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实习报告

时间:2024.4.13

100114332

林学11-3班第一组

20##年5月5月

                                                                    北京林业大学


一.前言

1.小气候的定义和特点

1.1小气候:在小范围内,由于下垫面构造和特性不同,使热量和水分收支不一样,形成近地层与大气候所不同的特殊气候,称为小气候。

1.2小气候的特点

(1)范围小:是指小气候现象的铅直和水平尺度都很小。

(2)差别大:是指小气候现象中各个气象要素无论在水平方向或铅直方向相差都很大,具有更显著的日变化和脉动现象。

(3)很稳定:是指小气候规律的相对稳定性。

2 .研究目的

(1)研究太阳辐射日变化规律,包括太阳到达地面的直接辐射(Sb)的日变化规律,散射辐射(Sd)的日变化规律,反射辐射(Sr )的日变化,总辐射(St)的日变化;

(2)研究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包括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的日变化规律,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

(3)研究不同高度气温的日变化规律;

(4)研究不同高度湿度的日变化规律,包括不同高度相对湿度(u)的日变化规律,不同高度水汽压(e)的日变化规律;

(5)研究气压日变化规律;

(6)通过对不同测点的数据的比较,了解不同下垫面所产生的不同的小气候效应,更好的掌握小气候的特点和产生实验误差的原因,以便更准确的了解当地小气候的特点。

3.关键字:小气候,气候要素(温度,湿度,风,气压,辐射),日变化

二、材料和方法

1.测量点概况

1.1北京地理概况:

北京位于北纬39°,东经116°北京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年平均气温10~12摄氏度,1月-7~-4摄氏度,7月25~26摄氏度。极端最低-27.4摄氏度,极端最高42摄氏度以上。全年无霜期180~200天,西部山区较短。年平均降雨量600多毫米,为华北地区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山前迎风坡可达700毫米以上。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降水的75%集中在夏季,7、8月常有暴雨。

1.2测点概况:

(1)测点名称:北京林业大学气象站裸地处

地理位置:北京市海淀区北京林业大学气象站(40°N,116°19′E)

海拔高度:54m

(2)地形及附近水体:北京林业大学气象站西南伽罗,土地不平整,地面有植被,地形较开阔;无水源。

(3)植被状况:最近处西北侧有侧柏,南侧有墙及香椿树。周围有少量植被(主要是盆栽植物,玫瑰丛和一些杂草);西边和东边为少量低矮灌木;北边是气象站的气象楼。气象站外围为建筑工地。

2.测量内容与方法

2.1所用的测定仪器:

(1)测定太阳辐射的仪器:太阳直接辐射表,天空辐射表

(2)测定20cm、150cm的空气温度以及空气湿度的仪器:通风干湿表

(3)测定土壤温度的仪器:最低温度表,最高温度表,曲管地温表,地面温度表

(4)测定气压的仪器:空盒气压表

(5)测定风的仪器:三杯轻便风向风速表

2.2 测定内容:

太阳辐射(太阳直接辐射,太阳散射辐射,太阳反射辐射,太阳总辐射)、空气温度(20cm、150cm)、空气湿度、不同深度土壤温度、气压、风。

2.3.测定步骤

(1)湿、风

53′ 通风表上水,通风,悬挂在20cm高处和150cm处。

55′ 观测地温(0、5、10、15、20cm)

注:Tmin在气象站早上读一次,Tmax在下午3点观测一次,然后收回。

56′ 观测云量、天气状况。

58′ 读20cm干、湿球温度,连续读三次,读后通风。

59′ 将风速表悬挂在1m高处,松开罗盘小套管,按下启动杆。

60′ 读150cm干、湿球温度,连续读三次,读后通风。

01′ 读风向及指示风速。

02′ 读20cm干、湿球温度,连续读三次,读后通风。

03′ 读气压。(经3次订正得出气压值)

05′ 观测地温。

(2)太阳辐射的观测

56′ 将直接辐射表进光筒对准太阳,用遮光板遮住天空辐射表的感应部分,然后分别盖好直接辐射表和天空辐射表的帽盖。

58′ 接通直接表和万用表线路,打开开关,然后再次调整进光筒,使之对准太阳,打开帽盖读直接辐射读数,连续三次,读后盖上帽盖,关上万用表。(S)

