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第一学期复习小结

时间:2024.4.13

高二生物第一学期知识小结:

绪论

1、生物的基本特征:

(1)共同的物质基础(蛋白质和核酸)和结构基础(细胞,除病毒外)。

(2)都有新陈代谢作用(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也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根本区别)。

(3)都有应激性(生物体对于外界刺激都能发生一定的反应)。[判断应激性行为]

完成应激性的结构:单细胞动物——原生质;        植物——激素调节

                  多细胞动物——神经系统(反射活动)和体液调节

(4)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现象。(原因是①细胞数目增加和细胞体积增大;②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

(5)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遗传——保持稳定性;变异——使生物发展进化)

(6)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区别应激性与适应性、反射]

适应现象是生物体在发生变异后,经过长期自然选择所形成的。

应激性是生物体对于刺激的反应,是在短期内完成的。

反射是神经系统对于刺激发生的反应,是应激性的一种形式,只有人和高等动物才具有。

2、生物科学的发展

(1)描述性生物学阶段:19世纪30年代德国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1895年英国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阐述自然选择学说)。

(2)实验生物学阶段:1900年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被重新提出。

(3)分子生物学阶段:1944年美国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以细菌为材料)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3、当代生物学的新进展

微观:分子水平去探索生命的本质

宏观:生态学的发展为解决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发挥作用。

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大量元素:体内含量>1/10000的元素,如C、H、O、N、P、S、Ca、Mg等。

微量元素:生物生活所必需,但需要量却很少的元素。如Fe、Mn、Cu、B、Mo。

2、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1)C、H、O、N、P、S 6种元素是组成原生质的主要元素,占原生质97%。

(2)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和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3)化学元素能够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硼B元素促进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

3、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统一性:生物体内无特殊的化学元素

差异性:各种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非生物中的含量上有巨大的差异。

第二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1、原生质是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它又划分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部分。

  (原生质层:主要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具有选择透过性。)

2、构成细胞的化合物:无机物(水和无机盐)有机物(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

水(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蛋白质(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

能源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         糖类(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ATP(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 太阳光(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最终能源)

脂肪(生物体的重要储能物质)         淀粉(植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

糖元(动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       

蛋白质(一切生命活动的体现者)       核酸(一切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3、水在细胞中以结合水和自由水的形式存在,绝大部分以自由水形式存在。

结合水的功能: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自由水的主要功能:①细胞内良好溶剂;②运输各种物质;③细胞进行生化反应的必要条件。

4、无机盐在细胞中含量少,主要以离子状态存在。

无机盐的主要功能:①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②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渗透压平衡和酸碱平衡等)。

Mg2+——叶绿素分子的必需成分   Fe2+——血红蛋白的重要组分

碳酸钙——动物和人体骨骼、牙齿的重要成分。血液中钙盐含量太低,会出现抽搐。

5、糖类是由C、H、O 3种化学元素组成,它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也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糖的分类:单糖 五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六碳糖(葡萄糖)[广泛存在生物体内]

          二糖 植物体内(麦芽糖、蔗糖)动物体内(乳糖)

          多糖 淀粉(植物细胞内储能物质)纤维素(植物细胞壁基本成分)

               糖元(动物细胞内储能物质)

6、脂类主要是由C、H、O 3种元素组成,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

脂肪(甘油三酯)生物体内储存能量的物质,维持体温,减少器官间摩擦和缓冲。

类脂(磷脂)由C、H、O、N、P 5种元素组成,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其他膜结构的重要组分(脑和卵中含量较多)。

固醇(性激素、胆固醇和维生素D)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和生殖过程。

7、蛋白质主要由C、H、O、N4种元素组成,约占细胞干重50%以上,是高分子化合物。它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8、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及其所含意义:⑴每一个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⑵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同一个碳原子上

⑶决定氨基酸种类的因素:R基

9、概念:

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肽键: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用—NH—CO—表示。

