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材料总结(15页)

时间:2024.4.13

运动训练学概论

一、 基本内容

1、 定义:运动训练学是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的综合应用性学科。

力学、医学、统计学、心理学

二、 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

一般训练理论:是从运动训练过程一般规律的理论体系。

项群训练理论:是研究和阐明训练过程中具有共同特点的项目群组训练规律的理论体系。 专项训练理论:是研究阐明专项训练规律的理论体系。

训练学研究体系:

学习运动训练学意义:

明确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系统掌握运动训练过程的一般原理和方法、运用所学训练学知识,分析解决训练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第一章

一、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定义: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

夺取比赛优胜为主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二、 竞技体育形成和发展

1、 产生的基本过程:生存、宗教、军事、健身、审美

2、 形成的基本动因:生理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的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 ;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本能”(好斗)及“追求胜过对方”的动机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形成;社会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

竞技体育的发展:

(1) 古代奥运与现代奥运

(2) 竞技体育在实践范围内广泛开展

(3) 建立相对完整的管理系统

(4) 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

(5) 运动竞技水平及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6) 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

三、 现在竞技体育的构成(重点)

运动训练材料总结15页

1、 运动选材:2、运动训练:主体。3、运动竞赛:过程短小。对竞技体育来说是区别于其

他体育的主要特征。通过竞技比赛和社会发生关联,得到社会的公认。3、运动管理:利于训练有序进行。

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关系:定义:。竞技体育的主要构件,所起作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主体,竞赛运动训练的最终结果。竞赛是运动训练的一种形式或手段。相互依存的关系。合理安排比赛和训练

四、 现代竞技体育的特点:(难点)竞争性。区别于其他体育一大特点,即为竞争性。 规范性。动作规范,场地规范。公平性。集群性。有众人参加。公开性。媒体发达。娱乐性。

五、 竞技体育的意义(难点)个人价值——实现人生观,谋求饭碗。社会价值——激励

人类自我奋斗精神、振奋民族精神、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教育中培养人的作用、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丰富人们的文化和精神生活、显示国家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国家间的往来、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结、促进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 运动训练

一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二、运动训练目的和任务,目的:提高竞技能力 任务:(1)、善身体形态,提高机体机能,发展运动素质(2)、提高技战术水平和理论知识(3)、建立良好的心理品质(4)、自我训练的能力(5)、思想政治教育

三、运动训练特点:项目内容专门性,方法手段多样性,训练过程长期性,负荷的极限性 ,实施的个人针对性,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体育能力的互补性,现代科技的全面性和导向性

第二节(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重点复习范围

A、运动成绩: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态的综合评定。

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

B、不同项目表现的竞技水平不同,评价方法不一样:计量评价:田径、自行车、游泳、举重、射箭、射击、速度滑冰。主观评价:(裁判根据一定标准评价)体操、艺术体操、技巧、跳水。综合评价:拳击、摔跤、柔道、

一、 比赛名次:是运动成绩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情况下,比赛名次的意义甚至超

过运动员所表现出的竞技水平的价值。分个体、集体、团体比赛名次。

二、 运动成绩决定因素:比赛中表现、运动员本身表现、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裁判员

道德水平、评定手段、竞赛规则与组织)

三、 运动员竞技能力及构成因素

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体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组成,并综合的表现于专项竞技过程之中。

运动训练材料总结15页

机能状态

人体形态

体能

技术

战术

智能 (竞技能力要素结构图)

四、 1、竞技能力与运动能力概念含义的异同。

------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运动能力

------在竞技运动中的运动能力----竞技能力

运动能力的涵盖面比竞技能力更广,而竞技能力只是运动能力诸多表现中的一种。 竞技能力---运动能力---训练水平---参赛能力

2、竞技能力和训练水平异同

---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训练水平

3、竞技能力与参赛能力

----竞技能力在参赛过程中表现程度---参赛能力

4、竞技能力的获得途径

----

竞技能力;先天因素;后天因素:运动训练(是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运动竞赛,生活因素

五、 竞技能力结构模型:

1、 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

结构:元素之间的总和。 结构模型:反应元素之间联系的理论表达形式。

竞技能力结构模型:依据运动员竞技能力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方式的具体特性与功能建立的反应竞技能力构成共性的模型,是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概括,归纳。模型反映着竞技能力内部各要素之间关系的本质特性。

2、 建立模型的意义。a、科学的概括优秀运动员群体所共性的特性b/确定运动竞技能力训

练目标提供标准的参照系c、对运动员早期选材和基础训练起到远程导向的作用。

3、 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性及补偿效益。

竞技模型的共性特征和个性特点:非一致性。

非衡补偿性是普遍存在的。

定义:运动员经济能努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缺陷,可有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补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水平,这种现象称之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横结构的补偿性。

第三部分 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

a)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起始状态与目标建立状态分别标识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的起点

与终点。

b) 训练的经典逻辑过程:训练阶段划分——训练内容确定——训练方法与手段选择—

—恢复措施的选用及检查评定的设计等

c) 运动成绩和竞技能力则则是训练状态和训练目标的核心部分

d) 状态诊断和目标建立重要意义:(一)、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1)为运动

训练过程确定一个客观、准确出发点(2)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价(3)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二)、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1)指向作用——注意力集中(指向性试验)(2)激励作用——动员努力(动力作用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主体的责任心和进取心,目标切合实际否则起副作用(3)坚持——坚持的品质是成功者···(4)制定训练计划的主要依据(5)评定训练效果的主要标准