60′ 接通天空辐射表和万用表,打开开关,然后再次调整遮光板,打开帽盖,读散射辐射读数,连续三次。(Sd

02′ 取下遮光板,反转天空辐射表,读反射辐射三次,再将天空辐射表翻正,盖上帽盖,关上万用表。(Sr

三、结果分析

1.单点分析

(1)太阳辐射日变化

a.到达地面的直接辐射Sb的日变化规律(图1)

图1

分析:太阳直接辐射的强弱和许多因子有关,其中最主要的是太阳高度角和大气透明度以及云量。到达地面的直接辐射随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和海拔高度的增大而增大,随它们的减小而减小,随云量增加而减小。本组到达地面的直接辐射日变化趋势如图1,8:00至9:00,天空全云,所以直接辐射通量为0。9:00至12:00,云开始散去,并且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加,直接辐射开始上升。10:00至12:00,云量减少且太阳高度角增大,因而直接辐射增大达到全天最大值。接着虽太阳高度角增加,但随着云量不断增加,12:00至14:00直接辐射逐渐减小。直至15:00时,由于西侧楼房挡住了阳光直射,直接辐射变成零。16:00时,

b. 散射辐射(Sd)的日变化规律:(图2)

图2

分析:散射辐射量的大小也与太阳高度角和大气透明度,云量有关。随太阳高度角的增加,散射辐射增大,随大气透明度的增加而减小,随云量增加而增加。本组到达地面的散射辐射日变化趋势如图2,8:00至9:00温度较低,云量一直较多所以散射值比较小。而9:00至10:00太阳高度角增大,云量减少,太阳散射辐射增大,10:00至11:00,太阳高度角增大,云量减少,散射辐射略有降低。11:00至12:00时太阳高度角增大,散射辐射达到最大值。12:00至18:00太阳高度角减小,散射辐射逐渐下降至零。

c.反射辐射(Sr )的日变化:(图3)

         

图3

分析:反射辐射的影响因子主要是太阳高度角和表面组成成分的性质,颜色,形状,层次排列等。太阳反射辐射随云量的增多而减少,但由于实习过程中都在一个地方测定,所以反射辐射主要受太阳高度角影响。随太阳高度角的增加,反射辐射增加。8:00至11:00,太阳高度角增加,反射辐射增加。11:00至12:00,由于太阳高度角的增加且云量增加,反射辐射略微下降。12:00至13:00时,太阳高度角减小,虽然云量变化较大,但总体来说反射辐射增加。13:00至15:00云量减少,太阳高度角减小,反射辐射减小。15:00至16:00云量减少速度较快反射辐射增加。16:00至18:00云量增多,太阳高度角减小,反射辐射下降。

d.总辐射(St)的日变化:(图4)

图4

分析:随着太阳高度的增加,太阳总辐射逐渐增加。大气透明度减小,太阳辐射受到的减弱越强,到达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越小,太阳总辐射越小。在有云的时候,总辐射可以增大,也可以减小。 如果云量不多,并太阳又不为云所遮蔽时,总辐射都大于碧空时候的值。当全部天空有云的时候,总辐射比碧空时候的值要小得多。本组到达地面的总辐射日变化趋势如图4,8:00至9:00,由于天空全云,所以辐射量小且变化不大。9:00至12:00,由于太阳高度角增大,总辐射增加,至12:00到达最大值。12:00至18:00时,太阳高度角减小,云量总量变化,因此总辐射降低,但降低程度不一。

(2)土壤温度的变化

a.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的日变化规律:(图5)

            

图5

分析:从图5中可看出土温日变化总趋势是单峰型的,且随着深度的增加图线的波动程度依次减小。这是因为地表吸收热量后,热量向下传递,被土壤层层阻截,越深的土壤得到的热量越少因而土壤增热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同理,土壤降温时也是地表先降温,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放出的热量层层减少,因而土壤降温也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同时从图5中还可以看出随深度的增加,最大值也发生滞后。这是因为热量由地表向深处传递需要一定的时间,因而随深度的增加最大值发生滞后。

b.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图6)

(以早8点、下午1点、下午5点为代表时间做图)

图6

分析:由图6可以看出,日出后,土壤上层温度分许迅速变成日射型下层仍保持辐射性,此时土壤中间层温度最低。13:00的温度垂直分度就是典型的日射型,土温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土温最高值在上部。17:00的温度与13:00类似。

(3)不同高度气温的日变化规律:(图7)

            

