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恰普查工作总结

时间:2024.4.20

第一章 前 言

第一节 工作目的和任务

为开发乌恰县阿克塔什一带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经新疆国土资源厅的批准,受三门峡市瑞鑫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委托,由宁夏有色金属地质勘查院对新疆乌恰县阿克塔什一带铜金属矿进行普查工作。该项目为三门峡瑞鑫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自行出资的风险性商业地质勘查。工作目的和任务如下。

一、工作目的:

认真收集、研究阿克塔什一带铜矿的以往地质、化探工作成果资料,在以往地质工作的基础上,采用地质简测、槽探、钻探、音频大地电磁测量等找矿手段对铜矿化带进行综合评价,查明铜矿体的分布规律、规模、形态、产状、厚度、品位等变化特征,估算铜金属的资源量,为下一步的具体工作提供建议。

二、工作任务:

1、采用1:2000、1:10000地质简测,了解区内地层、构造等地质特征,利用槽探揭露和控制铜矿化带、铜矿体在地表的分布情况;利用钻探了解铜矿化带、铜矿体在地层深部厚度、品位等变化。利用音频大地电磁测量寻找隐伏铜矿体。大致查明阿克塔什一带铜矿体的赋存状态、规模、产状、及分布规律,评价其成矿远景。

本次项目任务书下达的主要实物工作量为:

(1)、1/10000地质测量(修测) 16.05Km2

(2)、1/10000地质测量(修测) 2.2 Km2

(3)、1/2000地质剖面测量 13Km

(4)、1/1000勘查线剖面测量 5.75Km

(5)、钻探 400m

(6)、槽探 1000m3

1

(7)、岩矿分析 300件

第二节 位置交通及自然地理经济概况

一、位臵、交通

普查区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西缘西南天山西段,地处乌恰县北东方向约8千米处。行政区划隶属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管辖。地理坐标:东经75°14′15″—75°18′00″,北纬39°45′00″—39°47′00″。工作区面积16.05km2,国际1:5万分幅在J43E002013、J43E002014图幅内。区内交通比较方便,由乌恰县城有简易公路直达工作区(见交通位臵图)。

新疆乌恰县阿克塔什一带交通位臵图

乌恰普查工作总结

二、自然地理

2

该区气候属典型的中温带大陆性荒漠气候,年平均温度为6.7?,最高气温为34?,最低气温为零下29.4?,年降水量约170毫米,无霜期160至180天。多西北风,最大风力可达10级。主要自然灾害为雪、冰雹、地震。属帕米尔高原北部前沿地带、西昆仑山与西南天山交汇区、塔里木盆地西端,海拔2000米至4000米,山脉纵横,沟谷发育。地势西高东低,为中一高山区。主要河流为克孜勒苏河及其支流,河内水量充沛。

乌恰普查工作总结

照片1:阿克塔什一带铜矿普查工作

三、经济概况

区内可耕地很少,主要分布在第四系冲积形成的河漫滩处。草原不多,工农业欠发达,只有少量的畜牧业。北侧有一个依山而建的水利枢纽为该区工农业发展提供保障。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生产资料从乌恰县供给。

3

第三节 矿权登记情况

本次普查地质工作范围共设臵了一个探矿权,首立时间:20xx年3月2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于20xx年3月20日给予审查批准,并颁发了探矿权许可证。

许 可 证 号:T651xxxxxxxxxxxx8

探 矿 权 人:三门峡市瑞鑫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探矿权人地址:三门峡市河提路北永兴街西街 勘查项目名称:新疆乌恰县阿克塔什一带铜矿普查 地 理 位 臵: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 图 幅 号:J43E002013,J43E002014 勘 查 面 积:16.05平方公里

有 效 期 限:20xx年3月20日至20xx年3月20日 勘 查 单 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有色金属地质勘查院 勘查单位地址:宁夏银川市清河北街广实巷北环市场8-28号 普查区范围由8个拐点坐标圈定:

目前为三门峡市瑞鑫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所有。无矿权纠纷。

普查区范围拐点坐标

1954北京坐标系 1956国家黄海高程系 表1

乌恰普查工作总结

4

全国80年坐标系 1956国家黄海高程系 表2

乌恰普查工作总结

第四节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普查区位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由于自然条件较好,从上世纪早中期开始区内先后进行了多项地质及其相关的工作。

主要开展过地质工作如下:

1、解放前主要是一些国外学者的路线地质调查,所做工作少且零星,初步奠定了西南天山地区地质调查基础,对该地区地层划分起到重要作用。

2、1952-19xx年,前人在喀什地区进行了1∶20万地质测量和普查找矿工作,并于19xx年出版了该地区的地质专报。同时期开展的1∶5万-1∶20万矿产普查,发现了众多的金属、非金属矿产,编制了相应的地质矿产图件。

3、1982-19xx年,前人编制了1∶200万布格重力异常和航磁异常图及说明书,从区域地球物理角度进行了地壳断面划分,为构造单元的划分提供了依据,也对不同单元区寻找不同矿种提出了建议。但由于相关地球物理数据覆盖程度的限制,特别是航磁数据没有覆盖

5

本区,因此对本次工作区地球物理特征反映不够全面,故对本次工作区作用不够明显。

4、1983-19xx年,前人编制了“新疆南疆西部地区1∶50万地质图、矿产图及说明书”,这是该地区地质事业上形成的重要的系统地质矿产图件。并运用综合研究成果,对包括本次区工作在内的南疆西部地区地层进行了系统划分和判定,使各类地层单元有了命名,建立了该区域地层、岩浆岩及区域地质构造框架。对已发现的各类矿床、矿点的标定,便于区域成矿带的划分和对比。

5、1987-19xx年,前人编制了“新疆喀什、克州地区1∶50万金、铅锌成矿远景区划图及说明书”,把本次工作区列入巴什苏洪铅锌、铝土、铁、铜成矿亚带卡拉别克切尔塔格铅锌成矿区巴音库鲁提铅锌成矿单元,并且在巴音库鲁提一带圈定出已B级铅锌矿成矿预测区。

6、1995-19xx年,前人在工作区的西部乌鲁克洽提一带开展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使之前遗留的早古生代地层问题得以解决,并把这套浅变质碎屑岩系划分到晚志留世,同期,首次发现了新疆境内的穆龙套型金矿——萨瓦亚尔顿金矿,矿床规模为大型。

该地区的地质调查工作始于二十世纪早中期,盛于二十世纪后期,但均具有间断性和多专业、多学科间的相互孤立性。并没有全方位系统性的地质工作,特别是涉及到本次工作区的地质矿产研究程度很低。

6

第五节 本次工作情况

20xx年6月2日,阿克塔什地质普查项目组共计7人对普查工作区进行了系统的地质路线踏勘,确定野外各项地质工作顺序及施工进度,首先开展了地质剖面工作,然后进行了1:10000和1:2000地质测量,在普查区中部、东部分别圈出ⅠCu、ⅡCu铜矿化带。根据铜矿化带的走向、倾向及地表露头情况。在ⅠCu铜矿化带布设了7个钻孔及5个槽探工程,在ⅡCu铜矿化带布设2个钻孔。在普查区西北通过地表追索圈出工业煤3层,厚0.7-1.1米,长500-700米不等。无工程控制。

ⅠCu铜矿化带:长820米,宽1.20-1.65米。走向45°,施工钻孔ZK0-1、ZK0-2、ZK0-3、ZK2-1、ZK2-2、ZK3-1、ZK3-2。槽探TC0-1、

乌恰普查工作总结

7

TC0-2、TC0-3、TC1-1、TC2-1。通过钻探工程控制在ⅠCu铜矿化带内圈出ⅠCu-1铜矿体,ⅠCu-1铜矿体地表长140米,出露宽度0.75-1.35米,平均品位1.68%,钻探控制ⅠCu铜矿体地表下走向延伸长度285米,矿体成层状似层状产出,产状295°∠75°。

ⅡCu铜矿化带:长518米,宽1.20-2.10米。走向南北向。在ⅡCu铜矿化带内圈出ⅡCu-1铜矿体,长346米,出露宽度0.95-1.6米。平均品位4.50%,矿体成层状似层状产出,地表产状产状138°∠50°。深部产状280°∠85°。

根据普查区具体地质情况和现有的地质资料分析,认为普查区内褶皱构造发育,地层产状变化等特点,增设《因频大地电磁测量》。由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实施。共完成AMT测量1405米,测线5条,测线长度在175-480米,点距25-30米,测深点58个。电磁测量报告认为:ⅠCu铜矿化带基本以倾向290°、倾角约75°,由地表向深部延伸;ⅡCu铜矿化带从地表至地下30m以倾向100°、倾角约80°延伸,地下30m后,以倾向280°、倾角约85°继续向深部延伸。

根据铜矿化的地质特点以及在AMT反演电阻率断面中的特征,ⅠCu铜矿化带内ⅠCu-1铜矿体在深部向南西方向延伸;在ⅡCu铜矿化带南侧860米处推测了三条铜矿化隐伏带。有待于钻探工作的进一步验证。本年度由于钻探工程进度较慢,野外生产工作延续到11月中旬才结束。

8

已完成的工作情况如下表: 表3

乌恰普查工作总结

通过20xx年地质普查工作,初步查明了工作区的地层、构造及沉积韵律。对矿区地层的层序进行了初步厘定,确定了赋矿层位。大致查明铜矿体的分布范围、赋存部位和规模、形态、品位、厚度、产状、特别是矿体在深部(0-200米)延伸情况,初步了解矿石类型、质量、物质组分、品位变化等特征。

在普查区通过1:10000和1:2000地质草测、钻探、槽探等工程圈定了二个铜矿化带ⅠCu、ⅡCu。在ⅠCu、ⅡCu铜化带内有分别圈出ⅠCu-1、ⅡCu-1铜矿体(见1:10000)。因频大地电磁测量在普查区东部推测了三条铜矿化隐伏带。在普查区西北通过地表追索圈出工业煤3层。

