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变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要求及技术措施-国网公司基建质量〔20xx〕19号

时间:2024.4.27

国家电网公司部门文件

基建质量〔2010〕19号

——————————————————————————————————

关于印发《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质量

通病防治工作要求及技术措施》的通知

各区域电网公司、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力公司,国网直流建设分公司,国网交流建设分公司,中国安能建设总公司:

为进一步落实输变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责任,提高输变电工程建设质量水平,公司依据国家及行业有关工程建设质量标准、规范,总结近年来公司开展质量通病防治工作经验,组织编制了《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要求及技术措施》,对质量通病防治工作提出管理要求,并对输变电工程常见的质量通病从技术角度提出具体防治措施,以指导工程建设项目规范开展质量通病防治工作。

质量通病防治是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相关工作要求如下:

1.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学习、落实《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要求及技术措施》,规范开展质量通病防治工作,努力提高工作效果。

2.认真研究、总结质量通病防治工作经验,不断丰富和完善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3.执行遇到问题及相关工作建议,请及时向公司基建部反馈。

附件:国网公司输变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要求及技术措施

二○##年一月二十六日

主题词:城乡建设 输变电 工程 质量 通知

国家电网公司办公厅 20##年1月28日印发

国家电网公司
输变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要求及技术措施

第一部分  通用部分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开展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落实质量通病防治技术措施,提高质量通病防治工作效果,进一步提高国家电网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系统输变电工程质量,制定《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要求及技术措施》(以下简称“本措施”)。

第二条本措施适用于公司系统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输变电工程项目。

第三条 本措施是结合公司系统大部分地区输变电工程质量状况,参照现行《110kV-1000kV变电(换流站)土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与评定规程》(Q/GDW183-2008)、《电力建设房屋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规定》(电建质监[2004]号文)、《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110kV—500kV架空送电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输变电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实施管理规定》
(Q/GDW248-2008)、《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施工工艺示范手册》基础上,针对变电(换流)站土建工程在混凝土楼板、墙体和粉刷层,以及楼地面、门窗、屋面防水制作,架构组立、设备基础、防火墙、电缆沟及盖板、站区道路、围墙等方面的质量通病,以及变电站电气安装调试工程的一次设备安装调整、母线施工、屏柜安装、电缆敷设、接线与防火封堵、接地装置安装等方面的质量通病及输电线路工程设计定位、路径复测、基础工程、杆塔工程、架线工程、接地工程及线路防护等项目中存在的质量通病,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第四条 工程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监造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除执行本措施外,还应执行国家、行业有关法规和工程技术标准。

第二章  基本措施

第五条 质量通病防治由建设管理单位负责组织实施,参建各方质量责任主体应按各自职责履行本措施。

第六条 设计单位应在施工图编制前制定质量通病防治设计措施;施工图审查机构或设计监理单位应将质量通病防治的设计措施列入审查内容。

第七条 各参建单位应依法接受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对质量通病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

第八条 输变电工程竣工验收除执行现行法规、国家及行业标准、公司规定外,还应提供下列相关资料:

1.参建各方会签的《×××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任务书》(附件1、附件2、附件3)。

2. 施工单位提交的《×××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总结》(附件4、附件5、附件6)。

3. 监理单位编写的《×××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评估报告》(附件7、附件8、附件9)。

第三章  参建各方责任主体的管理责任

第九条 建设管理单位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责任:

1.在施工图编制前下达《×××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任务书》,并将其作为《工程建设管理纲要》的附件。

2.批准施工单位提交的《×××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3.协调和解决质量通病防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不得随意压缩工程建设的合理工期。
5.应将质量通病防治列入工程检查验收内容。
6.应明确质量通病防治的奖罚措施。

第十条 设计单位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责任:

1.在变电站工程设计中应落实相应的通病防治设计措施。

2.将通病防治的设计措施和技术要求向相关单位进行设计交底,积极配合质量通病防治工作。

第十一条 施工单位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责任:

1.认真编写《×××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经监理单位审查、建设单位批准后实施。

2.必须做好原材料、半成品的第三方试验检测工作,未经复试或复试不合格的原材料、半成品等不得用于工程施工。试验检测应执行见证取样制度,必须送达经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认证的第三方试验室进行检测或经监理单位审核认可并报质监机构备案的第三方试验室进行检测。采用新材料时,除应有产品合格证、有效的新材料鉴定证书外,还应进行必要检测。

3.记录、收集和整理质量通病防治的施工措施、技术交底和隐蔽验收等相关资料。

4.根据经批准的《×××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并确保措施落实到位。

5.专业分包工程的质量通病防治措施由分包单位编制,施工总承包单位审核,报监理单位审查、建设单位批准后实施。

6.工程完工后,施工总承包单位应认真填写《×××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总结》。

第十二条 监理单位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责任:

1.审查施工单位提交的《×××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提出具体要求并编写《×××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控制措施》。

2.认真做好隐蔽工程和工序质量的验收签证,上道工序不合格时,不允许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

3.对输变电工程土建施工、设备安装、调整试验的重要工序和关键部位旁站监理,加强工程质量的平行检验,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工程完工后,认真填写《×××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评估报告》。

第十三条 设备监造单位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责任:

1.设备监造单位应根据建设管理单位下发的《×××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任务书》,编制《×××工程设备(材料)制造质量通病防治监控措施》,并将其作为《监造大纲》的附件。

2.严格控制所监造设备的原材料和半成品检验、过程检验和工艺流程控制、出厂试验。充油、充气设备的渗漏控制应作为监造重点。

第二部分  变电(换流)站土建工程部分
第四章  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第十四条 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质量通病防治的设计措施:

1.变电(换流)站土建工程的建筑平面宜规则,避免平面形状突变。当平面有凹口时,凹口周边楼板的配筋应适当加强。

2.屋面及建筑物两端单元的现浇板应设置双层双向钢筋,钢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直径不宜小于8mm。外墙阳角处应设置放射形钢筋,钢筋的数量不应少于7φ10,长度应大于板跨的1/3,且不得小于2m。

3.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的设计厚度一般不应小于120mm(浴、厕、阳台板不得小于90mm)。

4.室外悬臂板挑出长度L≥400mm,宽度B≥3m时,应配抗裂分布钢筋,直径不应小于6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

5.当阳台挑出长度L≥1.5m时,应采用梁式结构;当阳台挑出长度L<1.5m、且需采用悬挑板时,其根部板厚不小于L/10,且不小于120mm,受力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

6.在现浇板角急剧变化处、开洞削弱处等易引起收缩应力集中处,钢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直径不应小于8mm,并应在板的上部纵横两个方向布置温度钢筋。

7.外墙转角处构造柱的截面尺寸不宜小于200mm×200mm。与楼板同时浇筑的外墙圈梁,其截面高度应不大于300mm。

8.现浇板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20,也不宜大于C30。

9.建筑物长度大于40m时,宜在楼板中部设置后浇带。后浇带两边应设置加强钢筋。

第十五条 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质量通病防治的施工措施:

1.现浇板混凝土应采用中粗砂。严把原材料质量关,优化配合比设计,适当减小水灰比。

2.当需要采用减水剂来提高混凝土性能时,应采用减水率高、分散性能好、对混凝土收缩影响较小的外加剂,其减水率不应低于8%。

3.预拌混凝土的含砂率应控制在40%以内,每立方米混凝土粗骨料的用量不少于1000kg,粉煤灰的掺量不宜大于水泥用量的15%。

4.预拌混凝土进场时应检查入模塌落度,塌落度值按施工规范采用。

5.严格控制现浇板的厚度和现浇板中钢筋保护层的厚度,特别是板面负筋保护层厚度,不使负筋保护层过厚而产生裂缝。

6.阳台、雨蓬等悬挑现浇板的负弯矩钢筋下面,应设置间距不大于500mm的钢筋保护层垫块,在浇筑混凝土时保证钢筋不移位。双层双向钢筋,应设置钢筋撑脚,钢筋撑脚纵横间距不大于500mm,应交叉分布,并对上下层钢筋作有效固定。

7.现浇板中的线管必须布置在钢筋网片之上(双层双向配筋时,布置在下层钢筋之上),交叉布线处应采用线盒,线管的直径应小于1/3楼板厚度,沿预埋管线方向应增设φ6@150、宽度不小于450mm的钢筋网带。严禁水管水平埋设
在现浇板中。

8.现浇板浇筑宜采用平板振动器振捣,在混凝土终凝前进行二次压抹。

9.现浇板浇筑后,应在终凝后进行覆盖和浇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7d;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性能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夏季应适当延长养护时间,以提高抗裂性能。冬季应适当延长保温和脱模时间,使其缓慢降温,以防温度骤变、温差过大引起裂缝。

10.现浇板养护期间,当混凝土强度小于1.2MPa时,不得进行后续施工。当混凝土强度小于10MPa时,不得在现浇板上吊运、堆放重物。吊运、堆放重物时应减轻对现浇板的冲击影响。

11.现浇板的板底宜采用免粉刷措施。

12.模板支撑的选用必须经过计算,除满足强度要求外,还必须有足够的刚度、稳定性,平整度及光洁度。根据工期要求,配备足够数量的模板,保证按规范要求拆模。已拆除模板及其支架的结构,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后方可承受全部使用荷载。

13.施工缝的位置和处理应严格执行规范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后浇带的位置和混凝土浇筑应严格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执行。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大于60d后再施工,浇筑时应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其混凝土强度应提高一个强度等级。

