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心理学总结

时间:2024.4.20

人际交往心理学总结

第一章 人际交往的概述

一、人际交往的心理结构(心里成分)

(一)人际认知,是指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的相互认知,即通过彼此相互感知、识别、理解而建立的一种心理联系。

(二)人际情感,是指人际交往中各自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绪、情感体验。

(三)人际行为,是指双方在相互交往过程中的外在行为的综合体现,它包括人们的仪容仪表、服饰打扮、言谈举止、礼仪礼节等。

二、 人际交往的类型

(一)按人际交往的心理倾向性来划分:大致可分为主从型、合作型、竞争型

1.主从型。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一种。

2.合作型。双方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而达成的互相配合、互相忍让的交往。

3.竞争型。双方为了各自目标而互相竞赛、互相排斥的交往。

(二)按人际交往的目的性质来划分,可分为情感型、功利型、混合性交往

1.情感型。为满足相互间的情感交流、形成良好的心理气氛而建立起来的交往,如友谊、爱情。

2.功利型。基于某一功利目的而建立的交往,如客户关系,上下级交往。

3.混合型。实际交往中纯粹意义上的情感型与功利型比较少见,大量的表现为两者兼具的混合型。

(三)按人际交往的联结纽带来分,可分为血缘、地缘型、业缘、趣缘型

1.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际交往。

2.以地缘关系为基础。

3.以业缘关系为基础。

4.趣缘关系为基础。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那么人都有哪些需要呢?关于人的需要的论述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xx年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划分为五个层次,认为这些层次是依次递进的。其中底部的三种需要可称为缺乏型需要,只有在满足了这些需要个体才能感到基本上舒适。顶部的两种需要可称之为成长型需要,因为它们主要是为了个体的成长与发展。

(一)生理需要 级别最低

(二)安全需要。同样属于低级的需求

(三)爱和归属的需要。属於较高层次的需求,如对友谊、爱情的需求

(四)尊重的需要。属于较高层次需求,如: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等。

(五)自我实现需要。人的最高层次、最有意义的需要,也是最难满足的需要。

四、社会交换理论(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社会学家霍曼斯(G.C.Homans,1958)采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交往行为。该理论认为,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人们之间的所有活动都是交换,是一种准经济交易:当你与他人交往时,你希望获取一定的利益,作为回报,你须准备给予他人某种东西,他人也是如此。 这里实则包含着公平理论:即人际间双方体验到的贡献成本和得到的收益基本相同时,人际关系是很愉快的。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所知觉到的一段关系的正性或负性程度取决于:

第二章 人际沟通

一、人际沟通类型

(一)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根据沟通的组织渠道,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1.正式沟通:指通过一定的组织结构和渠道所进行的有明确目的的人际沟通。如请示汇报、各种会议、上级找下级谈话等。它具一定的规范(规范性),沟通双方较严肃(严肃性)、传递信息较准确(准确性)。

2.非正式沟通:指正式渠道以外的信息交流和意见、情感沟通。如私下议论、朋友聊天、传播小道消息。其特点私人化、非正规化。非正式沟通较为随意自由,无拘无束,自然亲切,往往能更多地流露与表达人们的真实思想、情感、动机与需要,且传播速度较快。

(二)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根据是否借助一定的中介进行沟通,有直接和间接沟通。

1.直接沟通是指双方面对面地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系统传递信息、交流意见、交流思想感情。直接沟通中信息、情感交流比较充分,易获得真实信息,因为直接接触,两人既可以交谈,又可以察言观色,彼此间存在着充分的思想和情感交流的空间。

2.间接沟通是需要经过中介环节(如中间人、中介物等)才能实现的人际沟通。它是影响力虽不如直接沟通,但作为一种辅助形式,也十分有效。中间人可建立一种情感联系,通过中间人,沟通双方就可以建立某种联系。中介物(鲜花、礼品)可增进相互间的沟通。合理使用中介物可使人际沟通顺利,有助于人际交往。(小丑快递、书信)

(三)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根据沟通使用符号媒介来划分。(沟通途径)

人与人间沟通,需透过三个管道,一是你所使用语言和文字,二是语气或音调,三是肢体语言,如表情、手势、姿势、呼吸等,据查人与人间沟通,文字只占7%影响力,另外有38%影响力是由你的语气或音调而来。至于占了最重要影响力55%的部分,就是你的肢体语言。一个人的举止动作,呼吸和表情在沟通时所代表和传达的讯息,往往超出口中所说的话。但一般人在沟通的过程中,却时常会忽略掉这个占了55%的肢体语言。

沟通(途径)表现为对信息的发送与接收。进行信息交流的手段有言语和非言语两种形式,因此可以将人际沟通分为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两种。

二、非语言沟通的类型

(1)目光:身体语言中最真实、有效地反映人的内心世界的是目光。因为人们很难控制自己的眼光,表情可以伪装,但目光则很难掩饰,所以在沟通中,不仅要听对方说什么,还可通过对方目光去把握对方的真实意图。同时注意,你在与他人沟通时必须是真诚的,你的目光会真实暴露你的内心。

(2)表情:面部表情可表达内心的各种情感和态度:爱恨、悲喜、接纳与排斥、自信与恐怖等。一般来说,表情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但与目光不同是,表情可以人为控制,所谓喜怒不形于色,有不真实伪装一面。

(3)动作:身体动作主要指头部、手部运动,这两个部位是平时动作的最多的。它常常表现出对某些事的态度,在与他人沟通中体现出特定的意义。

(4)姿势:与动作的区别,它是比较固定,在人际沟通中起着无声语言的作用。

(5)空间距离:人与人间的空间距离十分微妙。它虽没有表情那样反映出喜怒哀乐,没有动作、姿势那样明显表现出倾向性,但它却真实地表达人与人间关系的亲密程度。

爱德华将日常生活中人与人间距离分为四类:亲密距离:空间范围在(0-0.5米)、个人距离:空间范围(0.5-1.2米)、社交距离:(1.2-3.5间、公共距离:(3.5-8.3)

(6)修饰:包括服饰、发型、化妆、随身携带品等。

三、(简述)说话的技巧

个人良好的说话,包括正确的发音、适当的速度、丰富的语句、话中略含幽默与优美姿态等方面,这些都可以靠学习和锻炼而成功,在与人沟通中要用心体会和斟酌。说话是一门艺术。

1. 了解人和人性---人们首先关心的是自己,这一常识是你与其他人交往的基础。

(1)了解听话者(感兴趣话题,了解对方所擅长)的需求情况。人有各种各样需求。听话者的需求情况决定着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当你面对因为人们需求是隐藏于内心深处,所以你只能通过表面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来判断和了解。你可以通过合适的目光接触,非语言声音(如咳嗽)、脸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获得听话者内心的需求信息。

(2)了解听话者的个性。 俗话说:“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就其积极意义而言,就是想要与他人对话,必要时要事先把握对方的个性,随机应变地采用不同的说话方法。 他们,你必须了解他需要什么?

