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复习:失分最严重的实验简答题专项总结

时间:2024.5.8

在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中,开放性、探究性的实验试题逐渐成为了考试的热点,且月考越热,大有占据全部实验之趋势。在这些实验试题中最难回答或是最不好得分的就是实验简答题了,考生也明白是怎么回事,可就是不会回答,要么回答的原理不对,要么回答的格式不合理,要么回答的语言不规范,不能够用化学语言来回答,等等所有这些都成为了高三考试乃至高考失分的关键点。下面笔者就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以及自己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总结如下(有的是直接给出实验操作,有的是以试题的形式给出),希望能给广大的高三学子以帮助。
  
  1.实验前应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以试管为例)
  
  答:(1)微热法:塞紧橡皮塞,将导管末端伸入盛水的烧杯中,用手捂热(或用酒精灯微热)试管,烧杯中有气泡产生,冷却后,导管末端回升一段水柱,说明气密性良好。
  
  (2)液差法:塞紧橡皮塞,用止水夹夹住导气管的橡皮管部分,从长颈漏斗中向试管中注水,使长颈漏斗中液面高于试管中液面,过一段时间,液面差不变,说明气密性良好。(若为分液漏斗,塞紧橡皮塞,用止水夹夹住导气管的橡皮管部分,向分液漏斗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打开活塞,若分液漏斗中液体滴下的速率逐渐减慢至不再滴下,说明气密性良好。)
  
  2.在进行沉淀反应的实验时,如何认定沉淀已经完全?
  
  答:在上层清液中(或取少量上层清液置于小试管中),滴加沉淀剂,若不再产生沉淀,说明沉淀完全。如粗盐提纯实验中判断BaCl2已过量的方法是:在上层清液中再继续滴加BaCl2溶液,若溶液未变浑浊,则表明BaCl2已过量。
  
  3.化学实验中,过滤后如何洗涤沉淀?怎样检验沉淀是否洗涤干净?(以BaCl2沉淀Na2SO4为例)
  
  答:向过滤器中注入蒸馏水,使水面没过沉淀物,待水滤出后,再加水洗涤,重复操作2-3次。
  
  取少量最后一次洗涤洗液,滴加AgNO3溶液,若无沉淀产生,说明已洗涤干净。
  
  4.(1)用图1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充满干燥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喷泉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只提供如图2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1)打开止水夹,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氨气极易溶解于水,致使烧瓶内压强迅速减小。
  
  (2)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氨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导管内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即发生喷泉。
  
  5.引发铝热反应的操作是什么?
  
  答:加少量KClO3,插上镁条并将其点燃。
  
  6.常用的试纸有哪些?应如何使用?
  
  答:(1)试纸种类:①石蕊试纸(红、蓝色):定性检验溶液的酸碱性;②pH试纸:定量(粗测)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③品红试纸:检验SO2等有漂白性的物质;④淀粉KI试纸:检验Cl2等有强氧化性的物质;⑤醋酸铅试纸:检验H2S气体或其溶液。
  
  (2)使用方法:①检验液体:取一小块试纸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蘸有待测液的玻璃棒(或胶头滴管)点在试纸中部,观察试纸颜色变化。②检验气体:一般先用蒸馏水把试纸润湿,粘在玻璃棒的一端,并使其接近试管口,观察颜色变化。
  
  (3)注意事项:①试纸不可伸人溶液中也不能与管口接触。②测溶液pH时,pH试纸不能先润湿,因为这相当于将原来溶液稀释了。
  
  7.烧杯中使用倒置漏斗可防止液体倒吸原理是什么?
  
  答:当气体被吸收时,液体上升到漏斗中,由于漏斗的容积较大,导致烧杯中液面下降,使漏斗口脱离液面,漏斗中的液体又流回烧杯内,从而防止了倒吸。
  
  8.只用一种试剂如何鉴别AgNO3、KSCN、稀H2SO4、NaOH四种溶液?
  
  答:四种溶液各取少量,分别滴加FeCl3溶液,其中有白色沉淀生成的原溶液是AgNO3溶液,溶液变为血红色的原溶液是KSCN,有红褐色沉淀生成的原溶液是NaOH溶液,无明显变化的是稀H2SO4。
  
  9.在如下图所示装置中,用NaOH溶液、铁屑、稀硫酸等试剂制备Fe(OH)2。


  
  (1)在试管里Ⅰ加入的试剂是。(2)在试管里Ⅱ加入的试剂是。
  
  (3)为了制得白色Fe(OH)2沉淀,在试管Ⅰ和Ⅱ中加入试剂,打开止水夹,塞紧塞子后的实验步骤是。
  
  (4)这样生成的Fe(OH)2沉淀能较长时间保持白色,其理由是:。
  
  答:(1)稀硫酸和铁屑(2)NaOH溶液(3)检验试管Ⅱ出口处排出的氢气的纯度,当排出的氢气纯净时,再夹紧止水夹(4)试管Ⅰ中反应生成的H2充满了试管Ⅰ和试管Ⅱ,且外界空气不容易进入。
  
  10.现在一个分液漏斗中,有水和苯的混合物,静置后,液体明显分为二层。请在滴管、试管、水、苯中选择器材和药品,用实验说明哪一层是水,哪一层是苯。
  
  答:将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放入试管中少量,然后用滴管加入少量水(或苯),若试管内液体分层,则分液漏斗下层液体为苯(或水),若试管内液体不分层,则分液漏斗下层液体为水(或苯)。
  
  11.如何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液?
  
  答:往瓶内加入一定量水,塞好瓶塞。用食指摁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把瓶倒立过来,观察瓶塞周围是否有水漏出。如果不漏水,将瓶正立并将瓶塞旋转180°后塞紧,仍把瓶倒立过来,再检查是否漏水。
  
  13.在中和滴定实验操作的要点是什么?如何判断滴定终点?(以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为例,酚酞作指示剂)
  
  答:左手控制活塞(玻璃珠),右手摇动锥形瓶,眼睛注视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当滴入最后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且半分钟内不恢复。
  
  14.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通入SO2后溶液褪色,试通过实验证明。
  
  答:向褪色后的溶液中再滴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若溶液还能变红,说明是SO2酸性所致,若溶液不再变红,说明是SO2的漂白性所致。
  
  15.焰色反应应如何操作?
  
