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观于漪老师短片有感

一切从培养人出发

——庄行学校 薛驰

看完于漪老师的视频,我真的很受感动。整个视频看完,真的能深深地感受到她对学生的爱。

视频一开头,就是于漪老师在细数她教过的学生,配合着一张张小照片的翻过,通过于漪老师的描述,真的能感受到仿佛那些学生近在眼前。看于漪老师的神情,那么开心,我想她是真的爱着她的学生,所以回忆起来的时候才是满满的幸福。

一个简单的问题:于老师,您还记得您教过哪些班级的学生吗?于老师就能随口说出98个,看到这个数字我突然一下被感动了。能分清年代的一口气说出98个学生,除了爱和用心,还有什么力量能够办到呢?没有了。

于漪老师说:教师生涯当中最大的事情,就是一个心眼为学生。你做教师还有比这再大的事情吗?没有了。我能感受到于老师说这句话的真诚,并不是像有些人那样说的浮夸。正因为她一个心眼为学生,才能从学生那收获到幸福,受到年轻人的感染和喜欢。

听于漪老师一席话,真的有胜得十年书的感觉。她的很多观点都非常的高瞻远瞩和全面,他确实的知道应该培养怎么样的人,以及现在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于老师说“教育重要的是培养人,不能重术轻人”,现在很多老师却是重术轻人,因为一考定终生,所以现在看分数看得比较重,就忽视了对人的能力的培养。还举了个“水很活泼”的例子,这是个很好的句子,富有灵性,但是从语法角度来说,是有问题的,会批错误。我们应该站在更高、更全面的角度来思考现在的教育,教一年级也要想学生四五年级的时候该怎么办,我记得以前就有前辈说过,知识是系统性的,你不能片面的教一个知识,教一年看三年,甚至要看十年,我们所教的要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伏笔,要为学生长远的发展考虑。我真心的觉得很有道理,语言能力的发展和人的培养应该是融为一体的,我们要发展他的语言能力,还要培养他为人处世的综合能力。

于老师的“三多三少”也让我十分认同:眼前的学生多,将来建设者的形象想得少;知识考虑得多,能力考虑的少;分数考虑得多。这主要还是在讲老师在教的时候只注重眼前,没有考虑过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只注重分数,没有考虑孩子的综合能力培养。其实走入社会之后就会发现,综合能力才是顶顶要紧的。而现在很多大学出来的孩子刚入社会,

…… …… 余下全文

篇二 :听于漪老师报告有感

听于漪老师报告有感

在会议室里,观看了于漪老师的电视录像,聆听了关于于漪老师的报告,会后又去读了一些关于于漪老师的学习资料,如沐春风,沁入心脾。她渊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精湛的艺术无不使我为之折服。原来还可以这样做教师,教师还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和境界,普通教师通过努力照样成为教育家?? 。“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于漪老师用这句话鞭策自己,她说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是选择了高尚。

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说:“什么人才能够做人师呢?做人的老师,他必须具备这样的条件,就是‘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用现在的话就是德才兼备,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于漪老师认为做人师不是做教书匠,对孩子不仅是言教,重要的是身教!身教重于言传。因为我们的教育力量,只能从教师活的人格当中来,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力量!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要能够清醒的自我认识,首先要虚怀若谷。

一个人只有虚心才能容纳百川,人一辈子要不断认识自己。做人也好,做老师也好,我们的手中要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来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来量自己的短处。说到底,我们可以向书本学习,可以向同行学习,可以向专家学习,还可以向学生学习。理论上模糊,事业上一定马虎,工作中九惠事倍功半。所以要广泛地阅读教育理论专著、学习名家的教育理论等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用它们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丰富的理论基础,那我们在工作中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在实践中反思自己的不足。

“追求人格的完美,于漪老师心中两把尺:一把尺去量别人的长处,另一把尺去量自己的短处。”用一把尺子不断量自己的不足。像于漪老师每次课前都认真备课,专研教学,研究学生,把上课的每句话背出来,然后再口语化。即使这样,在每次上完课后,她总是觉得这里不行,那里不行,充满了缺陷和不足。于漪老师就写下教后感,记下学生的优点和自己的不足,课后再继续深入研究和专研。正如老师所说的“我教了一辈子,一辈子在反思”,作为教师就要严谨治学。

