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20xx年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知识考试要点总结

时间:2024.4.27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考试要点(可考知识点,牢记)

危险:是指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

安全:指生产系统中人员免遭不可承受危险的伤害。

危险源: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                        量等于或者超过了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事故:在生产过程中,事故是指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有两个特性:一是人们不希望发生;二是产生了人们不期望的后果。

事故隐患:指生产系统中可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

本质安全:是指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含有内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止发生事故的功能。

安全生产:是为了使生产过程在符合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发生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生产事故,消除或控制危险有害因素,保障人身安全与健康,设备和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遭破坏的总称。

劳动保护:是依靠科学技术和管理,采取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消除生产过程中危及人身安全和健康的不良环境、不安全设备和设施、不安全环境、不安全场所和不安全行为,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保障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的总称。

职业安全卫生:职业安全卫生是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和职业卫生的统称,它是以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为目的的工作领域,以及在法律法规、技术、设备与设施、组织制度、管理机制、宣传教育等方面所有措施、活动和事物。

安全生产管理:是针对人们生产过程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

安全生产管理的发展历史:从18世纪大机器代替手工劳动起,事故开始增加;20世纪以后

科技术进步和生产的复杂化,重大事故时有发生;建国后党和政府一直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安全生产法律、规章和标准,有效地遏制和防范了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我国的安全生产工作任重而道远。

安全生产管理的原理与原则:

    原理是对客观事物实质内容及其基本运动规律的表述,原理与原则实质内容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对应关系。安全生产管理原理是从生产管理的共性出发,对生产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的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所得出的生产管理规律。

   原则是根据对客观事物基本规律的认识引发出来的,需要人们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安全生产原则是指在生产管理原理的基础上,指导生产管理活动的通用规则。

13、原理:系统原理、人本原理、预防原理、强制原理。

14、原理与运用原理的原则:

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现状:

    一是近年来,我国每年因各类事故死亡在10万人左右,发生各类事故100多万起。总体现状是事故起数有下降趋势;

    二是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

    三是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体系得到了加强;

    四是安全生产技术得到了提高;

    五是安全生产引入了以人为本、持续改进的管理理念。建立了系统化、科学化的职业病安全健康体系。

安全生产管理方针及含义:“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安全第一,就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在处理保证安全与生产经营活动关系上,要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优先考虑从业人员和其他人员的人身安全,实行“安全优先”的原则,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生产的其他目标。

    预防为主,就是说对安全生产的管理,主要不是在发生事故后去组织抢救,进行事故调查、处理和分析,而是按照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思想,按照事故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千方百计预防事故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安全生产标准化定义: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

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隐患排查治理为基础,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减少事故发生,保障人身安全健康,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采用“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动态循环的模式,依据本标准的要求,结合自身特点,建立并保持安全生产标准化系统;通过自我检查、自我纠正和自我完 善,建立安全绩效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实行企业自主评定、外部评审的方式。 企业应当根据本标准和有关评分细则,对本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情况进行评定;自主评定后申请外部评审定级。

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一级为最高。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评审定级进行监督管理。

安全文化是存在于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文化是人类精神财富和物资财富的总称,安全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生活、生存活动中为保证。安全文化就是安全理念、安全意识以及在其指导下的各项行为的总称,主要包括安全观念、行为安全、系统安全、工艺安全等。安全文化主要适用于高技术含量、高风险操作型企业。 所有的事故都是可以防止的,所有安全操作隐患是可以控制的。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安全文化是在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历程中,在其从事生产、生活乃至实践的一切领域内,为保障人类身心安全(含健康)并使其能安全、舒适、高效地从事一切活动,预防、避免、控制和消除意外事故和灾害(自然的、人为的或天灾人祸的);为建立起安全、可靠、和谐、协调的环境和匹配运行的安全体系;为使人类变得更加安全、长

寿,使世界变得友爱、和平、繁荣而创造的安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要素、推进与保障。

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要素:安全承诺、行为规范和程序、安全行为激励、安全信息传播和沟通、自主学习和改进、安全事务参与。

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步骤:建立机构、制定规划、培养骨干、宣传教育、努力实践

重大危险源的基础知识: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者贮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安全生产法》的描述)

危险源辨识标准和方法:由政府主管部门和权威部门在物质毒性、燃烧、爆炸特性基础上,制定出危险物质及其临界量标准。通过危险物质及其临界量标准,就可确定哪些是可能发生重大事故的潜在危险源。现场的危险物质超过临界量,就是重大危险源。辨识的方法由gb1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作了规定,此标准自20##年4月1日起实施。

重大危险源评价方法:

  1)评价单元的划分;

  2)评价模型的层次结构;

  4)危险物质事故易发性b111的评价;

  5)工艺过程事故易发性b112的评价及工艺-物质危险性相关系数的确定;

  6)事故严重度评价:

  7)危险性抵消因子;

  8)危险性分级与危险控制程度分级;

重大危险源的监控措施:重大危险源宏观监控系统;重大危险源实时监控预警技术。

   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必要性:《安全生产法》明确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是生产经 营单位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核心,是生产经营单位行政岗位责任制和经济责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 分,也是最基本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按照职业安全健康工作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管生产的同时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将各级负责人员、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和各岗位生产工人在职业安全健康方面应做的事情和应负的责任加以明确规定的一种制度。

 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要求:

    1)建立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必须符合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针的要求,并应适时修订;

    2)建立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体系要与生产经营单位管理体制协调一致;

    3)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要根据本单位、部门、班组、岗位的实际情况,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防止形式主义;

    4)制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要有专门的人员与机构来保障;

    5)在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同时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监督、检查等制度,特别要发挥职工群众的监督作用,以保证安全生产责任制得到真正落实。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内容:

    1)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职责:

       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2)生产经营单位其他负责人的职责:

       生产经营单位其他负责人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助主要负责人搞好安全生产工作。

    3)生产经营单位职能管理机构负责人及其工作人员的职责:

    职能管理机构负责人按照本机构的职责,组织有关工作人员做好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对本机构职责范围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

    职能机构工作人员在本职责范围内做好有关安全生产工作。

    4)班组长的职责:

    班组是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关键,班组长全面负责本班组的安全生产,是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直接执行者。贯彻执行本单位对安全生产的规定和要求,督促本班组的工人遵守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切实做到不违章指挥,不违章作业,遵守劳动纪律。

    5)岗位工人的职责:

    岗位工人对本岗位的安全生产负直接责任。要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遵守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不违章作业,遵守劳动纪律。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接受专门的培训,经考试合格取得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设置要求: 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是生产经营单位中专门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内设机构,其工作人员都是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其作用是落实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组织生产经营单位内部各种安全检查活动,负责日常安全检查,及时整改各种事故隐患,监督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等等。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设置要求:

    从事危险性较大的矿山开采、建筑施工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活动的生产经营单位,必须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具体是否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多少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则应根据生产经营单位危险性大小、从业人员的多少、生产经营规模的大小等因素确定。

    从业人员超过300人的生产经营单位,必须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下的生产经营单位,可以不设安全机构,但必须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委托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但保证安全生产的责任仍由本单位负责。

对安全生产投入的基本要求:

    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安排适当的资金,用于改善安全设施,更新安全技术装备、器材、仪器、仪表以及其他安全生产投入,以保证生产经营单位达到法律、法规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并对由于安全生产所需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基本原则:

一是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原则;

二是减少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原则。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依据是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为指导思想,以《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或行业标准为主要依据。

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方法:

    一是编制的时间;二是计划内容;三是编制计划的布置;四是计划项目的确定与编制;五是计划的审批;六是计划的下达。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要求: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教育工作是贯彻经营单位方针、目标,实现安全生产、文明生产、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防止产生不安全行为、减少人为失误的重要途径。

    安全生产教育制度作为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进行事故预防的重要而且有效的手段,其重要性首先在于提高经营单位管理者及员工做好安全生产管理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帮助其正确认识和学习职业安全健康法律法规、基本知识。其次是能够普及和提高员工的安全技术知识,增强安全操作技能,从而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与健康。

    《安全生产法》第20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

    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由有关主管部门对其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考核不得收费。

    第21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未经安全生产

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第22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或者使用新设备,必须了解、掌握其安全技术特性,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并对从业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第23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

   特种作业人员的范围由国务院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确定。

    第36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教育和督促从业人员严格执行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向从业人员如实告知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以及事故应急措施。

    第50条规定:从业人员应当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对象和内容:

 一是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培训的主要内容:

    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及行业的规章、规程、规范和标准;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知识、方法与安全生产技术,有关行业安全生产管理专业知识;

    重大事故防范、应急救援措施及调查处理方法,重大危险源管理与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原则;

    国内外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经验;

    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48(24)小时,每年再培训16(8)小时。“三危”(其他行业)

 二是对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内容:

    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及行业的规章、规程、规范和标准;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安全生产技术、劳动卫生知识与安全文化知识和有关行业安全生产管理专业知识;

