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圆柱与圆锥单元教学反思

圆柱与圆锥单元教学反思

圆柱和圆锥这个单元已经结束了,由于知识点较多,尤其解答实际问题时的难度较大,学生出现了不少错误,现整理如下:

类型一:公式混淆

如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与体积公式混淆:

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4分米,高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有的学生用2×3.14×4×5,错用了侧面积公式,有的时候计算体积却运用了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类型二:不能正确使用公式

如求圆锥体积时忘记乘三分之一

如求圆柱表面积时忘记用底面积乘2;如求表面积或体积时丢掉3.14或忘记乘高 类型三:审题不清,思路判断失误

如求无盖水桶的铁皮面积时用底面积乘2

如把压路机压过的路面面积或通风管的面积算成算成表面积

类型四:单位名称没换算

如一段钢材长2米,截成三段后,表面积增加了12.56平方分米,这段钢材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学生用12.56÷4×2

类型五:公式的变换运用不到位

如一个圆锥的体积是12.56立方分米,底面积是6.28平方分米,它的高是多少?计算的时候学生用 12.56÷6.28 而正确的应该是12.56×3÷6.28

总之,多数错误是因为学生审题习惯不佳,题目理解不到位造成的,以后还得继续注意这方面的引导。同时在练习的过程当中,还要进一步的加强变式方面的练习,提高计算的准确度和技巧,使得单元知识的掌握更加的牢固

…… …… 余下全文

篇二 :《圆》单元教学反思

《圆》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圆的有关知识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和绘制简单统计图打下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实际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反馈情况来看,完成了预设的教学内容。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和感受,让我有了很多思考和收获。

一、多让学生动手画,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

由于学生是初次使用圆规,所以通常画出的圆的线条不够光滑。多让学生动手画,才能让学生更快、更熟练地掌握圆的画法。但是,如果只是单纯的要求学生画圆,会比较枯燥,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因此,布置学生以圆为基本图形,设计美丽图案的作业。这次作业不仅让学生熟练掌握了圆的画法,还让学生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来构图。学生在多次画圆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对圆的认识,有利于对圆的特征的掌握。

二、 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转化思想

前面学习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得出,都是运用转化的思想把图形转化成会求面积的图形。而本单元的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仍要运用到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在启发学生可以用转化的思想求出圆的面积后,把进一步探索转化方法的机会留给了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使多种感官参与进来。借助课件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当把圆均分成无穷大的等份时,我们拼成的近似平行四边形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初步体会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感受转化思想的作用。

三、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学生通常习惯于顺向思维而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不习惯于逆向思维,思维缺乏灵活性。因此,加强逆向思维对学好数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都有重要作用。这个单元的逆向思维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对计算公式的逆向运用上。例如,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面积。这种题目需要先求出圆的半径。已知圆的周长求半径,就需要逆向使用计算公式C=2∏r。对逆向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把计算公式做为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可以减小逆向思维的难度,顺利解出这类逆向思维的题。对于逆向思维能力较强的人,可以直接由计算公式C=2∏r,得到逆向变换后的计算式子r =C÷2÷∏或r =C÷(2×∏)。利用好这些题型,可以让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 …… 余下全文

篇三 :小学数学圆单元教学反思

《圆》复习课教学反思

我讲这节课是为了让学生对《圆》这一章进行系统的复习,掌握课本中的基本知识,彻底理解紧扣课本的一些重点题型,并能灵活运用,我认为学生应该以本为本,吃透教材。近几年中考数学试题坚持新题不难、难题不怪的命题方向,有的知识点看起来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过,但它属于一捅就破的情况,出现的可能也是有的。例如,将圆的计算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可以编制出很多精彩的试题。虽然这部分知识课本提到的不多,但在实践与探索中出现过,所以只有吃透课本上的例题、习题,才能全面、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构建数学的知识网络,以不变应万变。在求活、求新、求变的命题指导思想下,中考数学试题虽然不可能考察单纯背诵、记忆的内容,也不会考察课本上的原题,但对中考试卷进行分析就不难发现,许多题目在课本中都能找到影子,不少中考试题就是对课本原题的变型、改造及综合。因此在指导学生复习时要回归课本,尤其是对课本中出现的实践与探索,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同桌探讨等方式,总结出其中包含的知识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课本的透彻掌握。另外,中考考察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及全面理解情况,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就必须从基础知识入手。

