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队回团报告书

时间:2024.4.27

领队回团报告书

阅批:            OP签字:          领队签字:        日期:


第二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南水北调工程调查团报告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南水北调工程调查团报告书

第一章 调查概要

1.1.调查的目的

南水北调是为了解决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华北平原的灌溉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不足这一严重问题,计划从长江(扬子江)调水的项目。正在探讨的有从长江下游取水的东线、从长江支流汉江以及长江中游在建的三峡水库取水的中线、从长江上游向黄河上游引水的西线这三条线路。

这次,我们对以下三条线路都进行了调查:

①.利用原已有的京杭大运河,有望早期开工的东线;

②.流经北京、天津、河北等5省市,供水范围较广的中线; ③.向收入水准差别较大的黄河中上游地区供水的西线。

此外,我们还对将在海拔3,000~4,000米高地上修建100公里以上隧道时,日本的隧道技术可以期待得以应用的西线、日本所擅长的盾构施工技术有可能得到应用的中线穿黄方面等日本进行技术和经济合作的可能性等进行了探讨。

1.2.调查方法及调查地点

南水北调项目的规划区域很广,东西达约2,000公里,南北达约1,000公里,而且西线预定施工地区为海拔高达3,500~4,000米的高地。这次本调查团访华时值三月,在月历上虽然已是春天,但是当地依然天候寒冷。在调查期间,我们访问了负责中线的长江水利委员会,负责西线的黄河水利委员会,在水利部听取了有关东线计划的情况以及对西线、中线、东线三条线的综合看法。因此,本调查团实地调查的现场只有汉江和长江汇合地点的河流的状况和中线穿黄地点的两个现场。

1.3.调查期间及日程

因为正值日本的财政年度末比较繁忙的时期,为了争取一个星期之内完成调查,调查团于3月11日(星期日)从成田机场出发,3月17日(星期六)返回日本。具体行程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南水北调工程调查团报告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南水北调工程调查团报告书

1.4.调查团成员构成

调查团由水资源管理、地形·地质,综合土木施工以及盾构技术和TBM的专家们组成:

大町 利胜 社团法人 国际建设技术协会专务理事

吉冈 和德 财团法人 国土开发技术研究中心理事

远藤 祯一 应用地质株式会社海外咨询事业部长

宫川 俊彦 社团法人 日本建设机械化协会业务部长

岩渊 明 鹿岛建设株式会社海外工程本部报价课长

柏木 司 日本SIVIC咨询株式会社设计部组长

孔 晓霞 社团法人 国际建设技术协会嘱托(翻译)

1.5.所接触的中方/日方人员

水利部

董 哲仁 国际合作科学技术司长

韩 亦方 副总工程师

祝 瑞祥 南水北调规划管理局处长

黄河水利委员会

李 世同 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 总工程师

谈 英武 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 总工程师

刘 新 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南水北调项目 设计副总工程师 崔 荃 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南水北调项目 设计副总工程师 屠 晓峰 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 高级工程师

袁 中群 科学技术外事局 副译审

长江水利委员会

管 晶 科学技术外事局 副处长

王 方清 南水北调供水办公室 副主任

俞 澄生 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 设计总工程师

袁 少军 科学技术外事局 国际合作处项目经理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唐 美树 常务理事秘书长

罗 祥麟 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刘 西拉 副秘书长

张 俊清 国际联络部主任

周 贵荣 国际联络部项目主管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赵 中极 副院长

驻华日本大使馆

杉本 信行 公使

高井 嘉亲 二等秘书

国际协力事业团(JICA)中国事务所

樱田 幸久 所长

前川 宪治 所长辅佐

国际协力银行(JBIC)北京代表处

玉置 知已 首席代表

宫崎 卓 代表

水利部人才培训中心

氏家 清彦 JICA专家小组组长

第二章 中国的水资源状况与南水北调工程的定位

2.1.中国水资源的特点

中国全国年平均降雨量为61,889亿立方米,平均降雨深度为648毫米。降雨量的45%都变为地表以及地下水资源,余下的55%都被蒸发掉了。因此,中国整个国土面积的水资源总量虽然很大,可同时中国拥有占世界第一为的众多人口,按人平均下来,其人均水资源拥有

量只有世界平均值的26%,如果按耕地面积平均,为世界平均值的80%。

中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也非常不均衡。整体来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方向,水量逐渐减少,基本状况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在东南沿海丘陵地带,年降雨量超过2,000毫米,长江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超过1,000毫米,丘陵地带达到1,400~1,800毫米。到达华北平原以后减少到500~600毫米。而大西北沙漠地区则不足25毫米,而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西藏自治区北部通常也只不过为100~200毫米。

降雨量的地区分布不均衡,直接影响了水资源的分布,同时也与人口的分布以及耕地的分布不匹配。包括长江在内的南方江河各流域的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81%,而土地面积和耕地面积各占全国的约36%,人口占全国的54%,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全国平均值的约1.6倍,耕地面积的水拥有量为全国平均值的2.3倍。但是,北方,尤其是海河、黄河、淮河三流域的水资源总量只不过是全国的7.5%,而人口和耕地密集,人口为全国的33.7%,耕地为全国的38.5%,按人口平均和按耕地面积平均,水资源拥有量大大低于全国平均值。

这种水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是中国水资源管理的基本问题,同时,也是南水北调构想的原点。另外,从水资源分布的时间推移来看,降雨量和流量的年分布情况也不均衡,每年的变化较大,呈枯水年和洪水年连续出现的倾向。

(2.1文责: 吉冈和德)

2.2.长江概况

长江发源于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交界的各拉丹东雪山(19xx年考察认定),最上游部分大约800公里称做通天河,进了四川省则称做金沙江,通过险恶的峡谷(大约2,300公里),之后,直至入海口这一段称做长江,也有时将从源头开始直至入海口都称做长江。在日本通常所说的扬子江为在入海口的江苏省附近,扬子江这一称呼在历史上由来已久。

自古以来,长江流域为水量充沛地区,而且,一直到支流小的江河流量都比较稳定,为适合利水的地区。有历史记载的灌溉设施是从公元前5世纪时就有的,当时的水利设施经过不断维修后一直延续到现代,目前仍在使用的水利设施为都江堰。此外,三国志中曾描述过,「运载超一万人以上的大舰队……」,说明当时曾经用于水运。尤其是现在,正在建设中的三峡水库附近下游流域的江河坡度和缓,而水量丰富的中小支流以及无数的大小湖泊群,都非常利于水运事业的发展。其典型的例子为南水北调规划的东线总长1,300公里以上的大运河被注入新的活力。这条大运河全部完工后,不仅可以保住以往两千数百年的命脉,同时,还将集水运和供水两益,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设施之一。

由于时代的变迁,经过多次改道,大运河的位置已经有所变化,而且对于大运河是何时完成的,也无法明确。同时,每个时代都有一些河段不再使用,也有一些河段利用了自然河流,所以,关于总长度也没有明确的记载。自古以来,新建、修复、管理的长江主流和支流的船运、利水设施、滞洪区的数目膨胀起来,即使是专家也很难描述其全貌。但是,革命以来,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造成土地利用形态的变化,在原本就庞大的基础上人口的增加,出现了许多难题。整个流域降雨量增加所引起的自然流量增加、由于社会开发所引起的湖沼、水田等滞洪域的减少、流出率增加等的联锁效应,特别引起了长江中下游流域整体流量的增加,造成洪水泛滥。

