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上海科学出版社

时间:2024.10.12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第6章  实数

1、平方根: 

⑴、定义:如果√a=a,则√a叫做a的平方根,记作“√a?”

(a称为被开方数)。 

⑵、性质: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⑶、算术平方根: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a”。      

  2、立方根:

 ⑴、定义:如果=a,则x叫做a的立方根,记作“”(a称为被开方数)。 

⑵、性质: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0的立方根是0;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 

3、开平方(开立方):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立方根)的运算叫开平方(开立方)。 二、规律总结: 

1、平方根是其本身的数是0;算术平方根是其本身的数是0和1;立方根是其本身的数是0和±1。 

2、每一个正数都有两个互为相反数的平方根,其中正的那个是算术平方根;任何一个数都有唯一一个立方根,这个立方根的符号与原数相同 

3、a本身为非负数,即a≥0;a有意义的条件是a≥0。 

4、公式:⑴(√a)2=a(a≥0);⑵?=a?(a取任何数)。 

5、非负数的重要性质:若几个非负数之和等于0,则每一个非负数都为0

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1).自然数(小学):数出物体个数的这样的数,如1、2、3、4、5......叫做自然数。

(2).整数(小学):0和自然数叫做整数。

(3)整数(中学):正整数、负整数和0统称为整数。

(4)正数: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

(5)负数:小于0的数叫做负数。

(6)分数(小学):形如1/2、5/3、7(3/5)这样的数叫做分数。

(7)分数(中学):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统称为分数。

(8)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9)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具体表示方法为√2、√3这样的数。

(10)实数:有理数与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第7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7.1不等式一般地,用符号“<”“>”“≤ ”“≥”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不等式的性质: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7.2不等式的解: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不等式的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的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7.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般地,关于同一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第8章 整式乘除与因式分解

8.1幂的运算

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m,n都是正数)是幂的运算中最基本的法则,在应用法则运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幂的底数相同而且是相乘时,底数a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式字母,也可以是一个单项或多项式;
②指数是1时,不要误以为没有指数;
③不要将同底数幂的乘法与整式的加法相混淆,对乘法,只要底数相同指数就可以相加;而对于加法,不仅底数相同,还要求指数相同才能相加;
④当三个或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法则可推广为 (其中m、n、p均为正数);
⑤公式还可以逆用: (m、n均为正整数)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1. 幂的乘方法则: (m,n都是正数)是幂的乘法法则为基础推导出来的,但两者不能混淆.
※2. .
※3. 底数有负号时,运算时要注意,底数是a与(-a)时不是同底,但可以利用乘方法则化成同底,
如将(-a)3化成-a3
※4.底数有时形式不同,但可以化成相同。
※5.要注意区别(ab)n与(a+b)n意义是不同的,不要误以为(a+b)n=an+bn(a、b均不为零)。
※6.积的乘方法则:积的乘方,等于把积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即 (n为正整数)。
※7.幂的乘方与积乘方法则均可逆向运用。

同底数幂的除法
※1. 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 (a≠0,m、n都是正数,且m>n).
※2. 在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同底数幂相除”而且0不能做除数,所以法则中a≠0.
②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即 ,如 ,(-2.50=1),则00无意义.
③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p次幂(p是正整数),等于这个数的p的次幂的倒数,即 ( a≠0,p是正整数), 而0-1,0-3都是无意义的;当a>0时,a-p的值一定是正的; 当a<0时,a-p的值可能是正也可能是负的,如 ,
④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

8.2整式乘法

※1. 单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单项式乘法法则在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积的系数等于各因式系数积,先确定符号,再计算绝对值。这时容易出现的错误的是,将系数相乘与指数相加混淆;
②相同字母相乘,运用同底数的乘法法则;
③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要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④单项式乘法法则对于三个以上的单项式相乘同样适用;
⑤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结果仍是一个单项式。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是通过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即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积是一个多项式,其项数与多项式的项数相同;
②运算时要注意积的符号,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③在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
※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中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要防止漏项,检查的方法是:在没有合并同类项之前,积的项数应等于原两个多项式项数的积;
②多项式相乘的结果应注意合并同类项;
③对含有同一个字母的一次项系数是1的两个一次二项式相乘 ,其二次项系数为1,一次项系数等于两个因式中常数项的和,常数项是两个因式中常数项的积。对于一次项系数不为1的两个一次二项式(mx+a)和(nx+b)相乘可以得到

