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范围总结

时间:2024.4.30

第一章

1、土地概念:土地管理学所研究的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水面的总称,同时土地还是一个空间概念,它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人类活动的成果。

2、土地资源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土地。

3、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也即具有明确的权属关系和排他性,并具有经济价值的土地资源。

4、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内涵,前者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根本源泉;后者是指土地作为财产,其有了经济(价值)和法律(独占权)意义。

5、土地的功能:负载的功能;养育的功能;仓储的功能;提供景观的功能;储蓄和增值的功能

6、 土地在社会物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非农业生产中(一般的生产资料):地基;场地;活动空间

在农业生产中(主要生产资料):场所;活动空间;直接参与农产品的生产过程

7、土地特性

1)、自然特性:a土地是自然的产物(尊重自然)b土地面积的有限性(珍惜土地)c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合理规划)d土地质量差异的普遍性(因地制宜)e土地利用的永续性(合理利用开发)

2)、经济特性:a土地经济供给的有限性b土地用途的多样性c土地用途变更的困难性d土地的增值性e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8、 四大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社会经济发展问题

9、 土地资源可持续性利用的含义:即在满足当代人们对土地利用要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利用土地资源的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也不损害当代及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其他利益。

10、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具体包括:1)、应以人口对食物的持续供需平衡为目标。2)、应建立在区域平衡的基础上 3)、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具有长远性4)、应考虑环境的适宜性5)、应追求耕地质量上平衡

11、加强土地资源管理

1)要实现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的供求平衡,使各区域内的耕地总量不减少;

2) 建立土地数量、质量的调查、监测、预警制度;

3) 实行土地资源资产化管理

12、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类型多种多样;绝对数量大,人均相对数量少;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低。后备土地资源有限;农地分布不均匀森林覆盖率低;土地质量较差;水土资源不平衡

13、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场退化、乱占耕地、滥伐森林(了解)土地管理的概念: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法律、技术、经济方法,为提高土地生态、经济、社会利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14、土地管理的基本内容:地籍管理(基础)、土地权属管理(手段)、土地利用管理(核心)、土地市场管理(手段)。

第五章

1、土地制度概述

1)土地制度是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范和制度化体系。它反映着因利用土地而发生的人与人、人与地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土地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和土地的国家管理制度。

2、 我国土地所有制度的特点是:全部土地属于国家和农民集体所有,土地所有

权不得买卖和非法转让。

3、我国现行的土地使用制度包括城镇国有土地使用制度和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

(1)城镇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土地使用权出让由政府垄断经营以便国家宏观调控,政府以协议、招标、拍卖的方式将规定了使用期限与用途的土地提供给使用者,使用期满将土地及地上建筑物与其他附着物收回。对于土地使用权转让则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在使用期内允许其转让、出租、抵押及其他经营活动,国家利用价格、税收等方式对其活动进行调控。

(2)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的特点是:土地属农民集体所有,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承包经营,也可以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个人承包经营,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发包方和承包方应当订立承包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4、土地产权:指有关土地财产的一切权利的总和。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地役权等。

5、土地产权的基本特性:a排他性b土地产权客体必须具备可占用性和价值性 c土地产权必须经过登记,才能得到法律的承认,并受到法律的保护d土地产权的相对性

6、土地所有权的涵义

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核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一定的土地所有权意味着土地所有者在相应的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可以自由使用和处分土地。或者说,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者所拥有的、受到国家法律保护和限制的排他性的专有权利。

7、 土地所有权包括内容:土地占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收益权、土地处分权

以上四种权能,构成土地所有权的完整结构,它们可以相互结合,也可以相互分离,其中最常见的是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的分离。

8、 我国国有土地所有权的惟一主体是国家,客体是国家提供给单位和个人使用

的国有土地。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主体是合法使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客体是上述使用权主体取得的包承地、自留地、自留山、宅基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等。

9、 土地权属管理概念:它是国家为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调整土地关系而依法对

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的科学管理。

10、土地权属管理的任务

1)巩固、维护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2)保护士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台法权益,调动其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和不断改善土地使用条件的积极性

3)调整土地关系

11、土地所有权包括内容:a依法确认土地权属b依法管理土地权属变更c依法调查处理土地权属纠纷、

12、国有土地取得方式:a有偿取得方式:出租、出让、入股b无偿取得方式:划拨、依照法律政策取得

13、土地权属流转划分:a按流转土地的所有权主体不同可以分为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和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b按流转的客体用途不同可以分为农用地流转、建设用地流转和未利用地流转;c按其流转的层次不同可以分为一级土地使用权流转、二级土地使用权流转。

