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高级会计师需要的总结各章关键点

时间:2024.4.20

【提示标题】股份支付的确认、计量

考高级会计师需要的总结各章关键点

1.企业回购股份时,借:库存股

贷:银行存款

同时进行备查登记。 2.职工行权,借:银行存款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贷:库存股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提示标题】现金流量套期会计处理中的无效套期说明

我们说的无效套期一般是针对套期工具来说的,只要是套期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金额能够全部弥补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变动的金额,换句话说就是只要套期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金额小于被套期项目的公允价值变动金额,则对于套期工具来说不存在无效套期的。

教师编号:18

发布时间:2011-8-5 10:03:00

【提示标题】套期保值的会计分类

含义、特点

类 1、公允价值套期

是指对已经确认的资产和负债、确定的承诺或者上述两者中的一部分的公允价值变动所进行的套期。

特点:已经存在的资产、负债的套期

1.某企业对承担的固定利率负债(借款、应付债券)的公允价值变动风险(利率变动)进行套期。 2.航空公司签订了一项3个月后以固定外币金额购买飞机的合同(未确认的确定承诺),为规避外汇风险对该确定承诺的外汇风险进行套期。

3.电力公司签订了一项6个月后以固定价格购买煤

业务

确认的确定承

诺的套期 炭的合同(未确认的确定承诺),为规避价格变动风

险对该确定承诺的价格变

动风险进行套期。

2、现金

流量套

期 是指已经确认的资产和负债、预期很可

能发生的交易

或者其中的一

部分的现金流

量所进行的套

期。

特点:注重

预期交易对未

来现金流量的

影响 1.企业对承担的浮动利率债务的现金流量变动风险进行套期。 2.航空公司为规避3个月后预期很可能发生的与购买飞机相关的现金流量变动风险进行套期。 3.商业银行对3个月后预期很可能发生的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相关的现金流量变动风险进行套期。

1.境外经营净投资,是指

企业在境外经营净资产中

的权益份额;

2.企业既无计划也无可能

于可预见的未来会计期间

结算的长期外币货币性应

收项目(含贷款),应当视

同境外经营净投资的组成

部分。

【注】因销售商品或提供

劳务等形成的期限较短的

应收账款不构成境外经营3、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 是指对境外经营净投资外汇风险进行的套期。 特点:外汇风险套期

净投资。

对确定承诺的外汇风险进行的套期,企业可以作为现金流量套期或公允价值套期。

【提示标题】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的基本建设支出和其他资本性支出的区别

基本建设支出和其他资本性支出的区别:

基本建设支出反映各级发展与改革部门集中安排的用于购置固定资产、战略性和应急性储备、土地和无形资产,以及购建基础设施、大型修缮所发生的支出。

其他资本性支出反映非各级发展与改革部门集中安排的用于购置固定资产、战略性和应急性储备、土地和无形资产,以及购建基础设施、大型修缮和财政支持企业更新改造所发生的支出。

两者本质的区别:是否属于各级发改委集中安排的资产购置支出。

教师编号:18

发布时间:2011-8-5 11:18:00

【提示标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行政单位

资产配置程序(注意事项):

★行政单位的资产配置需经单位负责人审核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

★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同意,可以将资产购置项目列入单位年度部门预算,并在编制年度部门预算时将批复文件和相关材料一并报同级财政部门,作为审批部门预算的依据。未经批准,不得列入部门预算,也不得列入单位经费支出。

★事业单位购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资产

资产使用程序(注意事项):

★行政单位不得用国有资产对外担保,法律另有规

家有关政府采购的规定执行。 资产使用程序(注意事项):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使用包括单位自用出租、出借、担保等方式。

★事业单位用其他资金购置规定限额以上管部门审批;主管部门应当将审批结果定部门备案。

事业单位

资产配置程序(注意事项):

★事业单位向财政部门申请用财政性资金以上资产的,事业单位需报主管部门审核部门审批;

定的除外。

★行政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用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举办经济实体。 ★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等应当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并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

★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收益以及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

★行政单位拟将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对外出租、出借的,必须事先上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批准。行政单位出租、出借的国有资产,其所有权性质不变,仍归国家所有;所形成的收入,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和担保等取得的收入应当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资产处置程序(注意事项):

★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房屋建筑物、土地和车辆的处

资产处置程序(注意事项):

★行政单位处置国有资产应当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处置。资产处置应当由行政单位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技术部门审核鉴定,提出意见,按审批权限报送审批。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应当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资产的出售与置换应当采取拍卖、招投标、协议转让及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进行;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变价收入和残值收入,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行政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相关资产进行评估: 置,货币性资产损失的核销,以及单位价值或者批量价值在规定限额以上的资产的处置,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规定限额以下的资产的处置报主管部门审批,主管部门将审批结果定期报同级财政部门备案。 ★事业单位出售、出让、转让、变卖资产数量较多或者价值较高的,应当通过拍卖等市场竞价方式公开处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属于国家所有,应当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相关国有资产进行评估: (一)整体或者部分改制为企业; (二)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 (三)合并、分立、清算; (四)资产拍卖、转让、置换;

(五)整体或者部分资产租赁给非国有单位;

(一)行政单位取得的没有原始价格凭证的资产;

(二)拍卖、有偿转让、置换国有资产;

(三)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进行资产评估的其他情形。 ★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

(一)经批准事业单位整体或者部分资产无偿划转; (六)确定涉讼资产价值;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需要进行评估的事项。

(二)行政、事业单位下属的事业单位之间的合并、资产划转、置换和转让;

(三)发生其他不影响国有资产权益的特殊产权变动行为,报经同级财政部门确认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的。 ★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资产清查:

(一)根据国家专项工作要求或者本级政府实际工作需要,被纳入统一组织的资产清查范围的;

(二)进行重大改革或者整体、部分改制为企业的;

(三)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资产严重损失的;

(四)会计信息严重失真或者国有资产出现重大流失的;

(五)会计政策发生重大更改,涉及资产核算方法发生重要变化的;

(六)同级财政部门认为应当进行资产清查的其他情形。

教师编号:93

发布时间:2009-8-4 2:53:00 【提示标题】第八章

1.关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相关事项的总结:

[解答]盘盈固定资产,根据其重置完全价值: 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

盘亏固定资产,根据其原账面价值:

借:固定基金

贷:固定资产

同时,取得责任人赔偿的:

借:现金

贷:事业支出

采用修购基金购买固定资产:

购卖固定资产时:

借:专用基金—修购基金

贷:银行存款

同时

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

采用自有资金购买固定资产:

借:事业支出

贷:银行存款

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

采用拨入专款购买固定资产:

借:专款支出

贷:银行存款

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

处置固定资产:

借:固定基金

贷:固定资产

借:银行存款

贷:专用基金-修购基金

发生税费

借:专用基金-修购基金

贷:银行存款

2.如何区分事业单位的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

【解答】事业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开展各项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所发生的支出。事业支出是事业单位支出的主要内容,也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它是考核事业成果和资金使用效益的依据。

经营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支出。 分清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的关键是看支出是开展什么业务活动发生的,如果是专业业务活动发生的支出,如事业单位购置办公用品、购置设备、事业单位发放工资等则属于事业支出。

如果是专业业务活动之外的支出,如专业活动之外的对外咨询费、事业单位下设的招待所发生的支出等则属于经营支出。

3.国库集中支付业务在核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解答】国库集中支付业务在核算中分为二种方式:

(1)财政直接支付方式

在财政直接支付方式下,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财政

直接支付的资金,应于收到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委托银行转来的“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时,按入账通知书中标明的金额确认收入。

对于财政直接支付的工资,行政单位应借记“经费支出”,贷记“拨入经费”,事业单位应借记“事业支出”,贷记“财政补助收入”。对于由财政直接支付的购买材料、服务的款项,行政单位应借记“经费支出”,贷记“拨入经费”;事业单位应借记“材料”等科目,贷记“财政补助收入”。

对于由财政直接支付的购置固定资产的款项,行政单位借记“经费支出”,贷记“拨入经费”,同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事业单位借记“事业支出”,贷记“财政补助收入”,同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

(2)财政授权支付方式

在财政授权支付方式下,行政事业单位应于收到代理银行盖章的“授权支付到账通知书”时,按到账通知书标明的额度确认收入。

行政事业单位应设置“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收到“授权支付到账通知书”后,根据通知书所列数额,借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贷记“拨入经费”或“财政补助收入”。行政事业单位购买物品、服务等支用额度时,借记“经费支出”或“事业支出”、“材料”等科目,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属于购入固定资产的,同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行政事业单位从零余额账户提取现金时,借记“现金”,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4.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下,对于年终预算结余资金应如何核算?

【解答】应分别两种支付方式来考虑:

(1)财政直接支付方式下

行政事业单位年终依据本年度财政直接支付预算指标数与当年财政直接支付实际支出数的差额,借记“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直接支付”,贷记“拨入经费”或“财政补助收入”。

下年度恢复财政直接支付额度后,行政事业单位在使用预算结余资金时,借记有关支出类科目,贷记“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直接支付”科目。

(2)财政授权支付方式下

年度终了,行政事业单位依据代理银行提供的对账单注销额度时,借记“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授权支付”,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如果单位本年

度财政授权支付预算指标数大于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下达数,根据两者的差额,借记“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授权支付”,贷记“拨入经费”或“财政补助收入”科目。

下年初恢复额度时,行政事业单位依据代理银行提供的额度恢复到账通知书,借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贷记“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授权支付”。如果下年度收到财政部门批复的上年未下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借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贷记“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授权支付”。

5.一般纳税人以材料对外投资核算如何把握?

【解答】属于一般纳税人的事业单位向其他单位投出材料,按照合同协议确定的价格(公允价值加上相关的增值税销项税额)借记“对外投资”科目,按照材料账面价值(不含增值税)贷记“材料”科目,按照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的金额贷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按照合同协议确定的价格与材料账面价值和应交增值税之间的差额,借记或者贷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同时按照材料的价格(公允价值加上相关的增值税销项税额)借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

6.在政府收支分类中,支出功能分类有几大类?在考试中应该如何把握?

【解答】按照最新的考试大纲规定,支出功能分类共22类,但按照最新修订的《20xx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规定,修订后的应该是25大类,徐老师在课程中也对变化内容进行了强调。但在考试中,建议以考试大纲为准。附修订前后的变化:

一、新增“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类级科目。

(一)将20118款“国土资源事务”、19款“海洋管理事务”、20款“测绘事务”、21款“地震事务”、22款“气象事务”调出。新增220类“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专门反映政府用于国土资源、海洋、测绘、地震、气象等公益服务事业方面的支出。对应设置01款“国土资源事务”、02款“海洋管理事务”、03款“测绘事务”、04款“地震事务”、05款“气象事务”。

(二)将20130款“彩票事务”调到229类“其他支出”类的08款反映。

(三)201类“一般公共服务”下剩余其他各款项科目保持不变。

二、新增“住房保障支出”类级科目。

将208类“社会保障和就业”下20款“保障性住

房支出”,212类“城乡社区事务”下04款“城乡社区住宅”,以及229类“其他支出”下03款“住房改革支出”分别调出。新增221类“住房保障支出”,集中反映政府用于住房方面的支出,下设01款“保障性住房支出”、02款“住房改革支出”和03款“城乡社区住宅”。

三、新增“商业服务业等事务”和“粮食安全物资储备事务”类级科目。

(一)将216类“粮油物资储备管理等事务”名称修改为“商业服务业等事务”。原21602款“商业流通事务”、05款“旅游业管理与服务支出”、06款“涉外发展服务支出”保持不变,原99款“其他粮油物资储备管理等事务支出”名称修改为“其他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

(二)新增 222类“粮食安全物资储备事务”。将原21601款“粮油事务”和03款“物资储备”调出,对应设置01款“粮食安全”和02款“物资储备”。

四、其他事项

(一)在213类“农林水事务”01款“农业”下将41项“乡村债务化解”、43项“对村民委员会和村党支部的补助”、45项“对村级一事一议的补助”、46项“实施减轻农业用水负担综合改革补助”删去,分别调整至新增科目21307款“农村综合改革”下,01项“对村级一事一议的补助”、02项“乡村债务化解”、03项“实施减轻农业用水负担综合改革补助”、04项“国有农场分离办社会职能改革补助”、05项“对村民委员会和村党支部的补助”、 99项“其他农村综合改革支出”。

(二)将215类“采掘电力信息等事务”名称修改为“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21501款“采掘业”名称修改为“资源勘探开发和服务支出”,99款“其他采掘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名称修改为“其他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

(三)调整后,项级名称、说明和代码保持不变


第二篇:20xx年高级会计师考试【随章知识点】讲解汇总【精华】(共96页)


文章来源:/kcnet1180/

20xx年高级会计师考试【随章知识点】讲解汇总【精华】(共96页)

一、合同管理中的主要风险...........................................................................................3

二、合同订立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3

三、合同履行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4

第一章资本成本.....................................................................................................................4

一、资本成本定义:资本成本的计算与分析...............................................................4

二、财务战略目标的作用与内容...................................................................................5

三、财务战略目标选择...................................................................................................6

四、不同发展阶段的财务战略.......................................................................................8

第二章企业并购.....................................................................................................................9

一、企业并购的类型.......................................................................................................9

二、企业并购会计.........................................................................................................10

三、反向购买.................................................................................................................13

四、购买子公司少数股权的处理.................................................................................15

五、不丧失控制权情况下处置部分对子公司投资的处理.........................................15

六、被购买方的会计处理.............................................................................................16

第三章股权激励...................................................................................................................16

一、股权激励概述.........................................................................................................16

二、股权激励会计.........................................................................................................17

三、股权激励计划条款的修改.....................................................................................18

第四章套期保值.............................................................................................................20

一、有关概念.................................................................................................................20

二、套期保值的方式.....................................................................................................21

三、套期保值会计.........................................................................................................22

第五章金融资产转移...........................................................................................................23

一、金融资产概述.........................................................................................................23

二、金融资产转移的形式.............................................................................................24

三、金融资产转移会计.................................................................................................26

第七章企业内部控制...........................................................................................................29

第一节内部控制的目标、原则与要素...............................................................................29

一、内部控制目标.........................................................................................................30

二、内部控制原则.........................................................................................................30

三、内部控制要素.........................................................................................................31

四、内部控制的组织实施.............................................................................................39

第二节企业层面控制...........................................................................................................42

一、组织架构控制.........................................................................................................42

二、发展战略控制.........................................................................................................43

三、人力资源控制.........................................................................................................45

五、企业文化控制.........................................................................................................47

第三节业务层面控制...........................................................................................................49

一、资金活动控制.........................................................................................................49

1

高会备考资料分享汇总页:/net/201453-1.htm

二、采购业务控制.........................................................................................................55

三、资产管理控制.........................................................................................................56

四、销售业务控制.........................................................................................................58

五、研究与开发控制.....................................................................................................60

六、工程项目控制.........................................................................................................61

七、担保业务控制.........................................................................................................65

八、业务外包控制.........................................................................................................68

九、财务报告控制.........................................................................................................70

十、全面预算控制.........................................................................................................72

十一、合同管理控制.....................................................................................................76

十二、内部信息传递控制.............................................................................................78

十三、信息系统控制.....................................................................................................79

第四节内部控制评价...........................................................................................................81

一、内部控制评价的原则.............................................................................................82

二、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与核心指标.........................................................................82

三、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83

四、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85

五、内部控制缺陷认定.................................................................................................86

六、内部控制评价报告.................................................................................................87

第五节内部控制审计...........................................................................................................89

一、内部控制审计的定义.............................................................................................89

二、内部控制审计与相关业务的区别.........................................................................90

三、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91

四、内部控制审计报告.................................................................................................93

第八章预算管理、预算会计与政府会计改革...................................................................95

文章来源:/kcnet1180/

合同,是指企业与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等平等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企业应当加强合同管理,确定合同归口管理部门,明确合同拟定、审批、执行等环节的程序和要求,定期检查和评价合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相应控制措施,促进合同有效履行,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一、合同管理中的主要风险

(1)未订立合同、未经授权对外订立合同、合同对方主体资格未达要求、合同内容存在重大疏漏和欺诈,可能导致企业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2)合同未全面履行或监控不当,可能导致企业诉讼失败、经济利益受损。

(3)合同纠纷处理不当,可能损害企业信誉和形象。

二、合同订立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1)企业对外发生经济行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合同订立前,应当充分了解合同对方的主体资格、信用状况等有关内容,确保对方当事人具备履约能力。对于影响重大、涉及较高专业技术或法律关系复杂的合同,应当组织法律、技术、财会等专业人员参与谈判。谈判过程中的重要事项和参与谈判人员的主要意见,应当予以记录并妥善保存。

(2)企业应当根据协商、谈判等的结果,拟订合同文本,按照自愿、公平原则,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做到条款内容完整,表述严谨准确,相关手续齐备,避免出现重大疏漏。

(3)企业应当对合同文本进行严格审核,重点关注合同的主体、内容和形式是否合法,合同内容是否符合企业的经济利益,对方当事人是否具有履约能力,合同权利和义务、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条款是否明确等。对影响重大或法律关系复杂的合同文本,应当组织内部相关部门进行审核。相关部门提出不同意见的,应当认真分析研究,慎重对待,并准确无误地加以记录;必要时应对合同条款作出修改。

(4)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与对方当事人签署合同。正式对外订立的合同,应当由企业法定代表人或由其授权的代理人签名或加盖有关印章。授权签署合同的,应当签署授权委托书。

(5)企业应当建立合同专用章的保管制度。合同经编号、审批及企业法定代表人或由其授权的代理人签署后,方可加盖合同专用章。

(6)企业应当加强合同信息安全保密工作,未经批准,不得以任何形式泄露合同订立与履行

3

高会备考资料分享汇总页:/net/201453-1.htm

过程中涉及的商业秘密或国家机密。

三、合同履行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1)企业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严格履行合同,对合同履行实施有效监控,强化对合同履行情况及效果的检查、分析和验收,确保合同全面有效履行。

(2)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现有显失公平、条款有误或对方有欺诈行为等情形,或因政策调整、市场变化等客观因素,已经或可能导致企业利益受损,应当按规定程序及时报告,并经双方协商一致,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办理合同变更或解除事宜。

(3)企业应当加强合同纠纷管理,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发生纠纷的,应当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在规定时效内与对方当事人协商并按规定权限和程序及时报告。合同纠纷经协商一致的,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协议。合同纠纷经协商无法解决的,应当根据合同约定选择仲裁或诉讼方式解决。

(4)企业财会部门应当根据合同条款审核后办理结算业务。未按合同条款履约的,或应签订书面合同而未签订的,财会部门有权拒绝付款,并及时向企业有关负责人报告。

(5)合同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合同登记管理,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定期对合同进行统计、分类和归档,详细登记合同的订立、履行和变更等情况,实行合同的全过程封闭管理。

(6)企业应当建立合同履行情况评估制度,至少于每年年末对合同履行的总体情况和重大合同履行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对分析评估中发现的合同履行中存在的不足,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第一章资本成本

一、资本成本定义:资本成本的计算与分析

资本成本是指公司为取得并使用资金而付出的代价,其中包括支付给股东的股息和债权人的利息等。

资本成本,是指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金而付出的代价,包括用资费用和筹资费用两部分。用资费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投资过程中因使用资金而支付的费用,如股利和利息等,

文章来源:/kcnet1180/

这是资金成本的主要内容。

筹资费用,是指企业在筹措资金过程中为获取资金而支付的费用,如借款手续费和证券发行费等,它通常是在筹措资金时一次性支付。,广义上资本成本是指公司为取得并使用资金而付出的代价,其中包括支付给股东的股息和债权人的利息等。狭义的概念是从筹资的角度来看的。

资本成本从财务的角度来看分为两种形式:

绝对数的形式:负债---利息(税前)用资费用

权益---股利(税后)筹资费用:一次性支付

二、财务战略目标的作用与内容

财务战略目标的作用是贯彻落实企业发展战略、明确企业财务管理与决策的发展方向、指导企业各项财务活动。它是做好财务战略规划、制定财务战略并组织实施的前提。

财务战略目标通常有持续盈利能力目标、长期现金流量现值目标、企业可持续成长目标、经济增加值最大化目标等。财务战略目标既从属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也从属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通常来讲,财务管理目标包括利润最大化、每股收益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等。财务战略目标是财务管理目标的具体化,而且更加侧重于长远目标和可持续发展。

(一)持续盈利能力目标

创立企业的主要目的是盈利,盈利是反映一个企业综合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持续盈利能力目标要求企业把持续获利作为其财务战略的目标,企业赚取的利润越多,就表明企业财富增加得越多,就越接近企业的发展目标。

持续盈利能力目标的优点是:

1.盈利能力的计算有会计核算为基础,比较容易量化和验证,也相对比较可靠;

2.指标直观,比较容易考核;

3.将盈利目标及其可持续性融为一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企业的短期行为或者片面追求短期利润的行为。

持续盈利能力目标的缺点是:

1.没有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资本成本,容易导致盈利指标虚高,业绩反映不实;

5

高会备考资料分享汇总页:/net/201453-1.htm

2.没有考虑所获得利润和投入资本之间的关系,企业通过不断追加投资以获取持续盈利,和企业在资本一定的情况下通过提高现有资本利用效率以达到持续盈利目的是不同的,但是持续盈利能力财务战略目标在这一点上并不清晰;

3.没有考虑获得的利润所承担的风险,比如,实现的销售利润所形成的应收账款的收账风险,获得的投资收益所承担的市场风险,相关资产的流动性风险等。

(二)长期现金流量现值目标

在长期现金流量现值目标下,企业财务战略决策者的工作核心是有效管理现金流量,其财务战略目标是促使归属于企业所有者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最大化。企业的长期所有者不仅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更关心企业长期净现金流量,因此,长期现金流量越充裕,表明企业财务实力越强,所有者的真实回报就越高。

长期现金流量现值目标的优点是:

1.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和资本成本,使业绩目标更加客观合理;

2.考虑了收账风险等,可以有效避免财务目标偏重于会计利润,降低资金风险;

3.有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协调企业管理层和所有者之间的利益矛盾。

长期现金流量现值目标的缺点是:

1.未来现金流量的可控性和预测性相对较差,影响该财务战略目标的可操作性;

2.容易导致企业为了追逐现金最大化而影响资金使用效率和财务管理效率;