8.3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
¤1.平方差公式: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它们的平方差,
※即 。
¤其结构特征是:
①公式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两个二项式中第一项相同,第二项互为相反数;
②公式右边是两项的平方差,即相同项的平方与相反项的平方之差。

完全平方公式
¤1. 完全平方公式: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
¤即 ;
¤口决:首平方,尾平方,2倍乘积在中央;
¤2.结构特征:
①公式左边是二项式的完全平方;
②公式右边共有三项,是二项式中二项的平方和,再加上或减去这两项乘积的2倍。
¤3.在运用完全平方公式时,要注意公式右边中间项的符号,以及避免出现 这样的错误。


8.4整式的除法
¤1.单项式除法单项式
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其特点是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转化成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所得商的项数与原多项式的项数相同,另外还要特别注意符号。

8.5因式分解

这种吧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因式分解,也叫作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方法:

因式分解没有普遍的方法,初中数学教材中主要介绍了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而在竞赛上,又有拆项和添减项法,分组分解法和十字相乘法,待定系数法,双十字相乘法,对称多项式轮换对称多项式法,余数定理法,求根公式法,换元法,长除法,除法等。 

注意三原则   

    1 分解要彻底 

  2 最后结果只有小括号 

  3 最后结果中多项式首项系数为正(例如:-3x^2+x=-x(3x-1))  

基本方法 

⑴提公因式法 

  各项都含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具体方法:当各项系数都是整数时,公因式的系数应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字母取各项的相同的字母,而且各字母的指数取次数最低的;取相同的多项式,多项式的次数取最低的。 

  如果多项式的第一项是负的,一般要提出“-”号,使括号内的第一项的系数成为正数。提出“-”号时,多项式的各项都要变号。     例如:-am+bm+cm=-m(a-b-c); 

            a(x-y)+b(y-x)=a(x-y)-b(x-y)=(x-y)(a-b)。   注意:把2a^2+1/2变成2(a^2+1/4)不叫提公因式 

⑵公式法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方法叫公式法。       

平方差公式:a2-b2=(a+b)(a-b); 

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 2; 

注意:能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的多项式必须是三项式,其中有两项能写成两个数(或式)的平方和的形式,另一项是这两个数(或式)的积的2倍。   立方和公式:a3+b3=(a+b)(a2-ab+b2);    立方差公式:a3-b3=(a-b)(a2+ab+b2); 

  完全立方公式:a3±3a2b+3ab2±b3=(a±b) 2 3.   公式:a3+b3+c3 =(a+b+c)(a2+b2+c2-ab-bc-ca)   例如:a2 +4ab+4b2 =(a+2b)

第九章分式

基本知识点——分式

http://files.eduuu.com/img/2012/11/16/153454_50a5ec9e6804a.jpg

http://files.eduuu.com/img/2012/11/16/134848_50a5d3c0a256f.jpg 分式的通分

①分式的通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同分母分式(分式值不变)。
  ②分式的通分最主要的步骤是最简公分母的确定。
  最简公分母的定义:取各分母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确定最简公分母的一般步骤:
  Ⅰ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
  Ⅱ单独出现的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幂的因式连同它的指数作为一个因式;
  Ⅲ相同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幂的因式取指数最大的。
  Ⅳ保证凡出现的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为底的幂的因式都要取。
  注意:分式的分母为多项式时,一般应先因式分解。                                             分式的约分定义: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步骤:把分式分子分母因式分解,然后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
  注意:①分式的分子与分母为单项式时可直接约分,约去分子、分母系数的最大公约数,然后约去     分子分母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
        ②分子分母若为多项式,约分时先对分子分母进行因式分解,再约分。

分式乘除法则

http://files.eduuu.com/img/2012/11/16/135620_50a5d584a05f5.jpg

分式的乘方

http://files.eduuu.com/img/2012/11/16/135824_50a5d60096347.jpg

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遇到分式相加减,首先观察比较,辨别是同分母分式相加减,还是异分母分式相加减;若是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即http://files.eduuu.com/img/2012/11/16/140049_50a5d691c0314.jpg若是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分式,再加减,即http://files.eduuu.com/img/2012/11/16/140049_50a5d691d6a28.jpg运算的结果,能约分的一定要约分,将结果化为最简形式.

