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县20xx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分析报告

时间:2024.3.31

Xxxxx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

调查分析报告

(XXXX年XX月XX日)

为进一步掌握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XXXX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于XX月XX日和XX日先后在XXXXX和XXXXX就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开展了入户调查,并在此基础上,于XX月XX日召开了基层工作人员和转移就业人员代表参加的座谈会。

在调查活动开展之前,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做了充分的准备。一是为便于入户登记和统计汇总,结合我县实际,对入户调查登记表、汇总表进行了调整,既调查统计样本村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的基本结构和转移情况,也调查统计样本村整体农村劳动力的基本结构;二是为使调查统计结果科学准确,明确本次调查中有关数据的统计时点和统计时限,以入户调查之日为统计时点,以入户调查之日前一年为统计时限;三是对调查工作人员进行了认真培训、严格要求,做到了入户调查“村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现将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查统计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一、      农村劳动力基本结构分析

1. 整体及富余劳动力情况分析

样本村整体情况见下表:

图表 1:样本村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样本村农业人口376户1646人,农村劳动力1025人,农村劳动力占农业总人口的62.27%。农村耕地4180亩,农村富余劳动力485人。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18人,占富余劳动力的86.19%。

2. 劳动力的性别、年龄及文化程度之构成分析

样本点农村劳动力总数1025人。

按性别划分:男性561人,女性464人,分别占劳动力总数的54.73%、45.27%。男女劳动力性别比为1.21,男性劳动力占多数。

按年龄组划分:30岁以下390人,31至50岁447人,51岁以上188人,分别占劳动力总数的38.05%、43.61%、18.34%,31至50岁劳动力最多,但是,以上年龄组年龄跨度分别为15年、20年、10年。相对以上年龄组年龄跨度而言,30岁以下劳动力占多数。

图表 2:样本村全部劳动构成情况

按文化程度划分:高中及以文化程度130人,初中771人,小学及以下124人,分别占劳动力总数的12.68%、75.22%、12.10%。初中文化程度劳动力占绝大多数。

二、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分析

1. 转移就业劳动力的性别、年龄及文化程度之构成分析

1)  性别分析

样本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18人,其中:男性306人,女性112人,分别占转移就业劳动力的73.21%、26.79%,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男女性别比为2.73。样本村男性劳动力561人,女性劳动力464人,男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为54.55%,女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为24.14%。

从转移就业劳动力的性别来看,不论是转移就业总人数还是转移就业率,男性都远高于女性。(见图表3)

可见,样本村农村劳动力转移表现出高性别比,男性劳动力依然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体。这是因为近年来我县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很多家庭都是男性外出务工,女性留家务农。同时,通过座谈走访我们也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女性特别是年青女性参与外出、从事非农产业的比例正在增加。转移就业时间一年以上者,往往是夫妻一起转移到外地就业,这与劳动力减少转移就业的成本和生活成本的考量有关。

2)  年龄分析

样本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18人,其中:30岁以下202人,31至50岁189人,51岁以上27人,分别占转移就业劳动力的48.33%、45.22%、6.45%,相应年龄组劳动力为390人、447人、188人,相应年龄组劳动力转移就业率分别为51.79%、42.28%、14.37%。

从转移就业劳动力的年龄来看,不论是转移就业人数还是转移就业率,30岁以下年龄组均为最高,50岁以上年龄组均为最低。(见图表3)

可见,样本村农村劳动力转移以30岁以下青壮年为主。这主要是因为青壮年精力旺盛,文化水平较高,适应能力强,能更快地跟上城市居民的生活节奏,同时,相比于其他年龄段,青壮年有着更为强烈的冒险精神,更向往城市生活,勇于四处闯荡,打拼未来。

需要说明的是,在调查座谈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60岁以上农民也在外务工,多为男性,本次调查未做过多统计。

3)  文化程度分析:

样本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18人,其中:高中及以上49人,初中348人,小学及以下21人,分别占转移就业人数的11.72%、83.25%、5.03%,相应学历劳动力为130人、771人、124人,相应学历劳动力转移就业率分别为37.69%、45.14%、16.94%。

从转移就业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来看,不论是转移就业人数还是转移就业率,初中组均为最高,小学组均为最低。(见图表3)

可见,初中学历劳动力仍是转移就业的主要部分。近年来,我县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得到显著改善,初中文化程度的比例得到进一步提升,但高中和大专以上的比例始终偏小,可见,我县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亟待提高。

