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水产学院20xx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

时间:2024.4.7

大连水产学院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

20##年我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以下称“就业工作”)在校就业指导委员会的正确领导下,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紧紧围绕学校工作重心,以迎接20##年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和创建大连海洋大学为工作目标,以巩固、完善、提高为工作指导思想,强化服务职能,树立全员为毕业生服务的工作意识,经过全体就业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已顺利完成就业各项工作,现将20##年就业工作总结如下:

一、毕业生就业概况

1、毕业生派遣情况:

20##年我校共有毕业生2641人,其中,本科毕业生1043人(男617人、女426人),高职专科毕业生1598人(男892人、女706人)。毕业生中国家统招并轨生2630人(本科1032人,高职专科1598人),少数民族预科生9人(均为本科),定向生2人(均为本科)。

毕业生中考取研究生114人,考研率为本科毕业生的10.93%;出国深造继续学习6人(本科5人,高职专科1人);考取专升本393人,升学率为高职专科毕业生的24.59%;实际派遣2134人(本科929人,高职专科1205人)。

2、毕业生就业去向情况:

20##年毕业生初次就业2347人(本科1010人,专科1337人)。

其中就业于国家机关的6人(本科5人,高职专科1人);

参军入伍的6人(均为本科);     

就业于科研设计单位的2人(本科5人,高职专科1人);

就业于高校的3人(均为本科);

升学的507人(本科114人,高职专科393人);

出国工作、学习的6人(本科5人,高职专科1人);

就业于其它教学单位17人(本科14人,高职专科3人);

就业于国有企业的251人(本科197人,高职专科54人);

就业于其它事业单位的14人(本科12人,高职专科2人);

就业于三资企业的303人(本科119人,高职专科184人);

就业于其他企业的893人(本科316人,高职专科577人);

就业于金融机构的7人(均为本科);

志愿服务辽西北、大连北三市的4人(均为本科);

进行就业代理的301人(本科187人,高职专科114人);

灵活就业的14人(本科7人,高职专科7人);

其他就业的13人(均为本科)。

20##年我校有2名定向毕业生,均解除了定向合同,重新落实了就业单位。

3、初次就业率情况:

截至到8月31日,我校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平均就业率为88.87%,其中本科生初次就业率为96.84%,高职专科生初次就业率为83.67%,具体详见附表。

二、就业情况分析

1、就业率的比较

⑴、毕业生总量逐年增加,就业率稳中有升。

近几年我校毕业生人数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就业工作量不断加大。经过全体就业工作人员,特别是各院(系)领导和同志们的不懈努力,我校毕业生就业率稳中有升。20##年我校共有毕业生2641人,较20##年毕业生人数增加了794人,其中,本科毕业生人数较04年增加100人,初次就业率达到96.84%,较20##年的年度就业率95.12%增加了1.72%;高职专科毕业生人数较20##年增加694人,初次就业率83.67%较20##年的年度就业率82.41%增加了1.26%。

⑵、本、专科大部分专业就业率都有所提高,100%就业率的专业逐年增加。

20##年有毕业生的本科专业为19个,其中就业率为100%的专业12个,较20##年的10个增加了2个。其中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轮机工程两个专业就业率连续三年达到100%;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船舶动力装置)、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会计学、日语(水产贸易日语)六个专业就业率连续二年达到100%。

20##年有毕业生的高职专业为18个,其中就业率为100%的专业1个,较20##年同期持平;就业率超过90%的专业11个,比20##年同期增加了8个。

20##年我校各专业就业率较20##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增幅较大的几个专业分别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增加7.29个百分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增加6.67个百分点,机械电子技术专业(高职)增加8.23个百分点,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专业(高职)增加11.04个百分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高职)增加18.11个百分点,计算机图形图像应用技术专业(高职)增加18.39个百分点。

2、 毕业生就业去向的比较

⑴、就业于经济发达或东部沿海省市的毕业生人数比例较大,并成逐年上升趋势。20##年在北京、天津、上海、沈阳、大连等五市就业的毕业生为1707人,占初次就业人数的72.76%,较20##年的1098人增加了609人,增幅比例为23.06%。

⑵、隐性就业比例逐年扩大。20##年我校有114名本科毕业生考取了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占本科毕业生总人数的10.93%,与04年基本持平;有393名高职毕业生通过“专升本”升入本科继续学习,占高职毕业生总人数的24.59%,比20##年的247人增加了146人;有301人选择就业代理,比20##年增加70人。

⑶、传统的就业观念逐渐发生变化。近年来随着非公有制企业的飞速发展,对毕业生的需求逐年增大,从下表数据中可以看出,毕业生到非国有企业就业比例在逐年扩大。

近四年我校毕业生就业于国有与非国有企业情况统计表

三、就业工作开展情况

    1、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各院(系)、职能部门密切协作,为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0##年我校继续坚持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校和各院(系)领导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校领导多次强调,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结构和就业层次已经成为检验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最重要标准之一,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有无竞争力,社会是否需求,已经成为学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我校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转变办学指导思想,转变管理职能,建立健全就业管理工作体制。根据我校就业工作的情况,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委员会先后5次召开专门会议,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研究与部署。招生就业办公室、教务处等职能部门与各院(系)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各院(系)在就业工作中充分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按照学校的工作部署扎实做好毕业生各项工作,增强了就业工作的实效性。

2、逐步完善就业指导课内容,有针对性开展就业指导讲座,全面做好就业指导的各项工作。

自20##年9月起,我校全面启动新修订的就业指导课教学计划,以专业思想教育、综合素质培养、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技能与就业技能培训、择业心理、就业政策与形势、毕业生创业等为主要内容,在全校各年级学生中同时开课,并针对各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就业指导课更加科学、规范、实效。学校和各院(系)还经常邀请校外人力资源专家、知名学者、校友及校内教师、优秀毕业生有针对性地为毕业生开设报告会、就业指导系列讲座,20##年我校先后为毕业生举办了6场大型就业指导讲座,各院(系)先后为毕业生举办了38场专场就业指导讲座,有针对性地解决毕业生思想上深层次问题,帮助毕业生调整心态,树立正确就业观与择业观。

