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字 两万字 读书笔记 心得

时间:2024.5.15

《春宴》是安妮写作史上字数最多的一部,近30万字。一以贯之的是,这是一部形式专注且立意单纯的小说,讲述的命题是:由爱的试炼而得到的关于人和自我、外界关系的感悟。在书中,安妮宝贝描写了两个普通女子信得、庆长,章节中充盈各种意象、潜意识、幻象和暗示文字。

在《春宴》里,安妮以一贯自控和敏锐的个人性优美文体,呈现出她对文本叙述道路的重新发现:观察、沉思、分析、检验。所展现驾驭文字的技巧与能力,再次令人叹为观止。在这部完整体现作者哲学世界观与情爱观的作品中,字里行间处处可见安妮对人生的感悟,文中哲思的火花俯拾皆是,随处可见精彩至极的格言金句。

无论多么精美的食物,总要迎来杯盘狼藉的一刻;无论多么繁盛的花朵,总要寂寂地凋落、熄灭。春日宴席,更像是一场幻觉。请反复跟书中的女子信得念这首看起来多么简单的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你会读出什么?幽微的感觉,深入洞穴。而我,能吐出什么呢?

我并不是安妮宝贝的坚定追随者。早年,读过她的一些短篇,印象模糊,只觉得她的字过于淡漠。那时,我是心怀热望的女孩儿,对人生对爱充满期待。直至遇见《莲花》,那震颤心弦的亲近感一直跟随我,此时的我已不是当初的我。世事磨砺,人情漂泊,混乱尘烟催生的并不是世故圆熟,而是更切的远遁之心和欲飞不能的寥落。

许多心意绵绵的女子最后不得不走向碎裂、质疑,走向空寂和凛冽。当这一切都经过了,就是抬头望远的微笑,宽容之下的隐藏。伤感并不经常。伤害已成过往。

《春宴》适时来到。是一本爱情小说吗?远非如此。它更像是一部特殊女性即周庆长和沈信得及贞谅的心灵变迁史。她们的故事平行又交织。包括写作者本人的旁观和介入。她们显然都是一类女子。童年的印记促就成年之后的强大心绪,与世界隔膜,与浮情远离。她们试图通过切肤切骨之爱,确认自己。最终确认这世界的上升,下旋,流离,体会重新建设的困顿艰辛,完成挣扎过后的了悟之态、沉潜之姿。可是,真的能回归一马平川、一望无际的顺遂与淡然吗?人性,是多么的复杂;人心,又是多么的软弱。眼神清澈,内心丰实的女子,在梦里,也许依旧会切切地念一个名字,又清又远、又沉又痛的名字。

许清池,无疑是这部小说刻化最多的男子。他是世俗世界的成功模板,却深藏不世俗的向往高山之巅的心灵需索,走得越高需索越强烈。遇见庆长仿佛是宿命。他问她:你可疲倦?你可安好?我与你可相衬?你可愉快?(这是安妮在小说中惯用的语式,其他反复出现的词还有“存活”、“缺损”、“秩序”、“联结”等等)他说:你只要相信我。

如何能不相信?当你被暴雪围困,病痛无着,孤单一人等待时间的无涯如冰冷刺骨的风灌入你的四肢百骸,只有他,惟有他,敢于穿越重重距离的困境,急速抵达你的身侧,给你药片,给你安全,给你呵护,给你温暖。你如何能不动心?进而交付自己的真心?当我的目光行至第113页最后几行,我忍不住泪湿眼眶。何况周庆长,一个从小缺失温暖而极度渴望温暖的女子。

但又如何能相信呢?他到底只是个世俗男子,光鲜地位给予他的力量支撑使他惯于情爱操控,当他失去无所不能的自信,他对情爱的处理随即失控变形。即使心灵与肉体紧密契合,现实的平庸强大加诸其上的重压依旧会把爱压垮。没有一种爱,可以脱离尘世存在。没有一个真爱的女子,不希冀专属其身的应答、不渴望长相厮守的图画。对,就是要一个结果。脱俗如周庆长亦不能免俗。但是,他给不了她结果。她最终只能通过与他的全然隔绝,方能逃脱那深入骨髓的撕扯。而共处的时间里日常积习的不和谐似被忽略了。其实,那是无法忽略的,它们构筑的虽不是心灵气场,却是生活本身紧密而强大的骨架。

另一男子,琴药。春日田园里的种树人,不在意不创建自己的社会位置,放逐自己的肉体于女人,放逐自己的精神于山野。随意洒脱、纯朴浪漫的形态,自生自灭、无拘无碍的情怀。他进入了沈信得的心灵视野,进入了沈贞谅的爱情生活。多么多么美好,美好到破碎啊!第三章和第五章,我认为是这本小说最美最动人的章节。经由琴药引领走进的自然,就像巨大的雨滴,巨大的纯棉。清透,神异,妥贴,温暖。当山花簌簌凋落、覆盖,再也没有走出的是贞谅,再也不会忘记的是信

得。如果你能听到于清旁白的广播剧,你会对这种美好这种无法完结的完结有更深切更细微的体验。安妮宝贝,你不能不佩服她的语言,独到的美感,令我震颤。

信得,最后只能信自己,信消失的故土。即使在极端艰苦的处境之下,也没有放弃对自身的寻找和拯救。如果人生是一趟迷途,我们至少能做到睁开眼睛。或许能有一线光亮,照亮你的前世今生。

庆长,或许应该庆幸,她遇到了宋有仁。生命还长,还有许多时日可以修补创伤,享受宁和、静谧的星光。宋有仁,有一双慧眼,认出她正是那座消失的虹桥,那样的美他一直在等候、寻找。她从凝滞的照片里走下来,走得磕磕碰碰、千折百转。她向他敞开心怀,吐尽过往,简简单单,清清凉凉。他敦厚、深沉、温暖的目光自此罩住她的孤单脆弱彷徨。或许,他真的能给她现世的充足与完满。然而在飞机上,她做了一个梦,梦中是另一个男子的声音。她问,这里如此之美,可否停留?他说,不,这不是我们的终点。

每一个人,在有生之年,都不会知道自己的终点在哪儿。但是你会确知,你最想去的地方在哪儿。有的人去过了,有的人还在徘徊。

人的心是最难抵达的地方。纵使如此,我依然确信,这世界并不是清远的高山,孤独的海洋。在网络上,在尘世间,许多人之间特别是许多女子之间原本心意相连,即使今生互不倾谈,永不得见。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你会看到,这样的希望。

还有许多感想没有讲。在看本书的过程中,我多次泪湿眼眶,痛不能挡。但是,当我全部读完,完全放下这本书的时候,我看到了巨大的空明。静,而白。

新书《春宴》8月6日首发,没有任何公开宣传,唯一一次直接面对公众发言是在当天的新浪微访谈中,但随后,她便将对谈内容删得几乎一干二净。有人问她为什么要删掉已经说过的话,她说就像清扫庭院一样自然。

8月12日,她的十年文集正式上市,也只有简单一句告示。她进入公众视野10年了,但即便最最死忠的读者,也无法毫不心虚地描述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因为他们见不到她。

安妮宝贝也许是最文如其人的一个写作者,她和她笔下的人物都离现实的人烟很远,然而她又非常抗拒读者和公众将她的写作和生活对应起来。她的小说销量对大部分作家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她既不属于官方的文学体系,也不与体制外作家混圈子,人们更倾向于将她视为畅销书作家而非文学创作者。相对的,她也不谈论他们。

