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中国的气候》的教学反思

《中国的气候》的教学反思

我选的内容是中国区域地理中的是中国的气候特点之二:季风气候显著”。“中国的气候”在初中地理中是难度较大的一节课,其内容跨度达到3-4个课时,要求掌握的内容囊括了中国气温及降水分布特点、中国温度带、干湿地区划分、特点及其对农业影响、中国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显著的季风气候,并要求能阅读和分析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年降水量分配柱状图、温度图和干湿地区图等众多图表,内容繁杂且抽象,要掌握这些知识,似乎非要把原理分析个透彻才能讲得清清楚楚。于是一不小心,不少教师就把本课上成了一节高中地理课(重视理论和原理的分析和理解)。

而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虽然已经是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水平较低,仍处于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时期,所以我认为在处理本节教材时,还是应与具体形象的事物和生活体验相结合,特别在目前城市学生普遍缺乏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关注的情况下,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实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目标。

所以本课的设计,我突出的是从日常生活体验出发,运用问题式教学,依托构建主义理论,把繁难的内容转变为可体验、可发现的知识和经验,并引导学生运用发现所得去解决问题,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用。

本课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小组讨论热烈参与度高,学生在学习中很好的展现了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结本课的优点如下:

一、重新整合教材,设计问题有层次。

为了实现提高教材内容的易接受度,所以我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处理,化繁为简,把问题设置为“风”和“降水”两个部分,突出了季风气候的两大特点,力求深入浅出把主干知识揭示出来,并且在风和降水两部分内容间还特意设置了关联性问题,引起过渡,使两部分内容能够很好的融合起来。

此外,在设置问题时,我还注意使问题间有逐层递进的关系,并在最后设计了“今年夏天发生的干旱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问题式教学成功与否关键就

…… …… 余下全文

篇二 :世界的气候教学反思

《世界的气候》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知识难度较大,趣味性差,理论性强,需要记忆和理解分析的比较多,学好这一节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基础,而且还要求学生具有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能力和运用能力。但我校学生合作意识差,惰性强,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上参与意识较弱。因此,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真设计问题,调控教学过程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顺利地完了本节教学。具体反思如下: 首先,成功点主要表现在:

1.多媒体利用效率高:课件中使用了大量的图片和地图,比如世界气温分布图、世界降水量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各种气候类型的气候直方图及多种景观图片等等,这大大优于传统教学方式。各种气候类型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空洞的,利用图片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图片上植被的特点,学生能感受到该气候的气温和降水的情况,加深对气候类型的认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利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充分感受地理与生活的联系,增加学生的兴趣。例如:利用大家熟悉的当天的天气预报回忆天气特点及描述方式,然后利用对比方法引出气候这一概念。气候特征的描述方法及组成要素,就是利用学生对家乡灵石的气候描述突破的。

3.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通过学生自主读书、读图,了解世界气候类型名称、分布;通过分析气候直方图,学会描述气候特点的方法,突出重点。通过对比地中海气候特点和家乡气候特点,了解山西省气候特点优势,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不足之处表现在:

1、备学生不够细致。因为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对读图方法掌握的很好,因此在分析气候类型分布时,指导的少一些,结果在寻找亚欧大陆西部、中部、东部的气候类型时有些乱,分不清大陆西部、大陆东部。

2、时间安排有些前松后紧。为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我在学生读图了解世界气候类型及分布时花费时间稍多,稍有些啰嗦,比如学生读图时就应该提醒填表格,结果有些窝工,导致后面利用气候直方图描述气候特点这部分教学时间有些紧。本应由学生分析气候特点的,结果集体回答,不能对个别学生进行检测。尤其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阅读,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

…… …… 余下全文

篇三 :世界的气候教学反思

世界的气候教学反思

反思一:世界的气候>教学反思

我给学生讲解《世界的气候》这课,主要从各个温度带的气候资料图来引导学生分析各地的气候特征,很多都需要老师补充讲解。由于本节内容较多,分为2个课时。在上课前,为了能更好地上好这一课,经过了精心的准备和设计,从思路的编排,学生活动的策划,例题的选择,板书的设计等方面仔细推敲。主要的思路:首先由五个温度带的产生引入世界各地气候不一样,再从气候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气温和降水,进入到本节课的第一课时:热带的气候类型。从热带的四种景观图引导学生思考:都位于热带,温度都是终年高温,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自然景观呢?----引出原因:降水的差异。然后从四个不同气候地区的气候资料图中逐一分析各自的特点。这部分时间的安排的长一些,最后让学生自己找出热带这四种气候类型在地球上的具体分布位置。

上完课后,我自己的第一感觉便是课堂气氛有些沉闷。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场所,教与学重在学。可以说是深受传统教学方式影响的缘故,我在课堂上总是不敢放手把时间给学生,总怕学生把课堂弄砸,从而使得课堂是我在唱独角戏。说到底是自己的教学方式要转变,教学能力有待提高,还好有经验的教师告诉我,即使学生在分析>总结地理规律、地理原理时出错了也没有关系,正好可以把其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从错误中悟出道理,这样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我觉得这话很有道理,要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本来这节课难度就大,比较抽象,再加上自我的因素,主要内容虽然是讲完了,但心里却一直没底,不够踏实。深感要想取得自身的进步与发展,自己教学能力仍须提高。