通过野外实地观察和取样分析,结合成矿地质条件及矿化特征,矿体分布于晚白垩世英吉莎群依格孜牙组地层中,赋矿岩石为褐灰色铜矿化角砾状白云岩、黄灰色、铜矿化、黄铁矿化角砾状白云岩、灰色、铜矿化、黄铁矿化角砾状白云岩、孔雀石化灰色砂岩、碎砂岩及白云石化孔雀石铜蓝化硅质石英砂岩。矿石矿物为蓝辉铜矿、赤铜矿、黄铜矿、辉铜矿、孔雀石、铜蓝。

围岩岩性为紫红色含铁碳酸盐质粉砂岩。初步认为该矿为砂岩热

9

液改造型矿床。受北东南西向断裂构造的次级裂隙作用影响,形成铜矿化、黄铁矿化角砾状白云石。后期热液使原岩中的铜元素产生了二次富集,矿体品位相对较高。本年度通过对普查区系统的普查,特别是对Ⅰ、Ⅱ号铜矿体通过钻探工程及因频大地电磁测量。对铜矿体在深部延伸情况及品位、厚度的变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另外,通过少量的检块样品分析显示,普查区具备以铜为主的多金属找矿前景。

第二章 区域地质

工作区位于塔里木微板块之麦兹-阔克塔勒晚古生代陆缘盆地巴什苏洪铅锌、铝土、铁、铜成矿亚带卡拉别克切尔塔格铅锌成矿区巴音库鲁提铅锌成矿单元中。根据地层沉积建造及岩浆活动特点,有可进一步划分次级构造单元,如托云中生代坳陷、巴什苏洪复背斜、迈丹他乌复向斜等。

第一节 地 层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较多,从老到新依次为长城纪赛图拉岩群(Chst)、蓟县纪斯米尔布拉克组(Jxs)、中泥盆世阿帕塔尔康组(D1ap)、中泥盆世托格买提组(D2t)、晚泥盆世坦盖塔尔组(D3t)、早石炭世巴什索贡组(C1b)、早石炭世乌鲁阿特组(C1w)、早石炭世别根

他乌组(C2bg)、中石炭世康克林组(C2kk)、晚石炭世塔哈其组(C2th)、早二叠世棋盘组(P1q)、早二叠世贝勒克勒克组(P1b)、早二叠世达里

约尔组(P2d)、早侏罗世康苏组(J1k)、早侏罗世莎依塔什组(J1sh)、中侏罗世克孜组(J2kz)、杨叶组(J2y)、早白垩世克孜勒苏群(K1kz) 晚白垩世依格孜亚组(K2y)、下-中第三纪库姆格列木群(E1-2k)、中新世乌恰群(E3N1w)、新第三纪阿图什组(N2a)、第四系西域组(Qp1x)、

第四系新疆群(Qp3x)、第四系(Q4),现从老到新依次描述如下:

1、长城纪赛图拉岩群(Chst)

10

主要岩性为以片岩、砾岩、大理岩、板岩为主的岩层,其次为绿片岩夹石英大理岩。

2、蓟县纪斯米尔布拉克组(Jxs)

主要岩性为一套富含叠层石的滨海-浅海相硅镁质碳酸盐建造。

3、中泥盆世阿帕塔尔康组(D1ap)

主要岩性为浅海相-滨海相杂色碎屑岩夹砂砾岩、砾岩,在本区域中部有大面积出露。

4、中泥盆世托格买提组(D2t)

主要岩性为海相火山岩及碎屑岩夹灰岩、硅质岩等。分上下两岩组。下岩级为灰、灰黑、绿色硅质岩、泥质、炭质粉砂岩、砂岩、灰岩夹少量凝灰岩、细砾岩;下部为紫色、绿色英安玢岩、安山玢岩、杏仁状玄武玢岩、霏细岩及火山凝灰岩、凝灰角砾岩、集块夹灰岩、砾岩、砂岩。

5、晚泥盆世坦盖塔尔组(D3t)

主要岩性为下部为浅灰色薄层状灰岩与钙质-泥质板岩、砂岩互层,上部为厚层状灰岩夹泥质板岩及粉砂岩。

6、早石炭世巴什索贡组(C1b)

主要岩性为一套海相碳酸盐岩建造,上部由灰色、灰黑色层状泥灰岩夹钙质页岩、砂岩及凝灰岩互层,下部为砾岩、砂岩、粉砂岩。

7、早石炭世乌鲁阿特组(C1w)

分布于区域北西部,主要岩性为灰、灰绿、灰紫色千枚岩、变质粉砂岩和矿砂岩,灰绿色玄武玢岩、辉绿玢岩、紫色安山玢岩夹灰岩、凝灰质砂岩和硅质岩。

8、早石炭世晚期别根他乌组(C2bg)

其岩性主要为灰色石英砂岩和砾岩,夹泥质石灰岩及薄层石灰岩石英砂岩为白色常具斜交层理,致密坚硬,有时含有小园砾石,为划分岩系的标准层。其下与巴什索贡组不整合或整合接触,其上被康克 11

林组不整合覆盖。

9、中石炭世康克林组(C2kk)

为一套海相碳酸盐沉积,主要岩性为浅灰、灰白色灰岩夹少量细碎屑岩,含丰富的生物化石。与上覆巴立克立克组、下伏克孜尔塔格组均为不整合接触。

10、晚石炭世塔哈其组(C2th)

指整合与阿孜干组之上,平行不整合于普司格组之下,一套深灰-灰色中厚层状-薄层状灰岩,灰色白云岩,夹少量褐色泥岩。

11、早二叠世棋盘组(P1q)

为海相碎屑岩夹灰岩,底部为浅黄色粗砂岩,中粗粒石英砂岩夹灰、灰紫色砾岩、灰黑色泥岩;中上部位灰绿色砂泥岩、碳质页岩、泥岩、钙质砂岩与灰黑色介壳灰岩、泥灰岩不均匀互层,上与达里约尔组杂色泥岩、砂岩整合接触。下与塔哈奇组灰色灰岩夹粉砂岩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

12、早二叠世巴立克立克组(P1b)

为海相灰、灰黑色灰岩及少量碎屑岩组成,下部为灰红色、灰绿色粉砂质泥岩夹泥质粉砂岩、粉砂岩;中上部为深灰色灰岩,生物碎屑灰岩与灰黑色生物灰岩不均匀互层,上与卡伦达尔组黄色钙质砂岩整合接触,下与康克林组灰色灰岩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

13、早二叠世达里约尔组(P2d)

为一套红色岩系,由紫红色、褐红色砂岩夹少量灰绿色钙质细砂岩、粉砂岩、砂岩组成。

14、早侏罗世康苏组(J1k)

整合于莎里塔什组之上、杨叶组之下一套湖沼相含煤碎屑岩,岩性为灰绿色、灰色砂岩、砂砾岩与泥岩互层夹碳质泥岩及煤层的沉积 12

序列,含双壳类、植物化石。该组于下伏地层莎里塔什组为下粗上细的沉积旋回及煤层为划分标志,以深灰色泥岩与上覆地层杨叶组分界。

15、早侏罗世莎里塔什组(J1s)

指整合于康苏组之下一套沼湖相的粗碎屑岩岩性以砾岩为主,夹砂岩、粉砂岩及碳质页岩。

16、中侏罗世杨叶组(J2y)

整合于康苏组之上、塔尔尕组之下一套湖沼相含煤碎屑岩,一个由细到粗的三个沉积旋回,厚度大于500米。岩性为灰色、灰黑色片状泥岩夹薄层-块状砂岩、碳质泥岩和泥灰岩薄条、煤层及少量的砾岩,底部以厚达百米的灰色片状泥岩为标志层,含双壳类和腹足类化石,植物化石贫乏。

17中侏罗世克孜组(J2kz)、

指整合于阳霞组之上、恰克马组之下的一套湖沼相碎屑岩,主要由灰绿色粉砂岩、黑色碳质页岩、灰白色石英岩及少量煤层组成。

18、中侏罗世晚期塔尔尕组(J2t)

塔尔尕组岩相较稳定,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其特征为一套杂碎屑岩,色泽鲜艳的绿、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夹砂岩和泥灰岩透镜体,以底部砾岩层与下伏杨叶组组分界。顶部与库孜贡苏组的红色粗碎屑岩分界。含介形类、双壳和腹足类化石。

19、早白垩世克孜勒苏群(K1kz)

主要岩性由棕红色、淡棕红色为主的块状交错层石英砂岩、泥质砂岩、砂岩中夹棕红色砂质泥岩和灰绿色薄层粉砂岩及不规则的砾岩、砾状砂岩。底部为暗棕色砾岩。以灰白色的交错层的石英砂岩与上覆的英吉莎群整合分界,与下伏的库孜贡苏组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分界。

13

20、晚白垩世依格孜亚组(K2y)

主要岩性由棕红色含砾砂岩、角砾岩、砾岩和砂砾岩平砂岩组成。

21、下-中第三纪库姆格列木群(E1-2k)

下部为红色砾岩与钙质砂岩互层,上部为灰岩夹砂岩、粉砂岩及砾岩。

22、中新世乌恰群(E3N1w)

下部为褐红、黄红色泥岩夹砂岩,上部为褐红色泥岩与灰绿色砂岩不均匀互层,沉积物粒度由西南山麓向盆地内部变细,厚度变薄,海相夹层增多。

23、新第三纪阿图什组(N2a)

主要岩性为浅黄、浅灰粗砂岩、砂砾岩夹砾岩和粘土岩、泥灰岩。

24、第四系西域组(Qp1x)

为灰岩、砂砾岩和粉砂岩,钙泥质胶结或半胶结,砾石成分因地而异,滚圆度良好。

25、第四系新疆群(Qp3x)

下部为灰色砾石层,底部常为钙质胶结成岩,上部砂壤土夹砂砾层。以冲积及冰水沉积物为主。

26、第四系(Q4)

