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时间:2024.3.27

一、单片机:就是在一片半导体硅片上集成了中央处理单元、存储器、并行接口I/O、串行I/O口、定时器/计数器、终端系统、系统时钟电路及系统总线的微型计算机。

二、单片机的硬件结构: 8位微处理器、数据存储器(128B)、程序存储器、4个8位可编程并行I/O口、1个串行口、2个16位定时/计数器、1个看门狗、5个中断源和中断向量、特殊功能寄存器26个、低功耗节电模式、3个程序加密锁定位。

      其图如下:

                     

三、单片机引脚:单片机共有40个引脚;按其功能可分为3类:

l  电源及时钟引脚

l  控制引脚

l  I/O口引脚

四、单片机存储器结构

l  程序存储器    16位

l  数据存储器    8位

l  特殊功能寄存器

l  位地址空间

五、四组并行I/O端口

1、P0口

1)        P0口是一个双功能的8位并行口,字节地址在80H,位地址为80H—87H。

2)        P0口特点:  地址/数据复用口和通用I/O口

l  当P0口用作地址/数据复用口时,是一个真正的双向口,用作与外部存储器的连接,片外必须要接上拉电阻。

l  当P0口作为通用I/O口时,由于有高阻抗,所以在端口外要接上上拉电阻,它是一个准双向口。

   2、P1口

1)        P1口是单功能的I/O口,字节地址为90H,位地址为90H---97H.

2)        P1口特点:

l  由于P1口内部有上拉电阻,没有高阻抗输入状态,所以不需要在片外接上拉电阻。

l  P1口“读引脚”输入时,必须先向锁存器写入。

3、P2口

1)        P2口是一个双功能口,字节地址为A0H,位地址为A0H---A7H.

2)        P2口特点:与P1口的一样。

4、P3口   略

六、时钟电路与时序

1、时钟电路设计图在书上35页  图2-13.

2、时钟周期:若时钟晶体的振荡频率为fosc,则时钟周期T=1/fosc。

3、机器周期:一个机器周期包括12个时钟周期。即:Tcy=12/fosc。

4、指令周期:单字节和双字节指令周期一般为单机器周期和双机器周期。

             三字节指令周期都是双机器周期;乘、除指令周期4个机器周期。

七、复位操作和复位电路

   1、复位电路设计在书上37页图2-18或图2-19或图2-20.

八、单片机最小系统设计如图

       

   九、keilC的使用方法:

          步骤: 1、点击桌面快捷键Uv4,打开软件

                 2、单击project出现下拉菜单,单击New uVison Project新建一个文件,在弹出的窗口下方文件名随便写(自定义),并保存好。

                 3、在弹出来的窗口左边框里点atmel,在下拉菜单里选中at89s51,单击ok按钮。再点击yes。

                 4、按ctrl+N新建一个文本,保存。在弹出来的窗口下方文件名写好文件名(文件名可以随便写,但必须要以.c为后缀),保存类型不要动。

                 5、在左方框右击Source Group1 在出现的下拉菜单中选中Add File……在出现的窗口中双击你刚才写好的文件名(这个文件名必须要以.C为后缀),添加后,关闭窗口。

                 6、在左方框右击Tar get1  在出现的下拉菜单中选中 Options  for……,,在出现的窗口中点击上方的out put,选中复选框create HEX File,单击OK。这样基可以编写程序了。

十、Proteus的使用方法:

        步骤:   1、点击桌面ISIS快捷方式,打开软件。

                 2、保存。

                 3、单击左窗口P,在弹出的窗口中输入元件名,查找所需要的元件。

                 4、查找好元件后,按要求连接电路图,并保存好。

十一、中断的概念:单片机能及时地响应中断源提出的服务请求,并作出快速响应和及时处理。

十二、中断系统结构在书上88页图5-2.

十三、中断控制寄存器IE、IP

1、       IE

l  EA:中断允许总开关控制位

EA=0,所有中断请求被屏蔽

EA=1,所有中断请求被放开

l  ES: 串行口允许中断

ES=0,禁止串行口中断

ES=1,允许串行口中断

l  ET1: 定时器/计数器T1的中断允许位

ET1=0;禁止T1中断

ET1=1,允许T1中断

l  EX1: 外部中断1中断允许位

EX1=0,禁止外部中断1中断

EX1=1,允许外部中断1中断

l  ET0: 定时器/计数器T0中断允许位

ET0=0,禁止T0中断

ET0=1,允许T0中断

l  EX0: 外部中断0中断允许位

EX0=0,禁止外部中断0中断

EX0=1,允许外部中断0中断

2、       IP

l  PS:串行口中断优先级

PS=1,高优先级

PS=0,低优先级

l  PT1:定时器T1中断优先级

PT1=1,高优先级

PT1=0,低优先级

l  PX1:外部中断1中断优先级

PX1=1,高优先级

PX1=0,低优先级

l  PT0:定时器T0中断优先级

PT0=1,高优先级

PT0=0,低优先级

l  PX0:外部中断0中断优先级

PX0=1,高优先级

PX0=0,低优先级

十四、中断初始化设置

        1、外部中断0   INT0设置:EA=1,IT0=1,EX0=1

        2、外部中断1   INT1设置:EA=1,IT1=1,EX1=1

        3、定时器T0:

l  方式0:TMOD=0x00,ET0=1,TR0=1,EA=1,TH0=0Xxx,TL0=0Xxx。

l  方式1:TMOD=0x01,ET0=1,TR0=1,EA=1, TH0=0Xxx,TL0=0Xxx。

4、  定时器T1:

l  方式0:TMOD=0X00,ET1=1,TR1=1,EA=1,TH1=0Xxx,TL1=0Xxx。

l  方式1:TMOD=0X10,ET1=1,TR1=1,EA=1,TH1=0Xxx,TL1=0Xxx。

十五、中断及定时器服务程序设计如下:

 1、 定时器T0  方式1(方式0不要重新装载)

    #include<reg52.h>

void main(void)

{

       TMOD = 0x01;            

       TH0=0x83;                  

       TL0=0x06;

       ET0  = 1;

       EA   = 1;

       TR0 = 1;              

       while(1);

}

void intsert0(void) interrupt 1

{

       TH0=0x83;                  

       TL0=0x06;           

       P0=0x00;

}

      

2、 定时器T1 方式1

    #include<reg52.h>

void main(void)

{

       TMOD = 0x10;            

       TH0=0x83;                  

       TL0=0x06;

       ET1  = 1;

       EA   = 1;

       TR1 = 1;              

       while(1);

}

void intsert0(void) interrupt 1

{

       TH0=0x83;                  

       TL0=0x06;                  

              P0=0x00;      

}

3.外部中断0

#include<reg51.h>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Void  main()

{

   EA=1;

   IT0=1;

   EX0=1;

  While(1);

}

4、外部中断1

#include<reg51.h>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Void  main()

{

   EA=1;

   IT1=1;

   EX1=1;

  While(1);

                   }

              十六、定时器/计数器的结构

1、  结构框图

  

2、  TMOD和TCON的结构

      TMOD结构

      TCON结构

 

十七、定时器初始值计算:  如: 定时1ms,

TH0=(65536-1000)/256

TL0=  (65536-1000)%256

十八、单片机与数码管动态显示接口设计(硬件电路,程序设计)

    1、硬件电路如图:

    

3、  程序设计:

#include <REGX51.H>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uchar displayram[6];

uchar code displaytab[10]={0x3f,0x06,0x5b,0x4f,0x66,0x6d,0x7d,0x07,0x7f,0x6f};

void delayms(uint n)

{      uchar  i;

    while(n--)

          for(i=0;i<120;i++);

}

void clr_dis()

{

displayram[0] = 0x1b;   //全灭

displayram[1] = 0x1b;

displayram[2] = 0x1b;

displayram[3] = 0x1b;

displayram[4] = 0x1b;

displayram[5] = 0x1b;

}

void display(uchar displayram[6])

{

unsigned char k,i,j=0x7f;

for(i=0;i<6;i++)

{

        k=displayram[i];

        P2=j;

        P0=displaytab[k];

        delayms(1);

        P2=0xff;

        j=(j>>1)|0x80;

}

}

void main()

{

        uchar  i;

clr_dis();

while(1)

{

          for(i=0;i<8;i++)

           {

            displayram[i]=i;

    display(displayram);

            delayms(5);

           }

}

}

十九、单片机独立键盘设计:

1、  硬件设计

 

2、  程序设计

#include <REGX51.H>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sbit  key1=P3^0;

sbit  key2=P3^1;

sbit  key3=P3^2;

sbit  key4=P3^3;

void   delayms(uint  ms)  //延时1ms

{

  uchar  i;

  while(ms--)

      for(i=0;i<120;i++);

void  main()

{

  while(1)

    {

      if(key1==0)

         {

           delayms(5);

           if(key==0)

            P0=0xff;

         }

      if(key2==0)

        {

          delayms(5)

          if(key2==0)

          P0=0x0f;

        }

   if(key3==0)

      {

        delayms(5)

        if(key3==0)

        P0=0xf0;

      }

    if(key4==0)

      {

        delayms(5)

        if(key4==0)

         P0=0xa5;

      }   

    }

}


第二篇:教育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教育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2011级历史学整理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概述

一、教育的定义

1.教育是促进人的发展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含义有广义、狭义之分

(1)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增强人们体质的活动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可以称之为教育活动。

(2)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由社会专门机构即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促使人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构成教育系统的要素

1.构成要素

(1)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向他人施教或施加影响的人。

如果从狭义上理解,教育者主要是那些拥有职业身份的教师。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支撑性要素。离开了教育者,就不存在教育活动。

(2)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主动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学习这是教育的载体,是教育过程中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学习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驱动性要素,离开了学习者,教育活动便难以发生和展开。

(3)教育影响:教育者与学习者进行教育活动所依赖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环境等。

2.教育要素之间的联系

教育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1)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

(2)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

(3)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三、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这是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是第一次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为孟禄(美国)。

4.劳动起源说

四、 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

1.我国古代教学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2011级历史学整理 1

2.西方古代教学的“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3.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高等教育精英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化。

4.教育终身化是20世纪60年代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潮。由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首次提出。他认为教育是贯穿整个一生的工程,从摇篮到坟墓都要接受教育。教育终身化要求学校教育进行彻底的变革。