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成长,学校将就业指导课有关内容前移到新生报到时就开始进行。新生入学后,各院(系)利用家长送子女入学的机会召开以“我为就业做准备”为主题的各类报告会和座谈会,使学生及早了解就业指导的有关内容,并联系家长配合学校,督促指导学生努力学习,全面发展。

3、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相对稳定、专业化的就业指导专兼职队伍。

为了进一步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我校在工作中强化了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工作,20##年先后派出5人次进行培训学习,目前已初步建立了18人的专兼职就业指导队伍,该指导队伍学历与学科结构比较合理,其中具备和正在攻读硕士学位的12人,他们所修专业涵盖了心理、法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济、思想政治教育、农学等,增强了师资力量,满足了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需要。

4、加强理论研究,继续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

针对“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大学生就业特点,学校组织部分院(系)开展毕业生就业的理论研究工作。20##学年初,海洋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瓦房店校区)承担了辽宁省教育厅《20##-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专业研究》中的《大学毕业生供求矛盾与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等相关问题的研究》、《面向船舶行业以就业为导向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研究型学习对大学创业和就业能力的培养研究》、《高职大学生的培养模式与适应社会需求的研究》四个课题研究工作。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探索就业工作的新思路与新方法,为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不断推进学校就业工作。

20##年我校继续开展了毕业生跟踪调研工作,把毕业生跟踪调查和迎接07年教学水平评估工作结合起来,各院(系)按照学校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调研计划。其中,机械工程学院毕业生跟踪调查小组对葫芦岛市进行了为期3天的毕业生跟踪调查活动,走访毕业生40余名,并与渤海船舶重工有限公司的培训中心签订了协议,使渤海船舶重工有限公司成为我校又一个学生实习基地;土木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院(系)先后走访用人单位40余家,走访毕业生70余名,为迎接20##年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5、开好大型供需见面洽谈会,发挥规模效应,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为毕业生提供广阔的就业渠道。

我校以举办各类供需见面洽谈会为主要形式,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创造条件。本学年,我校成功举办“20##届毕业生供需见面洽谈会”。为使洽谈会能够顺利召开,各院(系)结合本专业特点,通过各种方式邀请用人单位;学生处先后向1000余家企事业单位发出了需求信息函和邀请函,为了进一步扩大这次洽谈会的规模和影响,通过校园网、校就业网、大连在线等网络发出邀请函,并在大连晚报上刊登广告,通过各院(系)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保证此次参会用人单位的数量和需求信息量。会上有113家单位参会,当场发布就业信息930条,有130人签署了就业协议。各院(系)针对本院(系)专业特点,先后组织召开专场供需见面洽谈会近百场,收集就业信息近3000条,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毕业生就业需求。

为进一步落实辽宁省政府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拓宽毕业生到省外就业的新渠道,我校作为大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会(以下称“协作会”)成员之一,于05年4月对南京、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上海等7个城市进行了为期9天的实地考察。本次考察过程中,我校分别与东南大学、扬州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进行了交流与学习,学习到了兄弟院校就业工作的先进做法和经验;走访了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人事局和人才服务中心,了解相关城市的人才引进政策和人才市场需求状况,协作会已与这五个城市的人才服务中心初步达成共建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的合作意向,已与镇江、常州、无锡签署了《大连高校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共建协议书》。通过参加协作会,可以发挥规模效应,打造毕业生品牌形象,吸引更多的用人单位进校,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6、加强毕业生教育工作,不断增强毕业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

毕业生教育工作,既是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和各院(系)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到毕业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为切实做好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和派遣工作,努力营造温馨的校园氛围,使学生上好大学生涯的最后一课,学校制定《大连水产学院20##年毕业教育及派遣工作实施意见》,切实做好毕业生教育各项工作,使毕业生文明、安全、顺利离校。

⑴、领导重视,认识到位,责任明确。

在毕业生教育过程中,各院(系)按照学校统一工作安排,明确工作任务,任务落实到人,各院(系)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层层落实责任制,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工作专职队伍、班导师、学生干部、学生党员骨干作用,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使毕业生教育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⑵、认真做好毕业生派遣工作。

各院(系)、各部门本着“以学生为本、全心全意为毕业生服务”的指导思想,认真为毕业生办理离校的每一项手续,确保工作中不出问题,并通过开展咨询活动为毕业生提供服务,为他们排忧解难,积极营造温馨的校园氛围。

⑶、积极开展“学子情系母校,师生共建文明”主题教育活动。

学校和各院(系)通过毕业生典礼、授予学位仪式、考研明星风采展、“祝你一路顺风”欢送毕业生晚会、欢送毕业生广播音乐周、毕业生“爱心献母校”赠书活动、毕业生创业教育系列报告会、“毕业生真情留言活动”、为母校献爱心等多种形式集中开展毕业教育;各院(系)通过开展师生座谈会、师生参观市容、院(系)领导和班导师走访毕业生、组织毕业生参观校史馆和标本室、毕业生与在校生座谈会等一系列活动,培养毕业生爱校荣校情感,坚定了毕业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

⑷、积极做好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各院(系)通过对暂时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摆正心态,并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使他们能够尽快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按照学校要求,各院(系)建立了毕业生去向跟踪登记制度,对毕业生的去向进行登记,与毕业生(特别是行业内就业的毕业生)建立起长期联系,以便及时掌握毕业生的单位变动情况,为统计年终就业率和顺利开展毕业生跟踪调研做好基础工作。

⑸、积极鼓励毕业生参加志愿服务支援辽西北和大连北三市活动。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和省政府号召,采取奖励、优先推荐工作和优先推荐读研等7项优惠政策等措施,鼓励广大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去建功立业。20##年我校有4名毕业生作为志愿者到辽西北和大连北三市参加工作。

