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于丹论语感悟》读后感

用孔子的智慧来生活

《于丹论语感悟》读后感

黄 芳

最近阅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感悟》这本书,读后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作了经典的诠释。全书从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和仁爱之道等七个方面阐述了《论语》中所蕴藏的智慧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这七个方面,立足于今天社会需要的核心价值,大到治世,小到家庭和谐、个人成才,是对传统经典在当代社会的又一次激活。全书语言保持了于丹一贯的风格,具有哲理诗的特点,流畅亲切,感性自然,又多格言警句,深入透彻。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 自古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中国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迷茫和失落,《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还会指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让每一个人活得自在一些。下面结合自身情况从几个方面谈谈体会:

一、用“乐之者”的境界享受工作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于丹

教授解释说,对你的职业、行业,你有了解,你能掌握技能,这算“知之者”,这是第一级;你真正热爱它,你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其中,你愿意废寝忘食,把自己连工作之外的休闲时间也都投入进去,这叫“好之者”,这是更高一个层次,处在这个层次的人固然在事业中可以完整地去实现自己,但是这种投入未免太过沉重;最高的境界,叫“乐之者”,就是在这样的事业投入过程之中,你感觉到生命被提升的大欢乐,你不仅创造事业,而且创造自己,你的心是舒展的,是被成全的,你享受这个过程。

我的职业态度就是从“知之者”到“好之者”再到“乐之者”转变。我从事的是财务工作,刚进入这个行业时我具有文凭和资格证,是“知之者”。出于对职业道德的遵守,我对工作兢兢业业、克尽职守,这时的我是“好之者”。处于这个阶段时,我尽自己的所能勤奋努力地完成工作,由于财务工作的特殊性我天天和数字打交道,非常的繁琐、枯燥。每天几乎是一到办公室坐下来就直至下班,如果遇到紧急情况还要加班加点地干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像个陀螺一样旋转不停。并且财务工作属于后勤性质的工种,不像业务部门那么容易出成绩,我内心一度曾感到十分压抑。当在《论语感悟》中读到“乐在其中,生命在这个职业中的穿越是莫大的享受,在终极穿越的过程中不仅是这个行业成全了我,而且由于我自己的心智成全了这个行业,在这种相互成全中,我获得莫大的享受与欢乐。”这些话时,我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热爱这份工作,将快乐充盈于工作的时时刻刻,得到的也许不是一份薪水,不是一个业绩,不是一个表扬,而是一种生命的大欢欣。我转变了思想观念,认识到财务工作虽然属于后勤性工种不容易出大成绩但是却是非常重要

…… …… 余下全文

篇二 :于丹论语心得感悟

于丹论语心得感悟

《论语》是一本记录着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的语录。我们从小学开始就接触它,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在都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将这样一本古老的书籍,用现代的眼光进行系统的解读和阐释,拉近了我们普通人和圣贤之间的距离。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就好像春天永远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是从天地人之道说起的。从盘古开天地这种变化最终达到的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说: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宇宙观,再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来,全方位地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谈谈《于丹〈论语〉心得》诠释的“为人处事”:

为人之道。 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因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等问题,人们显得越来越浮躁,精神世界十分空虚,很多人心态不平衡,怨声载道。其实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于丹〈论语〉心得》告诉我们,要想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有意义,做一个有意义的人,要做到: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积

极生活、和他人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

处世之道。 在社会交往中,无论是工作还是处世,人们都想找到一个法则,既对自己负责任,又要对他人负责任。《于丹〈论语〉心得》中提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要越俎代庖,你在什么位置上,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越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不在其位,就不要谋其政。在工作上如此,在与人相处方面也要如此。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人与人是近了,但也可以说人与人更远了。因为通讯和交通工具的使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在钢筋混泥土的城市中,对门的邻居却往往成了陌路人。记得顾城写的一首诗《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看云时很近。”这首诗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述得非常形象、非常微妙。人与人之间,即便走得再近,也还是会有可能产生距离。如何与人和谐相处,于丹在《<论语>心得》中借用《论语》之语总结了与人相处的几点原则:第一、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第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第三、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从三点原则中我们可以悟出,相处之道的确是一门艺术,其前提是要保持一个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其关键是要把握好相处的尺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与人和谐相处。 交友之道。 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很多的朋友,但究竟有几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朋友呢?究竟有谁会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手来帮一把呢?《于丹〈论语〉心得》中说,对待朋友要有一定的尺度,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要保留一条界限,这样朋友也才能够交往得长久。可见,通过《于丹

…… …… 余下全文

篇三 :于丹 论语感悟

于丹 论语感悟

通读整本,很显然于丹所想告知我们的,无非是把握人生“四度”。从孝敬、智慧、学习及诚信之道,来阐述如何增加长度,丰富厚度,完善宽度,修养深度。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溶入自然状态,品位人生,修生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的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

一、增加长度

一个遗憾能被放大到多大呢?它可以成为你生命中一个阴影,影响到你生命的质量。 于丹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事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第一个态度是: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不如意。