其次,学生的综合性分析问题的能力欠缺。如讲到热带四种气候资料图的温度和降水中,学生综合分析气候特点时能力明显欠缺。特别是分析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的异同点时,降水一个较多而后者较少这一概念在学生思维中有些分不清。感觉"以气温定带"好理解,可是"以降水定型"就有些困难。所以觉得应该从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多激发和引导学生多去思考和探索几个"为什么"。要从学生以识记向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养,从而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上转变。

…… …… 余下全文

篇四 :天气与气候教学反思

天气与气候教学反思

反思一:天气与气候>教学反思

初中课程标准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领会学习内容、在活动中渗透学习主题,活动的核心是"动",即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为此,在学习天气与气候时作了如下尝试:

一、激发兴趣 ,让学生想"动"

学生兴趣是学生形成稳固的学习内驱力的前提和条件。枯燥、沉闷的气氛与我讲你听满堂灌的教法只能使学生趣味索然。教师应有意识有针对性地精心设疑,诱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这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唤起求知欲的根本途径。如"天气和气候"的教学,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有关天气的词语,请你们写在纸上,我们来"比一比"哪一组在规定的时间里写得最多,同学们议论纷纷,一下子提高了兴趣,小组成员个个绞尽脑汁,尽其所能,说的说,写的写,唯恐落后,结果全班同学共写出了20多个关于天气的词语,如"阳光灿烂"、"阴雨绵绵"、"乌云密布"、"骄阳似火"等等,居然一个不错。在此基础上,再让他们"赛一赛""争做优秀预报员"谁能用恰当的词语描述"今天的天气"、"昨天的天气",学生更是争先恐后,踊跃发言,此时,实际已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天气"这一内容的学习。

二、精心设计,让学生会想象。

如在教学"熟悉城市天气预报图中常用的天气符号"时,如果仅仅是让学生背的话,那学生就是被动地接受,而且容易混淆。所以本人在设计这一教学内容时,改变以往的教法,效果大不一样。首先让学生先看看天气及其相应的符号,紧接着是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为什么用这种特定的符号来表示某种特定的天气?同学们大胆形象,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晴天嘛,太阳光芒四射";"阴天有乌云,所以见不着太阳";"三角形的东西砸在人身上感觉很疼,所以冰雹用三角形表示;"沙尘暴的沙字拼音的第一个字母是S,另外沙尘暴是随风前进的,所以在S上再加上→来表示"同一种天气符号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释,此时,教师不是给予权威的结论,而是给予不断的激励和肯定。在这一想象活动过程中,一方面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另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

…… …… 余下全文

篇五 :世界的气候类型教案和教学反思

《世界的气候类型》——教案和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和每种气候类型的气候特点。

2、 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通过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进一步学会正确分析某一气候类型的特点。培养学生对资料的对比、分析、综合整理等思维从而自主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3、 思想与情感:通过对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的分析,使学生明确科学结论的得出要有前提条件、充分的依据,学会多问为什么,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学习重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典型气候类型的气候特点

三、学习难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典型气候类型的气候特点

四、教学方法:比较法、启发式、归纳法

五、教学媒体:自制FLASH课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设计:世界的气候类型

《世界的气候类型》教学反思

地理是一门边缘学科,尤其是初中地理学科在整个学习课程中的非中考地位性,使学生对地理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如何更有效地把握教学目标、调控教学过程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完成地理教学的关键。由于本课内容的枯燥性和理论性太强,所以本课主要采用小组学习方式,达到培养自主学习目的;教师则通过问题的设计、分组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结合问题进行课件演示等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并表达自己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原理的看法和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组内和组间交流中学会自评和评价他人。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育理念,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他们的合作和创新意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地位,从而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由于本课内容的知识难度较大,趣味性差,理论性强,需要记忆和理解分析的比较多,加上本校学生合作意识差,惰性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在较差的班中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太明显。学习的结果是他们只知道五带的名称和典型的气候类型名称,而有关各种气候类型的具体分布状况不是很清楚,而对气候特点这部分知识的分析就更不到位,整体感觉较模糊,表述不清,出现“张冠李带”现象。而对于较好班而言,基本上掌握了各气候类型名称和分布,学会了如何分析和表述某地的气候特点的方法。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研究如何调动较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让他们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和美感。

…… …… 余下全文

篇六 :《天气和气候》的教学反思

《天气和气候》的教学反思

湘潭市一中地理组 邓春梅

20xx年11月26—28日,我上的《天气与气候》一课在湖南省初中地理优质现场课比赛16节赛课中荣获全省唯一的特等奖。20xx年6月14日在长沙麓山国际实验中学举办的全国湘教版教材地理优质课展示活动中,我代表湖南省为来自各省市的地理教研员、骨干教师又上了《天气与气候》观摩课。在地理优质课展示活动中,这节课还被选中成为唯一的一节能成功反映新课标理念的展示课刻成地理新课标、新教材培训光盘在全国发行。