今年3月,安妮宝贝主编的文学杂志《大方》上市,据称与韩寒主编的《独唱团》一样突破百万销量,创刊时间相隔不远的这两本明星作家挑梁的刊物,以及欧宁主编的《天南》文学双月刊时常被人作比较。另两本刊物的编辑团队在公开和半公开场合多少表达过具有倾向性的评价,然而安妮宝贝的回应滴水不漏:“(对其他新兴的文学杂志)没有关注,没有评价。我做《大方》,仅以自己想传递的一种方式去制作它,不需要外界参照。”“任何文学杂志的生存状态和前景都会面临瓶颈。但做一件事情何必想那么多呢?单纯地努力地去做,做好当下,我觉得这样就够了。”

喜欢和厌烦安妮宝贝的人都很多,两个阵营仿佛属于完全不同的世界,根本没有对话的可能。她早期的作品因颓废极致的爱情、令人向往的旅行题材和独特的文字风格吸引了大批少年人的关注,10年以来,有些人不再是她的读者,也有人认为她的书写与他们一起成长而始终追随,他们中有不少人将《蔷薇岛屿》视为安妮宝贝写作的分水岭,这本书中收录了她为亡父所写的短文《河岸》,他们认为此后安妮宝贝的作品中少了以往符号的堆叠和华丽的叙述,更为平淡、出现了更多宗教性的思考。对于这些读者来说,安妮宝贝的作品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而是与他们自身息息相关的生命呓语,所以也并不把她放在客观的评价体系中与其他作家进行比较。相反,对她没有好感的人,则连一个章节也读不下去,甚至能给每一句话都挑出毛病——对于这些人,安妮宝贝的态度很坚决:“不相逢,也不谈论对方。”

《春宴》上市之后,赞美和认同的言论一如既往地很快堆叠起来,但也有一股比较一致的来自

于她读者的质疑,认为她又回到了从前的颓废状态,两个女子纠结的爱情故事并无新意。安妮宝贝并不同意,她认为《春宴》“无论在立意和心境上都有很大的突破”,“它务必会挑剔和选择读者”,她觉得如果读者过于年轻或者情感经验不够,那么不读这本书,也可以。

在配合新书宣传的一些访谈中,面对比较尖锐的问题,安妮宝贝极其克制和冷淡的回应可能也伤害到了部分喜爱她的读者——“最近看她的讲话,总有这么一种感觉,她像有假想敌一样,她的回答会让我觉得防备,好像是对自己领地的一种保护。但其实‘敌人’可能没有要攻击她的意思。她已经把自己放在有点高高在上的地位,她的不评价里到处都是评价。”

此前就一直很喜欢安妮宝贝的文字,而作为知名的80后作家,她也一直备受争议。可是我觉得,正如她透过《春宴》这本书所表达的,深沉直接而又直面城市边缘者的忧愁本是她所具有的风格,从无迎合读者的意思,只做自己。

在看《春宴》之前,我还看过她的另一本代表作,《彼岸花》。应该算是很早的小说了,与之一对比我就发现,她对小说的把握更加独到了。

若非是读到最后,我才明白沈信得和周庆长是两个既彼此互为独立又有某种层面上的联结。这种联结初读起来会让人感到无所适从、莫名其妙,好似堕入了一种错乱的怪圈。可是真正读完你才会洞悉安妮宝贝的真实手法。就像进入了一个迷宫,开始你会晕头转向,等到走出来再看就会恍然大悟地说,哦,原来不过是这样!

与之前她的所有小说都不同,这一本《春宴》塑造了三个主人公。我,沈信得和周庆长。而这三个主人公彼此又有着似是而非的关系,好像在同一个世界,却又不属于同一个世界,这就给许多第一次阅读她作品的读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从时间和空间,她都摆出了一副似是而非的交叉态度,再加上情节中所营造的幽暗深沉的意象,比如味空亭的题诗、消失的桥、古都临远和岐照,更是显得语言晦涩而悠远,难以理解。

我尚未能真正领会味空亭与消失的桥所蕴含的深意,但我却不可遏止地与信得的心理活动产生某种共鸣。在庆长的故事中,Fiona那种拜金主义的女子多得很,安妮宝贝刻画出了一种典型,同时也是借用这种配角来衬托和推进庆长的内心变化。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庆长终究是受了Fiona的影响,所以才会过分追求肉体与灵魂的真实存在。

另外,安妮宝贝也在书中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很多相信宿命之类的话,而我完全不认同所谓的“中国人的宿命论”。将努力后仍然不得不面对和接受的失败归结为宿命,我认为实在是太过消极。我们可以学宿命论里那种对世事和人生的坦诚与淡然,但不能学那种消极。

我想,这或许就是安妮宝贝被争议之处吧。

人生在世,应该活得积极一点。我们可以忧伤,可以惆怅,可以失落,可以迷茫,却不可以消极无望。

“时间有限,追索生命的诚意和真实,比什么都重要。”

《春宴》是一本好书,值得收藏,也值得你花费足够多的耐心来慢慢品读它。

关于饥饿游戏的电影版,感觉非常深刻,虽然马来西亚的电影院票价给力、放映质量不给力,但对于学传媒,也做传媒的人来说却是一个很好的反省。

饥饿游戏的特点,除了残暴的猎杀游戏外,还有的是媒体在社会的作用。

在媒体时代,人们感知外界,靠的媒体。如果我们不是切身在一个事件其中,我们无法知道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事情。比如,日本海啸,比如美国校园枪击事件。

而在一个垄断媒体的时代,可以说我们的外延的世界就是单面的。我们无法了解多角度去了解事件的真相。 也就是说,真相对于我们来说只是黑与白之分。

纵使我们在怀疑,但是我们拿不到证据去证实自己的想法。留给我们的只有痛苦的假设。

但单一化的社会是最脆弱的。就正如饥饿游戏中,出现了一些意料不及的因素时,往往能为一个社会带来巨大的危机——这是不信任,或者是动荡。

就正如饥饿游戏中,统治者以为他们能完完全全控制所有的参赛者时,却只要出现了一点意想不到的行为时,往往导致了巨大的危机。比如,凯特丽斯高高举起索命果要与皮塔同归与旧时;又比如,黑密斯利用场地的漏洞而获得第二届世纪极限赛冠军时,会给群众带来的信息是——我们可以不一样。

除此之外,从饥饿游戏中,我们看到了媒体的可悲。他既要满足受众的需求,却有舔着统治者的鞋。因为,媒体是群众感知的外延,因此不免群众会信任媒体。而媒体的权威和地位正式群众的信任而获得的。但正如我们现实所了解一样,媒体运作需要收益,但收益很少一部分来自群众。媒体需要消费群众的信任,却舔着利益来源的鞋——有统治者,有广告主,有赞助商。

而事实上,要吸引观众,就需要调动观众情绪,调动观众情绪就需要更多戏剧场面的出现。因此,饥饿游戏的组委会需要迫使饥饿游戏进行得更加紧凑,需要使这个游戏充满了血腥暴力的时候,也能拥有爱情与希望。时缓时慢的节奏来调动观众情绪。而悲剧的是,参赛者也能了解到这一点,他们也需要自己的演技来讨好组委会,吸引观众,同时为自己求得生存。这样的事,同样发生在反抗军身上,他们也同样利用这样的手段来获得群众支持。