多肽:由3个或3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

肽链:多肽成链状的结构。      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

脱水缩合的过程(注意H2O中元素的来源)蛋白质的主要功能。阅读书P15∽16

大多数激素(除性激素外),酶、抗体、载体都是蛋白质。

决定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及肽链的空间结构

9、核酸是由C、H、O、N、P等元素组成,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

核酸→核苷酸(基本单位)→                 一分子含氮碱基

                               一个核苷酸      一分子五碳糖

                                                一分子磷酸

   核酸的主要生理功能: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重要作用。

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细胞内有非常精细的结构和复杂的自控能力,能够进行一切的生命活动。

2、细胞亚显微结构:电子显微镜下能够观察到的直径小于0.2μm的细微结构。

3、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共同点(细胞膜、细胞核、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核糖体)区别点(动物、低等动物——中心体,植物——细胞壁、叶绿体、液泡,特殊根尖生长点细胞——细胞壁)

[看图P29复习题一、识图填充题的图和白色试卷单元测试题(二)三、识图题的图]

  细胞膜的结构

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还有少量糖类。

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蛋白质分子——镶在表面、嵌插其中、贯穿整个分子层

结构特点——一定的流动性       (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膜的外表面糖类与蛋白质形成糖蛋白——糖被(作用:保护和润滑、细胞识别)

2、细胞膜的主要功能:物质交换、细胞识别、分泌、免疫等

细胞膜——选择透过性膜     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3、物质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

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  不耗能,不需要载体  O2、CO2、甘油、乙醇、水

主动运输:低浓度→高浓度  耗能,需要载体   细胞需要的离子、小分子物质

   意义(保证活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的选择营养物质,排出有害物质)

4、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内吞作用和外排作用

5、细胞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主要作用是支持和保护作用。(去除方法:纤维素酶)

细胞质的结构

1、细胞质基质的主要成分:水、无机盐、糖类、氨基酸和核苷酸等,多种酶。

               主要功能: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提供物质和环境条件。

2、细胞器是细胞内有特定形态结构完成各自专有功能的细小结构。

3、线粒体的内部结构:外膜(使线粒体与细胞质基质分隔开)

                     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大大增加了内膜的表面积)

                     基质(为化学反应提供液态环境,还含有少量DNA)

                     酶  (内膜和基质中含有多种酶,催化有氧呼吸)

4、叶绿体的内部结构:外膜和内膜(使叶绿体与细胞质基质分隔开)

基粒(囊状结构垛叠而成,叶绿体内有几个到几十个)[增加膜的表面积]

酶(基粒和基质中含有许多酶,催化光合作用)

色素(基粒囊状结构薄膜上,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的作用)

5、内质网的分类:粗面内质网(表面附有核糖体)光滑内质网(无核糖体)

6、区分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周围有小泡,两端膨大;

                         内质网表面有核糖体,或是单独的膜结构。

7、七种细胞器的比较表: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1、细胞核的结构:核膜、核仁和染色质

   核膜:双层膜,作用是把细胞质与核内物质分开,

         有核孔,作用是细胞核与细胞质间物质交换的通道,如蛋白质和RNA。

   核仁:折光性强的匀质小体,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核仁周期性的消失和重建。

   染色质: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主要成分DNA和蛋白质。

         动态变化:染色质  分裂间期    细长的丝状交织成网 

                   染色体    分裂期  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呈圆柱状和杆状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主要功能: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主要区别:有无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的细胞核)

小结:双层膜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双层膜的细胞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膜

单层膜的细胞器:液泡、内质网、高尔基体

单层膜的细胞结构:液泡、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含有DNA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含有DNA的细胞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染色体

能产生水的细胞器: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

能产生ATP的细胞结构: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

C6H12O6合成和彻底分解的场所依次是:叶绿体、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第二节细胞增殖

1、细胞增殖的方式:细胞分裂;意义: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真核细胞分裂三种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主要方式:有丝分裂。

3、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它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其中间期占整个细胞周期的90%∽95%。

4、有丝分裂的各时期的变化(文字和图形)阅读P36∽38

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

前期:a、出现染色体  b、出现纺锤体   c、核膜、核仁消失

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向细胞两极移动

末期:a染色体变成染色质  b、核膜核仁重新出现,形成2个细胞核

      c、纺锤体消失       d、出现细胞板并形成细胞壁,最终形成2个子细胞

5、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和DNA数的变化。(表格和坐标图)见笔记。

6、动植物有丝分裂比较:

7、无丝分裂的特点:没有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典型:蛙的红细胞、草履虫等

             过程:细胞核延长,中部内凹缢裂形成两个细胞核,

整个细胞延长,中部内凹缢裂形成两个细胞。

第三节细胞的分化

1、细胞的分化

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的过程。

结果:生物体内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

根本原因:细胞内的化学物质变化(结构蛋白和酶等)

特点:①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

②细胞分化是稳定性变异、不可逆转的。

2、细胞的全能性: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的潜能。

植物: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有发育成完整的植株的能力。(组织培养)

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整个细胞全能性受到限制。(克隆动物)

3、细胞的癌变

⑴癌细胞:细胞由于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地完成细胞分化,而形成了不受有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⑵癌细胞的特征:①能够无限增殖;

②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

③癌细胞的表面发生变化(容易在生物体内分散、转移的原因是彼此黏着性减小)

⑶致癌因子的种类有三类:物理致癌因子(辐射)、化学致癌因子(砷、苯、煤焦油等)、生物致癌因子(肿瘤病毒)

⑷细胞癌变的原因:致癌因子→使细胞的原癌基因从抑制状态变为激活状态→正常细胞转化为癌细胞。

4、细胞衰老的过程:是细胞的生理和生化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反应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了变化。

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①在衰老的细胞内水分减少。

②衰老的细胞内有些酶的活性减低。

③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着细胞的衰老而逐渐积累。

④衰老的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⑤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

第一节新陈代谢与酶

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使RNA。生物体内的每一个化学变化都是在酶的催化下进行的。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只催一种化合物或一类化合物)、多样性。

3、酶需要适宜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和pH值。(课本P50页的坐标图分析)

   过酸、过碱和高温能使酶的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低温会显著酶的活性。

   每一种酶只能在一定范围(温度、pH值)内表现出活性;超过范围,酶就会失去活性。范围内有一最适值,此时酶的活性最大。

第二节 新陈代谢与ATP

1、ATP 即三磷酸腺苷,是活细胞内存在的高能磷酸化合物,

结构简式:A-P∽P∽P(A-腺苷,P-磷酸基团,∽ -高能磷酸键)

ATP水解实际上就是ATP分子中高能磷酸键的水解。

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ATP分子中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在一定条件下容易水解,也容易重新建立。

此反应正方向进行,能量用于细胞中各项生命活动(细胞分裂、肌肉收缩根吸收矿质元素等)。

此反应反方向进行,能量来源于呼吸作用(动植物)和光合作用(植物)。

细胞中的ATP含量总是处于动态平衡之中,ATP在细胞内的转化速度很快。

第三节光合作用

1、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的过程。

总反应式:

2、光合作用的发现                           

⑴1771年,普里斯特利   实验:点燃的蜡烛+绿色植物———— 蜡烛不容易熄灭

                           

 小鼠+绿色植物———— 小鼠不容易窒息

            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⑵1864年,萨克斯   实验:叶片暗处理(消耗掉叶片中的营养物质)→让叶片一半暴光,另一半遮光→ 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暴光一半叶片呈现深蓝色。

            结论: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⑶1880年,恩吉尔曼   实验:水绵+好氧细菌 放在黑暗密闭的环境中,在用极细光束照射水绵,显微镜观察好氧细菌集中在被光束照射的叶绿体附近;放在光下,好氧细菌在叶绿体受光部位周围。

         结论: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⑷20世纪30年代,鲁宾和卡门   实验:氧同位素18O标记H2O和CO2,相同条件下,一组:H2O+C18O2,二组:H218O+CO2,结果一组全是18O2,二组是O2。

         结论: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3、叶绿体色素(见实验八)

高二第一学期复习小结

4、光合作用的全过程(图象和文字),注意叶绿体的结构图。阅读书P57∽58

5、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6、光合作用的意义:①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物质和能量的来源;②维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③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节植物对水分的吸收