14.混凝土浇筑时,对裂缝易发生部位和负弯矩筋受力最大区域,应铺设临时活动跳板,扩大接触面,分散应力,避免上层钢筋受到踩踏而变形,并配备专人及时检查调整。

15.工程实体钢筋保护层检测时,应对悬臂构件的上部钢筋保护层厚度进行检测。

第五章  墙体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第十六条 墙体质量通病防治的设计措施:

1.变电(换流)站土建工程地基应按变形控制设计,并按国家现行规范的有关规定进行地基变形计算。

2.房屋工程建筑物长度大于40m时,应设置变形缝,当有其他可靠措施时,可在规定范围内适当放宽。

3.建筑物层高超过4m时,砌体工程中部增设厚度为120mm与墙体同宽的混凝土腰梁,腰梁间距不应大于4m。砌体无约束的端部必须增设构造柱。

4.建筑物顶层和底层应设置通长现浇钢筋混凝土窗台梁,高度不宜小于120mm,纵筋不少于4φ10,箍筋φ6@200;其他层在窗台标高处应设置通长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带。窗口底部混凝土板带应做成里高外低;房屋两端顶层砌体沿高度方向应设置间隔不大于1.3m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带。板带的纵向配筋不宜少于3φ8,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20。

5.当洞宽大于2m时,洞口两侧设置混凝土构造柱(并与雨蓬梁或框架梁同时浇筑),纵筋不少于4φ10,箍筋φ6@200;当洞宽小于2m时,在洞口两侧的下部混凝土板带上,设置止水坎,其高度为1~2皮砖的厚度,宽度不小于120mm。构造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20。

6.对门框与柱距离小于300mm的门垛及小于360mm窗间墙,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

7.宽度大于300mm的预留洞口,应设钢筋混凝土过梁,并伸入墙体不小于300mm。

8.墙体内的埋管密集区域,宜采用混凝土浇筑。

9.顶层圈梁高度不宜超过240mm。顶层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小于M7.5,底层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小于M10。

10.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等轻质隔墙,应增设间距不大于3m的构造柱,每层墙高的中部应增设高度为120mm与墙体同宽的混凝土腰梁。

11.主体与阳台栏板之间的拉结筋必须预埋。

12.在两种不同基体交接处,应采用钢丝网抹灰或耐碱玻纤网布聚合物砂浆加强带进行处理,加强带与各基体的搭接宽度不应小于150mm。顶层粉刷砂浆中宜掺入抗裂纤维。

13.灰砂砖、粉煤灰砖、蒸压加气混凝土块宜采用保水性强的砂浆砌筑。

14.顶层框架填充墙当采用灰砂砖、粉煤灰砖、混凝土空心砌块、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等材料时,墙面应采取满铺镀锌钢丝网粉刷等必要的措施。

15.寒冷、严寒地区建筑物外墙宜采用保温砂浆、复合保温材料等外墙外保温措施。

16.女儿墙不应采用轻质墙体材料砌筑。当采用砌体结构时,应设置间距不大于3m的构造柱和厚度不小于120mm的混凝土压顶。

第十七条 墙体质量通病防治的施工措施:

1.砌筑砂浆应采用中砂,严禁使用山砂、石粉和混合粉。砌体工程所用的材料应有产品的合格证书、产品性能检测报告。不得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材料。

2.蒸压灰砂砖、粉煤灰砖、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出釜停放期不宜小于45d,至少不应小于28d。混凝土及轻骨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龄期不应小于28d。

3.应严格控制砌筑时块体材料的含水率。砌筑时块体材料表面不应有浮水,不得在饱和水状态下施工。

4.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和轻骨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不应与其他块材混砌。砌筑砂浆的拌制、使用及强度应符合相关规范及设计的要求。

5.填充墙砌至接近梁底、板底时,应留有一定的空隙,填充墙砌筑完并间隔15d以后,方可补砌挤紧,或采用微膨胀混凝土嵌填密实;补砌时,双侧竖缝用高强度水泥砂浆嵌填密实。

6.砌体结构坡屋顶卧梁下口的砌体应砌成踏步形。
7.砌体结构宜在砌筑完成后60d后再抹灰,并不应少于30d。

8.通长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带应一次浇筑完成。

9.框架柱间填充墙拉结筋宜采用预埋法留置,应满足砖模数要求,不应折弯压入砖缝;梁底插筋应采用预埋留置。

10.采用粉煤灰砖、轻骨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填充墙与框架柱交接处,应用15mm×15mm木条预先留缝,粉刷前用1:3水泥砂浆嵌实。

11.严禁在墙体上埋设交叉管道和开凿水平槽。竖向槽须在砂浆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用机械开凿,且在粉刷前加贴满足抗震要求的镀锌钢丝网片等材料。

第六章  楼地面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第十八条 楼地面质量通病防治的设计措施:

1.除有特殊使用要求外,楼地面应满足平整、耐磨、不起尘、防滑、防污染、隔声、易于清洁等要求。

2.处于地基土上的地面,应根据需要采取防潮、防基土冻胀、湿陷,防不均匀沉陷等措施。

3.浴、厕和其他有防水要求的建筑地面必须设置防水隔离层。

4.浴、厕、室外楼梯和其他有防水要求的楼板周边除门洞外,向上做一道高度不小于200mm的混凝土翻边,与楼板一同浇筑,地面标高应比室内其他房间地面低20~30mm。

第十九条 楼地面质量通病防治的施工措施:

1.采用的材料应按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选用,并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进场材料应有质量合格证明文件及性能检测报告,重要材料应有复验报告。

2.上下水管道套管及预留洞口坐标位置应正确,严禁任意凿洞。套管应采用钢管并设置止水环,应高出结构层面80mm。预留洞口的形状为上大下小。

3.管道安装前,楼板板厚范围内上下水管的光滑外壁应先做毛化处理,再均匀涂一层401塑料胶,然后用经筛洗的中粗砂喷洒均匀。

4.现浇板预留洞口填塞前,应将洞口清洗干净、毛化处理、涂刷掺胶水泥浆作粘结层。洞口填塞分二次进行,先用掺入抗裂防渗剂的微膨胀细石混凝土浇筑至楼板厚度的2/3处,待混凝土凝固后进行4h蓄水试验,无渗漏后,用掺入抗裂防渗剂的水泥砂浆填塞。管道安装后,应在洞口处进行24h蓄水试验,不渗、不漏后再做防水层。

5.防水层施工前应先将楼板四周清理干净,阴角处粉成小圆弧。防水层的泛水高度不得小于300mm。

6.地面找平层向地漏放坡1%~1.5%,地漏口应比相邻地面低5mm。

7.找平层、隔离层、面层施工前,基层应清扫、冲洗干净,并与下一层结合牢固,无空鼓、裂纹;面层表面不应有裂纹、脱皮、麻面、起砂等缺陷。

8.有防水要求的地面施工完毕后,应进行24h蓄水试验,蓄水高度为20mm~30mm,不渗、不漏为合格。

9.卫生间墙面防水砂浆应进行不少于2次的刮糙。

10.室内外回填土必须按设计要求分层夯实,分层见证取样试验,试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11.楼面混凝土后浇面层及混凝土地面必须设置分格缝,并在混凝土终凝前原浆收光,严禁撒干水泥或刮水泥浆收光。

12.整体面层的抹平工作应在混凝土初凝前完成,压光工作应在混凝土终凝前完成。并应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及时养护,养护时间不应少于7d。

第七章  外墙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第二十条 外墙质量通病防治的设计措施:
1.外墙立面应简洁,减少凹凸形状。
2.外墙饰面宜采用面砖,采用涂料时粉刷层宜掺入抗裂纤维。

3.外墙涂料层宜选用吸附力强、耐候性好、耐洗刷的弹性涂料。

4.外粉刷必须设置分格缝。
第二十一条 外墙质量通病防治的施工措施:

1.外墙抹灰应使用含泥量低于2%、细度模量不小于2.5的中粗砂。严禁使用石粉、混合粉。水泥使用前应做凝结时间和安定性检验。

2.抹灰粉刷前应将基层表面的尘土、污垢、油渍等清除干净,并提前1d洒水湿润。抹灰层与基层以及各抹灰层之间必须粘结牢固,无空鼓、裂纹。

3.墙面抹灰砂浆要抹平、压实,砂浆中宜掺加适量的聚合物来提高砂浆的拒水、防渗、防漏性能。

4.外墙粉刷各层接缝位置应错开,接缝应留置在楼层混凝土梁或圈梁的中部。

5.外墙涂料在使用前,应进行抽样检测。

6.外墙施工应采用双排脚手架,不得留置多余洞眼。外墙脚手孔应使用微膨胀细石混凝土分次塞实成活,并在洞口外侧先加刷一道防水增强层。

7.混凝土基层应采用人工凿毛;轻质砌块基层应采用满铺镀锌钢丝网等措施来增强基层黏结力。抹灰基层经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8.当抹灰层总厚度≥35mm时,必须采用挂大孔镀锌钢丝网片的措施,且固定网片的固定件锚入混凝土基体的深度不应小于25mm,其他基层的深度不应小于50mm。抹灰层总厚度超过50mm时,加强措施应由设计单位确认。

9.两种不同基体交接处的处理应符合墙体防裂措施的要求,并做好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10.外墙抹灰必须分层进行,刮糙不少于两遍,每遍厚度宜控制在6~8mm;面层宜为7~10mm,但不应超过10mm。两层间的间隔时间不应小于2~7d。室外气温低于5℃时,不宜进行外墙粉刷。

