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一年级数学上册 认位置教学反思 苏教版

认位置

教学反思: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清楚的加以辨认上下、前后,但不少同学对左右往往不太容易分清。

本节课首先是分辨自己的右手和左手,“要发言的请举右手”既是对学生的常规教育,也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右手。接着以“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面”“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面”为例,教学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然后让学生看图说说其他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语言描述。

在教学练习本和数学书的位置关系时要注意三点: 一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分辨这两个物体哪个在左面、哪个在右面;二是指导学生用“×在×的哪面”这样的语言进行表达;三是两句话中的任何一句都清楚地表达了练习本与数学书的位置关系,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

看图说一说以左、右关系为主。图中的小明、小红、小刚、小芳四人的朝向与学生是一致的,学生按自己对左、右的感受确定小明在小红的左边、小芳在小刚的右边等位置关系不会有困难,也不会有歧义。如果学生说出了前后或上下关系也是可以的。
一年级学生辨别左右的时候,大多数都要先想一想自己的左手、右手,才能作出判断,这是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征的表现。“想想做做”第1题遵循这个规律设计游戏活动,先是握拳头,记住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再拍手,体会左手那边是左边,右手那边是右边;最后是摸耳,从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感受左右是相对的。这些游戏都是学生喜欢的,要反复进行,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想想做做”第2、4题涉及左右的时候,要提醒学生先想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分清左面与右面,然后回答问题和操作活动。即使发生错误,也要联系左手和右手认识错误,从而改正。表达语言是多样的,学生喜欢怎样说就怎样说,只要求表达正确完整,不要求用统一模式的语言,更不要进行说法多样的训练。

…… …… 余下全文

篇二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数一数》教学反思

开学第一节课同学们对新的校园环境比较好奇,结合这一特点,我用“校园图”(课件)导入,让他们先看看图上都有哪些自己感兴趣的人和物?而不急于给出数数的任务,待小朋友们一一说出校园图里的人和物后,再给出数数的任务,此时小朋友会说:“有1面红旗”、“有7只鸟”、“有4个垃圾桶”等等,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地发问:“同学们真聪明,数得很好,图上那么多东西,哪些数了?哪些没数呢?你们能不能想个好办法既不多数也不少数?”学生会说:“数了的用手盖住”,“数一个做一个记号”、“编号”,还有的学生说:“从上面数,再数下面的”这些想法都很好,教师都应及时给予表扬,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教师问“红旗有几面啊?”,“单杠有几个?”……引导学生按数目从小到大的顺序数出图中的事物个数。   数完图中的数,我让学生数数自己身上或同学身上的数,再数教室里的数,比如“电扇几台?”、“电灯几盏?”等。

课后我布置学生口头作业,回家数数家里的东西,几口人?吃饭的时候数数几个菜碗?几个饭碗?几把椅子?等等。让学生知道数学无处不在,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比一比》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比一比,课堂上还是比较完整的将这课的内容上完了,但仍发现有很多问题。

在比较绳子长短这一内容时,出示主题图问学生:“你们还能比较出两根绳子的长短?”学生回答说:“能,因为从上面看,绳子的上端是一样齐的,而小女孩在小男孩的下面,所以小女孩拿的红绳子长。”我当时是这样说的:“你们回答的很好,但这样比较方便吗?”有的学生就是不方便了,我就顺势引出要将两根绳子拉直,一端对齐进行长短的比较。之后让学生比较铅笔的长短和直尺的长短,他们都能很好的进行比较,并能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

高矮的比较,学生们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特别是加了实际的演示之后学生就更清楚怎样比较高矮了。

…… …… 余下全文

篇三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当我拿到数学课本时,最初给我的印象是: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还有学生独立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培养,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并学好数学呢?

1、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生活中的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他们新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

2、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我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编排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如:在上“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我让孩子带来了 许多物体和图形,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 后放到一起数一数,看看每种物体、图形各有几个。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了数,还为以后的分类课打好了基础,更培养了孩子的合作学习习惯。再如:上《小猫钓鱼》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猫家四兄弟的不同神态,再让学生戴上小猫的头饰,进行模拟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自编、自演故事,真正使学生在“玩”中获得了知识。

3、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大家都知道本册数学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刚开始,当我问道:“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这时,只要有学生能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不管他答对与否,我都给与相应的鼓励,表扬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我印象最深的是讲《跳绳》这一课时,大多数学生都列算式为:2+6 (2个摇绳的,6个跳绳的),这时,有个小女孩却胆怯怯的举起了小手,她列的算式是:4+4 我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什么要列成4+4呢?”她说:“有4个小男孩,4个小女孩,共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我当时特别高兴,就借机说:“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棒极了!”并奖给她一个“智慧果”。然后,我对其他孩子说:“其实通过这幅图还能列出很多不同的算式,谁还能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经过这一启发,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一直深挖到根据衣服、袜子的不同颜色来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学生列出了连加算式。从这以后,在每每拿出一道题,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去寻找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可见,只要我们能适时抓住机会,并加以正确引导,相信孩子们是有潜能可挖的。

…… …… 余下全文

篇四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试图只作为一名引导者,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与解决问题,亲身的体验使他们感受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节课中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研究知识,创造知识,解决问题。

一年级数学(苏教版)第二册教学反思集

第一课时 十几减9

之一

开学前的第一次课由于9加几的课前准备已做好,所以开始上课前我用卡片进行了口算抢答,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课堂实录

一、小猴想和大家来比赛(出示口算卡片)

9+5 6+9 9+4 7+9 8+9 9+9 2+9

(课前复习准备在课后看来非常重要,学生遗忘很多)

