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 分章重点归纳及习题(带答案)

时间:2024.5.2

第一章 绪论

1内环境:指细胞外液占体液的1/3,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

2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物理的和化学的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3人体的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由组织,细胞本身生理特殊性决定的,并不依赖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的反应 4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 5神经调节的特点:迅速,局限,精确;体液调节的特点:缓慢,弥散,持久 6机体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单向式)自动控制系统包括反馈控制,前馈控制,

负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是减低控制部分的活动的反馈控制,对保持内环境稳态起着重要作用

(一)A型题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反射 B.反应 C.适应 D.正反馈调节 E.负反馈调节

2.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A.调节幅度小 B.作用广泛而持久 C.作用迅速、准确和短暂

D.反应速度慢 E.调节的敏感性差

3.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A.排尿反射 B.排便反射 C.血液凝固 D.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 E.分娩

4.维持机体稳态的最重要的调节过程是: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正反馈调节 E.负反馈调节

5.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正反馈调节的是:

A.体温调节 B.排尿反射 C.肺牵张反射

D.血糖浓度的调节 E.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

6.机体中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指:

A.细胞外液 B.细胞内液 C.脑脊液 D.组织液 E.血浆

7.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绝对平衡的状态

B.由机体内部各种调节机制维持的动态平衡过程

C.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状态

D.机体一切调节活动最终的生物学意义在于维持内环境的相对恒定 E.负反馈调节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途径

8.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A.细胞内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B.细胞外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C.细胞内液化学成分保持恒定 D.细胞外液化学成分保持恒定 E.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相对恒定

9.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比,下述各项中错误的是:

A.神经调节的速度快 B.神经调节的作用持续时间短 C.神经调节的作用范围小 1

D.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应 E.神经调节是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之一

10.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相比,下述各项中错误的是:

A.体液调节的速度慢 B.体液调节的作用持续时间长 C.体液调节的作用范围广

D.体液调节不参与维持机体的稳态 E.体液调节是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之一

(二)名词解释

1.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2.稳态(homeostasis)

3.反射(reflex)

4.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

5.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

参 考 答 案

(一)A型题:1 A 2 C 3 D 4 E 5 B 6 A 7 A 8 E 9 D 10 D

(二)名词解释:

1.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2.稳态(homeostasis):维持细胞外液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3.反射(reflex):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4.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经过反馈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

5.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反馈调节使受控部分继续加强向原来方向的活动。

第二章 细胞基本功能

1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的质膜的组成:脂质,蛋白质,极少量的糖类

2膜蛋白的分类:细胞骨架蛋白,识别蛋白质,酶,受体蛋白,跨膜转运物质的功能蛋白

3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

(1)单纯扩散

举例:O2,N2,CO2,NH3,尿素,乙醚,乙醇,类固醇

(2)易化扩散

举例:A经载体介导:葡萄糖,氨基酸 特点:饱和现象,结构特异性,竞争性抑制

B 经通道介导:Na+,K+,Ca2+,Cl-等

特点:A顺浓度或电位梯度的高速度跨膜扩散

B门控体制包括电压门控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

C 对通过的离子有明显的选择性

(3)主动转运

举例:A原发性主动转运——直接利用ATP:钠-钾泵

B继发性主动转运——间接利用ATP: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和肾小管的重吸收 (4)出胞和入胞 4细胞的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处于安静状态时,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等于K+的平衡电位 2

产生机制:K+离子的外排

极化:静息时膜的内负外正的状态 去极化:静息电位的减少 超极化:静息电位的增大 复极化:细胞膜由去极化后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5细胞的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膜电位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产生机制:Na+的内流(去极化),K+的外流(复极化)

阈电位:形成Na+通道激活对膜去极化的正反馈过程的临界膜电位

6局部电流的方向;膜外由未兴奋区流向兴奋区,膜内由兴奋区流向未兴奋区

特点:全或无定律,不衰减传导

7反应: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生物体内部的代谢活动及其外部表现将发生相应的改变

8兴奋:指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9兴奋性:指一切活细胞,组织或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是衡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10刺激量的参数:刺激强度,刺激持续时间,刺激强度对时间变化率

阈刺激和阈强度:能使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叫阈强度,相当于阈强度的刺激叫阈刺激。两者是衡量细胞兴奋性最常用的指标,阈刺激和兴奋性成反比关系。

重症肌无力的病因:自身免疫性抗体破坏了终板膜上的Ach受体通道

肌无力综合症的病因:自身免疫抗体破坏了神经末梢的钙离子通道

肉毒杆菌中毒导致的肌无力的病因:病毒抑制接头前膜Ach的释放

(一)A型题

1.人体内O2、CO2进出细胞膜主要是通过:

A.单纯扩散 B.经载体易化扩散 C.经通道易化扩散

D.原发性主动转运 E.继发性主动转运

2. 人体内能以单纯扩散的形式进出细胞的物质主要是:

A.Na+和K+ B.Cl-和HCO3- C.O2和CO2 D.葡萄糖 E.Ca2+和Mg2+

3. 人体内葡萄糖和氨基酸进入细胞内主要是通过:

A.单纯扩散 B.经载体易化扩散 C.经通道易化扩散

D.原发性主动转运 E.入胞作用

4. 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葡萄糖和氨基酸主要是通过:

A.单纯扩散 B.经载体易化扩散 C.经通道易化扩散

D.原发性主动转运 E.继发性主动转运

5. 细胞安静(未受刺激)时,膜内K+向膜外移动主要是通过:

A.单纯扩散 B.经载体易化扩散 C.经通道易化扩散

D.原发性主动转运 E.继发性主动转运

6. 在动作电位的去极化过程中,Na+由细胞外进入细胞内主要是通过:

A.单纯扩散 B.经载体易化扩散 C.经通道易化扩散

D.原发性主动转运 E.继发性主动转运

7. 在动作电位的复极化过程中,K+由细胞内向细胞外移动主要是通过:

A.单纯扩散 B.经载体易化扩散 C.经通道易化扩散

D.原发性主动转运 E.继发性主动转运

3

8. 在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变化过程中,复极化后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的恢复主要是通过:

A.单纯扩散 B.经载体易化扩散 C.经通道易化扩散

D.原发性主动转运 E.继发性主动转运

9.细胞膜内外正常的Na+和K+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是由于:

A.膜在安静时对K+ 通透性大 B.膜在兴奋时对Na+通透性增加

C.Na+ 、K+ 易化扩散的结果 D.膜上钠-钾泵的作用

E.膜上ATP的作用

10.以下关于钠泵生理作用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钠泵能逆着浓度差将进入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

B.钠泵可顺着浓度差使细胞外的K+转入膜内

C.由于从膜内移出Na+,可防止水分子进入细胞内

D.钠泵的活动造成细胞内高K+,使许多代谢反应得以进行

E.钠泵的活动可建立膜两侧的离子势能贮备

11. 以下关于细胞静息电位形成过程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细胞内高K+浓度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前提

B.细胞在安静(未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较高

C.细胞膜两侧形成的电场所产生的电场力是K+进一步外流的阻力

D.静息电位在数值上接近于K+平衡电位

E.降低细胞外液中的K+浓度,可使静息电位的数值增大

12. 在细胞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当达到K+平衡电位时:

A.膜内外K+的浓度差为零 B.膜内外的电位差为零 C.膜内K+的浓度低于膜外

D.膜内Na+的浓度高于膜外 E.K+的净通透量为零

13.安静时细胞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的稳定状态称为:

A.极化 B.超极化 C.反极化 D.复极化 E.去极化

14.所谓细胞膜的去极化表现为:

A.静息电位存在时膜两侧所保持的膜内带负电、膜外带正电的状态

B.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

C.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减少的方向变化

D.经历C项变化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

E.经历B项变化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

15. 在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变化过程中,由静息电位向0电位方向变化的过程称为

A.极化 B.超极化 C.反极化 D.复极化 E.去极化

16. 在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变化过程中,由锋电位顶点向静息电位水平方向变化的过程称为

A.极化 B.超极化 C.反极化 D.复极化 E.去极化

17. 在动作电位变化过程中,由正后电位最低点向静息电位水平方向变化的过程称为

A.极化 B.超极化 C.反极化 D.复极化 E.去极化

18. 在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变化过程中, 从0电位到锋电位顶点的部分称为

A.极化 B.超极化 C.反极化 D.复极化 E.去极化

19. 关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产生机制的描述,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刺激使静息电位去极化到阈电位时,即可产生动作电位

4

B.动作电位的去极化过程是由Na+内流形成的

C.动作电位的复极化过程是由Na+外流形成的

D.动作电位复极化后,需要通过Na+泵的活动来恢复细胞膜两侧的离子分布 E.降低细胞外Na+浓度,可使动作电位的幅度降低

20.以下关于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描述,正确的是:

A.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刺激时出现的快速而不可逆的电位变化

B.在动作电位的去极化过程,膜电位由膜内正电、膜外负电变为膜内负电、膜外正电

C.在同一细胞,动作电位的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

D.在同一细胞,动作电位的大小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

E.不同的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值都相同

21.大多数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

A.细胞内高K+浓度和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

B.细胞内高K+浓度和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Na+有通透往

C.细胞内高Na+浓度和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

D.细胞内高Na+浓度和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Na+有通透性

E.细胞外高K+浓度和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

22.在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去极化过程中,通透性最大的离子是:

A.K+ B.Na+ C.Cl- D.Ca2+ E.Mg2+

23.下列哪项是动作电位的特点?

A.刺激强度小于阈值时,出现低幅度的动作电位

B.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后,再增加刺激强度能使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C.动作电位一经产生,便可沿细胞膜作电紧张性扩布

D.动作电位的大小随着传导距离增加而变小

E.各种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度和持续时间可以不相同

24.阈电位是指:

A.造成细胞膜对K+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B.造成细胞膜对K+通透性突然减小的临界膜电位

C.超极化到刚能引起动作电位时的临界膜电位

D.造成细胞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E.造成细胞膜对Na+通透性突然减小的临界膜电位

25.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γ-氨基丁酸 D.乙酰胆碱 E.5-羟色胺

26.当神经冲动到达运动神经末梢时,可引起接头前膜的:

A.K+通道关闭 B.Ca2+通道开放 C.K+通道开放 D.Cl-通道开放 E.Cl-通道关闭

27.兴奋通过神经-骨骼肌接头时,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使终板膜:

A.对Na+、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B.对Na+、K+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

C.仅对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D.仅对Ca2+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 E.对乙酰胆碱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28.在神经-骨骼肌接头的兴奋传递中,消除乙酰胆碱的酶是:

A.磷酸二酯酶 B.腺苷酸环化酶 C.胆碱酯酶 D.ATP酶 E.胆碱乙酰化酶 5

29.神经-骨骼肌接头传递的阻断剂是:

A.阿托品 B.胆碱酯酶 C.筒箭毒 D.六烃季铵 E.四乙基铵

30.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上升支的形成是由于:

A.K+内流 B.K+外流 C.Na+内流 D.Na+外流 E.Cl-外流

31.判断组织兴奋性高低常用的简便指标是:

A.阈电位 B.刺激的持续时间 C.阈强度 D.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E.刺激的频率

32.神经细胞在接受一次阈上刺激后,兴奋性的周期变化是:

A.相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B.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低常期-超常期

C.绝对不应期-低常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

D.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E.绝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相对不应期

33.骨骼肌细胞中的三联管结构指的是:

A.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肌小节 B.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终池 C.横管、纵管和肌质网

D.每个纵管及其两侧的横管 E.每个纵管及其两侧的肌小节

34.骨骼肌细胞发生兴奋-收缩耦联的结构基础是:

A.横管 B.纵管 C.三联管 D.肌凝蛋白 E.肌纤蛋白

35.在骨骼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A.Na+ B.K+ C.Cl- D.H+ E.Ca2+

36.在下列物质的跨膜转运中,属于原发性主动转运的是:

A.CO2由细胞内到细胞外 B.O2由细胞外到细胞内 C.Na+由细胞外到细胞内

D.K+ 由细胞外到细胞内 E.Ca2+由细胞外到细胞内

37.在下列物质的跨膜转运中,属于被动转运的是:

A.Na+由细胞内到细胞外 B.K+ 由细胞外到细胞内 C.Ca2+ 由细胞内到细胞外

D.O2 由细胞外到细胞内 E.运动神经末稍释放ACh

38.肾小管液中的葡萄糖重吸收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是通过:

