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学应用化学专业自评报告

时间:2024.4.20

 


应用化学专业评估

自评报告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系

20##年5月


西南科技大学应用化学专业自评报告

西南科技大学教学评建办公室:

为迎接本科专业评估检查,我系按照《西南科技大学本科专业评估方案》规定的评估指标和评估标准,坚持“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认真而细致地进行了应用化学专业评估工作,现将本专业的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第一部分 专业办学目标与建设规划

1988年开始办应用化学(专科)专业,1993年开始办工业分析(专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20##年西南工学院与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应用技术系的商品检验、环境检测、工业分析三个专科专业与西南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合并,并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同年应用化学专科专业招生,20##年开始应用化学本科专业的招生。应用化学专业主要培养掌握化学、化工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专业知识与实验技能,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的基本技能,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对本专业的新技术、新发展、新动向有一定了解,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高级技术专门人才。化学学科目前有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应用化工技术网络专科专业,以及应用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功能材料化学及应用、精细化学与化工、化学建材、应用电化学、含能材料化学、计算化学、生物分子光谱分析、新型功能材料表征及分析、生物有机分析、电化学分析、纳米材料制备和应用、配位化学、无机功能材料、生物无机化学等14个研究方向。应用化学专业按一类本科批次招生,在校本科生288人,研究生55人。应用化学专业虽然是学校年轻的专业,但是我们有多年相关专业专科的办学经验;同时,为实现“厚基础、重特色、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本专业积极拓展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联合办学,使专业办学水平快步提升。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本专业办成西部一流的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或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

1.1  专业办学目标与建设规划

1.1.1  专业办学定位

本专业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联合培养基础知识坚实、知识结构合理、掌握先进的合成技术和现代测试表征技术,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适应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需求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厚基础、重特色的应用型高级专门创新人才。培养的学生能在精细化工、建筑材料、放射化学、国防军工、生物化工、环境、医药、食品等领域从事工艺设计、产品分析检测、生产控制,科技管理以及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的开发与研究工作,或者在大中专院校从事教学工作。

应用化学专业以培养“厚基础、重特色、高素质、强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在牢固掌握外语、数学、物理、计算机及应用等基础上,系统地学习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生产管理、技术开发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对本专业的新技术、新发展、新动向有一定的了解,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工作能力。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化工工艺、化学工程及化工制图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

(3)掌握所学专业方向:分析化学、精细化工及放射化学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5)了解国家关于科学技术、化学相关产品、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政策、法规;

(6)了解化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最新发展动态以及与化学相关产业的发展状况;

根据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我校和联合办学单位的办学条件,本专业设置四个方向:精细化工、分析化学、放射化学及含能材料。

主干学科:化学、化学工程,应用化学。

学位课程及要求:外语、高等数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制图、工业分析、仪器分析、精细化工、硝基化合物化学,放射化学与放射分析、放射性废物治理,爆炸化学、毕业论文(设计)等。

主要实践环节:各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1.1.2专业建设规划

以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的改革为基础,以现代化实验条件和教学手段的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师资队伍的思想和业务素质为关键,以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为目标,充分发挥基础化学系列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融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于一体,建设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化学本科专业。

为树立21世纪新型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以“夯实基础、突出特色、打造品牌”为基本思路,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科学创新和社会服务为重要使命,立足四川,面向西南,辐射全国,服务社会;坚持以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为基本要求,把专业建设作为教学工作中最基础的中心工作之一,构建与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相适应的整体优化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遵循教学规律,坚持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确保教学中心,以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为主线,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强科学研究,促进学科发展,规范教学管理,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训练,注重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以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为突破口,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通过课程建设,完善教学基础条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调整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创新,达到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课堂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化学学科整体教学水平的目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十一五”规划和20##年远景规划》,对专业发展进行了合理构建,使我系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学院的发展定位相协调。同时结合化学系的实际情况,为确保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正常有序地进行,特制定应用化学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1)建立一个在个人品质、学术水平、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及贡献精神等方面有远见卓识、有威信的专业领导队伍。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根本上确保学科建设的有效进行。加大师资培训的力度,理顺引进人才和稳定内部人才的利益关系,制定相关措施,实施“储水藏龙”工程。

(3)强化以教学为中心的意识,认真做好专业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与奖励制度;继续发挥教学督导委员会在教学督导与教学评估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品牌课程建设和特色实验室建设,实行品牌课程主讲教师制,通过特色实验室建设或品牌课程建设,促动专业建设;加强教改研究,突出素质教育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开展好形式多样的教究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狠抓科研,充实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推动专业建设的根本发展。着力扶植以专业建设为目标的学术梯队和优秀的青年人材;制定科研成果奖励政策,对高水平、高质量、有影响的论文、著作、成果和项目,实行重奖;加强科研群体建设。

(5)建立现代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6)从现在开始,用2-3年的时间,使应用化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室建设趋于完善和成熟。在办好本科生教育和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基础上,力争在“十二五”期间获得应用化学博士学位授权点。

(7)、建立“基本要求+特色”和“综合素质+特色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技术人才。

1.2 专业与课程建设

专业课程的建设与改革着眼于学科发展,将开发学生的智力及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作为重点,从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出发,力求处理好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局部与整体优化等方面的关系,力求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适应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要。在教学的硬件上,逐步完善多媒体和网上课件的建设。在教学软件上,依靠教师科学研究的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鼓励和要求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逐步增加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以及问答式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学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以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评估学生学习成绩的方法上,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估体系,鼓励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和形成良好学习氛围。加强品牌课程,使主干课程建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精品课程。加强教材建设力度,大力支持和鼓励教师参与教材编写,针对本专业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力争在20##-20##年,编写出3-5部适合于本专业的重点课程教材。

1.2.1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

培养方案:应用化学培养方案是根据学校关于制定专业培养方案的原则和方案制定的,近几年来多次开展本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改,最新的“应用化学”培养方案是按学校最新的要求,组织整个化学学科人员经多次讨论,结合化学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和要求以及学校材料、环境、生物等学科对化学学科的基础和支撑的需要,并分析了化学学科在与联合办学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和核物理与核化学研究所有相近学科的优势,有能力通过联合办学开办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特色国防应用化学的具体情况,决定应用化学的办学方向为精细化工、应用分析、含能材料和放射化学四个方向,在此方向定位下编写了应用化学专业培养方案,经多次讨论、修改和审批后形成。培养方案科学、合理,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利于人文素养、科学素质提高以及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执行严格、规范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结构合理,很好体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能根据社会需要做弹性调整;全部课程中选修课比例≥30%,其中任选课比例≥10%,而且课程品位高,授课质量好,能体现文理渗透,体现素质培养、创新能力教育的办学理念。

课程体系:应用化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是本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在牢固掌握外语、数学、物理、计算机及应用等基础上,系统地学习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生产管理、技术开发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对本专业的新技术、新发展、新动向有一定的了解,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工作能力。

整体状况:整个课程体系总学分为190,其中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共计174学分,占91.58%,综合教育16学分,8.42%。

