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知识总结

时间:2024.4.20

高一地理知识总结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

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

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

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水循环

(1)类型:

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

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

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

△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

△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

△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

△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

△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

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

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

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资源的定义:

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

△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

△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5、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第二篇:高一下学期地理知识总结


恶战地理模块考 狄峂伟 08.6 恶战模块考 高一下学期期末(地理)复习提纲

2008.6

1

恶战地理模块考 狄峂伟 08.6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一节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 总趋势:持续增长

特点:阶段性,工业革命以前:缓慢增长;工业革命以后:增长加速;二战后:快速增长

高一下学期地理知识总结

人口高速增长阶段(1961-19xx年) 人口减速增长阶段(1970-1980 人口波动增长阶段(

人口低速增长阶段(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

1,改变定居地的行为

2

3 ①新大陆发现前:迁移集中在旧大陆,跨国迁移多,跨洲迁移少

②新大陆发现后:跨洲迁移,从旧大陆亚洲、欧洲、非洲迁往新大陆南、北美洲、大洋洲 ③二战后,外籍工人(劳务输出)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人口迁移流向,欧洲:迁出变为迁入;拉丁美洲:迁入变为迁出;北美洲、大洋洲:一直是迁入;亚 洲、非洲:一直是迁出

2

恶战地理模块考 狄峂伟 08.6

国内:迁移的最直接原因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 清以前:由黄河流域迁往珠江、长江流域,原因是战争 清——新中国:闯关东、走西口,原因是经济

建国后、改革开放前:响应国家号召,开发新疆等,迁移少,原因是计划经济,严格户籍管理 改革开放后:从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人口流动频繁,规模加大 4、原因:经济原因(主要因素):例如,三峡移民(开发性移民)

政治因素:政治迫害(乌干达)、战争(巴以战争)、国家有组织移民(移民戍边) 社会文化:宗教迫害(印巴分治)、民族歧视(印第安人)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差异、环境恶化(爱尔兰水灾移民) 其他:家庭、婚姻:男女婚嫁、两地分居

5、性别、年龄:男性比女性易迁移,年轻人比儿童、老人易迁移

第三节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 ①定义:养活的最大人口数(生存)

②影响因素:资源 ③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世界100亿,中国 16合理人口容量,定义:养好的最大人口数(发展)

③本国自然资源:正相关 ④生活质量、消费水平:负相关

高一下学期地理知识总结

3

高一下学期地理知识总结

恶战地理模块考 狄峂伟 08.6

高一下学期地理知识总结

4

高一下学期地理知识总结

恶战地理模块考 狄峂伟 08.6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主要污染源:汽车尾气、工矿企业燃煤、居民燃煤

水污染污染源: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垃圾堆放

固体垃圾污染:污染大气、水和土壤

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物种减少

地面沉降:原因为过量开采地下水、挖煤

其他: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失业人多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1、地域文化:物质基础是地理环境

形成:自然和人文因素

范围:可大可小,可单、多要素

状态:一定时期相对稳定,不断变化

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

建筑空间布局

文化的融合

建筑结构

建筑风格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

气候:热带:橡胶、椰子、菠萝、甘蔗

亚热带:柑橘、荔枝、龙眼(湿桂圆)

温带:梨、桃、苹果、甜菜

高寒:青藏高原青稞

5

恶战地理模块考 狄峂伟 08.6

降水:水多,种水稻;水少,种小麦。

光照:长日照植物,新疆哈密瓜;短日照植物,塑料大棚 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养分来源

地形:平原,易于发展种植业,利于实现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三江平原机械化水平最高 山地,发展畜牧业和林业(不易发展种植业,发展畜牧业和林业可以保持水土) 水源:河西走廊粮棉生产、南疆棉花生产、河套平原(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 社会市场因素(决定性作用,决定类型、规模)

二、农业地域类型 1、按发展阶段

原始农业(贫穷、落后的热带雨林地区) 传统农业(发展中国家) 现代农业(发达国家) 业地带、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2、按生产对象: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 3、按投入多少:

高一下学期地理知识总结

对地理景观的影响:大部分地区由农业景观取代自然景观

对资源的影响:对森林态度,原始社会:采集、狩猎(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农业阶段:障碍、资源 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

第二节 工业区位

6

恶战地理模块考 狄峂伟 08.6

一、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主导区位因素:原材料、市场、运输条件、劳动力素质、劳动力成本、能源、环境条件、其它因素

高一下学期地理知识总结

二、工业地域 工业联系

工业集聚

工业地域 工业点:工业地域类型的基层单位,小城镇和乡镇的经济主体,例:济钢

工业区:工业地域类型的中心环节,中等城市经济主体,例济南东部济钢和炼油厂工业区 工业枢纽:一般对应工业城市,例:济南、天津

工业地区:多个工业城市,在经济协作区或全国工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例:沪宁杭等

工业点、区、枢纽、地区在内外联系、经济作用强弱、工业部门多少、综合性大小方面逐级增强

7

高一下学期地理知识总结

恶战地理模块考 狄峂伟 08.6

世界主要工业区: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欧洲西部工业区:工业化最早的地区,现代工业高度发达

俄罗斯-乌克兰工业区:以重工业为主,核工业、宇航工业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北美工业区:工业现代化程度高,微电子工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日本-中国工业区:大力发展海上航运、劳动力丰富、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产品,加强国际合作 大气污染企业:水泥厂、酿造厂

水污染企业: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

大气污染、水污染企业:化工厂、炼油厂

大气污染、固废污染企业:发电厂、钢铁厂

无污染企业:服装厂、印刷厂、玩具厂

第三节 地域联系

地域联系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

一、交通运输

1、五种交通运输方式

航空:最快捷的运输方式

管道: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

2、五种方式排序

3

方式 任务

交通运输工具 实物(信函、文件、包裹)

电磁系统 信息(文字、符号、图像、声音、语言)

环节:收购 存储、调运、销售

国际贸易:商品贸易、资本投入、劳动力和技术流动,贸易比商业范围广

四、交通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水路交通与城市的兴起,影响城市区位和形态

8

恶战地理模块考 狄峂伟 08.6

区位:江岸渡口和河流交汇处 武汉、宜宾、重庆

形态外部:沿河呈带状、团块状西安:泾、渭河交汇;内部:棋盘状

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综合交通使城市多方向综合发展,集中式团块状、分散状、多方向沿轴放射状

木船时代:沿河发展

轮船时代:沿江海发展

(火车拉来的城市,京广、湘黔、浙赣)

五、交通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1、商业网点区位:帆船、马车时代:河流、大道汇合处

公、铁路时代:公铁路沿线和交通枢纽处

2、商业网点区位变化

城市郊区化

9

更多相关推荐: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1阳光家教网高一生物学习资料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大全)

1天体及主要类型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几种常见的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2天体系统1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宇宙天体系统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按由近及远依次为水金地...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12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理高考应考最后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答题的基础思路1特征类明确各种地理特征的答题要点结合区域特征做答此类题多为看图归纳2原因类从自然原因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水文植被矿产资源板块运动等要素和社会经济原因包括市场...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含图标)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课本P3图12银河系河外星系...

高一上学期地理教学总结

20xx-20xx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地理教学工作总结史地学科组:魏东升二〇20xx年x月20xx~20xx年度高一上学期地理教学工作总结本学期我担任高一级6、7、8、9、10、11六个班的地理课。由于是刚接触高…

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自小到大括号内为同级星系地月系其他行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八大行星顺序与太阳距离由近及远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行星绕日公转1方向...

高中地理_知识点总结_必修3

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区域...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一自然背景1气候背景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2特征层次性整体性差异性可变性开放性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同都是平原地区并...

高一地理必修2第四、五章考试必背知识总结

河南省叶县二高高一地理复习资料高一地理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1工业生产主要在工厂里劳动力利用动力和机械设备将原材料制成产品的过程2从经济效益看工厂应当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

高一地理知识总结(2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