5、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

(一)训练状态与训练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

——首先是运动成绩,它是集中反映着运动员所具备的能力以及训练工作的成效 ——竞技能力诊断:在状态诊断中,竞技能力是对···

——训练负荷诊断:显示其与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以及运动成绩水平之间的对应关系 完整的训练目标:运动成绩指标、竞技能力指标、训练负荷指标

(二)起始状态诊断的基本内容

1、运动成绩诊断

作为对运动员在一个新的训练过程的起始状态中运动成绩的诊断,应该对运动员在上一个训练过程中的参赛结果给出准确的评价,包括比赛名次、竞技水平

1、 竞技能力诊断

1) 竞技能力主导因素的分析和诊断,作为竞技能力总体诊断的主要依据

2) 测定结果和标准值进行比较:单因素特征模型、多因素特征模型、总体特征模型

3) 竞技能力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

4) 竞技能力的生活效益、训练效益

2、 训练负荷诊断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变化是在训练负荷的影响下产生的,运动员所取得的运动成绩以及竞技能力的变化,都与所承受的运动负荷的质与量有密切关系

第一节 项群训练理论总论

一、项群理论的建立

(一) 构思和命名

基本依据:理论源于实践 运动训练研究实践科学研究的基础

(1) 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逻辑基础

(2) 划分项目类属的基本依据——按照由不同项目本质属性所引起的项目之间的异

同点

——长距离竞速项目:肌肉中含较高比例红肌纤维

——短距离竞速项目:肌肉中含较高比例白肌纤维

按项目分类的必要性分析

(1) 不同竞技项目的异同点源于竞技运动发展的历史、比赛规则等方面

(2) 项目之间异同点的存在启示我们按照不同项目的类属特点进行深入讨论,可

比一般训练理论更加准确深入揭示同类项目规律

二、项群分类

按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分类:体能类和技能类

·体能型:快速力量性、速度性、耐力性

·技能型:表现难美性、表现准确性、隔网对抗、同场对抗、格斗对抗

按动作结构划分:动作结构是动作各部分搭配的方式和排列组合顺序。单一动作结构:周期性、非周期性。多元动作性:固定组合结构、变异组合结构(球类、拳击)。多项组合结构:同属多项(十项全能)异属专项(现代五项、铁人三项)

按运动成绩评定方法分类:测量类:由对高度、远度、重量、时间、环数确定。评分类:裁判员按特定的规则和评定方法,对运动员所完成的动作质量给予评分。命中类:无防守情况下——射击、有防守情况下——球类。制胜类:运动员通过取得绝对优势而结束比赛;在无绝对优势下,则按命中类情况判别胜负。得分类:均按分进行比赛,当达到规定分数则为胜。乒乓球、羽毛球。

五、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

1、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下发展战略的制定

首先、对现有不同等级的运动项目进行对应的项群分析,能够帮助我们从宏观上把握运动。 湖南省竞技下优先发展的“五”字方针:

女:一定时期重点发展女子项目 小:小球 轻:轻级别项目,如举重,摔跤 巧:体操 水:水上项目

2、项群训练的理论科学意义:鲜明的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加强了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实现了训练的科学理论。

4、 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运动项目的宏观管理

5、 同项群训练规律的探讨和揭示

6、 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人才的流动

7、 项群训练理论与运动训练方法的移植创新和发展

第二节各项群训练基本特性概述

一、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优秀选手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1、 体能特征:形态、技能、素质

2、 技能与战术能力特征:表现为时空判断准确;对身体姿态控制能力强;能熟练掌握各种

专门器械,以及与同伴协调配合;而在战术运用上,主要体现在动作编排上扬长避短动作合理布局。

3、 心理和只能特征:感知觉敏度高,善于自我调节,具有果敢精神,善于分析和判断动作,

二、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比赛成绩决定因素特征分析:由裁判员根据运动员临场发挥的技术水平进行评分,运动员成绩取决于各种因素的综合效应。

三、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的项群运动员的训练训练特点:具有身体训练;技术训练(是难美性项群训练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基本动作和高难度动作);心理训练(主要有念动训练法,模拟..和自我调节法);艺术表现能力训练

第四章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重点复习范围)

1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员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是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反映

2 原则包括:(1)经济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2)导向刺激和有效控制原(3)系统训练和周期安排原(4)系统训练与区别对待原则5)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

第一节 经济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

1经济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经济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及训练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2科学基础(1):训练目标的导向性与训练内容的趋向性(2):竞技需要的特异性与训练行为的专项性(3):经济能力的层次与训练手段的选择性

3 训练学要点(1)科学设立长远的和阶段的训练目标(2)依据专项能力特点确定训练内容

(3)围绕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选择训练的方法和手段(4)根据比赛特点安排训练负荷

第二节 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

1定义:根据运动训练结构特点呈现特征和重大赛事安排规律系统持续的,周期的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2 竞技生涯经历:基础训练阶段 转向提高训练阶段 高水平的最佳竞技训练阶段 竞技保持训练阶段

