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维新变法

2012届郑集中学高二历史教学案必修三 专题三 张琳琳 编制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学业水平测试考点】

维新变法

【高考考点】

维新变法

维新变法

【阶段特征】

【考点详解】

一、新思想的萌发(地主阶级抵抗派)——器物阶段

1、林则徐: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1)收集西方国家信息,编译西方书报;

(2)持编写《四洲志》《华事夷言》,为当时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

《 》: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华事夷言》: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2、魏源:《 》

(1)性质: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史地著作。

(2)思想主张:“ ”。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抵御外国侵略, 以_______________ (根本目的)

(3)意义:“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传统心态

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3、特点:(1)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不 。(2)没有付诸实践

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地主阶级洋务派)

1、产生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

2、代表人物:奕䜣、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

3、含义: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

1

2012届郑集中学高二历史教学案必修三 专题三 张琳琳 编制

4、实践活动----开展洋务运动

(1)洋务派以“ ”为口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

(2)洋务运动后期,19C70S:打出“ ”的旗号,兴办一批民用工业;

(3)其他:筹划海防、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先河

…… …… 余下全文

篇二 :维新变法教训

一、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 1.1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1. 敌强我弱。维新运动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虽有初步发展,但还极其微弱。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严峻的民族危机,迫使他们仓促上阵,其经济实力、理论体系、思想酝酿、政治主张等都准备不足。而维新派所面对的封建顽固势力却十分强大。守旧派势力强大,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光绪皇帝手中,而为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维新派只有少数几个人,没有实权。西太后最初曾指示“今宜专讲西学”,

但是,当她感到变法触及到她自己的权力和清廷王公贵族的利益时,就动手遏制、镇压。 其三,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上的某些冒进措施。变法一开始,光绪皇帝就因不满自己的老师、军机重臣翁同龢的持重、顶撞,将其开缺回籍。大量裁减冗官,仅京师一地,涉及闲散衙门十多处,失去职务者近万人,但是又没有安排出路。因王照上书被阻而一下子罢免六个部长级大员,也操之过急,并且失之过重.

2. 脱离民众。维新派没有掌握政权,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发号施令,希望通过和平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来实现他们的理想。原本维新派应该与会党民众的斗争相结合,以造成强大的声势,迫使当权者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但维新派却采取了脱离人民群众的方针,甚至害怕和敌视民众。这使维新运动得不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其活动范围仅局限于地主阶级开明派和知识分子圈子内。此外,维新派还缺乏军队的支持,到了大难临头,他们才想到兵权,结果被袁世凯出卖。脱离群众,维新派把自己的活动范围局限于帝党官僚和士大夫阶层的少数人的小圈里面,没有去触及或者说不愿触及占人数大多数的劳动人民(主要是农民)的问题即土地问题和与之相关的温饱问题,这也引起农民对变法的漠视甚至抵触。加上戊戌前,因教案四起,人民群众正反洋教、反洋人,戊戌维新不仅未涉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反而主要是学习、仿效西方文明,自然与下层人民的利益相距太远而得不到支持。由此可见,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天我们所正在进行的改革已经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刻,其中会影响以后改革的走向和成败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三农”问题。我们说改革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得到普遍的响应和支持,是改革成功的重要社会基础。而在中国,占人口大多数的是农民阶级,因此任何改革者想跳过这个问题而直接去解决经济、政治领域的其他问题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试比较维新变法和明治维新

西安交通大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

班级

学号

姓名

对中国近现代史的一点看法及体会

成王败寇、“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逻辑支配了中国至少几千年,以暴易暴、循环往复的历史从未改变过。跳不出兴亡盛衰的“周期率”病根在于一元化的无限权力主导了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在于从上到下解不开帝王崇拜的死结,在于成千上万知识分子对权力的依附性,没有独立性。追求思想自由、言论自由没有成为大多数知识分子的第一需要,人们总是绕着皇帝的餐桌转,日夜企求成为权贵的座上客,至少要分一杯残羹冷炙,梦想有朝一日被选中,入宫或入阁做个幕僚的大有人在。不要人格,不讲道义,寡廉鲜耻,贪得无厌,而且总是能为自己的无耻行径找到美丽的说辞。以动听的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包装自己,惟一缺少的就是独立精神。当今时代,这种现象依旧屡见不鲜,依旧存在着各种形形色色的人为了自己的目的阿谀奉承不择手段。读史书也好,看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电影也好,总是会因为那些人而义愤填膺。古往今来,变的是朝代的更迭,不变的是人对权力金钱物质的欲望。以史为鉴,真心希望自己能游离于世俗之外,做一个清闲自在的文人雅士,摒弃世界的喧嚣,追求宁静的内心!可是回归现实,这一切显得十分不理智。有时会想,古人像我们这个年龄的时候都在想些什么呢,会不会像我现在如此的迷茫,会不会已经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业并愿意为之付出自己的青春和全部的身心?还是多读些书吧,祈祷自己能尽快找到真心热爱并愿意付出一生的事业!

