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方法总结

时间:2024.4.9

用较多的时间寻找线索、收集资料,并拟订一个完善的采访提纲

一般的新闻报道也很重视采访的前期工作,记者应该善于研究分析资料,并以此为据写出采访提纲。但这种资料分析是有限的,采访提纲也是粗略的。因为一般新闻采访最主要的目的是得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实。所以,只要记者精于提问,往往就会有收获。然而,单个的、相对独立事实的深度对于深度报道是不够的。在Why(原因)和How(怎么样)上的探究,使背景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成为深度报道采访前期工作中新闻工作者耗费大量精力的地方。 首先,通过对社会现实状态和发展变化的研究分析,找准受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能否准确、敏锐、富有远见地选择报道题材直接关系到深度报道的成功与否。这就要求记者对现实生活要有敏锐的嗅觉,对社会动态有明智的把握。《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是以深度报道见长的专栏,那些看似冷点的新闻事件,却正是一段时间内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冰山一角”,新闻记者通过艰苦的调查研究在凌乱琐碎的线索中找到适宜的报道题材。

其次,作好背景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新闻事件的背景大致包括:补充性的历史资料、展示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资料、提供人物必要经历的资料、数据性的事实等,收集并分析这些背景材料对深度报道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对报道的全过程也有深远的推动作用,包括帮助记者获得采访机会、迅速进入采访角色和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中央电视台记者水均益为了能独家采访基辛格博士,就在准备了大量相关背景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基辛格博士的性格特点,然后直接打电话同基辛格的办公室联系采访事宜,还当面向办公室工作人员阐述了基辛格接受采访的种种好处,最终使基辛格接受了独家访问。

最后,拟订一个全面的、深入的、思路清晰的采访提纲。采访提纲是记者逻辑思维和思考问题层次的体现,一个好的采访提纲,能够帮助记者坚定信心,临阵不乱、掌握采访的主动权,使采访得到完善的结果。杜骏飞在《深度报道原理》一书中提到,美国内华达新闻学教授拉鲁·吉尔兰德曾在拟定采访提纲方面推出了设计问题的辅助公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提醒记者在设 计提问时应该涉及到下列一些具体的问题:

目标———你们(或组织)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障碍———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吗?目前的阻力是什么?

解决———你们是怎样对付这些难题的?是否有解决矛盾的计划?

开始———这一设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根据谁的意见提出的?

当然,采访提纲的拟订还和记者本人的采访习惯、交流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但确保问题的独特、准确、连贯、创意、引人入胜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归根结底,一次采访无非是一场生动活泼而富于思想的交谈,具体的提问技巧包括:

1、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这种方法是一开始就提出硬性的、紧扣主题的问题,然后扩展为比较笼统的问题。它适用于采访那些善于言辞、敏于思考、感觉自信的对象。开门见山会让对方觉得你坦率有效率,切中要害可以使对方觉得你懂行,值得交谈。

2、由浅入深,追问问题,发掘未知的细节。深度报道的提问有许多尖锐的问题,有时难免让记者碰壁,采访对象要么 拘谨不安,支支吾吾,谈不到要害,要么有心拒绝,闪烁其辞,加以敷衍。这就要求记者具备追问的毅力和技巧。可以先用一些宽泛的话题缓解气氛,逐渐引入正题;或旁敲侧击,追本溯源,引出未知的细节。

3、诱导性的提问,引出生动活泼、论点鲜明的谈话。在诱导性提问中,采访对象得有较好的敏感性,并肯于争辩,而记者则需要掌握好谈话的时机,运用语气、声调或措辞来引诱对方作肯定性回答。诱导性提问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取决于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建立融洽关系的程度。因为诱导性提问容易使谈话达到互不相让的地步,但只要融洽关系得以保持,便可能引出意想不到的真话。

4、适度的沉默。沉默也是深度报道采访提问中的一个重要的技巧,因为深度报道的提问多是要点性、针对性、独家类的提问,需要给采访对象留出思考和阐述问题的时间。聪明的记者一般不会打断采访对象的话,这样可能得到直接询问得不到的情况。故意地不露声色,有时同样有效。美国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迈克·华莱士说:“我发现,在电视采访中最有趣的做法就是问一个漂亮的问题,等对方回答完毕你再沉默三、四秒钟,仿佛你还在期待着他更多的回答。你知道会怎样吗?对方会感到有点窘促而向你谈出更多的东西。”

