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时间:2024.4.20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我从教小学三年级数学,觉得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通过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点滴经验,结合其他老师的交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我总结出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些心得与体会:

一、坚持不懈地抓好口算。

1、根据任教班级学生口算情况,制定本学期训练的具体目标。

(1)口算训练的目的不仅是提高学生口算的能力,有针对性的训练又为本册第四、第六单元的学习做好铺垫。

(2)由于第四单元是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因此在口算训练时可适当增加一些20以内进位加、特殊的口算题,如:25×2、25×4、15×2、15×3、15×4、15×6、14×5、12×5、16×5、125×8、125×4、17×3、45×2、24×5

2、根据教学进度及学生掌握情况,定期进行口算的检测或期末达标检测,既让学生找到学习的动力、发现差距,又能让家长了解孩子计算的能力,同时任教老师也能从中分析,找准突破口,使训练的效果更好。

二、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和算法。

笔算除法的教学应在学习时多让学生通过用实物分一分,从中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及计算方法。如:24÷2=,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吸管分一分,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也就是先算哪一位上的数?通过一道题的实践是不够的,还要再次多摆1--2道并说出计算方法。由于书上没有任何的计算法则,但在教学时教师还是应把方法板书。

不管是笔算乘法或笔算除法,教学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估算是验证计算结果的较好手段之一,但经常在教学时会被遗忘或略略带过,没有成为学生计算的“好帮手”。

如:21×4 28×6 ( )×6<58

125÷5 96÷8 63÷3 360÷3

三、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对于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千克、克、吨》、《周长》、《年、月、日》,教学时可让学生寻找身边与知识有关的事物,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不断加深理解,从而

达到概念的强化。

如:《千克、克、吨》通过实物让学生掂一掂理解1克、1千克有多重,再估一估1吨有多重,经过观察---掂---估后,从而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课外可布置学生寻找身边的一些生活物品判断用哪种重量单位较合适,填写后进行交流判断。

《周长》这单元既让学生感到新奇,但又是本册书的难点之一。教师在备课时感到很简单,不就是求封闭的平面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嘛。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只要记住计算方法就会算了。真正教时就发现并没有像老师想象的那样学生能较快理解并正确解决实际问题。主要原因有:1、对“周长”这概念接触较少,学生没有充分理解。2、当概念没有得到理解时,又学习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不明白方法由来只记住公式,因此当遇到较灵活的题目时,无从下笔。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法则、规律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些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给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带来困难。如果采用课件动态图象演示,在动中引路,动态地显示事物演变的过程,把整个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地演示出来,而且其动态的演示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例如:在《图形的运动设计》中,利用计算机生动直观,变静为动,图文并茂放大细节,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教学内容,在创设情境中用计算机演示转动的风车,对称的蝴蝶不停地在挥舞着翅

膀,小船平移的运动,实现教学的优化,由多媒体演示,旋转后的图形及平移和旋转的区别,通过风车转动动态,清晰地旋转过程,学生轻轻松松地掌握了平移、旋转图形,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兴起盎然。

小学生稳定性差,易疲劳,在巩固环节思想最易溜号,只有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才能使他们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多媒体技术为实现练习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方便。在内容上可以设计具有情景的趣味题,便于操作的游戏题,朗朗上口的儿歌题等;练习形式可以创设游戏性、娱乐性较强的数学游艺宫、脑筋转转弯、数学擂台赛、数学灯谜会、幸运大抽奖、看谁中大奖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寓学于乐,从而由“被动型”学习转为“主动型”学习,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的容量大大增加。而且还可以建立题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题目进行练习,实施因材施教,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适时、适量、适当的训练,实现“尖子生”吃得铇,“中下生”吃得了,达到减负增效的作用。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各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

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第二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的的一些困惑及思索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的的一些困惑及思索

泽口小学:虢玉娟

小学课程改革在潜江市已经推行了一个多轮回,小学课程标准抛弃了将数学学习内容分为“数与计算,量与计量,几何初步知识,应用题,代数初步知识,统计初步知识”六个方面的传统做法,构建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和综合应用”。 新教材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更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本人遇到了一些困惑,针对困惑不断反思也有了些许明白,现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如何定位三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与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 三年级下册的小数加减法限制在元、角、分背景下,把元、角、分作为一种生活原型,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和学习小数的读、写,一位小数的大小比较、计算等。四年级下册的小数则脱离了元、角、分的背景,从具体生活原型中抽象出小数的意义。