所谓整理和复习,我觉得重点应该在整理上,整理和复习不但要起到一个回顾知识点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将这一章节的内容进行梳理,从而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网络体系。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整理和复习课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引发知识的重新构建,并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在课前我了解到,学生没有自己独立进行过知识整理,可以说,在复习整理这一块的学法上,学生几乎是一片空白,以至于到现在有些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都是采取一种 “抓瞎”的方法,没有计划,没有目标,对于自己的学习状态也不太了解,这种情况让我非常震撼。反思以往,发现自己在教学中为了授之以鱼而常常忘记了授之以渔。其实,所谓教学,应追求的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在处理教法与学法的关系中,叶圣老的一句名言很有指导意义: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显然,这样的“教”,就得教到点子上,也就是要教学生摸到“学习”的门径,从而达到自己学习的境界,虽然起步晚了一些,但只要迈出这一步,应该会让学生受益匪浅的,所以这堂课的重点,我就将其定位在学生复习整理的学法指导上。而事实证明,当学生通过自己整理得到的复习方法印象非常深刻,学生愿意并且重视相互之间的学习。

…… …… 余下全文

篇四 :圆整理和复习与教学反思

圆整理和复习与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教材第73页整理和复习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回顾整理本单元有关圆的知识,提升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 过程与方法

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体验有条理地梳理知识,形成整体认知结构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圆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周长或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系统复习:1.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图形?你知道圆的哪些特征?先小组说一说。汇报的时候我们看看哪个组对圆的认识最深刻。同时要求大家将小组内的总结列出。

2.小组汇报,教师课件演示学生的总结情况。

①圆心(O)怎样找圆心?

②半径(r)什么叫半径?半径还有什么特点吗?教师强调学生注意必须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③直径(d)什么叫直径?圆有多少条直径?

④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有什么关系?

⑤画圆时要注意什么?

练习:怎样画一个半径2厘米的圆?

师:下面请你在画好的圆里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并用字母表示。 ⑥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

谁还有什么补充?

我们把圆对折后你发现了什么?圆有多少条对称轴,t它的对称轴是什么? 我们还学过哪些轴对称图形,举例说一说。

你知道哪些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练习:通过圆心的线段叫做圆的直径。( )

圆的任意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圆的对称轴,所以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 )

( )决定圆的位置,( )决定圆的大小

、圆的周长

在自己的圆上画出它的周长,谁说一说什么是圆的周长?

并想一想周长和圆的什么有关系,有怎么的关系?

圆的周长如何计算呢?

、圆面积

请同学们画出自己手中圆的面积。说说什么是圆的面积?

圆的面积为什么用圆周率乘半径的平方?大家能回忆一下圆的面积推导过程吗?

…… …… 余下全文

篇五 :《圆》单元教学反思

《圆》单元教学反思

圆,是小学阶段最后的一个平面图形,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认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认识,不论是学习内容的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是学习上的一次飞跃。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因此,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以及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圆有关知识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打下基础。 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和感受,让我有了很多思考和收获。

一、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画圆,掌握圆的特征

在这个单元中,由于学生是初次使用圆规,所以通常画出的圆的线条不够光滑。多让学生动手画,才能让学生更快、更熟练地掌握圆的画法。但是,如果只是单纯的要求学生画圆,会比较枯燥,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因此,采取了让学生设计各种各样的图案,也就是只能使用圆规作图。不仅让学生熟练掌握了圆的画法,还让学生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来构图。学生在多次画圆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对圆的认识,有利于对圆的特征的掌握,也为后面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打下基础。

二、注重知识的迁移

前面学习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得出,都是运用转化的思想把图形转化成会求面积的图形。而本单元的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仍要运用到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因此,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在启发学生利用推导其他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方法,迁移到求圆的面积,让学生充分地

动手、动脑、动口,利用转化的思想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但是可能是我的引导方式有偏差,导致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中,各个学习小组都是把圆转化成的长方形来进行推导,没有出现转化为三角形和梯形的情况,方法显得比较单一,最后我也只能大致介绍了一下其他两种方法。