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中,必修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共12门;专业基础选修课为10门;专业方向课程分分析化学、精细化工和放射化学三个方向,开设的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分别为9门、14门和23门;专业课程充分考虑了联合办学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核化学研究所和化工材料研究所的一流技术师资和装备优势,课程体系力求该方向办出特色,争取办成全国有名的优势专业。

优秀课程和重点课程:目前应用化学第一届学生已进入了大三,安排的应用化学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教师大部分都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公共基础课“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英语”等为省和校级优秀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普通化学”为校级品牌课程。

实践环节:化学是实验科学,课程体系中充分考虑了实验和实践环节,包括四大基础化学、化工原理、仪器分析、化学合成工艺和专业课全部设置了实验课,同时设置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激发创新能力,做到知识、能力、素质相互协调发展。

课程体系结构状况:整体课程体系为:(1)掌握外语、数学、物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化工工艺、化学工程及化工制图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3)掌握所学专业方向:分析化学、精细化工及含能材料和放射化学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并能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了解国家关于科学技术、化学相关产品、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了解化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最新发展动态以及与化学相关产业的发展状况。

整个课程体系层次分明、衔接合理、方向特色突出,注重外语、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开设了较多的选修课,为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提供了空间。

其他: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在教学任务中严格执行,整个教学工作都以培养方案为准,在实验室建设、设备和经费投入、教材编写、师资引进与培养、科研方向、实习环节和对外宣传等多方面等体现和遵循了培养方案。

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占65%,选修课占35%(其中任选修课占13%)。授课质量总体好,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整体优化,结构合理。其中无机及分析化学、普通化学、物理化学和有机化学4门课程为校品牌课程;应用化学为校重点学科,其中含校重点学科建设项目3个。争取到20##年,建成1-2门省级品牌课程。

1.2.2  课程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大纲是执行专业培养计划、实现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学指导文件,是编写教材、组织教学、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课程教学大纲制定符合培养计划整体优化要求,从本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及作用的角度,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各教学环节安排,注意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以避免课程的重复和遗漏。为适应专业的培养要求,专业的教学内容分为两类,主干学科为化学;主要课程有外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化工原理、化工工艺、合成化学。除少数公共基础课(如高数、外语)由外专业教师担任授课,大部分专业课由化学教研室教师负责授课,目前各专业课教师已经制定出80多门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包括无机化学A、无机化学实验A、有机化学A、有机化学实验A、仪器分析、仪器分析实验、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A、物理化学实验A、化工原理Y、化工原理实验、应化专业外语等)。每门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均是严格按照专业培养方案要求精心选择的教材进行制定,符合专业教学要求,有助于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时,为适应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加大改革力度,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更新。本专业教师积极申请学校的教改项目,将教改立为专项,使教改内容专项化,更有利于教学改革的进行。目前在研的教改项目有“联合办学含能材料化学与工艺及放射化学特色方向建设”、“普通化学中微型化学实验探讨”、“《有机化学实验》网络微型实验基本操作演示及网络实验预习系统的制作”等,部分教改项目已经完成并应用于教学中,改善了教学效果。

课程的建设目标将其建设成为能反映国内课程建设与学科发展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内容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教育教学的适用性,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与手段,具有鲜明特色,教学效果显著的各级精品课程。本专业目前拥有四门校级品牌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普通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同时,鼓励教师积极申报省级、校级及院级的品牌课程建设项目和重点课程专项建设项目,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目前,《无机及分析化学》、《普通化学》初步完成品牌课程建设,2004底投入使用,反映良好。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品牌课程在建设中,预期在20##年底投入使用。以品牌课程建设为契机,初步形成了以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教师梯队,在系的指导下,课程负责人负责组织该门课程的梯队成员组成、教学大纲的制定与修订、以及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和研究等。争取在20##年前,建成省级精品课程l~2门,同时形成品牌教师。

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结构,强化课程的应用性和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拓宽知识面。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探索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完善教学方法,创建科学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注意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协调应用,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大幅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本专业《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两门课开展了双语教学。在学院的鼓励和支持下,我们正在为开展更多课程的双语教学积极创造条件,比如新引进的教师要有双语教学的要求,对现有教师要积极鼓励和进行有关培训。争取到20##年,开设双语教学的课程占到总课程量的20-30%。

1.2.3  教材建设

教材选用:在教材选用上,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尽量选择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或国家推荐精品教材或获奖教材,以及近3年新出版的教材。2003至20##年本专业教材主要来源于高等教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等。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占60%以上,包括“九五”、“十五”规划教材和教向21世纪课程教材、获奖教材等。大部分选用的教材无论从内容上还是质量上均适合我专业本科教学。对于部分课程没有适合我专业教学的教材,以及有些出版社的教材还不能适合应用化学专业教学,正在积极组织任课教师编写自编教材或辅导书。

教材建设: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教材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人才需要为依据,紧密结合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成果,提高优质教材的使用效益。积极开展教材研究,为有优势有特色的教材和高水平教师编写教材创造条件;建立教材监控机制,大力提高教材的编写与选用质量。为了提高本科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科学、更适合该专业培养目标的教材,我专业逐渐开始重视和加大教材建设的力度。如王兴明老师等编写了《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以及《有机化学学习指导》(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年第2版),钟国清老师主编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即将于20##年8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含能材料方面的一些专业教材也已完成了编写工作。此外,还自编了一些实践教学方面的指导书,如《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等。

1.2.4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育技术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变革和创新中,现代教育技术将会发挥出她的特殊作用。现代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对21世纪的学校教育将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它不但促进了教育方式、教育方法的改革,重要的是促进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育制度,教材等也将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本专业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在教学工作中积极开展创新教育的研究。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手段,创设情景,启发学生多以方向思维来寻求正确结论,引导学生对信息自主加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创新,标新立异。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从而形成新思想,树立新观点,创立新理论。教师的教学手段敢于创新,善于运用媒体进行创新教育的研究。有90%以上本专业教师采用多媒体授课,近两年专业必修课中多媒体课时数与必修课总课时数比例达到了90%,大大超过了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不低于15%”的标准。有些课程经过任课教师的补充、修改,多媒体教学内容逐步得到完善,现已有4门课程为自行研制的多媒体课件并被学校设立为品牌课程建设:《无机及分析化学》、《普通化学》和《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课程。这些课程还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了相应的课程网站,把课件、讲义、参考资料、习题集及实验等教学相关材料挂在网上,帮助同学们课余自学与预习、既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也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

在教学方法上,理论课由以前的讲授型为主到现在多种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实验课由以前的验证性实验居多逐渐向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偏多转变。均注重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且取得了明显成效。

1. 在教育观念上,老师们达成如下共识:

(1)教学方法的改革落实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一个人不断进取的基本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使之具备相当的学习能力,是学校教学最基本的任务之一。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教导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无止境。学生具备了相当的学习能力,不仅在校期间会学习,走上社会后仍然可以继续学习,永不落伍。
    (2)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人能力总和的核心,包括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等,而表达能力又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没有实践能力,人才再具有理论知识,也显露不出具有的水平,更不会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为此,我们教学针对“应试教育”造成的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这个现实,千方百计地使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
    (3)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的基础在于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个人能不能发挥作用、有所成就的突出能力。教育学生讲科学、不迷信,敢于怀疑一切权威和定论;启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分析问题,敢于阐述自己的新发现、新观点;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成为立身创业的一种理念。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合作是一个人素质和能力的象征。合作创新体现了时代精神,是人才发展的新趋势,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完成一个任务或一个项目,需要几人或多人合作。高科技项目大多是系统工程,需要多门类、多学科的科学技术人员精诚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导学生与人合作,克服孤家寡人的作风,学会搞好人际关系,在与人合作中学知识、长本领,得到锻炼。

2. 教学方法改革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我们根据学科发展的特点,选用获得国家优秀一等奖和二等奖的教材作为主要教材。在平时我们也非常注意收集报刊、电视、因特网等现代传媒中涉及的科技新闻,尽量拉近基础课堂与学科前沿的距离,使教学内容始终与国际上学科的发展同步合拍。大量精美的图片、影像电子资源和紧跟学科前沿的文献资料在课堂上的广泛应用,充分体现了讲授内容博大精深、新颖、先进,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1)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启发式教学,实现师生教学互动,教学相长。

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的改革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最迫切的任务之一,其核心是使高校教学实现从现在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造就能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在教学中始终注意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学习委员收集意见、个别交流、 电话、电子邮件等,和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与交流,根据学生的意见和要求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关键性、启发性和兴趣性的提问外,更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课后则针对基础课学生人数众多的特点,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交流手段,如电子邮件,鼓励学生平时对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对所学知识进行积极讨论和进一步的深入学习。每学期组织学生分组课外准备个别章节,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课并互相提问、进行讨论。这不仅使学生将所学基础知识与学科发展前沿相结合,而且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创造了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机会,做到了教学相长。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大多数学生均对这种采用多种方法活跃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式给予了高度评价。

(2) 课堂讲授和实践性教学相结合,探索“研究性学习”的新模式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行实习、实训、专业工作室开放制度,充分提高实验设备有效利用率,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充分地进行实践训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改变过去实验教学从属理论教学,实验课仅起验证作用的教学模式。把与实验内容密切相关的理论课放到小班,教师与学生边讲、边看、边做、边讨论,完成教学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理论、实验形成一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做的结果:节约了课时,使实验内容得到系统安排;有了组合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时间上的条件。

(3)开展第二课堂,注重学生科研素质和能力的训练

学生科研素质和能力的训练,更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

a. 指导学生就某个专题,查文献,写综述:针对理论课或实验课中遇到的有兴趣问题,在教师指导下查阅文献,并撰写综述。不但满足了他们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还使他们初步学会了文献检索与利用方法,尝试了科技写作的程序。

    b. 指导学生参加部分科研:利用课余或寒、暑假期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课题中实验周期短,又可以说明问题的部分实验,或就学生条件单独为他们设计可以完成的实验,以达到对其进行科研训练的目的。

(4)与国际先进教学方式接轨,建立与现代教学技术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与教学体系

在教学手段的改革上,学院积极鼓励和推动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现已给每位教师配备了U盘,并要求所有教师尽快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我院首先在“基础课”的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后陆续展开,目前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占总课程的90%。

但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的采用并不意味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必然提高。在教学中我们十分注意利用各种渠道充分听取学生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意见,并及时改进,逐步建立了一套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包括: ① 除了课堂上注重讲课内容的条理性外,还将详细的讲授大纲在网站上公布;每次上课前将讲授大纲重点强调;在讲课中根据情况及时梳理所讲内容的条理等措施避免因计算机画面富于变化,使授课内容线条不清晰,重点不突出的矛盾。② 注意解决听课与课堂笔记的矛盾,通过简化幻灯片版面,对书上有的内容明确标明其位置(具体到页、段、行);将讲授内容经过整理后以与课堂上不同的形式放到网上(图、表、文字);讲授书本外的内容时将讲课速度适当放慢;将笔记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督促学生主动记录和整理笔记等措施使学生不因狂抄笔记而影响听课,也减少其利用复印等手段投机取巧的机会。③ 通过布置思考题作为平时成绩;注意督促学生的平时学习。

目前,我院教师均能较为熟练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能够制作简易的多媒体课件。设有精品课程:普通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网站,将课程要点、参考书目、复习资料与思考题等内容放在网站,由学生浏览和下载。

(5)近年来,为适应教学改革和实践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上,我们正在尝试改变过去那种“一本教材”、“一个面孔”、“一种模式”、“一套思路”、“一张考卷”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考试方式,在部分课程上采用“三结合”的教学方法,即主讲教师的课堂讲授与外聘教师的课外讲座相结合,教材内容与相应的实践相结合,卷面考试与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的考察相结合。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积极倡导教师进行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教学。采用“加深加长”教学法。所谓“加深”就是要使课堂教学在实践环节上得以深度延伸;所谓“加长”不是通过修改教学计划加长教学时数,而是指教师应当拿出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交流,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课外辅导,把教育学生的课堂延伸到校园,延伸到宿舍,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去。

6)积极参与教学方法改革研究。目前已成功申报省部级或校级教改项目12项,老师提出了自己颇有创意或实际意义的教学方法及教学体会。

考试改革:考试是整个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对教学工作起着督促和评价的作用。为了加强对考试工作的管理,规范考试的形式和内容,我们进行了一些考试改革的小尝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对于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实行教考分离,建立试题库或试卷库,以督促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试题形式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论证题、论述题等。闭卷式考试实施教考分离,试卷统一由学院从试题库调出,试卷采用学校统一格式。为了科学地评价教学质量、检验教学效果,指导和督促学生系统地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与技能,使考试能够充分达到公平、公正的效果,我们组织教师自建试题库,我们现在已建设自己的部分课程试题库,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20##-2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已经使用,效果较好。在使用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的试题库题量小,需不断的补充新的题目;期末考试题由教学秘书抽题组题,由于对专业知识不是十分了解,试题的难度和知识点重复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学生的成绩,发现试题库的难易度还需再进行调整,如普通化学成绩偏高,主要是由于平时学生作业和小考成绩不好,成绩偏低,因此学生认真复习,做了大量练习,并且将作业错误之处又重复练习,再加上试题库抽题有一定的随机性,试题难度偏低;无机化学成绩偏低,主要是由于新生在学习方法、大学知识与高中知识链接等方面还掌握的不是很好。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将进一步通过对学生的成绩分析和进一步的论证来完善和改进题库。还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有些课程建立了教师答疑系统,学生可以通过登录计算机网络,实现自测和释疑。

(2)对侧重于应用的专业课实行开卷式考试,以督促学生提高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卷式考试的试题由学院选定的本课程授课教师或专家提供,学院根据试题组成试卷,试卷格式不限。在仪器分析课中实现了开卷考试,考题都是灵活性较大的应用题。这些考核方式的改革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指出了方向,让学生知道那些是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那些是应用的知识。