二、出示主题情境图,学生列出算式

13-9= (许多学生说出得数是4)

你们又是如何想的呢?(相互说一说)

生1:4+9=13 所以13-9=4

生2:我用10减9,等于1,再和盒子外3个合起来是4只

还有其他的吗?(学生没有了出现书上其他几种情况)

重点让学生来演示从盒子10里面去掉9只的一种方法

大家用小棒摆出13 10根一堆 3根一堆

从10根里拿去9根,还剩1根,把剩下的1根和3根合起来是4根,所以13-9=4

老师继续演示,如果在13根小棒 中的3根上面再添上一根, 多少根,14根,,再从10根里 去9根,是几根,让学生拿一拿得出,把剩的1根与4 根合起来是5 所以14-9=5 继续添上1、2根,列出15、16、17减9

…… …… 余下全文

篇五 :一年级数学下册 比较数的大小教学反思 苏教版

让“预设”和“生成”激情共舞

(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反思)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预设”的非常好的教学设计在实施过程中也常常会“卡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过分的拘泥于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动态学案的“生成”,使学生深陷在“预设”的巢臼里。教师能否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评价“预设”的效能高低,应当分析“预设”是否促进了课堂的有效“生成”,这就要求我们应当为“生成”去谋划好“预设”。使“预设”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成”的质量。

一、“预设”教学目标——准确定位,源于全面了解学生

在一节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教学目标的设定尤为重要。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即教学应达到的程度,它可以克服教学上的盲目性,是顺利进行教育活动的基本保证和首要环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教学目标,坚持面向未来,立足课堂,确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这节课学习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是小学阶段整数大小比较的基础和重点。为以后的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多位数的大小比较奠定基础,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教材提供了情境,让学生自己解决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最后由教师给出比较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比较10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1.使学生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并体会比较两数大小的方法。

2.利用轻松愉快的游戏和现实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数学的兴趣。

3.培养知识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二、“预设”新知教学——准确把握,源于学生的需要

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们也必须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既不能过高地估计学生,也不能过低地估计学生,新知的学习应源于学生的需要,让他们能够自由而主动的学习。

…… …… 余下全文

篇六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20## 3 6                   

        

20## 3 18                 

                

20## 3 21                  

        

20## 4 6                  

               

…… …… 余下全文

篇七 :一年级数学下册 练习十一教学反思 苏教版

练习十一

教学反思:

本课学习中学生进一步巩固口算。在练习中,针对退位减法进行相关的练习。学生在计算中不仅能正确算对得数,还要能够观察每组题中的算式,发现它们的异同点,能够进行正确口算。感受算理之间的联系与变化。在算一算比一比的活动中,突出退位减与不退位减之间的算法的不同之处,让学生体会到观察减数和被减数个位上的数,明确是否需要退位,然后进行合理计算。

此外,第6题把计算与估算相结合,让学生先说出每题的得数是几十多,再计算。在解决问题练习中,学生读题后独立列式解答,对于第9题的练习,充分挖掘题中给予的信息,让学生不仅能列式解答出书上提出的问题,同时还能够选择其中的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依据告知的条件提出合适的问题,并选择合适的方法列式解答。第10题找规律是学生体会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并发现其中的规律。

为了加强计算巩固,不仅有一步计算,还有两步计算的训练。学生在计算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对学生计算易错题进行分析,如44+7-3,这里既有进位加法的计算,又有退位减法的计算,学生很容易出错。所以这里让学生不仅能算,还能会说。解决问题中,虽然只有一题,但充分利用这道题让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并进行解题思路的分析,对第2小题关键让学生明确了为什么是用减法计算的算理。

1

…… …… 余下全文

篇八 :一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

一、《数一数》教学反思

作为一年级数学的第一单元,让学生感受学校的环境,熟悉他们今后学习、生活、活动的场所,怎么样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顺利的适应小学数学的学习是这节课的关键。在教学时,我先对学生的数数情况进行初步的了解:接着为学生出示鲜艳的图(课件出示),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活动按照先引导学生数图中事物的数量,再抽象出数,然后再回到数数活动中进行。10以内各数的认读,采用了多种方法,分步骤的练习与反馈,便于全面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最后引导学生数一数身边事物的数量,将数与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现数学的广泛性。最后的小结,既对本节课学习活动进行了总结,又进一步将活动扩展到课外,使数学学习走出课堂。

二、《比一比》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比一比教学一课时完成,其中包含了比长短、比轻重、比高矮等等,细细品味,这个教材的编排是非常有心的,每一种比的方法虽各不相同,但实际上又是相通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在例题学习中没有问题,但在操作第一题同座比铅笔时,一放就收不回来了,小朋友一个个都非要自己的铅笔长不可,当时在讲三支铅笔比的时候,我就用了一支自己的笔去比,引导观察,学生的注意力又回来了,看来课堂上活动组织的有效性还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今天教学中比较满意的是学生理解了“最多、最少”至少需要三个物体比一比,我在三支铅笔比的时候引入这句话,“三支笔比,谁最长,谁最短,为什么要加一个最呢?”

但在作业中发现学生对绳子绕三圈比绕四圈短,有的学生不理解题意;对于一个菠萝=两个苹果,一个菠萝=三个柿子,一个菠萝、一个苹果、一个柿子比一比,有个别小朋友不清。由此我采取了个个击破的方法,错的小朋友面批,边讲边实验边订正,效果不错。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

刚入学的孩子上课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差,需要有趣味性的学习方式。让一年级的新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我利用坐火车旅游形式,将练习题串在一起,变枯燥的练习为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在练习中,通过用手指表示得数,将式子列在自己的纸板上,小组交流,抢答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得到需要的数学知识。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