汤代水等不同煎煮法中的所有常见药物举例,一定要记清楚。

如蛤粉、滑石、青黛、旋覆花、车前子、蒲黄及灶心土等——包煎。

如钩藤、大黄、番泻叶等——后下。

19. 服药时间:

病在胸膈以上,如眩晕、头痛、目疾、咽痛等宜饭后服;

如病在胸膈以下,如胃、肝、肾等脏疾患,则宜饭前服。

某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宜饭后服;

补益药多滋腻碍胃,宜空腹服;

驱虫药、泻下药也宜空腹服;

治疟药宜在疟疾发作前的两小时服用;

安神药宜睡前服;

慢性病定时服;

急性病、呕吐、惊厥及石淋、咽喉病须煎汤代茶饮者,均可不定时服。

《中药学》个论:1

一、发散风寒药

1.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发汗解表之要药。常与桂枝相须为用。常用于风寒表实无汗证。

中药学总结1

常年开展医师资格、执业药师、卫生资格、继续医学教育辅导。24小时报名咨询热线:010-82311666

肺气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药。

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2.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

治风寒表虚有汗证,常与白芍配伍。外感风寒有汗、无汗均可应用。

3.紫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风寒表证而兼气滞胸闷,用之尤为适宜。

紫苏叶长于发汗解表,紫苏梗长于理气宽中、安胎、解毒。

4.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能解生半夏、生南星和鱼蟹之毒。

5.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素称“夏月之麻黄”。

发汗力强,表虚有汗者忌用。

6.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药性较平和,对于外感表证,无论风寒或风热表证,均可使用。

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荆芥穗长于祛风。

7.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常与荆芥相须为用。

8.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尤以上半身疼痛更为适宜。

治太阳头痛(后头痛)。

9.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阳明经头痛,眉棱骨痛要药。

10.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中药学总结1

常年开展医师资格、执业药师、卫生资格、继续医学教育辅导。24小时报名咨询热线:010-82311666

煎服,1~3g;散剂每次服0.5~1g.

11.藁本: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巅顶头痛。

12.苍耳子: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过量服用易致中毒。

13.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

为鼻渊要药。

本品有毛,易刺激咽喉,入汤剂宜用纱布包煎。

二、发散风热药

1.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2.牛蒡: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散肿。

本品性寒,滑肠通便,气虚便溏者慎用。

3.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还常用治疗小儿夜啼不安。

4.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常与菊花相须为用。长于清肺润燥,可用于肺热燥咳。

桑叶蜜制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

5.菊花: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6.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7.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善于疏解半表半里之邪,为治少阳证的要药。并可用于外感发热证,无论风寒、风热表证,皆可使用。

为疏肝解郁的要药。

中药学总结1

常年开展医师资格、执业药师、卫生资格、继续医学教育辅导。24小时报名咨询热线:010-82311666

长于升阳举陷,常配黄芪、升麻等药相须。

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大,疏肝解郁宜醋炙,升阳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均宜稍轻。

8.升麻: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9.葛根: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善治颈项强痛。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

10.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更多相关推荐:
中药学总结

1.圣药“呕家圣药”:生姜“疮家圣药”:连翘2.通用药发表散风通用药:荆芥治风通用药:防风治痹证通用药:秦艽3.经典用语“风病、疮病、血病为要药”:荆芥“夏月麻黄”:香薷“斩关夺门之功”:巴豆“将军”:大黄“焦…

中药学总结

一、清心火淡竹叶竹叶黄连连翘灯芯草百合麦冬栀子莲子心犀角牛黄二、清肝火夏枯草石决明羚羊角大青叶青黛决明子车前子黄连钩藤龙胆草菊花蒲公英蚤休芦荟牛黄青箱子三、止呕一般:生姜芦根半夏竹茹胃热呕吐:芦根黄连竹茹枇杷叶…

中药学总结及要药

总论1.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2.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取,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3.中药学的发展:1.《神农…

0Ewdrea_1《中药学》总结1

、|!_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中药学》总结1以仅是我个人心得,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中医,肯定是以大量的记…

中药学总结

解表药:1、辛温解表药: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平喘、利水(外感风寒表实证)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表、温经通阳。(风寒湿痹、痰饮蓄水、胸痹)紫苏:辛温,归肺脾经。发表散寒,行气宽…

中药学总结,写的十分好

中药学总结,写的十分好1.圣药“呕家圣药”:生姜“疮家圣药”:连翘2.通用药发表散风通用药:荆芥治风通用药:防风治痹证通用药:秦艽3.经典用语“风病、疮病、血病为要药”:荆芥“夏月麻黄”:香薷“斩关夺门之功”:…

中药学总结之良药佳品

中药学横向总结之良药佳品1.良药治热毒血痢之良药:白头翁治寒湿中阻、脾胃气滞之良药:砂仁治湿热淋痛之良药:滑石治乳汁不下及热痹之良药:木通理气良药:沉香出血、瘀血诸证之良药:三七补肝肾、益精血为滋补良药:何首乌…

中药学总结

中药学总论1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主要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2四气又称四性寒热温凉是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3五味不仅仅是药物味道的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4...

中药学总结

中药学总结写的十分好1圣药呕家圣药生姜疮家圣药连翘2通用药发表散风通用药荆芥治风通用药防风治痹证通用药秦艽3经典用语风病疮病血病为要药荆芥夏月麻黄香薷斩关夺门之功巴豆将军大黄焦三仙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气病之总司女...

中药学之最及中药要药总结

中药学横向总结一一性能特点1要药辛温解表宣肺利尿之要药麻黄鼻渊头痛之要药辛夷治寒饮伏肺之要药细辛治项背强痛之要药葛根治肝胆疾患及少阳证之要药柴胡升阳举陷的要药升麻治气分实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石膏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

中药所有总结

总论1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本草著作是神农本草经集注2归经的概念是指定向3运用药物的归经理论还须考虑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4古代认为毒性的含义是药物的偏性5一般5岁以下的小儿用成人药量的146二八月最适宜采集...

中药学总结、要药及药对

总论1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2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取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3中药学的发展1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

中药学总结(4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