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20xx学年第二学期备课组活动记录

时间:2024.4.27

高一语文2012学年第二学期备课组活动记录

3月18日

关于选修课程如何承前启后的发言(供讨论)朱 威

一、概况:

1、选修课程《微型小说趣味性读写》

2、课程负责人:郑艳丽

3、实施时间:20xx年9月——20xx年7月

4、适用年级:高一、高二

二、课程开发和实施情况

1、课程设计

微型小说是一种适宜学生训练的文体。由于短小、敏感、轻捷的特点,所以最能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它以现实生活长河中的微波细澜打动读者,启示人们思索生活的真谛。可以说,接近现实生活是微型小说的显著特征。而中学生由于尚未踏足社会,阅历浅,生活面窄,实践经验不够,因此,微型小说这种文体特征比较符合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情况的。

从教学实践方面看,微型小说内容少、信息纯、篇幅小,一个课时基本上能够保证教与学的整体性,还可以将多篇设计成比较阅读,给教学双方带来诸多方便和实效。实际上,开展微型小说的读写活动,符合中学语文的教学模式,与练习和考试要求也很一致。中学语文教学不妨为微型小说设置一席之地,多留一些空间来展示和研究微型小说的魅力。

微型小说是文学天地中的一枚青橄榄,是喧嚣生活中的一滴清凉油;微型小说是语文读写的好教材。把微型小说引进中学语文教学,能促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达成,尤其是“感受·鉴赏”、“思考·领悟”、“ 应用·拓展”等目标的达成,是中学语文读写教学改革中个性化自由拓展的重大举措。

还有两点必须强调:一、开设这一选修课程,有助于学生叙述和描写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表达语言更加精炼,这也是我们的主要目的之一;二、为了寓教于乐,我们尽量增强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

课程实施方式——以《微型小说精品赏析》(朱克 朱威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为依据,挑选整理出28篇(8篇精读,10篇略读,10篇泛读),按内容重新组合,制定出学案,以供上课时师生交流使用。同时合理组织相关的交流体验活动。

2、成效与特色

我们学校有籀园文学社,有小说大家徐建宏,有散文家刘良永、黄惟勇,有文学爱好者朱威、虞黎明等,富有文学氛围。并且,温中学生大都是精英分子,不管是学识基础还是心理准备,都易于接受各种选修课程的教学。当然,微型小说趣味性读写,主要意图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鉴赏方式,让他们愿意主动去阅读文学精品。同时,本选修课从实际出发,遵循学校培养“领袖型、创新型人才”的理念,有序开展一些相关的交流体验活动。这于教师,是一种尝试与挑战;于学生,是一种激励与体验,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名作的分析鉴赏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

3、课程资源(含教学材料)

我们已有《微型小说精品赏析》(朱克 朱威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可以以此为依据,挑选整理出28篇(8篇精读,10篇略读,10篇泛读),按授课内容重新组合,制定出学案,以供上课时师生交流使用。同时合理组织相关的交流体验活动。

学生的踊跃选课证明了我们的努力。接下来应该在坚持中注入一些新鲜的血液,比如组织小型研讨会等等,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月1日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讨论及建议 虞黎明

一、教材

本文选自高一语文必修④第四单元。作为《史记》中著名的人物传记,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浓缩了战国末期秦赵之间得 政治斗争,以小见大,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历史风云变幻。而其突出的文学价值在于,情节安排张弛有度,扣人心弦;动作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语言描写简练生动,凸显个性。通过情节等突显了主要人物德才兼备的人格魅力。

虽然具有历史和文学的双重价值,但作为语文教材,我以为不宜只注重其故事性,因为以事实和事理来把握历史,那是历史教学的任务;而应该充分挖掘文本,感受其文学魅力。

二、学情

由于各种原因,温州中学学生首先存在认识和能力上的个体差异。其次,普遍存在“困于口”问题,学生没有“说”的习惯,只一味地记,可这不意味着他们想不到。

想得到未必说得出,说得出者必定能想得到:说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因此,“让学生说”,势在必行。这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

㈠德育目标——以主要人物德才兼备的人格感染学生。例如欣赏和学习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卑不亢、宽容谦让。再如辨别廉颇有自尊心还是嫉妒心,正确认识自尊心对个人成长的价值等。

