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高考总复习

时间:2024.4.5

先秦时期

时代特征: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制度初创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政治:是传统政治文明的萌生阶段

经济:是传统农耕经济的定型时期

一、原始社会

1、原始农业的基本状况

①始祖:神农氏②产生途径:从采集经济到种植经济

③谷物种植:南稻北粟④耕作形式:刀耕火种(生产力较低)

⑤经济结构:大规模简单协作(生产力较低)

2、原始手工业

①从二里头文化(原始社会后期)开始,我国进入青铜时代。

②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

③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上古时代,人们就已经学会养蚕缫丝了。

3、原始商业: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部落间或氏族内部出现以物易物交换行为。

二、 夏、商、西周时期

1.夏朝、商朝和西周的建立

①约公元前20##年,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出现。夏代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

②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商王遇事必定要占卜,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③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国。

2、西周的政治制度

①分封制

(1)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周王室将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封赐给臣下,广建子国,用以拱卫周王室。

(2)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主体,还有功臣、姻亲、殷商旧族。

(3)作用: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巩固了周天子的统治。

②宗法制

(1)含义:以父系血缘为纽带,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的制度。

(2)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3)作用: 通过血缘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3、夏商西周时期经济

① 农业的发展

(1)农具:耒、耜(材料:木、石)

(2)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②手工业的发展

(1)商周青铜技艺高超

(2)丝织业产生并发展

(3)官营手工业占主导(明代中叶以前)

特点:官府统一经营管理;资金雄厚,规模大;工匠富有经验,职业世袭;产品不入市场,不计成本,缺乏竞争。

③商业的发展

(1)商朝: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产生

(2)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1.春秋战国时期的形势 (社会转型)

①政治上: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列国林立,战争频繁,陈旧的周制已不能适应新的变化,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②经济上: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大大提高,私田越来越多,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度逐渐被破坏;

③思想上: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改革成为社会的主要呼声。

2.春秋时期的变法       

目的:富国强兵

内容:

(1)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按土地好坏收税

(2)鲁国初税亩:按田亩实数收税

③ 结果:实际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3.战国改革【改革模块】 

目的:富国强兵

内容:

(1)魏文侯变法(最早)

(2)秦国的商鞅变法(最彻底)

背景:秦国社会经济落后 

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轻罪重刑的严苛法律,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实行什伍连坐制。

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

文化上: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控制。

结果:遭旧贵族破坏,变法失败

影响: 沉重打击旧贵族,发展地主经济,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变法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社会进步。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1.农业生产的发展

①井田制的破坏和土地私有制形成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出现

表现:春秋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

战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

②生产工具的进步和水利

表现:铁犁牛耕出现,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战国)

③小农经济出现(男耕女织)

2、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特点和评价

原因:铁器、牛耕等生产工具的进步;耕作技术的提高;井田制崩溃,私有土地出现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竞相进行制度改革;自耕农出现。

特点:

①生产规模——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

②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自耕农只拥有少量土地;

③产业结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简单的性别分工;

④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⑤基本特征——自给自足、分散性、封闭性、

⑥耕作工具——广泛采用铁器和牛耕

评价:

①阶级性——自产自销,生产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是农耕文明时代政府赋税的主要来源。

②局限性——规模小,分工简单,具有分散性和封闭性,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承受风险能力差,具有脆弱性;人地矛盾突出,是阻碍近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2.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①春秋时期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②私营手工业兴起(明代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

3.商业的发展

①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

②重农抑商政策的出现----战国

(1)原因:加强中央集权思想发生矛盾;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2)表现:商鞅变法措施

(3)实质:维护封建经济基础,巩固地主政权。

五、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1.春秋时期的思想

①孔子的思想和影响【人物模块】

(1)核心:“仁”和“礼”(忠恕之道,正名,中庸之道)

(2)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

(3)天命: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4)教育:“有教无类”,办私学,打破官府垄断教育,扩大受教育者范围“因材施教”,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5)编订和整理古代文化典籍: 《诗》《书》《礼》《易》《乐》和《春秋》(“六经”) 孔子思想由其弟子其整理记录在《论语》一书中。

②孔子思想的影响

顺应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逐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思想传播到国外,产生了世界性影响; “克己复礼”的主张体现了其思想中保守的一面,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③老子的思想和影响