为冲、洪积松散堆积物。

第二节 构 造

工作区位于塔里木微板块之麦兹-阔克塔勒晚古生代陆缘盆地巴什苏洪复背斜及迈丹他乌复向斜一带,因而断裂十分发育。构造线方向主要为北西南东向左旋。同时受到迈丹他乌复向斜的影响,东西向的断裂构造也较发育。

一、褶皱构造

本区褶皱构造十分强烈,主要表现为大型复式背斜和复式向斜, 14

以线型褶皱为主。

1、巴什苏洪复背斜

位于区域北中部,主要由中泥盆世阿帕塔尔康组(D1ap)、中泥盆世托格买提组(D2t)及早二叠世巴立克立克组(P1b)组成。核部为中泥盆世阿帕塔尔康组(D1ap)及中泥盆世托格买提组(D2t)。出露最老地层为中泥盆世阿帕塔尔康组(D1ap),由轴向北东、南西两翼出露的地层逐渐变新,依次为中泥盆世托格买提组(D2t)、早石炭世巴什索贡组(C1b)、中石炭世康克林组(C2kk)、早二叠世巴立克立克组(P1b)及早白垩世克孜勒苏组(K1k)核晚白垩世依格孜牙组(K2y)组成一个完整的复式背斜构造。包括了一系列的次级北些、向斜、单斜、挠曲等构造。

2、迈丹他乌复向斜

迈丹他乌复向斜位于区域中部,在巴什苏洪复背斜南翼南侧。走向为近东西向。主要由上第三系乌恰群(E3N1w)、新第三系阿图什组(N2a)及第四系西域组(Qp1x)组成。核部为第四系西域组(Qp1x)。出露最老地层为中新世乌恰群(E3N1w)。该复向斜包括了一系列向斜、背斜、单斜、挠曲构造。

二、断裂构造

区内断裂构造发育,构造方向主体为北西南东向、北东南西向、近东西向及局部近南北向。

1、北西南东向断裂:规模较大,呈多组平行排列。长数十公里到上百公里,断续出露,为左旋平移断层。两侧地层多为中侏罗世杨叶组(J2y)、早侏罗世康苏组(J1k)、早侏罗世莎依塔什组(J1sh)以及中泥盆世托格买提组(D2t)。多为高角断层。

2、北东南西向断裂:为一垂直于地层的断裂。规模较小,为右旋平移断层。两侧出露地层多为中石炭世康克林组(C2kk)、早侏罗世康苏组(J1k)、及早白垩世克孜勒苏群(K1k)及晚白垩世依格孜牙组(K2y)。断裂呈舒缓波状延伸,零星出露。断裂附近岩石破碎。

15

3、近东西向断裂:为一顺层多组平行断裂。两侧出露地层为中泥盆世阿帕塔尔康组(D1ap)、中泥盆世托格买提组(D2t)、早二叠世巴

立克立克组(P1b)、早白垩世克孜勒苏群(K1k)、晚白垩世依格孜牙组

(K2y)及第四系西域组(Qp1x)。断裂出露呈舒缓波状,延伸数十公里。

4、近南北向断裂:规模小,形成时间晚多为新第三系后期。多为平移断层,由于第四系覆盖较后,故很难确定其确切性质。

第三节 岩浆活动

1、岩浆岩

区域内岩浆活动表现微弱,侵入体出露规模较小,仅有华力西期的黑云母花岗闪长岩零星出露。主要分布于区域南部,呈小岩墙、岩脉状产出。

2、脉体

脉岩主要有酸性岩脉、石英脉等。它们的走向与岩层的沉积方向一致,呈北东南西向零星出露。

第四节 变质活动

本区变质作用发生在长城系的地层中,变质作用程度角闪岩-绿片岩相的区域变质作用。

第五节 矿产

工作区位于塔里木微板块之麦兹-阔克塔勒晚古生代陆缘盆地巴什苏洪铅锌、铝土、铁、铜,成矿亚带卡拉别克切尔塔格铅锌成矿区巴音库鲁提铅锌成矿单元中。成矿条件较好,且矿产品开采历史悠久。

16

第三章 矿区地质特征

普查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中侏罗世克孜组(J2kz)、中侏罗世

杨叶组(J2y)、早白垩世克孜勒苏群(K1k)、晚白垩世依格孜牙组(K2y) (K2y)。区内构造以北西南东向的断裂为主,次为北西西向弧形断裂。

铜矿体分布于晚白垩世依格孜牙组(K2y)地层中,赋矿岩石为褐灰色

铜矿化角砾状白云岩、黄灰色、铜矿化、黄铁矿化角砾状白云岩、灰色、铜矿化、黄铁矿化角砾状白云岩、孔雀石化灰色砂岩、白云石化孔雀石铜蓝化硅质石英砂岩。碎裂状砂岩及白云石化孔雀石铜兰化硅质石英砂岩。

第一节 地 层

区内出露地层从老到新依次为中侏罗世杨叶组(J2y)、中侏罗世

克孜组(J2kz)、早白垩世克孜勒苏群(K1k)、晚白垩世依格孜牙组

(K2y)、第四系新疆群(Qp3x)及第四系(Q4)。

1、中侏罗世杨叶组(J2y)

出露于工作区西北部。主要为灰绿色粉砂岩、灰黑色炭质页岩和灰白色石英砂岩互层平工业煤层。含植物化石大多为蕨类化石,岩层呈北东南西向展布。

2、中侏罗世克孜组(J2kz)

出露于工作区中西、中北、北西部。岩相较稳定,为色泽鲜艳的绿、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夹砂岩和泥灰岩透镜体,底部为砾岩。含介形类、双壳和腹足类化石。

3、早白垩世克孜勒苏组(K1k)

零星出露于工作区南东角的4、5号拐点处。主要岩性由红色泥质砂岩、砂岩及灰绿色钙质砂岩、灰色灰岩及生物灰岩组成。构造较简单,整体向南东方向倾斜。南侧紧挨着石膏矿。

4、晚白垩世依格孜牙组(K2y)

17

出露于工作区中西南、中北部、中东部呈岛状出露。主要岩性由棕红色含砾砂岩、角砾岩、砾岩和砂砾岩平砂岩组成。

5、第四系新疆群(Qp3x)

出露于工作区中、中南、南东及中东部。主要岩性为灰色砾石层,钙泥质胶结或半胶结滚圆度良好。底部常为钙质胶结成岩,上部砂壤土夹砂砾层。以冲积及冰水沉积物为主。

6、第四系(Q4)

主要出露于河滩处及山前堆积物处。主要岩性为冲、洪积松散堆积物、砂粒及黏土等。

根据薄片鉴定的结果,将本区的岩石大体描述如下:

薄片标本共采集3块,分别为B1、B2、B3。

1)B1:采集于中侏罗世克孜组(J2kz)中。镜下定名:钙质

粉砂岩:浅灰、青灰色,粉砂状结构,似层状构造。由粉砂及钙质组成。岩石中碎屑以粉砂岩为主,少量0.1-0.2mm细砂级,棱角-次棱角状。石英含量为50%±、斜长石6%±、岩屑以硅质岩为主为15%±、假象隐晶质屑石(白钛石)量微<1%;胶结物绿泥石少许接触状,大量为裂隙式方解石含量>8%;绿泥石量微。

2)B2:采集于中侏罗世克孜组(J2kz)中。镜下定名:石灰

岩:浅褐灰色,隐晶结构,块状构造,具灰色风化的岩石特征,由方解石等组成,表皮有铁锰质(近似戈壁漆)。岩石主要由含少许铁锰质的泥晶方解石组成,泥晶方解石<90%,亮晶方解石10%±,石英个别,氧化铁锰质量微,尘粒不透明矿物个别。类似“豆腐脑”细小团块状集合体及这些集合体间存在的0.03-0.12mm亮晶方解石组成。还间暗微裂纹浸染的铁锰质集合体存在。

3)B3:采集于中侏罗世克孜组(J2kz)中。镜下定名:变余

波屑凝灰质灰岩:浅灰色,变余结构局部隐晶结构,层状构造,由灰质为主组成。粉砂状石英及少许斜长石3-5%,绢云母个别,绿泥石 18

化碎屑个别,假象方解石-方解石<95%。岩石中有少许粉砂状、棱角状石英及斜长石,而大量为方解石质组成,且方解石中近一般具有类似流纹质玻屑的形态假象,它应式碳酸盐化的玻屑特征的保留。黄铁矿,极微,褐铁矿0.5-1%。岩石中见0.01-0.1mm它形粒状褐铁矿存在,个别见有0.002mm黄铁矿残晶存在,黄铁矿为0.002-0.1它形粒状,部分有边缘状褐铁矿化。

第二节 构 造

工作区内主要发育有两组断层,分别为北东南西向与北西南东向主题为北东南西向,并且北东南西向断裂控制着工作区的岩层的展布和铜矿化的分布。

北西南东向断层为一张性断裂,宽50-100米,向南延伸至晚白垩世(K2y)中尖灭。断裂处多为沟壑并第四系覆盖。局部可见有透镜

状、条带状石英脉或硅化条带沿破碎带充填,宽约0.30-0.80cm。由于第四系覆盖,该断层倾向方向很难考证。

北东南西向断层形成时间上较北西南东向断层晚,断层性质为移左旋平移断层,并错断北东南西向断层。并且也是该区对铜矿化有一定关系的断层。断层多为高角度向南东方向倾斜,次级断层发育,近观疑似为顺层断裂。多发育于晚白垩世(K2y)地层中。断距0.50-1.00

米。充填物多晚白垩世(K2y)地层中的砂岩及砂砾岩。蚀变多弱硅化、

绿泥石化及少量的碳酸盐化。由于第四系新疆群组覆盖较厚,故只能通过零星地表出露现象加以考证。

第三节 脉体

由本次工作可知,工作区无岩浆岩出露。仅有少量石英脉零星出露于岩层中,走向与岩层的沉积方向基本一致,呈北东南西向。宽一般0.10-0.80米。

19

第四节 蚀变特征

普查区内蚀变主要集中在晚白垩世依格孜牙组(K2y)地层中,岩

石为褐灰色铜矿化角砾状白云岩、黄灰色、铜矿化、黄铁矿化角砾状白云岩,灰色、铜矿化、黄铁矿化角砾状白云岩,孔雀石化灰色砂岩,白云石化孔雀石铜蓝化硅质石英砂岩。碎裂状砂岩及白云石化孔雀石铜兰化硅质石英砂岩。

