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心得

时间:2024.4.21

小学数学上册教学心得

田坝中心小学 何成蓉

有效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是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而现行小学数学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的现象。那么如何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备课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保证。

要上好课,备课是保证。传统的备课方法重视教师的教法,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法。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会自主探讨,教师备课时必须改变传统的观念,变个人自备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才能,在备课中充分考虑师生的互动和在互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怎样调控,这些只有在课前教师心中有数,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把握教材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前提。

把握教材就要从全局着眼,从整体上认识教材,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的,确定每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数学的概念、性质定理等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公式等,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全面的、清晰的。

三、突出重点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核心。

教师要抓住教材的本质,对其进行加工处理,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方面来,同时做到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在已有的旧知识的基础上认识新知识。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转化过渡要自然。这样才能突出重点。

四、挖掘智力因素是提高课堂有效性不应忽视的。 教材中的“试一试”“说一说”“想一想”,由于这些题较难,学生做起来可能无从下手,有些老师对这些题要么不讲,要么教师以讲代做。这两种方法都是不可取的,教师立足启发为主让学生共同参与探讨,要注意引导学生变换一种角度思考,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推理、交流,这样对提高学生的智力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只要我们广大教师能认真研究教材,更新教育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0xx年1月

认 识 物 体

何成蓉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1、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

2、图形卡片。

3、计算机软件、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情

导语:同学们,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智慧爷爷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

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智慧爷爷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相机板书名称。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说出: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球:是圆圆的。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抽象实物图形。

投影出示实物图“鞋盒”,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图形。

用同样方法出示“魔方”“茶叶桶”“足球”等实物,抽象出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

2、忆想象。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再拿出相应的实物。

(2)学生闭眼想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图形,学生想。)

(3)学生闭眼按教师要求拿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4)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教师给出一种实物,由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5)出示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让学生进行辨认。

3、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做一做”第1题。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轱辘”,然后教师说明,圆柱可以滚动。

(2)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搭。

通过搭,使学生明确:球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滚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很平稳。

2、游戏“看谁摸得准”。

(1)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参照做一做第2题)

(2)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

3、数图形。

投影出示练习五第2题,问:这只小动物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各用了几个?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

20xx年4月

第一册《认识物体》说课稿

何成蓉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教材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图形的基本特征。这样经历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符合掌握知识的规律,知识的引入和运用上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化。在这部分知识中,按三个层次进行:从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最后,学生联系生活找出属于这四种图形的实物,尝试用所学知识描述其特征,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应用性。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以有知识经验,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教学目标:

1、通过辨认实物,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主要特征,知道这而图形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图形,感受片面与曲面的不同。

2、在认识物体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操作发现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不同图形的区别学生喜欢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情感提高学习的兴趣。

重点:认识和能够辨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拄和球。 难点:找出生活中的各种图形并能明确图形之间的区别,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本交流着抓住本课重点,突破难点的思想,我将结合直观教学、快乐教学、合作、联想迁移,鼓励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小组合作学习。

二、说教学过程。

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大部分: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出示:美丽的城堡) 学生观察城堡中的各种形状的物体,老师出示长方体积木,请学生摸一摸,说说长方体的特征,学生可能回答有6个面,每一面都是平平的,在物体上找到了长方形等。再由其他学生补充说明,师生共同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老师给出名称。(板书:长方体。)接着依次出示正方体、圆柱和

球的积木,按照同样的方式提问学生,学生可能给出这样的回答:比如正方体上有很多面,每个面都是平平的,每一面都是一个正方形。圆柱上面和下面都有一个圆而且两个圆一样大。球上没有角,很光滑。经过总结老师给出图形的名称。(板书:正方体,圆柱,球。)老师指出今天的学习内容为认识物体且板书认识物体。

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各样的物体,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物体的名字。老师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学生根据所指说出名称。

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摸一摸和说一说的过程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思考探究在比较中感知图形的特点,并且认识图形。

2、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找朋友。

将生活中的物体和几何图形连一连说说理由,并且找出其它的一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学生说明结果后,老师用多媒体呈现答案,并且要求学生介绍找朋友的方法。学生可能会在区别正方体和长方体时犹豫,老师可以及时引导说明可以根据是否能在物体上找到长方形来区别。通过找朋友这一简单游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说出生活中的物体,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数一数。

