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写景的古诗名句

写景的古诗名句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3、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中国古代名言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管仲

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 李白 君子戒自欺,求自谦。 ——《海瑞集》 气象谚语

1、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2、 云吃雾下,雾吃云晴。 3、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关于战争的成语 兵荒马乱 兵戎相见 烽火连年

关于生命感悟(珍惜生命)的名言

1、当我活着,我要做生命的主宰,而不做它的奴隶。 ------惠特曼

2、生命在闪光中显出灿烂,在平凡中显出真实。 ------柏克

3、真正的圣者的信条是善用生命,充分地利用生命。 -------赫伯特

写山水田园的古诗名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写意志品质的成语

始终如一 海枯石烂 坚强不屈 见义勇为 歇后语

阿斗的江山——白送 挨了棒的狗——气急败坏 挨了打的鸭子——乱窜 八月桂花开——到处飘香

…… …… 余下全文

篇二 :三年级五句写景的古诗名句

三年级 五句写景的古诗名句,来记一记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王安石)

每一句是什么意思呢?

第一句:浩月当空,照耀在郁郁葱葱的青松上,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这是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呀!

第二句:微风徐来,碧波荡漾,在碧波的映衬下,水鸟显得更加洁白,它们正在欢快地徜徉;青山上的草木繁茂、青翠欲滴,山花怒放,在阳光的映照下火红一片。

第三句:千里莺啼、绿树红花,水乡、村庄、青山、城郭、酒旗,构成了江南的美景。 第四句:路仿佛已经到了尽头,一转弯,出现了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

第五句:作者运用词语的重叠,营造出一幅生机盎然的图画。

看一看每一首诗的全文。

第一首:唐朝王维的?山居秋暝?,全诗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第二首:杜甫的?绝句?,全诗是: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第三首:杜牧的?江南春?,全诗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雨中。

第四首:陆游的?游山西村?,全诗是:莫笑家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农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第五首:王安石的?庚申正月游齐安?,全诗是: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未即此身随物化,年年长趁此时来。

山居秋螟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简析】这首诗将山中的黄昏描绘得令人迷恋。王孙指诗人自己,是反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诗意,说山居的景色特别留人。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诗歌写景的角度

赏析写景特色有以下五个鉴赏的角度:

1、空间角度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2、色彩角度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了。

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作者的感觉是又一个鉴赏角度。

4、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手法。最常见的是一些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前者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后者如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或以虚写实),侧面烘托、白描、渲染、意象组合等。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

举例如下:

(1)虚实结合:王昌龄《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前两句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句虚景,想象别后的情景,虚实结合,扩大意境,深化主题。

(2)动静结合: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 …… 余下全文

篇四 :我把搜集到的写景诗又按季节进行了分类

☆ 我把搜集到的写景诗又按季节进行了分类

我把搜集到的写景诗又按季节进行了分类

??????????????

?

我把搜集到的写景诗又按季节进行了分类

…… …… 余下全文

篇五 :重要写景诗句的赏析

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曲。”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简直被诗化了!苏轼是一个性格很豪放、气质很浪漫的人。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团圍、婵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上片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脱化出来的,李白的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我们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教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然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

…… …… 余下全文

篇六 :诗歌写景的技巧方法经典版本

诗歌写景的方法(上)

诗歌写景的方法主要有描写的顺序、多感官描写、色彩的运用、动静、虚实,修辞(比喻、比拟、夸张等)、白描与细描、对比、渲染衬托、寓情于景等。

(一)描写的顺序。

写景是要有一定顺序的,这样写出的景才层次分明、清晰自然。写景的顺序主要有空间和时间两类:

空间顺序,如远近、高低、上下、点面等;

时间顺序,如一年的春夏秋冬、白天夜晚等。

练习:

1.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碧瓦 范成大①

碧瓦楼头绣幕遮,赤栏桥外绿溪斜。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注]①范成大,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反对和议,力主抗金,收复失地。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是如何描写的?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描绘了色彩绚丽、富有生趣的暮春景象。全诗写景层次分明,前两句由近及远,后两句先高后低。近处,富丽堂皇的碧瓦楼,绣幕低垂;远处,赤栏桥外,一泓清溪横斜,绿水淙淙;空中,杨柳飞絮,漫天飘舞;地下,梨花铺地,洁白如雪。

2.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所写之景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是从面上着笔,用 “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后两句则是从点上着笔,工笔细描特定的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这首诗在写景时点面结合,极有层次感。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 金德淑①

春睡起,积雪满燕山。万里长城横缟带,六街灯火已阑珊。人立玉楼间。 【注】①金德淑,南宋旧宫人,宋亡后流落至元大都,这首词即作于此时。

根据首句和“六街灯火已阑珊”看,这首词是按什么线索写景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是按时间线索写景的。“积雪满燕山”和“万里长城横缟带”是早晨春睡起来所之景,“六街灯火已阑珊”是傍晚之景。作者从春睡起来一直写到傍晚灯火阑珊之时,表明其一整天都伫立于玉楼之上,这就表现出了她内心深重而难以排遣的亡国之痛。

…… …… 余下全文

篇七 :20xx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考纲解读】

【真题共赏】

1(2012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思远人),可以看出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用什么研墨,用泪水也,以泪水研墨,和泪作书。思念到深处,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2(2012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 叶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 …… 余下全文

篇八 :古代诗歌常用的写景手法之动静结合

古代诗歌常用写景手法中的动与静

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而在中国的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法的运用体现得尤其明显。例如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作为古诗中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动静也就必然成为了考察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依据,在考试中常出现“分析写景诗句中的动与静”这一类题型。考生在答这类题目的时候,往往笼统地将这种写景手法概括为动静结合,而实际上,动静结合只是描写景物的动与静中的其中一种类型。除此之外,还有化动为静、化静为动、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运衬动、动静互衬等6种。在答题时,我们不能将这些类型一概而论,而应该做到具体诗句具体分析。下面,就对描写景物中动与静的7种类型作简单介绍。

①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就是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两句,就是视觉之静与听觉之动的

巧妙结合。再如江西诗派潘大临的《江间作四首(其三)》中“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一句,写的是俯视沙滩,一片明亮,原来是一群白鹭栖息于此;仰望天空,天空如此辽阔,一只鸿雁正在振翼高飞,似在后退。用“拳”字形象的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

②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就是把运动的事物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链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