围岩岩性为紫红色含铁碳酸盐质粉砂岩。蚀变较强蚀变类型复杂。

常见的矿化蚀变有蓝辉铜矿、赤铜矿、黄铜矿、辉铜矿、铜蓝、孔雀石化、白钛石、磁黄铁矿、黄铁矿、褐铁矿硅化、绿泥石化。

铜蓝、赤铜矿、孔雀石常常交代蓝辉铜矿。蓝辉铜矿充填裂隙分布。少量呈不均匀浸染状分布于白云石间。金属矿物黄铁矿含量7-11%,最高含量24%,充填网脉状裂隙分布,被褐铁矿、赤铜矿充填交代。

孔雀石化:孔雀石为薄膜状、微膜状,分布不均匀,是辉铜矿氧化的产物。

硅化:是本区较为发育的蚀变,整个岩带中普遍发育。

绿泥石化:区内岩石普遍发育。

第四章 矿(化)体地质

第一节 铜矿化体特征

铜矿体产于晚白垩世依格孜牙组(K2y)的紫红色砂岩中,围岩为

紫红色含铁碳酸盐质粉砂岩。赋矿岩石为褐灰色铜矿化角砾状白云岩、黄灰色、铜矿化、黄铁矿化角砾状白云岩、灰色、铜矿化、黄铁矿化角砾状白云岩、孔雀石化灰色砂岩、碎砂岩及白云石化孔雀石铜蓝化硅质石英砂岩。矿石矿物为蓝辉铜矿、赤铜矿、黄铜矿、辉铜矿、 20

孔雀石、铜蓝。

褐灰色铜矿化角砾状白云岩:角砾状结构,略具定向构造。原岩为粉晶白云岩受动力破碎为角砾状,角砾间又被中晶白云石胶结。

原岩角砾60%,均在3-10mm,已压扁拉长,平行定向,内部由95%细粉晶白云石组成,晶体混浊,含5%的陆屑,细砂为主,部分粗-中粒砂,成分多为石英,少量泥岩岩屑。

胶结物40%,由粗-中晶白云石组成。呈脉状分布。不同方向的裂隙发育,充填了金属矿物的氧化物。

黄灰色、铜矿化、黄铁矿化角砾状白云岩:角砾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由细中晶白云石组成。含量88%,半自行-自行晶。粒径多在0.1-0.4mm,结合标本观察,后期受力已破碎为角砾状,粒径多在7-25mm,金属矿物含量11%,成网脉状,分布于原岩裂隙处。

孔雀石含量1%,显翠绿色内反射,胶状,不均匀浸染状分布于白云石晶间。

灰色、铜矿化、黄铁矿化角砾状白云岩:角粒状结构,斑杂构造,原岩为白云岩,受动力已破碎为角砾状碎块,碎块间金属矿脉胶结。构造角砾含量73%,棱角状,压扁定向,砾径3-13mm不等,内部保留原岩组合,均由半自形晶白云石组成,中晶为主,部分细晶。晶间稀疏分布了2%的陆屑,基本为石英细砂,次园状,微晶硅质岩岩屑。金属矿物25%,成脉状胶结角砾分布。分布不均匀,孔雀石含量2%,翠绿色,细纤维状,成团分布于白云石间及裂隙内。

孔雀石化灰色砂岩:浅褐色,细晶白云岩,细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由97%的白云石组成,自形、细晶为主,多在0.1-0.25mm,部分中晶,密集分布。白云石晶间稀疏分布了3%中细粒砂,次园状,成份均为石英,微量硅质岩,泥硅质岩岩屑。薄片内见3条裂纹,充填了白云石,金属矿物及孔雀石等。

矿体顶底板围岩为紫红色含铁碳酸盐质粉砂岩。粗粉砂状结构, 21

层状构造。由砂屑,含铁碳酸盐组成。石英及极少斜长石58%,云母片1-2%。胶结物为含铁碳酸盐(铁白云石)40%±。砂屑为尖棱角状粉砂状石英,长方向定向状;云母片(白云母及个别黑云母)薄片状定向存在,还见0.01-0.03mm粒状假象赤铁矿。金属矿物主要为假象赤铁矿,量微,尘状褐赤铁矿等2-6%。胶结物多为0.05m,少量0.1mm它形粒状空隙状白云石,内含少许尘状赤褐铁矿,而大量尖状氧化铁多存在于其边部或外侧。

在普查区通过1:2000及1;10000地质测量、钻探工程、槽探工程、因频大地电磁测量等。圈出Ⅰ、Ⅱ号铜矿化带,在Ⅰ号矿化带内圈出了ⅠCu-1铜矿体。Ⅱ号矿化带内圈出了ⅡCu-1铜矿体。

Ⅰ号铜矿化带地表长820米,出露宽度1.1-1.65米。ⅠCu-1铜矿体:由TC0-1、TC0-2、TC2-1、ZK0-2、ZK0-3、ZK2-2、ZK3-1、ZK3-1三个探槽五个钻孔控制,探槽间距20-80米。钻孔沿矿化带走向间距100米,铜矿体地表长140米,钻探控制ⅠCu-1铜矿体地下延伸长度285米,出露宽0.75-1.35米。呈层状产出,产状290°∠75°,品位为0.73-3.68%,平均1.76%。铜矿化主要为蓝辉铜矿、铜蓝、赤铜矿、辉铜矿、孔雀石。

ⅡCu铜矿化带地表长518米,出露宽度1.2-2.10米。ⅡCu-1铜矿体,钻孔控制长346米,出露宽度0.95-1.6米。平均品位4.50%,矿体成层状似层状产出,地表产状138°∠50°。30米以下280°∠85°。铜矿化主要为蓝辉铜矿、铜蓝、赤铜矿、辉铜矿、孔雀石、黄铜矿。

22

照片2:成网脉状分布的金属矿物孔雀石

乌恰普查工作总结

照片3:充填裂隙的蓝辉铜矿、铜蓝、赤铜矿等交代蓝辉铜矿

乌恰普查工作总结

23

ⅠCu-1铜矿体化学分析成果一览表 表4

乌恰普查工作总结

24

ⅡCu铜矿化带工程见矿厚度、品位一览表 表5

第二节 矿石质量

一、矿石的结构、构造 1、矿石结构

角砾状结构、细晶结构、它形粒状结构。

1)角砾状结构:岩石内金属矿物主要充填晚期平行裂隙分布。少量浸染状分布于角砾内。

成份主要为蓝辉铜矿,灰蓝色,粒径<0.16mm微粒,充填裂隙分布。少量不均匀浸染状分布于白云石间。少量晚阶段铜蓝、赤铜矿及孔雀石交代蓝灰铜矿分布(见照片3)。磁黄铁矿个别,0.03mm微粒,包于辉铜矿内。金属矿物主要为氧化黄铁矿,含量7%,0.08-0.5mm粒状,多数褐铁矿化强,充填网脉状裂隙分布,晶内裂纹发育,赤铜矿,铜蓝,含量4%,呈<0.12mm微粒,分布于氧化黄铁矿间。部分交代角砾分布,孔雀石含量1%,显翠绿色内反射,胶状,成团分布于白云石间并伴随赤铜矿、铜蓝分布。

2)细晶结构:孔雀石<1%,显翠绿色内反射,细纤维状,长径

乌恰普查工作总结

25

<0.25mm,充填微裂隙分布,偶见黄铜矿,黄铁矿微粒,粒径细,<0.05mm,分布于裂隙内,极微量蓝灰铜矿、赤铜矿分布于岩屑内及白云石间。

3)它形粒状结构:金属硫化物铜兰等多为它形粒状,呈浸染状、细脉状、网状、星点状、团块状不均匀分布于岩体中。

2、矿石构造

块状构造、斑杂构造、略具定向构造、浸染状裂隙充填构造、星散状构造。

1)块状构造:岩石由细中晶白云石组成。含量88%,半自行-自行晶。粒径多在0.1-0.4mm,结合标本观察,后期受力已破碎为角砾状,粒径多在7-25mm,金属矿物含量11%,成网脉状,分布于原岩裂隙处。

孔雀石含量1%,显翠绿色内反射,胶状,不均匀浸染状分布于白云石晶间。

2)斑杂构造:原岩为白云岩,受动力已破碎为角砾状碎块,碎块间金属矿脉胶结。构造角砾含量73%,棱角状,压扁定向,砾径3-13mm不等,内部保留原岩组合,均由半自形晶白云石组成,中晶为主,部分细晶。晶间稀疏分布了2%的陆屑,基本为石英细砂,次园状,微晶硅质岩岩屑。金属矿物25%,成脉状胶结角砾分布。分布不均匀,孔雀石含量2%,翠绿色,细纤维状,成团分布于白云石间及裂隙内。

3)略具定向构造:原岩为粉晶白云岩受动力破碎为角砾状,角砾间又被中晶白云石胶结。

原岩角砾60%,均在3-10mm,已压扁拉长,平行定向,内部由95%细粉晶白云石组成,晶体混浊,含5%的陆屑,细砂为主,部分粗-中粒砂,成分多为石英,少量泥岩岩屑。

胶结物40%,由粗-中晶白云石组成。呈脉状分布。不同方向的 26

裂隙发育,充填了金属矿物的氧化物。

4)浸染状裂隙充填构造:铜兰等金属硫化物呈星点状、细脉状、网状、稀疏浸染状等分布于岩体中。孔雀石矿化在岩石裂隙内呈薄膜状、微膜状分布。此种类型是矿区主要矿石构造之一。