2. 转移就业劳动力就业地区之构成分析

从整体来看,样本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18人,其中省内197人,省外218人,境外3 人,分别占转移就业人数的47.13%、52.15%、0.72%(见图表4)。具体为县内81人、县外市内15人、市外省内101人、长三角52人、珠三角89人、京津唐33人、其他省市44人(见图表5)。

可见,省内转移与省外转移差距逐年缩小并趋持平。农村劳动力转移正在由省外转移“一统天下”向省内转移与省外转移各据“半壁江山”的局面转变。这是因为随着多年持续的招商引资、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及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甚至返乡创业成为可能。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的数量和增幅在逐年下降,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愿意选择在省内就近就业。

从省内转移来看,省内转移197人,其中:县内81人,县外市内15人,市外省内101人,分别占省内转移的41.12%、7.61%、51.27%。尽管市外省内转移略高于县内转移10个百分点,但“县内”、“县外市内”、“市外省内”是三个不对等的统计单位,“市外省内”所包含的区域远远大于“县内”所包含的区域,基于以上因素,统计数据表明县内转移才真正是省内转移的重头戏。

从省外转移来看,省外转移218人,其中:长三角地区52人,珠三角地区89人、京津唐地区33人、其他省市44人,分别占省外转移的23.85%、40.83%、15.14%、20.18%。省外转移依然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方式,珠三角仍是省外转移的主要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劳动力省外转移的64.68%是在该区域。

从境外就业来看,境外就业3人,占转移就业总数的0.72%。境外转移尽管所占比重很小,但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很大。境外就业是农村劳动力快速致富的捷径,是近年来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新渠道、新亮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所接受。

3. 转移就业劳动力行业分布之分析

样本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18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8人,建筑施工130人,机械制造加工38人,电子装配59人,制衣制鞋33人,住宿餐饮服务20人,批发零售服务22人,家庭服务业15人,其他行业93人,分别占转移就业的1.91%、31.11%、9.09%、14.11%、7.89%、4.78%、5.26%、3.59%、22.26%(见图表8)。建筑施工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行业。

4. 转移就业劳动力就业渠道分析

样本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18人,其中有组织转移107人,自发转移311人,分别占转移就业的25.60%、74.40%(见图表9)。自发外出或通过亲友介绍外出,依然是我县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方式,亲缘、地缘关系仍然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纽带。自发外出就业成本低且成功率高,这也与农村劳动力获得就业信息的公共渠道少、对社会职业中介机构诚信的认同感低有关。近年来,政府或中介机构开展的有组织外出呈明显增强的趋势,但仍然不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

5. 转移就业劳动力技能培训情况分析

样本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18人,其中,参加引导性培训262人,参加技能培训132人,未培训24人,分别占转移就业的62.68%、31.58%、5.74%(见图表9)。劳动力转移就业前绝大部分参加了引导性培训或技能培训。

6. 转移就业劳动力务工时间分析

样本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18人,其中,转移就业3至6个月的52人,6至12个月65人,一年以上稳定就业301人,分别占转移就业的12.44%、15.55%、72.01%(见图表9)。一年以上稳定就业呈“迁徙式”流动的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体,农村劳动力外出时间6个月以内呈“候鸟式”流动的和外出时间6至12个月呈“钟摆式”流动的合起来不足三分之一。说明目前基本就业形势是稳定的。

7. 转移就业劳动力收入情况分析

样本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18人,转移就业人员自20##年5月至20##年4月期间的月均工资水平为2649元,在此期间的劳务收入为1180万元。

通过座谈,我们了解到,一般而言:低年龄组劳动力的工资水平高于高年龄组劳动力的工资水平,高学历劳动力的工资水平高于低学历劳动力的工资水平,转移就业时间长劳动力的工资水平高于转移就业时间短劳动力的工资水平,经过技能培训劳动力的工资水平高于未经过培训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但是,有组织外出劳动力工资水平与自发外出劳动力工资水平差别不大。这是因为,工资的差别主要是地区差别、行业差别、技能差别造成的,而不是转移渠道差别造成的。

三、      全县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测算

本次调查的两个样本村系由县乡随机抽取确定的,在地理分布、人口规模方面均具有代表性。样本村农业人口1646人,富余劳动力485人,转移就业418人,上年劳务收入1180万元。目前,全县农业人口75万人,根据样本村的调查情况可以推知:全县富余劳动力22.09万人,转移就业19.05万人,上年劳务收入53.77亿元。 以上测算数据与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月报、年报统计结果是相符的。