因为人们需求是隐藏于内心深处,所以你只能通过表面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来判断和了解。你可以通过合适的目光接触,非语言声音(如咳嗽)、脸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获得听话者内心的需求信息。

(2)了解听话者的个性。 俗话说:“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就其积极意义而言,就是想要与他人对话,必要时要事先把握对方的个性,随机应变地采用不同的说话方法。

2.决定恰当的话题(寻找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说话内容)

3.恰当地表达(把说什么与怎么说结合起来)(说话方式)

4.巧妙地赞同别人.巧妙地处理人际关系,最重要就是掌握“赞同别人”这一艺术。

四、(简述)倾听的艺术(怎样有效的倾听)

1.专注地倾听。指用身体给沟通者以“我在注意倾听”的表示。把注意力集中于说话人的身上,要心无二用。

2.移情地倾听。就是对说话者的感觉产生反映。听话不仅是听“话”而且要听话中之“音”。

弦外之“音”。即敏感地听出说话者的忧、喜、哀等各种感觉并对此作出相应

的反应。移情倾听要求听者,设身处地的设想

3.公正地倾听。就是全面理解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和观点。

4.学会恰当鼓励(1)正确的启发。 (2)学会提问。

第三章 人际认知

“认识你自己”,这是一条镌刻在德尔斐的智慧神庙上箴言。

一、 如何正确认识自己?

客观性与全面性是获得良好的自我认知的前提条件,如果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价值,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什么都不如别人,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厌恶自己并否定自己的自卑感,便会羞于与他人相处,缺乏进行人际交往的勇气,封闭自己或是在人际交往中委曲求全,最终将不能忍受自己的状态而害怕与人交往;而一个人盲目自大,只看到自己的优点,觉得别人都比不上自己,就会产生盲目乐观情绪、自恋自大、自以为是、自我中心,导致交往中自高自大、盛气凌人,或不屑与人交往,最终将失去所有的人际支持,令自己进入人际关系的尴尬境地。

(1) 比较法——从我与人的关系认识自我

(2) 经验法――从我与事的关系认识自我

(3)反省法――从我与己的关系中认识自我

二、 案例:乔哈窗口理论——人的自我意识的理论(乔治和哈里) 盲目的我 公开的我

(当事者迷,旁观者清)

别人看得清,自己看不清 自己和别人都看得清

未知的我 秘密的我

无意识的我 潜在的我 关于自我的信息,别人不了解 第三章人际认知

一、人际认知的特性

人际认知的选择性

影响人际认知选择性的因素有二

(一)从客体因素来说,认知对象的新异性和刺激强度影响着人际认知的选择性。

1.新异性是指认知对象与众不同的特性.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对象与众人的差异愈大,就越清晰地呈现出来.如鹤立鸡群,万绿丛中一点红,反衬强烈,格外引人注目.在人际交往中,那些相貌堂堂、衣着鲜艳、出语不凡、个性独特的人,就能吸引众多的眼球,优先被纳入认知对象。因此我们在社会交往中,可以通过得体适宜而又富有特色的装饰、举止、言谈、姿势,唤起人们的关注。

2.刺激强度,并不是指物理强度,而是指其本身的社会意义的性质和价值的大小。对于

那些社会意义大、利用价值大的人,人们趋向认知;反之,就回避认知。认知对象的刺激强度还往往与其社会地位、身份角色、名誉、头衔联系在一起,在不少场合,个人本身往往不重在,而是其所处地位的重要。

(二)从主体因素而言,认知者的主观状态,如需要和兴趣、知识经验、情绪状态,也影响着人际认知的选择性。

1.人们往往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去观察他人,并选择那些符合个人需要和兴趣的人作为认知对象,而且对认知对象认知内容的兴奋点也不同,往往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否则就“听而不闻,视而不见”。

2.另外,由于认知者的经验水平不同,对同一认知对象的认知侧重点各不相同。如对某一个人的认知,艺术家注重于其外貌、身材、姿势、气质等,伦理学家侧重于观察该人的行为举止、道德品质,学者则考察其智慧、能力及专业知识。

3.此外,认知者的情绪状态对认知的选择也有直接影响。如心情舒畅时,就能提高认知的选择性,心情抑郁时会降低认知的选择性。 人际认知的理解性。

指人们在人际认知过程中,往往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来理解认知对象的人品、特性和作用。 人际认知的投射性。 人际认知的整体性。 人际认知的平衡性。 人际认知的恒常性。 人际认知的偏差性。 第四章人际印象的形成

一、人际印象形成的模式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安德森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研究,总结出人际印象形成的三种模式。

(一) 累加模式。指通过累加一个人的各种品质而形成的形象。

(二) 平均模式。指对各种品质进行平均,依照平均值来形成印象。

(三) 加权平均模式。

二、(选择)两种特质:边缘特质、中心特质

三、(论述、案例、客观)人际印象形成中的心理效应

一、第一印象与首因效应

(一)第一印象:素不相识的人在首次交往时形成的初始印象。分为直接的第一印象和间接第一印象两类。素不相识的人实初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称直接第一印象,其认知信息大部分来自认知对象的外表特征,至于认知对象的人品、才华、个性等内在特征,虽然在言谈举止中能够或多或少地感知一些,但却是很有限的。所谓间接第一印象是指认知主体首次通过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个人档案等间接途径获得的有关认知对象的信息而形成的第一印象。

现实中一般针对直接第一印象而言。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在人际交往中,与陌生人见面,往往7秒钟就能对某个人做出最初的评价。如“一见钟情”现象就是第一印象。那么一见钟情现象是如何形成的?每个人内心中固有的心理认知结构都有自己理想的偶像,尤其是少男少女们,各有其心目中的白雪公主和白马王子,可能是以前遇到过,也可能是杂取种种对象抽象出的。当外界出现一个对象与心中偶像十分吻合或相似时,就会产生似曾相识、一拍即合、阔别重逢的令人心悸的感觉。

(二)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在对人际认知、人际印象形成过程中会产生“先入为主”的作用,它奠定了对人际印象的基础。这就是首因效应。即人际交往中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对印象的形成影响很大。

首因效应实际上指的是在信息呈现顺序中,首先呈现的信息比后来呈现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心理学上又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作“前摄效应”,即人们对最初获得的信息,记忆深刻,并会影响到对人以后一系列信息的理解和记忆。它反映了人际交往中主体信息出现的次序对印象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三)第一印象与首因效应的启示

1.它们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一旦形成不易改变,对这种“先入为主” 作用,要积极利用,利用它为自己树立良好的第一交往形象,顺利打开人际交往的局面。因为第一印象是人际认知的起点,它虽然并非总是正确,但却总是最鲜明、最牢固,并影响着今后交往的行为。

2.防止可能导致的对人的认知的偏差。

二、新近印象与近因效应

(一)新近印象:根据最新获得的认知对象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近因效应是指最新或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知活动具有强烈的影响。

近因效应是相对于首因效应而言的,主要产生于“熟人”之间,由于最近时间的某一信息,使过去形成的认识或印象发生了质的变化,近因效应能改变先前对人留下的印象,这在生活中是常有的事。

(二)近因效应产生的条件

近因效应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有一种解释是由于新近刺激的信息材料与其他信息材料相比,在大脑记忆过程中,没有后摄干扰;同时新的信息刺激记忆新、记忆深刻。所以近因效应的出现是需要某些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有:

1、时间上的间隔,先前印象淡化和被消弱。

2、面临与最初印象相悖的事态。

3、人们意识到对人的认知需全面地去看,加以分析。

(三)印象形成中,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所起作用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都是客观存在的两种心理现象,心理学又称之为前摄效应和后摄效应,对人际印象形成均有强烈的影响。那么,在对人的认知和印象形成过程中,当这两种效应同时存在并发生矛盾时,以何者为主?