5.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管理、教学和科研等领域广泛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及发展

1.《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比《学记》要晚300多年。

2.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译作《雄辩术原理》,比较系统地论述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3.英国学者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一文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4.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 ),是近代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第一部著作,其问世,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形成奠定了学科基础,标志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5.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1693) ,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

6.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爱弥儿》(1762) ,表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7.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1806)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学科的形成,被公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8.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德国)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1914) ;(德国)拉伊:《实验教学》(1908) 。

实验教育学所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

9.实用主义教育学

(1)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对20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011级历史学整理 2

(2)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桑代克等人,代表性著作有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等。 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性著作。

(3)主要观点:反对以赫尔巴特为首的传统教育思想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

新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对立,即杜威和赫尔巴特的相对立的“三中心”

赫:教材;教师;课堂 杜:经验;儿童;活动

10.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认识教育现象、解释教育规律和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

第三节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简答:学习教育学有何意义?

1.领悟教育真谛,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2.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

3.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4.帮助总结经验,从教育教学中研究

5.培植教育理想,养成教育情怀

6.为学习其他教育学知识提供理论指导

简答:学习教育学的方法是什么?

1.关注教育现实,做一个会观察的人

2.反思日常教育经验,做一个会思考的人

3.体验具有智慧,做一个会思考的人

4.批判与继承相结合,做一个有教育思维的人

5.在研究中学习,做一个敢于实践的人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简答:简述经济对教育的制约因素

(1)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和专业设置

(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011级历史学整理 3

2.简答: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因素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制定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内容取舍

(5)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

3.简答: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传统对教育诸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

(2)文化水平对教育发展水平的影响

(3)文化传递、变迁等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4)文化内容对教育内容的影响

第二节 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功能的概念: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1.简答: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现实的劳动力;

(2)教育能促进科学技术的“物化”;

(3)教育能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

2.简答: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培养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政治人才,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

(2)教育促进国家的政治民主化;

① 教育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奠定群众基础

② 教育为国家的政治民主提供人才基础

(3)教育传播一定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促进学习者的“政治社会化”。

3.简答: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教育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3)教育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4)教育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第三节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概念:教育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也必然有其自身运动的内在规律,即具有相对独立性。

2011级历史学整理 4

2.简答:简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1)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与其它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4)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 人的发展概述

1.人的发展的概念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是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人的发展的内容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发展三方面。

(1)生理发展是指有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展及其技能的增长,是人身体方面的发展。

(2)心理发展是指认知和情意方面心理活动能力的发展以及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心理特征的形成,是人精神方面的发展。

(3)社会适应发展是指人的社会属性的发展,包括人的主体意识、人的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社会素质的发展。

2.简答: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如何促进年青一代身心发展

(1)发展的顺序性

要求: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发展。

(2)发展的阶段性

要求: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要有针对性,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必须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决不能“一刀切”、“一锅煮”。

(3)发展的差异性

要求: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教育做到因材施教。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注意学生共性的同时,还必须研究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4)发展的不均衡性

要求: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教育要抓住儿童发展的最佳期和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施以相应的教育,使其获得最佳发展。

(5)发展的互补性

要求: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工作者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学生树立信心。

2011级历史学整理 5

第二节 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1.简答:简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遗传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但遗传不决定人的发展;

(2)环境: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但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3)教育: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动力。

2.简答: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引导着个体发展的方向。

(2)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科学和深刻 。

(3)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条件。

(一)遗传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它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着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

4.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二)遗传不决定人的发展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上的可能性,但人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并它不决定于人的遗传素质。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变为现实。所以,遗传不决定人的发展。“遗传决定论”或“先天决定论”都是错误的。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之一

1.环境是人身心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2.环境推动和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二)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第一,环境影响具有自发性。人自从来到人世就与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环境本身是客观存在的。

第二,环境影响具有偶然性,即环境影响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当个体接触到它时才可能受其影响。

第三,人对环境影响具有选择性,即个体对环境影响存在适应与对抗等多种选择。

2011级历史学整理 6

人不同于动物,就在于人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环境的影响不可能不通过人的选择和认同而起作用,只有被人认同和接受刺激,才能真正成为人的发展的影响因素。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教育与生理发展

个体的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

(1)个体的生理发展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

个体的生理成熟机制为教育提供了物质的基础,教育必须以个体的生理发展为前提实施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2)教育活动对人的生理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研究表明,教育与个体的自我教育活动对个体的生理发育与成熟会产生一定影响。早期丰富的环境刺激和良好的教育不仅有助于儿童大脑的发育,而且能够直接影响他们认知能力的发生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2.教育与心理发展

(1)教育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

所谓人的心理发展,是人脑中主观映像或心理结构的不断发展变化和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机能或构造活动方式的发展变化。这两种变化都离不开人的教育和学习活动。

(2)教育受制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已有水平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积极地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人的活动包括生命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人们只有通过这些活动,才能得到发展,反之,就得不到任何发展。

2.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动力

3.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会随着人的社会经验的丰富和自我意识的不断提高而逐渐增强。

第三节 教育在人的个性发展中的作用

1.个性发展的概念

所谓个性发展就是指在共性的基础上,充分地把人的差别性表现出来,从而使每一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个性的充分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