善于观察与倾听,捕捉采访问答中所不能显现的事实。艾丰提醒所有的记者“在采访时别忘了带上眼睛和耳朵”。我们强调观察和倾听是因为深度报道采访需要记者全身心地投入,许多鲜为人知的原因和珍贵的新闻事实,都是记者调动所有感官包括心灵去感知到的。

(1)选择正确的视角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这个视角可能是指宏观的,把握事物相互关联的全局视角;也可能是指记者个人情感、思想的视角;还可能是指在现场观察时的微观视角。总之,正确的视角加上细致的观察,会让记者获得准确的、直接的、富有特征的资料。

(2)做一个有心的听众,邝云妙在《当代新闻采访学》中提出:一名记者,特别是一名老练的记者,应该是最善于倾听的人,而不是喋喋不休的人。的确,善于倾听的记者往往更容易有丰厚的收获,也更容易与采访对象沟通。稍纵即逝的新闻线索,谈话对象的弦外之音,都会因为你的有心倾听而被发掘,对新闻事实的领悟或许就会更接近其本来面目。

采访具体要求:

1.时间、地址的预约;

2.如有变动,第二方案的制定;

3.采访内容的拟定,包括问题的准备;

4.事前对采访对象的背景了解和资料收集;

5.事前对中大历史(包括康乐园和石牌)要有一定了解;

6.对于是否可录音和照相要事先询问被采访者;

7.采访进行时对主题的把握(尽量不要离题)、时间的控制;

8.采访时要与被采访者形成互动;

9.采访时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语速、说话的清晰和明了;

10.采访时遇到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时提问,绝对避免主观编造和添加;

11.采访后可询问是否可以提供相关资料;

12.赠送一定的礼品表示感谢;

13.将完成的采访稿寄回给被采访人,请其过目并可适当让其修改;

14.将最终出版物寄何祚欢:做个不可替代的人

做研究,要有自己的体系,要有别人替代不了的角度。

?

何祚欢

19xx年x月生于武汉

19xx年毕业于武汉一师

19xx年调入武汉市说唱团,专攻湖北评书。曾任武汉市说唱团演出队长、创作组长、团长、艺术指导

现任 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华说唱艺术研究中心常务理事。湖北 省文联副主席,湖北省曲协副主席,武汉市文联副主席、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华中师大等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或特约研究员。武汉市

创作中心主任。一级演员。

?

作品

已发表和出版的作品计200余万字,研究文章近30万字,有专著两册,杂文、小说30余万字。

?

获奖

短篇评书《挂牌成亲》获全国优秀短篇曲艺作品一等奖;

长篇评书《杨柳寨》获文化部举办“全国优秀曲艺(南方片观摩演出)”创作、表演双一等奖; 由创作小说改编的同名戏剧《养命的儿子》获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 曾两度被评为“武汉地区十佳演员” 19xx年x月参加“中国评书十大邀请赛”获“花溪杯”;

19xx年获“湖北省文艺明星奖”

19xx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xx年大型戏剧《穆桂英休夫》获曹禺戏剧文学评奖提名奖

?

“不可替代意识”

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同理,也能理解,人人生而唯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能成为不可替代的人。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富有意义、重于泰山,而不是粗俗地一贯地谋出名呢?经过了何老师的一番谈话后,笔者认为,如同老早就为人们所接受的“忧患意识”一样,我们每一个人,同样需要在心中树立起“不可替代意识”。 聊起何祚欢,人们每每想到的就是他讲评书一流,可惜,就像“了解钱钟书,大家只知道他博学而并没有注意到他也是个多识的人一样,其实他自己有很多观点,如写在人生边上的观点”,何老师也有许多还不为人知的方面。关于最近启动的《武汉城市记忆工程——武汉工商业家族口述史》项目,他是这样说起自己做关于武汉工商业家族采访的原因:“我全身心投入《武汉工商业家族口述史》这项工程,它对我在写书说书上带来的帮助已不重要了,而对这个城市来说是一次抢救性复原历史的机会。从每个人的口中记录一些谈资,积累的总和就是武汉的历史。它的紧迫性在于,这几年内不抓紧进行采访整理,有很多人就要告别人世,把历史的记忆带走。其目的是为后人留下研究武汉商业文化的原始资料。”是的,在这一点上,为武汉留住工商业家族史,他是第一个人,是第一个发现这个缺口并及时补救的人。