之所以选择“元、角、分”这样一个情境学习小数,首先,由于购物情境非常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为学生学习小数建立一个熟悉的生活原型,这有助于学生认识小数,有助于学生体会小数与现实生活联系;其次,人民币为学生提供了认识小数的一种直观模型。换钱等活动(包括模拟的换钱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可直观操作的机会,它对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有很大的支持作用。

以上说明也解释了“本教材为什么不把小数的认识放在分数之后学习?”的困惑。传统教材之所以把小数的认识放到分数之后,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分数基础上学习小数,即借助分数与小数的关系来引入小数。这是学习小数的一条思路,但如今学生通过“元、角、分和小数”这个熟悉而又直观的原型认识小数后,就不必放到分数后学习了。而到了四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就可以进一步学习小数的意义了。

此外,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有的老师提出:是否应该让学生知道小数不仅表示元、角、分,还可以表示长度、质量等。

确实在一个概念的学习中,通过多个例子从不同角度引入是有价值的。但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小数,而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长度、质量等本身的理解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他们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借助更难的例子来认识一个不是很复杂的内容并不利于概念的学习,所以,教材还是选择了从“元、角、分和小数”这一学生最为熟悉的素材入手认识小数。需要提醒老师注意的是,教材在《森林旅游》一课的“实践活动”这个小栏目,对长度、质量背景下认识小数有一点渗透,不过这里只是让学生稍作了解,教师不必要求学生解释其意义。到了四年级下册,将学习小数的意义,那时会把小数拓展到长度、质量等其它情境。

二、如何区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

本单元把平移、旋转与轴对称等作为学习内容,从运动变化的角度来认识“空间与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本单元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因此建议课堂

教学尽可能体现:通过学生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知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现象;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图形变换,发展空间观念;在方格纸上做一些简单的作图,欣赏并设计一些图案。

教材虽然强调在现实情境中,帮助学生体会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但需要注意的是,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往往很复杂,我们在学习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时可以借助现实情境帮助理解,但不宜对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做过多讨论,尤其注意不要在考试中出一些复杂的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来判断。在这里,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平面图形的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练习基本上也都是基于方格纸上的轴对称、平移和旋转运动。

在学习中,学生可能会问到摩天轮的运动、窗帘的拉动、门的转动、荡秋千、钟摆等生活现象算不算旋转。回答这些具体的问题,教师首先需要理解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在图形的变换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变换,就是全等变换,也叫做合同变换。如果图形经过变换后与原来的图形是重合的,也就是图形的形状、大小不发生变化,那么这个图形的变换就叫做全等变换,即原来的图形中,任意两点的距离假设是l的话,经过变换后的两点之间的距离仍是l,所以全等变换是一个保距变换,而且由于距离保持不变,图形整体的形状、大小,都可以证明仍然是保持不变的。

全等变换有几种方式。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要由一个图形的运动得到另一个图形,可以作怎样的运动呢?可以是平移。除此以外呢?比如两个三角形有一顶点重合,那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这两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顺序是一致的,这时其中一个经过旋转就能与另一个重合;还有一种是顶点的顺序相反,这时将其中一个反射(翻折)就能得到另一个。上面的变换就是平移、旋转和反射变换,它们是三种基本的全等变换。反射变换也叫做轴对称变换,即一个图形经过反射变换后得到另一个图形,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具体的什么叫“平移”、“旋转”和“反射”,我们不给出数学上严格的定义,在此直观地给予解释,并指出这些变换的基本要素。

如果原图形中任意一个点到新图形中相对应点的连线方向相同,长度也相等,这样的全等变换称为平移变换,简称平移。也就是说,平移的基本特征是,图形平移前后“每一点与它对应点之间的连线互相平行并且相等”。可以看出,确定平移变换需要两个要素:一是方向,二是距离。