A.单纯扩散 B.经通道易化扩散 C.原发性主动转运

D.继发性主动转运 E.入胞作用

(二)名词解释

1.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

2.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

3. 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TP)

4. 兴奋性(excitability)

参 考 答 案

(一)A型题:

1 A 2 C 3 B 4 E 5 C 6 C 7 C 8 D 9 D 10 B 11 B 12 E 13 A 14 C 15 E 16 D 17 D 18 C 19 C 20 C 21 A 22 B 23 E 24 D 25 D 26 B 28 C 29 C 30 C 31 C 32 D 33 B 34 C 35 E 36 D 37 D 38 D

(二)名词解释

6 27 B

1.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一般为-90mV。

2.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细胞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短暂、可逆、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3. 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TP):能引起膜对Na+的通透性突然增大,形成正反馈性Na+内流的临界膜电位数值,称为阈电位。

4. 兴奋性(excitability):是指活的细胞、组织或机体对刺激发生兴奋的能力或特性。

(三) 问答题:局部兴奋的特征及其与动作电位的区别。

(1)局部电位呈等级性,无“全或无”现象,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电位变化的幅度也随之增大。而动作电位则表现为“全或无”的特点,即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其幅度不随刺激强度的改变而改变。

(2)局部电位在局部形成电紧张传播,随传播距离的延长,电位变化的幅度逐渐降低直至消失。而动作电位的传播则是不衰减的,表现为“全或无”的特点,即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传导时,其幅度不因传导距离的增加而改变。

(3)局部电位无不应期,可以总和(即叠加)。局部电位的总和有两种形式,即空间性总和与时间性总和。当局部电位的幅度通过总和而达到阈电位时,也可使细胞产生动作电位。而动作电位有不应期,呈脉冲式,不能总和。

第三章 血液

1血细胞的组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2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3血浆蛋白的功能:运输,缓冲,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免疫,参与凝血和抗凝血

4血量:指循环系统中存在的血液总量,包括循环血量和储备血量

5全血粘滞性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血浆的粘滞性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6血浆渗透压:

A晶体渗透压 血浆=组织液,保持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细胞正常形态功能

B胶体渗透压 血浆>组织液,保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7正常人血浆的pH值为7.35~7.45,最主要的缓冲对是NaHCO3/H2CO3

8造血中心:造血干细胞→卵黄囊→肝→脾→骨髓

9血细胞发育成熟过程: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前体细胞

10血红蛋白浓度:男:120~160g/l 女:110~150g/l

11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甚至溶血的特性,与抵抗力成反比

12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产生原理:红细胞与血浆之间的摩擦力以及红细胞之间相同膜电荷所产生的排斥力阻碍了红细胞的下沉。 血沉:即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第一小时末血沉管中出现的血浆柱高度来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 13红细胞的生理功能:运输O2和CO2,缓冲酸碱度

14红细胞生成的基本原料:蛋白质和铁,

7

幼红细胞发育成熟中所需的辅助因子:维生素B12和叶酸

15白细胞的功能:参与机体的防御和免疫反应,防止病原微生物的入侵

16血小板的生理特性:粘附,聚焦,释放;

功能:生理性止血,促进凝血,修复支持血管壁

17生理性止血的过程:血小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纤维蛋白血凝块的形成与维持

18血液凝固:血液从流动的溶胶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19血清和血浆的区别:血清中缺乏因子I及一些参与凝血的物质,但增添了一些在凝血过程中产生的活性物质 20凝血阶段: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

途径:A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由因子Ⅻ被激活所启动的凝血过程,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都在血浆中

B外源生凝血途径:是指由凝血因子Ⅲ所启动的凝血过程

主要抗凝物质:①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②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③肝素④蛋白C系统

21血型:血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原的类型,主要指红细胞血型,即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主要有ABO和Rh

血型

最重要的抗原系统是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HLA)

22输血:输血前必须鉴定血型和在同一血型系统中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原则:首选同型输血,慎选异型间输血

异型间输血是血型的选择原则是: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即交叉配血时主侧不出现凝集反应

(一)A型题

1.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

A.纤维蛋白原 B.α1-球蛋白 C.α2-球蛋白 D.γ-球蛋白 E.白蛋白

2.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

A.葡萄糖 B.Na+ C.K+ D.球蛋白 E.白蛋白

3.正常人血浆pH值为:

A.6.35~6.45 B.7.05~7.15 C.7.35~7.45 D.6.5~7.75 E.8.35~8.45

4.血浆pH值主要决定于哪种缓冲对?

A.KHCO3/H2CO3 B.K2HPO4 /KH2PO4 C.NaHCO3/H2CO3

D.Na2HPO4/NaH2PO4 E.蛋白质钠盐/蛋白质

5.某人的血细胞与 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 B型血的血细胞不凝集,此人血型为:

A. A型 B.B型 C.O型 D.AB型 E.B亚型

6.红细胞的渗透脆性是指:

A.红细胞对高渗溶液的抵抗力 B.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

C.红细胞在生理盐水中破裂的特性 D.红细胞耐受机械撞击的能力

E.红细胞相互撞击破裂的特性

7.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是由于:

A.缺少铁 B.缺少铁和蛋白质 C.缺少维生素B12和叶酸

D.缺少促红细胞生成素 E.缺少雌激素

8.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主要是由于:

A.缺少铁 B.缺少蛋白质 C.缺少维生素B12和叶酸

D.缺少促红细胞生成素 E.缺少雌激素

8

9.红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

A.与血浆容积之比 B.与血管容积之比 C.与白细胞容积之比

D.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 E.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10.红细胞沉降率变快主要是由于:

A.红细胞比容增大 B.红细胞比容减小 C.血浆白蛋白含量增多

D.血浆球蛋白含量增多 E.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

11.将血沉正常的人的红细胞放入血沉快的人的血浆中,红细胞的沉降率将:

A.增快 B.减慢 C.在正常范围 D.先减慢后增快 E.先增快后减慢

12.将血沉快的人的红细胞放入血沉正常的人的血浆中,红细胞的沉降率将:

A.增快 B.减慢 C.在正常范围 D.先减慢后增快 E.先增快后减慢

13.血液凝固的主要步骤是:

A.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原形成

B.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

C.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

D.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凝血酶原形成——纤维蛋白原形成

E.凝血酶原形成——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形成

14.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主要区别是:

A.前者发生在体内,后者在体外 B.前者发生在血管内,后者在血管外

C.前者只需体内因子,后者需外加因子 D.前者只需血浆因子,后者还需组织因子E.激活因子Ⅸ 的途径不同

15.50kg体重的正常人的血量与血浆量分别为:

A.40L与4L B.30L与4L C.20L与4L D.30L与2.5L E.4L与2.5L

16.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

A.红细胞上受体的类型 B.红细胞表面特异凝集素的类型

C.红细胞表面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D.血浆中特异凝集素的类型

E.血浆中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17.输血前进行交叉配血的主要原因是:

A.没有检查血型用的标准试管

B.避免肝炎传播

C.人的血型有时可变化,故依靠验血型确定是否可以输血是不可靠的

D.避免其他血型系统的不合及ABO血型系统中的不规则凝集素

E.保证血型的遗传型一致

18.输血时主要应考虑供血者的:

A.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红细胞所凝集 B.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浆所凝集

C.红细胞不发生叠连 D.血浆不使受血者的血浆发生凝固 E.血浆不使受血者的红细胞凝集

参 考 答 案

(一)A型题:

1 E 2 B 3 C 4 C 5 C 6 B 7 C 8 A 9 E 10 D 11 A 12 C 9

13 C 14 D 15 E 16 C 17 D 18 B

第四章 血液循环

1心率:即心搏频率,指每分钟内的心搏次数

2心动周期:心房收缩0.1s,心房舒张0.7s,心室收缩0.3s,心室舒张0.5s所谓心缩期和心舒期都是指心室的收缩期和舒张期,不考虑心房的舒缩状态

3心舒张期:心房与心室同处于舒张的状态占半个心动周期

4心脏的泵血过程:射血和充盈

机制:A泵血的动力——压力梯度——根本原因——心肌的节律性舒缩活动

B心瓣膜的启闭

5心动周期的7个时相:心室收缩期: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

心室舒张期: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房缩期

6心音:是由于心瓣膜的启闭和血液撞击心室壁或大动脉引起的振动所产生的

第一心音:标志着心脏收缩的开始,音调低,时间长

第二心音:标志着心脏舒张的开,音调高,持续时间短

7心脏泵血的评价:心脏的主要功能是输出血液,推动血流,供给全身组织器官所需的血量,以保证新陈代谢的正常进

行。

8搏出量:即每搏输出量,指一侧心室一次心搏中所射出的血液量,是心室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容积之差 9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和心舒末期容量的百分比

10心输出量:即每分输出量,指一侧心室每分钟所射出的血液总量,等于搏出量与心率的乘积

11心指数:在空腹和安静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输出量

12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A搏出量的影响:前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后负荷

B心率的影响

13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末梢浦肯野纤维网

窦房结是主导整个心脏搏动的正常部位,称为正常起搏点,所形成的心脏节律称窦性节律

14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的特点:复极过程复杂,持续时间长,升支和降支不对称

15心肌的生理特性:自动节律性,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

为什么会出现房室延搁:由于房室交界处细胞体积小,细胞间缝隙连接少,细胞膜电位低,0期去极化幅度小,速度慢 16血管的分类与功能:A弹性贮器血管——保持血管中血流的连续性

B分配血管——将血液输送到各器官组织

C阻力血管——维持动脉血压

D交换血管——血液和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E容量血管——贮存血液

F短路血管——调节体温

17血流阻力:血流阻力与血管长度和血液的粘度成正比,与血管半径的4次方成反比

18血压: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形成血压需具备血液充盈和心脏收缩射血两条件 10

19动脉血压:动脉管内流动血液对管壁的侧压力

形成因素:A足够的血量充盈血管 B心脏收缩射血

C外周阻力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必要条件

D主动脉和大动脉管壁的弹性能缓冲动脉血压的波动

影响因素:心输出量,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

20中心静脉压的变动范围:4~12cmH2O

21微循环组成: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管,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 通路及功能:A迂回通路——血液与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故又称营养通路

B直捷通路——促进静脉血回流,使一部分血液迅速经此通路流入静脉,以保证一定的静脉回

心血量

C动静脉通路——参与体温调节

22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23心脏的神经支配:受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双重支配

血管的神经支配:交感缩血管神经和输血管神经

24最基本的心血管中枢在延髓

25心血管反射的生理意义: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调配各器官的血流量,使心血管活动能与机体各种功能状态相适

26血管升压素: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合成和分泌经下丘脑——垂体束运输到神经垂体贮存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主要由肾上腺髓质分泌

(一)A型题

1.下述形成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离子基础,哪一项是错误的?

A.0期主要是 Na+内流 B.1期主要是 Cl-外流 C.2期主要是Ca2+内流与K+外流

D.3期主要是 K+外流 E.4期有 K+内流

2.关于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0期主要是 Na+内流 B.膜两侧的电位差始终是0期Na+内流的动力

C.1期主要是K+ 外流 D.2期主要是Ca2+内流与K+外流

E.3期主要是 K+外流

3.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平台期是下列哪些离子跨膜移动的综合结果?

A.Na+内流,Cl- 外流 B.Na+内流,K+外流 C.Na+内流,Cl-内流

D.Ca2 +内流,K+外流 E.K+内流,Ca2 +外流

4.关于浦肯野细胞的动作电位,以下哪项是正确的?