    工伤保险的政策、法律、法规;

    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统计、报告及调查处理方法;

    事故现场勘验技术,以及应急处理措施;

    重大危险源管理与应急救援预案编制;

    国内外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经验;

    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48(24)小时,每年再培训16(8)小时。“三危”(其他行业)

三是对生产经营单位其他从业人员的培训。

新从业人员培训24小时,危险性大的行业和岗位48小时。

“三级安全教育”内容:

厂(矿)级:安全生产基本知识;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劳动纪律;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及事故应急措施;有关事故案例等。

车间(工段、区、队)级:本车间(工段、区、队)安全生产状况和规章制度;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及事故应急措施;有关事故案例等。

班组级: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生产设备、安全装置、劳动防护用品(用具)的正确使用方法;事故案例等。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形式和方法:安全教育培训方法和一般教学方法一样,多种多样,可采用讲授法、实际操作演练法、案例分析法、读书指导法、宣传娱乐法等;

形式有:每天的班前班后会上说明安全注意事项;安全活动日;安全生产会议;各类安全生产业务培训班;事故现场会;张贴安全生产招贴画、宣传标语、标志;安全文化知识竞赛等。

建设项目“三同时”的法律依据

《劳动法》、《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和《建设项目劳动安全卫生监察规定》等法律规章。建设项目“三同时”的定义和内容:生产性基本建设项目中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以确保建设项目竣工投产后,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标准,保障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

安全生产检查的类型和内容:

安全生产检查的类型:一是定期安全检查;二是经常性安全检查;三是季节性安全检查;四是专业性安全检查;五是综合性安全检查;六是不定期的职工代表巡视安全检查。

安全检查的内容: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具体主要查思想、查管理、查隐患、查整改、查事故处理。

安全生产检查的方法及工作程序

 安全检查的方法:常规检查;安全检查表法;仪器检查法。

 检查的工作程序:一是检查的准备阶段;二是实施安全检查;三是通过分析做出判断;四是及时做出决定进行处理;五是实现安全检查工作闭环。

劳动防护用品的分类:部防护用品;呼吸器官防护用品;眼面部防护用品;听觉器官防护用品;手部防护用品;足部防护用品、躯干防护用品、护肤用品、防坠落用品、

劳动防护用品的正确选用原则及发放要求:(p40-p41)

(1)选用的基本原则:

  1)根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选用;

  2)根据生产作业环境、劳动强度以及生产岗位接触有害因素的存在形式、性质、浓度(或强度)和防护用品的防护性能进行选用;

  3)穿戴要舒适方便,不影响工作。

(2)发放要求: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有关标准,按照不同工种、不同劳动条件发给职工个人劳动防护用品。

36、劳动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

  1)使用前应做一次外观检查。

  2)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必须在其性能范围内,不得超极限使用;不得使用未经国家指定、经监测部门认可(国家标准)和检测还达不到标准的产品;不能随便代替,更不能以次充好。

  3)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工伤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手段保证实施的,对在工作过程中遭受人身伤害的职工或遗属提供补偿的一种社会福利制度。

工伤保险的基本原则:

  1)强制实行的原则;

  2)无责任赔偿原则;

  3)劳动者个人不缴费原则;

  4)损失补偿与事故预防及职业康复相结合的原则。

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资格条件与待遇给付:

(1)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认定为工伤: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2)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3)在工作场所和工作时间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4)患职业病的;

  5)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2)工作待遇项目的给付:

  1)工伤医疗待遇:包括挂号费、就医路费全额报销;住院治疗期间的伙食补助费,为因公出差伙食补助标准的70%。此项待遇可进入统筹

  2)工伤津贴待遇:在工伤期内发给相当于本人受伤前月工资收入,医疗期满后或评残后停发,改为伤残待遇或上班时领取工资。医疗期根据伤病情况定为1-12个月,此项待遇暂不统筹,由企业支付。

  3)工伤护理费:评残时确认符合护理条件的,定为全部、大部分和部分护理3级,一级每月发给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0%,2级为40%,3级为30%。此项待遇可进入统筹。

  4)残疾辅助器具费:符合条件的按国家规定给予报销,可进统筹。

  5)因工伤残抚恤金:对评定为1-4级伤残的办理工伤退休,按月发给伤残抚恤金,1级为本人工资的90%,2级为85%。3级为80%。4级为75%。此项待遇可进统筹。评定为5级的,企业难以安排工作时也按月发给70%,评定为6级的,为本人工资的60%。

  6)一次性伤残补助金:1级发给本人工资24个月,2级发给本人工资22个月,3级发给本人工资20个月,以后各级级差2个月工资至10级为6个月。进入统筹。

  7)丧葬补助金:按当地职工平均工资6个月的标准一次性发给。此项待遇可进统筹。

  8)供养亲属抚恤金:按月发给工亡者生前符合供养条件的亲属,配偶为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40%,子女等其他供养亲属为30%,抚恤金总额不能超过死者生前本人工资。可进统筹。

  9)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一次性发给死者生前亲属,标准为当地职工平均工资48-60月的幅度,具体有各省确定。可进统筹。

工伤保险的实施范围:

《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用人单位)应当按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雇工(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的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均有依照本条例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

职工是指与企业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包括形成了事实劳动关系的,即劳动者事实上已成为企业的成员,并为其提供有偿劳动。

工伤保险与工伤事故预防的关系:

 一是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

 二是工伤保险基金的组成和征收办法有利于工伤预防;

三是征收工伤保险费实行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是事故预防的主要机制;

 四是实行安全生产奖励机制;

 五是赋予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从事事故预防的职责。

安全生产监督体制:(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督,企业全面负责,社会监督支持)

(1)安全生产监督体制:

    1)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监督管理;

    2)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监督管理;

    3)监察机关的监督;

    4)安全生产社会中介机构监督;

    5)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监督;

    6)新闻媒体的监督;

    7)社会公众的监督。

(2)安全生产监督监察的基本特征: 1)权威性;2)强制性;3)普遍约束性。

(3)我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基本原则:

    1)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

    2)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3)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

    4)坚持行为监察与技术监察相结合的原则;

    5)坚持监察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

    6)坚持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的职责:

    1)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方针和政策;

    2)监督检查生产经营单位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情况;

    3)在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时,发现违法行为,有权制止或责令改正、责令限期改正、责令停产停业整顿、责令停业停产、责令停止建设;

    4)对存在重大事故隐患,职业危害严重的用人单位,应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5)参加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与事故调查处理;

    6)安全生产监察人员应当忠于职守,坚持原则;秉公执法;

    7)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安全生产(包括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察的方式和内容:

(1)安全生产监察程序:

    1)监察准备;

    2)调查用人单位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标准的情况;

    3)调查作业现场;

    4)提出意见或建议;

    5)发出《安全生产监察指令书》或《安全生产处罚决定书》。

(2)安全生产监察方式:

    1)行为监察;

    2)技术监察:是对物质条件的监督检查。

(3)安全生产国家监察的种类:

    1)一般监察:包括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安全教育培训;隐患治理;伤亡事故管理;职业危害管理。

    2)专门监察:包括对生产性建设项目的“三同时”监察;对劳动防护用品的监察;对特种作业人员的监察;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监察;对严重有害作业场所的监察。

煤矿安全生产监察体制:1999年12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正式成立,煤矿安全监察实行垂直管理、分级监察的管理体制。

(1)煤矿安全监察体制的特点:

  1)加强执法监督,由国家对煤矿安全实行监察;

  2)实行政企分开,按精简、统一、效能原则,改革现行煤矿安全监察体制;

  3)把安全管理和安全监察分开,实行垂直管理。

(2)煤矿安全监察体制的机构设置: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下设20个省级(自治区、直辖市)煤矿安全监察局和2个安全监察办事处;20个省级(自治区、直辖市)煤矿安全监察局下设69个煤矿安全监察办事处。

煤矿安全生产监察人员的职责:(共16条)

1)监督检查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与煤矿企业贯彻实施煤矿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规章、规程的情况;

2)参加有关安全会议,查阅有关资料,随时进入煤矿企业作业现场对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监察;

3)参与“三同时”的审查与验收工作;

4)检查安全设施情况;

5)检查管理人员与特种作业人员培训与持证情况;

6)检查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情况;

7)检查设备的安全认证情况等。

煤矿安全生产监察的方式与内容

    监察方式: 1)视时监察; 2)重点监察; 3)一般监察; 4)特殊监察。

    监察内容:(共18条): 1)是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2)主要负责人是否向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报告安全工作,发挥职工群众监督作用;3)是否设置安全管理构机,配备专业安全管理人员;4)是否对各类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5)职工是否存在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6)生产建设性项目是否做到“三同时”;7)企业生产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是否包括对安全隐患的预防处理措施等。

特种设备监察体制:国家对特种设备实行专项安全监察体制。有两项监察制度:一是特种设备市场准入制度;二是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查制度。