  答:将铂丝用盐酸洗过后放到无色火焰上灼烧至无色,再用铂丝蘸取样品,放到火焰上灼烧,观察火焰的颜色,(若是钾元素,则必须透过蓝色钴玻璃片观察)。
  
  16.如何进行结晶蒸发操作?
  
  答:将溶液转移到蒸发皿中加热,并用玻璃棒搅拌,待有大量晶体出现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剩余水分。
  
  17.下列实验设计和结论相符的是()
  
  A.将碘水倒入分液漏斗,加适量乙醇,振荡后静置,可将碘萃取到乙醇中
  
  B.某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该气体水溶液一定显碱性
  
  C.某无色溶液中加Ba(NO3)2溶液,再加入稀盐酸,沉淀不溶解,则原溶液中一定有SO42-
  
  D.在含FeCl2杂质的FeCl3溶液中通足量Cl2后,充分加热,除去过量的Cl2,即可得到较纯净的FeCl3溶液
  
  答案:B
  
  18.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用渗析法分离淀粉中混有的NaCl杂质
  
  B.配制银氨溶液时,将稀氨水慢慢滴加到硝酸银溶液中,产生沉淀后继续滴加到沉淀刚好溶解为止
  
  C.配制100g10%的硫酸铜溶液时,称取10g硫酸铜晶体溶解于90g水中
  
  D.鉴别溴乙烷:先加NaOH溶液,微热,冷却后再加AgNO3溶液
  
  E.将一定量CuSO4和NaOH溶液混合后加入甲醛溶液,加热至沸腾,产生黑色沉淀,原因可能是NaOH量太少
  
  F.进行中和热测定实验时,需测出反应前盐酸与NaOH溶液的各自温度及反应后溶液的最高温度
  
  G.用胶头滴管向试管滴液体时,滴管尖端与试管内壁一般不应接触
  
  H.配制FeCl3溶液时,向溶液中加入少量Fe和稀硫酸
  
  I.滴定用的锥形瓶和滴定管都要用所盛溶液润洗
  
  J.分液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流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
  
  K.配制硫酸溶液时,可先在量筒内加入一定体积的水,再在搅拌下慢慢加入浓硫酸
  
  答案:CDHIK
  
  19.亚铁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起着向人体组织传送O2的作用,人如果缺铁就可能出现缺铁性贫血,但是摄入过量的铁也有害。下面是一种补铁药品说明书中的部分内容:该药品为无水碱式盐,含Fe2+34%~36%,是薄衣片,……,与VC(维生素C)同服可增加本品吸收。
  
  某同学设计实验对其中的铁成分进行了验证。请一起完成该实验:
  
  第一步:查阅资料得知,双氧水可以氧化SCN-生成N2、CO2和SO42-,也可以将Fe2+氧化成Fe3+。
  
  第二步:向去掉糖衣、研磨好的药品中加稀盐酸,出现淡绿色浑浊液,说明有离子存在(填离子符号);
  
  第三步:往上述溶液中滴入几滴KSCN溶液,出现浅红色,说明溶液中有少量Fe3+离子存在。该离子存在的原因可能是(填序号):
  
  ①药品中的铁本来就是以三价铁的形式存在;②在制药过程中生成少量三价铁;③本实验过程中有少量三价铁生成。
  
  第四步:将第三步所得溶液分成2份,分别装在A、B两个试管中。
  
  第五步:向A试管的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再慢慢滴入过量的H2O2溶液,溶液的红色先变深,之后红色逐渐褪去。
  
  红色变深的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溶液红色又褪去的原因可能是:;
  
  请自选中学实验室中常用仪器、药品,设计实验证明你的推测:;
  
  第六步:向B试管的溶液中加入一片VC片,片刻后溶液红色也褪去,说明VC有性;怎样理解药品说明中所述“与VC同服可增加本品吸收”这句话?。
  
  答案:第二步:Fe2+;第三步:②③第五步:2Fe2++H2O2+2H+2Fe3++2H2O
  
  Fe3++3SCN-Fe(SCN)3(血红色)H2O2氧化SCN-,使平衡Fe3++3SCN-Fe(SCN)3左移,红色消失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FeCl3溶液和几滴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再加入适量H2O2振荡,产生气泡,红色褪去,说明是H2O2氧化了溶液的SCN-离子使溶液褪色
  
  20.盐酸、硫酸和硝酸是中学常见的“三大酸”。请就“三大酸”与金属铜反应的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知道,稀盐酸与铜不反应。在稀盐酸中加入H2O2后,则可使铜顺利溶解。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在一定体积的18mol/L的浓硫酸中加入过量的铜片,加热使之反应,被还原的硫酸是0.9mol。则该硫酸的实际体积(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00mL。若欲使剩余的铜片继续溶解,可在其中加入硝酸盐,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3)分别将等质量的铜片与分别等体积、过量的浓硝酸、稀硝酸反应,所得到的溶液前者呈绿色,后者呈兰色,某同学提出可能是Cu2+浓度不同引起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填“同意”或“不同意”),原因是。
  
  另一同学提出溶液呈“绿色”是溶液中Cu2+与NO2共存的结果,请你设计实验探究此说法正确与否(简述实验方案和实验现象及由此得出的结论:。
  
  答案:(1)Cu+H2O2+2HClCuCl2+2H2O(2)大于;3Cu+8H++2NO3-3Cu2++2NO↑+4H2O
  
  (3)不同意;等质量的铜片与等体积、过量的浓硝酸、稀硝酸反应,所得溶液中Cu2+的浓度基本相等;将一定量的NO2通入铜片与稀硝酸反应后的溶液中,若溶液呈绿色,则该同学的结论正确,反之,不正确。
  