1、水分代谢: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的过程。

   植物吸收器官:根   活跃部位:根尖成熟区的表皮细胞   主要方式:渗透作用

2、吸胀作用    原理:亲水性物质(蛋白质、淀粉和纤维素)与水结合

               细胞特点: 未形成大液泡的细胞,如干种子、根尖生长点细胞

3、渗透作用   概念: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的扩散。

              要求的条件:①具有半透膜,②半透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

4、细胞是一个典型的渗透装置。

细胞特点:形成中央大液泡的成熟的植物细胞。

   细胞壁——全透性   细胞膜、液泡膜——选择透过性

   原生质层:主要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具有选择透过性。

   细胞液——含有许多溶于水的物质,具有一定的浓度。

   细胞内渗透装置:  原生质层——半透膜  细胞液与外界溶液间存在浓度差 

5、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外界溶液> 细胞液    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    细胞出现质壁分离现象

细胞液 >外界溶液   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  细胞又出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6、水分的运输:导管中,依赖蒸腾作用产生动力

         利用:1%参与细胞结构形成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散失:蒸腾作用(水分子以气体的形式从气孔散失的过程)

第五节植物的矿质营养

1、矿质营养: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运输和利用。

   矿质元素:除了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溶液培养法:用含有全部或部分矿质元素的营养液培养植物的方法。

2、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大量元素   N、P、K、S、Ca、Mg

                          微量元素   Fe、Mn、B、Zn、Cu、Mo、Cl

3、矿质元素的吸收   吸收状态:离子态        吸收器官:根尖

   吸收过程:土壤离子————根细胞外表面的离子————根细胞内的离子

吸收特点:⑴依赖呼吸作用①为交换吸附提供H+、HCO-3②为主动运输提供ATP

         ⑵ 载体的种类与数量决定吸收的选择性

         ⑶ 与吸水是相对独立的关系

4、矿质元素的运输:导管中随水一起,依赖蒸腾作用产生拉力

5、矿质元素的利用:   可反复利用   如K+   因为呈现离子态,可移动

                    有条件再利用   如N、P 因为形成不稳定化合物,可转移

                    不能再利用   如Ca、Fe因为形成稳定化合物,不能转移

小结:植物体吸收水的动力:蒸腾作用    植物体吸收矿质元素的动力:呼吸作用

      植物提运输水的动力:蒸腾作用    植物体运输矿质元素的动力:蒸腾作用

第六节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1、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文字和图表)。   阅读P68∽71

2.糖类、脂肪、蛋白质在人体内代谢的主要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1)三者的来源主要是从食物中获得,都须经过消化、吸收进入体内。

(2)三者的代谢都包括: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且同时进行,相互联系。

(3)代谢过程都需要酶的参与。

(4)作为能源物质彻底氧化分解,代谢终产物都有CO2和H2O,并释放出能量。

不同点:(1)糖类、脂肪可在体内贮存;蛋白质不能在体内贮存。

(2)除CO2、H2O以外,蛋白质还有特有代谢终产物尿素。

3、三大营养物质间的关系(见笔记)

4、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的健康

⑴糖代谢与人体健康:

高二第一学期复习小结

第七节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的液体,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

   内环境: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体内细胞生活环境的液体环境。

   缓冲物质:血液中含有的许多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

高二第一学期复习小结

3、内环境的组成:组织液、血浆和淋巴(区分不同细胞的组织液,区分血浆和淋巴)

           意义: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4、稳态的机理(以血液p H 值例)正常p H 值:7.35∽7.45

   缓冲物质的组成:一种弱酸和相对应的强碱盐,如H2CO3/NaHCO3

   过程:当剧烈运动,肌肉产生酸性物质进入血液,它与NaHCO3反应生成钠盐和H2CO3,又分解为H2O和CO2,过多的CO2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强。

     当碱性物质进入血液,与血液中H2CO3反应生成NaHCO3,由肾脏排出。

  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能维持酶促反应所需的温和外界条件。

第八节生物的呼吸作用

1、呼吸作用的概念

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CO2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

 2.呼吸作用的方式及过程

有氧呼吸:细胞在有氧参与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CO2和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

高二第一学期复习小结

第一、  第二阶段的相同产物:[ H ]、ATP(能量)(第二阶段产生的[ H ]最多)

第一、第二、第三阶段的共同产物:ATP(能量)(第三阶段产生的ATP最多)

小结:(无氧呼吸)

1、无氧呼吸: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2、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生物:高等植物、酵母菌等

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生物:高等动物、人体、乳酸菌、玉米胚、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