舆论是他们获胜的关键,很好的例子是,反抗军的头目科恩深知反抗的精神领袖凯特丽斯会是她日后政治上一个很大的对手,但是她不能直接下令杀掉凯特丽斯。她只能通过手上的权力和政治手腕,将凯特丽斯置于险境,同时利用皮塔和其妹波丽姆来摧残凯特丽斯的精神。

最后一点是关于战争与体育的关系。举办饥饿游戏的原因,主要是惩罚反抗区域以及消磨他们反抗的精神和念头,从而避免战争。弱肉强食的优胜劣汰的生存观念一直存在人们的荷尔蒙里。战争,是这一生存观念最激烈的表现。但战争是残酷的,而且带给社会的摧残是巨大的。因此,人们时刻都在寻找他的替代品。比如,古罗马竞技场;比如,小说里面虚构的饥饿游戏;又比如,现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又或者大大小小的体育比赛。可能,我们不能参与其中,但是作为粉丝,我们是否在比赛中宣泄着争强好胜的荷尔蒙呢?这种行为,是否与我们对于性的需求,也非常相似呢?

我认为饥饿游戏的成功,不只他们融于了很多现代的商业元素,血腥和暴力,年轻的荷尔蒙以及神奇的科幻元素,但更加重要在骨子里体现人类的本质,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描写我们熟悉的媒体和政治的另外一面。

这种骨子里真实的感觉,能与观众产生共鸣,然后引发观众思考的感觉才是真实的。就如凯特丽斯对于嘲笑鸟的形象表达时,录影棚的广告词并不能打动人,而在战场上,对于自己故事真实倾诉才是能打动人心的。

在《嘲笑鸟》中有这样一段话“目前我们正处于和平时期,大家都希望以前那些可怕的事件不要再重演了。但是,所有的人想法一致,这种情况总是不会长久的。人类总是多变、愚蠢而健忘的动物,在自我毁灭方面倒是才智出众。”

是啊,我们通过报复让仇恨延续,却从来不肯费心思去想想如何才能让仇恨停止下来。饥饿游戏是如此,想毁灭制度的人却又想通过游戏来让人们记住它。科恩与斯诺真的有区别么?

书中不像电影,电影中格外强烈的展现了媒体的力量,展现了先进的娱乐形式所带给这个社会的弊病,因为电影也是媒体。而在书中,对于政治、制度的描写则更多,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时代、社会和人们。但是,第一人称的劣势就是无法勾勒宏大的景观,这导致很多重要的观点和细节只能经由某个人的口中说出,失去了绝大部分力量。

说了这么多,我究竟想要说什么?

我来举一个例子吧,现在在微博上,我每天都在看着各种各样的“民主”人士大声叫嚣着,索要着属于每一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而当中被他们提到最多的就是言论自由。他们觉得政府、社会限

制了自己的话语表达,因而是不健康、不现代、不发达的。但是就在同时,他们拒绝倾听一切与他们不同观点人的思想,当他们不得不听到、看到一些反对意见,却对这些人极尽所能得鄙视,不让他们的思想流传。

这就是言论自由?

这个例子与《饥饿游戏》的关系就是,不管我们讨论的是什么样的具体事件,这些书、电影、文章所要提醒我们的就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管是民主、自由、公平、正义,亦或是道德、品格,再或是人类基本的生存底线、制度、模式,都是如此。

如果你不得不面临一个你不喜欢的状况,那么,改变它,不要让它再去危害更多人了。

同时,擅用媒体,善用媒体,不要让大众传媒的发展脱离了轨道,变成了不可控的台风。就如同我们的风哥哥经常倡导的,媒体必须控制,不是言论本身,而是对人的影响。

不管是什么制度,都希望地球上的每一个人一天过得比一天幸福。而且这种幸福不是娱乐至死的傻美,不是被控制没有消息的猪一样的生活,而是有思想、有了解,同时还不赖地在社会上生存。 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些,不管是1984、美丽新世界还是饥饿游戏,就一定不会出现的。 望我们珍惜每一天。

传统经济学总是假设人是理性的,会自觉按成本-收益原则来行事,但行为经济学(怪诞行为学)则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现实生活了里存在大量非理性的现象,而很多非理性现象的背后其实是有章可循的,可以预测的。本书就介绍了十三种非理性的现象及分析结论,有些结论我觉得很适合在商业运作里使用,这里总结给大家。

一、相对论的真相:为什么我们喜欢比较和攀比

人们很少做不加对比的选择。我们的心里并没有一个“内部价值计量器”,告诉我们某种物品真正的价值是多少。相反,我们关注的是这种物品与其他物品的相对优劣,以此来估算其价值。而很多商家会巧妙地利用这一原则给普通用户设置消费陷阱。案例如下:

1、 菜单上主菜的高标价能给餐馆增加盈利-即使没人来电。因为尽管人们一般不会点标价最贵的菜,但他们很可能点排第二位的。

2、 在同类电视机里,商家会把三个价格不等的电视放在一起,其中价格居中的卖得最好。

博主点评:

在读本章的时候我很快就想到了大众点评网、淘宝,这两个网站受到消费者欢迎的核心原因就是在网站上针对每个商家或商品都积累了大量的用户点评、评分。其他用户在消费时一般都会通过点评、评分、排行等方式进行消费决策,而这背后的心理正是遵循了比较原则。

二、供求关系的失衡:为什么珍珠无价?

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定律,就是要让人们渴望做一件事,只需使这件事的机会难以获得即可。另外人类行为还存在自我羊群效应,即基于自己先前的行为而推想某事物好或不好(这点让我想起了《影响力》里的承诺和一致性原则)。

传统经济学假定产品的市场价格是由供给和需求来决定的,但其实消费者的购买意愿(需求)是可以很容易地被操控,消费者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很大程度上可能是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对过去价格的记忆,和我们想与过去决定保持一致的欲望,根本不是消费者真正偏好或需求大小的反应,也就是说消费者实际上并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的偏好以及他们愿意为不同商品和体验付

出的价格。案例如下:

1、 黑珍珠最开始并没得到市场的认可,后来有个聪明的商家想了一个办法,他将黑珍珠的定价与世界上最贵重的宝石“锚定”在一起,此后它的价格就一直紧跟宝石。同样的,我们一旦以某一个价格买了某一产品,我们也就为这一价格所“锚定”。

2、 星巴克起家是靠品位上做到独树一帜,比如店铺里散发着烤咖啡豆的香味,出手别致诱人的点心等,从而营造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同时价格也高出其他咖啡店很多。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打破原有街边咖啡店廉价的“锚点”定位,让消费者接受星巴克为你我们准备的新锚,而当消费者一旦头一次去过星巴克消费,那么也就无意中抬高了自己的消费水平,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档次上去就不会下来了。

博主点评:

产品要想打破原有的市场价格体系,首先需要包装,寻找到产品的独特价值,然后在宣传上进行强调。其实很多互联网的会员收费产品也是遵循这一原则,比如QQ会员、迅雷会员等等,通过提供更高级的功能(需要包装,可以先体验后付费)来吸引用户付费使用,而一旦会员成为付费用户,那么在潜意识里就会提高了消费水平,就会一直付费下去。

三、免费的代价:为什么赠品反而让我们花费更多?