3.该目标有时难以与企业的生产目标、销售目标、成本目标等相协调,从而影响容易出现与实务的脱节。

三、财务战略目标选择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正逐步转向价值创造和以价值最大化为基本目标。因此,在现代经济环境下,财务战略目标的选择应当以价值为基础,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来设计企业业绩的衡量指标体系和具体的发展目标。在传统的业绩衡量标准中,产量和市场份额等指标在提供财务业绩信息方面存在较大缺陷,有可能出现在亏损的情况下还增加产量和市场份额的情形,从而不能及时反映出企业价值已遭受损害。其中,产值、销售收入及其增长指标,忽视了生产成本和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会计净利润、每股收益指标只注重账面利润,忽视了资本成本等。

文章来源:/kcnet1180/

在价值管理理念下,企业可以设计一套以价值为基础的财务和非财务业绩衡量指标体系,作为管理层实现其战略目标而应当完成的指标。这些指标衡量的目标与价值管理战略目标一致,并可以对传统的业绩衡量指标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关键性的非财务业绩衡量指标主要包括设备利用率、生产周期、交货成本及其时间、应收应付款项周转率、单位产品成本、劳动生产率和废品率等。在实务中,企业选择财务战略目标,可以以经济增加值最大化为核心,再辅以长期盈利能力、长期现金流量现值等目标。中华考试网

关键性的财务业绩衡量指标及其优缺点如下:

20xx年高级会计师考试随章知识点讲解汇总精华共96页

关键性的财务业绩衡量指标

计算经济增加值的一种最简单的办法,是用息前税后利润减去企业的全部资本费用。复杂的方法是逐项调整会计收入使之变为经济收入,同时逐项调整会计成本使之变为经济成本,然后计算经济利润。

经济增加值与会计利润的最主要的区别是它扣除了全部资本的费用,而会计利润仅仅扣除了债务利息。

该项指标的优点是:考虑资本投资者的期望收益率,易于计算,属于有效的管理工具;缺点是难以反映多年的现金流量情况。

(4)净现值

所谓净现值,是指特定方案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与未来现金流出的现值之间的差额。或者净现值(记作NPV)是指在项目计算期内,按行业基准收益收益率或其他设定折现率计算的各年净现金流量现值的代数和。

7

高会备考资料分享汇总页:

20xx年高级会计师考试随章知识点讲解汇总精华共96页

/net/201453-1.htm

四、不同发展阶段的财务战略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目的之一就是控制企业的总体风险(包括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都高的战略会使企业的总体风险处于很高的位置,增加企业破产的可能性,从而会使企业的评估等级降低,不利于企业的健康成长。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都低的战略尽管可以控制企业的总体风险,使企业的总体风险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但企业价值在股市上往往被低估,很容易受到“猎食者”的关注或者被敌意收购。企业管理当局往往使企业的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作反向搭配,使财务风险服务于经营风险。

为了控制企业的总体风险,企业在不同的时期应当运用不同的财务战略。

(一)在企业生命周期的创立期,由于企业未来的经营情况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企业的经营风险往往很高。对大多数企业来说,这时的经营风险控制比财务风险控制控制更为重要。因为再好的融资方案也不能代替企业的经营战略使企业取得成功,如果企业的基本业务经营不好,那么最好的融资方案也仅仅是延缓它的灭亡而已。因此,在创立期,企业的融资来源一般是低风险的权益资本。股份制企业可以通过发售股票方式吸引风险投资者进行融资,有限责任公司可以通过实收资本进行融资。这时企业的资金需求很大,内部积累一般满足不了资金缺口,股利政策基本偏向于低股利甚至是零股利政策。风险投资者承担巨大风险所要求的回报主要来源于股价的上涨所带来的未来出售股票的收益。

(二)在企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期,产品试制成功,销售规模将快速增长,企业的经营风险有所降低,公司战略应当调整到营销管理上来。此时的企业仍然有很大的资金需求。不同的是,这时的企业的经营风险已经大大降低,可以进行一定的负债融资。由于这一阶段的企业的评估等级有所建立,为了获取低成本和高弹性的资金,企业可以采取发行诸如认股权证、可转换债券等证券的方式进行融资。在此阶段,企业也开始产生现金流入,可以提高股利分配水平以吸引新的投资者。处于成长期的企业的融资来源主要是新进入的投资者所注入的资金和少量负债所筹集的资金,资产负债率开始升高,以利用财务杠杆效应。此外,公司的光明前景还驱动着股票价格上涨。考试用书

(三)在企业生命周期的成熟期,企业战略出现重大调整,由以前的关注市场和市场份额转移到关注盈利能力和获取利润上来。这时,企业的经营风险很小,也产生了大量的现金流,同时企业的再投资机会变得狭窄,资金需求降低。企业开始大量利用负债进行筹资,以利用财

文章来源:/kcnet1180/

务杠杆效应,进行合理避税,因而资产负债率变高。由于再投资的机会减少,企业很难找到能够满足股东原先要求的预期报酬率的投资项目,所以企业会提高股利支付率,把富余的资金分配给股东,以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此时,股票价格趋于平稳。

(四)在企业生命周期的衰退期,企业逐渐从行业中退出,销售业绩开始下滑,高额的固定成本使得企业很快陷入亏损的境地,因而公司的财务战略应当转向考虑使用短期资金上来。在此阶段,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是借款,以进行合理避税,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利润。在衰退期,企业慢慢地濒临倒闭,现金净流量减少,所产生的利润基本上都会通过股利的形式分配给股东。

第二章企业并购

一、企业并购的类型

企业并购是资本运作的主要方式,是企业实现快速扩张的重要途径,包括:兼并和收购。兼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企业合并组成一家企业,通常表现为一家占优势的企业吸收其他企业的活动。-----吸收合并

收购是指一家企业购买另一企业的股权或资产,以获得对被并企业资产的所有权或对被并企业的控制权。-----控股合并

企业并购的分类:

9

高会备考资料分享汇总页:

20xx年高级会计师考试随章知识点讲解汇总精华共96页

/net/201453-1.htm

二、企业并购会计

(适用的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no.20---企业合并》)

(一)企业合并概述

1、企业合并

从会计的角度:企业合并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易或事项。

【解析】首先,企业合并导致会计主体发生变化。会计主体的变化产生于“控制权”的变化。

文章来源:/kcnet1180/

20xx年高级会计师考试随章知识点讲解汇总精华共96页

【注意】如果A持有B公司80%的股份,A随后再次投资取得B公司20%的股份时是否属于合并?A追加投资没有引起控制权的变化,故,A公司取得子公司少数股权不属于企业合并。

其次,合并对象必须构成业务。中华考试网

企业合并的结果通常是一个企业取得了对一个或多个业务的控制权。业务是指企业内部某些生产经营活动或资产负债的组合,该组合具有投入、加工处理过程和产出能力,能够独立计算其成本费用或所产生的收入,但一般不构成一个企业、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如企业的分公司、独立的生产车间、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分部等。

如果一个企业取得了对另一个或多个企业的控制权,而被购买方(或被合并方)并不构成业务,则该交易或事项不形成企业合并。

(二)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1、合并方:支付合并对价,并取得参与合并的其他企业控制权的一方。

2、确认

(1)吸收合并:确认被合并方原已经确认的资产、负债。不确认新的资产、负债。

(2)控股合并:确认为对被合并方的“长期股权投资”。

3、计量

(1)合并中取得的净资产

①吸收合并:被合并方原报表上资产、负债:按照“原账面价值”计量。

11

高会备考资料分享汇总页:/net/201453-1.htm

②控股合并:“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被合并方净资产账面价值×持股%

(2)支付的合并对价=放弃资产、承担债务、发行权益证券的账面价值

上述(1)和(2)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股本溢价,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的余额不足冲减的,应冲减留存收益。

(3)有关费用(不区分统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合并,处理原则相同)

①合并直接费用:为进行企业合并支付的审计费用、评估费用、法律服务费用等,应当于发生时计入“管理费用”科目。

企业专设的购并部门发生的日常管理费用,如果该部门的设置并不是与某项企业合并直接相关,而是企业的一个常设部门,应当于发生时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

②为企业合并发行的债券或承担其他债务支付的手续费、佣金:计入所发行债券及其他债务的初始计量金额,即,计入“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③企业合并中发行权益性证券发生的手续费、佣金等费用:抵减权益性证券溢价收入,溢价收入不足冲减的,冲减留存收益。

(三)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1、购买方:合并中取得对一方或多方控制权的一方。

2、确定合并成本

(1)一次交易实现的合并(吸收合并、控股合并)

合并成本=购买方放弃的资产、发行或承担的债务、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

(2)多次交换交易实现的合并(控股合并)

在购买方的个别财务报表中:

初始投资成本=原持被购买方的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新增投资成本

在合并财务报表中:

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原股权于购买日的公允价值+购买日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

原投资于购买日的公允价值-原投资于购买日的账面价值=投资收益

文章来源:/kcnet1180/

3、确认

(1)吸收合并

取得的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符合确认条件的予以确认。但对于被购买方在企业合并之前已经确认的商誉和递延所得税项目,购买方在对企业合并成本进行分配、确认合并中取得可辨认资产和负债时不应予以考虑。

确认的可辨认资产、负债产生暂时性差异的,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

企业合并成本-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0确认为商誉

<0重新复核后,计入“营业外收入”

(2)控股合并:确认为对被合并方的“长期股权投资”。

4、购买日的会计处理

6.吸收合并

借:被合并方各项资产(购买日公允价值)

商誉(合并成本>被合并方净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

贷:被合并方各项负债(公允价值)

银行存款(以现金支付的合并成本)

股本、资本公积—股本溢价(以权益证券为代价时权益证券的公允价值)

固定资产清理、营业外收入(非现金资产为对价的视同销售,确认损益)

营业外收入(合并成本<被合并方净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负商誉

三、反向购买

(一)反向购买的基本原则

以发行权益性证券交换股权方式进行企业合并的分两种情况:

一般的:发行权益证券的一方为合并后的母公司和购买方;(即,母公司=购买方)

13

高会备考资料分享汇总页:/net/201453-1.htm

特殊的:发行权益性证券的一方虽然为法律上的母公司,但因其生产经营决策在合并后被参与合并的另一方所控制的,则为会计上的被购买方,(即,母公司=被购买方)该类合并通常称为“反向购买”。

例如,A公司为一家规模较小的上市公司,B公司为一家规模较大的公司。B公司拟通过收购A公司的方式达到上市目的,但该交易是通过A公司向B公司原股东发行普通股用以交换B公司原股东持有的对B公司股权方式实现。

1、购买方(子公司)合并成本的计量

(1)计量基础:公允价值

(2)计量方法

企业合并成本:反向购买法律上的子公司(购买方)的合并成本是指其如果以发行权益性证券的方式为获取在和合并后报告主体的股权比例,应向法律上的母公司(被购买方)的股东发行的权益性证券数量与权益证券公允价值计算的结果。

即:合并成本=合并后在报告主体占有股权%计算的应向法律上母公司(被购买方)的股东发行的权益性证券数量×购买方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

购买方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

在购买日存在公开报价的,以公开报价作为其公允价值;

在购买日不存在可靠公开报价的,以购买方的公允价值和被购买方的公允价值两者之中有更为明显证据支持的一个作为基础。

【例24-5】A上市公司于20×7年9月30日通过定向增发本企业普通股对B企业进行合并,取得B企业100%股权。假定不考虑所得税影响。

(1)20×7年9月30日,A公司通过定向增发本企业普通股,以2股换1股的比例自B企业原股东处取得了B企业全部股权。A公司合并前已发行股份1500万股,合并时发行了1800万股普通股以取得B企业全部900万股普通股。

(2)A公司普通股在20×7年9月30日的公允价值为20元,B企业每股普通股当日的公允价值为40元。A公司、B企业每股普通股的面值为1元。

(3)20×7年9月30日,A公司除非流动资产公允价值较账面价值高4500万元以外,其他资产、负债项目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相同。

(4)假定A公司与B企业在合并前不存在任何关联方关系。

【分析】A公司合并前已发行股份1500万股,合并时发行了1800万股普通股以取得B企

文章来源:/kcnet1180/

业全部900万股普通股。即,合并后B公司的原股东持有A公司1800/(1500+1800)=54.55%的股份,则,A公司被B公司原股东控制。

法律上看:A公司持有B公司100%的股权,是B公司的母公司。

会计上看:A公司被B公司原股东控制而成为“被购买方”。

四、购买子公司少数股权的处理

业务描述:某企业持有另一企业50%以上有表决权股份,形成对被偷企业的控股;

追加投资,收购子公司另外的股权的情况,称为“购买子公司少数股权”。

该类交易或事项发生以后,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分别母公司个别财务报表以及合并财务报表两种情况进行处理:

从母公司个别财务报表角度,追加投资,按照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计量、核算;

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子公司的资产、负债应以购买日(或合并日)开始持续计算的金额反映。购买子公司少数股权的交易日,母公司新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与按照新增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子公司自购买日(或合并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可辨认净资产份额之间的差额,调整合并财务报表中的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的余额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五、不丧失控制权情况下处置部分对子公司投资的处理

企业如将对子公司部分股权出售,但出售后仍保留对被投资单位控制权,被投资单位仍为其子公司的情况下:

从母公司个别财务报表角度,应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确认有关处置损益。

借:银行存款中华考试网

贷:长期股权投资

投资收益(或借方)

15

高会备考资料分享汇总页:/net/201453-1.htm

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因出售部分股权后,母公司仍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被投资单位应当纳入母公司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财务报表中,处置长期股权投资取得的价款(或对价的公允价值)与处置长期股权投资相对应享有子公司净资产的差额应当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的余额不足冲减的,应当调整留存收益。

六、被购买方的会计处理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被购买方在企业合并后仍持续经营的(即,控股合并),如购买方取得被购买方100%股权,被购买方可以按合并中确定的有关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调账,其他情况下被购买方不应因企业合并改记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

第三章股权激励

一、股权激励概述

股权激励主要是指上市公司以本公司股票为标的,对其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其他员工进行的长期性激励。在我国,现阶段公司采用的股权激励方式主要有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股票增值权、虚拟股票、业绩股票等。

1、股权激励的对象

(1)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业务)人员,以及公司认为应当激励的其他员工,但不应包括独立董事。因为独立董事作为股东利益,尤其是中小股东利益的代表,其职责在于监督管理层的规范经营,从股权激励的本义上讲,不应对为激励对象。上市公司中不能成为激励对象的人

A.最近3年内被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或宣布为不适当人选的;

B.最近3年内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被中国证监会予以行政处罚的;

C.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的不得担任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情形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监事以及由上市公司控股公司以外的人员担任的外部董事,暂不纳入股权激励计划;其次,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母公司的负责人在上市公司担任职务的,可参加股

文章来源:/kcnet1180/

权激励计划,但只能参与一家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再者,在股权授予日,任何持有国有控股上市公司5%以上有表决权的股份的人员,未经股东大会批准,不得参加股权激励计划。

2

20xx年高级会计师考试随章知识点讲解汇总精华共96页

、股权激励的方式

二、股权激励会计

经过股东大会批准实施的股权激励计划,适用《企业会计准则no.11--股份支付》。

1、股份支付:是“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的简称,是指企业为获取职工和其他方提供服务而授予权益工具或者承担以权益工具为基础确定的负债的交易。

2、股份支付的分类(按照结算工具划分)

(1)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中华考试网

17

高会备考资料分享汇总页:/net/201453-1.htm

(2)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现金股票增值权(股票增值权)、模拟股票(虚拟股票)

3、可行权条件

(1)可行权条件:指能够确定企业是否得到职工或其他方提供的服务、且该服务使职工或其他方具有获取股份支付协议规定的权益工具或现金等权利的条件。

可行权条件的类型:服务期限条件或业绩条件。

服务期限条件:指职工或其他方完成规定服务期限才可行权的条件。

市场业绩条件:指行权价格、可行权条件以及行权可能性与权益工具的市场价格相关的业绩条件。如,股价至少上升多少职工可相应取得多少股份的规定。

作用:市场条件影响企业确定权益工具在授予日的公允价值。但市场条件是否得到满足,不影响企业对预计可行权情况的估计(即,无论是否达到,都要确认、计量)。

非市场业绩条件:是指除市场条件之外的其他业绩条件,如股份支付协议中关于达到最低盈利目标或销售目标才可行权的规定。

作用:非市场条件是否得到满足,影响企业对预计可行权情况的估计。

(2)非可行权条件

如果股权激励计划中的某种条件的规定与授予方可否行权无关,则称为“非可行权条件”。

三、股权激励计划条款的修改

通常情况下,股份支付协议生效后,不应对其条款和条件随意修改。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修改授予权益工具的股份支付协议中的条款和条件。

1、会计处理原则:无论已授予的权益工具的条款和条件如何修改,甚至取消权益工具的授予或结算该权益工具,企业都应至少确认按照所授予的权益工具在授予日的公允价值来计量获取的相应服务,除非因不能满足权益工具的可行权条件(除市场条件外)而无法可行权。

2、会计处理方法

(1)条款和条件的有利修改:增加的获取服务的公允价值

条款和条件的有利修改指,提高了“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或增加了“权益工具的数量”,从而导致权益工具公允价值总额的增加。

文章来源:/kcnet1180/

①提高了“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

如果修改发生在等待期内,自修改日起,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按照修改后的权益工具公允价值确认服务的金额。

如果修改发生在可行权日之后,企业应当立即确认权益工具公允价值的增加。

如果股份支付协议要求职工只有先完成更长期间的服务才能取得修改后的权益工具,则企业应在整个等待期内确认权益工具公允价值的增加。

②增加了所授予的权益工具的数量

如果修改发生在等待期内,自修改日起,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按照修改后的权益工具数量确认服务的金额。

【注意】如果企业采用缩短等待期、变更或取消业绩条件(而非市场条件)的有利修改,企业在处理可行权条件时,应当考虑修改后的可行权条件。

(2)条款和条件的不利修改:继续对取得的服务进行会计处理,如同该变更从未发生,除非企业取消了部分或全部已授予的权益工具。

①修改减少了授予的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不应考虑权益工具公允价值的减少。

②修改减少了授予的权益工具的数量:将减少部分作为已授予的权益工具的取消来进行处理。

如果企业在等待期内取消了所授予的权益工具或结算了所授予的权益工具(因未满足可行权条件而被取消的除外):

第一,将取消或结算作为加速可行权处理,立即确认原本应在剩余等待期内确认的金额。第二,在取消或结算时支付给职工的所有款项均应作为权益的回购处理,回购支付的金额高于该权益工具在回购日公允价值的部分,计入当期费用。

第三,如果向职工授予新的权益工具,并认定所授予的新权益工具是用于替代被取消的权益工具的,企业应以与处理原权益工具条款和条件修改相同的方式,对所授予的替代权益工具进行处理。

如果企业未将新授予的权益工具认定为替代权益工具,则作为一项新授予的股份支付进行处理。

企业如果回购其职工已可行权的权益工具,应当借记所有者权益,回购支付的金额高于该权益工具在回购日公允价值的部分,计入当期费用。

19

高会备考资料分享汇总页:/net/201453-1.htm

【注意】如果企业以不利于职工的方式修改了可行权条件,如延长等待期、增加或变更业绩条件(非市场条件),企业在处理可行权条件时,不应考虑修改后的可行权条件。

第四章套期保值

一、有关概念

1、套期保值

套期保值是指以规避现货价格风险为目的的期货交易行为。

【例】我国某油脂公司计划20xx年4月从美国进口500吨大豆,现货价格为1000元/吨,为了回避4个月后购进的500吨大豆价格上涨带来的风险,该公司决定进行套期保值。1月份现货市场价格为1000元/吨,以1200元/吨的价格买进500吨大豆4月份到期的大豆合约。

4月份在现货市场上以1500元/吨的价格买入500吨大豆以1700元/吨将买进500吨4月份到期的合约卖掉。

结果4月买入现货比1月多支付500元/吨期货对冲盈利500元/吨

企业开展套期保值交易,是将期货市场当作转移价格风险的场所,对现货的价格进行“锁定”的交易活动。故,套期保值的本质在于“风险对冲”和“风险转移”。

2、套期保值的原则

文章来源:/kcnet1180/

20xx年高级会计师考试随章知识点讲解汇总精华共96页

3、套期保值的衍生工具:期货、远期合同、期权、互换等。

(1)期货,是指标准化的(数量、质量、期限)远期交易、标准化的远期合约。根据合约标的物的不同,期货分为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

(2)远期合约: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特定时间以特定价格买卖特定数量和质量的资产的协议。远期合约使资产的买卖双方能够消除未来资产交易的不确定性。

与期货相比差异:采用场外交易方式、数量不限制。

(3)期权:通过支付少量的期权费获得的选择权,包括: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两种。外语学习网

看涨期权(买入权):在期权合约有效期内按执行价格买进一定数量标的物的权利。看跌期权(卖出权):在期权合约有效期内按执行价格卖出一定数量标的物的权利。

(4)互换:是一种双方商定在一段时间内彼此相互交换现金的金融互换交易。常见的是利率互换。

除以上衍生金融工具外,当用于规避被套期对象的“外汇汇率”风险时,可以采用一般金融工具。如,某种外币借款可以作为对同种外币结算的销售(确定)承诺的套期工具;又如,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以作为规避外汇风险的套期工具。

二、套期保值的方式

1、买入套期保值

未来的采购方或投资方为了回避价格上涨的风险,买入期货合约或购入看涨期权的情况。

21

高会备考资料分享汇总页:/net/201453-1.htm

2、卖出套期保值

未来的销售方或金融资产的转让方,为了回避价格下跌的风险,卖出期货合约或购入看跌期权的情况。

三、套期保值会计

依据:《企业会计准则no.24—套期保值》

1、套期保值的会计定义(大纲P60)

(1)套期工具及其指定

对于套期工具,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套期工具的基本条件就是其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地计量;

其次,企业自身的权益工具既非企业的金融资产也非金融负债,因而也不能作为套期工具。第三,使用期权进行套期保值时,只有买入的期权才能作为套期保值的工具。

①一般情况

套期工具通常作为一个整体来指定,也可以将期货、期权的一定比例指定为套期工具。但,不能就期货、期权内部的某一部分指定为套期工具。也不能在套期关系中将套期工具剩余期限内的某一时段进行套期指定。

例如,某公司拥有一项支付固定利息、收取浮动利息的互换合同,打算将其用于对所发行的浮动利率债券进行套期。该互换合同的剩余期限为10年,而债券的剩余期限为5年。在这种情况下,甲公司不能在互换合同剩余期限中的某5年将互换指定为套期工具。

②特殊情况

A.期权:企业可以将期权的内在价值和时间价值分开,其内在价值变动期权可以指定为套期工具。(期权的内在价值是指期权行权时带来的经济利益)

B.远期合同:企业可以将远期合同的利息和即期价格分开,只就即期价格变动将远期合同指定为套期工具。-----原理同上

(2)被套期项目(即为被套期对象)