(3)实验课实行实验技能达标考核,以督促学生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技能、重要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的设计和安装、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实验技能达标考核的试题以本学期的实验内容为主,学生抽签选择试题,现场操作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实验技能达标考核在每学期末由学院统一安排。我们的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等都采取了这种考核方式。

1.3.师资队伍

1.3.1  高水平教师

建设一支素质良好、结构优化、数量适宜、富有活力、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近年来,化学系大力加强本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学科水平明显提高,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截止到20##年底,本专业共有在校教职工37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务的比例达60.0%,20多名教师具有硕士生导师资格。近年来,一批国内外学成的博士、硕士充实教师队伍,使学校教师的学历水平逐年提高,青年教师中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比例达100%。另外,学校还聘有数十名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为名誉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比例达58.0%以上,其中教授人数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比例13.3%,有校级教学名师和一批学术水平、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副教授及55岁以下的教授全部给本科生授课,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授课人均200学时/学年以上。

1.3.2  教师数量与结构

总的看,本专业教师数量基本充裕,能满足教学科研需要,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每一位教师至少能上两门课;每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至少有两位教师能担任主讲。整体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45岁以下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比例85%,其中35岁以下教师中,硕士以上比例100%。

1.3.3  队伍建设与综合素质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高等教育必须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应对严峻的挑战,应用化学专业同样需要建设一支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合理的,对教学与教学改革工作充满敬业精神的,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完善保持教学骨干队伍相对稳定的机制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要求象重视培养学科带头人一样,重视适应高质量教学要求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

选拔、培养、引进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三种重要途径,针对应用化学专业师资力量的现状,根据发展的需要,制订了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坚持点面结合的方针,点上抓骨干教师的选拔、引进,落实措施,为他们创造脱颖而出的条件;面上抓普遍素质的提高,特别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采用各种方式提高现有教师的教学水平及学术修养。

教高[2001]4号文下发后,教师为本科生开设基础或专业课程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一些以科研工作为主的教师纷纷主动要求开课,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扩充了教师力量。

在工作聘任时,如果不承担足够的本科教学工作,或出现教风懈怠、有背师德的表现,则酌情下调岗位津贴直至不再聘任职务。这样做既有鼓励,又有约束,形成了重视本科基础课教学的制度规范。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进一步完善了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骨干教师队伍的机制。

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

教师也同样需要终身教育,提高本科教学的质量,深化教学改革都要求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现行的职称晋升和岗位聘任制度也因其对学历、教学和科研水平的要求促使年轻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和科研水平。创造、提供各种形式的培训进修机会,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稳定教师队伍的重要工作。

在职攻读学位,是提高青年教师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可以锻炼他们的科研能力,使他们结合学科前沿进展开展教学,促进相关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

交换校际访问学者,校际教师互聘,国外教师的短期任教也是教师在职进修的有效方式。

选派优秀基础课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进行教学进修,如针对双语教学需要的专项出国研修,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外语水平和了解国际高等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也可使年轻教师汲取主讲教授的教学经验和敬业精神。

精品课程的建设,使网上教学资源更为丰富,经验的交流更为便捷,利用远程教学方式开展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训得到更多的重视。

教师风范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知识水平、文化水准、精神面貌的体观,是教师的德与才的统一性表现。教师风范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学校的名牌实质上是教师风范的名牌。江泽民主席在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上对教师提出的“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督学、与时俱进”是对教师风范的最好概括。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风范主要反映在课堂教学、科学研究、人格魅力、敬业精神和教书育有等方面。

领导和教师集体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科学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严格的考核制度,规范的教学管理,全身心投入的教学态度。

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已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教学质量高低是以实施培养方案的效果,能否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来衡量的。

1.4  教学条件与实践教学环节

1.4.1  实验装备及其应用

1、实验室及设备

化学实验室位于东7区D座,总面积为2800m2左右,应用化学专业的专业实验室面积为320m2,仪器用房400m2,已经拥有的固定资产为435.5522万元(其中仪器设备类为228.5522万元)(参见附件一),正在进行中央地方共建项目资金为468.4050万元(其中中央资金35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18.4050万元)(参见支撑材料)。

现有设备主要有:

荧光分光光度计(三台,两台国产、一台为日本岛津),紫外分光光度计(国产、两台),气相色谱仪(国产、一台),原子吸收光谱仪(国产、两台),定C、S仪(国产、一台),原子发射光谱仪(国产、一台),核酸蛋白质测定仪(一台、美国VARIAN),自动液相色谱分离层析装置(两台,国产),自动凝胶成像仪(一台、丹麦UVP)等设备。

正在进行建设项目的主要进口仪器有:

红外光谱仪(中红外到远红外)、高效液相色谱仪、荧光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电化学综合测试系统、数字式自动旋光仪、ICP等。

目前应用化学专业的实验教学主要是专业基础实验课程,现有的仪器设备完全能够满足本专业的专业基础实验课程教学和大部分的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学,在20##年将涉及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学,中央地方共建实验室项目正在实施过程中,有望在20##年9月份全部投入使用,使本专业不仅有高新仪器设备,而且也使设备达到了较高的更新率,同时也使本专业在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内容、层次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

2、实验开出率

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在20##年9月才开始第一次招生,其实验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基础实验课程和专业实验课程,第一届在20##年9月份才涉及相应的专业实验课程,为《合成化学实验》,其余的专业实验的教学主要集中在20##年度,各类型实验开出具体情况为:

专业基础实验课程:无机化学实验(48学时)、有机化学实验(48学时)、分析化学实验(48学时)、物理化学实验(48学时)。各实验课程开设的基础类实验的数目、种类及实验性质均根据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进行的,其实验课程的开出率为100%,完全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专业类实验课程:在20##年度仅涉及《合成化学实验》(24学时),全部为设计性实验,实验开出率为100%。

其统计结果参见支撑材料。

3、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应用化学专业的实验课程在人才培养计划的指导下,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内容的设置上分为两部分考虑:在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上,实验内容的设置主要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为指导思想,在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开设综合性实验;在专业实验课程上则以设计性实验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专业已经开设的实验课程中,均有较大比例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占实验课程总数的100%,每一门实验课程中,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总实验总数的80%以上。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统计参见支撑材料。

4、实验室开放程度

化学实验室目前实验用房较为紧张,对学生的开放实行的是有预约式的半开放形式,具体方式有两种:一是接纳化学类专业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及毕业论文(设计)和课程设计的开放;二是进入教师科研小组的高年级学生进行科研时的开放。在开放时,除了实验室在空的情况下开放外,实验的公共仪器设备平台是进行全面开放,包括晚上和节假日。

应用化学专业现有的学生只有三年级,对其开放的实验室除了120m2专用实验室外,还有各科研小组接纳了一定数量的学生,因此本专业有开放性实验室;开放时间的情况是各科研小组进行自行确定,而专用实验室主要针对进行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课外科技活动的开放,时间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确定,其开放时间比较长。