四、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趋势初步分析

1. 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将逐步放缓。

2. 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依然是我县农村劳动力省外转移的主要方向,但省内特别是县内就地转移的数量将明显增多。

3.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一年以上稳定就业的比例将进一步增加。

4. 农村劳动力将进一步向第三产业转移,且女性劳动力转移的比重将有所增加。

5. 农村转移劳动力仍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但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会有所上升。

6. 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仍以亲友、熟人介绍等自发方式为主,但有组织的外出比重也将上升。

五、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措施

近年来,我县围绕服务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 重视基层,夯实基础。为发挥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全县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中的龙头作用,县级成立了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牵头全县有序输出工作,乡镇设立工作站,村级配备专职劳务信息员,真正建成了县乡村三级人力资源服务工作网络。

2. 科学考核,有序输出。有序输出,仅指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直接组织的有组织输出。我县一直坚持“政府引导、有序输出”的指导思想,将往年难以考核的数万余人次的劳务输出任务,具体化为6000人的有序输出任务,分解到各乡镇后,纳入县政府对各乡镇的年度目标考核。工作任务由大变小、由虚变实,更具可操作性。

3. 理清思路,“抓手”带动。我县始终以品牌劳务、招商劳务、季节性劳务、国际劳务为抓手,做好有序输出。先后以“百人南京”、“千人上海”等活动,拓展和巩固了我县劳务输出基地,打造了电子装配劳务品牌;围绕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以村企对接为主要形式,长期与福建省涵江区和深圳市宝安区等地开展劳务合作;以赴疆摘棉、暑期工见习等形式,大力开展了季节性劳务输出;以“百名干部职工出国务工招商活动”、“百名建筑工赴新加坡务工活动”、“国际劳务村村有活动” ,强势引导和开展国际劳务。有序输出的开展,促进和带动了有组织输出,提高了全县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质量。

4. 优先服务县内企业用工。近年来,县域经济迅猛发展,大批企业入驻产业集聚区,县人社局将服务企业用工做为服务县内企业的首要任务,在劳动力转移就业时优先保证县内企业用工需求。既积极鼓励和引导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又指导企业改善用工条件和待遇水平,还适时举办县内企业专场招聘会,为县内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人力资源服务和保证。

5. 创业带动就业。近年来,我县不断探索建立以政策扶持、资金筹措、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创业带动就业工作长效机制,不断加大创业扶持力度,为创业人员提供项目信息、创业指导、小额贷款等“一条龙”服务,鼓励和引导兰考籍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连续评选五届返乡创业之星52人,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氛围。

六、      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存在劳动力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与岗位要求不适应、组织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要解决以上问题,一是要加大培训力度,积极主动地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引导培训和技能培训服务,注重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要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通畅及时的信息服务,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


第二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为了更全面地掌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情况,笔者通过多种形式对应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就如何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和稳定就业进行了初步思考。

一、应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应城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的要求,围绕就业服务、信息网络、职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四大平台”建设,通过制定各种扶持和保障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就业、有序转移、保障权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新格局。截止20xx年6月底,全市共有农村劳动力27.4万人(男劳动力16-60岁,女劳动力16-50岁),已有18.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7.5%)转向第二、三产业,其中从事第二产业有11.8万人、第三产业有6.7万人,分别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3.0%和24.5%,尚有8.9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2.3%)仍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从总体情况来看,应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有以下四个特点:

1.转移渠道多元化

据统计,现已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中50.2%的人员在外资企业或个体私营企业工作,12.5%的人员从事建筑业,8.4%的人员从事商业批发零售,4.1%的人员从事交通运输业,16.6%的人员从事社会服务业,8.2%的人员从事其他行业。

2.就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通过对20家企业近200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的调查统计,目前应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的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水平差距较大。从文化程度看,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2%,高中(包括中专、技校)文化程度的占28.6%,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7.1%;从专业技能水平看,中级职业资格以上占8%,初级职业资格占31%。

3.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外地

应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区域大部分集中在外地,市内仅占20.9%,市外孝感市内占8.3%,孝感市外湖北省内占16.6%,省外占54.2%。

4.市内就业季节性强、兼职式就业所占比例较大

“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的农民工,其就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亦工亦农、亦城亦乡”。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农业生产季节为周期,农忙务农,农闲务工;另一种是务工同时利用休息日务农。市内就业的农民工中27.4%属于季节性或临时性就业,68.2%属兼职式就业。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1.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偏低,造成就业的低层次化