  21.某试验小组利用如下装置(部分固定装置略)制备氧化钙(Ca3N2),并探究其实验式。


  
  (1)按图连接好实验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方法是。
  
  (2)反应过程中末端导管必须插入试管A的水中,目的是。
  
  (3)制备氮化钙的操作步骤是:①打开活塞K并通入N2;②点燃酒精灯,进行反应;③反应结束后,;④拆除装置,取出产物。
  
  (4)数据记录如下:
  
  空瓷舟质量m0/g 瓷舟与钙的质量m1/g 瓷舟与产物的质量m2/g
  
  14.80 15.08 15.15
  
  ①计算得到实验式CaxN2,其中x=。
  
  ②若通入的N2中混有少量O2,请比较x与3的大小,并给出判断依据:。
  
  答案:(1)关闭活塞,将导管末端插入水中,微热反应管,试管A中有气泡冒出,停止加热。冷却后若末端导管中水柱上升且段时间不回落,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防止空气中的氧气通过末端导管进入实验装置,氧化单质钙,生成氧化钙,引入杂质
  
  (3)先将末端导管从试管A中拔出,再熄灭酒精灯
  
  (4)①2.80②x小于3,若通入的N2中混有O2,会与钙反应生成CaO,与Ca2N2相比,Ca占的比例减小


第二篇: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总结资料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总结资料

必须掌握的化学思想与化学方法

1、 整体性原则:

?——学会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问题;

2、 守恒意识:

——三大守恒内容:①质量守恒;②电荷守恒;③得失电子守恒

3、平衡意识:

——勒夏特列原理适用于一切平衡体系(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等)

4、合理性原则

——要学会运用常识、常理解题,要学会识别社会常理。杜绝不合逻辑的常识性错误

5、绿色化学思想

——①原子经济性;②杜绝污染源

6、组成分析

——组合与拆分;反应物、生成物的分子组成变化

7、特征反应(关注典型反应)

——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题眼、关键字

8、具体化

——可使问题意外地简单

一、化学知识体系网络

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一) 物质的组成

1、 分子和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⑴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能独立存在的微粒,它保持着这种物质的化学性质

分子有一定的大小和质量;分子间有一定距离;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物理变化是分子运动状态改变的结果);分子间有分子间作用(范德华力)。

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固态时为分子晶体)。

一些非金属单质(如H2、O2、Cl2、S、惰性气体等);气态氢化物;酸酐(SiO2除外);酸类和大多数有机物等。

2、 原子和由原子构成的物质

⑴原子是参加化学变化的最小微粒。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拆分和化合,是原子运动形态的变化

原子有一定的种类、大小和质量;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中原子间也有一定间隔;原子不停地运动着;原子间有一定的作用力。

⑵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固态时为原子晶体)。

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碳化硅(SiC)等。

3、 离子和由离子构成的物质

⑴离子是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如Na+、Fe3+、H3O+、NH4+、

[Ag(NH3)2]+等;带负电荷的阴离子如Cl-、S2—、OH—、SO42—、[Fe(CN)6]3— 等。 ⑵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固态时为离子晶体)。

绝大多数盐类(AlCl3等除外);强碱类和低价金属氧化物等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注意】离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离子和原子在结构(电子排布、电性、半径)和性质(颜色,对某物质的不同反应情况,氧化性或还原性等)上均不相同。

阳离子 原子 阴离子(简单阳、阴离子)

(二) 物质的分类

1、 元素

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的种类是由核电荷数或质子数决定的)。

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互称为同位素。

⑵元素存在状态

① 游离态——在单质中的元素

由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同素异形体,常有下列三种形成方式:

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不同:如O2、O3;白磷(P4)和红磷等

晶体晶格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晶体晶格的分子排列方式不同:如正交硫和单斜硫

② 化合态的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元素

【注意】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可从概念、含义、应用范围等方面加以区别。

(三)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比较

比较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实质 只是分子(原子或离子)间距离变化(聚集状态),分子组成、性质不变——分子种类不变 分子种类变化,原子重新组合,但原子种类、数目不变

伴随现象 物质形状、状态改变 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范围 蒸发、冷凝、熔化、液化、汽化、升华、变形等 分解、化合、置换、复分解、燃烧、风化、脱水、氧化、还原等

区别 无新物质生成 有新物质生成

相互关系 化学变化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与性质的关系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反映物质的性质

(四)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元素化合价有无升降,这是判断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

2、氧化还原反应各概念间的关系

可用以下两条线掌握概念

升 失 还 还 氧 氧

元素化合 原子失去 物质是 还原剂具 元素被 还原剂的产物

价升高 电子 还原剂 有还原性 氧化 是氧化产物

降 得 氧 氧 还 还

元素化合 原子得到 物质是 氧化剂具 元素被 氧化剂的产物

价降低 电子 氧化剂 有氧化性 还原 是还原产物

3、物质有无氧化性或还原性及其强弱的判断

⑴物质有无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判断

元素为最高价态时,只具有氧化性,如Fe3+、H2SO4分子中+6价硫元素;元素为最低价态只具有还原性,如Fe、S2—等;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如Fe2+、SO2、S等。

⑵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相对强弱的判断

① 由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比较

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随单质还原性的增强而减弱,如下列四种阳离子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g+>Cu2+>Al3+>K+。

非金属阴离子的还原性随单质氧化性的增强而减弱,如下列四种卤素离子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I->Br->Cl->F-。

② 由反应条件的难易比较

不同氧化剂与同一还原剂反应,反应条件越易,氧化性越强。如F2和H2混合在暗处就能剧烈化合而爆炸,而I2与H2需在不断加热的情况下才能缓慢化合,因而F2的氧化性比I2强。

不同还原剂与同一氧化剂反应,反应条件越易,还原性越强,如有两种金属M和N均能与水反应,M在常温下能与水反应产生氢气,而N需在高温下才能与水蒸气反应,由此判断M的还原性比N强。

③由氧化还原反应方向比较

还原剂A+氧化剂B 氧化产物a+还原产物b,则:

氧化性:B>a 还原性:A>b

如:由2Fe2++Br2=== 2Fe3++2Br-

可知氧化性:Br2>Fe3+;还原性:Fe2+>Br-

④当不同的还原剂与同一氧化剂反应时,可根据氧化剂被还原的程度不同来判断还原剂还原性的强弱。一般规律是氧化剂被还原的程度越大,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同理当不同氧化剂与同一还原剂反应时,还原剂被氧化的程度越大,氧化剂的氧化性就越强。如氯气、硫两种氧化剂分别与同一还原剂铁起反应,氯气可把铁氧化为FeCl3,而硫只能把铁氧化为FeS,由此说明氯气的氧化性比硫强。

高三第一轮复习策略(化学篇)

综观近几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总的讲试题难度不大,体现了源于课本,但知识覆盖面大。因此,高三化学总复习必须坚持三到位:即基础知识到位、逻辑思维到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到位。而第一轮复习阶段是对学科基础知识的复习和整理,使之系统化和深化,把握学科基本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学科知识网络。复习内容要细致全面,即达到知识上不留死角的目的。

一、整合教材 科学安排

以化学知识块、教材章节、方法与技能相结合的方式整合教材,形成单元,按概念和理论(一)—— 无机元素化合物 —— 概念和理论(二)—— 有机化学 —— 方法与技能(强化)的主线组织单元复习,将计算和实验融合、穿插到

各单元中。此整合教材组成单元复习的方法,能有效地感受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网络,促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注重基础 落实细节

第一轮复习注重基础要突出教材。认真阅读、梳理教材,挖掘教材(特别是高三选修教材)中实验和习题的可变因素(如不同的方法完成同一实验或同一方法完成不同实验、一题多解和变式练习等),进行深入地理解、应用,夯实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题型。注重教材章、节之间知识内在联系、规律的揭示,形成知识结构和网络。如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多、涉及面广,往往死记硬背,不易掌握),复习时应以元素周期律的性质递变规律作为知识主线,以化学基本理论作为知识网络,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相关内容,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和网络。即根据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表,逐一地判断某主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通性,同主族元素或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根据强弱电解质理论推知一种盐的水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根据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金属活动性顺序或非金属活泼性顺序,推测某一反应是否发生;根据化学平衡和勒夏特列原理,知道如何促进或抑制某一反应的进行等。重视高中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常识介绍,它们往往是高考考查的盲点。

要注重化学主干知识,突出复习重点。高考要求的化学主干知识为(25条):

(1)原子结构(2)元素周期律、周期表(3)分子结构、晶体类型(4)化学反应与能量(热化学方程式)(5)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6)电解质溶液(PH、离子方程式、水解、电解等)(7)氧化还原原理的应用(8)典型的非金属卤素

(9)氧族元素(10)氮族元素(11)碳族元素(12)碱金属(13)镁铝铁(14)同分异构(15)烃及其衍生物(16)糖类、蛋白质、油酯(17)有机合成材料(18)物质的量及计算(19)化学式和结构式计算(20)方程式计算(22)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及操作(23)实验室制法(24)物质的检验、分离、推断(25)化学实验设计

要注重规范、落实细节。“细节决定成败”,书写和表达的正确、规范,决定高考的成败。要加强化学用语的落实训练,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作业练习,强化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书写的配平;强化有机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小分子不掉;强化有机结构式、结构简式书写中C-C键、C-H 键、C=O键、苯环的到位;强化官能团位于左边的正确书写(有的教师要求学生每堂化学课坚持默写5—10个教材上典型的化学方程式、电子式、有机反应式、官能团结构简式等,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地落实办法)。要训练培养尽量用化学语言(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进行准确、完整、简洁地表述。要严格化学计算的步骤,要求运算准确,有效数表示规范。

三、训练思维 培养能力

思维能力是化学学科能力的核心,复习教学要注重发展思维。精心设计化学实验、化学问题创设复习教学的情景,积极思维,对知识的梳理、归纳、总结要按知识结构的框架自己完成;对例题的分析、讲解,要有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分析思路,寻找解题的突破口;要精心选择记忆模仿、迁移应用、推理创新、空间想象、评价最优、快准计算的练习题,训练和发展思维,提高思维能力层次。 要突出化学复习方法的指导。第一轮复习应在通读、精读教材的基础上梳理、

归纳知识,按教材中每章小结的知识网络图形成本章的知识结构;将教材章与章之间的知识网络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形成中学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网络,以便应用时能快速、准确地提取相关知识,解决化学问题。要用“结构——位置——性质”、“原理——装置——操作——现象——结论——分析——评价”、“类比、逻辑推理”、“实验探究”、“建模思想(将化学问题抽象成为数学等量关系,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等化学学习方法,复习掌握化学知识,提升学科四大能力。

要强化解题能力的培养。精心选择近几年的高考理综化学试题作为典型题(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进行分析、训练,加强审题方法、解题思路、解题技巧的指导和总结,加大练习力度(精练、巧练,防止低层次的重复练习。),严格答题要求,及时反馈、矫正,使解题能力的培养、提高落实到位。

能力培养要循序渐进逐步到位。第一轮复习应根据掌握知识的情况,多穿插一些小专题,侧重训练、提高某种单项能力,如:离子方程式书写、离子共存、离子浓度大小判断、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无机元素化合物性质推导、化学计算基本方法(一、二、三、四)、化学实验中的实验原理设计、仪器设计、操作方法设计、有机同分异构体推导(限制条件与不限制条件)、有机分子式确定、有机官能团推导等等。对于多种能力的综合训练,第一轮复习不可涉及过多,以免要求太高,一时达不到,挫伤学习积极性。

四、研究“纲”“题” 把准方向

“纲”是理综高考化学《考试大纲》,“题”是理综高考化学试题,要加强新课程理科综合《考试大纲》和理综高考化学试题的学习、研究,用《考试大纲》和高考化学试题指导复习,把准方向,增强复习的目的性、针对性、有效性。 要明确新课程理科综合考试化学科的特点、内容和要求,对新课程不作要求的内容(如电离度、二烯烃、平衡常数、卤化氢和二氧化硫的实验室制法、硫化氢的性质、实验室制法等),复习不要涉及;对新课程增加的内容(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重要的氧化剂、还原剂、臭氧、过氧化氢、常见的生活环境污染和防治、原料与能源的合理利用、无机非金属材料、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等),要特别关注。

