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戊戌变法》教学反思

《戊戌变法》教学反思

爱因斯坦曾说:要懂得“在别人视为平常中发现问题,在别人不觉得是问题中看出重要问题”,南宋心学创始人陆九渊也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这两位都说出了学习贵在有“问题意识”。“问”反映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投入,思考和思维空间的程度,问得越尖锐,越能反映学生的理解和体验,越能体现学生的阅读质量,而“问题式教学法”是最善于形成学生之间对话的一种途径。

不过“问题式教学”说起来容易,但要真正的去把握还真有不小的难度,尤其对于我们这些新老师而言,一不小心问题式教学法就会“扭曲”成为“枯燥式”教学法。所以在问题式教学法的实践上我们有必要多加练习,并且将一些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下面,我就套用前辈们关于问题式教学的几点要求,以《戊戌变法》这节课为案例,讲讲我在进行问题式教学中所得到的一些感悟和发思。

一、适宜的广度

在进行问题式教学时,经常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问题范围太广,每一个知识点老师似乎都有提问,这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学生难以抓住重点。所以在进行《戊戌变法》这节课教学的时候,我尽量避免“蜻蜓点水”的方式,重点抓住四个问题:一、什么是维新思想;

二、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三、维新变法的内容和实质;四、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评价。

二、合理的深度

其实说实话,学生还是很害怕被提问的,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教师在以往提问时没有注意问题的深度,导致学生形成了这种恐惧心理。那么在问题式教学中,我们除了注意广度问题外,还要注意深度问题。提问不能不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必须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还有学生的接受程度来设计问题。所以在《戊戌变法》这节课的设计上,围绕对变法维新的理解,我主要还是采取一些比较通俗易懂的方式,或者称之为生活化、口语化的问题方式。比如在讲解维新变法内容的实质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面对这些改革内容,有利于哪个阶级,得到哪个阶级的拥护,同时触动了哪个阶级的利益?”这个问题方式对学生来说比较亲和,同时问题深度也充分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难度较为合理。

…… …… 余下全文

篇二 :戊戌变法教学反思

《第七课 戊戌变法》 教学反思 这一课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较重要的一课,此时正是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的阶段,中国逐步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这一课是较难理解的一课,维新派为了兴民权,发展资本主义,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虽然没有成功,但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1、导入新课:显示漫画《时局图》 : 历史教师能够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历史图片展现给学生,巧设“历史情景”,再现历史画面,打破时空界限,一定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历史教学目前的尴尬局面,使历史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了,教得更有针对性了。

2、设计思想: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全面突出问题式教学,用分析引导法让学生全面参与、突出学生个性发展,用提问式、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方法来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要懂得“在别人视为平常中发现问题,在别人不觉得是问题中看出重要问题”,南宋心学创始人陆九渊也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这两位都说出了学习贵在有“问题意识”。“问”反映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投入,思考和思维空间的程度,问得越尖锐,越能反映学生的理解和体验,越能体现学生的阅读质量,而“问题式教学法”是最善于形成学生之间对话的一种途径。

其实说实话,学生还是很害怕被提问的,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教师在以往提问时没有注意问题的深度,导致学生形成了这种恐惧心理。那么在问题式教学中,我们除了注意广度问题外,还要注意深度问题。提问不能不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必须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还有学生的接受程度来设计问题。所以在《戊戌变法》这节课的设计上,围绕对变法维新的理解,我主要还是采取一些比较通俗易懂的方式,或者称之为生活化、口语化的问题方式。比如在讲解维新变法内容的性质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面对这些改革内容,哪些人会比较激动,这些人中哪些人是因为兴奋而激动,哪些人又是因为愤怒而激动?”这个问题方式对学生来说比较亲和,同时问题深度也充分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难度较为合理。

…… …… 余下全文

篇三 :戊戌变法教学反思表

渭南市高级中学20##-20##学年第一学期专任教师教学反思表

年级  高二                  学科  历史                  姓名 张永利              

所带班级 文科4、5班;理科12、13、14、15、16、17、18、19、20、23、26班     

教学反思: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回顾、诊断等方式,对自我的主体行为或肯定、支持、强化、或否定、思索、修正从而提高自我监控能力的过程。反思教学促进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边实践边反思,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优化教学行为。所以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可从以下方面入手(参考)

1. 记录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2. 记录教学过程中亮点 3.记录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4.记录教学过程中的“智慧火花” 5.记录“再教后记” 6.记录教学过程的改革创新

7.记录教学中学生的感受 8. 记录偶发事件处理境况 9. 记录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 10.记录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11.记录教学重难点处理情况12. 记录学案作业使用情况13.记录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14.记录本章、本节内容学生容易出现的思维障碍。                                       教师反思总结(500字以上)

…… …… 余下全文

篇四 :戊戌变法教学反思

戊戌变法教学反思

反思一:戊戌变法>教学反思

这节课运用小品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充分了解文中人物,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怀疑能力及解疑能力。学生的参与性较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也得到充分的展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培养学生建构知识系统化,但就是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时间的限制,不能很好地把"谭嗣同为变法而牺牲"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现实在改革开放的浪潮得到启发。希望自己在今后能够更合理地调整好教材与活动的展现的关系和调配。