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缺憾。

举例来说,我们的生命一次次地轮回,我们在前人的生命轨迹上一圈圈地走。

对此我们的看法不应是拒绝重复,认为这些都是无意义的。应该正面的看待生活,看成是享受平凡。

二、丰富厚度

这个也可从两方面来理解。

一是指为人要敦厚老实,为人老实是相互信赖的前提,是交往的心灵之桥。一个人内心若仁厚、宽和,那么他就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

二是指要注重知识的积累,阅历的广博,涉猎的宽厚,形成丰富多彩的人生。厚度的起点是勤奋,所谓水滴石穿,就是丰富的方法之一;厚度的累积靠勤奋,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从当下做起。

三、完善宽度

人生宽度,说的是人要有宽广胸怀。有的人心宽似海,有的人小肚鸡肠。度量是一种宽容、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温度。

《论语》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容纳的雅量,道德才会广大;要能忍辱,事情才能办好。

有人说,一个人的视力有两种功能:一种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种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

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四、修养深度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于丹《论语》感悟》有感

掌控好自己的生活态度

读《于丹《论语》感悟》有感

暑假中我有幸拜读了于丹教授的《于丹〈论语〉感悟》一书,对其中的道理虽然谈不上大彻大悟,但也感到收获良多。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论语》,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弟子编录的孔子的经典语录,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最近读了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触颇多,于丹教授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

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这就是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给我们的启迪。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相比易中天的《品三国》更好一些,她的语言没有易中天那样幽默,但绝对值得思考。

…… …… 余下全文

篇五 :于丹论语心得感悟

于丹论语心得感悟;

首先非常感谢我们年级组给我这个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的机会。论语的博大精深无可厚非。于丹老师结合现代社会人的心态,以及她自己对于著作的研究,用白话语言撰写心得,道出了论语对于现代社会还存在着的意义和价值,在此,我仅以我自己所能感悟的程度,对于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段落,谈谈看法,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出;

1、书本第十四页,子贡问孔子:您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永久收益么?孔子回答了一个恕字,并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八个字作解释。在随后的第十六页阐述了一个“仁”字;“仁恕”我想是于丹老师想要强调的孔子儒家理论中最精髓的东西。 恕是宽容别人,仁就是爱别人。

作为教师,面对学生,我想这两个字很有分量。现在的学生个性鲜明,不走寻常路,在与他们的接触过程中,,时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过分的苛责或训斥,导致了学生对教师的误解,只会让学生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有些学生还会与教师之间产生敌对关系。这既不利于我们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也让我们自己的心情变得很糟。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宽恕,才有机会让自己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才能更好的帮助他们。同时,宽恕别人也让我们自己的心情变得平和,看问题也会更加通透全面。

宽恕也同时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一种爱。其实我觉得教师对学生的爱时时刻刻都在。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就是一种对学生的爱。对工作尽责,对学生负责,就是对学生的爱。爱学生每一个老师都可以做到。只是很多时候,学生没有体会到我们对他的用心。这或许在提醒我们需要改变一些表达自己的方法。将心比心,让宽容和关爱构建起师生之间彼此尊重和理解的桥梁。

2、 于丹教授写到,一个人的视力是有两种能力的。一个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外是向内心无限深刻地发现内心。孔夫子教给我们快乐的秘诀就是去找到内心的安宁。《论语》真正的道理就是告诉我们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快乐生活。于丹教授认为,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于内心相连,对此我深有同感。在现在这样一个物质生活富足的时代,人们都在拼命为了丰厚的物质生活而努力打拼。作为教师,我们能否抵抗各种物质的诱惑、安贫乐道,严峻地考验着我们的意志。我也向往富裕的生活,但我更享受心理上的满足和成就感。感谢我的学生们,是他们的成长让我充分地体验到当一名教师的幸福和快乐!每当看到学生脸上那豁然开朗的表情,每当看到学生变得越来越懂事,每当听到学生金榜题名的消息,那就是我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刻。在学生人生成长的道路上,自己能起到引导、扶持的作用,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我为此感到自豪,并甘愿为此终生努力。虽然在物质上我不富有,但精神上我是一个富翁。正如于丹教授所说“如果能用内心的富足与饱满,能用一种内心鲜活的力量去弥补这些遗憾,那你就会成为一个坦荡磊落而勇敢的人。”孔子倡导的“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说的就是这样的境界。

