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知识点归纳及提高(上海教材七年级数学)

时间:2024.3.31

等腰三角形知识点归纳及提高

知识总结归纳: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 有关定理及其推论

    定理:等腰三角形有两边相等;

    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这就是说,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推论2: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等腰三角形是以底边的垂直平分线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

  2. 定理及其推论的作用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揭示了三角形中边相等与角相等之间的关系,由两边相等推出两角相等,是今后证明两角相等常用的依据之一。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顶角的平分线“三线合一”的性质是今后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以及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重要依据。

(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1. 有关的定理及其推论

    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 定理及其推论的作用。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揭示了三角形中角与边的转化关系,它是证明线段相等的重要定理,也是把三角形中角的相等关系转化为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是本节的重点。

  3. 等腰三角形中常用的辅助线

    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常常作为解决有关等腰三角形问题的辅助线,由于这条线可以把顶角和底边折半,所以常通过它来证明线段或角的倍分问题,在等腰三角形中,虽然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添加辅助线时,有时作哪条线都可以,有时需要作顶角的平分线,有时则需要作高或中线,这要视具体情况来定。

 例1. 如图,已知在等边三角形ABC中,D是AC的中点,E为BC延长线上一点,且CE=CD,DM⊥BC,垂足为M。求证:M是BE的中点。

    分析:欲证M是BE的中点,已知DM⊥BC,所以想到连结BD,证BD=ED。因为△ABC是等边三角形,∠DBE=∠ABC,而由CE=CD,又可证∠E=∠ACB,所以∠1=∠E,从而问题得证。

  

2. 如图,已知:中,,D是BC上一点,且,求的度数。

    分析:题中所要求的中,但仅靠是无法求出来的。因此需要考虑在题目中的作用。此时图形中三个等腰三角形,构成了内外角的关系。因此可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内外角关系定理来求。

   

   

说明

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沟通本题中角之间关系的重要桥梁。把边的关系转化成角的关系是此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本质所在。本条性质在解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在后边的解题中将进一步体现。

    2. 注意“等边对等角”是对同一个三角形而言的。

    3. 此题是利用方程思想解几何计算题,而边证边算又是解决这类题目的常用方法。

 

3. 已知:如图,中,于D。求证:

    分析:欲证角之间的倍半关系,结合题意,观察图形,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于是想到构造它的一半,再证与的关系。

   

    说明:

  1. 作等腰三角形底边高线的目的是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构造角的倍半关系。因此添加底边的高是一条常用的辅助线;

  2. 对线段之间的倍半关系,常采用“截长补短”或“倍长中线”等辅助线的添加方法,对角间的倍半关系也同理,或构造“半”,或构造“倍”。因此,本题还可以有其它的证法,如构造出的等角等。

常考题型:

  1.如图,△ABC中,AB=AC,∠A=36°,BD、CE分别为∠ABC与∠ACB的角平分线,且相交于点F,则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   )

    A. 6个        B. 7个         C. 8个        D. 9个

    分析:由已知条件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可求得等腰三角形有8个,故选择C。

 

2.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D是BC的中点,DE⊥AB,DF⊥AC,E、F分别是垂足。求证:AE=AF。

    证明:因为,所以

    又因为

    所以

    又D是BC的中点,所以

    所以

    所以,所以

    说明:证法二:连结AD,通过 证明即可

题形展示:

 

例1. 如图,中,,BD平分

求证:

    分析一: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在BC上截取,只需证明,考虑到,想到在BC上截取,连结DE,易得,则有,只需证明,这就要从条件出发,通过角度计算可以得出

   

   

分析二:如图,可以考虑延长BD到E,使DE=AD,这样BD+AD=BD+DE=BE,只需证明BE=BC,由于,只需证明

易证,故作的角平分线,则有,进而证明,从而可证出

    证明二:延长BD到E,使DE=AD,连结CE,作DF平分交BC于F。

    由证明一知:

    则有

    DF平分

    ,在

   

   

    ,而

    在中,

   

   

    在中,

   

   

    说明:“一题多证”在几何证明中经常遇到,它是培养思维能力提高解题水平的有效途径,读者在以后的几何学习中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去体会,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解题能力。

练习

  1. 选择题:等腰三角形底边长为5cm,一腰上的中线把其周长分为两部分的差为3cm,则腰长为(    )

    A. 2cm                  B. 8cm                  C. 2cm或8cm                     D. 以上都不对

  2. 如图,是等边三角形,,则的度数是________。

  3. 求证:等腰三角形两腰中线的交点在底边的垂直平分线上.