分式的混合运算

http://files.eduuu.com/img/2012/11/16/151834_50a5e8ca7737d.jpg

分式的四则运算与分式的乘方常用公式http://files.eduuu.com/img/2012/11/16/153122_50a5ebcaa36d4.jpg

分式方程意义与解法

  分式方程的意义

  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分式方程的解法

  ①去分母{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最简公分母(最简公分母:①系数取最小公倍数②出现的字母取最高次幂③出现的因式取最高次幂),将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若遇到互为相反数时。不要忘了改变符号};

  ②按解整式方程的步骤(移项,若有括号应去括号,注意变号,合并同类项, 系数化为1)求出未知数的值;

  ③验根(求出未知数的值后必须验根,因为在把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的过程中,扩大了未知数的取值范围,可能产生增根).

  一般地验根,只需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如果最简公分母等于0,这个根就是增根,否则这个根就是原分式方程的根。若解出的根是增根,则原方程无解。   如果分式本身约分了,也要代进去检验。

 列分式方程基本步骤

  ①审-仔细审题,找出等量关系。
  ②设-合理设未知数。
  ③列-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组)。
  ④解-解出方程(组)。注意检验
  ⑤答-答题。

解分式方程的步骤
  ⑴去分母,把方程两边同乘以各分母的最简公分母。(产生增根的过程)
  ⑵解整式方程,得到整式方程的解。
  ⑶检验,把所得的整式方程的解代入最简公分母中:
  如果最简公分母为0,则原方程无解,这个未知数的值是原方程的增根;如果最简公分母不为0,则是原方程的解。
  产生增根的条件是:①是得到的整式方程的解;②代入最简公分母后值为0。

初一知识点:与分式有关的条件

134642_50a5d342b3e81

第十章相交线 平行线与平移

10.1相交线:邻补角: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叫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像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

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未命名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同位角:∠1与∠5像这样具有相同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内错角:∠2与∠6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同旁内角:∠2与∠5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补充;垂线的性质: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10.2平行线的判定:

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3平行线的性质: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0.4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对应点: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中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样的两个点叫做对应点。

第十一章  频数分布

频数:一般地,我们称落在不同小组中的数据个数为该组的频数。

频率: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为频率。

组数和组距:在统计数据时,把数据按照一定的范围分成若干各组,分成组的个数称为组数,每一组两个端点的差叫做组距。


第二篇: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全)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 必考▲重点√了解

★ 复习重点:七至十单元测试卷 任课教师:闫冠彬

相交线与平行线

【知识点】√

1. ▲平面上不相重合的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或________

2. 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相邻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特点是两个角共用一条边,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邻补角互补;相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特点是它们的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对顶角相等。P3 例;P8 2题;P9 7题;P35 2(2);P35 3题

3. 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为90度,则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

叫做另外一条直线的垂线,他们的交点称为垂足。

4. 垂直三要素:垂直关系,垂直记号,垂足

5. 做直角三角形的高:两条直角边即是钝角三角形的高,只要做出斜边上的高即可。

6. 做钝角三角形的高:最长的边上的高只要向最长边引垂线即可,另外两条边上的高过边所对的顶点

向该边的延长线做垂线。 A AC?BC

7.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全

8. 垂线段最短; C B

9. 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10.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F(在两条直线的同一旁,第三条直线的同一侧),内错角Z(在

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两侧),同旁内角U(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同侧)。 P7 例、练习1

