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理解和评价文言文的思想内容

理解和评价文言文的思想内容

【学习目标】

1、了解并认识关于文言文思想内容的中考常见考查方式;

2、学会理性理解文言文的思想内容,从容答题。

【学习重难点】

1、关于文言文的思想内容的中考考点;

2、掌握理解和评价文言文的思想内容的方法技巧。

【方法点拨】

一、考点概述

文章的思想内容,归纳起来,主要指两点:一是文章所运用的全部材料;二是作者运用这些材料所表达的观点、见解、主张、感受和思想倾向。中考中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评述材料在文中的作用;

2、评述作者提出某种观点态度的原因;

3、评述文章的主旨,题型多以选择题为主,有时也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二、方法技巧

分析和理解是评价的前提与基础,评价则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进行评论。因此在评价时要注意:

1、具体地分析。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或是把自己的猜测和没有根据的材料无限夸大。

2、客观地评价。对于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和作家的观点态度,应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即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方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随意评说。在评价时,社会时代背景、作家生平思想、作品创作实际,都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3、历史地评价。对文言文文章的分析和评价还要从社会历史的实际出发,而不能用今天的观点去强求古人。

三、通过对文章的解读,了解方法,把握文意

1、预读文意题,以题悟意

此题设置上常常是选择对思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选项。这意味着另外的三个选项

是对文意理解正确的可供参考的。

2、初读选文,整体感知。圈点勾划,以“文”会意

这个过程实际是对全文信息的删选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⑴圈画可能干扰阅读的文字(明专有名词)

⑵圈画重要信息句(明人事)

…… …… 余下全文

篇二 :指导学生用点评法阅读文言文

指导学生用点评法阅读文言文

长寿路学校 彭玉华

点评是我国传统的做读书笔记的方法。评,即评论。这种评论是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上的要点以及用词造句方面的特点用简洁的语言,画龙点睛式地略加评议。点,即圈点。古人读书用画“圈”断句,画“点”表示佳句。这和我们今天读书的圈点勾画不完全相同。人们习惯上说的“评点”,指的是前一种,即画龙点睛式的句、段之间的评述。

在初中的文言文教学中,我尝试指导学生用点评法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古人读书提倡“熟读精思”,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并开始接触了一些文言文,初步具备了进行点评的条件。教师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将所读文章的词句、段落、篇章、内容等诸方面的精妙之处表达出来,促使他们仔细研读、反复揣摩。这样,就把阅读、思维、表达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具体做法有以下一些。

一、教给方法 简明扼要地介绍传统的做点评读书笔记的方法,重点讲清点评的内容、形式、目的等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做点评读书笔记的一般常识。

二、示范引路 以学生熟悉的文言文做示范点评,使学生有“规”可循,有“矩”可蹈,起到引路作用。我选择《口技》第一段示范点评如下。

京中有善口技者。[开篇入题,简介表演者。“善”字精当,为文章主眼。]会宾客大宴,[为下文写听众反应作伏笔。]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交代演出场地、道具。]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宣告开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开场前听众表现。“寂然”写宾客静待神情,为下文制造气氛。]

本段写口技表演前的情况。四句话交代了表演者、时间、地点、道具和宾客。

三、选择段落 点评形式的读书笔记适合于短篇。对于初学点评者更应精选段落。所选段落,在字、词、句、内容诸方面确有可评之处。据此,我选择了《小石潭记》第二自然段作为首次评点练习内容。

…… …… 余下全文

篇三 :文言文翻译评分补充细则(第7题)

文言文翻译评分补充细则

7(1)【答案】(崔瑗)自认为再作贵戚的官吏,未被重用却遭贬斥,于是以有病为借口坚决推辞了。(得分点:遇、固、辞各1分,句意2分)

【补充细则】:

1“遇”译为“被重用”○“被赏识”给分,译为“遇到”“遭遇”不给分。

2“固”译为“坚决”○“坚持”“毅然”给分,译为“固执”不给分。

3“辞”译为“推辞”○“拒绝”给分,译为“辞退”“辞职”“离开”“辞去”不给分。 4关键词有错字不给分。 ○

5译出 “自以再为贵戚吏” 大意给1分,译出 “不遇被斥,遂以疾固辞” 大意给1○

分。

7(2)【答案】他的《南阳文学官志》被后世称赞,那些擅长写文章的人都自认为赶不上他。(得分点:称、“称于后世”被动句式、以各1分,句意2分)

【补充细则】:

1称:第一种情况,如果“于”表被动,那么“称”译为“称赞”○“盛赞”“赞许”“称颂”“称道”给1分,译为“出名”“闻名”“流传”不给分。译出被动句给1分。

第二种情况,如果“于”译为“在”,译出“闻名于后世”给关键词和句式2分。 2 “以”译为“认为”○“觉得”给分,不译或错译不给分。

3关键词有错字不给分。 ○

4译出“其《南阳文学官志》称于后世”大意给1分,译出“诸能为文者皆自以弗及”给○

1分。

…… …… 余下全文

篇四 :【导学教程】20xx高考语文总复习古诗文阅读能力提升:第2章第4节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二部分 第二章

第四节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提升]

[限时45分钟]

