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柜员制管理的风险及规避
一、实行柜员制存在的主要风险
(一)柜员能力风险
银行是社会的现金出纳中心,现金出入频繁,特别是对公业务,常常单笔金额较大,综合柜员制要求柜员具备较全面的业务知识和较高的操作技能,知识和技能不适应必然造成操作失误的增加;单人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是综合柜员制的基本要求,其表现形式为单收单付,柜员与客户“一对一”,因是单人临柜,柜员稍有疏忽大意就会发生差错,柜员自身承担风险和银行防范业务风险的难度同时加大?
(二)监控设施及出纳机具存在的问题
实行综合柜员制后,对现金的复核完全依赖于机具,我们现用的钞票版别多且防伪技术复杂,这对点、验钞机的性能提出了很高要求?若出纳机具的性能不过关,将给临柜人员造成误导,给客户或自己造成经济损失?另外,目前银行采取的是录像监控和配备相应数量的复核员等措施?录像监控难以做到多方位监控,在监控时间上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盲点?这样,在对违规违纪行为的硬件监督上,就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多数数字监控效果达不到要求,丧失了监控的取证价值,而且售后服务一般,维护很不及时,经常出现故障?
(三)业务授权风险
储蓄网点人员多在5人以下,每班3人,作为授权人的储蓄所主任有时因公不在岗,而委派柜员相互授权,这样,既办理业务又授权,容易造成失控?而且,主管人员虽不直接面对客户经办业务,但由于有授权的权力,对下控制多个柜员,如果主管人员违背道德,只需突破下线中的一点即可形成联手做案?另外,授权操作也存在隐患,授权在记账柜员终端机上进行,使用记账柜员打开的界面,授权密码暴露在他人视线之下,存在泄密危险,风险极大?再有柜员之间还存在着互不防范、责任心不强等问题?如授权是在柜员键盘上输入密码,有的在柜员面前直接输入,没有任何防范意识和措施,且密码不按规定及时修改,这极易给有意作案的人以可乘之机?
(四)柜员道德风险
综合柜员制下的现金业务是一个手工点钞和电脑操作相结合的过程,没有专人复核,多收少付、错款错账隐瞒不报、转移现金等现象就有发生的可能?如果柜员本身素质不过关,道德水准偏低,视规章制度于不顾,更可能利用内控管理存在的漏洞自我作案或与客户联手作案?
(五)应用程序风险
综合柜员制业务的应用程序设计,必须能够满足综合柜员需要受理?会计、出纳、储蓄、中间、代收等种类繁多的业务综合处理的需要?综合柜员制是金融业务发展、金融科技进步以及金融服务创新的必然产物?在实行综合柜员制的过程中,计算机电算化水平的高低,科技力量的支撑是至关重要的,否则也容易给柜员造成风险?
(六)柜员操作风险程度分类
1、 一般差错
柜员个人操作的一般差错通常是指那些在业务流程处理的过程中尽管违反有关的管理规定,但情节轻微,风险系数不高,所在流程的环节前后漏洞不多的差错情形。这种差错的出现频率是评价该柜员工作质量的指标之一。
2、 较大差错
柜员的较大差错一般是指在业务操作中出现的中等风险程度的差错,这些差错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业务基本流程及其必经环节的疏漏或欠缺,或者是对业务操作管理规定和流程的简略或忽视。比较典型的案例是柜员在为客户开设账户管理的过程中出现的银行留底资料不齐或复印不清等情况。
3、重大差错
柜员的重大业务操作差错通常指的是柜员由于疏忽或对管理规定熟视无睹而造成的严重违反业务操作规定的差错,其中也有部分柜员错误理解了管理规定的重要性,以为某些必要监督管理环节可有可无。例如,对授权人员的授权操作和签名确认不够重视,经常以工作繁忙或事后可以后补进行推搪。这些差错的经常发生将很容易给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
4、一般事件
柜员操作的一般事件通常是指柜员故意或完全违反规定及操作要求的业务差错,虽然在后台的现场或非现场检查中发现,没有造成银行的损失,但是差错的性质比较恶劣,对银行潜在的风险影响程度比较高。例如在处理票据交换业务过程中违反先借后贷的银行结算基本要求,实际操作中进行先贷后借的处理,如果客户的票据在这时作交换退票处理,那么银行就很有可能形成损失。
5、重大事件
柜员操作的重大事件一般指由于违反操作规定已经给银行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的差错事件。
6、银行内部案件
对于柜员的重大差错事件而言,如果银行经过调查后发现该柜员是故意所为,并且与银行外部人员或者银行的其他人员一起配合,已经造成银行损失的行