安全评价的分类: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安全现状综合评价、专项安全评价。

安全预评价的概念:是根据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分析和预测该建设项目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技术设计和安全管理建议。

安全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危险度评价;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安全验收评价的概念及内容:

是在建设项目竣工、试生产运行正常后,通过对建设项目的设施、设备、装置实际运行状况的监测、考察,查找该建设项目投产后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技术调整方案和安全管理对策。

安全现状综合评价的概念及内容:是针对某一个生产经营单位总体或局部的生产经营活动安全现状进行的全面评价。

安全现状综合评价的主要内容:全面收集评价所需的信息资料,采用合适的安全评价方法进行危险识别,给出量化的安全状态参数值;对于可能造成重大后果的事故隐患,采用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事故模拟,预测极端情况上的影响范围,分析事故的最大损失,以及发生事故的概率;对发现的隐患,根据量化的安全状态参数值、整改的优先度进行排序;提出整改措施与建议。

安全专项评价的概念及内容:针对某一项活动或场所,以及一个特定的行业、产品、生产方式、生产工艺或生产装置等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的专项安全评价。目的是查找其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其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和建议。

安全评价的一般程序:安全评价程序主要包括:准备阶段;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定性定量评价;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形成安全评价结论及建议;编制安全评价报告。

安全评价的主要内容:是指运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对建设项目或生产经营单位存在的职业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从而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和建议。

危险、有害因素分类及辨识方法:

一是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gb/t13861-1992《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共6大类,37小类)

     1)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15)

     2)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5)

     3)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5)

     4)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6)

     5)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5)

     6)其它危险、有害因素。(4)

 二是按事故类型分类(gb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1)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3)机械伤害;4)起重伤害;5)触电;6)淹溺;7)灼烫;8)火灾;9)高处坠落;10)坍塌;11)冒顶片帮;12)透水;13)放炮;14)火药爆竹;15)瓦斯爆炸;16)锅炉爆炸;17)容器爆炸;18)其它爆炸;19)中毒和窒息;20)其它伤害。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方法:

一是直观经验分析方法,包括对照、经验法和类比法,二是系统安全分析法。

安全评价单元的划分原则与方法:

     1)以危险、有害因素的类别为主划分评价单元;

     2)以装置和物质特性划分评价单元;

安全评价方法的分类:

(一)按评价结果的量化程度分类法:

   (1)定性安全评价方法:安全检查表;专家现场询问观察法;因素图分析法;事故引发和发展分析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格雷厄姆-金尼法或lec法);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法;危险可操作性研究。

   (2)定量安全评价方法:

     1)概率风险评价法: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事故树分析;逻辑树分析;概率理论分析;马尔可夫模型分析;模糊矩阵法;统计图表分析法等。

     2)伤害(或破坏)范围评价法:液体泄漏模型;气体泄漏模型;气体绝招扩散模型;池火火焰与辐射强度评价模型;火球爆炸伤害模型;爆炸冲击波超压伤害模型;蒸气云爆炸超压破坏模型;毒物泄漏扩散模型;锅炉爆炸伤害tnt当量法等。

     3)危险指数评价法: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蒙德火灾爆炸毒性指数评价法;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评价法。

(二)其他安全评价分类法:

  (1)按照安全评价的逻辑推理过程:归纳推理评价法;演绎推理评价法。

  (2)按照安全评价要达到的目的:事故致因因素安全评价方法;危险性分级安全评价方法;事故后果安全评价方法。

  (3)按照评价对象的不同:设备(设施或工艺)故障率评价法;人员失误率评价法;物质系数评价法;系统危险性评价法等。

常用安全评价方法:

一是安全检查表法(sca);

 二是危险指数方法(rr);

 三是预先危险分析方法(pha);

 四是故障假设分析方法(what…..if ,  wi);

 五是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hazop);

 六是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fmea);

 七是故障树分析(fta);

 八是事件树分析(eta);

 九是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

 十是定量风险评价方法(qra)。

安全现状评价报告的主要内容:安全评价报告是安全评价工作过程形成的成果。安全现状评价报告的主要内容有:前言、概述、评价程序和方法、危险性预先分析、危险度与危险指数分析、事故分析与重大事故模拟、对策措施与建议、评价结论。

安全评价报告的格式:

 一是安全预评价报告格式:封面;安全预评价资格证书影印件;著录项;目录;编制说明;前言;正文;附件;附录。

二是安全验收评价报告的格式:封面;评价机构安全验收评价资格证书影印件;著录项;目录;编制说明 ;前言;正文;附件;附录。

 三是现状评价报告的格式:

    前言;

    目录;

    第一章评价项目概述,包括评价项目的概况、范围、依据;

    第二章评价程序和方法;评价程序、评价方法;

    第三章危险性预先分析;

    第四章危险度与危险指数分析;

    第五章事故分析与重大事故的模拟;重大事故原因分析、概率分析、事故预测、模拟;

    第六章职业卫生现状评价;

    第七章对策措施与建议;

    第八章评价结论。

预警:可能危险的预报,提请注意。

机制: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等;泛指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方式。

预警机制:能告示危险,及时警示,使机构能采取措施的一种制度,作用在于超前反馈、及时布置、防于未然,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事故发生对生命造成的与财产损失。

预警机制建立于预警系统基础之上。预警系统由预警分析系统和预控对策系统组成。

一、事故预警的目标、任务与特点

目标:通过监测与评价,警示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危害程度。

任务:针对各种事故征兆的监测、识别、诊断与评价,及时报警,根据预警分析的结果对事故征兆的不良趋势进行矫正、预防与控制。

事故预警的特征:

(一)快速性:失去快速,预警就失去意义。

(二)准确性:准确关系到整个预警的成败。

(三)公开性:利于社会监督,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故发生。

(四)完备性:信息全面,从不角度、层面,全过程地分析事故的发展态势。

(五)连贯性:每一次分析,应以上次分析为基础,紧密衔接。

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

一是处理好点面关系;

二是处理好社会敏感性与实际危害的关系;

三是处理好高风险与高危险的关系;

四是处理好预警机制的软、硬件之间的关系;

五是防止重复投资,资源浪费。

二、建立事故预警的原则和要求:及时、全面、高效、引导

三、预警管理体系的建立

(一)预警管理体系的要素

预警管理战略考虑:针对事故特点建立管理体系。各类型事故预警的管理过程不同,但预警的模式具有一致性,都需遵循信息论、控制论、决策论及系统的思想和方法。

外部环境预警系统:

自然环境突变预警

政策法规变化预警

技术变化预警

内部管理不良预警系统:

质量管理预警

设备管理预警

人的行为活动管理预警

事故预警系统

预警信息管理系统:

计算机技术

专家系统技术

(二)外部环境预警系统

1、自然环境突变的预警:自然环境突变的诱因:自然灾害、人类活动。

2、政策法规变化的预警:其影响是直接的,影响非常大,应经常监测。

3、技术变化的预警:安全生产对技术进步的依赖越来越大,应予关注。

(三)内部管理不良预警

1、质量管理预警:针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质量水平提高过程中的不当、错误、失误现象进行预警。

2、设备管理预警:设备数据的搜集和整理、设备使用情况的检查和评价、设备维修及时性评价、设备检修质量合格率的监督、设备工作时对环境污染的安全度评价。

3、人的行为活动管理预警:收集有关人的活动信息,识别与选择,对人的活动进行评价与分析,对人的不良行为进行预警。

(四)预警信息管理系统:包括信息收集、处理、辨伪、存储、推断。

(五)事故预警系统  预警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一)预警系统的组成

预警系统主要由预警分析系统(完成预警功能)和对策系统(完成对事故的控制功能)两部分组成

(二)预警系统的功能

1、监测系统:采集监测对象传感器的输出信号,信号转换,计算机处理,输出到外围设备上。

2、预警信息系统

预警依据:事故有关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管理的原始信息

原始信息:历史信息、现实和实时信息,同时包括国内外相关事故信息。

预警信息系统组成:信息网、中央处理系统和信息判断系统。

(1)信息收集

(2)信息处理

(3)信息的辨伪:初始信息不能直接应用,必须加以辨伪。辨伪方法5种:

①多种信息来源的比较印证,有矛盾则来源有误。

②分析信息转输过程。

③整理分析,与事理相悖,则来源有伪。

④反证性分析,反证结果偏误较大,则有误或过时。

⑤不利性反证,假定信息为真,若这种不利情况很多很严重,则这种信息应慎用。

(4)信息存储

(5)信息推断:利用现在信息或缺乏的信息进行判断,进行事故征兆的推断。

信息基础管理要求:①规范化,②标准化,③统一化,④程序化。

3、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系统

建立该体系的目的是使信息定量化、条理化和可操作化。

预警指标:潜在指标(潜在因素或征兆信息定量化)和显现指标(显现因素或现状信息的定量化)。

(1)预警评价指标

①建立预警评价指标的原则

预警评价指标就是能敏感地反映危险状态及存在问题的指标。

构建原则:

(a)灵敏性:能敏感地反映真实状态。

(b)科学性:满足全面性和相关性要求,避免指标之间的相互重叠。

(c)动态性:反映事故发展趋势。

(d)可操作性:尽量利用现在规范和标准。

(e)引导性:体现行业总体战略目标。

(f)预见性:应投映现状,预示未来。

②预警评价指标的确定

(a)人的安全可靠性指标:生理与心理因素。

(b)生产过程的环境安全性指标:内部与外部环境。

(c)安全管理有效性指标:安全组织、安全法制、安全信息、安全技术、安全教育、安全资金。

(d)机(物)安全可靠性指标。

(2)预警阈值的确定

①预警准则:指一套判别标准或原则,决定不同级别情况发何种程度的警报。

②预警方法:指标预警、因素预警、综合预警

(a)指标预警:根据预警指标数值大小的变动来发出不同程度的报警。

(b)因素预警:相对于指标预警是一种定性预警。

(c)综合预警:将上述两种结合起来。

(d)误警和漏警

误警:发出警报,但没出现事故;发出警报,但出现事故的级别程度与预报相差一个等级。原因主要是

指标设置不当,准则过严。

漏警:未发警报,而事故发生了。主要原因一是小事件被排除考虑之外,而小概率事件也可能发生,二是预警准则设计过松。

③预警阈值确定原则上既要防止误报又要避免漏报。

4、预测评价系统

(1)评价对象

安全从系统原理出发,事故由: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人安全行为;环境的不良状态;管理方面的缺陷,等因素造成。因此评价对象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人、机、环、管理等方面因素。

(2)预测系统

预测系统的功能是进行必要的未来预测。

趋势预测、相关因素的相互影响预测、征兆信息的可能结果预测、偶发事件的发生概率、发生时间、持续时间、作用高峰及预期影响预测。

(3)预警系统信号输出及级别

蓝   安全   Ⅳ级:生产活动正常

黄   一般   Ⅲ级:事故上升阶段

橙   严重   Ⅱ级:事故严重威胁

红 特别严重 Ⅰ级:状况特别严重

   信号输出和预警级别表示方法两种:

   ①时序性的预警信号输出:反映了连续而且全面的预警信息波动趋势。

   ②安全风险预警信号输出:通过对以实体形态存在的第一类危险源状态信息和第二类危险源状态信息为基础,对信息进行识别、诊断、评价,根据严重程度(纵坐标)和可能性(横坐标)给出安全风险预警级别。

   二、预警系统的实现

   (一)监测(前提)

   监测是预警活动的前提,监测任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和重要环节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测;二是对大量的监测信息进行处理,建档,进行历史的技术的比较。

   (二)识别(重要环节)

   识别是运用评价指标体系对监测信息进行分析,以识别事故征兆、事故诱因、事故活动趋势。其任务是应用“适宜”识别指标,判断已发生的异常征兆、可能的连锁反应。所谓“适宜”既不是历史的纵向比较,也不是同其他企业(行业)的社会横向比较,而是纵向与横向的双重评价,针对特定条件应实现的控制绩效,结合外部环境,综合判定是否发生或即将发生事故。

   (三)诊断(技术分析过程)

   在诸致灾因素找主要因素,成因分析,对发生过程和发展趋势进行定量的描述。

   (四)评价(技术分析过程)

   对确认征兆进行评价,是正常、警戒,还是危险、极度危险、危机状态。

   (五)监测、识别、诊断、评价的关系

   这四个环节是前后有序,因果关联的关系。

事故的控制功能由预控对策系统完成,预控对策包括组织准备、日常监控和事故管理三个活动阶段。

 一、组织准备

 组织准备:是指开展预警分析和对策行动的组织保障活动。

 组织准备的两个特定任务:一是确定预警系统的组织构成、职能分配及运行方式,二是为事故状态时管理提供组织训练与对策准备。

(一)预警功能的组织管理体系

对原有经营管理系统的职能结构进行一定的重组与改造,形成一个具有预警功能的体系。这不是组织机构简单重复与重组,而是形成了一个具有崭新功能的组织形态,表现为一种新型具有事故预警管理模式的组织体系。设置新的预警管理部门,对其他部门具有监督、控制和纠错的职能,这种职能有单指标监控、综合监控和事故危机监控。

(二)预警机构:为保证预警机制高效运转,成立安全预警部,增加预警管理职能。

二、日常监控  日常监控是对预警分析所确定的主要事故征兆(现象)进行特别监视与控制的管理活动。

任务是:一是日常对策,即对征兆(现象)进行纠正活动,防止该现象蔓延,恢复正常状态。二是危机模拟,对可能发生的事故状态进行假设与模拟活动,并提出对策方案。

三、事故的危机管理是危机状态时采取的一种特殊性质的管理。是在企业生产安全管理系统已无法控制事故状态或企业领导层基本丧失指挥能力的情况下,以特别的危机计划、特别领导小组、紧急救援体系等介入企业领导管理过程。危机状态回复到可控制状态,危机管理任务即完成。

四、预警分析与预控对策的关系

(一)预警分析与预控对策的基本关系

预警分析是事故预警管理系统完成其职能的基础,预控对策是其职能活动的目标。是时间顺序关系和逻辑顺序关系,是缺一不可的。

生产已处于事故时,那么,预警分析对象和预控活动对象都是事故状态中的生产现象。

不论处于正常或事故状态,预警分析活动对象总是包容预控对策的活动对象,或者说,预控活动对象总是预警分析活动对象中的主要矛盾。

(二)预警分析与预控对策的沟通两个活动之间的信息沟通主要监测信息系统的运行。而这个信息系统,又是企业生产活动整体管理信息系统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使预警系统的活动同企业的生产活动整体的安全管理融为一体。

 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

(1)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

(2)迅速控制事态;

(3)消除危害后果;

(4)查清事故原因。

事故应急救援的特点:具有发生突然、扩散迅速、危害范围广的特点。

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对事故应急救援的要求:近年来我国政府相继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安全生产法》、《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消防法》、《职业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等,对危险化学品、特大安全事故、重大危险源等应急救援工作提出了相应的规定和要求。

重大事故应急救援管理过程:主要是预防、准备、响应、恢复等四个循环过程。

重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组织结构:一是应急救援中心;二是应急救援专家组;三是医疗救治;四是消防与抢险;五是监测组织;六是公众疏散组织;七是警戒与治安组织;八是洗消去污组织;九是后勤保障组织;十是信息发布中心。

(1)重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支持保障系统:

1)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2)通迅系统;

3)警报系统;

4)技术与信息系统;

5)宣传教育与培训体系。

(2)重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响应机制:一级紧急情况、二级紧急情况、三级紧急情况。

(3)重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1)警情与响应级别的确定 2)应急启运 3)救援行动 4)应急恢复 5)应急结束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作用、层次及文件体系:

(1)应急救援预案的作用:

 1)明确了应急救援的范围和体系,使应急准备和管理不再无据可依,无章可循,尤其是培训和演练工作的开展。

2)制定应急预案有利于做出及时的应急响应,降低事故后果。

3)成为各类突发事故的应急基础。

4)当发生超过应急能力的重大事故时,便于与上级应急部门协调。

5)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风险防范意识。

(2)应急救援预案的层次:分为综合预案、专项预案和现场预案三个层次。

(3)一个完整的应急预案的文件体系应包括:预案、程序、指导书、记录等四级文件体系。

策划应急救援预案时应考虑的因素及编制过程:

1)成立由各有关部门组成的预案编制小组,指定负责人;

2)参阅现有的应急预案;

3)危险分析;

4)应急准备和应急能力评估;

5)完成应急预案编制;

6)预案的批准、实施和维护。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核心要素及编制要求:

(1)核心要素:

    1)对紧急情况或事故灾害及其后果的预测辨识、评价;

    2)规定应急救援各方组织的详细职责;

    3)应急救援行动的指挥与协调;

    4)应急救援中可用的人员、设备、设施、物资、经费保障和其他资源。包括社会和外部救援资源等;

    5)在紧急情况或事故灾害发生时保护生命和财产、环境安全的措施;

    6)现场恢复;

    7)其他,如培训与演练,法律法规的要求等。

(2)编制要求:编制时要按6个关键一级要素进行,即方针与原则;应急策划;应急准备;应急响应;现场恢复;预案管理与评审改进。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演练的基本要求:应急救援预案演练有桌面演练、功能演练、全面演练三种:

    1)应急预案和响应程序制定工作的进展情况;

    2)本辖区面临风险的性质和大小;

    3)本辖区现有应急响应能力;

    4)应急演练成本及资金筹措状况;

    5)有关政府部门对应急演练工作的态度;

    6)应急组织投入的资源状况;

    7)国家及地方政府部门颁布的有关应急演练的规定。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演练的类型、基本任务:

桌面演练是指由应急组织的代表或关键岗位人员参加的,按照应急预案及其工作程序讨论紧急情况时应采取行动的演练活动。

功能演练是指针对某项应急响应功能或其中某些应急响应行动举行的演练活动。全面演练指针对应急预案中全部或大部分应急响应功能,检验、评价应急组织运行能力的演练活动。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演练的实施过程:建立应急演练策划小组是成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工作的关键,策划小组应有多种专业人员组成,包括消防、公安、医疗、应急管理、市政、学校、气象部门的人员,以及新闻媒体、企业、交通运输单位的代表等。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演练效果评审方法和内容:

不足项,是指演练过程中观察或识别出的应急准备缺陷,可能导致在紧急事件发生时,不能确保应急组织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保护公众的安全与健康。

整改项,是指演练过程中观察或识别出的,单独不可能在应急救援中对公众的安全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应急准备缺陷。

改进项,是指应急准备过程中应予改善的问题。

职业危害因素的来源、分类:

    (1)职业性危害因素: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

    (2)职业病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分为三类:

    一是与生产过程中有关的职业性危害因素;

    二是与劳动过程有关的职业性危害因素;

    三是与作业环境有关职业性危害因素。

职业病的概念与分类:

    (1)职业病的概念:由职业性危害因素所引起的疾病称为职业病。(共10大类,115种职业病)

(2)职业性危害因素及其所引起的职业病:

    1)生产性粉尘与尘肺;(法定尘肺有13种)

    2)工业毒物与职业中毒;(职业中毒有56种)

    3)物理性职业危害因素及所致职业病;

  ①噪声(空气动力噪声、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与噪声聋

  ②振动与振动病(全身振动与局部振动)

  ③电磁辐射及所致的职业病

  a.非电离辐射:射频辐射、红外线、紫外线、激光;

  b.电离辐射:α、β等带电粒子,γ光子、中子等非带电粒子的辐射。

  ④异常气象条件及有关的职业病(中暑、减压病、高原病)

  a.高温作业:高温强热辐射作业、高温高湿作业;

  b.其他异常气象条件作业:低温作业、高气压作业、低气压作业。

 4)职业性致癌因素和职业病;

  ①职业性致癌物:确认致癌物、可疑致癌物、潜在致癌物;

  ②职业癌:石棉、联苯胺、苯、氯甲甲醚、砷、氯乙烯、焦炉逸散物、铬酸盐等8种致癌物所致癌症。

    5)职业性传染病:炭疽、森林脑炎、布氏杆菌病。

    6)其他列入职业病目录的职业性疾病:职业性皮肤病、化学性眼部灼伤、铬鼻病、牙酸蚀症、金属烟尘热、职业性哮喘、职业性变态反应性肺泡炎、棉尘病、煤矿井下工人滑囊炎等

(1)职业危害评价的依据:

1)毒理学资料;

2)流行病学资料;

3)接触水平资料。

(2)职业病危害项目分类:

1)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以急性中毒、急性中毒发病状况、慢性中毒患病状况、慢性中毒后果、致癌性、最高容许浓度6项指标为基础。

2)生产性粉尘危害程度分级:分级指标有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工人接触时间肺总通气量、粉尘浓度超标倍数。

3)高温作业分级:分为4级,级别越高表示强度越大。

(3)职业健康监护:1)职业健康检查;2)健康监护档案;3)健康监护资料分析。

72、放射性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控制措施:

73、工业毒物、物理性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及控制措施:

(1)工业毒物危害治理措施:1)密闭、通风排毒系统;2)局部排气罩;3)排出气体的净化;4)个体防护。

(2)物理因素治理措施: 1)  噪声、振动的控制措施:

一是消除或降低噪声、振动源;

二是消除减少噪声、振动的传播;

                            三是加强个人防护。

                        2)  电离辐射的防护:

                            一是外防护三原则: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

                            二是内照射防护:围封隔离、除污保洁、个人防护。

                        3)非电离辐射的控制与防护。

                        4)防暑降温措施:隔热、通风、个体防护。

(3)工厂防尘措施:湿式作业防尘;密闭、通风除尘。

74、粉尘的检测及控制措施:

  (1)工厂防尘措施:1)湿式作业防尘;2)密闭、通风、除尘系统。

  (2)矿山防尘措施:

          1)井下防尘:以湿式作业,加强通风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防尘。

          2)露天矿防尘:控制主要发尘源;司机室防尘;运输过程防尘。

  (3)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卫生标准:《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容许浓度》(gbz 2-2002)中列出47种粉尘的容许浓度。我国的粉尘容许浓度已由mac(最高容许浓度)改为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gb/6442-1986)中,关于事故的调查原则和程序规定摘录如下:   (1)成立事故调查小组。 (2)事故的现场处理。 (3)物证搜集。 4)事故事实材料的搜集。(5)证人材料搜集。(6)现场摄影。  (7)事故图绘制。  (8) 事故原因分析。  (9) 事故调查报告编写。 (10) 事故调查结案归档。

熟悉国家对事故调查组组成的有关规定;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国务院令第75号)中,关于事故调查有以下规定: 

第九条  轻伤、重伤事故,由企业负责人或其指定人员组织生产、技术、安全等有关人员以及工会成员参加的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第十条  死亡事故,由企业主管部门会同企业所在地设区的市(或者相当于设区的市一级)劳动部门、公安部门、工会组成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重大死亡事故,按照企业的隶属关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企业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劳动部门、公安部门、监察部门、工会组成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前两款的事故调查组应当邀请人民检察院派员参加,还可邀请其他部门的人员和有关专家参加。

第十一条  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事故调查所需要的某一方面的专长; 

   (二)与所发生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 

第十二条事故调查组的职责: 

   (一)查明事故发生原因、过程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情况; 

   (二)确定事故责任者; 

   (三)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的建议; 

   (四)写出事故调查报告。 

第十三条  事故调查组有权向发生事故的企业和有关单位,有关人员了解有关情况和索取有关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第十四条  事故调查组在查明事故情况以后,如果对事故的分析和事故责任者的处理不能取得一致意见,劳动部门有权提出结论性意见;如果仍有不同意见。应当报上级劳动部门或有关部门处理;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报同级人民政府裁决。但不得超过事故处理工作的时限。 

第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碍、干涉事故调查组的正常工作。 

  注:政府机构改革后,上述有关部门和职能发生了变化。原劳动部门承担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能转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行使。因此,目前死亡事故和重大死亡事故调查工作通常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或特种设备安监部门会同公安部门、监察部门、行业管理部门、工会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查。第十六条  特大事故发生后,按照事故发生单位的隶属关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归口管理部门组织成立特大事故调查组,负责事故的调查工作。涉及军民两个方面的特大事故,组织事故调查的单位应当邀请军队派员参加事故的调查工作。 

 第十七条  国务院认为应当由国务院调查的特大事故,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组织成立特大事故调查组。 

第十八条  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组,应当根据所发生事故的具体情况,由事故发生单位的归口管理部门、公安部门、监察部门、计划综合部门、劳动部门等单位派员组成,并应当邀请人民检察机关和工会派员参加。 

特大事故调查组根据调查工作的需要,可以选聘其他部门或者单位的人员参加,也可以聘请有关专家进行技术鉴定和财产损失评估。 

第十九条  特大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事故调查所需要的某一方面的专长; 

      (二)与所发生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 

第二十条  特大事故调查组的职责如下: 

      (一)查明事故发生的原因、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情况; 

      (二)查明事故的性质和责任; 

      (三)提出事故处理及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所应采取措施的建议; 

      (四)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五)检查控制事故的应急措施是否得当和落实; 

      (六)写出事故调查报告。 

第二十一条  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组有权向事故发生单位、有关部门及有关人员了解事故的有关情况并索取有关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第二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碍、干涉事故调查组的正常工作。 

第二十三条  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组写出事故调查报告后,应当报送组织调查的部门。经组织调查的部门同意,调查工作即告结束。 

注:根据新的政府机构职能,目前特大事故调查组通常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公安部门、监察部门、企业主管部门(或行业管理部门)、工会等组成。

熟悉事故调查组的人员构成要求、工作程序、任务、责任和权力;

事故调查组的组成和任务 企业发生事故时,按照企业的隶属关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企业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会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公安部门、监察部门、工会及相关专家组成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同时还可邀请其他部门的人员和有关专家参加。

事故调查组成员条件应满足《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和《国务院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的要求。并且事故调查组成员应遵循如下规范:  

(1)遵循对本单位和外单位人员不分亲疏,一视同仁原则;

(2)对信息、事实或物证不得采取歪曲、隐藏或销毁的态度;

(3)力求将所有可用于确定事故原因的、经证实的、记录下来的信息,提给调查组的任何成员;

(4)处理任何可能不利于某些人、单位或机构的信息要特别谨慎,必须有事实证明。时刻记住调查过程中的批评始终是对事不对人(包括单位或机构);

(5)调查过程中要查明和分析与事故有关的所有事实、情况和状态。必须注意,并善于否定那些不真实的情况;