由于各种文献和资料对长江的最大流量的统计数字不一,不能提供准确数字。但可以说,近年来长江流量的增加是不容置疑的。有报导说,入海口处年流量的最大数值已经超过1兆吨以上。

中国的统治者已经更换过几代,但是对长江的水运、包括长江支流的水利设施、许许多多的大小运河等的修建从未间断,由地方政权和一般老百姓进行着维护管理,持续至今。

像南阳灌区(公元前三世纪)、以及都江堰(秦代)这两个2,000年以前修建、其后经过维修、改造直至今日还在持续使用的水利设施真是奇迹。而且这两个水利设施不仅集防洪、灌溉、船运等多种目的于一身,同时机构也非常复杂,从其完善的管理这一角度推测,这些

水利设施不是在这里首次建造的,在其之前已经有很长时间建造这种水利设施的历史,是在积累了经验的基础上建造的。

但是,不能否定,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掠,中国社会发生了变化,这些,影响了对这些设施的维护管理。长江水利委员会的前身是扬子江水道讨论委员会(三十年代),委员会由有关部门和长江沿岸的各省派人组成。正如委员会其名称所表明的那样,这个委员会主要是以完善以船运航路为主要目的而设置,而不是以一般所关心的防洪、抗旱为目的的组织。长江水利委员会在其后进行了多次改组,它与黄河水利委员会不同,没有形成为管理整个流域的高度集权组织,这可能与三峡水库建设工程委员会与长江委员会脱钩,归国务院直属有关。

2.3. 黄河概况

虽然黄河在流域面积和流量上远不及长江,可是黄河在控制难度上却远远超过长江,与其说洪水不断泛滥,不如以「流经途径尚未一定」来表达则更为确切一些。近年来,其泛滥流域已经达到南北1,000多公里,以至于很难说清哪一条为黄河的主流,19xx年河道修复后的半个世纪以上都处于安定状况,这是值得欣慰的。

黄河一旦狂虐起来,黄河流域就会有数十万人口成为牺牲品,这已司空见惯。可这个地区比较干燥,自古以来都是人类比较容易生存

的地区,由蓝田原人、殷墟、仰韶文化的存在判断,在春秋战国时期等开始,在古代,中国历史的中心就在黄河流域。在有确切历史记载的夏朝以后的4,100多年的期间里,有2,400年中国的首都都定在黄河流域,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这个地区的重要地位。

据记载,公元前246年的秦代,曾经在渭河流域修建了总长150公里的水渠,这条水渠灌溉了40,000公顷的土地,对碱性土壤进行了改良。这说明自古以来人们就因这个地区干燥这一特点而困扰。可是,与世界的干燥地区的气候特点相似,每年降雨量变化很大,从公元前18世纪开始的3,700年的历史记录中,1070年发生过大旱灾;清朝的大约200年期间里,基本每年都会在某些地方发生大规模的旱灾。同时,在2,540年期间里,有540年发生了洪水或决堤等灾害,决堤次数达到1,590次。

这些记载中可以说明的是,太行山脉以东(城市有北京、石家庄、郑州、淮南等)的平原,从北到南为从天津至南京区间除山东省山岳区以外的地区,即大部分、整个华北平原为可能被黄河洪水波及地区,换言之,则可以说是泛滥平原。事实上,这个地区自古以来就是黄河冲积下来的黄土形成的平原。黄河这条狂河,从19xx年开始沉静下来的理由之一,则是19xx年以后加强了黄河河道的修复工程,同时,在上游的黄河主流和支流修建了大坝,调整水流量,兴修水利,以利农业用水,人为地减少了整体的流量。同时,与长江流域相反,自然降雨量也有所减少。但是,这种社会与自然现象变化的结果,使黄河

流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两大问题,一是黄河的特点,即河水中黄土(年流出量为16亿吨)在下游沉积,特别是在郑州以东的河底大量沉积,河床每年约长高10厘米;二是虽然没有了洪水,而当地却出现了慢性缺水的现象。如果靠黄河水将河床上沉积的黄土自然冲下,每年则需要200亿吨的水量。

目前的状况是∶如果下雨,则会发生洪水;如果不下雨,则造成干旱或者慢性干旱,造成过多地依赖于地下水。由于近年来工业化的进展,地下水的水质急剧恶化,已经关闭了一些排污企业,但是在这之前并没有对缺水问题采取充分措施。

19xx年之后,黄河下游几百公里流域处几乎每年都发生100~200天的河床干枯现象,即所谓「黄河断流」现象,因此,将黄河作为水源的一般市民、农业、工业等都因此蒙受了很大的损失,受损失的金额没有确切的数字,多的时候估计可达几千亿日元。尤其是在山东省济南市以东出现了半沙漠化现象。为此,不得不转向节水型的农业种植方式,以及关闭一部分企业。

因此,确定黄河总流量比较困难,以往每年流量为700~800亿立方米,郑州市附近的计划洪水流量为22,000立方米/秒,最近每年流入黄海的流量则为200亿立方米以下,这还是在修建了天桥水库、三门峡水库等,调整了上游流量的效果。另外,为了防洪,在这些水库的下游济南市附近,现在还把保留了一个流量调整能力为10,000

立方米/秒、滞洪量20亿立方米、面积2,300平方公里的滞洪区。这表明,即使在现在,黄河还是一条难以控制大河。

(2.2,2.3文责: 宫川俊彦

中华人民共和国南水北调工程调查团报告书

)

图2.1 历代黄河变迁略图

2.4.南水北调工程涉及区域的概要

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和东线的供水地区为: 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江苏、山东的六省市。这六省市的总面积为64.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6.77%,19xx年统计的总人口为3.3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7.6%,耕地面积为3亿7,943万亩(23.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26.6%。国内生产总值为全国的33.2%,工业总产值为全国的35.9%,农业总产值为全国的30.9%。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左右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

而位于这六个省市中心的华北平原,目前是中国最为缺水的地区。华北平原的年降雨量一般为500~800毫米,属于半湿润地区。华北平原地理位置好,地势平坦,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而且在历史上属于水资源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因此,从古代开始就是社会和经济发展地区。华北平原有首都北京、天津以及众多有名的工业城市,同时,也是中国屈指可数的粮食、棉花、食用油的生产基地。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占有重要的战略位置。因此,为了今

后继续发挥这个地区的综合优势,带动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缺水问题则是必须要解决的课题。

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华北平原的缺水状况日趋严重。特别是八十年代的大旱以后,由于过度地采用地下水,引起地盘下沉,使地下水污染日益严重。目前,水资源不足已经成为制约这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所以,作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除了加强这个地区的节水和水资源的保护以外,从本地区以外引水占了很大的比例。但是,近年来,随着各条江河的上游以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发生了用水量不断增加、地区以外的水流入量逐渐减少、水质恶化等问题。如果不及早解决这个地区的缺水问题,会对这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制约。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供水地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西线的主要供水地区为中国的西北地区,涉及到黄河上中游的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等六省(自治区)。这六个省(自治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8%,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8.3%,占全国总人口的10.2%,占工业总产值的5.3%,尤其是矿产资源丰富,煤炭储藏量占全国的68.9%。此外,还有钙、希土金属、镍、白金等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有大量未开发的土地,有着扩大开发和扩大灌溉面积的可能性。与目前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相关,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对西线工程寄予了很大的期待。