11.外墙涂料找平腻子的厚度不应大于1mm。

12.腰线、雨篷、阳台等部位必须粉出不小于2%的排水坡度,且靠墙体根部处应粉成圆角;滴水线宽度应为10~20mm,厚度不小于12mm,且应粉成鹰嘴式。

13.外墙面层涂料或饰面砖铺贴前应对墙面抹灰基层进行淋水试验,试验合格后,方可进行面层涂料或饰面砖铺贴。

14.外墙面砖铺贴粘前应进行排版,避免采用小于1/2边长的块料。面砖应粘结牢固,无空鼓、勾缝密实。应将勾缝处理作为重点:宜采用聚合物水泥砂浆或专用勾缝剂勾缝,勾缝应密实。二次勾缝采用5mm直径圆形抹缝工具来回拉至缝面光滑,表面擦抹整洁,并及时洒水养护。

第八章  门窗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第二十二条 门窗质量通病防治的设计措施:

1.应明确门窗抗风压、气密性和水密性三项性能指标。其性能等级划分应符合国家现行规范的规定。

2.组合门窗拼樘料必须进行抗风压变形验算,拼樘料应左右或上下贯通并直接锚入洞口墙体上,拼樘料与门窗框之间的拼接应为插接,插接深度不小于10mm。

3.塑钢门窗型材必须使用与其相匹配的衬钢,衬钢厚度应满足规范要求,并作防腐处理。

4.铝合金窗型材壁厚必须不小于1.4mm,门的型材壁厚必须不小于2mm。

5.窗台低于0.8m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6.外门构造应开启方便,坚固耐用;手动开启的大门扇应有制动装置,推拉门应有防脱轨的措施;双面弹簧门应在可视高度部分装透明的安全玻璃;旋转门、电动门、卷帘门的邻近应另设平开疏散门,或在门上设疏散门。

7.门窗应设计成以3M为基本模数的标准洞口,尽量减少门窗尺寸,一般房间外窗宽度不宜超过1.50m,高度不宜超过1.50m。当单块玻璃面积大于1.5m时,应采用不小于5mm厚度的安全玻璃。

第二十三条 门窗质量通病防治的施工措施:

1.门窗安装前应进行三项性能的见证取样检测,安装完毕后应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现场检验。

2.门窗框安装固定前应对预留墙洞尺寸进行复核,用防水砂浆刮糙处理,然后实施外框固定。固定后的外框与墙体应根据饰面材料预留5—8mm间隙。

3.门窗安装应采用镀锌铁片连接固定,镀锌铁片厚度不小于1.5mm,固定点间距:门窗拼接转角处180mm,框边处不大于500mm。严禁用长脚膨胀螺栓穿透型材固定门窗框。

4.门窗洞口应干净、干燥后施打发泡剂,发泡剂应连续施打、一次成型、充填饱满,溢出门窗框外的发泡剂应在结膜前塞入缝隙内,防止发泡剂外膜破损。

5.门窗框外侧应留5mm宽、6mm深的打胶槽口;外墙面层为粉刷层时,宜贴“┴”型塑料条做槽口。内窗台应较外窗台高10mm,外窗底框下沿与窗台间应留有10mm的槽口。

6.打胶面应干净,干燥后施打密封胶,且应采用中性硅酮密封胶。严禁在涂料面层上打密封胶。

7.窗扇的开启形式应方便使用,安全可靠,易于维修、清洗;当采用外开窗时,窗扇固定的措施应可靠。组合窗中拼缝应采用专用密封材料进行防水处理。

8.全玻璃门应选用安全玻璃,并应设防撞提示标识。

9.卫生间应有通风装置(进、出风口),门框与墙地面连接处应打防水封闭胶,窗户采用磨砂玻璃。

第九章  屋面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第二十四条 屋面质量通病防治设计措施:

1.屋面宜设计为结构找坡。屋面坡度应符合设计规范要求,平屋面采用结构找坡不得小于5%,材料找坡不得小于3%;天沟、沿沟纵向找坡不得小于1%。

2.柔性与刚性防水层复合使用时,应将柔性防水层放在刚性防水层下部,并应在两防水层间设置隔离层。

3.铺设屋面防水卷材的找平层应设分格缝,分格缝纵横间距不大于3m,缝宽为20mm,并嵌填密封材料。找平层当采用水泥砂桨时,其强度不得小于M10,当采用细石混凝土时,其强度不得小于C20。

4.对于体积吸水率大于2%的保温材料,不得设计为倒置式屋面。

5.刚性防水层应采用细石防水混凝土,其强度等级不小于C30,厚度不应小于50mm,并设置分格缝,其间距不宜大于3m,缝宽不应大于30mm,且不小于12mm。刚性防水层与山墙、女儿墙及突出屋面结构的交接处,应留置伸缩缝,伸缩缝用柔性防水材料填充,并铺设高度、宽度均不小于250mm卷材附加层。刚性防水层的坡度宜为2%~3%;混凝土内配间距为100~200mm钢筋网片,钢筋网片应位于刚性防水层的中上部,且在分隔缝处断开。

6.柔性材料防水层的保护层宜采用撒布材料或浅色涂料。当采用刚性保护层时,必须符合细石混凝土防水层的要求。

7.对女儿墙、高低跨、上人孔、变形缝和出屋面管道、井(烟)道等节点应设计防渗构造详图;变形缝宜优先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盖板的做法,其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30;伸出屋面管道、人孔等周边应同屋面结构一起整浇一道钢筋混凝土防水圈,高度不小于300mm。

8.膨胀珍珠岩类及其他块状、散状屋面保温层必须设置隔气层和排气系统。排气道应纵横交错、畅通,其间距应根据保温层厚度确定,最大不宜超过3m;排气口应设置在不易被损坏和不易进水的位置。

9.有反梁的屋面结构,穿过梁的预留管,管径不得大于75mm,并应在设计图上注明反梁过水孔孔底标高,不允许在梁内形成积水槽。

10.屋面女儿墙、压顶等过长的纵向构件,应沿纵向不大于3m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女儿墙、压顶粉刷层每隔3m及易产生变形开裂部位设分格缝,分格缝宽为10mm。

11.屋面应进行保温或隔热设计,其传热阻(R0)不得小于1.26m·K/W(平方米·度/瓦。注:传热阻R0是传热系数K的倒数,即R0=1/K。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K值愈小,或传热阻R0值愈大,保温性能愈好)。

第二十五条 屋面质量通病防治施工措施:

1.屋面防水工程施工队伍应具有相应资质。施工前必须编制详细的施工方案,经监理审查确认后方可组织施工。

2.出屋面管道、空调室外机底座、屋顶风机口等在防水层施工前必须按设计要求预留、预埋准确,不得在防水层上打孔、开洞。

3.埋入屋面现浇板的穿线管及接线盒等物件应固定在模板上,以保证现浇板内预埋物保持在现浇板的下部,使板内线盒、线管上有足够高度的混凝土层,并在接线盒上面配置钢筋网片,确保盒、管上面的混凝土不开裂。

4.穿透屋面现浇板的预埋管必须设有止水环。屋面现浇板下吊灯、吊顶等器具的安装固定应采取预埋,不得事后剔凿或采用膨胀螺栓。

5.屋面隔气层、防水层施工前,基层必须干净、干燥,并做好隐蔽验收记录。保温层、防水层不得在雨、雪天及(五级及以上)大风天气施工。

6.在屋面各道防水层或隔气层施工时应严格控制基层的含水率。

7.屋面防水层施工与伸出屋面结构的处理应满足下列要求:

(1)屋面水落口、空调室外机底座、出屋面管道、屋顶风机口等,在与刚性防水层交接处留20×20mm凹槽,嵌填密封材料,并做附加防水卷材增强层处理;

(2) 出屋面管道、空调室外机底座、屋顶风机口应用柔性防水卷材做泛水,其高度不小于250mm(管道泛水不小于300mm),上口用管箍或压条,将卷材上口压紧,并用密封材料封严;

(3)出屋面管道根部直径500mm范围内,找平层应抹成高度不小于30mm的圆锥台。伸出屋面井(烟)道及上屋面楼梯间周边应该同屋面结构一起整浇一道钢筋砼防渗圈,高度不小于200mm。

8.卷材防水层泛水收头施工:当女儿墙为砖墙时,泛水高度不小于250mm,防水层收头应在砖墙凹槽内用防腐木条加盖金属固定,钉距不得大于450mm,并用密封材料封严。当女儿墙为钢筋混凝土时,泛水高度不小于250mm,防水层收头用金属压条钉压固定,钉距不得大于450mm,密封材料封边,并在上部用镀锌铁皮等金属材料覆盖保护。

9.刚性细石混凝土防水屋面施工除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外,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1)钢筋网片应采用焊接型网片。

(2)混凝土浇捣时,宜先铺三分之二厚度混凝土并摊平,再放置钢筋网片,后铺三分之一的混凝土,振捣并碾压密实,收水后分二次压光。抹压时不应在表面加浆或撒干水泥。

(3)分格缝应上下贯通,缝内不得有水泥砂浆粘结。在分格缝和周边缝隙干燥后清理干净,用与密封材料相匹配的基层处理剂涂刷,待其表面干燥后立即嵌填防水油膏,密封材料底层应填背衬泡沫棒,分格缝上口粘贴不小于200mm宽的卷材保护层。