要明确理综高考化学科四种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具体要求,研究理综高考化学试题如何通过化学知识为载体,考查学科能力;研究采取哪些措施,达到高考要求;做到能力培养心中有数,学习有方。 要充分考虑可接受程度,控制好难度和容量(知识容量和思维容量)。练习要以中挡题为主,要紧扣基础,不回避常见题(高考都不回避常见题)。对一些资料上超纲超要求的偏题、怪题,要大胆放弃。要注重题上“开花”(举一反三),以一当十。

目 录

第一章 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

第一课时 氧化还原反应

第二课时 离子反应

第三课时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燃烧热和中和热

第二章 碱金属

第一课时 钠及其化合物

第二课时 碱金属元素

第三章 物质的量

第一课时 物质的量和气体摩尔体积

第二课时 物质的量浓度

第三课时 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

第四章 卤素

第一课时 氯气及其化合物

第二课时 卤族元素

第五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一课时 原子结构9595

第二课时 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表

第三课时 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第四课时 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

第五课时 晶体的类型和性质

第六章 氧族元素 硫酸工业

第一课时 氧族元素

第二课时 硫 硫酸

第三课时 接触法制硫酸

第四课时 环境保护 绿色化学

第七章 碳族元素 无机非金属材料

第一课时 碳族元素

第二课时 硅 二氧化硅 无机非金属材料

第八章 氮族元素

第一课时 氮与磷

第二课时 氨 铵盐

第三课时 硝酸

第九章 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平衡

第一课时 化学反应速率

第二课时 化学平衡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第三课时 合成氨工业 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第十章 电离平衡

第一课时 电离平衡

第二课时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值

第三课时 盐类的水解

第四课时 酸碱中和滴定

第十一章 几种重要的金属

第一课时 金属的概述

第二课时 镁 铝及其化合物

第三课时 铁及其化合物

第四课时 金属的冶炼

第十二章 烃

第一课时 甲烷的性质与“四同”规律

第二课时 不饱和烃的性质与空间构型

第三课时 苯及其同系物的结构和性质

第四课时 有机物的燃烧规律及有机计算

第十三 章 电化学原理

第一课时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第二课时 电解原理及其应用

第三课时 胶体的性质及应用

第十四 章 烃的衍生物

第一课时 卤代烃的两大反应和基团的移动和保护

第二课时 醇羟基、酚羟基与羧羟基的区别和联系(1) 第三课时 醇羟基、酚羟基与羧羟基的区别和联系 (2) 第四课时 羟基酸、氨基酸、脂肪酸的性质

第五课时 醛、酯的重要性质与拓展

第六课时 有机化学实验探究

第十五章 糖类 蛋白质

第一课时 糖类

第二课时 油脂

第三课时 蛋白质

第十六章 合成材料

第一课时 有机反应规律

第二课时 有机合成方法

第十七章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第一课时 物质的制备和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 第二课时 物质的检验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重在梳理基础知识

2005-9-14 10:10:29

高中生小吴问:我是高三学生,所有的课程都已学完,老师马上要安排我们进入复习阶段了,我的化学比较薄弱,在第一轮复习中,如何有计划地把化学赶上去?

第一轮复习重在基础知识的梳理并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化学知识点多而且碎,而高考考查的也比较细致,一定要注重知识的积累,突出基础性和全面性,为提高能力打好基础。

把平时做题看成考试

高考失分的原因主要有六个“不够”:审题不够仔细、书写不够规范、基础不够扎实、思维不够灵活、表达不够清楚、实验不够重视。第一轮复习,就要养成好习惯。

1.要重视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书写、表达、审题等方面的错误主要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同急于求成、掉以轻心、考虑不周等不良思维品质有关。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是平时养成的,从现在开始,就应对自己严格要求,认真规范的书写化学用语,准确完整的回答简答题,要落实在笔头上。审题是解题的关键,审题时,要学会抓关键词,不要忽视细节和词语的含义,也不可凭思维定势曲解题意。遇到新的情景问题不要急躁,要反复阅读,挖掘隐藏信息,寻找突破口。

2.要加强理解和记忆。基础不够扎实表现得最突出的就是概念不清,记忆不牢。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是课堂,老师的启发、讲解是理解的最重要的途径。那些觉得复习课听不听无所谓而埋头做题的同学往往是事倍功半,这样的情况比较典型。同时,要重视课本,将各章节的内容在整体观念的基础上重新审视,融会贯通,很多化学的概念、原理、化学方程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要记得很熟练,能脱口而出,这才符合复习的要求。理

解的越全面越深入,记忆的越准确越熟练,解题的正确率才会提高,速度才会加快,这样复习才有成效。

3.要善于思考总结方法。能力立意已经是化学高考试卷的主要体现。高考中很多同学的失分与思维定势有关,只记住练过的解题套路,而遇到新的情景就不能独立思考。在复习中要重视构建知识网络,加强学习过程的反思,不断总结规律方法、解题方法和实验方法,思维方法要学会怎样去想,解题方法和实验方法是怎样去做。其核心是思维方法。例如要学会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的问题的思维方法,学会将新情况下的问题还原成已知的化学原理的思维方法,学会对实验进行假设、操作、设计的实验方法,学会寻找化学计算常规思路的解题方法等。

4、重视化学实验。透析近几年的高考化学实验题,可以发现其设计有的就是课本上的常规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及课后学生实验,有些是由其发展、变形、派生出来的内容。而从高考实验题失分较多的现象可以看出,在平时的实验中只是照方抓药,未能理解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何做?还可以怎样做等问题。要认真领悟实验三大原理:反应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注重对获得实验结果的过程分析,对各种实验方案能明确其优缺点,并能提出改进见解。这样才能拓宽实验思路,提高解决综合实验能力。