2.5.从长江引水

长江水量丰富且稳定。长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主流全长6,300公里,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为约9,600亿立方米,在中国各大江河中是最大的一条江。长江流域的总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9%、水资源占34%、人口占35%、耕地面积占24%、农业、工业生产占37%。长江流域的经济有着很大的潜在优势,水资源条件不会制约长江流域社会经济发展。

据19xx年调查,河道外的农业工业以及生活用水的用水量为1,353亿立方米,相当于年总流量的14%,其中大部分返流,从入海口水量来看,实际的用水量仅为500亿立方米多。根据19xx年修订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计划要点报告」来预测,即使长江的农业、工业、以及生活用水的需求量达到2,200亿立方米时,其实际用水量也不到1,000亿立方米。同时,长江的年流量不仅在中国是最大的,而且也是流量最稳定的一条河流,相对北方的各条河流,年流量分布均衡。

另外,从长江调水在地理条件上也具有优势。长江是从西向东,流经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上游距西北的干旱地区较近,中下游邻近着最缺水的华北平原,对长江跨流域向北方调水的南水北调工程来说,从地理条件上来看是极为有利的。因此,从中国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这一观点考虑,为了支援北方的干旱和缺水地区的发展,是可以从长江流域给北方输送一部分水资源的,这也是在推进南水北调工程过程中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第三章南水北调工程概要

3.1.南水北调项目的形成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将黄河水叫做「河水」,而把长江水叫做「江水」。从神话中舜等的时代开始,中国人民就为调节这两条大河付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辛。可是,从自然条件来说,这两条河流域从上游至下游有很大差异,人们以「南船北马」来形容这一现象,这两条河流自然条件、以及社会条件的差异,至今依然存在,而且其特点越来越突出,成为现代中国政府最为重要的课题,这一课题,在「南水北调规划」的名义下推进。

19xx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就预测到了将来的发展。为解决南北之间水资源不平衡这一问题,开始了调查研究工作。19xx年,南水北调这一名称正式列入国家规划之中。南水北调这一名词的由来,是从「将南方(长江流域)的水,调到北方(黄河流域),以解决北方的缺水问题」,这一层意思上来的。在20xx年3月召开的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对南水北调的整体规划予以了肯定,这个会议提到,南水北调的主要工程将于20xx年至20xx年完成,总体工程将在20xx年完成。可是,据预测,到了20xx年,中国的人口将达到顶峰,即使这些工程都按计划完成,华北平原还将缺水,会议上将今后200年的水资源问题也放在了考虑范围之内。

(3.1文责: 宫川俊彦)

3.2.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西线的调查工作比中线和东线的调查工作开始得要晚,是从19xx年开始着手的。当时把萨尔温河源流的怒江、湄公河最上游的澜沧江流域也作为调查对象。其后,在19xx年时将调查地域限定在长江源流地带。基于这些前期调查的结果,在19xx年确定了从长江最上游的通天河取水,注入雅砻江后,向黄河引水的第一水路; 把岷江上流大渡河的坝加高,向黄河引水的第二条水路,这两条水路每年引水总量195亿立方米,以供给黄河上游和中游地区。

但是,这个方案要在海拔超过4,000米的地区修建长达100多公里的引水隧道和300米级高的大坝,而且,为了克服黄河和长江的海拔高度差,还需要提水约450米。在考虑工程费用预算之前,尚有许多技术课题需要解决。

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正在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中心推进,东部沿海与内陆的地区差别不断扩大。为了缩小东部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差别,中国正在着手开发西部的计划。为此,需要确保水资源。

主要着眼于以下三点:

①. 从切实可行的项目开始着手;

②.从小工程先做起来,积累经验以后再分阶段进行;

③.将施工地区降到海拔3,500米以下。

正在探讨以下方案:

①.第一期工程从雅砻江左边支流以及岷江最上流的五条河流每年取水约40亿立方米,通过内径4.9~9.6米、总长260公里的引水隧道,向黄河右边支流卖曲分水;

②.第二期工程在雅砻江主流阿达地点建一个高180米的大坝,年取水约50亿立方米,通过内径10米、总长约304公里的引水隧道,向黄河右边支流卖曲分水;

③.第三期工程在长江主流金沙江侧坊地点建一个大坝,年取水约80亿立方米,通过总长204公里的引水隧道,向雅砻江送水后,向黄河分水。

这个方案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①.要在人烟稀少、空气稀薄、海拔3,500米的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施工; ②.第一期工程需要开掘单段总长70公里的大埋深隧道;

③. 隧道通过的地方可能有活断层.

④. 由于缺少修建大坝防水材料,需要采用混凝土表面防水墙方式等

但是,与以往的计划相比,大大提高了西线工程实现的可能性。第一期工程工期为7年,总投资约500亿人民币(按20xx年不变价格计算,为约7500亿日元)。西线工程最后完工预定在20xx年,总投资需要约3,000亿人民币(按2000不变价格计算,为约4兆5,000亿日元)。

3.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中线是从长江左边支流汉江的丹江口水库引水,沿着宽100米、深8米、总长1,240公里的水渠,向沿岸的华北平原供水,最后送水到北京和天津两个城市。年引水量约145亿立方米。第二期工程计划在正在建设之中的长江主流的三峡水库引水,第二期工程完成以后,年引水量将达约230亿立方米。穿黄地点的流量为500立方米/秒。

中线是以水质良好的汉江为主要水源,维持海拔高度,通过广阔的华北平原山麓,受益人口约1亿人,受益耕地面积为1亿亩(约6,000平方公里),为南水北调的核心工程。中线的主要问题是,伴随着已经建成的丹江口水库大坝的加高(从162米加高到176.6米)所引起的移民问题(约20万人口)、建一条宽100米、总长1,200公里的水渠、以及如何穿越黄河的问题。日本比较关注的穿越黄河的地点,考虑到河道改道的问题,选定在黄河到达平原之前的地段,河面宽度为7公里左右,但是从以往黄河洪水泛滥情况来看,黄河水流下断面宽度大约需要3.5公里宽,隧道或渡槽的总长为3公里至7公里。

穿黄方式,曾经考虑过采取泥水加压盾构掘进方式(内径7.5米?,各种资料的数字不一样),但是,目前在探讨以中国原有技术可以实现的渡槽方式(宽11米、深5米、间隔50米?桥),以代替原来考虑的隧道方式。原因为,中国对盾构技术有着某些误解(成本高、掘进距离短等)和不放心,以及尽量以本国的技术来实现这一愿望等。但是,这个承重5000kg/平方米、间隔50米、70桩的渡槽

的施工也是前所未有的,因此,渡槽方式也在技术上也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期工程包括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等在内,工期为7年,投资需要约550亿人民币(按19xx年不变价格计算、为约8,300亿日元)。