3 科学基础(1)人体生物的长期性,系统的持续训练是取得理想训练效应的必要条件,人体对训练负荷的生物适应必须有机体的各个系统,各个器官,各个肌肉乃至各个细胞的变化,一点一点的去实现。(2)竞技能力形成德连续性与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

运动员在符合作用下所提高的竞技能力,无论是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还是心理能力的变化嗾使有不稳定的特点。要想获得理想的训练效应,有效发展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及心理智能就必须保持训练过程的连续性、系统性、不间断的参加训练。

(3)人体生物适应过程的周期性

有机体一次适应训练负荷的反应,可分为工作、适应、恢复、和训练效应消失等几个阶段。 机体高度紧张之后,必须要进入一个调整阶段。

4、训练学要点:(1)健全多级训练体制,为运动员实现多年系统训练提供有力保证,我国现行三级训练体制包括中小学课外训练、业余体校和竞技运动学校的训练以及优秀运动队的训练。为了保证不同层次完成各自的任务,相对应的是:a:制定各项目运动员在不同年龄阶段系列的训练大纲。

b:建立与多年训练,各阶段基本任务相适应的竞赛制度

c:建立相应奖励制度,鼓励中小学,业余体校及运动学校的教练员认真完成基础训练和初级专项训练。

(2)分段组织系统训练过程的实施。

(3)处理训练安排的固定因素和可变因素

第三节 集群训练与区别对待原则

1定义:运动员以组、队形式共同练习,同时依据运动项目、个体特征、训练条件、训练阶段等方面的不同,分别做不同训练安排的训练原则。

2 科学基础:(1)人类社会生活的集训性需求(2)运动训练时间的多样性与多变性(3)运动员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

3 训练学要点:(1)共同提高与个性发展相结合(2)共性内容与个性安排相结合

第四节 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

1定义: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技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负荷后及时消除运动员产生的疲劳。

2科学基础:(1)人体机能能力的适应机制(2)过度负荷下机体的多变现象

3.训练学要点:1.正确理解训练学符合的属性: 结果属性:指运动员训练各阶段承受的负荷强度与符合量的组合关系,不同的强度与量的组合会产生不同的训练效果,只有最佳的负荷结构才能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技能属性:指运动员对供能系统作用的方向性。个体属性:指运动员之间在承受相同的负荷时,其对机体和训练效果的影响存在差异。2.准确掌握运动负荷与运动性疲劳的评价方法。

运动负荷标准可考虑:

1. 有助于达到高水平的专项成绩,能够完成预定的训练任务,运动员有机体能能承受。

2. 能够促进运动员各种能力产生定向变化,

3. 训练负荷量与强度构成适宜的组合

4. 符合安排的节奏要保证课与课之间的衔接,能产生良性的后续效应,既要保证运动员有

机体生物学改造能够顺利进行。

3.科学的探索负荷量的临界值。

运动员的临界值大小由发育程度,竞技水平等变化而变化,又受普遍运动员健康状况,日常休息,心理状态因素的影响,要用科学的方法,掌握临界值。

4极地采取加速机体回复的适宜措施。训练学恢复手段;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营养学恢复手段,心理学恢复手段

第五节 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

一,释义: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并对运动训练

活动实施积极有效的训练原则。

二,科学基础:

1. 加强训练的目的性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注意通过各种教育学及心

理学的手段,进行训练的目的性教育,逐步树立起自觉训练的态度和动机。

A——在计划经济下,此原则重点是竞技体育的政治性,政策性驱动和精神的愉悦 B——在市场经济下,此原则重点是竞技体育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人文价值。 C——国内外动机吉利的显著性区别:

国内更加注重客体价值,国外更加注重个体价值。

2. 发挥运动员在训练中的主体作用于客观能动性

A——调动运动员积极地参与训练过程是实现运动员主体作用的前提,时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益的手段

B——高水平运动员训练自觉性和能动性时通过积极参与训练来不断提高和保持较高的竞技能力。

c、独立思考能力是运动员发挥主体作用的自身动力因子。

D、以我为主,自我动员;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3)重视运动员主观反应,实际表现和训练信息的收集和运用。

(4)训练计划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训练计划永远只是对未来训练实践的理论设计,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要对原定计划进行必要地调整和筛正。

第五章 运动训练方法和手段

方法:完成任务的途径。手段:具体完成某一任务的方式。

一、运动训练方法释义:是对运动训练中各种训练方式和办法的概括,是对各种具体训练方

法的集中表述。

二、运动训练方法的运用:

1、 工具——教练员进行训练工作,完成训练任务,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应用工具。

2、 科学训练方法——是在原有训练方法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的成果,也是科学技术进步

的产物。

科学训练方法的效用:(1)、有助于完成训练任务(2)、有效控制各种竞技能力的发展过程

(3)、提高不同项目运动员的整体竞技能力

三、训练方法体系

1、 运动训练方法基本结构(或构成运动训练方法的主要因素):主要因素:练习动作及其

组合方式;运动负荷及其变化方式;过程安排及其变化方式;信息媒体及其传递方式;外部条件及其变化方式。

2、 基本分类:整体控制类、具体操作类。

按特征分:方法的普适性与专门性:重复训练法、比赛训练法、

方法的全程性和即刻性:模式和程序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循环训练法 按分类的操作方式分:

1、 以竞技能力分:体能、技能、战术

2、 以训练内容组合特点分:分解法、完整法、变换法、循环训练法

3、 以训练负荷与间歇的关系分:持续训练、重复训练、间歇训练法

4、 以负荷氧代谢分:有氧训练、无氧训练、混氧训练法

5、 以训练的外部条件分:语言训练法、示范法、助力训练法、加难训练法

第二节

整体控制方法包括:模式训练法 和 程序训练法

一、模式训练法 :是一种按照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

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特征:预先设定性 量化标志性

1. 操作程序:解析影响运动竞技水平的各种因素,获取各影响因素的指标参数,建立影

响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因素、结构模型,建立评定标准及对运动员竞技水平的结构状态进行阶段性检查评定,反馈结果、明确偏态原因,针对性的调整训练过程的环节,改进训练、逼近模式目标

1) 结构与特点::基本结构 四大构件:目标模型、检查手段、评定标准、训练方法

四、运动训练手段概述

1.释义: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

手段:是具体的身体活动方式,是运动训练方法的具体体现

2.作用: 1)手段的针对性很强,可以直接完成训练的指导思想和训练理念 2)手段的创新可以促进训练效益的提高和训练质量的提高3)不同训练手段的有机组合可以综合性地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3.运动训练手段体系

1)基本结构

训练手段结构要素:1 动力特征:力的交点,力的大小,力的方向三要素2.动作构成:动作姿势,轨迹,时间,速度,速率,力量,节奏 3.动作过程:动作开始,进行各结束三个阶段

2.分类:1)依练习目的分:发展体能,改进技术,提高战术,改善心理的训练手段2)依训练手段对专项的效果分:一般训练手段和专项训练手 3)依训练手段的应用价值分:基本训练手段和混合训练手段 4)依训练手段的动作结构特点分:周期性训练和混合性训练习的单一结构训练手段和包含固定性及变异性练习的多元结构训练。

(2)流程图

建立目标导向——竞技能力结构要素——竞技能力结构模型

检查手段的要素:

按检查项目分:机能、技能、素质、技术、战术、心理、智能

按检查方式分:群体、个体、环境

按检查工具分:机测、光测、电测、磁测(按物理性质分类)

(3)特点:A、信息化特点:a、整个过程都是以训练模式的指标体系为控制依据。

b、整个训练过程的发展、变化都处于信息控制之下,有利于及时纠正运动训练过程中出

现的偏态。B、定量化特点:a、模型的数学表达形式有量化特点b、体现在具体指标和数值上c、鉴标体系是作为量化评定的一面镜子。

(4)三个步骤:A、按照检测项目进行测试,建立标准分数。B、根据模型确定下一个阶段

的发展目标。C、在预定时间按照标准进行检测,找出问题进行新一轮应用过程。 程序训练法

程序训练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性地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一、控制依据(1)、程序训练法以训练程序为控制依据(2)、训练程序是将训练过程的时序

性与 内容的逻辑性融为一体的有序集合体。(3)、训练程序表达了训练过程不同时期、

不同阶段训练内容的逻辑关系。一般来说,训练程序中训练内容的逻辑性,训练过程中的时序性越清晰越细致,则越有利于程序训练的组织实施。(4)科学地编制训练程序是实施程序训练法的重要前提。

三、结构与特点

1、基本结构:训练程序、检查手段、评定标准、训练方法

(附:程序训练要素:训练内容、时间序列、联系形式)

2、特点1)、系统化特点:程序训练实施的整个过程、整个过程的发展和变化均置于系统控制之下2)、定性化特点;1)训练内容的单一性2)训练过程的一统性3)程序化特点:用于训练内容、规划训练程序的程序之中因此、训练过程中训练内容的变更是在严格的评定监督之下。

五、应用范例

1、三个步骤?:1)、按照训练内容的多少进行解构2)、确定训练的先后循序3)、确定训练的顺序

第三节、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

基本方法类别

分解训练法 完整训练法 重复训练法 间歇训练法 持续训练法 变化训练法 比赛训练法

一、分解训练法:是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的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然

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主要作用:1、集中精力完成专门的训练任务2、强化技术和战术配合重点环节的训练。使用范围:1、技术战术配合环节比较复杂2、技术或战术局部需要强化

1、 类型:单纯分解训练法 递进分解训练法 顺进分解训练法 逆境分解训练法

2、 应用

1) 单纯分解训练法的应用

应用程序:分解训练内容~独立学习和练习~掌握各部分或环节~综合各部分进行整体学习 应用特点:1)分解的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相对复杂,分解后各部分可以独立练习2、练习的各部分顺序没有特别要求方便教练员的安排

2)递进分解训练法的应用

需要将训练内容分解成若干部分先训练第一部分~掌握后,将一二部分合成起来练习~掌握两部分再练习第三部分~掌握后将三部分合起来练习

3)顺进分解训练法的应用

分解训练内容成若干部分~先训练第一部分~在训练一二部分

特点:1)训练内容的进程与技术动作战术配合的过程大致一致2)后一步骤的练习内容包括前一部分3)便于建立技术动作过程和战术配合过程的完整概念,并形成良好的动力定型和战术意识