提高化学复习题的效率

1.习题要精选。精选一套化学复习资料(一般是教师指定)作为主要参考书,供整理知识、练习使用。要把它真正弄通弄透,彻底消化。精选近几年化学高考题也是很好的训练方法。要针对自己的实际,逐步提高难度。

2.复习要同步。每天都要根据老师复习的要求,完成一定量的同步练习,听老师讲解效率最高。

3.做题要多思。该题考查的意图是什么,解题的关键是什么,还有哪些解法。对典型习题、代表性习题更要多下工夫,不仅一题一得,更要一题多得,既能促使知识得到不断地弥补、完善,又能举一反三。

4.错题要纠错。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要对差错做出详尽的分析,找出错误的根源,到底是概念不清原理不明造成的,还是非知识性的失误。对出现的差错要记载,如错题本等,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一次总结,看看哪些毛病已“痊愈”,哪些“顽症”尚未根除,哪些是新犯的“毛病”,从而不断消除化学复习中的失分点,增加得分点。

5.测试要定时。参加老师组织的考试或自己做测试时,一定要定时,同时要合理分配答题时间,以提高解题速度,看题要准,审题要细,尽量减少错看、漏看,养成好的做题风格,从而提高答题能力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总结资料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总结资料

高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丰富多彩的颜色 1.红色:

Fe(SCN)3(红色溶液); Cu2O(红色固体); Fe2O3(红棕色固体); 红磷(暗红色固体); 液溴(深红棕色液体); Fe(OH)3(红褐色固体);

Cu(紫红色固体); 溴蒸气、NO2(红棕色) 品红溶液(红色);

在空气中久置的苯酚(粉红);石蕊遇酸性溶液(红色); 酚酞遇碱性溶液(红色)。

2.紫色:

石蕊在中性溶液中(紫色); Fe3+与苯酚反应产物(紫色); I2(有金属光

泽紫黑色固体)

KMnO4固体(紫黑色); MnO4—(紫红色溶液) 固态O3(紫黑色)

钾的焰色反应(紫色) I2蒸气、I2在非极性溶剂中(紫色)

3.橙色:溴水(橙色) K2Cr2O7溶液(橙色)

4.黄色:

AgI(黄色固体); AgBr(淡黄色固体); K2CrO4(黄色);

Na2O2(淡黄色固体); S(黄色固体); Au(金属光泽黄色固体);

I2的水溶液(黄色); 碘酒(黄褐色); 久置的KI溶液(黄色)(被

氧化为I2);

Na的焰色反应(黄色); TNT(淡黄色针状); 工业浓盐酸(黄色)(含

3+有Fe);

NaNO2(无色或浅黄色晶体); Fe3+的水溶液(黄色);硝基苯中溶有浓硝酸分

解的NO2时(黄色)

久置的浓硝酸(黄色)(溶有分解生成的NO2);浓硝酸粘到皮肤上(天然蛋白

质)显黄色);

5.绿色:

Cu2(OH)2CO3(绿色固体); Fe2+的水溶液(浅绿色); FeSO4·7H2O(绿矾);

K2MnO4(绿色); Cl2、氯水(黄绿色); F2(淡黄绿色);

CuCl2的浓溶液(蓝绿色);

7.棕色:

FeCl3固体(棕黄色); CuCl2固体(棕色)

6.蓝色:

Cu(OH)2、CuSO4·5H2O、Cu2+在水溶液中(蓝色); 石蕊遇碱性溶液(蓝

色);

硫、氢气、甲烷、乙醇在空气中燃烧(淡蓝色火焰);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蓝色火焰);

淀粉遇I2变蓝色; Co2O3(蓝色); O2(液态——淡蓝

色);

Cu(OH)2溶于多羟基化合物(如甘油、葡萄糖等)的水溶液中(绛蓝色);

O3(气态——淡蓝色;液态——深蓝色;固态——紫黑色)。

7.黑色:

FeO; Fe3O4; FeS; CuO; CuS; Cu2S; MnO2; C粉;

Ag2S; Ag2O ;PbS; AgCl、AgBr、AgI、AgNO3光照分解均变黑;

绝大多数金属在粉末状态时呈黑色或灰黑色。

8.白色:常见白色固体物质如下(呈白色或无色的固体、晶体很多): AgCl; Ag2CO3; Ag2SO4; Ag2SO3; BaSO4; BaSO3; BaCO3; Ba3(PO4)2; BaHPO4; CaO; Ca(OH)2; CaCO3; MgO; Mg(OH);

MgCO3;Fe(OH)2; AgOH; PCl5; SO3; 三溴苯酚 CuSO4 铵盐(白色固体或无色晶体);

Fe(OH)2沉淀在空气中的现象:白色→(迅速)灰绿色→(最终)红褐色

pH试纸:干燥时呈黄色;中性时呈淡绿色;酸性时呈红色,酸性越强,红色越深;碱性时呈蓝色,碱性越强,蓝色越深。

红色石蕊试纸:红色(用于检验碱性物质) 蓝色石蕊试纸:蓝色(用于检验酸性物质)

淀粉试纸:白色(用于检验碘单质) KI—淀粉试纸:白色(用于检验氧化性物质)

石蕊:pH<5时呈红色;pH介于5~8时呈紫色;pH>8时呈蓝色。

酚酞:pH<8.2时呈无色;pH介于8.2~10时呈粉红色;pH>10时呈红色。 甲基橙: pH<3.1时呈红色;pH介于3.1~4.4时呈橙色;pH>4.4时呈黄色。 甲基红: pH<4.4时呈红色;pH介于4.4~6.2时呈橙色;pH>6.2时呈黄色。

二、重要物质的俗名

1.生石灰(主要成份是CaO); 消石灰、熟石灰[主要成份是Ca(OH)2];

水垢[主要成份是CaCO3和Mg(OH)2];

石灰石、大理石、白垩、蛋壳、贝壳、骨骼中的无机盐(主要成份是CaCO3); 碱石灰[由NaOH、Ca(OH)2的混合液蒸干并灼烧而成,可以看成是NaOH和CaO的混合物];