2011级历史学整理 7

的核心。

2.个体个性化的概念

个体个性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

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各种思想观念,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必须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要求,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

3.简答:简述教育在人的个性发展中的作用

(1)教育能够唤起人的主体意识,促进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展;

(2)教育能够尊重个体差异,促进人的独特性的形成独特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3)教育能够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4.简答:简述教育如何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1)发现和培养个体的强项和优势;

(2)鼓励个体参加集体活动;

(3)转变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

(4)彰显个体的心理内化。

5.内化

(1)人的一切品德、知识和智力都是从外界获得的,而人们从外界获得的品德、知识和智力的关键则是心理内化。

(2)在教育工作中心理内化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环节。

(3)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中,主要有三种心理内化形式:

① 知识内化:就是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任何科学知识都具有自己的结构,它是由一些列基本原理构成的,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就是认知结构。知识内化的过程,就是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同化或顺应一定的知识结构,以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② 道德内化:就是把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人品德;道德内化的过程一般包括四个环节,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 ③ 智力内化:所谓智力内化,就是把实际操作转化为智力操作。

第四章 教育方针及目的

第一节 教育方针概述

1.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为教育工作确定的总方向和行动指针。

2011级历史学整理 8

2.教育方针与教育规律、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

(1)正确的教育方针应当反映教育规律,以教育的客观规律为其理论依据。

(2)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它是教育方针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3)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各种各样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

3.制定教育方针的依据

(1)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及建立在这种生产关系之上的政治制度

(2)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3)人的发展的理论

第二节 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1.19xx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颁布于,是中国实施新教育以来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教育宗旨。

2.简答:十八大提出的我国现时期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3.简答:现时期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1)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服务方向);

(2)教育为人民服务;

(3)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4)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

第三节 教育目的的价值基础

1.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1)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出发点和归宿。

(2)观点: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在于有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教育目的应该以受教育者的个人需要为根本,强调尊重受教育者的本性,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个人的价值。

(3)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马利坦、赫钦斯、奈勒等

2.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1)观点:社会才是目的,个人只是社会目的实现的工具,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教育应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首要目的;教育目的必须依据社会的需要,

2011级历史学整理 9

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于社会的需要,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符合社会标准的公民。

(2)代表人物:涂尔干、孔德

3.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1)扈中平:从根本上讲,并不需要把人的个性化与人的社会化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而是要在看到它们对立与冲突的同时使二者在可能的条件下达到某种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2)所谓历史的、具体的统一,就是指这种统一都是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统一,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统一。

第四节 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1.简答: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明确普通中学的培养目标和任务

(2)端正办学思想,反对应试教育

(3)狠抓素质教育,提高育人素质

2.我国中学的任务:普通中小学的性质是基础教育。我国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好基础。具体地说,普通中学担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和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大军的“双重任务”。

3.素质教育

(1)概念: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思想,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2)理解:

素质教育是适应时代需要而产生的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而不是什么固定的模式。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它依据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基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基本特征。

(3)特点:以人为本;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

(4)三大任务:发展身体素质(基础层);培养心理素质(核心层);形成社会素质(最高层)。

4.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

2011级历史学整理 10

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2.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3.学校教育是制度化程度最高的教育形式,被称作正规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体部分。学校教育制度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

4.现代学制的类型

(1)双轨制:以纵向的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属双轨学制,是指为统治阶级子弟和劳动人民子弟分别设立学校系统,它们是同时并存,互不相通的学制形态(英国、法国、德国)。

(2)单轨学制:以横向的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属单轨学制,是指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和连续没有特定的限制,中等以上教育阶段中分化出来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学校系统在入学条件和学习年限上基本相同,且都与高等教育相通。(美国)

(3)分支型学制:介于以纵向的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和以横向的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两极之间的学制结构,叫做分支型学制,它是双轨学制和单轨学制的中间形态,其基础部分实行单轨学制,基础部分之上的教育阶段实行双轨学制。(苏联、中国)

5.我国学制的历史演变

(1)19xx年清朝制定“壬寅学制”,是我国第一个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但是未能实施。

(2)“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清政府于19xx年颁布的。

(3)19xx年,当时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参照美国学制提出了新的学制改革方案,此学制被称为“壬戌学制”或“六三三”学制。该学制一直沿用到19xx年,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历程碑。

6.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1)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2)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

(3)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5)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6)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

第六章 课程

2011级历史学整理 11

1.课程的概念:课程指学校为学习者设计的教育内容的序列。

2.课程理论的主要流派

(1)经验主义课程论

又称做“活动课程论”或“儿童中心主义课程论”

① 代表人物:杜威

② 主要观点:认为课程应从儿童的社会生活出发,以活动作业为基本形式,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加以组织。

③ 主要内容:经验论;课程以儿童的活动为主心;主动作业论;教材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2)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①结构主义课程论

Ⅰ.代表人物:布鲁纳

Ⅱ.课程思想:强课学科结构重要性;学科基本结构体现儿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课程实施上倡导“发现法”

②要素主义课程论

Ⅰ.代表人物:巴格莱

Ⅱ.主要观点:强调将人类文化遗产中的最精华部分,即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传递给下一代。认为给学生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学科课程。