图7

分析:图7反映了一天中出现了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最高值出现在15:00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清晨日出前后(8:00)。20cm和150cm的气温大体趋势相同,都是上午早间时候升温缓慢,10:00后升温明显,直至15:00达到最大。一天中气温最高值的出现总是在空气累积热量最多时,下午三点左右热量最多达到最高温度,150cm处的气温大体和20cm处一致。下午17:00以后气温均逐渐减小。

(4)不同高度湿度的日变化规律

a.不同高度相对湿度(u)的日变化规律:(图8)

           

图8

分析:相对湿度的变化与气温的变化相反,气温越高,相对湿度反而减小,温度降低时则相反。根据图8可知,相对湿度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减小,随着气温降低而增大。20cm的相对湿度有一个峰值出现在9:00,有一个最低值出现在13:00,在14:00时达到最大值为47%,在17:00时达到最低值为33%。150cm在16:00时达到最大值为68%,在17:00达到最小值为46%。从整体上看,150cm处的相对湿度变化比20cm处的相对湿度变化幅度小,且起伏滞后。这是因为北京地区比较干燥空气饱和水气压变化不大,相对湿度变化与水气压变化相似。

b. 不同高度水汽压(e)的日变化规律:(图9)

               

图9

分析: 水汽压的大小主要与温度有关,它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增大。还与蒸发面的物态、形状以及蒸发面的溶液浓度等因子有关。150cm的水汽压一致大于20cm,并且起伏较大。

c.不同高度饱和差(d)的日变化规律:(图10)

               

图10

分析:上图反映不同高度饱和差的日变化规律。由于d=E-e,饱和差的变化与水气压变化成反比,正如图形所示。

d.气压日变化规律:

图11

分析:导致大气压日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大气的运动,大气温度的变化和大气湿度的变化。日出以后,地面开始积累热量,同时地面将部分热量输送给大气,大气也不断地积累热量,其温度升高湿度增大。当温度升高后,大气逐渐向高空做上升辐散运动,在下午15:00至16:00,大气上升辐散运动的速度达最大值,同时大气的湿度也达较大值,由于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导致一天中此时的大气压最低。由于云量的变化和整天气温的变化,气压在10:00到12:00时和14:00到15:00时有明显的下降。

(3)风的日变化规律:(图12)

                      

图12

分析:风受大气环流、地形、水域等不同因素的综合影响。由图11可以看出,风速的变化虽然没有明显的规律,但它和周围的环境与当日的天气有关。

2.对比分析

本组:林学113班第二组

对比组:林学112班第一组

(1)不同测点土壤温度对比分析

分析:由于当天在12时的太阳辐射最大值出现,随后太阳辐射逐渐减弱,但地面热量仍有积累,温度继续上升,在13点左右热量积累达最大值,此时地面温度达最高值。随着深度增加,土温日较差减小,位相也逐渐落后,白天地表得热后,热量向下传递被层层阻截,因而土壤增热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由于热量向深层传播需要时间所以位相随深度的增加而落后。第二组的情况与我组的总的趋势大致相同,但幅度(尤其是5cm的地温)却比我组的大,主要是因为测点的位置和周围环境的区别:第二组的土地干燥,太阳的直接辐射较强。

(2)不同测点(20cm、150cm)气温对比分析:

分析:第二组的温度的变化趋势与本组大致相同,但个别时间出现较大的差异,第二组变化的幅度较大,这是因为第二组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太阳辐射量大造成的。并且第二组两个高度温差比第一组大,这主要是因为,第二组下垫面性质决定地面辐射较强,所以近地面温度明显高于上空,其次,通风良好,也使地面辐射可以有效传播。

(3)   相对湿度(u)对比分析(20、150cm)(图17)

图17

分析: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主要决定于气温,第一组相对湿度差距较小,原因是第二组从整体上看,150cm处的相对湿度变化比20cm处的相对湿度变化幅度小,且起伏滞后。这是因为北京地区比较干燥空气饱和水气压变化不大,且第二组环境稳定,变化幅度小,空气流通较快,导致相对湿度较小。 而第一组组处于裸地,150cm处地相对湿度变化与20cm处的相差比第二组的要大。

四、结论

通过一天对小气候的观察与测量,我发现小气候观测具有本身的特点,这种特点是由小气候现象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我个人认为,气象站的小气候还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小气候的因素主要有云量,温度,湿度,风,周围植被情况及建筑物情况。

