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祭十二郎文》逐字逐句的翻译

《祭十二郎文》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某年某月某日,小叔叔愈,在听到你去世消息的第七天,才能强忍哀痛,倾吐衷情,派遣建中打老远赶去,备办些时鲜食物作为祭品,在你---十二郎灵前祭告: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唉!我从小就做了孤儿——等到长大,连父亲是什么样子都记不清,只有依靠哥哥和嫂嫂。 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哥哥才到中年就死在南方,我和你都年幼,跟随嫂嫂把哥哥的灵柩送回河阳安葬。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后来又和你跑到江南宣州找饭吃,虽然零丁孤苦,但没有一天和你分离过。我上面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

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继承先人后嗣的,在孙子辈中只有你一个,在儿子辈中只有一个。韩家子、孙两代都是独苗,身子孤单,影子也孤单。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 嫂嫂曾经一手抚你、一手指我说:"韩家两代人,就只有你们了!"你当时还小,大概没有留下什么记忆;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我当时虽然能记得事了,但也并不懂得嫂嫂的话有多么悲酸啊!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

我十九岁那年,初次来到京城。那以后四年,我才到宣州去看你。又过了四年,我往河阳扫墓,碰上你送我嫂嫂的灵柩前来安葬。

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 吾去汴州,汝不果来。

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做董丞相的助手,你来看我,住了一年,要求回去接妻儿。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接家眷来与我同住的事儿便化为泡影。

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

…… …… 余下全文

篇二 :祭十二郎文句式及词语

一.古今异义

1 古:离开 今: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

2 古:任何一年的第二年 今:特指今年的下一年

3古:松动。 今:立场不坚定。

二.词类活用 1 2 3 4 5

四.特殊句式

1、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状语后置)

2、吾又罢去 ( 被动句)

3、汝从(吾)于东 (省略句即“汝从我于东”)

4、未可以为信也(省略句。“以”之后省略宾语“之”)

5、何为而在吾侧也 (宾语前置)

五、一词多义 1、诚:①乃能衔哀致诚(诚意,名词)

②诚知其如此(果真,如果,连词)

③所谓天者诚难测(实在,副词)

2、以:①以为虽暂相别(认为,动词)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因为,介词)

3、省:①不省所怙(知道,动词)

②汝来省吾(探望,动词)

4、长:①吾少孤,及长(长大,动词)

②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年长,形容词)

③长吾女与汝女(养育,动词)

5、致:①乃能衔哀致诚(表达,动词)

②将成家而致汝( 使??来,使动)

6、就: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赴、到,动词)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就职,任职,动词)

7、其:

①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她的,代嫂

嫂,代词)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难道,

副词)

④其信然邪?其梦邪?(是??还 是??,动词) ⑤又可冀其成立邪(他们,代词) ⑦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大概,恐怕,副词) ⑧敛不凭其棺(你的,代词) ②诚知其如此(它,代事情,代词) ⑥其又何尤?(这,代词)

…… …… 余下全文

篇三 :祭十二郎文

祭十二郎文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

2.思想教育目标:亲情——真实情感的展示。

3.能力培养目标: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教学重点: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教学难点:祭文的情感。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世界最美的坟墓》等优秀的外国祭文,让我们领略了他们的文化特色,今天我们来看看自己的文化中颇受褒扬的祭文样式——

二、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自幼孤苦好学,锐意上进,贞观八年(7

92)中进士。元和十二年(817)迁刑部侍郎。因阻谏唐宪宗奉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韩愈一生,在政治、文学方面都有所建树,而主要成就是文学。他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进行长期的激烈斗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终于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愈也成了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其文众体兼长,多所创新,气势雄健,语言新颖,说理透彻,逻辑性强,是继司马迁之后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其传世的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三、整体感知

1、齐读全文,体会祭文情感,正音

2、检查预习,请学生分析作者与十二郎的关系

韩愈幼年丧父,靠哥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第二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显得哀婉动人。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因而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祭文中千年绝调”(明代茅坤语)。《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当然,这些说法未免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本文饱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的。