个人对这门学科的小建议

对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必要进程,所以我觉得要多结合当时世界发展的趋势,可以发现清政府许多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结合社会的意识形态去分析,可以把例如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等的历史事件处理处一条清晰的思维线。更有条理的讲授历史内容!还有可以教我们一些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评价方法,让我们学会的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实,更多的能让我们学到对待历史应该有的思维方式以及客观态度!

…… …… 余下全文

篇四 :维新变法运动复习题

维新变法运动复习题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   )

A.公车上书                       B.光绪帝发布变法令

C.严复译述《天演论》             D.康有为上书光绪帝

2、小明和小红看一本历史画册,两人对书中谭嗣同被杀、戊戌变法事件失败原因而争论不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光绪帝没有实权               B.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C.袁世凯出卖维新派            D.维新派发动了人民群众

3、近代中国从制度上学习西方始于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4、“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役割台湾,偿二百兆始”。下列内容与梁启超所述事实在同一条约的是

…… …… 余下全文

篇五 :北师版八上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学案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

【温故知新】1、洋务运动的起止时间、代表人物、目的、口号及作用?

2、说一说张謇和詹天佑的主要事迹。

【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了解“公车上书”的有关史实;知道严复的主要思想,并了解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导学过程】

一、仔细阅读课本35页第一目内容,完成1—2问题: 1.康有为为什么要发起公车上书?

2.上书是否达到了目的?起到了什么作用?

二、阅读教材第36页“警世洪钟《天演论》”,回答第3题: 3.《天演论》为什么被称为警示洪钟?

三、阅读教材第37—38页内容,回答4—5题: 4.光绪皇帝为什么决心变法?发布哪些变法诏令?

5.这场维新变法的结局如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探究交流】(不依附、不从众、让独立思考成为习惯)

维新变法运动,尽管得到了清朝皇帝的支持,可变法还是失败了。造成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归纳整理】维新变法经历了“序幕”、“高潮”、“失败”三个阶段,请你列出每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并用几句话简介一下。

【训练反馈】 1.(2015江苏徐州)下列书刊中,属于中国近代较早介绍西方生物进化论思想的是( )

北师版八上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学案

北师版八上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学案

北师版八上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学案

北师版八上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学案

A B C D

2.(2015广东东莞)十九世纪末,戊戌维新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

益高涨。对“思想启蒙”理解正确的是( )

A.使人们开始了解西方生活习俗 B.使人们知道社会改革的合理性 C.使人们认识到要发展农工商业 D.使人们开始追求政治制度变革 3.(2015广东佛山)严复被鲁迅先生称为中国“十九世纪末最敏感的人”,因为他( ) A.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B.主张民主共和思想 C.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 D.宣传“物竞天择”观点

…… …… 余下全文

篇六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异同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异同比较总结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在很多方面是存在相似性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 首先,从背景上看,两次改革都是在本国受到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严重,社会面临殖民化的严峻形势下进行的。第二,从性质上看,两者都具有资产阶级维新的性质。第三,从目的上看,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为了救亡图存,富国强民。从背景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变法维新之前,中国和日本都在遭受外来势力的践踏,国内都有改变当时状况的强烈呼声。在中国,从洋务运动开始就提出向西方学习,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以期振兴中华。戊戌变法更是从制度层面上提出变革要求。同样,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尊王攘夷”为精神,天皇成为了民族团结、抵御外来入侵的精神中心,于是天皇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以求促进日本各个方面的进步。