要求学生数左边图中各有几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数,如长方体第一层有1个第二层有2个第三层有2个第四层没有。用形象的语言告诉学生不管胖瘦高矮都是长方体,引导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图形,确认表格中的四个数字加起来正好是12再次确认没有漏数。引导学生观察表格说说什么图形有几个,最多的是什么最少的是什么,加问还可以怎么分,引导按照颜色的不同分。

这一步骤要让学生在一堆图形中辨认出不同的图形及时的巩固了新知,加深了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3)、排一排。

一个学生拿一个图形,8个学生拿着8个图形在教室里排队,先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图形,说说是从哪边数起的,照这样数第几个是球第几个是蓝色的,第几和第几都是正方体。分清了左边,可以让学生说说从右边数起的情况。

这一环节让学生在排一排的过程中复习左右以及第几的知识,也巩固了图形的知识。学生在“玩中学”的过程中经历了充分的操作实践,亲身体验。

3、总结归纳。

游戏:请学生来说说一个物体的样子,让全班学生一起猜是什么物体,要求大家判断第一个学生对物体的描述有没有错误。最后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物体,要求学生在家里找一找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这一环节鼓励孩子尝试记忆物体的特征,促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知识,将所学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进一步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0xx年4月

一年级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田坝中心小学 何成蓉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一、课堂教学模式

1、 创设有趣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一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同时《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无疑是告诉我们在课堂中要经常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投其所好,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数学。

2、数学学习紧密联系生活,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新教材从选材上就已经注重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不再是空洞而枯燥的知识罗列。教师在明确教材内容知识的要点是什么后,根据本班或者本地的实际情况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寻找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关的数学知识为切入

点,使生活和数学有机的融为一体,知识的应用与再创造得以完美的结合。在学习《认识物体》一课时,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这些物体的概念比较陌生,但是他们对足球、魔方、牙膏盒等这些东西却十分熟悉,于是课堂上我就通过学生对这些东西的进行分类,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让学生逐步建立起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的概念,并初步了解它们的特征。之后又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这些物体在生活中出现在哪里,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这些物体的理解。这样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知识背景出发,得到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将数学的真实作用还原于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的问题。要学生学会数学,做数学,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发挥、发展、创新数学。

3、“互动式”教学模式。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不再是教师简单的灌输,盲目地的“填鸭式”教学,不再是学生单纯接受式的学习。而应创设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互动学习。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环节

为"复习--导入--新授--小结--作业"的模式。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组织—讨论、指导—练习,或是学生讨论——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师生共同活动。课堂上注意师生之间的交流,课堂提问不少于10人。同时还应当为学生创设条件,引入小组学习的方式,争取让每个学生得到展现自我的机会。

二、学生学习方式

1、主动参与,善于合作。

教学中,我注意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同时精心组织每次合作,使他们在有效、有序共同学习中得到交流、受到启发。我认为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时应注意不要将合作学习变成“走过场”、形式化。不见得每个知识点,每个学习内容都必须要采取合作的学习方式。只有当在某些地方意见发生分歧时或可多方面解决问题时就适时地采用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的方式,这样使学生在充分交流中吸收了别人的想法,增加了知识面又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例如在新教材中很多练习题都是给一幅主题图要求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这样的练习就应当给学生创设一个讨论交流的条件。同时在新课程的合作学习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彼此相互倾听、解释、思考、交流。老师时而穿针引线,巧妙点拔,适时评价。学生也才在这多元性、丰富性和生动

性的学习交流中,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发展。我认为低年级学生小组合作宜四人为佳,这样既可以使学生间充分交流,又不至于因人多嘴杂而忙中生乱收获甚微。

2、 注重体验,勤于动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已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数学新教材的编排上也体现了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随处可见的 “数学故事”、“数学游戏”等,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数学教学不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更加注重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动口、动手、动脑,主动收集、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例如在讲授加减法的过程中就应当尽量通过学生亲自动手用小棒摆一摆,用计数器拨一拨,体验知识形成过程。