文章来源:/kcnet1180/

A.已确认的资产B.已确认的负债C.确定的承诺

D.很可能发生的预期交易E.境外经营净投资

2、套期保值的会计分类

(1)公允价值套期(2)现金流量套期(3)境外经营净投资套

第五章金融资产转移

一、金融资产概述

金融工具是指形成一个企业的金融资产,并形成其他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金融工具包括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

金融资产的特点:是一种“合同权利”。

1、金融资产的内容

(1)货币资金:现金、银行存款

(2)债权资产:应收账款、应收票据、贷款外语学习网

(3)间接投资:股权投资、债权投资、基金投资。

2、金融资产的类别

会计准则按照企业业务特点和风险管理的要求,将金融资产分为以下4类:

(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的此类资产。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特点:为近期出售、获取差价而持有的债券、股票、基金。

分类要求: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后不能重分类为其他金融资产,其他金融资产也不能重分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2)持有至到期投资: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有能力持有至到期的基础工具。(即,符合条件的债券投资)

23

高会备考资料分享汇总页:/net/201453-1.htm

分类要求:持有至到期投资中途出售比例较大、且不属于例外情况的(见教材),要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连续两个完整的会计年度不得再确认新的“持有至到期投资”。

(3)贷款和应收款项:指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回收金融固定或可确定的基础金融工具。

(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指不属于上述类别的基础工具。包括:持有期不确定的债券投资、对被投资单位没有重大影响、活跃市场有报价的股权投资。

4

20xx年高级会计师考试随章知识点讲解汇总精华共96页

、金融资产的计量

二、金融资产转移的形式

1、金融资产转移:是指企业(转出方)将金融资产让与或交付给该金融资产发行方以外的另一方(转入方)。其中,金融资产既可以是单项金融资产,也可以是一组类似的金融资产。

2、金融资产转移的分类

文章来源:/kcnet1180/

(1)按照表现形式进行分为两类:出售金融资产和资产证券化。大纲P72

(2)按照转移的金融资产的范围分为:整体转移和部分转移。

3、金融资产转移的类型

(1)应收账款保理(现代意义:将应收账款出售给银行)

①附追索权应收账款保理

A.如果与该应收账款所有权有关的风险和报酬已经发生转移,企业终止确认应收账款,实际收到的金额与应收账款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因应收账款保理而承担的连带还款责任,应当按照“或有事项”的规定在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

B.如果与该应收账款所有权有关的风险和报酬没有转移,其实质是企业以应收账款为质押取得银行借款,企业不应终止确认应收账款,实际收到的金额应当确认为一项负债。

2、不附追索权应收账款保理:应收账款的风险和报酬发生转移,企业应当终止确认应收账款,实际收到的金额与应收账款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2)应收票据贴现和背书转让

①应收票据贴现

应收票据贴现分为附追索权应收票据贴现和不附追索权应收票据贴现两种。会计处理原则同“应收整款保理”。

②应收票据背书转让

企业(背书人)因背书转让应收票据而承担的连带还款责任,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在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

(3)金融资产证券化

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基本业务流程是:

①发起机构,即持有贷款的银行确定可证券化的金融资产,以基础资产组

建资产池(一组资产)。

②受托机构(信托公司)设立特定目的主体。特定目的主体是指由发起人建立、接受发起人的

25

高会备考资料分享汇总页:/net/201453-1.htm

资产组合,并发行以此为支持的证券的特殊实体,其职能是购买、包装证券化资产和以此为基础发行资产化证券。

③发起机构将基础资产转移给受托机构设立的特定目的主体。

④信用增级机构(保险公司、担保公司)对特定目的主体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进行信用增级。⑤信用评级机构*对特定目的主体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进行信用评级。

国际三大评级机构:

美国标准普尔(S&P),美国穆迪(Moody's),美国惠誉国际(FitchRatings)。

国内三大评级机构

中诚信国际,联合资信,大公国际。

⑥承销机构销售特定目的主体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特定目的主体获得发行对价后按合同约定支付发起机构。

⑦服务机构(可以是发起机构)和资金保管机构负责管理基础资产。

资金保管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起机构和贷款服务机构不得担任同一交易的资金保管机构,应选择另外一家金融机构。

(4)金融资产转移的其他方式:出售金融资产—转让持有的各种金融资产。

三、金融资产转移会计

(本章重点:是否终止确认)

二.确认原则

1、已转移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终止确认该资产。

业务:

(1)不附追索权的应收账款保理、票据贴现;

(2)附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保理和票据贴现,但,风险报酬已经实质转移的。

(3)不附任何条件的金融资产出售

文章来源:/kcnet1180/

(4)出售金融资产,约定按照市场价回购

(5)出售金融资产,取得看跌或看涨期权,属于重大价外期权的

2、保留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继续确认该金融资产,并将收益确认为负债。

业务:(1)附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保理和票据贴现,风险报酬未转移的。

(2)出售金融资产,按照约定价格回购

(3)出售金融资产,取得看跌或看涨期权,属于重大价内期权的

3、既没有转移也没有保留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的

(1)放弃了对金融资产的控制: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同时确认新资产/负债

(2)未放弃对金融资产的控制:按照继续涉入所转移金融资产的程度确认有关资产和负债及任何保留权益

(二)账务处理

1、应收账款保理、应收票据贴现

27

高会备考资料分享汇总页:

20xx年高级会计师考试随章知识点讲解汇总精华共96页

/net/201453-1.htm

文章来源:/kcnet1180/

20xx年高级会计师考试随章知识点讲解汇总精华共96页

第七章企业内部控制

第一节内部控制的目标、原则与要素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它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的特点:

(一)内部控制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完善的过程,它持续地流动于企业之中,并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的新情况、新要求适时改进。

(二)内部控制由企业中各个层级的人员共同实施,从企业负责人到各个业务分部、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直至企业每一个普通员工,都对实施内部控制负有责任。

(三)内部控制在形式上表现为一整套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彼此联结的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这些方法、措施和程序有助于及时识别和处理风险,促进企业实现发展目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信息报告质量、资产管理水平和法律遵循能力。

(四)内部控制能够向企业管理层实现前述目标提供合理保证,但由于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管理层的逾越和串通舞弊等原因,难以确保每一个企业必定成功。

29

高会备考资料分享汇总页:/net/201453-1.htm

一、内部控制目标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一)促进遵循国家法律法规

守法和诚信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石。逾越法律的短期发展终将付出沉重代价。内部控制要求企业必须将发展置于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基本框架之下,在守法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发展。

(二)促进维护资产安全

资产安全完整是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良好的内部控制,应当为资产安全提供扎实的制度保障。

(三)促进提高信息报告质量

可靠的信息报告能够为企业管理层提供适合其既定目的的准确而完整的信息、支持管理层的决策和对营运活动及业绩的监控;同时,保证对外披露的信息报告的真实、完整,有利于提升企业的诚信度和公信力,维护企业良好的声誉和形象。

(四)促进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该目标要求企业结合自身所处的特定的经营、行业和经济环境,通过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不断提高营运活动的盈利能力和管理效率。

(五)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这是内部控制的终极目标。它要求企业将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努力做出符合战略要求、有利于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造长久价值的策略选择。

二、内部控制原则

内部控制原则是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的基本指针。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5项原则,即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和成本效益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实现

文章来源:/kcnet1180/

全过程、全员性控制,不存在内部控制空白点。

(二)重要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并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确保不存在重大缺陷。重要性原则的应用需要一定的职业判断,企业应当根据所处行业环境和经营特点,从业务事项的性质和涉及金额两方面来考虑是否及如何实行重点控制。

(三)制衡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制衡性原则要求企业完成某项工作必须经过互不隶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岗位和环节;同时,还要求履行内部控制监督职责的机构或人员具有良好的独立性。考试用书

(四)适应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加以调整。适应性原则要求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具有前瞻性,适时地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估,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补救。

(五)成本效益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成本效益原则要求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必须统筹考虑投入成本和产出效益之比。对成本效益原则的判断需要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尽管某些控制会影响工作效率,但可能会避免整个企业面临更大损失,此时仍应实施相应控制。

三、内部控制要素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内部控制的要素归纳为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5大方面。

(一)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规定企业的纪律与架构,影响经营管理目标的制定,塑造企业文化氛围并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是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环境是其他内部控制组成要素的基础,董事会及单位负责人在塑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中发挥关键作用。内部环境主要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5个方面:

31

高会备考资料分享汇总页:/net/201453-1.htm

1.单位的治理结构:四个法定刚性机构

①股东(大)会享有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规定的合法权利,依法行使企业经营方针、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重大事项的表决权。

②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依法行使企业的经营决策权。董事会负责监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外语学习网

③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监督企业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与实施的内部控制进行监督。

④经理层负责组织实施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事项,主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

2.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

(1)企业应当结合业务特点和内部控制要求设置内部机构,明确职责权限,将权利与责任落实到各责任单位。

企业应当通过编制内部管理手册,使全体员工掌握内部机构设置、岗位职责、业务流程等情况,明确权责分配,正确行使职权。

(2)企业内部机构设置虽然没有统一模式,但所采用的组织结构应当有利于提升管理效能,并保证信息通畅流动。

3.内部审计机制

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内部审计机构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按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程序进行报告;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有权直接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报告。

4、人力资源政策

企业应当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人力资源政策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员工的聘用、培训、辞退与辞职。

(2)员工的薪酬、考核、晋升与奖惩。

(3)关键岗位员工的强制休假制度和定期岗位轮换制度。

文章来源:/kcnet1180/

(4)掌握国家秘密或重要商业秘密的员工离岗的限制性规定。

(5)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政策。

企业应当将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拔和聘用员工的重要标准,切实加强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升员工素质。

5、企业文化

企业应当加强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强化风险意识。

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中华考试网企业员工应当遵守员工行为守则,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企业应当加强法制教育,增强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法制观念,严格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监督,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和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备案制度。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

1、目标设定

风险是指一个潜在事项的发生对目标实现产生影响的可能性。风险与可能被影响的控制目标相关联。企业必须制定与生产、销售、财务等业务相关的目标,设立可辨认、分析和管理相关风险的机制,以了解企业所面临的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不同风险。

2、风险识别

企业在风险评估过程中,更应当关注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应当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有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企业识别内部风险,应当关注下列因素:①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员工专业胜任能力等人力资源因素。②组织机构、经营方式、资产管理、业务流程等管理因素。③研究开发、技术投入、信息技术运用等自主创新因素。④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财务因素。⑤营运安全、员工健康、环境保护等安全环保因素。⑥其他有关内部风险因素。

企业识别外部风险,应当关注下列因素:①经济形势、产业政策、融资环境、市场竞争、资

33

高会备考资料分享汇总页:/net/201453-1.htm

源供给等经济因素。②法律法规、监管要求等法律因素。③安全稳定、文化传统、社会信用、教育水平、消费者行为等社会因素。④技术进步、工艺改进等科学技术因素。⑤自然灾害、环境状况等自然环境因素。⑥其他有关外部风险因素。

3、风险分析

企业应当在充分识别各种潜在风险因素的基础上,对固有风险(即不采取任何防范措施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进行分析,同时,重点分析剩余风险(即采取了相应应对措施之后仍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

企业应当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

(1)定性分析方法,是直接运用定性术语描述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以及其对目标的影响程度,是比较简单实用的方法。一般来说,在不要求定量化的地方,或者在定量分析所需的充分可靠数据实际上无法取得或者获取和分析数据不具有成本效益性时,管理层通常采用定性的分析技术。比较常用的定性分析的方法主要有:访谈、集体讨论、专家咨询、问卷调查以及标杆分析等。大多数定性分析都是用文字来描述的,如风险发生可能性结果一般有“很少的”、“不太可能的”、“可能的”、“很可能的”、“几乎确定的”等几种情况;一般将风险性质划分为“不重要的”、“次要的”、“中等的”、“主要的”、“灾难性的”等几级。定性分析方法的质量主要取决于管理者的知识和判断能力、对潜在事项的了解以及风险相关背景和动态变化等。

(2)定量分析方法,是用数量方法描述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以及其对目标的影响程度。定量分析方法大多数是建立在数学模型基础上的,如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用概率来表示,对目标影响程度用损失金额来表示。一般来说,如果存在充分的信息可以用间隔或比例计量来估计风险的可能性或影响时,就可以使用定量的方法。定量技术能带来更高的精确度,通常应用在更加复杂和深奥的活动中,以便对定性技术进行补充。比较常用的定量评估的方法主要有:概率技术(风险模型、损失事项评估和事后检验)、情景分析、压力测试法、敏感性分析、计算机模拟(如蒙特卡罗方法)等。进行风险定量分析时,应统一制定各风险的度量企业和风险度量模型,并通过测试等方法,确保评估系统的假设前提、参数、数据来源和定量评估程序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定期对假设前提和参数进行复核和修改,并将定量分析系统的估算结果与实际效果对比,据此对有关参数进行调整和改进。

企业进行风险分析,应当充分吸收专业人员,组成风险分析团队,按照严格规范的程序开展工作,确保风险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三)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指企业根据风险应对策略,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

企业应当结合风险评估结果,通过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与检查性控制相结合的

文章来源:/kcnet1180/

方法,运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常见的控制措施有: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

1.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

所谓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舞弊行为的职务。不相容职务一般包括:

(1)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

(2)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

(3)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

(4)业务经办与稽核检查;

(5)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

对于不相容的职务如果不实行相互分离的措施,就容易发生舞弊等行为。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因此,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系统时,首先应确定哪些岗位和职务是不相容的,比如一名雇员既负责签发支票、记录支票登记簿,又负责企业银行账的对账工作,如果该雇员伪造签名,贪污企业的款项,他就有可能隐瞒对贪污款项的支票记录,而且又因掌握对账工作,使得舞弊行为被隐瞒而不被发现。其次要明确规定各个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见下表)。日常业务中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

分离原则: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

不相容职务:

(1)会计职务与出纳职务分离,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2)会计职务与审计职务分离;

(3)支票保管职务与印章保管职务分离;

(4)支票审核职务与支票签发职务分离,支票签发职务由出纳担任,其他会计人员不得兼任;

(5)银行印鉴保管职务、企业财务章保管职务、人名章保管职务分离,不得由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

35

高会备考资料分享汇总页:/net/201453-1.htm

分离原则:不得由同一部门或个人办理合同业务的全过程

不相容职务:

(1)合同签署(或委托签署)职务与条款订立职务分离;

(2)条款订立职务与法律顾问职务分离;

(3)合同谈判职务与合同定价职务分离;

(4)合同履行职务与收付款职务分离;

(5)合同审计职务与上述职务分离

分离原则:不得由同一部门或个人办理固定资产采购业务的全过程

不相容职务:

(1)批准采购职务与采购经办职务分离;

(2)询价定价职务与确定供应商职务分离;

(3)采购职务与验收职务分离;

(4)付款审批职务与付款执行职务分离;

(5)采购职务、入库登记职务、会计记录职务分离

分离原则:不得由同一部门或个人办理投资业务的全过程

不相容职务:

(1)投资计划的编制职务与投资的审批职务分离;

(2)投资业务的操作职务与会计记录职务分离;

(3)有价证券的保管职务与会计记录职务分离;

(4)投资股利、利息的经办职务与会计核算职务分离

分离原则:直系亲属“回避”

不相容职务:

(1)企业领导人的直系亲属不得担任本企业的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职务;

(2)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直系亲属不得在本企业会计机构中担任出纳职务;

文章来源:/kcnet1180/

(3)纪委委员的直系亲属不得担任本企业或下属企业的主要领导人职务

(四)信息与沟通

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信息与沟通的要件主要包括:信息质量、沟通制度、信息系统、反舞弊机制。

1.信息质量

信息是企业各类业务事项属性的标识,是确保企业经营管理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企业日常生产经营需要收集各种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合理筛选、核对、整合,提高信息的有用性。企业可以通过财务会计资料、经营管理资料、调研报告、专项信息、内部刊物、办公网络等渠道,获取内部信息;还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组织、社会中介机构、业务往来企业、市场调查、来信来访、网络媒体以及有关监管部门等渠道,获取外部信息。外语学习网

2.沟通制度

信息的价值必须通过传递和使用才能体现。企业应当建立信息沟通制度,将内部控制相关信息在企业内部各管理级次、责任企业、业务环节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客户、供应商、中介机构和监管部门等有关方面之间进行沟通和反馈。信息沟通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报告并加以解决。重要信息须及时传递给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

3.信息系统

为提高控制效率,企业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与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促进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集成和共享的同时,还应加强对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访问与变更、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4.反舞弊机制

舞弊是指企业董事、监事、经理、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它是需要企业重点加以控制的领域之一。企业应当建立反舞弊机制,坚持惩防并举、重在预防的原则,明确反舞弊工作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有关机构在反舞弊工作中的职责权限,规范舞弊案件的举报、调查、处理、报告和补救程序。反舞弊工作的重点包括:

(1)未经授权或者采取其他不法方式侵占、挪用企业资产,牟取不当利益;

(2)在财务会计报告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的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等

37

高会备考资料分享汇总页:/net/201453-1.htm

(3)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滥用职权;

(4)相关机构或人员串通舞弊。

为确保反舞弊工作落到实处,企业应当建立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设置举报专线,明确举报投诉处理程序、办理时限和办理要求,确保举报、投诉成为企业有效掌握信息的重要途径。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应当及时传达至全体员工。

(五)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于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及时加以改进,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

1.企业应当制定内部控制监督制度。

2.内部监督包括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

(1)日常监督是指企业对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常规、持续的监督检查。日常监督的常见方式包括: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获得能够判断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情况的信息;在与外部有关方面沟通过程中获得有关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情况的验证信息;在与员工沟通过程中获得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执行的证据;通过账面记录与实物资产的检查比较对资产的安全性进行持续监督;通过内部审计活动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持续监督。

(2)专项监督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活动、业务流程、关键岗位员工等发生较大调整或变化的情况下,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或某些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专项监督的范围和频率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以及日常监督的有效性等予以确定。

专项监督应当与日常监督有机结合,日常监督是专项监督的基础,专项监督是日常监督的补充,如果发现某专项监督需要经常性地进行,企业有必要将其纳入日常监督之中。

3.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情况应当形成书面报告,并在报告中揭示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内部监督形成的报告应当有畅通的报告渠道,确保发现的重要问题能及时送达至治理层和经理层;同时,应当建立内部控制缺陷纠正、改进机制,充分发挥内部监督效力。

4.企业应当在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的基础上,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出具自我评价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方式、范围、程序和频率,除法律法规有特别规定的,一般由企业根据经营业务调整、经营环境变化、业务发展状况、实际风险水平等自行确定。

文章来源:/kcnet1180/

四、内部控制的组织实施

(一)内部控制的组织形式

内部控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及内部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并承担相应的职责。

1.董事会

董事会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定期召开董事会议,商讨内部控制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并作出决策。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对企业组织架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加大了董事会及其全体董事的责任,其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职责为:

(1)科学选择经理层并对其实施有效监督;

(2)清晰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的范围;

(3)就企业的最大风险承受度形成一致意见;

(4)及时知悉企业最重大的风险以及经理层是否恰当地予以应对。

2.审计委员会

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下设的专业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在内部控制中的职责一般包括:

(1)审查内部控制的设计;

(2)监督内部控制有效实施;

(3)领导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

(4)与中介机构就内部控制审计和其他相关事宜进行沟通协调。

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对审计委员会的人员构成、议事规则、报告机制等均有重要影响,要求审计委员会负责人及其成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独立性、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胜任能力。3.监事会

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监事会监督不同于审计委员会对经理层的监督,是一种层次更高、独立性更高的再监督。监事会主席及其成员应当定期参加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召开的涉及内部控制的会议,如对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有关内部控制的决策持有异议,或认为董事会和经理层成员存在舞弊行为,还可提议召开独立的监事会议。

39

高会备考资料分享汇总页:/net/201453-1.htm

4.经理层

经理层由董事会委任,是公司的代理人,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经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最高执行者,在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尤其承担着重要责任,包括:贯彻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的决策意见;为其他高级管理人员提供内部控制方面的领导和指引;定期与采购、生产、营销、财务、人事等主要职能部门和业务单元的负责人进行会谈,对他们控制风险的措施及效果进行督导和核查等。

5.内部控制部门

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可以根据需要成立专门的内部控制工作团队,以项目组的形式运作;也可以成立内部控制专职机构(或岗位),专门负责内部控制在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组织协调和日常性事务工作。内部控制专职机构的职责一般包括:制定内部控制手册并组织落实;确定各职能部门或业务单元对于内部控制的权利和义务;指导内部控制与其他经营计划和管理活动的整合;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或经理层报告内部控制建设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等。

6.内部审计部门

内部审计部门在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以及提出改进建议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企业应当授予内部审计部门适当的权力以确保其独立地履行审计职责;对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的任免应当慎重;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与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应保持畅通沟通;应当赋予内部审计部门追查异常情况的权力和提出处理处罚建议的权力。

内部审计机构按照本企业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的要求,履行下列职责:(1)对本企业及所属企业(含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下同)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2)对本企业及所属企业预算内、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3)对本企业内设机构及所属企业领导人员的任期经济责任进行审计;(4)对本企业及所属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审计;(5)对本企业及所属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及风险管理进行评审;(6)对本企业及所属企业经济管理和效益情况进行审计;(7)法律、法规规定和本企业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要求办理的其他审计事项。

7.财会部门

财会部门在保证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有效性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的财务活动应当贯穿单位经营管理全过程,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工作,要求财会部门不能将眼光仅仅局限于财务活动,而应贯穿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在制定发展战略、分析评估风险和作出决策等环节扮演好关键的助手和参谋角色。为此,企业经理层应当赋予财会部门负责人参与相应决策的权力,并支持和指导其关注经营管理的更广范畴。

8.其他职能部门

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或业务单位)及其全体员工都应当在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承担相应职责并发挥积极作用。如法律部门应当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和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备案制

文章来源:/kcnet1180/

度,做好法律宣传和解释工作,确保企业合法经营;人事部门应当建立举报人保护制度,确保投诉举报机制有效运行,并成为企业反舞弊的重要手段,等等。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在各职能部门(或业务单位)内部设立内部控制岗位,专门负责与本部门相关的内部控制工作,并定期与内部控制职能部门进行沟通。

除上述之外,所有员工都在实现内部控制中承担相应职责并发挥积极作用。企业经理层应当重视员工的作用,并为员工反映诉求提供信息通道。

(二)内部控制的设计程序

1.对企业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

重点对企业的组织体系、机构设置、营业范围、经营方式、主要业务、营运情况、管理水平、员工情况、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所处的外部环境等进行全面总结和分析。