7、经过各院(系)和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我校顺利通过首次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的通知》(辽毕组办[2004]1号)的精神,我校迎来了首次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评估组听取了校就业指导委员副主任王毅副院长代表我校所做的工作汇报,对要求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组织建设、软硬件建设等多项指标进行了检查,通过召开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对我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解,查看了就业专用场地、办公设备及就业相关材料。经过评估组综合打分,我校被评为“20##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优秀单位”称号。

四、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20##年我校就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工作任务加大,现代化管理手段还不能满足就业工作校、院(系)两级管理的需要,就业工作的信息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

2、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已初见规模,但就业基地数量、专业覆盖面还不能完全满足毕业生就业需求,专业间就业基地建设仍不平衡。

3、就业指导课体系建设还要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课形式也应该趋于多样化,创业教育仍需加强。

4、就业工作的理论性研究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五、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针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下一步的工作思路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加强就业工作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学生处将与网络中心合作,尽快开发完善校就业信息网站,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化作用,为毕业生就业提供良好信息服务。

2、继续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加强与用人单位和校友的联系,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增强有效信息量,继续办好“20##届毕业生大型供需见面洽谈会”,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

3、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工作。从20##——20##学年度开始,学校将对就业指导课的师资组成做出调整,师资队伍将逐步调整为以各院(系)的学生工作书记及就业专职工作人员为主、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为辅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使就业指导课内容更加贴近学生、贴近专业、贴近实际,增强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4、进一步加强就业工作的理论性研究和调研工作,在毕业生就业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针对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就业工作是学校一项重要工作,学校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找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不断改进工作做法,创新工作思路,树立就业服务意识,提高就业工作质量,以就业为导向,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就业与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全面做好毕业生就业的各项工作。

大 连 水 产 学 院

20##年10月


第二篇: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xx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2005 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我院 2005 届毕业生共 1272 名,其中春季毕业 202 人,包括研究生 43 人、本科 3 人、 高职 156 人,共涉及 10 个专业;秋季毕业 1070 人,包括研究生 20 人、本科 914 人、高职 136 人,共涉及 19 个专业。现将我院 2005 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如下:1 生源情况2005 届毕业生生源情况见表 1-1 至表 1-3: 表 1-1:2005 届春季毕业生生源情况序 系别 号 1 2 3 4 5 城市建设工程系 6 (研究生) 7 8 9 10 机电工程系 管理工程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人文社会科学系 现代汽车技术与维修(高职) 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 计算机网络技术(高职) 法学(建设工程法律) (高职) 合计 23 11 40 46 202 12 3 33 29 120 11 8 7 17 82 21 7 29 19 133 2 4 11 27 69 土木工程系 建筑系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生) 结构工程(研究生) 土木工程(本科) 道路与桥梁工程(高职) 市政工程(研究生)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11 2 9 8 3 8 5 3 47 8 专业 总人数 北京生源数 4 0 3 31 3 京外生源数 4 5 0 16 5 男 2 3 3 37 4 女 6 2 0 10 4 生源地 性别表 1-2:2005 届秋季毕业生生源情况序 系别 号 1 2 建筑系 3 4 建筑学(本科) 工业设计(本科) 42 22 35 17 7 5 20 11 22 11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生)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生) 1 8 专业 总人数 北京生源数 0 1 京外生源数 1 7 男 1 5 女 0 3 生源地 性别5 土木工程系 6 7 测绘工程系 8 9结构工程(研究生) 土木工程(本科) 测绘工程(本科) 地理信息系统(本科) 市政工程(研究生)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6 211 34 61 30 184 14 30 06 27 20 31 33 146 22 44 13 65 12 17 210 (研究生) 11 12 13 14 15 16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 17 18 19 管理工程系 人文社会科学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 工程管理(本科) 法学(建设工程法律) (高职) 合计 机电工程系 城市建设工程系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本科) 给水排水工程(本科) 环境工程(本科) 建筑设备工程(高职)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本科) 自动化(本科)21102118 92 67 64 60 62 60 85 72 1070108 84 59 64 52 49 54 77 72 90110 8 8 0 8 13 6 8 0 16973 52 36 50 44 52 41 46 39 68645 40 31 14 16 10 19 39 33 384 384表 1-3:2005 届毕业生生源情况汇总序 学历 号 春季:3 1 本科 917 秋季:914 春季:156 2 高职 292 秋季:136 春季:43 3 硕士研究生 63 秋季:20 春季: 春季:202 合计 1272 秋季: 1070 秋季:

901 169 686 384 2 120 18 82 10 133 10 69 136 12 0 31 89 24 47 19 763 105 151 51 587 106 327 50 总人数 北京生源数 3 京外生源数 0 男 3 女 0 毕业时段 生源地 性别2 需求情况2005 届毕业生供需比(截至 2005 年 8 月 31 日)见表 2-1 至表 2-4: 表 2-1:2005 届毕业研究生供需比序号 1 2 3 4 5 6 专业 建筑历史与理论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结构工程 市政工程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合计 毕业生数 1 16 11 11 13 11 63 需求数 2 52 47 12 19 15 140 供需比 1:2.00 1:3.25 1:4.27 1:1.09 1:1.46 1:1.36 1:2.22表 2-2:2005 届秋季毕业本科生供需比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建筑学 工业设计 土木工程 测绘工程 地理信息系统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给水排水工程 环境工程 自动化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工程管理 合计 专业 毕业生数 42 22 211 34 61 118 92 67 62 60 60 85 914 需求数 164 53 671 64 150 214 168 76 91 309 173 286 2419 供需比 1:3.90 1:2.41 1:3.18 1:1.88 1:2.46 1:1.81 1:1.83 1:1.13 1:1.47 1:5.15 1:2.88 1:3.36 1:2.65表 2-3:2005 届秋季毕业高职生供需比序号 1 2 专业 建筑设备工程 法学(建设工程法律) 合计 毕业生数 64 72 136 需求数 52 57 109 供需比 1:0.81 1:0.79 1:0.80表 2-4:2005 届秋季毕业本科、高职生总体供需比序号 1 2 学历 本科 高职 合计 毕业生数 914 136 1050 需求数 2419 109 2528 供需比 供需比 1:2.65 1:0.80 1:2.41说明:表 2-1 至表 2-4 中的需求数均来自于对院系直接与用人单位联 系收集的需求以及用人单位直接与院系联系提供的需求的统计。3 就业情况2005 届毕业生升学情况见表 3-1: 表 3-1:2005 届毕业生升学情况序号 1 2 3 4 5 小计 6 建筑学(本科) 考取硕士 10 院,8 人本校 7 8 9 10 11 工业设计(本科) 土木工程(本科) 地理信息系统(本科)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本科) 环境工程(本科) 考取硕士 考取硕士 考取硕士 考取硕士 考取硕士 2 3 1 4 2 1 人北京理工大学,1 人中国矿大 1 人东南大学,1 人新疆大学,1 人本校 东华大学 本校 本校 专业 道路与桥梁工程(高职) 现代汽车技术与维修(高职) 计算机网络技术(高职) 法学(建设工程法律) (高职) 建筑设备工程(高职) 专升本 升学 升本科 升本科 升本科 升本科 升本科 人数 3 4 3 14 7 31 备注 本校 本校 本校 本校 本校 均为本校 1 人清华大学,1 人城市规划设计研究12 13 小计 14 15自动化(本科)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 本科考取硕士或二学位 本科考取硕士或二学位 结构工程(研究生)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二学位 考取硕士1 2 2