㈡能力目标,包括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有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认识其各方面的文学魅力,以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能较准确灵活地用古代和现代汉语模仿人物对话,再现或表现其神态、内心。能大体口译或复述故事,准确推断所蕴含的意义。

有人说:“人才不一定有 口才,但有口才的一定是人才。”基于对口才的重要性认识,也鉴于本人此前在教学中的缺陷,我准备在本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为重中之重。即以欣赏文本得文学价值为基础,其间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得教育,而以语言训练贯穿始终。

根据上述目标,本文学习得重点和难点如下:

㈠重点:口述故事,赏析重要语段的涵义,分析人物性格。

㈡难点:掌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四、教法和学法

㈠诵读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十分重要。古文尤其要注重诵读。读方式多样,效果各异。我将采用集体朗诵和分角色朗读两种方式。

本文篇幅较长,不宜在单课时内通读全文,否则会给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根据内容特点,我将以故事为单位,引导学生朗诵。

集体朗诵相对完整的文段,以掌握字音、句读,了解故事梗概。分角色模仿人物对话,理解其用意,以便揣摩出任务内心感受。

㈡问答法(或问题式学习)。

“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本策略”,而且是目前使用普遍而有效的策略。在这种策略中,教师作为“引导者”的作用最应该体现。而问题的设计或提问的技巧将直接影响引导的成效。

此前,我一直走入一个误区:以为高浓缩、高难度的设问等于有价值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等于有效的引导。结果在课堂上,屡屡“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究其原因,一是违反循序渐进的原则,

问题跳跃性大,致使学生出现思维“断层”;二是忽略学生个体认识和能力差异,热情地提问反而出现了“能者扬之,困者抑之”的后果;即使对于能者,在连珠炮式的追问下也十分尴尬。 因此,我认为问答式教学中应该遵循这些原则:

⒈与内容或结构同步。体现为引导学生简述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为每个学生奠定深入学习的基础。

⒉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发挥个体差异的积极作用,成就不同的成功感。

⒊适量提问,鼓励尊重。对同一个学生,最多连续提问三次,之后询问其是否愿意继续,尊重学生的选择,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问题层层深入,适合程度不同的学生,能者多答,困者少答,各有收获。最关键的是教师在有效引导中,成就了每一位学生的自信和自尊心。

当然任何一节课教师都无法预设所有的问题和答案。实际课堂中,随着师生之间思维的发展,往往很多问题是随时生成的,而无论怎样,上述原则都适合。

五、课时安排和教学过程

三课时,每课时一个故事。

第一课时:负荆请罪

1、导入,说明本故事的现实意义,从而说明作此学习内容调整的原因。

2、集体朗诵,分角色扮演人物,模仿人物对话,简述主要情节。

3、提问:

⑴廉颇为什么扬言要羞辱蔺相如?(起因)

⑵你认为蔺相如主要凭什么化解了两人之间得仇怨?(性格特征)

⑶廉颇有哪些优点?(性格特征)

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读这则故事的感悟?

⑸练习,完成《夺分王》88页第二题。

第二课时:完璧归赵

1、集体朗诵,分角色扮演人物,模仿人物对话,简述主要情节。

2、读准句读,并解释重点词:

璧有瑕,请指示王。

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3、提问:

⑴秦王请求以城易璧是否真诚?为什么?

⑵明知是欺诈,赵国为何不断然拒绝?

⑶缪贤怎么知道蔺相如的为人?

⑷蔺相如凭什么认为应该“许秦璧”?

⑸秦王得到玉璧后,有何表现?

⑹璧已落入他人之手,蔺相如怎么取回?接着怎么应对?赏析人物动作描写。

⑺蔺相如向秦王提出什么要求来迎接玉璧?秦王依言行事后蔺相如怎么应对?

⑻蔺相如辩解的那番话包含几个理由?

第三课时:渑池之会

1、集体朗诵,分角色扮演人物,模仿人物对话,简述主要情节。

2、读准句读,并解释重点词:

于是相如前进缶。

3、提问:

⑴秦王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渑池相会的要求?这是否符合常理?他可能有什么目的?