2.按照系统理论和方法的要求划分企业内部结构

按照一定的方法,合理归集、构建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和内部控制要求的相关子系统,包括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社会责任等内部环境系统;资金活动、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销售业务、研究开发、工程项目、担保业务、业务外包、财务报告、全面预算、合同管理、内部信息传递、信息系统等业务活动系统。

3.确定所属系统活动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对各相关子系统进行认真研究和梳理,确定各子系统运行过程中的主要风险、关键环节和关键控制点,并针对每一个关键环节和关键控制点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

4.形成内部控制制度的文本规定

用文字、流程图、风险控制文档等多种形式将各相关子系统及其业务和事项的风险类型、控制目标、关键控制点、控制措施、控制频率加以规定和说明,形成与经营管理制度有机结合的内部控制。

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实施内部控制的企业,在建立健全本企业内部控制时,应当充分考虑手工控制与计算机信息技术控制的特点和差异,但不得因实行计算机信息技术控制而免除或减少必要的控制程序。

(三)内部控制的实施体系

内部控制的实施体系由三个层面构成:

41

高会备考资料分享汇总页:/net/201453-1.htm

1.以标准建设为推动

由财政部门同相关政府部门联合研究制定一套科学的、权威的、统一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国务院部门和系统在此基础上,根据法律法规和行业监管规则,制定相关政策性文件,明确特定行业、特殊类型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要求。

2.以企业实施为主体

企业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制定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在组织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时,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将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

3.以政府监管和社会评价为补充

为推动企业有效实施内控规范,财政、审计、证券、银行、保险等政府监管部门应对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会计师事务所应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第二节企业层面控制

企业层面控制,是指对企业控制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影响,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直接相关的控制。在此,侧重介绍与内部环境直接相关的有关控制。

一、组织架构控制

组织架构,是指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股东(大)会决议和企业章程,结合本企业实际,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职责权限、人员编制、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其中,核心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问题。其现实和长远意义第一,建立和完善组织架构可以促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二,建立和完善组织架构可以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舞弊风险。第三,建立和完善组织架构可以为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一)组织架构设计与运行中的主要风险

1.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良性运行机制和执行力,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失败,难以实现发展战略。

具体表现为:一是,股东大会是否规范而有效地召开,股东是否可以通过股东大会行使自己的权利;二是,企业与控股股东是否在资产、财务、人员方面实现相互独立,企业与控股股

文章来源:/kcnet1180/

东的关联交易是否贯彻平等、公开、自愿的原则;三是,对与控股股东相关的信息是否根据规定及时完整地披露;四是,企业是否对中小股东权益采取了必要的保护措施,使中小股东能够和大股东同等条件参加股东大会,获得与大股东一致的信息,并行使相应的权利;五是,董事会是否独立于经理层和大股东,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中是否有适当数量的独立董事存在且能有效发挥作用;六是,董事对于自身的权利和责任是否有明确的认知,并且有足够的知识、经验和时间来勤勉、诚信、尽责地履行职责;七是,董事会是否能够保证企业建立并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审批企业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并定期检查、评价其执行情况,明确设立企业可接受的风险承受度,并督促经理层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监督和评价;八是,监事会的构成是否能够保证其独立性,监事能力是否与相关领域相匹配;九是,监事会是否能够规范而有效地运行,监督董事会、经理层正确履行职责并纠正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十是,对经理层的权力是否存在必要的监督和约束机制。

2.内部机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或缺失、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

具体表现为:一是,企业内部组织机构是否考虑经营业务的性质,按照适当集中或分散的管理方式设置;二是,企业是否对内部组织机构设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组织的运行流程等有明确的书面说明和规定,是否存在关键职能缺位或职能交叉的现象;三是,企业内部组织机构是否支持发展战略的实施,并根据环境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四是,企业内部组织机构的设计与运行是否适应信息沟通的要求,有利于信息的上传、下达和在各层级、各业务活动间的传递,有利于为员工提供履行职权所需的信息;五是,关键岗位员工是否对自身权责有明确的认识,有足够的胜任能力去履行权责,是否建立了关键岗位员工轮换制度和强制休假制度;六是,企业是否对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全体员工的权限有明确的制度规定,对授权情况是否有正式的记录;七是,企业是否对岗位职责进行了恰当的描述和说明,是否存在不相容职务未分离的情况;八是,企业是否对权限的设置和履行情况进行了审核和监督,对于越权或权限缺位的行为是否及时予以纠正和处理。

二、发展战略控制

发展战略,是指企业在对现实状况和未来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的长远发展目标与战略规划。发展战略可以为企业找准市场定位,发展战略是企业执行层行动的指南,发展战略为内部控制设定了最高目标。

(一)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中的主要风险

1.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或发展战略实施不到位,可能导致企业盲目发展,难以形成竞争优势,丧失发展机遇和动力。

2.发展战略过于激进,脱离企业实际能力或偏离主业,可能导致企业过度扩张,甚至经营失败。

43

高会备考资料分享汇总页:/net/201453-1.htm

3.发展战略因主观原因频繁变动,可能导致资源浪费,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二)发展战略制定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制定发展战略是企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起点。

1.企业应当在充分调查研究、科学分析预测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宏观经济政策、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技术发展趋势、行业及竞争对手状况、可利用资源水平和自身优势与劣势等影响因素,制定发展目标。

企业发展目标作为指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准绳,通常包括:盈利能力、生产效率、市场竞争地位、技术领先程度、生产规模、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用户服务、社会责任等。

关于发展目标的编制,有几点值得注意:第一,发展目标应当突出主业。在编制发展目标时突出主业,将其做精做强,做成行业“独一份”,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是许多成功的跨国公司的经验之谈。然而,我国少数大型企业存在盲目投资非主业的现象,特别是一些非地产主业的央企投资房地产,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议。此举既不利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也可能损害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有集中精力做强主业,才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在行业发展、产业发展中发挥引领和带头作用。第二,发展目标不能过于激进,不能盲目追逐市场热点,不能脱离企业实际,否则可能导致企业过度扩张或经营失败。为追求“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有些企业转而制定激进的发展目标。在这种浮躁心态的驱使下,这些企业盲目做大,不惜成本,急于“铺摊子”,试图在短期内就打造成为巨型企业。但是,这种所谓“跨越式”发展,在内部管理能力难以跟上、风险管理水平不匹配的情况下,一旦遇到外部环境“风吹草动”,企业很可能倾刻间“灰飞烟灭”,迅速走向衰败。第三,发展目标不能过于保守,否则会丧失发展机遇和动力。在过于保守的战略引导下,企业由于发展目标易实现而沾沾自喜,久而久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不能及时抓住市场机会,导致发展滞后,最终难以逃脱被淘汰的命运。

2.企业应当根据发展目标制定战略规划,明确企业发展的阶段性和发展程度,确定每个发展阶段的具体目标、工作任务和实施路径。

3.企业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战略委员会,或指定相关机构负责发展战略管理工作,履行相应职责。战略委员会成员应当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实践经验,其任职资格和选任程序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的规定。如果由于专业能力不足,战略委员会可以借助中介机构和外部专家的力量为其履行职责提供专业咨询意见。

战略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委员包括董事长和其他董事。战略委员会委员应当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实践经验。比如,熟悉公司业务经营运作特点,具有市场敏感性和综合判断能力,了解国家宏观政策走向及国内外经济、行业发展趋势等。同时,委员的任职资格和选任程序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的规定。战略委员会主席应当由董事长担任;委员中应当有一定数量的独立董事,以保证委员会更具独立性和专业性。必要时,战略委员会还可聘请社会专业人士担任顾问,提供专业咨询意见。

战略委员会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进行可行性研究和科学论证,形成发展

文章来源:/kcnet1180/

战略建议方案;必要时,可借助中介机构和外部专家的力量为其履行职责提供专业咨询意见。战略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对公司长期发展战略和重大投资决策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具体包括:对公司的长期发展规划、经营目标、发展方针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对公司涉及产品战略、市场战略、营销战略、研发战略、人才战略等经营战略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对公司重大战略性投资、融资方案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对公司重大资本运作、资产经营项目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等。为确保战略委员会议事过程透明、决策程序科学民主,企业应当明确相关议事规则,对战略委员会会议的召开程序、表决方式、提案审议、保密要求和会议记录等作出明确约定。

为了使公司发展战略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企业除了在董事会层面设立战略委员会外,还应在内部机构中设置专门的部门或指定相关部门,承担战略委员会有关具体工作。

4.董事会应当严格审议战略委员会提交的发展战略方案,重点关注其全局性、长期性和可行性。董事会在审议方案中如果发现重大问题,应当责成战略委员会对方案作出调整。

审议战略委员会提交的发展战略建议方案,是董事会的重要职责。在审议过程中,董事会应着力关注发展战略的全局性、长期性和可行性,具体包括:第一,发展战略是否符合国家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第二,发展战略是否符合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方向;第三,发展战略是否突出主业,有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第四,发展战略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第五,发展战略是否客观全面地对未来商业机会和风险进行分析预测;第六,发展战略是否有相应的人力、财务、信息等资源保障等。

企业的发展战略方案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后,报经股东(大)会批准实施。

三、人力资源控制

人力资源,是指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而录(任)用的各种人员,包括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企业应当重视人力资源建设,根据发展战略,结合人力资源现状和未来需求预测,制定人力资源总体规划和能力框架体系,优化人力资源整体布局,明确人力资源的引进、开发、使用、培养、考核、激励、退出等管理要求,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主要风险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至少应当关注下列风险:

1.人力资源缺乏或过剩、结构不合理、开发机制不健全,可能导致企业发展战略难以实现。这一风险侧重于企业决策层和执行层的高管人员。在现代企业中,决策层和执行层对于实现企业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当关注这一重要风险领域,

45

高会备考资料分享汇总页:/net/201453-1.htm

只有这样,才能抓住“牛鼻子”。也就是说,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应当通过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不断验证决策层和执行层的工作能力和效率。如果发现重大风险,或对经营不利,应当及时评估决策层和执行层的高管人员是否具备应有的素质和水平。

在对决策层和执行层高管团队的评估考核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不胜任岗位工作的,应当通过有效方式及早加以解决,避免企业面临崩溃或走向消亡。当然,也不完全限于高管人员,其他人员缺乏和过剩、结构不合理等,也可能影响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2.人力资源激励约束制度不合理、关键岗位人员管理不完善,可能导致人才流失、经营效率低下或关键技术、商业秘密和国家机密泄露。

这一风险侧重于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掌握企业发展命脉核心技术的专业人员。掌握企业核心技术或商业秘密,甚至国家秘密的专业人才,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资本”。就实现发展战略而言,核心专业人才的流失,无疑会给企业的正常运作和长远发展带来巨大隐患,同时也会对人力资源造成巨大损失。为了留住核心专业人才,企业要有容纳人才共同创造价值的企业文化和环境;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要知人善任,相信人才、依靠人才,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特别是,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不断更新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紧密结合企业技术攻关及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开发,开展各种专业培训等继续教育,帮助专业技术人员不断补充、拓宽、深化和更新知识。与此同时,还要建立良好的人才激励约束机制,做到以事业、待遇、情感留人与有效的约束限制相结合。企业对于掌握或涉及产品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关键技术、知识产权、商业秘密或国家机密的工作岗位的员工,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加强管理,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防止企业的核心技术、商业秘密和国家机密泄密,给企业带来严重后果。

3.人力资源退出机制不当,可能导致法律诉讼或企业声誉受损。

这一风险侧重于企业辞退员工、解除员工劳动合同等而引发的劳动纠纷。为了避免和减少此类风险,企业应根据发展战略,在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良好的人力资源退出机制,采取渐进措施执行退出计划。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人性化和柔性化。

(二)人力资源引进与开发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企业应当根据人力资源总体规划,结合生产经营实际需要,制定年度人力资源需求计划,完善人力资源引进制度,规范工作流程,按照计划、制度和程序组织人力资源引进工作。企业应当根据人力资源能力框架要求,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和工作要求,遵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选聘优秀人才,重点关注选聘对象的价值取向和责任意识。

企业确定选聘人员后,应当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用工关系。企业对于在产品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掌握或涉及关键技术、知识产权、商业秘密或国家机密的工作岗位,应当与该岗位员工签订有关岗位保密协议,明确保密义务。

企业应当建立选聘人员试用期和岗前培训制度,对试用人员进行严格考察,促进选聘员工全

文章来源:/kcnet1180/

面了解岗位职责,掌握岗位基本技能,适应工作要求。试用期满考核合格后,方可正式上岗;试用期满考核不合格者,应当及时解除劳动关系。

应当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建立员工培训长效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关心员工职业发展的文化氛围,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全体员工的知识、技能持续更新,不断提升员工的服务效能。

(三)人力资源使用与退出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1.人力资源的使用

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的激励约束机制,设置科学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对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进行严格考核与评价,以此作为确定员工薪酬、职级调整和解除劳动合同等的重要依据。

要建立以绩效为核心的分配激励制度;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多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企业应当制定各级管理人员和关键岗位员工定期轮岗制度,明确轮岗范围、轮岗周期、-轮岗方式等,形成相关岗位员工的有序持续流动,全面提升员工素质。

2.人力资源的退出

企业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企业实际,建立健全员工退出(辞职、解除劳动合同、退休等)机制,明确退出的条件和程序,确保员工退出机制得到有效实施。企业对考核不能胜任岗位要求的员工,应当及时暂停其工作,安排再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安排转岗培训;仍不能满足岗位职责要求的,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解除劳动合同。

企业应当与退出员工依法约定保守关键技术、商业秘密、国家机密和竞业限制的期限,确保知识产权、商业秘密和国家机密的安全。企业关键岗位人员离职前,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工作交接或离任审计。

应当定期对年度人力资源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总结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分析存在的主要缺陷和不足,完善人力资源政策,促进企业整体团队充满生机和活力。

五、企业文化控制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整体团队所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一)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要风险

47

高会备考资料分享汇总页:/net/201453-1.htm

1.缺乏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可能导致员工丧失对企业的信心和认同感,企业缺乏凝聚力和竞争力。

2.缺乏开拓创新、团队协作和风险意识,可能导致企业发展目标难以实现,影响可持续发展。

3.缺乏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可能导致舞弊事件的发生,造成企业损失,影响企业信誉。

4.忽视企业间的文化差异和理念冲突,可能导致并购重组失败。

(二)企业文化培育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1.企业应当积极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引导和规范员工行为,打造以主业为核心的企业品牌,形成整体团队的向心力,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2.企业应当培育体现企业特色的发展愿景、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履行社会责任和开拓创新的企业精神,以及团队协作和风险防范意识。

3.企业应当根据发展战略和自身特点,总结优良传统,挖掘文化底蕴,提炼核心价值,确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内容,形成企业文化规范,使其构成员工行为守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4.董事、监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和垂范作用,以自身的优秀品格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带动影响整个团队,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应当促进文化建设在内部各层级的有效沟通,加强企业文化的宣传贯彻,确保全体员工共同遵守。

5.企业文化建设应当融入生产经营过程,切实做到文化建设与发展战略的有机结合,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员工自身价值在企业发展中得到充分体现。

6.企业应当重视并购重组过程中的文化建设,平等对待被并购方的员工,促进并购双方的文化融合。

(三)企业文化评估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1.企业应当建立企业文化评估制度,明确评估的内容、程序和方法,落实评估责任制,避免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2.企业文化评估,应当重点关注:

(1)董事、监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责任履行情况。

董事、监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和垂范作用,以自身的优秀品格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带动影响整个团队,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环境。企业应当促进文化建设在内部各层级的有效沟通,加强企业文化的宣传贯彻,确保全体员工

文章来源:/kcnet1180/

共同遵守。

(2)全体员工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应当正确、鲜明,体现自身特点,符合企业战略和发展方向,从而增强员工对企业核心价值的认同感。优秀的企业文化不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首要目标,赚钱只是目标之一,而不是全部。企业文化的理念体系一旦确立,就必须明确本身希望达成的目标,不容纳不愿接受企业文化或者不符合企业文化标准的员工,因为只有通过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才能够真正地把企业全体成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使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第三节业务层面控制

一、资金活动控制

资金活动,是指资金流入与流出企业,以及资金在企业内部流转的总称,包括筹资、投资和资金营运等活动。

资金活动实施内部控制的总体要求:科学决策是核心,制度建设是基础,业务流程是重点,风险控制点是关键,资金集中管理是方向,严格执行是保障。

(一)资金活动中的主要风险

1.筹资决策不当,引发资本结构不合理或无效融资,可能导致企业筹资成本过高或债务危机。

2.投资决策失误,引发盲目扩张或丧失发展机遇,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或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3.资金调度不合理、营运不畅,可能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或资金冗余。外语学习网

4.资金活动管控不严,可能导致资金被挪用、侵占、抽逃或遭受欺诈。

(二)筹资活动中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筹资活动是企业资金活动的起点,也是企业整个经营活动的基础。通过筹资活动,企业取得投资和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资金,从而使企业投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企业应当根据经营和发展战略的资金需要,确定融资战略目标和规划,结合年度经营计划和预算安排,拟定筹资方案,明确筹资用途、规模、结构和方式等相关内容,对筹资成本和潜在风险作出充分估计。

49

高会备考资料分享汇总页:/net/201453-1.htm

1.筹资活动的业务流程

(1)提出筹资方案。企业应当根据筹资战略目标和规划,结合年度全面预算,拟订筹资方案,明确筹资用途、规模、结构和方式等相关内容,对筹资成本和潜在风险作出充分估计。境外筹资还应考虑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法律、市场等因素。

一般由财务部门根据企业经营战略、预算情况与资金现状等因素,提出筹资方案,一个完整的筹资方案应包括筹资金额、筹资形式、利率、筹资期限、资金用途等内容,提出筹资方案的同时还应与其他生产经营相关业务部门沟通协调,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初始筹资方案。

(2)筹资方案论证。企业应当对筹资方案进行科学论证,不得依据未经论证的方案开展筹资活动。重大筹资方案应当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全面反映风险评估情况。

企业应组织相关专家对筹资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可行性论证是筹资业务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一般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

①筹资方案的战略评估。主要评估筹资方案是否符合企业整体发展战略,控制企业筹资规模,防止因盲目筹资而给企业造成沉重的债务负担。企业应对筹资方案是否符合企业整体战略方向进行严格审核,只有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筹资方案才具有可行性。另外,企业在筹资规模上,也不可过于贪多求大。资金充裕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任何资金都是有成本的,企业在筹集资金时一定要有战略考虑,切不可盲目筹集过多的资金,造成资金闲置同时给企业增加财务负担。

②筹资方案的经济性评估。主要分析筹资方案是否符合经济性要求,是否以最低的筹资成本获得了所需的资金,是否还有降低筹资成本的空间以及更好的筹资方式,筹资期限等是否经济合理,利息、股息等水平是否在企业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如筹集相同的资金,选择股票与选择债券方式,就会面临不同的筹资成本;选择不同的债券种类或者期限结构,也会面临不同的成本,所以企业必须认真评估筹资成本,并结合收益与风险进行筹资方案的经济性评估。③筹资方案的风险评估。对筹资方案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特别是对于利率、汇率、货币政策、宏观经济走势等重要条件进行预测分析,对筹资方案面临的风险做出全面评估,并有效地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比如,若选择债权方式筹资,其按期还本付息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刚性负担,带给企业的现金流压力较大;若选择股权筹资方式,在股利的支付政策上企业有较大的灵活性,且无需还本,因而企业的现金流压力较小,但股权筹资的成本也是比较高的,而且股权筹资可能会使得企业面临较大的控制权风险。所以,企业应在不同的筹资风险之间进行权衡。

(3)筹资方案审批。企业应当对筹资方案进行严格审批,重点关注筹资用途的可行性和相应的偿债能力。重大筹资方案,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行集体决策或者联签制度。筹资方案需经有关部门批准的,应当履行相应的报批程序。筹资方案发生重大变更的,应当重新进行可行性研究并履行相应审批程序。

重大筹资方案,应当提交股东(大)会审议,筹资方案需经有关管理部门批准的,应当履行相

文章来源:/kcnet1180/

应的报批程序。审批人员与筹资方案编制人员应适当分离。在审批中,应贯彻集体决策的原则,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在综合正反两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决策,而不应由少数人主观决策。

(4)筹资计划编制与执行。

企业应根据审核批准的筹资方案,编制较为详细的筹资计划,经过财务部门批准后,严格按照相关程序筹集资金:

①通过银行借款方式筹资的,应当与有关金融机构进行洽谈,明确借款规模、利率、期限、担保、还款安排、相关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等内容。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后签署借款合同,据此办理相关借款业务。

②通过发行债券方式筹资的,应当合理选择债券种类,如普通债券还是可转换债券等,并对还本付息方案作出系统安排,确保按期、足额偿还到期本金和利息。

③通过发行股票方式筹资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证券监管部门的规定,优化企业组织架构,进行业务整合,并选择具备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如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协助企业做好相关工作,确保符合股票发行条件和要求。同时,企业应当选择合理的股利支付方式,兼顾投资者的近期与长远利益,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避免分配不足或过度;股利分配方案最终应经股东大会审批通过,如果是上市公司还必须按信息披露要求进行公告。另外,企业应通过及时足额还本付息,以及合理分配和支付股利,保持企业良好的信用记录,这一点对于企业顺利进行再融资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应当严格按照筹资方案确定的用途使用资金。由于市场环境变化等确需改变资金用途的,应当履行相应的审批程序。严禁擅自改变资金用途。

企业应当严格执行筹资合同约定的条款,加强债务偿还和股利支付环节的管理,对偿还本息和支付股利等作出适当安排。股利分配方案应当经过股东(大)会批准。

(5)筹资活动的监督、评价与责任追究。

要加强筹资活动的检查监督,严格按照筹资方案确定的用途使用资金,确保款项的收支、股息和利息的支付、股票和债券的保管等符合有关规定。筹资活动完成后要按规定进行筹资后评价,对存在违规现象的,严格追究其责任。

(三)投资活动中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1.投资活动业务流程

(1)拟定投资方案。应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宏观经济环境、市场状况等,提出本企业的投资项目规划。在对规划进行筛选的基础上,确定投资项目。

51

高会备考资料分享汇总页:/net/201453-1.htm

(2)投资方案可行性论证。对投资项目应进行严格的可行性研究与分析。可行性研究需要从投资战略是否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否有可靠的资金来源、能否取得稳定的投资收益、投资风险是否处于可控或可承担范围内、投资活动的技术可行性、市场容量与前景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证。