在听何祚欢讲关于研究和教育的看法时,我们隐约感受到作为一个大家,其显现出的“不为人所能替代”的风范。由胡适论《三国演义》说起,再到中国新史学开山鼻祖王国维,他明确表示了自己的态度:“做学问,要像他们两一样,看待一个问题时有自己的体系,有别人

替代不了的角度。”教育也应如此,如果老师只是照着书本或老师的老师教的内容授课,在应试教育熏陶下的学生只求一个答案,那么学问永远都不能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记得我还跟你们差不多大的时候就当老师了,教过拼音,教过修辞。我跟学生说这样是‘b’,那倒过来呢,是‘p’,记住了没有?大家都记住了。我用相声给学生讲修辞、讲顶真、讲重复,老百姓爱听,我就用这种方式教他们,大家就都懂什么是修辞了。所以说,不管用什么方式,懂了就是目的。真传就是一张纸!”

只有真正去思考、理解一个问题,有了自己的想法,才能变着法子,横着说、竖着说、打乱着说,用自己擅长的、熟悉的和大家喜欢的方式传播思想。

“那何老师您是如何想到要写书的呢?”

“第一,如果照着别人写好的说书,那不是我的表达方式。第二,不能光知道说书,否则成了赚饭钱的工具;事实上,评书不允许只知道说书,譬如讲到中国古代朝代时,就有必要知道相关的知识,在了解这些知识的时候,必然会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感悟,这些都可以运用到评书中。而我思考的东西,我的认识和想象都成了我创作小说的来源。我希望,我的创作是不受时代限制的。”

?

影响人的艺术

笔者想,一个人如果活得唯一且不可替代,那么他一定有某些方面是走在前头并且影响着后人的。“一个城市,拥有老百姓自发热爱的家喻户晓的艺术家,是一种幸福。就像北京拥有侯宝林,天津拥有马三立,铁岭拥有赵本山,武汉也拥有何祚欢。”没有一个武汉人不认识何祚欢,武汉人听着何老师的评书长大。那为什么他能在武汉人心中有如此不可替代的地位呢?笔者认为,首先他是一个能想得清楚和说得清楚的人。他的思想不是只狭隘于一个领域,而是在多个方面都深有见解。正如他所说:“所有的文艺家都应该是杂家,搞艺术的人决不能单一发展。”

?

何祚欢答学生问(略)

?

?

?

何祚欢是个随遇而安、对什么都感兴趣的人,他说只要生活保持基本水平,工作匀速运动就可以了。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里,他秉持着自己的学习理念,以一个清醒的头脑时刻思考着,用自己独特的思维角度和广博的知识、广泛的兴趣爱好,为武汉这座魅力城市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城市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

送一份给被采访人并再次表示感谢


第二篇:新闻采访方法总结


用较多的时间寻找线索、收集资料,并拟订一个完善的采访提纲

一般的新闻报道也很重视采访的前期工作,记者应该善于研究分析资料,并以此为据写出采访提纲。但这种资料分析是有限的,采访提纲也是粗略的。因为一般新闻采访最主要的目的是得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实。所以,只要记者精于提问,往往就会有收获。然而,单个的、相对独立事实的深度对于深度报道是不够的。在Why(原因)和How(怎么样)上的探究,使背景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成为深度报道采访前期工作中新闻工作者耗费大量精力的地方。 首先,通过对社会现实状态和发展变化的研究分析,找准受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能否准确、敏锐、富有远见地选择报道题材直接关系到深度报道的成功与否。这就要求记者对现实生活要有敏锐的嗅觉,对社会动态有明智的把握。《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是以深度报道见长的专栏,那些看似冷点的新闻事件,却正是一段时间内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冰山一角”,新闻记者通过艰苦的调查研究在凌乱琐碎的线索中找到适宜的报道题材。