多数交易都有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但免费使我们忘记了不利的一面。免费给我们造成一种情绪冲动,让我们误以为免费物品大大高于它的真正价值。这是由于人类本能地惧怕损失,免费的真正诱惑力是与这种惧怕心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选择某一免费的物品不会有显而易见的损失。但是假如我们选择的物品是不免费的,那就会有风险,可能做出错误决定,可能蒙受损失。于是,如果让我们选择,我们就尽量朝免费的方向去找。案例如下:

1、亚马逊推出购物超过一定金额就免运费的促销手段。有些购物者可能原本不打算另外买一本书,但免运费又如此诱人,他们就情愿花钱再买一本书来换取免运费的待遇。

博主点评:

KFC外卖满39元免外送费,当当网满29元免运费其实都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想提高客单价,那么就可以采取满xx免运费的策略。

四、社会规范的成本:为什么我们白干活高兴,干活专区反而不高兴

我们同时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一个世界由社会规范主导,另一个则由市场规范来制定法则。社会规范包括人们互相之间的友好请求,暗藏在我们的社会本性和共同需要里。一般是友好的、界限不明的,不要求即时回报的。而领一个市场规范则不存在友情,而且界限十分清楚。这里的交换是黑白分明的:工资、价格、租金、利息,以及成本和赢利。意味着利益比较和及时偿付。 另外当社会规范与市场规范发生碰撞,社会规范就会退出。

案例如下:

1、 当你追求某个女孩并为每次约会买单时,一定不要跟对方提钱,告诉对方你

花费了多少钱,这样的话无异于将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混淆,无异于映射女孩是个妓女。

2、 很多高薪的专业人士,比如医生、律师等,可以无偿参加某些公益活动(社

会规范),但如果你给他们一点钱作为犒劳,那么会让对方感到怒火,因为提到钱的话对方就会进入市场规范世界,就会认为报酬与他们的实际工资标准相比太少。

3、 警官、消防员、战士,他们并不是为了工资而去牺牲的(市场规范),而是靠社会规范-职业的光荣和责任感,才是激励他们献出生命和健康的原因。

4、 金钱到最后经常是最昂贵的激励方式。社会规范不仅成本较低,并且往往更

有效。因此企业会给员工灌输价值观,提供各类福利,营造亲善的氛围,从而增加员工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同样企业也会通过礼物等社会规范方式吸引顾客,让顾客感觉和企业是一家人,但是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企业给顾客多少小恩小惠,只要有一次违反社会规范原则(比如信用卡还款逾期收取滞纳金,而不是友好提示免除滞纳金),就会使消费者又回到市场规范领域,抱怨企业多么差劲。

博主点评:

用户激励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内在精神激励(比如鼓励用户产生UGC内容、指定用行为而提供的虚拟积分、级别、徽章等),一种是外在物质激励(比如消费返利)。两种方法有各自适用的领域,不能混淆使用,否则适得其反。

五、性兴奋的影响:为什么“热烈”比我们想的还热?

人类在理性与兴奋状态下,思想和行为都不同。在理性状态下,人类不知道自己在兴奋状态下会怎样。比如调查参与者在兴奋状态下被问及是否会施行某些非正常性行为时,他们预测“是”的可能是他们处于冷静状态下的两倍。

博主点评:

要善于利用人类的兴奋状态,比如天猫11.11大促当天,很多消费者已经兴奋过头了,那么其他电商或网站就可以借势搭车,通过促销等手段拉客户。记得今年11.11大促当天百度云就举行过“10元抢购100G容量”的促销活动,据说效果不错。

六、拖沓的恶习与自我控制:为什么我们信誓旦旦的事情总是做不到?

拖沓问题人皆有之,那些认识到并承认自己弱点的人能够更好地利用设计好的工具帮助自己战胜它。而办法就是设置自我控制的底线,并严格执行。

博主点评:

比如你想养成23点前睡觉的习惯,那么在22:30的时候就要开始行动,完成包括洗脸刷牙上厕所在内等等准备工作。在23点前一定要上床睡觉,慢慢养成定时睡觉的习惯。

七、所有权的个性:为什么我们会依恋自己拥有的一切?

多数情况下,一旦拥有了某物,它在我们心目中就更值钱了,因此当你再把它卖掉的时候,你出的估价总比买家高。这是因为人类本性中有三大非理性的怪癖。

1、 我们对已拥有的东西迷恋到不能自拔。

2、 我们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会失去什么,而不是会得到什么。我们对于损失有一种强烈的恐惧。

3、 我们经常假定别人看待交易的角度和我们一样。

正是基于上述思考,“虚拟所有权”成为广告业的一种营销方式,比如有些公司经常开展“试用”或者“30天不满意保证全额退款”等营销方式。

而对于“所有权依恋症”并没有有效的应对方法,但是认识到这一点就会有益处。

八、多种选择的困境:为什么我们希望所有的门都开着?

现代社会里,困扰人们的不是缺乏机会,而是机会太多,令人眼花缭乱。而我们可能往往认识不到,在面临机会选择的时候,妄图保留余地会让我们活得很累,而且最终的收获也不如坚持到底来的多。

博主点评:

世上的路有很多条,路无所谓好坏,选择一条你喜欢的,坚持走下去就能见到光明。

四、预期的效应:为什么我们可以心想事成?

如果我们事先相信某种东西好,于是,它一般就会好(我们认为它不好,它也就会不好)。美食不如美器具,预期改变品位,不要低估外在美的力量。比如如果请朋友看电影,你事先告诉他们评论家对该片评价如何高,他们就会更喜欢这部影片。

博主点评:

给弱势品牌背书,通过口碑营销传播都是提高消费者预期的好办法。

四、价格的魔力:为什么我们喜欢买贵的东西?

安慰剂的作用靠的是暗示的力量,它起作用是因为人们的信任,而价格偏见是能够影响用户的对该商品的预期,从而起到类似的作用。人们一般都会认为贵的东西更好。

博主点评:

对于无法量化衡量的商品,可以通过加强外部包装、宣传及提高价格的方式,来增加销量。

十一、人性的弱点:为什么我们不诚实?

实验显示:只要有了适当的机会,很多平日里诚实的人也会作弊。另外即使没有被发现的风险,人们也不会在不诚实的路上走得太远。

大自然在为社会创造人类的同时赋予他两种本质欲望,一种是取悦他的同类,另一种是不愿意得罪他的同类。大自然教导他对同类的幸福感到愉悦,对同类的不幸感到痛苦。当我们的所作所为符合社会伦理,超我就感觉到愉悦;否则就会感到不快。但问题在于,我们内心的诚实只有在考虑重大越轨行为时才会被激活,比如把公司里的水笔据为己有的时候,我们不会去想这点小事与诚实有什么关系。

而没有超我对诚实进行帮助,监督与管理,我们低于这种越轨行为的防线,就只剩下成本-收益的理性分析了。

博主点评:

不诚实是无法避免的,需要靠良好的制度去约束人们的行为。

十二、企业的特权:为什么现金可以阻止我们作弊?

实验显示:放在桌上的可乐不在了,而现金还在。而阻止我们在现金上作弊或者说允许我们在非现金上作弊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擅长把自己细微的不诚实想法和做法合理化,所以我们通常很清楚地确定非现金事物对作弊的影响。

十三、啤酒与免费午餐:什么是行为经济学,哪里有免费的午餐?