反思二:戊戌变法教学反思

我校"自学交流模式"的适时出台,在很大程度上改革了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维互动的新模式,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创新能力。本课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转变为情景创造、问题探究、合作学习、自我评价等人本主义的过程,对学生多方面的素质进行训练。

轻松导航栏目让学生带着自学提纲看书,不会的小组讨论,采用兵交兵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通过课前分组资料收集(有关维新变法及变法人物资料),历史人物介绍、历史故事小品的编写和模仿表演,培养了①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②口头表达历史的能力。③学生收集历史资料、整理资料及从有关资料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在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恰当的运用,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

历史短剧的上演,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缩短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感到新颖,印象深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影音资料《甲午中日战争》和《戊戌变法结果》的播放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当时中国所面临的灾难深重的民族危机,使学生对戊戌变法的背景和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探究问题的欲望。

课堂小论坛的思考与讨论,使学生充分认识戊戌变法的爱国与进步意义,以及在当时社会上所起的思想启蒙的作用。也使学生感受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励学生敬仰和学习谭嗣同等为国家前途不惜流血,慷慨捐躯的精神和气节。

…… …… 余下全文

篇五 :戊戌变法教学思路及反思

戊戌变法

黄石十六中    刘蓉

一、备课思路

【导入】

     戊戌变法是八年级下册第七课,经过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以及第6课洋务运动的学习,学生对戊戌变法前的背景已经有了基本了解,因而在导入时,我选择了复习导入的方式:“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史,又是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的抗争史,也是先进的中国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史。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但洋务运动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引导学生回答:“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进而引出“民族资产阶级”为后面讲解戊戌变法的性质作铺垫)。此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曾做过哪些努力?其结果如何?”设计意图:对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回顾既是复习,又加强学生对本课背景的了解,同时培养学生以联系的观点学习历史,看待历史。

【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理解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性质、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我授课的班级为初二(7)班,该班学生历史基础较好、自学能力较强。因而在授课过程中时,第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学生自主完成第一部分知识清单,完成过程为:独立完成——小组商讨——汇报答案(同时教师点拨较难的知识点)

     第二个教学目标是本课的重难点,依据课本上现有的材料无法得出较为完整的结论,因而在突破过程中,我在导学案的设置时运用了两道材料解析题,适当补充课外材料,希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突破性质、影响、失败原因三个重难点。

为了突破性质、影响两个重难点,我选择了以下两则材料作为第一道材料分析:

…… …… 余下全文

篇六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反思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反思

一、历史背景:

1898年(农历戊戌年)进行的戊戌变法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同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和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二、戊戌变法的失败:

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历时103天就失败了,时人有喜有悲,但对大多数的百姓来说是茫然。当然失败的原因有多种,有内因有外因,不是一二句话所能道得清的。主要原因如下:

(1)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以康有为等为首的维新派,代表着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政治要求走上历史舞台,主张对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以挽救民族危机,使国家臻于富强。——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来分析,维新派没有广泛的联系群众,发动群众,最后的失败在开始时就已经注定了。

(2)经济方面

维新派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在北京设立农工商总局、铁路矿务总局,提倡实业,鼓励私人投资。——用今天的经济观点来看,是没有了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放任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3)取消满人寄生特权,准其自谋生计。

1

维新派忘记了老一辈开国元勋的丰功伟绩,忘记了国家是千千万万的先辈打下来的,没有满人那有你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光绪也太糊涂了。

(4)政治方面

维新派令各衙门删改条例;中央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等闲散衙门,外省裁撤湖北、广东、云南三省(此三省督抚同城)巡抚、东河总督等重叠机构;一下子裁减大量国家机关,把大量公务员推向社会,只会使本来就高失业率的社会更加动荡。那些将被裁机关的工作人员当然是拼死反对资产阶级维新派了。

…… …… 余下全文

篇七 :高二级历史备课组__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一

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欣赏诗词,感受历史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变法前景象

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 ──变法后的农民生活

一民之生重天下,君子忍与争秋毫?” ──王安石《收盐》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浪淘沙》王安石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讲述:

…… …… 余下全文

篇八 :戊戌变法教学案

历史选修一教学案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一) 课程标准: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二)高考考点:戊戌变法

(三)省教学要求:

1、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

了解戊戌变法前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史实;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成为新的政治力量;知道“公车上书”。

2、百日维新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物的政治主特点;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从百日维新的内容与维新派主张的比较以及百日维新的结果等方面分析百日维新的特点;认同变法图强、文明进化的价值观。

3、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从社会背景、领导力量、政策措施和国际环境等方面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从政治改革、救亡图存、思想解放等角度,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考点突破

一、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资本输出的主要方式,加紧对华经济侵略,并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要求。

2、清政府统治危机: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要偿还的借款逐年增加,又遇自然灾害,造成严重的财政危机,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又大力搜括百姓,加剧了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3、经济、阶级基础:19世纪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壮大,登上历史舞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经济、阶级基础。

4、思想基础: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关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的高涨。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