③永恒主义课程论

Ⅰ.代表人物:赫钦斯

Ⅱ.主要观点:永恒理性的课程价值取向;强调以永恒学科为核心设置课程;课程实施:促进灵魂的积极活动;注重强调名著的优越性。

(3)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Ⅰ.主要代表人物:多尔

Ⅱ.主要观点:课程目标灵活性;课程是师生进行解构和建构的文本,多尔后现代课程标准“四R”标准:丰富性( Richness )、循环性(Recursive)、关联性(Relation)、严密性(Rigorous) ;课程内容综合化。

3.课程类型及其结构

(1)学科课程:是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内容、组成学科,以学科的逻辑体系制定标准,编写教科书、规定教学顺序、分科教学的课程。

(2)经验课程:从儿童需要和兴趣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3)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统合课程”或“合成课程”。综合性的学科

2011级历史学整理 12

课程,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相邻领域的学科构成一门学科。

(4)核心课程:既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也指对学生有直接意义的学习内容。在若干科目中选择若干重要的学科合并起来,构成一个范围很广阔的科目,规定为每个学生所必修,同时尽量使其它学科与之配合。

(5)国家课程:是指国家统一组织开发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课程。

(6)地方课程:是指由地方组织开发并在本地实施的课程。

(7)校本课程:是由学校组织开发并在本校实施的课程,具体来说,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4.简答或论述: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哪些?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学科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考试和评价制度

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

(6)实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

5.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综合课程占主要地位,初中阶段系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阶段则以分科课程为主。

6.简答: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什么?(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

2011级历史学整理 13

么?)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义务教育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课程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第七章 教学理论

第一节 教学概述

1.教学的概念:(1)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的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2)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师生是平等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3)教学将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

2.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2)教学是促进个体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3)教学是社会延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3.简答:简述教学的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各门学科课程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

(2)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体力

(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教学这三个方面的任务,是在教学活动中统一实现的。其中,传授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基础,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是核心,思想品德的形成是方向。三个方面的任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体现着全面发展教各项内容的要求,保证着教育目的的实现。

注:几组概念

基础知识,是指构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等及其系统。

技能,是指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完成某种实际任务的能力 。所谓基本技能,则是指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

技巧,是指技能经过多次练习而达到的熟练程度。

教学活动中,知识、技能、技巧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知识的掌握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为进一步获得知识提供有利条件。

智力,是指个人在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系统。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其核心成分是能够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概括、判断和推理的

2011级历史学整理 14

抽象思维能力。

能力,是指个人完成某种体力或脑力活动的主观条件。它包括体力、智力、知识与才能。

体力,是指人体活动时所能付出的力量,包括持久力、适应力和抵抗力,都与身体健康水平有关。

第二节 教学过程

1.概念与规律

概念:教学过程是师生通过交往活动在确定目标的指引下,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引发的教学活动的启动、发展、变化和结束在时间上连续展开的程序结构。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规律:对称性与周期性;认知性与体验性;实践性与社会性

3.简答或论述:教学过程的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3)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4)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分述: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学生获得认识有两条途径,一是获取直接经验,即学生通过亲自探索、实践所获得的经验;另一方面是获取间接经验,即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是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

正确处理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

① 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②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一定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③ 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一种是在传统教育观影响下产生的偏向,主张书本至上,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 另一种是在实用主义教育观影响下产生的偏向,过分重视学生个人的经验的积累,注重从做中学

(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① 正确处理知识与智力的辩证关系,防止重犯“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错误。

Ⅰ.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

2011级历史学整理 15

Ⅱ.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人的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

Ⅲ.防止重犯“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错误。(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② 创造条件,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③ 给学生进行智力展示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尽量提供一些能够启发不同智慧的材料,启发儿童多元智力的发展。

(3)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是密切联系,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① 科学知识的掌握是提高思想觉悟的认识基础

②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

③ 教学中防止两种偏向:一种倾向是单纯重视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 ;另一种倾向是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所以,教师要挖掘教材的意义 加强自身修养。

(4)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① 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②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是以课堂为主渠道展开的

③ 防止两种极端的观点

一种是 “教师中心论”,把教师视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则为客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传授者,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是接受者,是课堂中的服从者。 另一种是 “学生中心论”,把学生视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则为客体。在教学过程中,学什么,怎样学完全由学生主宰,教师要绝对服从儿童的需要,一切围着儿童转。

4.教学过程的阶段

(1)接受式教学的基本阶段

① 准备阶段;② 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③ 巩固知识 ;④ 运用阶段 。

(2)探究式教学的基本阶段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真知与个性发展的教学。亦称探究学习,发现学习。

① 设置问题情境;② 探索发现问题;③ 讨论、辨析;④ 归纳、交流、内化;⑤ 巩固强化、运用结论解决新问题

2011级历史学整理 16

第三节 教学原则

1.概念:教学原则是教师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或指导原理。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

2.简答或论述:教学原则的内容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直观性原则;

(4)启发性原则;(5)系统性原则;(6)因材施教原则;(7)巩固性原则。

3.分述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① 概念: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结合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它体现了我国教学的根本方向和质量标准

② 贯彻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Ⅰ.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Ⅱ.根据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