…… …… 余下全文

篇三 :于漪读后感

《教育教学求索》读后感

阅读于漪老师《教育教学求索》一书,追寻与感悟于漪老师的人格魅力。 书中有那么一段叙述让我记忆犹新:“20xx年,我从教50周年,上海东方电视台为此拍了一部专题片。在片子的开头,我几乎不加停顿地报了自己教过的100多位学生的名字,许多人惊奇,一位71岁的老人怎么会保持如此出色的记忆力。实际上,是我几十年来始终把心放在学生身上,是‘目中有人’给了我这个‘特异功能’”。“从教50周年”“几乎不加停顿地报出100多位学生的名字”“71岁”,这些数据组成的似乎是一个奇迹,然而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因为无论从书中哪个章节,我们都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学生,始终是于老师教育教学中放在首位思考的,“生本意识”深深扎根在于老师心田。在于老师的教育观中,她反复强调的是“育人是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和根本目的,也是我们所有工作的终极追求”“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所以,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念”;在教师的职业观中,她说“学生没有第二个青春”“国家把自己的希望交给我们,人民把自己的子女交给我们,对我们寄予无限的期望。教师肩负着育人的重任,必须对学生的终生成长负责,必须教会学生终身发展”,于老师始终站在时代和民族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当今的教育,教师站得更高,学生才能走得更远。于老师之所以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不仅在于她有高瞻远瞩的目光,还在于她俯下身子爱学生,于老师说“对学生的爱不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而是要身体力行”。在谈到她的“学生观”时,我们看到她是如此平等地对待、理解学生,“要站到学生世界之中用心去眼看耳听”“教师要有眼力,要巨细不漏,越是细微之处,越不让它在眼皮底下溜走”“尽管那些细微的表情或动作瞬息即逝,教师迅速捉住,和彼时彼地彼事联系起来思考分析,就可窥见学生心中的那‘一角’,可以窥见他们对某些问题的所思所想,大至社会、人生,小到一句话语。”所以,于老师会从学生课堂上不以为然的笑中体察到自己教学语言的不妥;会在调皮学生的身上挖掘出闪光点以激励他,于老师说“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艺术品”“亦师亦友,教学才有针对性”。于老师在理性思考指引下全心投入教育教学,于是,拥有这样的“特异功能”也自然成为了可能。

…… …… 余下全文

篇四 :观于漪老师报告有感

观于漪老师报告有感

——用爱浇灌学生的心灵

第一次聆听于漪老师的报告,用“震撼”两字似乎难以形容当时的心情:原来教师应该这么当!教师人格应该达到这样的高度和境界!教师应该有这样的胸怀??于漪老师对于孩子的那份爱,让我深深感动。其高尚的人格、严谨的学风、高度的责任心和对学生满腔的热爱掀起我心中的涟漪。

怎么对待学生,我们经常会听见这样一种言论:假如你是孩子,假如是你孩子。但是真正能够做到的又有几个呢?在于漪老师身上我切身感受到了这种精神,对孩子我们除了爱,还是爱!

教师是一个光辉而神圣的职业。面对学生,首先就要关心和热爱每一位学生,但是这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啊,因为我们好像总是倾向于好同学,对一些学习行为习惯不是很好的同学怀有偏见。于漪老师是一位语文老师,她主张每位学生都应当成为语文的“发光体”,对每位学生不偏不倚,尽量发觉其潜能。回顾自己教学生涯,好像做的很是不够,有一次上政治课的时候,学习行为习惯较差的吴同学和学习成绩优秀王同学不知道什么原因在课堂上突然吵了起来。我非常生气,课堂上吵架,像什么话?!立即进行了阻止。其间吴同学充满委屈的想向我申辩什么。我一挥手就制止了他说话的势头,并大声呵斥道:“你还有理由说什么?作业从来不认真做,上课开小差,现在居然无法无天在课堂上和同学吵起来,到办公室去!”他满怀怨恨的眼神告诉我,他有多么不服??在气头上的他扭头出了教室。等他走后我对王同学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上课时候怎么可以吵架?”她欲言又止??事后经过了解,事实确实是冤枉了吴同学,其实是王同学不对在先,其他同学也有反应说我处事不公,偏袒好同学。过了3年,有一次邂逅早已毕业的吴同学,他率先给我打了招呼,随意聊起上学时候的事情,我向他进行了道歉。但他说的一段话却让我感触良多,他说:“老师,当时我是很生气,但是那时的我已经习惯了。小时候我很聪明的,但从小学四年级起,我的成绩一落千丈,然后只要犯错误,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是那样对我的,老师越那样对我我就越叛逆,越不遵守校纪校规,看你们能把我怎么样??不过,现在想想真是太幼稚了,你看我现在什么都不是,以后也不知道该干什么。”透过他那仍旧清亮的眼睛,我看到了一丝无助和迷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假如四年级时他能碰到一位于漪老师式的老师;假如期间有一位老师去深入他的心扉对他加以开导;假如我当时能冷静公正的处理并在第一时间向他道歉??一切的假如都只是假如,留给他的却只能是对过往的懊悔和将来的惘然。回想起来我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读于漪老师文章有感 德育