(3)投资方案决策。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投资项目进行决策审批,要通过分级审批,集体决策来进行,决策者应与方案制定者适当分离。重点审查投资方案是否可行、投资项目是否符合投资战略目标和规划、是否具有相应的资金能力、投入资金能否按时收回、预计收益能否实现,以及投资和并购风险是否可控等。重大投资项目,应当报经董事会或股东(大)会批准。投资方案需要经过有关管理部门审批的,应当履行相应的报批程序。

(4)投资计划编制与审批。根据审批通过的投资方案,与被投资方签订投资合同或协议,编制详细的投资计划,落实不同阶段的资金投资数量、投资具体内容、项目进度、完成时间、质量标准与要求等,并按程序报经有关部门批准。

(5)投资计划实施。投资项目往往周期较长,企业需要指定专门机构或人员对投资项目进行跟踪管理,进行有效管控。在投资项目执行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管理,密切关注投资项目的市场条件和政策变化,准确做好投资项目的会计记录和处理。企业应及时收集被投资方经审计的财务报告等相关资料,定期组织投资效益分析,关注被投资方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以及投资合同履行情况,发现异常情况的,应当及时报告并妥善处理。同时,在项目实施中,还必须根据各种条件,准确对投资的价值进行评估,根据投资项目的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记录。如果发生投资减值,应及时提取减值准备。

(6)投资项目的到期处置。对已到期投资项目的处置同样要经过相关审批流程,妥善处置并实现企业最大的经济收益。企业应加强投资收回和处置环节的控制,对投资收回、转让、核销等决策和审批程序作出明确规定。重视投资到期本金的回收;转让投资应当由相关机构或人员合理确定转让价格,报授权批准部门批准,必要时可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门机构进行评估;核销投资应当取得不能收回投资的法律文书和相关证明文件。

2.投资活动的主要风险点及其控制措施

第一,投资活动与企业战略不符带来的风险。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投资活动、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南和方向。企业投资活动应该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导向,正确选择投资项目,合理确定投资规模,恰当权衡收益与风险。要突出主业,妥善选择并购目标,控制并购风险;要避免盲目投资,或者贪大贪快,乱铺摊子,以及投资无所不及、无所不能的现象。

第二,投资与筹资在资金数量、期限、成本与收益上不匹配的风险。投资活动的资金需求,需要通过筹资予以满足。不同的筹资方式,可筹集资金的数量、偿还期限、筹资成本不一样,这就要求投资应量力而为,不可贪大求全,超过企业资金实力和筹资能力进行投资;投资的现金流量在数量和时间上要与筹资现金流量保持一致,以避免财务危机发生;投资收益要与筹资成本相匹配,保证筹资成本的足额补偿和投资盈利性。

第三,投资活动忽略资产结构与流动性的风险。企业的投资活动会形成特定资产,并由此影响企业的资产结构与资产流动性。对企业而言,资产流动性和盈利性是一对矛盾,这就要求

文章来源:/kcnet1180/

企业投资中要恰当处理资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关系,通过投资保持合理的资产结构,在保证企业资产适度流动性的前提下追求最大盈利性,这也就是投资风险与收益均衡问题。

第四,缺乏严密的授权审批制度和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的风险。授权审批制度是保证投资活动合法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则通过相互监督与牵制,保证投资活动在严格控制下进行,这是堵塞漏洞、防止舞弊的重要手段。没有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和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企业投资就会呈现出随意、无序、无效的状况,导致投资失误和企业生产经营失败。因此,授权审批制度和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是投资内部控制、防范风险的重要手段。同时,与投资责任制度相适应,还应建立严密的责任追究制度,使责权利得到统一。第五,缺乏严密的投资资产保管与会计记录的风险。投资是直接使用资金的行为,也是形成企业资产的过程,容易发生各种舞弊行为。在严密的授权审批制度和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以外,是否有严密的投资资产保管制度和会计控制制度,也是避免投资风险、影响投资成败的重要因素。企业应建立严密的资产保管制度,明确保管责任,建立健全账簿体系,严格账簿记录,通过账簿记录对投资资产进行详细、动态反映和控制。投资业务的风险控制点、控制目标和对应的控制措施见下表。

(四)资金营运环节

企业资金营运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是:第一,保持生产经营各环节资金供求的动态平衡。第二,促进资金合理循环和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第三,确保资金安全。

1.资金营运活动的业务流程

(1)资金收付需要以业务发生为基础。企业资金收付,应该有根有据,不能凭空付款或收款。所有收款或者付款需求,都有特定的业务引起,因此,有真实的业务发生,是资金收付的基础。

(2)企业授权部门审批。收款方应该向对方提交相关业务发生的票据或者证明,收取资金。资金支付涉及企业经济利益流出,应严格履行授权分级审批制度。不同责任人应该在自己授权范围内,审核业务的真实性,金额的准确性,以及申请人提交票据或者证明的合法性,严格监督资金支付。

(3)财务部门复核。财务部门收到经过企业授权部门审批签字的相关凭证或证明后,应再次复核业务的真实性,金额的准确性,以及相关票据的齐备性,相关手续的合法性和完整性,并签字认可。

(4)出纳或资金管理部门在收款人签字后,根据相关凭证支付资金。

2.资金营运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1)企业应当加强资金营运的过程管理,统筹协调内部各机构的资金需求,切实做好资金在采购、生产、销售等各环节的综合平衡,全面提升资金营运效率。

53

高会备考资料分享汇总页:/net/201453-1.htm

(2)企业应当严格按照预算要求组织协调资金调度,确保资金及时收付,实现资金的合理占用和营运的良性循环。严禁资金体外循环。

(3)企业应当定期组织召开资金调度会或资金安全检查,对资金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妥善处理,避免资金冗余或资金链断裂。

(4)企业应当加强对营运资金的会计系统控制,严格规范资金的收支条件、程序和审批权限。

(5)企业办理资金业务,应当遵守现金和银行存款管理的有关规定,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全过程业务,严禁将办理资金业务的相关印章和票据集中一人保管。

3.资金营运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①审批控制点。审批活动关键点包括:制定资金的限制接近措施,经办人员进行业务活动时应该得到授权审批,任务未经授权的人员不得办理资金收支业务;

使用资金的部门应提出用款申请,记载用途、金额、时间等事项;经办人员在原始凭证上签章;

经办部门负责人、主管总经理和财务部门负责人审批并签章。

②复核控制点。复核控制点是减少错误和舞弊的重要措施。根据企业内部层级的隶属关系可以划分为纵向复核和横向复核这两种类型。前者是指上级主管对下级活动的复核;后者是指平级或无上下级关系人员的相互核对,如财务系统内部的核对。复核关键点包括:资金营运活动会计主管审查原始凭证反映的收支业务是否真实合法,经审核通过并签字盖章后才能填制凭证;凭证上的主管、审核、出纳和制单等印章是否齐全。

③收付控制点。资该控制点包括:出纳人员按照审核后的原始凭证收付款,并对已完成收付的凭证加盖戳记,并登记日记账;主管会计人员及时准确地记录在相关账簿中,定期与出纳人员的日记账核对。

④记账控制点。记账控制点包括:出纳人员根据资金收付凭证登记日记账,会计人员根据相关凭证登记有关明细分类账;主管会计登记总分类账。

⑤对账控制点。对账控制点包括:账证核对、账账核对、账表核对、账实核对等。

⑥银行账户管理控制点。企业应当严格按照《支付结算办法》等国家有关规定,加强银行账户的管理,严格按规定开立账户,办理存款、取款和结算。银行账户管理的关键控制点包括银行账户的开立、使用和撤消是否有授权,下属企业或单位是否有账外账。

⑦票据与印章管理控制点。印章是明确责任、表明业务执行及完成情况的标记。印章的保管要贯彻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严禁将办理资金支付业务的相关印章和票据集中一人保管,印章要与空白票据分管,财务专用章要与企业法人章分管。

文章来源:/kcnet1180/

资金运营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控制目标及控制措施

二、采购业务控制

采购,是指购买物资(或接受劳务)及支付款项等相关活动。采购业务需要由预算、采购、收货、财会各部门共同协助完成。将采购业务中的预算、采购、验收、付款等部门工作的授权审批分离开来,预算员、采购员、验收员、保管员、记账员、出纳员在各自的授权范围内处理业务,各负其责,不得相互代替。对购买、审批、验收、付款等环节建立标准化业务处理程序,健全以采购申请、经济合同、结算凭证、入库单据为载体的控制系统,增强购买、审批、验收、付款关键点的控制。

(一)采购活动中的主要风险

1.采购计划安排不合理,市场变化趋势预测不准确,造成库存短缺或积压,可能导致企业生产停滞或资源浪费。

2.供应商选择不当,采购方式不合理,招投标或定价机制不科学,授权审批不规范,可能导致采购物资质次价高,出现舞弊或遭受欺诈。

3.采购验收不规范,付款审核不严,可能导致采购物资、资金损失或信用受损。

企业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全面梳理采购业务流程,完善采购业务相关管理制度,统筹安排采购计划,明确请购、审批、购买、验收、付款、采购后评估等环节的职责和审批权限,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办理采购业务,建立价格监督机制,定期检查和评价采购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确保物资采购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要。

(二)采购业务流程

采购业务流程主要涉及编制需求计划和采购计划、请购、选择供应商、确定采购价格、订立框架协议或采购合同、管理供应过程、验收、退货、付款、会计控制等环节。如下图所示。该图列示的采购流程适用于各类企业的一般采购业务,具有通用性。企业在实际开展采购业务时,可以参照此流程,并结合自身情况予以扩充和具体化。

(三)采购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1.购买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1)编制需求计划和采购计划

采购业务从计划(或预算)开始,包括需求计划和采购计划。企业实务中,需求部门一般根据

55

高会备考资料分享汇总页:/net/201453-1.htm

生产经营需要向采购部门提出物资需求计划,采购部门根据该需求计划归类汇总平衡现有库存物资后,统筹安排采购计划,并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批后执行。

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需求或采购计划不合理、不按实际需求安排采购或随意超计划采购,甚至与企业生产经营计划不协调等。

主要管控措施:

第一,生产、经营、项目建设等部门,应当根据实际需求准确、及时编制需求计划。需求部门提出需求计划时,不能指定或变相指定供应商。对独家代理、专有、专利等特殊产品应提供相应的独家、专有资料,经专业技术部门研讨后,经具备相应审批权限的部门或人员审批。第二,采购计划是企业年度生产经营计划的一部分,在制定年度生产经营计划过程中,企业应当根据发展目标实际需要,结合库存和在途情况,科学安排采购计划,防止采购过高或过低。

第三,采购计划应纳入采购预算管理,经相关负责人审批后,作为企业刚性指令严格执行。

(2)请购

第一,建立采购申请制度,企业应当建立采购申请制度,明确相关部门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及相应的请购和审批程序。采购申请一般由使用部门提出或由仓储部门提出,物资供应部门根据采购单位的采购申请根据年度采购计划,工程用料计划和库存消耗定额编制月度采购计划,由部门主管或其授权人员审核是否合理,若合理则签字认可交采购部门,金额巨大或特殊采购应由主管或总经理审批。企业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专门的请购部门,对需求部门提出的采购需求进行审核,并进行归类汇总,统筹安排企业的采购计划。

第二,具有请购权的部门对于预算内采购项目,应当严格按照预算执行进度办理请购手续,并根据市场变化提出

三、资产管理控制

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企业应当加强各项资产管理,全面梳理资产管理流程,及时发现资产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并关注资产减值迹象,合理确认资产减值损失。重视各项资产的投保工作,采用招标等方式确定保险人,降低资产损失风险,防范资产投保舞弊。

(一)资产管理中的主要风险

1.存货积压或短缺,可能导致流动资金占用过量、存货价值贬损或生产中断。

文章来源:/kcnet1180/

2.固定资产更新改造不够、使用效能低下、维护不当、产能过剩,可能导致企业缺乏竞争力、资产价值贬损、安全事故频发或资源浪费。

3.无形资产缺乏核心技术、权属不清、技术落后、存在重大技术安全隐患,可能导致企业法律纠纷、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华考试网

(二)存货管理控制

存货主要包括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半成品、商品及周转材料等;企业代销、代管、代修、受托加工的存货,虽不归企业所有,也应纳入企业存货管理范畴。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商品流通企业,存货取得、验收入库、仓储保管、领用发出、盘点清查、销售处置等是其共有的环节。

1.取得存货

企业存货管理实务中,应当根据各种存货采购间隔期和当前库存,综合考虑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市场供求等因素,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合理确定存货采购日期和数量,确保存货处于最佳库存状态。

2.验收入库

(1)企业应当采用先进的存货管理技术和方法,规范存货验收程序和方法,对入库存货的质量、数量、技术规格等方面进行查验,验收无误方可入库。

①外购存货的验收,应当重点关注合同、#5@p等原始单据与存货的数量、质量、规格等核对一致。涉及技术含量较高的货物,必要时可委托具有检验资质的机构或聘请外部专家协助验收。

②自制存货的验收,应当重点关注产品质量,通过检验合格的半成品、产成品才能办理入库手续,不合格品应及时查明原因、落实责任、报告处理。

③其他方式取得存货的验收,应当重点关注存货来源、质量状况、实际价值是否符合有关合同或协议的约定。

经验收合格的存货进入入库或销售环节。仓储部门对于入库的存货,应根据入库单的内容对存货的数量、质量、品种等进行检查,符合要求的予以入库;不符合要求的,应当及时办理退换货等相关事宜。入库记录要真实、完整,定期与财会等相关部门核对,不得擅自修改。

3.仓储保管

企业应当建立存货保管制度,定期对存货进行检查,加强存货的日常保管工作,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存货。重点关注下列事项:

①存货在不同仓库之间流动时应当办理出入库手续。

57

高会备考资料分享汇总页:/net/201453-1.htm

②应当按仓储物资所要求的储存条件贮存,并健全防火、防洪、防盗、防潮、防病虫害和防变质等管理规范。

③加强生产现场的材料、周转材料、半成品等物资的管理,防止浪费、被盗和流失。

④对代管、代销、暂存、受托加工的存货,应单独存放和记录,避免与本单位存货混淆。⑤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加强存货的保险投保,保证存货安全,合理降低存货意外损失风险。

四、销售业务控制

(一)销售活动中的主要风险

1.销售政策和策略不当,市场预测不准确,销售渠道管理不当等,可能导致销售不畅、库存积压、经营难以为继。

2.客户信用管理不到位,结算方式选择不当,账款回收不力等,可能导致销售款项不能收回或遭受欺诈。

3.销售过程存在舞弊行为,可能导致企业利益受损。

(二)销售业务流程

企业销售业务流程,主要包括销售计划管理、客户开发与信用管理、销售定价、订立销售合同、发货、收款、客户服务和会计系统控制等环节。以下综合不同类型企业形成的销售业务流程图,具有普适性。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应当充分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构建和优化销售业务流程。

(三)销售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1.销售计划管理

该环节主要风险是:销售计划缺乏或不合理,或未经授权审批,导致产品结构和生产安排不合理,难以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良性循环。

主要管控措施:

第一,企业应当根据发展战略和年度生产经营计划,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年度销售计划,在此基础上,结合客户订单情况,制定月度销售计划,并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批后下达执行。

文章来源:/kcnet1180/

第二,定期对各产品(商品)的区域销售额、进销差价、销售计划与实际销售情况等进行分析,结合生产现状,及时调整销售计划,调整后的销售计划需履行相应的审批程序。

2.客户开发与信用管理

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现有客户管理不足、潜在市场需求开发不够,可能导致客户丢失或市场拓展不利;客户档案不健全,缺乏合理的资信评估,可能导致客户选择不当,销售款项不能收回或遭受欺诈,从而影响企业的资金流转和正常经营。

主要管控措施:

第一,企业应当加强市场调查,合理确定定价机制和信用方式,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销售策略,灵活运用销售折扣、销售折让、信用销售、代销和广告宣传等多种策略和营销方式,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

第二,建立和不断更新维护客户信用动态档案,由与销售部门相对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对客户付款情况进行持续跟踪和监控,提出划分、调整客户信用等级的方案。根据客户信用等级和企业信用政策,拟定客户赊销限额和时限,经销售、财会等部门具有相关权限的人员审批。对于境外客户和新开发客户,应当建立严格的信用保证制度。

3.销售定价

销售定价是指商品价格的确定、调整及相应审批。

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定价或调价不符合价格政策,未能结合市场供需状况、盈利测算等进行适时调整,造成价格过高或过低、销售受损;商品销售价格未经恰当审批,或存在舞弊,可能导致损害企业经济利益或者企业形象。

主要管控措施:

第一,应根据有关价格政策、综合考虑企业财务目标、营销目标、产品成本、市场状况及竞争对手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确定产品基准定价。定期评价产品基准价格的合理性,定价或调价需经具有相应权限人员的审核批准。

第二,在执行基准定价的基础上,针对某些商品可以授予销售部门一定限度的价格浮动权,销售部门可结合产品市场特点,将价格浮动权向下实行逐级递减分配,同时明确权限执行人。价格浮动权限执行人必须严格遵守规定的价格浮动范围,不得擅自突破。

第三,销售折扣、销售折让等政策的制定应由具有相应权限人员审核批准。销售折扣、销售折让授予的实际金额、数量、原因及对象应予以记录,并归档备查。

59

高会备考资料分享汇总页:/net/201453-1.htm

五、研究与开发控制

研究与开发(以下简称研发),是指企业为获取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所开展的各种研发活动。研发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一个决定因素。

(一)研究与开发活动中的主要风险

1.研究项目未经科学论证或论证不充分,可能导致创新不足或资源浪费。

2.研发人员配备不合理或研发过程管理不善,可能导致研发成本过高、舞弊或研发失败。

3.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不足、保护措施不力,可能导致企业利益受损。

(二)立项与研究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1.企业应当根据研发计划,提出研究项目立项申请,开展可行性研究,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企业可以组织独立于申请及立项审批之外的专业机构和人员进行评估论证,出具评估意见。

2.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研发项目进行审批,重大研究项目应当报经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集体审议决策。审批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研究项目促进企业发展的必要性、技术的先进性以及成果转化的可行性。

3.企业应当加强对研究过程的管理,合理配备专业人员,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确保研究过程高效、可控。企业应当跟踪检查研究项目进展情况,评估各阶段研究成果,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确保项目按期、保质完成,有效规避研究失败风险。

4.研究项目委托外单位承担的,应当采用招标、协议等适当方式确定受托单位,签订外包合同,约定研究成果的产权归属、研究进度和质量标准等相关内容。与其他单位合作进行研究的,应当对合作单位进行尽职调查,签订书面合作研究合同,明确双方投资、分工、权利义务、研究成果产权归属等。

5.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研究成果验收制度,组织专业人员对研究成果进行独立评审和验收。企业对于通过验收的研究成果,可以委托相关机构进行审查,确认是否申请专利或作为非专利技术、商业秘密等进行管理。企业对于需要申请专利的研究成果,应当及时办理有关专利申请手续。

6.企业应当建立严格的核心研究人员管理制度,明确界定核心研究人员范围和名册清单,签署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的保密协议。企业与核心研究人员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当特别约定研究成果归属、离职条件、离职移交程序、离职后保密义务、离职后竞业限制年限及违约责任等内容。

(三)开发与保护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文章来源:/kcnet1180/

1.企业应当加强研究成果的开发,形成科研、生产、市场一体化的自主创新机制,促进研究成果转化。研究成果的开发应当分步推进,通过试生产充分验证产品性能,在获得市场认可后方可进行批量生产。

2.企业应当建立研究成果保护制度,加强对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业秘密及研发过程中形成的各类涉密图纸、程序、资料的管理。禁止无关人员接触研究成果。

3.企业应当建立研发活动评估制度,加强对立项与研究、开发与保护等过程的全面评估,总结研发管理经验,分析存在的薄弱环节,不断改进和提升研发活动的管理水平。

六、工程项目控制

工程项目,是指企业自行或者委托其他单位所进行的建造、安装工程。企业应全面梳理工程项目立项、设计、招标、建设和竣工验收等主要流程,找出各流程环节的主要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管控措施。

(一)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主要风险

1.立项缺乏可行性研究或者可行性研究流于形式、决策不当、盲目上马,可能导致难以实现预期效益或项目失败。

2.项目招标暗箱操作,存在商业贿赂,可能导致中标人实质上难以承担工程项目、中标价格失实及相关人员涉案。

3.工程造价信息不对称,技术方案不落实,概预算脱离实际,可能导致项目投资失控。

4.工程物资质次价高、工程监理不到位、项目资金不落实,可能导致工程质量低劣,进度延迟或中断。

5.竣工验收不规范,最终把关不严,可能导致工程交付使用后存在重大隐患。

(二)职责分工与授权批准控制

企业应当建立工程项目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工程项目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工程项目业务不相容岗位一般包括:可行性研究与决策、概预算编制与审核、项目实施与价款支付、竣工决算与审计。

(三)工程立项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1.企业应当指定专门机构归口管理工程项目,根据发展战略和年度投资计划,提出项目建议书,开展可行性研究,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61

高会备考资料分享汇总页:/net/201453-1.htm

(1)编制项目建议书

项目建议书是企业(项目建设单位)根据工程投资意向、综合考虑产业政策、发展战略、经营计划等提出的建设某一工程项目的建议文件,是对拟建项目提出的框架性总体设想。对于非重大项目,也可以不编制项目建议书,但仍需开展可行性研究。项目建议书的内容一般包括:

(1)项目的必要性和依据;(2)产品方案、拟建规模和建设地点的初步设想;(3)投资估算、资金筹措方案设想;(4)项目的进度安排;(5)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的初步估计;(6)环境影响的初步评价等。项目建议书编制完成后,应报企业决策机构审议批准,并视法规要求和具体情况报有关政府部门审批或备案。

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投资意向与国家产业政策和企业发展战略脱节;项目建议书内容不合规、不完整,项目性质、用途模糊,拟建规模、标准不明确,项目投资估算和进度安排不协调。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企业应当明确投资分析、编制和评审项目建议书的职责分工。第二,企业应当全面了解所处行业和地区的相关政策规定,以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为依据,结合实际建设条件和经济环境变化趋势,客观分析投资机会,确定工程投资意向。第三,企业应当根据国家和行业有关要求,结合本企业实际,规定项目建议书的主要内容和格式,明确编制要求;在编制过程中,要对工程质量标准、投资规模和进度计划等进行分析论证,做到协调平衡。第四,对于专业性较强和较为复杂的工程项目,可以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工程投资分析,编制项目建议书。第五,企业决策机构应当对项目建议书进行集体审议,必要时,可以成立专家组或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评审;承担评审任务的专业机构不得参与项目建议书的编制。第六,根据国家规定应当报批的项目建议书必须及时报批并取得有效批文。