A.0期主要是慢通道开放 B.没有超射现象 C.0期去极速度慢于心室肌细胞

D.2期有Ca2+ 外流与K+内流同时存在 E.4期电位不稳定,可发生自动除极

5.关于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0期主要是Ca2+内流 B.0期去极速度快于心室肌细胞 C.超射现象不明显

D.3期主要是K+外流 E.4期电位不稳定,可发生自动除极

6.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与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在于:

A.0期去极化的机制不同 B.复极化1期的机制不同 C.复极化2期机制不同

D.复极化3期的机制不同 E.4期能否发生自动除极

11

7.窦房结细胞4期自动去极化主要是由于:

A.K+外流产生的外向电流(Ik)渐减 B.Na+内流产生的内向电流(If)渐增

C.T型Ca2+通道开放,Ca2+内流 D.L型Ca2+通道开放,Ca2+内流 E.Cl-通道开放,Cl-内流

8.区别心室肌细胞与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依据是:

A.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 B.1期复极化的速度 C.平台期形成的机制

D.3期复极化的机制 E.4期自动去极化的有无

9.心室肌细胞有效不应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

A.动作电位0期去极的速度 B.阈电位水平的高低 C.动作电位2期的长短

D.动作电位复极末期的长短 E.钠-钾泵的功能

10.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较长,一直持续到:

A.收缩早期结束 B.收缩期末 C.舒张早期结束

D.舒张中期末 E.舒张期结束

11.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其主要原因是:

A.心肌是功能上的合胞体 B.心肌肌浆网不发达,Ca2+贮存少

C.心肌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D.心肌有自律性,会自动节律收缩 E.心肌呈“全或无”式收缩

12.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较长的主要原因是:

A.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0期除极的速度较慢

B.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0期除极的幅度较低

C.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时程较长

D.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1期复极的速度较慢

E.心室肌细胞不属于自律细胞

13.区别心肌自律性与非自律性细胞的主要依据是:

A.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的速度 B.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的幅度

C.动作电位3期复极化的速度 D.动作电位的时程

E.动作电位4期有无自动去极化

14.窦房结能成为心脏正常起搏点的原因是:

A.最大复极电位仅为-70mV B.阈电位为-40mV C.0期去极化速度快

D.动作电位没有明显的平台期 E.4期去极速率快

15.决定心肌细胞自律性的主要因素是:

A.静息电位的水平 B.阈电位的水平 C.动作电位0期除极的速度和幅度

D.动作电位4期除极化的速度 E.动作电位时程的长短

16.兴奋在心脏中传导时,传导速度最慢的部位是:

A.心房 B.房室交界 C.左、右束支 D.浦肯野纤维 E.心室

17.心脏内传导速度最快的组织是:

A.窦房结 B.心房优势传导通路 C.房室交界 D.心室肌 E.浦肯野纤维

18.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是:

A.使心室肌不会产生完全强直收缩 B.增强心肌收缩力

C.使心室肌有效不应期延长 D.使心房、心室不会同时收缩 12

E.使心室肌动作电位幅度增加

19.室性期前收缩之后出现代偿性间歇的原因是:

A.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延迟发放 B.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少发放一次

C.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传出速度减慢 D.室性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E.窦房结的一次节律性兴奋落在室性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中

20.衡量心肌自律性高低最主要的指标是:

A.动作电位幅值 B.动作电位水平 C.最大复极电位水平

D.阈电位水平 E.4期膜电位去极速率

21.影响心肌细胞兴奋传导速度的主要因素是:

A.静息电位的水平 B.阈电位的水平 C.动作电位0期除极的速度和幅度

D.动作电位4期除极化的速度 E.动作电位时程的长短

22. 浦肯野细胞的兴奋传导速度较快,主要原因是浦肯野细胞的:

A.最大复极电位水平较低 B.动作电位0期除极的速度较快、幅度较高

C.动作电位的平台期较长 D.动作电位3期复极化的速度较快 E.动作电位4期可发生自动去极化

23.以下关于正常心电图的描述,哪项是不正确的?

A.P波代表两心房去极化 B.QRS波群代表两心室去极化

C.T波代表两心房复极化 D.PR间期代表兴奋从心房传到心室的时间 E.ST段表明心室各部分之间没有电位差存在

24.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平台期在时间上大约相当于心电图的:

A.P波 B.QRS波群 C.T波 D.ST段 E.QT间期

25.以下关于心肌收缩的描述,错误的是:

A.左右心室同步收缩

B.心室不会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C.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先收缩,心室后收缩

D.细胞外的Ca2+内流是触发心肌收缩的关键因素之一

E.心率加快时心动周期缩短,以收缩期缩短更明显

26.以下关于正常心动周期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通常是指心室的机械活动周期

B.心动周期的长短与心率有关

C.心率加快时,心房收缩期与心室收缩期在时间上有重叠

D.舒张期一般长于收缩期

E.心率加快时,收缩期和舒张期均缩短,以舒张期的缩短更为明显

27.心动周期中,心室的血液充盈主要是由于:

A.血液依赖地心引力而回流 B.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加速静脉回流

C.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 D.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

E.胸内负压促进静脉回流

28.心动周期中,室内压升高速度最快是在:

A.心房收缩期 B.等容收缩期 C.快速射血期

D.减慢速射期 E.等容舒张期

13

29.在等容收缩期:

A.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B.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C.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D.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E.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30.房室瓣开放见于:

A.等容收缩期末 B.心室收缩期初 C.等容舒张期初

D.等容收缩期初 E.等容舒张期末

31.主动脉瓣关闭见于:

A.快速射血期初 B.快速充盈期初 C. 等容收缩期初

D.等容舒张期初 E.减慢充盈期初

32.在正常心动周期的快速射血期中:

A.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B.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C.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D.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E.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33.在正常心动周期的等容舒张期中:

A.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B.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C.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D.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E.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34.在正常心动周期的快速充盈期中:

A.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B.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C.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D.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E.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35.在正常心动周期的等容收缩期中:

A.房室瓣关,动脉瓣开 B.房室瓣开,动脉瓣关 C.房室瓣关,动脉瓣关

D.血液从心室射入动脉 E.心室腔容积缩小

36.在正常心动周期的快速射血期中:

A.房室瓣关,动脉瓣开 B.房室瓣开,动脉瓣关 C.房室瓣关,动脉瓣关

D.血液从心房流入心室 E.心室腔容积增大

37.在正常心动周期的减慢射血期中:

A.房室瓣开,动脉瓣开 B.房室瓣开,动脉瓣关 C.房室瓣关,动脉瓣关

D.血液从心室射入动脉 E.心室腔容积增大

38.在正常心动周期的等容舒张期中:

A.房室瓣开,动脉瓣开 B.房室瓣开,动脉瓣关 C.房室瓣关,动脉瓣开

D.血液从心房流入心室 E.心室腔容积不变

39.在正常心动周期的快速充盈期中:

A.房室瓣关,动脉瓣开 B.房室瓣开,动脉瓣开 C.房室瓣关,动脉瓣关

D.血液从静脉和心房流入心室 E.心室腔容积不变

40.在正常心动周期的减慢充盈期中:

A.房室瓣关,动脉瓣开 B.房室瓣开,动脉瓣开 C.房室瓣关,动脉瓣关

D.血液从静脉和心房流入心室 E.心室腔容积不变

14

41.第一心音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A.动脉瓣关闭 B.动脉瓣开放 C.房室瓣开放

D.房室瓣关闭 E.心室射血入大动脉,引起动脉管壁振动

42.第二心音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A.心室收缩时,血液冲击动脉瓣引起的振动

B.心室舒张时,动脉管壁弹性回缩引起的振动

C.心室收缩,动脉瓣突然开放时的振动

D.心室舒张,动脉瓣迅速关闭时的振动

E.心室收缩时,血液射入大动脉时冲击管壁的振动

43.心脏的每搏输出量是指:

A.一侧心房一次收缩泵入心室的血量 B.一侧心室一次收缩射入动脉的血量

C.两心房一次收缩泵入心室的血量之和 D.两心室一次收缩射入动脉的血量之和 E.快速射血期一侧心室的射血量

44.心输出量是指:

A.每分钟由左、右心室射出的血量之和 B.每分钟由一侧心房射出的血量

C.每分钟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 D.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 E.一次心跳左、右心室射出的血量之和

45.心指数等于:

A.每搏输出量/体表面积 B.每搏输出最×体表面积 C.心输出量×体表面积

D.心率×体表面积/心输出量 E.心率×每搏输出量/体表面积

46.每搏输出量占下列哪个容积的百分数,称为射血分数?

A.回心血量 B.每分输出量 C.等容舒张期容积

D.心室收缩末期容积 E.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47.心脏的泵血功能有一定的贮备,表现为:

A.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可在一定的范围内减小

B.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可在一定的范围内增加

C.心率可在一定的范围内加快

D.心室肌的前负荷可在一定的范围内降低

E.大动脉血压可在一定的范围内升高

48.心室肌的后负荷是指:

A.心房压力 B.快速射血期心室内压 C.减慢射血期心室内压

D.等容收缩期初心室内压 E.大动脉血压

49.在前负荷和收缩能力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心室肌的后负荷可使:

A.等容收缩期延长 B.射血期延长 C.等容舒张期延长

D.心室充盈期延长 E.每搏输出量增加

50.其他因素不变时,心室肌前负荷对心脏每搏输出量的影响,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心室肌的前负荷可以用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或压力来间接表示

B.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或压力在一定的范围内增加时,心脏的每搏输出量随之增加

C.心室肌前负荷的高低由静脉回心血量的多少决定

D.平时安静时,心室肌的前负荷正好是其最适前负荷

15

E.正常时,前负荷超过最适前负荷时,心脏每搏输出量的减少不明显

51.其他因素不变时,心室肌后负荷对心脏每搏输出量的影响,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心室肌的后负荷可以用心大动脉血压来表示

B.大动脉血压在一定的范围内升高时,通过异长调节,可使搏出量保持在正常水平

C.大动脉血压升高时,心室的等容收缩期将延长

D.大动脉血压升高时,心室的射血速度将更快

E.长期持续的大动脉血压升高,可引起心肌肥厚

52.其他因素不变时,心肌收缩能力对心脏每搏输出量的影响,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心室肌前负荷增加时,心室肌的收缩能力增强

B.心肌收缩能力与心室肌后负荷无直接关系

C.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肌收缩能力增强

D.肾上腺素可使心肌收缩能力增强

E.缺氧可使心肌收缩能力减弱

53.血液循环系统的外周阻力主要是指:

A.大、中动脉对血流的阻力 B.小动脉及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

C.毛细血管对血流的阻力 D.小静脉对血流的阻力

E.大静脉对血流的阻力

54.关于动脉血压的形成,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循环系统内的血液充盈,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

B.没有外周阻力,则不能形成动脉血压

C.主动脉、大动脉的弹性越好,则动脉血压波动的幅度越大

D.主动脉、大动脉有良好的弹性,能形成较高的舒张压

E.心室收缩射出的血量只是部分在心室收缩期流到外周

55.关于各种因素对动脉血压的影响,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心脏的每搏输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

B.心率主要影响舒张压

C.主动脉、大动脉的弹性降低时,可使脉搏压增大

D.血管外周阻力增加时,可使脉搏压增大

E.循环血量减少时,可使脉搏压缩小

56.人从平卧突然变为直立时对动脉血压的影响,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心脏水平以下的容量血管扩张

B.心脏水平以上的容量血管塌陷

C.心脏水平以下的动脉血压升高,心脏水平以上的动脉血压降低

D.动脉血压先降低后恢复正常

E.对长期卧床病人的动脉血压的影响更明显

57.下肢肌肉运动时节律性地压迫下肢静脉:

A.可驱使静脉内的血液向心脏和毛细血管两个方向流动

B.是人在站立位时下肢静脉血回流的唯一动力

C.可减少动脉和静脉之间的压力差

D.可增加下肢组织液的生成

16

E.可加速下肢静脉回流

58.下列关于中心静脉压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是指胸腔内大静脉和右心房的血压

B.其正常值变动范围为4~12mmHg(0.53~1.60kPa)

C.可反映心脏的射血功能

D.可作为临床控制输液速度和量的参考指标

E.外周静脉广泛收缩时中心静脉压升高

59.心脏收缩力增强时,静脉回心血量增加,这是因为:

A.动脉血压升高 B.血流速度加快 C.心输出量增加

D.舒张期室内压低 E.静脉压增高

60.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的高低取决于:

A.动脉血压和外周阻力之间的相对关系 B.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之间的相对关系

C.血量和循环系统容量之间的相对关系 D.心输出量和动脉血压之间的相对关系 E.回心血量和心脏射血能力之间的相对关系

61.右心衰竭时组织液生成增加而致水肿,主要原因是:

A.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B.毛细血管血压增高 C.组织液静水压降低

D.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增高 E.淋巴回流受阻

62.关于动脉血压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心室收缩时,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称为收缩压

B.平均动脉压是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平均值

C.主动脉血压和左心室内压的变动幅度是相同的

D.其他因素不变时,心率加快可使脉搏压增大

E.其他因素不变时,外周阻力降低可使脉搏压增大

63.生成组织液的有效滤过压等于:

A.(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B.(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C.(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D.(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毛细血管血压

E.血浆胶体渗透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静水压)

64.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最密集的是:

A.皮肤血管 B.冠状血脉 C.骨骼肌血管 D.脑动脉 E.胃肠道血管

65.外周阻力和心率不变而每搏输出量增大时,动脉血压的变化主要是:

A.收缩压升高为主 B.舒张压升高为主

C.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幅度相同 D.收缩压降低,舒张压升高

E.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

66.每搏输出量和心率不变而外周阻力增加时,动脉血压的变化主要是:

A.收缩压升高为主 B.舒张压升高为主

C.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幅度相同 D.收缩压降低,舒张压升高

E.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

67.老年人大动脉硬化时,动脉血压的变化主要是:

17

A.收缩压升高为主 B.舒张压升高为主

C.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幅度相同 D.收缩压降低,舒张压升高

E.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

68.交感舒血管纤维释放的递质是: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乙酰胆碱 D. 5-羟色胺 E.组胺

69.丝虫病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是:

A.毛细血管静脉端血压升高 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C.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

D.组织液静水压降低 E.淋巴回流受阻

70.主动脉在缓冲脉搏压中起重要作用,主要是由于主动脉:

A.口径大 B.管壁厚 C.弹性好 D.血流速度快 E.对血流的阻力小

71.关于下列因素对动脉血压的影响,哪项是错误的?