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主要表现在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低。全市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78.4%,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仅占21.6%。这些不仅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了转移层次的提高。目前务工农民绝大多数从事的是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工资收入少的低层次工种。然而近年来,各类企业对具备一定技能水平和专业职称的劳动者需求有较大幅度提高,低素质劳动力就业的难度增大。

2.培训基地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影响培训的实际效果

目前,市人力资源、教育、农业等部门的培训基地多达24家,其中17家是依托镇(办事处)成人学校建立的。培训基地普遍存在规模偏小、设施陈旧、经费不足、师资力量缺乏、培训专业单一、培训方式落后等问题,难以满足农村劳动力自主选择培训专业和企业对技工的技能的需求。各个培训部门相互配合和协调不够,培训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和利用。有的培训基地对社会岗位需求动向把握不准,劳动力受训后难以找到工作,影响培训效果。农村劳动力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参加集中脱产培训的意愿和积极性不高,培训组织工作难度较大。

3.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不高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大部分是靠亲戚朋友介绍的,由政府组织的较少,缺乏有序性。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服务体系建设也较滞后,人力资源市场规模小、档次低,功能不完善,难以满足农民工的需求;中介组织发育程度低,运作不够规范,存在乱收费、不#b@2的现象。劳务信息的搜集发布覆盖面窄、手段落后、时效性差,导致不少农民盲目流动,走了很多弯路。

4.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较大

调查统计,51.6%的农民工已更换两个以上的企业,在同一企业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只占37.4%。稳定性差、流动性大是困扰用工单位的一大难题。

5.维护农民工权益的监管力度不够,侵权事件时有发生

当前,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事件主要包括:企业强制加班加点超时劳动、拖欠克扣工资、参保率低、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劳动和卫生条件差、安全保障缺乏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也难以得到及时有效处理。据调查,在去年应城市劳动监察部门受理的133件投诉举报案件中,拖欠克扣工资的约占8%,不缴保险的约占70%,超时劳动的约占12%,其他(包括不签合同、扣档案、扣押金等)约占10%。个体私营企业为职工缴纳的五项保险平均投保率仅有13.6%。劳动监察部门由于人员少、工作量大,导致其对部分企业损害农民工利益的行为,不能及时发现并查处。

三、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与措施

1.加快发展区域经济,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和空间

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应大力支持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一是加大对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稳定和扩大就业。特别是对外贸出口、针织、服装、机械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及时进行重点帮扶。政府在财税金融方面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在信贷、担保金融政策上有新突破,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并促其做大做强。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为农民务工经商创造机会。按照“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的原则,在现有重点建制镇的基础上,搞好总体规划,完善基础功能。研究制定鼓励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和社会投资建设小城镇的政策。把发展小城镇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民营经济、发展第三产业等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小城镇吸纳就业的聚集效应,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规模效益。三是围绕资源和产业优势,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仍然会有很大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生产上。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拓展农业就业空间,仍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为此,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立足本地资源特点和产业优势,依靠科技进步,把优化农产品品质、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作为战略调整重点,努力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使有限的土地能容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2.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增强劳动者的竞争能力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关键在于加强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以培训促就业。一是加强政府扶持,统筹规划指导。市、镇财政在加大就业技能培训支持力度的同时,还要增加培训补贴,配齐培训设施,设立重点培训基地,集中资金和师资力量,不断提高实训基地的档次与标准,满足不同层次劳动力的培训需求。并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组织和指导,将其纳入政府就业计划的总体目标。二是整合培训资源,多方配合协作。政府要整合有关部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通过合作办学的方式,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类培训机构的优势,提高培训质量。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广播、电视等各类网络媒体的作用,扩大培训覆盖面。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逐步建立起政府、企业、学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等共同参与的社会化培训机制。三是科学确定培训内容,增强培训实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转移能力为目标,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科学确定培训内容和方式,增强培训项目与内容的适应性、实用性和前瞻性,大力发展“订单式”、“定向性”培训,做到以市场引导培训,以培训促进就业。四是依托政策保障,推动企业培训。加强对企业“谁用人、谁培训”的法律、政策宣传教育工作,促使企业对职工进行培训。依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中关于企业负有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的法律义务、职工的培训经费按一定比例提取、税前列支等有关规定,充分调动企业对农民工开展培训的积极性。

3.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健全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

促进农村劳动力健康有序转移,是一项涉及全局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发展。一是理顺管理体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涉及人力资源、农业、教育、公安、司法等多个部门,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通力协作,把各自的职责和工作任务落实到位,切实改变“多头管、无人管”的局面。建议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来加强对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督查和考核等综合管理工作。各镇(办事处)应配齐配强人员,认真做好职业培训、就业咨询、求职登记、信息查询和推荐就业等工作;各村(社区)设立劳务信息员,落实工作经费和工资补贴,形成上下贯通的劳动力管理服务体系。二是积极培育和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加快市、镇(办事处)两级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为所有劳动者