3、 打破常规,乐于创新。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大课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和谐、活泼的气氛。只有在一个相对宽松、包容的环境中学生才敢于去放任自己的思想去插上创新的翅膀,也才乐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其次要善于开发资源,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例如在学习了《认识图形》以后,我为学生安排的

家庭作业就是要求他们应用学过的这些图形画一幅美丽的图画。这样的家庭作业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积极性也很高。经过他们的描绘一幅幅充满创意的图画出现在我眼前,让人感叹孩子们的思维是如此的活跃。这样的家庭作业不仅在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中巩固了知识还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20xx年4月

小学数学下册教学心得

田坝中心小学 何成蓉 通过本期的教学有的也有失,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教学情境,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一、创设充满趣味的情境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首先就要引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如果在课堂上单一的征对一些枯燥的计算进行讲解必然不会引发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乃学习之最重要的动力,没有兴趣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所以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大家都知道小孩子对故事、童话、动物都非常感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二、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应寓于生活实际,且运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

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比如说在进行减法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组织孩子进行一些实物分发的实际操作,运用一些实际的机会。比如说在课间餐点的分发时,让学生自己去分发并在分发过程中不段断的进行询问,这样在分发的物品不断减少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减法运算,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连减算式的运算顺序。同时又让学生比较出想5-1与5-1-1这样两个算式的区别,使学生明确了连减算式的计算方法,这样就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还可以把它运用于生活。

三、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各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20xx年7月

“9加几”教学设计

田坝中心小学 何成蓉

教学目标:

1、理解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原理,能快速而正确地计算9加几。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3、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不同算法的交流、体会和比较,提出可以用“凑十法”计算,掌握“凑十法”的思维过程,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思考,归纳“9加几”的计算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启思

1、 2 7 4 8

/\ /\ /\ /\ 1 □ 1 □ □ 1 1 □

2、出示卡片:10+1 10+3 10+5 10+2 10+8 10+7 10+6 10+4 师:为什么你算的那么快呀?(10加几就是十几)

3、设疑激趣(9加几的口算卡一组)

不一定等学生算出来,快速地换卡。让学生谈谈感受,并揭示课题。

师:你有什么话想说说?

师:有什么办法能帮助我们快速地计算9加几吗?

二、探究9加几的算法

1、情景导入----主题图

(1)这是一幅学校运动会的场面,从图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2)运动会上,学校为了给运动员解渴,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要结束时小明问:“现在一共有多少盒?”怎样列式?

师:那9+4=多少?看看谁既能算出结果,还能说出怎么想到结果的。

同桌讨论,教师巡视。

学生中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

(1)数数法:1、2、3……12、13依次数。

(2)接着数:从9数到13。

(3)凑十法:先拿一个放进盒子里,再想“10+3=13”……

师:刚才我们的小朋友通过数数的方法得到的,也有通过计算的方法得到的。比如把外面的一个拿到里面,凑成10,外面的合成13。请小朋友用小棒摆一摆。师指导。

师:这个过程我们也可以用图来表示。把4分解成1和3,1和9合起来是10,再想10+3=13。

师:我们把这种凑十的方法就叫做“凑十法”。

小结:方法优化。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方法?几种方法都很好,不过依次数比较麻烦,9和4合起来是多少一下子很难想出来,先看盒子里本来可以装几个,这时还是要先把它凑成10个再来想,10加几比较简单。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重访主题图,观察踢踺子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

课件出示: 9 + 7 =

同桌互说“凑十法”的计算过程,再指名说,教师课件演示。

2、师:这道题我们是把9凑成10,再加6算出结果的。想想,你还能把7凑成10来计算这道题吗?

3、做练习纸上的第一题。(生独立完成,师选一两名学生作业展示)

4、小结;说说怎样计算9+几的?

从几中拿出一个“1”给9凑成10,10再和剩下的数合成十几。

三、巩固新知,寻找规律

1、圈一圈,算一算。(“做一做”第1、2题)

先让学生说说算式怎么列,再圈出10个直接写出得数。

2、引导学生观察特点:

9+2=11 9+3=12 9+4=13 9+5=14 9+6=15 9+7=16 9+8=17 9+9=18

小结: (1)结果都十几。(2)得数个位上的数总比另一个加数少1。齐读

问:这个“1”哪儿去了?掌握这个特点,我们就能又准又快地计算9加几的加法了。

3、试试9+ □= 1□,随便报个加数,得数是多少?