4)、逆境分解训练法的应用

分解训练内容成若干部分~首先训练最后一部分

应用特点:1)训练内容的进程和技术动作战术配合过程的顺序恰好相反2)用于最后一个环境为关键环节:技术和战术的训练

二、完整训练法:指从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的进行练习的

训练方法

1、 应用:完整训练法可用于单一动作的训练也可以用于多元动作训练

单一动作训练注意事项:各动作环节之间密切联系 逐步通过训练的负荷强度提高训练质量

个人成套动作训练时注意:如果着重了成套动作低时,可以反复训练

三、重复训练法

(一)释义: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足的休息,作用机制是强化反射和痕迹积累效应。 构成要素:单次(组)负荷量、负荷强度、间歇时间

间歇方式:静止、肌肉摩擦、散步

(二)类型:短时间重复训练法, 中时间重复训练法,长时间重复训练法

(三)类型及特点

类型: 短、 中、 长

负荷时间:大于30秒、30秒-2分钟、2-3分钟

强度: 最大、 次大、 较大

间歇时间:相对充足、 次充足、 较充足

走、按摩 走、坐、按 走、坐、

ATP-CP 糖酵解 有氧

(四)运用

间歇时间不同 重复训练法是充分休息

持续???是无休息

间歇???是不充分休息

五、持续训练法

(一)释义、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进行联系的训练

心率 130—170次/分

(二)主要目标1、主要用于发展一般耐力素质,并有助于完成负荷强度不高但过程细腻的技术动作,可以使机体运动机能在较长时间的负荷刺激下长生稳定的适应,内脏同时产生适应性变化2、可提高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以及供能状态下的有氧运动强度3、可以进一步提高无氧代谢能力及无氧工作强度奠定基础

(三)类型: 时间 心率 动作结构 间歇

短时间持续训练法5——10分钟 170次(心率) 基本稳定 无

中.———————10——30 160左右 基本稳定

长———————大于30 150左右 基本稳定 无

(四)应用

1、短时间持续训练应用

适用对象:应用于体能主导类项目运动素质训练中,也是适应于技能主导类运动项群中动作强度较高的素质、技术和战术训练工作

案例:隔网性项群中传球、防守等组合技术的练习

同场性运动项群中的接球、运球、传球、投篮等组合技术。攻防技术练习 短距离周期性耐力性项目。专项有氧训练

特点:1、练习动作可以单一也可以多元 2、练习动作可以固定也可以变异 3、十表上的特点 4、提高混合代谢能力,可以提高激烈对抗条件下的负荷强度。变换节奏性,各种攻防技术运用的衔接性,某项技术,战术应用的熟练性和疲劳状态下的技术效果的稳定性,以及有氧、无氧供能代谢下的

间歇时间 有氧强度 供能

无 最大 无氧、有氧混合型

无 最大 有氧代谢供能为主

无 次大 有氧代谢供能

2、中时间持续训练法应用

适用对象:技能主导类运动项目中各个项目中各种技术的串联,攻防技术的局部对抗、整体配合或战术技术编排;成套的技术的=战术训练;以及体能主导类耐力运动项群训练 代表性类型:匀速持续训练;发展有氧、低强度、持续、稳定

变速-----------;高强度;170-150次/分

特点:1、表中

2、发展体能类项目耐力素质

3、技能类项目在进行此方法训练时,第一技术要娴熟;第二技术强度要搭配合理;第三可以有效地提高供能状态下所表现出来的专项耐力,有效地提高技术应用的稳定性和抵御疲劳耐久性

3、长时间持续训练应用

对于体能主导类耐力性运动项群具有直接训练的价值

匀速、变速、法特莱克三者类型的区别

匀速训练法:负荷强度相对低;负荷时间相对较长;训练场所变更较多

法特莱克训练法:环境部稳定;运动线路不固定;随意性大

六、比赛训练法

一、释义: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规格和方式进行训练的方法 依据:人类先天竞争性;表现欲的本体性;竞技能力形成规律性

二、比赛竞争法德特殊整合性地位

1、有利于全面综合性提高专项比赛所需的体能、技术、战术、心理、智力各种竞技能力

2、运动员长期的训练所积累的生物学能力只有通过比赛训练才有可能转化为竞技需要的能力

3、比赛训练法的地位历来都是十分重要的

三 类型 教学性比赛法 模拟性。。。 检查性。。。 适应性。。。

四 应用

1教学比赛法应用

在训练条件下,根据教学规律货原理、专项比赛的基本规律或部分规则

应用特点:a 根据比赛规则进行局部配合 b封闭训练集中精力 c检查比赛全程 失误d激发训练激情,强化负荷强度、 e系统提高技术的衔接和熟练程度f强化局部或整体配合的密切程度