5北京理工大学 1 人浙江大学,1 人本校 9 人外校,16 人本校 北京交通大学考取博士1 1考取博士 (研究生) 16 小计 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 硕士考取博士 合计 考取博士 1 3 59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均为外校 12 人外校,47 人本校2005 届毕业生参加“服务北京基层”活动情况见表 3-2: 表 3-2:2005 届毕业生“服务北京基层”情况序号 1 2 3 4 专业 计算机网络技术(高职) 法学(建设工程法律) (高职) 测绘工程(本科) 环境工程(本科) 合计 人数 1 10 1 4 162005 届京外生源本科生留京情况见表 3-3: 表 3-3:2005 届京外生源本科生留京情况序号 1 2 3 4 5 专业 土木工程 测绘工程 地理信息系统 环境工程 自动化 合计 人数 2 4 6 1 1 14 到远郊区县,系留京单列 其中 3 人系留京单列 其中 1 人到高新企业,系留京单列 备注 其中 1 人到教育系统,系留京单列说明:留京单列的不占用留京指标。2005 届春季毕业生就业率见表 3-4: 表 3-4:2005 届春季毕业生就业率(截至 2005 年 8 月 31 日)序号 1 2 3 4 小计 5 小计 6 7 8 专业 道路与桥梁工程(高职) 现代汽车技术与维修(高职) 计算机网络技术(高职) 法学(建设工程法律) (高职) 高职 土木工程(本科) 本科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生) 结构工程(研究生) 市政工程(研究生)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9 (研究生) 10 小计 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 研究生 合计 11 43 202 1 3 19 1 1 1 9 39 100 100.00% 100.00% 59.41% 11 1 0 10 100.00% 毕业人数 47 23 40 46 156 3 3 8 5 8 升学人数 3 4 3 6 16 0 0 0 1 0 出国人数 0 0 0 0 0 0 0 0 0 0 就业人数 22 17 11 8 58 3 3 8 4 8 就业率 53.19% 91.30% 35.00% 30.43% 47.44%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2005 届秋季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与年底就业率(秋季毕业生截至当年 8 月底的就业率 称为初次就业率, 截至 12 月的就业率称为年底就业率, 这两个时间是两个重要的统计节点) 分别见表 3-5、表 3-6: 表 3-5:2005 届秋季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截至 2005 年 8 月 31 日)毕业 序号 专业 人数 1 2 小计 建筑设备工程(高职) 法学(建设工程法律) (高职) 高职 64 72 136 人数 7 8 15 人数 0 0 0 人数 34 43 77 拟升学 0 9 9 拟出国 10 0 10 64.06% 70.83% 67.65% 15.63% 12.50% 13.97% 升学 出国 就业 未就业有意向人数 就业率 意向率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小计 15 16 17 18建筑学(本科) 工业设计(本科) 土木工程(本科) 测绘工程(本科) 地理信息系统(本科)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本科) 给水排水工程(本科) 环境工程(本科)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本科) 自

动化(本科)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 工程管理(本科) 本科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生)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生) 结构工程(研究生) 市政工程(研究生)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42 22 211 34 61 118 92 67 60 62 60 85 914 1 8 6 310 2 3 0 1 4 0 2 0 1 2 0 25 0 0 0 00 1 0 0 1 1 0 0 0 3 0 4 10 0 0 0 030 18 179 34 54 105 78 57 58 55 54 77 799 1 8 6 31 1 8 0 0 4 3 0 1 2 0 4 24 0 0 0 00 0 1 0 0 1 2 0 1 0 0 0 5 0 0 0 095.24% 95.45% 86.26% 100.00% 91.80% 93.22% 84.78% 88.06% 96.67% 95.16% 93.33% 95.29% 91.25% 100.00% 100.00% 100.00% 100.00%2.38% 4.55% 4.27% 0.00% 0.00% 4.24% 5.43% 0.00% 3.33% 3.23% 0.00% 4.71% 3.17% 0.00% 0.00% 0.00% 0.00%19 (研究生) 小计 研究生 合计200200100.00%0.00%20 10700 400 1020 8960 330 15100.00% 88.41%0.00% 4.49%表 3-6:2005 届秋季毕业生年底就业率(截至 2005 年 12 月 30 日)毕业 序号 专业 人数 1 2 小计 建筑设备工程(高职) 法学(建设工程法律) (高职) 高职 64 72 136 人数 7 8 15 人数 10 0 10 人数 35 46 81 拟升学 0 6 6 拟出国 0 0 0 81.25% 75.00% 77.94% 77.94% 94 0.00% 8.33% 4.41% 41% 升学 出国 就业 未就业有意向人数 就业率 意向率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小计 15 16 17 18建筑学(本科) 工业设计(本科) 土木工程(本科) 测绘工程(本科) 地理信息系统(本科)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本科) 给水排水工程(本科) 环境工程(本科)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本科) 自动化(本科)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 工程管理(本科) 本科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生)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生) 结构工程(研究生) 市政工程(研究生)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42 22 211 34 61 118 92 67 60 62 60 85 914 1 8 6 310 2 3 0 1 4 0 2 0 1 2 0 25 0 0 0 01 1 0 0 1 1 2 0 0 3 0 3 12 0 0 0 030 18 183 34 55 106 82 58 58 55 54 78 811 811 1 8 6 31 1 8 0 0 4 3 0 1 2 0 4 24 0 0 0 00 0 1 0 0 1 0 0 1 0 0 0 3 0 0 0 097.62% 95.45% 88.15% 100.00% 93.44% 94.07% 91.30% 89.55% 96.67% 95.16% 93.33% 95.29% 92.78% 92.78% 78 100.00% 100.00% 100.00% 100.00%2.38% 4.55% 4.27% 0.00% 0.00% 4.24% 3.26% 0.00% 3.33% 3.23% 0.00% 4.71% 2.95% 2.95% 0.00% 0.00% 0.00% 0.00%19 (研究生) 小计 研究生 合计200200100.00%0.00%20 10700 400 2220 912 9120 300 3100.00% 91.03% 03%0.00% 3.08%说明:表 3-4、表 3-5、表 3-6 中,按照教委确定的统计口径计算,其中,就业人数=签就业协议数+志愿服务西部数+服 务北京基层数+签劳动合同数+单位用人证明数+自由职业数+灵活就业数+自