⑵复述送别场面。模仿廉颇口吻,“说出”原话。解释词语“度”、“不过”。

⑶廉颇向赵王提出什么建议?

⑷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你知道国君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有什么作用吗?

⑸赵王未死,就有了善后的打算,廉颇当时会有怎样的神态和心里?这体现廉颇什么优点? ⑹这番话对故事的发展起什么作用?

⑺渑池之会上,秦国一方向赵王提出什么要求?

⑻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说说秦王、赵王、蔺相如各自怎么应对?并比较两位君王的性格特征。 ⑼“十五城”对一个“咸阳”,哪个分量重?为什么?在这场较量中谁明显占优势?

4、总结三个故事,蔺相如对待秦王和廉颇的不同态度、方式,归纳他的处世原则。

5、布置练习,阅读并完成《温州中学作业本》上的相关练习。

4月

期中考试作文分析 郑艳丽 刘良永

一、很多学生只注意到话题的一个方面,从而导致偏题。要注意两者兼顾,并且要处理两者的关系。

二、给“浓”与“淡”准确的定位,抓住一个核心点来写。

三、例子不能在故纸堆里徘徊,要学会关注当下生活,写出自己独特的体会。

四、例文

浓 与 淡

庆幸自己出生在九月底那样一个有着柔和的阳光和细细的微风的日子,太阳总是发出淡淡的光,不刺眼、不灼热,没有夏季骄纵的跋扈,也没有春天撩人的妩媚,淡蓝的天空中飘着丝丝缕缕的白云,一切都是温润的,没有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深秋中那份霜染红枫的悲凉,也没有北风呼啸的严冬那份万物萧条的凄然,这个时节,是个让人心淡如水的季节。

大自然的每个季节每个节气,都让人有着或浓或淡的心情和意绪。读书也是如此。读徐志摩的《翡冷翠的一夜》,那华美的辞藻下面有浓得化不开的情感,字里行间仿佛跳动着诗人那颗热烈的心。可当你翻开陶渊明的诗集,看到的却是平淡自然的陈述,是“铅华落尽见真淳”的质朴。

也许与性格有关,有人天生热情洋溢,也有人天生沉默寡言,正如有的情书如喷发的火山,有的却含蓄蕴藉,如镜中花、水中月。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大多主张弦外之音,象外之象,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这多半是要让诗歌有空灵之美,给人留下言外之意的想象空间,而其诗中情感的浓淡,并不会影响诗的好坏。所以我们可以喜欢浓情之作,也可以欣赏平淡之文。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是历代中国文人要达到的一种精神境界。朋友间相处有的亲密无间,却在患难时互相倾轧;有的相交如水,却能于要紧处相互提携。情感的浓淡,已被精神品性的高下所替代,因而把一切都看淡的人,往往才会更加超逸更加豁达。

记得弘一法师为广安法师写过一幅字曰:“入世法惟恐不浓,出世法惟恐不淡。”这里,浓与淡成了一种哲学,一种处理人生世事、对待功名利禄的态度和心境。

青年人怀着远大的抱负和志向,有着无限要做一番事业的憧憬,那种急迫的心情,那种欲出人头地显身扬名的入世之意,又怎能有所微辞呢?对生活浓浓的期待和激情,正是青年才有的青春幻梦,只不过多了几份浮躁和功利。朱光潜先生曾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这种心态和境界,非是把世事名利看淡的人才可做到的。

浓与淡,出世与入世,看似玄妙如佛家的顿悟禅偈,实则是岁月之流冲淡过的岩石,少了尖刻偏激,多了圆融平和,从刻意地追求到怀着乐趣和淡然,去做自己该做的事。

人生路上长亭更短亭,我们一时驻足,一时迈步,淡然之处绝不是口头的宣言,它非是要经过投入浓情的磨砺后方可能见出的质朴。“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那时的淡,绝不是冷淡甚或冷漠,淡的背后依然藏着炽热的情感,浓郁的对生活的感悟,正如苏轼论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而实腴。”淡的背后是浓,似淡而实美。

苏东坡写西湖的名句“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也许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于此时的我,则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吧。