宣传一直说这是本什么“公路小说”,这实在是多此一举,韩寒也不至于玩这种新概念来招揽读者。小说确实是讲在路上开车遇到的事,可就因为在路上开车就能叫公路小说么?包括公路电影,这样的称谓是很危险的。因为只要在路上开,就意味着有更多荒唐的可能,换句话说就意味着胡编的底线降低了一块,反正在路上就是路过一个人接着另一个人,一件事接着有一件事。当然我这里讲的

是拿“公路”当说辞当噱头,并不是说《1988》这本书。

小说的结构算是完整,两条线路清晰,风格仍然延续了韩寒一贯的风格。尽管他自己一再说这是一种新的方式和文字,可是在我看来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当然我喜欢这样。在我看来,韩寒的小说是非常纯情的,我想到两个形容词,一个是干净,一个是瘦,这在他的每一部小说里都能明显地感受到。就那么样简练的语言,没有什么内心独白,没有什么壮丽河山,甚至没有跌宕的情节,可依然让你强烈地置身于或悲或喜的气氛中。语言平缓,又不失机巧,所谓风格,大抵如此。 韩寒是一个作家。在他写小说的时候,他不是赛车手,不是意见领袖,不是模范公民,而是一个组合文字的文学工作者。我看到韩寒自己也在很多地方说过,他是在乎文字的,在意文字的。可遗憾的是,在小说里,我看到了一些文字上的问题。

比如书里出现了“凯旋归来”,尽管有人会说这会是小说中人物的想法,小说中的人物没什么文化,说出凯旋归来也是说得通的,但我仍然觉得不应该出现这样的问题,出现这样的文字瑕疵是不应该找借口的。再比如,韩寒写到了一个词,“内射”。虽然直观的意义所有人都看得出,可是如果从文字的角度来看,这个词与其他的词句差异过大。想一下如果你正在看一部整体风格简明、恬静并且带点儿风趣的作品,在流畅的词句中突然出现一个“内射”,你就会觉得这是多么可惜了。我并不是说这个词有什么不能用的,我只是想说,在风格的统一上,“内射”是帮了倒忙。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意见,我只是觉得这样的问题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完全可以绕开的。就文字水平而言,韩寒的能力绝非只是在“凯旋归来”、“内射”这样的层面上。我想唯一可以解释的就是,他有些草率了。

4.

我一直认为《长安乱》是韩寒迄今为止最好的作品,我到现在还记得那本书带给我的那种前所未有的感觉,如此的飘逸和干净,那样适宜的精巧的对现实社会的介入和反射,假假真真,真真假假,我也一直幻想着能有一个像喜乐那样的姑娘一直跟着我。后来的作品在我看来都没有跨越《长安乱》的高度,包括今天这本《1988》。

或许韩寒写了太多的博客和杂文,这些博客和杂文对他的影响太大了,渗透到了小说里。《光荣日》和《他的国》里我已经看到了用力过猛的迹象,《1988》里依旧。小说里有非常多的反映现实的片段和情节,这里面自然有非常机巧非常合适的,也有让人感到明显的人为地痕迹的。我非常喜欢关于“钓鱼执法”的影射,把黑车换成了卖淫,同时我也很不喜欢关于朝鲜的那部分。 我把那段贴在这里:

娜娜明显很高兴,道,那我当然不会让她看见我做的生意。我就把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去好的学校念书,从小学习弹钢琴,嫁的一定要好,我见的人多了,我可会看人了,我一定要帮她好好把关。如果是个男的,我就送他出国,远了美国法国什么的送不起,送去邻国还是可以的,比如朝鲜什么的。

我不禁异样地看了她一眼。

女孩子在构想未来的时候总是特别欢畅,娜娜始终不肯停下,说道,到时候,他从朝鲜深造回来,学习到了很多国外先进的知识,到国内应该也能找个好工作,估计还能做个公务员,如果当个什么官什么的就太好了,不知道朝鲜的大学好不好,朝鲜留学回来当公务员的话对口不对口?? 我情不自禁地插了一句,对口。

在小说的后半部分还有相关的呼应,在这里我就不打了。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看这一段,也许会觉得有趣,觉得很讽刺,可我看到的只有两个字,刻意。并不是因为朝鲜敏感或者朝鲜让我敏感,只是我觉得这段很像是生拉硬拽到朝鲜来的。我们可以明显看到韩寒的意图,也可以看到韩寒的手法,在这一点上,是不好的。

好的小说在风格上应该有统一性的,在节奏上也应该是有序的。遗憾的是在《1988》里出现了一些让我感觉突兀的地方。或许他真的写了太多的博客和杂文,这真的很遗憾。

5.

韩寒最宝贵的地方在我看来是他有着强烈的情怀,而这强烈的情怀又一直在以一种平和、冷静的方式表达着。这种表达蕴含着更多的力量。小说中娜娜这个角色就是很多社会现实、社会不公的缩影,她是受害者;小说中的丁丁哥哥、10号又何尝不是社会的受害者呢?在每一个人物身上,我都能看到巨大的社会压力的作用。

在路上的我们虽然是不同的零件,但我们是一辆车。

我之所以欣赏韩寒,是因为他一直能清醒地去看这个世界,也许是因为他早已衣食无忧,他也不需要像我们一样排着队去混去等待,他可以不像我们一样被拐上那台车无法下来,他自己就开着一辆车。我能感受到韩寒怜悯的目光,射在这条公路上。

6.

说了这么多,才说到我最想说的,我们为什么要看韩寒。就像我开始时说的那样,韩寒就是一面镜子,当我们从各个角度看着它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在看我们自己。

韩寒从来就不是什么斗士,一个社会进步的责任也没有道理都落到他的肩上。我们这个国度盛产在旁边指手画脚的人,当我们指责韩寒的那些时政杂文不痛不痒仿佛躲在壳里一样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岂止是躲在壳里。当我们指责韩寒只会文字游戏耍耍嘴皮子的时候,难道我们手里就带着大刀了么?

的确,有时候他的文章并无新意,也都是我们早已心知肚明的事。可问题是韩寒把话讲了出来,而我们只是把话放到肚子里。也不要再提什么韩寒写的都是最直白最简单的,要我看,所有人都明白的文章就是好文章,而大家都看不懂的东西不仅不好,还说不定是抄的。我可没说汪晖。讲真话,讲明白话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啊,只有冷眼冷语是最容易的。

社会的进步是靠每个人的努力的,每个人都在自己能突破的地方突破一点点,整个社会就能突破不少。从这个角度来看,韩寒突破的早就不止一点点了,是我们没有赶上步子,我们停下来骂了。 套用《1988》结尾的话,对于我们来说,韩寒就是一个先行者,我们始终跑在他划破的气流里。这个情景真感人,也真可怜。社会的进步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你不知道你要跑多远,你也不知道你能跑多远,可是,最起码,你得跑起来。

每次看到韩寒,我就在想,你瞧,这个家伙,他孤军奋战呢,我们得努把力,哪怕就是耍耍嘴皮子。这就是韩寒的意义。

7.