各课题小组接纳的本科生情况统计

20##年接纳了学生(应用化学专业)进行创新活动的实验开放达22人次,时间长达3个多月(搬迁后于20##年9月投入使用),进行的实验项目有:苯酚与FeCl3显色反应的研究、碱土金属Mg、Ca、Sr、Ba等含量的测定、漂白粉中氯和钙的含量测定等项目。

实验室对学生实行全开放的公共平台有:教室中的通风设施、高温炉室、干燥室、天平室、荧光和紫外光度计、过滤用泵等。

实验队伍:目前没有专门的专业实验队伍,只有原基础化学中心实验室人员及各科研小组的教师和科技活动的指导教师进行兼任。

1.4.2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体系,简单的说就是整合各实践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定实践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综合实践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把实践教学作为整体单独考虑,并不是把实践教学孤立起来,不考虑理论教学的内容与目标,而是把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综合考虑,使两者相互补充,紧密配合,共同完成对学生整体培养目标的实现。应用化学专业设置了系统而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教学、参加老师课题组、校外实习以及毕业论文与设计。

化学实验是衔接化学基础理论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的最佳途径,历来被视为化学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为此,在有限的实验课时中尽量安排多种不同类型的实验,提倡“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多动手”,是素质教育特色的充分体现。建立化学开放实验室,安排学生进行自主性实验和研究型实验,将化学实验教学从一般的知识技能传输的验证性试验层次,提升到有目的地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度。

作为实验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我们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水平,建立和开设了第二课堂实验。以知识性,趣味性,积累对化学的感性认识为切入口,以增强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对本专业的爱好,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实验,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创造能力为目标,我们将第二课堂实验分为两个部分,将验证性实验与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实验有机地融合。首先开设“主题开放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专业知识的兴趣,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和科学实验的方法。其次,开设“自选开放实验”。选取有应用价值或学科交叉的一些应用性课题供学生挑选,让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启发下,利用所掌握的知识,技术,领会实验课题的原理与要求,在较自由,宽松,独立的环境中,自行设计实验步骤,操作要点,并独立完成实验。充分展示自身的综合与创新能力。第二课堂实验的开设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深受学生欢迎,报名参加者十分踊跃。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本着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的思想,在方案的制定上,非常重视实验教学环节,在各课程的实验学时的确定上,经过化学学科全体人员的充分讨论,基本上达到2︰1的比例(2学时的理论课,1学时的实验课),部分课程达到了1︰1的比例,在实验课程体系的设计上,注重了基础课程和专业的层次上的协调,同时注重了基础课程之间实验内容的互补性,因此从实验教学的体系合理、科学,特别是在专业实验的内容上,基本上以设计性实验为主体,以使学生的能力培养达到提高。整个实验教学内容是在培养计划的大前提下,根据实验室仪器、药品的情况在不断更新,如无机化学实验(2)、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每年都有新实验开出(参见支撑材料20##、20##年的实验安排)。

应用化学专业积极为本科生搭建创新平台,要求研究生导师必须指导本科生参加其科研课题,每位研究生要协助指导1~2名本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鼓励学生积极申请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参加创新科技竞赛,同时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公开发表科技论文。20##年来,创新基金项目立项5项。目前,三年级的学生有37人已经进入老师的科研小组中,占当年学生42.5%,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而实验室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三年级学生有22人参与了这一活动,占总人数25.3%,两者相加达67.8%,这些措施的实施,无疑会使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包括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校外实习,学生对企事业单位的现代化设备、生产技术与科学管理等有了必要的了解和掌握,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为缩短从学校到社会的适应期打下良好基础。应用化学学科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非常重视发展与地方相关企业的关系。多年来与长虹机器厂、东方绝缘材料厂、久远集团、艺精超硬材料公司、中石化美丰化工公司、银河建化集团、四川金路集团股份公司,绵阳丰谷股份公司、新疆屯河集团股份公司等国营大中型集团企业在联合共建实验室、学生实习、联合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共建省级技术中心等方面已进行长期合作,对这些企业人才现状和人才需求情况非常了解。同时,积极开展更加广泛的新的实习基地建设,2005-20##年间又和以下单位签订了提供实习基地协议。

联合办学是学校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办学水平,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有力措施和有效途径。采取国内科研院所,特别是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开展联合办学,开展国际合作,产、学、研一体联合办学等方式,丰富了教育资源,强化了与社会,尤其是与企业的联系,为促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发挥了极大作用。

以“强化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创新品格的塑造为核心,面向国家与区域经济发展,加强产学研结合,统筹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需要,依托校内外实验、实践教学基地和科技园区,大力推进学生进实验室、进项目组、进科技园区、进实习基地,进产学研合作基地,真刀真枪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应用化学专业全体师生员工积极探索产、学、研联合培养形式及管理办法,与多个学科相关企业开展科研合作,联合建设技术中心,共同推动学校产学研活动的进行。

主要有以下项目:

废锰渣处理技术的研究                  霍冀川(教授)   平武电解锰厂

超细碳酸钡粒子大小和形态控制的研究    杨定明(副教授) 四川金路集团公司

高钛型高炉渣制作新型墙体材料技术研究  戴亚堂(副教授) 攀钢集团

含铬废液解毒处理                      廖辉伟(副教授) 银河建化集团

院企合作提升企业技术水平              应用化学研究所   中国石化美丰公司

金属基复合纳米屏蔽吸波涂料的研究      廖辉伟(副教授) 绵阳长虹集团公司

联合共建省级技术中心 (已申报)         应用化学研究所   中国石化美丰公司

1.4.3  图书资料及其利用

专业图书:应用化学专业相关专业书籍,自建数据在内的电子资源1.5T以及各类网络资源,主要有CNKI全文期刊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方正Apabi电子图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镜像站、新书全文数据库、硕博士论文数据库、学科导航数据库、维普全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欧美1000余所大学的PQDD硕博士论文数据库、Ei Village 2 全文库等。图书20万余册,馆藏图书约11万余册,学院图书资料室藏书约10000余册,人均图书90余册。20##年至20##年资料室平均每年新增专业书籍350余本。基本上能满足我专业学生借阅的要求。

专业期刊:为提高学术水平,给广大师生提供最新研究成果、前沿的科技信息,我专业近年来逐年加大订阅期刊的投入。现专业20##年图书馆订阅中文期刊数313种,资料室订阅期刊47种,其中包含核心期刊 若干种,英文刊物订阅26种。

图书借阅率:我专业图书馆常年对学生开放,节假日不休息,学生主要是阅览与查资料,专业教师可借阅。粗略统计,20##年在学院资料室有701人留有借阅记录,尤其在毕业设计期间资料室查阅率较高。

1.5  教学管理

1.5.1  质量监控

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坚决执行学校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学院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按照现代教学思想,高度重视本专业制度建设,不断建立健全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先后制订了一系列教学基本文件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涉及到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开设、任课教师、教材选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成绩考核、毕业设计(论文)等各主要教学环节。