淡 之 美

放下所有的繁杂,思绪在简单中摸索,心平气和的时候最容易悟到和感知生命的真谛,从容地生活,恰如溪水静静流过,淡定地工作,宛如微风柔柔抚摸,也许只因为有了这样一种从容和淡定,生活和工作也才有了那种激情和快乐。从来都自以为是的觉得,也只有问心无愧地做事,认认真真地做人,然后,抛却世事的华丽与浮躁,冷眼旁观外界的诱惑和纷扰,才能在柔软的内心深处,把自己还原成那个本真纯洁的自我。

热爱美丽,但却崇尚自然,寻找快乐,却依然守望简单,也即如此,云卷云舒的怡然,才觉出最真,花开花落的洒脱,才品到最美。

抛却很多的繁杂,做回简单的自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是一片云,就悠闲地飘游在高高的蓝天,卷起和舒张都那么顺其自然;

是一滴水,就畅快地流动在江河湖海,哪怕是小溪和山泉,也能体味到快乐和开怀;

是一条鱼儿,就安心地在水中游弋,从不羡慕鸟儿的飞翔;

是一只鸟儿,就自由地在天空翱翔,从不探询水底鱼儿的去向。

这,实在需要一种淡泊的境界和气度。

但愿,这淡泊成为一种人生的境界,被我们追求着;成为一种生活的态度,被我们演绎着;成为一种宽广的胸怀,被我们保持着??也许我们不能完全地拥有这境界,但我们一定要走在这样一条路上;也许我们不能完全拥有这态度,但我们一定要把这态度发挥到极限??因为,有了这种月白风清的淡定,也才有了人淡如菊的从容;因为,有了这种天高云远的潇洒,也才有了流水潺潺的心情。

我们选择不了生命,但我们可以选择走过生命的方式,做人要几分淡泊,清风细雨,同样有韵致,有诗意;

做事要几分从容,俯仰之间,依然洒脱,依然随意。

不刻意,不虚伪,没有万卷诗书的熏陶,我们有的是简单岁月的朴素;没有历练沧桑后的成熟,我们有的是宠辱不惊的坦然。

走过之后才知道,情是人生最重的滋味,淡是人生最浓的色彩。在喧嚣中,独守一片宁静,在浓郁中,默念一份平淡,正如花开花落的悠闲,正如春去冬来的自然,因为我们知道,花落还开,因为我们知道,春去还来??

风,将最后一片枯叶带离了枝头,叶子,静静的来回的旋转飘落在地。

淡淡的看着,享受着这片刻的闲适,想起了一句:宠辱不惊,闲看庭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喜欢这样的随意,喜欢这样的简单,也喜欢这样的心境。

做个淡然的人,微笑着,面对一切。

5月

《雷雨》教学讨论及建议 谢晓霞

一、教材

《雷雨》,处于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这个单元是高中首个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而《雷雨》是中国现当代戏剧的扛鼎之作,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以开放的思维、灵活的模式学习本文,将对单元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据此,我设置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作品的有关情况,了解戏剧相关常识。

(2)能力目标:学会揣摩戏剧语言,体会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和人物性格,初步了解周朴园复杂的个性。

(3)情感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从文本语言情境进入人物内心世界,感受周朴园形象。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构建对戏剧语言的个性化解读。

二、教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以下方式与学生互动:创设情景教学法、分组讨论法、比较阅读法。通过学生与教师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将讨论、质疑、比较读书法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整合能力。

下面,我着重谈一谈本文的教学策略及具体实施过程

三、 教学过程

这一过程分两个环节,重点是第二环节的合作探究

(一) 导入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雷雨》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之后,我指出,曹禺先生的四幕剧《雷雨》,为我们留下了这样一个悲剧结局: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雷雨》,除了生命的毁灭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的迷,究竟还能告诉今天的我们那些人性的启示?下面,让我们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走进《雷雨》吧。

(二) 合作探究

1、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可以让其谈谈对周朴园的印象,以此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2、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其实周朴园在文学界也是倍受争议的人物,提出本节课探究的话题:周朴园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我设置了提供鉴赏人物视角和进入具体语言情境这两点思路和学生一起解决这一话题,