14、土地使用权一级流转定义:是指土地使用者从土地所有者手中取得土地使用权,也称土地使用权的原始取得。

15、土地使用权二级流转:指土地使用者从其他土地使用者手中取得土地位用权,也称土地使用权的继受取得。

16、土地制度是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范和制度化体系。它反映着因利用土地而发生的人与人、人与地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17、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一级流转是指土地使用者从国家手中取得土地使用权(原始取得)。流转方式:出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划拨

18、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概念:是指市、县人民政府代表国家以土地所有者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有偿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一种方式。

19、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特征:a出让主体具有特定性: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主体是国家,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处分权。b受让主体广泛性 c有偿性d计划性

20、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基本原则:a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b平等、自愿、有偿原则c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原则d充分合理有计划利用土地原则

21、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年限:(1)居住用地70年;(2)工业用地50年(3)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年;(4)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5)综合或者其他用地50年。(了解)

22、土地使用权出让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协议出让、招标出让、拍卖出让和挂牌出让

23、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二级流转是指国有建设用地使用者从其他国有建设用地使用者手中取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

24、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二级流转方式主要有:转让、出租、抵押

25、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概念:是指国有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出让方式:出售、赠与、继承、交换

26、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是指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在不同的主体之间的流动和转移。(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都是了解)

27、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方式:转包、租赁、“四荒”拍卖、承租转包或返包、转让、入股

28、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批准,依法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补偿后将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土地征收是保证各项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用地的重要措施。

29、土地征用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法规的程序和批准权限批准,并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补偿后,将集体土地使用权收归国有的行为。(重点掌握两者区别)

30、土地征收特征:a是一种政府权力(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没有征地权,但为了保护集体土地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政府不能滥用土地征收权,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条件行使)b具有补偿性c具有强制性

31、征地补偿费的构成:(1)土地补偿费 (2)青苗费 (3)安置补助费 (4)地上附着物补偿费 (5)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

32、征收土地审批权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征用下列土地的,由国务院批准:(1)基本农田;(2)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35 hm2的;(3)其他土地超过70 hm2的。征收以上规定以外的土地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备案。(了解)

第六章

1、土地利用管理的目标是保障土地可持续利用,不断地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土地肥力

土地肥力是指土地提供或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水分、养分、空气、光能和热量的能力。在农业生产中,土地的肥力状态制约着土地生产力的高低,具有肥力的土地,才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肥力是土地(农业土地)的本质属性和质量标志。土地肥力包括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自然肥力指独立于人类生产活动之外,而由自然过程给予土地的肥力。人工肥力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劳动,首先是人类对土地所施予的各项人工措施,如耕作、施肥、修建排灌渠系、营造防护林、改良土壤……而形成的。自然肥力是人工肥力形成的基础,人工肥力是自然肥力的“加工”,二者结合在一起,综合地形成经济肥力。由于经济肥力是由自然肥力与人工肥力两者综合形成的,因此,具有经济肥力的土地能够提供较大数量的产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提高,作物产量也不断得到提高。土地经济肥力不仅是一个自然范畴,同时又是一个经济范畴。因为,凝结在其中的人工肥力是人类劳动的产物,而人类劳动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水平下进行的。在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中,植物能及时吸收利用的称有效肥力,不能及时吸收利用的称潜在肥力。土地肥力状况主要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的影响。土地肥力状况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并随着它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改善。其原因是: 1)、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人们就能更大规模地将劳力、资本投入土地,不断地提高人工肥力。2)、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有可能将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不断地变为植物能够直接吸收利用的形态,从而使土壤的有效肥力和作物产量得到提高。

3、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相对稳定的阶段,即生产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超过一定限度后,增加的收益就会依次递减,出现“肥力递减现象”,其原因是对土地连续追加的投资,由于受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因而

不能及时地转化为有效肥力和作物产量。当科学技术有重大突破时,土地肥力将会迅速提高,土地收益便以递增的趋势增长。

4、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一定土地面积上,某一生产要素连续投入,产出会逐渐达到最高点,在此点后的每一单位投入,产出(或边际产出)将减少,最终成为一个负数,总产量的变化先递增后递减。