(1)太阳辐射:随太阳高度角的增大,到达地面的直接辐射增大,散射辐射和反射辐射以及总辐射也增大;随太阳高度角的减小,到达地面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反射辐射和总辐射都减小。随大气透明度的增加,到达地面的直接辐射增加,散射辐射减小;随大气透明度的减小,到达地面的直接辐射减小,散射辐射增加。

(2)地温:随深度的增加土温日变化曲线的波动程度依次减小,且随深度增加土温最高值发生滞后。土温垂直变化规律中8点的曲线是早上过渡型,13点的是日射型,17点的是傍晚过渡型。

(3)气温:在对流层大气中,平均情况下,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

(4)湿度:相对湿度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减小,随气温降低而增大。

(5)水汽压:水汽压的大小主要与温度有关,一般来说,它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增大。但还与蒸发面的物态、形状以及蒸发面的溶液浓度等因子有关。

(6)气压:导致大气压日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大气的运动;二是大气温度的变化;三是大气湿度的变化。

五、实习感言

       



第二篇:气象学小气候实习报告_梁希07——2_070114207_陈瑜


气象学小气候实习报告

                

梁希07-2 陈瑜 070114207

一 . 实习目的,意义

1.1 目的

1.1.1通过小气候特征观测,了解小气候观测的原理,观测仪器和安装方法。

1.1.2掌握辐射,空气温度,湿度,土壤温度,风等气象要素垂直梯度观测方法。

1.1.3学会整理小气候观测资料,分析小气候要素形成的原因,条件。学会解释不同下垫面的小气候特点,了解不同下垫面产生的小气候效应,以便进一步改善小气候的环境。

1.2 意义

1.2.1 范围小: 气象站点的台站分布密度和观测项目不能满足要求。

1.2.2 差别大:水平,铅直梯度大,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脉动。

1.2.3 很稳定:所研究范围的小气候规律相对稳定。

二 . 实习内容与实习方法

2.1 观测项目:

   直接辐射 S , 散射辐射Sd , 反射辐射 Sr,总辐射 St ,反射率r, 0.2米 1.5米 空气温度,湿度, 1米处风速,风向, 0-20厘米土壤温度,0厘米地面最高温度,气压

2.2 观测仪器及时间:

   2.2.1 各个小气候要素均为正点每小时观测一次

   2.2.2 利用天空辐射表和直接辐射表观测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反射辐射,总辐射。

   2.2.3 通风干湿表观测0.2米和1.5米高度处的气温和空气湿度。

   2.2.4 三杯轻便风向风速表测1米高度的风向,风速。

   2.2.5 地面,地面最低,最高温度表以及曲管地温表观测地面和各深度土壤温度。

2.3测定步骤:

 53′通风表上水,通风,悬挂在20cm高处和150cm处。

55′观测地温(0cm ,5cm、10cm、15cm、20cm) 注:Tmax在15:00读一次

56′观测云量、天气状况。

58′读20cm干、湿球温度,连续读三次,读后通风

 59′将风速表悬挂在1m高处,松开罗盘小套管,按下启动杆。

60′读150cm干、湿球温度,连续读三次,读后通风

01′读风向及指示风速。

02′读20cm干、湿球温度,连续读三次。

03′读气压。(经三次订正得出气压值)

05′观测地温

三 . 实习区域概况

3.1 第3组,测点北京林业大学气象站内裸地上,北纬39°56’,东经116°20’,

3.2 测点所在处属于平原地带,测点附近无明显水源,草地。

3.3 距测点南5米左右有一人高栅栏将居民区隔离。正南方有高度大约为42米的民居楼房一栋。 东面为土路一条,无其他明显遮挡物。北面八米左右处为高度八米的北京林业大学气象站。西面十米外为草丛,无其他明显遮挡物。


3.4 下垫面状况:此处下垫面基本为裸露地面。

3.5 测点周围除只在东部三米处有少量较矮的盆栽植物,在南面四米处有一株低矮圆柏。地面上依稀有几株草本植物,无其他明显覆盖物。

3.6 测点土壤为棕壤,较湿润,土壤里可见一些砖块。

四 . 结果与分析

4.1单点分析

4.1.1太阳辐射日变化

到达地面的垂直于太阳光线的直接辐射 S ,水平面上太阳光线的直接辐射Sb, 散射辐射Sd , 反射辐射 Sr,总辐射 St的日变化

到达地面的直接辐射 S , 散射辐射Sd , 反射辐射 Sr,总辐射 St的日变化

见图 1

        图 1

分析:

   垂直于太阳光线的直接辐射 S的变化如图所示,直射辐射的变化是受太阳高度角和大气透明度影响的。全天以晴朗天气为主,大气透明度好较好。太阳高度角越大,阳光传过的大气质量数就越小,垂直于太阳光线的直接辐射就越强。从早八点到中午十二点,太阳高度角逐渐变大,到正午达到最大,所以此时间段直接辐射一直增加,并在十二点达到最大值。而从十二点到下午五点,太阳高度角减小,垂直于太阳光线的直接辐射也就随之减小。

水平面上太阳光线的直接辐射Sb的变化如图所示, Sb=S*sinh 所以水平面上太阳光线的直接辐射由S与太阳高度角决定。所以,由于S的取值,以及太阳高度角从早8点到晚5点的先增加再减小的变化,水平面上太阳光线的直接辐射Sb就呈现出如图所示的先增大,再减小的变化趋势,并在十二点达到最大值。

散射辐射Sd 的日变化规律如图所示,散射辐射随时间的变化是受太阳高度角和大气透明度影响的。天空晴朗,大气透明度的影响较小。Sd 随着时间的变化,太阳高度角在逐渐增大,散射辐射也在增大,下午太阳高度角减小,Sd也就随之减小。

   总辐射St是由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构成的,它主要是受到太阳高度角的影响,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高,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逐渐增加,因此,在12点时总辐射达到最大值,此后,太阳高度角减小,总辐射又呈下降趋势。

    反射辐射Sr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8—12点,太阳光逐渐变强,反射辐射也跟着变强,之后太阳高度角降低,反射辐射也降低,直到在下午5点时反射辐射几乎变为零。

 4.1.2 反射率r的日变化见图2

图2

   分析:

反射率r的变化如图所示,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加,反射辐射增加,但总辐射也增加,并且增加的多于反射辐射,所以反射率r表现出先下降,后增加的总体趋势。反射率还和下垫面有关,但测量点下垫面状况一定,不予以考虑。

4.1.3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的日变化规律

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的日变化规律见图3

图3

  分析:

   由图可以看出,土壤温度的日变化与太阳辐射的日变化比较类似,而相位随深度的增加而滞后。

由于地表是热量的直接吸收带,在太阳辐射在12点达到最大时,地面热量大量积累,使得在土壤温度在13、14时温度最高,随后温度降低。

当在8点—9点的时候,由于地表经过夜晚放射长波辐射却又无太阳短波辐射的能量补充而降温冷却,地表以及5cm温度低于10cm及深处;当9—15时,由于地表吸收太阳辐射而升温,地表温度高于5cm深处的土壤温度,因此,地表能量往下传递;当16—19时,由于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减少而降温,地表温度低于5cm深处的土壤温度,因此,形成如图所示的曲线。

由于太阳短波辐射是大地的直接能量来源,并向下以传导的方式传递,所以地表一天温度变化最大,向下变化幅度依次减小。

4.1.4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

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见图4

图4

 分析:

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如图所示, 9点时太阳辐射增强,地表温度开始上升,最低温地位置下降,出现在地面下10cm处,表现为过渡性。13点由于太阳辐射的强烈作用,地面温度最高,向下依次减小,表现为日射型。17点由于太阳辐射减少,地面向外辐射长波辐射,地表温度下降,表现为过渡性。19点由于没有了太阳辐射,同时地表继续向外辐射长波辐射,而是地表温度继续大幅下降,低于土壤深处,表现为散射型。

4.1.5不同高度气温的日变化规律

不同高度气温的日变化规律见图5 图6

图5

图6

0.2米和1.5米处的干湿球温度如图

不同高度气温的日变化:所测数据差异较小,但能够看出在一天当中,不同的高度,气温都会出现一个最高值和最低值,最高值大概出现在午后的一两个小时内,而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后(8-9点);同时,150cm和20cm气温变化的总趋势是在上午,随着时间的推移气温增高,午后出现最高值,此后气温开始下降。0.2米干球温度略低于1.5米干球温度,地面出现了逆温现象,可能是由于有暖空气经过,地面温度较低,使靠近地面的空气温度较低。

4.1.6不同高度湿度的日变化规律

不同高度相对湿度(u)和实际水汽压e的日变化规律

       不同高度相对湿度(u)的日变化规律见图7 图8

图 7

图 8

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主要决定于气温。气温增高时,虽然蒸发加快,水汽压增大,但饱和水汽压增大的更多,反使相对湿度减小。温度降低时则相反,相对湿度增大,因此,一日中,相对湿度的最高值出现在清晨温度最低时,最低值出现在午后温度最高时。