旋转的基本特征是图形旋转前后“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并且各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的夹角都等于旋转的角度”。可以看出,确定旋转变换需要两个要素:旋转中心、旋转角(有方向)。

如果连接新图形与原图形中每一组对应点的线段都和同一条直线垂直且被该直线平分,这样的全等变换称为反射变换。垂直平分对称点所连线段的直线叫做对称轴。也就是说,反射变换的基本特征是“连接任意一组对应点的线段都被对称轴垂直平分”。显然,确定反射变换的关键在于找到对称轴。

再来看学生问过的例子,比如说摩天轮的转动,它看起来既像平移,又像旋转。实际上,这个例子不是一个好例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它过于复杂了,说不清楚的东西太多了。比如把人抽象成一个点的话,似乎能够看成绕着摩天轮中心的旋转运动。但是,在数学中单纯地讨论一个点的运动没有多大意义,实际上变换是平面上每个点都做同样的运动。如果把人抽象成一个三角形、或者一个长方形,你又发现它不是一个旋转了。有的文章是这么认为的,如果静态地看运动前和运动后的图形,人的运动可以看成能够通过平移得到,这是有道理的。总之,这个问题太复杂了,我们不建议让学生去讨论这个问题。又如,窗帘拉动这件事,也是很麻烦的。如果只看窗帘的一个边,确实是在平移;但是要把窗帘看成一个整体,又可以把它看成一种压缩的变化。所以这些例子都不是好的例子。再如荡秋千、钟的摆动,如果把秋千和钟摆抽象成平面图形或点,可以看成是平面图形的旋转,当然,我们不考虑荡秋千的人在荡秋千时的形体变化。但无论如何,这些现象让小学生来讨论都太过复杂。对于这部分内容,小学生通过操作活动直观感受到,平移就是沿着一定的方向移动了一定的距离;旋转就是绕一个点转动一定的角度,就可以了。

所以,在学习的开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去理解三种变换,但是这时候选择的例子要简洁一些,并且说清楚关注的是什么。当学生有了经验以后,可以尽快的进入到图形的变换的讨论中。

三、如何教会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画图时,特别是需要学生数出平移后的格数时,学生常常会出错。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的办法是多操作。比如,让学生先剪一个与要平移的图形大小一样的硬纸片,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平移,再在方格纸上描出来。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一个点或一条边是怎样按要求平移的。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点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经过多次的操作,学生慢慢地就体会到了数格、找点的方法,画图的难点也就会得到突破。必要的时候,教师还可以“放慢”平移的过程,平移1格后让学生观察图形位置的变化、平移2格后、平移3格后??

四、在“旅游中的数学”设计旅游计划的任务时需要注意什么?

“旅游中的数学”是一个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一般需要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同时需要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

“旅游中的数学”是由三部分组成的系列实践活动。在“租车”的活动中,通过解决40人如何安排车辆的问题,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在“用餐”活动中,通过搭配快餐,让学生懂得合理选择的重要性。同时,通过计算用餐的费用,复习并应用小数的加减法。在“旅游计划”中,通过让学生了解旅游路线、景点、费用等活动,提高他们收集数据与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时,可以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先安排“租车”活动,让学生解决租车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车辆的情况与旅游的人数,在表格中一一列出所有可能的租车方案。本活动最省钱的策略是车的座位尽可能坐满,如果不可能坐满,空位必须尽可能少。在开展“用餐”的活动时,可以先由学生独立地进行选择,

分别计算用餐的费用,然后开展交流活动。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搭配,就菜的荤素搭配、主食搭配开展讨论。同时,也应培养学生节约的习惯。

“旅游计划”的制定是一项开放性的活动,在开展本活动之前,学生应先了解旅游的景点、路线、时间、费用等数据,为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网上或电话咨询旅行社为学生搜集一些相关的信息。对于广大农村学生,也可以通过询问家长等方式,了解有关信息。对收集的数据,每个小组可以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意见,集体制定一份旅游计划,并在全班交流。为了提高学生设计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评选“最受欢迎的旅游计划”。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结合学校的春游活动,实施学生的最佳设计计划。

旅游方案的设计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学习活动。可能完成这个任务对学生来讲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不过通过合作学习一般是可以完成任务的。当然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们非常希望通过课内外的结合帮助学生获得多信息的方面,因为这无论是对学生解决问题,还是开阔学生的眼界都是有好处的。

五、在学习“什么是面积”时,让学生拿硬币、小方块等来比较面积的大小有什么价值?