  4. 中,,AB的中垂线交AB于D,交CA延长线于E,求证:

试题答案:

  1. B

  2. 分析: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计算图形中角的度数是等边三角形性质的重要应用。

    解:因为是等边三角形

    所以

    因为,所以

    所以

    在中,因为

    所以,所以

    所以

  3. 分析:首先将文字语言翻译成数学的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

已知:如图,在中,,D、E分别为AC、AB边中点,BD、CE交于O点。求证:点O在BC的垂直平分线上。

    分析:欲证本题结论,实际上就是证明。而OB、OC在中,于是想到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角等,那么问题就转化为证含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证明:因为在中,

所以(等边对等角)

又因为D、E分别为AC、AB的中点,所以(中线定义)

中,

所以

所以(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所以(等角对等边)。

即点O在BC的垂直平分线上。

说明:

(1)正确地理解题意,并正确地翻译成几何符号语言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特别是把“在

底边的垂直平分线上”正确地理解成“OB=OC”是关键的一点。

(2)实际上,本题也可改成开放题:“△ABC中,AB=AC,D、E分别为AC、AB上的中点,BD、CE交于O。连结AO后,试判断AO与BC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其解决方法是和此题解法差不多的。

4. 分析:此题没有给出图形,那么依题意,应先画出图形。题目中是求线段的倍半关系,观察图形,考虑取BC的中点。

证明:过点A作BC边的垂线AF,垂足为F。

中,

所以 

所以(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

所以(邻补角定义)。

所以

又因为ED垂直平分AB,所以(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

(线段垂直平分线定义)。

又因为(直角三角形中角所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所以

中,

所以

所以

说明:

(1)根据题意,先准确地画出图形,是解几何题的一项基本功;

(2)直角三角形中角的特殊关系,沟通了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为顺利证明打通了思路。


第二篇:上海八年级数学第一学期_知识点总结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实数

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1、实数的分类              

                   正有理数

         有理数    零           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实数               负有理数

                   正无理数

         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

2、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等;

(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8等;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4)某些三角函数值,如sin60o

二、平方根、算数平方根和立方根  

1、算术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特别地,0的算术平方根是0。

表示方法:记作“”,读作根号a。

性质:正数和零的算术平方根都只有一个,零的算术平方根是零。

2、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

表示方法:正数a的平方根记做“”,读作“正、负根号a”。

性质: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开平方: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注意:的双重非负性:

            0

3、立方根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3=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 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

表示方法:记作

性质: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

注意:,这说明三次根号内的负号可以移到根号外面。

    三、二次根式计算

1、含有二次根号“”;被开方数a必须是非负数。

2、性质:

(1)

                         

(2)

                        

(3) (

(4)     (

3、化简二次根式:把二次根式被开方数的完全平方因式移到根号外。例:。(字母因式由根号内移到根号外时,必须考虑字母因式隐含的符号)

4、最简二次根式:化简后的二次根式需同时符合以下两个条件:⑴被开方数中各因式的指数都为1;⑵被开方数不含分母。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将一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有以下两种情况:

⑴如果被开方数是分式或分数(包括小数),先利用商的自述平方根的性质把它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再分母有理化;

⑵如果被开方数是整式或整数,先将它分解因式或分解质因数,然后把能开方的因式或因数开出来,从而将式子化简。

化二次根式为最简二次根式的步骤:

⑴把被开方数分解质因数,化为积的形式;

⑵把根号内能开方的的因数移到根号外;

⑶化去根号内的分母,若被开方数的因数中有带分数要化成假分数,小数化成分数。

5、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那么这几个二次根式是同类二次根式。例:。(判断是不是同类二次根式:首先,要看它们是不是最简二次根式;其次,看这些最简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是否相同)

6、二次根式的加法、减法:⑴化简,化成最简二次根式;⑵合并同类二次根(即将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的系数进行合并)

7、二次根式的乘法、除法:⑴先完成根号内乘除,再化简二次根式;⑵小数化分数,带分数化假分数;⑶字母需考虑取值范围(不要忽视隐含条件)。

8、分母有理化:把分子和分母都乘以一个适当的代数式,使分母不含根号,这种计算叫做分母有理化。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一、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最高次数是二次整式方程

二、一般式:

三、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开平方法:一般来说,形如的一元二次方程可以用开平方法。(三种情况: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等于0,没有实数根)

2、因式分解法:提取公因式、公式法(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

3、配方法:⑴移常数项;⑵化二次项系数为1;⑶配方,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⑷用开平方法求解;⑸结论。

4、公式法:⑴先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⑵写出方程各项的系数a、b、c的值(要注意它们的符号);⑶计算;⑷当时,将a、b、c的值代入求根公式,求出方程的两个根;⑸当<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就不必解了。

  (开平方法、因式分解法一般适用于特殊形式的方程,而配方法、公式法是使用最普遍的方法,适用任意方程,其中:公式法计算较繁琐。)