3.4.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东线利用连接北京和杭州的京杭大运河以及位于其间的天然湖泊,工程有速效效果。水源来自流量丰沛的长江(年流出量为约9,600亿立方米=约30,000立方米/秒)。引水渠总长为: 至黄河段约651公里、穿黄段约9公里、从黄河至天津段490公里、总共1,150公里。基本上不需要建新的水渠。从长江到黄河,地势缓缓增高,有40米落差,需要提水(需要扬程约65米的水泵)。为此,在黄河至东平湖之间、东平湖至南四湖之间、南四湖至骆马湖之间、骆马湖至洪泽湖之间,各建三级泵站,加上在洪泽湖至长江之间的泵站,共用13级泵站抽水。其中的9个泵站已经建成。

工程第一阶段的供水目标是黄河以南地区,从长江取水500立方米/秒(约等于年60亿立方米);第二阶段从长江的取水量增加到700立方米/秒。工程的

第二阶段提供年49亿立方米的城市用水和34亿立方米的灌溉用水。工程的第三阶段从长江取水1,000米/秒(约等于年180亿立方米)。穿黄隧道部分为400立方米/秒(等于年90亿立方米),需要提高泵站的能力,阔宽水渠等。

东线的有利条件是可以利用原有的水利设施,分期施工。但是与中线相比,其缺点是: 供水范围受限制、沿线有大量的乡镇企业、污染负荷大、不能确保水源清洁等。目前水质为: 洪泽湖以南为Ⅱ类(COD15ppm,BOD3ppm以下)、洪泽湖之黄河之间为Ⅲ~Ⅳ类(COD15~20ppm,BOD4~6ppm以下)、黄河以北为Ⅴ类(COD25pp,BOD10ppm以下),水质状况并不太好。

穿黄在探讨隧道方式。穿黄地点的河床下为岩板,已经打通探洞。穿黄隧道可以采用现有技术施工。

据说,一经政府批准,第一期工程即可开工,工期为两年。

(3.2,3.3,3.4文责: 大町利胜)

3.5. 今后展望

对于各条引水线路的情况在后面还要详细介绍。从整体上来看,进入20xx年度东线、中线将明确各施工阶段的完工年度,西线在20xx年将派出几百名调查人员到现场调查,南水北调作为继三峡水利工程之后的大工程这一性质将明确。

20xx年3月,中国的第十次五年计划(2001~20xx年)已经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南水北调计划被排在计划之中。在讨论过程中强调,三条线路,相为补充,为一个完整的项目,缺一不可,同时,在计划推进过程中,要继续对节约用水和环境保护进行研究。

本稿尚未触及的是,这三条引水线路都是人类历史上未曾有过的巨大工程,涉及到比三峡工程更广域的地区,有可能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需要更慎重地推进,加强施工管理。而且,是否实施这个项目,将直接对几亿人口的生活和自然环境产生影响。这一点,也是史无前例的工程,有必要在对其发展趋势充分做出预测的基础上,加强国际合作。

经确认的最新计划为∶中线第一期工程将采用特种公司或者股份公司方式,工期6年,20xx年完工时的供水量为一年140亿立方米;东线也基本上预定为与中线在相同时期开工、相同时期完工;西线则为了实现早日开工而加紧调查研究工作。

但是,如前所述,预测在20xx年以后还会出现更严重的缺水现象,因此,还在继续探讨长期计划。

第四章 南水北调工程区域的地形地质

4.1. 西线

西线位于四川省、青海省、以及甘肃省三省交界附近,北侧有阿尼马卿山脉、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巴彦喀拉山脉;西侧有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南侧为横断山脉所围的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地。这个山地朝东南方向海拔逐渐降低,在中国大的结构线由东北向西南方向的龙面山断层与四川盆地相接。

工程区域内的地质结构大体上是从西北向东南方向延伸,流过工程区域内的长江各个支流的流向也是由这种地质结构所决定的。

雅砻江支流鲜水河到大渡河的石棉的,由西北向东南的断层称做鲜水河断层,这个断层被认为是中国目前最为活跃的活断层,沿着这个断层,有温泉涌出,发生过7级地震。

这个断层通过西线工程计划中坝址的阿安、仁达,因此,在施工中需要特别注意。19xx年发生的7.2级、19xx年发生的6.0级地震都发生在距阿安、仁达至近的地方。

从阿达经过阿安、仁达、亚尔堂、克柯到黄河支流的贾曲的引水隧道地段的地质条件为受到中生界三叠系广域变成作用的砂岩·页岩互层,与断层方向一致,为西北向东南走向,从隧道施工的土木地质条件来看,除了断层破碎带以外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对计划中坝

址各曲(支流),有必要对鲜水河断层(中国有些文献中亦叫做玉树·甘孜破碎带)进行充分的研究。

在通天河侧坊附近向雅砻江的仁青里引水的引水隧道地段的地质主要是古生界二叠系砂岩·页岩互层以及中生界三叠系砂岩·页岩互层,也有一部分年代不详的安山岩以及中生代三叠纪(燕山早期)时期贯入的花岗岩类。

这段区域除了断层破碎带以外,在土木地质上没有什么问题。

4.2. 中线

中线大体上分为两段,即: 从汉江丹江口水库利用运河穿黄到北京、天津地段、以及从长江到丹江口水库的引水隧道地段。从丹江口到北京、天津的运河通过沿汉江支流唐白河发育的唐白河平原北部、再越过汉江与淮河的分水岭、经过黄淮平原的西部边缘、穿越黄河后经过黄土平原的东端、经过海河平原的西端,到达北京和天津。沿线除了独立的丘陵山地以外,大部分是平原地区,从取水地点到北京的比高差为100米左右,可以通过自流方式送水,地形条件非常好。

主要问题是穿黄地点以及穿越淮河支流的地点,在这些地段计划采取虹吸、渡槽方式。

中线沿线的地质为第四系更新统~完新统(洪积层~冲积层)地层,地层厚度不明了,但在施工层面上不会出现岩体地质。岩体地质主要为前寒武系以及二叠系的砂岩·页岩,分布着一些中生代白亚纪(燕山晚期)时贯入的花岗岩类。

从始点到穿黄地点没有发生过大地震的记载,但是,从黄河到北京之间,沿黄土高原东端可以经常观测到地震。认为尤其是在河北省会石家庄市南100公里的邢台附近有活断层存在,据记载,这个地方19xx年频发过6级以上地震。

中线穿越黄河地点的地质为更新统(洪积层)的所谓黄土层,黄土和沙质粘土构成右岸的地质层,从黄河的河床到左岸,分布在黄河现河床上的沉积物为粉砂~细沙以及中粒沙,厚度有40厘米以上。从整个中线全程来看,在穿黄地点、穿越主要河流地点上的施工有一定难度,但是其他地点的土木施工地质没有大的问题。

4.3. 东线

东线需要建设新的抽水泵站和穿黄隧道。泵站已经建了许多,泵站地基没有问题。此外,穿黄地点的底下为岩板,开了探洞,探明隧道施工没有大的问题。

第五章 对中线穿黄地点的考察

5.1.盾构隧道方案

5.1.1.规划概要

图5.1.1为规划概要。

南水北调工程的三条线中,中线以及东线都是穿黄引水到北京和天津。其中东线穿黄地点河床下有岩板,认为穿黄如果采用隧道方案,可以以通常施工方法施工,已经试探过。计划采用反虹吸方法,隧道为能够承受内水压的压力管。