回到小说。社会现实给了韩寒太多的素材,可韩寒并没有完美地使用它们。写小说和写博客不一样,急迫地随意地去写就会留下遗憾。

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47岁,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

在过去了的几十年里,他或许只是一个普通的美国黑人;但即将到来的几年,他很可能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

20xx年,奥巴马正式宣布参加总统竞选。在芝加哥,面对雀跃的人群,他演讲说:“这不是有关我个人的竞选战役,这是你们的希望和梦想。”

不过,某种程度上说,这场选举就是有关他本人的。

童年 父亲 大麻

19xx年2月,28岁的奥巴马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回忆录,题目是《我父亲的梦想》。“父亲”之于奥巴马,或许一直就是个模糊的梦想。奥巴马两岁时,父亲抛弃了他和他的母亲;10岁那年,父亲惟一一次来探望他们母子,生活了一个月;而他21岁时,父亲在肯尼亚因酗酒而车祸身亡。 奥巴马19xx年出生于夏威夷。他的父亲巴拉克?奥巴马,是一名在夏威夷念书的留学生,来自肯尼亚。他的母亲邓纳姆,则是一名白人女教师,美国人。

老奥巴马在肯尼亚已经结过一次婚,而他和邓纳姆的婚姻也很短暂。奥巴马两岁那年,他的父亲前往哈佛大学念经济学的博士学位,就抛下了年轻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因为他没钱带上妻儿同去。

父亲离开了,奥巴马跟着母亲长大。他的母亲改嫁给了一名印尼石油公司的经理罗罗?素托罗。由于工作的关系,素托罗需要去雅加达。于是6岁的奥巴马也跟着去了印尼,在那里度过了四年的童年时光。

在雅加达,奥巴马的母亲清晨4点就喊他起床,在他上学前,让他学习英语函授课程。她告诫年轻的奥巴马,要懂得诚实、坦率和独立判断的重要性。她还把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录音带回家,一遍一遍地播放给奥巴马听。母亲对他的教育,在奥巴马看来,是成就今天的基石。

母亲从未在奥巴马面前诋毁他的父亲,甚至当奥巴马考上夏威夷当地一家私立精英小学时,母亲还称赞奥巴马的聪明遗传自父亲。

奥巴马的父亲经常给奥巴马母子写信,但是却只在奥巴马10岁那年,探望过他们母子一次。直到父亲车祸去世,奥巴马也再没见过父亲。

奥巴马坦言,因为深深困惑于自己的身份,对复杂家庭的不理解,他在恣意放纵中度过了少年时代。

尽管当时还不会预料到什么政治后果,奥巴马在《我父亲的梦想》的回忆录里对自己曾一度酗酒吸毒的经历毫不讳言。他说,自己经常逃学,游荡在夏威夷海滩和印尼的街头,尝试用大麻和酒精麻醉自己的失落。

“我在十几岁的时候是个瘾君子。当时,我与任何一个绝望的黑人青年一样,不知道生命的意义何在。烟酒、大麻??我希望这些东西能够驱散困扰我的那些问题,把那些过于锋利的记忆磨到模糊。我发现我了解两个世界,却不属于其中任何一个。”奥巴马在自传中写道,“我过了一段荒唐的日子,做了很多愚蠢的事。??中学时候的我是每一个老师的噩梦,没人知道该拿我怎么办。”“我们怎么也想象不到,他当时是如此不开心。”奥巴马的一位同班同学Kelli Furishima说,“他看起来很自在,很开心,我们从来不觉得他有什么不满需要发泄。”

直到奥巴马大学毕业后,他才和父亲在肯尼亚的家人取得联系。在芝加哥,奥巴马接待了同父异母的哥哥奥马,他父亲和第一位非洲妻子的孩子。从奥马这里,奥巴马得知,先前自己从书信和母亲口中了解的父亲,完全经过了美化加工。老奥巴马的政治抱负因为和肯尼亚执政当局冲突而付诸东流。他酗酒,并不是一位好丈夫和父亲。去世时他一无所有。

奥巴马拜访了肯尼亚,见到了他父亲的另一半家庭。“我看到我的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们的痛苦。他们活得很辛苦,比我痛苦得多。我想,公正地说,我没有在他的家里长大可能是一件幸运的事情。我确实认为,我人生目标的一部分是努力尝试不要重复我父亲的错误。”奥巴马说。 他随即开始计划写一本有关种族关系的书。但是,他一坐下来写作,就发现他的脑袋里总是回忆起在夏威夷的日子。因此,书的内容越来越私人化。正如他在书中的前言所说那样:“这是本有关一个小男孩寻找他父亲、寻找自己的信仰以及作为一个美国黑人的人生意义的旅程。”

大学

20岁那年,奥巴马来到纽约。根据他的回忆,初到纽约的第一晚,他是在靠近阿姆斯特丹大道的小巷子里度过的。次日清晨,他同那些流浪汉一起,用消防栓里的水洗澡。

在纽约,他坚持每天跑步三英里,专心工作并且“停止兴奋”。“兴奋”,是奥巴马高中时候吸食大麻的感受。

19xx年奥巴马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大学三年级时,他将自己的专业定位于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并写了一篇有关苏联核裁军的论文。

大学四年,他并没有住学校的宿舍,而是在校外同其他人一起租房住。曾经有一段时间,室友是一名巴基斯坦人,邻居是波多黎各人。奥巴马在回忆录中写道,那是在纽约东区94号街,一座没有电梯的公寓,“就在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各种种族和社会阶层间的冲突此起彼伏,就连浴室里的涂鸦,也是有关种族斗争和反犹太人的。”

在20xx年度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友杂志上,奥巴马将他的大学时期描述为“一段高强度的求学过程”。“我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图书馆,并不参加社团活动,过得如同僧侣。”

然而,奥巴马也说,自己在黑人学生反种族歧视的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尽管众多著名的学生团体领袖在接受采访时,都表示他们并不记得奥巴马所起的作用。

奥巴马很少提及他在纽约的日子。这段19xx年代的时光并没有在他的记忆里留下太深的痕迹。他自称与这座繁华的大都市格格不入,希望能找一条让自己发挥独特作用的道路。

“哥伦比亚大学对我的一生有相当重要的影响。我就是在那里逐渐成熟起来。”奥巴马接受《名利场》杂志的采访时说道,“我父亲的去世,逼着我开始思考我的人生。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在那时就怀有伟大的政治理想。只是在纽约呆了两年,我开始下定决心,我想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刚毕业时,他试图成为一名社区团体的领头人,可是并没有成功。于是,他随便找了一份国际商务公司的工作,以偿还学生贷款。

“有时候,刚结束和日本商务代表或者德国的贸易伙伴的谈判,我送他们去搭电梯,看到电梯门前反射出自己衣衫革履的样子,手提公文包。我很不喜欢自己的样子,我更希望自己是为了社区活动在忙碌。而不是每天为了多挣些钱而奔波。”奥巴马后来回忆说。

终于,在芝加哥,美国黑人的聚集地,奥巴马找到了自己的信仰。在芝加哥南部的3年的社区工作,是奥巴马认为最辛苦的3年。他同有教会背景的社区发展计划组织一起,致力于改善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条件。

在芝加哥,奥巴马遇见了他后来的妻子,而或许对他来说,更重要的是,社区服务经历使奥巴马决心从政。

一旦决定从政,奥巴马思路变得异常清晰。他要竞选地位尽可能高的公职,所以必须要有为公众服务的知识和能力,于是,他决定报考哈佛法学院,攻读法学博士学位。

在哈佛,他当选了全美最权威的法学杂志《哈佛法学评论》(The Harvard Law Review)的总编辑。这是哈佛法学院所有1600名学生中最高的荣誉,而奥巴马,是《哈佛法学评论》104年历史上,第一位争取到这个位子的非洲裔美国人。