11.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全

12.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如果b//a,c//a,那么b//c P17 4

13. 平行线的判定。P15 例 结论: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

线平行。

P15 练习;P17 7题;P36 8题。

14. 平行线的性质。P21 练习1,2;P23 6题

15. ★命题:“如果+题设,那么+结论。”P22练习1

16. 真、假命题P24 11题;P37 12题

17. 平移的性质P28归纳

三角形和多边形

1.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重点题目】P76 3

例:三角形三个内角之比为2:3:4,则他们的度数分别为_____________

2. 构成三角形满足的条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判断方法:在△ABC中,a、b为两短边,c为长边,如果a+b>c则能构成三角形,否则(a+b?c)不能构成三角形(即三角形最短的两边之和大于最长的边) 1

【重点题目】P64例;P69 2,6;P70 7

3. 三角形边的取值范围:三角形的任一边:小于两边之和,大于两边之差(的绝对值)

【重点题目】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3和7,则三角形的第三边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__

4. 等面积法:三角形面积?1?底?高,三角形有三条高,也就对应有三条底边,任取其中一组底和高,2

1三角形同一个面积公式就有三个表示方法,任取其中两个写成连等(可两边同时?2消去)底?高2

?底?高,知道其中三条线段就可求出第四条。例如:如图1,在直角△ABC中,?ACB=900,CD是斜边AB

上的高,则有AC?BC?CD?AB

【重点题目】P70 8题

例 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4、5,则斜边上的高为_____________

5. 等高法:高相等,底之间具有一定关系(如成比例或相等)

【例】AD是△ABC的中线,AE是△ABD的中线, S?ABC?4cm2,则S?ABE=_____________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全

6. 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具有_____________

【重点题目】P69 5题

7. 外角:

【基础知识】什么是外角?外角定理及其推论

【重点题目】P75 例2 P76 5、6、8题

8. n边形的★内角和_____________★外角和_______√对角线条数为_____________

【基础知识】正多边形:各边相等,各角相等;正n边形每个内角的度数为_____________

【重点题目】P83、P84 练习1,2,3 ;P84 3,4,5,6;P90 4、5题

9. √镶嵌:围绕一个拼接点,各图形组成一个周角(不重叠,无空隙)。

单一正多边形的镶嵌:镶嵌图形的每个内角能被360整除:只有6个等边三角形(60),4个正方形(90),3个正六边形(120)三种

n??m??360:表示n个内角度数为?的正多边形与00 D 图1 000

m个内角度数为?的正多边形围绕一个拼接点组成一个周角,即混合镶嵌。

【例】用正三角形与正方形铺满地面,设在一个顶点周围有m个正三角形、n个正方形,则m,n的值分别为多少?

平面直角坐标系

▲基本要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1. 给出一点,能够写出该点坐标

2. 给出坐标,能够找到该点

▲建系原则:原点、正方向、横纵轴名称(即x、y)

√语言描述:以…(哪一点)为原点,以…(哪一条直线)为x轴,以…(哪一条直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 基本概念:有顺序的两个数组成的数对称为(有序数对)

2

【三大规律】

1. 平移规律★

点的平移规律(P51归纳)

例 将P(2,?3)向左平移3个单位,向上平移5个单位得到点Q,则Q点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 图形的平移规律(P52归纳)

重点题目:P53 练习; P54 3、4题; P55 7题。

2. 对称规律▲

关于x轴对称,纵坐标取相反数

关于y轴对称,横坐标取相反数

关于原点对称,横、纵坐标同时取相反数

例:P点的坐标为(?5,7),则P点

(1.)关于x轴对称的点为_____________

(2.) 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_____________

(3.)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_____________

3.位置规律★

重点题目: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全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全

★P59 1题;★P46 10题; P46 8题归纳为√(了解)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全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统计调查】

1. ▲统计调查的步骤以及每个步骤所采取的方式(数据处理的一般过程)P177“一、本章知识结构图”

2. ▲会用表格整理数据

3. ▲常见的统计图有哪几种?理解各自的适用范围及画法 P160 7题;★P179 5题;P180 9题

【例】某校学生来自甲、乙、丙三个地区,其人数比为2:7:3

⑴如果来自甲地区的人数为180人,求这个学校的学生总数;