而中线穿黄隧道预定地点的土质主要是沙质土,穿黄隧道如果采用一般的技术方法,需要改良整个断面的地质条件,不太现实。因此,负责中线的长江委员会正在探讨采用盾构技术。与东线相同,隧道施工采用反虹吸方法,采用能够承受内水压的压力管隧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南水北调工程调查团报告书

图5.1.1. 规划概要

另外,黄河水利委员会推出渡槽方案。渡槽方案计划可采用自流方式,不会产生反虹吸引起的损失水头,从水利工学上来说是有利的。但是在黄河上修建巨大的渡槽,要考虑的对黄河治水的影响。

为此,今后对施工的可靠性、安全性以及经济性还要继续进行探讨,由于在治水上有较大问题,所以,盾构方案比较有利。

这里,说明一下日本有可能进行技术合作的中线穿黄地点的盾构方案。

渡槽方案将在5.2中说明。

中线穿黄地点的盾构方案如下:

(1)衬砌外径为9米(完工内径7.5米)×2

(2)穿黄河面宽度为7.2公里左右;

(3)设计水量为每秒500立方米.

可是,穿黄的地点仍在探讨之中,尚未最后确定。同时,根据黄河的河流管理区域如何划定,其总长也会有所不同。另外,研究结果认为穿黄地点所必要的河床宽度为3公里,以此为基点的隧道方案也在探讨之中,最终的长度尚不明了。

5.1.2.盾构施工方法

(1)盾构施工方法的概要

盾构施工方法为用被称做「盾(shield)」的钢壳里面,在保持掌子面稳定的同时进行安全掘进,而后面则装上被称做衬砌(segment)的衬砌组件,利用其反作用力,以千斤顶盾掘进的一种隧道施工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南水北调工程调查团报告书

图5.1.2. 盾构施工方法示意图

盾构施工方法是由法国技师Brunel研究出来,于1825年首先在英国穿越泰晤士河底隧道施工中采用。

日本最早使用盾构施工方法的是19xx年开掘的奥羽本线折渡隧道,但是因为在掘进过程中受到巨大的地压,而不得不中途停止使用。

日本的大城市都处于冲积平原,这一点与其他国家相比,地质条件并不太好。因此,这种在河底或海底修建隧道的特殊技术盾构施工方法,从19xx年代开始,作为一般性的城市隧道施工方法,在修建地铁、上下水道通道、电力电缆通道、通信电缆通道等许多底下基础设施建设中迅速得到普及。近年,世界的盾构隧道中,掘进总距离的九成以上是日本的工程。

基于日本地盘结构的特点,日本的盾构技术是在特别着重掌子面稳定性上发展起来的。目前,根据不同的稳定掌子面的方法,盾构机可以分成以下几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南水北调工程调查团报告书

图5.1.3. 盾构机的种类

(2)穿黄隧道施工可选择的盾构机种类

穿黄隧道为河底隧道,土质主要为沙质,使用密封型盾构机比较合适。在塑性流动性以及不透水的沙质土时,掌子面不易稳定,排土比较困难,不适合采用土压式盾构。从以上条件来看,采用泥水加压式或泥土压式比较合适。

从目前中方的资料来看,中方选择的是泥土加压式盾构机,当然泥水加压方式比较适合,但是否与泥土压方式进行过比较尚不清楚。在高水压条件下,泥水加压式比较安全,但是,而泥土压方式进行了改良,完全可以做到安全施工。建议对这两种盾构机进行详细比较后,再决定使用哪种形式的盾构机。

5.1.2.当前计划以及存在的问题

(1) 隧道断面

内径7。5米?的隧道,以每秒500立方米的流量通水后,其流速则达到每秒5.7米,在日本「建设省河川沙防技术基准(草案)以及说明」规定的隧道结构的江河设计流速的每秒7米以下。因此,这个隧道断面在日本也是妥当的。19xx年有关南水北调的小册子中,计划流量为每秒500立方米,隧道内径为8.5米。在19xx年文献中,流量也是500立方米/秒,隧道内径为8米。这个方案,损失水头增大,流速加快,断面缩小,节约了成本。可是,隧道内径和隧道的数量与整体引水渠损失水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探讨。

(2) 衬砌

目前不清楚中方方案中是一次衬砌还是二次衬砌,如果按日本的一次衬砌厚度(衬砌块珩架高度)来推算,应为外

径?.040~0.050≒400~450mm。 因此,推测二次衬砌厚度为350~300mm。

从衬砌大小来看,日本国内已经有几十个外径超过10米的经验,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可是中国的衬砌生产厂家有限,制造能力是否能达到,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尤其为了确保盾构施工安全,对衬砌的制造精度要求很高,需要有严格的管理。

(3) 盾构机

中国国内上没有生产盾构机的技术,需要从国外购买。因此,如果采用日本以及盾构技术比较先进的国家的技术,只要探明土质条件和总掘进长度,可以设计出具有充分能力的盾构机。尤其是在长距离掘进时比较有利的自动换刀头系统、衬砌自动组装装置等,日本的技术将会提高效率。

(4) 盾构施工的总长度

隧道盾构施工方案的总长度尚不明了,可以考虑有以下几种情况。

目前,从必要的河床宽度来看,穿黄地点最短的施工长度为3公里。这样,可以一次完成掘进。从日本国内的经验来看,一次掘进3公里施工的工程已经有过几十个,从经济性上来说是比较有利的。最近,日本关东电力的工程中完成了6公里一次掘进,日本国内今后也将向长距离一次掘进的方向进展。但是,盾构机的使用寿命、刀头的损耗、盾尾填密料的寿命等都需要慎重地考虑。此外,如果一台盾构机不便施工的话,可以采取从黄河两岸同时施工,在中间对接的方式。从当地的土质情况来看,需要对地下对接地点的地盘进行改良。延长最短施工距离的方案,是从河底的必要宽度考虑的,如果采用在河中心建竖井的方法,对黄河治水有影响。

如果穿黄的最长施工距离为9公里,这在日本尚未有一次完成掘进的实例。从日本国内设计的情况来看,有以下方法可以考虑:

a. 在黄河中每隔3~4.5公里建一个人工岛,在岛上设置盾构机进口竖井和盾构机出口竖井,分2~3次掘进。

b. 从黄河两岸同时掘进,在约4.5公里处的黄河中央汇合。 c. 将a、b两个方案综合,修一个人工岛,再加上一个黄河底地下对接点这种分3次掘进的方法。

人工岛以及在地下对接的方式,是在日本东京湾海底公路隧道施工中所采用的方法,在日本已经积累了经验。长江水利委员会也在探讨采用东京湾海底公路隧道的方法,根据设计上的总长度,有可能采用与东京湾海底公路隧道同样的施工方式。

(5) 邻近施工

图5.1.1为隧道断面设计图,为双洞并列方式。应该研究一下隧道施工时是否有相互干扰、以及是否影响施工的问题。但是,目前设计的间隔为1.0D以上,从日本的经验来看,不会有任何问题。