四、一元二次议程根的判别式

1、定义: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符号“△”来表示,即△=

2、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与△的关系:

⑴△=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⑵△=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⑶△=方程没有实数根。

3、由方程的情况求字母系数的值或取值范围

⑴如果说方程有实数根,那么

⑵注意:因为是一元二次方程,不要遗漏隐含条件

五、一元二次议程的应用

1、二次三项式的概念:形如(a、b、c都不为0)的多项式称为二次三项式。

2、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

⑴首先考虑能否提取公因式;⑵能否运用十字相乘法;⑶最后考虑用公式法。

3、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⑴审题⑵设元⑶列方程⑷解方程⑸检验⑹写答案

4、根据题意列方程时,必须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⑴方程两边意义相同;⑵方程两边单位一致;⑶方程两边数值相等;⑷方程全面地反映了题中所有数量之间的关系。

5、列一元二次方程解题的类型:

⑴几何类问题(利用几何定理、面积公式等作解题依据,列出一元两次方程,解题);

⑵增长(降低)率问题:如设基数为a,平均增长率为x,则第一次增长后为a(1+x),第二次增长后为a(1+x)2

⑶利润(销售)问题:常用等量关系有:利润=售价-进价(成本)、总利润=每件的利润×总件数、利润率=、售价=标价×打折数等;

注意:解应用题时一定不要忘记检验所求的根是否符合实际问题的要求。

第三章  一次函数

一、函数: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值,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二、自变量取值范围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一般从整式(取全体实数),分式(分母不为0)、二次根式(被开方数为非负数)、实际意义几方面考虑。

 (1).用整式表示的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2)用分式表示的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分母不为0的一切实数。

 (3)用奇次根式表示的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用偶次根式表示的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被开方数为非负数的一 切实数。

 (4)若解析式由上述几种形式综合而成,须先求出各部分的取值范围,然后再求其公共范围,即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5)对于与实际问题有关系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应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三、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

(1)关系式(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关系式(解析)法。

(2)列表法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3)图象法

用图象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象法。

四、函数图像

    函数图象的定义:一般的,对于一个函数,如果把自变量与函数的每对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纵坐标,那么在坐标平面内由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就是这个函数的图象.

    用描点法画函数的图象的一般步骤

1、列表(表中给出一些自变量的值及其对应的函数值。) 注意:列表时自变量由小到大,相差一样,有时需对称。

2、描点:(在直角坐标系中,以自变量的值为横坐标,相应的函数值为纵坐标,描出表格中数值对应的各点。

3、连线:(按照横坐标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的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五、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  

   1、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

特别地,当一次函数中的b=0时(即)(k为常数,k0),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

2、一次函数的图像:  所有一次函数的图像都是一条直线

3、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图像的主要特征:

一次函数的图像是经过点(0,b)的直线;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是经过原点(0,0)的直线。

4、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一般地,正比例函数有下列性质:

(1)当k>0时,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2)当k<0时,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

5、一次函数的性质

一般地,一次函数有下列性质:

(1)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2)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6、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确定一个正比例函数,就是要确定正比例函数定义式(k0)中的常数k。确定一个一次函数,需要确定一次函数定义式(k0)中的常数k和b。解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是待定系数法。

   待定系数法:先设出函数解析式,再根据条件确定解析式中未知的系数,从而具体写出这个式子的方法。

  (1)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从“数”的角度看x为何值时函数y= ax+b的值为0。

  (2) 求ax+b=0(a, b是常数,a≠0)的解,从“形”的角度看,求直线y= ax+b与 x 轴交点的横坐标。

  (3)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解不等式ax+b>0(a,b是常数,a≠0) 。从“数”的角度看,x为何值时函数y= ax+b的值大于0。

  (4)解不等式ax+b>0(a,b是常数,a≠0)。 从“形”的角度看,求直线y= ax+b在 x 轴上方的部分(射线)所对应的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

7、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任何一个一元一次方程都可转化为:kx+b=0(k、b为常数,k≠0)的形式.    而一次函数解析式形式正是y=kx+b(k、b为常数,k≠0).当函数值为0时,即kx+b=0就与一元一次方程完全相同.

    结论:由于任何一元一次方程都可转化为kx+b=0(k、b为常数,k≠0)的形式.所以解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转化为:当一次函数值为0时,求相应的自变量的值.

从图象上看,这相当于已知直线y=kx+b确定它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值.

7、反比例函数

定义:一般地,形如为常数,)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还可以写成

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特征

⑴等号左边是函数,等号右边是一个分式。分子是不为零的常数(也叫做比例系数),分母中含有自变量,且指数为1.