⑵若用扇形图描述数据,求出扇形各圆心角的度数。

4. ★★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的优缺点 P158归纳 P159 3题

5. ▲简单随机抽样的特点

6. √分层抽样:先将总体分成几个层,然后再在各个层中进行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获得的样本与

样本的结构基本相同,与简单随机抽样相比,这种抽样能更好的反映总体。P158 练习1;P160 8 3

7. ★抽样调查的几个概念及其应用: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

【重点题目】P159 4题

【直方图】

▲用直方图描述数据的步骤(即做直方图的步骤)

1. 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2. 决定组距与组数

√原则:当数据在100个以内时,按照数据的多少,分成5?12组

√ 组距:把所有的数据分成若干组,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组内数据的取值范围)

3. 列频数分布表

√频数:各小组内数据的个数称为频数

4. 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5. 小长方形的面积表示频数。纵轴为频数。等距分组时,通常直接用小长方形的高表示频数,即纵组距

轴为“频数”

6.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全

:①取每个小长方形的上边的中点,以及x

轴上与最左、最右直方相距半个组距的点。②连线

【重点题目】P169 3、4题

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不等式、不等式组

1.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基本的思想是 ; 2.二元一次方程(组):含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把具有相同未知数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合起来,就组成了二元一次方程组。(具体题目见本单元测试卷填空部分)

3.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常用的方法有 和 。P96、P100归纳

4. ★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实际问题。关键:找等量关系

常见的类型有:分配问题P118 5题;P108 4、5题;P102 练习3;P104 8题;P1034题;追及问题P103 7题、P118 6题 ;顺流逆流 P102 练习2;P108 2题;药物配制 P108 7题;行程问题 P 99 练习4; P108 3,6题 顺流逆流公式: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全

5.不等式的性质(重点是性质三) P128 5、7题

6.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并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课本上的练例、习题)P134 2

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一;其中去分母与系数化为一要特别小心,因为要在不等式两端同时乘或除以某一个数,要考虑不等号的方向是否发生改变的问题。

7. 用不等式表示,P128 2题,P127 练习2;P123练习2

8. 利用数轴或口诀解不等式组(课本上的例、习题)

数轴:P140归纳

口诀(简单不等式):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于)小小(于)大取中间,大(于)大小(于)小,解不见了。

9.列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P129 10;P128 9题;P133 例2;P135 5、6、7、8、9,P139 例2;P140 练习2,P141 3、4题

不等式组的解集的确定方法(a>b):自己将表格补充完整: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全

4

5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全

更多相关推荐: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第一章有理数一正负数1正数大于0的数2负数小于0的数3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4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二有理数1有理数由整数和分数组成的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第一章有理数一正负数1正数大于0的数2负数小于0的数3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4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二有理数1有理数由整数和分数组成的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有理数知识点总结第二章、整式的加减一、代数式与有理式1、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2、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3、…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有理数11正数和负数1正数大于0的数负数小于0的数2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3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4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5自然数0和正...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各章知识点总结及对应章节经典练习

七年级上册各章知识点第一章《有理数》一、正数与负数1.正数与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问:收入+10元与支出-10元意义相反吗?2.有理数的概念与分类①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能写成两个整数之比的数就是有理数。判…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正数和负数⒈正数和负数的概念负数:比0小的数正数:比0大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注意:①字母a可以表示任意数,当a表示正数时,-a是负数;当a表示负数时,-a是正数;当a表示0时,-a仍是0。(如果出判断题…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框架总结

第一章:有理数知识框架: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基本概念:1.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2.在正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3.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4.人们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5…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good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第一章有理数1.有理数:(1)凡能写成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p不是有理数;(2)有理数的分类…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知识点框架总结

第一章:有理数知识框架:基本概念:1.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2.在正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3.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4.人们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5.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相邻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特点是两个角共用一条边,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邻补角互补;相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特点是它们的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对顶…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相邻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特点是两个角共用一条边,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邻补角互补;相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特点是它们的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对顶…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实数知识点归纳及常见考题。

平方根与立方根知识要点1算术平方根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a2如果x2a则x叫做a的平方根记作aa称为被开方数3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4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4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