(6) 竖井

根据中方的资料(参照图5.1.1)推测,盾构机的进口和出口竖井,到隧道地面的深度约为45~50米左右。两台盾构机掘进所需平面形状为直径约35米的竖井、或者是两个直径约15米的竖井。可是,中方资料中黄河两岸的竖井为明渠和管渠结构接续以及折皱的一体结构的斜道,规模相当大。从资料上的规模推算,长度为约50米。由此

可以推测,最大规模的竖井为长50米卓?5米咨?0米的大型竖井。这种竖井的施工可以考虑按以下顺序进行。

A方案: 挖一个盾构机进口所需规模的竖井进行施工,完成后做结构装配。

B方案: 挖一个包括折皱部位的必要建筑尺寸的竖井。

从目前资料看,安装在隧道地面的部分与盾构机进口所需深度相同,所以B方案比较节约成本。但是,安装方法如果改为斜井的话,A方案也值得探讨。在日本,类似的设计中,落差部分基本都以阴井方式处理,所以竖井可以做得小一些。对这些问题,恐怕在今后还应该进一步探讨。

其次是施工方法。普通竖井分为: ①.简易挡土墙;②.衬板(基础深时);③.主横梁横板桩;④.钢板桩;⑤.排桩式连接墙;⑥.沉箱;⑦.地下连接墙,等等。

在选择施工方法时,如选择沉箱,可选嵌入式沉箱、自动气压沉箱或者地下连接墙方式,对RC或钢制要分别做详细的研究比较。同时,如果不采用竖井方式,进口和出口都需要防护,从施工的深度和可靠性出发,需要对喷射搅拌方法或冷冻方法进行研究和比较。

在这些方面,日本的施工技术和机械化技术很好,如果中方需要,进行技术合作将是十分有益的。

(7) 其他

这次调查过程中,中方曾不止一次询问到盾构施工的一次掘进距离可以达到几公里。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中方对盾构机的性能等作了研究。据说是和日本的盾构机厂家在一起研究。但是,我们没有听到衬砌、二次衬砌、以及密封材料、背面灌浆等有关衬砌方面的提问和说明,不知中方是否进行了研究。

包括河下施工、高水压、大断面、长距离、内压管、大型竖井等有关衬砌和施工技术方面的问题较多,中方对于这些问题研究到了什么程度尚不清楚。

随着今后计划的进展,这些问题将逐渐明了,今后会形成什么样的设计,用什么技术方法去解决,我们将拭目以待。

(5.1文责: 柏木 司)

5.2.渡槽方案

目前,盾构隧道方案与渡槽方案都在考虑之中。在此,我们对黄河水利委员会推荐的渡槽方案简单地进行一下考察和描述。

5.2.1.设计

黄河水利委员会正在研究之中的渡槽方案请参考图5.2.1和

5.2.2。

桥梁箱粱内水深5米(有自由水面)处通水,水的重量相当于粱的自重。据中方讲,上层可以作为公路桥使用。初看此图时,对粱能否承受这样大的粱自重和水的重量有些疑问,但是经过计算得出结论,认为采用预应力结构是可以承受的。在有效跨距50米时,采用7米高主梁以及较厚的部件材料。

5.2.2.施工

施工方法可以有几种,最简单的是选在黄河枯水期在黄河浅滩施工。上部可以架设脚手架。只是粱较重,可以先上下面板,在下面板上负载合成以支撑粱和上面板的方法,这样可以简化架设脚手架的结构。

(5.2文责: 岩渊 明)

图5.2.1. 中线穿黄渡槽方案(结构一般侧面图)

图5.2.2. 中线渡槽方案(结构剖面图、70桩中的侧面20个)

第六章 对西线的大埋深隧道以及坝址的考察

6.1. 西线:采用TBM开掘隧道

6.1.1. 概要

第1期工程是从长江源流之一的雅砻江支流达曲的阿安到黄河支流贾曲,中途共建5个坝逐步提水。总长为260公里。坝与坝之间为

隧道,分为七个工区,最长的隧道为70公里。始点阿安的隧道直径为φ4.9米,随后逐渐扩大,到黄河支流贾曲终点的直径为φ9.6米。

第2期工程是从雅砻江的阿达开始,在阿安处与第1期平行,直至黄河支流的贾曲,引水线路总长为304公里。隧道直径均为φ10米。

施工现场在海拔约3,500米高地,施工环境恶劣,用原有的施工方法比较困难。准备采用TBM。

6.1.2. TBM

TBM为英文「Tunnel Boring Machine」的缩写,由机械控制进行掘进,全称为:「全断面隧道掘进机」。通常定义中的TBM为: 「在以岩石层为掘进对象时,在全断面隧道掘进机中,不具备土压、泥水压等维护掌子面的功能,装备接触壁面固定器,靠推进时的反作用力推进的盾构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中,因为预想中的隧道岩体基本是独立的,这个定义有效。

TBM是在1846年由意大利人Maus发明的,为「封闭式隧道机」。其后,经过反复实验和失败,在19xx年正式在美国Oahe水库临时水渠施工时使用。当时TBM的开掘直径为φ8.0米,总长27.4米。

在日本,最早采用TBM是在19xx年新居浜电站引水隧道(276米)。其后,在19xx年至19xx年期间约有30多项施工采用了TBM。但是,由于出现过多例TBM在膨胀性岩体施工时受阻,被认为TBM不适合日

本的岩体,在19xx年青函隧道导洞试探之后,基本不再使用。TBM再次受到瞩目是在19xx年的关西电力新爱电站引水渠施工现场上的使用,在19xx年以后,采用TBM的隧道施工多了起来。

中国已经有八个工程中采用过TBM,「引大入青」有着月掘进记录.

TBM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 根据施工现场的条件可以选用不同方式。

根据TBM施工的实例,日本的开掘直径一般为φ3.5米以下的小口径工程较多,而海外为φ3.5~7.0米左右的中口径比较多。日本的掘进总长度基本在3公里以下,近年来趋向一次长距离掘进,正在施工的有10公里级的隧道。而海外则以3.5米以上口径为最多,平均长度为6公里左右。

6.1.3. 西线的施工条件

1) 地质

中方介绍说,第2期工程始点的阿达为火成岩带,辉绿辉长岩和花岗闪长岩较多,其他主要是三叠系浅变质砂岩、以及互层,为比较新的岩层。中方认为,从力学角度上,这些岩石种类适合开掘隧道。最大埋深为1,000米左右,平均为300米左右。

2) 活断层与地震

在第1期、第2期工程总长正中间地点存在着活断层,已经探明这个位置上有破碎带。西线地区属于7~8级地震带(不知是否与日本地震等级相同)。还有涌水以及高地热等问题。

3) 隧道直径的变化

第1期工程隧道始点的直径为φ4.9米,然后逐渐增大,到终点为φ9.6米。而第2期工程为直径φ10米的等断面。

4) 到现场的交通

从西线整体看,交通手段很少。在离现场最近的有机场的城镇到现场要乘三天汽车,有些地方还要骑马才能通行。从现状来看,施工用车辆无法到达现场。

5) 现场的供水、供电、供暖

因为交通不便,施工的基本条件供水、供电、供气、燃料均不能满足供应。

6) 海拔高度

最初计划中为海拔3,500~4,000米。这次调查得知,海拔高度已经降到3,500米处。可是即便是在海拔3,500米,对于除了在高地生活的民族以外的人来说,都是异常缺氧的施工环境。