1、当两种矛盾的信息连续出现时,首因效应突出。

2、当两者信息间断时,近因效应更为明显。

3、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影响较大。

4、与熟人交往时,近因效应影响较大。

总的来说,最初的信息与最新的信息相比,对印象形成而言,最初信息影响较大。

(四)应对近因效应的策略

1、在演说、讲话中要注意最后的结论。

结论一定要有用力度,给人一个完满的印象。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就是这个道理。好的结尾要有余韵,能使人回味,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在对他人进行批评、教育时,一定要给对象以一个良好的结语,否则会把人悬在空中,令人忐忑难安。

2、在集会、会议上可争取最后发言。

最后一个发表演说,可获取他人更多地注意。如果能在前人所说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别出心裁或力排众议、论高于众,就个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产生巨大的反响。

3、防止近因效应可能对人认知和印象的偏差。

看人要有全面的、分析的态度,才能得出较为客观的观点。不能因为新近的印象而把以前对一个人的印象全部推翻了,这往往有失偏颇,容易导致对人认知的偏差。

三、泛化印象与晕轮效应

(一)概念: 在人际认知中,人们往往因为认知对象某个特点较为突出而将它泛化到其他方面,形成一种夸大的现象,这就是泛化现象。它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即是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对一个人进行印象形成时,往往会因对他的某一品质特征的强烈、清晰的感知,而掩盖了其他方面的品质。就象月晕和佛像周围的光晕一样,从一个中心点而逐渐向外扩散城越来越大的圆圈。

现实生活中,泛化现象与晕轮效应现象十分普遍,无论是一个人身上某些突出的好的或坏的特点,都会被放大,扩散到其他方面,导致“以偏概全”的局面。如我们遇到一个性情温柔的女孩,由于她具有温柔这种突出的优点,就认为其其他方面也都好,她就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更多好的品质,即认为她善良、谦虚、整洁、聪明;而如果是一个性情暴躁的女孩,由于其具有暴躁这种突出的缺点,她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笼罩,认为他其他方面都不好,如认为她粗野、无知、任性。生活中据说的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一俊遮百丑等都属于晕轮效应。

(二)晕轮效应的成因----中心特质论

阿希在19xx年发现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某些特点起着中心的作用,另一些特点起着边缘作用。前者称中心特质,后者称边缘特质。中心特质在人际印象形成过程中的权重极大,也就是说极端的品质与特性在人际印象形成过程中有的很大权重。

心理实验一:让被试看一组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显得很有魅力,有的无魅力,有的一般。然后,让被试在与魅力无关的特点方面进行评定。结果表明,有魅力的人在各方面得到的评分都很高,无魅力的人则最低。换言之,有魅力也就有了好品质这一实验充分证明了晕轮效应的存在。测试结果如下表:

特征评定 有魅力的人 一般人 无魅力的人

职业地位 2.25 2.02 1.70

婚姻美满状况 1.70 0.71 0.37

做父母的能力 3.54 4.55 3.9l

社会与职业幸福程度 6.37 6.34 5.28

总的幸福程度 11.60 11.60 8.83

(三)晕轮效应的特性

1、遮掩性。由于核心内容给人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结果其它方面的内容就被忽视了,或根本没发现,或视而不见。

2、扩散性。特别是名人身上一种优点和品质会被崇拜者无限地扩展到所有的方面。

3、定势性。由于主体内容的影响,人们心理会形成一定的心理定势,不知不觉地受其支配和制约。

(四)应对晕轮效应策略

1、利用晕轮效应为建立自己良好形象服务。

在人际交往中,一旦形成某一好的印象后,就要善于运用此点,扩大效果与影响。尤其可利用某一专长,发挥权威效应。利用晕轮效应,能够在人际交往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应。

2、晕轮效应会给人际认知造成障碍,导致人际形象偏差。其消极影响表现在:

(1)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2)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3)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以一当十,以偏概全”,“以点带面”,“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总之,光环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的认知偏差,我们在交往中要尽量地避免和克服光环效应的副作用。

四、刻板印象与定势效应

(一)概念

1.概念刻板印象指社会上对某一类人或事物形成的的一种比较固定的、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和印象。它不是一种个体现象,而是一种群体现象,它所反映的是群体的共识。是人们对同一类或一群人的共性认知。如青年人认为老年人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缺乏改革创新精神;知识分子是文质彬彬;商人是不容打交道,草原上牧民性情是粗犷豪放。

刻板印象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会产生心理定势效应。即人的心理存在着某些固定化的想法会影响对人的认知和评价。也可以说是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一种带有一定倾向的心理趋势。

2.特点:固定性:印象难以随现实变化而变化,阻碍接受新观点,偏见。由于它是一种长期的深层的心理积淀,有相当的固执性。

广泛性:性别、职业、种族、年龄、地域

(二)这种心理效应的主要表现

1、对不同国籍、地域的人所形成的固定看法。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巴特等人19xx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对各民族及各国公民印象调查中发现,它们具有一种固定的凝固印象。

美国人:勤劳、聪明、有雄心、进取、实利主义;

英国人:有一种绅士风度,聪明、因袭守旧、爱传统、保守;

日本人:聪明、勤劳、有进取心、机灵、狡猾;

还有一些刻板印象与地域无关,如我国经常有南人和北人的讨论。“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也愚,机灵之弊也狡。”

2、对不同角色、职业的人形成的固定看法。

人们认为教师总是文质彬彬、学识渊博;商人总是精明狡猾,唯利是图;学生总不免激扬文字,书生意气等等。

3、对不同性别、年龄的人形成的固定看法。

人们往往认为女性是柔弱的、感性的;男人则是坚强的、理性的。年轻人总被认为是嘴上无毛,办事不牢;老年人则被认为墨守成规,缺乏进取心。

(三)应对策略

1、可简化人际认知的过程。

刻板印象与定势效应,往往被视作是一种认知上的偏见。事实上,它并非完全没有依据,它的形成是人们长期以来根据现象和经验积累下来的对某一类型的人的共识,有相当合理成分,有助于对某一群体做出概括的了解,对我们认知他人有一定参考价值,使得我们在获得少量信息时就能对他人做出迅速判断,从而预测他的行为,大大简化了人际认知的过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说有其合理性。

