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学术会议心得

时间:2024.4.21

赴香港参加第三届建设与环境

国际研究生学术会议心得体会

    第三届建设与环境国际研究生学术会议(3rd International Postgraduate Conference on Infrastructure and Environment)于2011年7月11日至12日在位于香港九龙红磡区的香港理工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香港理工大学建设与地政学院主办,大连九成测绘企业集团赞助,是市政建设与环境领域内最高级别的国际研究生学术会议。此次会议有百余名建设与环境领域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参加分会场报告,参会人员遍及11个国家的一百多所大学。

    11日上午9点,会议在香港理工大学蒋震剧院正式拉开帷幕,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Alexander Wai教授首先致欢迎词,讲解了香港理工大学的发展历史和学校概况;接着,香港理工大学建设与地政学院院长Jin-Guang Teng教授本次会议组委会主席Samson Liu致开幕词,介绍了学院发展历史、研究领域以及该会的举办历史,并鼓励参会的研究生们广泛交流;随后,香港理工大学Shengwei Wang教授作了大会主旨报告,阐述了建筑设计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这一经久不衰的主题,Kam-tim Chau教授则与参会同学分享了他们的研究和求学经历,为我们初涉科研的青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建议。由于参会人员涉及的研究领域较多,11日下午和12日的个人报告在三个分会场分6个主题分别进行,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地产、地理信息和环境技术等。

    我的论文“Removal of phosphate from aqueous solutions by using novel red mud granular adsorbents (RMGA)”被大会论文集收录,并有幸获得了大会组委会提供的Financial Support。在学校、会议举办方和导师岳钦艳教授的共同资助下,我与课题组另一位参会的杨忠莲同学一起前往香港,非常荣幸的参加了此次环境学的盛会,并在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分会场做了报告。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做英文报告,但是面对如此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和学者,尤其是看到其他同行的精彩报告之后,仍然难免有些紧张。幸而得益于事先较为充分的准备,我在演讲台上报告的时候能够保持较为平静的心态,尽管汇报中出现了个别表达不很通顺的地方,但仍然顺利地完成了报告。

    经过这次会议,得以一睹诸多学者的风采,也有幸聆听了很多优秀的报告。我不仅学到了许多专业相关的知识与技术,也进一步锻炼了英语口语,对于当前国际上前沿的研究方向及方法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会场休息时间,我们能够与参会者自由交流,这不仅是与其他国家学校的同学建立友谊的机会,更让我加深了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对于后续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并且,通过在开会间隙的交流,我不仅在具体的学术问题上有不少收获,还学习到一些有益的科研方法和策略。而且此次会议涉及很多国家和地区,通过与国外研究者的交流,还锻炼了我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让我在公共场合更能勇于展现自己的观点,这对性格相对内向的我来说是个小小的进步。通过此次开会,我迫切的感受到熟练的英语口语交流水平对我们今后的研究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通过英语的交流,才能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介绍其他国家的学者,才能从他们的评论中得知自己的可取和不足之处,才能获得更广泛的思路,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学校给予我这样好的机会能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感谢山东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国家交流与合作处的老师们对我们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的支持,更感谢我的导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岳钦艳教授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感谢她在学术上对我的谆谆教导。通过这次大会,我增长了见识,丰富了经历,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博士论文和现有研究课题的思路,更加坚定了我将要努力的方向。我将更加努力的学习,认真的进行科研实验,尽量做出更多更好的成果,以不辜负学校和老师的殷切希望。

参加第22届关于高级信息网络和应用的国际学术会议心得

首先,非常感谢我的导师王**教授,她不仅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给我很大的关心和帮助,鼓励我积极参加国内外密码会议来锻炼自己,并给我联系了这次出国参加会议的机会,而且在资金上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支持,让我能够后顾无忧的参加这次会议;也非常感谢山东大学和学校的各位负责老师,不仅帮我顺利办好了各种出国手续,而且也给了我很大的资金支持,使我能够顺利的参加这次会议。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而且在会议上还要宣读我的两篇论文(一篇是主会议,另一篇是它的一个workshop),所以非常紧张,在国内时,我就把我的幻灯片读了一遍又一遍,尽量让自己更加熟练,但是当我作第一篇报告的时候,刚开始还是有些慌张,后来当自己把精力主要放在论文的内容时,已经平静了很多,毕竟是自己做的论文,因此除了会有一些语言上的障碍外,其它都还好,所以在报告完,回答问题期间,也能够比较冷静地给出相应的回答;就在做第二个报告时,情况就好了很多,所以经过这次参加会议,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让自己得到了很大的锻炼,而且也见识了国际会议的规模,这次会议因为举办的届数比较多了,所以在办会经验上已经比较丰富了,规模相对也比较大,提供给参会者的条件等都比较方便(比如每天在住宿的旅馆和会议场所之间都会有专车接送);而且,由于这个会议的日程安排得比较紧张,与会人员除了在会议上的交流外,其他时间很少,所以他们也专门组织了一个比较自由的聚会,让大家可以随心所欲的交流。

    参加这次会议的最大收获就是能够有机会和许多密码学方面的专家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首先在我作报告的时候,听报告的有许多专家,所以他们针对我的论文情况也给出了比较有意义的建议,而且对我将来继续这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指导性的意见;另一方面,我也注意听一些我比较感兴趣的报告,通过听报告也了解了别人的大致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增长了见识;并且,在会议的过程中会有一些主题报告,主要是由国际知名的专家给出的,,对我了解国际研究进展、紧跟国际研究的步伐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参加这次会议,虽然锻炼了自己用英语表达的能力,但是也凸现了很大的不足,就是自己的听说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所以我决定回来后在努力做好自己的科研工作的同时,也应该多锻炼英语听说能力。

博士生参加学术会议感受与心得

前一段时间一直忙着准备和参加上海市内的一个国际会议。

当时选择这个会议,主要是因为在本地举行,不用住宿差旅。

准备了两周的ppt,然后参会两天。

虽然说现在国内对会议的印象都不太好,但是我觉得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况且每个人在不同的时期的标准也不同。我个人觉得,博士生还是应该参与一次国际会议的。

当然,不是什么国际会议都推荐参与。

我个人建议可以翻查国内一下top大学的资助会议列表。

虽然他们的资助可能与你无关,但是,这些会议都是被他们认可的,所以质量应该有保证。

比如我参加的这个会议,我听到很多人对这个会还是认可的。

我的感触也是,比如有三分之一的外国人,来自很多国家,做oral的时候会有很多人提问等等。

我就此次参会的一些感受谈一下自己的心得:

1、会议日程很重要!一定要详细看!因为听那场报告,看哪个poster都要根据日程合理安排。参会的老手,都是针对性的去听,去交流。

2、不要害怕做oral,成功就是要练习,练习,再练习。勤能补拙!

一开始会议主席email问我做oral还是poster,我当时不懂还去学者群里请教了前辈。最后决定选择oral。

其实不要怕自己英语差。两周的准备时间,ppt很早就做好了,因为paper沾过来的。

但是从头到尾的练习就讲了五遍。从一开始的49分钟才能讲完,到最后的14分钟。

练习到最后,我都快成机器人了,不用想都知道讲什么,语速和时间也都控制的非常好。

还有要提醒的是,ppt尽量少写字多用图,不要对着ppt念!ppt中要变换动画效果,要引导听众,不要让人听着想睡觉!