(1)哲学:《道德经》,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了辩证法思想。

(2)政治:“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3)影响: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道家思想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主张“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原始纯朴小国寡民的消极思想,具有保守性。

④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背景经济:

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       

政治:分封制崩溃

社会:大变革统治者急需人才    

阶级:“士”的崛起

(2)代表人物

①孟子:仁政学说(政治思想的核心)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性善说;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哲学思想,唯物主义);“性恶论” ;“礼法并施”(政治思想)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③庄子:“齐物”(哲学思想);“逍遥”(人生态度);天与人“不相胜”(哲学思想)

④韩非: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主张变法革新。 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⑤西汉以后,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3)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

①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②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③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④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⑤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4)春秋中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
①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

②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

③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 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到新兴地主阶级的冷遇。

2.科学技术

①最早指南仪器——司南(战国)

②天文:《甘石星经》:成书于战国时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书中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③数学:九九乘法口诀;筹算计算法

3.文学艺术和文字

①春秋:《诗经》——最早一部诗歌总集

②战国:楚辞——南方民歌、楚国方言、新体诗歌

③战国楚帛画——《人物龙凤图》

④商朝:甲骨文 ——目前所知最早成熟的文字

秦汉时期

秦(公元前221年—前206)

西汉(前202—公元8年)

东汉(公元25年—220年)

时代特征:是中华文明的发展时期。秦朝建立以皇帝为中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承秦制,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小农经济在这一阶段得到进一步的巩固。汉代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

政治: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皇帝制度、中央三 

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秦律)汉武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央、地方)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条件、表现)

思想文化:汉赋、科技成就、书法、思想的专制和统一。

一、秦汉时期的政治

1 .秦统一的背景(前221年)

①安定统一成为时代的呼声——根本原因

②商鞅变法为秦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③秦王赢政有坚忍刚毅的性格和敏锐迅捷的决断力

④赢政锐意进取,破格任用一批谋臣猛将

2.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①中央:皇权至上(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职能)

②地方:郡县制 (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

③作用:奠定中国二千多年的基本政治制度;对巩固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3、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和暴政【人物模块】

①政治;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②经济:下令”使黔首自实田”;强调百姓要安于农工生产;奖励移民垦荒;统一货币、度量衡。

③开疆拓土: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征岭南,修灵渠,设三郡;征西南夷,修“五尺道”;修驰道和直道,统一车辆形制。

④文化:统一文字——小篆

⑤暴政:严刑峻法、赋税徭役繁重、焚书坑儒

4. 汉朝的政治制度

①王国问题的出现——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

②王国问题的发展——七国之乱

③王国问题的解决——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5、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建立中朝,削弱相权;

(2)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3)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力量。

6.综合秦皇汉帝巩固统治

(1)措施

①牢固控制军权;

②控制用人权。秦朝通过中央直接任命选拔任命郡县长官,并定期进行考核。

③使大臣互相牵制,皇帝得以操纵大权。秦朝的三公,汉武帝的中外朝制

④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信奉法家学说,焚诗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特点: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上

(3)秦汉时期经济的发展

农业方面:土地私有制和农业经济得到巩固,

商业方面:秦汉时期推行“重农抑商” 政策,奠定了后代农商观念的基调。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东西方建立联系,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代表,为中国赢得“丝国”的称号。

7、秦汉控制思想的措施

(1)秦朝制度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思想,采取焚书坑儒的政策。这不但激化了矛盾,还使统治者丧失了大批知识群体的支持,成为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2)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确立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统一的价值观终于形成,并成为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稳定的内在纽带。从焚书坑儒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反映了统治者政治智慧逐渐成熟。

二、秦汉时期的经济

1.农业生产和水利的发展 

   ①西汉中期发明犁壁,二牛一人犁耕法

   ②水利工程:漕渠、白渠

2.手工业:

   ①丝织业发达 ②制瓷业:东汉青瓷

3.商业的发展  

   ①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②丝绸之路——“丝国”

三、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1.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①背景

(1)随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2)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发展,提出新儒学(天人感应 )

②确立: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影响: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2.科学技术

①造纸技术: 西汉已发明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②数学:

(1)成书于西汉时期的《周髀算经》在世界上最先提出了勾股定理。

(2)东汉《九章算术》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标志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③天文:东汉张衡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

④医学:

(1)《黄帝内经》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2)《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编著,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被后人称为“医圣”。

(3)擅长外科手术的华佗:麻沸散,五禽戏

3.文学——汉赋

魏晋南北朝时期

1、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模块】

①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社会经济落后;社会矛盾尖锐 ;北方出现民族融合趋势。

②内容:均田制;三长制;整顿吏治;迁都洛阳;移风易俗实行汉制

③意义:

(1)促进了北魏社会完成了封建化;

(2)促进了经济繁荣和文化的发展;

(3)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2.农业和手工业的状况

① 农业的总体特点: 战乱导致北方经济遭到破坏; 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灌溉工具:曹魏马钧翻车(人力)

②手工业的进步:冶炼业——灌钢法; 制瓷业——白瓷

3.科技文化发展

①佛教兴起和儒学危机

②农学: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③数学: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达1000年之久。

④书法: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书圣”,代表作《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⑤绘画: 东晋顾恺之,主张“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代表作《女史箴图》

隋唐时期

隋(581—618年)   唐(618—907)

时代特征: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政治: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实行科举制

      唐朝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使唐的统治名存实名。

经济:中唐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革新基本完成的重要标志;

 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中国瓷器大量出口;

 丝织品吸收波丝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商业繁盛,市坊分置,按时开市闭市,商业活动有较严

的地域和空间限制;

农村集市有了发展,出现“飞钱”和柜坊。

 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

 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

思想文化:在思想、科技、文学、书法、艺术等领域全面繁荣、领先世界、兼收并蓄。“三教合一”潮流弥漫整个社会生活,儒家学者吸收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更新。

科技: (火药、印刷)、文学(唐诗)、书法(各种书体的名家)、绘画(主要作品)

一、隋唐时期的政治

1.三省六部制(隋开创,唐完善)

职能: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书,门下省负责审议封驳,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执行。

评价: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统;三省互相牵制又互相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使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较少决策的失误;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2.科举制

背景:士族衰落,庶族势力发展壮大,依据门阀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度已不适应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沿革: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

影响: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科举取士,把选拨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3.唐太宗和贞观之治【人物模块】

①背景:

(1)客观上:(吸取隋亡教训)隋统治残暴速亡,迫使唐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于民。

(2)主观上: ( 用人与纳谏) 唐太宗从谏如流,选贤与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

②内容

二、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文化

1.农业的发展

①生产工具:  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②灌溉工具:筒车(水力)

2.手工业:

①纺织业:唐朝出现缂丝技术

②制瓷业: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3.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特点: ①大运河开通,密切南北往来;

②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密切中外联系;

③长安、洛阳、扬州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           

④城市布局为坊市制。

4.思想的演变: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5 .科学技术

①印刷术: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唐《金刚经》

②火药:唐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记载,唐末用于军事。

③天文:唐僧一行创制黄道游仪;世界首次测量子午线长度;

④医学:唐孙思邈著有《千金方》,“药王”

6 .文学艺术

①诗歌 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

②书法 隋唐达到新高峰: 张旭、怀素狂草;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 书法理论。

③绘画 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宋元时期

时代特征:是我国封建经济和科技文化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时期

政治: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

度继续发展和完善。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集中兵权,削弱相权,控制地方)

 元朝的政治制度(废除三省制,设中书省,地方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经济: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手工业: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元代黄道婆革新纺织技术,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主要布料。

商业: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出现交子;商品经济发达。

国际贸易:对外贸易由陆路贸易为主转到海路贸易为主

政策:重农抑商政策相对松动,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科学技术:发展出现高峰;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发明和外传,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

宋代儒家思想的转型与成熟——理学的出现,更加思辨化、理性化,并成为官方哲学。宋词、元曲是这一时期的文学形式。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词、元曲各领风骚,书法、绘画成就斐然,文学艺术的世俗性增强,突出代表有宋词和风俗

一、北宋时期的政治和改革

1.北宋的政治

①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1)背景: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

(2)措施:

收精兵:杯酒释兵权;三衙统兵,枢密院发兵,实现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 

削实权:分割宰相权力;州郡直属中央,州郡下设通判,文臣担任州郡长官。

制钱谷:州郡财赋自留小部分,其余运往京师,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3)影响: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强化了中央集权;造成“三冗两积”的后果。