7) 可以施工的季节

因为是在高海拔地区,冬天冰雪覆盖,寒冷无比。可施工的季节仅限于4~10月这七个月(当然隧道里面的受气候影响比较小)。

6.1.4. TBM在西线的应用

由于空气稀薄,气温较低,劳动密集型施工将非常艰苦,按现有技术来考虑,西线施工不可避免地要采用TBM。我们调查了直径超过10米的山岳TBM施工情况。瑞士的施工实例比较多(公路隧道、铁路隧道),有21例。我们没有详细调查每一个工程的具体施工条件,瑞士的海拔高度在200~4,000米以上,公路、铁路已经铺到海拔2,000米以上。虽然海拔高度没有达到3,500米,但可以推测,是采用大口径TBM施工的。瑞士的最长掘进距离为6,500米。

上述2.3项中列举的施工条件中,地质、活断层(6.1.3.1)、地震(6.1.3.2)、隧道直径的变化(6.1.3.3)为TBM施工的直接制约条件。从近年TBM技术的发展来看,西线的地质情况可以采用TBM施工,并可以解决活断层以及破碎带的问题。

通常出现破碎带可以预料将出现的问题集中有三点:

(1) 破碎带的岩体强度不够,单纯靠接触壁面固定器的推进反作用力不够。

(2) 掘进机容易滑向松软岩体方向,难以控制方向。

(3) 掌子面不易稳定,沙土陷落,无法将砂石运出。

这三个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解决:

(1) 通过换置混凝土加强反作用力。或者在盾构机上装仰拱衬砌,以辅助盾构千斤顶推进。

(2) 事先在岩体松软的地方注入药物,增加强度。

(3) 以天端支撑和快速运出砂石解决。或者将面板的结构改造成可以调整、并可以控制开口率的结构。此外还可以采取事先注入药物的方法,以增加强度。

总的说来,要在充分的事先调查基础上,对如何解决这些预料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在与制造厂家进行详细的设计协商以后,确定TBM的规格。目前由一台TBM掘进10公里以上的工程很少,只占TBM隧道工程总量的10%左右。日本的最长掘进距离为20公里。因此,目前设计的隧道如果施工,应该挖几处横井或斜井,投入数台TBM。

另外,由于目前无法在掘进过中改变TBM的直径。因此,可以研究用横井或斜井再下一台大直径TBM。

除这些以外,重要的是要解决上述到现场的交通条件(6.1.3.4)、现场的供水、供电、供暖(6.1.3.5)等间接不利条件,做到这一点可能比较困难。考虑到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建设道路、以及供电、供水、供燃料、其他物资的后勤设施时,应建设永久性设施,而不是临时设施。特别是公路和电力设施。因为公路需要输送施工人员、运

进运出各种临时和永久性设施、TBM组件等,以及运出砂石,需要比较高等级的公路。

TBM还需要准备几台大功率电机,电力消耗很大(以直径约5米的工程为例,需要315千瓦的电机6台,总共为1,900千瓦)。中方预测,包括TBM以及其他用电,初期电力需要10万千瓦,准备拉高压线供电。

6.2. 西线: 混凝土表面防水填石坝

6.2.1. 概要

西线引水采用的是在与长江各支流交叉部位建大坝,将水渠上游流下来的水用泵提水的方式。第1期工程建阿安、仁达、上杜柯、亚尔堂、克柯的5个坝,第2期建阿达坝,第3期建侧坊、仁青里坝。

最大规模的坝为第1期工程的亚尔堂坝,该坝堤高123米,堤长900米;第2期为阿达坝,堤高约180米,堤长约1,000米。坝址的地层为花岗岩、砂岩或板岩,坝基的稳定性没有问题。同时,坝材可以使用当地的优质岩石,可以保证供应。但是,当地没有作为止水芯墙的粘土材料,可以在填石坝表面撒上混凝土用来防水。 6.2.2. 混凝土表面防水型填石坝

世界最早的混凝土表面防水填石坝(以下简称:CFRD,Concrete Facing Rock-fill Dam)是在189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建的堤高54

米的Morea大坝。选择这种坝型的原因与南水北调相同,是因为当地没有除建CFRD以外大坝的材料。其后,五十年代后期,这种坝型开始增加,19xx年以后则成为世界上的主要坝型。

至今为止CFRD的施工实例在中国最多,占世界的40%,如果仅限于19xx年以后的数字,则达约50%。19xx年天生桥一号坝完工,堤高178米,为当前世界最高的大坝。

今后,老挝、菲律宾、中国都在准备建设堤高超过200米的CFRD。 日本只有3个工程为CFRD (小渊坝:19xx年、堤高21米;石渊坝:19xx年、堤高53米;野反坝: 19xx年、堤高44米)。 6.2.3. 混凝土表面防水填石坝在西线的应用

如上所述,中国的CFRD施工是世界上最多的。在西线的施工条件中,最为担心的是所有的坝都是建在超寒冷地带,因为混凝土的缓冻作用,用于表面防水混凝土时,还应该考虑在配料时考虑如何抵消混凝土缓冻效果(空气量5.5%左右)。另外,建坝时还要使用许多重型机械,装有内燃机的机械,如: 翻斗车、反铲、发电机以及自动起重机械等,在高山地区其性能降低,因此,要具体考虑机械、工程计划。在空气稀薄地区,供给发动机的氧气少,不能发挥原有性能。根据笔者的经验,在海拔2,000米级的高山地区,各种机械的性能则大约要降低20%。

第七章南水北调工程中技术合作的方向和建议

7.1. 日中之间的合作情况

即使不引用长江和黄河这两条大河的例子,中国的自然环境也时非常严峻的。从古代神话时代开始,就是旱涝不断,水的问题一直左右着国家的命运,直至现代。水的问题作为国家制定政策的对象的即为南水北调计划。

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统计数字,在进入二十世纪以后,中国西北地区除了原来就属于干燥气候地带之外,降雨量减少的速度明显加快,造成黄土高原的植被严重破坏,黄土流失更加严重。与此相对,而长江的水量增加,这种长江和黄河水量的不均衡状况,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关注的对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四十年代就开始了调查研究。在新中国成立不久的19xx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就向毛泽东主席做了汇报,这就是南水北调成为中央项目的原由。

1952、1957、19xx年发表了各项研究的结果,根据调查的情况,探讨了从长江下游取水,利用大运河向天津市送水的东线计划、从长江支流的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向北京送水的中线计划、从海拔4,000米的长江源流引水向黄河的源流引水的西线计划,同时也在探讨从怒江(萨尔温河上游)、澜沧江(湄公河上游)、雅鲁藏布江(马普特拉河上游)等更上游地方取水的计划。

19xx年代前后的调查研究,主要是为中国西北地区塔里木沙漠的开发,以及黑龙江和珠江的江水的合理利用等目的,为全国性的综合调查,逐渐开始集中。到了八十年代前后,南水北调计划形成为东线、

