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学考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时间:2024.3.31

必修一经济生活

1.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注意:馈赠的礼品、救灾物资、退出流通领域的物品等不是商品。)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 :①是指货币作为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只需要观念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②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而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货币充当流通手段职能后,原来的商品交换(商品——商品)变成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商品——货币——商品)。

2.了解常用信用工具的用途

1)经济的两种结算方式:一种是现金结算(即用纸币来完成货币的友付行为);一种是转账结算(即收付双方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货币的收付行为)。

2)信用工具的种类:①信用卡:信用卡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较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信用卡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信用贷款为一体。使用信用卡可以减少现金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②支票和汇票:A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在我国支票分为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转账支票适用于同城转账结算)B汇票是由出票人签发,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汇票主要有电汇和信汇两种形式。(汇票主要用于外埠结算)

3.了解外汇和汇率

1)外汇的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注意:外汇不等于外币,外汇除包含外币,还包括:以外币支付的支票、汇票、股票、债券等。)

2)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跌落。本币升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少,影响有:①出口减少,进口增加;②外资投资成本增加;③由①②导致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  ④本国外汇储备贬值;⑤有利于境外旅游、留学。本币贬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多,影响有:①出口增加,进口减少;②外资投资成本降低;③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本国企业走出去;④本国消费相对便宜,外国游客增加。

4.理解影响价格的因素

1)供求关系影响价格

影响价格的间接因素有: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直接因素: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卖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买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注意:供求关系与价格是相互制约

2)价格决定价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情况下,商品价值量与价格成正比)。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因为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因此,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处于有利地位。这就促使商品生产者努力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商品生产者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注:行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即社会劳动生产率。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①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②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理解:波动的原因:商品的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主要是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原因:价格不会无限上涨或下跌,而是以价值为基础,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由于价格最终还是由价值决定。等价交换如何理解?从单个交换过程来看,价格时涨时落,但从一段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相符,“等价交换”并不是每一次价格都与价值相符,而是一个趋势,只存在于平均数中。

5.理解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需求、消费、消费者)

①一般地,价格上升,人们会减少对它的需求;价格下跌,会增加对它的需求。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大。③价格的变动会影响相关商品的消费需求。某商品价格上升,该商品需求会减少,其替代品的需求会增加,其互补商品的需求会减少。

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生产者/企业)

①调节生产,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竞争优势。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树立品牌意识,重视新产品开发。

6.了解消费及其类型

A.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

1)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的根本因素;2)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居民的收入;物价水平。①收入水平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较快。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对于未来收入,如果人们有非常乐观的预期,那么预支将来收入的可能性就会加大。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

3)物价总体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一般说来,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普遍降低,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物价下跌,则购买力普遍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

B.消费类型:1)按消费对象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2)按交易方式可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3)按消费目的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生存资料消费满足较低层次衣食住行的需要,是最基本的消费。

消费结构1)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消费结构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2)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被称为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7.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A.人们的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影响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商家常常利用消费者追随偶像、追赶潮流的心理来推销自己的商品。消费是否应该从众,要做具体分析。盲目从众是不可取的。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这种消费有时可以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但展示个性要考虑社会的认可,还要考虑代价。为显示与众不同而过分标新立异,是不值得提倡的。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这种消费心理是不健康的。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者在选择商品的时候,往往要考虑很多因素:价格是否便宜,质量好不好,服务是否到位,功能是否齐全,操作是否简单,等等。讲究实惠,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商品,是一种理智的消费。

B.树立正确的消费观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当然过于紧缩消费会使人们的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也不利于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所以,我们提倡消费要适度。既反对超前消费,又反对抑制消费;注:所谓超前消费,是指超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或个人经济承受能力的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理性消费有哪三个要求?①避免跟风②避免情绪化消费③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面对严峻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我们应该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保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具体要求:“5R”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C.生产与消费的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8.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A.公有制为主体(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是就全国而言,有些地方、有些产业可以有所差别。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态势和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占支配地位。

B.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意义。1)原因:这一基本经济制度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2)意义:实践证明,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9.了解公司类型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有两种: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10.理解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1)公司经营的目的就是利润。公司经营成败关系到公司的生存和发展。2)公司经营成败取决于哪些因素:第一,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以市场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第二,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第三,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对公司的生存竞争至关重要。

11.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A.就业的作用:就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不断再生产。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树立自主择业观。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选择职业。2)树立竞争就业观。要通过劳动力竞争,实现自主择业。要努力学习,提高技能和素质,积极主动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3)树立职业平等观。各种正当职业的劳动者,都是创造社会财富所必需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4)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现代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导致就业形式多样化。

12.学会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1)权利内容:①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②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③休息、休假的权利;④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⑥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⑦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⑧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2)重要性(原因):①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②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3)措施:第一,将权利和义务统一起来,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第二,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第三,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必须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维护权益。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

13.了解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1)商业银行是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我国的商业银行以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2)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①存款业务。这项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②贷款业务。它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也是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注:银行利润的来源有二:存贷款的利差和服务性收费。前者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贷款的分类:按用途分为工商业贷款和消费贷款。③结算业务。除了上面的三大主要业务之外,商业银行还提供债券买卖及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管箱等其他服务。

14.比较几种投资方式的异同

15.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为主体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注: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但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方式并非都是按劳分配。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①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②按生产要素分配含义: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信息、土地等。