5)星散状构造:铜兰沿岩石裂隙,呈星散状状不均匀分布。

二、矿物成分

矿石的矿物成分比较复杂。金属矿物为蓝辉铜矿、赤铜矿、黄铜矿、辉铜矿、孔雀石、铜蓝、白钛石、磁黄铁矿、黄铁矿、褐铁矿。脉石矿物有石英、白云石、方解石及微量的绢云母。金属矿物含量多在5-11%,最高达25%。

铜兰呈他形粒状,粒度一般小于0.3毫米,聚集共生。占岩石比例的0.2-0.3%。

白钛石呈他形粒状,粒度小于0.2毫米,含量较小,占岩石比例不到1%。

石英为它形粒状,含量稳定,一般在57%±。

白云石呈半自形菱方体状粒度为0.02-1.5毫米,有时也为0.3-0.6毫米。

硅质35%,多为隐晶质,含少量绢云母,胶结于各种矿物。

三、矿石类型

根据地表矿脉出露特征,将本矿床工业类型暂定为沉积型铜矿床。矿石自然类型为浸染状氧化矿石。

矿石矿物主要为蓝辉铜矿、赤铜矿、黄铜矿、辉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铜蓝、孔雀石。

脉石矿物主要为白云石、石英、方解石及微量的绢云母。

以氧化黄铁矿为主的金属矿物呈脉状胶结角砾分布,或充填网脉状裂隙分布。蓝辉铜矿,灰蓝色、充填裂隙分布。少量不均匀浸染状分布于白云石间。赤铜矿、铜蓝及孔雀石交代蓝辉铜矿分布。或分布 27

于氧化黄铁矿间。部分交代角砾分布。孔雀石成团分布于白云石间并伴随赤铜矿、铜蓝分布。偶见黄铜矿、磁黄铁矿。

第三节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一、矿床成因

1、铜矿体分布晚白垩世依格孜牙组(K2y)的褐灰色铜矿化角砾状

白云岩、黄灰色、铜矿化、黄铁矿化角砾状白云岩、孔雀石化灰色砂岩及碎裂状砂岩中、白云石化孔雀石铜兰化硅质石英砂岩,围岩为紫红色含铁碳酸盐质粉砂岩。

2、铜矿体受北东南西向顺层断裂次级构造控制作用较明显(F2断裂)处在F2断裂上盘的次级断裂形成的平移裂隙处,使岩石局部具区域性白云石化。

3、晚白垩世依格孜亚组(K2y)中的砂岩沉积成矿后,受后期构造

作用,出现铜元素富集现象,形成褐灰色铜矿化角砾状白云岩、黄灰色、铜矿化、黄铁矿化角砾状白云岩、孔雀石化灰色砂岩白云石化孔雀石铜兰化硅质石英砂岩。

通过野外实地观察和取样分析,结合成矿地质条件及矿化特征,矿体分布于晚白垩世依格孜亚组(K2y)岩层中。受北东南西方向的构

造作用较明显形成白云石化。但总体含矿层为沉积形成的,故初步认为该矿成因为砂岩型矿床。

二、找矿标志

结合区域及矿区、铜矿体各方面的资料来看,本区铜矿的主要找矿标志可总结如下:

1、晚白垩世依格孜牙组(K2y)砂岩是本区着矿的一个宏观标志。

2、北东南西向断裂是本区找矿的一个构造标志。

3、褐灰色铜矿化角砾状白云岩、黄灰色、铜矿化、黄铁矿化角砾状白云岩、孔雀石化灰色砂岩及碎裂状砂岩中、白云石化孔雀石铜 28

兰化硅质石英砂岩,是普查区铜矿找矿的另一直观标志。

第五章 矿区水文工程条件

第一节 水文地质

一、区域水文地质

区域上来说,工区属中-高山区,属高山寒冻带。区内年均降雨量少,蒸发量较大。降雨量多集中在每年的8-10月。区域北部不远处为终年雪山,水系发育。区域内有一条贯穿整个工作区的河流,但两侧无常年地表水体。总体水量不大,对采矿影响较小,区域内地上、地下水的补给主要靠该河流有限的补给,属于中常水文区。

二、矿区水文地质

普查区地处中-低山区,水系不发育,降水量较少,蒸发量较大。仅有一条贯穿整个工作区的河流,宽5-10m。地下水补给条件较好。植被覆盖有限,仅为低矮的灌木及蕨类植物之类,基岩直接裸露,占工作区面积的80%。

普查区内主要为岩性为砂岩、泥灰岩及泥钙质胶结的砾岩、角砾岩。渗透率较大,下层无隔水层,储水能力较低。

普查区内构造发育,大体上为高角度向南东方向倾斜,褶皱、裂隙发育。地表水与地下水关系紧密。对矿床地下开采有很大影响。因此工作区属中常水文条件。

第二节 工程地质

工作区内岩性以砂岩、泥灰岩及泥钙质胶结的砾岩、角砾岩为主,在凹地及平摊处发育有第四系新疆群的砾岩和第四系的洪积、坡积物。除第四系之外,其他岩石相对较为坚硬,深部工程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应加强工程施工中的安全措施的防范。

29

本工作区的主要控矿要素之一是一小型的断裂带,但其规模一般较小,多为脆性的断裂,错距较小,对工程影响较小。就矿石本身而言,其工程力学稳定性对矿床开采时的安全性和工程的稳定性较为有利。

从施工的槽探结果来看,岩石裂隙较发育,稳定性一般,是地下工程施工的一个不利条件。在工程施工时,应对其高度重视,支护等安保工作措施和设施不可缺少。

第六章 普查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第一节 普查工作方法及工程布置

一、普查工作方法

本次普查工作选用的工作方法有1:10000地质简测,1:2000地质简测、因频大地电磁测量、钻探和槽探工程。

1:10000地质简测采用路线穿越法,辅以追索法。用1:50000万地形图放大作为底图而进行测制,野外形成草图,室内计算机成图(MAPGIS)软件成图的。

1:2000千平面地质简测工作的目的是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开展工作,对矿脉(体)进行平面工程控制测量、编录、采样,以查清矿(化)脉(体)的分布、赋存状态、矿石类型、矿石质量等在平面上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

本次工作中1:2000的地质简测主要是针对铜矿化带及近矿围岩、矿体进行观察。工程控制点、地质点均采用GPS测定误差均小于或等于5m时进行读数记录的。地质填图是结合已完成的地质剖面、槽探工程所取得的资料而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填图。主要采用穿越法,辅以追索法全定进行填图。

槽探作为基本的工作手段,主要目的是对矿体进行揭露,对地质 30

界线、矿脉、破碎蚀变带等进行测量、控制、取样。大致查清地质界线、矿脉、蚀变带在近地表的产状变化规律、矿化蚀变特征、矿石品位、质量及类型等特征。

二、工程布臵

1、勘探类型的划分

如前文所述,ⅠCu-1、ⅡCu-1铜矿体呈层状产出,铜矿品位较高,从已控制的规模来看,属小型矿体,矿体形态程度属中等类型,属厚度稳定矿体,品位变化较小,成矿后期的构造对矿体的影响破坏不大,属沉积改造型矿体,据以上这些特征,按铜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5—2002)的一般性要求,确定其勘查类型为第Ⅲ勘查类型。

2、工程布臵原则

本次工作中探矿工程主要为钻探、附以少量的槽探工程,工程主要布臵在铜矿化带上,工程一般与矿体呈80-90°交角。

第二节 地质测量及其质量评述

本次项目地质测量工作主要有1:10000、1:2000地质草测。 一、1:10000地质草测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通过对工作区整体的踏勘,大致了解该区的地质情况,并初步确定填图范围。工作重点选择全区,同时在普查区分别测制了1条1∶2千的地质剖面和3条1∶1千的地质剖面,并对剖面有特殊情况的岩性层采集了岩矿标本,在此基础上划分了填图单元、建立构造框架。

草测以1∶5万地形图放大的1∶1万地形图为地理底图,填图主要采用路线穿越法,辅以追索法。地质观察路线采用不等间距,斜切沟系或山脊布臵,线距一般在200m左右,点距50~100米不等。对不规则的岩体、重要地质体、地层界线(如断层、矿化体)等采用追索法进行勾绘。实测地质剖面的起、止点及填图地质点均采用GPS定 31

点和地形地貌定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标定。GPS定点读数时误差均小于或等于5m时进行读数记录。并且为便于检查,所有地质点积标志点均用红油漆在实地作了标记。

1:10000地质草测任务工作量为16.05km2,实际完成16.05km2。完成比例为100%,定地质点252个,地质点控制在每平方千米约16个。每条地质界线上均有地质点控制,地质点的分布基本合理。总体看,本次填图地质点密度较稀疏,但基本反映了矿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和区内矿化体分布赋存规律,基本满足普查阶段及有关规范要求。

二、1:2000地质草测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主要布设在ICu-1、ⅡCu-1铜矿体上。首先在测区内基岩露头较好、构造相对简单地段布设1∶1000地质剖面。通过剖面测量的结进一步了解区内地质构造特征,划分填图单元。同时在测区中部布设基线,基线及剖面测制均采用半仪器法(测绳量距、罗盘定向),分层与记录严格按有关规范执行。剖面的起点、终点利用GPS及1∶5万地形图放大的1∶1万地形图中的地貌定位,并在实地用红油漆作了明显的标记。

1∶2000地质填图采用以剖面法为主,辅以穿越法、追索法相结合工作方法。主要对铜矿化体及重要地质体,利用工程控制确定其界线;对一般地质界线利用穿越法填绘。地质点利用GPS定点读数并记录。

ICu-1、ⅡCu-1铜矿体地质简测:首先测制基线,再在基线上按40~80米的间距、130°方位进行剖面法测量。共测制填图剖面3条,累计长3。0千米,剖面测制过程中,较系统的采集岩矿标本、拣块样等。利用探槽3条,定地质点166个,完成填图面积1.80平方千米。