会场上我问一个台湾暨南大学的一个博士生为什么不选择oral,他说做oral会被炮轰。

这个我也确实感受到了。

我们session的第一个做oral的国内某大学的一个女生被老外问的哑口无言。说实在,我也挺佩服老外的,做研究的精神真是认真,一点不给面子。

其实,我认为被人炮轰也是件好事。提问的很多都是认真听的,并且能够指出问题的关键或者弱点,这对以后的研究很有帮助。

比如有专家就提出我最后的解选取问题就很好啊,提醒我以后可以深入研究一下选却的criterion。

还有就是有些研究的漏洞也会被指出来。比如有个国内博士生报告是音乐harmony的优化。

专家当场就问你的harmony标准是什么,她居然说是“音乐好听”,大家郁闷坏了。

3、即使是做oral,也要做一个好的poster。因为在poster区可以当面交流。

我是做oral的,所以没有准备poster。但是我去了poster展厅,发现这种形式好啊。

之后我就找会务组把我的ppt打印了一下,贴了出来。

其实,oral只是对演讲人帮助最大,因为提问时间太短,而且来听oral的都是感兴趣的。

poster不同,很多人都是走马观花的看,遇到感兴趣的交流一下。就像菜市场一样。

所以,两种不同的交流形式,不应该认为一个有了另一个就不用了。

但是,有些人的poster太不认真。随便贴一下自己的paper和ppt,这样做是不对的!

poster有专业的做法,poster可以做成彩色的。poster更像是广告牌,主要的内容应该是研究问题和研究效果,淡化研究方法,因为一般poster的作者会在poster旁边,有什么问题可以面对面的交流。这是oral和paper最大的区别之处。

所以我觉得,做poster对看poster的人帮助最大,因为可以当面请教很多问题。

4、虽然我一直认为人不可貌相,但是这次参会我还是感触颇多的。

首先说,做理论的穿着都比较朴素。我们餐桌的一个女的美籍华人做理论的,穿的跟国内博士生似的(博士生穷嘛。。)。但是那些做应用的教授都是西装革履的。当然这不是最显著的。

最显著的是,我发现穿着比较朴素的,人也确实比较搓。我没别的意思,只是一点感受而已。

所以说,人靠衣装还是有道理的。

另外有些学者太不像话,光脚穿凉鞋,衣服也不熨一下,胡子拉碴的,别人没法跟你交流。连我这么锉的人还穿了袜子和长裤,动用了我最好的一件外衣。否则别人跟你交流都降一个档次!

开会是为了交流,不要总是together。

第二天的晚宴,我们的餐桌离主席桌最近。两个德国教授,一个日本教授,一个东南亚的,一个美国本科生,一个美国教授,一个武大教授(伊拉克人),还有我。本来还有个英国小伙,一开始坐我们桌,后来被他导师叫走了,他还很不情愿。

我是挺佩服老外,导师的话都不听,因为我们这桌比较杂,跟我做一起挺开心的。结果来人叫他好几次together才走了。

我想啊,要是换了中国学生,一定是屁颠的跟在导师身边。

另外,不一定非要是研究生才要去参会,其他年轻人也应该鼓励参会!

这次参会还遇到一些国内国外的本科生,论文也被录用了。我觉得是应该这样子的,锻炼和长见识应该趁早!

参加学术会议感想

    2007年7月20日由新疆护理学会组织举办的全国护理风险管理及全疆护理科研培训班在乌市召开,会议上由与国际医疗卫生界接轨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护理专家及北京医院的护理专家授课,各位专家传授了本院先进的护理管理经验。第一次接触到邵逸夫医院,它由美国罗马琳达大学协助建造参与管理的一所现代化综合性教学医院,在国内医院中独树一帜的全员聘用合同制、岗位工资制、主诊医师负责制等一系列现代化管理制度,医院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较高评价,在社会上已经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并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邵逸夫医院最吸引人、最响亮的品牌就是他们的护理服务质量管理,故来院学习管理经验的队伍中,以护理管理者居多。他们的管理理念:

    抓医院服务质量的领头羊——护理质量

    1、全人护理理念:

    优质服务——服务机构的基本职能

    关护——全人护理的基本要素

    沟通——消除焦虑,获得心理支持的有效方法

    哀伤护理——人在特殊阶段的心理支持

    亲情的需要——护士无法替代,充分利用家属的力量

    Nursing Nurse——护士被关爱后才能关爱病人(必须发自内心)

    护理队伍成为创建魅力医院的主流:

    1、护理工作得到医院领导的支持(不是等待领导的支持)→做好自己的工作后予以肯定成绩(包括经济方面、院内受各群体尊重程度、精神方面)。

    2、构建良好的医护关系→举办“医生节”(为期一周)、适时给予关爱和问候,主动调节医护关系。

    3、解决质量问题的思路:

    系统问题→变化组织结构、人员安排、程序设计、表格更改、设备改善等(85—15定律,系统程序问题占85%、个体问题占15%。85/15定律:这是邵逸夫医院解决质量问题的思路。也就是说一个问题的发生,85%是因为系统和程序出现了的问题,15%才是个人的问题 。在实际的工作中,多鼓励员工说出工作中的错误,收集相应的资料,便于重新制定、改进流程。所以在问题发生以后,他们多数是去找环节的问题。如果是系统的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如:变化组织结构、人员的重新安排、程序的再设计、更改表格、设备改善等;如果是员工对知识不了解,那就进行在职的培训;对于15%的个人问题,则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谈话、辅导等,对于那些知道原则但还做错的人由医院的奖惩委员会确定如何惩罚。)。

    4.医院管理实行医、护、技各一条线,定岗定编定额进行经济核算:护士的管理由护士长负责,护士与全院床位比达到0.7,超过卫生部的0.6的要求。人员的充足,使护理工作得到有效的开展:护理部设立制度及规程委员会、质量改进委员会、护理教育委员会、护理书写委员会、护理用品委员会、造口伤口护理委员会、静脉输液委员会、交流委员会、哀伤护理委员,还有高级专科护士(APN),各个委员会的成立与交流、学习与进步,使得护士有了宽阔的发展空间,发挥了护理人员的潜在的能力,更好的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目标。同时,护理人员能力的提高(护理人员承担换药工作,健康教育护士的专家门诊等)大大减轻了医生的工作,节约了医生的时间,使他们更好的发展医学新的领域,投入到临床及科研工作中,同时有效的促进了医护之间的关系。

    专家讲到护理风险管理重在预防,而预防重在风险评估,是在明确可能出现的风险后,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的估计。将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进行量化、定性分析,确定风险等级,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供决策依据。而护理人员、病人则是护理风险管理中人的重要因素,因此对护理人员三基三严培训现状进行反思,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护理人员?能专业照顾病人生活的护理人员;能够进行健康评估的护理人员;能够胜任专科护理的护理人员;能够开展护理研究的护理人员;能够进行护理教学的护理人员;需要什么样的护士?技术操作为主的技术型人才;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型人才;马尼拉的护士大会护士转型是发展趋势;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同时,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培训目标:制定和完善各级护理人员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建立医院护理人员三基三严培训长效机制,完善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按护理人员专业技术职称分层次、按学历完善护理人员岗位培训标准;尽快开展专科护士培养的认证与实施;完善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三基培训责任管理制度,定期考核,抓层层落实;制定各级护理人员岗位资格认证标准;从关键岗位做起,建立特殊护理岗位准入制度;建立各级护理人员继续教育手册,完善各级护理人员进阶考核体系;建立各层人员培训目标。明确了各级护理人员不同时期的目标及发展方向,不同程度的提高了各级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使得不同层次的护士有了一定的空间,承受不同压力,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专家在讲课中提到风险管理在国内最重要的是律师法律、法规的讲座,提高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各大医院均有相应的法律顾问,定期的讲座及案例分析提高了医护人员风险意识,风险识别能力。医护人员在诊疗及文书书写中细节问题,如病人出现呼吸心跳棸停,即给予胸外心脏按压,5分钟后由手麻科给予气管插管,病人死亡后就会以5分钟的时间耽误而起诉医院耽误抢救时机。等等病例感受到医护人员在文书书写极有关告知上还存在缺陷,需提高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还需有专家进行定期的讲座。