(1) 提供鉴赏人物视角

“在戏剧中,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语言,戏剧人物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实现。”对一个剧本而言,语言是剧本的第一要素。抓住了人物的语言,等于抓住了人物的灵魂。通过课文节选的第一场戏——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中的语言入手,来把握周朴园的复杂个性。

(2) 进入具体语言情境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置了五个情境,让课堂讨论探究更有章可循,更集中紧凑。这五个情境分别是:①情境一 刚见面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对话 ②情境二 鲁侍萍对周朴园的控诉 ③情境三 周朴园袒露对侍萍的怀念 ④情境四 周朴园知道鲁侍萍的身份后大变脸 ⑤情境五: 周朴园签五千块钱支票的情节

下面,我谈一下情境教学中的具体操作:

(1)情境一“刚见面时周鲁二人的对话”中,我设置了以下解读步骤:

解读步骤:①让学生找出第一场戏中“三十年前”共出现多少次?(共出现12次)

目的是通过贯穿全戏的时间概念“三十年前”来深入了解周、鲁两人特殊的关系。教师提供材料∶ 曹禺在序幕中明确写出的人物关系表。

②在此基础上,我设计这样的问题:鲁侍萍被周家赶走是发生在27年前,那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30年前,难道是作者记错了吗?教师再提供解读视角:凡是你不想记忆的东西,你总是会忘记的。 —

—(奥地利)弗洛伊德(投影)

(提示学生可用心理学分析法来说明周、鲁确实存在过真实的爱情。因为对他们而言,27年前是一个悲惨的时刻,根据弗洛伊德的推论,他俩潜意识里都记住的是30——27之间的三年幸福生活,所以他们对话中反复出现的是“三十年前”这个时间概念,并不是作者记错了,而是更逼真表现了人物的心理。)

(2)明确周、鲁有过刻骨铭心的爱情,但这段甜蜜的爱情没能维持多久,因为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而导致两人分手,是什么事呢?(师生共同回顾有关剧情) 过渡到情境二“鲁侍萍对周朴园的控诉”

在此情境中使用比较读书法:把“你们”换成“你”行不行?说出理由。

目的是让学生体验“你们”与“你”这样的人称转换在表情达意上的不同感受。(明确:“你们”暗示了赶鲁侍萍走不仅有周朴园,更主要的是周家,“你们”一词暗示鲁侍萍悲剧的产生不仅仅是个人原因,更重要的是社会原因,曹禺先生通过巧妙的用词把悲剧的原因社会化了。)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语境,体会鲁侍萍复杂的心情。(鲁、周都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两人的相爱也是真实的;鲁对周有怨恨,但更主要的是恨周的软弱)

教师展示相关材料并做适当点拨:

“鲁侍萍被周家赶走,周朴园是不情愿的,但在‘父母之命、媒约之言’不可违的时代,他又是没有办法阻止的。何况在赶走之前,周家始终未让他与鲁侍萍见上一面。” ——曹禺《雷雨》创作回顾

教师点拨:故事发生在30年前,即文中的“光绪20年”,在清末封建社会里,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是不被传统认可的。再看周朴园30年前的处境,他也不过20多岁的小伙子,在上面还有大家庭,他也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所以,“你们”一词传递出来当时抛弃鲁的不只是周,更主要的是封建大家庭。

(3)教师提问:“何况在赶走之前,周家始终未让他与鲁侍萍见上一面。”作者的补充很重要,那么,当周朴园后来得知侍萍被赶走,有没有行动呢?(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我看见她河边上的衣服,里面有她的绝命书。”这句话,想象周朴园当时沿着河失魂落魄地发疯一般地寻找,感受周朴园内心极度痛苦状)

给出情境三“周朴园袒露对侍萍的怀念”

在此情境中我采取的是分组讨论法

问题:这两段话你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虚伪的还是真实的呢?

讨论后明确:周朴园的怀念确实是出自内心的需要,不能因动机的自私而否定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真实性。 不过,随着剧情的发展,周朴园的形象变得复杂起来

(4)过渡到情境四“周朴园知道了鲁侍萍的身份后大变脸”

在此情境中我采取了朗读法、分组讨论法和比较读书法。

①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并让其他学生点评。然后提出问题:周朴园大变脸的原因是什么?能不能换成周和鲁相认、抱头痛哭,共同回忆三十年前的美好时光?