…… …… 余下全文

篇六 :再读于丹《论语》感悟

再读于丹《论语》感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每次读书都会或多或少从中受益。最近再读了于丹《论语》感悟一书,感受颇深,得到很大的启发,里面详细描述了孔子《论语》里的思想,有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爱之道,每一篇都是和我们现代人生活息息相关。道理很简单,短短几句话,却包含了令人深思的道理,但仅仅就是这些简单的道理,我们却未必能够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提到人生的理想,我们会说住别墅开豪车,工作无忧生活无虑,这些理想都是现实生活中人的物质追求。每个人都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奔波着,互相攀比,不断追逐财富,进而炫耀财富,并由此赢得尊敬、荣誉和社会地位。但是这样我们真正感到快乐了吗?那么真正的理想应该是什么呢?在几千年前孔子就淡淡地描述出自己的人格理想,很简单就三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能够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相比之下,我们的理想是不是过于现实和自私了呢?我们想一想,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能摆脱跟三种人的关系,那就是我们的父母、朋友和子女。孔子把老者安之摆在了第一位,说明在孔子的心里,孝字当先,孝敬是一种美德。现在我们很多人认为对父母孝敬就是给他们吃好的,穿好的,让他们吃穿不愁、安享晚年,其实这些都是最基本的物质需求,而孔子所尊崇的孝敬父母是真正爱自己的父母,包容和尊重他们的习惯,而不是我们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他们还要帮你带孩子,给你做饭,没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情,甚至还会被

你埋怨做的不好。我们只是自私的按照自己的方式“孝敬”,我们忘了尊重他们的习惯,包容他们性格中的缺点,关心他们喜欢哪些爱好,帮助他们是实现年轻时没有实现的愿望,尊重他们的建议和想法,而这样做才是孝敬他们的正确方法。

再有就是诚信之道,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见诚信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所占的分量,在今天的社会中,信誉对每个人来讲都是一张无形的通行证。诚信让我们保有内心的诚意,从当下的生活出发,接受现实,朴素面对,并且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守住信誉,通往未来的道理一定会向我们敞开,一定会建设起一个诚信的社会。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书心得——读于丹《论语》感悟静思

读于丹《论语》感悟静思

远离是非尘埃,沉静中捧着一本萦绕着墨香的书籍,心中有的只是一种恬静、优雅、空闲。

明月之夜,悟着《论语》精髓,字里行间中洋溢着一种智慧的情丝。

《论语.述而》中论道,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意思是,有那种自己没有多少知识,没有大智慧,却凭空臆测的人,反正我不做这样的事。而我无非是多去听,听到好的我就跟着学,我多去见,见到好的我就记下来,这样,我就能够不断长进了,尽管这样的智慧是次一等的智慧。

为何孔子说这是次一等的智慧呢?

因为孔子将人的智慧得来分为四个层次,即

第一等叫“生而知之者”,生来就有智慧;

第二等叫“学而知之者”,通过学习来了解;

第三等叫“困而学之”,遭遇困难了,有麻烦来临时急着想学习;

第四等叫“困而不学”,就是遭遇困境还不学习,那你当然只能认命了。 当我看到此处时,不仅会扪心自问何人为生而知之者,难道是仙人?实则看完整本书后理解出原来是指那种悟性特别好的人。即凭着悟性就能够举一反三,很多事情无师自通,可以联想起来,这个层次就最高了,但这种人很难见到。大有神童转世之说了。

不尽使我联想到我们当前的学生们虽说个个聪明伶俐,但真正无师自通生而知之者,却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即便是孔子这样的古圣贤人自己也不承认是“生而知之者,而仅是学而知之者”。

在当今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固然重要,但其未必直接导致智慧,真正有智慧之人,虽然从外在因素来说可以学,但内心必须要有自己的酝酿。

其实,有时候我们转换一个思路,比如说,人生不一定是那么强调唯一性的目标,但至少你要有一个较清晰的方向,就会让自己宽容很多。

究其根源,什么叫目标?

目标就是一个点,就是从这里走过去,鼻子尖必须碰到那个点,这才叫做目标。

什么叫方向?就是从这走过去,那个目标偏左十度,偏右十度,有个夹角,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读《于丹〈论语〉心得》感悟

读《于丹〈论语〉心得》感悟

按照宣传部门要求,我认真研读了《于丹〈论语〉心得》一书。通过于丹的"心得",使我对<论语>精髓的理解更深了一层,从中知道它所蕴涵的真谛。它向我传递了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是对我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对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最有感触的是于丹讲述的《论语》中的一个精华——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她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工作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想到这儿,不禁让我想到了自己所从事的劳动人事工作。自从踏上这一工作岗位起,我就一直坚信:一分辛勤,一分收获。但是,当我面对企业中那些不努力专研业务,还理所当然的员工;面对那些经常违反劳动纪律,还屡管不改的员工生;面对那些不愿付出辛勤劳动,还要得到较高薪酬的员工,我有些迷茫。我花费了百分之百的努力,换来得是什么?什么也没有罢了!我只能对天长叹:“现在的员工真难管理,现在的劳动人事工作真难做??” 其实,这样老是抱怨这个,埋怨那个,也是没有办法改变现实的。不如改变自己的想法——凡事尽力,不愧对企业和员工,就行了。一想到这儿,忽然觉得自己的心结打开了,人也似乎轻松了。我想:这也许就是我们应该对待专业工作的态度吧?!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