强化教学监督。在加强教学管理的基础上,学校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各种途径,切实加强对本科教学工作的监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①积极开展学生评教活动。从1999年开始,严格执行学生评教制度,学生的评教结果与教师的各类教学奖的评选、职称晋升、岗位聘任考核直接挂钩,有力地促进了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②积极开展督导评教活动。自1997年起,在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组的基础上,又建立了系督导组,制定了《督导工作若干规定》;督导员每学期都对拟申报职称的教师、申请教学质量奖的教师、新课程的任课教师、新引进的教师、新上岗的青年教师以及上学期学生评教成绩较低的教师进行重点听课,并把听课后的意见与感受及时向教学管理部门、学院、教师交流和反馈,促进教师及时改进教学工作。③认真开展领导干部评教活动。我系实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系领导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听课,了解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系领导每年听课的数量和质量,作为系领导个人年终述职、年度考评的重要内容。④建立日常教学检查制度。教学检查的结果及时向全系教师通报。⑤加强对教学中课前监控。在每学期开课之前做好三项工作。 向每位老师下达教学任务书,明确每一学期教学要求。尤其对课程性质、常规要求、课时总数、结课时间、考核方式等重要内容要交代清楚;开好一年一度的教学准备会。这是本系传统例会。通过会议使系与老师们双方沟通、密切合作,高标准完成任务;教学管理审查每位任课教师教学实施计划。本计划必须以教学大纲为根据,结合教材内容,写出一份教学进度合适、知识重点明确、平时成绩考核及作业等样样都落实的教学计划。经审定后,做为教学及教学监控的依据。

1.5.2  教学文件与档案管理

凡在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载体材料均属教学档案。教学档案是衡量教学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学校档案的主体、核心和重点。教学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确保完整、准确、系统和安全,便于开发利用。对教学档案中的少数不属永久保存的类目,如本科生毕业论文,实习报告等分别由院、系保存。 教学档案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三纳入”、“四同步”,即纳入教学计划、规划,纳入教学管理制度,纳入各级管理人员岗位责任,作为考核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标准之一。下达教学任务与提出教学文件材料的归档要求同步;检查教学工作与检查教学文件材料形成积累情况同步;评审、鉴定教学质量、毕业论文、优秀教学成果与审查、验收档案材料同步;毕业分配、上报评审材料、教师考核晋升与档案部门出具归档证明同步。教学管理和教学业务部门有1名分管档案工作的负责人和配备相应干部,统一管理部门的教学文件材料,按期向学校档案馆办理移交。 努力实现教学档案工作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分散管理向集中统一管理转变,手工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变。 逐步建立教学档案数据库,并纳入全校信息系统统一管理和开发利用。

1.6  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研究对规范教学管理、推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学研究工作要面向21世纪国家的建设与发展的人材需求,因此,教学研究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开展教学研究,加深对教学和认知规律的认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的质量,是我们工作的又一重点。应用化学专业自成立之日起,就非常注重进行专业教学研究,并对从事教学研究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及经费等方面给挂钩,建立了一套相关的激励机制,通过不断加强教学改革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来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1.6.1  教学研究项目和论文

本专业围绕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这一目标,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近年来立项的研究项目有十余项,所有项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专业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在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以及课程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20##年一年发表了教学研究方面的论文四篇。论文从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本专业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在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管理研究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但由于传统思维的影响,专业教师对教学研究重视程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料研究论文的质量和数量。

1.6.2  教学改革成果

近年来,化学系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多项成果获得不同级别的奖项。

化学系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办学指导思想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对于促进高等学校化学教育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

(1)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提出了“加强基础,培养素质,发展个性,突出创新”的教学改革目标和“一体化、多层次本科化学教育创新体系”的改革思路,分阶段设置了不同层次的“基础板块”、“提高板块”和“拓宽板块”三组系列课程;

(2)在教学理论研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做好“三基”教学的基础上,突出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提出并实施了“优生优培”和“五个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化学人才。

近几年来,在学院支持下,化学系全体教师团结协作,重视教学基本建设,经全系教师共同努力建成了高水平的基础教学实验室,极大地改善了实验教学和人才培养环境。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取得很大进展和成绩,尤其是开放式实验教学、综合与创新化学实验课程的开设及让本科生加入到教师科研队伍中,使科研全面渗入创新教育和人才培养,在依托学科建设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促进学生参加化学研究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

1.7  科研水平

建设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教学质量和一流的科研水平,教学和科研都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科研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高等学校和专业办学水平。通过学院和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我系科研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获得各级项目立项和经费资助的能力大大增强。

1.7.1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既是培养高水平研究人才、出高水平成果的重要保证,也是衡量一所高校学术水平和知名度的标志。通过近几年学院领导的努力,本专业建成了一支水平较高的学术梯队,共有专职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5人,专职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14人,45岁以下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比例85%,其中35岁以下教师中,硕士以上比例100%,教师年龄结构分布合理。本专业有应用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3个硕士点,正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共建申报应用化学博士点。应用化学为西南科技大学重点学科,拥有先进建筑材料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1.7.2科研项目

“十五”期间,共申报成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科技创新基金项目5项,国防基础科研项目1项,承担省级课题8项,横向项目18项,共计科研经费约180万元。

1.7.3科研成果

共发表论文126篇,其中EI、SCI、ISTP收录30余篇,一级核心期刊发表50余篇,一般核心期刊上发表70余篇,鉴定成果2项,有2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专利2项。

1.8  教学质量

衡量高校的教学质量的首要标准是学生的能力,即创造性;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育人是高校的永恒主题,正确把握和理解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使高校生健康成长和成才,办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等教育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应用化学专业全体教师充分认识教学质量的重要性,认真做到以下几点:

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高校要围绕教育质量主题开展学校的各项工作,确保教学工作中心地位。通过开展现代教育思想大讨论,以形成教育质量的共识:树立新的人才观,拓宽专业口径,强化专业基础,努力造就社会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树立学生主体观,由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体现现代教育“以人为本”和“育人为本”的理念;树立素质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树立终身教育观,重点培养学生终身获取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树立质量生命观,以抓好本科教学质量为重点和关键,做到教学质量齐抓共管。 

  强化质量运行机制。高校可通过实施学分制、挂牌选课制、听课督导制、集体备课制、信息反馈制、一票否决制、目标责任制、教学评价制、教改探索制等教学管理制度,通过这些制度的制定及贯彻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由于存在地处非中心城市的不利因素,学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有计划地以各种形式攻硕、攻博,或到重点高校做访问学者;较大幅度地改善教师的教学科研和物质文化生活条件,以保持骨干教师队伍的稳定。实施名师工程,将师资队伍建设与学科专业建设紧密结合;加强学科梯队建设,培养学术带头人、学科骨干和优秀青年教师;坚持高职称教师上本科生课程的传统,要求高职称教师每年必须为本科生讲一次专题学术报告。 