中线、西线三条线。在19xx年「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计划简要报告」获得正式批准。当时,预定从这三条线年取水量为大约200亿立方米,其后,对各条线进行了持续的调查研究,19xx年当时的基本原则直至19xx年、19xx年也没有变化,再次得到肯定。

日中之间有关南水北调的最初的交流是19xx年5月中国水利部长钮茂生为团长的12人考察团的访日,他们与建设省交换了意见,考察了盾构施工现场。19xx年3月,日本建设省、社团法人国际建国际建设技术协会、社团法人日本建设机械化协会派出了联合考察团访问了中国,对南水北调工程的概况以及穿黄地点进行了考察。

因为西线现场处于高山寒冷地区,还要修建200~300米高的大坝,开掘总长度10~100公里的大埋深隧道等,考虑到西线施工上的各种困难,于19xx年中国向欧洲、日本派出了考察团,对隧道、大坝、以及有关设备和技术进行了考察。

19xx年10月,中国水利部派出以谈英武为团长、由七人组成的「日本长距离、大断面青函隧道考察团」考察了日本。19xx年4月,水利部又派出了隧道技术大型考察团访问日本,在日本期间访问了建设省、水资源开发公团、铁道公团、社团法人国际建设技术协会、施工现场、民间企业等,特别对长距离、大断面的隧道施工情况、盾构机实际使用情况进行了考察,并与有关部门交换了意见。

在中线穿黄问题上,提出了渡槽和盾构隧道两个方案,其中虹吸式盾构隧道考虑过使用日元贷款,因此,19xx年日本海外经济协力基金派出过立项考察团访问中国,对穿黄地点和中线全线进行了考察。

19xx年4月,日本海外协力事业团在武汉和郑州召开了盾构施工技术研讨会,是以盾构机械为主题的研讨会.

19xx年夏天,小松制作所派一人到西线现场进行了考察,成为外国人到西线现场考察的第一人。其后,中国政府将西线制定为重点研究课题,开始了与海外的合作研究。作为的资金补贴调查项目,19xx年3月派出福井大学助教授田中幸哉、10月派出盾构机械技术人员前原勇雄到中国进行了短期的研究交流。

20xx年3月由提供资金,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的雷克昌副院长等两位先生来日本访问,在访问期间,召开了由社团法人国际建设技术协会和社团法人日本建设机械化协会共同主办、日本建设省后援、赞助的「南水北调工程进展近况报告会」。在同一段时间里,日本报纸开始报导有关黄河「断流」、西部大开发等情况。因此,报告会逢了天时,参加了报告会的人很多,研讨会呈现出非常活跃的气氛。

20xx年之后,

重点将转移到环境问题。 还将继续对这个项目进行资助,研究的

(7.1文责: 宫川俊彦)

7.2.技术合作时应考虑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不论收入水平高低、有什么样的商品和服务、是一个只有国内需求就可以成立的市场。这在中国的建设行业以及关连产业也是如此,材料、技术都争取做到自给自足。从这一点来看,在技术合作方面,与其他市场规模比较小的国家不同,需要特别考虑,对于日中两国来说,应该是结满硕果的合作。

7.3.具体建议

为顺利地推进日本最为关心的南水北调工程,具体建议如下:

(1) 召开盾构施工方法以及TBM的技术研讨会

具体实施方法为,由日本海外事业协力团(JICA)短期排遣专家的方法,或者以作为社团法人国际建设技术协会的自主事业举办。具体内容有:

①.盾构施工的历史

②.穿黄的技术问题

③.盾构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展望

④.地盘改良、竖井以及周边技术

⑤.TBM的施工实例与将来展望

⑥.采用TBM开掘大埋深隧道时的技术问题

⑦.在高山地区进行大规模土木工程的课题

⑧.其他

(2) 有关穿黄隧道的基础研究

作为JICA的开发调查、对以下各项进行了调查研究:

①. 穿黄隧道的施工计划、概略设计、工程费用概算; ②. 整理通过调查提出的技术课题,提出解决方案; ③. 研究包括筹措资金在内的工程实施方法。

更多相关推荐:
20xx报告书范文

20xx报告书范文第1篇辞职报告书范文尊敬的公司领导您好首先我很感谢公司领导给我一个在XX公司工作的机会我也很重视在XX公司这一年的工作经历而且很荣幸自己能成为xx公司这个充满活力的团体的一员在这一年的工作中我...

怎样写报告,报告格式和范文2篇

怎样写报告报告的范文一报告的定义报告是下级单位向上级单位或业务部门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和问题提出建议或意见答复上级单位询问事项的报请性公文将有关事项向上级报告目的是沟通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传达信息使上级在决策和指挥工作...

事故报告书范文

工伤事故报告书范文XX事故发生部门XX项目部事故发生时间20xx年7月27日事故发生地点XX1号公寓事故类别机械伤害伤害程度轻伤受伤部位左手大拇指编制人编制时间20xx218审批意见审批人签字审批时间20xx2...

项目报告格式

项目报告书的目的项目报告书是申请者在项目管理领域,对知识和实际经验的综合反映,主要包括:1、描述一个已完成或接近完成的复杂项目;2、申请者是该项目的负责人或在该项目中起决定性作用,涉及到有关项目管理方法和技术实…

年检报告书(范本)

企业分支机构其他经营单位年检报告书20xx年度机构单位名称公司盖章联系电话注册号登记机关登记事项情况业的分支机构除外2年检报告书可以打印填写也可以使用黑色或蓝黑色钢笔正楷填写字迹应清晰工整3标明的选项选填时应将...

报告书格式

报告书关于xxx的活动报告书一活动的主题走出象牙塔走进新天地现今社会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各个岗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正处于大学中的我们面对就业有着很多的迷茫有着很多的期盼大家都想在芸芸众生之中脱颖而出却不知道怎样...

报告的格式范文

报告的格式范文公文写作报告格式范文报告是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时使用的公文一报告的使用范围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

乡村调研报告范文

乡村调研报告范文乡村调研报告范文一村地处县西部距乡政府7公里属丘陵山区辖7个自然村864人218户23名党员设一个党支部下设3个党小组村级组织健全全村可用耕地约3000亩以种植谷子玉米小麦及豆薯类为主村内近几年...

企业自查报告范文

企业自查报告范文企业gt自查报告gt范文一一个公司如何进行gt税务自查如何向上级递交详细的税务自查报告呢大致可按以下结构操作1企业基本情况2税务自查工作如何安排以及如何落实的3公司财务情况及税收计提与实际缴纳的...

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福清洪良染织有限公司调查报告分校站点福清电大学生姓名丁珊学号1135001451809指导教师张兴夏完稿日期20xx10关于洪良染织有限公司财务调查报告为了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了解会计核算的工作流程和管理办...

工伤事故报告书范文

工伤事故报告书范文XX事故发生部门XX项目部事故发生时间20xx年7月27日事故发生地点XX1号公寓事故类别机械伤害伤害程度轻伤受伤部位左手大拇指编制人编制时间20xx218审批意见审批人签字审批时间20xx2...

20xx银行述职报告范文

20xx银行述职报告范文第1篇银行员工述职报告范文我是中国银行的一名普通员工在行工作的近三年中我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工作状态以一名合格行员工的标准严格的要求自己立足本职工作潜心钻研业务技能使自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

报告书范文(3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