其次,作好背景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新闻事件的背景大致包括:补充性的历史资料、展示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资料、提供人物必要经历的资料、数据性的事实等,收集并分析这些背景材料对深度报道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对报道的全过程也有深远的推动作用,包括帮助记者获得采访机会、迅速进入采访角色和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中央电视台记者水均益为了能独家采访基辛格博士,就在准备了大量相关背景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基辛格博士的性格特点,然后直接打电话同基辛格的办公室联系采访事宜,还当面向办公室工作人员阐述了基辛格接受采访的种种好处,最终使基辛格接受了独家访问。

最后,拟订一个全面的、深入的、思路清晰的采访提纲。采访提纲是记者逻辑思维和思考问题层次的体现,一个好的采访提纲,能够帮助记者坚定信心,临阵不乱、掌握采访的主动权,使采访得到完善的结果。杜骏飞在《深度报道原理》一书中提到,美国内华达新闻学教授拉鲁·吉尔兰德曾在拟定采访提纲方面推出了设计问题的辅助公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提醒记者在设 计提问时应该涉及到下列一些具体的问题:

目标———你们(或组织)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障碍———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吗?目前的阻力是什么?

解决———你们是怎样对付这些难题的?是否有解决矛盾的计划?

开始———这一设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根据谁的意见提出的?

当然,采访提纲的拟订还和记者本人的采访习惯、交流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但确保问题的独特、准确、连贯、创意、引人入胜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归根结底,一次采访无非是一场生动活泼而富于思想的交谈,具体的提问技巧包括:

1、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这种方法是一开始就提出硬性的、紧扣主题的问题,然后扩展为比较笼统的问题。它适用于采访那些善于言辞、敏于思考、感觉自信的对象。开门见山会让对方觉得你坦率有效率,切中要害可以使对方觉得你懂行,值得交谈。

2、由浅入深,追问问题,发掘未知的细节。深度报道的提问有许多尖锐的问题,有时难免让记者碰壁,采访对象要么 拘谨不安,支支吾吾,谈不到要害,要么有心拒绝,闪烁其辞,加以敷衍。这就要求记者具备追问的毅力和技巧。可以先用一些宽泛的话题缓解气氛,逐渐引入正题;或旁敲侧击,追本溯源,引出未知的细节。

3、诱导性的提问,引出生动活泼、论点鲜明的谈话。在诱导性提问中,采访对象得有较好的敏感性,并肯于争辩,而记者则需要掌握好谈话的时机,运用语气、声调或措辞来引诱对方作肯定性回答。诱导性提问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取决于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建立融洽关系的程度。因为诱导性提问容易使谈话达到互不相让的地步,但只要融洽关系得以保持,便可能引出意想不到的真话。

4、适度的沉默。沉默也是深度报道采访提问中的一个重要的技巧,因为深度报道的提问多是要点性、针对性、独家类的提问,需要给采访对象留出思考和阐述问题的时间。聪明的记者一般不会打断采访对象的话,这样可能得到直接询问得不到的情况。故意地不露声色,有时同样有效。美国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迈克·华莱士说:“我发现,在电视采访中最有趣的做法就是问一个漂亮的问题,等对方回答完毕你再沉默三、四秒钟,仿佛你还在期待着他更多的回答。你知道会怎样吗?对方会感到有点窘促而向你谈出更多的东西。”

善于观察与倾听,捕捉采访问答中所不能显现的事实。艾丰提醒所有的记者“在采访时别忘了带上眼睛和耳朵”。我们强调观察和倾听是因为深度报道采访需要记者全身心地投入,许多鲜为人知的原因和珍贵的新闻事实,都是记者调动所有感官包括心灵去感知到的。

(1)选择正确的视角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这个视角可能是指宏观的,把握事物相互关联的全局视角;也可能是指记者个人情感、思想的视角;还可能是指在现场观察时的微观视角。总之,正确的视角加上细致的观察,会让记者获得准确的、直接的、富有特征的资料。

(2)做一个有心的听众,邝云妙在《当代新闻采访学》中提出:一名记者,特别是一名老练的记者,应该是最善于倾听的人,而不是喋喋不休的人。的确,善于倾听的记者往往更容易有丰厚的收获,也更容易与采访对象沟通。稍纵即逝的新闻线索,谈话对象的弦外之音,都会因为你的有心倾听而被发掘,对新闻事实的领悟或许就会更接近其本来面目。