为,这基本可以认定为一件银行内部案件。
二、完善柜员制的意见
(一)完善规章制度,狠抓制度落实
首先,要不断修订和完善制度,使之更加规范化、科学化?重点是对业务操作进行的实时监督?其次,要对相关配套制度和措施的完善?改革分配制度,明确经营责任,量化考核目标,严格奖惩制度, 要在认真落实制度上下功夫,加大对违规 操作的查处力度,形成遵守制度、按章操作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二)加强稽核监督,强化内部控
上级主管部门要在完善健全柜员制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强化稽核监督,保障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到位,一是建立起柜员岗位制约为主的第一道防线,做到责任到岗,落实到人,相互制约,互相监督,以减少一线的风险;二是全面落实财会监管员、监督中心、坐班主任“三位一体”监管体系的第二道防线,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内部监管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对柜员经办的每一笔业务及时进行审查监管,落实检查责任,严肃处罚,切实达到发现问题,堵塞漏洞,消除隐患的目的;三是加强事后监督,完善监控系统的功能,实现监控系统联网集中管理,加强对监控信息的分析利用,充分发挥第三条防线的作用?四是发挥审计作用,加大再监督力度?要充实审计部门的力量,提高内部审计的频率,加大内部审计的查处力度,充分发挥再监督的作用?
(三)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应建立系统的、长期的出纳会计人员培训制度,以人为本,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前提下,加强对临柜人员的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柜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和遵纪守法意识,在柜员中形成依法核算,按规定处理业务的自律行为?
三、银行柜员管理的风险规避
银行柜员所做的工作较为繁杂,需要面对各种客户和从事不同的业务操作,较容易出现失误。一旦失误出现,很可能给个人、银行造成不必要的甚至是不可估量的损失。针对这种情况,如何规避银行柜员操作风险,就需要大家高度重视。
一是要从体制机制入手,建立相应的制度,形成约束机制。出现失误很有可能是柜员的自律意识出现问题,这就需要以科学的制度,通过科学的管理来解决。还要设立公开透明的奖惩
二是要合理的调配岗位。每个员工都有不同的素质、气质和能力,适于从事不同的工种和岗位。将不适合从事柜员岗位的人员安排到岗位上,只能适得其反。只有用人选人这一关做好了,使银行人员能够做到人尽其事,事
得其人。才能有效减少和规避风险。
三是要定期轮岗。任何一种工作从事的时间长了,难免会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任何从事一种新工作的人,都会产生新鲜感。银行系统内部应否建立一种定期轮岗的机制,让柜员能够从事不同的岗位,也是规避风险的途径之一。
四是制定可操作性的工作规范。比如说一笔业务需要多长时间,需要注意的事项,操作规程等,实现科学的、规范化的、有序的操作,来减少由于柜员主观原因和操作不慎、操作不当造成的损失。
五是要强化管理。做好对重点业务的监控和随机抽查工作,形成一种有效的制度固定下来,并长期坚持。
六是要有效解决电脑系统设计方面的缺陷。电脑系统的设计是硬件方面的一部分,但电脑是人来操作和执行的,人机配合方面有时会出现问题,应否建立更加人性化的电脑应用程序,适应人机配合的需要。
七是要针对柜员层面对客户群复杂、业务量大的特点,制定专门的考核评价体系,并应考虑科学的容错(客户投诉分析、业务差错分析等)设置;将授权柜员(营业经理)作为所在行的部门经理进行管理,提高待遇。建立明确的综合柜员条线,将柜员、营业经理全部纳入二级分行直接管理,柜员、营业经理跨支行、网点统一调配,定期交叉轮动,促进柜员的条线化管理与柜员业务的条线化管理有机融合,形成清晰完整的综合柜员制管理条线,完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第二篇:美国银行行业风险限额管理特点及给我们的启示
美国银行行业风险限额管理特点及给我们
的启示
喻永新 戴强