(4)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应少于14d。

10.屋面防水层施工完毕后,应进行蓄水试验或淋水试验。

11.屋面防水层施工完毕后加装空调室外机、屋顶风机、太阳能等设备时,支架不能直接放置在屋面上,必须安装垫片,防止其破坏屋面防水层。

第十章  楼梯、栏杆、台阶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第二十六条 楼梯、栏杆、台阶质量通病防治的设计措施:

1.楼梯梯段改变方向时,扶手转向端处的平台最小宽度不应小于梯段宽度,并不得小于1.20m。

2.每个梯段的踏步不应超过18级,亦不应小于3级。

3.楼梯、平台栏杆应留设预埋铁件。

4.室内楼梯扶手高度不宜小于900mm。靠楼体井一侧水平扶手长度超过500mm时,其高度不应小于1.05m。

5.建筑物室外台阶踏步宽度不宜小于300mm,踏步高度不宜大于150mm,并不宜小于100mm。踏步应防滑。室内台阶踏步数不应小于2级。当高差不足2级时,应按坡道要求设置。

6.建筑物室外台阶高度超过700mm、且侧面临空时,应有防护措施。

7.阳台、外廊、室内回廊、内天井、上人屋面及室外楼梯等临空处设置防护栏杆,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栏杆应以坚固、耐久的材料制作,并能承受荷载规范规定的水平荷载。临空高度在24m以下时,栏杆高度不应低于1.05m,临空高度在24m以上时,栏杆高度不应低于1.10m。

(2)栏杆距楼面或屋面100mm高度内不应留空,应设置挡板,挡板与主体结构整体施工。

(3)玻璃栏板的厚度应采用不小于12mm安全玻璃。
(4)室外金属栏杆应设置可靠接地。

第二十七条  楼梯、栏杆、台阶质量通病防治的施工措施:

1.以钢管为立杆时壁厚不小于2mm;木制扶手一般用硬杂木加工,含水率不得大于12%。弯头材料同扶手料。

2.进场的钢管材、木制扶手堆放时应有垫木,防止表面损坏或变形。

3.玻璃栏板应采用安全玻璃,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安全玻璃厂家应提供产品合格证、出厂试验报告以及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复印件等资料。

4.采用聚醋乙烯(乳胶)等化学粘接剂时,其中有害物质含量应符合规范规定。

5.玻璃栏板应根据设计要求及现场的实际尺寸加工。玻璃各边及阳角应抛成斜边或圆角,以防伤手。

6.栏杆加工、规格、尺寸、造型应符合设计要求,根据实际尺寸编号。安装焊接必须牢固。栏杆的竖杆应与预埋件可靠焊接。

7.栏杆扶手安装时,若地面石材已安装完毕,扶手施工时应做好成品保护,防止焊接火花烧坏地面石材。

8.木扶手安装完毕后,宜刷一道底漆,且应加包裹,以免撞击损坏和受潮变色。玻璃栏板及钢扶手应加以保护,防止损坏。室内楼梯木扶手栏杆与地面接触应做好防水处理。

9.室外台阶与建筑物墙面结合处应设变形缝。
10.室外金属栏杆接地应简洁美观。
11.不锈钢栏杆构件之间的连接应满焊,焊缝应进行抛光处理。

第十一章  构支架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第二十八条 构支架质量通病防治的设计措施:

1.钢构架需采用热浸镀锌,镀锌后的高强螺栓力学性能不低于设计要求,设计应提供螺栓的紧固力矩。

2.构支架和设备支架杆头板的尺寸、高度、方向、螺栓孔距应能满足设备安装和二次引下管要求,避免现场二次开孔和焊接;接地端子的位置、数量、朝向、螺栓孔距应满足相关规定要求,接地端子底部与保护帽顶部距离以不小于
200mm为宜。

3.钢构支架底部垂直接地扁铁与钢柱之间宜留间隙或加设绝缘材料,以方便接地电阻试验。

4.离心混凝土杆应在上部钢圈处设置接地端子。

第二十九条 构支架质量通病防治的施工措施:

1.严格按照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构支架加工,未经同意不得随意代用钢结构材料,防止因材料的机械性能、化学成分不符合要求,导致焊接裂纹甚至发生断裂等事故。

2.应对钢构支架加工过程进行监造。钢结构焊接注意控制焊接变形,焊接完成后及时清除焊渣及飞溅物,组装构件必须在试组装完成后进行热镀锌,构件镀锌后在厂内将变形等缺陷消除完毕,并对排锌孔进行封堵后方可出厂。

3.钢构支架镀锌不得有锈斑、锌瘤、毛刺及漏锌。钢构支架出厂装车前应对运输过程中宜磨损部位进行成品保护,并采用专用吊带进行装卸,严禁碰撞损伤。

4.对进场构件进行严格检查,按照规范及供货技术合同要求检查构件出厂保证资料是否完善、齐全、规范。构件表面观感、外径、长度、弯曲度不满足要求的拒绝接收。

5.运输过程中发生杆头板等个别变形,在现场宜采用机械方式进行调校。

6.钢梁组装时按照钢梁设计预拱值进行地面组装。

7.离心混凝土杆对口处焊接后,应对金属部分(包括非焊接处)彻底打磨除锈,然后进行防腐处理。防锈漆涂刷前在两端钢圈挡浆筋以外部分粘贴胶带纸,防止污染混凝土杆段。焊口冷却前严禁进行油漆涂刷。

8.离心混凝土杆排焊时,杆段支垫要稳固、可靠,保证支垫水平,拉线校验整体弯曲度不超过有关规范要求。

9.离心混凝土杆杆头板施工焊接时宜采用(跳焊、降温等)合理的焊接工艺,抑制变形。如个别杆头板出现变形,需进行机械校正。

10.安装螺栓孔不得采用气割加工。

11.离心混凝土杆接地扁钢安装前应校正平直,弯制应采用冷弯工艺,扁钢应紧贴设备支柱或加装不锈钢紧固带,不锈钢紧固带装设高度及接头位置应一致;在周围回填土时严禁扰动扁钢底部,避免造成上部变形弯曲。

第十二章  主变、高抗、电容器、断路器等主设备

基础、保护帽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第三十条 主变、高抗、电容器、断路器等主设备基础、保护帽质量通病防治的设计措施:

1.主变、电容(抗)器基础应进行沉降验算。

2.主变、电容(抗)器油池壁应设置沉降缝,设备基础与油池壁、电缆沟间应柔性连接。

3. GIS基础大于40m时应设置后浇带。
4.外露基础阳角宜倒圆,倒角半径20~30mm。
5.基础埋件应采用热浸镀锌处理,不得采用普通铁件。

第三十条 主变、高抗、电容器、断路器等主设备基础、保护帽质量通病防治的施工措施:

1.当需要采用减水剂来提高混凝土性时,应采用减水率高、分散性能好、对混凝土收缩影响较小的外加剂,其减水率不应低于8%。

2.预拌混凝土进场时按规范检查入模塌落度,塌落度值按施工规范采用。

3.外露部分应采用清水混凝土工艺,表面不得进行二次粉刷或贴面砖。

4.基础施工应一次连续浇筑完成,禁止留设垂直施工缝,未经设计认可,不得留设水平施工缝。

5.运输过程中,应控制混凝土不离析、不分层、组成成分不发生变化,并能保证施工所必须的稠度。

6.设备预埋螺栓宜与基础整体浇筑,如采取二次浇筑应采用高强度等级微膨胀混凝土振捣密实。

7.基础混凝土浇筑时,应派专人进行跟踪测量,保证预埋铁件与混凝土面平整,埋件中间应开孔并二次振捣,防止空鼓。埋件应采用热浸镀锌处理,不得采用普通铁件。

8.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应进行温控计算确定其保温、保湿或降温措施,并应设置测温孔测定混凝土内部和表面的温度,使温度控制在设计要求的范围以内,当无设计要求时,温差不超过25℃。

9.构支架吊装完毕后,杯口及管内二次灌浆应浇筑密实并保证管内混凝土浇筑高度。

10.保护帽混凝土浇筑前,应对保护帽顶面以上钢构支架500mm范围内进行保护。

第十三章  主变、高抗防火墙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第三十一条 主变、高抗、电容器、断路器等主设备基础、保护帽质量通病防治的设计措施:

1.防火墙应采用现浇混凝土框架、双面清水墙,或采用普通砖砌筑、水泥砂浆抹面,并应进行沉降验算。

2.防火墙顶部应留横坡,梁底下沿两侧做滴水槽(线)。
3.砌筑砂浆采用混合砂浆,强度等级≥M7.5。
4.防火墙与建筑物相连时,宜采用柔性连接。
5.清水墙根部3皮砖范围及外露基础部分应采用1:2防水砂浆粉刷。

第三十二条 主变、高抗、电容器、断路器等主设备基础、保护帽质量通病防治的施工措施:

1.清水墙砖块应选择棱角整齐,无弯曲、裂纹,颜色均匀,规格尺寸误差≤2mm。

2.防火墙用水泥、石子、砂应在施工前做好工程材料计划,同一批进场,集中堆放,以保持防火墙色泽一致。

3.防火墙拉结筋宜采用预埋方式,留置位置应与砌体灰缝相符合,不得弯折使用,拉结筋末端应有90°弯钩。

4.优化防火墙框架梁、柱间距,严格控制施工误差,确保填充墙体组砌正确,缝宽一致,楞角整齐,避免非整砖出现,墙面清洁美观。

5.墙体砌筑后应及时勾缝,勾成凹圆弧型,凹缝深度宜为4~5mm,并防止墙面污染。

6.框架梁底两侧应留置滴水槽(线)。

7.填充墙砌至接近梁底时,应留有一定的空隙,填充墙砌筑完并间隔15d以后,方可用微膨胀水泥砂浆将其补砌挤紧。

8.清水墙根部3皮砖范围及外露基础部分应采用1:2防水砂浆粉刷。

第十四章  电缆沟及盖板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第三十三条 电缆沟及盖板质量通病防治的设计措施:
1.电缆沟可选用混凝土现浇电缆沟或砖砌电缆沟。