Ⅲ.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 Ⅳ.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① 概念: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的目的。

② 要求:

Ⅰ.要理论联系实际地讲授书本知识

Ⅱ.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Ⅲ.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补充乡土教材

(3)直观性原则

① 概念: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有助于学生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并使认识能力获得较好发展。 ②要求:

Ⅰ.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和运用各种直观教具。

直观教具一般有: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每一种直观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作用,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恰当地选择。

Ⅱ.直观要和讲解相配合。

(4)启发性原则

2011级历史学整理 17

① 概念: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②要求:

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首要条件;

Ⅱ.善于提问激疑,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启发的关键 ;

Ⅲ.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Ⅳ.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是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前提条件。

(5)系统性原则(也叫循序渐进原则)

① 概念:(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系统地进行。

② 要求:

Ⅰ.按照学科课程标准的顺序进行教学;

Ⅱ.坚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

Ⅲ.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6)因材施教原则(可接受原则)

① 概念: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地发展。

②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Ⅰ.深入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Ⅱ.尊重学生的差异。

(7)巩固性原则

① 概念: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以便在需要时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和技能的运用。 ②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Ⅰ.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Ⅱ.保证巩固的科学性

Ⅲ.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

第八章 教学实践

第一节 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概念: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而采用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2011级历史学整理 18

是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有效组合。

2.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1)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从理论到实践的重要桥梁(中介);

(2)教学方法是培养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3)教学方法是联系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纽带;

(4)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师威信和师生关系的重要原因;

(5)教学方法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

3.教学方法发展的趋势:

(1)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2)教学方法的个性化; (3)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

4.两张不同的教学方式

注入式教学: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从主观出发,把学生单纯看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注知识,无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方法。

5.教学方法的分类

(1)传统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

①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② 以实物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③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实验法、练习法、实习法

④ 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法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方法

① 主体参与型教学方法;② 合作学习型教学方法;③ 研究学习型的方法

分述:

(一)传统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

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最重要和最常用的教学方法

①讲授法的内涵: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主要是口头语言)系统而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

②讲授法的方式: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四种方式

③特点:

优点: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动作用,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还可结合知识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缺点:如果使用不当,容易脱离学生的实际,不易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2011级历史学整理 19

讲授面向全体学生,不宜因材施教;教师单向输入信息,运用不当,容易造成“注入式”。。

④讲授法运用的基本要求:

第一,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思想性。这是确保讲授质量的首要条件。 第二,讲授既要系统完整,又要重点突出。

第三,讲授要有启发性。

第四,要注意语言技巧。

第五,结合教学内容,恰当配合板书和教学媒体。

(2)谈话法(亦叫问答法)

①概念: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置不同问题,通过与学生相互交谈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质疑、反问、独立思考等去获取知识的方法。②特点:师生对话。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学生思想,培养学生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③种类:启发性谈话法,复习性谈话法,指导性和总结性谈话法。

④运用谈话方法的基本要求

第一,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做好谈话的充分准备。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第二,要善于启发诱导,控制好问题的难度。善问

第三,提问的对象要普遍化。提问要面向全体善于启发诱导

第四,必要时做好归纳小结。

(3)讨论法

①概念: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学生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问题进行群体性讨论,发表看法,借以交流信息,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发展智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②具体形式:交流式、评述式、辩论式和质疑式。

③讨论法的主要特点:学生在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体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机动灵活(讨论形式和时间多样)

④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

第一,要做好讨论前的准备。

第二,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引导。

第三,讨论结束时,教师应进行小结。

(4)读书指导法

① 读书指导法的内涵: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以获取知识、养成独立而良好的读书习惯,不断提高认知能力的教学方法。 ② 运用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

2011级历史学整理 20

第一,培养学生预习教科书的习惯。

第二,引导学生比较教科书和教师讲授内容。

第三,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四,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

2.以实物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实验,指导学生经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方法。

(2)参观法:参观法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而使学生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研究而获取新信息,巩固、验证旧知识,提高认识水平的教学方法。参观与讲授相结合往往被称为现场教学。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实验法

①实验法: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控制一定的条件进行独立的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验证知识或获取新知识,培养实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实验法是自然学科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方法。

(2)练习法: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通过反复地完成一定的操作或从事某些活动,以进一步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形成技能技巧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学方法。

(3)实习法:实习法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实际操作,并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实习法的特点,在于能够充分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欣赏法:欣赏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或利用一定教材内容和艺术形式,通过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正确的理想和审美的能力。有三种类型,即艺术美和自然美的欣赏、道德行为的欣赏、理智的欣赏。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方法

(1)主体参与型教学方法:主体参与型教学的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能够积极学习、自主建构,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

(2)合作学习型教学方法:合作学习型教学的方法是指为了共同完成任务,以研究和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的方法。

2011级历史学整理 21

(3)研究学习型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思考、学会提出问题、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教学制

班级教学制是现阶段世界各国也是我国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是把学生按年龄、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级,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2.简答:简述班级教学制的特点

(1)在教学人员的安排上,以“班”为基本活动单位

(2)在教学活动程序的安排上,以“课”为组织单位

(3)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以“课时”为基本单位

3.简答:简述班级教学制的优缺点

优点:(1)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2)有利于彰显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4)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缺点:(1)妨碍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2)缺乏灵活性;(3)不利于因材施;