⑵比例系数

⑶自变量的取值为一切非零实数。

⑷函数的取值是一切非零实数。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⑴图像的画法:描点法

①  列表(应以O为中心,沿O的两边分别取三对或以上互为相反的数)

②  描点(有小到大的顺序)

③  连线(从左到右光滑的曲线)

⑵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为常数,)中自变量,函数值,所以双曲线是不经过原点,断开的两个分支,延伸部分逐渐靠近坐标轴,但是永远不与坐标轴相交。

⑶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

⑷反比例函数)中比例系数的几何意义是:过双曲线 ()上任意引轴的垂线,所得矩形面积为

反比例函数性质如下表:

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确定:利用待定系数法(只需一对对应值或图像上一个点的坐标即可求出

“反比例关系”与“反比例函数”:成反比例的关系式不一定是反比例函数,但是反比例函数中的两个变量必成反比例关系。

第四章  几何证明

一、几何证明中常用的证明方法:

   1、证明两直线平行——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利用平行线的判断定理及其推论来证明,这是证明两直线平行最基本的方法,关键是找出同位角、内错角的相等关系或同旁内角的互补关系。

 2、证明两线段相等——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1)如果两线段分别在两个三角形中,那么可证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有时可能缺少直接条件,要证明两次全等;

 (2)有时两线段分别在两个三角形中,但这两个三角形不全等,那么可添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来证。常添的辅助线有:平行线、垂线、中线、连结线段等。

 (3)如果两线段是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可证它们所对的角相等、等角对等边;

  (4)证明两条线段都等于第三条线段,即以第三条线段为媒介。

 3、证明两角相等——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 4、证明两直线互相垂直——利用垂直的定义、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

   *5、证一线段等于另一线段的2倍或一半——利用加倍法或拆分法常常要作辅助线。

    添辅助线:由于证明的需要,可以在原来的图上添画一些线,即添加辅助线来完成一些几何证明,辅助线通常画成虚线。 三角形证明题中常见在辅助线做法:利用三角形的主要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 。

二、全等三角形

 1、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一个三角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可以得到它的全等形。

2、全等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对应中线、角平分线、高线分别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SSS”)

边角边: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SAS”)

角边角: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ASA”)

角角边: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AAS”)

斜边.直角边: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HL”)

4、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基本思路:

三、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的定义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数:满足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几何主要定义:

   (1)角

   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角的内部到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平分线上。

   (2)相交线与平行线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垂线的性质:

   ①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②直线外一点有与直线上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线段垂直平分线定义:过线段的中点并且垂直于线段的直线叫做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平行线的判定

    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特征:

    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③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

   (3)三角形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

   三角形的外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的和;

   三角形的外角和定理推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内心);

   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外心);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两边中点的连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①边角边公理(SAS)

   ②角边角公理(ASA)

   ③角角边定理(AAS)

   ④边边边公理(SSS)

   ⑤斜边、直角边公理(HL)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②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①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为余角;

   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③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勾股定理);

   ④直角三角形中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①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②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 、c有下面关系,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公式:

1、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3、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 

4、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a.a= a2 

5、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6、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7、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8、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πd =2πr 

9、 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S=πr2

10、 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S=(a×b)÷2 

11、 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 

12、 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

更多相关推荐: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内容附图。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时分秒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时针最短秒针最长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3...

20xx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归纳

时分秒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一本册知识点二单元课时知识点第一单元乘除法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口算除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第一节小树有多少棵知识点1掌握口算一位数乘除整十整百整千数以...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整理及复习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整理及复习题毫米分米的认识1学生尺上每1厘米长度之间有个小格每一小格的长度是毫米1厘米毫米210厘米长的一段就是分米1分米厘米10个1分米就是米1米分米31分硬币1角硬币...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除法一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1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其中一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2笔算除法时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表示几个十所以商要写在被除数十位的上面3单价数量总...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单元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一知识框架二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除法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在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和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安排的1计算列竖式计算除法2口算被除数十...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复习知识点总结

海之星教育三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一知识框架二期末知识点第一单元除法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在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和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安排的1计算列竖式计算除法2口算被除...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复习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一知识框架二期末知识点第一单元除法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在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和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安排的1计算列竖式计算除法2口算被除...

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1一年有12个月一个月有31天的月份叫大月有7个大月包括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一个月有30天的月份叫小月有4个小月包括4月6月9月11月还有一个特别的2月有28天或29...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数与代数1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2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乘法和连乘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3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除法和连除乘除混合两步运算4解决生活中简单的乘除应用题5质量单位千克克...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复习知识点总结 (1)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知识框架一期末知识点第一单元除法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1计算列竖式计算除法可以通过乘法进行验算提高正确度2口算被除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分别除以除数都没有余数的除法包括整十数除以一...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2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