同样在哈佛,奥巴马因为违章停车,总共领到17张罚单,但他只肯支付2张。直到16年后准备竞选总统的两周前,他才决定把账付清。

国会议员

“他是一个头脑清晰且富有决心的人。”奥巴马的自传的出版人Hermene Hartman说,“奥巴马会走到街上,对着一个一个路人说,这是我新出的书,你读读看,然后告诉我你的感受。” 奥巴马同所有政治家一样,深刻明白讲故事能力的重要性。他的自传刚刚加印了300万本。 在哈佛毕业后,奥巴马回到芝加哥,在民权律师事务所Miner,Barnhill &Galland工作。此后,从19xx年至20xx年,奥巴马一直在芝加哥大学法学院任职宪法讲师。19xx年,奥巴马从芝加哥南部的海德公园区被选入伊利诺伊州议会。

20xx年秋,在伊利诺州议会当了不到6年参议员的奥巴马,怀着理想去见新上任的伊利诺伊州参议院民主党领袖E?琼斯。

“他来找我,对我说,‘你现在是参议院民主党领袖了,你有很大的权——力。’他特意强调‘权力’二字。”琼斯后来回忆道。

“你觉得我有很大的权——力吗?”琼斯反问奥巴马。

“是的。”奥巴马说。

“你觉得我的权力在哪里呢?”琼斯问。

“你可以为美国新添一位国会议员。”奥巴马说。

“这真是个好主意啊,你有合适的人选吗?”

“有,我。”

1.贝尔和《荒野求生》

■您最喜欢在哪个地方拍摄?

墨西哥的铜峡谷非常特别,还有厄瓜多尔的安第斯山和亚马逊河,但说实话,所有的拍摄地都很神奇!对我来说,能让我来做这个系列已是莫大的荣幸-尽管有时身心俱疲,但仍感到荣幸之至,特别是,我知道有那么多的人都可以做得比我更好-那么多更加优秀的生存专家、登山高手、跳伞健将??等等。另外,我能被Discovery这么受欢迎的电视频道邀请来做这个节目,我觉得自己真的是很幸运。

■在拍摄《荒野求生》期间,您受过的最严重的伤是什么?

我的肘关节老是受伤,它曾在珠穆朗玛峰上摔断过,当时我在海拔一万九千英尺掉进一道裂隙中??我经常会在拍摄跳水和打滚之类的动作时弄伤它??我能感到骨头渣子在某个地方跑来跑去!

■是什么驱使您前往那些险象环生的极端环境?

那些地方有一股奇特的吸引力,那里的生活会变得非常原始而真实。每到艰难的时刻,我全身的感官都会变得非常敏锐。当你陷入泥浆,遭遇暴雨,正在攀爬的藤蔓快要断了的时候,你必须迅速作出思考??我喜欢那样!

■在遭遇危险时,您会采用哪些策略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在英国空军特勤队第21团服役期间,我曾受过各种相关训练,加上我们有一支伟大的安全保障团队,时刻监控着我们所做的一切。最后,我非常相信自己的本能,我发现每到关键时刻它都很管用。我还会在每天的黎明前做祈祷。

■您究竟是怎么吃下所有的虫子和蜘蛛的?您在吃的时候是如何战胜头脑中的杂念?

当你越饿的时候,虫子就会看起来越美味!

■即便接受过与您一样的广泛训练,我相信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本能地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有用的。我相信您肯定事先研究过要去的地方。您的情报都是从哪里来的?

空降之前,我会先花两天的时间熟悉一下拍摄地-我会仔细查看所有的安全和常识资料,

并听取当地的护林员和丛林专家对当地环境和动植物所作的介绍。

2.贝尔和恐惧

■您恐高吗?

有时候会,但通常只要过一会儿就会没事儿了。这很正常,我就站着不动,看看周围,做个深呼吸,放松一下。通常用不了几分钟我就会没事儿了。

恐惧一般是因为我们还没有习惯某些事情-公开演讲、速度、高度、等等。只需花点时间习惯和适应一下,认知可以克服恐惧。

■你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时候害怕吗?

每天都很害怕,但我知道,害怕没什么,重要的是要继续前行,每一小时,每一天,每一晚,都不能停止,直到三个月后一切结束,你最后平安归来。你绝对不能放松,虽然这很难,但我想,这次旅行最终的目的是看你有多想要,以及你能忍受多寒冷多不舒服的环境。

■您最害怕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嗯,我曾经参加过奥普拉的脱口秀,它一直都在我的恐惧榜上名列前茅。(备注:贝尔曾参加过20xx年1月31日的《奥普拉脱口秀》。)

■你最害怕在极度炎热的环境里,还是极度严寒的环境里束手无策?

两者都很可怕,但我学到的经验是,有蚊子的地方其实比没蚊子的地方更可怕。

3.贝尔和工作伙伴

■在拍摄过程中,看起来您和工作人员以及身边人的关系很亲密。在那样艰险的环境里,您有担心过他们的安危吗?

我们都很清楚这项工作的危险性。我们的工作是留心彼此,专业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我们有最好的安全小组(一共两个人,都是前英国特种兵)。这很有效。我为他们而感到骄傲-无论是拍摄工作还是安全工作-他们能和我一起一周接着一周地忍受这么可怕而恶心的地方!你们真应该好好爱他们!

■贝尔,我们都知道,让这个节目如此成功的因素还有工作人员-那些幕后英雄,但观众对他们却知之甚少。他们也和您一起经历荒野求生吗?他们吃些什么?

我同意,在我眼里,他们都是英雄,都是行业里的精英-最好的摄影师,最好的安全保障

人员,他们曾是我部队里的好友,都是军中翘楚。我们的工作是真正的团队合作。

大部分时候,我们一起吃喝(混合军用配给或当地食物,水则装在汽油罐里从营地背过来),不过我很少会让他们和我一起吃虫子。他们有他们的工作,我有我的工作。虽然我有严格的原则,所有被杀的动物都得和摄制组一起吃,有时,我的东西很受欢迎,有时则不。

■您的节目里有多少位摄像师?

我们通常有四位摄像师,但在撒哈拉,因为中暑,我们失去了三个。

4.贝尔和家人

■我不知道您是否想过,为了妻子和孩子而少做一些如此高风险的工作?您的妻子反对过您现在的工作吗?

经常反对,但事实上,这是我一生中唯一做得好的工作。我可能已经不适合做个普通雇员了。

■您是如何遇到您的妻子莎拉的?

19xx年1月1日,我在冰冷的苏格兰海裸泳,结果遇到了莎拉。这是我一生中最美妙的一天!现在的结果是,我每年的新年都一定要游一次泳,不管我人在哪里。

为了生存,您曾经什么都吃过,您的妻子还能继续吻您吗?(我是说,在您吃过了象鼻虫、十字蜘蛛和羊睾丸等等之后。)

我尽量不告诉她太多,否则她永远都不会再亲我了!

■当您回家和家人一起重聚后,您们会一起外出露营和徒步吗?您会带着孩子们一起去森林探险吗?

我尽量不这样做,这是我的工作,不是他们的。但我们的确去过威尔士岛旅行,在吊床上睡觉,吃野餐,还有爬山,下海游泳,和海豹共舞。(那里没有自来水,也没有电,我们只能从屋顶收集饮水,用风力涡轮机发电。)但那里是天堂,我们很享受这种宁静的家庭生活。

■如果您孩子中的一个(或者两个)对您说,“爸爸,长大后,我想成为和您一样的探险家。”您会对他们说什么?