2、对人际印象形成具有笼统性、不精确性。

由于它在人际认知和印象形成过程中凭借着一种固定的模式(共识),而不是依靠对既定事实的具体的科学分析,容易导致对人的认知偏差,不能据此作为判断他人的重要依据,对具体的个人应作具体的分析与对待。

3、上述人际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一些心理效应是普遍存在。他对人际印象和人际交往产生重要影响。由于他的作用一般具有双重性,因此总体的应对策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利用其为树立自己良好形象,开展人际交往服务;另一方面防止可能导致对人认知的偏差和偏见。其消极影响:表现在刻板印象表现为把交往对象机械地归入某一类群体中,并把自己对该类群体的习惯化概括附加到交往对象身上。由于将同样的特征赋予团体中的每一个人,而不管每一个个体的具体差异,所以刻板印象极易形成某种偏见,影响交往的顺利进行。 心理测试:你是个开放的人吗?

思考题:1首因效应产生的原因?给予我们的启示?

2举例说明人际印象形成中存在的心理效应。

3匹配题:将下面的人际效应与对应的事例连接起来。

首因效应 情人眼里出西施

近因效应 东北人就是高大

晕轮效应 一见钟情

刻板印象 他最近表现不错,应该一直都很优秀的

第五章 人际吸引

一、(论述)运用人际吸引规律分析是什么导致自己对喜欢的人的人际吸引?

举例子(自己的例子)四个因素都要答 一、情境性吸引

人与人交往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这种特定的情境因素能激发人际吸引,其影响力不容忽视。它包括时空条件、空间距离、环境氛围、共同处境等方面综合性内容。

(一)时间条件

选择恰当的时机适时开展人际交往,能够产生“边际效应”,加强人际吸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他人遭受困难或灾难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可起到雪中送到的作用;因此,为加强人际吸引,应注意与人交往的重要时机的把握。与人交往的时机的选择应遵循“同患难,共欢乐”的原则。

(二)空间距离。

空间距离是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之一。距离越接近,交往的频率可能就越高,就越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居住地、学习和工作的地方接近的人更易产生亲密关系。空间上距离较近的个体,相互间接触的机会较多,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所以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容易成为知己,特别是在交往的初期更是如此。比如,学生在排定座位后,同座的和邻座的同学就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因而多半能够互相吸引,成为好朋友。

邻近之所以容易导致人际吸引,

首先是因为邻居为人们提供了频繁接触的频率。

其次,与邻近的人进行交往、发展关系,可以满足自己多方面的愿望与需要。如社交的需要、感情的寄托、信息的获得、生活的关照等等,西方心理学家对此最简单的解释是,离得近的人比离得远的更有用。

其三,与邻居的人建立和发展关系,也是一种心理安全的需求。

但是,接近性这个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作用将越来越少,尤其是当交往者双方的关系紧张时,出现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

(三)环境氛围。良好的环境能够增进人际吸引,这是因为环境气氛对人际吸引的增强具有烘托作用。如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可以强化交往双方的积极感情,增进人际吸引,这是与人的审美需要联系在一起的。

(四)面临共同挑战。人类总是处于不断遭受挑战的环境中,这种挑战有来自外部,也有来自内部;有自然,也有人为。当人们面临着共同的威胁和挑战,相互间就会加强合作,产生互助的意愿、亲合的倾向。现实中,原本有矛盾的敌对双方,因共同遭受到来自第三者的强大的威胁与挑战,双方会捐弃前嫌,化敌为友,合作一致以对付危机。 二、诱发性吸引。

指个体特质因素对人际吸引的影响,它主要包括个体的外表、才能、学识、性格品质等因素,就像十字街头的霓虹灯,向人们放射红绿的光,吸引着人们的视线。亦称为个人魅力吸引性。

(一)外表和容貌。

亚里士多德:美丽是比任何介绍信更为巨大的推荐书。外表和容貌对初次交往的人来说,是个重要的吸引因素。特别是在与异性交往时表现尤为显著。两个人在进行交谈以前,往往是根据交往者的外貌特征来估价他,形成肯定或否定印象,从而影响以后相互之间关系的发展。

外表的吸引力: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外表(也称相貌)漂亮的人更具吸引力。漂亮的辐射效应。按照这种效应的看法,人们经常认为别人看到自己和特别吸引人的朋友或情人在一起,能提高自己的大众形象。

爱美是人的天性,无论在哪一种文化背景中,美貌都是一种财富,都令人向往。在人际交往中视觉首先注意到对方的外表。包括体魄、服饰、仪表等身体特征。因此,外表成为了诱发人际吸引首要因素。仪表堂堂和具有身体魅力的人能给人好感,这种现象特别在陌生人与异性之间相见时更为明显,尤其初恋时,彼此间为对方身体魅力而倾倒。

那么为什么漂亮的人会更受人喜欢?

(1)生活环境告诉我们,只有认为是“漂亮”的人才是值得爱。现实生活中让我们从各方面学到,漂亮的人才值得爱。似乎被爱的对象总是“漂亮”的,即使相貌平平,也会“情人眼里出西施”,所以美貌就起到了激发爱和反应爱的线索作用。

(2)人们常常以为,同漂亮的人在一起,觉得荣耀和光彩。提升自身的价值,为满足虚荣心,人们愿意与漂亮的人接触。(漂亮的散逸效应)

(3)人们常认为,漂亮的人还具有其他方面好的品质。我们就把好的个性品质与美貌相互对应起来,形成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漂亮的晕轮效应)。从心理学上来说,第一印象获取的信息大部分来自外表,美貌在第一印象形成中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人们往往还会非常自然地把一些好的品质附加到漂亮的人身上。

(4)爱美是人的天性。美的东西可以养眼,所以谁都喜欢。

美丽也是一种资源,应别倍加珍惜。但不应无限夸大外表因素对人际吸引的作用,一方面是因为美貌易逝,并不可能青春常驻地,另一方面,对阅历较深的成年人来说,身体上的吸引是表面的东西,当了解某人的内心后,他通常会变得并不重要。没有丰富内涵的外表美也是缺乏吸引力的,很少会成为建立长期关系的基础。

(二)才能。(内在)人们的外貌和仪表对人际交往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外貌和才能哪个对人际吸引更具魅力?为什么?

(1)人们在与聪明能干的人交往,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在某些问题上得到帮助;

(2)人们与有才能的人在一起,可以降低犯错误的机会,从而觉得安心;

(3)崇尚智慧与才能是人的天性,这是一种普遍的、必然的心理事实。事实上,人们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一种“英雄崇拜”情结,青少年更是如此。英雄本身有一种魅力、吸引力,不崇拜他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2.能力因素对人际吸引的影响作用,是否能力越强,其人就越具有吸引力呢?