免费提供就业服务。同时,大力培育中介组织,鼓励社会创办集职业技能培训、信息搜集、职业介绍、劳务输出为一体的劳务中介服务机构;加大对现有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依法整顿或取缔不合法的中介组织。三是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通过整合劳动信息服务网络,实现市、镇(办事处)、企业服务的一体化,做到信息联网、资源共享。镇(办事处)、村两级要建立起劳动力电子台帐,动态记录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及求职意向;利用政务、村务公开栏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应设立发布企业用工信息频道,滚动播放用工信息。

4.全力扶持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积极鼓励引导在外务工经商农民工返乡自主创业,注重培养和扶持创业带头人,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创业的良性循环局面。一是完善创业政策。放宽准入条件,落实创业用地、创业启动资金、税收优惠等政策。让返乡创业农民工能够享受到城市失业人员创办个体私营经济同等待遇,切实帮助返乡农民工解决实际问题。二是搞好创业服务。有关职能部门对返乡创业农民工在登记、发证、信贷、用地、场所,供水、供电、通讯等方面应简化办事手续,搞好“一站式”服务。建议市、镇(办事处)两级财政建立创业扶持专项基金,主要用于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和创业项目征集论证等创业推动工作,促进创业工作的开展。三是优化创业环境。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扶持农民工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和创业典型经验,调动和激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积极开展创建“创业一条街”和“创业示范基地”等活动,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平台。

5.健全完善有关政策和制度,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环境 完善制度,尽快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障碍,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一是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尽快完善劳动保障监控制度,强化监管手段,加大对侵害农民工权益案件的查处力度,及时受理劳动争议。推进劳动监察网格化管理制度的实施,可借鉴外地做法,依照一定程序向社会公开聘任劳动保障监察协理员,加强社会监督。同时,建立解决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长效机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制定和推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逐步改变农民工工资偏低的状况;建立完善企业欠薪欠费报告制度和保证金制度,保障农民工工资的正常支付。积极探索符合农民工特点和企业承受能力的社会保险方案,考虑到企业的承受能力,可实行分类推进和分步实施,相应完善社会

保险关系转移和接续办法。二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把农民工纳入公共管理服务体系,安排适当资金为农民工提供平等的公共福利和必要的救济、救助等公共服务,切实保障农民工在就业、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三是规范土地流转机制。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土地流转制度,鼓励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等多种方式流转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土地流转服务机构,规范土地流转运行方式,从制度上保证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不受侵害,提高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

(本文作者系应城市人社局就业局副局长)

责任编辑:李和平

更多相关推荐: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改革高等教育加快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步伐高校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现通过本次实践调查我们进一步了解分析了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状况以及大学生为就业所...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

20xx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20xx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会议研究如何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应届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降低有提高大学生...

20xx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20xx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导语】:20xx年727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年,再度被称为史上更难就业年。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应该分析大学生就业现状,从根本上弄清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在哪里?让699万名20xx…

20xx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调查报告

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调查报告一前言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供求的多元化使得各级高校都进入了大势扩招期从而圆了每年浩浩荡荡的学子梦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变化性导致高校所开设专业与社会的供求不完全匹配和教...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选题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高校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现就业形势日益严重同时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发展滞缓企业用人需求下降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因而造成就业矛盾...

20xx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20xx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会议研究如何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应届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降低有提高大学生...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渤海大学文理学院调查报告完成人姓名金维系别信息技术系专业电子商务班级20xx级1班指导教师乔宇完成日期20xx年2月题目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金维渤海大学文理学院信息技术系我们从咿呀而...

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20xx字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作者蔡文强徐州师范大学高教最后更新20xx613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高等教育加快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步伐高校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大学...

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题目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学校沧州师范学院院系数学系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12专接本姓名高园园学号120xx01105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一前言1调查背景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

农村就业问题调查报告

农村就业问题调查报告年以来中国政府在一些地区实施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项目探索不同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的具体途径实现方式和政策措施建立与各种就业方式相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组织管理形式研究政府...

20xx年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20xx年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在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给本来就就业困难的我们更添了一层霜如今就业问题特别是大学生就业受到我国各界的关注同时也给我们待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一次严峻的考验为积极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式我们更要...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3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