…… …… 余下全文

篇四 :《祭十二郎文》教案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祭十二郎文》教案

A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

2.思想教育目标:亲情——真实情感的展示。

3.能力培养目标: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B.教学重点: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C.教学难点:祭文的情感。

D.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世界最美的坟墓》等优秀的外国祭文,让我们领略了他们的文化特色,今天我们来看看自己的文化中颇受褒扬的祭文样式——

二、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自幼孤苦好学,锐意上进,贞观八年(792)中进士。元和十二年(817)迁刑部侍郎。因阻谏唐宪宗奉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韩愈一生,在政治、文学方面都有所建树,而主要成就是文学。他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进行长期的激烈斗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终于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愈也成了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其文众体兼长,多所创新,气势雄健,语言新颖,说理透彻,逻辑性强,是继司马迁之后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其传世的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三、整体感知

1、齐读全文,体会祭文情感,正音

2、检查预习,请学生分析作者与十二郎的关系

韩愈幼年丧父,靠哥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第二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显得哀婉动人。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因而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祭文中千年绝调”(明代茅坤语)。第 1 页 共 5 页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 …… 余下全文

篇五 :祭十二郎文Microsoft Word 文档

龙南实验中学(宁都春晖学校)高二 年级 语文 学科导学稿

编写人:郑冬华 审稿人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使用时间 年 月 日 使用班级 小组 成员姓名

第五单元: 祭十二郎文

一、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等,理解翻译句子。

2、诵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初步理解课文情感。3、鉴赏语言特色,体会遣词用字的妙处,并把握本文在记叙中抒情的特点。

二、学习重点: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等,理解翻译句子。2、结合文中抒发浓烈情感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和表达效果。

高(中)考要求:

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等,理解翻译句子。

一、预学部分【自主学习】

要点回复

1、文学常识

(1)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个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古文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了这一常规,此文的主旨不在于称颂于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突破四言押韵常规,破骈为散,不拘常规,或散或偶,或长或短,情至而文生,被后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后世祭吊名作如袁枚的《祭妹文》等都受其影响。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 …… 余下全文

篇六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南和一中教与学一体化导学案 高二语文 编写者:李秀芳 使用日期:20xx年 月 日 班级: 姓名:

祭十二郎文

【学习目标】

1、能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能够独立翻译文中重点语句。 2、注意作者感情的复杂沉痛、起伏变化。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宋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写道: “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祭文中千年绝调” ——明代茅坤。 二、相关资料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是《马说》《师说》等。 (2)写作背景

韩愈幼年丧父,靠哥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 …… 余下全文

篇七 :默写名句名篇

默写名句名篇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 姓名: 得分:

训练指要

默写名句名篇,意在引导考生重视诵读、积累、感悟,提高人文素养。本考点要求重在理解和识记。1.熟记课本中要求背诵的课文或文段,做到背诵准确;2.扩大阅读面,熟记有名的诗文名句、格言等。

1.补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

(2)独自莫凭栏, ,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

(3)予独爱,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周敦颐《爱莲说》)

(4)令初下, ,门庭若市。 (《邹忌讽齐王纳谏》)

(5) ,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

(6)尽信书, 。 (《孟子·尽心》)

2.补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句)

(1)指点江山, , 。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2)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 。(《孔雀东南飞》)

(3)老当益壮, ?穷且益坚, 。 (王勃《滕王阁序》)

(4)积善成德, , 。(荀子《劝学》)

…… …… 余下全文

篇八 :高中古诗文名言名篇默写专项检测(一)

高中古诗文名言名篇默写专项检测(一)

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

(1)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故不登高山, ,不临深谿, ,不闻先王之遗言, 。

(2) ,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善假于物也。

(3)故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

(4) ,朽木不折; ,金石可镂。

2.《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5)吾妻之美我者, ;妾之美我者, ;客之美我者, 。

(6)群臣吏民, ,受上赏; ,受中赏;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7)令初下,群臣进谏,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虽欲言, 。

3.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8)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邪曲之害公也,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9)屈平正道直行, ,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 ,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 。

(10)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其志洁, ;其行廉, 。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