    通过本次的短期会议交流开拓了思路,深深感受到对外交流的重要性,护理人员需要定期参加此类培训及交流,才能有机会与国内的护理专家进行交流,建立联系渠道,发展专科业务,汲取经验,不断改进与提高护理质量及管理水平,建立长效机制,协同医疗共同发展。

在台湾参加学术会议的感想

多年以来,对学术研讨会,我一直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这次之所以积极参加台湾的“第十一届国际声韵学学术研讨会”,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听说台湾那边的学术会议不同于我们这边的套话连篇、言不及义,而常有较为尖锐的论辩。这一次台湾方面表示,原则上只邀请中青年音韵学者,据猜测,有跟内地少壮派同行进行一番竞赛的意思;另一个是,想去目前世界上“中华人民民共和国”护照持有者最难去的地方旅旅游,实地领略宝岛的风土人情。

参加这次会议,我提交的论文,题目是《从现代汉语方言论古无复辅音声母》。主要意思有如下两点:一是,认为复辅音论者不应该撇开现代汉语方言不谈。撇开现代汉语方言,大谈藏缅、壮侗等语族语言同源词的做法,舍近求远的同时,规避了可能不利于自己立论的语言事实,结论的客观性就无从谈起。我认为,不论现代汉语方言有无复辅音的证据,都应该首先加以研究。换言之,复辅音论者有责任对现代汉语方言没有复辅音的现象作出充分的解释。二是,现代汉语方言的一些现象表明,那些被复辅音论者当作论据的材料都不必是复辅音残迹。复辅音论者提出的上古汉语有复辅音的一些论据,主要指古代文献记载中的论据,都可以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找到类似乃至对应的现象。那些被当作复辅音分化证据的语音现象,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其实都可以用方言间单辅音对应和共时语音演变进行解释,不必假设为复辅音分化和历时音变。也就是说,现代汉语方言可以证明,上古汉语没有复辅音声母。

上古汉语是否存在复辅音声母,是音韵学界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目前主张古有复辅音的学者,在人数和气势上显然都占了上风。行前几天得知,这次会议举办者给我的论文安排的“特约讨论”人是台湾政治大学教授竺家宁。竺家宁先生是著名音韵学家,现任“中国声韵学会”会长,有多种论著专门阐述古有复辅音的观点。会前一天下午,此次会议主办者、辅仁大学李添富教授告诉我,把竺家宁教授安排为我论文的“特约讨论”,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展开激烈的论战。因此,我在心里做好了迎接暴风雨般猛烈抨击的准备。

我的论文被安排在第一天下午,第二个宣读(由于原定第一个宣讲的香港学者没能及时赶到,我被提前到第一个宣读)。上午已经有三篇论文完成宣读与讨论,其中两篇论文的讨论,基本上都可以用“和风细雨”四个字去描述,只有一篇论文受到了“特约讨论”人较为严厉的挑剔,有些意见相当尖锐。我以为,我可能也会听到一些较为尖锐的意见。

出乎意料的是,我的论文并没有遭到尖锐的批评。不知道是竺家宁先生不愿意跟我这个晚辈计较,还是他的为人就是这样温和宽厚,竟然没有作任何具体的指摘,而是一般性地阐述了一下他主张古有复辅音声母的观点,认为我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思考,可以促进学术研究。言语之间,似乎含有肯定和感谢两层意思。

整整两天的会议,我都没有看到预期中的双方激辩情形。相反,倒是我自己几次成为颇具锋芒的发言者。其中有一次,是针对台湾大学一位教授引用著名前辈李方桂、董同龢的观点批评他人意见的做法,举出了现代汉语方言的若干事例,指出其所引李方桂、董同龢的观点是不足以作为定论的。还有一次,担任一位韩国教授论文的“特约讨论”时,挑了他一大堆毛病。进入会场之前,这位韩国教授一边跟我合影,一边开玩笑地说:头一天听了我的发言,觉得我是一个有话直说的人。因此非常紧张,一个晚上都没有睡觉。他希望我“讨论”的时候,要嘴下留情。我当时就明确回应他道:学术只讲究真字,无关乎情字。

我是第一次参加同类会议,与会者中,除了几位内地同去的学者,其他的都是初次见面。但是,在我几次发言之后,有好几位学者(其中包括台湾前任“中国声韵学会”会长姚荣松先生)主动给我递名片,表示希望以后保持联系。看样子,台湾的学术会议确实有不同于内地之处:认真的人稍微多一些。

但是,说实话,我还是多少有点失望:我预想、预期的“舌战群儒”场面并没有出现。或许,正如李添富教授所说的,台湾人跟大陆人一样,都是中国人。因此,大陆人有的缺点,台湾人也会有。

 

《在国外参加学术会议之感慨》

        在国外期间,参加过几次国际学术会议,也接触了许多赴国外开会的国内学者,不经意间也发现国外学者与国内学者的一些差异。联想起在国内参加的学术会议,也引出了一些感慨。 1、与国外学者比较,国内学者的英语水平尚须提高。现在的国际学术会议,多用英语发言、交流,国外学者一般都能用流利的英语表达,欧美的自不必说,其他如日本、韩国的学者也大多有留学欧美的背景,英语交流几无障碍。而国内学者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是那种国际语言的“失语者”,或只能说“结巴英语”,还须借助翻译来完成“对话”,这样,所谓的国际研讨会就花费了双倍时间,而且通过转译来作交流,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靠的。 2、在国际交流的环境中,国外学者一般都比较正式、认真,会议上也能倾听各种观点,然后再提出自己的看法,显示出对学问(“学”和“问”)的虔诚;而国内学者的态度就较为随便,或在私下“开小会”,交头接耳,啧啧私语;或不屑其他学者的看法,肆意抨击别人的观点。这种论坛上的“无礼”现象,与学术会议的科学严肃性形成鲜明的反差。 3、在话语层面上,国外学者的表达一般都比较严谨、踏实,多用理性、科学的语言,在关键数据、资料来源、理论根据、研究方法上,都极为慎重、较真;而国内学者还是摆脱不了假(把假设当依据、资料来源不可靠、以假乱真等)、大(宏大、抽象、模糊的叙述等)、空(空洞、浮于表面、不求真务实、不作论证等)的陋习,尤其是在具体问题的辩论中唱高调、绕弯子、避实就虚的表现,实在是违背了“学术讨论会”的本义。 4、在提交的论文中,国外学者的论题多为“问题”性的,比较平实、具体,切入口小而内容精深,展开的方式或量化也可质化,但看得出是花力气做出来的,当然按照西方的文本要求,也比较符合规范;而国内学者的论题通常是“建构”性的,貌似玄乎,“高见”迭出,但文中多是断语、假设,隐藏着许多思维漏洞,尤其在关键论据、逻辑关系上常有缺失,而且在人文学科,许多论文还有以感性描述代替理性深究的“传统”,看上去华丽而有言辞才情,其实是违背了科学研究的本质。 5、在会场之外,国外学者多把它看作是讨论的延伸,间或也邀请对同一领域、同一问题看法相同或相左的学者喝咖啡聊天,似乎少有学术以外的功利性;而国内部分学者则把“会场”外的走廊,看作是讨论的结束和“拉关系”的开始,或攀龙(攀“名流”)附凤(附“新贵”或所谓“美女学者”),或巴结刊物编辑,不难看出其学术之外的强烈“功利心”。 上述看法,或许有失“偏颇”,也不能代表所有国内学者和所有学术讨论会。但窃以为,即便是某些学者的“个别”表现,在国际学术论坛上也是“抢眼”的,那到底会是“青眼”还是“白眼”,自然也不必由我来评说。