2.电缆沟混凝土强度不小于C25,伸缩缝间距9~15m,缝宽15~25mm,内填沥青麻丝和柏油刨花板或其他柔性填充材料,表面宜采用中性硅酮耐侯密封胶。

3.电缆沟内应设排水槽,排水槽截面直径或宽度(深度)80~100mm,并与站区排水主网连接管道。

4.电缆沟压顶混凝土外侧宜倒角,倒角半径20~30mm。
5.电缆支架宜采用不锈钢内膨胀螺栓固定(按要求进行拉拔试验)。

6.沟壁在电缆沟转角处、交叉处应设置钢筋混凝土过梁。

7.混凝土盖板应设置镀锌角钢边框。
8.砖砌电缆沟沟壁应设计有固定支架的混凝土腰梁或预制混凝土块。

9.电缆沟过路段宜采用埋管或暗沟。
第三十四条 电缆沟及盖板质量通病防治的施工措施:

1.混凝土电缆沟宜采用清水混凝土工艺,砖砌电缆沟应采用清水混凝土压顶。

2.电缆沟施工前应精确计算电缆沟长度与盖板合模,并保证过水槽位置上为整块盖板。

3.沟壁两侧应同时浇筑,防止沟壁模板发生偏移。对沟壁倒角处混凝土应二次振捣,防止倒角处出现气泡。

4.伸缩缝与电缆沟垂直,应全断开、缝宽一致,上下贯通、缝中不得连浆、填缝要求饱满,填缝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表面密封处理应美观。

5.电缆沟回填土前,应进行伸缩缝嵌缝处理,并经检验合格。砖砌电缆沟回填土时,应采取防治沟壁变形的措施。

6.与电缆沟过路段、建筑物连接处应设变形缝。

7.盖板不得有裂缝及变形现象,与电缆沟采用柔性连接(固定橡胶条或预埋橡胶钉),保证盖板平整、稳定。电缆沟端头处不得有探头(局部悬空)盖板。

8.镀锌扁铁焊接应保证不变形,扁铁搭接长度不应小于2倍扁铁宽度,三面围焊,焊接质量应符合施工规范要求。

第十五章  道路及散水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第三十五条 道路及散水质量通病防治的设计措施:
1.道路可根据变电站所在地区设计为城市型和郊区型两种形式。

2.站内道路根据使用功能可分为主变运输道路、站内检修运行道路和消防道路。应考虑施工时路面硬化的需要,尽量与永久性道路相结合,原则上以不提高标准来做到永临结合。

3.对用作路基的土,应加强土质的鉴别和性能测试,尽量不采用高液限粘土及含有机质细粒土作为道路的路床填料,因条件限制而必须采用上述土做填料时,应掺加石灰或水泥等结合料改善。

4.在季节性冰冻地区、水文地质条件不良的土质路堑和路床土湿度较大时、路基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或不均匀变形时,应在层基下分别设置防冻垫层、排水垫层和半刚性垫层。

5.基层的宽度应比混凝土面层每侧至少宽出300mm。

6.道路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不宜大于C35,内掺抗裂纤维,厚度不小于180mm。散水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内掺抗裂纤维,厚度不小于150mm。

7.道路应设双向横坡,坡度1%~2%。

8.缩缝间距不大于4m,宽度5~6mm,锯切槽口深度应为混凝土面层厚度的1/3;胀缝留设间距以30~50m为宜。在道路与建构筑物衔接处,道路交叉处、路面厚度变化处、幅宽及坡度变化处,必须做胀缝,缝宽20mm,道路混凝土应全断开。

9.混凝土面层下有箱形构造物或圆形管状构造物横向穿越时,在构造物顶宽两侧各加1~4m的混凝土面层内布设双层钢筋网(建议:网片应点焊,钢筋直径为12mm,纵向钢筋间距100mm,横向钢筋间距200mm,上下层钢筋网各距面层顶面和底面1/4~1/3厚度处)。如作为构造物顶板则应经计算确定板厚及配筋。配筋混凝土与其他混凝土之间应设置胀缝。

10.道路混凝土一次铺筑宽度大于4.5m时,应设置纵向缩缝。纵向缩缝采用假缝形式,锯切的槽口深度应为路面或散水厚度的1/3。

11. 散水与建筑物、电缆沟之间必须设置沉降缝,阴阳角处、长度方向间隔3~4m处应设置沉降缝。

12.缩缝宜采用中性硅酮耐候密封胶灌缝。胀缝下部用胀缝板填充,上部40mm高密封宜为中性硅酮耐候密封胶。

第三十六条 道路及散水质量通病防治的施工措施:

1.土料须采用就地挖出的含有机质小于5%的粘性土或塑性指数大于4的粉土,不得使用表面耕植土、淤泥、冻土或夹有冻块的土;土料应过筛,粒径不得大于15mm。

2.对基槽(坑)应先验槽,清除松土,不得有表层耕植土,并打两遍底夯,要求平整干净。

3.路基回填应分段分层进行夯实,每层回填厚度由夯实或碾压机具种类决定并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根据设计要求的压实系数由试验确定夯打或碾压遍数,每层施工结束后检查地基的压实系数,经见证取样试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4.基层施工时,应将基层材料集中搅拌,并采用摊铺机进行摊铺,待基层整平压实后,严格进行养生,防止基层出现干缩或温缩裂缝;为减少路基土的压实变形,增加路基强度和稳定性,必须认真进行压实,特别要加强路堤边部碾压,使路堤横向的密度尽可能均匀。

5.混凝土道路路面采用专用机械一次浇筑完成。

6.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认真编制混凝土浇筑方案,尽量避开当日高温时段施工。科学合理地确定浇筑顺序和施工缝的留置。

7.道路遇过路电缆沟处,电缆沟两侧应设变形缝。
8.道路面层宜采用抗滑、耐磨措施。
9.郊区型道路、散水棱角宜作倒圆角处理。

10.收面时不得任意在路面上走动,面层应一次成活,采用原浆收面,禁止加浆或撒干水泥收面。

11.与电气安装紧密结合,合理安排道路浇筑时间,路面混凝土养护要派专人负责,并在终凝后及时开始养护,养护期为14d,路面养护期间严禁行人、车辆在上面走动,直至混凝土强度达到要求后方可通行,通行速度不得大于5km/h,防止车辆刹车破坏或污染道路面层。

12.胀缝应与路面中心线垂直,缝壁上下垂直,缝宽一致,上下贯通,缝中不得连浆。当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25%~30%时可进行缩缝切割,填缝前,采用压力水或压缩空气彻底清除接缝中砂石及其他污染物,确保缝壁及内部清洁、干燥。两侧粘贴美纹纸,防止污染面层。灌注高度,夏天宜与板面齐平,冬天宜低于板面1~2mm;填缝要求饱满、均匀、连续贯通。

13.道路坡度正确,防止积水。

第十六章  站区围墙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第三十七条 站区围墙质量通病防治的设计措施:

1.围墙采用双面清水墙砌筑,预制清水混凝土压顶,或采用普通砖墙,水泥砂浆抹面。

2.围墙应根据当地地质条件设置变形缝,间距10~20m,当采取其他可靠措施时,可在规定范围内适当放宽。变形缝宽度宜为20~30mm。

3.砌筑砂浆采用混合砂浆,强度等级≥M7.5。
4.清水墙根部3皮砖范围及外露基础部分应采用1:2防水砂浆粉刷。

第三十八条 站区围墙质量通病防治的施工措施:
1.清水墙砖块应棱角整齐,无变形、裂纹,颜色均匀,规格尺寸误差≤2mm。

2.砌筑砂浆的拌制、使用及强度应符合相关规范及设计的要求。

3.围墙基础、挡土墙采用毛石砌筑时,外露部分应进行工艺化处理,并防止污染面层。

4.砖块上下皮应错缝搭砌,搭接长度一般为砌块长度的1/2,不得小于砌块长度的1/3。不得留直槎,斜槎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小于墙体高度2/3。砌体灰缝应厚度一致,砂浆饱满。

5.墙体不得有三分砖,七分砖要用锯切割。

6.清水墙勾缝前一天应将墙面浇水洇透,宜勾成凹圆弧形,凹缝深度为4~5mm,保证勾缝横平竖直、深浅一致、搭接平整并压实抹光,不得有丢缝、开裂和粘结不牢等现象。清水墙根部3皮砖范围及外露基础部分应采用1:2防水砂浆粉刷。

7.围墙变形缝宜留在墙垛处,毛石基础与墙体变形缝宽窄一致,上下贯通,不得出现错位现象。

8.毛石基础与墙体变形缝处理应到位,整体美观。
9.墙体抹灰砂浆用砂含泥量应低于3%。
10.墙面抹灰前基层表面的尘土、污垢、油渍等应清除干净,洒水湿润。

11.墙面抹灰砂浆抹平、压实,砂浆中宜掺加适量的聚合物来提高砂浆的拒水、防渗、防漏性能。

12.抹灰基层不应少于两遍,每遍厚度宜为6~8mm,面层宜为7~10mm,但不超过10mm。

13.各抹灰层接缝应错开,避免位于不同基体交接处,抹灰层与基层以及各抹灰层之间必须粘结牢固。

14.砂浆抹灰层在凝结前应防止快干、水冲、撞击、振动和受冻,在凝结后应采取措施防止玷污和损坏。水泥砂浆抹灰层应在湿润条件下养护。

第三部分  变电(换流)站电气安装调试工程部分

第十七章  电气一次设备安装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第三十九条 电气一次设备安装质量通病防治的设计措施:

1.对于主变压器、高压电抗器中性点接地部位应按绝缘等级增加防护措施。

2.设备预埋件及构支架预留螺栓孔应与设备固定螺栓规格相匹配。

3.对随设备支柱一体加工的隔离开关机构箱固定基座误差提出要求,以保证隔离开关垂直拉杆的垂直度。

4.电抗器室10kV母线支柱瓷瓶爬电比距应满足该地区污秽等级的爬距要求。

5.设备支架柱(杆)头板的几何形状与尺寸,不得影响电缆穿管与设备接线盒的连接;混凝土环形杆杆头板加筋肋的位置不得影响接地扁铁的焊接。

6.设备支架柱(杆)的基础应不影响操作机构箱电缆穿管的顺畅穿入。

7.在技术协议中,应明确随设备成套供货的支架加工误差标准,防止现场安装增加垫片。

8.在技术协议中,明确设备本体、机构箱门把手、螺栓等附件的防锈蚀(如烤漆、热镀锌、镀铬等)工艺。

9.对设备厂家设计的本体接地端子,设计应提出满足变电站设备接地引线搭接面积的要求。

10.主变、高抗等大型设备至少应有两个固定接地点。

11.对设备厂家现场配置的主变压器排油充氮灭火装置连接管道应提出防渗漏措施。

第四十条 电气一次设备安装质量通病防治的施工措施:

1.充油(气)设备渗漏主要发生在法兰连接处。安装前应详细检查密封圈材质及法兰面平整度是否满足标准要求;螺栓紧固力矩应满足厂家说明书要求。主变压器充氮灭火装置连接管道安装完毕,必须进行压力试验(可以单独对该部分管路在连接部位密封后进行试验;也可以与主变压器同时进行试验。参考试验方法:主变压器注油后打开连接充氮灭火装置管道阀门,从储油柜内施加0.03-0.05MPa压力,24小时不应渗漏)。

2.在设备支柱上配置隔离开关机构箱支架时,电(气)焊不得造成设备支柱及机构箱污染。为防止垂直拉杆脱扣,隔离开关垂直及水平拉杆连接处夹紧部位应可靠紧固。

3.在槽钢或角钢上采用螺栓固定设备时,槽钢及角钢内侧应穿入与螺栓规格相同的楔形方平垫,不得使用圆平垫。

4.结合滤波器到电压互感器(CVT)的连线应采用绝缘导线连接。

5.充油设备套管使用硬导线连接时,套管端子不得受力。

6.加强母线桥支架、槽钢、角钢、钢管等焊接项目验收,以保证几何尺寸的正确、焊缝工艺美观。

7.对设备安装中的穿芯螺栓(如避雷器、主变散热器等),要保证两侧螺栓露出长度一致。

8.电气设备联接部件间销针的开口角度不得小于60°。

第十八章  母线施工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第四十一条 母线施工质量通病防治的设计措施:35kV及以下硬母线需要加装绝缘套时,设计单位应按加装绝缘套设计,避免安装时金具不配套影响安装工艺。

第四十二条 母线施工质量通病防治的施工措施:

1.硬母线制作要求横平竖直,母线接头弯曲应满足规范要求,并尽量减少接头。

2.支持瓷瓶不得固定在弯曲处,固定点应在弯曲处两侧直线段250mm处。

3.相邻母线接头不应固定在同一瓷瓶间隔内,应错开间隔安装。

4.母线平置安装时,贯穿螺栓应由下往上穿;母线立置安装时,贯穿螺栓应由左向右、由里向外穿,连接螺栓长度宜露出螺母2—3扣。

5.直流均衡汇流母线及交流中性汇流母线刷漆应规范,规定相色为“不接地者用紫色,接地者为紫色带黑色条纹”。

6.硬母线接头加装绝缘套后,应在绝缘套下凹处打排水孔,防止绝缘套下凹处积水、冬季结冰冻裂。

7.户外软导线压接线夹口向上安装时,应在线夹底部打直径不超过φ8mm的泄水孔,以防冬季寒冷地区积水结冰冻裂线夹。

8.母线和导线安装时,应精确测量档距,并考虑挂线金具的长度和允许偏差,以确保其各相导线的弧度一致。

9.短导线压接时,将导线插入线夹内距底部10mm,用夹具在线夹入口处将导线夹紧,从管口处向线夹底部顺序压接,以避免出现导线隆起现象。

10.软母线线夹压接后,应检查线夹的弯曲程度,有明显弯曲时应校直,校直后不得有裂纹。

第十九章  屏、柜安装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第四十三条 屏、柜安装质量通病防治的设计措施

1.设计应在设备招标文件中明确所有屏柜的色标号以及外形尺寸,明确厂家屏内接线工艺标准。

2.设计单位应规范端子箱、动力箱、机构箱及汇控柜等箱体底座框架与其基础及预埋件的尺寸配合。

3.端子箱箱体应有升高座,满足下有通风孔、上有排气孔的要求;动力电缆与控制电缆之间应有防护隔板。内部加热器的位置应与电缆保持一定距离,且加热器的接线端子应在加热器下方,避免运行时灼伤加热器电缆。端子箱内应
采用不锈钢或热镀锌螺栓。

4.断路器机构箱、汇控柜下部基础预留孔大小和位置应合理,以满足电缆布排的工艺要求。

5.屏顶小母线应设置防护措施。

6.屏、柜内应分别设置接地母线和等电位屏蔽母线,并由厂家制作接地标识。

第四十四条 屏、柜安装质量通病防治的施工措施

1.屏、柜安装要牢固可靠,主控制屏、继电保护屏和自动装置屏等应采用螺栓固定,不得与基础型钢焊死。安装后端子箱立面应保持在一条直线上。

2.电缆较多的屏柜接地母线的长度及其接地螺孔宜适当增加,以保证一个接地螺栓上安装不超过2个接地线鼻的要求。

3.配电、控制、保护用的屏(柜、箱)及操作台等的金属框架和底座应接地或接零。

第二十章  电缆敷设、接线与防火封堵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第四十五条 电缆敷设、接线与防火封堵质量通病防治的设计措施:

1.交流动力电缆在普通支架上敷设不宜超过1层且应布置在上层。单芯电力电缆应“品”字形敷设。

2.控制室、继电室内电缆较多,为便于施工、运行、维护,防静电地板支架与电缆支架设计要相互配合,宜直接采用带电缆托架的屏柜支架。

3.设在一层的控制室或继电保护小室宜取消防静电地板,采用电缆沟进线。

4.在电缆沟十字交叉口、丁字口处增加电缆托架,以防止电缆落地或过度下坠。

5.监控系统、远动装置、电度表计费屏、故障信息管理子站等装置的工作电源不应接至屏顶交流小母线,应接至UPS交流电源。双路电源时,要对每路电源是否独立供电进行核对。

6.双通道保护复用接口柜的两路直流电源应分别取自不同段直流电源。

7.在设备招标文件和工艺设计中,应明确主变压器、油浸电抗器、GIS和罐式断路器等设备电缆不外露。变压器、油浸电抗器器身敷设的本体电缆、集气管、波纹管、油位计电缆、温度表软管应保证工艺美观。

8.电缆敷设应绘制电缆走向图和转角断面图。所有屏柜门体接地跨线应统一工艺要求。

9.在电缆竖井中及防静电地板下应设计电缆槽盒,专门布置电源线、网络连线、视频线、电话线、数据线等不易敷设整齐的缆线。

第四十六条 电缆敷设、接线与防火封堵质量通病防治施工措施:

1.电缆管切割后,管口必须进行钝化处理,以防损伤电缆,也可在管口上加装软塑料套。电缆管的焊接要保证焊缝观感工艺。二次电缆穿管敷设时电缆不应外露。

2.敷设进入端子箱、汇控柜及机构箱电缆管时,应根据保护管实际尺寸进行开孔,不应开孔过大或拆除箱底板。

3.进入机构箱的电缆管,其埋入地下水平段下方的回填土必须夯实,避免因地面下沉造成电缆管受力,带动机构箱下沉。

4.固定电缆桥架连接板的螺栓应由里向外穿,以免划伤电缆。

5.电缆沟十交叉字口及拐弯处电缆支架间距大于800mm时应增加电缆支架,防止电缆下坠。转角处应增加绑扎点,确保电缆平顺一致、美观、无交叉。电缆下部距离地面高度应在100mm以上。电缆绑扎带间距和带头长度要规范、统一。

6.不同截面线芯不得插接在同一端子内,相同截面线芯压接在同一端子内的数量不应超过两芯。插入式接线线芯割剥不应过长或过短,防止紧固后铜导线外裸或紧固在绝缘层上造成接触不良。线芯握圈连接时,线圈内径应与固定螺栓外径匹配,握圈方向与螺栓拧紧方向一致;两芯接在同一端子上时,两芯中间必须加装平垫片。