第四,从作用上看,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两者在各自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鼓励工商业发展等一系列经济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对政治方面的改革使民众获得一定权力,并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对军事的改革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对文教方面的改革培养了大批具有先进思想和技艺的人才,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明治维新开始了日本有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并使日本逐渐摆脱了民族危机,在促进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军事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方面具有极其重要作用,可以说有了明治维新,才有了现在的日本。

然而,上述这些相同点并没有使两者“同归”,出现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以下几方面上: 从变革的经济条件上看,日本是优于中国的。变革之前,虽然两国封建社会内部都已孕育出资本主义的萌芽,但中国的自然经济具有绝对的优势,力量十分强大,资本主义萌芽只是一个生长在封建经济夹缝之中的弱苗,中国根本还不具备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充分的社会经济前提。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在幕府统治后期,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一些大名与各藩的大商人相勾结,发展藩营手工业,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鼓励了工商业,因此,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是优于中国的。

…… …… 余下全文

篇七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启示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启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二班 田育洋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新政从此日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一场救亡运动。从这个性质可以看出,他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只是在具体实施时需要依靠封建政权——在这里封建政权可以说是其实现自己目标的一个工具,而为了实现目标他就必须一定程度的保护这个工具。但是与其说是戊戌变法有它的局限性,还不如说清朝的统治阶级目光的短浅性,最终导致了清王朝的覆灭。变法被扼杀了,按满清权贵的逻辑他们的江山应该不可动摇了,皇位可以千世万世地传下去。可爱新觉罗家族的江山保住了吗?

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

⑴敌强我弱。维新运动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虽有初步发展,但还极其微弱。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严峻的民族危机,迫使他们仓促上阵,其经济实力、理论体系、思想酝酿、政治主张等都准备不足。比如,在理论指导上,维新派的领袖人物康有为打出“孔圣人”的招牌进行变法维新,这虽有减少改革阻力的策略意义,但也暴露了自身的软弱无力。而维新派所面对的封建顽固势力却十分强大。 ⑵脱离民众。维新派没有掌握政权,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发号施令,希望通过和平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来实现他们的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原本维新派应该与会党民众的斗争相结合,以造成强大的声势,迫使当权者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但维新派却采取了脱离人民群众的方针,甚至害怕和敌视民众,他们之所以要倡导变法,其理由之一就是为了抵制“揭竿斩木”之“忧危”。这使维新运动得不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其活动范围仅局限于地主阶级开明派和知识分

…… …… 余下全文

篇八 :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之对比

关于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几点思考

王科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学号 2013301550120

日本1886年的明治维新与中国1898年的戊戌变法,变法时间、变法前国情、变法目的等庶几近之,结果却有天壤之别。日本经过变法国力愈强;中国经过变法,国力愈衰。同样是变法图强,有关中国戊戌变法的失败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维新运动涉及的阶层和地理范围不同。在阶层上日本明治治维新接近于全民运动,社会各阶层都被发动了起来,德川幕府的守旧势力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已经失去了藏身之所,不让它覆灭都难。中国的戊戌变法几乎是几个“君子”孤军作战,没有社会基础,社会主体力量没有发动起来,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多数民众完全不知道变法的意义何在,更谈不上支持变法。维新派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表面轰轰烈烈的维新实际上浮在空中,很快烟消云散。从地理范围上来说日本的明治维新,力量来自于政权难以涉及的周边地域,他们在维新之前就已经脱离德川幕府管束,他们通过海外贸易秘密筹集资金与军火,培训各方面人才。这一切德川幕府不是不知道,是无能为力。干柴一旦遇到火星,燎原之势就难以阻遏了。变法的力量全部集中京畿之地,偌大中国周边地区几乎与变法无关。如此变法,要成功何其难也。

第二,两国维新派领袖个人阅历和行政经验不尽相同。明治维新聚拢了一大批能人,包括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等,这些人绝非康梁可比,他们都是实干家,做事周密,组织能力强,具有政治远见,行政经验,敢于和善于开展斗争,是改革成败的重要条件之一。德川幕府耍“奉还大政”鬼把戏(为的是延缓时间,以行反扑)时,维新志士们及时戳穿了阴谋,把兵力集中到京都,准备起事。1868年1月3日,维新武装力量包围住皇宫,提出“王政复古”这一深得民心的政治口号。相比之下,中国维新派领袖康、梁等都是些读书人,虽有进步的思想和丰富的知识,却缺乏行政经验,疏于政务,黯于世事,缺乏韬略。没有 1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