由于测量地点处地表为裸地而且前几天下过雨土壤比较湿润,并且由于20厘米出温度低于150厘米处,因此在地面20cm处,水汽含量较多,相对湿度较150cm处大,同时,由图可以发现,在14:00以后相对湿度又再次降低,出现该情况的原因,应该是受风力的影响,在14:00—17:00该时间段有西北风和西风。在18:00以后,由于气温降低,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多,相对湿度又开始回升。

4.1.8气压日变化

气压日变化规律见图11

图 11

气压的变化由图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气压降低。

这里的气压主要为温度作用,早上温度较低,所以气压较高,随着气温的上升,气压随之下降。下午16点后随着温度的下降,气压再次上升。上午九点的突出点可能是由于水平气流辐合引起气压升高,不同密度的气团如果移到某地气团密度比原来的大,气压就随之升高。

4.1.9本站风速,风向日变化

图11

本站风速,风速变化主要由于地面空气气压,温度差异引起的。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离心力和摩擦力的作用影响风向和风速。由于此测点所处区域为温带季风气候,大陆上为高压,海洋上为低压区,所以风向为西风或西北风。

4.2对比分析

4.2.1裸地与草地 水泥地反射率日变化对比

分析:

裸地与草地 水泥地反射率日变化如图所示。理论上,水泥地面由于颜色较浅,反射率最大,裸地颜色较深,反射率次之,草地由于有草作为地表覆盖物,导致地面粗糙度增加,所以反射率应该最小。但出现如图现象,原因可能如下: 1.草地的观测点附近可能有其他物体影响观测,使其结果偏高,比如大型玻璃型建筑,温室等。2.水泥地由于附近有大型建筑物遮挡,使其结果偏低。3 .草地的测点周围有较大面积的裸地或水泥地,水泥地测点周围有较大面积草地或裸地。

4.2.2 裸地与草地地面温度日变化对比

分析:

裸地与草地地面温度日变化如图,白天总体上草地与裸地的地面温度都表现出随太阳高度角的增加而增加,下午随太阳高度角的减小而减小的趋势。但对比的来看裸地与草地的温度曲线,绝大部分时间裸地温度高于草地。裸地的反射率大于草地,所以在同样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的情况下,草地吸收的热量应该多于裸地,但现在裸地温度却高于草地。可能原因为,1 裸地比热容小于草地使其在吸收较少热量的情况下升温较多。2 草地有植物的蒸腾作用,这可以降低地面温度。

4.2.3裸地与草地 水泥地 0.2米温度日变化对比

分析:

裸地与草地 水泥地 0.2米温度日变化如图,由于地面是空气的直接热源,所以0.2米处空气温度的变化曲线基本与地面温度变化曲线一致。表现出随太阳高度角的增加而增加,下午随太阳高度角的减小而减小的趋势。在下午13-14点后三条曲线出现明显差别,原因是由于下垫面比热容不同,在同样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的情况下,草地吸收的热量应该多于裸地,而裸地又多于水泥地,但现在水泥地比热容最小,裸地次之,草地最大。水泥地升温最多,裸地次之,草地最小,这使他们上面的空气温度产生差异。导致水泥地0.2米气温最高,裸地次之,草地最小。

4.2.4 裸地与草地 水泥地 1.5米温度日变化对比

分析:

裸地与草地 水泥地 1.5米温度日变化如图:由于距离地面有一定的距离,所以这个高度的空气温度与空气流动有较大的联系,所以三条线的差别小于0.2米的曲线。各个下垫面的曲线差别较0.2米的要小。但由于地面是空气的直接热源,所以这个高度在下午15点后的三条曲线仍让表现出与地面温度的变化规律。水泥地比热容最小,裸地次之,草地最大。水泥地升温最多,裸地次之,草地最小,这使他们上面的空气温度产生差异。这一现象与0.2米的观测结果相同,但时间有些措后,原因是热量由地面向上传递的过程中需要时间。

4.2.4裸地与草地 水泥地 0.2米湿度日变化对比

分析:

裸地与草地 水泥地 0.2米湿度日变化对比如图,三个不同下垫面的曲线总体上看都呈现出线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气温增高时,虽然增发加快,水汽压增大,但饱和水汽压增大的更多,反而使相对湿度减小。温度降低时,则相对湿度增大。对比的来看,裸地的相对湿度最大,水泥地次之,草地最低。原因如下:1.虽然水泥地0.2米空气略温度高于裸地,但裸地含水量多于水泥地,蒸发的水分多于水泥地致使其湿度高于水泥地。2.草地虽然含水量高,而且有蒸腾作用,但温度较低,影响水分的蒸发,蒸腾。

4.2.5裸地与草地 水泥地 1.5米湿度日变化对比

分析:

裸地与草地 水泥地 1.5米湿度日变化对比如图,三个不同下垫面的曲线总体上看都呈现出线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气温增高时,虽然增发加快,水汽压增大,但饱和水汽压增大的更多,反而使相对湿度减小。温度降低时,则相对湿度增大。由于高度较高,所以受凤的影响增加,三天曲线的差别比之于0.2米的较小。对比的来看,裸地的相对湿度最大,水泥地次之,草地最低。原因如下:1.虽然水泥地0.2米空气略温度高于裸地,但裸地含水量多于水泥地,蒸发的水分多于水泥地致使其湿度高于水泥地。2.草地虽然含水量高,而且有蒸腾作用,但温度较低,影响水分的蒸发,蒸腾。

五.主要结论

 

 5.1 太阳辐射:

垂直于太阳光线的直接辐射 S ,水平面上太阳光线的直接辐射Sb, 散射辐射Sd , 反射辐射 Sr,总辐射 St的日都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变化,从早上到中午,表现为上升趋势,从中午到傍晚,表现出下降趋势。最大值出现在中午12点。

    5.1.1 反射率r:

所以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先增加后下降,反射率r表现出从早上到中午先下降,从中午到傍晚后增加的总体趋势。最小值出现在中午12点。

不同下垫面的状况影响反射率,颜色深反射率小,颜色浅反射率大,地面粗糙的反射率小于地面光滑的,湿润的下垫面的反射率小于干燥的下垫面。

5.1.2 土壤温度

 土壤温度随着太阳辐射的强弱变化,表现出过度型(地下5厘米处温度最低,相上下依次增加),日射型(地表温度最高,向下依次减少),散射型(地下20厘米温度最高,向上依次减小)三种类型。在早晨或傍晚表现出过度型,白天表现出日射型,夜晚表现出散射型。

5.1.3空气温度

   0.2米的空气温度随地表温度在时间方面的变化,表现出从早晨到中午增加,从中午到傍晚下降的趋势。最高出现在下午13点-14点。0.2米的空气温度随地表温度在空间方面的变化,与下垫面有关。下垫面的温度越高,气温就越高。

  1.5米的空气温度随地表温度在时间方面的变化,表现出从早晨到中午增加,从中午到傍晚下降的趋势。但受风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变化不明显。最高出现在下午14点-15点。1.5米的空气温度随地表温度在空间方面的变化,与下垫面有关。下垫面的温度越高,气温就越高。但受风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变化不明显。

  