(6)完全依据个人的经验作出判断和评估要特别谨慎,因为个人的经验往往并不是最正确的;

(7)不要匆忙地作出结论,特别是在调查的初期。积极地收集和分析各种事实,即使它们初看起来似乎与事故无关。必须注意,如果只从个人看来是正确的一个方向寻求答案,可能发生差错并使一些初看并不重要的信息丧失掉;

(8)与其他单位参加调查的人员讨论问题时要委婉和客观,当不同意他们的观点时要拿出论据,平静地进行商讨;

(9)凡是提出来商讨的问题,自己首先要把它弄清楚。

(10)遵守调查纪律,严格保密制度。

(10)遵守调查纪律,严格保密制度。

事故调查组有权向发生事故的企业和有关单位、有关人员了解有关情况和索取有关资料。事故调查组在查明事故情况以后,如果对事故的分析和事故责任者的处理不能取得一致意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有权提出结论性意见。如果仍有不同意见,应当报上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商有关部门处理。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报同级人民政府裁决。但不得超过事故处理工作的时限。

掌握事故调查常用技术和方法

(一)故障树分析方法

故障树分析方法(fault tree analysis,fta),是对既定的生产系统或作业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事故条件及可能导致的灾害后果,按工艺流程、先后次序和因果关系绘制程序方框图,表示导致灾害、伤害事故的各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它由输入符号或关系符号组成,用以分析系统的安全问题或系统的运行功能问题,为判明灾害、伤害的途径及事故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为事故分析提供了一种最形象、最简捷的表达形式。

事故树分析法也是在事故调查过程中常用的方法。通过事故树分析方以达到以下目的:识别导致事故的基本事件(基本的设备故障)与人为失误的组合,供设法避免或减少导致事故基本原因的线索,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对导致灾害事故的各种因素及逻辑关系能够作出全面、简捷和形象的描述;便于查明系统内固有的或潜在的各种危险因素,为设计、施工和管科学的依据;可使有关人员、作业人员全面了解和掌握各项防范灾害的要点。

事故树分析方法的程序如下:

(1)熟悉系统,详细了解系统状态及各种参数,绘制工艺流程图或布置图。

(2)分析相关的事故案例,进行分析,从而设想可能发生的事故。

 (3)确定顶上事件,要分析的对象即为顶上事件。

(4)确定目标值,根据经验教训和事故案例,经统计分析后,求解事故发生的概率(或频率),以此作为要控制的事故目标值。

(5)调查原因事件,调查与事故有关的所有原因事件和各种因素。

(6)画出事故树图,从顶上事件起,逐级找出直接原因的事件,直至所要分析的深度,按逻辑关系,画出事故树。

(7)分析,按事故树结构进行简化,确定各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

(8)事故发生的概率,确定所有事故发生的概率,标在事故树上,并进而求出顶上事件发生的概率。 

 

(二)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方法

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fmea)方法是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为分析确定飞机发动机故障而开发的一种方法,许多国家在核电站、石油化工、机械、电子、电气仪表等工业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是系统安全工程中重要的分析方法之一,是一种系统故障的事前考察技术。该方法是由可靠性技术发展起来的,只是分析目标有了变化而已。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方法的基本内容是从系统中的元件故障状态进行分析,逐次归纳到子系统和系统的状态,主要是考虑系统内会出现哪些故障,它们对系统产生什么影响,以及怎样发现和消除。

 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方法是按照预定的程序和分析表进行的,应用步骤如下:

    (1)明确分析的对象及范围,并分析系统的功能、特性及运行条件,按照功能划分为若干子系统,找出各个子系统的功能、结构与动作上的相互关系。需要收集有关的资料,如设计任务书、设计说明、有关标准、规范、工艺流程、设备图纸以及同类系统和设备的事故案例等,并了解故障的机理。

(2)确定分析的基本要求,应做到:分清系统主要功能和次要功能在不同阶段的任务;逐个分析易发生故障的零部件;关键部分要深入分析,次要部分可简捷;要有可靠的检测方法和处理措施。

(3)详细说明要分析的系统,包括两部分内容:系统的功能说明,包含各个子系统及其构成要素的功能叙述;系统功能框图,通过分解方式形象地表示出各个子系统在故障状态时对整个系统的影响。

(4)分析故障类型及影响,这是实施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方法的中心环节。通过对系统功能框图所列全部项目进行分析,判明系统中所有实际可能出现的故障类型。为使所有的故障类型不会产生遗漏,应按照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表逐项填写。

 (5)根据分析结果填入故障类型等级。

3.变更分析方法  从该方法的名字就可以看出,该技术方法重点在于变更。为了完成事故调查,查找原因,调查人员必须寻找与标准、规范相背离的东西。调查有非预期变更所导致的所有问题。对每一项变更进行分析,以便确定其发生的原因。这种技术方法应遵循以下步骤:

(1)确定问题,即发生了什么;

(2)相关标准、规范的确立;

 (3)辨明发生什么变更、变更的位置以及对变更的描述;即发生什么变更、在哪儿发生的变更、什么时间发生的以及变更的程度如何;

 (4)影响变更的因素具体化的描述和不影响变更的因素描述;

 (5)辨明变更的特点、特征及具体情况;

 (6)对发生变更的可能原因作一详细的列表;

 (7)从中选择最可能的变更原因;

 (8)找出相关变更带来的危险因素的防范措施。 

事故原因分析的基本步骤 在进行事故调查原因分析时,通常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分析:

(1)整理和阅读调查材料。

 (2)分析伤害方式。按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受伤部位,受伤性质,起因物,致害物,伤害方式,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

 (3)确定事故的直接原因。

 (4)确定事故的间接原因。

事故直接原因的分析 在国家标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中规定,属于下列情况者为直接原因:

      (1)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

      (2)人的不安全行为。

两者在国标《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t644l一1986)中有规定,具体如下:

1.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

 1)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

(1)无防护。包括:无防护罩;无安全保险装置;无报警装置;无安全标志;无护栏或护栏损坏;(电气)未接地;绝缘不良;局部通风机无消音系统、噪声大;危房内作业;未安装防止“跑车”的挡车器或挡车栏;其他。

 (2)防护不当。包括:防护罩未在适当位置;防护装置调整不当;坑道掘进、隧道开凿支撑不当;防爆装置不当;采伐、集材作业安全距离不够;放炮作业隐蔽所有缺陷;电气装置带电部分裸露;其他。

2)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

 (1)设计不当,结构不合安全要求。包括:通道门遮挡视线;制动装置有缺欠;安全间距不够;拦车网有缺欠;工件有锋利毛刺、毛边;设施上有锋利倒梭;其他。

 (2)强度不够。包括:机械强度不够;绝缘强度不够;起吊重物的绳索不合安全要求;其他。

(3)设备在非正常状态下运行。包括:设备带“病”运转;超负荷运转;其他。

 (4)维修、调整不良。包括:设备失修;地面不平;保养不当、设备失灵;其他。

3)个人防护用品用具--防护服、手套、护目镜及面罩、呼吸器官护、听力护具、安全带、安全帽、安全鞋等缺少或有缺陷

 (1)无个人防护用品、用具。

(2)所用的防护用品、用具不符合安全要求。

4)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

(1)照明光线不良。包括:照度不足;作业场地烟雾尘弥漫视物不清;光线过强。

(2)通风不良。包括:无通风;通风系统效率低;风流短路;停电停风时爆破作业;瓦斯排放未达到安全浓度爆破作业;瓦斯超限;其他。

(3)作业场所狭窄。

(4)作业场地杂乱。包括:工具、制品、材料堆放不安全;采伐时,未开“安全道”;迎门树、坐殿树、搭挂树未作处理;其他。

(5)交通线路的配置不安全。

(6)操作工序设计或配置不安全。

(7)地面滑。包括:地面有油或其他液体;冰雪覆盖;地面有其他易滑物。

(8)贮存方法不安全。

(9)环境温度、湿度不当。 

2.人的不安全行为

1)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

① 未经许可开动、关停、移动机器;

②开动、关停机器时未给信号;

③开关未锁紧,造成意外转动、通电或泄漏等;

④忘记关闭设备;

⑤忽视警告标志、警告信号;

⑥操作错误(指按钮、阀门、扳手、把柄等的操作);

⑦奔跑作业;

⑧供料或送料速度过快;

⑨机械超速运转

10)违章驾驶机动车

?酒后作业;

?客货混载;

?冲压机作业时,手伸进冲压模;

?工件紧固不牢;

?用压缩空气吹铁屑;

?其他。

2)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①拆除了安全装置;

②安全装置堵塞.失掉了作用;

③调整的错误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④其他。

3)使用不安全设备。

①临时使用不牢固的设施;

②使用无安全装置的设备;

③其他。

4)手代替工具操作。

①用手代替手动工具;

②用手清除切屑;

③不用夹具固定、用手拿工件进行机加工。

5)物体(指成品、半成品、材料、工具、切屑和生产用品等)存放不当。

6)冒险进入危险场所。

①冒险进入涵洞;