美国银行较早就开始运用风险限额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对行业信贷风险和国家风险进行管理,但在实际应用中一直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行业风险限额是以非正式的研究报告形式指导业务的发展。从20xx年开始,美国银行对全行的行业风险限额管理进行梳理和总结,搭建起专门负责行业风险限额管理的组织架构,建立了风险限额审批、监测和调整流程,明确划分职责权限。
一、美国银行行业风险限额管理的主要特点
(一)名义限额和经济资本限额并用
美国银行的风险限额分为名义限额和经济资本限额两个体系。名义限额是针对总风险暴露设定的限额,包括已使用的风险暴露和未使用的风险暴露,及没有约束的风险暴露,比如信用证等。名义限额应用范围很广,是业务条线日常管理和风险管理部门主要使用的限额。经济资本限额主要是衡量风险暴露敞口所占用的经济资本是否超过规定的经济资本,经济资本由美国银行专门设立的经济资本管理团队进行测算,并定期发布。名义限额和经济资本限额两个限额 1
体系并行,同时对风险集中度进行管理。
双线并行的限额管理体系主要是从管理的需要考虑。名义限额使用规模敞口的概念,在实际操作中能够与业务人员的经验和传统管理模式较好的契合,避免了概念上的冲突。经济资本限额则从风险的角度刻画各资产组合的风险承受能力,使限额管理能够与资本管理、风险收益考核等多项管理措施有机结合,支持全面风险管理。
(二)设立行业风险负责人
美国银行为了强化行业风险限额的管理设立了行业风险负责人,行业风险负责人一般来自风险管理部门,每个行业风险负责人专门负责一个或者几个彼此密切相关的行业。行业风险负责人负责组织实施行业风险限额管理的有关工作,如行业风险限额的年度审核、临时调整等;负责编制行业风险摘要文件,编制/更新行业风险战略;负责行业风险限额的日常监测,如果发生超限额,则要负责分析超限性质和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参与交易限额的审批,并负责与业务条线的联系等。
行业风险负责人是风险限额管理过程中的枢纽,是各项有关行业风险限额工作的发起者和协调人。行业风险限额管理通过行业风险负责人与业务部门、风险部门以及行业专家团队的沟通和协作得以完整、有效的贯彻实施。
(三)对行业风险限额进行分级审批
2
美国银行将行业分为三类,并针对不同的类别设定不同的管理流程和风险限额审批权。行业按照规模和资本强度进行分类,划分标准要通过信用风险委员会的审批。
每年年初美国银行对所有行业限额进行审核,通过审核的限额在未来一年内有效。行业限额审批权限根据行业类别分为三级,一级行业的风险限额是由级别最高的信用风险委员会审批,该委员会一般由首席风险官、全球企业金融及投资银行业务部(GCIB)风险主管和各业务条线的负责人组成;二级行业风险限额由GCIB和集团信用风险部(ECR)的风险主管以及业务条线的负责人共同审批;三级行业风险限额则由ECR的风险主管及业务部门主管审批。
在年度审核的初始阶段,行业负责人结合业务规划,在业务条线单位和行业分析组的配合下,编写行业风险战略文 3
件,对行业远景、风险特征、核贷准则、风险收益、限额要求等进行分析,并提炼出行业风险摘要文件,阐释行业限额要求、辅助业务战略、风险管理战略、关键行业风险问题等,提交行业限额审批人员。三级和二级行业限额审批人对相应的行业限额进行审批,并审查对一级行业建议的限额。低等级行业的审批人可以对高等级行业限额提出修改建议,这些建议将被加入到相应的行业风险摘要文件中,再传递到高等级行业限额审批人。最终信用风险委员会对一级行业限额进行审批。
美国银行在行业风险限额的执行过程中,根据业务战略变化或某些未能预见到的市场变化、风险变化,可以调整行业风险限额。调整风险限额的审批流程与年度审核的流程类似,只是一级行业风险限额的审批权限被下放到负责二级行业审批的有关人员。但任何等级的行业只要进行了限额的调整,都必须在信用风险委员会会议上进行报告。
(四)对行业风险限额进行监测,并规定了超限额处理流程
美国银行对行业风险限额进行监测,一般每个月发布两次预警报告。报告着重对行业的名义限额进行分析,提示限额动用超过80%(有可能超出)和不足50%(无法用完,造成资源浪费)的行业。
为及时捕捉超限额苗头,避免频繁发生超限额的现象, 4
美国银行要求在限额动用比例超过80%时,行业风险负责人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美国银行对超限额的情况分为两类:一类是临时性超出,这些贷款在未来短期内可以通过减持或出售等方式使行业资产敞口重新回到限额范围内;另一类是核心性超出,是由于市场变化、业务增长等原因所造成的实质性和长期性超出。
发生超限额后,行业风险负责人要对超限事件进行分析,区分是临时性超限还是核心性超限。对于临时性超限,要向集团信用风险部(ERC)通报;对于核心性超限事件,要提出行动计划,必要时启动办理临时提高限额的程序。