参加国际弹道学术会议的若干心得

 2005年11月,我和国内兵工系统的十余同志一起,赴加拿大温哥华参加了第22届国际弹道会议。今年4月我们又将赴西班牙参加第23届国际弹道会议,会上我将给出一个口头报告。第25届国际弹道学术会议(以下简称ISB)将于2010年在北京举行,由中国兵工学会承办。现将若干关于ISB的信息和个人感受整理为文字,与大家共勉。

    国际弹道学术会议是目前国际上常规武器研制和弹道研究领域最重要和最权威的国际学术会议。会议报道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的最新进展;同时旨在通过会议交流的方式,促进同行的信息交流、合作关系的建立。ISB由美国发起,有专门的国际学术委员会。鉴于会议的权威性和重要影响,各国申办会议的竞争也较激烈。在2005年11月召开的第22届国际弹道学术会议上,中国在与瑞典的竞争中胜出。作为参会者,回忆起当时的心情,颇有奥运申办成功的感觉。

    国际弹道学术会议的规模较大,大会交流的论文范围较广。各届ISB都分别体现了当时国际上终点弹道、战斗部设计和目标易损性分析等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动向。常规武器研制和弹道研究领域的许多重要工作,都可在各届会议文集中追寻到学术报道。参会有助于全面了解当前国际弹道界的学术动态,把握本领域的研究动向和当前热点。因此每次会议也是国际同行的一次盛大聚会,本领域众多国际知名教授都会相聚一堂,交流各自的最新工作进展。

    最近ISB的研究热点,如精确制导武器、目标易损性分析、数值仿真工程化以及新型战斗部设计方法等,都是大家共同关心的。例如在2005年的22nd ISB上,以德国Held M教授为代表,提出了新型战斗部设计思路,如多功能战斗部设计研究,采用破片分割技术,根据不同的目标,把杀伤元素分割成不同大小、质量各异的破片,以满足同一战斗部对多种目标的毁伤需求。在易损性、威力评估领域,出现了易损性分析、威力评估和损伤弹道研究的新方法,其中Arnold教授的TBM毁伤评估专家系统代表了威力评估的发展方向,今后的目标易损性分析和威力评估研究,将综合应用终点弹道、外弹道、建模与仿真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建立易损性分析和威力评估方法,并据此开发易损性分析和威力评定软件,为战斗部设计和目标防护提供技术支撑。

    将我们的工作展示于国际交流的平台,在一个开放的空间中认识自己,更加客观的评介我们的研究层次和水平。通过参会,我们的相关研究内容得以和国际同行进行热烈讨论和交流。通过与国际上知名学者教授的学术对话和交流,多认识朋友并建立学术联系,为进一步开展国际合作研究打下基础。我们也尤其注意与新生代知名教授的交流。另外,我们也与国内同行进行交流。事实上,在上述的研究领域,目前国际上也存在新老交替和学术影响重新定位的问题。

在兵工学会的努力以及多位国外著名教授的帮助下,中国成功申办2010年第25届国际弹道学术会议。这与各届弹道会议以来我国的投稿论文逐届增加,论文影响增大是密切相关的。但应看到,因为各种原因,国内真正参加各届弹道会议并进行学术交流者较少。在交流中,弹道界的权威人士,德国的Held M教授的一席话还是令人深思的:希望中国有更多好论文,更多好的口头报告和更多好的展板报告,这样2010年的国际弹道学术会议才会更加成功。(作者:陈小伟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结构力学研究所 博士 副研究员)

关于“请循其本”:古代书法创作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几点感想

在2009年岁尾,我有幸参加了由南京市书法家协会主办的“请循其本——古代书法创作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近年来,我常回国参加学术研讨会,和其他一些学术会议相比,这次会议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会议规模大、时间长。从报到至会议结束,前后历时5天。但是,我们参加会议的人一点不觉得长。这是因为会议的内容丰富,除了学术讨论外,还安排参观了南朝的石刻艺术,南京博物院的书画收藏,以及参加这次会议的学者创作的书法作品的展览会。会议期间的三场专题演讲都很精彩,与会代表提交的论文质量高。讨论时,与会学者和听众都非常投入,会下同道们还有许多的时间进行交流,所以5天时间不知不觉地很快过去了,大家都觉得过得非常充实。

  第二个特点是,这次会议同时举办了与会学者的书法展。为什么要举办一个书法展览呢?有两个原因:其一,在中国古代,书法研究者都是书法家,这成为了中国艺术研究的一个优良传统。但是,由于近年来学科的分化越来越细,开始出现了创作和研究分离的趋势。中国书法是一门非常抽象的艺术,研究者若能挥毫,对它的艺术语言的掌握就比较容易,分析就容易深入贴切。其二,近年来引入其他学科的方法来研究书法的情况越来越多,对和书法相关的社会文化现象的关注也更为普遍,这样做固然对推进书学的研究都是有益的,但是,有时也可能会带来另一个后果,即对书法艺术本身的关注反而比较少了。所以,在围绕着古代书法的创作展开学术研究的同时,举办一个由研究者创作的书法展,就是希望人们在研究书法时,始终把书法的创作和欣赏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不要忘其本。

  第三个特点是,这次会议邀请了一些业余从事书法研究的学者。比如说,四川省通信管理局的贺宏亮、成都中医药大学的王家葵、辽宁工业大学的韩浩忠等。我以为这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当代学术日益显现出工业化的倾向。没有与书法研究相关的学位,进不了高校,这就意味着,这些业余从事研究的人们很难申请到各种项目和研究基金。但是,业余研究者是出于对书法艺术的热爱才进入这个领域的。在学术腐败日甚一日的今天,他们的研究动机相对比较纯,通常没有很强的功利心,对自己所研究的问题也往往比较专注。对他们而言,没有学术的截止期,因为他们不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发表一定数量的书法论文来提职称。而且他们还常常可能有不同于专业研究者的视野。以我所了解的王家葵和贺宏亮,读书均极广,思维敏锐,学术素质都很好。而邀请业余的书学研究学者来南京参加这次会议,体现出来的是学术上的公平,亦即,邀请学者时,不看学历,不问职称,只以学术能力为衡量标准。中国地大物博,人才很多,南京会议邀请业余学者参加会议并宣读论文,正能够在书学界提倡公平的学术观,同时也能鼓励和吸引各方面的人才加入到书学研究的领域中来。

  虽然说国内举办大型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已经多年了,但是,在如何提高学术会议的质量方面,我以为还是有改进的空间的。比如说,这次南京会议给每位提交论文的作者20分钟的时间来宣读论文,这应该说是比较充裕的。况且,会议已经印出了所有参加会议的论文。在这种情况下,提交论文的人们应该把自己论文最重要的部分扼要地介绍给听众,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介绍自己为何关注这个问题,如何收集资料,如何切入这个问题的。但是,有些与会者似乎经验不足,以通论的方式来宣读自己的论文,结果在演讲时间都快用完时,才刚刚进入论文的主要部分。类似的问题同样存在于评论中。在评论论文时,应该尽量避免一些枝节问题,抓住最主要的问题来予以评说,并提出一些可能引导听众在提问阶段能够积极参与的问题。上述问题,还反映出有些作者喜欢在一篇论文中,把各方面的问题都讲清楚。这样做,不但论文的主要观点不容易突出,而且常常因为时间不够未能予以充分地发挥。所以,提交学术会议的论文,最好不是综述性的论文。宣读论文时,也要抓住最主要的部分予以充分地阐发。