3、发酵作用: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作用。(酵母菌——酒精发酵  乳酸菌——乳酸发酵)

(2)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列表比较:

4、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比较:

5.呼吸作用的意义: ①能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②能为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第九节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1、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细胞内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

   物质代谢: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的交换和生物体内物质的转变过程。

   能量代谢: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能量的交换和生物体内能量的转变过程。

同化作用: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的变化过程。

异化作用:生物体把自身的一部分组成物质加以分解,释放能量,并且把分解的终产物排出体外的变化过程。

化能合成: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释放出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的合成作用。(光能自氧型与化能自氧型的主要区别是合成有机物的能量来源不同)

   自养型:在同化作用的过程中,能够把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无机物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的代谢类型。

   异养型:在同化作用的过程中,把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现成的有机物转变成为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的代谢类型。

   需氧型:在异化作用过程中,必须不断从外界环境吸收摄取氧来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出其中的能量,以便维持自身各项生命活动的进行的代谢类型。

   厌氧型:在无氧的条件下仍能够将体内有机物氧化,从中获得维持自身各项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的代谢类型。

2、理解新陈代谢中的同化作用、异化作用、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之间的关系,判断一个具体生命活动属于哪一种。

3、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概念、判断、特点、事例)

⑴同化作用的类型:自养型和异养型(区别能否直接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

⑵异化作用的类型:需氧型和厌氧型(区别分解有机物的过程是否需要氧气)

4、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类型:(先分别判断同化和异化,再两者结合起来)

⑴自养需氧型:绿色植物、硝化细菌 

⑵自养厌氧型:绿硫细菌

⑶异氧需氧型:人、动物、真菌、体表寄生生物

⑷异养厌氧型:乳酸菌、体内寄生生物

第四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调节。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基本形式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导。

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

1、植物的向性运动: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典型事例:幼苗的向光性,根的向重力性等

        生理意义:植物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2、生长素的发现(最早发现的一种植物激素是生长素)

  1880年达尔文光照对用金丝雀薏草胚芽鞘的生长的影响。(有对照实验)

  达尔文实验一:  现象:胚芽鞘在受到单侧光照射时,弯向光源生长。

                  结论:胚芽鞘的生长具有向光性。

  达尔文实验二:  现象:切去尖端,胚芽鞘不生长

                  结论:胚芽鞘的生长与尖端有关。

  达尔文实验三:  操作:A株用锡箔小帽把尖端罩起来,B株用锡箔把尖端以下遮光

                  现象:A株直立生长,B株仍然弯曲向光源生长

                  结论:胚芽鞘的尖端是接受光刺激的部位。

 1928年 温特用燕麦做实验。(有对照实验)

   温特实验:操作:1、切下尖端置于琼脂块上10分钟,2、琼脂块放在胚芽鞘一侧,

             现象: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

             结论:胚芽鞘的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它从尖端运输到下部,促进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

1934年,郭葛分离出生长素,并鉴定出它的化学成分是吲哚乙酸。

3、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合成的,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的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区别: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

相同点:在生物体内含量很少,要通过体内运输的过程,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

不同点:植物激素—— 一定部位合成;动物激素—— 内分泌腺(特定器官)

4、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叶原基、嫩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分布部位:生长旺盛的部位(胚芽鞘、芽、根尖的分生区、形成层、受精后的子房和幼嫩的种子)

           运输特点: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

           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5、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促进细胞伸长

⑴向光性的原因: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的一侧分布多,背光一侧细胞纵向伸长快,结果使得茎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即光源)弯曲。

⑵双重性的原因: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则抑制植物生长。

对于生长素的最适浓度:根 < 芽 < 茎(课本P85页的坐标图分析)

⑶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

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地积累在侧芽部位,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的缘故。

6、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⑴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浸泡扦插的枝条)

⑵促进果实发育。(在没有接受花粉的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

⑶防止落花落果。

7、其他植物激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

细胞分裂素:存在部位:正在进行分裂的部位 主要作用: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

乙烯:      存在部位:多种组织,特别是成熟果实  主要作用:促进果实形成

第二节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体液调节

1、体液调节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CO2)通过体液的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