(五)在对交易进行审批或做出交易承诺之前,要审查是否还有可用的行业风险限额
美国银行规定,业务部门的风险主管在对交易进行审批或做出交易承诺之前,先要审查是否还有可用的行业风险限额,当行业风险限额不足或者单笔交易金额突破行业审批准则,则必须进行单笔交易限额审批,向相关行业的行业风险负责人申请使用行业风险限额。
5
申请中一般包括交易客户名称、交易名义敞口、资本金额、预期回报、预计持有期等信息。行业风险负责人接到申请后对是否能够使用行业风险限额做出决策。如果行业风险负责人拒绝动用行业风险限额,那么业务部门要么拒绝交易,要么采取必要措施,如调整交易金额或行业客户结构等,维持行业限额。单笔交易限额审批过程中,行业风险负责人批准的仅是使用行业风险限额,而不是对交易对手信用风险进行审查。
二、启示和借鉴
美国银行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形成了比较有特色的行业风险限额管理经验,对启示我们进一步完善风险限额管理工作有很好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一)建立有效的风险限额管理机制至关重要
从美国银行的实践看,风险限额管理的推行是自上而下,需要高级管理层的支持。风险限额的设置要通盘考虑战略规划,平衡风险和收益的关系,是管理层智慧、思路和风险偏好的体现。风险限额管理不仅是风险管理部门的事情,而是需要全行相关部门共同参与,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在风险限额设定、监测和执行过程中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是一个充分讨论和沟通的过程。由于限额管理涉及面广, 6
管理监测比较复杂,因此,为充分发挥风险限额管理的作用,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限额管理机制、明确风险限额设定、监测和控制的程序至关重要。
(二)风险限额制定不仅是科学,更是管理艺术
风险限额的确定要依靠计量模型对风险进行量化分析,但限额不是这些定量结果的直接体现,而是银行在衡量风险与收益之后,选择自身风险偏好,制定出未来发展战略,并根据战略规划寻找风险与收益的平衡点,将风险资源分配到各组合敞口中,形成风险限额。设定限额的目的是要让业务所面临的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既不能限制业务的正常发展,又要对风险形成有效的防控,这个平衡点的选择往往是银行发展方向、未来规划、风险策略、管理水平、市场变化、资产结构、收益分配等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些因素的影响是难以用数理模型进行量化计算的,更多的是需要全行各方参与,充分进行沟通和讨论,汲取来自业务条线、风险管理等各部门的意见,体现出决策层的发展思路。因此,风险限额制定不仅是科学,更是管理艺术。
(三)建立行业风险管理团队
美国银行在行业风险限额管理方面突出特点是对每个行业均设立了行业风险负责人,负责组织编制行业风险摘要文件和组织实施行业风险限额管理等有关工作。这种专人专业管理模式不仅能够提高限额管理的效率,而且实现了相对 7
独立的监测和审核流程。美国银行的做法和经验启示我们,应将目前比较分散的行业风险分析专家资源相对集中,建立行业风险管理团队,每个专家负责一个或者几个彼此密切相关的行业,对行业风险进行分析并对行业风险限额进行监测和控制。
(四)对行业风险限额进行分类管理
美国银行的做法和经验启示我们,为提高风险限额管理的效率,对行业风险限额进行分类管理,根据行业集中度、风险限额及风险程度等方面将行业进行分类,并根据类型划分不同的风险限额审批权限,实行差别化和精细化管理。如可参照一定的标准,将集中度高、规模大、增长快或风险程度高的行业划为一类,由风控委对这类行业的风险限额进行审批,并在限额的执行过程中实行重点管理和监测;其他行业则根据风险和业务管理的需要由相应层级的有关部门进行限额的审批、监测和执行。
(五)限额的调整要按照严格的流程进行审核
限额一经审批通过后即形成刚性约束,但如果战略规划有所调整,或者市场发生较大变化导致限额不再适合新的形势,则可以进行限额的调整。调整限额仍然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在全面分析风险的基础上,经过各相关部门充分的沟通协商后,报有权审批部门进行审批。
8
作者单位:总行风险管理部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