读“教育的姿态”有感

“教育的姿态”于我来说是一本厚重的书籍,书中囊括了于漪老师从教60年来发表的各类文章和讲稿,是一本揭示教育本源、展示教育奥秘的教育职场秘笈。需要细细品味、慢慢研读。在读到“学科德育重在融合”一文时,我觉得与现在提出的大德育观不谋而合。用时髦的的话来说就是,德育融合应该成为教师工作的新常态。作为我们一线教师,德育教育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应该是一个仅处于指导性的、意识形态上的空化概念,而是一个需要我们努力“物化在课堂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中的现实任务。”

下面我就来谈谈美术学科中德育资源开发的一些初步探索:

一、学科教材蕴涵的德育元素

从学科教材中挖掘其蕴涵的德育元素需要一个教材德育化处理的过程。所谓的教材德育化处理,就是说将教材中本身存在的或可以结合的“德育元素”通过一定的教材处理进行挖掘和融合,实现学习与育人的价值统一,和谐发展。

具体来说有两种途经:

1、教材本源中的德育元素——从教材的本源中发现和提炼德育的价值元素,通过一定的活动载体予以实现。

在我们的学科教材中,如果我们认真负责地去作些深层次的挖掘,我们会发现学科教材的本身蕴涵着许多在我们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以小见大”得以运用的德育元素。

这种德育元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显性的德育元素。这体现在教材中的有:如《我的好朋友》等各种绘画人物的课程,可以渗透“友谊、亲情、奉献等的教育”;《游泳真快乐》等的教材中,可以渗透“面对困难勇敢去克服和面对弱势同伴努力去帮助的品质与精神的培育”;《绿色植物》系列教材中可以渗透珍惜绿色、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环保意识的培育。还有如《参观博物馆》,可以渗透“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感,以及对自身未来成长的一些思考”等。另一种就是隐性的德育元素。如《国画系列》、《欣赏》等内容都蕴涵着充分的人文精神与“美”的教育的养分。

2、教材外延的德育元素。

我们在关注和发挥教材本身的德育价值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关注教材外延的德育元素,因为,我们的学科中有许多教材是可以进一步加以“资源的开发,从而让我们的教材体现出更高的育人价值”。如将教材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典型人物结合,使其产生更高的德育价值。如我们的各类国内外艺术家介绍等,以及身边的一些热点,通过一些小事例,将学生引入更广的视域去认识。如从马蒂斯的野兽派绘画和毕加索的立体派绘画中辨析“何为美与丑,评判标准又是什么?”;从徐悲鸿的绘画《愚公移山》中去认识“人总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再从绘画世博会,让学生了解世博口号的内涵,理解人与社会、大自然应该如何和谐相处的理念。

…… …… 余下全文

篇六 :《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读后感

读《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有感

于漪老师是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这段时间有幸拜读她的著作《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一书,让我获益匪浅。在书中,我充分感受到了于漪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执著和对学生爱心的奉献。

于漪老师说:我这一辈子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是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是量自己的不足.在这种"比"和"量"的过程中,我总能找到自己的不足,总能学到别人的长处.我横比竖比,量别人量自己,越比越觉得自己有向前奔跑的动力.我想正是这样的一份动力,让我从书中,真正看到了于漪老师“学为人师,行为师范”的崇高追求和高尚人格。

在阅读于漪老师著作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上的不足,并且时刻提醒自己在日后的工作中要做到更好。做一名更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特别是书中介绍于漪老师从教历史转行到语文教学时的过程,让我感触颇深。为了能让自己胜任中学语文教师这个岗位,她认为除了要拥有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必需的教育学、心理学及人文学科的知识,更要有一颗爱学生、爱课堂、爱语文的情怀。她在书中写道,作为一名教师,要有一份澎湃的激情,更要多一些理性的思考,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多的是“育人”。我想,于漪老师想要告诉我们,语文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教授,更重要的是德育的传播。让我们拥有语文教育的大语文观。正如书中所写,教师应该是学生人生的同路人,学习途中的好伙伴,精神成长的引领者。我想这样的教师才是一名合格的老师。