5、土地报酬三阶段分析

(1)基本概念:

总产量TP(total product) :投入一定量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 平均产量AP(average product ) :平均每单位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 AP = TP/L L:变动资源投入量

边际产量MP(marginal product) :增加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产量。 MP = ?TP/ ?L

(2)TP 曲线、AP 曲线和 MP 曲线特征

TP,AP,MP都是倒U型曲线。即:开始是上升的,分别达到一定点后先后转为下降。

土地范围总结

(3) MP、 AP 和TP关系

土地范围总结

MP与TP之间关系: MP>0, TP↑;MP=0, TP最大;MP<0, TP↓

如果连续增加生产要素,在总产量达到最大时,边际产量曲线与横轴相交

MP与AP之间关系: 当MP>AP, AP↑; 当MP<AP, AP↓;MP=AP, AP最大,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

(4)土地报酬的三阶段

土地范围总结

第一个阶段,平均报酬递增,生产规模效益的表现;

第二个阶段,平均报酬递减,总报酬增速放慢,土地集约利用的合理界限; 第三个阶段,边际报酬为负,总报酬绝对下降。

(5)分析结论

a、在第一阶段,每投入一单位变量资源都能使产量急剧增加,使总报酬、平均报酬递增,由于投入的变量资源与固定资源(土地)在配合上数量的不足,影响了生产潜力的充分发挥,故在变量资源充裕条件下,应追加投资。

b、在第二阶段,虽然边际报酬和平均报酬同时递减,但总产量却不断上升,投资对生产没有妨碍,故合理利用土地和投入变量资源的适应范围应在此阶段。

c、在第三阶段,变量资源投入过多,超出了土地的受容力,不仅边际报酬负增长和平均报酬进一步递减,而且总报酬亦递减,投入产出效果上已无利可图,为投资终止阶段。

d、变量资源与固定资源在配合比例上的协调程度,决定了土地报酬(收益)和生产力,即土地利用和各变量资源利用效果的大小。

6、 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总体因素、个别因素、区域因素

7、 土地管理依据区位理论可以有效地解决以下问题:第一,确定土地资源在各用途、各部门之间的分配;第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第三,制定合理用地的政策和规划;第四,确定土地的质量等级;第五,确定不同位置地段的差额税率

8、 土地利用的概念

土地利用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性能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土地利用是土地的利用方式、利用程度和利用效果的总称。它包括的内容是:(1)确定土地用途;(2)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和各行业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3)采取各种措施开发、整治、经营、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果。

9、 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

1)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水文、地质条件等。

2) 社会经济因素:社会制度、政策、城市化与工业化、土地所处的位置、交通

条件、成本、收益、土地利用现状等。

3) 人的文化素质

10、土地利用原则:生态平衡原则;最大经济效果原则;节约原则

11、土地利用管理的概念:国家按照预定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土地利用管理是土地管理的核心。

12、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13、耕地利用的特点:利用周期较短,对自然条件要求严格,集约利用程度较高,具有永久利用性能。

14、我国耕地利用管理的重要措施:1保持耕地供需平衡 2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3 提高耕地利用集约度,合理利用耕地,提高耕地质量 4大力开展土地整理 5建立耕地预警系统

15、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依照法定程序确定的特定保护区域,称基本农田保护区。

16、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耕地包括:①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②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③蔬菜生产基地;④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铁路、公路等交通沿线,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周边的耕地,应优先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需要退耕还林、还牧、还湖的耕地,不应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17、如何保护基本农田?

1 )对基本农田实行全面规划、合理利用、用养结合、严格保护的方针。

2)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

3)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的内容为:基本农田的范围、面积、地块;基本农田的地方等级;保护措施;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奖励与处罚。

4)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监督检查制度,定期组织检查。

18、建设用地通常指用于建造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使用范围的土地,它利用的是土地的承载力。

建设用地利用的特点:建设用地利用的非生态性;建设用地位置的特别重要性;建设用地的高度集约性;建设用地的稳定性;建设用地的扩张性

19、我国建设用地利用管理的措施

1)控制建设用地的规模

2)大力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

A、确定城镇合理用地规模和布局,严格控制城镇盲目扩张。要研究和编制全国和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城镇的合理规模、空间布局和增长速度,并严格按规划实施。

B、充分挖掘建设用地内部潜力。首先,要鼓励旧城改造。其次,进行土地置换,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3)保护和改善城镇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