2 检查性比赛法应用:是在模拟或真实的的比赛条件下,严格按照比赛规则,对赛前训练,过程的训练质量进行检查的训练方法

主要特点:正式比赛规则的全部或部分进行比赛, 比赛环境可以封闭或开放,心里压力大 设置检查设备进行实况监控

作用:检查运动训练质量,整体性分析运动员参赛能力。

第四节 运动训练的手段

一 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周期性重复进行单一结构动作的身体练习

特点:动作单一,结构简单,环节较少,易学易练。目标项群 :体能主导类秩序性、耐力性运动项群 。分类:全身周期性 各种快跑、跳推杠铃 局部周期性 卧推杠铃

二 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将几种单一动作结合到身体练习

目标项群 :体能主导力量类,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群, 全身混合性:助跑掷抢 助跑扣球,局部混合:助跑起跳

三 固定组合练习手段:将各种练习手段依固定形式组合的身体练习

目标项群:技能主导类表现性项群

四 变异组合练习手段?:指多元动作结构下,将各种练习手段依变异形式组合进行的身体练习

第六章 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第一节 体能训练概述

体能指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

体能训练意义 1是技术、战术、提高成绩的基础2大负荷训练的保障 3心理 4健康 延长运动寿命

二 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体能训练的比重,体能训练与技术心理和智能训练结合,体能训练素质敏感区,体能训练的动机激励和各样性

第二节 力量素质及训练

力量素质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分类:最大力量 相对力量 快速力量 力量耐力

二 最大力量:肌肉克服阻力的最大力值

最大力量 (肌肉体积、随意约活能力、肌肉力量)

3:最大力量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一)常规力量训练方法:(1)强度:百分之七十五。发展协调能力和肌肉体积。少年接 近百分之40要适当进行90-95的强度训练。(2)次数与组数:百分之五十*20次。(3) 间歇:1-6min

(二)大强度法:大强度法在训练时要求逐渐达到用力到极限,以后继续用中上强度训练 直到达到对这种刺激产生劣势的反应为止。

(1) 负荷强度:百分之八十五以上

(2) 次数与组数:1-3次。6-8组。

(3) 间歇:3分钟

(三)极限大强度法:(1)强度:百分百以上、12次后增加100公斤到102.5公斤

(2) 次数与组数:少

(3)间歇:基本恢复

1爆发力:快速力量的一种。)2:评定、最大力量/用力时间

3:负荷量存的确定:(1)强度:般依需要而定。有时以百分之三十强度负重练习、有时也 不负重、仅仅克服自身体重练习。(2)负荷次数:在安排重复次数与分组数时、注意不降低 速度为原则。(3)间歇:要保证运动员工作能力完全恢复的原则、但不宜过大,否则会使中 区神经系统兴奋下降。

相对力量1、指运动员每公斤体重所具有的最大力量。

2:评定:最大力量/体重3:荷量存的确定:(1)强度;发展相对力量要求动作快、所以不管负荷重量大小,实际负荷量存都是大的这样可以让运动员更多的部位参与工作、也可以使肌纤维工作同步化的程度得到提高。从而提高肌肉协调得到功能,使相对力量得到发展。(2)次数:发展相对力量由于强度高,总负荷量则小、因而产生的超量恢复减小,使运动员的体重得到控制。

训练力量的方法:超等长训练法。从肌肉的弹性,收缩性和牵引反射发展力量的方法:训练目的是通过骨髓反射增强肌肉力量,提高支撑力,弹跳反应力、鞭打力。金字塔式训练法:随负荷不断增强,重点次数逐渐递减的成组,负重力量训练法。静力训练法:以肌肉收缩力克服和对抗外力,使肌肉有紧张力变化,长度不变,训练内容包括:负重静力训练法 对抗静力训练法。点刺激训练法:以脉冲电流替大脑发出的中枢神经冲力,使肌肉收缩,以提高肌肉力量的训练方法。

二、力量训练的手段:1、负重抗阻练习—运用杠铃、哑铃等训练器械,可用于机体任何一

个部位肌肉的训练。2、对抗性练习—不需要任何器械3、克服弹性物质练习—使用拉力

4、利用力量训练器械练习—可使用身体各个不同的姿势进行练习,可直接发展运动员所需要的肌肉力量,训练有针对性减轻心理负担。5、克服外部体力环境阻力练习—场地、草地跑,要求不要全力6、克服自身体重练习—引体向上、倒立推起。

四、力量训练基本要球1、注重不同肌肉的对应发展2)选择有效地训练发展3)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第三节 速度素质及训练

(一) 定义: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是运动员重要的运动素质之一

(二) 分类:反应速度:有机体对外界信号刺激所作出的应答速度。 动作速度:人体某一

部分完成特定动作的位移速度。移动速度:运动员在特定方向上快速移动的能力

一、 评定及量度的确定

(一) 反应速度

1.、评定 :人们通常测定反应时,即运动员对信号刺激作出反应所需要的时间来评定运动员反应速度的快慢

2、训练应注意的问题:1)反应速度由神经反射通路的传导速度来决定的,基本属于纯生理过程,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纯生理过程提高较难,但通过训练可使运动员潜在的反应速度能力表现并稳定下来;2)要求运动员注意力集中,运动员注意力,可使神经系统处于适宜的兴奋及肌肉处于紧张待发的状态。此时肌肉的反应速度比处于松弛状态时 可提高60%左右;3)反应速度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对信号应答反应的动作熟练程度上,动作熟练,信号一出现,就会立即做出相应的反应动作。