1∶2000地质简测客观地反映了铜矿化带及铜矿体的产出部位、形态、产状、规模及其矿化蚀变特征,满足设计和有关规范的要求。 32

第三节 工程质量评述

一、探槽工程质量评述

(1)、工程质量评述

槽探施工的总体质量较好。探槽方位总体上与矿体垂直或大角度相交,方位分别为310°,基本符合有关规范的要求。

大多数探槽槽壁平直,槽壁坡度一般在70°-80°左右,可保证施工和地质编录的安全性。

探槽底总体上较为平整,界线清晰,个别探槽存在槽底不平整,有陡坎,但总体上对地质编录和地质观察影响不大。槽口宽度一般在1.0~1.6米,个别探槽最大宽度可达1.8米,最窄处不足1.0米,槽底宽度一般0.6~1.1米。探槽深度均揭露至基岩以下30-45厘米。

本项目设计探槽工作量1000m3,目前完成了760m3,完成比例为76%。探槽主要布臵在ⅠCu-1铜矿体上。探槽施工质量,总体符合技术要求,可满足地质工作需要。

(2)、探槽编录质量评述:

槽探工程的编录按《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DZ/T0078-93)的要求执行。

各探槽均埋桩编号建立固定标志。槽探素描图选用的比例尺为1:100,最小分层厚度为10厘米。具体工作时,编录人员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采用了综合地质编录方法,对于特殊层位均按上述要求进行分层和记录,并在素描图上放大表示。记录采用统一格式,记录内容包括目的任务、探槽基本数据,参加编录人员及分工,具体的分层记录内容,探槽编录小结等。

槽探编录工作中严格执行三级质量检查制度,编录人员自、互检率均为100%,质检组野外实地抽查31.6%,检查主要内容是数据资料是否准确,分层、采样是否合理,记录内容是否全面、客观等。室内 33

抽查100%,主要内容是地质术语是否正确,记录内容是否全面、准确,文字组织是否合理,记录格式是否符合设计及有关规范的要求,文字记录与图件是否一致,收集资料是否齐全,资料解释和地质认识是否准确、合理等。

经抽检,槽探编录质量总体尚可,对于各层位的宏观特征资料收集较为齐全,观察内容较为全面、客观,运用术语较为准确,总体上达到设计及规范的要求,但个别探槽存在着数据记录有误,地质观察不够细致、全面,对于出现的上述问题在野外时及时要求作业组进行了修改补充和完善。

二、钻探工程质量评述

㈠钻探施工概况:

20xx年共施工钻孔9个,共计进尺1049.76米其中(ZK0-1、ZK0-2、ZK0-3、ZK2-1),为直孔、(ZK2-2、ZK3-1、ZK3-2、ZK16-1、ZK20-1)为斜孔,终孔方位81°(设计方位80°),终孔倾角79°(设计倾角80°)。所用钻机型号2Y-4,开孔口径89mm,终孔口径75mm。岩矿芯采取率均达到规范要求,质量合格。

㈡钻探工程质量

根据钻探工程六项质量指标要求:普查区20xx年共施工9个钻孔,即ZK0-1、ZK0-2、ZK0-3、ZK2-1、ZK2-2、ZK3-1、ZK3-2、ZK16-1、ZK20-1钻孔,钻孔ⅠCu-1、ⅡCu-1铜矿体顶底板进行系统的控制,资料可靠,钻孔质量合格,均符合钻探规范要求。

1、钻探班报表,记录比较详细,整齐,数据基本准确,班报表合格率95—98%。

2、岩矿芯采取率:全矿区岩矿芯采取率平均顶板98.5%,底板97.8%,矿芯96.7%,全孔采取率平均90.35%,达到设计要求。钻孔岩矿芯采取率情况见表3。

34

20xx年度钻探工程施工质量—览表 表6

乌恰普查工作总结

三、AMT测量质量评述 1、方法原理

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AMT),其工作原理是基于麦克斯韦方程组完整统一的电磁场理论基础。AMT方法采用的是天然场源,在要探测目标体的地表同时测量相互正交的电场分量和磁场分量,然后用卡尼亚电阻率计算公式得出视电阻率。根据大地电磁场理论可知,电磁波在大地介质中穿透深度与其频率成反比,当地下电性结构一定时,电磁波频率越低穿透深度越大,能反映出深部的地电特征,电磁波频率越高,穿透深度越小,则能反映浅部地电特征。利用不同的频率,可得到不同深度上的地电信息,以达到频率测深的目的。AMT测量方式有标量测量和张量测量,本次物探测量采用张量测量方式,具体布臵见附件:外业工作布臵。

2 仪器设备

(1)Stratagem EH-4连续电导率成像仪2套

通道数:4道 频率:10Hz-100kHz 模数转换:18Bit 工作温度:(0-50)?

35

(2)不锈钢电极(4个)

(3)BE-26(带电传感器)的26米电缆(4根)

(4)BF-6感应磁探头,频宽10Hz~100kHz(2根)

(5)AFE-EH4模拟信号调节器(1台)

(6)12V供电电瓶(1个)

(7)水平尺(1根)

(8)手持罗盘(1台)

(9)森林罗盘(1台)

3 质量保证措施

(1)严格执行DZ/T 0173-1997《大地电磁测深法技术规程》。

(2)工作前对仪器进行同步实验,确保仪器稳定、一致。

(3)电极方位、磁探头方位使用罗盘现场实时定位,保证其方位角偏差不大于3度。

(4)使用水平尺确保磁棒水平,电极应当尽可能降低接地电阻。

(5)数据采集中,及时从窗口观察数据和曲线,以合适的叠加次数确保采集数据的质量。

第四节 采样、加工、化验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一、样品的采集

基本分析样品采用刻槽法。槽探样沿探槽坡度方向在探槽一壁近底部采集,样品是按矿石不同类型及矿化程度等划分的,样长一般不大于1.5米,样槽断面规格为10×5厘米,样品实际重量与理论重量误差不大于15%。共采集基本分析样119件。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晰,顶底板均有样控制。

从现场对样品检查的结果来看,样品控制适当,采样方法正确,采样规格总体上符合设计和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对矿脉(体)的控制基本到位。样槽较清晰,位臵准确。采样过程中未出现混样、飞样 36

和跨层取样现象,样品的采集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经检查,样品的采集方法、样品重量、代表性等均符合有关规范的要求。

二、样品的加工

试样的整个加工程序是破碎、过筛、混匀、缩分。试样过筛时,保证试样全部通过规定筛号,筛上残留颗粒继续破碎直至通过规定筛号,并充分混匀,每次缩分均按切乔特公式进行。

试样用鄂式破碎机碎至粒径3毫米时进行过筛、混匀和缩分,然后进入中碎机继续破碎至粒径达1毫米时进行过筛、混匀与缩分。缩分出一半做为副样保存。另一半破碎至200目,做为正样分析化验。

试样制备的全过程中,其损失率为4.5%,缩分误差2%,副样保存量一般为100~200克。

三、样品的化验分析

样品的加工、化验工作由具有资质的新疆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实验室承担。

加工流程经严格科学试验后确定,均经破碎—过筛—缩减重量等一系列流程,样品加工至1毫米后进行缩分,缩分公式按切乔特公式Q=kd2进行。

式中:d:样品破碎后最大颗粒的直径(mm)

k:缩分系数

Q:样品的最低可靠质量(kg)

本区k值铜矿采用0.2。经综合检查样品在碎样过程中,损失率小于5%,缩分误差小于3%,并留有付样,加工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样品分析所用规范:DZ0130.1-0130.13-94《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1994-03-30)》。测试方法采用原子吸收(AAS)。

分析结果可靠,样品分析中均插有标样,同时进行了内外检。内检样由项目组根据送样批次、结果区间抽取并重新编号,送原实验室 37

分析,外检样由新疆宝山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试验测试中心负责。内外检数量为样品总数的10%。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样品内、外检合格率均是95%,本次样品分析结果可靠。

四、岩矿标本采集及鉴定

岩矿标本按不同的岩性蚀变种类采取,矿石标本则根据矿石的自然类型矿物组合、结构、矿化蚀变程度等特点、分别以槽探、地质路线及地质剖面中采集标本,野外统一编号后送交新疆宝山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试验测试中心鉴定。

岩石和矿石命名参照国际统一岩石分类方案,符合规范标准。

第五节 项目工作总体质量评述

项目在三门峡瑞鑫房地产公司乌恰项目办的领导下,实行项目负责制,项目负责人具体负责,统一管理,确保项目的目标任务顺利完成。项目内严格执行质量检查验收制度,对各项资料开展作业组自检、互检,项目组抽检及总工办抽检的三级质量检查。

各种工作方法及工序都留有操作者原始记录及质检人员的质量检查记录和总结评价。主要成果质量检查分为野外、现场抽查和室内文图资料的质量检查,由项目组专职质检员负责进行。

野外、现场抽查主要有地质填图中各地质点的准确性及地质描述内容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进行抽查;各种工程中施工质量是否达到质量要求以及工程编录中文字记录的真实性、图件素描的准确性和采样质量是否符合规范要求进行抽查。

室内文图资料的抽查主要有文图是否一致、各种地质界线的圈定和矿体的连接是否合理、图件内容是否齐全等。

原始资料整理、报告编写等各项技术要求均按《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DZ/T0079-93有关要求执行。 38

第七章 资 源 储 量 估 算

第一节 资源储量估算的工业指标

依据DZ/T0214-2002《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铜矿床工业指标如下:

铜矿床工业指标一般要求 表7-1

乌恰普查工作总结

一、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选择及其依据

㈠选择依据

1、矿床的地质特征:

阿克塔什一带铜矿体地质特征:ⅠCu-1、ⅡCu-1号铜矿体。 ⅠCu-1铜矿体:由TC0-1、TC0-2、TC2-1、ZK0-2、ZK0-3、ZK2-2、ZK3-1、ZK3-1三个探槽五个钻孔控制,探槽间距20米。钻探沿走向间距100米,铜矿体地表长140米,钻探控制ⅠCu-1铜矿体地表下走向延伸长度285米,出露宽0.75-1.35米。呈层状、似层状产出,产状290°∠75°,品位为0.73-3.68%,平均1.76%。铜矿化主要为蓝辉铜矿、铜蓝、赤铜矿、辉铜矿、孔雀石。