4)逐步缩减农村建设用地规模

2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要,确定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用地布局的总体战略部署。

21、我国目前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行政区域划分为全国、省(区)、地(市)、县(市)、和乡(镇)五个层次。全国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战略性、政策性规划;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仍然属于政策性规划的范畴;地(市)级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就其深度而言应属于政策性规划范畴;县(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管理型规划;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处于规划的最低层次,属实施型规划

22、土地用途管制:国家为了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编制土地总体利用规划、依法划定土地用途分区,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实行用途变更许可的一项强制性管理制度。

23、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政府采取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土地用途管制的目标:土地利用整体效率最大化;协调“吃饭”与 “建设”的矛盾;消除土地利用中不利的外部性影响,保护环境,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24、土地用途管制的内容:a农用地用途管制b未利用地用途管制c建设用地用途管制

第七章

1、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产物

狭义上讲,市场指商品交换的具体场所;广义上讲,市场是指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内涵:是买卖双方进行交易的场所;是交换关系的总和,即交易活动的总和;是买卖双方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商品、劳务的价格和交易数量的机制;是与“计划”相对应的一种资源配置机制;是现实和潜在的购买力和购买欲望,以顾客为主体

2、土地市场

狭义上讲,是指以土地作为交易对象进行交易的场所。

广义上讲,是指土地这种特殊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3、城市土地市场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共存的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度,因此,土地市场应包括城市土地市场和农村土地市场。

4、城市土地市场类型结构

城市各类用地市场——由城市土地的用途多样性决定,包括住宅用地市场、商业用地市场、工业用地市场等类型。由于土地经济供给稀缺性的影响,各类用途的土地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通过城市土地区位选择最佳用途的竞争,形成城市土地各类用地市场之间的关系。城市土地产权市场是反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土地市场,在市场上只有产权的交易,没有土地实体的空间移动。

注意:我国土地市场上交易的产权,仅限土地使用权,我国的土地市场实质上是土地使用权市场。

5、城市土地市场层次结构

1)城市土地一级市场——城市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期限内让与城市土地使用者

特征:垄断性市场

反映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交易方式:出让、租赁、入股

2)城市土地二级市场——城市土地一级市场的土地使用权受让者将剩余年期的土地使用权让予其他土地使用者

特征:竞争性市场

反映各土地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交易方式:转让、出租、抵押、入股

3)我国城市土地两级市场结构示意图

土地范围总结

从城市土地层次结构来看,一级市场是关键,是整个土地市场的“总阀门”,一级市场的运行状况决定了二级市场的运行状况,因此,城市土地市场管理的重点,就是对一级市场的供需和价格进行管理。

6、城市土地市场组织结构

1)城市土地市场主体组织

市场主体:是指拥有独立的产权,能自主进行市场决策并追求自身最大经济利益的经济活动单位。市场主体要求具有产权独立、自主进行市场决策和追求自身最大经济利益三个规定性内涵。

2)城市土地市场中介组织

咨询公司、鉴定公司、测量师行、物业估价所、房地产租售代理公司??

3)城市土地市场调控组织

政府是市场调控主体,城市土地市场调控组织是指各级政府。

7、城市土地市场运行机制包括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

1)城市土地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是对市场经济体制中基于经济活动主体的自身经济利益,在竞争性市场供给、需求与价格之间相互依存和作用,连锁互动所形成的自组织、自耦合机能的理论概括。主要包括供需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其核心是竞争机制。在市场秩序的形成过程中,市场机制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调节力量。市场秩序能否形成,主要取决于市场机制能否发挥作用及其作用程度。

2)城市土地市场宏观调控机制

由于市场存在缺陷,市场机制存在失灵的一面,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不能使市场运行到达有序状态。为了维护城市土地市场秩序,政府必须对城市土地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因此,城市土地市场运行机制包括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二者之间存在本质的联系。一方面,从市场机制对宏观调控的作用来看,政府宏观调控措施的制定必须以市场为依据,并在市场运行中进行检验和纠正,才能提高其科学性;政府宏观调控意图要通过市场机制来贯彻,调控目标要在市场运行中实现。另一方面,从宏观调控对市场机制的作用来看,国家宏观调控为市场运行导航,规定市场的发展方向,克服市场机制在利益关系上的局限性和调节活动中的短期性行为;宏观调控还可以完善市场运行条件,为市场机制发挥积极功能提供必要的前提。对企业而言,市场机制直接作用于企业活动,宏观调控通过市场机制间接作用于企业活动。