(1)当对他人利益威胁、影响越小时,能力越强魅力越大;若对他人利益产生影响、威胁时,则往往会招致他人的嫉妒、排斥和打击。

(2)一个极其聪明能骨干的人,会使他人产生卑下感,使他人只能仰攀,不能平视,容易导致内心的不平衡,从而会对他敬而远之,降低吸引力。

(3)一个能力很强的人,如果偶尔犯些小错误,倒反而会增加吸引力。

非凡可以使人富有吸引力,犯错误使他同普通人更接近,使其吸引力又增加一层。阿伦森称为“犯错误效应”。这一效应还受到性别和自尊心的影响,大多数男性更喜欢犯错误的能力超凡的男人(如大多数男性喜欢《亮剑》中主人公李云龙:爱说粗话脏话,独断专横,但是他勇敢,更是一个军事天才),女性则喜爱无错误而能力非凡的完人。

3.启示:一般来说,人们喜欢那些聪明、有能力的人。但群体中最有能力的成员,往往不是最受喜爱的人。可以看出,才能与被人喜欢的程度,是在一定限度内成正比关系。超出一定范围,其才能所造成的压力就成了主要的作用因素,使人倾向于逃避或拒绝。

(1)人际交往中增加自己的对他人魅力,要提高和增强自己的才能和学识。

(2)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尤其是著名人士),不要使自己处处表现出一个完人、圣人的样子。

(3)因自己的才能对他人的利益前途构成了威胁,可能树大招风,招人嫉妒。即有才干的人千万要注意策略,不能锋芒毕露。

(三)性格品质(个性品质)。主要指性格与人品中的特质,实际上是人格美的具体表现,外表美是一时的,而心灵美是经久不衰的。比起容貌和才能,个性品质具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而且这种吸引力持久、稳定、深刻。只有那些心灵美的人才会真正受人欢迎和喜爱。随着人际交往的深入,外在的因素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而交往者的内在品质却变得越来越重要。人的个性品质有多种,那么哪些品质在人际交往中最受重视呢?

外表、才能、性格品质等构成了对人际吸引的个体特质因素。如果一个人拥有其中一大因素,就具备对人的诱发魅力,如果具备二者,其对人魅力会大增,如果三者同时兼有,其对人魅力就无法抵挡。 三、互动性吸引。

上述情景吸引和个体特质吸引,只构成了人际交往的背景。人际吸引并不等同于一厢情愿的对人魅力,而是双方“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在人际互动过程中没有这种正面的双向互动,人际吸引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一)对等。对等性吸引是指人们都喜欢同样喜欢自己的人,对高度评价自己的人具有好感。自己一旦受到某人的赏识,得到良好的评价,就会对此人产生好感,并由于受到由衷的好评而使自己身心愉快,自尊心得到满足。据认知平衡理论,受某人喜欢和喜欢某人的相互认知达到和谐,就会产生人际强烈吸引。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还发现,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喜欢显得不断增加的人,最讨厌那些对自己的喜欢不断减少的人。

与始终对自己抱有肯定性评价的人相比,人们更喜欢那些开始对自己持否定性态度,随着交往时间的持续转变为肯定性评价的人;与始终对自己持否定态度的人相比,人们更讨厌那些开始对自己持肯定性态度,逐步变为持否定性态度的人。

对等性吸引对人际交往具有重要启示:

1.你想要被别人喜欢,那么你应该首先喜欢别人,对他人给予肯定、接纳。

2.献出你慷慨的赞美,是赢得友谊的良策。

3.责怪、谴责和抱怨等否定性评价,使人疏远,应尽量避免。

4.当他人得到众口交誉时,多一个“锦上添花”未必能使他感到愉悦,而作为一个明智者此时提一个中肯的忠告,则是更为真诚的友谊。

5.当他人处在逆境中,缺乏信心之时,对他人表示同情、支持、肯定,就犹如雪中送炭,比送什么都珍贵,从而会赢得他人的感激。

(二)互酬。没有永久朋友,只有永久利益。

有时我们被人吸引是因为我们认为能从与他们的联系中获得某些东西。利益是人们相互交往背后的普遍动机,人际交往的准则是“互惠主义”。即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交往都包含着回报的期待,这种回报可能是即时的,也可能是日后的;既可能是物质的,也可能是精神的。如果交往双方能够彼此获得收益、酬偿,就能相互吸引。

(三)相似。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形象说明了相似性对人际吸引影响。年龄、性别、社会背景、教育水平、职业、经济收入等方面相似性都会影响到个体间相互喜欢。

1、相似性吸引因素包括很多方面,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信念与态度相同。我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我们具有相似态度和价值观人。“英雄所见略同”,“一旦意见和态度一致,彼此就会进一步产生好感。”

(2)志趣与爱好相同。志同道合,道不同,便不相与谋。

(3)背景与经历相似。

2、相似性吸引对人际交往的启示

(1)寻求同类意识。(2)使用同意策略。(3)心理换位

(四)互补。互补性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在需求利益、能力特长、性格气质、思想观念等方面相辅相成而形成的人际吸引。即双方在交往过程中获得互相满足的心理状态。当双方的需求或个性能互补时,就能形成强烈的吸引力。例如一个有支配性格的人容易和被动型的人相处。这是因为彼此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满足对方的需求。互补性吸引一般较多地发生在交情较深的朋友、恋人、夫妻之间。

启示:1、在人际交往中,突出互补因素,取长补短。

2、组织管理中,注重不同性别、年龄、气质、性格、能力、学识、经验人员的协调搭配,优化组织结构,提高效率。 四、异性吸引

男生与女生在一起时会产生奇妙的轻松、愉悦的感觉,这种感受使异性间产生相互吸引,这就是异性吸引。

异性吸引一般始于青年前期(12-16岁左右),在这个时期,由于在生理上出现第二性征,心理上开始对异性有了与以往不同的情感。到青年期(17-23岁左右),开始追求与异性恋爱的一对一的交往。)

1、异性吸引心理因素的构成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

(1)异性相悦

(2)精神互慰.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受到各种挫折,导致心理紧张与不快,这些需要及时的排遣和适当宣泄,否则会产生心理疾病。人们通常采取自我排遣和向他人倾诉方法疏导自己的情绪。同性间的心理帮助是重要的的,因为他们之间往往面临相同的处境与问题,易沟通与寻求帮助。但有相当部分的心理问题更需要异性的安慰与寻求帮助。异性间的友谊和交往更有利于摆脱紧张、焦虑、压抑等不良情绪。

(3)个性互补。通常女性比较勤快、体贴、细腻、善解人意,男性则相对豁达、开朗、豪爽、刚毅、看问题较坚定而长远。

(4)寻求肯定

二、(简述)人际交往中的互动吸引

(一)对等。对等性吸引是指人们都喜欢同样喜欢自己的人,对高度评价自己的人具有好感。自己一旦受到某人的赏识,得到良好的评价,就会对此人产生好感,并由于受到由衷的好评而使自己身心愉快,自尊心得到满足。据认知平衡理论,受某人喜欢和喜欢某人的相互认知达到和谐,就会产生人际强烈吸引。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还发现,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喜欢显得不断增加的人,最讨厌那些对自己的喜欢不断减少的人。