采访具体要求:

1.时间、地址的预约;

2.如有变动,第二方案的制定;

3.采访内容的拟定,包括问题的准备;

4.事前对采访对象的背景了解和资料收集;

5.事前对中大历史(包括康乐园和石牌)要有一定了解;

6.对于是否可录音和照相要事先询问被采访者;

7.采访进行时对主题的把握(尽量不要离题)、时间的控制;

8.采访时要与被采访者形成互动;

9.采访时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语速、说话的清晰和明了;

10.采访时遇到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时提问,绝对避免主观编造和添加;

11.采访后可询问是否可以提供相关资料;

12.赠送一定的礼品表示感谢;

13.将完成的采访稿寄回给被采访人,请其过目并可适当让其修改;

14.将最终出版物寄何祚欢:做个不可替代的人

做研究,要有自己的体系,要有别人替代不了的角度。

?

何祚欢

19xx年x月生于武汉

19xx年毕业于武汉一师

19xx年调入武汉市说唱团,专攻湖北评书。曾任武汉市说唱团演出队长、创作组长、团长、艺术指导

现任 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华说唱艺术研究中心常务理事。湖北 省文联副主席,湖北省曲协副主席,武汉市文联副主席、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华中师大等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或特约研究员。武汉市

创作中心主任。一级演员。

获奖

短篇评书《挂牌成亲》获全国优秀短篇曲艺作品一等奖;

长篇评书《杨柳寨》获文化部举办“全国优秀曲艺(南方片观摩演出)”创作、表演双一等奖; 由创作小说改编的同名戏剧《养命的儿子》获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 曾两度被评为“武汉地区十佳演员” 19xx年x月参加“中国评书十大邀请赛”获“花溪杯”;

19xx年获“湖北省文艺明星奖”

19xx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xx年大型戏剧《穆桂英休夫》获曹禺戏剧文学评奖提名奖

?

“不可替代意识”

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同理,也能理解,人人生而唯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能成为不可替代的人。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富有意义、重于泰山,而不是粗俗地一贯地谋出名呢?经过了何老师的一番谈话后,笔者认为,如同老早就为人们所接受的“忧患意识”一样,我们每一个人,同样需要在心中树立起“不可替代意识”。 聊起何祚欢,人们每每想到的就是他讲评书一流,可惜,就像“了解钱钟书,大家只知道他博学而并没有注意到他也是个多识的人一样,其实他自己有很多观点,如写在人生边上的观点”,何老师也有许多还不为人知的方面。关于最近启动的《武汉城市记忆工程——武汉工商业家族口述史》项目,他是这样说起自己做关于武汉工商业家族采访的原因:“我全身心投入《武汉工商业家族口述史》这项工程,它对我在写书说书上带来的帮助已不重要了,而对这个城市来说是一次抢救性复原历史的机会。从每个人的口中记录一些谈资,积累的总和就是武汉的历史。它的紧迫性在于,这几年内不抓紧进行采访整理,有很多人就要告别人世,把历史的记忆带走。其目的是为后人留下研究武汉商业文化的原始资料。”是的,在这一点上,为武汉留住工商业家族史,他是第一个人,是第一个发现这个缺口并及时补救的人。

在听何祚欢讲关于研究和教育的看法时,我们隐约感受到作为一个大家,其显现出的“不为人所能替代”的风范。由胡适论《三国演义》说起,再到中国新史学开山鼻祖王国维,他明确表示了自己的态度:“做学问,要像他们两一样,看待一个问题时有自己的体系,有别人替代不了的角度。”教育也应如此,如果老师只是照着书本或老师的老师教的内容授课,在应试教育熏陶下的学生只求一个答案,那么学问永远都不能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记得我还跟你们差不多大的时候就当老师了,教过拼音,教过修辞。我跟学生说这样是‘b’,那倒过来呢,是‘p’,记住了没有?大家都记住了。我用相声给学生讲修辞、讲顶真、讲重复,老百姓爱听,我就用这种方式教他们,大家就都懂什么是修辞了。所以说,不

管用什么方式,懂了就是目的。真传就是一张纸!”