A.外周阻力增加,舒张压升高 B.心率加快,脉搏压减小

C.大动脉硬化,脉搏压减小 D.搏出量增加,脉搏压增大

E.循环血量增加,脉搏压增大

72.能反映心脏每搏输出量多少的是:

A.收缩压 B.舒张压 C.脉搏压 D.中心静脉压 E.平均动脉压

73.能反映血管外周阻力大小的是:

A.收缩压 B.舒张压 C.脉搏压 D.中心静脉压 E.平均动脉压

74.下列情况,能使组织液生成减少的是:

A.血浆蛋白大量丢失 B.毛细血管前阻力降低 C.淋巴回流受阻

D.右心衰竭导致静脉回流受阻 E.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75.心迷走神经对心肌的作用效应是:

A.减慢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速度,减弱心房肌收缩力

B.减慢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速度,增强心房肌收缩力

C.减慢心率,加快房-室传导速度,减弱心房肌收缩力

D.加快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速度,减弱心房肌收缩力

E.减慢心率,加快房-室传导速度,增强心房肌收缩力

76.心交感神经对心肌的作用效应是:

A.减慢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速度,减弱心肌收缩力

B.减慢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速度,增强心肌收缩力

C.加快心率,加快房-室传导速度,增强心肌收缩力

D.加快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速度,减弱心肌收缩力

E.减慢心率,加快房-室传导速度,增强心肌收缩力

77.下列关于交感神经对心脏作用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对心脏有紧张性作用 B.使心率加快 C.使冠脉血流量增加

D.使心肌收缩力减弱 E.使房-室传导速度加快

78.关于交感缩血管神经紧张性活动的表现,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平时有低频(1~3次/秒)冲动发放

B.受其支配的血管平滑肌保持一定程度的收缩

C.紧张性活动加强时,血管的收缩加强

18

D.紧张性活动减弱时,血管的收缩加强

E.可实现收缩血管和舒张血管的双向调节

79.心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是: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乙酰胆碱 D.5-羟色胺 E.组胺

80.下列变化中,能使冠脉血流量增加的是:

A.主动脉收缩压增高,心舒期缩短 B.主动脉收缩压下降,心舒期缩短

C.主动脉舒张压增高,心舒期延长 D.主动脉舒张压下降,舒张期缩短

E.主动脉舒张压下降,心舒期不变

81.人工降低颈动脉窦区内的压力时可使:

A.窦神经传入冲动增多 B.心迷走神经活动增强 C.心交感神经活动减弱

D.交感缩血管神经活动减弱 E.动脉血压升高

82.下列哪种情况可使心输出量增加?

A.心迷走神经兴奋时 B.动脉血压升高时 C.由直立位转变为平卧位时

D.颈动脉窦区内的压力升高时 E.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减小时

83.在自然呼吸的情况下,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兴奋时的效应,错误的是:

A.呼吸加深加快 B.心率加快 C.心输出量增加

D.冠脉血流量增加 E.外周血管阻力降低

84.下列哪种情况可使肾素的分泌增加?

A.血Na+ 浓度升高时 B.肾血流量减少时 C.循环血量增加时

D.动脉血压升高时 E.交感神经的紧张性活动减弱时

(二)名词解释

1.

2.

3.

4.

5.

6.

7.

8. 期前收缩(premature systole) 代偿性间歇(compensatory pause) 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 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 每分心输出量(minute volume) 心指数(cardiac index) 心力贮备(cardiac reserve) 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

参 考 答 案

(一)A型题:

1 B 2 B 3 D 4 E 5 B 6 E 7 A 8 E 9 C 10 C 11 C 12 C 13 E 14 E 15 D 16

B 17 E 18 D 19 E 20 E 21 C 22 B 23 C 24 D 25 E 26 C 27 D 28 B 29 D 30 E 31 D 32 B 33 D 34 E 35 C 36 A 37 D 38 E 39 D 40 D 41 D 42 D 43 B 44 C 45 E 46 E 47 C 48 E 49 A 50 D 51 D 52 A 53 B 54 C 55 D 56 C 57 E 58 B 59

D 60 C 61 B 62 E 63 B 64 A 65 A 66 B 67 E 68 C 69 E 70 C 71 C 72 A 73 B 74 E 75 A 76 C 77 D 78 D 79 B 80 C 81 E 82 C 83 B 84 B 85 D

(二)名词解释:

19

1.

2.

3.

4.

5.

6.

7.

8. 期前收缩(premature systole):发生在下次窦房结兴奋所产生的正常收缩之前的心室收缩,称为期前收缩。 代偿性间歇(compensatory pause):期前收缩后一段较长时间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 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心房或心室的收缩和舒张所构成的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通常是指心室的活动周期。 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正常成人安静时为55%~65%。 每分心输出量(minute volume):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分心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正常成人安静时为5~6L。 心指数(cardiac index):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在安静和空腹状态下测定的心指数称为静息心指数。正常成人约为3.0~3.5L/(min.m2)。 心力贮备(cardiac reserve):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称为心力贮备,又称心脏泵功能贮备。 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是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正常值

为4~12cmH2O。

(三)问答题:

1.请用所学知识解释右心衰竭的病人为何会出现下肢水肿。

右心衰竭时,右心室肌的收缩能力减弱,造成右心室的搏出量减少,右心室腔内的余血量增加,能从腔静脉及右心房回流右心室的血量减少,使血液淤积在腔静脉及右心房内,造成中心静脉压升高,使心脏水平以下的静脉压与中心静脉压的压力差缩小,心脏水平以下的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静脉血管内,使下肢静脉压逆行性升高。由于下肢静脉压升高,使下肢组织内毛细血管的血压逆行性升高,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升高,组织液的生成量增加,造成下肢组织水肿。

2.运动时,机体可通过哪些途径增加心输出量?其机制如何?

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的途径及机制如下:

(1)运动时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其中心交感神经兴奋,末梢释放递质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肌细胞的β1受体,使心脏活动加强,表现为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由于心肌收缩力加强,使心脏每搏输出量增加,加上心率加快,所以心输出量增加。

(2)运动时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其中交感缩血管神经兴奋,神经末梢释放递质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容量血管的α受体,使容量血管收缩→外周静脉压升高→静脉回流速度加快→静脉回心血量增加→心室充盈量增加→心输出量增加。

(3)运动时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使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增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肌细胞的β1受体,使心脏活动加强,表现为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所以心输出量增加。

(4)运动时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使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增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容量血管的α受体,使容量血管收缩→外周静脉压升高→静脉回流速度加快→静脉回心血量增加→心室充盈量增加→心输出量增加。

(5)运动时骨骼肌的节律性舒缩活动加上静脉瓣,通过“肌肉泵”的作用,使静脉回流速度加快→静脉回心血量增加→心室充盈量增加→心输出量增加。

(6)运动时心交感神经兴奋及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均可加强心脏的活动,20

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室舒张的速度加快,舒张期室内压较低,对静脉血流的抽吸作用加大,使静脉回流速度加快→静脉回心血量增加→心输出量增加。

(7)运动时呼吸加深加快,有利于促进静脉回流,使静脉回心血量增加,心输出量增加。

3.人从平卧位突然变为直立位时,动脉血压将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人从平卧位突然变为直立位时,动脉血压先降低,然后恢复正常。

(1)人从平卧到直立时,心脏以下的静脉扩张,多容纳400~600ml血液,使静脉回心血量↓→心室充盈量↓→心肌初长度↓(即前负荷↓)→心肌收缩力↓→搏出量↓→动脉血压降低。

(2)由于动脉血压降低,对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刺激减弱,经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到心血管中枢的冲动减少,使心迷走的紧张性减弱,心交感的紧张性和交感缩血管的紧张性加强,冲动分别经心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传到心脏和血管,使心率加快和心肌收缩力加强,导致心输出量增加;同时使外周血管收缩,导致血管外周阻力升高。最终使动脉血压回升到正常水平。

第五章 呼吸

1呼吸的过程: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指血液和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 2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肌的舒缩活动引起的呼吸运动

3吸运动分为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

4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A使肺和小气道保持扩张状态B有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5通气的阻力:

A弹性阻力:来自肺组织本身的弹性回位力和肺泡表面张力,占总阻力的70%

B非弹性阻力:包括惯性阻力,粘滞阻力,气道阻力,占总阻力的30%

6气量:TV指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正常成人约400~600ml

补吸气量:IRV指平静吸气末,再用力吸气时所能吸入的最大气体量。正常成人约1500~2000ml

深吸气量:IC指在平静呼气末用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最大气体量

补呼气量:ERV指平静呼气末用力呼气时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正常成人约900~1200ml

肺活量:VC是脂在最大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时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VC=TV+IRV+ERV

残气量:RV是指补呼气末仍残留在肺内不能被呼出的气体量。正常成人:男性约1500ml女性约1000ml 功能残气量FRC是指平静呼气末存留于肺内的气体量,等于ERV与RV之和

肺总量:指用力作最大吸气后肺内所容纳的气体量TLC=TV+IRV+ERV+RV

7每分通气量:指每分钟进或出肺的气体总量,等于TV乘呼吸频率,平静呼吸时,成人的呼吸频率为12~18次/分 最大随意通气量:即最大通气量,指一分钟内以最快速度和最大用力呼吸时所能达到的通气量,正常人约70~120L 肺泡通气量VA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新鲜气体总量,等于(潮气量-无效腔量)*呼吸频率

肺内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新鲜气体总量

无效腔通气:指有通气但不进行气体交换的区域,包括解剖无效腔和肺泡无效腔

无效腔效应:无效腔与潮气量的比值,反映了肺通气的效率

8O2和CO2在血液中存在形式: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化学结合的CO2主要是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O2血液中主要以

HbO2的形式存在, CO2血液中主要以HCO3-的形式存在

21

9 CO2对呼吸有很强的刺激作用,是调节正常呼吸的最重要化学因素

动脉血中H+浓度增高时,呼吸加深加快;H+浓度降低时,呼吸受到抑制

10呼吸的反射性调节:化学感受性反射,机械感受性反射,防御性反射

11调节呼吸运动的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

呼吸运动的基本中枢位于延髓,调整中枢位于脑桥

12正常人安静时,肺通气/血流比值为0.84

(一)A型题

1.肺通气的动力来自:

A.肺的舒缩运动 B.肺的弹性回缩 C.呼吸肌的舒缩

D.胸内负压的周期性变化 E.肺内压与胸内压之差

2.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

A.肺的舒缩运动 B.肺的弹性回缩 C.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差

D.胸内负压的周期性变化 E.肺内压与胸内压之差

3.肺通气的原动力是:

A.肺的舒缩运动 B.肺的弹性回缩 C.呼吸肌的舒缩活动

D.胸内负压的周期性变化 E.肺内压与胸内压之差

4.肺通气是指:

A.肺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B.外界环境与气管之间的气体交换

C.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D.大气中的O2进入肺的过程

E.肺泡中的O2进入血液的过程

5.有关平静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 B.吸气时膈肌收缩 C.呼气时肋间内肌收缩

D.呼气时胸廓自然回位 E.吸气是主动的过程

6.人工呼吸的主要原理是人为地造成:

A.肺内压与胸内压的压力差 B.肺内压与大气压的压力差

C.腹内压与大气压的压力差 D.胸内压与大气压的压力差

E.肺内压与腹内压的压力差

7.胸膜腔内形成负压的主要原因是:

A.肺回缩力 B.肺泡表面张力 C.气道阻力 D.吸气肌收缩 E.解剖无效腔的存在

8.维持胸内负压的必要条件是:

A.呼吸道存在一定阻力 B.胸膜腔密闭 C.吸气肌收缩

D.呼气肌收缩 E.肺内压低于大气压

9.有关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生理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增加肺泡表面张力 B.降低肺的顺应性 C.增加肺的回缩力

D.增加肺泡无效腔 E.防止肺泡壁毛细血管内液体滤入肺泡

10.以下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作用及功能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维持肺泡的扩张状态 B.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C.稳定肺泡容积

D.降低肺的顺应性 E.防止肺泡壁毛细血管内液体滤入肺泡

11.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时:

22

A.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的顺应性降低 B.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的顺应性增加

C.肺泡表面张力降低,肺的顺应性降低 D.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的顺应性不变 E.肺泡表面张力不变,肺的顺应性不变

12.评价肺通气功能,下列哪项指标较好?