7.端子箱内二次接线电缆头应高出屏(箱)底部100~150mm。

8.电缆割剥时不得损伤电缆线芯绝缘层;屏蔽层与4mm多股软铜线连接引出接地要牢固可靠,采用焊接时不得烫伤电缆线芯绝缘层。

9.电流互感器的N接地点应单独、直接接地,防止不接地或在端子箱和保护屏处两点接地;防止差动保护多组CT的N串接后于一点接地。电流互感器二次绕组接地线应套端子头,标明绕组名称,不同绕组的接地线不得接在同一接地点。

10.监控、通讯自动化及计量屏柜内的电缆、光缆安装,应与保护控制屏柜接线工艺一致,排列整齐有序,电缆编号挂牌整齐美观。

11.控制台内部的电源线、网络连线、视频线、数据线等应使用电缆槽盒统一布放并规范整理,以保证工艺美观。

第二十一章  接地装置安装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第四十七条 接地装置安装质量通病防治的设计措施:

1.变电站构架及设备支柱接地端子底部与设备基础保护帽顶面的距离以不小于200mm为宜,便于涂刷接地标识漆(螺栓紧固部位不得涂刷)。

2.设备支柱上部接地端子的位置应便于接地体的安装,接地端子的数量应与设备双接地或单接地的要求一致。

3.设计单位应分别校核并确定各类设备接地引下线的截面尺寸,重要程度不同的接地要求,应采用截面尺寸不同的接地引下线。

4.混凝土电杆杆头板应设置供设备二次接地用的螺栓孔,或在钢箍上设置接地端子。

5.架构及设备支架下部接地端子螺栓孔的直径应不小于15mm,接地端子不少于两孔。

6.架空避雷线应与变电站接地装置相连,并设置便于地网电阻测试的断开点。

7.主要电气设备(主变、高压电抗器、避雷器、断路器、PT、CT等)需采用双接地,应用两根与主接地网不同干线连接的接地引下线,每根均应符合热稳定校核要求。

8.补偿电抗器的接地、网门和围栏不应形成电磁环路,防止产生涡流。

9.设备接地应有便于测量的断开点,接地黄绿标识应规范,黄绿色标间距宜为接地体宽度的1.5倍。

10.施工图中应明确屏柜、屏柜门、低压配电柜及站区照明设备接地或接零的要求。

第四十八条 接地装置安装质量通病防治的施工措施:

1.不得用金属体直接敲打扁钢进行调直,以免造成扁钢表面损伤、锈蚀。

2.敷设在设备支柱上的扁钢应紧贴设备支柱,否则应采取加装不锈钢紧固带等措施使其贴合紧密。

3.户外接地线采用多股软铜线连接时应压专用线鼻子,并加装热缩套,铜与其他材质导体连接时接触面应搪锡,防止氧化腐蚀。

4.镀锌扁钢弯曲时宜采用冷弯工艺。

5.站内所有爬梯应与主接地网可靠连接。安装在钢构架上的爬梯应采用专用的接地线与主网可靠连接,混凝土环形杆架构可将爬梯底端抱箍与架构接地引下线焊接。

6.混凝土环形杆架构上的地线支架、避雷针应采用栓接或法兰方式与杆头板连接,并满足电气通流要求,尽量避免采用焊接方式连接。

7.构支架接地引下线应设置便于测量的断开点。

第四部分  输电线路工程部分

第二十二章  定位、复测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第四十九条 设计定位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1.路径经过的规划区、开发区、林区、矿区、泄洪区和重要跨越(如:河流、铁路、重要公路、通讯线路、文物及风景区等)必须取得当地政府及主管部门的许可协议。

2.重要跨越的杆(塔)位置的选择,应满足被跨越物所属行业的相关规定。

3.路径经过流沙、泥水、沼泽地时不宜采用插入角钢式基础,宜采用浅埋式基础。

4.杆(塔)位置应考虑施工场地的需求,并方便维护运行。

5.铁塔接地孔的位置应便于接地体的安装,并保证工艺美观。接地孔的位置应设在塔脚板或包铁上缘以上200mm处,水平位置应以便于引下线顺畅引下为宜;接地引下线连板上设两个螺栓孔,下孔为运行孔,上孔为备用孔。连板的形状可采用长方形或正方形两种。

6.架空避雷线与变电架构连接处应加装绝缘子,引下线应有便于测量的断开点。

第五十条 路径复测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1. 杆(塔)位置应符合施工图的平、断面要求。复核重要跨越物间的安全距离,对新增加的跨越物应及时通知设计单位校核。

2.线路方向桩、转角桩、杆塔中心桩应有可靠的保护措施,防止丢失和移动。

3.线路途经山区时,应校核边导线在风偏状态下对山体的距离。

第二十三章  基础施工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第五十一条 基础分坑、开挖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1.遇特殊地质条件(如:流沙、泥水、稻田、山地等),开挖前应将杆塔中心桩引出。辅助桩应采取可靠保护措施,基础浇制完成后,必须恢复塔位中心桩。

2.拉线杆(塔)基础分坑时应以中心桩高程为准,其主杆、拉线坑埋深应符合设计要求。

3.基坑开挖应设专人检查基础坑的深度,及时测量,防止出现超深或欠挖现象。

4.掏挖基础如需放炮时,应采用多点放小炮的方式,严禁放大炮爆破,避免破坏原地质结构。

5.基坑开挖完成后要及时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当温度降至0℃以下时应采取防冻措施,严禁坑底受冻。雨、雪天气后,必须把坑内积水(雪)和淤泥清理干净方可进行后续施工。

第五十二条 基础位移、扭转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1.基坑开挖前要对基础中心桩进行二次复核,并设置稳固的辅助桩位,确认桩位及各个基础腿的方位准确。

2.基础支模后、浇制前和浇制中要多次核对基础模板、地脚螺栓或插入角钢的方位,保证其准确性。

3.当基坑有积水时,回填前应先将水排完,然后四周均匀填土、夯实,并随时检查基础是否位移。

第五十三条 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1.混凝土施工前应取得有资质的试验室出具的设计配合比(附有试配强度报告)。进入冬期施工或更换添加剂时,应根据规范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

2.基础试块养护条件应与基础养护条件基本相同。记录试块养护期的日平均温度,当等效养护龄期逐日温度累计达到600℃·d时送检。

3.基础模板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平整度,应对其支撑强度和稳定性进行计算。基础模板应能可靠地承受浇筑混凝土的重量和侧压力,防止出现基础立柱几何变形;模板接缝处应采取粘贴胶带等措施,防止出现跑浆、漏浆现象。

4.浇制中设专人控制混凝土的搅拌和振捣,现场质检人员要随时检查混凝土的搅拌和振捣过程,防止出现振捣不均匀或振捣过度造成的离析。

5.混凝土垂直自由下落高度不得超过2m,超过时应使用溜槽、串斗,防止混凝土离析。

6.基础浇制时,应多方位均匀下料,防止地脚螺栓受力不均与基础立柱不同心。

7.混凝土初凝前,采用多点控制的方法对基面高差进行测量,杜绝二次抹面。

第五十四条 接地沟埋设深度不够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1.接地网地沟开挖时要充分考虑敷设接地体时出现弯曲的情况,留出深度富裕量。

2.接地体敷设时要边压平边回填,保证埋深。
3.杆塔引下线应竖直埋入土中,直至设计埋深。
第五十五条 基面整理不规范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1.回填时应在坑口地面上筑防沉层。防沉层应平整规范,其宽度不小于坑口宽度,其高度不应掩埋铁塔构件。

2.基础施工完成后及时清理施工现场,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

3.清理现场时应恢复现场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及地质滑坡。

第二十四章  杆塔施工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第五十六条 铁塔构件变形、镀锌层磨损等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1.对塔材的运输和装卸,应采取防止变形及磨损的措施。

2.塔材进场检验前,各相关单位应对供应商提供的资料进行审查,必要时对塔材材质和锌层厚度进行复检。

3.对于悬浮抱杆下拉线的设置宜采用吊装带,当采用钢丝绳时必须对被绑扎的部位进行保护。

4.塔材起吊时,要合理选定吊点的位置,对于过宽塔片、过长交叉材必须采取补强措施,对绑扎吊点处要设置圆木并绑扎衬垫材料保护。

5.地面转向滑车严禁直接利用塔腿、基础立柱代替地锚使用。应设专用卡具,或采用在塔腿内侧跟部设置的滑车锚固铁件或锚固孔。

6.铁塔组装过程中发生构件连接困难时,要认真分析问题的原因,严禁强行组装造成构件变形。

第五十七条 螺栓不匹配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1.应按设计图纸及验收规范,核对螺栓等级、规格和数量,匹配使用。

2.杆塔组立现场,应采用有标识的容器将螺栓进行分类,防止因螺栓混放造成错用。

3.对因特殊原因临时代用的螺栓做好记录并及时更换。
第五十八条 螺栓紧固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1.设计单位应提供螺栓紧固力矩的范围。螺栓紧固时其最大力矩不宜大于紧固力矩最小值的120%。

2.防止紧固工具、螺母擦伤塔材锌层。紧固螺栓宜使用套筒工具,应检查螺帽底部光洁度,采取防止螺杆转动的措施。

3.交叉铁所用垫块要与间隙相匹配,使用垫片时不得超过2个;脚钉备母外侧螺丝不得露扣,确保脚钉紧固。

4.螺栓紧固时应严格责任制,实行质量跟踪制度。
第五十九条 混凝土杆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1.混凝土杆排焊时杆段支垫要稳固、可靠;接地孔朝向应符合设计或运行要求。