(4)特点:强干弱枝,重文轻武,重内轻外

②北宋的中央机构:相权被分割。

行政:中书门下     财政:三司

军政:枢密院—调兵(三衙—统兵)

2.北宋中期政治危机和改革

①背景:“三冗”与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庆历新政:仁宗时,范仲淹推行,以整顿吏治为中心,触及官僚贵族利益,遭失败。

③王安石变法【改革模块】

(1)内容

经济: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均输法 、方田均税法 、市易法

军事: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

教育:改革科举制度、选官制度、学校教育

(2)评价:

①抑制土地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挠和破坏是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③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根本原因)

二、两宋时期的经济和文化

1.农业:中唐以后南方经济逐渐超过了北方;南宋时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2.手工业的发展: 制瓷业:江西景德镇成为瓷都

3 .商业的发展

①货币: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② 城市商业 :

特点: ①坊市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形成街市;

②市的启闭不再由官府统一规定,出现夜市、晓市、草市;

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4.程朱理学

①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1)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②理学的基本思想

开创: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朱熹
(1)“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 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2)把握“理”的方法 是“格物致知”
(3)存天理,灭人欲

③理学的影响: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5.陆九渊心学
陆九渊:①“心即理也” ②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
王守仁:③“致良知” ④知行合一 (明朝)
历史地位: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6、宋明理学的评价:
①用三纲五常维护专制统治,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②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7.科学技术

①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②火药广泛应用。火器:火炮、火箭、突火枪等

③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

8.文学艺术

①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②书法: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各具情态

③绘画:文人山水画兴起; 民间风情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三、元朝统治时期

1.中枢权力机关

①一省制:只设中书省,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六部归中书省。

②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后宰相权势过重,引起政局动荡。

2.手工业:

①棉纺织业: 宋末元初,棉花种植由边疆向内地迅速传播。

             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并加以推广。

②制瓷业:进入彩瓷生产时期,烧成青花瓷和釉里红

3.科学技术的发展

①天文学:郭守敬制成简仪;《授时历》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

②农学:王祯《农书》介绍工具改进

4.文学艺术

①散曲:元朝民族歧视,常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

②杂剧: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曲四大家。

王实甫《西厢记》

明清时期

明(1368—1644年)     清(1636—1912年)

时代特征: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阶段,基本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强化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表现)

手工业:花楼机、焦炭冶铁、青花瓷、五彩瓷、珐琅瓷等。

        明朝中后期起,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

        中国的农耕文明发展到新的高峰,但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对外关系:由开放逐渐走象闭关自守,中外差距进一步拉大;

西方殖民势力东来,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

思想文化:心学;要求个性解放、反对君主专制的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中国传统科技仍处于世界前列,出现一系列总结性科技著作,但未产生近代科学;出现许多优秀小说,京剧形成,文学艺术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气息越来越浓厚。

一、明清时期的政治

1.明朝中央权力机构

①废除丞相:明太祖,裁中书省,废除丞相,皇帝亲掌六部.

②内阁制度的形成

原因:明太祖废除丞相后,重要政务都要皇帝亲自处理。事务繁多,设立殿阁大学士。

职责:(1)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顾问协理章奏,不参与决策。

(2)明成祖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3)内阁地位逐渐上升,有了专门的衙署和属官,阁臣权力也越来越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由皇帝朱批,称“批红”

2.清朝的中央权力机构

①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②议政王大臣会议:满洲贵族组成,处理军国大事。

③军机处的设立:

(1)时间:雍正年间

(2)职责: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不断扩大,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品级不高,跪奏笔录。

(3)影响: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 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3.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人物模块】

康熙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①平定三藩 :消除地方割据

②收复台湾和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③平定准噶尔叛乱势力:打击新疆蒙古分裂力量

④雅克萨之战:抗击了沙俄的侵略, 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

影响: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的版图;开创了康乾盛世的繁盛时代。

二、明清时期的经济

1.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的后面。

2.手工业发展的新高度

①私营手工业:明代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

②制瓷业 :明朝出现斗彩和五彩瓷。清朝出现粉彩和珐琅彩。

③棉纺织业:是明朝新兴的手工业部门;明朝后期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3.商业的繁荣

①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

②经济农作物普遍进入市场,农产品商品化

③白银广泛使用

④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区域性长途贩运贸易

4.资本主义萌芽的形成和发展

①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出现:明中后期,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工场手工业