A.潮气量 B.功能残气量 C.肺活量 D.补吸气量 E.用力呼气量

13.每分肺通气量与每分肺泡通气量之差为:

A.肺活量×呼吸频率 B.潮气量×呼吸频率 C.余气量×呼吸频率

D.功能余气量×呼吸频率 E.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14.O2分压最高的部位是:

A.动脉血 B.静脉血 C.组织间液 D.毛细血管内 E.肺泡气

15.O2分压最低的部位是:

A.动脉血 B.静脉血 C.组织间液 D.毛细血管内 E.肺泡气

16.CO2分压最高的部位是:

A.动脉血 B.静脉血 C.组织间液 D.毛细血管内 E.肺泡气

17.CO2分压最低的部位是:

A.动脉血 B.静脉血 C.组织间液 D.毛细血管内 E.肺泡气

18.关于影响肺换气的因素,错误的是:

A.气体扩散速率与呼吸膜厚度呈反变关系 B.气体扩散速率与呼吸膜面积呈正变关系

C.气体扩散速率与温度呈正变关系 D.肺通气/血流比值>0.84时有利于肺换气 E.肺通气/血流比值<0.84时不利于肺换气

19.关于不同部位的CO2分压比较,正确的是:

A.呼出气<组织间液<静脉血<肺泡气 B.呼出气<肺泡气<静脉血<组织间液

C.呼出气<肺泡气<组织间液<静脉血 D.静脉血<呼出气<肺泡气<组织间液 E.肺泡气<呼出气<组织间液<静脉血

20.关于不同部位的O2分压比较,正确的是:

A.吸入气>肺泡气>动脉血>组织间液 B.吸入气>组织间液>动脉血>肺泡气

C.动脉血>肺泡气>吸入气>组织间液 D.肺泡气>吸入气>动脉血>组织间液 E.吸入气>肺泡气>组织间液>动脉血

21.下列哪种情况下动脉血CO2分压降低?

A.贫血 B.CO中毒 C.中等度运动 D.肺换气障碍 E.肺通气过度

22.无效腔增大时:

A.血液PO2升高,PCO2↓ B.血液PO2升高,PCO2↑ C.血液PO2降低,PCO2↓

D.血液PO2降低,PCO2↑ E.血液PO2和PCO2无变化

23.氧离曲线是:

A.表示PO2与血氧容量之间关系的曲线 B.表示PO2与血氧含量之间关系的曲线

C.表示PO2与血氧饱和度之间关系的曲线 D.表示PO2与血液pH值之间关系的曲线 E.表示PO2与PCO2之间关系的曲线

24.血液的氧离曲线左移:

A.发生在肺毛细血管 B.发生在温度升高时 C.有利于氧从血液进入组织

D.发生在血液pH值降低时 E.发生在红细胞中2,3-DPG增加时

23

25.氧离曲线右移是因为:

A.体温↑ B.血pH值↑ C.血液PCO2↓ D.血[H+]↓ E.红细胞2,3-DPG↓

26.当血液PCO2升高时:

A.血红蛋白与O2的亲和力降低,氧解离曲线左移,有利于血红蛋白与O2的结合

B.血红蛋白与O2的亲和力降低,氧解离曲线右移,有利于O2的释放

C.血红蛋白与O2的亲和力增加,氧解离曲线左移,有利于血红蛋白与O2的结合

D.血红蛋白与O2的亲和力增加,氧解离曲线右移,有利于O2的释放

E.血红蛋白与O2的亲和力不变,对血红蛋白与O2的结合和解离无影响

27.当血液PCO2降低时:

A.血红蛋白与O2的亲和力降低,氧解离曲线左移,有利于血红蛋白与O2的结合

B.血红蛋白与O2的亲和力降低,氧解离曲线右移,有利于O2的释放

C.血红蛋白与O2的亲和力增加,氧解离曲线左移,有利于血红蛋白与O2的结合

D.血红蛋白与O2的亲和力增加,氧解离曲线右移,有利于O2的释放

E.血红蛋白与O2的亲和力不变,对血红蛋白与O2的结合和解离无影响

28.当血液中的[H+]升高(即pH值降低)时:

A.血红蛋白与O2的亲和力降低,氧解离曲线左移,有利于血红蛋白与O2的结合

B.血红蛋白与O2的亲和力降低,氧解离曲线右移,有利于O2的释放

C.血红蛋白与O2的亲和力增加,氧解离曲线左移,有利于血红蛋白与O2的结合

D.血红蛋白与O2的亲和力增加,氧解离曲线右移,有利于O2的释放

E.血红蛋白与O2的亲和力不变,对血红蛋白与O2的结合和解离无影响

29.当血液中的[H+]降低(即pH值升高)时:

A.血红蛋白与O2的亲和力降低,氧解离曲线左移,有利于血红蛋白与O2的结合

B.血红蛋白与O2的亲和力降低,氧解离曲线右移,有利于O2的释放

C.血红蛋白与O2的亲和力增加,氧解离曲线左移,有利于血红蛋白与O2的结合

D.血红蛋白与O2的亲和力增加,氧解离曲线右移,有利于O2的释放

E.血红蛋白与O2的亲和力不变,对血红蛋白与O2的结合和解离无影响

30.关于CO2在血液中的运输,以下哪项是正确的?

A.由于CO2的溶解度大,所以CO2在血液中的物理溶解量大于与血红蛋白的结合量

B.血红蛋白与CO2的结合有两种形式,其中以氨基甲酰血红蛋白的形式为主,占80%。

C.在组织,P CO2较高,有利于增加血红蛋白与O2的亲和力

D.在肺部,血红蛋白与O2的结合有利于CO2的释放

E.在肺部,CO2从血液扩散到肺泡的速度较O2从肺泡扩散到血液的速度慢

31.基本呼吸节律产生于:

A.脊髓 B.延髓 C.脑桥 D.中脑 E.大脑皮层

32.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

A.大脑皮层 B.延髓腹外侧部 C.脑桥上部 D.下丘脑 E.小脑

33.关于肺牵张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由肺的扩张或缩小引起的反射 B.分为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反射两种

C.其感受器存在于肺泡内 D.其传入神经是迷走神经 E.平静呼吸时,对人的呼吸调节不起重要作用

24

34.生理情况下,血液中调节呼吸的最重要因素是:

A.CO2 B.H+ C.O2 D.OH- E.NaHCO3

35.血液二氧化碳增加对呼吸的刺激主要是通过:

A.直接刺激中枢的呼吸神经元 B.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C.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感受器 D.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感受器

E.刺激心肺感受器

36.缺氧对呼吸的刺激主要是通过:

A.刺激心肺感受器 B.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C.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D.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 E.直接刺激中枢的呼吸神经元

37.在动脉血PCO2轻度升高而引起每分钟通气量增加的反应中,下列哪种感受器起的作用最重要?

A.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B.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C.肺牵张感受器

D.肺血管化学感受器 E.延髓化学感受器

(二)名词解释

1.肺通气(pulmonary ventilation)

2.肺换气

3.肺泡通气量(alveolar ventilation)

4.肺通气/血流比值(ventilation/perfusion ratio)

参 考 答 案

(一)A型题:

1 C 2 C 3 C 4 C 5 C 6 B 7 A 8 B 9 E 10 D 11A 12E 13E

14E 15C 16 C 17E 18D 19B 20A 21E 22D 23C 24A 25A 26B

27C 28 B 29 C 30D 31B 32B 33C 34A 35B 36C 37E

(二)名词解释:

1.肺通气(pulmonary ventilation):是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肺换气:是指肺泡气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3.肺泡通气量(alveolar ventilation):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计算公式: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4.肺通气/血流比值(ventilation/perfusion ratio):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成人安静时约为0.84。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1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A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B自动节律性C紧张性D伸展性大E对电刺激不敏感,对温度,化学,牵张刺激敏感

2慢波: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能产生自发性去极化和复极化的节律性电位波动,频率较慢,因慢波决定

25

平滑肌的收缩节律,称为基本电节律

3支配消化道的神经:A内在神经系统,由肌间神经丛和粘膜下神经丛

B外在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占主导

4胃的消化功能包括胃液的化学性消化和胃运动的机械性消化

胃液:是一种无色的酸性液体,pH为0.9~1.5,主要成分包括盐酸, HCO3-,Na+,K+等无机物和胃蛋白酶原,粘蛋白,内因子

等有机物

盐酸:又称胃酸,是由泌酸腺中的壁细胞分泌

主要作用:A激活胃蛋白酶原,为胃蛋白酶提供所需的酸性环境

B杀死进入胃的细菌

C盐酸进入小肠可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D有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粘液—碳酸氢盐屏障:由粘液和HCO3-共同构成的抗损伤屏障

胃运动的形式:容受性舒张,蠕动,紧张性收缩

胃排空: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动力是胃收缩(幽门两侧的压力差),阻力是幽门及十二指肠的收缩 5胰液:是无色,无臭,等渗的碱性液体,pH为7.8~8.4.成分包括水, HCO3-和多种离子等无机物和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

蛋白酶,核糖核酸酶等多种酶等有机物

6胆汗不含消化酶,但有胆盐,主要作用是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7小肠的运动形式: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蠕动

分节运动的作用:A使消化液与食糜充分混合,有助于食物的化学性消化

B使食靡和小肠壁紧密接触,促进消化分解产物的吸收C由于挤压肠壁,可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

8大肠的生理功能:A吸收肠内容物中的水分和电解质,参与机体对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

B对食物残渣进行加工,形成粪便并暂时贮存

C吸收由大肠内某些细菌合成的维生素B复合物和维生素K

为什么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器官?

口腔、食道——不吸收;大肠——水、盐 胃——酒精、少量水分。

主要部位——小肠,因为:

1.小肠有巨大的吸收面积。

2.食物在小肠的停留时间长。约3~8h。

3.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到适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一)A型题

1.一般情况下,交感神经兴奋时,对胃肠道平滑肌和消化腺的作用效应是:

A.胃肠道平滑肌收缩,消化腺分泌增加 B.胃肠道平滑肌收缩,消化腺分泌减少

C.胃肠道平滑肌舒张,消化腺分泌增加 D.胃肠道平滑肌舒张,消化腺分泌减少 E.对胃肠道平滑肌和消化腺的活动无影响

2.一般情况下,迷走神经兴奋时,对胃肠道平滑肌和消化腺的作用效应是:

A.胃肠道平滑肌收缩,消化腺分泌增加 B.胃肠道平滑肌收缩,消化腺分泌减少

C.胃肠道平滑肌舒张,消化腺分泌增加 D.胃肠道平滑肌舒张,消化腺分泌减少 E.对胃肠道平滑肌和消化腺的活动无影响

26

3.关于胃液分泌的描述,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A.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 B.主细胞分泌内因子 C.壁细胞分泌盐酸

D.贲门腺分泌粘液 E.幽门腺分泌粘液

4.关于胃液中盐酸的生理作用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能激活胃蛋白酶原 B.可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而易于分解

C.可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 D.可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E.盐酸进入小肠后,可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的分泌

5.胃液的成分中,碳酸氢盐(HCO3-)的主要作用是:

A.中和胃腔中的H+ B.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C.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

D.与胃粘液构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E.促进胃粘膜上皮细胞的生长

6.胃蛋白酶原转变为胃蛋白酶的激活物是:

A.Cl- B.Na+ C.K+ D.HCl E.内因子

7.胃液的成分中,内因子的主要作用是:

A.为胃蛋白酶作用提供适宜的pH环境 B.防止胃酸对胃粘膜的侵蚀

C.减少食物对胃壁的机械性损伤 D.促进胃粘膜上皮细胞的生长 E.保护维生素B12不被消化液破坏

8.关于消化期的胃液分泌,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消化期的胃液分泌可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

B.头期的胃液分泌包括非条件反射途径和条件反射途径

C.头期的胃液分泌中,有促胃液素参与

D.胃期的胃液分泌中,有迷走神经参与

E.胃期的胃液分泌中,没有胃壁的内在神经丛参与

9.以下哪种情况能抑制胃酸的分泌?