一、成功之处:

(一)教学设计思路紧扣地理新课标六大理念:

本节课遵循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六大理念。在课堂上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学习中师生一起,尽可能地挖掘教材中可以联系实际的内容;尽可能多地收集现实社会生活、生产中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素材,并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把“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作为指导思想,以贴近生活实际的天气、气候现象实例为素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关注天气状况——归纳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特点——阅读、使用天气预报图——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序列设计问题,提高学生获取、加工、应用信息的水平,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及团体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学好地理大有用处,增强学习的兴趣。

(二)认真分析教材:

气候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对我们生产、生活影响显著。特别是对农业生产更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本节讲述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和特点及其区别,为以后气候知识学习和表述打下基础。教材本身图片较多,我又大量引入生活中的事例、网上资料进行补充。

(三)明确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②掌握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 …… 余下全文

篇七 :影响气候的因素教学反思

《影响气候的因素》教学反思

一、 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本科的要求是: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三大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根据这一要求我做了深入的教材分析及学生学情分析,并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影响气候的三大因素:纬度、地形和海陆。

2、举例说明三大因素对于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结合实际生活、各类地图、景观图分析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

2、通过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达到认知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

地理课程标准的含义是国家对基础教育地理课的基本规范,具体体现在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的三维目标要求上。将课标上的这一要求细化为具体的三维目标,使得教学目标更为明确。三维目标紧紧结合课标要求的“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三大因素对气候的影响”这一目标展开,突出本课的重点,又指出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方向,一举两得,在实际教学中也证明了这一点。

二、 教学过程反思

教学过程中第一个环节是要求同学们知道气候是由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组成,这一部分虽不是本课的重点,但是对于从来没有学过气候的同学们来说,必须要了解一下,它是学好本节课的一个基础之基础,必须要知道这个知识点才好开展下面的讲解,所以我大概用了2分钟的时间来讲解这一点。

教学过程中的第二个环节是探究三大因素(纬度、海陆、地形)是如何对气温和降水产生影响(换句话说就是如何对气候产生影响)。虽然这一环节内容是本次课的重点内容,但是难度不大,所以我采用的是读图探究,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这一部分又分为三个小环节:

小环节一:纬度因素对气候的影响:给出课本65页的同一时刻不同纬度下两个地区(西伯利亚地区和马来群岛)的气候差异景观图,让学生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分析纬度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同时引用小时候语文课本里所学的“海南岛上鲜花已经盛开,长江两岸柳枝才刚刚发芽,大兴安岭的雪花还在飞舞”来举例告诉学生这也属于纬度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 …… 余下全文

篇八 :气候类型的判读 教学反思

气候类型的判读的教学反思

宋桂华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是教学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重点在于它是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地具体体现,更是大气圈与气候的落脚点。难点在学生对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气候特征进行分析理解记忆。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应由以下知识点内在联系推理如:大气的热力环流~全球性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性质~各个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及特征。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季风环流~各种季风气候的成因、分布及特征。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教学应在回顾前面知识的基础上,将知识串起来,这样学起来就较为轻松,效果会较好。

对气候类型的分析与判断的教学,一是要注意归类,如根据气候成因,把它们分为单一气压带与风带控制型、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型;根据分布,把它们分为大陆东岸型、西岸型和大陆内部型;根据降水,分为全年多雨型、全年少雨型、夏季多雨型、冬季多雨型;根据温度,分为热带型、亚热带型、温带型和寒带型等。

二是要注意相似气候类型的比较,把握气候特征,如雨季相同的气候在雨量大小与分配方面的差异;温度年内变化相似的气候在温度极值月份与降水方面的差异等。

三是要把握气候的三种主要判断方法,应按“气温与降水的时间分配一气候特征一气候类型一气候成因一分布规律与典型地区一气 1

候现象与气候资源评价一自然带与人类活动”的顺序进行,再结合气候分布模式图去构建与气候相关的知识体系。效果会更好。

本节课设计了五类常考的气候类型模式题,让学生通过自己读图讲解来锻炼获取信息的能力,强调在气候类型题目中获取“最值”的重要性,让学生真的理解“以温定带,以水定型”,课堂上学生起来说了做题思路以后如果没什么问题就过,如果不完善就让其他同学来补充,从上课来看感觉学生掌握的还可以,今天早上收取了昨天的学案第三部分自助餐选择来改,发现昨天的课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点: 1)从学生的“自助餐作业”完成情况来看,昨天讲题没有强调简答题的表述,学生对于如何表述气候的类型特征还不是很完善,用学生的话说就是我知道但是不明白怎么写好,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认为难的情况之一:概括度高,和学生的认知还存在距离;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