  5.1.4 空气湿度

  时间上

0.2米的空气实际水汽压随温度和蒸发量的改变从早晨到中午增加,从中午到傍晚下降。下午12-13点到达最大。

   0.2米的空气饱和水汽压随温度的改变从早晨到中午增加,从中午到傍晚下降。中午12-13点到达最大值。但其增加的幅度远大于实际水汽压。

   0.2米的空气饱和差从早晨到中午增加,从中午到傍晚下降。最大值出现在14-15点

   0.2米的空气相对湿度u从早晨到下午14点减少,从14点到傍晚增加。最小值出现在15-16点。

   1.5米的空气实际水汽压随温度和蒸发量的改变从早晨到中午增加,从中午到傍晚下降。下午14-15点到达最大。

   1.5米的空气饱和水汽压随温度的改变从早晨到中午增加,从中午到傍晚下降。中午13-14点到达最大值。但其增加的幅度远大于实际水汽压。

   1.5米的空气饱和差从早晨到中午增加,从中午到傍晚下降。最大值出现在15-17点

   1.5米的空气相对湿度u从早晨到下午14点减少,从14点到傍晚增加。最小值出现在16-17点。

 空间上

0.2米的空气实际水汽压主要取决于下垫面含水量和空气温度。含水量越大,温度越高的下垫面空气实际水汽压越大。

   0.2米的空气饱和水汽压主要取决于温度,温度越高的下垫面饱和水汽压越大。

   0.2米的空气相对湿度u主要取决于下垫面温度与含水量。含水量越大,温度越高的下垫面空气相对湿度越大。

1.5米的空气实际水汽压主要取决于下垫面含水量,空气温度和空气流动。含水量越大,温度越高的下垫面空气实际水汽压越大。空气流动也易于改变此高度实际水汽压。

1.5米的空气饱和水汽压主要取决于温度和空气流动,温度越高的下垫面饱和水汽压越大。空气流动也易于改变此高度实际水汽压。

1.5米的空气相对湿度u主要取决于下垫面温度与含水量和空气流动。含水量越大,温度越高的下垫面空气相对湿度越大。空气流动也易于改变此高度空气相对湿度u。

5.2 改善小气候环境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从以上数据于分析不难得出结论:小气候的情况与下垫面的情况有很大联系,所以出于改善小气候的目的,我们应该以改变下垫面为主。

  具体措施如下:

1.           根据土壤肥力,水分,气候状况选择适当植物品中在当地大量种植,以提高当地植被覆盖率,减少落地面积。以此来改善小气候的空气温度与湿度。

2.    还可以适当增加地面水体的面积,利用水的比热容大的特点调节温度,防止昼夜温差过大。同时改善空气湿度。

3.    可以适当种植高大乔木,以减小风速,利于农林业的发展。

更多相关推荐:
气象学实习报告

气象学实习报告实习目的气象观测是气象工作的基础它对一定范围内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和测定为天气预报气象情报气候分析和科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加强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培养用目测手段对风云变化测量和估...

气象学实习报告

大学学院气象学实习专题报告姓名学号专业年级指导教师实习成绩年月一实习目的该实习是本课程教学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以便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知识通过对不同下垫面性质所引起的小气候变化进行观...

气象学实习报告

气象学实习报告学院地理科学学院班级地科一班指导老师靳英华姓名李仪学号20xx013204气象学实习报告一实习课题校园内各观测点气象要素观测二实习意义观测实习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系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

气象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实习是我们在校内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外的一次综合性的技能锻炼其目的是巩固应用所学的知识而气象观测是气象工作的基础它对一定范围内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和测定为天气预报气象情报气候分析和...

气象学与气候学实习报告

气象学与气候学实习报告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班级10级1班姓名德学号100300126指导老师马保国气象学与气候学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1通过对空气湿度温度土壤温度降水风日照蒸发量等气象要素的观测分析熟悉仪器的使...

气象学实习报告范文

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实习时间:..年.月.日实习地点:贵阳市气象局实习目的:(1)了解基本气象知识,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2)了解基本气象监测手段和工具,熟悉仪器的使用方法(3)培养对气候与气象资…

气象学实习报告

前言气象学是研究植被环境资源与气象条件之间互相关系与影响规律的科学对气象学的研究对于围绕农业及林业的发展与现代化不断认识和解决生产中的问题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气象与农林业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有利于我们找出能促进农林...

气象学实习报告

气象学实习报告题目云南省凤庆县气候资料统计分析统计年份19xx19xx院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班级09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号20xx0753006姓名普国民一分析统计以下气候要素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湿度曲线图的...

气象学实习报告 实习一

气象学实习报告姓名XXX班级地理1班实习一,气象园地的建设1.实验目的:1.了解气象园地建设时的场地需求,环境要求。2.气象观测种类,时间,次数,程序。3.气象园地内观测仪器的布局。实验要求:1.掌握气象园地建…

气象学实习报告000

农田小气候实习报告1.实习目的了解小气候观测地段的选择,确定观测高度、深度和观测时间的一般原则;熟练的利用常见仪器进行小气候的观测;掌握小气候资料的初步整理与分析,增强我们在农田中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2.实习区…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仪器实验报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实验实习报告实验实习名称气象仪器实验实验实习日期20xx11得分指导教师院计算机与软件专业软件工程年级20xx班次1姓名学号一实验内容1测风测量风的仪器主要有EL型电接风向风速仪EN型系列测风数...

气象学实习报告

小气候综合实习报告林学101班第三组林地唐思嘉朱康汤梦芸陈红亮苏锦辉卢俊超杨竞艾力江比亚赛依阿热浙江农林大学20xx1223一前言1小气候的定义和特点11小气候在小范围内由于下垫面构造和特性不同使热量和水分...

气象学实习报告(3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