4、练习纸第2题和第3题。

5、重算9加几口算卡

四、全课小结,完善新知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解答这些题比较简便的方法该怎样想?

师:对于这些题目,先想到9+1=10,再把第二个加数分成1和几,9加1凑成10, 10再加剩下的数,这种方法叫“凑十法”。“凑十法”非常重要,在以后的学习中还要

经常用到。比如:“8+5”怎样把8凑成10?“7+6”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试一试。

20xx年6月

《9加几》说课稿

田坝中心小学 何成蓉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数的分解组成、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是进位加法的起始课,在本单元甚至小学整个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分析教材,结合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进行简单的9加几计算,熟练掌握“凑十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问题情境,经历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用自己的方法进行9加几计算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情景图中的事物有好奇心,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算法。

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经历动手操作、学会进行9加几的计算。而理解“凑十法”,并用完整的语言来概括其思考过程,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二、说教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

式讨论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尝试中,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逐步感知算理。

三、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感知、体验、交流、合作比较中灵活地掌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此外,为了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特做了以下教具准备:红圆片、黄圆片等。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详细来说说自己对本课的教学构想。本课分为四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在教学活动开始时,出示学生喜爱的兔博士,用兔博士带来的口算题进行复习:9+()=10 10+5= 10+3= 3能分成()和() 8能分成()和()

通过兔博士引入课题,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习9加几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谜语导入,探索新知

在这个环节我将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分三步来完成。

第一步:谜语导入,寻找信息

“同学们对于以前的知识掌握得真不错,作为奖励,老师要送给大家一个小谜语:头戴红帽子,身穿白袍子,走路摆架子,说话伸脖子。打一动物”。

学生很快猜出是鹅。接着出示一幅鹅的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自己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猜谜语”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游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

学生通过观察情景图,可能会发现:

有9只白鹅,3只黄鹅。

有两只张开翅膀的,10只不张翅膀的。

有4只头朝左的,8只头朝右的。……

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都给予鼓励。接着让学生帮忙来解决一道数学题:白鹅和黄鹅一共有多少只?你会列出算式吗?”

学生可能会列出9+3或3+9,并让学生说出算式所表达的实际意义。9+3如何计算呢?带着这个问题走进第二步:讨论交流,得出方法。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列出9+3后,引导学生用自备的学具自己去摆、去想、去算。

教学预设: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有:

从9接着数,10、11、12;

把圆片放在一起,一个一个地数,1、2、3……直到12;或2个2个地数,2、4…^

如果有学生出现凑十法,教师要及时予以表扬,并请学生用投影摆圆片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重点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学生的表达可能不够规范,不够严谨,只要学生表达出凑十的想法即可。

如果学生没有出现所期望的“凑十法”也没有关系,我会以参与者的身份来提示学生“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

呢?”试着让学生摆弄圆片去做,若还是不行,我就边演示边向学生介绍“凑十法”的方法。即“先从3里面拿出1个与9凑成10,10再加2得12,有能力的学生可以直接理解3能分成1和2”

第三步:归纳算法,选择最优

“同学们真了不起,小小一道题,竟然想出了这么多的解题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呢?”及时引导学生对几种方法进行比较,让他们体会到用 “凑十法”计算起来又对又快,在对比中感受数学的简捷之美。

第三环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算一算部分,通过多媒体课件,分别展示向日葵、枫叶图,培养学生看图解加法算式的能力,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本题重点是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过程。

练一练第一题,通过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熟悉计算方法,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第二题采取游戏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竞争意识。第3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先让同桌互相以讲故事的形式弄清楚画中的内容,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列式计算。这些题从具体的图到算式到应用,步步提高,具有循序渐进的层次性。

第四环节:全课小结,完善新知

通过让学生谈论这节课的收获,巩固新知,进行小结。

五、说板书设计

这样设计板书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图文并茂,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力求重点突出,便于学生观察,提高教学效率。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我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爱上数学,在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体验。