他们比我有更强的判断力。耶西在3岁的时候对我说,他想当一个图书馆管理员,这真是个大新闻。虽然我的梦想是教他们爬山-不一定要爬什么了不得的高山,就是一起爬山。我的父亲告诉我,只有两件事是最重要的-追随你的梦想,照顾你的朋友。我希望能把这两点也传授给他们。

5.生活中的贝尔

■贝尔先生,您有没有重访过《荒野求生》拍摄过的地点?

没有。大部分拍摄地都是相当艰险、遍布蚊虫的地方,或者零下三十度、天寒地冻的地方。不过我们刚自墨西哥西海岸拍摄归来,那里倒是曾让我觉得“嗯,这个地方还是很酷的,值得盖个小木屋长住一下!”

■您最宝贵的探险回忆是什么?

19xx年5月26日清晨七点二十二分,我登顶珠穆朗玛峰,太阳在西藏上空升起,我最好的伙伴内尔劳顿就我的身边。四名登山者刚在这座山上丧生。我们孑然一身,身处高山,脆弱无依,但我们都感觉到了一股奇异的力量。对我而言,这个时刻令人回味无穷,充满感情,孩童时的梦想终于成真,那也是兴奋的顶点。两年前我曾摔伤了背,我自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都很质疑自己到底能不能完成,但无论如何,我上来了,我知道已故的父亲会为我微笑,对此,我深信不疑。

■我很好奇,不知道您是如何保持自己的强健体魄的?您每天是如何锻炼的?都做哪些运动?

我每周锻炼六天??

一天跑步(在山上和我的狗一起跑),然后做一些循环训练,一周还做一次瑜珈。我尽量保持吃得健康,大部分时候,我几乎不吃奶制品或者肉或者鱼-除了周末和生存需要的时候!

■请问您是哪种空手道的黑带选手?另外,您的生存指南大概什么时候出书?加油干吧!

我是松涛馆空手道2段。我的书上周已经出版。(事实上,它刚挤进英国前十名畅销书榜单。我对此非常兴奋。谢谢了,伙计们!)

■在其它破记录的成功事迹中,作为登顶珠穆朗玛峰最年轻的英国登山者,您被收入了吉尼斯世界记录。您有计划再打破其它的世界记录吗?

是的,今年5月,如果情况允许,我打算乘动力滑翔伞飞越珠穆朗玛峰。

■您能告诉我们您在英国空军特勤队的工作吗?

从19xx年到19xx年,我在英国空军特勤队(第21团)服役。我通过了英国特种部队的选拔,成为一名特种兵,接受了徒手格斗、沙漠作战、严冬作战、野战生存、医疗急救、跳伞、信号、防御性驾驶、登山和爆破等技能训练。我曾两次赴北非服役(具体细节保密)。

19xx年末,在南非的一次自由伞降事故中,我摔伤了背,我在英国的军事康复中心花了一年时间才得以痊愈。19xx年末,我登上了喜马拉雅山的阿玛达布朗峰,登山英雄埃德蒙?希拉里曾将其描绘为“无法攀登”的山峰。

随后,19xx年5月,作为一支由四名士兵组成的军事小组的一份子,我和我最好的伙伴内尔?劳顿(他是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和空军特勤队第21团的前上尉)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峰顶。10天后,我年满24岁。19xx年末,我从英国空军特勤队第21团退役。

■您一直带在身边的是哪些东西?

打火石,这样无论环境多恶劣,我都能随时随地生火-从而让自己的精神振作一些,而且它的确曾多次帮助我摆脱困境。还有我的基督教信仰:高山上的经验以及在军队里的经验教会了我,如果一个骄傲自大的人觉得自己无所需,那他一定会付出代价,而我需要我的信仰。最后,我的鞋子里总是塞着一张我家人的照片。

更多相关推荐:
读书笔记和心得.

读书笔记活着》读书笔记只要活着《活着》讲述的是一个叫徐福贵的老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作者的笔触很平静,没有刻意去烘托一种跌宕起伏的气氛,随着作者平实的叙述中,经历着主人公的一生苦乐哀愁…

让一本书真正属于自己——关于如何做读书笔记

让一本书真正属于自己关于如何做读书笔记许多名家学者的经验早已证实坚持做读书笔记是提高读书效率的最好方法据说马克思为了写作资本论阅读和做札记的书籍就多达1500种以上列宁读过的书上常常写有眉批还写了读书心得内容摘...

读书笔记获奖

新浦区教师读书心得单位连云港市大庆路小学姓名刘倩日期20xx829索引窦桂梅主编优秀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中国青年出版社20xx年1月第l版观点摘要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换言之要成为优秀的语文教师一...

读书笔记 计划

小学教师读书活动工作计划读书可以提高人的素质陶冶人的情操作为一名教师读书更为重要要想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知识含量读书是不可缺少的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的终点营造书香校园教师这种特殊的职业就决定了每一位...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穿行书林断简是葛兆光先生的一本文化随笔集里面收录的都是与书有关的文章在这些文字中一部分是书评多与学术有关一部分则是感想是作者读书之后的一些想法还有一部分则是作者自己论著的序文也是作者写书的缘由全书由卷首...

读书笔记总结心得

这学期的读书活动里,我觉得个人收获颇多。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觉得我把时间都放到了我所热爱的地方上了,读书让我觉得我跟这个世界更加的接近,从中我获得了一些我所不知道的东西。我觉得一个人最怕的是什么,应该就是怕被…

读书笔记检查总结

读书笔记检查总结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不用我赘述,大家都知道,作为普通人,我们需要读书,因为读书使我们智慧;作为教师,我们更需要读书。因为读书,使得在座的各位更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根据学校周工作安排计划,上一周星…

《童年》读书笔记

黑暗与光明共存20xx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姓名刘振书学号41115099关键词童年悲惨温暖光明坚持珍惜摘要在我们记忆的深处最美好的记忆莫过于童年的时光那里的记忆即美好又纯洁每次回想起童年时的无知所犯下的错误幼稚所...

有关读书笔记的思考(论文)

XXX论文论文题目为有关读书笔记的思考姓名日期有关读书笔记的思考一1读书笔记的用途笔记是人脑有效的外存贮器是人的记忆能力的延伸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把所阅书文中有价值的东西用笔记录下来不但能够增强记忆储存信息准确地...

读书笔记的格式

读书笔记的格式读书笔记的种类很多一般说来可分为四大类一是摘录式二是提纲式三是评论式四是心得式四大类又分若干种每一种在写法上有所不同一摘录式摘录式是阅读活动中收集资料日寸最常用的记录形式主要是为了以后开展科研活动...

各种读书笔记

读命运有感前阵子在书城买了本书叫滴水藏海里边有300个经典的哲理故事现在我来品味一篇小故事叫命运命运讲的是连个孩子的命运一个被高僧占卜为状元另一个为乞丐二十年后当初的状元成了乞丐而乞丐却成了状元上帝说我赋予每个...

读书笔记及其写法

读书笔记及其写法读书笔记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而做的笔记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记忆对于积累知识是重要的但是不能迷信记忆列宁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他却勤动笔写下了大...

读书心得笔记(4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