  我本人在这次会议中,本来是作为一组论文的评论人,由于吉林大学的丛文俊教授未能赴会,我担任了两组论文的评论。我在评论胡新群、陈志平、梁寒云、金丹这组论文时,指出这4位代表的论文写作本身都比较成功,并借此机会专门强调了学术论文写作本身的重要性。学术论文的写作问题我在2009年7月苏州举办的中国书法史讲坛上就讲过。我之所以在这次会议上再次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近年来读过的不讲究写作的论文实在太多。由于有很多年轻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前来参加会议,我专门提到了对自己的文字要抱有负责的态度,要养成反复修改一篇论文的习惯。我本人的论文通常都是修改了五遍甚至十遍以上才拿出去发表的。而修改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写作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反复思考、理清思路、用最为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

  近些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国内各类大型的学术会议越来越多了。但是,无论是我本人在会场上的直接感受,还是会后和同道们的私下议论,都使我相信,这次南京书协举办的学术研讨会是极为成功的。这次会议能够成功地举办,除了得到南京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外,会议的筹办人曾专程赶到苏州,向已经多次成功地举办书法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苏州书法家协会取经,这种见贤思齐的态度是这次会议能够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从国内的情况来看,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江苏省,一些地方书法家协会已经形成了一种讲求学术研究、推动学术研究的风气。这在学术腐败相当严重的今天,不但难能可贵,也是令人欣慰的。

参加学术会议感想

2008年12月,我院07级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生潘娜应邀参加了美国夏威夷州檀香山市举行的美国高校教育年会。这是专门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和高校教育研究者举行的专业学术会议。来自世界各地多所著名高校的学者们作了大会发言,主要围绕课程、教育方法及体系、高等教育伦理、教育管理等多个主题进行探讨和交流。

会议期间,潘娜同学参观了地处檀香山市的夏威夷大学。这是一所公立大学,始建于1907年,共有17,000余名学生,1044位全职教师,94位兼职教师;87%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其中,潘娜所参观的曼欧亚分校是一所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性大学,是夏威夷大学系统的旗舰校区,拥有该校最大规模和最先进的教学设施。据美国“高等教育编年史”记载,夏威夷大学的自然科学在41所顶尖级美、英、德、加研究学院中排名16位,学术声誉很高,尤其是热带科学、基础科学及亚太地区大众健康等研究非常突出。

在为期一周的访问生活中,潘娜同学不仅在国际级的学术会议中获得了许多知识和经验,还亲身体验了美国特有的教育方式,获益匪浅,感触良多:

1、自由、民主的学习生活方式

夏威夷大学的管理充满着国家文化的色彩——自由、民主。学生每天的课堂时间不多,课余时间全部自由支配。大部分的学生会参加1-2个社团活动,或去图书馆、实验室等搜集课堂需要的资料。学生管理办公室并没有班主任、辅导员这些职务,只有几名秘书负责处理学生的相关事宜。大多数学生穿着随便,有些学生甚至穿着舒适的拖鞋去教室上课。在夏威夷大学,不仅管理方式自由,学生的学习理念也极其自主。任何课程的课堂中,学生都会被要求做至少一次的课堂报告或实践研究,并且所有内容必须自主完成。

虽然管理较为随意,但校方对学生成绩的要求却极为严格。课堂测验、实践研究、论文答辩等每个环节,都有大量学生因不合格而延迟毕业,这就是所谓美国大学的“宽进严出”。

2、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美国的高等教育也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以高校教育年会为例,大会中提交的所有论文都具有一种普遍的研究倾向,即以学生和教师在教育中所表现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具有很高的实用性,而非“为研究而研究”或“为出成果而研究”。同时,大学的校门随时向所有有学习愿望的学生敞开。比如说在夏威夷大学的课堂中经常会见到中年人甚至老者的身影,他们在年轻时也许没有能力进行大学学习,但在人生的任何年纪,只要达到大学的录取要求,就可以圆自己的大学梦,和年轻人一起成为一名大学生。

不仅如此,在美国,转专业甚至转校都是非常轻松的。被称作“美国高考”的SAT考试成绩有效期为两年,如果一名学生对自己所在的学校不满意,可以利用已有的有效期内的SAT成绩直接申请其他高校,只要拿到录取通知书,他在原有学校修得的所有学分都可以转到新的学校继续学习,而不需要浪费时间复读、重考或重读。

3、丰富先进的硬件资源

美国对于教育的投入是非常重视的,作为全美排名一百名左右的夏威夷大学,也有着国内顶尖高校也许都无法达到的硬件环境。比如无论室内室外,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覆盖着免费的无线网络,学生可以随时使用;顶尖的图书馆、资料室、实验室等场地空间较大,很少见到人满为患的场景;免费的校车十分钟左右一班,连接着学校的学习区、生活区和活动区等;各种专业室内室外运动场、健身房、游泳池、礼堂、舞蹈室、乐器房等设施都可以由学生免费使用,学校甚至还开设冲浪课程丰富学生的生活;四处可见美丽的花草树木,环境整洁……学校为学生的各方面学习、生活、活动提供了丰富而先进的资源。

第六届会计史学术研讨会参会感想

尊敬的研究生部领导:

您好!

2007年10月27日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会计史学术研讨会暨杨时展先生学术思想讨论会在绍兴召开,财政部副部长王军、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郭道杨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书记徐敦楷教授以及全国部分高校的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我们作为大会的论文提交作者,受邀并在我校研究生部的资助下参加了本次会议,其中沈贞玮同学做了题为“天下未乱计先乱 天下欲治计乃治——杨时展教授的学术履历、学术思想与学术年表简编”的报告发言。下面,我们就论文的写作历程、参会的主要收获和会后的感想向研究生部进行汇报。

一、论文的写作历程

(一)论文的写作背景

新年伊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许家林教授告诉我们今年10月10日,是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时展教授逝世十周年纪念日,中国会计学会将举办杨时展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他希望我们能够收集杨时展教授生前所著论述,编制杨时展教授的学术年表,形成一篇关于杨时展教授学术思想发展的学术论文,向该学术研讨会投稿。我们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到杨时展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会计学家、会计学思想家、教育家,其一生著述丰富,他的许多学术观点和理论,如差异分析无序和不连锁的观点、受托责任理论和会计控制系统论等,为国际会计界所公认,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对我国会计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杨时展教授是我校第一位会计学博士生导师,作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研究生,作为仰慕杨时展教授道德文章的后学,我们有义务而且有必要来做这项工作,将杨时展教授的学术思想发扬光大。为此我们接受了许家林教授的这个特殊且具有重要意义的“任务”。

(二)论文资料收集过程

我们接受“任务”后,立即开始相关资料的查找和收集工作。由于大师已逝十载,颇多大作已无从查找,先前又没有学者对杨时展教授的学术年表进行过整理,加之我们刚开始从事研究工作,对会计史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这给我们的资料收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因此,我们在资料查找过程中请教了许家林教授等我校多位会计学教师,获得较为详实的信息。从2007年1月至2007年6月我们开始了历时近6个月的资料查找工作,我们首先精读了《杨时展论文集》中的全部23篇论文,对大师的生平、名篇和论文发表的主要刊物有了大概的了解。然后,我们通过中国期刊网、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下载了杨时展教授在1980~1998年发表的部分文章(其中两篇是杨时展教授去世后发表的),共计62篇,然后我们在数据库中查找其他作者所引用杨时展教授的论文的情况以及其他学者写作的纪念杨时展教授的论文,为下一步查找更加深入的资料做好了准备。接下来,我们开始查找杨时展教授部分没有被国内学术期刊数据库所收录的学术论文。这部分的资料收集可以说是这次论文写作的核心部分也是论文资料收集最有难度的部分,因此我们首先阅读了大量的会计史方面的书籍和资料,例如:《中国现代会计手册》、《中国会计年鉴》、《中国审计年鉴》、《建国以来会计基本理论文章摘编》、《中国会计研究文献摘编》、《中国会计史稿》、《中国会计思想发展史》等,从这些资料中收集了许多零散的论文资料,我们以这些资料为线索在图书馆典藏库、会计学院图书馆、会计学院资料室和湖北省图书馆查找论文的原文。然后,我们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初步研究,找出了杨时展教授发表论文的主要刊物,并对杨时展教授可能发表论文的刊物进行了分析。我们根据自己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在图书馆典藏库、古籍阅览室对2000年以后停办的刊物进行了地毯式的查找,收集到了杨时展教授在解放前在《会计季刊》上发表的论文《原料处理论》,从而完成了论文资料的收集工作。