…… …… 余下全文

篇六 :单元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精心地去捕捉“生活现象”,采颉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服务。《认识负数》是新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负数的认识是数概念的进一步拓展,是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启蒙阶段。本阶段中所指的负数,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可以直接感受的负数。学生在认识负数的过程中,能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数学的价值。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有利于认识负数的情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正、负数是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生活中大量存在的相反意义的量是学生学习负数的已有经验。课始我让学生记录老师的话“今天的气温零下4度到零上7度”。学生基于自身的经验,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教师叙述的意义。有的用语言的方式进行记录,有的用列表的方式进行记录,有的用数的方式进行记录。通过展示,学生对不同的记录方式进行融合与比较,在此过程中初步体会了负数的意义,同时对用数字符号表达信息的简捷性有了不同的体验。

二、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增进对负数的了解

初步认识负数以后,我让学生结合生活的经验,举一些生活中可用负数表示的例子。学生对负数获得了基于自身经验的不同理解。

三、 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初步认识负数后,我通过生活情境:以树为起点,一个向东走5米,一个向西走5米,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通过数形结合,学生对于正数和负数获得了更深的认识。在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时,有两种方法:一是在数轴上表示出两个负数,右边大于左边;

1

二是,两个负数,数值大的反而小。这样学生才会对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这一数学问题获得主观的认识,从而提高知识的活力。

四、借助于具体的数据,使学生获得一些生活的常识和社会的知识

教材中安排的许多习题有的是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如我国的最低点、南极的温度等。在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会读数,还应该让学生对于这一些知识有所了解,从而实现数学的综合化。

…… …… 余下全文

篇七 :圆柱圆锥单元教学反思

圆柱圆锥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等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并直观认识圆柱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单元教学结束我便进行单元测试,测试的成绩非常的糟糕,错误类型主要有: 一:公式混淆

如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与体积公式混淆: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2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有的学生用3.14×10×20,错用了侧面积公式,有的时候计算体积却运用了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不能正确使用公式

求圆柱表面积时忘记用底面积乘2;求圆锥体积时忘记乘三分之一;求表面积或体积时丢掉3.14或忘记乘高

三:审题不清,思路判断失误

如解决问题第1题:乐队队鼓是圆柱形的,侧面由铝皮围成,上、下底面蒙的是羊皮。做一个这样的队鼓,至少需要铝皮多少平方分米羊皮呢?铝皮面积计算两底面,而羊皮面积计算侧面积。第5题求无盖水桶的铁皮面积时用底面积乘2。

四:公式的变换运用不到位。如一个圆锥的体积是12.56立方分米,底面积是6.28平方分米,它的高是多少?计算的时候学生用 12.56÷6.28 而正确的应该是12.56×3÷6.28

总之,多数错误是因为学生审题习惯不佳,题目理解不到位造成的,以后还得继续注意这方面的引导。同时在练习的过程当中,还要进一步的加强变式方面的练习,提高计算的准确度和技巧,使得单元知识的掌握更加的牢固。

…… …… 余下全文

篇八 :圆柱圆锥单元教学反思

关注目标 有效训练

——圆柱圆锥单元教学反思

这个单元学生学的是比较累的,本单元我们检测了三次,所用试卷分别为黄岗测试A卷、B卷和小数报配套的测试卷,三次平均成绩分别为:80.4、68.4、90(满分为120分)。

纵观本单元的教学,受着内容难度较大、计算较烦的制约,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在本单元教完之后,觉得有些感触,现陈述如下:

一、教学目标要具体

圆柱圆锥属于形体的教学,研究的内容为“两积”:面积和体积。但是各个学生的学习起点是不同的,不同学生前在的状态也不相同,因此要针对不同学生之前的差距,设计不同层次的弹性目标。 如: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知道圆柱和圆锥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理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估计、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解决与圆柱表面积以及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

这三个目标是本单元教学的总目标,简单的可以叙述为“知道”和“清楚”两个层次。对于比较复杂类型的题目,能自觉将其“归型”,并形成一定的条理性,形成符合自身特质的错题集。

这里的知道,指的是比较初步的了解,如知道圆柱圆锥表面积公式、知道圆柱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知道怎么计算圆锥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

比如在圆柱的表面积这节课中,遇到这样的问题:圆柱形鱼缸的底面周长为12.56米,高为5米,求鱼缸的表面积和体积。

对于刚刚学圆柱表面积的孩子们来说,这个补充例题所解决的目标有以下几个,一是要说清楚求鱼缸的表面积是求几个面,二是要理清楚怎么求鱼缸的侧面积和底面积,三是合理的运用所学的公式。

…… …… 余下全文