只有真正去思考、理解一个问题,有了自己的想法,才能变着法子,横着说、竖着说、打乱着说,用自己擅长的、熟悉的和大家喜欢的方式传播思想。

“那何老师您是如何想到要写书的呢?”

“第一,如果照着别人写好的说书,那不是我的表达方式。第二,不能光知道说书,否则成了赚饭钱的工具;事实上,评书不允许只知道说书,譬如讲到中国古代朝代时,就有必要知道相关的知识,在了解这些知识的时候,必然会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感悟,这些都可以运用到评书中。而我思考的东西,我的认识和想象都成了我创作小说的来源。我希望,我的创作是不受时代限制的。”

?

影响人的艺术

笔者想,一个人如果活得唯一且不可替代,那么他一定有某些方面是走在前头并且影响着后人的。“一个城市,拥有老百姓自发热爱的家喻户晓的艺术家,是一种幸福。就像北京拥有侯宝林,天津拥有马三立,铁岭拥有赵本山,武汉也拥有何祚欢。”没有一个武汉人不认识何祚欢,武汉人听着何老师的评书长大。那为什么他能在武汉人心中有如此不可替代的地位呢?笔者认为,首先他是一个能想得清楚和说得清楚的人。他的思想不是只狭隘于一个领域,而是在多个方面都深有见解。正如他所说:“所有的文艺家都应该是杂家,搞艺术的人决不能单一发展。”


第三篇:新闻采访心得


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准确,更重要的是贴切生活,服务生活,基于这一点,经过我们团队的一致同意,我们确定了我们的采访对象北校区宿管经理冉阿姨,采访的主题是学校是否可以强制没收学生的电器用品,围绕着11月x日物管公司组织本校宿管人员在各个寝室进行了清查行动,没收了大多数学生的生活用品(电饭锅、电磁炉、电老虎等)这件事情,我们展开了一次有趣的采访。

在这次采访当中,作为事件的一方,由于采访对象的特殊身份和采访主题的针对性比较强,交谈的话题相对敏感,我们的团队在采访前作了充分的材料准备,避免了话题触及到采访对象的利益,我认为这点做的很明智。人都是有戒备心,更何况我们也参与了这次事件,所以我们以趣味的问题做引导,巧妙地引发采访对象的沿主题去交谈。我们按事件的主次顺序的先从是否没收学生的生活用品,何时没收,相关的规定具体是如何说的。通过这些基本问题,我了解到这次清查活动的原由、清查活动中的具体事项、清查活动中遇到的麻烦。通过,几个问题的交谈之后,解除了冉经理的戒备心,但有迎来一个难题,冉经理认为他们是按学校的消防章程上面的规定实施没收的,我们的话题中提到了《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生管理手册》的一项规定,学校不可没收学生的非违法财产。这两个相关规定发生了冲突,出于学生考虑一味的去辩证,强调学校的做法不正确,导致话题一度中断,这是我们的缺点。

由于冉经理是首次接受采访不免在心理上有些紧张,我观察到了她的面目表情有些诧异,我机灵应对微笑着,把话题转开了,谈到她的日常工作上。然后,谈到生活用品,作为一名家庭主妇,他敞开了话题。不打开采访对象的心,就得不到真的信。这是一个宝贵的经验。

作为一名新闻媒体的传播者,不下真功夫去采访时难以来成为具有真实才是学知识渊博的记者的,闭门造车肯定是造不出的。新闻采访是需要亲临实境去践行的,这样才会有真情实感,写出来的稿子、制作出来的节目才有有新闻性、描述的字句准确。正所谓事必躬先,功在于行。说到底,就是根深才能叶茂。写出来的作品才有高度、深度。在此,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五点。

1、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所以,我们就从身边做起,采访我们身边的人,话题是我们熟悉的事情,我们也参加了这次事件,所以在采访中,我们提到的问题更不可能虚假。做笔录的时候,我们就按采访对象和记者的原话记录了采访的中语言。冲学习新闻的第一天起,我就深刻地明白一个道理,新闻的价值在于给受众一个真实的信息。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关系到一家媒体发行的消息是否具有权威性、公信力,但更加社会的公共道德。从而影响媒体的发展状况。据新华社11月x日专:英国广播公司(BBC)15日宣布与保守党籍上议员阿利斯泰尔·麦卡尔平达成庭外和解,想BBC失实性侵丑报道对象支付18.5万英镑的惨痛代价。16日当天BBC由于这一事件导致股票下跌,BBC发行的报纸、杂志交易数量同期下降30%,播放的广播收听率同期下降20。那么如何做到新闻真实呢?简单的说,采访、写作、取材都需要做到几点要求,不浮夸、不能以偏盖面、画蛇添足、捕风捉影、捕风捉影、拔苗助长。