2、动物激素的种类和生理作用

内分泌腺:垂体、甲状腺、胰腺中的胰岛、睾丸、卵巢、肾上腺

特点:无导管,产生的激素直接进入血液

垂体——最重要的内分泌腺   甲状腺——最大的内分泌腺    肝脏——最大的腺体

3、激素分泌的调节:(见笔记)阅读书P89~90

4、反馈调节:在大脑皮层的影响下,下丘脑可以通过垂体,调节和控制某些内分泌腺中的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而激素进入血液后,又可以反过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相应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的调节作用。

5、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

如: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共同调节机体的生长和发育,两者缺一不可。

6、拮抗作用:不同的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

如:胰岛素(降低血糖)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共同调节血糖含量。

7、其他化学物质的调节(H+ 和CO2)

CO2是调节呼吸运动的有效生理刺激。过程:吸入的CO2含量高,肺泡内CO2含量升高,动脉中CO2含量增加,形成对呼吸中枢的有效刺激,呼吸中枢活动加快,呼吸加快加深,加快对CO2的清除。

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

分类:非条件反射——通过遗传获得的先天性反射,如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眨眼反射

      条件反射——在生活中通过训练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如谈虎色变、望梅止渴

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    

效应器——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

反射过程:一定刺激作用与感受器,感受器发生兴奋,兴奋一神经冲动的形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神经中枢,经过中枢分析和综合活动,中枢产生兴奋经过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使效应器发生相应的活动。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电传导(特点:双向性传导)

未受刺激电位——外正内负       

受刺激后,兴奋部位电位——内正外负

过程:受刺激后,兴奋部位产生电位变化,兴奋部位与相临部位间形成电位差,导致电荷流动形成局部电流,使相邻部位兴奋,原部位恢复静息,这一局部电流又刺激相邻未兴奋部位,如此进行兴奋不断向前传导。

3、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递质传导(传导特点:单向性传导)

突触: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轴突——树突或细胞体)

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突触小体: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的分支的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

递质:突触小体内含有的化学物质。

过程:兴奋传导到轴突末梢的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破裂,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内,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4、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

⑴躯体运动区   位置: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

调节特点:①支配对侧②代表区的位置是倒置(脸除外)③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复杂有关

⑵言语区   S区——中央前回底部之前  损伤时运动性失语症

           H区——颞上回后部        损伤时感觉性失语症

⑶内脏活动区    位置:大脑内侧面的某一特定区

5、神经系统是人和高等动物体主要的功能调节系统。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是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以神经调节为主导。

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

1、激素调节对动物行为的影响,表现最显著的是在性行为和对幼子的照顾方面。

影响性行为的激素主要是由性腺分泌的性激素。

垂体分泌的催乳素能够调控对幼子的照顾和泌乳。

2、神经调节与行为(见笔记,已发一张表)

动物建立后天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

判断和推理是动物后天性行为发展的最高级形式,是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

高等动物的复杂行为主要是通过学习形成的,这与大脑皮层有关。

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生物的生殖

生殖的类型

1、无性生殖: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书P102表)     特点:新个体所含的遗传物质与母体的相同,能够保持母体的一切性状。

2、组织培养:过程:①在无菌条件下,切下根间放在适当的培养基上培养。

②植物组织细胞进行细胞分裂形成新的组织——愈伤组织

③愈伤组织在适宜条件下,分化产生各种器官,发育成完整植株

优点:取材少、培养周期短、繁殖率高,便于自动化管理

应用:植物的快速繁殖,培育无病毒植株等

3、有性生殖:由亲本产生有性生殖细胞,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成为合子,在由合子发育成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意义:两性生殖细胞分别来自不同的亲本,由它们结合产生的后代具备了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强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有利于生物的进化。

4、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

雄蕊:产生花粉,花粉粒里含有两个精子(或萌发时形成)

雌蕊:子房的胚珠中含有一个卵细胞(近珠孔较大的)和两个极核(中央)

过程:开花→传粉→花粉在柱头上萌发形成花粉管→精子随花粉管到达胚囊→完成双受精作用(卵细胞+精子→受精卵    两个极核+精子→受精极核)

二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

1、分裂的概念:在整个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变化:原始生殖细胞→成熟生殖细胞   结果:新产生的生殖细胞染色体数减少一半