②教师提供揣摩人物语言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语境品读 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 探究舞台说明 借助心理学分析法

③根据老师提供的方法讨论此时周朴园大变脸的原因,反映了人物当时怎样的心理。分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交流。教师也参与学生讨论,并给足时间讨论。

④ 经过讨论明确:此时的周朴园灵魂已被物质利益占据了统治地位,原先对侍萍的情感已被自私、残酷取代。虽然周的语言对侍萍而言是巨大的伤害,但是非常符合周的身份和心理特征的。如果周和鲁相认、抱头痛哭,那是有违人性发展的,是不可想象的。

(5) 当周朴园弄明白鲁侍萍这次的出现纯粹是邂逅相遇,他又是怎么表现的——

过度到情境五:“周朴园签五千块钱的支票的情节”

问题1:“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请联系上下文来说明周朴园究竟是怎样解决和鲁侍萍的恩怨?

问题2:通过解决的方式,你对眼前的周朴园有什么看法?

讨论后达成共识:①办事周密,精明老到。但心狠手辣。②周用支票来打发鲁侍萍表现其资本家的本性——金钱是万能的。它既可以隐瞒事情的真相,又可以赎回自己的良心,足见其圆滑、自私。 教师点拨:“五千块钱的支票”对周、鲁而言,是一个什么概念?出示投影:

“鲁大海:你故意淹死了二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

“鲁贵对四凤:你看她!跑八百里外,女学堂里当老妈:为着一月八块钱,两年才回一趟家。这叫本分,还念过书呢;简直是没出息。”

根据这两句话,我们可以得出两组数据:就周朴园赚的一次昧心财来看,五千块钱的支票等于总收入的一百三十二分之一;就鲁侍萍一月八块钱而言,五千块钱的支票等于她五十二年的收入。两者比较后,你能对周朴园有什么新的认识?

对周朴园形象小结: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提供作者的观点:(投影)

“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这是他的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

作者显然是从“人”的角度去认识周朴园的,同学们的认识是多角度的,有政治的、有社会的、有经济的,都能读出属于自己的周朴园。如果把同学们的认识和作者的认识结合起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周朴园的形象太复杂了,既有明显的否定性因素,也有浓厚的人性的东西,是善恶并存、好坏兼备的,是有点说不清楚的。那么,认识周朴园有什么意义吗?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教师点拨,让学生认识到悲剧无处不在、人生的不完满,尤其是在利益社会中,当人的情感与理智冲突时,人若不愿失去现实利益,就只能付出情感作为代价。

3 、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戏剧语言的揣摩,初步了解人物复杂个性,感受了《雷雨》的魅力。一个周朴园就令人捉摸不透,更何况其他人物呢?希望同学们能运用所学的方法去阅读《雷雨》全剧,细细揣摩人物语言,读出一个属于你自己的周朴园。

5月

《琵琶行》教学建议 刘建华

今天的课题是《琵琶行》,打算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

1、教材简析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2、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A、知识目标:了解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感知作者把音乐描写与听者、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B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C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领会诗人情操里体现出的人性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3、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体会主旨句的内涵。

4、教学难点:对音乐的鉴赏是教学的难点。

5、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重点。第二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难点。

二、教法

新课标改革的目的之一在于变学生机械接受灌输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式学习。诗歌的理解感悟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教学着重于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因此我将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法:朗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活动法、视听结合法等。

三、学法

根据叶希波夫的“自主型学习方法”理论,比较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比较分析的思维习惯。所以,我将采用比较探究式学习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喝一杯美酒,沁人心脾;听一只乐曲,心旷神怡,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比喝美酒还要醉心,比听乐曲更加迷人,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千古传诵的诗歌——《琵琶行》。

(二)介绍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课前印发材料介绍“行”的诗体、作者及作品和本文的写作背景。预习字词等基础知识。

(三)整体感知,把握感情基调。

向学生展示多媒体配乐朗读,通过音乐的熏陶、声情并茂的朗读、形象逼真画面的感染,把学生带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氛围之中,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沉郁悲凉的感情基调。这就为学生鉴赏诗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解读身世遭遇,突破教学重点