主创业数;就业率=(升学人数+出国人数+就 业人数)/毕业人数;意向率=(拟升学数+拟出国数)/毕业人数。2005 届秋季毕业本科生就业单位分布情况见图 3-1 至图 3-2: 图 3-1:2005 届秋季毕业本科生就业单位地区分布80.00% 60.00% 40.00% 20.00% 0.00% 北京市城区 北京市郊区 西部省市 东中部省市 8.07% 12.55% 3.23% 76.15%图 3-2:2005 届秋季毕业本科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00%机49.45% 32.04%1.75% 0.50%业 关 队3.25%业 业6.38% 3.00% 3.63%单 位 位 业 其 它 事企企部企三 资其 它计国 有就业形势 形势特点综述 4 就业形势特点综述4.1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1)就业大环境较以往严峻 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在校生数量迅猛增加,按照高校毛入学率计算,中国高等教育 已经由“精英化”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北京地区更是已经率先进入高等教育“普 及化”阶段。相应地,从 2003 年起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显著增加,2004 年高校毕业 生人数达到创纪录的 280 余万,2005 年更是一跃为 338 万,增幅达到 20.7%。但与此同时, 就业岗位并未实现同比增长,迅猛增长的毕业生群体给就业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中 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由供小于需转为供大于需, “买方市场”的格局基本形成。在 这样的格局中,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日益凸现,并日益成为被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2)建筑类专业在北京地区的就业形势同样竞争激烈 根据我院发展定位、生源地区和专业特色,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首都建设行业。但受 国家宏观调控加强、土地市场日益规范、建筑市场竞争加剧以及奥运临近等因素的影响, 北京建筑行业在近 3 年将会呈从紧收缩之势,这使建筑行业的用人单位普遍开始控制进人 计划。与此同时,近几年新增设置建筑类专业的首都高校在迅速增多,我院 2004 届毕业研 究生占北京地区高校同名专业毕业研究生人数的比例为 5.5%,毕业本专科生所占比例为 20.0%,2005 年,这两个比例分别下降到 5.2%和 12.0%,以上情况使得我院毕业生面临愈 来愈大的竞争压力。 (3)“替代性就业”现象已经出现,高职生就业难度加大 由于大学生就业“买方市场”格局的形成, “替代性就业”的出现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原本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工作,用人单位已经把进入门槛抬升到研究生。 “替代性就业”追溯 下去,高职生受到的影响自然就会最大。况且,一般而言,高职生的培养存在着比本科生科研 设教 学单更为突出的专业建设

与市场需求是否吻合的问题,培养定位与毕业生就业期望定位是否吻 合的问题,这些问题处理不好,高职生就业就会难上加难。2005 年,我院秋季毕业高职生 的初次就业率为 67.65%,远低于秋季毕业本科生(91.25%) ,这反映出“高职生就业难度加 大”的现象已经客观存在。 (4)春季毕业生求职遭遇“时间错位” 由于政策的原因,春季毕业生求职同公务员考试、志愿服务西部、服务北京基层等活 动均有不同程度的“时间错位” ,对大多数用人单位而言,春季毕业生的求职期限又明显更 短,其社会认可度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以上因素导致春季毕业生(研究生除外)面临比秋 季毕业生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 (5)女大学生求职仍面临一定程度不公 不可否认,女大学生求职仍然面临某种程度的不公,这在工科专业(尤其是如土木工 程这种要求毕业生去施工现场的专业)上体现得更加明显。2005 年,用人单位在接收我院 毕业生过程中明确要求“限男性”或表明“男性优先”的占到 35%以上。尽管国家对不同 性别劳动者平等就业的问题十分重视,社会对此也多方呼吁,但用人单位用人观念的转变 不是一蹴而就的,还有赖于诸多方面持之以恒的努力与社会的整体进步。 4.2 北京地区建筑行业是我院学生就业主渠道 据统计,我院 2005 年秋季毕业本科、高职生中,到北京地区建筑行业就业的占到已签 约毕业生总数的 60%以上,这说明北京地区建筑行业仍是我院学生就业主渠道,充分体现 出我院服务面向定位、人才培养定位的鲜明特色。 4.3 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逐渐成为提供职位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国家机关机构精简、国有企业减员增效以及事业单位调整改制,这些单位的进人 计划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削减。与此同时,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展,大量中小 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如雨后春笋般得以发展。这些部门不仅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愈来愈重要 的组成部分,而且成为了吸纳包括大学毕业生在内的新增劳动力的重要渠道。2005 年,我 院秋季毕业本科生赴国家机关就业的占 1.75%,赴部队就业的占 0.5%,赴国有企业就业的 占 32.04%,赴国有事业单位就业的占 13.01%,赴其他部门(包括各类非公有制企事业单位 等)就业的则占到 52.7%,这一趋势在一定时期内将保持并进一步得到发展。 4.4 就业形式更加灵活 随着企业用人机制的日趋灵活与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相应更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式 呈多样化发展。除了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明确就业意向的之外,还有灵活就业、自由职业以及自主创业等多种就业形式。2005 年,我院秋季毕业