与始终对自己抱有肯定性评价的人相比,人们更喜欢那些开始对自己持否定性态度,随着交往时间的持续转变为肯定性评价的人;与始终对自己持否定态度的人相比,人们更讨厌那些开始对自己持肯定性态度,逐步变为持否定性态度的人。

对等性吸引对人际交往具有重要启示:

1.你想要被别人喜欢,那么你应该首先喜欢别人,对他人给予肯定、接纳。

2.献出你慷慨的赞美,是赢得友谊的良策。

3.责怪、谴责和抱怨等否定性评价,使人疏远,应尽量避免。

4.当他人得到众口交誉时,多一个“锦上添花”未必能使他感到愉悦,而作为一个明智者此时提一个中肯的忠告,则是更为真诚的友谊。

5.当他人处在逆境中,缺乏信心之时,对他人表示同情、支持、肯定,就犹如雪中送炭,比送什么都珍贵,从而会赢得他人的感激。

(二)互酬。没有永久朋友,只有永久利益。

有时我们被人吸引是因为我们认为能从与他们的联系中获得某些东西。利益是人们相互交往背后的普遍动机,人际交往的准则是“互惠主义”。即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交往都包含着回报的期待,这种回报可能是即时的,也可能是日后的;既可能是物质的,也可能是精神的。如果交往双方能够彼此获得收益、酬偿,就能相互吸引。

(三)相似。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形象说明了相似性对人际吸引影响。年龄、性别、社会背景、教育水平、职业、经济收入等方面相似性都会影响到个体间相互喜欢。

1、相似性吸引因素包括很多方面,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信念与态度相同。我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我们具有相似态度和价值观人。“英雄所见略同”,“一旦意见和态度一致,彼此就会进一步产生好感。”

(2)志趣与爱好相同。志同道合,道不同,便不相与谋。

(3)背景与经历相似。

2、相似性吸引对人际交往的启示

(1)寻求同类意识。(2)使用同意策略。(3)心理换位

(四)互补。互补性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在需求利益、能力特长、性格气质、思想观念等方面相辅相成而形成的人际吸引。即双方在交往过程中获得互相满足的心理状态。当双方的需求或个性能互补时,就能形成强烈的吸引力。例如一个有支配性格的人容易和被动型的人相处。这是因为彼此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满足对方的需求。互补性吸引一般较多地发生在交情较深的朋友、恋人、夫妻之间。

启示:1、在人际交往中,突出互补因素,取长补短。

2、组织管理中,注重不同性别、年龄、气质、性格、能力、学识、经验人员的协调搭配,优化组织结构,提高效率。

第六章 人际冲突

一、人际冲突的两种极端情况是?

(一)隐性的冲突:表现在心理上和情感上的对立或不相容。一种微妙、间接、高度控制的抵触状况;

(二)显性的冲突:表现为行为上的对抗、侵犯、伤害等。明显、公开的活动、如罢工、骚乱、和战争。

三、 人际冲突的特征

(一) 客观性: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目标、认知、情感和行为等诸多方面存在

着差异。人际冲突是人际交往中不可避免的必然现象,是一种客观存

在无法人为消除。古龙说:“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

有争斗”。人们对此无法回避,只能面对,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化解,

以培养和提高人际冲突的应变能力。

(二)知觉性:冲突是一种主观感受,是人的知觉问题。由于已经知觉到彼此目标不相容,意见或价值观不一致或为了竞争稀少的资源,从而导致对立现象的发生。

(三)对立性:冲突是一种对立行为,它具有双方互不兼容性,这种对立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绝大多数人际冲突使人们有不愉快的情绪体验(负性情绪增强),这种负性情绪会增强个体的郁闷体验和对外界的敌对行为,甚至会诉诸暴力。

递增性:发生人际冲突可能性,会随着两个人彼此以来的增加而提高,也就是人们互动越密集,产生意见相左或争论的机会也就越多。即亲密的关系可能比不太亲密的关系会引起更多的冲突。所以工作单位和家庭最容易成为人际冲突的高发区。

四、 人际冲突的作用

三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传统的冲突观点,认为冲突是有害的,冲突具有破坏性。

第二、冲突的人际关系观点,20世纪40年代以来,人们认识到冲突是人际关系的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并且能客观认识到:有时冲突是有利的,有时冲突是有害的;

第三、新近产生的冲突的互动作用观点。强调管理者要鼓励有益的冲突,认为融洽、和平、安宁、合作的组织容易对变革和革新的需要表现为静止、冷漠和迟钝,而一定水平的有益冲突有助于一个集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善于自我批评和不断革新。所以说,冲突具有两重性,即破坏性和建设性。

(一)人际冲突的破坏性作用

1、冲突发生可能使当事人经历伤害、生气、挫折等消极情绪。

2、冲突会给双方的关系到来压力与紧张,尤其一方因威胁、责难或暴力等手段时,更可能伤害对方,增强敌意,甚至造成关系破裂。

3、冲突所引发挫败感易使人产生报复心理,侵犯总是挫折的结果,挫折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侵犯。这是人的本能反应,对他人实施侵犯,获得心理上平衡,这样就导致恶性事件发

生。人际冲突对自己身心不利,如当我们感到愤怒时候,不但肌肉紧张,更容易令我们争端,突然山洪暴发般乱发脾气,不仅累及无辜,又会因心烦意乱而导致生活上各种大小意外和疏忽。而冲突过后,会降低自己威信,让同学远离、孤立你。学生经常发生冲突,班中纪律涣散,班级将会成为一盘散沙,这样班级不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

(二)人际冲突的建设性作用

1、冲突能激发人的潜能,促进竞争。

2、人际冲突能宣泄愤怒与敌意,避免过度累积各种负面情绪而导致不可收拾,关系破裂的情况发生。

3、人际冲突能突显双方的问题症结,是双方努力寻求可能的解决途径。

4、可增进个人自我以及他人了解。5、对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具有独特价值。

6、有利于新关系的建立。7、可能使彼此产生新思想、目标等,有益于双方合作与发展。

五、人际冲突的管理策略

(一)回避策略(冷处理):(时间会让人淡忘一切不快与烦恼)。一种逃避冲突的方式,选择不作为策略,对冲突不予处理。当冲突的内容或争论的问题微不足道,或只能暂时性的,不值得耗费时间和精力来面对这些冲突。

(二)迁就策略:向对方让步做法(忍让),具体做法牺牲自己目标以适应对方要求。(宽容大度)