(三)论文的写作与投稿发表

我们将收集到的近八十多份资料进行归类整理,仔细阅读杨时展教授每篇论文并认真写作每篇文章的摘要。同时,我们阅读杨时展教授所处时代的相关会计历史资料,对杨时展教授每篇论文的学术地位进行定位。我们还对比其他会计学者关于同一学术问题的观点、认识,找出杨时展教授观点的创新和独特的地方。然后,我们编写了杨时展教授的学术履历并对其重要学术观点进行了归纳,形成了第一稿。第一稿完成后,我们将论文交给许家林教授和多位同学审阅,希望他们对论文的不足之处提出意见和修改建议。根据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对论文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主要是对第一稿中的部分观点进行了重新划分;对每种观点的形成过程进行了重新论述;对每种观点发展阶段的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对每个阶段的主要特点进行了详实的论述。我们将完成的第二稿,再次交给许家林教授和其他同学进行审阅。我们根据反馈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了第二次修改,将论文结构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修改了文章中的错误,大幅度扩充了论文的内容。最后,我们将论文第三次交给许家林教授审阅。我们根据许家林教授的建议,将论文的部分内容进行了删减和提炼,最终在2007年8月初完成了论文的写作。

论文写作完成后,我们按照《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会计史专题研讨会征稿启事》的要求将论文寄出。同时,许家林教授认为我们的论文写得不错,将该篇论文推荐到《财会通讯》。九月份,我们首先收到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会计史专题研讨会的邀请函,十月我们的这篇论文在《财会通讯》头版全文发表。

二、参会的主要收获

能够有幸以在读研究生的身份参加这次学术研讨会,我们感到十分欣喜和激动。欣喜的是将半年多的辛苦和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激动的是可以在本次研讨会上同诸多会计界大师和前辈进行学术交流。对于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我们倍感珍惜,正所谓人只有一边做一边总结,才能不断进步。现谨将本次参会的几点感受总结如下:

(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这次会议共收录论文27篇,细细品味每篇论文,我们发现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精心打造而成的。任何一篇文章都毫无拼凑之感,都是从最原始的文献研究开始,充分体现出学术研究的原创性。特别是当听到湖南大学陈敏副教授题目为《敦煌吐鲁番会计文书的史料价值研究》的学术报告时,我们无法相信作报告的竟然是一个位仅三十出头,非常瘦弱的女老师。她将近几十年来敦煌会计文书在各研究领域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整理,总结了敦煌吐鲁番会计文书史料价值的主要表现。洋洋洒洒一万余字,体现了她那份对学术研究的执著与认真,沉稳与创新的态度。她这种努力、认真、坚持的学术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们,让我们明白要想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就必须脚踏实地的做学问,一份耕耘才有一份收获。

(二)相信自己,勇敢地抓住身边的每次机遇

在向会议邮寄稿件的时候,我们还在怀疑这篇论文是否会被大会收录。在此之前,我们一直以为这类全国性重要学术会议的参会论文作者一般是会计史界的大师、名家或者是知名学者,大会论文评审委员会可能不会认真评阅我们两个在读硕士研究生所写的论文。在大会分组讨论时,我们了解到会议论文评审委员会对每一篇提交的论文都进行了认真的审阅,并且现在的中国会计学会更加注重提携后学,着眼于学术的长远发展,向年轻的新人倾斜。我们能够以在读研究生的身份做10分钟的会议发言就很能够体现会计学会的这个宗旨。因此,评审委员们会非常重视对年轻学者,特别是在校学生所投稿件的审阅,只要论文符合了会议的要求,他们一定会给论文作者发出参会邀请的。所以,希望同学们摆脱上述不正确的思想,勇敢地向学术会议投稿。

我们这篇论文的主题是第六届会计史研讨会的一个议题,这个消息首先是由许家林教授告诉我们的,随后在会计研究2007年第2期上刊登了这次会议的征稿启事。这次参会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就是要随时注意学术研讨会议的征稿启事和最新的学术研究动态。学术会议一般会提前几个月在知名的学术期刊上刊登会议的相关信息。如果你对这个会议有兴趣,你就可以按照会议启示上的说明,认真写作并向会议投稿。我们相信你的努力一定会得到回报的。

(三)参会时充分利用时间与其他学者交流

能够得到名师的指点对青年学生和学者的成长至关重要,但机遇毕竟有限,加之名师大家平常比较繁忙,跟他们交流的机会就更少了。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会议的机会向他们请教。参会时,我们的交流活动千万不能仅仅限于聆听他们的报告,因为知识、素养方面的差距,专家的至理名言和治学心得,并不一定能被我们很好地理解和吸收,加之教与学之间无法进行足够的自由沟通和互动,解惑的针对性难免缺失,毕竟学术研究是非常个性化的劳动。“悟”也是需要在实践和可操作层面上加以升华的。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会议间隙向这些学者大家进行交流,探讨自己所关心的学术问题。参会期间,我们看到许多专家、学者会后在下榻的酒店里探讨专业问题,他们对会议交流的重视可见一斑。

在这次会议期间,我们充分利用会议间隙和会后时间同参会的会计界大师、学者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例如,同我校著名会计学家郭道扬教授的交流,我们了解了我国会计史学界研究的最新动态;同台湾学者李宏健教授的探讨学习,我们了解了目前台湾管理会计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和他们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同北京大学吴联生教授的交流,我们了解了北京大学实证研究的最新发展以及北京大学博士教育的特色。

三、主要建议

基于此次参会的诸多感受,结合我校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特点,我们特向研究生部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捕捉学术热点的教育

这次参会,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加强学术热点问题的捕捉教育对提高研究生学术能力的重要性,研究生只有捕捉到了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才能写出较高质量的论文,才能做出有深远意义的学术成果。鉴于此,我们认为应考虑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研究生获取学术前沿问题的能力,拓宽他们的信息来源渠道。例如,可以鼓励教师在授课时抽出部分时间作为自由讨论交流时间,师生互动,探讨本专业或本方向的前沿课题或学术争议,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展示自己最近了解的信息和研究进展(也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给学生搭建展示平台。采用这种方式可以起到“汇聚信息”的作用,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此外,可以考虑在研究生部设立课题研究兴趣小组,每个课题小组选派几个带头人,带领小组成员进行课题研究,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对于小组取得的研究成果,学校可以根据其质量进行适当的奖励,以提高学生科研创新的热情。对于参加学术研讨会归来的同学,应举办交流会,交流其发掘课题,搜集资料及论文写作过程、参会收获等相关内容,对以后的研究、参会起到指导作用。

(二)加大对研究生科研的资助力度

我校虽然设立了一些学生科研的资助项目,但是我们认为这些项目存在着辐射面不够广泛、缺乏灵活性,学生了解程度不高等问题。首先,研究生的科研活动一般没有固定的计划和时间,研究工作的进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一些研究生捕捉到研究项目从事研究时,可能已经错过了申报资助的时间,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研究。其次,我们许多同学对学校的资助计划了解甚少,一些同学甚至不知道学校有该类资助,更不知道如何申报自己的项目,从而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因此,我们建议研究生部首先要加大对科研资助项目的宣传力度,例如,在新生入学时对我校的科研资助计划进行详细的讲解,将具体的资助项目印成手册发给每位新生。其次,扩大资助的范围,取消申报时间的限制,这样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将自己好的科研项目付诸于实施。最后,可以采取多种资助形式,例如,可以采取以奖代补的措施,对达到一定级别的科研成果进行奖励。这样既可以提高研究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又便于提高学生研究成果的质量。