本科生中灵活就业的人数占 到已就业本科生总数的 9.37%,这反映出毕业生就业形式日益“灵活化”发展的趋向。 4.5 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大有用武之地 当前,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中西 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着人才匮乏的状况,基层地区、基 层岗位为毕业生提供了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广阔舞台。从我院情况来看,2005 年秋季毕 业生中加入“服务北京基层”的为 10 人,到京郊就业的为 65 人,到西部省市就业的为 26 人。从以上数字来看,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力度还有进一步加强的空间。 4.6 就业素质日益重要 尽管整体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但对于专业对口、综合素质优秀、个人能力突出的毕业 生,用人单位还是青睐有加、争相聘用的。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时要珍惜时间,学好专业知 识,争取全面发展,早作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职业取向,努力提升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以在就业过程中取得优势。5 未就业毕业生原因简析5.1 如上所述,当前整体就业形势已不容乐观,尽管院系对此反复宣讲,强调毕业生 须适度降低就业标准,调整薪资目标,但仍有部分毕业生不能及时改变预期,或是不肯抛 弃“国有情结” ,造成“摩擦性失业” 。 5.2 从毕业专业的供需比来看,低于 1:1 的供需比说明该专业在培养定位、满足社会 需求、专业宣传、社会认可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我院 2005 届秋季毕业专业中, 2 个高职专业供需比低于 1:1,这是造成这些专业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重要原因。 5.3 有的毕业生缺乏足够的就业竞争力(诸如挂科过多、四级未过、没有学位、缺乏 实践、受过处分等)或足够的就业主动性。 5.4 新增毕业专业和春季毕业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和知名度的提升需要一个逐步的过程, 春季毕业生和建筑设备工程专业中赴法国学习的毕业生求职时间过短,这是以上专业毕业 生就业率相对较低的不容忽视的原因。 5.5 院系开展的就业指导与服务还需进一步深入,个性化指导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5.6 就业政策放宽,择业期限延长,使毕业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有的毕业生因此并 不急于就业而选择观望等待。 5.7 部分毕业生准备升学但尚未考取,或办理出国但尚未成行。6 2005 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简要回顾按照上级有关要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需要,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三到位”得到 进一步加强。全院上下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统一。由院及系、由上 及下、由宏观到具体并上下反馈、良性互动的层

次分明的就业工作格局已经基本成熟。在 学院,由主管院领导挂帅,学工办直接领导,就业指导中心全面负责;在各系,由主管系 领导主抓,系学生工作专职人员、团总支书记和毕业班导师协助。2004-2005 学年,经过 全院上下的共同努力,秋季毕业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达到 91.25%,研究生一次就业率达到 100%。 6.1 大力开展就业指导 2004-2005 学年,就业指导的“四化”得到进一步落实。进一步完善了全程化职业指 导与就业服务体系、在全院范围内进一步确立了全员化职业指导的思想、院就业网站凸显 就业指导信息化、逐步加大了组织就业工作教师参加专业化培训的力度。院系以“尊重、 理解、支持、服务”为宗旨,在全院学生,尤其是毕业生之中大力开展就业指导。 (1)全程化传播就业知识。在新生入学教育、专业学习动员等活动中结合相关职业知识 对学生进行引导,强化专业前景教育,在一年级新生中引入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在低年级 课程中渗透专业教育;举办主要面向毕业生的就业讲座,2004-2005 学年,就业指导中心 共举办“求职与就业准备”“企业怎样选人用人”“人事档案与‘四险一金’、 、 、 ”“面试技巧” 等报告、讲座共 8 场,收效良好;制作了《就业金钥匙》 ,发放到每一名毕业生与毕业班导 师手中,以此大力宣传就业政策、传播就业知识;面向全院学生从不同侧面开设职业指导 课程,如“求职与择业”“创业学”“成功学”“社交艺术学概论”“企业文化”等。 、 、 、 、 (2)就业指导体系化。院系结合对毕业生进行立体指导,就业指导中心全天向毕业生开 放,随时为毕业生提供咨询,并通过网络、橱窗等多种渠道实时向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心 理咨询中心在每周四晚为毕业生提供专门的就业心理咨询;各系结合本系特点对本系学生 大力开展就业指导,如建筑系尤其加强了对新增毕业专业毕业生的指导,土木系尤其加强 了就业技巧指导、就业心理指导、对女生的就业指导,社科系紧密结合法学高职专业毕业 生的就业去向和就业定位进行指导等,同时各系还结合学生个人特点开展个性化指导。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传播就业知识的同时,倡导旨在促进“学生自我意识、自我 成长”的实践活动,结合学生成长阶段特点进行引导,开展面向大一新生的“直击人才市 场”活动,面向大二、大三学生的“就业见习”活动;新建学生社团——“就业新干线” , 与“前景社”一起在就业指导中心指导下按各自分工活动,社团成员在服务于在校生尤其是毕业生的同时,自我成长并且能力所能及地将获得的知识辐射、