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在教学的常规管理中,突出表现为:强调“严”,要求全体教师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严格要求,强化管理,建立健全制度。

1.8.1  人才培养质量

应用化学专业:20##级共有学生93人,通过英语四级考试人数:32人,CET-4通过率为34.4%;通过英语六级考试共6人,CET-6通过率为6%;计算机二级通过人数为37人,通过率为39.8%。

1.8.2  学生创新能力

科技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强我院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及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全院学生的综合素质,20##年一年里在学校学院的关怀下,我院分团委科技部配合工程技术中心及校团委科技部,结合我院专业特色和学生的科研兴趣方向,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科技活动,在全院乃至全校范围内引起较大反响,吸引到许多同学的广泛参与,取得一定的成效。

学院对科技活动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并且成立了院科技活动领导小组,由我们学院的党总支副书记亲自负责,就经费方面而言,学院至少投入了5万元,给予每位导师充足的资金用于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我部开展了一系列的科技活动。从活动的规划部署、实际开展到最后的总结,我们都尽心尽力,与各个部门通力协作,兼顾到全院各个年级,力求使大家都有机会得到锻炼,使活动发挥出尽可能大的作用。在全国高校科技交流的平台——“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综合性实验设计大赛中,我院科技部认真组织宣传,学生积极响应,共有7项作品闯入学校决赛,其中丁宇同学负责的作品获得了四川省三等奖。为与“挑战杯”接轨,我院从今年开始每年组织一次“材科杯”大赛。首届“材科杯”的开展即在全院引起广泛关注,共上交了60余件作品,最终评出17项优秀作品并予以表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各个年级的学生踊跃参加,单第二批就有13位同学的项目通过审核,被批准立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大赛”不仅贴近我院专业,而且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最具影响力的“手工艺品大赛”,成为了20##年“科技节”上的一大亮点,拉近了同学们与科技活动的距离。此外,我们还针对同学需要开展了相关活动。在此基础上,我们及时进行总结,力求不断进步。

除了提高大家的实际动手能力,相关的理论知识我们同样需要重视,以使大家对科技的发展趋势和前沿知识有所了解,为此我们邀请各位专家,组织了多次专业知识讲座:彭超群博士到我院作报告、香港科技大学李宗津博士来我校讲学,这些专业知识讲座上同学们对本专业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10月—12月的科技月期间,工程技术中心开展了国家获奖作品的系列学术报告:“第四届机器人大赛”、“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20##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等学术报告,同学们也都积极报名前往。除此以外,我们还组织同学参加了系列讲座:“定向越野、无线电测向”、“陶艺设计与制作”、“我校学生科技活动推广”、“慧鱼模型创新设计”等。这些讲座的开展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我们学校科技活动的认识与了解,也积极的调动了同学们的科研兴趣,提高了同学们投身科技活动的积极性。

在过去的活动中收获知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更好地指导后面的工作,使同学们与科技的距离可以越来越近,对科技的了解越来越清晰,对科研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对科技活动的参与越来越积极,切实拓宽大家的科研创新思维,提高大家的科技创新能力。

1.9  社会声誉

根据本专业20##年招生情况看,最高分622分,最低分472分,平均分571分,大部分学生录取分数都高于省控线,生源质量较好。

本专业还没有毕业生。

1.10  专业特色与优势

1. 先进的办学理念及办学思路

本专业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联合培养基础知识坚实、知识结构合理、掌握先进的合成技术和现代测试表征技术,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适应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需求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厚基础、重特色的应用型高级专门创新人才。培养的学生能在精细化工、建筑材料、放射化学、国防军工、生物化工、环境、医药、食品等领域从事工艺设计、产品分析检测、生产控制,科技管理以及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的开发与研究工作,或者在大中专院校从事教学工作。围绕将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培养成厚基础、重特色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充分利用九院三所和二所的优势资源,将20##年原订的国防应用化学方向修改为含能材料化学与工艺和放射化学两个方向,进一步突出应用化学专业的办学特色。双方还就含能材料化学和放射化学与工艺方向所需开设的课程名称、开课时间、实验课开设办法、所需教材、实习基地建设、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详细的商讨。另外,双方还就研究生培养,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提议两所的院士、专家和博士给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讲授专业课,并且定期到我校开展学术报告。

应用化学培养方案是根据学校关于制定专业培养方案的原则和方案制定的,近几年来多次开展本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改,最新的“应用化学”培养方案是按学校最新的要求,组织整个化学学科人员经多次讨论,结合化学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和要求以及学校材料、环境、生物等学科对化学学科的基础和支撑的需要,并分析了化学学科在与联合办学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和核物理与核化学研究所有相近学科的优势,有能力通过联合办学开办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特色国防应用化学的具体情况,决定应用化学的办学方向为精细化工、应用分析、含能材料和放射化学四个方向,

2. 建立“基本要求+特色”和“综合素质+特色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技术人才。

教学改革实践中提出了“加强基础,培养素质,发展个性,突出创新”的教学改革目标和“一体化、多层次本科化学教育创新体系”的改革思路,分阶段设置了不同层次的“基础板块”、“提高板块”和“拓宽板块”三组系列课程;在教学理论研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做好“三基”教学的基础上,突出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联合办学是学校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办学水平,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有力措施和有效途径。采取国内科研院所,特别是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开展联合办学,开展国际合作,产、学、研一体联合办学等方式,丰富了教育资源,强化了与社会,尤其是与企业的联系,为促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发挥了极大作用。

3.科学而系统的教学体系,是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

整个课程体系总分为完成总学分190,其中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共计174学分,占91.58%,综合教育16学分,8.42%。

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中,必修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共12门;专业基础选修课为10门;专业方向课程分分析化学、精细化工和放射化学三个方向,开设的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分别为9门、14门和23门;专业课程充分考虑了联合办学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核化学研究所和化工材料研究所的一流技术师资和装备优势,课程体系力求该方向办出特色,争取全国有名的优势专业。

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应用化学专业设置了系统而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教学、开放性实验室、参加老师课题组、校外实习以及毕业论文与设计。实践教学以“强化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创新品格的塑造为核心,面向国家与区域经济发展,加强产学研结合,统筹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需要,依托校内外实验、实践教学基地和科技园区,大力推进学生进实验室、进项目组、进科技园区、进实习基地,进产学研合作基地,真刀真枪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应用化学专业全体师生员工积极探索产、学、研联合培养形式及管理办法,与多个学科相关企业开展科研合作,联合建设技术中心,共同推动学校产学研活动的进行。

4. 科学而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及运行机制

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坚决执行学校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学院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按照现代教学思想,高度重视本专业制度建设,不断建立健全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先后制订了一系列教学基本文件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涉及到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开设、任课教师、教材选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成绩考核、毕业设计(论文)等各主要教学环节。