(4)学生之间缺少真正交流。

第三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简答: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后辅导;学业检查;成绩评定。

2.简答: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1)钻研教材材料,做到“心中有书”;

(2)了解教学对象,做到“目中有人”;

(3)考虑教学方法,做到“手里有法”;

(4)拟定教学计划,做到“胸中有数”。

3.简答或论述:如何上好一堂课(我们认为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1)理念科学;(2)目标明确;(3)内容正确;(4)语言清晰;(5)方法适当;

(6)积极性高;(7)组织得当;(8)效果优秀。

4.备课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上课质量。

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必要补充形式。课外辅导的形式一般有个别辅导、小组辅导和集体辅导三种。

2011级历史学整理 22

第九章 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教师

1.教师的概念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教师职业的地位

(1)教师职业的政治地位。即指教师职业在国家或民族的政治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表现为教师的政治身份获得、教师自治组织的建立、政治参与度、政治影响力等。

(2)教师职业的经济地位。即指教师职业与其它职业相比,其劳动报酬(包括工资、奖金及医疗、保险、退休金等)的差异状况及其经济生活状态。

(3)教师职业的社会声望。对教师的待遇、奖励等给予了法律保证,教师的经济地位在不断提高,他人和社会对教师的职业给予了有力的评价和高度认可。决定教师社会地位的客观基础是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

3.简答:简述教师职业的劳动特点

(1)强烈的示范性;(2)独特的创造性; (3)情境的复杂性;(4)过程的长期性和效果的隐含性;(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6)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第二节 教师专业发展

1.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教师专业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它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2.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1)入职适应期;(2)成熟胜任期;(3)高原平台期;(4)成功创造期。

3.简答或论述:结合自身体会,谈谈现代教师应该具备哪些专业素质?

教师素质的概念:教师素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多方面的专业要求,是顺利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也是教师胜任工作的基本条件。教师的专业素质不仅具有多样性、时代性等特征,而且具有结构性特征。其素质结构包括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专业情感。

教师应具备的具体素质:

(1)教师的知识素质

① 普通文化知识:需拥有广博的文化知识;

2011级历史学整理 23

② 所教学科知识: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

③ 教学学科知识:拥有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

(2) 教师的能力素质

① 细致全面的观察能力:

② 全面掌握并正确处理教材的能力:

③ 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

④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⑤ 教师的教育机智:

⑥ 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3)教师的专业情意

① 专业理想: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对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专业工作者的向往与追求,它为教师提供了奋斗的目标,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② 专业情操:教师的专业情操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有理智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是构成教师价值观的基础,也是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包括理智的情操和道德的情操。

③ 专业自我:教师专业自我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

4.简答:简述现代教师的专业角色

(1)学生的诊断师;(2)学生的指导者;(3)学生生活与心理的辅导者;(4)合作者;(5)评价者;(6)学生潜能的发现者;(7)研究者;(8)教育共同体的协调员;(9)真善美的追求者。

5.现代教师的专业形象

概念:教师的职业形象是教师群体或个体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其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与行为方式的整体反映。教师的职业形象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道德形象: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的基本行为规范,是教师自己对职业行为的自觉要求,它是以敬业精神为基础、以协调师生关系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规范。教师的道德形象被视为教师的最基本形象。

① 高尚的师德要求教师具有蜡烛精神;② 高尚的师德要求教师具有淳朴、善良、信任的作用;③ 高尚的师德要求教师具有充实的内心世界。

(2)教师的文化形象:教师的文化形象是教师形象的核心。

3、教师的风貌形象:教师的风貌形象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外在的整体体现,具体包括:教师的仪表;教师的语言;教师的举止。教师的形象应是道德形象、文化形象和风貌形象三者统一的整体。

6.简答: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

2011级历史学整理 24

(1)专家引领;(2)校本教研;(3)科研沙龙;(4)专业进修;(5)教师职业生涯规划;(6)科学管理。

第三节 教师教育

1.教师教育的概念:教师教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进行职前培训、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的总称。

2.简答或论述:谈谈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途径和策略

(1)不断完善教师培养制度,确保新任教师的基本质量

① 严格执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② 建立教师培养、培训机构资格认定制度 ;

③ 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2)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

① 强化教育类课程:要增设能够培养学生教育理念和有利于教师工作专门化、现代化的教育类课程,加强教育实践和教育技能的课程。

② 拓宽通识教育课程:要增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开设文理渗透和学科交叉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③ 调整学科专业课程:依据课程改革的思路,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比例可以设计为:通识教育课程占30%,学科专业课程占30%,教育学科课程占30%,教育实践与教育技能课程占10%。教师的职后培训课程要多元化。

(3)积极改革教师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高校要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师培养模式,体现人才培养多元化,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实施3+1、4+X等多种教师培养模式。

(4)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最早出现在美国的教师专业化运动中,这是一种大学的教育学院与附近的中小学合作培养师资的公立学校。它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合作协助与临床经验上,尝试将职前、入门和在职教育连成一体。在这种合作中,无论是师范生、大学的教育理论工作者,还是在职的中小学教师都是受益者。

第四节 学生

简答:简述学生的特点(本质属性)