8、城市土地市场管理的必要性:城市土地市场管理是由土地市场本身的特性决定的;城市土地市场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也要求加强土地市场管理

9、城市土地市场管理的原则:整合性利益原则,即国家利益和土地市场交易各方利益辨证统一;平等对待原则,即参与主体身份平等,在等价交换基础上公平交易;控制与弹性管理原则;依法管理原则,减少市场管理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10、城市土地市场管理的内容

土地范围总结

11、城市土地供需范畴

1)城市土地供需总量与供需结构

2)城市土地存量供需与增量供需

城市土地存量供需是指在某一时点上,以城市建成区土地为对象而形成的供需;城市土地增量供需是指以城市规划区土地为对象而形成的供需。

3)城市土地资源性供需与资产性供需

城市土地资源性需求是从资源利用的角度来讲,土地需求者对城市土地的使用价值所产生的需求;城市土地资产性需求是指从资产经营的角度来看,土地需求者对城市土地的价值所产生的需求。一般先有城市土地资源性需求,后有城市土地资产性需求。

4)城市土地所有权供需、经营权供需与使用权供需

我国城市土地供需是指城市土地经营权供需和城市土地使用权供需

5)城市土地一级市场供需与二级市场供需

12、供需平衡的涵义——是由非均衡趋向于均衡的一种动态平衡

13、供需——指作为“经济人”的行为主体面对价格信号和非价格信号时所作出的最佳选择,即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

14、城市土地需求——一种引致需求,是因为人们对城市土地产品

(已开发土地)产生需求才产生了对城市土地的需求。

15、城市土地供需平衡模型

城市土地供需平衡,既包括供需结构平衡,又包括供需总量平衡;既包括一级市场供需平衡,又包括二级市场供需平衡。我国城市土地供需运动是在一、二级市场中的土地所有者、土地开发公司、土地需求者之间进行的,其供需平衡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上共存在四种供需关系情形。

土地范围总结

16、城市土地市场供需不平衡的四种情况:

土地范围总结

17、城市土地市场供需平衡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土地供需平衡主要是通过价格机制和利率机制来实现。

1)价格机制对城市土地供需平衡的功能

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中,价格的变化反映了土地供需的变动,引导着供给方的土地供给规模和结构,也引导着需求方调整土地需求规模和结构,从而使土地供需总量和结构趋于一致。

2)利率机制对城市土地供需平衡的功能

利率机制:就是资金市场机制,指利息率变动与资金供求变动之间的联系和作用。 利率能促使房地产开发公司选择适当的投资方向和投资规模

利率能引导资金合理流动

18、城市土地市场供需平衡调控机制

1.对一级市场土地供过于求( S1h>D1h)的调控:

1)控制城市土地增量供给,稳定S1h:

①加强城市规划管理;②提高农地特别是耕地的价格;③建立耕地用途管制制度。

2)刺激开发公司开发闲置的城市土地,使D1h增大:

①对城市土地价格实行“最高限价”管制,降低开发公司的土地成本,降低有关税费征收标准;

②开征城市土地闲置税并逐步提高其征税标准,提高空地的持有成本,避免空地投机,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2.对一级市场土地供不应求( S1h<D1h)的调控:

1)建立城市规划的反馈机制,及时修编城市规划,适度扩大限额 ;

2)在新编规划的范围内,适时、适度降低农地价格,使S1h有计划地增加。

3.对二级市场土地供过于求( S2h>D2h)的调控:

1)控制一级市场土地增量供给 ;

2)适度降低商品房价格;

3)加快住房福利化向住房商品化转变的改革进程,扩大二级市场的有效需求。

4.对二级市场土地供不应求( S2h<D2h)的调控:

S2h<D2h两种情况:

1) S1h<D1h导致S2h<D2h

2)房价偏低,开发贷款利率较高而购房贷款利率较低导致S2h<D2h : 双向调控:

? 政府放松对土地价格管制,使房价随行就市;

? 适度降低土地开发贷款率,提高购房贷款利率。

19、土地储备制度:是指由人民政府或其委托机构依照法律程序,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征收、收(回)购、置换、转制和到期回收等方式,从分散的土地使用者手中,把土地集中起来,并由政府或土地收储中心等机构进行土地开发,在完成了房屋的拆迁、土地的平整等一系列前期开发工作后,根据城市土地出让年度计划,有计划地将土地投入市场的制度。