②接近漏料处(无安全设施);

③采伐、集材、运材、装车时,未离危险区;

④未经安全监察人员允许进入油罐或井中;

⑤未“敲帮问顶”便开始作业;

⑥冒进信号;

⑦调车场超速上下车;

⑧易燃易爆场所明火;

⑨私自搭乘矿车;

⑩在绞车道行走;

?未及时撩望;

7)攀、坐不安全位置(如平台护栏、汽车挡板、吊车吊钩)。

8)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

 9)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接、清扫等工作。

10)有分散注意力行为。

11)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忽视其使用。

①未戴护目镜或面罩;②未戴防护手套;③未穿安全鞋;④未戴安全帽;⑤未佩戴呼吸护具;⑥未佩戴安全带;⑦未戴工作帽;⑧其他。

12)不安全装束。

①在有旋转军部件的设备旁作业穿过肥大服装;

②操纵带有旋转零部件的设备时戴手套;③其他。

13)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 

事故间接原因的分析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gb/6442-86)中规定属于下列情况者为间接原因:

(1)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工业构件、建筑物、机械设备、仪器仪表、工艺过程、操作方法、维修检验等的设计,施工和材料使用存在问题。

(2)教育培训不够,未经培训,缺乏或不懂安全操作技术知识。

(3)劳动组织不合理。

(4)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

(5)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

(6)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箍;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

(7)其他。

目前,对事故的分类大致有以下几种分类:按严重程度分类、按伤害部位分类、按受伤性质分类、按事故起因物分类、按不安全状态分类以及按不安全行为分类。 

为便于对事故进行调查与处理,在调查事故时通常按严重程度对事故进行分类。对于事故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一般用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两项指标来进行衡量。 

我国有关法规、标准中对伤亡事故的严重程度分类规定如下: 

 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分类 

该标准中对伤亡事故定义为: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按伤害程度分类:轻伤(指损失工作日低于105 日的失能伤害)、重伤(指相当于规定损失工作日,等于和超过105 日的失能伤害)及死亡。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按严重程度分为: 

(1)轻伤事故。指只有轻伤的事故。 

(2)重伤事故。指有重伤无人员死亡的事故。 

(3)死亡事故。又分为重大伤亡事故(指一次死亡1-2人的事故);特大死亡事故指一次死亡3人以上(含3人)的事故。

2.《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分类 

《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中对特别重大事故定义如下: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特别重大人身伤亡或者巨大经济损失以及性质特别严重、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故。 

在《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有关条文解释中具体如下: 

(1)民航客机发生的机毁人亡(死亡40人及其以上)事故。 

(2)专机和外国民航客机在中国境内发生的机毁人亡事故。 

(3)铁路、水运、矿山、水利、电力事故造成一次死亡50人及其以上,或者一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l 000万元及其以上的。 

(4)公路和其他发生一次死亡30人及其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在500万元及其以上的事故(航空、航天器科研过程中发生的事故除外)。 

(5)一次造成职工和居民100人及其以上的急性中毒事故。 

(6)其他性质特别严重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故。 

 3.《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中的分类 

在《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国务院令第75号)有关问题的解释中称伤亡事故是指“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故”人身伤害事故是指职工在本岗位劳动,或虽不在本岗位劳动,但由于企业的设备和设施不安全、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不良,所发生的轻伤、重伤、死亡事故。

 1)轻伤事故。指职工负伤后休一个工作日以上,构不成重伤的事故。 

 2)重伤事故:指一次事故中发生重伤(包括拌有轻伤)、无死亡的事故 

 3)死亡事故。指一次事故中死亡职工1~2人的事故。 

4)重大死亡事故:指一次死亡3人以上(含3人)的事故。 

急性中毒指生产性毒物一次或短期内通过人的呼吸道、皮肤或消化道大量进入人体,使人体在短时间内发生病变,导致职工立即中断工作,并须进行急救或死亡的事故。急性中毒的特点是发病快,一般不超过一个工作日。有的毒物因毒性有一定的潜伏期,可在下班后数小时发病。 

 4.火灾事故按严重程度分类 

在《火灾统计管理规定》 (公安部、劳动部,1997年)中第六条规定:按照一次火灾事故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受灾户数和直接财产损失,火灾等级划分为3类: 

(1) 特大火灾: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火灾,为特大火灾,死亡十人以上(含本数,下同);重伤二十人以上;死亡、重伤二十人以上;受灾五十户以上;直接财产损失一百万元以上。 

(2) 重大火灾: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火灾为重大火灾,死亡三人以上;重伤十人以上;死亡、重伤十人以上;受灾三十户以上;直接财产损失三十万元以上。 

(3) 一般火灾:不具有前列两项情形的火灾,为一般火灾。 

 5.《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等级》(gb/14648-1993)中的分类 

1)特别重大飞行事故  凡属下列情况之一者为特别重大飞行事故: 

    (1)人员死亡,死亡人数在40人及其以上者。 

    (2)航空器失踪,机上人员在40人及其以上者。 

2)重大飞行事故  凡属下列情况之一者为重大飞行事故: 

    (1)人员死亡,死亡人数在39人及其以下者。 

    (2)航空器严重损坏或迫降在无法运出的地方(最大起飞重量5.7 t及其以下的航空器除外)。 

    (3)航空器失踪,机上人员在39人及其以下者。     

3)一般飞行事故  凡属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一般飞行事故: 

    (1)人员重伤,重伤人数在10人及其以上者。 

    (2)最大起飞重量5.7 t(含)以下的航空器严重损坏,或迫降在无法运出的地方。 

    (3)最大起飞重量5.7~50 t (含)的航空器一般损坏,其修复费用超过事故当时同型或同类可比新航空器价格的10%(含)者。 

    (4)最大起飞重量50 t以上的航空器一般损坏,其修复费用超过事故当时同型或同类可比新航空器价格的5%

第十一章安全生产统计分析

一、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

1.设计:制定计划,对整个过程进行安排。是整个工作的关键。

2.收集资料(现场调查):根据计划取得可靠、完整的资料,同时要注重资料的真实性。收集资料的方法有3种:统计报表、日常性工作、专题调查。

3.整理资料:原始资料的整理、清理、核实、查对,使其条理化、系统化,便于计算和分析。可借助于计算机软件进行(常用软件有EPl、Epidata等)核对整理。

4.统计分析:运用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计算有关的指标和数据,揭示事物内部的规律。这是统计学的关键所在。

二、统计学基本知识

(一)统计资料的类型 统计资料(或称统计数据)有3种类型: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

1.计量资料

定义:通过度量衡的方法,测量每一个观察单位的某项研究指标的量的大小,得到的一系列数据资料,

例如:质量与长度。

特点:有度量衡单位、可通过测量得到、多为连续性资料。

2.计数资料

定义:将全体观测单位按照某种性质或特征分组,然后再分别清点各组观察单位的个数。

特点:没有度量衡单位、通过枚举或记数得来、多为间断l生资料。

3.等级资料

定义:介于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之间的一种资料,通过半定量方法测量得到。

特点:每一个观察单位没有确切值,各组之间有性质上的差别或程度上的不同。

(二)统计学中的重要概念

1.变量

研究者对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特征进行观察和测量,这种特征称为变量,变量的测得值叫变量值(也叫观察值)。

2.变异

变异是指同质事物个体间的差异。变异来源于一些未加控制或无法控制的甚至不明原因的因素,变异是统计学存在的基础,从本质上说,统计学就是研究变异的科学。

3.总体与样本

  总体 :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研究对象的全体。当研究有具体而明确的指标时,总体是指该项变量值的全体。

样本:是总体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 现实研究中,直接研究总体的情况是很困难或者不可能的,因此实际工作中往往从总体中抽取部分样本,目的是通过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的特征。

4.随机抽样

是指按随机的原则从总体中获取样本的方法,以避免研究者有意或无意地选择样本而带来偏性。随机抽样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抽样方法。

5.概率

概率是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值,常用P来表示。概率的大小在0和1之间,越接近1,说明发生的可能性越大,越接近0,说明发生的可能性越小。统计学中的许多结论是带有概率性质的,通常一个事件的发生小于5%,就叫小概率事件。

6.误差

统计上所说的误差泛指测量值与真值之差,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差。主要有以下两种:

(1)系统误差

指数据搜集和测量过程中由于仪器不准确、标准不规范等原因,造成观察结果呈倾向性的偏大或偏小,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特点:具有累加性。

(2)随机误差

由于一些非人为的偶然因素使得结果或大或小,是不确定、不可预知的。

特点:随测量次数的增加而减小。

随机误差包括随机测量误差和抽样误差。

1)随机测量误差。在消除了系统误差的前提下,由于非人为的偶然因素,对于同一样本多次测定结果不完全一样,结果有时偏大有时偏小,没有倾向性,这种误差叫随机测量误差。其特点:没有倾向性,多次测量计算平均值可以减小甚至消除随机测量误差。