1、诱导点拨,领悟主旨

⑴提问:本文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两个人物形象,文中用哪句话将这两个人物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⑵:为什么诗人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样的哀叹?到底诗人与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

为了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我设计了一个对联题,引用诗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作为上联,要求学生根据琵琶女与诗人的共同点填写下联。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进行点拨,最后让学生展示答案。

举例:异地相逢泪涟涟;共怀世间愁郁情;吟曲赋诗总关情;共奏人间悲凉曲。

在点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烘托、对比的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力。

体会了主旨句的内涵,琵琶女被玩弄、被侮辱的歌妓形象已跃然纸上。

2、体会作者的人性美,认识黑暗的社会现实

我设计两个问题:

⑴身为仕途阶级的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同下层社会妇女的命运联系起来,体现诗人怎样的品格?(敢于冲破封建门第观念,同情下层人民的进步思想)

⑵具有高尚情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官场上难觅知音、受排挤,从而暴露出什么问题?(统治阶级不容贤良、排斥异己、压抑人才)从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人性美和对黑暗社会的认识。进而要求学生谈谈生活在新社会中的感触,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

(五)品味音乐,突破教学情意

1、品读诗中意

首先让学生找出集中描写音乐的段落(第二段)来齐声朗读。接着请学生找出该段中自己最能读出诗人感情的句子进行示范朗读。同学们就在你读我评的互相交流中完成诵读指导任务,而且也进一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

在这基础上,我让学生欣赏两个经典画面:“荻花瑟瑟”与“千呼万唤始出来,犹如琵琶半遮面”,渲染氛围。再播放富有“婉转流畅——沉咽稳重——间歇顿挫——激越高昂“的旋律变化特点的几段琵琶曲,请一位同学伴着琵琶曲朗诵该段。其他同学闭目倾听,进一步感受音乐、诗文、感情融为一体的特点。

2、解读乐中情

在上面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根据听后感受,分组讨论以下问题:音乐的描写中体现了怎样的旋律变化?在这个变化的旋律中又饱含琵琶女、诗人怎样的情绪变化?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培养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想象联想能力。相信同学们倾听了富有旋律变化的琵琶曲的伴读下完成第一个问题并不困难。而假如学生能用熟悉的乐曲或场面来再现诗中音乐的旋律变化,那么体会诗人、琵琶女那种“喜悦——忧愁暗恨——高亢激越的情绪变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就突破了教学难点。

3、把握音乐的描写技巧

对于这一点,我是这样引导的:诗人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现音乐之美?这问题并不难,也许学生会很快找出用比喻、叠词的手法来对音乐进行正面描写,而用“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环境来对音乐作侧面烘托。此外,诗中“间关莺语花底滑“这一句还采用了通感的修辞,这点学生可能不易把握,我将让学生回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采用通感的修辞的两个句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和“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以此来启发、引导学生。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正是在相同的境遇中,在琵琶曲的感染下,诗人找到了知音,发出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我用一首诗作为《琵琶行》的读后感,和大家共鸣: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七)扩展提升

请同学们鉴赏《李凭箜篌引》中音乐描写的技巧。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八)推荐作业:

让学生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6月

关于20xx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的几点看法 朱思吴

20xx年浙江高考作文卷仍采用材料作文的题型来开考。材料作文,是考生根据命题者给出材料和要求,来写考场作文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所以读懂材料是审题立意是否准确的关键。

今年浙江高考作文卷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名家的三句名言警句。丰子恺说,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的。英国作家说,为什么人的年龄在延长,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美国作家说,世界将失去海底王国,一般失去伟大的王国就是成人。