强化教学监督。在加强教学管理的基础上,学校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各种途径,切实加强对本科教学工作的监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①积极开展学生评教活动。从1999年开始,严格执行学生评教制度,学生的评教结果与教师的各类教学奖的评选、职称晋升、岗位聘任考核直接挂钩,有力地促进了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②积极开展督导评教活动。自1997年起,在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组的基础上,又建立了系督导组,制定了《督导工作若干规定》;督导员每学期都对拟申报职称的教师、申请教学质量奖的教师、新课程的任课教师、新引进的教师、新上岗的青年教师以及上学期学生评教成绩较低的教师进行重点听课,并把听课后的意见与感受及时向教学管理部门、学院、教师交流和反馈,促进教师及时改进教学工作。③认真开展领导干部评教活动。我系实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系领导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听课,了解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系领导每年听课的数量和质量,作为系领导个人年终述职、年度考评的重要内容。④建立日常教学检查制度。教学检查的结果及时向全系教师通报。⑤加强对教学中课前监控。在每学期开课之前做好三项工作。 向每位老师下达教学任务书,明确每一学期教学要求。尤其对课程性质、常规要求、课时总数、结课时间、考核方式等重要内容要交代清楚;开好一年一度的教学准备会。这是本系传统例会。通过会议使系与老师们双方沟通、密切合作,高标准完成任务;教学管理审查每位任课教师教学实施计划。本计划必须以教学大纲为根据,结合教材内容,写出一份教学进度合适、知识重点明确、平时成绩考核及作业等样样都落实的教学计划。经审定后,做为教学及教学监控的依据。

第二部分    自评结果

一、二级指标及观测点自评等级一览表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

二、自评等级

在二级指标自评等级中,有20项为A级,其中11项为重要项目;有4项为B级。

依据评估方案给出的评估结论及其标准,优秀:A≥17,C≤4,(其中重要二级指标项目A≥9,C≤1),D=0,特色鲜明。良好:A+B≥17,(其中重要二级指标项目A+B≥9,D=0),D≤1,有特色项目。合格:D≤4,(其中重要二级指标项目D≤2)。

自评等级为:优秀

第三部分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措施

1. 学科专业建设工作有待加强。

近些年来的学科发展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绩成绩,我们已经完成了硕士点的建设,但是博士点和一级学科建设还没有取得进展,可以说是我们最大的问题和不足。为此,结合评估工作的开展,全系教师进一步形成了统一的思想,决心以迎评促建工作为动力和契机,强化危机意识,加大投入力度,动员各种力量,开展全面建设,尽快完成博士点的申报和建设。

2. 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有待加强。

目前来看,在依靠外聘及返聘教师可以基本满足教学工作需要的同时,还必须看到,这种现实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们本科教学以及研究生教学的水平提高,对学院的整体建设和发展、学院的科研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这一问题,我们依据有关评估精神和学校政策要求,必须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加强对外宣传和人才吸引工作,加快加大人才引进的速度和力度,缩短本校人才培养的时间,引进高水平的人才,使化学系的专任教师数量尽快达到理想标准,以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质量提高。

3. 教学管理和学风建设工作有待加强。

化学系全体教师、教辅人员,一定要更牢固地树立先进、规范的教学管理意识,明确教学管理规程,自觉、有效地,有组织有建设地保证各项教学活动及相关文件的规范完成,尤其是“课比天大”的教师天职理念和教学管理模式要进一步真正地贯彻落实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规程,规范领导班子、教学指导委员会例会制度,明确以管理促建设、以建设保质量的教学管理工作理念,并形成有关计划和安排,定期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学校、学院的有关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对“课比天大”的教学理念的理解;加强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以求全面推进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开展。

4.实践教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实验教学资源需要优化、整合;图书资料种类、数量偏少。利用学院实验室的设备、仪器资源,针对本专业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加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充分利用已经建立的实习基地(包括校外实习基地),确保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加大图书资料的投入,主要购置专业图书、杂志,为学生补充知识、扩展视野、提高专业水平奠定基础。

5. 加强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建设。

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是本专业较薄弱环节,承担的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及成果少,教学成果也严重影响了本专业的本科教育与教学改革进程,不利于专业教育的发展。将来在专业建设中,必须加强领导,采取鼓励和奖励措施,把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放在与科学研究同等重要的地位。学院和系将组织教师申报各级各类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力争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西南科技大学材料学院化学系

                             20##年5月8日

更多相关推荐:
大学生学期自评报告

大学生学期自评报告

大学生综合测评自评报告(标准版)

综合测评个人自评本人能自觉遵守作为一名大学生的守则,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尊敬师长,与同学和睦相处,关心人爱集体,乐于帮助别人,积极参加班级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外活动。思想方面,我追求上进,思想觉悟相对有了提高。我觉得…

学院自评报告

六学风建设与培养成效坚持素质教育培养全面能力提升社会声誉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是管理学院教师的特点学风优良成绩优秀创新创业是管理学院学生的标志一教师风范与学习风气1教师风范学院重视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开展五项修练...

大学教师自评总结

自评总结自研究生毕业来学院工作已有一年,在汽车系和谐的氛围下我学习和收获了很多,现将我这一年的工作简单总结如下:教师就要注重教学,课下我认真备课,经常听取有经验的教师授课,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同时在网上查找相关…

大学生综合测评自评报告(大四版)

大学生综合测评自评报告时光荏苒光阴似箭一转眼大学生活即将告一段落而我的青春也即将散场了暮然回首四年来的那些认认真真的欢欣与哀伤经过岁月的磨洗似乎成了远山上的一抹微云却在我的人生中留下精彩的痕迹先来说说收获吧大学...

大学生毕业自评

大学毕业自评报告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在毕业之际对自已大学几年来的学习和生活做一个总结和鉴定通过大学几年的校园生涯和社会实践我不断的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现今后人生的价值时刻准备着在校期间在学校的指导老师的教诲同学的帮...

华南农业大学学生综合测评个人自评报告

华南农业大学学生综合测评个人自评报告20xx20xx学年学院资源环境学院专业年级08植物检测班级姓名1

西南科技大学应用化学专业自评报告

应用化学专业评估自评报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系20xx年5月西南科技大学应用化学专业自评报告西南科技大学教学评建办公室为迎接本科专业评估检查我系按照西南科技大学本科专业评估方案规定的评估指标和评估标准坚持以评...

历史文化学院 本科教学质量自评报告

历史文化学院本科教学质量自评报告二一三年五月历史文化学院20xx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xx年度学院深入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中高等教育发展以及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

历史文化学院 本科教学质量自评报告

历史文化学院本科教学质量自评报告二一三年五月历史文化学院20xx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xx年度学院深入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中高等教育发展以及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

历史文化学院 本科教学质量自评报告

历史文化学院本科教学质量自评报告二一三年五月1历史文化学院20xx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xx年度学院深入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中高等教育发展以及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

西南科技大学应用化学专业自评报告

应用化学专业评估自评报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系20xx年5月西南科技大学应用化学专业自评报告西南科技大学教学评建办公室为迎接本科专业评估检查我系按照西南科技大学本科专业评估方案规定的评估指标和评估标准坚持以评...

大学自评报告(4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