正如于漪老师所说的那样,教师是要付出一辈子的汗水的,"一辈子学做教师",大师尚且如此,我们更需努力.在日后的工作中,我要把自己从书中学到的精髓应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努力提升自己的自身素质,让自己成为更合格的教师。

…… …… 余下全文

篇七 :对于漪老师的学习体会

一辈子学做教师

----学习于漪心得体会:包玉芳 在学习了于漪老师的先进事迹之后,我有了很多感触,这位81岁高龄的于漪老师成了星”,一颗教书育人的明星。“一辈子学做教师”的于漪老师,是从教学第一线走出来的教育大家,满身都是质朴的气息,谦虚和真实是她的美德,于漪老师平生上过2000余节公开课,但她自认为没有一堂十全十美的课,深表惭愧,她总说自己做得还很不够,年近八旬,却依然在为教育教学而奔波忙碌着。五十年教师生涯,桃李满天下:半个世纪孜孜不倦,心血洒讲坛。这是名师于漪的真实写照。于老师最可贵最值得敬佩的精神是她五十九年的教育生涯,五十九年的艰苦探索,没有一天停止过对教育的探索,不断从经验与感悟走向理性与科学,她一直扎根在上海基础教育的最前沿,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身体力行,始终不渝,以高尚的师德修养、精湛的育人艺术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塑造了一位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光辉的人民教师形象。她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等成为“一面鲜明的旗帜”,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

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育人是一代师表,教改是一面旗帜。”看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的先进事迹,我体会到,于漪老师师德高尚、知行统一,她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受全社会尊重的人。我们要把于漪老师作为人生的一面镜子,时刻激励自己,加强自身修养,树立高尚品德,不断增强自己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全身心讲好每一堂课,满腔热忱地帮助学生,努力做好教师。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教师?应先从哪些地方做起?在于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

1.要能够清醒的自我认识,首先要虚怀若谷。一个人只有虚心才能容纳百川,人一辈子要不断认识自己。做人也好,做老师也好,我们的手中要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来量别人的长处,另一把尺子来量自己的短处。说到底,我们可以向书本学习,可以向同行学习,可以向专家学习,还可以向学生学习。正向于老师说的那样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大家的智慧才是无穷的,我们要善于“博采众家之长”。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读于漪老师《语文教学谈艺录》心得

读于漪老师《语文教学谈艺录》心得体会

洞山中学 李方能

几十年前林语堂先生就对中国的语文教学进行过猛烈抨击,说过许多像是过激的言辞,譬如他说:“所谓学习就是喜爱。学生应该对读书发生狂喜。但是从小学到大学研究院,老师有一种天才,就是把读书的乐处挤出,使之变得干燥乏味。”(《论学问与知趣》)

曾几何时,生来就是我们擅长的母语学习,成了枯燥无味的程式化操练。一切优美典范的语言文学,都被“阅读分析”的刀子割得支离破碎,惨不忍睹。文言文看不懂,题目做得出;白话文看得懂,题目做不出。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这些年来一直处在夹缝中,一方面深感语文教学的方向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又被无形的“指挥棒”束缚。但是,近期认真阅读了于老师《语文教学谈艺录》后,深觉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一课一练,是一种素质的体现,是艺术,是境界。当认真反思后,发现感受颇多,收获颇丰。

首先,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以适合学生为目的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应多考虑学生会怎么想,怎么理解,而不是学生应该怎么想,怎么理解,其所谓“眼前有书本,心中有学生”。

著名作家夏衍曾经说过:拿到一篇文章,先看题目,不要看文章,让我来想想,如果我写我该怎么写。书中所举案例中有一篇高中课文《丑石》,篇幅较短,文中也没有特别难以理解的句子,因此,于老师没让学生事先预习课文,而让学生学一下夏衍先生的读书方法,根

据题目思考,让我们来写,我们准备选什么文体,定什么内容?由于在上课一开始就打破了强加于阅读的种种束缚,给阅读的充分自由,学生不是处在被动的阅读状态,学生创造意识一下子迸发出来,有的同学的构思和作家贾平凹不谋而合。

于漪老师在《谈艺录》中写道:“语文教学要获得成功,学生要学有成效,必须做到学生能带着一种积极的、高涨的、激动的情绪来从事学习,开动脑筋思考,认真地主动地投入读、写、听、说地训练之中,为获得新知识而欣喜,为语文能力的提高而欢乐,而骄傲。”只有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课堂教学,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训练。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