2、减数分裂过程:(包括精子形成和卵细胞形成)阅读书P106∽110

3、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数、DNA数和染色单体数的变化(表格和座标图)

4、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相关图象判断(已发资料)

5、受精作用: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生理意义: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交替进行,保证了生物体的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⑵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增加了配子的多样性和生物个体的变异性。

第二节生物的个体发育

一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

1、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包括种子的形成和萌发、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2、种子的形成:(胚和胚乳的发育)(见笔记)(胚的发育图P112图5-13)

3、果实的形成和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和发育。阅读P113页

4、染色体的相关计算:   其他结构细胞 = 体细胞

   次级精(卵)母细胞=精子 = 卵细胞 = 极体 = 极核 = 1/2体细胞

   受精极核 = 胚乳 = 3/2体细胞

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

1、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可以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

胚胎发育:受精卵→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器官形成→幼体

胚后发育:幼体→孵化出或母体生出→发育成长→性成熟个体

2、高等动物胚胎发育的过程:(见笔记)(原肠胚的图P115图5-16)

3、羊膜和羊水 (注意P115图5-17)       

对应动物: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羊膜:在胚胎发育早期,从胚胎四周的表面开始,形成围绕胚胎的胚膜,胚膜的内层。

羊水:囊状羊膜内充满的液体。

生理意义:保证胚胎发育需要的水环境,有防震和保护作用,增强对陆地环境适应能力。

4、变态发育:在胚后发育的过程中,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都要发生显著变化,而且集中在短期内完成的发育过程。(青蛙的变态发育是由甲状腺激素调节的)

更多相关推荐:
高一上学期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20xx—20xx学年古浪五中高一学期数学教学工作总结古浪五中张子杰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高一上学期的工作就结束了。回想起这学期的工作,我感受颇多。这学期,我担任了高一(7)班班主任及高一(4)、(7)班的数学教…

20xx-20xx高一数学第一学期工作总结

20xx----20xx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数学教学工作总结王孝增本学期,我担任高一(8)班和(9)班的数学教学工作。高一数学不管是内容的编排还是教法要求都比较高,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工作中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高一上学期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高一上学期数学教学工作总结平沙一中赖振标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高一上学期的工作就结束了回想起这学期的工作我感受颇多这学期我担任了高一1班班主任及高一13班的数学教学工作首先我想就数学教学工作谈谈我及我们备课组的一些...

高一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年级二班与六班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同时我清楚要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精神修养,提高自己的政治…

高一第一学期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昌本学期,我担任高一(11)班和(12)班的数学教学工作。高一数学是课改新内容,与旧教材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不管是内容的编排还是教法要求都比较高,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下定决心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在教学…

20xx-20xx年高一数学第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20xx-20xx第一学期高一数学教学工作总结这学期我担任高一7、8两个普通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深入研究教法,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

高一数学第一学期教学总结

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天祝一中王乐和转眼之间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已接近尾声为了更好地完成今后的教学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本人就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一教育教学工作方面这学期本人担任了高一年级11...

高一下学期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20xx20xx学年度下学期教学工作总结高一数学黄咏梅本学期本人担任高一4班数学学科的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本人以学校及教研组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提高教育教学成绩为中心以深化课改实验工作为动力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较好地完成了...

高一数学教学工作总结(20xx-20xx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一数学教学工作总结20xx20xx学年度第二学期本学期我担任的是高一7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主要从政治思想方面教育教学方面和工作考勤方面进行总结一政治思想方面本学期本人认真学习新课改的教育理论认真钻研课标不断学习和...

高一上学期数学教学工作总结11上

20xx20xx学年度上学期教学工作总结田茂成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高一上学期的工作就结束了我要非常感谢学校的领导和高一年级的全体老师对我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特别要感谢我们高一数学备课组的各位老师特别是我的指导老师...

人教高一数学第一学期期末各章知识点总结

数学必修一知识系统汇总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一集合有关概念1集合的含义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1元素的确定性如世界上最高的山2元素的互异性如由HAPPY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Y3元素的无序性如abc和acb是表示...

高一第一学期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罗贞巧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高中数学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而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

高一数学第一学期教学总结(4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