2、这次采访,我深切的感到,我们的材料还有欠缺,比如,如何避免采访主题刺激到采访对象。在采访前,我们要预约,不然冒然的去采访,采访对象心理不免会紧张。这次取材过于平铺,没有多大的新意,不应该单方面从社会的角度考虑学生的在冬天遇到的困难,更应该考虑到是否学校没收学生生活用品上去拓展问题,使采访更有深度。在采访前,我们要慎重选材,主题要明确,立意要新颖,这就要求我们提高我们的新闻敏感性,广泛的学习各个学科的知识,厚积才能薄发。我第一次去采访的时候,老师说:“新闻采访,是一件艺术的事情,靠的是积累,不是所

有的画家都靠的是灵感。新闻采访犹如采购员去街上买菜,不是见什么菜就买什么菜,而是要挑选精品,采买顾客喜爱的蔬菜”。当时我听了此话也没琢磨。在一次采访顶效火车站站长过程中,由于欠缺到位的提问材料,导致在访问的时候,好几次口误,语无伦次,毫无针对性。最后,只能勉强的收场。眼下,随着新闻采访的次数的增加,我真正的体会到老师说的话,确实是真理啊!

3、选准新闻角度。在采访的材料准备的问题当中,不应该以狭窄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把自己看成旁观者,这样才能让我们清晰的知道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路。缺乏经验的记者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经验十足的记者按部就班。如今相当多的媒体编辑发行的报道中,只要是涉及到关于国家政策的报道就一个办法——整理式转载。麻木的记者怎么会报道出有新意的新闻呢?记者当注重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哪些新闻可以进行深入挖掘,哪些事件老百姓格外关注。我们要力图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捕捉具有价值的新闻。对重大的事件尽可能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并且联系社会,联系群众。著名电视台主持人杨澜女士认为:“没有不好报道的话题,只有不用心的记者。面对同一事件或人物,要想吸引我们的观众,只有集中我们的思维去感染他们”。他这句话耐人寻味,它的中心观点,我可以这样理解,整个新闻事件的报道只有一个,事件中的材料中不可或缺,但这些材料可以服务很多吸引受众的角度。那么,如何去取材呢?第一,新闻题材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题材源于社会中细心的观察和积累,这样在写作时便于拿捏报道的力度,因为我们既是观众,也是观众的眼睛。第二,善于拓展自己的消息渠道,从而提高写作内容的质量以及可信度。德国弗兰克·泽林表示,信息不过跑向我们的怀抱,信息在路边的乞丐的空中,在办公室焦虑的经济师的报告上,信息在??,要得到他们的信息我们只有去结交他们,不管你喜欢或讨厌。记得在一部电影中,女主人翁是一个善于交际的母亲,她在瞳儿子的同学闲谈中,无意得知古巴一位领导人是美联邦调查局派间谍秘杀的信息,立即做了笔录,尽管她不是很相信这个

孩子。最终经过诸多的努力报道一则国际新闻并获得普利策新闻奖,我并不在乎她获得多大殊荣,我看中的是她强烈的为获得信息的欲望以及愿意付诸实践行动的精神力量。

4、新闻讲究以“形”写“神”,记得初学拍摄照片的时候,总是愚钝,找不到感觉,拍不出独特的风格,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去抓住人物的“神态”,拍摄的角度表达不出新闻想要表达的凸显面。每次图片出来后,很懊恼。

在写完稿子的时候我把笔录做了一次检查,同时,让同学找出这次采访存在的缺点,通过他们的指点,我整理了一下笔录,反省同学们指出的问题做笔录不经要快速而且要细心,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要把笔录给采访对象核对校正,去粗取精。采访时要察言观色,围绕核心问题去挖掘新闻的深度和广,采访结束之后,要急时整理笔记,反复斟酌,不能把新闻隔得太久,保证新闻写作的质量,也保证了新闻的时效性。