2.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苛性钾(KOH)

3.苏打、纯碱、口碱(Na2CO3); 小苏打(NaHCO3); 大苏打、海波(Na2S2O3)

纯碱晶体(Na2CO3·10H2O); 泡花碱、水玻璃、矿物胶(Na2SiO3的水溶液)。

4.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5.胆矾、蓝矾(CuSO4·5H2O); 明矾[KAl(SO4)2·12H2O或K2 SO4·Al2(SO4)3·24H2O];

绿矾(FeSO4·7H2O); 皓矾(ZnSO4·7H2O)。

6.磁铁矿(主要成份是Fe3O4); 赤铁矿、铁红(主要成份是Fe2O3); 黄铁矿、硫铁矿(主要成份是FeS2)。 7.铜绿、孔雀石[Cu2(OH)2CO3 ] 8.光卤石(KCl·MgCl2·6H2O);

9.水晶(SiO2);玛瑙(主要成份是SiO2);石英(主要成份是SiO2); 硅藻土(无定形SiO2);

10.萤石(CaF2);电石(CaC2);冰晶石(Na3AlF6)宝石、刚玉(Al2O3);金刚砂(SiC)。

11.草酸HOOC—COOH 硬脂酸C17H35COOH 软脂酸C15H31COOH 油酸C17H33COOH 石炭酸C6H5OH 蚁酸HCOOH 蚁醛HCHO 福尔马林(HCHO的水溶液) 酒精CH3CH2OH 醋酸、冰醋酸CH3COOH 甘油(CH2OHCHOHCH2OH)

硝化甘油(三硝酸甘油酯) TNT(三硝基甲苯) 肥皂(有效成份是C17H35COONa) 火棉——纤维素与硝酸完全酯化反应、含氮量高的纤维素硝酸酯。用于制造无烟火药和枪弹的发射药。

胶棉——纤维素与硝酸不完全酯化反应、含氮量低的纤维素硝酸酯。用于制造赛璐珞和油漆。

粘胶纤维——由植物的秸秆、棉绒等富含纤维素的物质经过NaOH和CS2等处理后,得到的一种纤维状物质。其中长纤维俗称人造丝,短纤维俗称人造棉。 12.尿素CO(NH2)2 硫铵(NH4)2SO4 碳铵NH4HCO3

13.硫酐SO3 硝酐N2O5 碳酐、干冰、碳酸气CO2

14.王水(浓硝酸和浓盐酸按体积比1 : 3的混合物) 三、重要物质的用途

1.干冰、AgI晶体——人工降雨剂 2.K、Na合金(l)——原子反应堆导热剂 3.钠——很强的还原剂,制高压钠灯

4.NaHCO3、Al(OH)3——治疗胃酸过多,NaHCO3还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 5.Na2CO3——广泛用于玻璃、制皂、造纸、纺织等工业,也可以用来制造其他钠的化合物

6.明矾——净水剂

7.硅胶——干燥剂、催化剂载体

8.SO2——漂白剂、防腐剂、制H2SO4

9.氯气——漂白(HClO)、消毒杀菌等

10.Na2O2——漂白剂、供氧剂、氧化剂等

11.H2O2——氧化剂、漂白剂、消毒剂、脱氯剂、火箭燃料等

12.O3——漂白剂(脱色剂)、消毒杀菌剂、吸收紫外线(地球保护伞)

13.水玻璃——防火剂;

14.苯酚——环境、医疗器械的消毒剂、重要化工原料

15.乙烯——果实催熟剂、有机合成基础原料

16.甲醛——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农业上用作农药,用于制缓效肥料;杀菌、防腐,35%~40%的甲醛溶液用于浸制生物标本等

17.苯甲酸及其钠盐、丙酸钙等——防腐剂

18.维生素C、E等——抗氧化剂

19.葡萄糖——用于制镜业、糖果业、医药工业等

20.SiO2纤维——光导纤维(光纤),广泛用于通讯、医疗、信息处理、传能传

像、遥测遥控、照明等方面。

21.高分子分离膜——有选择性地让某些物质通过,而把另外一些物质分离掉。广泛应用于废液的处理及废液中用成分的回收、海水和苦咸水的淡化、食品工业、氯碱工业等物质的分离上,而且还能用在各种能量的转换上等等。

22.硅聚合物、聚氨酯等高分子材料——用于制各种人造器官

23.氧化铝陶瓷(人造刚玉)——高级耐火材料,如制坩埚、高温炉管等;制刚玉球磨机、高压钠灯的灯管等。

24.氮化硅陶瓷——超硬物质,本身具有润滑性,并且耐磨损;除氢氟酸外,它不与其他无机酸反应,抗腐蚀能力强,高温时也能抗氧化,而且也能抗冷热冲击。常用来制造轴承、汽轮机叶片、机械密封环、永久性模具等机械构件;也可以用来制造柴油机。

25.碳化硼陶瓷——广泛应用在工农业生产、原子能工业、宇航事业等方面。

四、各种“水”汇集

1. 纯净物

蒸馏水——H2O 重水——D2O 超重水

——T2O

水银——Hg 水晶——SiO2

2. 混和物:

双氧水——H2O2的水溶液

氨水——分子(NH3、NH3·H2O、H2O);离子(NH4+、OH—、H+)

氯水——分子(Cl2、HClO、H2O);离子(H+、Cl—、ClO—、OH—)

王水——浓HNO3 : 浓HCl = 1 : 3(浓溶液的体积比)

硬水——溶有较多Ca2+、Mg2+的水

暂时硬水——溶有较多Ca(HCO3)2、Mg(HCO3) 2的水,用加热煮沸法可降低其硬度

(软化)。

永久硬水——溶有较多Ca2+、Mg2+的盐酸盐、硫酸盐的水,用药剂或阳离子交换法可软化。

软水——溶有较少量或不溶有Ca2+、Mg2+的水

生理盐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

卤水——海水中提取出食盐后含有MgCl2、CaCl2、NaCl及少量MgSO4的水 水玻璃——Na2SiO3的水溶液

水晶——高纯度二氧化硅晶体

烟水晶——含有色金属氧化物小颗粒的二氧化硅晶体

水泥——主要成份是硅酸二钙(2CaO·SiO2)、硅酸三钙(3CaO·SiO2)、铝酸三钙(3CaO·Al2O3)