ⅡCu-1铜矿体,长346米,出露宽度0.95-1.6米。平均品位4.50%,矿体成层状似层状产出,地表产状138°∠50°。30米以下280°∠85°。

39

由于矿体不能露采,矿体平均品位达到坑采0.7%的工业指标。 ①矿体形状简单,主要为层状、似层状分布;矿体厚度不大。矿体品位1.68-4.5%,

②矿体规模较小。

③矿体成矿物质分布较均匀,品位变化不大。

1、勘探方法:

①工作区按第三勘探类型选择方法,确定的普查勘探网度为:工程间

距沿矿体走向200m,沿倾向160m。

②勘探线分布按在200米间距基本垂直矿体走向布臵

③勘探手段:矿体主要由钻孔工程控制。

第二节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选择及其依据

根据阿克塔什矿床地质特征、勘探方法,本次普查资源储量估算方法选择地质块段法估算。

第三节 资源储量估算主要参数的确定和矿体的圈定原则

一、资源量估算参数的确定:

1、矿体真厚度的确定

单工程矿体的真厚度由矿体样段真厚度累计求得A、钻孔中矿体样段

真厚度的计算采用公式:M=L/Ncosβ 式中: M—样的真厚度

L —矿芯实际长度

N —矿芯采取率

β—矿体倾角

B、探槽中矿体样段真厚度计算采用列昴托夫斯基公式:M=L[sinα

cosβcos (λ—φ)±cosαsinβ]。

式中:M—样的真厚度

L —样长(采样段的假厚度)

α—矿体倾角

40

β—样与水平线的夹角

λ—矿体倾向

φ—糟探工程(样品)方位角

注:“加”或“减”应视λ—φ的值而定:①当90°>λ—φ>270°

(即λ—φ在270°—360°和0°—90°之间)时,若岩层倾向与样品坡向相反“+”;而岩层倾向与样品坡向一致则用“-”;②当90°λ—φ270°(即λ—φ在90°—180°和180°—270°之间)时,若岩层倾向与样品坡向相反“-”;而岩层倾向与样品坡向一致则用“+”。③计算结果全部取绝对值。

2、矿体水平厚度的确定

矿体水平厚度的计算公式采用:MS=M/sinβ

式中:MS—矿体的水平厚度

M—矿体的真厚度

β—矿体倾角

3、矿体铅垂厚度的确定

矿体铅垂厚度的计算公式采用:MV=M/cosβ

式中:MV—矿体的铅垂厚度

M—矿体的真厚度

β—矿体倾角

4、块段平均厚度的确定

块段的平均厚度为块段内所有探矿工程矿体厚度的算

术平均法求得。

二、块段的平均品位确定

1、单工程中矿体平均品位:以工程中矿体内样品长度与样品

品位加权平均法求得。

2、块段平均品位:以控制该块段面积内探矿工程平均品位与

厚度(水平厚度及垂直)加权平均法求得。

41

3、面积测定

利用计算机绘图系统,在MapGis数字化资源量估算图(垂直投

影图和水平纵投影图)上直接读取。

4、矿石体重确定

本次普查初级阶段因工作,没有进行小体重测定,参照克州铜氧化矿石。因而确定为2.75。

三、矿体的圈定原则:

1、矿体的圈定

⑴按照DZ/T0214—2002《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和GB/T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工业指标要求进行圈定。

⑵单工程从等于或大于边界品位的样品圈起,达到或大于最低工业品位圈定为工业矿体,如达不到可将其中达到最低工业品位及可采厚度的部分样品确定为矿体。

⑶单工程中连续出现大于边界品位,小于最低工业品位的地段作为低品位矿体圈出。

⑷在单工程中大于边界品位的样品中,其中出现厚度小于夹石剔除厚度,品位低于边界品位的样品加入在单工程样品圈定。

⑸在单工程中圈定矿体时,矿体厚度小于最小可采厚度,允许将低于边界品位外矿样品圈入矿体,但平均后的品位不得低于边界品位。

⑹矿体的厚度小于可采厚度,但品位较高,其厚度与品位乘积达到米百分值指标时按最低工业米百分值圈定矿体。

2、矿体外推:

矿体外推用有限外推和无限外推确定矿体边界点,根据不同情况,按以下原则外推:

⑴两相邻工程一个见矿,另一个不见矿时,按工程间距的二 42

分之一尖推;四分之一平推。

⑵两相邻工程一个见矿,另一个不见矿时(即品位大于边界品位二分之一以上)按工程间距的三分之二尖推;三分之一平推。

⑶两相邻工程一个见矿,另一个工程矿体的单工程厚度小于可采厚度,但达到米百值分值指标时则该工程按最低工业米百分值作为工业矿体相连。

⑷经工程证实,矿体被断层切割错开,在允许的间距范围内 矿体边界可平行推绘至断层线上。

⑸矿体的有限外推长度依据不同条件,即按普查阶段的网度(工程间距)外推。如工程间距小于网度的按实际工程间距的二分之一尖推;四分之一平推;如工程间距大于网度的按网度的二分之一尖推,四分之一平推。

⑹矿体的无限外推长度,最大外推长度不得超过勘查网度工程间距的二分之一尖推,四分之一平推。 3、矿石储量估算公式确定

⑴矿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地质块段法计算公式:V=S×M 式中: V—块段体积 S—块段面积

M—块段厚度(利用垂直纵投影图估算资源储量时采用的厚

度为水平厚度,利用水平投影图估算资源储量时采用的厚度为垂直厚度)。

不平行剖面法计算公式:

第一辅助块段的体积:V1=S1×S1′/L1=S1′×m1 第二辅助块段的体积:V2=S2×S2′/L2=S2′×m2 全块段的体积:V=V1+V2=S1′m1+S2′m2…(Sn′mn) 式中:S1S2—两剖面上矿体的面积;

43

S1′S2′—两个辅助矿体块段在水平投影图上的面积;

V1V2—两剖面上矿体的宽度;

m1m2—在块段所有剖面内矿体的平均铅垂厚度。

⑵矿体矿石量及金属量估算:

矿石块段的矿石量及金属量根据矿体块段、体积、体重、平均品位按

下列公式估算:

矿石量计算:Q=D〃V

式中:Q—矿体块段的矿石量

D—矿体体重

第四节 资源储量分类和块段的划分原则

1、资源储量分类原则:

资源储量分类依照GB/T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为原则。根据矿体的勘查控制程度,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程度和经济意义,对所获得的资源储量分类。

2、资源储量类型的确定

(1)勘查控制程度:根据矿体规模属小型,形态呈层状,似层状,厚度不大,有用组分布不均匀,等条件勘查类型确定为第Ⅲ勘查类型。控制的勘查工程间距沿走向200m,倾斜向160m。主要由钻探工程较系统控制。

(2)地质可靠程度:按普查区的精度大致查明了矿产的地质特征及矿体的展布,品位,质量,矿体的圈定包括基础储量和资源量外推部分。矿体的连续性基本是控制的,矿产资源数量的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较高,可信度高。

(3)经济意义及可行性评价:铜矿资源国内外比较紧缺的有色金属之一,根据目前市场预测销售价 30000/吨,产品有了很强的竞争能力。乌恰地处边疆铜矿资源稀缺,如能对阿克塔什一带铜矿石开发利用,除弥补乌恰县铜资源少的局面外,同时对乌恰县的矿业开发 44

和经济发展有较大的作用。该区资源储量为概略性评价内蕴经济的矿产资源。

(4)资源储量类型及编码:经济意义确定为内蕴经济的(3);可行性评价为概略研究(3);地质可靠程度为推断的(3);资源储量类型为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其编码(333)。预测的资源量(334)

3、矿体块段的划分原则:

(1)同一矿体内被采样达不到最低边界品位要求的工程切割分开的段和受地质构造影响产状不一致区块,化为块段。

(2)同一块段矿体产状基本稳定,连续。

(3)不受地质构造的影响或被断层错动,形态规则。

(4)矿石类型品级相同。

(5)同一块段资源储量类别相同。

(6)矿体块段编号顺序:自北向南编号矿体,由西向东矿体编号。

第五节 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乌恰县阿克塔什一带铜矿区圈定铜矿体2个。其中ⅠCu-1号铜矿体(333+334)铜资源矿石量为1262570.6吨,铜金属量2121.12吨。ⅡCu-1号铜矿体估算铜资源矿石量为698010.5吨,铜金属量为3141.5吨。

阿克塔什一带铜矿床合计估算(333+334)铜资源矿石量为1960581.吨。探获(334)铜金属量为5262.62吨。

第八章 结 论

一、对矿体勘查控制程度及其质量的评述

20xx年度,在充分收集、整理前人地质资料的基础上,从地质测量开始,采用以钻探为主、槽探、因频大地电磁(AMT)测量为辅的地质找矿工作,对铜矿化带、铜矿体进行了初步的勘查与追索,取 45

得一定成绩。

1、通过本次普查工作,大致查明了矿体呈层状,矿体厚度沿走向及倾向上较稳定。铜矿体品位稳定,初步掌握了普查区内矿体向深部的延伸变化情况,大致查明了矿石的有益组分的种类及品位变化特征,达到了设计要求,勘查工程质量符合国家有关规范要求。

2、本次施工,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见矿效果较好。

二、主要工作成果

1、通过20xx年地质普查工作,初步查明了普查区的地层、构造。对矿区地层的层序进行了初步厘定,确定了赋矿层位。初步查明铜矿体的分布范围、赋存部位和规模、形态、产状及矿体延伸情况,初步了解矿石类型、质量、物质组分、品位变化等特征。