20、地价管理的内容:1.对土地价格及土地价格体系进行管理,调控地价水平;

2.对土地价格评估工作进行管理;3.对土地市场中因土地价格引起的各种纠纷进行处理。

21、我国城市土地市场价格管理政策和制度

1)土地使用权协议出让实行最低限价制度;

2)土地价格定期公布制度;

3)政府按经济和城市建设的需要,提前收回已出让土地的土地使用权的补偿;

4)土地价格申报制度;

5)政府对土地使用权转移有优先购买权;

6)政府对地价上涨可采取必要行政手段,进行干预;

7)征收土地增值税;

8)规范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

9)土地价格评估制度;

10)土地估价人员资格认证及土地估价机构资格评级制度。

22、城市土地市场价格管理的涵义:城市土地市场价格管理简称地价管理,是指政府为了规范土地市场的交易行为,保持土地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保护土地交易者和国家等各方面的合法利益而采取的以土地价格为核心的各种控制、引导和管理措施。

23、城市土地市场供需调控与管理的政策工具:发展计划与规划、财政政策、金融政策

更多相关推荐:
21个土地日总结(汝阳)

汝阳国土资源局6.25土地日宣传活动总结为迎接建党90周年,和热烈庆祝第21个“6.25”全国土地日,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6月x日-6月x日,汝阳县国土资源局紧紧围绕“土地与转变发展方式——促节约守红线惠民生…

第23个全国土地日总结

20xx年625土地日活动总结在全国第二十三个土地日来临之际我所为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提高场群众对国土资源事业的认识与重视根据总局和管局的通知以珍惜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为主题开展...

全国土地日宣传活动总结

第十九个全国“土地日”宣传活动总结今年x月x日是第19个全国“土地日”,我局紧密围绕“保障科学发展、保护耕地红线”的宣传主题,结合本地实际,积极认真地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

20xx土地日宣传总结

平国土资发[20xx]242号签发人:王建军平罗县国土资源局第二十一个全国“土地日”宣传活动工作总结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今年是第二十一个全国“土地日”,按照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自治区国土资源系统20xx年度…

县国土资源局6.25土地日宣传活动总结

县国土资源局6.25土地日宣传活动总结遵照**国土资源局关于第十四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工作的统一部署,阿合奇县宣传部、国土资源局联合开展了大规模的6·25“土地日”宣传活动,此项活动受到了州国土资源局的顶力支持…

全国土地日宣传活动总结、

全国土地日宣传活动总结活动背景20xx年6月25日迎来全国第23个全国土地日为促进社区居民充分认识土地国情国策倍加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在全社区营造依法依规节约集约用地的良好氛围呼吁居民珍惜土地资源节约粮食意识...

关于开展第二十个6.25全国“土地日”宣传活动总结

大田县国土资源局关于开展第二十个6.25全国“土地日”宣传活动总结在第二十个全国“土地日”期间,根据《三明市国土资源局转发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20个全国“土地日”宣传活动的通知》要求,紧紧围绕“土地与转变…

20xx年全国土地日活动总结

20xx年全国土地日活动总结今年6月25日是第20个全国quot土地日quot我们国土资源所按照县国土资源局有关搞好此次宣传活动的工作部署围绕quot土地与转变发展方式依法用地quot这一宣传主题积极做好宣传活...

20xx年全国土地日宣传工作总结

20xx年全国土地日宣传工作总结20xx年6月25日是第25个全国土地日按照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的要求今年土地日宣传周活动从6月23日开始6月27日结束主题是quot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推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q...

全国土地日宣传活动总结20xx

全国土地日宣传活动总结20xx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工作努力提高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为工作目标切实加强国土资源的合理规划和保护利用在今年第21个quot625quot全国土地日到来之际两陈家河国...

最新6.25全国土地日活动总结

最新625全国土地日活动总结20xx年6月25日是我国第25个quot全国土地日quot今年的宣传主题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推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现土地是快速工业化城镇化...

华坪县全国第二十一个土地日总结

县全国第二十一个土地日宣传工作总结今年6月25日第21个全国土地日县国土资源局紧紧围绕土地与转变发展方式促节约守红线惠民生宣传主题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要求高质量推进的工作思路提前部署和开展宣传活动并取得圆满成功...

土地日总结(2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