在初步认识面积后,教材呈现了一个正方形与长方形,并请他们比一比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由于不能直接判断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所以学生必须想办法进行比较。教材中呈现的四种方法是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学生可能采用的方法:一是将两个图形重叠后,再进行剪拼;二是利用硬币摆一摆、数一数;三是用小方块摆一摆;四是画格子再数数的方法。当然,这些方法仅仅是一种教学的提示,而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探索来进行。

无论是用硬币、小方块、画格子,或者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橡皮摆,其共同点就是用一个“单位”去量,这正是度量的含义。所以,鼓励学生用多种策略去比较面积的大小,不仅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也有助于学生体会度量的含义。进一步,教材设计“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些呢?”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在多种方法中用正方形进行测量和比较的优点,从而为后面学习面积单位做好铺垫。

六、1千米?和1000米?有什么区别?

1千米?和1000米?咋看起来似乎有相似之处,但实际上它们表示的是两个大小完全不同的面积。

我们通过举例来说明这个问题,比如就正方形的面积来说,1千米?,是指边长为1千米(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1000米?是指1000个变成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之和。

如果进行换算的话,1千米?=1000×1000=1000000米?。显然,1000000米?远远大于1000米?,是它的1000倍。。

在读法它们也是有区别的,1千米?读作“一平方千米”,1000米?读作“一千平方米”。

七、本教材中分数的引入特点是什么?

分数被安排在两个学段中进行学习。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是初步认识分数,而在五年级,学生将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

根据三年级学生思维发展和生活经验的特点,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并且能够实际操作的分物情境引入分数。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多少?怎样表示呢?鼓励学生讨论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这个讨论过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原来学过的数不够用了,感到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创造表示“一半”的方法。学生可以画图来表示,也可以发明自己的符号来表示。在此基础上,再引入“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这实际上鼓励学生经历了从运用自己的符号表示到运用数学符号进行表示的过程。

进而,教师安排了分别涂出一些图形的1/2,不仅有利于学生借助几何模型体会分数的意义,并且学生将感受到1/2不仅可以表示半个苹果,还可以表示许多事物的“一半”,感受数学符号的作用。

“分一分(二)”的主要内容是感受可以用分数表示由多个给踢组成的整体中的若干份。这种分数“整体”意义的拓展,更多突出了分数的实质——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本人更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学习方法、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在日常教学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反思贯彻落实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不断地推陈出新,探索出更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

更多相关推荐: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

三年级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如何抓好教学成绩----教学心得体会教书以来,教数学的时间不少,有体会的时间不多。通过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点滴经验,结合其他老师的交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我总结出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的一些心得与体会。…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20xx20xx年度第二学期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心得体会韦华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心得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心得新安小学黄莹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心得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短短的一学期教学工作又结束了,在这繁忙而充实的一学期中,我感触较多,现将本学期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得失作一个反思。今年我接任了三年级的数…

课改中的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三年级《数学》新课改教学心得体会(20xx—20xx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师:李毅本学期除了充实理论知识的学习,还继续进行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感到我的数学课堂提问存在一些问题:1、提问的目的不明确,不能准确把握知识…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心得体会我从教小学三年级数学觉得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

刘文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81班匆匆忙忙一学期又结束了回顾一学期来的教学工作虽然有些累但又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在今后的教学中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现将本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一认真钻研教材准确传授知识这学期我继续担...

三年级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三年级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木耳小学三年级杨鑫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对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边学习边教学的过程中我积极汲取和消化课...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师读书心得

教师读书心得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承担着传播人类思想文化的重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一言堂已全盘否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教师要成为研究者专家和名师因此和众多...

20xx版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单元小结

2014版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单元小结,内容附图。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部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时间与数学一教学反思1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学生合作探究意识的培养学生初步形成了小组合作研究的能力因此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主要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心得(3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