③特征:自由雇佣的生产关系、增殖利润的生产目的、手工工场的生产组织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④发展缓慢的原因

(1)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占主导

(2)官府沉重的剥削: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制约国内市场的发展

(3)封建经济政策的束缚:重农抑商,把农民固着在土地上,限制了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劳动力,限制了商业的发展与手工业规模的扩大,阻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海禁、闭关锁国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形成和资本的原始积累。

5.“海禁”与“闭关锁国”

①含义:禁止和限制商民出海贸易(广州十三行)

②原因:封建小农经济的封闭性——根本原因;防止外夷侵略; 防范沿海人民聚集抗清。

③影响: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发展;使中国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三、明清时期的文化

1.思想

①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核心:“致良知”

②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 李贽: 批判孔孟儒家思想,揭露批判程朱理学的虚伪;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万物源于阴阳二气,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著《焚书》《藏书》

(3)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 (明末清初) 
共同思想:经世致用思想,提倡务实学风;“工商皆本”思想 ;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

著作: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读通鉴论》;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影响: 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 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2.科学和技术

①医药学: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创立世界最先进药物分类法,体现生物进化论思想。“东方医学巨典”

②农学: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 “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3.文学艺术

①小说:四大奇书、“三言二拍”、《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②书法:明代:平民化、世俗化,强调个性;祝枝山、文徵明。

③ 绘画:明清:八大山人、 木刻版画、年画等。

④戏曲:京剧(乾隆、同治光绪繁盛期)

5.明清时期文化的特点是:承古萌新。

(1)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但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中西方差距拉大。

(2)儒家思想活跃,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3)把八股取士与文字狱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

(4)文学艺术繁荣,并深刻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衰落。

6.明清中期至鸦片战争前,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试从经济和思想方面概括其主要特征:

(1)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2)思想: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7.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经济: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任然占据统治地位,加上官府的盘剥,导致农民购买力及其低下;

(2)政治:腐朽的专制统治的阻碍,统治阶级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

(3)思想:统治者愚昧自大,以“天朝上国”自居,厉行文化专制,鄙视科学技术。

从根本上讲,是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更多相关推荐:
高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专题总结

(大邑中学赵洪波整理)?中国古代政治史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确立巩固完善强化加强顶峰集权专制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解决君权与…

【复习指导】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史部分知识点总结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确立巩固完善强化加强顶峰集权专制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加...

高中人教新课标版中国古代史总结上(按年代)

中国古代史高考知识点总结1第一单元先秦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阶段特征先秦包括原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涉及原始社会的出现与发展及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和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分类总结)

中国古代史第一部分政治第二部分经济第三部分文化第四部分民族关系第五部分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高三实用)

中国古代史学习思路及知识点总结一社会经济二政治制度三科学文化四民族关系

高考中国古代史总结

中国古代史一、先秦时期:时代特征: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制度初创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政治:是传统政治文明的萌生阶段经济:是传统农耕经…

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国古代史总结

重点难点解读第一讲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从汉代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2我国古代地方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特点和影响19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一沿革291世官制世袭制亦称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

中国古代史总结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概述一奴隶社会1夏朝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奴隶制建立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和一系列奴隶国家机器的出现为标志2商朝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奴隶制政治制度国家机器进一步完善残酷的刑法人牲和殉葬3西周...

中国古代史(分类总结)

中国古代史第一部分政治第二部分经济第三部分文化第四部分民族关系第五部分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

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一地方行政制度1先秦时期夏商方国制是一种松散的部落联盟对中央时叛时服西周分封制以血缘宗族关系维系对地方的统治认识以血缘关系作为纽带有效加强中央集权2秦汉时期秦郡县制地方长官有皇帝任命不世袭汉刺...

中国古代史总结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概述一奴隶社会1夏朝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奴隶制建立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和一系列奴隶国家机器的出现为标志2商朝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奴隶制政治制度国家机器进一步完善残酷的刑法人牲和殉葬3西周...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思想总结

中国古代思想科技文化专题整理一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基础前代文化成就保证安定的政治环境统一稳定清明决定根本原因繁荣的经济基础促进民族交往中外交流发展有利的文化政策人民群众的需要如市民阶层的兴起交通二中国古代...

高中中国古代史总结(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