注意: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种类及对应形式:按资本要素分配:储蓄所得利息、股票所得股息和分红、债券所得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等。按土地要素分配:如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按劳动要素分配: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按技术要素分配: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按管理要素分配:经营管理要素获得的收入主要是通过股权激励方式获得的股份分红。按信息要素分配:提供市场信息、管理方案(点子)的收入。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其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其二,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16.理解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1)公平的含义: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公平的收入分配的意义;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3)如何从收入分配方面实现社会公平?①制度保证:_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②保证“两个合理比重”: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a意义:这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b措施: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措施: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17.理解国家财政

1)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其来源: 财政收入是国家通过一定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财政收入的来源(根据筹集资金的渠道分):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居主导地位,它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最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

2)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①财政收入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是主要因素。②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只有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③分配政策的影响: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财政收入和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3)财政支出的含义和种类:财政支出是国家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财政支出的种类(按照具体的用途分)①经济建设支出。 ②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③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④社会保障支出。国家财政为公民提供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的各种费用。⑤债务支出。包括偿还内债和外债。

4)财政收支: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对比,有三种情况: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财政盈余①财政收入和支出相等情况不存在;②财政收支平衡: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③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过度赤字会引发通货膨胀。④财政盈余: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的部分。

5)我国财政的作用:①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投入某些行业、地区的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国家通过财政支持这些行业、地区的建设,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例如,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离不开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③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如何调控?)在经济增长滞缓、一部分经济资源没有得到充分作用,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在经济过热、经济的正常运得受供求能力制约、物价上涨时,政府可以采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出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率,给经济“降温”。

18.了解税收的基本特征

⑴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⑵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税收的三个特征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3)作用: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是调节经济活动的重要杠杆;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19.了解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

A.个人所得税:1)含义: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2)税率:我国个人所得税按应税项目不同,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3)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不在我国境内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的个人收入4)作用: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运用:能够运用个人所得税的计税办法计算税收。

B.增值税:增值税属于流转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税收。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计税方法:增值税=商品销售额×税率-上一环节已缴税金.增值税作用:增值税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可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偷漏税行为。

20.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我国税收的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我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而国家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税收为物质基础。根据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理,公民在享有国家提供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因此,在我国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四种违反税法的表现:①偷税②欠税③骗税④抗税

2)要求:①个人:增强纳税人的权利与义务意识,自觉依法诚信纳税,积极行使纳税人权利。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②国家:完善税收和财政制度;加大稽查处罚力度,严惩违反税法的行为;规范税收征收管理,堵塞漏洞;加强税收宣传,教育人们要自觉依法纳税。

21.懂得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性

1、必要性: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是遵循市场规则和市场交易原则的需要;是建立诚信社会的需要;是促进市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2)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①良好的市场秩序要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②必须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③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每个经济活动的参加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每个经济活动的参加者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22.了解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市场调节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1)作用:①市场配置资源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实现的,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出市场供求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②市场利用利益杠杆,通过竞争能够很好地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2)局限性: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②市场调节存在固有的弊端; 自发性:价值规律自发调节→市场主体自发追逐利益→可能导致盲目竞争、不当行为和两极分化。盲目性:分散经营→盲目决策→一哄而上(下)→供求失衡→经济波动、资源浪费。滞后性:闻价而行→事后调节→供求失衡→经济波动、资源浪费。如果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23.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第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也叫“根本标志”),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第二,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这是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注:我们通过发展市场经济来实现共同富裕是有保证的:一是公有制为基础,二是按劳分配为主体,三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而是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第三,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24.理解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原因、主要目标及手段

1)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①由社会主义性质决定②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其共同富裕目标的要求③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2)、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3)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其中,经济和法律手段是主要手段。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见的经济手段。财政政策包括税收、财政收支政策等手段;货币政策包括利率、货币供应量、信贷等手段。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应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提示、规定等调节经济的手段。

25.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1)为什么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26.了解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表现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A.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B.消极影响:①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了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这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②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这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不能置身事外,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27.了解世贸组织的原则

1)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2)世贸组织的作用:它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28.理解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⑴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⑵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①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②我们要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3)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并以此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但这一原则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在立足自身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注:关于“走出去”①“走出去”的含义:“走出去”,是指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②“走出去”的意义: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意味着我国对方开放发展到了一个新层次。③“走出去”的形式: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④政策: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更多相关推荐: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经典版

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一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一货币的本质1商品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必须具备的条件A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一定不是商品B必须用于交换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想一想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劳动产品也一定是商品这种说法对吗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1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流通的含义以货币为...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奋发努力相信自己经济生活复习讲义湛江师范学院思政张森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1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1价值的含义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不同...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归纳(20xx人教版)

必修1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含义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必须具备的条件A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B必须用于交换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交换是商品的基本特征C凡是...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整理(知识主干)

《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3.货币的产生: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众多…

最新高一政治必修1知识点总结[1]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必修1经济生活1商品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2货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

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货币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作用:表现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2、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①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影响:纸…

高一政治必修一总结和知识点

新编高中英语第一册单项选择专项训练Unit131ThatslotsofpeopleinChinahavewhiteteethAwhathealthyBhowhealthCwhyhealthyDthathealt...

20xx年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

20xx年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总结个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消费观4投资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家利益做到利国利民不违反国家法律与消费1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使用从...

高中政治复习必修1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复习知识点总结第一课神奇的货币0111商品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0112货币的含义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的其它职能0113纸币的含义纸币流通规律公式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区别与联系...

人教版政治高中必修一知识总结(复习提纲)

经济生活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1商品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含义必须具备的条件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2货币产生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5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