A.迷走神经兴奋时 B.食物对幽门部扩张刺激加强时 C.促胃液素的分泌增加时

D.十二指肠的pH达到2.0时 E.胃窦部的pH>2.0时

10.以下哪种情况对胃酸分泌无抑制作用?

A.胃内食物对胃底、胃体部的扩张刺激加强时 B.胃窦部的pH达到1.2时

C.十二指肠的pH≤2.5时 D.小肠内容物的渗透压升高时 E.促胰液素的分泌增加时

11.胃的容受性舒张是通过以下哪一途径实现的?

A.交感神经 B.迷走神经 C.盆神经 D.壁内神经丛 E.肠-胃反射

12.关于胃运动的作用的描述,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磨碎食物 B.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 C.将食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

D.将食物向十二指肠推送 E.使胃内保持一定的压力

13.三种主要食物在胃中排空的速度由快至慢的顺序排列是:

A.糖类,蛋白质,脂肪 B.蛋白质,脂肪,糖类 C.脂肪,糖类,蛋白质

D.蛋白质,糖类,脂肪 E.糖类,脂肪,蛋白质

14.以下哪种因素可抑制胃排空?

A.食物对胃底的机械扩张刺激 B.迷走神经兴奋释放乙酰胆碱

C.食物对胃体的机械扩张刺激 D.食物对小肠的机械扩张刺激 27

15.胰液中碳酸氢盐(HCO3-)的主要作用是:

A.中和排入到小肠内的胃酸 B.激活胰蛋白酶原 C.促进小肠对Ca2+的吸收

D.使蛋白质变性,有利于蛋白质的分解 E.抑制小肠内的细菌生长

16.生理情况下,使胰蛋白酶原活化的最主要的物质是:

A.盐酸 B.肠激酶 C.胰蛋白酶本身 D.组织液 E.糜蛋白酶

17.迷走神经兴奋引起的胰液分泌的特点是:

A.水分少,碳酸氢盐和酶的含量丰富 B.水分和碳酸氢盐的含量少,酶的含量丰富

C.水分多,碳酸氢盐和酶的含量也丰富 D.水分少,碳酸氢盐和酶的含量也少 E.水分和碳酸氢盐的含量多,酶的含量少

18.关于消化期的胰液分泌的调节,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胰液分泌可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 B.肠期的胰液分泌量是最多的

C.胰液分泌的调节中没有条件反射参与 D.肠期的胰液分泌以体液调节为主 E.迷走神经是胰液分泌反射性调节中的传出神经

19.酸性食糜进入小肠引起大量胰液分泌的主要机制是:

A.小肠粘膜释放促胃液素 B.小肠粘膜释放促胰液素 C.小肠粘膜释放缩胆囊素

D.迷走神经兴奋 E.交感神经兴奋

20.小肠内的蛋白质及脂肪分解产物引起胰腺分泌大量胰酶的主要机制是:

A.迷走神经兴奋 B.交感神经兴奋 C.小肠粘膜释放促胃液素

D.小肠粘膜释放促胰液素 E.小肠粘膜释放缩胆囊素

21.胆汁的成分中能乳化脂肪的是:

A.胆盐 B.胆色素 C.水和无机盐 D.NaCl E.脂肪酸

22.胆汁的主要作用是:

A.对抗胰液对小肠内胃酸的中和作用 B.乳化脂肪,有利于脂肪的吸收

C.可促进小肠对Fe2+的吸收 D.将蛋白质分解为多肽和氨基酸 E.将脂肪分解为甘油三酯和脂肪酸

23.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是:

A.紧张性收缩 B.分节运动 C.蠕动 D.袋状往返运动 E.移行性复合运动

24.关于小肠分节运动的作用,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有助于肠壁淋巴回流 B.有助于肠壁血液回流 C.增加食糜与肠壁的接触

D.促进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 E.使食糜更快地向消化道远端推送

25.排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

A.脊髓腰骶段 B.脊髓胸段 C.延髓 D.脑桥 E.中脑

26.对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作用最强的消化液是:

A.唾液 B.胃液 C.胆汁 D.胰液 E.小肠液

参 考 答 案

(一)A型题:

1 D 2 A 3B 4D 5D 6D 7E 8E 9D 10A 11B 12C 13A

14D 15A 16B 17B 18C 19B 20E 21A 22B 23B 24E 25A 26 D

28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1尿的生成在肾中,包括血浆肾小管的滤过,滤过液在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及分泌三个基本过程 2肾血流量主要是指肾皮质血流量:肾脏血管分布的特点是有两套串联的毛细管网

3肾血流量的调节:包括与泌尿功能相适应的自身调节和与全身血液循环调节相配合的神经体液调节 4滤过率GFR:单位时间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滤过分数FF;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5滤过膜的三层结构:内层是毛细管内皮细胞层,中间层是非细胞的基膜层,外层是肾小囊上皮细胞层 6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有效滤过压,肾血浆流量

7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等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尿生成的调节:A肾内自身调节.包括小管液中溶质浓度的影响,球-管平衡

B神经和体液调节.包括肾交感神经的作用,血管升压素,醛固酮

8调节血管升压素分泌的主要因素: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增高和循环血量的减少

9调节醛固酮分泌的主要因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血Na+,血K+的浓度

10肾脏的生理功能:A排出机体的大部分代谢终产物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

B调节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并维持体内渗透压的稳态

C维持酸碱平衡

(一)A型题

1.肾小球球旁器中致密斑的功能是:

A.感受肾入球小动脉血压的变化 B.感受血液中NaCl含量的变化

C.感受小管液中NaCl含量的变化 D.感受肾血流量的变化

E.调节血管升压素的释放

2.肾小球球旁器中球旁细胞的功能是:

A.分泌血管升压素 B.分泌肾素 C.分泌醛固酮

D.分泌去甲肾上腺素 E.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

3.在无神经和体液因素参与下,血压由90mmHg升到120mmHg时,肾血流量的变化是:

A.明显增加 B.明显减少 C.无明显变化 D.先增加后减少 E.先减少后增加

4.动脉血压在80~180mmHg范围内波动时,肾血流量能保持相对恒定,这是由于: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D.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 E.神经-体液调节

5.正常情况下,成人的肾小球滤过率为:

A.100ml/min B.125ml/min C.250ml/min D.500ml/min E.1000ml/min

6.滤过分数是指:

A.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 B.肾血浆流量/肾血流量 C.肾血流量/肾血浆流量

D.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 E.肾血流量/心输出量

7.肾小球滤过率是指:

29

A.每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超滤液量 B.两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超滤液量

C.每分钟一侧肾脏的血浆流量 D.每分钟两侧肾脏所生成的尿量

E.每分钟两侧肾脏的血浆流量

8.正常情况下,流过肾脏的血浆约有百分之多少被滤出到肾小囊?

A.15% B.19% C.45% D.81% E.85%

9.下列哪种情况下肾小球滤过率基本保持不变?

A.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B.肾小囊内压升高 C.滤过膜的通透性降低

D.有效滤过面积减少 E.动脉血压从110mmHg下降到90mmHg

10.血液流经肾小球时,促进血浆滤出的直接动力是:

A.入球小动脉血压 B.出球小动脉血压 C.肾动脉血压

D.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E.平均动脉压

11.尿生成的有效滤过压等于: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B.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C.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D.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E.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晶体渗透压+囊内压

12.下列因素中,可使肾小球滤过率增加的是:

A.肾小囊胶体渗透压降低 B.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降低 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D.肾小囊内压升高 E.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13.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因素是: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降低 B.血浆蛋白减少 C.肾小球的血浆流量增加

D.近端小管的重吸收量增加 E.肾小囊内压降低

14.在生理情况下,对肾小球滤过率起调节作用的因素主要是:

A.滤过膜的通透性 B.有效滤过面积 C.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D.血浆胶体渗透压 E.肾小囊内压

15.关于肾小球滤过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是促进滤过的力量 B.血浆胶体渗透压是阻止滤过的力量

C.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全长均有滤过作用 D.肾小囊内压升高时滤过减少

E.动脉血压在80~180mmHg范围内波动时,肾小球滤过率能保持相对恒定

16.急性肾小球肾炎引起少尿的主要原因是:

A.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B.肾小囊内压升高 C.滤过膜的通透性降低

D.肾小球滤过总面积减少 E.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17.对Na+重吸收量最大的部位是:

A.近端小管 B.髓袢降支细段 C.髓袢升支粗段 D.远曲小管 E.集合管

18.对葡萄糖具有重吸收能力的部位是:

A.近端小管 B.远端小管 C.髓袢细段 D.集合管 E.以上全有

19.正常人的肾糖阈数值为:

A.100~120mg/100 ml B.120~140mg/100 ml C.160~180mg/100 ml

D.180~200mg/100 ml E.200~220mg/100 ml

30

20.糖尿病患者出现尿糖的主要原因是:

A.血糖浓度低于肾糖阈 B.血糖浓度高于肾糖阈 C.肾小球滤过率过高

D.肾小球滤过率过低 E.肾血流量减少

21.利尿药速尿和利尿酸等的利尿效应主要是通过:

A.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钠泵的活动 B.抑制肾小管对HCO3-的重吸收

C.抑制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 D.抑制肾小管对NaHCO3的重吸收 E.抑制肾小管髓袢升支粗段的Na+: K+:2Cl-同向转运体的活动

22.近端小管对Na+的主动重吸收可促进下列哪组物质的重吸收?

A.葡萄糖、氨基酸、HCO3-、Cl-、H2O B.葡萄糖、氨基酸、HCO3-、H+、H2O

C.葡萄糖、氨基酸、HCO3-、NH3、H2O D.葡萄糖、HCO3-、Cl-

E.氨基酸、HCO3-、H2O

23.以下哪一部位Na+的重吸收直接受醛固酮的调节?

A.近端小管 B.髓袢降支 C.髓袢升支 D.远曲小管 E.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24.以下哪一部位H2O的重吸收直接受血管升压素的调节?

A.近端小管 B.髓袢降支 C.髓袢升支 D.远曲小管 E.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25.以下关于肾小管H+的分泌,哪项是错误的?

A.与Na+重吸收耦联进行 B.与NaHCO3重吸收无关 C.与K+分泌存在竞争抑制

D.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 E.酸中毒时H+的分泌加强

26.糖尿病患者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B.肾小管液溶质浓度增加 C.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D.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E.醛固酮分泌减少

27.静脉注射甘露醇引起尿量增加是通过:

A.增加肾小球滤过率 B.增加肾小管液溶质浓度 C.减少血管升压素的释放

D.减少醛固酮的分泌 E.减少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28.近端小管对Na+、H2O的重吸收量经常是滤过量的:

A.55~65% B.65~70% C.75~80% D.85~90% E.95~99%

29.球-管平衡的生理意义在于:

A.使尿量和尿钠排出量相对稳定 B.使NaHCO3的重吸收量相对稳定

C.使葡萄糖的重吸收量相对稳定 D.使K+的分泌量相对稳定

E.使H+的分泌量相对稳定

30.正常情况下,近端小管对滤液的重吸收量与肾小球滤过率的关系是:

A.近端小管的重吸收量固定,不随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动而变动

B.近端小管的重吸收量一般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

C.肾小球滤过率取决于有效滤过压,而近端小管的重吸收量由激素调节,两者无关

D.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时,近端小管的重吸收量降低

E.近端小管的重吸收量占肾小球滤过率的19%

31.剧烈运动时尿生成量减少,主要是由于: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降低 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C.血浆胶晶体渗透压降低

D.肾小囊内压升高 E.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降低

32.使血管升压素分泌增加的最敏感的因素是:

31

A.循环血量减少 B.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 C.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

D.寒冷刺激 E.疼痛刺激

33.血管升压素可促进下列哪部分小管重吸收水?