五、各种“气”汇集

1. 无机的:

爆鸣气——H2与O2 水煤气——CO与H2 笑气——N2O 碳酸气

——CO2

高炉气(高炉煤气)——CO、CO2、N2

空气——N2、O2、稀有气体、少量CO2、水蒸气以及其它杂质气体

2. 有机的:

天然气——主要成分为CH4。通常含有H2S等有毒气体杂质。※又名沼气、坑气、

瓦斯气。

裂化气——C1~C4的烷烃、烯烃。

裂解气——主要是CH2=CH2 、CH3CH=CH2、CH2=CH—CH=CH2、H2等。

木煤气、焦炉气——H2、CH4、CO等。

炼厂气——C1~C4的气态烃 ※又名石油气、油田气。

电石气——CH≡CH,通常含有H2S、PH3等。

六、环境污染

1.臭氧层空洞——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被氟里昂等氟氯烃的破坏而减少或消失,使地球生物遭 受紫外线的伤害。

2.温室效应——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增多,造成地球平均气温上升,加速了水的循环,致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3.光化学烟雾——空气中的污染性气体氮的氧化物在紫外线照射下,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而生成有毒的光化学烟雾。空气中氮的氧化物主要来自石油产品和煤燃烧的产物、汽车尾气以及制硝酸工厂的废气等。

4.赤潮——海水富营养化(含N、P、K等污水的任意排放)污染,使海藻大量繁殖,水质恶化。

5.水华——淡水富营养化(含N、P、K等污水的任意排放)污染,使水藻大量繁殖,水质恶化。

6.酸雨——空气中硫、氮的氧化物在氧气和水的共同作用下形成酸雾随雨水下降,其pH通常小于5.6。空气中SO2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以及含硫矿石的

冶炼和硫酸、磷肥、纸浆生产的工业废气。

7.汽车尾气——主要是由汽油不完全燃烧产生的CO、气态烃等以及气缸中的空气在放电条件下产生的氮的氧化物等,它是城市大气污染或造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原因。

8.室内污染——由化工产品如油漆、涂料、板材等释放出的甲醛(HCHO)气体;建筑材料产生的放射性同位素氡(Rn);家用电器产生的电磁幅射等。

9.食品污染——指蔬菜、粮食、副食品等在生产、贮存、运输、加工的过程中,农药、化肥、激素、防腐剂(苯甲酸及其钠盐等)、色素、增白剂(“吊白块”、大苏打、漂粉精)、调味剂等,以及转基因技术的不恰当使用所造成的污染。

更多相关推荐:
化学教育实习总结

实习总结时间匆匆,为期四个月在重庆市实验中学的实习结束了,突然要离开了,说心里话,还真有点不舍,在这些日子里,有过沮丧,有过欢乐;有过挑战,有过希望··一路走来,我成长了许多。我是九月四号来重庆市实验中学的,这…

分析化学实验思考题总结

实验一煤气灯的使用和玻璃工操作1正常的煤气灯火焰各焰层的大概温度为多少被加热的物体应放在哪一层题目加黑答焰心内层温度约573K左右还原焰中层温度较焰心高氧化焰外层温度最高约10731173K实验时被加热物体一般...

化学师范生实习总结

实习个人总结化学与环境学院实习已接近尾声离别的气息渐渐转浓熊孩子们的音容笑貌还历历在目可是却到了要说再见的时候了这个时候也该是我们静下心来好好思考的时候了这段日子我究竟学会了什么收获了什么教师实习是我们进入神圣...

化学实习老师中学教育实习个人总结

关于某某中学实习个人总结在-----中学为期____天的教育实习,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因为它不仅让我真正体会了当老师的一种满足感和一份为人师表的责任,而且让我第一次接触了班主任工作,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作为一…

化学 教育 实习小结

实习小结20xx级化学二班20xx年9月11日经过一天的辗转我们四十多个人终于到了绥德中学即将开始度过我们期待已久的实习生涯大学三年的化学专业知识学科教育知识和一般性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学习现在终于要到了真正的...

化学师范校内实习总结

标题:黑体二号副标题:楷体三号正文:仿宋或者宋体四号段落:单倍行距二级标题可加黑校内实习总结一、教育实习今年按照学校的规定,我们要进行两个星期的校内实习,作为师范生,实习是我们在更加接近教学工作的环境下进行的,…

植物化学大实验实习报告

植物化学大实验实习报告姓名刘伟学号专业应用化学10指导老师付惠雷然目录前言2一实验目的与要求3二实验原理31提取原理32分离原理33检测原理4三仪器试剂与材料41仪器42试剂43材料4四实验步骤51实验流程图5...

化学师范生教育实习总结

化学教育实习总结光阴似箭实习生活已划上圆满的句号了确切地说这个句号是英文式的句号一个沉甸甸的实心点而非中文式的句号一个空心圆圈因为经过实习生活我已有着深刻的感受和体会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教训在获得了有关中学教育教...

化学教学工作实习总结

教育实习总结光阴似箭实习生活已划上圆满的句号了确切地说这个句号是英文式的句号一个沉甸甸的实心点而非中文式的句号一个空心圆圈因为经过实习生活我已有着深刻的感受和体会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教训在获得了有关中学教育教学工...

化学化工学院20xx暑假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实践促成长创新谋发展化学化工学院20xx暑假社会实践总结报告为进一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沿海开发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20xx年暑假化学化工学院开展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策应转型发展构建创新实践育人...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随着化学新课程的启动和推进我校作为一所城乡结合部的一所普通完中在实施化学新课程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和困难特别是对于新课程提倡的探究性实验在学生学和老师教的过程中困...

应用化学专业实习总结表

学院化学系学生专业实习总结表20xx年1月2日12

化学实验实习总结(1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