1.(2013·重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酬孝峙①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 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解答时首先应关注诗句本身,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不仅要关注人物的肖像,更要注意诗句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物的精神风貌。本词中的人物形象即词人的自我形象。上片一、二句是对作者的外貌刻画,结合作者所处时代来看,词人自己显得与众不同,短发长须、眉毛棱角高突,病容憔悴怪异,这与当时清初人们的长辫有明显差别,这也正是作者精神思想的表现,表示出自己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态度,说明自己不忘明朝遗民的身份,体现了作者的勇气和傲岸的民族气节。尽管此时生活环境恶劣艰苦,但自己的意志就如山上石罅中生长的青藤一样坚韧顽强。人物形象刻画的手法在词中比较容易找到的是外貌描写和比喻的修辞。

(2)此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由“折腰”一词可以马上联想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的典故,故“折腰”指做官。解答时首先解释清句子的表面意思,根据字面意思可以分析出“久矣”是回想自己从前做官与陶渊明有同样的“久在樊笼”之感;“谢无能”既是才拙的自谦之语,又是厌恶尘世的牢骚之词,借此表明自己不屑于清廷的笼络,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结合“字字冰”也可联想到“一片冰心在玉壶”,字字如冰可消酷暑,又表现词人初衷不

…… …… 余下全文

篇五 :文言诗文理解鉴赏评价类题型的练习设计的使用和反馈

文言诗文理解鉴赏评价类题型的练习设计的使用和反馈

谢新雅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第一个“文”字,是美好的意思。“言”字,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两字,即书面语言,最后一个“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诗是什么呢?宋严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摘自赵缺《无咎诗三百序》)。诗歌是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只有如此“美好的语言文章”、如此真挚的情感才需要我们去鉴赏。那么,鉴赏又是什么?鉴赏,即运用自己的各种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艺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艺术作品与艺术现象的活动。简言之,是让人们带着愉悦的心情去分析、理解艺术作品,如文学、美术、音乐等等。

这样结合起来,就让我们准备好愉悦的心情,去读我们最美的语言——文言文,最真的情感——诗词。

首先,看诗词鉴赏。

1、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能把握“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狂”字,就算是抓住了诗眼。

2、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读辛弃疾、陆游等南宋诗人的诗词,能不了解金人进逼,仓皇南渡,偏安一隅的宋史?能不去看看这些一心抗金,壮志难酬的文人满腔的悲愤?这种不甘、痛苦、愤懑流露到笔端,那就是《破阵子》那就是《诉衷情》。

3、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如,“尘暗旧貂裘”,作者这里借用苏秦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据《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 …… 余下全文

篇六 :初三语文九下文言文复习提纲

初三语文九下文言文复习提纲

设计人:徐爱莲

一、曹刿论战

一、文学常识

选自,相传是时期所作,是根据体史书。

二、字字落实

齐师伐我 曹刿请见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 何以战 .......衣食所安也 必以分人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也 ..虽不能察 ,必以情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公将鼓之 .....公将驰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既克,公问其故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克之 惧有伏焉 ..望其旗靡” 三、根据课文内容,用文中语句填空

1、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

2、曹刿认为战场上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是“

3、曹刿认为战场上发动追击的最佳时机是“

四、结合人物语言、动作等,说说曹刿和鲁庄公分别是怎样的人。

五、“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目。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

二、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填空

1.《战国策》是西汉末年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_____________的策略和言论。《战国策》在表达方式上长于 和 ,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1

2.《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讽”的意思是 “纳”是从语法上分析是个 式,“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是 。

二、字词

修衣冠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徐公何能及君也 忌不....

自信孰视之 又弗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 臣...

…… …… 余下全文

篇七 :【导学教程】20xx高考语文总复习古诗文阅读能力提升:第2章第4节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二部分 第二章

第四节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提升]

[限时45分钟]

1.(2013·重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酬孝峙①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 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解答时首先应关注诗句本身,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不仅要关注人物的肖像,更要注意诗句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物的精神风貌。本词中的人物形象即词人的自我形象。上片一、二句是对作者的外貌刻画,结合作者所处时代来看,词人自己显得与众不同,短发长须、眉毛棱角高突,病容憔悴怪异,这与当时清初人们的长辫有明显差别,这也正是作者精神思想的表现,表示出自己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态度,说明自己不忘明朝遗民的身份,体现了作者的勇气和傲岸的民族气节。尽管此时生活环境恶劣艰苦,但自己的意志就如山上石罅中生长的青藤一样坚韧顽强。人物形象刻画的手法在词中比较容易找到的是外貌描写和比喻的修辞。

(2)此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由“折腰”一词可以马上联想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的典故,故“折腰”指做官。解答时首先解释清句子的表面意思,根据字面意思可以分析出“久矣”是回想自己从前做官与陶渊明有同样的“久在樊笼”之感;“谢无能”既是才拙的自谦之语,又是厌恶尘世的牢骚之词,借此表明自己不屑于清廷的笼络,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结合“字字冰”也可联想到“一片冰心在玉壶”,字字如冰可消酷暑,又表现词人初衷不

…… …… 余下全文

篇八 :20xx高考语文最后四十天专题突破训练:21古诗文阅读-评价、比较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二模块: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十一 评价、比较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测试时间:150分钟)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2问题。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 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 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注:绿绮,古代著名的琴。

1、李白这首诗写听琴,运用了_______________这一典故。该诗表现音乐的高妙并不是直接写琴声,而是从侧面重点描写______________ 。

2、联系诗中所写的典故和最后一联所写的形象,简要说说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第3题。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3、这首诗主要描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_(不超过5个字);初夏天气的总体特点是

_____________(不超过4个字)。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4-5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

4、开头“莫听”“何妨”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篇借眼前景抒胸中情,诗中的“风雨”是实指,也是隐喻。联系诗人的政治处境,分析“风雨”的喻意,并概括诗歌所表现出的作者的生活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