A.近端小管 B.髓袢降支 C.髓袢升支 D.髓袢 E.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34.毁损视上核,尿量和尿浓缩情况将出现哪种变化?

A.尿量增加,尿高度稀释 B.尿量增加,尿浓缩 C.尿量减少,尿高度稀释

D.尿量减少,尿浓缩 E.尿量减少,等渗尿

35.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主要受下列哪种激素调节?

A.血管紧张素 B.血管升压素 C.醛固酮 D.肾上腺素 E.甲状旁腺激素

36.循环血量增多,引起血管升压素合成和释放减少的感受器是:

A.入球小动脉的牵张感受器 B.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C.心肺感受器

D.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 E.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37.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引起血管升压素合成和释放增加的感受器是:

A.入球小动脉的牵张感受器 B.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C.心肺感受器

D.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 E.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38.大量出汗时尿量减少,主要是由于:

A.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引起血管升压素分泌增加

B.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引起血管升压素分泌增加

C.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血管升压素分泌增加

D.血容量减少,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减少

E.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减少

39.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B.血管升压素分泌减少 C. 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D.肾小囊内压降低 E.醛固酮分泌减少

40.促进血管升压素释放的因素是:

A.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B.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D.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E.动脉血压升高

41.醛固酮作用于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可促进:

A.Na+重吸收和H+分泌 B.Na+重吸收和K+分泌 C.K+重吸收和H+分泌

D.Na+重吸收和NH3分泌 E.K+重吸收和NH3分泌

42.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

A.大脑皮层 B.下丘脑 C.骶髓 D.延髓 E.中脑

(二)名词解释

1.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

2.滤过平衡(filtration equilibrium)

3.肾糖阈(renal glucose thredhold)

4.渗透性利尿(osmotic diuresis)

5.水利尿(water diuresis)

(三)问答题:

1.糖尿病患者为何出现尿糖和尿量增加的现象?

32

2.动物实验中,静脉快速大量输入生理盐水后,尿量有何变化?为什么?

3.大量出汗后尿量有何变化?为什么?

参 考 答 案

(一)A型题:

1C 2B 3C 4C 5B 6A 7B 8 B 9E 10D 11B 12 C 13A 14C 15C

16D 17A 18A 19C 20B 21E 22A 23E 24E 25B 26B 27B 28B 29A 30B 31A 32B 33E 34A 35B 36C 37E 38A 39B 40B 41B 42 C

(二)名词解释:

1.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GFR)。正常为125ml/min。

2.滤过平衡(filtration equilibrium):当肾小球滤过的阻力等于滤过的动力时,有效滤过压降低到零,滤过停止,称为滤过平衡(filtration equilibrium)。

3.肾糖阈(renal glucose thredhold):尿中能不出现葡萄糖时的最高血糖浓度(或:尿中刚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正常值为160~180mg/100 ml。

4.渗透性利尿(osmotic diuresis):由于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增加而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

5.水利尿(water diuresis):饮大量清水后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水利尿。

(三)问答题:

1.糖尿病患者为何出现尿糖和尿量增加的现象?

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升高,超过肾糖阈,滤过的葡萄糖不能被全部重吸收,使肾小管液中葡萄糖浓度升高,形成的渗透压升高,妨碍水的重吸收。由于水的重吸收减少,所以尿量增加。由于肾小管液中的葡萄糖不能被全部重吸收而随尿排出,所以尿中含有葡萄糖。

2.动物实验中,静脉快速大量输入生理盐水后,尿量有何变化?为什么?

静脉快速大量输入生理盐水后,尿量将增加。其主要原理如下:

(1)大量生理盐水输入到血液中后,血液被稀释,血浆蛋白浓度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量增加。

(2)大量生理盐水输入到血液中后,血浆量增加→肾血浆流量增加→肾小球毛细血管中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速度减慢→滤过平衡点靠近出球小动脉端,甚至不出现滤过平衡→有滤过作用的肾小球毛细血管的长度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尿量增加。

(3)大量生理盐水输入到血液中后,血容量增加→对心肺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增强→心肺感受器受刺激而兴奋的冲动经迷走神经传到中枢,抑制血管升压素释放的合成和释放,使血管升压素的释放减少→肾脏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H2O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4)大量生理盐水输入到血液中后,血容量增加→对心房壁容量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增强→容量感受器受刺激而兴奋的冲动经迷走神经传到中枢,经过中枢的整合处理后,使交感神经系统的紧张性活动减弱,肾交感神经的紧张性降低→肾小动脉舒张。由于分布在入球小动脉管壁上的交感神经末梢更密集,所以入球小动脉的舒张更为明显→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流量增加→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压升高→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量增加。

3.大量出汗后尿量有何变化?为什么?

大量出汗后尿量将减少。其主要原理如下:

33

(1)由于汗液刚从汗腺细胞分泌出来时属于低渗液,所以大量出汗后机体表现为高渗性脱水。由于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升高,对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加强,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合成的血管升压素增加,同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刺激而兴奋的信息通过下丘脑-垂体束传到神经垂体,使神经垂体释放血管升压素增加。另外,大量出汗后由于体液的大量丢失,使血容量减少→对心房壁容量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减弱→经迷走神经传到中枢的冲动减少→抑制血管升压素合成和释放的作用减弱→血管升压素的释放增加。血管升压素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肾脏,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2)大量出汗后由于体液的大量丢失,使血容量减少,动脉血压有降低的趋势。由于血容量减少,对心房壁容量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减弱→经迷走神经传到中枢的冲动减少。由于动脉血压降低,对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减弱→经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到中枢的冲动减少。来自容量感受器和压力感受器的信息经过中枢的整合处理后,使交感神经系统的紧张性活动加强,肾交感神经的紧张性升高,使肾小动脉收缩。由于分布在入球小动脉管壁上的交感神经末梢更密集,所以入球小动脉的收缩更为明显→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压降低→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减少→尿量减少。

第十章

1神经系统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生理完整性,绝缘性,双向传导性,相对不疲劳性

2突触的分类:轴突-胞体型突触,轴突-树突型突触,轴突-轴突型突触

按突触前神经元对突触后神经元所引起的效应可分为: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

3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4突触传递过程中Ca2+作用:A降低轴浆的粘度,有利于突触小泡的前移

B消除突触前膜内侧的负电位,促进突触小泡和前膜接触,融合和破裂

5神经递质: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的具有携带,传递信息的特殊化学物质

6外周神经递质的种类: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肽类

中枢神经递质的种类:乙酰胆碱,单胺类,氨基酸类,肽类

7受体:指存在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一些特殊蛋白质,分为胆碱能受体和肾上腺素能受体

8神经元的联系方式的原则:辐散原则,聚合原则,环路式

9兴奋传递的特征:A单向传递B中枢延搁C总和D兴奋节律的改变E后放

F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10中枢抑制:A突触后抑制,包括传入侧支性抑制和返回性抑制

B突触前抑制

11感觉传导通路:浅感觉传导路径,先交叉再上行;深感觉传导路径,先上行再交叉

12丘脑的核团:感觉接替核,联络核,髓板内核群包括中央中核,束旁核,中央外侧核

13感觉投射系统:A臭氧层性投射系统,具有特定的传导通路,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的位置,功能是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冲动

B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失去专一的感觉性质和定位特征,功能是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维持大脑皮层处于清醒状态 34

特点:A无特定通路B无严格定位C无特定感觉D易受药物影响而发生传导阻滞

14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躯体感觉代表区,本体感觉代表区,内脏感觉代表区,视觉代表区,听觉代表区,嗅觉和味觉代

表区

15运动单位:通常把一个a运动神经元及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的合称

16脊髓休克:当脊髓与高位脑中枢突然离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反射活动将暂时丧失,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17牵张反射:包括腱反射和肌紧张

18基底神经节主要由尾状核,壳核,苍白球组成,统称为纹状体

19小脑的功能: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紧协调随意运动

20小脑的功能部分:前庭小脑,脊髓小脑和皮层小脑

21小脑皮层的运动区的机能特征:A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交叉支配

B具有精细的功能定位

C功能代表区面积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

22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和迷走-胰岛素系统是机体调节内脏活动的两大功能系统

23下丘脑位于脑的中心,分为前区,内侧区,外侧区,后区

24下丘脑调节的生理过程:体温调节,摄食行为调节,水平衡调节,对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对情绪反应的调节 25大脑半球内侧面边缘系统的组成:扣带回,胼胝体回,海马与海马回

26脑电图ECG:在头皮上用双极或单极电极所记录到的皮层自发电位变化

27脑电图的形成原理:皮层表面电位变化主要是由突触后电位变化而形成

28觉醒状态的维持是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作用

29睡眠发生体制:睡眠是一个对机体各种功能由广泛影响的复杂过程,由许多中枢系统结构和递质的协同作用来完成,

其中蓝斑核与缝核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

睡眠时相: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

30强化: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的过程

条件反射的消退:条件反射建立之后,如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强化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最后完全不出现

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基本区别:非条件反射是先天的本能行为,而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行为,是以非条件反射

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比较复杂的行为

31人类的记忆过程:感觉性记忆,第一级记忆,第二级记忆,第三级记忆

32牵涉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一)A型题

1.关于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神经纤维结构的完整,是实现传导兴奋的必要条件

B.只要神经纤维的结构完整,就能实现其传导兴奋的功能

C.神经纤维传导兴奋时表现为绝缘性

D.神经纤维传导兴奋时表现为双向性

E.神经纤维传导兴奋时相对不易疲劳

2.以下哪项不是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A.结构完整性 B.功能完整性 C.绝缘性

D.双向传导 E.与效应器的活动相比,容易发生疲劳

35

3.神经细胞兴奋时,首先产生扩布性动作电位的部位是:

A.胞体 B.树突 C.轴突始段 D.轴突 E.轴突末梢

4.关于神经冲动到达神经末梢时,引起神经递质释放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神经末梢膜上的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Ca2+进入末梢内

B.Ca2+与末梢内的钙调蛋白(CaM)结合成复合物

C.神经末梢内的突触蛋白Ⅰ与突触小泡结合

D.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

5.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提高了对下列哪组离子的通透性?

A.Na+,K+,Cl-,尤其是对K+ B.Ca2+,K+,Cl- ,尤其是对Ca2+

C.Na+,K+,尤其是对Na+ D.K+,Cl-,尤其是对 Cl-

E.K+,Ca+,Na+,尤其是对Ca2+

6.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提高了对下列哪组离子的通透性?

A.Na+,K+,Cl-,尤其是对K+ B.Ca2+,K+,Cl-,尤其是对Ca2+

C.Na+,K+,尤其是对Na+ D.K+,Cl-,尤其是对 Cl-

E.K+,Ca+,Na+,尤其是对Ca2+

7.在突触传递过程中,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所引起的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是:

A.极化 B.去极化 C.超极化 D.反极化 E.正后电位

8.在突触传递过程中,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所引起的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是:

A.极化 B.去极化 C.超极化 D.反极化 E.正后电位

9.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形成过程中,共同的是:

A.突触前膜均发生去极化 B.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的性质一样

C.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的改变一样 D.突触后膜均发生去极化

E.突触后膜均发生超极化

10.关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突触传递的特征,哪一项是错误的?

A.单向传递 B.中枢延搁 C.总和 D.兴奋节律不变 E.易受内环境改变影响

11.突触传递容易发生疲劳的主要原因是:

A.突触前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功能衰竭 B.神经末梢膜外Ca2+内流逐渐减少

C.突触前神经元的递质储存量有限 D.突触后膜的受体逐渐适应 E.突触后神经元的功能衰竭

12.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释放的递质是: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乙酰胆碱

D.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E.5-羟色胺

13.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

A.乙酰胆碱 B.去甲肾上腺素 C.5-羟色胺

D.多巴胺 E.去甲肾上腺素或乙酰胆碱

14.下列属于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的是:

A.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 B.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C.交感舒血管神经节后纤维

D.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E.支配胃平滑肌的迷走神经节后纤维

15.胆碱能M受体

A.位于骨骼肌神经-肌接头的终板膜上 B.可被酚妥拉明阻断 36

C.位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 D.可被去甲肾上腺素激活 E.位于自主神经节节后神经元细胞膜上

16.胆碱能M受体的阻断剂是

A.十烃季胺 B.六烃季铵 C.阿托品 D.筒箭毒 E.酚妥拉明

17.下列哪一组属于胆碱能受体?