(四)工程招标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工程招标一般包括招标、投标、开标、评标和定标五个主要环节

1.招标

企业的工程项目一般应当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择优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承包单位和监理单位。在选择承包单位时,企业可以将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设备采购一并发包给一个项目总承包单位,也可以将其中的一项或者多项发包给一个工程总承包单位,但不得违背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和招标设计计划,将应由一个承包单位完成的工程肢解为若干部分发包给几个承包单位。

2.投标

企业应当依照国家招投标法的规定,遵循公开、公正、平等竞争的原则,发布招标公告,提供载有招标工程的主要技术要求、主要合同条款、评标的标准和方法,以及开标、评标、定标的程序等内容的招标文件。

文章来源:/kcnet1180/

企业可以根据项目特点决定是否编制标底。需要编制标底的,标底编制过程和标底应当严格保密。在确定中标人前,企业不得与投标人就投标价格、投标方案等实质性内容进行谈判。

3.开标、评标和定标

企业应当依法组织工程招标的开标、评标和定标,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

企业应当依法组建评标委员会。评标委员会由企业的代表和有关技术、经济方面的专家组成。评标委员会应当客观、公正地履行职务、遵守职业道德,对所提出的评审意见承担责任。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评标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评标委员会应当按照招标文件确定的标准和方法,对投标文件进行评审和比较,择优选择中标候选人。

评标委员会成员和参与评标的有关工作人员不得透露对投标文件的评审和比较、中标候选人的推荐情况以及与评标有关的其他情况,不得私下接触投标人,不得收受投标人的财物或者其他好处。

4.签订合同

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从中标候选人中确定中标人,及时向中标人发出中标通知书,在规定的期限内与中标人订立书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企业和中标人不得再行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其他协议。

(五)工程造价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1.企业应当加强工程造价管理,明确初步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方法,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核批准,确保概预算科学合理。

企业可以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开展工程造价咨询工作。

2.企业应当向招标确定的设计单位提供详细的设计要求和基础资料,进行有效的技术、经济交流。初步设计应当在技术、经济交流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设计管理实务技术,进行多方案比选。

施工图设计深度及图纸交付进度应当符合项目要求,防止因设计深度不足、设计缺陷,造成施工组织、工期、工程质量、投资失控以及生产运行成本过高等问题。

3.企业应当建立设计变更管理制度。因过失造成设计变更的,应当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4.企业应当组织工程、技术、财会等部门的相关专业人员或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对编制的概预算进行审核,重点审查编制依据、项目内容、工程量的计算、定额套用等是否真实、完整和准确。概预算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核批准后执行。

63

高会备考资料分享汇总页:/net/201453-1.htm

(六)工程建设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工程建设指的是工程建设实施,即施工阶段。建设成本、进度和质量的具体控制主要就在这一阶段。

1.企业应当加强对工程建设过程的监控,实行严格的概预算管理,切实做到及时备料,科学施工,保障资金,落实责任,确保工程项目达到设计要求。

2.按照合同约定,企业自行采购工程物资的,应当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等相关指引的规定,组织工程物资采购、验收和付款;由承包单位采购工程物资的,企业应当加强监督,确保工程物资采购符合设计标准和合同要求。严禁不合格工程物资投入工程项目建设。重大设备和大宗材料的采购应当根据有关招标采购的规定执行。

3.企业应当实行严格的工程监理制度,委托经过招标确定的监理单位进行监理。工程监理单位应当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工程承包合同,对承包单位在施工质量、工期、进度、安全和资金使用等方面实施监督。

工程监理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客观公正地执行监理任务,发现工程施工不符合设计要求、施工技术标准和合同约定的,应当要求承包单位改正;发现工程设计不符合建筑工程质量标准或者合同约定的质量要求的,应当报告企业要求设计单位改正。未经工程监理人员签字,工程物资不得在工程上使用或者安装,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不得拨付工程价款,不得进行竣工验收。

4.企业财会部门应当加强与承包单位的沟通,准确掌握工程进度,根据合同约定,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办理工程价款结算,不得无故拖欠。

根据财政部、建设部《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的规定,工程价款结算,是指对建设工程的发包承包合同价款进行约定和依据合同约定进行工程预付款、工程进度款、工程竣工价款结算的活动。施工合同签订后,建设单位一般先向承包单位支付一笔预付款,之后,按周期或项目目标拨付工程进度款。实际工作中,工程进度款大部分按月结算。年终或工程竣工后进行清算。

5.企业应当严格控制工程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批。外语学习网

重大的项目变更应当按照项目决策和概预算控制的有关程序和要求重新履行审批手续。因工程变更等原因造成价款支付方式及金额发生变动的,应当提供完整的书面文件和其他相关资料,并对工程变更价款的支付进行严格审核。

(七)工程验收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竣工验收指工程项目竣工后由建设单位会同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以及工程质量监督部门等,对该项目是否符合规划设计要求以及建筑施工和设备安装质量进行全面检验的过程。

文章来源:/kcnet1180/

1.企业收到承包单位的工程竣工报告后,应当及时编制竣工决算,开展竣工决算审计,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有关单位进行竣工验收。

2.企业应当组织审核竣工决算,重点审查决算依据是否完备,相关文件资料是否齐全,竣工清理是否完成,决算编制是否正确。企业应当加强竣工决算审计,未实施竣工决算审计的工程项目,不得办理竣工验收手续。

3.企业应当及时组织工程项目竣工验收。交付竣工验收的工程项目,应当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有完整的工程技术经济资料,并具备国家规定的其他竣工条件。验收合格的工程项目,应当编制交付使用财产清单,及时办理交付使用手续。

4.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档案管理的规定,及时收集、整理工程建设各环节的文件资料,建立完整的工程项目档案。

5.企业应当建立完工项目后评估制度,重点评价工程项目预期目标的实现情况和项目投资效益等,并以此作为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的依据。

工程项目后评估是指在建设项目已经完成并运行一段时间后,对项目的目的、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进行系统的、客观的分析和总结的一种技术经济活动。项目后评估通常安排在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后6个月或1年后,多为效益后评价和过程后评价。工程项目后评估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管控措施,建设单位要予以重视并认真用好。首先,建设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完工项目的后评估制度,对完工工程项目预期目标的实现情况和项目投资效益等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项目的决策和提高投资决策管理水平提出建议。其次,建设单位应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证项目后评估的公开、客观和公正。原则上,凡是承担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立项决策、设计、监理、施工等业务的机构不得从事该项目的后评估工作,以保证后评估的独立性。最后,要严格落实工程项目决策及执行相关环节责任追究制度,项目后评估结果应当作为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的依据。

七、担保业务控制

担保是指企业作为担保人按照公平、自愿、互利的原则与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依照法律规定和合同协议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行为。

(一)担保业务活动中的主要风险

1.对担保申请人的资信状况调查不深,审批不严或越权审批,可能导致担保决策失误或遭受欺诈。

2.对被担保人出现财务困难或经营陷入困境等状况监控不力,应对措施不当,可能导致企业承担法律责任。中华考试网

65

高会备考资料分享汇总页:/net/201453-1.htm

3.担保过程中存在舞弊行为,可能导致经办审批等相关人员涉案或企业利益受损。

企业应当依法制定和完善担保业务政策及相关管理制度,明确担保的对象、范围、方式、条件、程序、担保限额和禁止担保等事项,规范调查评估、审核批准、担保执行等环节的工作流程,按照政策、制度、流程办理担保业务,定期检查担保政策的执行情况及效果。

(二)调查评估与审批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1.企业在对担保申请人进行资信调查和风险评估时,应当重点关注以下事项:

(1)担保业务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本企业担保政策等相关要求。

(2)担保申请人的资信状况,一般包括:基本情况、资产质量、经营情况、偿债能力、盈利水平、信用程度、行业前景等。

(3)担保申请人用于担保和第三方担保的资产状况及其权利归属。

(4)企业要求担保申请人提供反担保的,还应当对与反担保有关的资产状况进行评估。

2.企业对担保申请人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不得提供担保:

(1)担保项目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本企业担保政策的。

(2)已进入重组、托管、兼并或破产清算程序的。

(3)财务状况恶化、资不抵债、管理混乱、经营风险较大的。

(4)与其他企业存在较大经济纠纷,面临法律诉讼且可能承担较大赔偿责任的。

(5)与本企业已经发生过担保纠纷且仍未妥善解决的,或不能及时足额交纳担保费用的。

3.企业应当建立担保授权和审批制度,规定担保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权限审批。重大担保业务,应当报经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批准。

经办人员应当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员的批准意见办理担保业务。对于审批人超越权限审批的担保业务,经办人员应当拒绝办理。

其中上市公司须经股东大会审核批准的对外担保,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情形:

(1)上市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的对外担保总额,超过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50%以后提供的任何担保。

文章来源:/kcnet1180/

(2)为资产负债率超过70%的担保对象提供的担保。

(3)单笔担保额超过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10%的担保。

(4)对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方提供的担保。

4.企业应当采取合法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子公司担保业务的统一监控。企业内设机构未经授权不得办理担保业务。

5.企业为关联方提供担保的,与关联方存在经济利益或近亲属关系的有关人员在评估与审批环节应当回避。对境外企业进行担保的,应当遵守外汇管理规定,并关注被担保人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因素。

6.被担保人要求变更担保事项的,企业应当重新履行调查评估与审批程序。

(三)执行与监督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1.企业应当根据审核批准的担保业务订立担保合同。担保合同应明确被担保人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相关内容,并要求被担保人定期提供财务报告与有关资料,及时通报担保事项的实施情况。担保申请人同时向多方申请担保的,企业应当在担保合同中明确约定本企业的担保份额和相应的责任。

主要控制措施:

第一,严格按照经审核批准的担保业务订立担保合同。合同订立经办人员应当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员的批准意见拟订合同条款。

第二,认真审核合同条款,确保担保合同条款内容完整、表述严谨准确、相关手续齐备。在担保合同中应明确被担保人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相关内容,并要求被担保人定期提供财务报告和有关资料,及时通报担保事项的实施情况。如果担保申请人同时向多方申请担保的,企业应当在担保合同中明确约定本企业的担保份额和相应的责任。

第三,实行担保合同会审联签。除担保业务经办部门之外,鼓励和倡导企业法律部门、财会部门、内审部门等参与担保合同会审联签,增强担保合同的合法性、规范性、完备性,有效避免权利义务约定、合同文本表述等方面的疏漏。

第四,加强对有关身份证明和印章的管理。比如,在担保合同签订过程中,依照法律规定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往往需要提供、使用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证明、个人印章和担保合同专用章等。从近年来暴露出来的一些担保典型案例看,由于一些企业在有关人员身份证明、印章管理中存在薄弱环节,导致身份证明和印章被盗用,造成了难以挽回的严重后果。因此,必须加强对身份证明和印章的管理,保证担保合同用章用印符合当事人真实意愿。

第五,规范担保合同记录、传递和保管,确保担保合同运转轨迹清晰完整、有案可查。

67

高会备考资料分享汇总页:/net/201453-1.htm

2.企业担保经办部门应当加强担保合同的日常管理,定期监测被担保人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对被担保人进行跟踪和监督,了解担保项目的执行、资金的使用、贷款的归还、财务运行及风险等情况,确保担保合同有效履行。

担保合同履行过程中,如果被担保人出现异常情况,应当及时报告,妥善处理。对于被担保人未按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条款偿付债务或履行相关合同项下的义务的,企业应当按照担保合同履行义务,同时主张对被担保人的追索权。

3.企业应当加强对担保业务的会计系统控制,及时足额收取担保费用,建立担保事项台账,详细记录担保对象、金额、期限、用于抵押和质押的物品或权利以及其他有关事项。

企业财会部门应当及时收集、分析被担保人担保期内经审计的财务报告等相关资料,持续关注被担保人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以及担保合同的履行情况,积极配合担保经办部门防范担保业务风险。

对于被担保人出现财务状况恶化、资不抵债、破产清算等情形的,企业应当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规定,合理确认预计负债和损失。

4.企业应当加强对反担保财产的管理,妥善保管被担保人用于反担保的权利凭证,定期核实财产的存续状况和价值,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反担保财产安全完整。

5.企业应当建立担保业务责任追究制度,对在担保中出现重大决策失误、未履行集体审批程序或不按规定管理担保业务的部门及人员,应当严格追究相应的责任。

6.企业应当在担保合同到期时,全面清查用于担保的财产、权利凭证,按照合同约定及时终止担保关系。企业应当妥善保管担保合同、与担保合同相关的主合同、反担保函或反担保合同,以及抵押、质押的权利凭证和有关原始资料,切实做到担保业务档案完整无缺。

八、业务外包控制

业务外包,是指企业利用专业化分工优势,将日常经营中的部分业务委托给本企业以外的专业服务机构或其他经济组织(简称承包方)完成的经营行为。企业应当对外包业务实施分类管理,通常划分为重大外包业务和一般外包业务,重大外包业务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有重大影响的外包业务。外包业务通常包括:研发、资信调查、可行性研究、委托加工、物业管理、客户服务、IT服务等。

业务外包首先应该清楚什么业务是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可以外包出去的业务必然是非核心业务。将业务外包给专业化生产的厂商一方面可以节约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在核心业务上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这是业务外包策略的精明之处。精明的策略会有其必须的先决条件,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企业应该有核心的业务,这一业务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是企业利润的源泉,我们有理由为这一核心竞争力投入更多的资源以维持其持续的竞争

文章来源:/kcnet1180/

优势。另外一点就是市场上应该存在着该项业务的外包生产服务提供商,外包生产服务提供商必须是长期进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而且经验丰富的厂商,才有可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同时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提供外包服务。对于成功的业务外包来说,以上两点缺一不可。

(一)业务外包活动中的主要风险

1.外包范围和价格确定不合理、承包方选择不当,可能导致企业遭受损失。

2.业务外包监控不严、服务质量低劣,可能导致企业难以发挥业务外包的优势。中华考试网

3.业务外包存在商业贿赂等违法行为,可能导致企业相关人员涉案。

(二)承包方选择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1.企业应当综合考虑成本效益原则,权衡利弊,避免将核心业务外包。

2.企业应当根据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和业务外包管理制度,结合确定的业务外包范围,拟定实施方案,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核批准。总会计师或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应当参与重大业务外包的决策。重大业务外包方案应当提交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审批。企业应当按照批准的业务外包实施方案选择承包方。承包方至少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承包方是依法成立和合法经营的专业服务机构或其他经济组织,具有相应的经营范围和固定的办公场所。

(2)承包方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资质,其从业人员符合岗位要求和任职条件,并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3)承包方的技术及经验水平符合本企业业务外包的要求。

3.企业应当按照批准的业务外包实施方案,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选择外包业务的承包方。采用招标方式选择承包方的,应当符合招标投标法的相关规定。

4.企业应当综合考虑内外部因素,合理确定外包价格,严格控制业务外包成本,切实做到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5.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从候选承包方中确定最终承包方,并签订业务外包合同。

6.企业外包业务需要保密的,应当在业务外包合同或者另行签订的保密协议中明确规定承包方的保密义务和责任,要求承包方向其从业人员提示保密要求和应承担的责任。

(三)外包业务实施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1.企业应当加强业务外包实施的管理,严格按照业务外包制度、工作流程和相关要求,组织开展业务外包,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确保承包方严格履行业务外包合同。

69

高会备考资料分享汇总页:/net/201453-1.htm

2.企业应当做好与承包方的对接工作,加强与承包方的沟通与协调,及时搜集相关信息,发现和解决外包业务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于重大业务外包,企业应当密切关注承包方的履约能力,建立相应的应急机制,避免业务外包失败造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断。

3.企业应当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加强对外包业务的核算与监督,做好业务外包费用结算工作。

4.企业应当对承包方的履约能力进行持续评估,有确凿证据表明承包方存在重大违约行为,导致业务外包合同无法履行的,应当及时终止合同。承包方违约并造成企业损失的,企业应当按照合同对承包方进行索赔,并追究责任人责任。

5.业务外包合同执行完成后需要验收的,企业应当组织相关部门或人员对完成的业务外包合同进行验收,出具验收证明。验收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应当立即报告,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九、财务报告控制

财务报告,是指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财务报告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附注是对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报表中列示项目的文字描述或明细资料,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等。同时应当披露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相关信息应当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报表中列示的项目相互参照。

企业应当严格执行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加强对财务报告编制、对外提供和分析利用全过程的管理,明确相关工作流程和要求,落实责任制,确保财务报告合法合规、真实完整和有效利用。

企业总会计师或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负责组织领导财务报告编制和分析利用工作,企业负责人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承担责任,企业财会部门负责财务报告编制和分析报告编写工作,企业内部参与财务报告编制的各部门应当及时向财会部门提供编制财务报告所需的信息,参与财务分析会议的部门应当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进财务报告的有效利用,企业法律事务部门或外聘律师应当对财务报告对外提供的合法合规性进行审核。

(一)财务报告过程中的主要风险

企业应当关注与财务报告有关的下列风险

1.编制财务报告违反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可能导致企业承担法律责任和声誉受损。

文章来源:/kcnet1180/

2.提供虚假财务报告,误导财务报告使用者,造成决策失误,干扰市场秩序。

3.不能有效利用财务报告,难以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能导致企业财务和经营风险失控。

(二)财务报告编制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1.企业编制财务报告,应当重点关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对财务报告产生重大影响的交易和事项的处理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批。企业在编制年度财务报告前,进行必要的资产清查、减值测试和债权债务核实。

2.企业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规定,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会计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制财务报告,做到内容完整、数字真实、计算准确,不得漏报或者随意进行取舍。

3.企业财务报告列示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金额应当真实可靠。各项资产计价方法不得随意变更,如有减值,应当合理计提减值准备,严禁虚增或虚减资产;各项负债应当反映企业的现时义务,不得提前、推迟或不确认负债,严禁虚增或虚减负债;所有者权益应当反映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严禁虚假出资、抽逃出资、资本不实。

4.企业财务报告应当如实列示当期收入、费用和利润。各项收入的确认应当遵循规定的标准,不得虚列或者隐瞒收入,推迟或提前确认收入;各项费用、成本的确认应当符合规定,不得随意改变费用、成本的确认标准或计量方法,虚列、多列、不列或者少列费用、成本;企业不得随意调整利润的计算、分配方法,编造虚假利润。

5.企业财务报告列示的各种现金流量由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构成,应当按照规定划清各类交易和事项的现金流量的界限。

6.附注是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报表中需要说明的事项,做出清晰的说明。企业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编制附注。

7.企业集团应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明确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和合并方法,如实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8.企业编制财务报告,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减少或避免编制差错和人为调整因素。

(三)财务报告对外提供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1.企业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的规定,及时对外提供财务报告。

2.企业财务报告编制完成后,应当装订成册,加盖公章,由企业负责人、总会计师或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财会部门负责人签名并盖章。

71

高会备考资料分享汇总页:/net/201453-1.htm

3.财务报告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应当随同财务报告一并提供。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应当及时整理归档,并按有关规定妥善保存。

(四)财务报告分析利用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1.企业应当重视财务报告分析工作,定期召开财务分析会议,充分利用财务报告反映的综合信息,全面分析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总会计师或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应当在财务分析和利用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

2.企业应当分析企业的资产分布、负债水平和所有者权益结构,通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资产周转率等指标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分析企业净资产的增减变化,了解和掌握企业规模和净资产的不断变化过程。

3.企业应当分析各项收入、费用的构成及其增减变动情况,通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指标,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了解和掌握当期利润增减变化的原因和未来发展趋势。

4.企业应当分析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的运转情况,重点关注现金流量能否保证生产经营过程的正常运行,防止现金短缺或闲置。

5.企业定期的财务分析应当形成分析报告,构成内部报告的组成部分。财务分析报告结果应当及时传递给企业内部有关管理层级,充分发挥财务报告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十、全面预算控制

全面预算,是指企业对一定期间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财务活动等作出的预算安排。全面预算作为一种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编制与实施的预算管理模式,凭借其计划、协调、控制、激励、评价等综合管理功能,整合和优化配置企业资源,提升企业运行效率,成为促进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正如美国着名管理学家戴维·奥利所指出的那样:全面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把组织的所有关键问题融合于一个体系之中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一)预算管理中的主要风险

1.不编制预算或预算不健全,可能导致企业经营缺乏约束或盲目经营。

2.预算目标不合理、编制不科学,可能导致企业资源浪费或发展战略难以实现。

3.预算缺乏刚性、执行不力、考核不严,可能导致预算管理流于形式。

文章来源:/kcnet1180/

(二)健全预算管理体制

企业设置全面预算管理体制,一般具备全面预算管理决策机构、工作机构和执行单位三个层次的基本架构。

1.全面预算管理决策机构——预算管理委员会

预算管理委员会成员由企业负责人及内部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总会计师或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应当协助企业负责人负责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具体而言,预算管理委员会一般由企业负责人(董事长或总经理)任主任,总会计师(或财务总监、分管财会工作的副总经理)任副主任,其成员一般还包括各副总经理、主要职能部门(财务、战略发展、生产、销售、投资、人力资源等部门)、分(子)公司负责人等。

预算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一般是:(1)制定颁布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包括预算管理的政策、措施、办法、要求等;(2)根据企业战略规划和年度经营目标,拟定预算目标,并确定预算目标分解方案、预算编制方法和程序;(3)组织编制、综合平衡预算草案;(4)下达经批准的正式年度预算;(5)协调解决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重大问题;(6)审议预算调整方案,依据授权进行审批;(7)审议预算考核和奖惩方案;(8)对企业全面预算总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9)其他全面预算管理事宜。

2.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机构

由于预算管理委员会一般为非常设机构,企业应当在该委员会下设立预算管理工作机构,由其履行预算管理委员会的日常管理职责。预算管理工作机构一般设在财会部门,其主任一般由总会计师(或财务总监、分管财会工作的副总经理)兼任,工作人员除了财务部门人员外,还应有计划、人力资源、生产、销售、研发等业务部门人员参加。

预算管理工作机构的主要职责一般是:(1)拟订企业各项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并负责检查落实预算管理制度的执行;(2)拟定年度预算总目标分解方案及有关预算编制程序、方法的草案,报预算管理委员会审定;(3)组织和指导各级预算单位开展预算编制工作;(4)预审各预算单位的预算初稿,进行综合平衡,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5)汇总编制企业全面预算草案,提交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查;(6)跟踪、监控企业预算执行情况;(7)定期汇总、分析各预算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并向预算管理委员会提交预算执行分析报告,为委员会进一步采取行动拟定建议方案;(8)接受各预算单位的预算调整申请,根据企业预算管理制度进行审查,集中制定年度预算调整方案,报预算管理委员会审议;(9)协调解决企业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有关问题;(10)提出预算考核和奖惩方案,报预算管理委员会审议;(11)组织开展对企业二级预算执行单位(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所属分(子)企业等,下同)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提出考