(三)加大我校学术交流的力度

我们这次参会感觉收获颇丰,对自身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这类会议在我校举行,就可以使更多的同学有机会来聆听学术界的专家、学者的报告,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样我校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因此,我们向学校建议多举办一些大型的学术交流活动,让大家多与不同的学术团体进行交流,从而取百家之长为己用。

以上是我们这次参加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会计史研讨会的感想。最后,我们非常感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部对我们这次参会提供资助;感谢许家林教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与的悉心指导;感谢会计学院领导在查找杨时展教授资料时给与的帮助。

参加“第一届世界天然药物和传统药物药理学学术会议”感想

2009年9月9日~9月12日,我在杭州参加了国际药理学联合会天然药物药理学分会和中国药理学会举办的“第一届世界天然药物和传统药物药理学学术会议”。会议语言主要为英语,会上来自中国、法国、德国、日本、英国、印度、丹麦、南非、巴基斯坦、美国等十个国家的著名天然药物和传统药物药理学家做了精彩报告,报告的内容如下:

1 香港大学 教授 Ricky Y.K.Man 天然产物研究和药物发现

2 法国路易?巴斯特大学 教授Valérie B. Schini-Kerth 葡萄衍生的多酚对于健康和疾病血管功能的保护作用

3 军事医学科学院科技部副部长 教授 张永祥 基于神经内分泌调节网络的中药复方药理研究

4 德国癌症研究中心 教授Thomas Efferth German 青蒿素衍生物对于癌症治疗的药理基因组学

5 首都医科大学药物所所长 教授 李林 中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理研究 

6 日本东北大学药学院 教授Yasushi Ohizumi 从柑橘果皮提取的川陈皮素减轻了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动物的记忆恶化

7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徐强 从成分缺失的观点阐述中药处方的作用

8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 Peter J Hylands 化学计量学和代谢学在研究中药中的应用

9 中国中医科学院 研究员 刘建勋 通过中澳合作研发中草药(维脑康)

10 印度药理 教授 Ashok Kumar 印度植物抗癌的潜力

11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 研究员 周文霞 对于发现和确认筛选和评价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的组合分子靶点的初步研究

12 丹麦奥古斯大学 教授 Michael John Mulvany 抗高血压治疗:天然药物的治疗应该被推荐吗?

13 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副院长 药理系主任 李学军 丹酚酸B保护了内皮细胞免受氧化剂介导的损害

14 沈阳药科大学校长 教授 吴春福  旋复代赭汤对于胃肠运动的兼容性特征

15 英国剑桥大学 教授 David Barlow 植物化学信息学和植物虚拟筛选在中药中的应用

16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复方新药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OB(WygX&K  叶祖光 中药的安全评价、安全使用和上市后的监视

17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副所长 朱晓新 参莲提取物通过抑制炎症反应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18 香港大学医学院药理及药剂学系主任 Paul.M.Vanhoutte 中药西方化的挑战

19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国家药物筛选中心 杜冠华 丹酚酸A通过抑制糖基化终产物和氧化应激,阻止了二型糖尿病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的机能障碍

20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教授 赵军宁 用Caco-2细胞模型进行小柴胡汤的毒理研究

21 南非夸祖鲁纳塔尔大学John A. O. Ojewole 非洲土豆水提取物抗惊厥活性

22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副所长 孙晓波 对于中药处方有效性与关联性评价技术的研究

23 巴基斯坦阿格克汉大学生物和生物医学系药理学 教授 Anwarul Hassan Gilani 天然药物新的协同或副作用中和的组合

24 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室副主任 马白平 草药中类固醇皂苷的研究和开发

25 科技部社会发展司生物医药处处长 邹健强 中药现代化发展策略与现状

26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张磊 中药新药临床前和临床研究——法规、现状和展望

27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吴魁蒙 美国植物药产品研发的监督管理毒理学观点 

以上大会报告有的是展示对天然药物和传统药物药效和产生这种药效的机制研究,主要涉及神经药理、心血管药理、内分泌药理、免疫药理,我感到国外对天然药物和传统药物的研究非常重视,有一些是仿制我国的中药。中药知识产权保护迫在眉睫。我所药理研究与之相比,在机制方面研究还很欠缺,不过随着我所硬件软件水平的不断完善,将会逐渐在机制研究方面有所创新。有的专家介绍了天然药物和传统药物药理研究的方法,如从分子水平上的药物筛选。还有的专家从宏观上汇报了天然药物和传统药物与西药相比的优缺点及药理研究存在的问题。从我国的天然药物和传统药物药理研究来看,如何建立和规范中药药理研究,加快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

我所的药理研究与国内科研院所还存在很大差距,这次会议北京的高校及研究院所药理研究表现了较强的科研力量和水平,除了硬件软件水平高之外,它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收集了丰富的实验数据。对我所药理室而言,在向外界学习,拓展思路,选取符合我所的药理研究方向的同时,也要注意积累,打下坚实基础,以缩短与国内院所的差距。

                                                                          

参加第二届国际青年学者中文文学学术会议感受

    2009年2月27--28日,我应香港岭南大学的邀请,参加了第二届青年学者中文文学学术会议,并且发表自己的论文。本次会议在岭南大学举行,会议的主题是现当代中文文学专题、现当代中文文学与电影专题和香港文学专题。由是岭南大学人文学科研究中心和台湾中兴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主办。我有幸参加本次会议,并且与来自香港岭南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台湾中兴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和韩国外国语大学等来自两岸三地和海外的多所大学的老师、同学进行学术交流和学习,收获非常大。

      首先,通过参加本次会议,我与两岸三地和海外的老师、同学进行学术交流,使自己的学术视野更加开阔,我领略到了不同地区和学校的不同的学术风格和学术方法,他们对于学术问题的思考思路和方法,使我受益匪浅。我学习到了香港和台湾的老师和同学的对于学术问题的极为严谨、认真的学术态度,他们对于细节的重视也使我认识问题的深度有了更近了一步。而他们在本次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和点评,也使我学习到了许多新鲜的知识和方法,对于曾经学习过的问题也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也使自己在以后的学习中获得了很多新的启发。香港和台湾的同学都站在本土的角度上,对于香港文学和台湾文学与电影有着深刻、细致的论述,而这些论述,正是我以前所不了解的。与会同学在会议之余也对于在会议上没能深入的问题继续进行讨论,在轻松但热烈的讨论中,我的思路打开了,认识问题也更加全面了,而香港、台湾同学们的严肃、认真的学术态度也使我非常佩服。

      第二,在本次会议中,我发表了自己的论文,并且得到了各位老师和同学的回应,他们对于我的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修改意见。而我对于老师和同学的提问,现场做出自己的回应,也做出自己的思考,在讨论和回应中,我的思考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也更加全面。通过与老师、同学的讨论交流,我的学术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第三,我也在会议中学习到了很多会议礼仪。我们常说,中华是礼仪之邦,这次的香港之行,确确实实地让我感受到了礼仪的重要性,同时也对自己所欠缺的做了反思。

      此外,在这次会议中,我也结识了很多来自两岸三次的朋友,我们在会议中互相学习、借鉴,讨论学术问题,并且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会议之后互留联系方式,对于以后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能够参加本次学术交流会议,我觉得非常荣幸,我的收获可以说是非常大,无论是从个人能力、学术视野、思考问题的方法中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香港方面的风土人情和与各个学校同学的友谊也使我深受感染,对于我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参加第八届全国大肠癌学术会议纪实与感悟