(三)折中策略—双方“各让一步”策略:(妥协)冲突双方都放弃自身的部分利益,以便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双方的部分要求。冲突双方互相让步以达成一种协议。使用此方式时应注意适时运用,特别注意不要过早采用,如果过早出现也可能放弃了其他更好的解决方式。 双方各让一步这是谈判组成部分,谈判是指两个以上的个人或团体彼此有着共同且相互排斥的利益,通过讨论各种可能达成协议方案的过程。它使我们在妥协彼此的利益冲突时,了解到彼此的共同利益,而这种方法几乎比人们截至目前为止所采取的其他方法更为有效。”这种解决冲突的管理方式适用于一下情况:(1) 对双方而言,协议的达成要比没有达成协议更好。(2) 达成的协议不止一个。

(四)竞争策略—强迫策略:

(支配)即一方在冲突中不惜一切代价寻求自我利益满足,而不考虑他人需求,把自己目标置于人际关系之上。强迫是指利用奖惩的权力来支配他人,迫使他人遵从管理者的决定。在一般情况下,强迫的方式只能使冲突的一方满意。经常采用此种管理方式来解决冲突是一种无能的表现,有此倾向的管理者通常认为冲突是一方输另一方必然赢,当处理下级的冲突时,经常使用诸如降级、批评、惩罚、扣发奖金等威胁手段;当面临和同级人员之间的冲突时,则设法取悦上级以获得上级的支持来压迫冲突对方,因此经常采用这种解决冲突的管理方式往往会导致负面的效果。在以下情况下,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作用:

(1) 必须立即采取紧急的行动。

(2) 为了组织长期的生存与发展,必须采取某些临时性的非常措施。

(五)合作策略—整合策略:

(协同)冲突双方均能关注满足双方的需求,需求彼此都能接受的解决途径,是彼此目标都能达成,一理想策略。合作是指冲突双方愿意共同了解冲突的内在原因,分享双方信息,共同寻求对双方都有利的方案,采用这一管理方式可以使相关人员公开的面对冲突和认识冲

突,讨论冲突的原因和寻求各种有效的解决途径。 第七章人格与人际交往

一、 人格是什么?

人格定义为:“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和后天发展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二、气质类型

(一)气质可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

第一胆汁质。兴奋而热烈类型。基本特征: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于冲动,心境变换剧烈。表现有理想,有抱负,有独立见解,反应迅速,行为果断,表里如一。交往方面,在言语、面部表情和体态上给人以热情直爽印象。对朋友可投入极大热情和旺盛精力。但自制力较差,易感情用事,有时会有刚愎自用、鲁莽。不愿意受人指挥,而是喜欢指挥别人,较少考虑各个方面及左邻右舍关系。可见,这种气质类型的人容易很快交到知心的朋友,但是也容易因为自己的情绪冲动而使朋友关系陷入僵局。

第二多血质。敏捷而好动。特征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容易变换。易于适应环境变化,性情活泼、热情,喜闻乐道,善于交际,在群体中精神愉快,相处自然,常能机智地摆脱窘境。但有时情绪不够稳定,一阵风一阵雨,容易失于浮躁,有轻诺寡信、见异思迁表现。交往中易结识新朋友,疏远旧朋友。 第三,粘液质。属于缄默而安静类型。基本特征: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注意稳定但难于转移,善于忍耐等。这类气质的大学生反应较迟缓,但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能基本保持心理平衡。凡事力求稳妥,深思熟虑,一般不做无把握的事。自我克制能力强,外柔内刚,很少流露出内心的真情实感。在与人交往时,态度持重、适度,不卑不亢,不爱抛头露面。一旦遇到知心朋友就会非常执着,不轻易改变感情。但有时由于过分拘谨而表现为对人冷淡,给交往造成阻碍。

第四抑郁质。呆板而羞涩。基本特征:孤僻,行动迟缓,体验深刻,善于观察别人不易觉察到的事物等。这类气质的大学生感情细腻而脆弱,常为区区小事引起情绪波动。他们极少外露自己的情感,但内心体验却相当强烈,心里有话,宁愿自己品味,不愿向别人诉说,常生闷气。与人交往时,显得腼腆、忸怩,在陌生人面前很拘束,喜欢一人独处。但如果在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中,可能是一个极易相处的人,尤其能善于周到地领会别人的意图,觉察到别人不易觉察的细小事物和微弱变化。

三、性格的分类

第一,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按情绪的控制程度可划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第二,顺从型和独立型。按个体独立程度可划分为顺从型和独立型。

第三,外向型和内向型。按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可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

第八章 人际障碍

一、人际交往障碍的主客观因素(能够理解)

人际交往障碍中的客观因素。

(一)年龄差异

(二)文化差异

(三)性别差异

(四)职业差异

人际交往障碍中的主观因素

(一)、认知障碍。

(二)情感障碍。

(三)人格障碍。

二、人际交往中存在哪些心理障碍?

(一)自我为中心

(二)羞怯心理

(三)自卑心理

(四)自负心理

(五)嫉妒心理(忌妒)

(六)多疑心理

三、(案例分析)如何克服心理障碍所带来的人际交往障碍? 自我为中心的克服

(1)把精力投向自我以外的学习、生活、人际、爱好等方面。

(2)学会接受批评,学会发现别人优点。

(3)平等交往是改善人际关系必须遵守的准则。

羞怯心理的克服

(1)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在活动中端正对交往的认识,学会交往。

(2)树立交往的信心,摆脱自卑。

自卑心理克服

(1)检查自己思维方式。(2)积极参加各种交往活动。

自负心理克服: (1)正确认识自己。 (2)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嫉妒心理克服

(1)消极打消法—避免嫉妒源,转移注意力。

(2)达观消除法:正是他人的才能机遇,学会新赏他人成就。

(3)积极排除法—最理想方法,让自己强大起来。

多疑心理克服:

(1)自我控制法:用理智力量克服冲动情绪。

(2)收集证据法(3)直接面谈法

第九章 人际交往的技巧和策略

一、(简述)人际交往应遵循哪些原则

一、双向原则.指交往双方的互惠互利。

(一)人际交往是一种双向的互动活动和行为。

(二)人际交往常受回报法则的支配。

(三)人际交往中常遵循趋利避害的原则,花费时间选择获得较高的报酬、奖励。即有价值的社会交往行动。

(四)双向原则要求人们通过交往满足自我,也满足他人。

(五)双向原则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则要求人的尽可能多的满足对方。

二、 平等原则。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性别、人格平等。

三、 信用原则。信用指一个人诚实、不欺、信守诺言。

四、 包容原则。主要是宽容、忍让。

二、(简述)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

一、选友—择善而交:在建立和发展人际交往时,要有选择地进行,表现为与什么人交往。交往目的是什么?要择其善。善者,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无害而有益的人。

(一)考虑自己与交往对象相互需要是否有益于社会及他人。

(二)分辨交往对象的人品。由于虚荣心和荣誉心所趋,也可能交友心切,认为交友愈多,本事愈大,人缘愈好,往往不加选择考察,泛认知己。 二、交往适度而为:是指人际交往中一切行为要合乎分寸,恰到好处。