传播到周围同学中去。 (4)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 将人才测评逐步引入毕业生之中, 引导毕业生调整自我定位, 进行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自身的岗位,帮助其科学就业;为毕业生提供政策法规、人在职 场等指导,帮助其合法就业;为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预测就业前景,帮助其理性就业; 为毕业生提供求职技巧、面试方略等指导,帮助其顺利就业;由各系根据具体情况对毕业 生开展个性化指导,帮助其最终就业。 6.2 大力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1)对外宣传。院系通过信函、致电、网站、走访重点用人单位等手段广泛向用人单位 宣传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制作了《毕业生宣传册》 ,加大宣传、推荐毕业生的力度;通过 《北京青年报》《北京人才市场报》等媒体专题推荐毕业生,尤其是加强了对新增毕业专 、 业和高职专业的宣传。 (2)招聘会。2004-2005 学年,就业指导中心共举办校内系列双选洽谈会近 20 场,现 场提供招聘职位近 1000 个。同时各系还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安排多场小型的供需见面会。 (3)就业信息。2004-2005 学年,院系通过各种渠道为毕业生提供有效需求信息共计 2668 条,并通过网站等渠道及时发布有关校外招聘会信息和职位招录信息。 6.3 规范就业管理 (1)制订就业文件。2004-2005 学年,为了规范就业管理,就业指导中心根据上级有关 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共制订了 4 个就业文件。分别是《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2005 年毕业生就业 工作意见》《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2005 年京外统分毕业生留京就业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 、 、 2005 届暑期毕业生就业重点工作的通知》与《关于做好 2005 届毕业生毕业教育及毕业离 校工作的通知》 。 (2)分类召开会议。就业指导中心分类召开了毕业班导师会、毕业班班长会、毕业定向 生会、毕业待分生会等,针对不同群体宣讲就业政策,明确就业节点要求。 (3)做好毕业生签约管理与派遣工作。院系配合对毕业生签约进行指导与管理,在此基 础上,就业指导中心顺利完成了 2005 届已签约毕业生派遣计划的制订、派遣手续的办理与 集中派遣后的延期派遣工作。 (4)做好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 月 27 日-7 月 3 日为我院 2005 届毕业生毕业教育周, 6 在毕业教育周集中进行毕业教育、个人总结、班组鉴定、毕业生体检、毕业典礼、发放毕 业证、学位证、报到证等工作,从 6 月 30 日(毕业典礼)起毕业生办理完手续后可以离校。 各系负责向毕业生作毕业教育动员,强调遵章守纪,文明离校,同时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欢送活动,毕业生还向本系赠送了形式不一的纪念品。学院相关部门组织了毕业生党员大会、 “建院

育我,我爱建院”主题团日活动、毕业生座谈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毕业教育周期 间毕业班导师还全天在校,晚上由各系领导和导师值班,特别加强了对毕业生宿舍的管理, 避免影响在校生和附近居民休息。 (5)做好其它专项工作。 就业指导中心积极组织 2005 届毕业生报考公务员的报名工作; 顺利完成毕业生参加高校毕业生网上双选周的身份认证和推荐工作;配合组织毕业生“志 愿服务西部”和“服务北京基层”等工作。 6.4 加强自身队伍建设 加大培训力度,对从事就业工作的院系教师分批进行专业培训,目前已有 5 名教师取 得“职业指导师”资格;大力开展研究,撰写学术论文,2004 年院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立项 中有 4 项与学生职业发展相关的课题(分别是“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与方法 研究” “社会工作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 北京建筑工程大学生职业指导教学训练指导手 、 、 册”“全程化职业指导在大学低年级的实践与研究”,2005 年有 4 项(分别是“大学专业 、 ) 教育与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北京建筑行业对我院社科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要求 、 的调查与研究”“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毕业生质 、 、 量跟踪调查方案设计与实践”。 )7 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思路与进一步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考虑 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思路与进一步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考虑7.1 进一步加强全程化就业指导 虽然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不必讳言的是,目前的就业指导还主要是 针对毕业生进行,距离真正成熟、完善的全程化就业指导还有一定距离。要进一步完善就 业指导体系,不断补充新的、更全面、更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有计划地把就业指导贯穿 到学生在校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院系要 进一步加大针对不同学生具体情况,尤其是对就业有困难的毕业生有重点地开展个性化指 导的力度,更好地实现就业指导的“点面结合” 。 7.2 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从目前来看,院系就业指导机构仍是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重要途经,这一途径是否 有效、通畅,将对毕业生就业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但目前院系就业指导机构在搜集、获 取就业信息的开拓性上仍略显不足。 在共 产 党员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的过程之中, 院系就业指导机构要用先进性教育大力促进就业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强化以学生为本的观 念,进一步优化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强化人才营销观念,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加强与用人单

位沟通, “走出去,请进来” ,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就业信息,并争取更 好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场地与环境,充分架设好用人单位与毕业生 之间的桥梁纽带,促进毕业生就业并促进就业结构优化。 7.3 全员关注就业意识亟待加强 当前,一方面,毕业生就业情况已经成为衡量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核心指标之一, 高职生的培养更是要以就业为导向,毕业生就业不仅与毕业生自身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而且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高低对学院的诸多方面工作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 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升,也是以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专业设置、教学水平等各 个方面工作为基础的。因此,全院上下都应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教师教辅人员都应 切实关心毕业生就业并落实到行动之中(这一点,有的系已经做的不错,但整体而言仍需 进一步加强) 。 7.4 加强就业工作制度建设 经过多年就业工作的积累,院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符合国家有关政策、紧密结合我院 实际的就业工作制度体系,但随着新的就业形势的发展,相关就业工作制度需要做新的调 整与完善。计划在 2005-2006 学年补充制定新的规章、办法,以进一步规范管理,提高效 率,促进就业工作质量的整体提升。 7.5 加强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 院就业网站自开通并实现从校外通过独立域名访问以来,在传播就业知识、提供就业 信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要更加充分利用 信息技术,提高就业信息传递的有效性、迅捷性、便利性、广泛性。计划在 2005-2006 学 年采用界面更加友好、功能更加完备的新版就业网站,同时正在考察的项目包括“高校就 业远程服务卫星平台”与“高校就业短信系统” 。通过“卫星平台” ,可以为毕业生提供更 多可供选择的多媒体就业课件;通过“短信系统” ,可以实现信息沟通的“点对点” ,提高 工作效率,加强信息化的实效。 7.6 加强就业工作队伍建设 当前,就业工作日益重要,毕业生日益增多,毕业时间段与学历层次分散,就业大形 势不容乐观,就业工作的工作量、难度与工作领域有新的递增与拓展,但就业部门人员较 紧张,有的系还没有配备专门的学生工作人员,研究生就业工作也需有专人负责,因此需 要进一步加强就业工作队伍人员补充工作。 同时,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教育学、人力资源学、职业规划学、心理学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基础,随着形势的发展,对从事就业工作教师的专业性提出了愈 来愈高的要求,因此,要