第八届全国大肠癌学术会议纪实

    2011年10月29日,第八届全国大肠癌学术会议暨2011年全国结直肠癌诊治高峰论坛,在浙江杭州太虚湖假日酒店召开!酒店幽静的氛围,加上当天天气十分宜人,自然精神饱满,而精彩的学术会议将于8点20正式开始,让人兴奋!河南省肿瘤医院内科陈小兵

    29日上午,全国大肠癌会议在浙江省卫生厅杨厅长、浙江大学来茂德副校长的讲话中拉开序幕。而后郑树教授致辞并主持大会。紧接着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荛做精彩学术演讲。经典!精彩!浙江大学副校长来茂德教授关于大肠癌WHO最新分期的演讲,富有激情和感召力!台湾大肠癌王辉明教授关于大肠癌肝转移的演讲,极有临床实用性!接下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肿瘤中心孙伟劲教授关于大肠癌内科治疗的演讲,思路清晰,发人深思,富有哲理!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于君教授,关于大肠癌基础研究的演讲,既全面覆盖又突出重点!很受启发!29日上午精彩的学术报告令人印象深刻,特此总结以下大肠癌会议的精彩内容,与众同行共同学习:

    1、微卫星不稳意义与检测,预后好,分化差,5-fu耐药;曾经受冷落,只因为靶向药物太热门;如今受重视,只因为治疗达到新的平台期,老的药物5-fu重又受到重视。2 、NCCN:阑尾与小肠腺癌治疗借鉴CRC。3、希罗达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地位上升。不劣于5-FU。4、化疗与靶向药物结对子、找伴侣终有结论:2012年NCCN指南爱必妥已经把LOHP方案抛弃;贝伐目前证据以CPT-11为多。5、CRC肝转移一直是热门:如何进行MDT多学科治疗,备受关注。6、维持治疗临床研究热度不减:是否人人需要维持治疗?何时开始维持?用何方案进行维持?维持多久?仍需要探讨!7 、mCRC的综合治疗整体战略:首先明确治疗目标,是追求根治手术还是姑息内科治疗?接着选择治疗策略,是重锤猛击还是细水长流?最后选择治疗方案,是单纯化疗还是联合靶向?化疗寻则何种药物?靶向选择何种药物?一切不能脱离最初的治疗目标!8 、CRC基础研究如火如荼:预后标记,预测指标,个体化分子诊断和治疗。9、专委会的CRC分子分型和个体化治疗已经获批国家863项目。10、表观遗传学研究是最大的热点。

    全国大肠癌会议第二场,30日上午的报告同样筹划精密,安排得当,精彩绝伦啊!先是郑树教授关于大肠癌肿瘤标记物的演讲,站在一个很高的层面,指明了大肠癌基础研究的方向。接下来,万德森教授的演讲立足临床,全面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大肠癌临床诊治特别是治疗方面的新思维、新认识、新观点、新技术等,可谓重点突出,点评到位。第三个出场的是北京肿瘤医院顾晋教授,他关于大肠癌最新TNM分期的讲解和思考,引人入胜!特别是他代表中国大陆学者参加国际会议时,提出的直肠癌TNM分期中存在的问题,发人深思!第四位是上海复旦大学肿瘤医院的蔡三军教授,他关于复发性直肠癌诊治的演讲内容,极有临床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提出了一个临床工作中非常常见的课题。也是我今年来一直面对和关注的问题!蔡教授的讲解很有深度,很有内容!

    在第八次全国大肠癌会议已经结束,总结一下我的整体感受。1 本次会议组织的简介明快,秩序井然,安排合理,是近年来参加会议中不可多得的一次专业盛会。2 学术内容既新颖又实用,既指明了研究方向,又解答了临床问题,还提出了研究和临床工作存在的问题。3 专家云集,各显风采。浙江郑树、广州万德森等老一代奶奶、爷爷级知名专家教授宝刀不老,思路清晰,步态矫健,演讲依然富有激情,引人入胜,发人深思,令人回味;浙江张苏展、北京顾晋、上海蔡三军、广州潘志忠等中年教授,作为主力军,勇扛大旗,引领主流,可谓中流砥柱;广州陈功、上海徐烨、北京李健、彭亦凡、浙江袁瑛等青年专家教授,已经暂露头角,TA们个个年轻有为,思维敏捷、才华横溢,PPT制作精良、演讲极具激情。听TA们的演讲,很容易产生共鸣。连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都有相见恨晚之感!4 会议请来的几位外籍外境专家,表现抢眼。这几位外请专家中,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的孙伟劲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教授、消化道肿瘤内科系主任于君教授、台湾王辉明教授,尤为表现突出。

更多相关推荐:
参加学术会议感想

全国生物多样性科学与保护研讨会参会感想第十一届全国生物多样性科学与保护研讨会于14日上午在沈阳召开,我非常庆幸自己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能来参加这次全国性的会议,因为自己对生物、生态方面的知识还不是很了解,通过这次…

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总结

高兵20xx3r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AdvancedComputerTheoryandEngineering(ICACTE20xx)于20xx年x月x日至20xx年x月x日在…

外出参加学术会议总结报告

李剑外出参加学术会议总结报告报告人:李剑所在科室:药剂科报告时间:20xx年x月x日一、会议概况:1.会议名称:全国医院药学(药物安全性与评价)学术会议2.会议时间:20xx年x月x日——20xx年x月x日3.…

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总结

20xx年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涡轮博览会(ASMETurboExpo20xx)于6月x日-20日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会议中心(CCD)召开。此次会议由ASME主办,由德国西门子公司(SIEMENS)、美国通用电气公…

参加学术讲座的心得体会

20xx年x月,我们迎来了人生的另一个重要阶段,回头看看,我们已经从去年的一年级新生成长为二年级的毕业生。在这短暂忙碌而美好充实的一年中,我们自觉地汲取更多的知识以武装自己的头脑,不论是从课堂上,图书馆里,还是…

学术会议心得一

这次是学校首次举办的分子光谱会议作为这次活动的志愿者感到很荣幸从听到老师讲工作人员不够那一刻就有种冲动想报名成为志愿者虽然之前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但是现在回想起来这个活动是很有意义的在过程中有抱怨不开心辛苦...

学术会议心得三

参加光谱会议志愿者服务期间在老师的指导下和领导的关心下积极开展了志愿服务工作履行志愿者的职责在工作能力思想素质等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现将个人工作总结如下一团队精神得到提升认真参加学习活动以服务社会帮助他人完善...

医院外出参加学术会议汇报表

医院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培训学习汇报表

20xx最新学术讲座心得体会

参加学术讲座的心得体会20xx年12月我们迎来了人生的另一个重要阶段回头看看我们已经从一年级新生成长为四年级的毕业生在这短暂忙碌而美好充实的四年中我们自觉地汲取更多的知识以武装自己的头脑不论是从课堂上图书馆里还...

学术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学术素养概论学习心得体会这学期一到六周研究生院安排开设了学术素养概论这门课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获益匪浅感觉这门课程安排对于刚上研一的我们是很有必要的是我们从三个不同的方面了解学习了科研工作的规范尽管这门课程只有短...

学术素养心得体会

学术素养心得体会姓名学号班级学术素养心得体会这学期学校开设了学术素养概论这门课程虽然只开设了18个学识只有短短的6周时间但在其中我学到了许多新知识通过不同的老师向我们讲授了不同方面的知识老师精湛的讲解与课堂上生...

(硕士)学术交流与学术报告心得体会

XX大学研究生学术交流与学术报告心得体会

参加学术会议心得(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