核结果和奖惩建议,报预算管理委员会审议;(12)预算管理委员会授权的其他工作。

3.全面预算执行单位

全面预算执行单位是指根据其在企业预算总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作用和职责划分的,承担一定

73

高会备考资料分享汇总页:/net/201453-1.htm

经济责任,并享有相应权利和利益的企业内部单位,包括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所属分(子)企业等。

各预算执行单位的主要职责一般是:(1)提供编制预算的各项基础资料;(2)负责本单位全面预算的编制和上报工作;(3)将本单位预算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环节和各岗位;(4)严格执行经批准的预算,监督检查本单位预算执行情况;(5)及时分析、报告本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解决预算执行中的问题;(6)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及企业预算管理制度,提出预算调整申请;(7)组织实施本单位内部的预算考核和奖惩工作;(8)配合预算管理部门做好企业总预算的综合平衡、执行监控、考核奖惩等工作;(9)执行预算管理部门下达的其他预算管理任务。各预算执行单位负责人应当对本单位预算的执行结果负责。

(三)明确各环节授权批准程序和工作协调机制

预算管理工作各环节的不相容岗位一般包括:预算编制与预算审批、预算审批与预算执行、预算执行与预算考核。

企业全面预算业务的基本流程一般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考核三个阶段。

(四)预算编制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1.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预算编制工作制度,明确编制依据、编制程序、编制方法等内容,确保预算编制依据合理、程序适当、方法科学,避免预算指标过高或过低。全面预算草案的编制工作应当在预算年度开始前完成。

2.企业应当根据发展战略和年度生产经营计划,综合考虑预算期内经济政策、市场环境等因素,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编制年度全面预算。

3.企业预算管理委员会应当对预算管理工作机构在综合平衡基础上提交的预算方案进行研究论证,从企业发展全局角度提出建议,形成全面预算草案,并提交董事会。

4.企业董事会审核全面预算草案,应当重点关注预算科学性和可行性,确保全面预算与企业发展战略、年度生产经营计划相协调。企业全面预算应当报经股东(大)会审议批准。批准后,应当以文件形式下达执行。

为了规范预算编制,应对预算编制的程序进行控制。企业应当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编制年度全面预算。其基本步骤及其控制为:

一是建立系统的指标分解体系,并在与各预算责任中心进行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分解下达初步预算目标;

二是各预算责任中心按照下达的预算目标和预算政策,结合自身特点以及预测的执行条件,认真测算并提出本责任中心的预算草案,逐级汇总上报预算管理工作机构;

文章来源:/kcnet1180/

三是预算管理工作机构进行充分协调、沟通,审查平衡预算草案;

四是预算管理委员会应当对预算管理工作机构在综合平衡基础上提交的预算方案进行研究论证,从企业发展全局角度提出进一步调整、修改的建议,形成企业年度全面预算草案,提交董事会;

五是董事会审核全面预算草案,确保全面预算与企业发展战略、年度生产经营计划相协调。

(五)预算执行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1.企业应当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管理,明确预算指标分解方式、预算执行审批权限和要求、预算执行情况报告等,落实预算执行责任制,确保预算刚性,严格预算执行。

2.企业全面预算一经批准下达,各执行单位应当认真组织实施,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从横向和纵向落实到内部各部门、各环节和各岗位,形成全方位的预算执行责任体系。企业应当将年度预算细分为季度、月度预算,通过实施分期预算控制,实现年度预算目标。

3.企业应当根据全面预算管理要求,组织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和投融资活动,严格预算执行和控制。

企业应当加强资金收付业务的预算控制,及时组织资金收入,严格控制资金支付,调节资金收付平衡,防范支付风险。对于超预算或预算外的资金支付,应当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企业办理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工程项目、对外投融资、研究与开发、信息系统、人力资源、安全环保、资产购置与维护等业务和事项,均应符合预算要求。涉及生产过程和成本费用的,还应执行相关计划、定额、定率标准。

对于工程项目、对外投融资等重大预算项目,企业应当密切跟踪其实施进度和完成情况,实行严格监控。

4.企业预算管理工作机构应当加强与各预算执行单位的沟通,运用财务信息和其他相关资料监控预算执行情况,采用恰当方式及时向决策机构和各预算执行单位报告、反馈预算执行进度、执行差异及其对预算目标的影响,促进企业全面预算目标的实现。

5.企业预算管理工作机构和各预算执行单位应当建立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制度,定期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议,通报预算执行情况,研究、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6.企业批准下达的预算应当保持稳定.不得随意调整。由于市场环境、国家政策或不可抗力等客观因素,导致预算执行发生重大差异确需调整预算的,应当履行严格的审批程序。主要控制措施:

第一,明确预算调整条件。由于市场环境、国家政策或不可抗力等客观因素,导致预算执行发生重大差异确需调整预算的,应当履行严格的审批程序。企业应当在有关预算管理制度中

75

高会备考资料分享汇总页:/net/201453-1.htm

明确规定预算调整的条件。

第二,强化预算调整原则。一是预算调整应当符合企业发展战略、年度经营目标和现实状况,重点放在预算执行中出现的重要的、非正常的、不符合常规的关键性差异方面;二是预算调整方案应当客观、合理、可行,在经济上能够实现最优化;三是预算调整应当谨慎,调整频率应予以严格控制,年度调整次数应尽量少。

第三,规范预算调整程序,严格审批。调整预算一般由预算执行单位逐级向预算管理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详细说明预算调整理由、调整建议方案、调整前后预算指标的比较、调整后预算指标可能对企业预算总目标的影响等内容。预算管理工作机构应当对预算执行单位提交的预算调整报告进行审核分析,集中编制企业年度预算调整方案,提交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应当对年度预算调整方案进行审议,根据预算调整事项性质或预算调整金额的不同,根据授权进行审批,或提交原预算审批机构审议批准,然后下达执行。企业预算管理委员会或董事会审批预算调整方案时,应当依据预算调整条件,并考虑预算调整原则严格把关,对于不符合预算调整条件的,坚决予以否决;对于预算调整方案欠妥的,应当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研究改进方案,并责成预算管理工作机构予以修改后再履行审批程序。

(六)预算考核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1.企业应当建立严格的预算执行考核制度,对各预算执行单位和个人进行考核,切实做到有奖有惩、奖惩分明。

2.企业预算管理委员会应当定期组织预算执行情况考核,将各预算执行单位负责人签字上报的预算执行报告和已掌握的动态监控信息进行核对,确认各执行单位预算完成情况。必要时,实行预算执行情况内部审计制度。

3.企业预算执行情况考核工作,应当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考核过程及结果应有完整的记录。

十一、合同管理控制

合同,是指企业与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等平等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企业应当加强合同管理,确定合同归口管理部门,明确合同拟定、审批、执行等环节的程序和要求,定期检查和评价合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相应控制措施,促进合同有效履行,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一)合同管理中的主要风险

1.未订立合同、未经授权对外订立合同、合同对方主体资格未达要求、合同内容存在重大疏漏和欺诈,可能导致企业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文章来源:/kcnet1180/

2.合同未全面履行或监控不当,可能导致企业诉讼失败、经济利益受损。

3.合同纠纷处理不当,可能损害企业信誉和形象。

(二)合同订立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1.企业对外发生经济行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合同订立前,应当充分了解合同对方的主体资格、信用状况等有关内容,确保对方当事人具备履约能力。对于影响重大、涉及较高专业技术或法律关系复杂的合同,应当组织法律、技术、财会等专业人员参与谈判。谈判过程中的重要事项和参与谈判人员的主要意见,应当予以记录并妥善保存。

2.企业应当根据协商、谈判等的结果,拟订合同文本,按照自愿、公平原则,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做到条款内容完整,表述严谨准确,相关手续齐备,避免出现重大疏漏。合同文本一般由业务承办部门起草、法律部门审核。重大合同或法律关系复杂的特殊合同应当由法律部门参与起草。国家或行业有合同示范文本的,可以优先选用,但对涉及权利义务关系的条款应当进行认真审查,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修改。合同文本须报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审查或备案的,应当履行相应程序。

3.企业应当对合同文本进行严格审核,重点关注合同的主体、内容和形式是否合法,合同内容是否符合企业的经济利益,对方当事人是否具有履约能力,合同权利和义务、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条款是否明确等。对影响重大或法律关系复杂的合同文本,应当组织内部相关部门进行审核。相关部门提出不同意见的,应当认真分析研究,慎重对待,并准确无误地加以记录;必要时应对合同条款作出修改。

4.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与对方当事人签署合同。正式对外订立的合同,应当由企业法定代表人或由其授权的代理人签名或加盖有关印章。授权签署合同的,应当签署授权委托书。属于上级管理权限的合同,下级单位不得签署。下级单位认为确有需要签署涉及上级管理权限的合同,应当提出申请,并经上级合同管理机构批准后办理。上级单位应当加强对下级单位合同订立、履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5.企业应当建立合同专用章的保管制度。合同经编号、审批及企业法定代表人或由其授权的代理人签署后,方可加盖合同专用章。

6.企业应当加强合同信息安全保密工作,未经批准,不得以任何形式泄露合同订立与履行过程中涉及的商业秘密或国家机密。

(三)合同履行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1.企业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严格履行合同,对合同履行实施有效监控,强化对合同履行情况及效果的检查、分析和验收,确保合同全面有效履行。

合同生效后,企业就质量、价款、履行地点等内容与合同对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

77

高会备考资料分享汇总页:/net/201453-1.htm

2.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现有显失公平、条款有误或对方有欺诈行为等情形,或因政策调整、市场变化等客观因素,已经或可能导致企业利益受损,应当按规定程序及时报告,并经双方协商一致,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办理合同变更或解除事宜。

3.企业应当加强合同纠纷管理,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发生纠纷的,应当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在规定时效内与对方当事人协商并按规定权限和程序及时报告。经双方协商达成一致意见的合同纠纷解决方法,应当签订书面协议,由双方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人签章并加盖单位印章后生效。合同纠纷经协商无法解决的,应向企业有关负责人报告,并依合同约定选择仲裁或诉讼方式解决。

4.企业财会部门应当根据合同条款审核后办理结算业务。未按合同条款履约的,或应签订书面合同而未签订的,财会部门有权拒绝付款,并及时向企业有关负责人报告。

5.合同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合同登记管理,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定期对合同进行统计、分类和归档,详细登记合同的订立、履行和变更等情况,实行合同的全过程封闭管理。

6.企业应当建立合同履行情况评估制度,至少于每年年末对合同履行的总体情况和重大合同履行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对分析评估中发现的合同履行中存在的不足,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7.企业应当健全合同管理考核与责任追究制度,开展合同后评估,对合同订立、履行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应当追究有关机构或人员的责任。

十二、内部信息传递控制

内部信息传递,是指企业内部各管理层级之间通过内部报告形式传递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的过程。企业应当加强内部信息传递,全面梳理内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建立科学的内部信息传递机制,明确内部信息传递的内容、保密要求及密级分类、传递方式、传递范围以及各管理层级的职责权限等,促进内部报告的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内部报告的作用。

(一)内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主要风险

1.内部报告系统缺失,功能不健全,内容不完整,可能影响生产经营有序运行。

2.内部信息传递不通畅、不及时,可能导致决策失误、相关政策措施难以落实。

3.内部信息传递中泄露商业秘密,可能削弱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内部报告形成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文章来源:/kcnet1180/

1.企业应当根据发展战略、风险控制和业绩考核要求,科学规范不同级次内部报告的指标体系,采用经营快报等多种形式,全面反映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内外部信息。内部报告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当与全面预算管理相结合,并随着环境和业务的变化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设计内部报告指标体系时,应当关注企业成本费用预算的执行情况。内部报告应当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传递及时,便于企业各管理层级和全体员工掌握相关信息,正确履行职责。

2.企业应当制定严密的内部报告流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强化内部报告信息集成和共享,将内部报告纳入企业统一信息平台,构建科学的内部报告网络体系。企业内部各管理层级应当指定专人负责内部报告工作,重要风险信息应及时上报,并可以直接报告高级管理人员。

3.企业应当关注市场环境、政策变化等外部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影响,广泛收集、分析、整理外部信息,并通过内部报告传递到企业内部相关管理层级,以便采取应对策略。

4.企业应当拓宽内部报告渠道,通过落实奖励措施等多种有效方式,广泛收集合理化建议。企业应当重视和加强反舞弊机制建设,通过设立员工信箱、投诉热线等有效方式,鼓励员工及企业利益相关方举报和投诉企业内部的违法违规、舞弊和其他有损企业形象的行为。

(三)内部报告使用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1.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当充分利用内部报告管理和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时反映全面预算执行情况,协调企业内部相关部门和各单位的运营进度,严格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确保企业实现发展目标。

2.企业应当有效利用内部报告进行风险评估,准确识别和系统分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内外部风险,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对于内部报告反映出的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重大风险,应当启动应急预案。

3.企业应当制定严格的内部报告保密制度,明确保密内容、保密措施、密级程度和传递范围,防止泄露商业秘密。

4.企业应当建立内部报告的评估制度,定期对内部报告的形成和使用进行全面评估,重点关注内部报告的及时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十三、信息系统控制

信息系统,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对内部控制进行集成、转化和提升所形成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企业负责人对信息系统建设工作负责。

(一)信息系统开发、运行与维护过程中的主要风险

79

高会备考资料分享汇总页:/net/201453-1.htm

1.信息系统缺乏或规划不合理,可能造成信息孤岛或重复建设,导致企业经营管理效率低下。

2.系统开发不符合内部控制要求,授权管理不当,可能导致无法利用信息技术实施有效控制。

3.系统运行维护和安全措施不到位,可能导致信息泄漏或毁损,系统无法正常运行。

(二)信息系统开发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1.企业应当根据信息系统建设整体规划提出项目建设方案,明确建设目标、人员配备、职责分工、经费保障和进度安排等相关内容,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批后实施。

企业信息系统归口管理部门应当组织内部各单位提出开发需求和关键控制点,规范开发流程,明确系统设计、编程、安装调试、验收、上线等全过程的管理要求,严格按照建设方案、开发流程和相关要求组织开发工作。

2.企业可以采取自行开发、外购调试、业务外包等方式开发信息系统。选定外购调试或业务外包方式的,应当采用公开招标等形式择优确定供应商或开发单位。

3.企业开发信息系统,应当将生产经营管理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和处理规则嵌入系统程序,实现手工环境下难以实现的控制功能。企业应当在信息系统中设置操作日志功能,确保操作的可审计性。对异常的或者违背内部控制要求的交易和数据,应当设计由系统自动报告并设置跟踪处理机制。

企业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应当按照不同业务的控制要求,通过信息系统中的权限管理功能控制用户的操作权限,避免将不相容职责的处理权限授予同一用户。企业应当针对不同数据的输入方式,考虑对进入系统数据的检查和校验功能。对于必需的后台操作,应当加强管理,建立规范的流程制度,对操作情况进行监控或者审计。企业应当在信息系统中设置操作日志功能,确保操作的可审计性。对异常的或者违背内部控制要求的交易和数据,应当设计由系统自动报告并设置跟踪处理机制。

4.企业信息系统归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信息系统开发全过程的跟踪管理,组织开发单位与内部各单位的日常沟通和协调,督促开发单位按照建设方案、计划进度和质量要求完成编程工作,对配备的硬件设备和系统软件进行检查验收,组织系统上线运行等。

5.企业应当组织独立于开发单位的专业机构对开发完成的信息系统进行验收测试,确保在功能、性能、控制要求和安全性等方面符合开发需求。

6.企业应当切实做好信息系统上线的各项准备工作,培训业务操作和系统管理人员,制定科学的上线计划和新旧系统转换方案,考虑应急预案,确保新旧系统顺利切换和平稳衔接。系统上线涉及数据迁移的,还应制定详细的数据迁移计划。

(三)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1.企业应当加强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的管理,制定信息系统工作程序、信息管理制度以及各

文章来源:/kcnet1180/

模块子系统的具体操作规范,及时跟踪、发现和解决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确保信息系统按照规定的程序、制度和操作规范持续稳定运行。

2.企业应当建立信息系统变更管理流程,信息系统变更应当严格遵照管理流程进行操作。信息系统操作人员不得擅自进行系统软件的删除、修改等操作;不得擅自升级、改变系统软件版本;不得擅自改变软件系统环境配置。

3.企业应当根据业务性质、重要性程度、涉密情况等确定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建立不同等级信息的授权使用制度,采用相应技术手段保证信息系统运行安全有序。企业应当建立信息系统安全保密和泄密责任追究制度。

委托专业机构进行系统运行与维护管理的,应当审查该机构的资质,并与其签订服务合同和保密协议。企业应当采取安装安全软件等措施防范信息系统受到病毒等恶意软件的感染和破坏。

4.企业应当建立用户管理制度,加强对重要业务系统的访问权限管理,定期审阅系统账号,避免授权不当或存在非授权账号,禁止不相容职务用户账号的交叉操作。

5.企业应当综合利用防火墙、路由器等网络设备,漏洞扫描、入侵检测等软件技术以及远程访问安全策略等手段,加强网络安全,防范来自网络的攻击和非法侵入。对于通过网络传输的涉密或关键数据,应采取加密措施,确保信息传递的保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6.企业应当建立系统数据定期备份制度,明确备份范围、频度、方法、责任人、存放地点、有效性检查等内容。

7.企业应当加强服务器等关键信息设备的管理,建立良好的物理环境,指定专人负责检查,及时处理异常情况。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接触关键信息设备。

第四节内部控制评价

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应当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是指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对实现控制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程度,包括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和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

设计有效性是指为实现控制目标所必需的内部控制要素都存在并且设计恰当。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应充分考虑:(1)是否为防止、发现并纠正财务报告重大错报而设计了相应的控制;(2)是否为合理保障资产安全而设计了相应的控制;(3)相关控制的设计是否能够保证企业遵循适用的法律法规;(4)相关控制的设计是否有助于企业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实现发展战略。

运行有效性是指现有内部控制按照规定程序得到了正确执行。评价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

81

高会备考资料分享汇总页:/net/201453-1.htm

应充分考虑:(1)相关控制在评价期内是如何运行的;(2)相关控制是否得到了持续一致的运行;(3)实施控制的人员是否具备必要的权限和能力;(4)相关控制运行的方式,一般包括人工控制和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和发现性控制。

一、内部控制评价的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评价应当包括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涵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对实现控制目标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综合评价。

(二)重要性原则

内部控制评价应当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以风险为导向,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对实现控制目标的影响程度,确定需要评价的重要业务单位、重大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三)客观性原则

内部控制评价应当结合企业的行业环境、发展阶段、经营规模、业务特点等经营实际,准确揭示经营管理中的风险状况,以事实为依据,如实反映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确保评价结果有充足且适当的证据支持。

二、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与核心指标

企业应当围绕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要素,确定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内容,并建立内部控制评价的核心指标体系,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一)内部环境的评价

企业组织开展内部环境评价,应当以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社会责任等应用指引为依据,结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内部环境的设计及实际运行情况进行认定和评价。

(二)风险评估的评价

企业组织开展风险评估机制评价,应当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有关风险评估的要求,以及各项应用指引中所列主要风险为依据,结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对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应对策略等进行认定和评价。

文章来源:/kcnet1180/

(三)控制活动的评价

企业组织开展控制活动评价,应当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各项应用指引中的控制措施为依据,结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对相关控制措施的设计和运行情况进行认定和评价。

(四)信息与沟通的评价

企业组织开展信息与沟通评价,应当以内部信息传递、财务报告、信息系统等相关应用指引为依据,结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的及时性、反舞弊机制的健全性、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以及利用信息系统实施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等进行认定和评价。

(五)内部监督的评价

企业组织开展内部监督评价,应当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有关内部监督的要求,以及各项应用指引中有关日常管控的规定为依据,结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内部监督机制的有效性进行认定和评价,重点关注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等是否在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中有效发挥监督作用。

下面以表格形式对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和核心指标体系作一直观、概要的介绍。

三、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

企业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一般程序为:设置内部控制评价部门、制定评价工作方案、组成评价工作组、实施现场测试、汇总评价结果、编报评价报告等。

(一)设置内部控制评价部门

企业通常授权内部审计部门或者其他专门机构作为内部控制评价部门,负责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内部控制评价部门必须具备一定的设置条件:

1.能够独立行使对内部控制系统建立与运行过程及结果进行监督的权力;

2.具备与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相适应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

3.与企业其他职能机构就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保持沟通协调,在工作中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在效率上满足企业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监督与评价所提出的有关要求;

4.能够得到企业董事会和经理层的支持,有足够的权威性来保证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

83

高会备考资料分享汇总页:/net/201453-1.htm

(二)制定评价工作方案

内部控制评价部门应当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管理要求,分析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高风险领域和重要业务事项,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工作方案,经董事会批准后实施。评价工作方案应当明确评价主体范围、工作任务、人员组织、进度安排和费用预算等相关内容。评价工作方案既可以全面评价为主,也可以根据需要采用重点评价的方式,一般而言,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初期,实施全面综合评价有利于推动内部控制工作的深入有效开展;内部控制系统趋于成熟后,企业可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更多地采用重点评价或专项评价,以提高内部控制评价的效率和效果。

(三)组成评价工作组

评价工作组在内部控制评价部门领导下,具体承担内部控制检查评价任务。内部控制评价部门根据经批准的评价方案,挑选具备独立性、业务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的评价人员,组成评价工作组,具体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评价工作组成员应当吸收企业内部相关机构熟悉情况的业务骨干参加。实施评价工作前,评价人员需要接受相关培训,培训内容一般包括内部控制专业知识及相关规章制度、评价工作流程、检查评价方法、工作底稿填写要求、缺陷认定标准、评价人员的权利义务、纪律要求及评价中需重点关注的问题等。

(四)实施现场测试

评价工作组根据评价工作方案确定的内部控制评价范围,入驻被评价单位,实施现场测试。现场测试的一般步骤为:

(1)了解被评价单位基本情况。评价工作组与被评价单位进行充分沟通,了解其经营业务范围、评价期间内生产经营计划和预算完成情况、组织机构设置及职责分工、领导层成员构成及分工、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体制、内部控制工作概况、最近一次内部控制评价(或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等。

(2)确定检查评价范围和重点。评价工作组根据掌握的情况确定评价范围、检查重点和抽样数量,并结合评价人员的专业背景进行合理分工。检查重点和分工情况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时调整。