5、我认识到我写的文章只是肤浅的叙述新闻内容,注重的只是过程,没看到新闻的重要意义除出了信息还有让受众得到去思考问题。切入点达不到以小见大的基本要求,太过刻板,经多次的学习、模仿和实践的体验下来,渐渐去除了庸俗,毕竟问题要服务于主题,学会了用睿智的眼光去审视材料,缩短了采访提问的字数,认真准确的提炼主题,精简导语,充实主体,富有深度的从主体思想去安排结尾,轻松的完成写作

通过多次的理论与实践的碰撞,我深刻体会到,要做好一次成功的采访必须有充分的访前准备,深刻了解采访对象,准备的材料必须具针对性。采访的过程中要灵活,保持头脑清醒,紧紧扣住主题,引导采访对象沿新闻主题的思路去交谈。

11级新闻班 张建

20xx30221065

更多相关推荐:
新闻采访心得

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准确,更重要的是贴切生活,服务生活,基于这一点,经过我们团队的一致同意,我们确定了我们的采访对象北校区宿管经理冉阿姨,采访的主题是学校是否可以强制没收学生的电器用品,围绕着11月x日物管公司组…

新闻采访学知识点总结

新闻采访学采访记者为取得新闻材料而进行的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像录音录像等活动记者的类型1专业记者定义专门采访报道某一领域的记者如专门采访报道农业领域的记者称农业记者专门采访报道工业领域的记者称工业记者等等专业记者...

新闻采访写作的心得体会

关于新闻采写的一些体会这学期前前后后也采访了许多人,涉及的面我个人觉得还是比较广泛的,但是没能采访到真正的“高层”人物还是比较遗憾。从刚开始的紧张羞涩,渐渐地到驾轻就熟,对于刚开始接触的人物采访我自己还是有着较…

学习《新闻采访》心得

汉语本102班黄燕梅100110402020学习《新闻采访》的心得新闻采访是一门新闻的专业课,同时也是让人受益匪浅的一门课。这个学期学了这门课,让我知道了如何了解人了解事,同时也使我对新闻产生了兴趣。下面我就自…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重点总结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重点总结编导102班杨洪江一1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2新闻写作为新...

新闻采访认识实习总结

新闻采实习总结访认识一、实习认识一个星期的新闻采访实习生活就这样结束了,一个星期弹指一挥间就毫无声息的流逝,就在此时需要回头总结之际才猛然间意识到日子的匆匆。开始怀念起了我们一行四人第一次出去采访的那一个星期的…

心得体会范文新闻采访心得

心得体会范文新闻采访心得一开始应该是兴奋吧,小时候一直想要当记者,因为感觉记者是正义和破解黑暗的化身,现在终于有了能够实施的可能。在老师要求写采访提纲时也很认真,选好“摆地摊”这个主题后,便开始想各种问题。一开…

一线采访总结

5月x日至5月x日,我们一行人在XXX的带队下,历时10天到采油二厂、输油二处、采油七厂经行一线新闻采访。采访期间,我们充分发散思维,寻找两点新闻,克服各种困难,完成电视新闻8条,现已上传X条,还有X条稿件也…

新闻采访提纲要领、格式及范文

【新闻采访提纲】【格式】【要领】【范文】20xx-05-0817:41一。新闻采访提纲的格式其实是不受拘泥的,只要具备一下几点即可:1.采访目的2.采访方式3.采访对象4.提问提纲:(1)(2)...5.采访步…

新闻宣传工作总结

20xx年度新闻宣传工作总结社区卫生管理科(20xx年x月x日)20xx年,社区科新闻宣传工作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区卫生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围绕医改唱响主旋律,加大宣传树立好形象”的工作思…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重点总结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重点总结-----------------------------------一、1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①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②新闻采访是新闻传…

网政中心采访部总结

20xx--20xx学年第二学期网政中心采访部工作总结网政中心采访部20xx.6.27这个学期我院的各项活动即将结束了,各方面工作也已经进入了总结阶段,在本学期,一如既往,我院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活…

新闻采访总结(3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