A.M,α1 B.M,β C.M,α和β D.M,α1和β2 E.M,N1和N2

18.胆碱能N受体的阻断剂是:

A.筒箭毒 B.阿托品 C.普萘洛尔 D.酚妥拉明 E.哌唑嗪

19.可被阿托品阻断的受体是:

A.α受体 B.β受体 C.N受体 D.M受体 E.H受体

20.注射阿托品后,不会出现:

A.心率减慢 B.胃酸分泌减少 C.汗腺分泌减少

D.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E.小肠平滑肌舒张

21.关于α受体兴奋时的效应,哪项是错误的?

A.皮肤的血管平滑肌收缩 B.骨骼肌的血管平滑肌收缩 C.子宫平滑肌收缩

D.小肠平滑肌收缩 E.肾脏的血管平滑肌收缩

22.关于β受体兴奋时的效应,哪项是错误的?

A.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B.骨骼肌的血管平滑肌收缩 C.子宫平滑肌舒张

D.心肌的活动加强 E.小肠平滑肌舒张

23.关于丘脑非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的描述,以下哪项是正确的?

A.由丘脑的髓板内核群弥散地向大脑皮层投射 B.引起特定的感觉

C.能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神经冲动 D.受破坏时,动物出现角弓反张E.受到刺激时,动物将进入昏睡状态

24.关于丘脑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的描述,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有专门的传导通路 B.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感觉区 C.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

D.引起特定感觉 E.切断某种特异感觉的外周传导通路后的动物将出现昏睡

25.特异感觉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感觉投射系统的关系是:

A.各自有专门的外周信息传入通路

B.特异感觉投射系统的活动与非特异感觉投射系统的活动无关

C.特异感觉投射系统的信息来自非特异感觉投射系统

D.非特异感觉投射系统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后,影响特异感觉投射系统的功能 E.以上都是

26.左侧大脑皮层中央后回受损后,躯体感觉障碍的部位是:

A.左半身 B.右半身 C.左侧头面部 D.右侧头面部 E.双侧头面部

27.与皮肤痛相比,内脏痛的主要特点是:

A.刺痛 B.快痛 C.定位不精确 D.必有牵涉痛 E.对牵拉不敏感

28.牵涉痛是指:

A.内脏疾病引起体表特定部位产生疼痛或痛觉过敏

B.伤害性刺激作用于皮肤痛觉感受器引起的疼痛

C.伤害性刺激作用于内脏痛觉感受器引起的疼痛

37

D.肌肉和肌腱受到过度牵拉时产生的疼痛

E.内脏受到牵拉时产生的疼痛

29.关于引起内脏痛的常见原因,哪项是错误的?

A.内脏受到机械性牵拉刺激时容易引起疼痛

B.内脏平滑肌痉挛性收缩时容易引起疼痛

C.内脏缺血时容易引起疼痛

D.内脏发生炎症时容易引起疼痛

E.内脏受到切割性刺激时容易引起疼痛

30.与皮肤痛相比,以下哪项不是内脏痛的特点?

A.发生缓慢 B.持续时间长 C.定位不明确

D.无明显的自主神经反应 E.对切割、烧灼等刺激不敏感

31.正常成人在安静、清醒、闭目状态时所记录到的脑电波一般表现为:

A.α波 B.β波 C.θ波 D.δ波 E.慢波

32.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轴突末稍释放的递质是:

A.乙酰胆碱 B.多巴胺 C.去甲肾上腺素 D.甘氨酸 E.肾上腺素

33.当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增加时,可使:

A.梭外肌收缩 B.梭内肌收缩 C.梭外肌和梭内肌同时收缩

D.肌梭传入冲动增加 E.以上都不是

34.肌梭传入冲动增加时:

A.兴奋支配同一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 B.抑制支配同一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

C.抑制支配同一肌肉的γ运动神经元 D.抑制闰绍细胞的活动

E.对支配其他关节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起兴奋作用

35.叩击肌腱引起相连的同一块肌肉收缩,属于:

A.肌紧张 B.腱反射 C.屈肌反射 D.对侧伸肌反射 E.多突触反射

36.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的反射是:

A.屈肌反射 B.对侧伸肌反射 C.腱反射 D.肌紧张反射 E.翻正反射

37.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引起的牵张反射属于:

A.状态反射 B.交叉伸肌反射 C.颈紧张反射 D.肌紧张反射 E.迷路紧张反射

38.关于脊休克的下列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脊髓突然被横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反射活动即暂时丧失

B.断面以下的脊髓反射、感觉和随意运动可逐渐恢复

C.动物进化程度越高,其恢复速度越慢

D.反射越复杂,其恢复速度越慢

E.脊休克的产生,是由于脊髓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调节作用

39.脊休克时脊髓反射减弱或消失,其原因是:

A.损伤性刺激对脊髓的抑制作用 B.脊髓中的反射中枢被破坏

C.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调节作用 D.血压下降导致脊髓缺血 E.离断的脊髓失去了网状结构易化区的启动作用

40.脊休克过后,以下哪项是不可恢复的?

A.发汗反射 B.牵张反射 C.排便反射 D.排尿反射 E.断面以下的随意运动 38

41.以下哪一项不是脊休克的表现?

A.尿潴留 B.血压暂时下降 C.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肌紧张暂时降低

D.发汗反射暂时消失 E.断面以下的脊髓反射活动将永久性消失

42.脊休克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了:

A.大脑皮层对脊髓的抑制作用 B.基底神经节对脊髓的易化作用

C.小脑对脊髓的抑制作用 D.脑干网状结构对脊髓的易化作用 E.高位中枢对脊髓中反射中枢的调节作用

43.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的动物将出现:

A.呼吸停止 B.心跳停止 C.脊休克 D.去大脑僵直 E.震颤麻痹

44.去大脑僵直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A.易化肌紧张的作用相对增强 B.易化肌紧张的作用相对减弱

C.抑制肌紧张的作用相对增强 D.纹状体对肌紧张的调节作用相对增强 E.大脑皮层运动区对肌紧张的调节作用相对增强

45.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去大脑僵直的主要原因是:

A.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的作用过强 B.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的作用过强

C.大脑皮层运动区对肌紧张的调节作用过强 D.纹状体对肌紧张的调节作用过强 E.小脑前叶蚓部对肌紧张的调节作用过强

46.震颤麻痹的病变部位位于:

A.小脑 B.新纹状体 C.黑质 D.大脑皮层 E.下丘脑

47.舞蹈病的病变部位位于:

A.小脑 B.新纹状体 C.黑质 D.红核 E.下丘脑

48.震颤麻痹患者的特征性症状是:

A.肌张力降低 B.运动共济失调 C.感觉迟钝 D.静止性震颤 E.随意运动过多

49.以下哪项不是小脑受损后的症状?

A.静止性震颤 B.意向性震颤 C.动作协调障碍

D.肌张力减退 E.不能完成精巧动作

50.以下哪项不是小脑的功能?

A.控制身体的平衡 B.调节肌紧张 C.参与运动程序的编制

D.发动随意运动 E.协调随意运动

51.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引起:

A.瞳孔缩小 B.膀胱逼尿肌收缩 C.肾小动脉舒张

D.汗腺分泌增加 E.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52.迷走神经兴奋时可引起:

A.瞳孔扩大 B.胃肠平滑肌收缩 C.肾小动脉收缩

D.汗腺分泌增加 E.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53.下列哪项不是交感神经兴奋时的效应?

A.汗腺分泌增加 B.心跳减慢减弱 C.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D.肾小动脉收缩 E.瞳孔扩大

54.下列哪项不是副交感神经兴奋时的效应?

A.膀胱逼尿肌收缩 B.心跳减慢减弱 C.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39

D.胃肠平滑肌收缩 E.瞳孔缩小

55.正常人在肌肉剧烈运动、窒息等情况下,以下哪项一般不会出现?

A.皮肤与腹腔内脏血管收缩 B.循环血量增加 C.红细胞计数增加

D.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E.血糖浓度降低

56.调节内脏活动的最重要的中枢是:

A.脊髓 B.延髓 C.下丘脑 D.小脑 E.大脑皮层

57.人类的基本生命中枢位于:

A.延髓 B.脑桥 C.下丘脑 D.丘脑 E.大脑皮层

(二)名词解释

1.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

2.神经调质(neuromodulator)

3.胆碱能纤维(cholinergic fiber)

4.肾上腺素能受体(adrenergic receptor)

5.特异投射系统(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

6.非特异投射系统(non-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

参 考 答 案

(一)A型题:

1 B 2 E 3 C 4 C 5 C 6D 17 B 8C 9 A 10 D 11C 12 C 13E 14 B

15C 16 C 17 E 18 A 19D 20 A 21 D 22 B 23A 24 E 25 D 26B 27 C 28A 29E 30D 31A 32A 33A 34A 35B 36D 37D 38 B 39C 40E

41E 42E 43D 44A 45 B 46 C 47 B 48 D 49A 50 D

51D 52B 53B 54C 55E 56C 57A

(二)名词解释:

1.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是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并使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

2.神经调质(neuromodulator):能增强或削弱递质的信息传递效应的物质,称为神经调质。

3.胆碱能纤维(cholinergic fiber):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神经纤维。在外周神经系统中,胆碱能神经纤维包括:运动神经纤维、交感和副交感节前纤维、副交感节后纤维、支配汗腺和骨骼肌血管的交感节后纤维。

4.肾上腺素能受体(adrenergic receptor):能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称为肾上腺素能受体。分α受体及β受体两大类。

5.特异投射系统(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称为特异投射系统。

6.非特异投射系统(non-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丘脑髓板内核群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称为非特异投射系统。

40

更多相关推荐:
重庆医科大学 病理生理学 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病理过程:是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变化。?疾病:机体在各种病因的作用下,因自身调节紊乱而发生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以及内环境紊乱,并出现一系列症状、体征的异常生命活…

病理生理学总结重点

病理生理学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电解质的生理功能和钠平衡维持神经肌肉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并参与其动作电位的形成维持体液的渗透平衡和酸碱平衡参与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构成组织的成分如钙磷镁是骨骼和牙齿的组成成分血浆渗透压...

病理生理学总结

一名词解释1疾病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机体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包括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状态被破坏2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而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好状态3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发生...

护理病理与病理生理学重点总结

病理与病理生理学1病理学研究内容疾病概论和基本病理过程2人体形态学研究方法尸体剖检活体组织检查活检细胞学检查1概念是机体在内外环境中一定的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因稳态破坏而发生的内3疾病2症状在疾病过程中病人的主观感...

病理生理学重点总结

绪论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研究疾病全过程中患病体的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机制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特点研究对象患病体研究角度机能代谢研究目的阐明本质研...

病理生理学重点总结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疾病disease是机体在一定的致病原因和条件的作用下发生的机体自稳态破坏从而偏离正常的生理状态引起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的异常变化变...

病理生理学重点总结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疾病disease是机体在一定的致病原因和条件的作用下发生的机体自稳态破坏从而偏离正常的生理状态引起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的异常变化变...

河北医科大学病理学重点总结

病理学病理学Pathology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适应和损伤性变化都是疾病发生的基础性病理改变适应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化生一萎缩atrophy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缩小其...

病理重点总结(完整版)

病理重点总结护理三班绪论袁春蕾名词解释病理学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包括形态机能和代谢结局和专柜的基础学科病理学总论普通病理学病理学各论系统病理学研究方法人体病理学1尸体剖检2活体组织检查3细胞学检查实验...

20xx年生理学重点总结

20xx年最新生理学重点一绪论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2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多细胞机体而言整体所处的环境叫外环境而构成机体的细胞所处的环境叫内环境当机体受到刺激时机体内部代谢和外部活动将会发生相...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历年真题必考知识点汇总-生理学篇

医学教育网免费提供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历年真题必考知识点汇总系列是医学教育网特为广大考生整理的备考精华涵盖了医考的各个科目这里是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常考必考知识点汇总希望能给大家带去一些帮助生理1跨膜转运小分子单纯扩散...

20xx年玉溪卫生医疗事业单位考试医学基础知识:生理学必须掌握重点知识归纳(2)

20xx年玉溪卫生医疗事业单位考试医学基础知识生理学必须掌握重点知识归纳2有重点地复习相关内容更好地掌握生理学5呼吸1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组成产生作用机制2肺通气肺通气的动力肺内压的变化胸内压的变化肺通气的阻力弹性...

病理生理学重点总结(2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