(3)开展现场检查测试。评价工作组根据评价人员分工,综合运用各种评价方法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现场检查测试,按要求填写工作底稿、记录相关测试结果,并对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初步认定。评价人员应遵循客观、公正、公平原则,如实反映检查测试中发现的问题,并及时与被评价单位进行沟通。

(4)编制现场评价报告。评价工作组汇总评价人员的工作底稿,形成现场评价报告。评价工作底稿应进行交叉复核签字,并由评价工作组负责人审核后签字确认。

(5)提交现场评价结论。评价工作组将评价结果及现场评价报告向被评价单位进行通报,由被评价单位相关责任人签字确认后,提交企业内部控制评价部门。

文章来源:/kcnet1180/

(五)汇总评价结果

内部控制评价部门汇总各评价工作组的评价结果,对工作组现场初步认定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全面复核、分类汇总,对缺陷的成因、表现形式及风险程度进行定量或定性的综合分析,按照对控制目标的影响程度判定缺陷等级。对于认定的内部控制缺陷,内部控制评价部门应当提出整改建议,要求责任单位及时整改,并跟踪其整改落实情况;已经造成损失或负面影响的,企业应当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六)编报评价报告

内部控制评价部门以汇总的评价结果和认定的内部控制缺陷为基础,综合内部控制工作整体情况,客观、公正、完整地编制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并报送企业经理层、董事会和监事会,由董事会最终审定后对外披露或以其他形式加以合理利用。

四、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

企业在开展内部控制检查评价工作过程中,应当根据评价内容和被评价单位具体情况,综合运用个别访谈、调查问卷、专题讨论、穿行测试、实地查验、抽样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广泛收集被评价单位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是否有效的证据。评价方法的选择应当有利于保证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证据的充分性是指获取的证据能够为形成内部控制评价结论提供合理保证;证据的适当性是指获取的证据与相关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有关,并能可靠地反映控制的实际状况。

(一)个别访谈法,主要用于了解企业及其所属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情况。

(二)调查问卷法,常见于内部环境评价。

(三)专题讨论法,通常用于控制活动评价。

(四)穿行测试法,该流程从起点到终点的全过程,以此来了解整个业务流程状况,识别出其中的关键控制环节,评估相关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

(五)实地查验法,对财产进行盘点、清查。

(六)抽样法

(七)比较分析法

85

高会备考资料分享汇总页:/net/201453-1.htm

五、内部控制缺陷认定

(一)内部控制缺陷的定义与分类

内部控制缺陷是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负向维度,如果内部控制的设计或运行无法合理保证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即意味着存在内部控制缺陷。企业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应当以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为基础,结合年度内部控制评价,由内部控制评价部门进行综合分析后提出认定意见,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核后予以最终认定。内部控制缺陷按不同的分类方式分为:设计缺陷与运行缺陷;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与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重大缺陷、重要缺陷与一般缺陷。

1.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外语学习网

内部控制缺陷按其成因分为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设计缺陷是指内部控制设计不科学、不适当,即使正常运行也难以实现控制目标。运行缺陷是指内部控制设计比较科学、适当,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设计意图执行,导致内部控制运行与设计相脱节,未能有效实施控制、实现控制目标。

2.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是指在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过程中出现的,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产生直接影响的控制缺陷,一般可分为财务(会计)报表缺陷、会计基础工作缺陷和与财务报告密切关联的信息系统控制缺陷等。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是指虽不直接影响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营运的效率和效果等控制目标的实现存在不利影响的其他控制缺陷。

3.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

内部控制缺陷按其严重程度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重大缺陷,是指一个或多个控制缺陷的组合,可能严重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而导致企业无法及时防范或发现严重偏离控制目标的情形。重要缺陷,是指一个或多个控制缺陷的组合,其严重程度虽低于重大缺陷,但仍有较大可能导致企业无法及时防范或发现偏离控制目标的情形,须引起企业重视和关注。一般缺陷,是指除重大缺陷、重要缺陷之外的其他控制缺陷。

(二)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

1.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由该缺陷可能导致财务报表错报的重要程度来确定,这种重要程度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因素:第一,该缺陷是否具备合理可能性导致内部控制不能及时防止、发现并纠正财务报表错报;第二,该缺陷单独或连同其他缺陷可能导致的潜在错报金额的大小。

文章来源:/kcnet1180/

重大缺陷。如果一项内部控制缺陷单独或连同其他缺陷具备合理可能性导致不能及时防止、发现并纠正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就应将该缺陷认定为重大缺陷。合理可能性是指大于微小可能性(几乎不可能发生)的可能性,对合理可能性的理解涉及评价人员的职业判断,且这种判断在不同评价期间应保持一致。重大错报中的“重大”,涉及企业确定的财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一般而言,企业可以采用绝对金额法(如规定金额超过10000元的错报应当认定为重大错报)或相对比例法(例如,规定超过净利润5%的错报应当认定为重大错报)来确定重要性水平。如果企业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存在一项或多项重大缺陷,就不能得出该企业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的结论。

重要缺陷。如果一项内部控制缺陷单独或连同其他缺陷具备合理可能性导致不能及时防止、发现并纠正财务报表中虽然未达到和超过重要性水平、但仍应引起董事会和经理层重视的错报,就应将该缺陷认定为重要缺陷。重要缺陷并不影响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整体有效性,但是应当引起董事会和经理层的重视。对于这类缺陷,应当及时向董事会和经理层报告,因此也称为“应报告情形”。

一般缺陷。不构成重大缺陷和重要缺陷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应认定为一般缺陷。

六、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一)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内容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结论性成果,一般包括下列内容:

1.董事会对内部控制报告真实性的声明。声明董事会及全体董事对报告内容的真实性承担个别及连带责任,保证报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2.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总体情况。明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组织形式、领导体制、进度安排和汇报途径等。

3.内部控制评价的依据。说明企业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一般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以及企业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控制评价办法等。

4.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描述内部控制评价所涵盖的被评价单位,以及纳入评价范围的业务事项。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应当包括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方面,不存在重大遗漏。

5.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和方法。描述内部控制评价工作遵循的基本流程,以及评价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方法。

6.内部控制缺陷及其认定。描述适用本企业的内部控制缺陷具体认定标准,并声明与以前年度保持一致;根据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确定评价期末存在的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

87

高会备考资料分享汇总页:/net/201453-1.htm

缺陷。

7.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情况。针对评价期末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阐明企业拟采取的整改措施及预期效果。对于评价期间发现、期末已完成整改的重大缺陷,说明企业有足够的测试样本显示,与该重大缺陷相关的内部控制目前保持了设计与运行有效。

8.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结论。对不存在重大缺陷的情形,出具评价期末内部控制有效结论;对存在重大缺陷的情形,不得作出内部控制有效的结论,并需描述该重大缺陷的成因、表现形式及其对实现相关控制目标的影响程度。自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基准日至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发出日之间发生重大缺陷的,企业须责成内部控制评价部门予以核实,并根据核查结果对评价结论进行相应调整。

(二)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编制

1.编制时间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按照编制时间的不同,分为定期报告和不定期报告。定期报告是指企业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编制评价报告,并由董事会对外发布或以其他方式加以合理利用。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以12月31日作为基准日。不定期报告是指企业出于特定目的或针对特定事项而临时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并编制评价报告。不定期报告的编制时间和编制频率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编制主体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编制主体包括单个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母公司。单个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指某一企业以自身经营业务和管理活动为基础编制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企业集团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企业集团的母公司以母公司及控股子公司的经营业务和管理活动为基础编制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对企业集团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有效性的总体评价。

3.编制程序

内部控制评价部门对工作底稿进行复核,根据认定并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批确定的内部控制缺陷,判断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内部控制评价部门搜集整理编制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所需的相关资料,同时应根据有关资料撰写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上报经理层审核、董事会审批后确定。

(三)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报送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报经董事会批准后对外披露或报送相关主管部门。上市公司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必须向社会公开披露,接受社会监督,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决策提供依据;非上市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须按规定报送财政等监管部门,接受政府的监督检查。内部控制评

文章来源:/kcnet1180/

价报告通常应于基准日后4个月内报出。

(四)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使用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使用者包括政府监管部门、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中介机构和研究机构等。

1.政府监管部门根据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可以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三个配套指引的实施情况,通过不同企业、不同行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分析比较,可以发现内部控制相关法律法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作为进一步健全内部控制法律法规体系、优化内部控制执行机制的重要依据。

2.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根据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可以了解企业内部控制水平,评估企业抗风险能力和持续经营实力,从而为投资决策和正确行使相关权利奠定基础。必要时,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还可依据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有的放矢地进行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促进企业持续完善内部控制系统。

3.中介机构和研究机构可以通过研究分析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知悉企业内部控制发展现状,在综合运用比较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布内部控制研究报告,服务于监管部门、投资者和社会公众。

内部控制评价是企业董事会对本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自我评价,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只能作为有关方面了解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情况的途径之一。在使用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时,还应注意与内部控制审计信息、内部控制监管信息、财务报告信息等相关信息结合使用,切实做到全面分析、综合判断、相互验证。

第五节内部控制审计

新出台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旨在为注册会计师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业务提供专业规范和指导。国内外一系列公司财务报表舞弊事件发生后,人们认识到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对于预防舞弊事件发生至关重要。随着我国法律法规对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建设提出新要求,聘请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审计成为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键环节。《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10条规定,接受企业委托从事内部控制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根据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和相关执业准则,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会计师事务所及其签字的从业人员应当对发表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负责。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咨询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同时为同一企业提供内部控制审计服务。

一、内部控制审计的定义

89

高会备考资料分享汇总页:/net/201453-1.htm

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

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企业董事会的责任。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要求,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注册会计师执行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应当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为发布内部控制审计意见提供合理保证。注册会计师应当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并对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增加“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予以披露。

注册会计师可以单独进行内部控制审计,也可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进行(以下简称整合审计)。在整合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应当对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以同时实现下列目标:(1)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支持其在内部控制审计中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的意见;(2)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支持其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控制的风险评估结果。

二、内部控制审计与相关业务的区别

(一)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评价

内部控制审计属于注册会计师外部评价,内部控制评价属于企业董事会自我评价,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两者的责任主体不同。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企业董事会的责任;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其次,两者的评价目标不同。内部控制评价是企业董事会对各类内部控制目标实施的全面评价;内部控制审计是注册会计师侧重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目标实施的审计评价。

最后,两者的评价结论不同。企业董事会对内部控制整体有效性发表意见,并在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出具内部控制有效性结论;注册会计师仅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对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增加“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予以披露。

虽然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评价具有上述区别,但两者往往依赖同样的证据、遵循类似的测试方法、使用同一基准日,因此也必然存在一些内在的联系。在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进行评估,判断是否利用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内部控制评价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工作以及可利用程度,从而相应减少本应由注册

文章来源:/kcnet1180/

会计师执行的工作。

(二)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

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不同。前者是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重点就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后者是对财务报表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的规定编制、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发表审计意见。审计目标的不同导致两者在审计程序上也有着较大区别。

但由于两者均关注财务报告质量和审计风险,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审计证据又可以相互支持、相互利用,为此,注册会计师在计划和执行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进行整合,以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质量。

(三)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监管

内部控制监管是指政府监管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为依据,对企业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监管与内部控制审计作为内部控制外部评价的两种主要形式,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保障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建立与实施。比如,财政部门可以从规范公司治理、健全内控机制,加强会计监督、提高信息质量等角度,对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提出监管要求。同时,可以会同国家审计机关对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使用财政资金过程中的内部控制情况实施监管评价。

三、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

(一)计划审计工作

注册会计师需恰当地计划内部控制审计工作,配备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项目组,并对助理人员进行适当的督导。

计划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有关事项对内部控制及其审计工作的影响:1.与企业相关的风险;2.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概况;3.企业组织结构、经营特点和资本结构等相关重要事项;4.企业内部控制最近发生变化的程度;5.与企业沟通过的内部控制缺陷;6.重要性、风险等与确定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相关的因素;7.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初步判断;8.可获取的、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相关的证据的类型和范围。

注册会计师应当充分认识风险评估在计划审计工作中的作用,以风险评估为基础,选择拟测试的控制,确定测试所需收集的证据。内部控制的特定领域存在重大缺陷的风险越高,给予该领域的审计关注应越多。

91

高会备考资料分享汇总页:/net/201453-1.htm

在进行风险评估以及确定必要的程序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企业组织结构、经营单位或流程的复杂程度可能产生的重要影响和作用。企业组织结构、经营单位或流程的复杂程度可能影响企业实现控制目标的方式。企业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也可能影响错报风险以及应对该风险所需实施的控制。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企业情况调整工作范围,以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支持发表的意见。

注册会计师应当在计划审计阶段对企业董事会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进行评估,判断是否在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中利用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内部控制评价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工作以及可利用的程度,相应减少可能应由注册会计师执行的工作。注册会计师利用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内部控制评价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工作,应当对其专业胜任能力和客观性进行充分评价。一般而言,与某项控制相关的风险越高,他人工作的可利用程度就越低,注册会计师应当更多地对该项控制亲自进行测试。需要强调的是,注册会计师对发表的审计意见独立承担责任,其责任不因为利用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内部控制评价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工作而减轻。

(二)实施审计工作

注册会计师按照自上而下的方法实施审计工作,自上而下的方法是注册会计师识别风险、选择拟测试控制的基本思路。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工作时,可以将企业层面控制和业务层面控制的测试结合进行。

1.测试企业层面控制。注册会计师测试企业层面的控制,在把握重要性原则的基础上,一般关注:与内部环境相关的控制;针对董事会、经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风险而设计的控制;企业的风险评估过程;对内部信息传递和财务报告流程的控制;对控制有效性的内部监督和自我评价。

2.测试业务层面控制。注册会计师测试业务层面的控制,在把握重要性原则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内部控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和企业层面控制的测试情况,重点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业务与事项的控制进行测试。注册会计师需关注信息系统对内部控制及风险评估的影响。

3.测试与舞弊风险相关的控制。注册会计师在测试企业层面控制和业务层面控制时,应评价内部控制是否足以应对舞弊风险。舞弊风险因素是指注册会计师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内部环境时识别的、可能表明存在舞弊动机、压力或机会的事项或情况,以及被审计单位对可能存在的舞弊行为的合理化解释。与舞弊风险相关的控制通常包括:针对重大的非常规交易的控制;针对关联方交易的控制;与管理层的重大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相关的控制;针对期末财务报告中编制的分录和作出的调整的控制;能够减弱管理层伪造或不恰当操纵财务结果的动机及压力的控制等。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舞弊风险评估结果,对上述控制实施有针对性的测试。

4.测试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如果某项控制由拥有必要授权和专业胜任能力的人员按照规定的程序与要求执行,能够实现控制目标,表明该项控制的设计是有效的;如果某项控制正在按照设计运行,执行人员拥有必要授权和专业胜任能力,能够实现控制目标,表明该项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

文章来源:/kcnet1180/

5.获取内部控制有效设计与运行的证据。注册会计师在测试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时,可综合运用询问适当人员、观察经营活动、检查相关文件、穿行测试和重新执行等方法,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以支持审计结论。与内部控制相关的风险越高,注册会计师需要获取的证据越多。为确保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注册会计师通常需对测试时间安排进行权衡,既要尽量在接近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基准日实施测试,又要保证实施的测试能够涵盖足够长的期间。注册会计师对于内部控制运行偏离设计的情况(即控制偏差),应确定该偏差对相关风险评估、需要获取的证据以及控制运行有效性结论的影响。在连续审计中,注册会计师有必要考虑以前年度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时了解的情况,以合理确定测试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

四、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一)审计报告的基本内容

注册会计师在完成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后,应当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应当包括下列要素:

1.标题。审计报告的标题应当统一规范为“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2.收件人。审计报告的收件人是指注册会计师按照业务约定书的要求致送审计报告的对象,一般是指审计业务的委托人。审计报告应当载明收件人的全称。

3.引言段。审计报告的引言段应当说明企业的名称和内部控制已经审计,并包括下列内容:

(1)指出内部控制鉴证依据的控制标准;

(2)提及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评估报告;

(3)指明内部控制的评估截止日期。

4.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责任段。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责任段应当说明,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的规定,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并评价其有效性是企业董事会的责任。

5.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段。应当说明我们的责任是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并对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进行披露。

6.内部控制固有局限性的说明段。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性说明段应当说明,内部控制具有固有局限性,存在不能防止和发现错报的可能性。此外,由于情况的变化可能导致内部控制变得不恰当,或对控制政策和程序遵循的程度降低,根据内部控制审计结果推测未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具有一定风险。

93

高会备考资料分享汇总页:/net/201453-1.htm

7.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意见段。是否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相关规定在所有重大方面保持了有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

8.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该段落应当说明在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注意到××公司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描述该缺陷的性质及其对实现相关控制目标的影响程度]。由于存在上述重大缺陷,提醒本报告使用者注意相关风险。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并不对××公司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发表意见或提供保证。本段内容不影响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的审计意见。

9.注册会计师的签名和盖章。审计报告应当由注册会计师签名并盖章。

10.会计师事务所的名称、地址及盖章。审计报告应当载明会计师事务所的名称和地址,并加盖会计师事务所公章。

11.报告日期。审计报告应当注明报告日期。报告的日期不应早于注册会计师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包括管理层认可对内部控制及评估报告的责任且已批准评估报告的证据),并在此基础上对内部控制形成审计意见的日期。

(二)审计意见类型

审计意见的类型包括:标准审计意见、带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四种意见类型。

1.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如果符合下列所有条件的,注册会计师应当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1)企业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以及企业自身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在所有重大方面保持了有效的内部控制。

(2)注册会计师已经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要求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在审计过程中未受到限制。

当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以“我们认为”作为意见段的开头,并使用“在所有重大方面”、“保持了有效的内部控制”等术语。

如果确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评估报告的要素不完整或表达不当(例如,管理层内部控制评估报告的认定意见与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意见存在不符),注册会计师应当在报告中增加说明段。当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不附加说明段、提请关注事项段或任何修饰性用语时,该报告称为标准审计报告。

(三)审计期后事项

文章来源:/kcnet1180/

期后事项是指在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基准日并不存在、但在该基准日之后至审计报告日之前内部控制可能发生变化,或出现其他可能对内部控制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注册会计师应当询问是否存在这类变化或影响因素,并获取企业关于这些情况的书面声明。注册会计师知悉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基准日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有重大负面影响的期后事项的,应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发表否定意见。注册会计师不能确定期后事项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程度的,应当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第八章预算管理、预算会计与政府会计改革

一、部门预算管理

1、部门预算概述

中央部门预算有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

部门收入根据来源分为:财政拨款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如,电力、铁路、港口、民航等建设基金)和其他收入。大纲P152

财政拨款和政府性基金收入的测算以“部门需要”为基础;其他收入以“零基预算”为基础。部门支出预算包括:基本支出、项目支出、上缴上级支出、事业单位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大纲p153

基本支出的预算原则:综合预算、优先保障、定额管理。

基本支出的内容包括: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在编制基本支出预算时,预算单位基本支出的调整范围仅限于类内经济分类款级科目之间,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之间不允许自主调整。

项目支出的预算原则:综合预算、科学论证、合理排序、追踪问效

2、部门预算编制的基础---政府收支分类]

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也称为预算科目,是政府收支分类的具体项目。

95

高会备考资料分享汇总页:

20xx年高级会计师考试随章知识点讲解汇总精华共96页

/net/201453-1.htm

更多相关推荐:
高级会计师工作总结

高级会计师工作总结本人自19xx年5月通过全国统考取得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以来单位和工作几经变动9697年8月在中国公司财务处具体负责所属房产公司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97年9月经省级机关公务员公开招考并被录用...

高级会计师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专业技术工作总结19xx年会计大专毕业分配后,我即开始从事会计工作,至今已在会计岗位工作16个年头。20xx年我考取会计中级专业技术资格,20xx年被所在集团公司聘为会计师。20xx年x月我被集团公司提拔至其控…

申报高级会计师职务任职资格业务工作总结范文

申报高级会计师职务任职资格业务工作总结范文1、杜**主要业绩杜**,女,1972年8月出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大学本科学历学历,高级会计师职称,国家注册会计师。1989年1月至2001年6月,历任黑龙江省牡丹江…

高级会计师评审工作总结写作经验

一、写作要求:工作业绩的写法要围绕各省市的评审要求来写:如,某省高会的评审中对工作业绩要求满足以下几点:1.系统地掌握会计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基本了解国内外财会理论研究最新动态;2.熟悉会计及相关的法律、法…

申报高级会计师资格个人业务工作总结

本人自年月通过全国统考取得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以来在尤溪县中心医院财务科具体负责县医院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岗位变换写详细一点在县医院担任期间在思想政治上能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领会党的十六大...

评选高级会计师个人工作总结

19xx年x月参加工作,20xx年x月被评聘为中专讲师,19xx年x月至今担任学校财营教研组组长,20xx年x月被推荐为海口市教育局后备干部培养对象,20xx年x月至今担任学校职教处副主任,20xx年x月担任…

高级会计师业务工作总结

一、适度包装决不造假包装本是一个中性词,比喻对人或事物进行形象设计,使之美化和有特色,不含贬义。几乎可以说:包装行为,人皆有之。譬如,在文明社会,人们去参加一个重要的社会活动前,一般都会习惯地把头发梳理清爽,衣…

高级会计师论文写作

高级会计师论文写作来源考试大20xx年1月7日考试大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模拟考场视频课程字号TT高会论文写作如何写一篇好的或者说至少符合评审要求的高会评审论文是不少考生头痛的事但大家只要掌握了其中的门道其实是不...

20xx申报高级会计师职务任职资格报告

20xx申报高级会计师职务任职资格报告本人自19xx年5月通过全国统考取得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以来单位和工作几经变动9697年8月在中国公司财务处具体负责所属房产公司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97年9月经省级机关公...

给20xx年高级会计师考生朋友的学习建议

给20xx年高级会计师考生朋友的学习建议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是我国最高的会计职称考试拥有高级会计师资格是会计权威的标志以前我国对高级会计师采用的是评审的方式为了完善高级会计师评价制度自20xx年开始人事部财政部在...

20xx申报高级会计师的述职报告-述职报告

20xx申报高级会计师的述职报告述职报告首先介绍一下自己的工作简历略不同的工作经历给了我很好的锻炼机会丰富了我的阅历开阔了我的眼界并促使我不断努力学习掌握最新的财务会计知识以出色地完成所担负的工作下面我重点就最...

20xx年高级会计师考试-考高级会计师考试常用公式

20xx年高级会计师考试常用公式大全高级会计师考试群3124569691利率纯粹利率通货膨胀附加率风险附加率2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3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4保守速动比率现金短期证券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净额...

高级会计师总结(4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