加大对就业工作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争取逐步实现从事就业工 作的教师均获得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方面的资质证书。鼓励从事就业工作的教 师撰写学术论文,开展课题研究,提升专业水平。从 2005-2006 学年开始,将在以往基础 上加快打造院就业工作专家队伍(以院内教师为主,适当补充院外相关部门领导、专家) 的进度。只有一支专业化强、素质过硬的就业工作教师队伍才能真正为学生提供更加行之 有效的、符合需求的就业指导,才能真正开展丰富多彩的个性化指导。 7.7 加大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力度 在影响毕业生择业的诸多因素中,工作单位性质与地域往往是十分重要的。我院学生 以北京生源为主,在求职择业时也主要是面向北京城区。随着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进 展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区域性战略性调整,按照国家有关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文件精 神,要加大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地区、基层岗位就业的力度。计划在 2005-2006 学年,根 据国家与上级有关文件,结合我院实际制订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具体办法,将我院 优秀校友曹广辉“热爱基层,扎根基层”的精神贯穿到广大毕业生之中。 7.8 进一步加强与学院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工作的良性互动 院系相关部门应通过更加深入的专业供需前瞻分析、就业率分析、毕业生质量调查等 工作为今后就业工作与院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奠定更好的基础,进一步加强与学院教育教 学、人才培养工作的良性互动。 鉴于近几年北京地区高校建筑类专业设置大大增多的情形,建议学院进一步加强品牌 专业建设力度,突出品牌专业“建院特色” ,切实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 。 根据近几年学生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尤其是国有企事业单位)对外语要求居高不下 而我院毕业生外语水平相对较弱的情况,学院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外语教育,采用多种途径 帮助、引导学生提升外语水平,帮助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 在学生培养工作中,应进一步密切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广泛通过用人单位走访、 用人单位调查等多种途经,听取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建议与意见,并对教育教学的机制 与内容等适时做出调整,以形成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部门的良性互动,更好地培养“符合 首都城市建设需要的,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级专门人才” 。院就业指导中心 2005 年 12 月1

更多相关推荐:
大学毕业生工作总结

大学毕业生实习工作总结报告首先当然得有自己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做好事情最大的动力。可以说,所有的编辑都是怀着一份对自己浓厚兴趣而投入到这项非功利性的工作中来的。没有兴趣,谁也不会没事找事地提出做网络编…

刚毕业大学生工作总结

转眼间,我来到**企业已经半年的时间了,这半年是我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一程,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在公司领导的关心下,以及同事们的热心帮助下,我逐步完成了从一名普通大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并且很快适应了…

高校做好毕业生工作总结

20xx年喀什师范学院法政系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我系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任务,强化措施,扎实推进,全面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我法政系也根据我校的就业要求,承着“毕业生的就业空…

大学毕业生个人总结

个人总结进入高等学府深造,成为一名跨世纪大学生,这是我儿时以来的愿望和梦想。在跨入绍兴文理学院校门的那一刻,我儿时的理想终于实现了,也圆了我的大学梦。大学里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广阔的自由天地让我有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和…

大学毕业班班主任工作总结

回顾过去担任信息科学系0605班班主任的一年的工作,可以说:既有压力,也有收获。有压力是因为0605班20xx年x月毕业,学生在一年中都会有浮躁情绪出现,如何引导学生既要保证正常上课的到课率,又要让学生出去找工…

大学毕业刚工作个人总结

个人年终总结不知不觉一年就过去了,20xx年是我人生中比较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我结束我四年的大学生涯,走向社会,开始工作。踏上工作岗位已经5个月,我在部门领导和各位同事的支持帮助下,按照各方面要求更好地完成自己的…

个人工作总结-应届毕业生

个人工作总结20xx年,我终于结束了xx年的学校生活,踏上了工作岗位,开始了新一轮的不同于以往在学校的学习生涯。这半年来,我在领导及同事们的帮助指导下,由一名初入社会,没有任何经验的新人,成为了一名仍然在不断摸…

烟台大学毕业生离校工作总结1

长效机制见功力和谐稳定是根本烟台大学20xx届毕业生离校工作已经结束回顾近三年来在学校党政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在各职能部门和院系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围绕毕业生离校这一传统难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些经验现总结如下...

20xx毕业生工作总结

20xx毕业生工作总结一系领导高度重视亲历亲为成立毕业生领导小组我校在春节过后的第一次教工会议上就成立了系领导亲自挂帅的毕业生工作小组由毕业班主任直接负责做到了所遇情况及时知道研究解决所以很多有关毕业生的情况问...

大学生毕业实习工作总结

大学生毕业实习工作总结有一名话叫做不经过风雨怎么见彩虹我想改一下不真正进入社会怎能了解社会呢在这次实习中给我收获最大的是我觉得很多工作需要我去摸索和探讨要不怕吃苦勇于激流勇进有的工作虽然单挑又重复但这是磨练意志...

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

美术学院20xx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美术学院20xx届毕业生共计170人分别为美术学师范类78人艺术设计非师范类92人均为本科生截至20xx年12月20日报送毕业生就业材料总计152份其中美术学专业68份考研3...

20xx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

2O15年度蒙古语言文学系就业实训工作总结20xx年我系毕业生就业工作进一步规范了推荐实习就业工作程序及制度加强实习过程管理加大毕业生实习就业指导工作力度努力提高学生对口就业率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各专业结合自身特...

大学毕业生工作总结(3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