3、反应速度训练常用的方法

(1)、信号刺激法:利用突然发出的信号让运动员做出相应的反应

(2)、运动感知法:运动员用最快速度完成某一动作并计时,再做同一动作,将感知时间与教练员相核对,使动作在某一时间范围内完成(3)、移动目标 (4)、选择练习

(二)动作速度:人体某一部分完成某一特定动作的移动速度

3、动作速度训练应注意的问题1)提高动作速度应掌握和持续正确的技术动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2)专门性的动作速度训练与专项比赛动作要求相一致3)在使用反复做某一规定动作为手段发展运动员的动作速度时,应合理地变换练习的速度4)动作速度训练中,练习的持续时间一般不宜过长5)练习与练习之间的间歇由练习的强度所决定的,练习强度大,需要的间歇时间就应、长些

4、的常用方法手段1)利用外界助力控制运动员的动作。2)减少外界自然条件的阻力。如顺风跑。3)利用动作加速或利用机械重量变化而获得的反效作用发展动作。4)借助信号刺激提高动作。5)缩小完成练习的空间和时间界限。如对类利用小场地练习。

(二)移动

1、义:运动员在特定方向上快速移动的能力。

2、定:30~60m 跑 2~3次

3、荷量度

提高移动的两个基本途径:

1) 训练,使运动员力量增长,进而提高

2) 反复进行专项练习

无论通过哪个途径提高移动,训练中必须确定适宜的训练负荷。

4、提高移动的常用方法和手段1)种爆发力练习。2)高平率的专门性练习,小步跑、车轮跑。3)利用特定的场地器材进行加速练习,如斜坡跑和骑固定自行车。

三、速度训练的基本要求。1、速度素质训练应该结合运动员所从事的专项运动进行。

2、速度素质训练应该在运动员兴奋性高、情绪饱满,运动员欲望高情况下进行。3、速度提高到移动程度时,常会出现进展停滞、难以提高现象,称为“速度障碍“,出现障碍时,可采用牵引跑、变速跑、下坡跑等手段克服。4、少儿训练应该注意的事项:1)掌握少儿的自然发展趋势,以便科学地安排训练。2)移动的发展与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对少儿进行速度训练的同时,要十分重视全面身体素质的训练。

第四章 耐力素质及训练

一、释义:有机体长时间工作抗疫的能力。分类:有氧耐力 无氧耐力

二、评定及量度X定

(一)、有氧耐力:氧气充足。评定:12s跑等。3、量度X定 持续训练法

1)强度:145-170次/分 测心率

有氧耐力训练的适宜心率课通过公式:

安静心率+(最大心率—安静心率)*60%~70%来计算

2)量:一般不少于20min

3)工作方式:匀速跑:150次/分;1小时以上

越野跑:1.5~2h

变速跑:130~145次/分到170~180次/分

法特莱克跑

解答:

间歇训练法 特点

1) 强度:170~180次/分 ,如果工作距离长,心率会低于这个数值

2) 量:负荷量常用距离(m)或用时间(s)两个指标来表示 。时间指标持续工作时间不

超过2分钟,少则仅几秒钟

3) 间歇:一般要求机体尚未完全完全恢复,心率到120次/分左右,便可进行下一次练习

4) 休息方式:积极休息(走动,慢跑方式)

功能:1、通过严格的间歇训练过程,可使运动员的心脏功能得到明显增强

2、通过调节负荷的强度,可使机体各机能产生于有关运动项目相匹配的适应性变化

3、用过不同类型的间歇训练,可使机体功能能力得以有效发展和提高

游戏训练法

量与强度:140~150次/分 大于20分钟

(二)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的无氧耐力的评定及负荷量度的确定

1、定义:在乳酸环境下长时间工作

2、评定:400米跑后测血乳酸

3、量度确定

1)强度:80%~90%

2)次数与组数:次数不必多,3~4次,保持必要训练强度

3)间歇时间:4分钟左右

三、耐力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1)一般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1)各种形式的训练 2)长时间进行的其他周期性运动,如速度滑冰、划船、自行车 3)长时间重复做某一非周期性衣服,如排球中多次做滚动练 4)反复做克服自身体重的训练,坚持较长时间的抗小阻力练习5)循环练习等

(2)专项耐力训练1)量:略超过比赛的量(时间、距离);次数超过比赛要求2)强度:接近比赛的要求

四、耐力训练的基本要求:1注重运动员呼吸能力的培养2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3儿童少年训练的注意事项:A掌握少儿耐力自然发展的趋势,科学的安排耐力训B少儿训练必须以

有氧耐力为主C少儿耐力训练的手段应是多样化基本方法为持续训练方法此外还可用法特莱克的变速跑等.