根据作文材料来解读含义:第一句的意思是,孩子们用童真、率直来观察世界,评价事物,不

会拐弯抹角。第二句是英国作家赫胥黎对世界的拷问:“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们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为什么啊?昨天的儿童血脉里流动着天真活泼快乐,流动着绵绵不断的正真和火热之情,弹指间,当他(她)们成长为少男少女时,一旦迈向向社会,动脉便硬化,心理便僵冷。从赫胥黎的发问中,我们可以揣摩出他的意思:人类尚未苍老却失落了那一颗最可爱的童心。他不想童心硬化、青春硬化、灵魂硬化;他殷切希望童心穿过少年、青年而一直跳动到老年时代,于是童心永恒,变成诗人的梦与呼告。第三句分两层来解读。“世界将失去海底王国”是比喻,世界将失去童心就像世界将失去海底王国一样。“海底王国”是奥妙、神奇、博大深邃、深不可测、无穷无尽的,要探究海底王国的秘密,需要有儿童时代那般大胆的想象,奇妙的幻想。“一般失去伟大的王国就是成人”是一般性结论:面对纷繁的生活、无论谁,一旦失去童心就变成世俗的毫无活力的成年人。 三句名言话童心、青春、成人,从结构上看是平行并列的。丰子恺的话,以叙述为主;赫胥黎的话,以议论为主;美国作家的话,比喻引入,推出结论。因此,该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可以正面切入:让我们童心与时代一起跳动、童心不泯、童心永恒、青春永恒、灵魂永恒;也可以反面切入:童心硬化、青春硬化、灵魂硬化、探究人类(成年人)失去童心的社会原因等等;还可以正反结合来写。这样看来,今年浙江高考作文卷,题目的拟定、文章中心的确定,难度不大,但要写出佳作,考生要有理性的思考和扎实的文学功底。

今年浙江高考作文卷最大的亮点是“三心(新)二意”。“三心(新) ”:角度新,既可以单向思考,又可以运用思辨关系(辨证法);手法新,表达方式巧妙与修辞方式结合;材料新,首次运用并列式展示名家名言。“二意”:立意新,童趣和理趣相结合。童年的心灵是美丽的,始终保持童年的心灵,我们的世界不仅美丽而且日新日益;反思新,首肯童心,以童心为线索,然后回顾过去,针对当前、反思自我,返璞归真,很有童趣和理性,很有艺术性和创造性。

更多相关推荐:
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高二上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季贵国本学期我担任高二年级169三个班语文课教学工作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学期初就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新课程教材的编排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在落实中不断调整完善基本上...

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二0一三-----二0一四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高二年级组语文学科杨学龙20xx年x月高二上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杨学龙本学期担任高二年级(2)班和(3)班一个普通班和一个尖子班的语文课教学工作。为了有效地提…

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黄淑慧20xx年x月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流逝的时光阻挡不了匆匆前行的脚步,半年的时间在忙碌中、劳累中、焦急中、欣慰中过去了,半年里,有…

高二上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高二语文组伍丹本学期担任高二年级1和2两个理科重点班的语文课教学工作。为了有效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学期初就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不同层次,以及新课程教材的编排,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在落实中不断…

高二第一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高二第一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本学期本人担任高二年级的78两个班的语文课教学工作这学期的语文课的教学任务是必修五和选修课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内容为了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学期初就根据学生的...

20xx年高二第一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王永军本学期我担任高二年级的247班、高三年级的229、230班语文课教学工作。这学期的高二语文课的教学任务是必修五和选修课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内容,高三语文课的教学任务是搞好高三的综合复习。为了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高二语文个人教学工作总结

高二第一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陈淑玲本学期担任高二年级的(1)(2)两个班的语文课教学工作。这学期的语文课的的教学任务是必修5和选修课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两部分内容。为了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

20xx-20xx学年中学语文教师第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20xx20xx学年中学语文教师第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20xx20xx学年中学语文教师第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一学期已经接近尾声回顾一学期的教学生活可以用忙碌而踏实扎实而有效来概括本学期教授两个班的语文共计14节课加...

20xx年第一学期中学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20xx年第一学期中学语文教学工作总结20xx年第一学期中学语文教学工作总结回顾这一学期按照学校的部署经过师生共同行努力教学工作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尤期是在第四次月考中11班12班语文平均分在六个班里分别占第一名...

高三第一学期语文个人教学总结

高三第一学期语文个人教学总结章玮紧张充实且战斗的一学期即将结束回顾这一学期的工作想说的真是太多太多本学期我担任高三年级一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深感责任重大丝毫不敢放松自己我认认真真地做好本职工作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课...

20xx年上学期高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20xx年上学期高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刘春辉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告一段落本期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也取得了较...

分析作分析总结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中部工

词清平乐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中部工作总结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则是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

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4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