2.焊口不得出现咬边、焊缝高度不足等现象。施焊时应先用3.2焊条打底,后用4.0焊条盖面,以防止钢圈温度过高,必要时可采用湿毛巾缠裹等降温措施。

3.焊后钢圈冷却前不得立即刷漆防腐。

第二十四章  架线施工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第六十条 导线磨损防治的技术措施
1.装卸、运输导线过程中应采取保护措施,防止导线磨损和碰伤。

2.按跨越架(物)条件计算放线张力,减少导线与跨越架(物)摩擦,防止损伤导线。

3.放线时应保证线轴出线与张力机进线导向轮在一条直线上,导线不得与线轴边沿摩擦。换线轴时,应防止导线与张力机、线轴架的硬、锐部件接触。

4.余线回盘时,若连接网套被盘进线轴,应在连接网套和其他导线间垫一层隔离物。张力机前、后的压接和更换线轴时地面必须采取保护措施,禁止导线直接与地面接触。

5.完成牵张放线作业、各子导线临锚后,子导线驰度应相互错位,防止子导线鞭击。

6.卡线器不得在导线上滑动,卡线器后侧导线应套橡胶管保护。

第六十一条 子导线超差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1.放线滑车使用前要检查保养,保证转动灵活,消除其对子导线弧垂的影响。

2.耐张塔平衡挂线时,划印及断线位置应标示清楚、准确。

3.避免在较恶劣的天气紧线。
第六十二条 压接管弯曲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1.压接管压接后应检查弯曲度,不得超过2%L。有明显弯曲时应校直,校直后如有裂纹应割断重接。

2. 经过滑车的接续管应使用与接续管相匹配的护套进行保护。当接续管通过滑车时,应提前通知牵引机减速。

3.对于超过30°的转角塔、垂直档距较大、相邻档高差大的直线塔,要合理设置双放线滑车。

第六十三条 附件安装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1.开口销不得漏装,不得出现半边开口和开口角度小于60°的现象。

2.合成绝缘子串附件安装时,应使用专用工具,禁止踩踏合成绝缘子。

3.铝包带的缠绕应紧密,并与导线外层铝股绞制方向一致。两端露出线夹长度不超出10mm,其端头回绕于线夹内压住。

4.绝缘架空地线放电间隙的安装,应使用专用模具,控制误差不超出±2mm。

5.地线与变电站架构连接处,应加装绝缘子,并在连接线上设置便于站内接地电阻检测的断开点。

第二十五章  防护工程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第六十四条 线路防护工程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设计单位应给出杆塔标牌的固定位置、螺栓的规格。
    第六十五条 线路防护工程质量通病防治的施工措施
    1.线路杆号牌、标示牌、警示牌安装要牢固、规范。其朝向应面向小号侧,或面向道路或人员活—动方向。

2.杆塔基础应按照设计要求做好护坡和排水沟,靠近季节性河流和容易冲刷的杆塔基础要有相应的保护措施。

3.多回路铁塔色标漆涂刷要清晰简洁、干净。要采取措施防止瓷瓶、铁塔污染。

第二十六章  附则

第六十六条 本措施由国家电网公司基建部负责解释。
第六十七条 本措施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附件1

变电(换流)站土建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任务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监理、设计、施工单位):

由你单位参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工程以下内容列入变电(换流)站土建工程质量通病防治计划,具体项目如下:
   

1.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质量通病防治
    2.墙体质量通病防治
    3.楼地面质量通病防治
    4.外墙质量通病防治
    5.门窗质量通病防治
    6.屋面质量通病防治
    7.楼梯、栏杆、台阶质量通病防治
    8.构支架质量通病防治
    9.主变、高抗、电容器、断路器等主设备基础、保护帽质量通病防治
    10.主变、高抗防火墙质量通病防治
    11.电缆沟及盖板质量通病防治
    12.道路及散水质量通病防治
    13.站区围墙质量通病防治

防治变电(换流)站土建工程质量通病是有效提高变电(换流)站工程质量、维护公众利益的重要举措,务求实效。请按照《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规定》的要求,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施工单位按照上述项目编制《变电(换流)站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方案和施工措施》,经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审查后,于    年  月  日前报业主项目部批准。

______________(业主项目部章)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注:本任务书一式四份,业主项目部、监理、设计及施工各一份。

附件2

变电(换流)站电气安装调试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任务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监理、设计、监造、施工单位):

由你单位参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工程以下内容列入变电(换流)站电气安装调试工程质量通病防治计划,具体项目如下:

1.电气一次设备安装质量通病防治
2.母线施工质量通病防治
3.屏、柜安装质量通病防治
4.电缆敷设、接线与防火封堵质量通病防治

5.接地装置安装质量通病防治

……

防治变电(换流)站电气安装调试工程质量通病是有效提高变电(换流)站工程质量、维护公众利益的重要举措,务求实效。请按照《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规定》的要求,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施工单位按照上述项目编制《变电(换流)站电气安装调试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施工措施》,经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审查后,于   年  月  日前报我单位批准。

______________(业主项目部章)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注:本任务书一式五份,业主项目部、监理、设计、监造及施工各一份。

附件3

输电线路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任务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监理、设计、施工单位):

由你单位参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工程,以下内容列入输电线路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计划,具体项目如下:

1.设计定位通病防治
2.路径复测通病防治
3.基础分坑、开挖通病防治
4.基础位移、扭转防治
5.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
6.接地沟埋设深度不够防治
7.基面整理不规范防治
8.铁塔构件变形、镀锌层磨损等通病防治
9.螺栓匹配不统一防治
10.螺栓紧固通病防治
11.混凝土杆通病防治
12.导线磨损防治
13.子导线超差通病防治
14.压接管弯曲防治
15.附件安装通病防治
16.线路防护通病防治
……

防治输电线路工程质量通病是有效提高输电线路工程质量、维护公众利益的
重要举措,务求实效。请按照《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规定》的要求,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施工单位按照上述项目编制《输电线路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措施》,经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审查合格后,于   年  月  日前报我单位批准。

______________(业主项目部章)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注:本任务书一式四份,业主项目部、监理、设计及施工各一份。

附件4

变电(换流)站土建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总结

工程项目名称:                        施工单位:

附件:________份。

附件5

变电(换流)站电气安装调试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总结

附件:________份。

附件6

输电线路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总结

附件:________份。

附件7

变电(换流)站土建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评估报告

工程项目名称:                      监理单位:

附件8

变电(换流)站电气安装调试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评估报告

附件9

输电线路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评估报告

更多相关推荐:
建筑施工技术员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加入*********项目已经一年半有余了,回顾这段时间来的工作历程,感慨良多,体会颇深。闲暇之余,总结了工作中的经验、收获,有利于在以后的工作中扬长避短,更好的做好本职工作。…

建筑工程年度工作总结

总结过去吸取教训合理谋划确保年度目标实现20xx年大连保利西海岸工作总结及20xx年工作计划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在紧张忙碌中20xx年即将过去新的一年将要开始站在岁末年初心中感触颇多借此机会向各位领导及同仁汇...

建筑施工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专业技术工作总结俞晓峰本人是从含山县运漕镇走出的施工员。19岁高中毕业后,到了含山县第三建筑公司当上了建筑工人,一直服务于三建公司,正由于自己的刻苦耐劳,勤学苦练,技术进步较快,先后担任施工员、技术员、技术负责…

土建工程技术专业工作总结报告

专业技术工作报告姓名XX20xx年7月毕业于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20xx年3月进入XXX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实习工作现就职于XXX有限公司自参加工作以来遵守公司及所在项目部的各项规章制度积...

建筑施工个人工作总结

时间:20xx-09-0421:15:20来源:整理作者:张老师从事建筑行业多年以来,分别从业于建筑五方单位,对建筑行业的项目管理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同时参加了系统的理论学习,目的是要为这个行业做更多更好的事…

土建技术员年终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本人20xx年6月毕业于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专业20xx年7月受聘于宁夏对外建设总公司从事工程技术管理工作自参加工作以来遵守公司及所在项目部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服从领导的工作安排圆满完成工作任...

建筑工程年终工作总结

20xx年,在公司强有力的领导下,经过项目部各个部门同志们的团结协作、共同努力下,以规范化的管理、明晰的工作思路、饱满的工作热情,不断完善体系,提高服务意识,严格过程控制,使各项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同时,20xx…

建筑施工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专业技术工作总结本人是从新会乡走出来的施工员15岁中学毕业后在家务农四年多19xx年21岁时到了石岐建筑公司当上了建筑工人正由于自己的刻苦耐劳勤学苦练技术进步较快第二年就当上了土建班的班长79年83年回到江门进...

建筑施工工作总结2

建筑施工工作总结220xx年是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年是直面金融危机的一年我们应该以实际行动学习和发扬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抢抓机遇树立高度责任心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取得良好的经营成果确保公司持续有效发展我们的...

建筑施工员工作总结

建筑施工员工作总结光阴荏苒时间飞逝转眼间20xx年在紧张忙碌中过去了回首旧年这一年是紧张的一年也是充实的一年展望新岁在新的一年里我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付出更大的努力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投入...

建筑施工员工作总结

建筑施工员工作总结光阴荏苒时间飞逝转眼间20xx年在紧张忙碌中过去了回首旧年这一年是紧张的一年也是充实的一年展望新岁在新的一年里我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付出更大的努力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投入...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教研室20xx年度工作总结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教研室20xx年度工作总结20xx年度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教研室在教务处与学院的正确领导下教研室全体教师同舟共济齐心协力严格遵守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在人员少教学工作量多且繁杂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了...

建筑工程技术工作总结(3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