第七章

第一节运动员技术及技术能力

运动技术:完成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

1技术决定专项的外部特征2合理技术是完成专项体能的前提3合理的技术是预防疾病的基础4合理技术是规则的需要

运动技术的基本特征:1运动技术与动作的不可分割性2运动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性3运动技术的相对稳定和即时应变的统一性4运动技术的个体差异性

二运动技术原理:1生物学原理A生物力学原理:痕迹效应→自组织理论B社会学原理动:力学.机械学C心理学原理:技能形成与心里关系→认知→反馈D社会学原理E美学原理 三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

A动作要素:身体姿势 动作轨迹 动作时间 动作速度 动作速率 动作力量 动作节奏 B动作结构:1基本结构:单一动作→时间顺序→技术链

2组合结构:多类动作的组合 非周期性项目

第二节 影响训练技术的因素

一主体因素:::1人体结构力学特征,动作幅度决定于人体关节的结构 动作速度取决于肌肉的结构。2指数神经系统的控制与协调能力 运动单位的募集和激活率{肌肉的协调},在指数神经系统内的兴奋 ?—— 抑制期 【肌肉内的协调】 动作电位传播速度反射神经支配 3感知觉能力:专项知觉:球感 水感 速度感 机械4 动作技能的储存数量5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6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

二客体因素1赛事规则:直接制约着运动技术的发展方向和速度方向2技术环境:3器材设备与场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第三节 技术训练与常用方法

一 遵循的原则:1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2多层面的综合性3常用方法与特殊方法相结合 二常用方法:直观法与语言法 完整法与分解法 想象法与表想法 减难法与加难法

第八章 运动技术能力及其训练

第一节 竞技战术:在比赛中为战胜队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 2战术构成:战术观念:对比赛战术概念,战术价值功效及运用条件等进行认识和思维后产生的观念。战术指导思想:指在战术观念影响下,根据比赛具体情况提出的战术运用的活动准则。战术意识:战术素养。战术知识。战术形式。

更多相关推荐:
谈中学生短跑运动员的200米跑训练

谈中学生短跑运动员的200米跑训练本人多年来担任学校课余运动队的教练员工作,近几年主要负责径赛项目的训练,这里谈谈中学生短跑运动员的200米跑训练的一些心得体会。现代短跑竞赛项目主要是100米跑、200米跑和4…

公路自行车运动员下肢力量训练理论与方法

转公路自行车运动员下肢力量训练理论与方法描述表13图片描述表4运动训练学公路自行车运动员下肢力量训练理论与方法郭良山西省长治市体校山西长治046000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收集了有关专家对公路自行车运动员力量训...

浅淡篮球运动员如何加强篮球意识的培养和训练

浅淡篮球运动员如何加强篮球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奋斗中学体育组高飞内容提示篮球作为一个复杂多变的运动项目需要运动员能够灵活地运用综合性各项技战术这就是意识被称为篮球运动的灵魂少年篮球运动员处于基础训练阶段应把战术意识...

体育运动员训练方案格式1

跳远运动员训练方案一、目的为了迎接20xx年校运会,增强同学们的体质,根据本院学生客观实际制定该方案。重要调整跳远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帮助运动员恢复体能,备战院运会,因此制定该计划。二、举办单位:广东白云学院三、…

第十一章 运动员年度训练的计划与组织

第十一章运动员年度训练的计划与组织年度训练计划是教练员和运动员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重要文件由于适宜竞赛条件的出现具有明显的年度周期性特点因此人们通常以年度训练作为组织系统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单位制定年度训练计划是从...

运动员训练承诺书[1]

上村乡中学校运动员守纪承诺书亲爱的同学们:为会泽县20xx年全县中小学生运动会营造良好的竟赛氛围,努力实现“先学做人,再学竟技”的宗旨,加强学生遵纪守法观念,现将我校的校规校纪重点通告给各位家长和同学,望共同做…

浅谈中长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

浅谈中学生中长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摘要随着现代中长跑运动水平的日益提高各种模式的训练方法不断更新中长跑的训练越来越全面但有关中长跑运动员专门的力量训练谈的很少本文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和综合分析以及对我校中长跑运动...

20xx年XX小学运动员训练计划

20xx年XX小学运动员训练计划为了在乡六项赛及区运动会中取得好成绩把学校的体育工作做的更好特制订本计划如下一组建队伍我们经过认真筛选从三四五六年级组建了学校田径队并集合了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田径队的训练目标二...

浅谈青少年运动员的100米训练方法

浅谈青少年运动员的米训练方法一100米的生化特点当运动员从起跑的安静状态过渡到高速时含有丰富的氧气的血液从肺部到肌肉最快也要6秒钟左右的时间也就是说CP磷酸肌酸供能只能维持57秒由于肌肉活动时CP的消耗和乳酸的...

运动训练专业训练学大纲(从08级执行)

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说明为保证本学科内容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本大纲包括了本学科体系的基本内容但在使用本大纲时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有关章节内容进行调整以避免与其它课程不必要的重复教学中注意各专业学生的知识结...

20xx至20xx学年第二学期学校运动队训练总结

20xx至20xx学年第二学期学校运动队训练总结这是我校训练队训练总结一认真选拔体育苗子有些人认为我们只是学校的业余训练又不是运动专业队训练学生的条件好不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应付比赛我们觉得不论是专业队还是业余队...

课余运动队训练总结

我们学校每年都要举办校田径运动会以及参加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通过这半年大家的共同努力,在校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我校的运动队水平正在逐步提升,田径运动的开展,推动了学校体育活动的发展,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学校的国…

运动员训练总结(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