2、圈定了五个铜矿化带,(即ⅠCu、ⅡCu和三个隐伏铜矿化带)在ⅠCu、ⅡCu铜矿化带内又圈出了二个铜矿体:ⅠCu-1;ⅡCu-1铜矿体(见附图)。对ⅠCu-1、ⅡCu-1铜矿体开展了地质普查工作。通过槽探、钻探、音频大地电磁测量等工程对ⅠCu-1;ⅡCu-1铜矿体在深部延伸情况有了初步了解。ⅠCu-1铜矿体基本以倾向290°、倾角约75°,Cu品位在0.423-3.37%,最高6.71%,由地表向深部延伸;ⅡCu-1铜矿体从地表至地下30m以倾向100°、倾角约80°延伸,地下30m后,以倾向280°、倾角约85°Cu品位在2.00-5.79%,最高8.76%,沿倾向上继续向深部延伸。

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并结合区域地质矿产情况来看,在本区具有良好找矿前景。

三、总结矿床成矿规律,作出远景评价

根据地质测量及钻探工程揭露,该铜矿属于砂岩沉积改造型矿床,铜矿体在地层中产出层位稳定,铜品位变化较小,铜矿体沿走向及倾向上延伸较远,具有较好的资源潜力和找矿前景。

46

四、地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普查区北部铜矿体延伸致勘查登记区块之外,建议变更登记范围向北伸展。

2、虽然投入以钻探为主地质工作量较多(9个钻孔),但平均孔深为117米,对铜矿化带及ⅠCu-1、ⅡCu-1在深部变化情况没有掌握。确定五个铜矿化带,仅对其中两个进行了验证。

3、在普查区内进行了少量的捡块样品分析,铜、金品位达到矿化体边界品位。因捡块样品数量少,未圈定矿化范围。钻探工程中对岩芯样品进行少量的金测试分析,在ⅠCu-1矿体中部分地段伴生金,因样品数量少,无法圈定矿化范围,下一步地质工作应全面系统的进行金的样品分析。

五、今后地质勘查工作的建议

根据此次普查工作所取得的地质成果及成矿地质条件综合分析研究,今后地质工作的开展应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

1、在普查区对ⅠCu、ⅡCu矿化带继续投入钻探工作。钻孔深度以大于300米的钻孔为主。了解铜矿体深部的地质特征。

2、加强综合研究,开展以铜、金为重点的多金属找矿工作。

六、对矿权延续的建议

根据20xx年的工作情况,圈定了ⅠCu-1、ⅡCu-1铜矿体,因频大地电磁(AMT)测量在普查区东部推测3个隐伏铜矿体。确定了下一步工作的靶区,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建议继续对该区进行地质普查工作,同时进行探矿权延续。

47

新疆乌恰县阿克塔什一带铜矿

普查工作总结

三门峡市瑞鑫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二00九年十一月十日

48

新疆乌恰县阿克塔什一带

铜矿普查工作总结

编 写 单 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有色金属地质勘查院 项目 负 责人:徐 衍

编 写 人:姚世齐 杨克成 徐 衍 苏 力 谭江 审 核:姚世齐

地矿公司经理:姚世齐

总 工 程 师:李红宇

院 长:赵文生

勘 查 单 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有色金属地质勘查院 探 矿 权 人:三门峡市瑞鑫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提 交 时 间:二00九年十一月十日

49

正 文 目 录

第一章 前 言 ........................................ 1

第一节 工作目的和任务…………………………………………….1

第二节 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2

第三节 矿权登记情况 ………………………………………………4

第四节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5

第五节 本次工作情况……………………………………………….7

第二章 区域地质 ..................................... 10

第一节 地 层 ......................................... 10

第二节 构 造 ......................................... 14

第三节 岩浆活动 ....................................... 16

第四节 变质活动 ....................................... 16

第五节 矿产 ........................................... 16

第三章 矿区地质特征 .................................. 17

第一节 地 层 ......................................... 17

第二节 构 造 ......................................... 19

第三节 脉体 ........................................... 19

第四节 蚀变特征 ....................................... 20 50

第四章 矿(化)体地质 ................................ 20

第一节 铜矿化体特征 ................................... 20

第二节 矿石质量 ....................................... 25

第三节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 28

第五章 矿区水文工程条件 .............................. 29

第一节 水文地质 ....................................... 29

第二节 工程地质 ....................................... 29

第六章 普查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 30

第一节 普查工作方法及工程布置 ......................... 30

第二节 地质测量及其质量评述 ........................... 31

第三节 工程质量评述 ................................... 33

第四节 采样、加工、化验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 34

第五节 项目工作总体质量评述 ........................... 38

第七章 资源储量估算…………………………………………… 39

第一节 资源储量估算的工业指标……………………………….39

第二节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选择及其依据…………………….40

第三节 资源储量估算主要参数的确定和矿体的圈定原则…….40

第四节 资源储量分类和块段的划分原则……………………….44

第五节 资源储量估算结果……………………………………..45

第八章 结论……………………………………………………….45

51

附 图 目 录

图号 顺序号 图名 比例尺

1 1 新疆乌恰县阿克塔什一带区域地质图 1:1000000

2 2新疆乌恰县阿克塔什一带铜矿地质草图(附工程布臵)

1:10000

3 3 新疆乌恰县阿克塔什一带铜矿实际材料图 1:2000

4 4新疆乌恰县阿克塔什一带铜矿地质简图 1:2000

5 5乌恰县阿克塔什一带铜矿ⅠCu-1铜矿体储量估算图1:2000

6 6乌恰县阿克塔什一带铜矿ⅡCu-1铜矿体储量估算图1:2000

7 7 阿克塔什一带铜矿化带第0线剖面图 1:1000

8 8阿克塔什一带铜矿化带第16线剖面图 1:1000

9 9阿克塔什一带铜矿化带第20线剖面图 1:1000

10 10阿克塔什一带铜矿区ZK0-1钻孔柱状图 1:200

11 11阿克塔什一带铜矿区ZK0-2钻孔柱状图 1:200

12 12阿克塔什一带铜矿区ZK0-3钻孔柱状图 1:200

13 13阿克塔什一带铜矿区ZK2-1钻孔柱状图 1:200

14 14阿克塔什一带铜矿区ZK2-2钻孔柱状图 1:200

15 15阿克塔什一带铜矿区ZK3-1钻孔柱状图 1:200

16 16阿克塔什一带铜矿区ZK3-2钻孔柱状图 1:200

17 17阿克塔什一带铜矿区ZK16-1钻孔柱状图 1:200

52

18 18阿克塔什一带铜矿区ZK20-1钻孔柱状图 1:200

附件: 新疆乌恰县阿克塔什地区铜矿资源勘查

音频大地电磁测量成果报告

53

更多相关推荐:
甘南州文化出版和体育局关于召开甘南州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总结及表彰大会的请示.定稿c

州文体发(20xx)17号签发人:全永康甘南州文化出版和体育局关于召开甘南州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总结表彰大会的请示州人民政府:按照全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要求,结合《甘南州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阶段性…

20xx年度灵台县文物普查工作总结

灵台县博物馆20xx年度文物普查工作总结按照省市县文物普查工作会议精神,我县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第二阶段工作于5月份全面拉开了帷幕。截止目前,短短的六个月时间,普查队员们头顶烈日、走乡入户,顺利完成了县城区、邵寨…

顺平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总结

根据保定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安排,顺平县高度重视,强化举措,狠抓落实,务求实效,圆满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任务。一、基本情况顺平县地处太行山东麓,总面积708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237个行政村。顺平…

人口普查工作总结

普查员人口普查工作总结人口普查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关心人口普查就是关心我们自己的生活。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于20xx年x月x日零时正式开始,这次普查涉及3亿多户家庭、13亿多人口,国…

向峨乡人民政府关于人口普查工作总结

向峨乡人民政府关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工作总结市人普办: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展开以来,在市人普办及市级相关部门的指导下,我乡严格按照人口普查工作程序,精心组织开展人口普查各项工作,圆满完成了人…

狼山镇街道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总结

狼山镇街道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总结20xx年x月我街道人口普查工作启动以来,在区普查办的正确领导和统一部署下,全街人口普查工作深入贯彻上级会议及文件精神,紧紧围绕狠抓数据质量,搞清人口总量的目标,积极探索,精心布…

黄阳司镇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总结

黄阳司镇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总结按照区人口普查办的统一部署,黄阳司镇人口普查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市、区的总体要求,围绕普查重点、难点问题,积极探索,突破传统的工作模式,突出特色亮点,取得良好的…

博州公司客户普查活动总结

中国石油博州销售公司市场大调查客户大普查活动总结1根据新疆公司关于开展市场大调查客户大普查活动的要求公司领导高度重视积极召开此次活动动员大会将文件精神传达给各站长及相关人员确保此次活动在我公司顺利开展现将具体开...

党员队伍专题普查工作汇报

社区党员队伍专题普查工作汇报根据镇党委委发20xx23号文件精神的具体要求为贯彻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进一步加强社区党员队伍建设按照镇党委统一部署我社区党总支积极组织人员开展党员普查工作具体情况汇报如下一党员...

(丁)人口普查试点工作总结

科尔沁区第六次人口普查自治区级综合试点工作总结科尔沁区第六次人口普查办公室为积累人口普查组织实施工作经验扎实推进全自治区人口普查工作探索符合自治区实际且行之有效的普查组织实施办法和质量控制措施20xx年78月自...

上半年经济普查工作总结

上半年经济普查工作总结年上半年的经普工作主要在去年完成单位清查的基础上进行1万多家法人单位和3千多家个体户的数据登记工作主要工作如下1组织好普查登记培训搞好普查登记表填写业务培训是经济普查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性...

米脂县第三次经济普查工作总结

米脂县第三次经济普查工作总结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工作启动以后我县高度重视迅速传达学习了国务院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和市第三次经济普查动员会议精神并按照上级统一部署采取多项措施认真开展了全县第三次经济普查工作一认真开展四...

普查工作总结(12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