2)抽样误差。是由于抽样原因造成的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的差别。其特点:抽样误差不可避免。统计上可以估计抽样误差,并在一定范围内控制抽样误差。

通常可以通过改进抽样方法和增加样本量等方法来减少抽样误差。

我国职业卫生常用统计指标:发病率:患病率:病死率:粗死亡率

 

基层报表的各项指标归纳起来四个方面:事故发生单位情况、事故情况、事故概况 、伤亡人员情况。

常用的伤亡事故统计方法:综合分析法、分组分析法、相对指标比较法 、统计图表法、算术平均法。

常用的抽样方法:单纯抽样检查法 系统抽样  整群抽样  分层抽样调查方法:普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

事故统计工作:资料收集、资料整理 、综合分析。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管理知识》归纳知识点(1)

1、3E原则:工程技术对策、教育对策、管理对策防止事故发生。

  2、反馈原则认为反馈是控制过程中对控制机构的反作用。错误:监督原则认为为使安全生产法得到落实应设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3、动态相关性原则告诉我们:如果管理系统的各要素都处于静止状态,就不会发生事故。

  4、安全生产是为了使生产过程在符合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发生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生产事故,消除或控制危险有害因素,保障人身安全与健康,设备和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遭破坏的总称。

  5、要做到安全第一,就必须实行安全优先的原则。

  6、我国现行工伤事故统计中,按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工伤事故分20类。

  7、安全和危险均是相对的概念

  8、安全管理必须要有强大的动力,并正确应用动力,从而激发人们保障自身和集体安全的意识,自觉积极地搞好安全生产工作。这种管理原则是人本原则中的“激励原则”

  9、海因希里法则事故后果为严重伤害、轻微伤害和无伤害的事故件数之比为1:29:300

  10、危险源的构成要素有: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触发条件。

 11、海因希里因果连锁理论认为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防物的不安全状态。

  12、安全生产检查的方法:仪器检查法、常规检查法、安全检查表法。

  13、股份制企业合资企业安全生产投入资金由董事会保证。

  14、单位对新职工应进行***48小时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危险性较大的行业和岗位教育培训时间不少于***48小时。

  15、安全检查五查“思想、管理、隐患、整改、事故处理”

  16、国家规定对非矿山企业强制性检查的项目:特种设备、作业场所有毒有害物质

  17、征收工伤保险费实行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相结合是事故预防的主要机制。

  18、常用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方法有直观经验法和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19、特种作业的批准机构为

  20、职业病共10大类115种

21、安全标志分四类:禁止、警告、命令、提示

  22、从长远观点来看,低成本高收益的预防措施是减少事故损失的关键。

  23、安全教育培训的方法:讲授法、实际操作演练法、案例研讨法、读书指导法、宣传娱乐法。

  24、劳动防护用品三证: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安全鉴定证。

  25、编制安措计划原则:必要性和可行性、自力更生与勤俭节约、轻重缓急与统筹安排、领导和群众相结合。

  26、安措计划应与同年度的生产技术财务供销计划同时编制。总工审批、厂长下达。

  27、主要负责人培训内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章规程规范标准、安全生产管理基本知识方法与安全生产技术行业安全生产专业知识、重大事故防范应急救援措施调查处理方法重大危险源管理与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原则、国内外先进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典型事故安全分析。矿危建48/16学时其他24/8时

  28、特种作业人员离开岗位6个月,需重新进行实际操作考试合格后上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每两年复审一次,连续工作10年经用人单位进行知识更新教育后每4年复审一次。

  29、安全检查的程序:策划-实施-分析-纠正。

  30、劳动保护用品选用原则:符合性、防护性、适用性、舒适性;用人单位责任:按法规选用、三证一书定点购买、教育、报废、制度档案

 31、使用劳保用品的一般要求:检查;不超限使用、合格产品、不能代替;按说明书使用

  32、安全评价包括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安全现状综合评价和专项安全评价。

  33、安全预评价根据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危险及有害因素识别、危险度评价和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34、安全验收评价在建设项目竣工试生产运行正常后、正式投产前进行。设备设施装置实际运行状况检测考察找出项目投产后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和建议。运用系统安全工程原理和方法。

  35、安全现状综合评价:针对某一单位总体或局部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现状进行评价。

  36、专项安全评价是针对某一活动或场所,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的安全评价。剧毒化学品获得营业执照必须。

  37、安全评价的程序:准备、危险辨识、定性定量评价、安全对策措施、结论及建议、编制报告

  38、 危险有害因素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共分6大类37项: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心理生理性、行为性、其他。参照事故类别进行分类,共20类。

  39、危险有害因素常用的辨识方法:直观经验分析法(如对照、经验法和类比法)和系统安全分析法(如事件树、事故树等)。

  40、危险控制顺序:消除-预防-减少-隔离-联锁-警示

 41、重大危险源:长期或临时地生产、使用、搬运或储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其临界量的单元(包括设施和场所)

  42、评价单元一般以生产工艺、工艺装置、物料的特点和特征与危险有害因素的类别、分布有机结合进行划分。

  43、常用的安全评价方法有:定性(安全检查表、专家现场询观察问法、因素图分析法、事故引发和发展分析、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危险可操作性研究等)、定量(分为概率风险、伤害范围、危险指数评价法)。

  44、安全预评价报告格式:封面、预评价资质证书影印件、著录基、目录、编制说明、前方、正文、附件、附录。

  45、安全验收评价(为企业服务,为政府服务),报告格式同上。

  46、安全现状评价报告格式:前言、目录、项目概述、程序和评价方法、危险性预先分析、危险度与危险指数分析、事故分析与重大事故的模拟职业卫生现状评价、对策与建议、评价结论共8章

  47、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GB18218-2000适用:危险物質生产、使用、贮存和经营企业或组织,不适用:核设施和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工厂、军事设施、采掘业、危险物质的运输。

  48、重大危险源的评价依据是物质的危险特性及其数量。

  49、单元是指一个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工厂的眀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50、分类: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和贮存区重大危险源两种。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分为四类(爆炸性物质、易燃物质、活性化学物质、有毒物质)142种。

更多相关推荐:
安全知识考试总结

安全知识考试总结为了落实国家规定政策,进一步加强我院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同学们的安全意识及自我防范意识,使我院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在紧张充实的大学生活之余,不放松对安全问题的重视,故我建工系纪检部…

安全生产法 考试总结报告

关于开展新安全生产法竞赛考试活动总结报告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精神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生产方针进一步提高企业全体员工安全生产知识水平提高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管理水平有效防范生产安全事...

安全知识复习资料总结

安全知识复习资料总结1安全生产是指消除或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保证生产顺利进行2安全管理是指为了在生产过程中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改善劳动条件预防工伤事故和职工危害实现劳逸结合加强安全生产使劳动者安全顺利的进...

安全知识考试

安全知识考试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20xx年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的主题词是科学发展安全发展2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关键是贯彻落实3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施工机具及配件必须由专人管理定期进行检查维修和保养建...

网络安全知识总结

网络安全概述网络安全的应用领域1电子商务2电子现金3数字货币4网络银行5电子政务6国家机密军事机密网络安全的主要威胁及技术隐患1自然灾害意外事故2硬件故障软件漏洞3人为失误4计算机犯罪黑客攻击5内部泄露外部泄密...

学校安全知识竞赛活动总结

淄博柳泉艺术学校安全知识系列活动小结安全无小事,我校一直把安全教育看作是学校的头等大事来抓。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安全知识教育,提高防范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学校积极响应教育局的通知精神,高度重视,现将本次安全知…

三级安全评价师20xx年考试知识点总结(精编)

三级安全评价师20xx年考试知识点总结1以信息为基础的理论信息论控制论2信息采集的方法直接法间接法3信息采集程序提出信息要求进行信息分类确认信息内容涉密信息签订保密条款信息的直接采集信息的间接采集信息更新信息采...

安全学原理期末总结,复习内容,考试知识点和答案

绪论及第一章一安全工程的几个基本概念1安全指标事故损失的可承受水平2本质安全化安全达到本部门当代的基本要求说明本质安全化是相对的3重大危险源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存储危险物质其数量大于或等于国家规定的危险物质单元4...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关键得分点总结20xx

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知识安全生产法规立法的意义5方面安全生产执法的原则6条1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2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3坚持行为监察与技术监察相结合的原则4坚持监察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

公司安全知识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安全生产知识考试试题一填空题10分1安全生产法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是指2安全生产法规定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上述以外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方法总结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方法总结4推荐20xx年的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您在准备了吗为了有效备考20xx年的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我们向大家推荐一份20xx年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学习方法总结供今年要参加考试的学员参考希望对你有...

20xx年安全知识培训考试题

20xx年安全生产月知识培训考试题部门姓名20xx年6月30日一填空题1中国共 产 党的党徽是由什么组成的220xx年是我国第21个安全生产月活动主题是3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安全生产方针是420xx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

安全知识考试总结(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