20xx年6月

《9加几》教学反思

田坝中心小学 何成蓉

《9加几》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好本节知识,可以为以后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础。《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使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从这一理念和目标出发,我设计了“9加几”这节课,在教学中,我力争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机会,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

一、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识打好铺垫

在刚开始上课时,我设计了一些口算题目。如:9+1+8 9+1+4 9+1+3 这些连加式题,让学生观察这些题目有什么共同点?好算吗?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让学习成为孩子的快乐。如:教学例题“9+4”时,我不忙着具体分析,而是先唤醒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学生思维得到解放,众说纷纭: 有

的是一个一个数的,有的是接着数的,还有一部分学生是用“凑十法”算的。我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算法多样化的理念。这样,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就给学生留下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机会,每个人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在不断地进行独立思考,创新意识会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们敢于发表观点不一的看法。

三、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但有些学生的方法往往不是最简便的,有时导致速度很慢,所以我适时地强调“凑十法”的好处,如:挑选两名学生进行口算比赛,其中一名用“数”的方法,另一名学生用“凑十法”,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算法进行评价,进而慢慢认识到“凑十法”是一种比较简便的算法,以达到优化算法的目的。同时,我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使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进一步形成“凑十法”的表象,及时内化计算方法,做到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大可能地拓宽他们的思维,也为后面学习加减法简便计算中“凑百”、“凑千”奠定基础。这样既呵护了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计算方式的权利,又给学生提供了对各种方法做出比较、反思和改进的机会,促进学生更高智慧的生成。

当然,在这节课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在教学

的过程中,总结的不到位,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一味的求快,直奔主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请孩子们看着图,先提数学问题,然后列式、解答,这样就能给孩子留下一个思考计算过程的空间。觉得自己有时候,考虑问题还是不够全面,不够细,教学时免不了因为一开始的“粗枝大叶”而走回头路。

20xx年6月

更多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

1小学数学教学之心得不经意之间我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已有几年了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经验以及与一些优秀的前辈老师的交流我总结出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些心得与体验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创设各种各样引发他们...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在教学实验中学生能给出的总结形式包括:表格式——条理性很强。思路清晰,概括能力强,有较强的周详思维能力,内容包括章节的内容说明,主要运算法则,各种问题的解题方法、注意事项及例题。趣味式——具体、形象而且生动、…

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这一学期,我担任学校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在继续推“自主——合作——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将小课题研究“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实践于课堂教学中,把…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三十家子小学: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杨春华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一点心得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一点心得在教学改革飞速发展的今天摆在每一位老师面前的是怎样让学生高效地获得新知在数学方面获取新知更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最有效呢著名教育家赞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摘要」:很多学生都反应学习数学知识很难,学习数学应用题更难,其实他们只学会了数学的基本算法,而没有真正的理解数学的含义。因此,数学老师有必要结合各种实际情况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关键字:数学问题生活化学习数学兴趣…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20xx年春季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心得体会赛什斯镇克岔小学彭振民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下午好有幸今天站在这里和大家交流感到非常的幸运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有效地课堂教学是我们在做的各位教师值得深思的教学话题...

小学数学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_2

二年级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学习心得威宁三小蔡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需要很多家长外出打工一部分学生就成为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在家无人管教缺乏关爱性格内向不爱与外界接触与同学相处不融洽有严重的自卑心理有的甚至走上...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20xx年10月18号我有幸参加了保山市教育局组织的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研讨会一天的时间先后聆听了2位优秀教师的优质课和精彩的讲座让我颇多感悟受益匪浅每节课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经验总结时间如梭转眼已经在教学工作岗位上工作十多年了回顾这几年的工作我思绪万千感慨多多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一注意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引导学生饶有兴趣的参...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心得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心得ban一寻求知识背景激起学生内需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算理法则等都可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知识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知识向前延伸寻求它的源头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从何处产生为什么会产生在此基础上...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阶段如何加强计算能力的教学培训心得体会箐口乡中心小学杨翔20xx年5月25日本学期我校王仁国老师于20xx年5月21日对我校所有教师进行了小学阶段如何加强计算能力的教学的校本教研培训我受益匪浅王老师以生动的...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5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