(一)热情适度。提倡热情的态度,避免冷淡的做法,是实现交往的基本要求。热情应当适度,应讲究分寸。不分对象,不分场合,过分热情,可能变成轻浮、令人生厌。

(二)自我暴露适度。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情况,向别人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

1、在自我暴露中,暴露的信息量、深度、时机、对象都影响效果。自我暴露的最佳量没有固定的标准,因人而异。

2、在暴露的深浅问题,应把握适度。3、自我暴露速度因人而异。

(三)谦虚适度。对别人的赞赏,应客观地接受,如果把自己说的一无是处,不但起不到谦虚的作用,反倒给人一种虚伪的感受。

(四)期望适度:期望对未来的期待,对结果的预计。

1、期待应适度。过高的期待会使人疲于表现,整日处于失落中。

2、对自己的期待应当适度。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某一方面,即使竭尽全力,由于客观条件限制,也不能事事达到完美。

3、对朋友期待也应适度。

(五)交频适度:交频指人际交往的频率,单位时间内交往的次数。

一般说交往频率越高,关系双方越易相互了解,也越易满足各自需要,因而就越易建立亲密关系。交往频率过低,缺乏必要交往次数,往往难以建立起亲密的人际关系。 三、沟通—言为情生。学会赞美、幽默、移情

(一)赞美。不要吝惜赞美别人,称赞是对他人的肯定,适当赞美别人,能给人带来美好愉悦的情绪体验。每个人都能得到他人的尊敬和肯定的需要,因为它是对个人的社会价值的发现和承认,朋友之间选择恰当的时机和适当的方式表达对对方的赞许是增进彼此亲密情感的催化剂。赞美还能起到鼓励、积极作用。

1、态度真诚、发自内心赞美。态度要真诚、即心要诚、话要真,以讨好、献媚的心态称赞他人非但不能增进友谊,反而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2、与顺境中相比,逆境中赞扬更具有威力。与顺境中赞扬相比,人们更希望在逆境中得到支持。

(二)幽默。在人际交往中,说话富于幽默,具有浓厚幽默感是很重要。事实证明:幽默会使我们的威望提高,增加吸引力,拓宽人际关系;幽默可以缓和紧张而严肃的气氛,造成轻松而愉快的感觉;幽默能表达某些不便明确说明的意思,增进语言的委婉和含蓄;幽默有助于摆脱尴尬境地,有山穷水尽疑无路,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

幽默的方法很多,如:故意夸张、正反颠倒、巧抖包袱、巧用对话、夸张模拟、设置悬念等。第一切忌拿人取笑,第二切忌格调低下。成为幽默的人应注意锻炼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培养表达力,提高文化素养,保持积极、乐观向上心态。保持乐观态度。

(三)移情。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体谅别人的态度和情感。善解人意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能力。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更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理解对方的难处;设身处地体验对方的感受,更容易了解对方能够此刻的心理需求。 四、人际交往的真谛—以内养外

塑造健全人格,用个人魅力赢得友谊,要苦练内功,个人的品行、学识、修养、能力是交往最重要砝码。如果让人喜欢你,学会悦纳自己。发现自己优点,强化内在价值,使自己快乐起来、自信起来,不断地完善自我,这才是建立健康的人际交往的根本途径。

三、学会掌握拒绝的艺术

1.1.补偿式拒绝:拒绝一个要求的同时提出另一建议,以示诚意。这种拒绝首先向人表示了你完全愿意效劳的意思,并且提出换个满足对方要求的方式,无论这个提议是否被除数接受,对方都不会对你的拒绝怀有恨意。

2.先肯定后拒绝:先要对其所提出的要求表示理解或同情,并声明若可能的话自己当尽力相助,然后再客观陈述自己的难处,以示其情非得已。这样的拒绝也比较容易得到对方的谅解。

3.爱护性拒绝:站在对方立场谈拒绝的理由,让对方觉得你的拒绝是为了他好。

四、时空的艺术。

更多相关推荐: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体会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体会这个学期很有幸选修课选学的是人际交往心理学在老师的引导下我逐步自我反思在人际交往方面领悟了不少我认为人际交往是一种社会学是一种心理学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人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独...

人际交往心理学心得

人际交往心理学心得交往是一门艺术,然而交往需要读懂对方的心理,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斯普兰格说:“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没有像青年时期有那样强烈地渴望被理解的愿望。”人的一生中总要面对很多的事情,但是许多都是用语…

学习人际交往心理学有感

学习人际交往心理学有感这个学期自己选择的选修课是人际交往心理学,虽说课堂上没有百分之百的集中精神听课,但也学得了不少,在老师的引导下,我逐步自我反思,在人际交往方面领悟了不少,我认为人际交往是一种社会学,是一种…

《人际交往心理学》学习心得

人际交往心理学学习心得虽然您说这篇学习心得要写自己从这门课程中所学所想所感受但我还是想要说一句我很庆幸选了您的课当我听到宿舍里其他人的选修听起来都很痛苦很枯燥我就笑了不是笑他们的选的课不好而是庆幸我既选择了我喜...

人际沟通心理学习心得

人际沟通心理学习心得通过学习了人际沟通心理学之后我对这方面了解到很多也学习到很多东西所谓人际关系从广义看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显然此种定义没有揭...

人际交往心理学感想

通过这几周的人际关系心理学课程使我我从中学到了也感悟了许多在接触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以前它总给我一种很玄的感觉总以为有点不可捉摸但是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我被它的科学性真实性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与此同时...

人际交往心理学感受

人际交往心理学感受交往是一门艺术然而交往需要读懂对方的心理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斯普兰格说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没有像青年时期有那样强烈地渴望被理解的愿望人的一生中总要面对很多的事情但是许多都是用语言解决的这就要求我们...

人际关系心理学学习感悟

人际关系之我见一直以来人际关系都是与成功息息相关的因素古语里关于成功的三要素有天时地利人和其中人和强调的就是和谐的人际关系从某个角度上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应是个体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用诚实宽容和谅解的原则树立自我良...

人际交流与沟通心得

刚刚上完面对面人际交流与沟通这门课感触很深与其说是一门课倒不如认为是学院请各位老师给我们作的一个演讲四位老师在人际交流与沟通方面都给了我们最中肯的建议学业的结束意味着我们将踏上社会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这样的环境...

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内容总结

一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表现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即心理活动动物也有心理现象二人的心理构成认识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心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心理意志过程个性意识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

人际沟通分析学的心得体会

人际沟通分析学的心得体会因为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比较慢热和同学在一起要需要一段时间才可以熟悉起来而且和人交往的过程中也比较不会说话所以我最开始看到有人际沟通分析学这门课时就很想选希望它可以帮助我在人...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习感受

人际关系心理学学习感受姓名刘俊山学号1140701290系班级艺术设计环艺3班指导老师陈梦迁大学生们四年生活中最棘手的问题就是人际关系问题了从大一开始大学生的孤独骄傲独来独往狭隘自私的缺陷开始在人际关系中暴露出...

人际交往心理学心得(3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