(1) 学生是主动系统地学习间接经验的人;

(2)学生是具有独特性的人;

① 学生是完整的人;②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③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

2011级历史学整理 25

着巨大的差异 。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第五节 师生关系

1.现代师生关系的内涵

(1)概念: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2)本质:师生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师生关系是一定社会关系在教育中的反映,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

2.师生关系的作用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4)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3.简答:简述师生关系的类型

(1)民主—平等型的师生关系;(2)命令—服从型的师生关系;(3)放任—自流型的师生关系。

4.简答:简述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

(1)师生间的心理关系—相互尊重(尊师爱生,相互配合);

(2)师生间的工作关系—教学相长(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3)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民主平等(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5.简答或论述: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教师应该做的努力:

① 采用民主的教学方式,平等对待每个学生;

② 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树立教师的人格和威信;

③ 研究学生,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④ 善于倾听,胸怀满腔的教育爱;

⑤ 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师生合法权利。

(2)学生应该做的努力:

① 正确认识自己;② 正确认识教师。

(3)其他方面应该做的努力

①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

② 加强学风建设,促进良好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健康学习。

2011级历史学整理 26

第十章 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

1.德育概念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应该指品德教育,包括道德教育。

2.德育原则的概念: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3.简答:简述德育的原则

(1)方向性与理论联系实际;

(2)知行统一;

(3)长善救失;

(4)循序渐进;

(5)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

(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7)正面教育与积极引导相结合;

(8)教育影响连续性和一致性。

4.德育方法的概念:德育方法是只用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培养其品德的方法。

5.简答:简述德育的方法

(1)说理教育:包括讲解、谈话、报告、探讨、参观等;

(2)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3)榜样示范:包括典范、示范、优秀个人;

(4)实际锻炼: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组织活动;

(5)奖赏与惩罚;

(6)品德修养指导法。

附:题型设置

一.填空题(1′×10=10′)

二.单选题(1′×10=10′)

三.判断题(1′×10=10′)

四.简答题(5′×6=30′)

五.论述题(12′×2=24′)

六.案例分析题(16′×1=16′)

2011级历史学整理 27

更多相关推荐:
单片机总结

在本站51hei-5板子上做315兆无线解码和红外解码试验的时候,延时函数的精度很重要,要做到相当精确才可以成功,所以大家一定要掌握.这也是大家最常在QQ里问我的一个问题,如果从keil里看了c语言的反汇编代码…

AT24C02做密码锁c程序——西华师范大学电子协会黄超自学51单片机总结

#includereg52.h#includeintrins.h#defineuintunsignedint#defineucharunsignedcharsbitsda=P2^1;sbitscl=P2^0;v…

单片机总结

单片机课程学习总结单片机这门课程我已经学了一个学期了在这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我一开始不怎么懂得编程但慢慢的我现在已经不仅会读程序还会写程序了真为自己一个学期来努力学到的单片机知识只是而感到高兴怎么学单片机也常看...

单片机学习总结

单片机是一门应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综合了电子技术中的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方面的知识,特别是数字电路,因为数字电路在单片机里面的应用很多。由于单片机涉及的知识很多,所以我们只能循序渐进的学习,逐步的积累,没有…

单片机总结

MCS51单片机课程总结单片机设计技术1概述微型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系统软件系统两大部分运算器微处理器控制器存储器ROMRAM微型计算机IO接口并行接口串行接口主机总线DBABCB硬件外设键盘显示器打印机等微型计...

单片机重点总结

第1章1、微型计算机通常由哪些部分组成?各有哪些功能?答:微型计算机通常由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电路、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组成。控制器的功能是负责从内部存储器中取出指令并对指令进行分析、判断、并根…

单片机总结报告

单片机总结报告IC卡小组成员刘绍凯06291043刘永欢06291044一实验设备二实验原理刘中芳06291045如硬件连接图所示本系统可分为如下几个模块单片机80C196模块复位晶振电路电源电路显示模块键位模...

MSP430单片机学习心得总结

改变CCS字体方法perferancegtGeneralgtApperancegtColorsandFontsgtBasicgtTextFont将c语言编译成汇编语言之后执行如果c语言结构不好则编译后会出现编译...

单片机概念总结

概念填空题1单片微型计算机singlechipmicrocomputer简称单片机它是把微型计算机的各个功能部件中央处理器CUP随机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定时计数器及IO接口电路集成在一块芯片上构成一个完...

单片机总结

十进制D二进制B八进制O十六进制H二十六十11011001B0D9H217十六十二0ABH17110101011B125H29300010010011B正数反码补码为本身负数补码取反末1正0负101011001...

单片机技术总结

第一章单片机的内部结构一单片机的时序1时序的由来单片机执行指令的过程就是顺序地从ROM程序存储器中取出指令一条一条的顺序执行然后进行一系列的微操作控制来完成各种指定的动作它在协调内部的各种动作时必须要有一定的顺...

单片机学习总结

单片机课程学习总结韩辉电子13011131230106在大二下学期期末选专科选修课的时候我看着这门课的题目智能电子应用系统设计听起来还不错而且班干部也通知说这门课很重要是必须要选的所以选完课之后我就一直很期待开...

单片机总结(3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